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

親子教育類別包含了父母親最關心的各種話題,從寶寶的照顧到青少年的養育、「 0~1 歲 嬰兒期 」、「 1~5 歲學齡期 」、「 6~12 歲兒童期 」、「 青少年 」、「 兒童健康 」,實用內容將幫助爸媽不再手忙腳亂,聰明養育各個年齡層的寶貝。

基礎知識

親子教育

「一口母乳,一生守護」短影音募集!抽親子渡假券多項好禮/健康速達

國際母乳週開跑:「一口母乳,一生守護」活動登場 每年8月1日至7日是「國際母乳週」,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為響應今(2025)年主題「優先考慮母乳哺育—建立永續支持系統(Prioritise Breastfeeding - Create sustainable support systems),特別舉辦「一口母乳,一生守護」短影音募集活動,除了提供知名親子度假券、無線吸塵器等多項好禮,也希望為哺乳媽媽營造更友善的哺乳環境。 國健署:推廣母乳哺育,支持媽媽友善環境 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今(7月31日)出席活動儀式時表示,母乳不只是寶寶的天然美食,母乳哺育也是媽咪的健康小幫手;因此,為支持有意願哺乳的媽媽能成功哺餵母乳,國健署推動各項支持措施,包括目前全國已有140家母嬰親善及推廣醫療院所,每10個寶寶就有7位是在母嬰親善院所誕生。 魏璽倫說,生產出院後,為讓哺乳媽媽出門在外能更自在地哺餵,目前全國共有4049處哺集乳空間,範圍包括鐵路車站、航空站、捷運轉乘站、旅館、百貨公司及量販店等,希望媽媽可以多利用這些讓自己安心舒適的環境中,一起努力為下一代提供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此外,國健署也製作《爸爸孕產育兒衛教手冊》及「家人支持母乳系列圖卡懶人包」,希望讓爸爸和家人也能成為支持母乳哺育的神隊友。 專家談母乳好處:寶寶頭好壯壯、媽咪苗條健康 今天兩位出席活動的母嬰醫學專家在座談時均表示,哺餵母乳對嬰兒及媽媽都有健康好處。臺灣兒科醫學會理事彭純芝表示,從孩子的健康來說,許多研究都發現,哺餵母乳的寶寶都「頭好壯壯」,除了認知發展較好,許多疾病例如呼吸道感染、腸胃道感染、過敏性疾病、代謝性疾病及肥胖等,都會明顯減少,是保護寶寶健康的最好食物來源。 台灣婦產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表示,哺餵母乳對媽媽好處也很多;許多人產後最擔心的問題就是「瘦不回去」,據統計,餵母乳的媽咪可以比一般媽咪瘦0.5至1公斤,「現在減重市場價每公斤是2萬元,不只可以恢復身材,減重也有助避免三高疾病,活得更健康」;此外,餵母乳也有助減少癌症如:女性最常見的乳癌及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等發生率。 親餵母乳的媽咪最擔心寶寶是否有喝飽?彭純芝說,要先了解寶寶含著乳房是否真的在喝母奶,可從吸吮速度、有無吞嚥動作及喝飽嘴巴自然鬆開,綜合寶寶的睡眠、成長狀況等來評估;另外,只要頻繁哺餵母乳,「讓寶寶喝到飽,乳汁分泌就會增加」;她提醒,「這是一個良性互動,不要覺得自己乳汁不夠。」 黃建霈也從臨床角度說明,大多數乳汁分泌不夠的媽媽,都是因為執行錯誤所致,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寶寶常吸母乳,因為對乳房的刺激,就會促進母乳分泌,理論上比較理想是每兩個小時餵一次,但最好是按照寶寶的需求,餓了就餵,寶寶也才吸得進去。另外,含乳的姿勢也很重要,因為常有媽媽抱怨被吸得好痛,寶寶若只吸到乳頭沒有含到奶暈,也會因為吸不到奶而生氣,可能也就因此不想多吸了。其他如多吃高蛋白質食物和多喝水,也是增加乳汁分泌的基本方法。 「一口母乳,一生守護」短影音募集活動 為響應8月國際母乳週,國健署自8月1日起至29日止,推出「一口母乳,一生守護」短影音募集活動,只要錄製「一口母乳,一生守護」手勢的短影音,上傳至FB或IG,並設定公開及標記兩位好友,就有機會抽中包括親子度假券、無線織物清潔機、輕量無線吸塵器、多功能氣炸烤箱及四大超商購物金200元等好禮。(詳情請至活動網頁查詢) 為滿足民眾孕產育兒所需資訊需求,國健署在「健康九九+網站」及「孕產兒關懷網站」提供豐富的哺乳衛教資訊以及伴侶支持素材。民眾若有母乳哺育相關疑問,亦可撥打免費關懷專線0800-870-870(諧音:抱緊您,抱緊您),由專人提供媽媽或家人諮詢與協助。 「一口母乳,一生守護」Q&A Q1:什麼是「國際母乳週」? 國際母乳哺育行動聯盟(WABA)將每年8月第1週(8月1日~8月7日)訂為國際母乳週(World Breastfeeding Week),今 (108)年宣導主題為「增能家長,啟動哺乳(Empower parents、Enable breastfeeding)」 Q2:「一口母乳一生守護」短影音活動如何參加? 自8月1日起至29日下午5點止,錄製「一口母乳,一生守護」手勢短影音,上傳至 Facebook 或 Instagram 並標記兩位好友、設定公開即可參加抽獎。 「一口母乳,一生守護」手勢(圖:國健署活動頁面) Q3:國健署提供哪些哺集乳空間? 全國已設置4049處,分佈於鐵路車站、航空站、捷運轉乘站、旅館、百貨及量販店等,方便媽咪外出哺餵。 Q4:哺餵母乳有哪兩大健康好處? 寶寶頭好壯壯:減少呼吸道與腸胃道感染、過敏及肥胖風險,促進認知發展。 媽咪苗條健康:幫助產後減重(平均瘦0.5–1公斤)、降低乳癌、子宮內膜癌與卵巢癌等發生率。 Q5:若對哺乳有疑問,怎麼獲得協助? 可至「健康九九+網站」或「孕產兒關懷網站」查詢衛教資訊,或撥打免費關懷專線 0800-870-870(諧音:「抱緊您」)由專人提供協助。

探索更多親子教育類別

看更多 親子教育 相關文章

疫苗

按時接種很重要!兒童疫苗保護力高,可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

疫苗是預防疾病最有效的方法。然而,由於其副作用及民眾因不了解所產生的擔憂,讓許多人對接種疫苗卻步,但其實疫苗是保護幼童免於疾病威脅,健康成長的絕佳方式。 《Hello醫師》將從疫苗原理切入,帶你快速認識疫苗的重要性,再分別列出各項疫苗的保護力,及防治疾病重症與死亡風險的出色成果。 疫苗是什麼? 疫苗的原理是讓人體免疫系統具有辨識敵我的能力,讓人體在外來物質(如細菌、病菌)侵入的時候,能夠迅速地加以辨識並消滅,其原理的重點包括: 讓人體免疫系統辨認病原,事先知道敵人是誰 人體對該病原建立免疫記憶,可於病原再度入侵時迅速應對 建構長期自然防衛機制(延伸閱讀:接種疫苗副作用好可怕?你該接種疫苗的5大原因,其中1項竟可省錢) 接種疫苗具有以下功效及好處: 預防特定疾病(如水痘、德國麻疹) 減輕特定疾病的病症(如水痘所引起的發燒、紅疹) 減少特定疾病併發症風險(如B肝疫苗可降低肝癌風險) 阻止疫病傳播,避免成為感染鏈及帶原者 疫苗保護力高,有效降低重症風險 目前台灣有諸多公費疫苗,如A型肝炎疫苗、B型肝炎疫苗、卡介苗及五合一疫苗等,總計10項,而各項疫苗皆具極佳保護力。(延伸閱讀:不只能打新冠疫苗!10大公費疫苗種類、施打對象一次告訴你!) 公費疫苗所預防的疫病部分多具高致死率及重症風險,如水痘致死率最高達25~30%、結核病的死亡率有30%、白喉及破傷風的死亡率則最高為10%、50%。 不過,經疫苗接種後,重症及死亡率則有顯著下降,如接種水痘疫苗可預防99%重症機率、卡介苗對初期症狀的預防效果達85%、B肝疫苗具有90%的預防功效(剩下10%可由口服藥物補足)。 以下簡列部分公費疫苗預防疾病之重症或死亡機率與預防效果: A型肝炎疫苗:A型肝炎死亡率為千分之3,接種1劑疫苗者,約95%以上可產生保護抗體,完成2劑施打更可提供長達20年以上的保護力。 B型肝炎疫苗:肝癌病患中有50~70%是由B型肝炎病毒引起,而施打疫苗即能產生85~95%的B型肝炎病毒抗體。 流感疫苗:肺炎及流感死亡率低於千分之1,但65歲長者死亡率最高可達14%,施打流感疫苗的保護效力約在70~90%之間。(推薦閱讀:天氣變化大!預防季節性流感,65歲以上打這3種疫苗最安心!) 卡介苗:結核病死亡率最高達32.8%,接種卡介苗對初期症候的預防效果達85%。 五合一疫苗:可預防白喉、破傷風、百日咳、小兒麻痺症與b型嗜血桿菌,其中破傷風死亡率最高可達50%,而疫苗針對白喉、破傷風、百日咳的保護成效皆達9成。 水痘疫苗:死亡率最高達25~30%,完整接種2劑水痘疫苗的保護力可達98%。 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肺炎鏈球菌若併發菌血症之肺炎,其致死率為10~20%,若為老年患者,則致死率可飆升至60%,而接種肺炎疫苗則可提供95%保護力。 日本腦炎疫苗:日本腦炎致死率約20~30%;接種疫苗則可提供最高達9成的保護力。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現今死亡率低,但可引發嚴重併發症,如麻疹所引起的腦炎、肺炎,德國麻疹則可能導致孕婦流產或死胎;但經接種MMR疫苗後,保護力可達95%。 依建議施打流程接種,替孩子建立疫苗保護力 分析與歸納上述數據後,可發現現行公費疫苗皆具優異保護力,有效應對多種疾病並降低嚴重併發症風險。 因此,為了孩子的身體健康著想,建議各位父母按時接種疫苗,若疫苗接種不完整(不達完整劑數或間隔時間太短、太長),則可依照衛福部疾管署建議,重新施打或補充追加劑,以確保兒童具備完整且可靠的疫苗保護力。(推薦閱讀:孩子該打哪些疫苗?7種公費、2種自費兒童疫苗一次告訴你)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vaccination-tool]


疫苗

爸媽必知!孩子該打哪些疫苗?7種公費、2種自費兒童疫苗一次告訴你

孩子從出生,一直到入學後,皆需接種各類兒童疫苗,以增強疾病抵抗力,且疫苗不僅分成公費與自費,甚至連施打的劑數也不盡相同,讓不少爸媽感到相當頭痛,深怕孩子漏打了哪一支疫苗,就會造成保護效果失靈。 根據《Hello Health》集團日前於台灣地區進行的一項疫苗問券調查顯示,有高達88%的受訪民眾認為,多數必要施打的疫苗應由政府提供公費接種,全面提升國民對健康的保護力。 其實現行的必要施打疫苗項目中,已有近8成由政府提供公費補助;但究竟爸媽該如何協助孩子選擇正確的兒童疫苗?又有哪些施打項目?《Hello醫師》將台灣1歲以上兒童疫苗以公費及自費劃分,讓地方爸媽們一次看懂超安心! 7大你不可不知的公費兒童疫苗 兒童出生滿1歲後應施打以下7種公費疫苗,才可及早預防兒童感染與重症風險: 1. 流感疫苗 流感與一般感冒不同,是一種由流感病毒所引起的呼吸道傳染疾病,嚴重可能會引發肺炎、心肌炎或腦炎等併發症,倘若同時感染傳播力極強的新冠病毒,則重症與死亡風險皆會上升。 為了有效預防流感,6個月~8歲孩童應接種2劑流感疫苗,第二劑需間隔至少4週;9歲以上兒童則僅需接種1劑。通常政府會於每年10月開放接種,且國小及國中也有校園施打活動,父母可多加留意。(推薦閱讀:感冒不能打流感疫苗?打過1次就免打?破解流感疫苗5大迷思) 目前國內供應的公費流感疫苗可分成下列3種: Vaxigrip Tetra巴斯德四價流感疫苗:賽諾菲藥廠製造/雞蛋培養疫苗。主要提供出生滿6個月以上幼兒施打。 FLUCELVAX QUAD輔流威適流感疫苗:台灣東洋藥廠製造/細胞培養疫苗。主要提供給欲施打公費流感疫苗的3歲以上兒童。 AdimFlu-S(QIS)安定伏裂解型四價流感疫苗:國光生物科技公司製造/雞蛋培養疫苗。主要提供給3歲以上幼兒施打。 雞蛋培養VS細胞培養 傳統的流感疫苗是由將病毒注射進雞蛋,讓病毒繁殖後再取出處理並純化而製成;細胞培養技術則是利用犬類腎臟上皮細胞(MDCK)來繁殖病毒,再製成疫苗。 雖然2者皆為不活化疫苗,但細胞培養疫苗有以下2項優勢: 免除雞蛋過敏的問題(但以目前技術製成之雞蛋培養疫苗,其致敏因子含量已降到極低,幾乎不會引起過敏反應) 降低流感病毒突變風險:由於雞非哺乳類動物,流感病毒可能為適應雞胚胎環境而發生小突變(不影響疫苗安全性),導致以雞蛋培養製成的流感疫苗,其有效保護力可能不如細胞培養疫苗。 2.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easles, Mumps and Rubella, MMR)可用來預防麻疹、腮腺炎及德國麻疹,其預防效果平均可達95%以上。(延伸閱讀:麻疹、德國麻疹差在哪?麻疹傳染性強,出現9症狀愛注意、接種疫苗可預防) 孩子出生滿12個月應先施打第1劑公費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並於出生滿5歲至上小學前施打第2劑。下列為目前國內可供民眾施打的2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及其廠牌: M-M-RII麻疹腮腺炎及德國麻疹混合疫苗:由默沙東藥廠製造。 PRIORIX派立克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由葛蘭素藥廠製造。 3. 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 肺炎鏈球菌屬於一種革蘭氏陽性鏈球菌,容易潛伏於鼻腔內部,並可透過飛沫傳播。一旦感冒或是免疫力降低,肺炎鏈球菌就可能侵入呼吸道或血液中,進而引發肺炎、菌血症或腦膜炎等嚴重疾病。 爸媽應於孩子出生滿2個月及4個月時,前往醫療院所施打第1、2劑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外,並於年滿12~15個月時,接種第3劑疫苗,才可建立完整保護,免於肺炎鏈球菌侵擾。另外,亞東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藍浩尹則建議,孩子滿6個月大時可選擇性自費加補一劑,增強保護力。 目前國內可供施打之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皆為惠式沛兒肺炎鏈球菌13價結合性疫苗。 4. A型肝炎疫苗 A型肝炎好發於衛生不良地區,主要會由糞口傳染,或因食用遭A型肝炎病毒汙染之食物或水而感染,潛伏期約為2~6星期,而一旦遭到A型肝炎病毒感染,即可能會出現疲倦、厭食、發燒、黃疸、尿液顏色變濃等症狀,少數人則會發生猛爆性肝炎,嚴重可能致死。 接種公費A型肝炎疫苗,可說是預防A型肝炎最佳的方法之一,父母應讓家中的孩童於出生滿12~15個月時接種第1劑,並至少間隔6個月再施打第2劑。而目前政府僅供賽諾菲藥廠所製造的的Avaxim巴斯德A型肝炎疫苗,給幼童進行預防性施打。 5. 日本腦炎疫苗 日本腦炎是由日本腦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病毒會藉由蚊子叮咬而傳染,感染後多無明顯症狀,但嚴重者則可能會出現頭痛、高燒,甚至導致神經、精神性後遺症或死亡,所幸及早接種日本腦炎疫苗,可有效降低感染風險。 目前我國皆使用賽諾菲巴斯德細胞型日本腦炎活性減毒疫苗,作為公費疫苗提供民眾施打,而幼童應於出生滿15個月施打第1劑,並於出生滿2歲3個月接種第2劑,2劑須間隔至少12個月才能施打。 6. 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 台灣於106年10月後開始使用含全量百日咳成分之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DTaP-IPV),以增加幼童對於百日咳的免疫力。 目前可供公費接種之疫苗為賽諾菲的Tetraxim巴斯德四合一疫苗(DTaP-IPV),建議孩童於出生滿5歲後至醫院施打。(1歲前幼童應先接種五合一疫苗,接種時程請點此) 7. 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 人類乳突病毒(HPV)主要會經由性接觸傳染,感染通常無明顯症狀,但HPV6與11型會則引發生殖器長出尖銳濕疣(菜花)。HPV第16與18型,與子宮頸癌前病變、子宮頸癌以及外生殖器癌有密切相關。 一般而言,近9成人類乳突病毒感染會於1年內消失;人類乳突病毒感染若超過1年都沒有消失,即為持續性感染,會提高女性未來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延伸閱讀:子宮頸抹片檢查結果陽性!異常不等於罹癌) 為預防上述2種類型的人類乳突病毒入侵體內,引發癌變,目前政府提供國一女生公費施打二價HPV疫苗,而依照疫苗品牌可分成以下2種類型: 二價HPV疫苗:第1劑接種時年齡在9~14歲時,僅需接種2劑,滿15歲後才接種則需接種3劑。 九價HPV疫苗:為自費疫苗(雲林縣提供公費施打),且對HPV高致癌型(16、18、31、33、45、52、58)與低致癌型(6、11)病毒株皆有保護力。第1劑接種時年齡在9~14歲者,可接種2劑,滿15歲則需接種3劑。(詳細HPV疫苗接種時程請點此) 台北市衛生局於113年開始提供112年入學國中男生公費9價HPV疫苗,目標提升群體免疫力,降低HPV感染衍生癌症之發生。 自費兒童疫苗2大種類、價格 下列2種皆為須自費之兒童疫苗,各位爸媽可自行考慮後,決定是否要讓孩子施打疫苗: 1. 輪狀病毒口服疫苗 5歲以下幼童常因感染輪狀病毒而罹患腸胃炎,引發嘔吐、腹瀉、發燒等症狀,嚴重可造成脫水、電解質不平衡、胃腸道出血、腸套疊、抽筋、無菌性腦炎、壞死性腸炎等併發症。 因此,若想預防家中寶貝免於輪狀病毒威脅,不妨考慮自費接種輪狀病毒口服疫苗,1劑約須花費2000~2500元。(台北市、竹北市可補助部分接種費用) 以下列出常見的2種輪狀病毒口服疫苗,主要可分成2劑型與3劑型: Rotarix羅特律輪狀病毒疫苗口服懸液劑:由葛蘭素藥廠製造,共需服用2劑,建議於出生2、4個月服畢2劑。(第1劑須於幼兒出生後滿6週才能服用;最後1劑不得晚於出生後24週;每劑須至少間隔4週。 RotaTeq輪達停口服活性五價輪狀病毒疫苗:由默沙東藥廠開發上市,共需服用3劑,建議於出生2、4、6個月服畢3劑。(第1劑須於幼兒出生後滿6週才能服用;最後1劑不得晚於出生後32週;每劑須至少間隔4週) 試驗證實,上述2種輪狀病毒口服疫苗對於嚴重輪狀病毒感染的預防效力可達9成;而對一般輪狀病毒感染也有6~7成保護力。 2. 水痘疫苗第2劑 水痘患者可能出現紅疹、水泡、發癢、發燒及疲倦等症狀,並可能併發嚴重皮膚感染、疤痕、肺炎、腦炎甚至死亡,亦可能隨年齡增長因病毒再活化而得到帶狀疱疹。 儘管施打1劑水痘疫苗已可有效降低疾病嚴重度, 打2劑水痘疫苗保護力可達到98%、得到水痘的機會也較只打1劑者降低95%,且打完2劑疫苗產生的保護力至多可維持超過20年。 亞東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 藍浩尹 父母應於孩子滿12個月大時,前往醫療院所接種第1劑公費水痘疫苗,若想進一步提升保護效力,則可於小孩4~6歲時自費施打第2劑水痘疫苗;13歲以上若未曾接種水痘疫苗者,則須自費接種2劑,而2劑間隔時間約在4~8週,每劑費用約為1400~2000元。(竹北市民施打可補助1000元) 以下為國內目前可供施打的水痘疫苗及其廠牌: 伏痘敏VARIVAX水痘疫苗:由默沙東藥廠製造。 美瑞克VARILRIX水痘疫苗:由葛蘭素藥廠製造。 [embed-health-tool-vaccination-tool]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疫苗

接種疫苗副作用好可怕?你該接種疫苗的5大原因,其中1項竟可省錢

國內除新冠疫苗外,更有數十項應對不同疾病的疫苗,其中最常見的便屬幼兒常規接種疫苗,如流感疫苗、水痘疫苗、麻疹疫苗等。接種疫苗可提供絕佳保護力,是預防傳染病最有效且成本最低的方式,但仍有許多人擔憂疫苗副作用,或抱有錯誤迷思,而害怕接種疫苗。 根據《Hello Health》集團日前於台灣進行的一項疫苗問券調查結果中顯示,在台灣,拒絕接種疫苗的受訪者中,就約有高達7成4的比例,是因為害怕接種疫苗後產生的副作用而不願施打。然而,接種疫苗其實往往利大於弊。 就讓《Hello醫師》為你打破常見的接種疫苗迷思,並了解該接種疫苗的5大原因,及早做好準備,別讓病毒威脅您與家人的健康。 5大接種疫苗原因 1. 疫苗皆經過嚴格檢驗、長期追蹤 一款疫苗的開發與研究通常是以年為單位,在研發過程中會經過專業醫學研究人員反覆檢驗、實驗,直到最後通過國際公認的安全標準,並獲得國家監管機關許可才予以上市。 以美國為例,所有疫苗在上市之前皆需經過美國食品藥物管制署(FDA)檢驗及審核通過,而英國則是由英國藥物及保健產品管理局(MHRA)負責,2單位皆會對疫苗使用狀況進行後續追蹤或開放民眾回報接種的不良反應,以檢驗疫苗安全性。 同樣地,在台灣所有疫苗(如COVID-19疫苗或幼童公費疫苗)在獲得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的批准之前,也會在臨床試驗中進行嚴格測試,以證明它們符合國際公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基準,並於疫苗上市後持續監測不良狀況或設立回報管道。 2. 疫苗副作用輕微,通常於數日消退 因疫苗皆經過專業研究和檢驗,適用於人體且安全性高,因此多數疫苗副作用皆很輕微,於數日內便會自動消退。 一般常見疫苗副作用包括:施打部位痠痛、發紅、腫脹等,有時會伴隨著輕微發燒、疲累與其他不適症狀,通常會於2~3日內消失。(延伸閱讀:施打第三劑新冠疫苗副作用免驚!AZ、莫德納、BNT、高端疫苗症狀一次看!) 然而,仍有極少數人於接種疫苗後,會出現較為嚴重的副作用,如過敏、高燒或血栓等併發症,其中又以患有心血管疾病、免疫力不全或癌症等接種者風險較高。若無以上體況,接種疫苗通常十分安全,但您仍可於接種各類疫苗前向醫生諮詢。 3. 接種疫苗可預防或降低疾病致命風險 對於病毒抵抗力較差的老人及兒童而言,接種疫苗可顯著降低重症,甚至死亡的風險,如65歲以上長者罹患流感的死亡率可達14%、水痘死亡率則有25~30%;但經接種流感疫苗後,65歲以上長者死亡率可降低80%,幼童接種水痘疫苗更能降低高達99%的水痘重症機率。 此外,疫苗除了預防特定疾病外,也有助降低併發症風險,如接種B肝疫苗可降低肝癌風險,流感疫苗則能降低由流感所引起的心肌梗塞、糖尿病及慢性肺部疾病。 4. 保護身邊所愛的人,阻止疫病傳播 接種疫苗不僅可以保護自己,也可以保護身邊的人,尤其是高危險族群如幼兒(及其兄弟姊妹)和長者(年長父母),並也可幫助因患有特殊疾病或處於特殊狀況而無法施打疫苗的人,如白血病、癌症、免疫力低下病患,減少他們的罹病風險。 此外,施打疫苗也可減少疫病傳播機會,為杜絕疾病付出一分心力,如致死率高達30%的天花,即是經過數十年的時間普及且廣泛接種疫苗,達成「群體免疫」後,才使天花逐漸在世界上銷聲匿跡。(延伸閱讀:歷史流行傳染病:人類抗疫之路仍未完) 5. 接種疫苗避免染病需付出的心力、時間和金錢 相較於接種疫苗的費用及副作用,罹患疾病所付出的代價通常更大,無論是治療費用、時間、心力,更遑論最重要的健康與生命安全。 由於疫苗所防護的疾病普遍具有高度傳染性或重症率,因此多數罹病患者需住院接受隔離治療,並耗費可觀的治療時間及費用。若患者的所在處並無合乎規範的隔離設施及醫療人員,在治療成本上還會增加通勤、地利不便等因素。(同場加映:成人疫苗打這些!9大常見疫苗接種時間表及須知) 此外,患者的親友也得肩負病患照護的責任,而影響工作或學業進度,可說是勞心、費神又傷財。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vaccination-tool]


兒童期生長與發展

小孩晚睡長不高?這時間入睡是關鍵!7大晚睡常見問題一次看

現代小孩容易因社群軟體、線上遊戲等誘惑,而拖延睡覺時間,尤其每到假日就晚睡,甚至熬夜的小孩更不在少數。 究竟小孩晚睡會造成什麽影響?有哪些方法能避免孩子成為夜貓族?《Hello醫師》一次為你解惑孩子晚睡的各種問題! 小孩晚睡有哪些壞處?4大常見生理問題一次看 若因長期晚睡而導致睡眠不足,便有可能出現以下4種問題: 容易在白天想睡覺 無法集中注意力 容易感到煩躁、易怒及喜怒無常 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延伸閱讀:不只小孩會過動!成人ADHD過動4症狀) 別讓小孩晚睡的3個理由 小孩晚睡不單會影響孩子的情緒與體力,長期晚睡更會妨礙孩子發育,以下列舉3項晚睡對兒童發展的危害: 1. 小孩晚睡會影響身高發展 據榮新診所副院長丁綺文醫師於長高門診的觀察發現,現代孩子容易長不高的原因,並非源自營養不良,而是與運動及睡眠較為相關,尤其睡眠作息是影響生長激素分泌的關鍵因素。 依人體的生理時鐘,晚上10點至凌晨2點之間屬於深度睡眠期,也是兒童分泌生長激素的高峰時段,這段時間內,生長激素不僅會刺激骨骼生長板,還會修復肌肉、腦神經等組織,使人恢復活力。若孩童未能在此段時間進入深度睡眠,就會導致生長激素的分泌無法進入上升波段,即可能影響兒童的身高發展。 2. 學習能力下降 睡眠佔據每人生命中約1/3的時間,是人類基本生存要素之一,對正值發育階段的兒童及青少年而言,其重要性更不在話下。 據兒福聯盟所提供的調查報告指出,台灣國高中職生平均每天睡眠時數為6.9小時,平日6點多起床上學後,通常都會等到晚上12點才能上床睡覺,每日包括上課及唸書可能就超過10小時,若在加上玩手機或使用其他3C產品的時間,就相當容易導致晚睡的情況發生。 另外,調查也發現學生睡眠和疲累的程度呈現中度負向關係,即睡愈少愈容易疲累,反之亦然。長期睡眠不足及沉重的疲累感,讓學生難以在學校支撐1天近乎10小時的學習生活,因此部份學生經常會於上課時,出現打瞌睡的情況發生,進而造成學習能力下降。(延伸閱讀:快睡著突然抖一下驚醒?睡覺抽動竟會影響健康) 3. 睡眠不足恐提高近視風險  晚睡不僅可能會造成孩子隔天早上起床,因睡眠不足而注意力不集中,還有可能會提高近視的風險。根據國民健康署「兒童青少年視力監測調查」顯示,睡眠時間不足9小時,比起睡眠時間達9小時的學童,近視風險增加9.04倍,而睡眠時間不足9小時有近視的學童佔76.5%;睡眠時間達9小時的學童近視率則僅有23.5%。(推薦閱讀:眼睛疲勞、紅腫癢!用眼過度快休息) 睡眠充足、做好視力保健 建議各位爸媽除鼓勵孩子盡早上床睡覺,也應每年定期帶孩子接受視力檢查1~2次,提醒孩子每用眼30分鐘應休息10分鐘,並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才能有效預防近視或避免度數持續加深。 每天睡多久剛剛好?兒童、青少年最佳睡眠時間大公開 根據美國疾管署CDC所建議的睡眠時間,18~60歲的成年人每日應睡足7小時以上。然而,對於還在發育的兒童及青少年而言,睡眠充足也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究竟孩子每日應該花多少時間才合適?請見以下說明: 學齡前兒童(3~5歲):10~13小時 學童(6~12歲):9~12小時 青少年(13~18歲):8~10小時 如何讓孩子不晚睡?養成這5種習慣就對了! 不論平日或假日都鼓勵孩子維持固定的就寢及起床時間,避免晚上睡不著的情形發生。 在睡前30分鐘讓孩子遠離手機、電視等3C產品,以防其投射出的藍光延後褪黑激素分泌,導致孩子入睡或睡眠品質受影響。(同場加映:睡覺手機別作伴!3壞處影響睡眠品質) 攝取咖啡因會刺激中樞神經,讓人情緒異常亢奮,因此睡前6小時建議盡量避免給孩子飲用茶、咖啡、可樂、提神飲料等含有咖啡因的飲料。 晚餐最好在睡前3~4小時用餐完畢,且不要吃得太飽,以防增加腸胃消化時間,影響睡眠品質。 午睡以30分鐘為限,以免造成夜間就寢時,因腺苷濃度不足而缺乏睡意,進而導致晚睡而睡眠不足,影響隔日學習狀態。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兒童期營養

小孩連假果汁喝不停?小心蛀牙又過胖!兒童喝含糖飲料4大壞處

連假到了,父母的煩惱也來了,要帶孩子去哪裡玩?在家裡要做什麼才能耗掉孩子的精力?有時為讓連假輕鬆度過,父母的腦細胞會變弱,不經思索地滿足孩子的需求,如讓孩子喝果汁、優酪乳、調味乳、汽水、早餐店飲料,甚至手搖飲料。但你知道嗎,過量的糖分可能會讓兒童肥胖、蛀牙、營養不良,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飲料越喝越多,小心孩子喝出病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資料顯示,全球體重過重的5歲以下兒童超過4100萬人,且有半數位於亞洲。過重或肥胖的兒童,成年後仍維持肥胖的可能性很高,並相對於一般人,更容易在年輕時罹患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 導致孩童肥胖的其中一個主因就是糖分攝取過多。根據董氏基金會調查,超過75%的國小學童有喝含糖飲料的習慣,其中又有近50%的學童1週至少喝2~3次。而喝飲料的習慣如延續至國、高中,就會便得更加嚴重。 國民健康署2015年的調查指出,有近9成以上的國、高中生每週至少都會喝1杯飲料,其中國中生平均每週喝超過6次,高中生則是8次。換言之,隨著年紀增加,孩童喝飲料的習慣就會愈加根深蒂固,飲用量也會增加。 WHO建議成人及孩童每日的糖攝取量應減少到當日熱量攝取的10%,而若能進一步降低至5%或25克以內則更佳。根據衛福部的孩童每日建議攝取熱量的10%來換算兒童攝取糖量,1~3歲孩童每日不應超過28~33克糖分,4~6歲則為38~41克。 1瓶養樂多含糖量約15克、優酪乳為20克、調味牛乳與市售柳橙果汁則皆約35克。因此,1位6歲以下的小孩只要1天喝1瓶養樂多、1瓶柳橙汁,不包括其他的甜食,單日糖分的攝取量就超出10%標準了。 含糖飲料對孩子的4大壞處 1. 降低睡眠品質與學習能力 咖啡因為一種中樞神經興奮劑,存於巧克力飲品、茶類及咖啡之中。即使只攝取少量咖啡因,小孩也容易出現入睡困難及睡眠品質不佳的情況。此外,若含咖啡因飲品還添加大量糖分,攝取過多糖分還可能造成孩童產生焦慮、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降低其學習表現。 2. 容易出現蛀牙與牙齒酸蝕問題 研究顯示,兒童含糖飲料喝愈多,蛀牙機率就愈高。尤其深受孩子喜愛酸性飲料,如果汁、乳酸菌飲料、運動飲料,更易傷害牙齒琺瑯質,造成牙齒酸蝕,導致蛀牙。 特別須注意的是,在未搭配食物的情況下,單獨飲用這類酸性飲料,對牙齒的傷害更大。建議避免或減量飲用,或是使用吸管減少酸性液體停留口腔與牙齒接觸的時間。(延伸閱讀:特別容易蛀牙?口水少和愛甜食是齲齒主因) 3. 影響鈣質吸收及發育 若孩子養成飲用含糖飲料的習慣,長期下來便會對健康的乳品(如鮮奶)產生排擠效應,造成孩子的鈣質攝取不足。更糟的是,部分含有咖啡因及磷的含糖飲料,會抑制對鈣質的吸收與利用,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發育。 有鑑於此,部分家長可能採取折衷方式,選擇調味乳如麥芽牛奶、果汁牛奶等讓孩子飲用,但這些飲品的鈣含量通常僅有鮮奶1/3;蛋白質則為1/2,且所含的額外糖分與化學成分其實仍弊大於利。 4. 增加孩童肥胖及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 過多的糖分會在身體裡轉化成脂肪,並使皮質醇濃度升高,增加血液中的胰島素,減緩脂肪代謝分解,長期下來就會導致肥胖。 假設1位6歲小孩每天早餐固定喝1杯500cc的大杯奶茶(熱量約220卡),回到家又喝1盒蘋果牛奶(熱量約200卡),其他食物的總攝取熱量也達到每日的基本需求,長期缺乏運動,一年下來就有可能增加20公斤。 伴隨著肥胖而來,就是血壓容易升高,而飲用過多含糖飲料,也會提高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及膽固醇,同時使胰島素的敏感度降低,讓血糖難以控制,進而出現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一般人常聽見,通常好發於中老年人的「三高」心血管疾病。(延伸閱讀:當心小孩患三高!兒童健康這樣做起) 減糖以身作則,從小培養 既然飲用含糖飲料的習慣,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愈喝愈多,那從小養成少喝含糖飲料的習慣就變得非常重要。 建議父母以身作則,少喝手搖飲、超商飲品等含糖飲料,讓孩子不覺得心理不平衡,透過家庭環境及身教的方式,營造出減糖的環境,也會讓習慣的改正變得更加容易。 平時僅為孩子準備3種飲料:水、現打果汁及牛奶,讓孩子習慣飲用這類健康飲品。此外,父母也可自製不加糖也不含咖啡因的養生茶類,如麥茶、洛神花茶、決明子茶、青草茶、枸杞茶、菊花茶、紅棗茶等。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學齡前生長與發展

寶貝體重、身高有達標嗎?「兒童成長曲線」一張表秒懂寶寶發育

做父母的都希望看到孩子健康成長,不過如果寶寶的體重和身高成長不如預期,不少爸媽恐怕也焦慮不已,擔心自家寶貝會落到發育水平後段班。其實只要利用「兒童成長曲線圖」進行初步評測,爸媽們就可以快速了解寶寶的發育狀況!《Hello醫師》將一一說明兒童生長曲線的原理與使用方式,讓爸媽們對自家寶貝成長的每一步都能安心有信心。 什麼是兒童成長曲線圖? 兒童成長曲線圖是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加上中國醫藥大學兒科學教授陳偉德與台大醫院小兒部教授張美惠於2010年發表之新生長曲線研究,以及台灣兒童發展情況,所訂定之0~7歲台灣兒童生長曲線。 身高、體重、頭圍是兒童成長曲線的3大指標,每項指標以百分比劃分,父母可以對照成長曲線圖,找到孩子在相應的發展階段,與其他同年齡孩童的差異。(點此前往兒童健康手冊) 兒童成長曲線圖的使用方法 以下將以衛福部之兒童健康手冊中所提供的兒童成長曲線圖為例。爸媽們不妨也可以此為參考,或前往該手冊獲取完整的成長曲線圖、以及其他兒童健康相關資訊。 (圖片來源:衛福部兒童健康手冊中文版) 此圖乍看之下標號繁多,其實並不難理解。我們可先自圖表「邊框」起了解此圖之目的與判讀方式。本圖的橫軸為出生時間、縱軸為體重,代表的即是體重成長曲線圖。而圖中以色彩畫出弧線的5條曲線,則分別表示5個不同百分比的體重值與變化情形。 此圖以1.5個月大體重5公斤的男寶寶為例;從標號1、2可以看出,本圖的「示範寶寶」年齡為1.5個月大,體重5公斤,將2個標號畫出直線的交點(A),得出他的體重在成長曲線上落在50百分位線上(綠線),代表在100名同年齡的男寶寶裡,其體重大約排在第50位。 了解之後,我們也可以利用同樣的方式,先把孩子的年齡和體重在橫軸與縱軸上點出,接著用尺垂直於軸線各畫出1條直線,便可得出孩子的體重百分比落點。 曲線為成長變化 由於孩子的體重是會隨成長持續變動,若本圖的寶寶在滿4個月時再次測量,沿著著綠線,落點應在D處。家長們可以透過此表定期紀錄寶寶的成長變化,將每次量測的體重落點連線後,就會得出1條專屬你孩子的成長曲線。 兒童成長曲線的正常值 成長曲線的百分比並不是考試,百分比愈高就愈佳,只要孩子的生長狀況平穩向上,其實父母不需要看數字大小。原則上,百分位3~97之間都屬於正常,不過如果超過或低於則需要特別注意,如果有疑慮建議諮詢醫師。(你也想知道:小孩很矮長不高?) 比起數字高低,爸媽更該注意的應該是每次量測間的數字變化。孩子的發育並不一定會跟成長曲線一模一樣,些微的偏離仍屬正常,但若成長曲線落點突然偏離超過2個以上的曲線間隔,例如原本從85百分位陡降至15百分位,不妨諮詢兒科醫師並評估孩子的成長與營養狀況。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疫苗

寶寶施打疫苗後發燒別慌!五合一疫苗種類、副作用、注意事項一次解答

台灣自99年3月1日起,將五合一疫苗納入幼兒常規公費疫苗接種項目,以落實預防多種幼兒傳染病。 《Hello醫師》請到萬芳醫院小兒心臟專科醫師黃斯煒,帶各位新手父母了解五合一疫苗的預防病症、常見副作用,以及接種後的注意事項,幫助父母掌握接種時程,及早為孩子建立保護力! 五合一疫苗可預防這5種傳染病! 五合一疫苗(DTaP-Hib-IPV)為一種注射式的不活化疫苗,接種此種疫苗後,可同時預防下列5種幼兒傳染病: 白喉:為白喉棒狀桿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而致病菌主要會侵犯扁桃腺、咽頭、喉頭及鼻腔,被侵犯的部位因組織壞死,會形成灰白色膜,並伴隨發炎現象。 破傷風:是由破傷風桿菌感染所引致,會產生毒素破壞神經系統。通常發生在低度開發或農業區,主要成因包括病患與動物排泄物接觸機會高或預防接種不完全,其中老年人及嬰幼兒死亡率較高。 百日咳:由百日咳桿菌所引起的疾病,會透過飛沫進行人與人之間的傳染。好發於6個月以下嬰兒,其他年齡層病患大多症狀輕微,與一般感冒症狀類似,如打噴嚏、輕微發燒及咳嗽。 小兒麻痺:小兒麻痺的感染來源多為接觸患者之糞便或口咽分泌物,感染後潛伏期約7~10天,病情輕微時可能會有發燒、頭痛、腸胃障礙,甚至頸背僵硬等症狀,重則造成肢體麻痺、終身殘障。 b型嗜血桿菌:是兒童上呼吸道常見的一種致病菌,能引起多種侵襲性疾病,其中以腦膜炎威脅性最大。好發於3個月至3歲之嬰幼兒。此外,有免疫功能低下的者亦為高危險群,包括人類免疫不全症、先天性免疫球蛋白缺陷、骨髓移植、先天或後天性無脾臟病症、接受化學治療的癌症等病患。 五合一疫苗應於何時接種? 各位爸媽應於下列時間,帶寶寶前往醫院施打公費五合一疫苗,總共應施打4劑: 出生滿2個月 出生滿4個月 出生滿6個月 出生1歲6個月 五合一疫苗到哪裡接種?需要帶什麼證件? 可至全國各地衛生所(台北市為各區健康服務中心)或各縣市預防接種合約醫院診所接種。各縣市五合一疫苗的合約院所,可向各地衛生局(所)洽詢。 接種時請攜帶您與寶寶的身分證明文件,以及寶寶的兒童健康手冊(內含預防接種紀錄卡)。 五合一疫苗有2種 目前國內可供施打之五合一疫苗有以下2種類型: 賽諾菲:Pentaxim潘多星五合一疫苗(DTaP-Hib-IPV) 賽諾菲:Pediacel巴斯德五合一疫苗(DTaP-Hib-IPV) 施打五合一疫苗副作用有哪些? 黃斯煒醫師表示,幼兒接種五合一疫苗後3天內可能會出現注射部位紅腫、酸痛,或有哭鬧不安、疲倦、食慾不振或嘔吐等「疫苗反應」,但不是每個孩子接種後都會發生以上一項或多項症狀。因此家長們也不必過度緊張,以上症狀通常可於接種後3天內自行緩解。(延伸閱讀:寶寶哭不停怎麼辦?判斷嬰兒哭鬧原因及6招安撫入睡) 但若寶寶出現高燒不退、嚴重過敏、昏睡、痙攣或無法安撫的哭鬧狀況,則應盡速就醫接受診治。 另外,為預防並即時處理接種後發生率極低的立即型嚴重過敏反應,注射後應於醫療院所觀察至少30分鐘,無任何不適症狀後再離開。 五合一疫苗接種後1-3天可能會有食慾不振或嘔吐等副作用 4種人不適合接種五合一疫苗 超過7歲的孩童及成人不建議施打。因為疫苗中的喉類毒素及百日咳抗原容易造成注射部位較嚴重的紅腫、疼痛,且發燒不適感較強 出生未滿6週之幼兒 急性嚴重發燒性疾病及正在接受免疫抑制療法患者 先前接種白喉、破傷風、百日咳、b型嗜血桿菌、小兒麻痺相關疫苗或對本疫苗任何成分曾發生嚴重過敏反應者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疫苗

水痘疫苗打1劑就夠?需要自費補打?水痘疫苗副作用、注意事項介紹

水痘疫苗簡介 水痘疫苗屬於活性減毒疫苗,能有效預防嚴重的水痘症狀。即使接種水痘疫苗後仍感染水痘,症狀通常較輕,水痘數量較少,發燒情況也較輕微,恢復速度更快。政府更自民國93年起,將水痘疫苗納入嬰幼兒常規預防接種項目。 究竟施打水痘疫苗會有什麼副作用?幾歲打?多久打一次?以及水痘疫苗第二劑該如何安排?除了以上常見疑問,包括公費及自費水痘疫苗的接種資訊,《Hello醫師》為您一一說明。 施打水痘疫苗副作用與可能反應 水痘疫苗是一種活性減毒疫苗,由水痘病毒經過減毒製成,能有效避免嚴重水痘症狀,不過,施打後可能出現以下副作用: 接種部位可能有發紅、疼痛或腫脹等局部反應。 輕微發燒,少數接種者可能出現高燒或抽搐之現象。 接種後5~26天於注射部位或身上可能出現類似水痘的水泡。 與自然感染水痘病毒相同,疫苗的病毒可能潛伏在體內,在免疫功能低下時,病毒可能活化,造成帶狀疱疹發作,但其發生率與症狀都低於自然感染。 提醒民眾,若出現於接種疫苗後出現嚴重過敏、發燒、抽搐等不良反應,應立即就醫。 公費、自費水痘疫苗 政府提供年滿12個月幼童1劑公費水痘疫苗接種。若未曾接種過水痘疫苗或想接種第2劑提高保護力,可採自費方式接種,適用人群如下: 12個月至未滿13歲兒童:出生滿12個月接種第1劑公費疫苗,可於滿4~6歲自費接種第2劑。 13歲(含)以上自費接種:未曾接種疫苗且未得過水痘者,應接種兩劑,兩劑間隔4~8週。(延伸閱讀:水痘只限兒童?成人也可能感染或復發) 自費水痘疫苗哪裡打?自費疫苗價格 各大醫院小兒科及家醫科(成人),以及部分診所皆有提供自費施打水痘疫苗,建議先去電詢問。各家醫院自費水痘疫苗價格普遍多為1800-2600元,實際價格仍依各醫院現場收費為準。 水痘疫苗幾歲打?多久打一次?需要自費接種第二劑? 根據政府疫苗政策,年滿一歲即可接種公費水痘疫苗一劑,不過,雖然第一劑水痘疫苗即可有效降低重症機率,且保護力有8-9成,但仍有約2.8%接種過一劑的兒童可能感染水痘。因此政府自106年起,即建議4~6歲的兒童自費接種水痘疫苗第二劑,以強化保護力並減少感染與流行的機會。 另外,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呂俊毅指出,打2劑水痘疫苗者,保護力則可上升至98%,得到水痘的機會也較僅打1劑水痘疫苗者減少95%;若兒童在接種第二劑前曾接觸水痘患者,可考慮在接觸後72小時之內趕快施打第2劑水痘疫苗,可降低發病風險。 水痘疫苗有2種 目前國內可供施打之水痘疫苗有以下2種: 默沙東:伏痘敏VARIVAX水痘疫苗 葛蘭素:美瑞克VARILRIX水痘疫苗 5種人接種水痘疫苗前應注意 接種水痘疫苗前,應詳細告知醫師個人健康狀況及藥物使用,如果您符合以下5種情形,請務必告知醫師,以利判斷。 過去接種水痘疫苗或對水痘疫苗的任何成分曾發生嚴重過敏反應者 患有嚴重免疫缺失者,包括嚴重免疫不全的愛滋病病毒陽性個案、先天性免疫缺失症與白血病、淋巴癌等惡性腫瘤病人或接受化療、免疫抑制藥物治療及高劑量類固醇者 孕婦 發燒或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宜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 最近曾輸血或接受其他血液製劑者(如免疫球蛋白),應詢問原診治醫師何時可接種水痘疫苗。 水痘疫苗接種後注意事項 接種前24小時內曾接受特定抗病毒藥物者(如Acyclovir、Famciclovir、Valacyclovir),應於接種後間隔14天再重新開始服用這些藥物。 女性接種後4週內應避免懷孕。 接種後皮膚出現紅疹者,應避免接觸嚴重免疫不全者,以防傳染風險。 18歲以下兒童接種水痘疫苗後6週內宜避免使用水楊酸類藥品(Salicylates)。 與其他活性減毒疫苗(例如MMR、活性減毒日本腦炎疫苗)若未同時接種,兩疫苗間應間隔至少28天。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疫苗

10大公費疫苗:疫苗種類、施打資格、接種時間全整理

許多人可能不清楚公費疫苗有幾種?哪些人符合公費疫苗的施打對象?《Hello醫師》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站的資料,為您介紹10公費疫苗,幫助您了解疫苗接種需求,盡早規劃施打,增強保護力。 公費疫苗種類 目前國內提供民眾施打的公費疫苗如下: 流感疫苗(Influenza Vaccine) A型肝炎疫苗(Hepatitis A Vaccine) B型肝炎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 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érin Vaccine, BCG) 五合一疫苗(DTaP-Hib-IPV) 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 水痘疫苗(Varicella Vaccine) 日本腦炎疫苗(Japanese Encephalitis Vaccine)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easles, Mumps and Rubella, MMR) 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DTaP-IPV) 為了讓大家了解自己或家人是否符合公費疫苗資格,以下根據衛福部疾管署資料整理施打對象。 1.流感疫苗 公費流感疫苗種類 賽諾菲:Vaxigrip Tetra巴斯德四價流感疫苗,適用6個月至3歲幼兒 國光:AdimFlu-S(QIS)“安定伏”裂解型四價流感疫苗,適用滿3歲之接種者 東洋:FLUCELVAX QUAD輔流威適流感疫苗,適用滿3歲之接種者 公費流感疫苗施打對象 65歲以上長者 具有潛在疾病,包括糖尿病、慢性肝病(含肝硬化)、心血管疾病(不含單純高血壓)、慢性肺病、腎臟病、免疫低下(HIV感染者)、罕見疾病、重大傷病或BMI≧30者。若無上述疾病及住診紀錄之患者,經醫師評估條件符合者亦為施打對象之一。 醫事人員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 安養、養護、長期照護等機構之受照顧者及其所屬工作人員 滿6個月至國小入學前之幼兒 孕婦 6個月內嬰兒之父母 幼兒園托育人員及托育機構專業人員(含社區公共托育家園) 禽畜養殖等相關行業工作人員、動物園工作人員及動物防疫人員 50~64歲非高風險慢性病成人 國小、國中、高中、高職、五專1~3年級學生(含進修部學生與境外臺校,但不含補校)、少年矯正學校及輔育院學生、屬「中途學校-在園教育」性質之兒童及少年安置(教養)機構學生,以及自學學生。(推薦閱讀:施打流感疫苗副作用、注意事項全整理!這5種人接種前要小心!) 2.A型肝炎疫苗 公費A型肝炎疫苗種類 目前政府僅提供賽諾菲的Avaxim巴斯德A型肝炎疫苗,供兒童與幼兒公費施打。(推薦閱讀:A肝疫苗有3種,這6類人快去打!盤點A型肝炎傳染途徑與疫苗副作用) 公費A型肝炎疫苗施打對象 幼兒常規對象:出生年滿12個月以上幼兒。 原公費A型肝炎疫苗特定實施地區之學齡前幼童:設籍於30個山地鄉之平地鄉及金門、聯江兩縣等地區,出生年滿12個月以上之學齡前幼兒。 國小六年級(含)以下之低收及中低收入戶兒童:持兒童健康手冊、健保IC卡及有效期限內之低收或中低收入戶證明。 3.B型肝炎疫苗 公費B型肝炎疫苗種類 葛蘭素:Engerix-B 安在時B型肝炎疫苗 默沙東:H-B-VAX II “默克”基因重組B型肝炎疫苗 公費B型肝炎疫苗施打對象 為避免幼兒感染B型肝炎,目前政府提供出生之幼兒施打B型肝炎疫苗及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以下將為大家分別介紹2者施打對象之範圍。(推薦閱讀:小時候打過B肝疫苗就OK?這些人補打更保險!B型肝炎疫苗成分、副作用、常見問題大解惑) 公費B型肝炎疫苗實施對象 新生兒可於出生24小時內儘速接種第1劑B型肝炎疫苗 出生滿1個月後施打第2劑 出生滿6個月後接種第3劑 公費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實施對象 […]


疫苗

日本腦炎疫苗幾歲打?嬰兒副作用有哪些?種類、注意事項一覽

夏季是日本腦炎的流行高峰期,主要透過蚊子叮咬傳染病毒,潛伏期約為 5 至 15 天。儘管多數感染者無明顯症狀,但仍有重症和死亡風險,根據資料顯示,確診個案共同特徵為:住家附近有鴿舍、豬舍或水田等孳生大量病媒蚊的高風險環境,若屬高風險族群,建議應接種日本腦炎疫苗。 為有效防範日本腦炎,我國已全面針對滿15個月的幼兒施打日本腦炎疫苗,不過,施打日本腦炎疫苗後會造成什麼副作用?又該注意哪些事項?《Hello醫師》一次為各位爸媽解惑! 為何需接種日本腦炎疫苗? 日本腦炎(Japanese Encephalitis)主要由攜帶日本腦炎病毒之病媒蚊叮咬人體傳染,流行季節為每年5~10月,但由於日本腦炎致死率高達20~30%,即便患者存活下來,也有高機率出現神經性或精神性後遺症,因此目前預防日本腦炎的最佳方式,便是接種日本腦炎疫苗。(延伸文章:爸媽注意了!常見夏天兒童疾病這樣預防) 被蚊子叮咬可能感染日本腦炎。 日本腦炎疫苗種類 目前國內日本腦炎疫苗主要有以下2類: Vero細胞培養不活化疫苗(JEVAL) 活性減毒嵌合型疫苗(IMOJEV) 其中,活性減毒嵌合型疫苗為目前政府公費疫苗施打的唯一劑型,但若經醫師判斷不適合接種,則可改以不活化疫苗代替,而成人若有自費接種日本腦炎疫苗需求,可至成人日本腦炎疫苗自費接種服務單位一覽表查詢。 日本腦炎疫苗幾歲打?什麼時候打? 我國自106年5月22日起,新生兒日本腦炎疫苗已由鼠腦不活化劑型,轉為活性減毒劑型。活性減毒日本腦炎疫苗須施打2劑,嬰兒出生滿15個月接種第1劑,間隔12個月接種第2劑。 若已接種不活化日本腦炎疫苗,依下列原則接續接種活性減毒疫苗: 已接種1劑:與前一劑間隔14天以上接種第1劑,間隔12個月接種第2劑。 已接種2劑:與最後一劑間隔至少12個月後接種1劑,其後不必再追加。 已接種3劑:滿5歲到入學前接種1劑,與最後1劑間隔至少12個月。 日本腦炎疫苗:成人自費接種建議 建議接種對象:有感染之虞的成人,包括居住或工作場所鄰近豬舍、其他動物畜舍或病媒蚊孳生地點或至流行地區旅遊,其未曾接種或接種史不明者。 接種時程:依國內現行供應之疫苗種類,建議如下: 活性減毒嵌合型疫苗:建議施打1劑。 細胞培養不活化疫苗: •  建議施打3劑,第1、2劑間隔4週,隔年接種第3劑。 •  前往感染高風險地區旅遊者,可採0~28天2劑時程,第2劑至少要在旅遊前1週前完成;若有持續暴露風險者,隔年接種第3劑。 日本腦炎疫苗副作用有哪些?發燒幾天? 接種日本腦炎疫苗後,最常見的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注射部位浮現紅斑。 少數人會於接種後3-7天出現輕微或中度全身無力、肌肉痠痛、易怒、食慾不振、發燒、頭痛等症狀,通常會於數日內自行緩解,而發生嚴重過敏、昏睡或痙攣等症狀則極為罕見。如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或不適症狀持久未癒,請立即就醫。 不適合施打日本腦炎疫苗之族群 根據衛福部《活性減毒日本腦炎疫苗接種須知》,以下族群應暫緩或不適合接種日本腦炎活性減毒疫苗: 不適合接種日本腦炎疫苗對象 對本疫苗之任何成分曾有嚴重過敏反應者 先天或後天免疫不全者(含接受化學治療、使用≧14高劑量全身性皮質類固醇者) 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不論有無症狀,其免疫功能有缺陷者。 孕婦 授乳母親 須經醫師評估後核准之對象 發燒或正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宜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 使用≧14天高劑量全身性皮質類固醇者,可於停止類固醇≧28天後再接種疫苗。  最近3個月曾輸血或接受其他血液製劑者(如免疫球蛋白),應詢問醫師何時可接種日本腦炎疫苗。 育齡婦女在接種疫苗後4週內應避免懷孕。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