backup og meta

副睪丸發炎「蛋蛋」痛?預防副睪丸炎,安全性行為很重要!

資料查核: Hello 醫師


文: 吳承諦 · 更新日期:2022/07/06

    副睪丸發炎「蛋蛋」痛?預防副睪丸炎,安全性行為很重要!

    說到私密處清潔,男性普遍不如女性重視,但儘管男性泌尿道感染風險較低,未保持陰部乾淨或進行不安全性行為,仍可能因細菌感染而引發「副睪丸炎」(Epididymitis)。

    患者不僅會出現陰囊紅腫、疼痛,病症還復發且難以根治,是相當棘手的泌尿系統疾病

    別擔心,《Hello 醫師》將會一步步帶你了解副睪丸炎的症狀,以及該如何預防睪丸感染發炎,保護好睪丸健康,不再「蛋疼」。

    副睪丸炎是由細菌感染所致

    在男性的睪丸與血液之間有一道血睪丸屏障(Blood-Testis Barrier),能夠阻絕外來細菌對於睪丸的侵害,但當泌尿道屢次感染、患者免疫力下降或尿道內壓增加時,就容易使得細菌侵入副睪以及睪丸,形成急性副睪丸炎,以下是常見的副睪丸炎成因:

    副睪丸的功用:催熟精子

    副睪丸位於睪丸後側,連結輸精管以及睪丸,具有儲存、培育及傳遞精子的功能。副睪丸會接收睪丸所製造的精子,使精子成熟並具備活動力,將精子運送至儲精囊。當男性射精時,精子便會連同儲精囊的果糖,一同排出體外。
    副睪丸位置

    副睪丸發炎可能併發睪丸發炎

    副睪丸炎大多合併睪丸發炎,但睪丸發炎可獨立發生,又可分為細菌性以及病毒性:

    • 細菌性睪丸炎:副睪丸炎沒有及時治療並改善,細菌便有可能侵入睪丸,引發睪丸炎。
    • 病毒性睪丸炎:流行性腮腺炎可能引發病毒性睪丸炎。感染腮腺炎的男性,有約30%的機率會引發睪丸炎,嚴重恐導致不孕。目前並沒有治療腮腺炎的特效藥,唯有在孩童時期接種疫苗,才能有效杜絕病症。

    副睪丸炎症狀:陰囊腫大、疼痛、發燒

    感染急性副睪丸炎後,患者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 病症初期副睪丸(睪丸旁側)會有壓痛感
    • 陰囊逐漸腫痛、脹大,大多屬單側發作
    • 發燒、畏寒
    • 頻尿、小便時疼痛、尿道會有膿狀分泌物
    • 提高陰囊時,疼痛會減輕
    • 出現良性腫塊

    若副睪丸炎患者未立刻接受治療,在感染超過6週後,可能會轉變為慢性副睪丸炎,雖外觀上看不出陰囊腫大,疼痛感也下降,對日常生活的影響變小,但慢性發炎仍會破壞副睪組織,使得精子品質下降,導致不孕。(延伸閱讀:男性不孕症?了解原因症狀及治療方法

    而醫師在診斷副睪丸炎時,除透過臨床症狀,也會透過尿液檢查、核醫掃描、超音波等儀器輔助判斷,若出現尿液中白血球含量增加、副睪丸血流增加等現象,便有可能為副睪丸炎。

    睪丸發炎

    治療副睪丸炎:抗生素藥物

    副睪丸炎的治療以抗生素藥物為主,醫師會對應病因,研判患者所感染病菌,並依照尿液細菌培養結果,開立不同抗生素藥物,透過靜脈注射或口服藥物供患者使用,以下列出2種常見副睪丸炎致病菌的療程範例:

    • 淋病雙球菌:選擇盤尼西林或第2、3代頭孢菌素治療3週
    • 大腸桿菌等腸內菌種或綠膿桿菌:使用磺氨類藥物治療4週

    然而,若副睪丸炎是由性行為感染引發,則應懷疑患者的性伴侶陰部可能也已遭細菌感染,建議同步服藥治療,以免副睪丸炎症狀因反覆感染而復發。

    服用消炎止痛藥後,副睪丸炎的疼痛感會明顯消退,但陰囊腫大的情形則持續服藥2~6週才會有明顯改善。

    請患者務必按照時程服藥,切勿於發病後,自行前往藥局購買消炎藥服用,以免延誤治療時機,惡化病情。(延伸閱讀:止痛藥等5種藥物別亂吃!吃多小心傷腎不自知

    副睪丸發炎別緊張!6招助你加速痊癒

    除了服用藥物外,患者也可透過以下方式減緩疼痛,加速復原:

    • 臥床休息:若發炎疼痛感強烈,可臥床休息舒緩痛楚,或者使用毛巾墊於陰囊底部,將其托高,也能有效緩解疼痛,建議患者平時也可改著緊身三角褲支撐陰囊。(延伸閱讀:小弟弟在發燒!內褲太緊會影響精子數量
    • 冰敷:疼痛難忍時,可透過冰塊局部冰敷患部,冰敷15分鐘需休息30分鐘,以免導致睪丸凍傷。
    • 熱敷:後期疼痛減輕時,可透過熱敷或泡澡加速消炎。
    • 飲水充足:每日需飲水超過3000毫升,促進排尿,減少細菌滋生。
    • 保持排便順暢:排便過度用力,易拉扯陰囊造成疼痛。故須多喝水、食用高纖食物,以利排便通順。
    • 暫停性行為:副睪丸炎急性期應停止性行為,待疼痛消失方能進行,以不引起疼痛為主。性行為前應戴好保險套,避免與性伴侶交互感染。

    副睪丸發炎痊癒後,建議患者日後應盡量避免危險性行為,如未戴保險套、多重性伴侶,以降低再次感染風險。另外,若副睪丸炎患者經診療後,發現有攝護腺肥大、攝護腺炎等問題,也應一併著手治療。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免責聲明

    Hello 醫師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資料查核:

    Hello 醫師


    文: 吳承諦 · 更新日期:2022/07/06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