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

親子教育類別包含了父母親最關心的各種話題,從寶寶的照顧到青少年的養育、「 0~1 歲 嬰兒期 」、「 1~5 歲學齡期 」、「 6~12 歲兒童期 」、「 青少年 」、「 兒童健康 」,實用內容將幫助爸媽不再手忙腳亂,聰明養育各個年齡層的寶貝。

基礎知識

親子教育

兒童成長的關鍵!必需這6類維生素

兒童的成長發育過程中,維生素是營養需求中最重要的一環,因為兒童的身體無法自行製造所需維生素,而必須從日常飲食獲得,以下就一一介紹這6類營養素。 1. 維生素A(Vitamin A) 黃橙色食物如胡蘿蔔、山藥、南瓜,或是牛奶、起司及蛋,通常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A對促進正常發育、修復細胞與骨骼、促進肌膚及眼睛健康,和增強免疫反應很有幫助。 2. 維生素B群(The B vitamins) 維生素B群包含維生素B2、維生素B3、維生素B6、和維生素B12。維生素B群可促進兒童體內的紅細胞(舊稱紅血球)形成、強化新陳代謝、製造身體能量、增強健康的循環和神經系統。通常可從以下的食物取得:肉類、雞肉、魚肉、蛋類、堅果類、牛奶、豆類、起司和大豆類。 【延伸閱讀:B群推薦品牌15款2024最新!B群怎麼吃、攝取量詳解】 3. 維生素C(Vitamin C) 維生素C通常用來促進健康肌肉生長,強化結締組織與肌膚,有助於傷口和骨骼癒合,也可以增強對感染的抵抗力。通常可從柑橘類食物中取得,例如草莓、奇異果、檸檬、番茄和綠色蔬菜如綠色花椰菜。 4. 維生素D(Vitamin D) 維生素D對長高有很大的影響,因為它會促進骨骼和牙齒的發展,優良的來源有牛奶、油脂豐富的魚類如鮭魚和鯖魚。另外,陽光可視為一種天然維生素D補充劑,因為陽光可促進肌膚中的天然物質,轉化成一種活性維生素D。 5. 鈣(Calcium) 您可每天多為孩子補充牛奶、起司、優格、豆腐和柳橙汁,建立強壯骨骼。有些案例顯示,兒童時期未能補充足夠的鈣,不只會影響兒童發育,也會導致長大後骨骼脆弱多孔。 6. 鐵(Iron) 對於已經有月經的女孩來說,鐵是一項重要的元素,因為鐵有助於製造血球。另外,鐵也有助於兒童的肌肉生長和血液製造。 若體內鐵儲存量過低,兒童可能會有以下症狀,如易怒、注意力不集中、憂鬱,也更容易受到感染。父母可從以下來源為孩子補充鐵,包含牛肉及其他紅肉,火雞肉、豬肉和動物肝臟。有些蔬菜也含有鐵,如菠菜、豆類和梅乾。

探索更多親子教育類別

6~12 歲兒童期

看更多 親子教育 相關文章

疫苗

水痘疫苗打1劑就夠?需要自費補打?水痘疫苗副作用、注意事項介紹

水痘是好發於幼童身上的一種高度傳染性疾病,水痘病毒可能藉由飛沫傳播,或因接觸水痘液體而被傳染,感染後身上出現紅疹、水泡、發癢及發燒等症狀,甚至會出現皮膚感染、疤痕或肺炎等嚴重併發症。 台灣自民國93年1月1日起,便將水痘疫苗納入嬰幼兒常規預防接種項目。究竟施打水痘疫苗會有什麼副作用?接種後應該注意什麼事項?未接種者需要補打嗎?《Hello醫師》將公費、自費水痘疫苗接種規則開始為您一一說明。 公費、自費水痘疫苗接種規則 我國提供滿12個月之幼童公費水痘疫苗接種1劑。若未曾接種過水痘疫苗或想接種第2劑提高保護力,可採自費方式接種,適用人群如下: 12個月至12歲兒童:出生滿12個月接種第1劑公費疫苗,可於滿4~6歲自費接種第2劑。 13歲(含)以上自費接種:未曾接種疫苗且未得過水痘者,應接種兩劑,兩劑間隔4~8週。(延伸閱讀:水痘只限兒童?成人也可能感染或復發) 各家醫院自費水痘疫苗價格普遍多為1800元,但實際仍以各家醫院現場收費為主。 5種人接種水痘疫苗前先等等 過去接種水痘疫苗或對水痘疫苗的任何成分曾發生嚴重過敏反應者 患有嚴重免疫缺失者,包括嚴重免疫不全的愛滋病病毒陽性個案、先天性免疫缺失症與白血病、淋巴癌等惡性腫瘤病人或接受化療、免疫抑制藥物治療及高劑量類固醇者 孕婦 發燒或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宜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 最近曾輸血或接受其他血液製劑者(如免疫球蛋白),應詢問原診治醫師何時可接種水痘疫苗。 水痘疫苗有2種 目前國內可供施打之水痘疫苗有以下2種: 默沙東:伏痘敏VARIVAX水痘疫苗 葛蘭素:美瑞克VARILRIX水痘疫苗 施打水痘疫苗副作用有哪些? 水痘疫苗是一種活性減毒疫苗,由水痘病毒減毒製成,能有效避免嚴重水痘症狀,但施打過後可能會造成以下副作用: 接種部位可能有發紅、疼痛或腫脹等局部反應。 輕微發燒,少數接種者可能出現高燒或抽搐之現象。 接種後5~26天於注射部位或身上可能出現類似水痘的水泡。 與自然感染水痘病毒一樣,疫苗的病毒可能潛伏在體內,在免疫功能低下時,病毒會活化而表現成帶狀疱疹,但其發生率與症狀都低於自然感染。 提醒民眾,若出現於接種疫苗後出現嚴重過敏、發燒、抽搐等不良反應,請盡速就醫。(延伸閱讀:不只能打新冠疫苗!10大公費疫苗種類、施打對象一次告訴你!) 水痘疫苗接種後注意事項 接種前24小時內曾接受特定抗病毒藥物者(如Acyclovir、Famciclovir、Valacyclovir),應於接種後間隔14天再重新開始服用這些藥物。 女性接種後4週內應避免懷孕。 接種後皮膚出現紅疹者,應避免接觸嚴重免疫不全者。 18歲以下兒童接種水痘疫苗後6週內宜避免使用水楊酸類藥品(Salicylates)。 與其他活性減毒疫苗(例如MMR、活性減毒日本腦炎疫苗)如未同時接種,應間隔至少28天以上。 水痘疫苗需要補打?打2劑保護力可上升98% 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呂俊毅指出,兒童若施打1劑水痘疫苗,保護力大約有86%,但打1劑疫苗只能減少預防水痘感染造成的重症,並減少感染水痘的機率約8~9成,仍有少數人會得到水痘。 若不幸於在接種第2劑前就接觸到了水痘病人的孩童,可考慮在接觸後72小時之內趕快施打第2劑水痘疫苗,避免水痘發病。 另外呂醫師也表示,在台灣過去10年施打水痘疫苗後仍感染水痘的比例約有2.8%;打2劑水痘疫苗者,保護力則可上升至98%,得到水痘的機會也較僅打1劑水痘疫苗者減少95%。有鑑於此,補打水痘疫苗可說是預防水痘感染的最佳方法。(同場加映:「皮蛇」上身OMG!要打帶狀皰疹疫苗嗎?預防皮蛇看過來!)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疫苗

10大公費疫苗:疫苗種類、施打資格、接種時間全整理

許多人可能不清楚公費疫苗有幾種?哪些人符合公費疫苗的施打對象?《Hello醫師》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站的資料,為您介紹10公費疫苗,幫助您了解疫苗接種需求,盡早規劃施打,增強保護力。 公費疫苗種類 目前國內提供民眾施打的公費疫苗如下: 流感疫苗(Influenza Vaccine) A型肝炎疫苗(Hepatitis A Vaccine) B型肝炎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 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érin Vaccine, BCG) 五合一疫苗(DTaP-Hib-IPV) 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 水痘疫苗(Varicella Vaccine) 日本腦炎疫苗(Japanese Encephalitis Vaccine)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easles, Mumps and Rubella, MMR) 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DTaP-IPV) 為了讓大家了解自己或家人是否符合公費疫苗資格,以下根據衛福部疾管署資料整理施打對象。 1.流感疫苗 公費流感疫苗種類 賽諾菲:Vaxigrip Tetra巴斯德四價流感疫苗,適用6個月至3歲幼兒 國光:AdimFlu-S(QIS)“安定伏”裂解型四價流感疫苗,適用滿3歲之接種者 東洋:FLUCELVAX QUAD輔流威適流感疫苗,適用滿3歲之接種者 公費流感疫苗施打對象 65歲以上長者 具有潛在疾病,包括糖尿病、慢性肝病(含肝硬化)、心血管疾病(不含單純高血壓)、慢性肺病、腎臟病、免疫低下(HIV感染者)、罕見疾病、重大傷病或BMI≧30者。若無上述疾病及住診紀錄之患者,經醫師評估條件符合者亦為施打對象之一。 醫事人員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 安養、養護、長期照護等機構之受照顧者及其所屬工作人員 滿6個月至國小入學前之幼兒 孕婦 6個月內嬰兒之父母 幼兒園托育人員及托育機構專業人員(含社區公共托育家園) 禽畜養殖等相關行業工作人員、動物園工作人員及動物防疫人員 50~64歲非高風險慢性病成人 國小、國中、高中、高職、五專1~3年級學生(含進修部學生與境外臺校,但不含補校)、少年矯正學校及輔育院學生、屬「中途學校-在園教育」性質之兒童及少年安置(教養)機構學生,以及自學學生。(推薦閱讀:施打流感疫苗副作用、注意事項全整理!這5種人接種前要小心!) 2.A型肝炎疫苗 公費A型肝炎疫苗種類 目前政府僅提供賽諾菲的Avaxim巴斯德A型肝炎疫苗,供兒童與幼兒公費施打。(推薦閱讀:A肝疫苗有3種,這6類人快去打!盤點A型肝炎傳染途徑與疫苗副作用) 公費A型肝炎疫苗施打對象 幼兒常規對象:出生年滿12個月以上幼兒。 原公費A型肝炎疫苗特定實施地區之學齡前幼童:設籍於30個山地鄉之平地鄉及金門、聯江兩縣等地區,出生年滿12個月以上之學齡前幼兒。 國小六年級(含)以下之低收及中低收入戶兒童:持兒童健康手冊、健保IC卡及有效期限內之低收或中低收入戶證明。 3.B型肝炎疫苗 公費B型肝炎疫苗種類 葛蘭素:Engerix-B 安在時B型肝炎疫苗 默沙東:H-B-VAX II “默克”基因重組B型肝炎疫苗 公費B型肝炎疫苗施打對象 為避免幼兒感染B型肝炎,目前政府提供出生之幼兒施打B型肝炎疫苗及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以下將為大家分別介紹2者施打對象之範圍。(推薦閱讀:小時候打過B肝疫苗就OK?這些人補打更保險!B型肝炎疫苗成分、副作用、常見問題大解惑) 公費B型肝炎疫苗實施對象 新生兒可於出生24小時內儘速接種第1劑B型肝炎疫苗 出生滿1個月後施打第2劑 出生滿6個月後接種第3劑 公費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實施對象 […]


疫苗

日本腦炎疫苗幾歲打?嬰兒副作用有哪些?種類、注意事項一覽

2024年首2例本土日本腦炎確診個案,已有一例不幸身亡,兩案例平日活動地點皆以住家周圍為主,住家附近均有鴿舍、豬舍及水田等高風險場所,且兩人無日本腦炎接種紀錄。 為有效防範日本腦炎,我國已全面針對滿15個月的幼兒施打日本腦炎疫苗,但施打日本腦炎疫苗後會造成什麼副作用?又該注意哪些事項?《Hello醫師》一次為各位爸媽解惑! 為何需接種日本腦炎疫苗? 日本腦炎(Japanese Encephalitis)主要由攜帶日本腦炎病毒之病媒蚊叮咬人體傳染,流行季節為每年5~10月,但由於日本腦炎致死率高達20~30%,即便患者存活下來,也有高機率出現神經性或精神性後遺症,因此目前預防日本腦炎的最佳方式,便是接種日本腦炎疫苗。(延伸文章:爸媽注意了!常見夏天兒童疾病這樣預防) 被蚊子叮咬可能感染日本腦炎。 日本腦炎疫苗種類 目前國內日本腦炎疫苗主要有以下2類: Vero細胞培養不活化疫苗(JEVAL) 活性減毒嵌合型疫苗(IMOJEV) 其中,活性減毒嵌合型疫苗為目前政府公費疫苗施打的唯一劑型,但若經醫師判斷不適合接種,則可改以不活化疫苗代替,而成人若有自費接種日本腦炎疫苗需求,可至成人日本腦炎疫苗自費接種服務單位一覽表查詢。 日本腦炎疫苗幾歲打?什麼時候打? 我國自106年5月22日起,新生兒日本腦炎疫苗已由鼠腦不活化劑型,轉為活性減毒劑型。活性減毒日本腦炎疫苗須施打2劑,嬰兒出生滿15個月接種第1劑,間隔12個月接種第2劑。 若已接種不活化日本腦炎疫苗,依下列原則接續接種活性減毒疫苗: 已接種1劑:與前一劑間隔14天以上接種第1劑,間隔12個月接種第2劑。 已接種2劑:與最後一劑間隔至少12個月後接種1劑,其後不必再追加。 已接種3劑:滿5歲到入學前接種1劑,與最後1劑間隔至少12個月。 日本腦炎疫苗:成人自費接種建議 建議接種對象:有感染之虞的成人,包括居住或工作場所鄰近豬舍、其他動物畜舍或病媒蚊孳生地點或至流行地區旅遊,其未曾接種或接種史不明者。 接種時程:依國內現行供應之疫苗種類,建議如下: 活性減毒嵌合型疫苗:建議施打1劑。 細胞培養不活化疫苗: •  建議施打3劑,第1、2劑間隔4週,隔年接種第3劑。 •  前往感染高風險地區旅遊者,可採0~28天2劑時程,第2劑至少要在旅遊前1週前完成;若有持續暴露風險者,隔年接種第3劑。 日本腦炎疫苗副作用有哪些?發燒幾天? 接種日本腦炎疫苗後,最常見的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注射部位浮現紅斑。 少數人會於接種後3-7天出現輕微或中度全身無力、肌肉痠痛、易怒、食慾不振、發燒、頭痛等症狀,通常會於數日內自行緩解,而發生嚴重過敏、昏睡或痙攣等症狀則極為罕見。如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或不適症狀持久未癒,請立即就醫。 不適合施打日本腦炎疫苗之族群 根據衛福部《活性減毒日本腦炎疫苗接種須知》,以下族群應暫緩或不適合接種日本腦炎活性減毒疫苗: 禁止施打日本腦炎疫苗 對本疫苗之任何成分曾有嚴重過敏反應者 先天或後天免疫不全者(含接受化學治療、使用≧14高劑量全身性皮質類固醇者) 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不論有無症狀,其免疫功能有缺陷者。 孕婦 授乳母親 經醫師評估後核准施打日本腦炎疫苗 發燒或正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宜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 使用≧14天高劑量全身性皮質類固醇者,可於停止類固醇≧28天後再接種疫苗。  最近3個月曾輸血或接受其他血液製劑者(如免疫球蛋白),應詢問醫師何時可接種日本腦炎疫苗。 育齡婦女在接種疫苗後4週內應避免懷孕。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嬰兒期的照顧

寶寶吐奶怎麼辦?拍嗝有用嗎?嬰兒溢奶、吐奶原因解析,6招處理嬰兒吐奶

新手父母都會遇到嬰兒吐奶、溢奶的情況,初次面對時多數父母都十分緊張。 《Hello醫師》為您說明吐奶、溢奶原因,解釋兩者之間的差別,並教您如何處理嬰兒吐奶與溢奶,讓您遇到吐奶不慌張,有效減少嬰兒吐奶的情況。 嬰兒吐奶、溢奶的差別? 吐奶和溢奶常讓家長們摸不著頭緒,其實兩者差別在於吐奶的反應較激烈,寶寶除了會出現嘔吐的反應外,奶水還可能由嘴巴或鼻孔噴出;溢奶則相對緩和,奶水可能是因為胃食道逆流或姿勢不良,由嬰兒的嘴巴緩緩溢出。 若嬰兒在喝奶過程或喝奶後,有咳嗽搭配奶水噴出的狀況,則稱為「嗆奶」,原因可能是一次喝太多、排氣不足或胃食道逆流所致。 嬰兒吐奶、溢奶原因 寶寶滿3個月大前,吐奶或溢奶的情況皆屬正常,其原因可分為以下6點: 腸胃發展未成熟:由於新生兒的賁門尚無法完全緊閉,使得喝下的奶水容易因嬰兒激烈運動、姿勢變換,而發生胃食道逆流,導致溢奶。 過度餵食:嬰兒胃容量很小,若一下喝太多奶,可能造成胃部壓力過大,引發吐奶。 喝奶姿勢不佳:親餵寶寶比較不會有這個問題,因為寶寶要主動吸吮才有乳汁;瓶餵寶寶則相對被動。如果平躺餵奶的話,嬰兒容易因奶水進入氣管而嗆到,或是喝下太多空氣而脹氣。 奶瓶孔洞太大:孔洞過大代表奶水的流速也會增快,易導致寶寶來不及吞嚥而溢奶或是嗆奶。 奶粉過敏:有些寶寶對牛奶蛋白過敏,喝下配方奶後容易引起腸胃不適,出現便祕、拉肚子或是嘔吐等症狀。(推薦閱讀:寶寶牛奶過敏怎麼挑奶粉?牛奶、豆製配方奶型態一次看) 生理結構異常:例如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Infantile hypertrophic pyloric stenosis) 餵完奶後幫寶寶拍嗝可減少寶寶因脹氣而發生溢奶或吐奶的機會。 嬰兒吐奶怎麼辦?6招處理吐奶、溢奶 家長發現寶寶有吐奶或溢奶狀況時,可參考以下6種方法改善: 確認奶瓶流速適中:將奶瓶倒置,觀察奶水是否呈一滴一滴流出,若沒有的話、或是孔洞過大流速過快,則建議更換奶瓶。 餵完奶後拍嗝:將寶寶頭部靠於肩膀處,以手掌由下往上輕拍背部,幫助寶寶打嗝排出氣體。或也可讓寶寶坐在腿上,一手以虎口托住寶寶下巴和身體,另一手幫寶寶拍嗝。拍嗝不僅能減少寶寶脹氣,也有助降低吐奶機率。(推薦閱讀:寶寶打嗝打不停怎麼辦?4招小撇步教你舒緩) 餐後避免激烈運動:在寶寶喝完奶後20~30分鐘內,盡量不要讓寶寶做太激烈的活動。 避免寶寶趴睡:趴睡的寶寶若發生吐奶可能會埋住臉部,導致無法呼吸。 更換奶粉:對於一喝配方奶就會吐奶或溢奶的寶寶,建議家長先與醫師討論是否更換水解蛋白配方奶粉,減少寶寶的腸胃壓力。 適時哺餵寶寶:避免寶寶餓過頭、以致於下一餐因飢餓而一下子喝進過多奶水,很容易發生嗆奶或吸入過多空氣。 嬰兒吐奶需要看醫生嗎? 基本上,嬰兒吐奶或溢奶的情形十分常見,通常稍作休息後即可緩解,很少於短時間內不斷發生,或造成嚴重併發症。但若你已嘗試以上方法,卻仍發現寶寶吐奶或溢奶情形頻繁發生,不妨考慮就診檢查。此外,若發現寶寶吐奶、溢奶合併以下症狀,建議立即就醫: 吐出來的奶混雜黃、綠色液體,或是帶血。 拒絕進食 吐奶情形嚴重 寶寶體重停滯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嬰兒期的照顧

寶寶臉長紅疹、皮膚掉屑? 嬰兒脂漏性皮膚炎一次改善

皮膚表面紅腫發癢又會掉屑是脂漏性皮膚炎(Seborrheic Dermatitis)的典型症狀之一,也是現代人常見的皮膚疾病,不過你知道嗎?其實剛出生沒多久的嬰兒也有同樣問題。當寶寶小臉紅腫,皮膚上還出現點點白屑和黃色結痂是什麼?《Hello醫師》邀請到新光醫院皮膚科醫學美容中心主任唐豪悅,為您解答嬰兒脂漏性皮膚炎該如何改善解決! 嬰兒脂漏性皮膚炎是什麼 脂漏性皮膚炎是指不明原因所導致的濕疹性皮膚疾病。無傳染性,好發於皮膚油脂分泌豐富部位,諸如頭皮、眉毛、胸部、頸部等,而成人病患通常會在患處發生紅疹或丘疹。 然而,嬰兒脂漏性皮膚炎普遍發病年齡通常在嬰兒出生後半個月到3個月之間,但滿周歲後症狀就會明顯改善。(延伸閱讀:什麼狀況該刺破水泡?6步驟安全搞定) 嬰兒脂漏性皮膚炎症狀 患有脂漏性皮膚炎的寶寶自臉部和頭皮等處,都會出現明顯的落屑性紅斑。而頭皮、眉毛、耳內或耳後的落屑則偏黃褐色或黃灰色,油性較高,因而得名「乳痂」(Cradle Cap)。乳痂一旦堆疊到一定厚度就會脫落。但較為嚴重者,乳痂則呈現偏厚且質地偏硬的情況,並延伸至四肢與軀幹部位如脖子、腋下、臀部股溝等,部分甚至會呈液狀滑落,看似「油到流湯」般。 嬰兒脂漏性皮膚炎成因 分娩大有關係 許多家長百思不解為何家裡的寶貝產生這樣的情況,雖明確成因至今仍待更多研究證實,但目前醫學上推測,可能是與母親身上的「男性荷爾蒙(雄激素)」有關。 當母親的男性荷爾蒙通過胎盤時,會刺激嬰兒的皮脂腺分泌,促使皮屑芽孢菌引發感染,導致皮膚發炎紅腫而產生皮屑並加劇油脂分泌,當皮屑、油脂與組織液互相沾黏、融合,最終便形成乳痂。 建議應先用水或油軟化乳痂後再去除,以免傷到寶寶的肌膚。 嬰兒乳痂別硬摳 軟化後再輕輕刮除 若寶寶罹患脂漏性皮膚炎該如何處理?唐豪悅醫師提醒,若硬把結痂摳掉,其實很容易傷到寶寶脆弱的皮膚,進而造成更嚴重的發炎反應。 但對於許多在意的家長,醫師也建議,家長不妨於幫寶寶洗澡時,先以溫水和沐浴乳將身體潤濕後,再利用軟毛刷具將結痂慢慢刷除。不過若是較厚、較嚴重的乳痂,為避免直接刮除造成寶寶疼痛,可考慮使用如凡士林、植物油、礦物油、嬰兒油等溶劑,取適量塗抹於乳痂以利軟化,稍加等待後,便可以軟頭牙刷或者是細齒梳輕輕將乳痂刮除。 不過若刮除乳痂而造成傷口,將容易導致細菌或念珠菌感染,若寶寶確實發生感染症狀,醫師則可能採用抗生素或抗念珠菌的藥膏塗抹患部,以盡快消滅病原菌並繼續改善脂漏性皮膚炎症狀。 輕症可自癒 嚴重者須適度使用類固醇治療 唐豪悅醫師表示,輕微的嬰兒脂漏性皮膚炎患者,可能毋須就醫便能自我痊癒。但臨床上也見過較為嚴重的脂漏性皮膚炎寶寶,需考慮使用類固醇來減輕發炎反應,因為只是短期使用,因此家長不必過於擔心其副作用。 醫師建議,若家長有任何疑問應盡早就醫諮詢,切勿亂買成藥或使用偏方替寶寶治療,以免反而加重病情! 改善嬰兒脂漏性皮膚炎 保持乾爽為上策 另外,唐豪悅醫師也提醒家長,應讓寶寶的肌膚保持乾爽、勿過度悶熱,並使用清水或低刺激性的清潔用品為寶寶洗澡;同時,部分較敏感的家長若為寶寶過度清潔,恐怕反而提高罹患脂漏性皮膚炎的風險。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嬰兒期的照顧

嬰兒便祕怎麼辦?便祕寶寶飲食、按摩、凡士林、甘油球全攻略

在《嬰兒一天沒大便、擔心是便秘?寶寶便秘原因、症狀全解析!》中,我們介紹嬰兒便祕常見的原因、症狀與診斷方式等,不過如果嬰兒已經便祕該怎麼辦?是否需使用甘油球或凡士林幫助寶寶排便? 《Hello 醫師》邀請模力診所的院長,專精於兒科的藍浩尹醫師,為家長們進一步解析便祕的改善方式並解答常見疑問。 按摩便秘寶寶 刺激腸道蠕動產便意 按摩是寶寶脹氣時經常使用的排氣技巧;例如以雙手順時鐘畫圓或是倒踩腳踏車等,都是平時就可協助寶寶的基本動作。如果寶寶已經大便拉不出來,或甚至流血時,按摩寶寶只能幫助寶寶產生便意,然而卻無法讓大便變軟。(推薦閱讀:嬰兒脹氣好心疼!7方法教爸媽消除寶寶脹氣) 用指腹以順時針方式在寶寶肚子上畫圓,並需注意力道的拿捏。或者可使用手掌,自寶寶肋骨下緣開始按壓寶寶的腹部,直至腿部。 兩手分別抓著寶寶兩腿,用倒踩腳踏車的方式,讓寶寶的雙腿可向後稍微壓迫腹部後,再往下繞圈,接著再次重複一樣的動作,刺激腸道蠕動。 按摩寶寶的肚子有助腸道蠕動,提升便意,預防便祕發生。 增加纖維攝取或更換配方奶 預防嬰兒便祕 水分和纖維若攝取不足是造成便祕的兩大關鍵因素。藍浩尹醫師表示,若是使用配方奶、又還沒接觸副食品的寶寶,可考慮更換配方奶廠牌,或者是使用益生菌,已有文獻說明的確有幫助於嬰幼兒腹瀉和便秘的問題。 在纖維攝取方面,藍浩尹醫師建議寶寶滿4個月之後可開始接觸副食品,這時家長不妨於寶寶飲食中加入青菜泥與水果泥,或像地瓜、燕麥此類高纖食物,都能夠促進寶寶腸胃蠕動,進而順利排便。若想給寶寶喝果汁,則建議應稀釋後再給予,以免攝取過多糖分。 便祕寶寶需增加水分攝取 寶寶滿6個月之前,原則上不太需要特地喝水,因為大部分的水分皆可從母乳或配方奶獲取。但藍浩尹醫師提醒,若寶寶已開始食用副食品就該適度飲水,水量應與副食品一樣,從一口兩口開始慢慢提高份量。 另外,當寶寶滿6個月之後,因攝取的纖維增加,加上奶量可能已逐漸減少,寶寶更需搭配喝水,讓腸胃蠕動更加順暢。 使用凡士林或甘油球刺激嬰兒排便 以上方式皆屬於寶寶平時的「腸胃保養」,如已需直接刺激寶寶排便,或大便已經過硬而造成寶寶肛門裂傷,導致抗拒排便,可能就需考慮採用其他方式。 但也請家長們特別注意,由於下列建議方式對寶寶較具刺激性,無相關經驗者建議應先諮詢醫師,以免造成寶寶局部受傷而更加抗拒排便。 未滿2歲的幼兒不適合使用甘油球或浣腸劑解便。 使用凡士林潤滑便祕嬰兒 過硬、過大的糞便在排出時,容易造成大便流血,導致寶寶怕痛而抗拒排便。家長可嘗試塗抹些許凡士林在棉花棒,或是肛溫溫度計上,再將棉花棒移入肛門1~2公分進行潤滑,幫助寶寶將硬便排出。 寶寶便祕該使用甘油球嗎? 甘油球又稱甘油灌(浣)腸劑,其主要作用就是將甘油灌入寶寶肛門,刺激腸道將糞便排出,同時甘油球也具有許潤滑效果,可以降低大便流血的風險。 然而,一般甘油球比較會用在2歲以上的兒童,而且幼童使用的劑量也和成人不同,建議家長應該經過醫師許可再考慮使用。此外甘油球也並非萬能,因為經常灌腸會影響腸胃的正常蠕動功能。 使用甘油球或物理刺激治標不治本,藍浩尹醫師建議家長平時就該注意寶寶的飲食與大便狀況,如果寶寶有頻繁便祕狀況,應直接就診諮詢醫師,盡量不要先行使用甘油球催便。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嬰兒期的照顧

嬰兒一天沒大便、擔心是便秘?寶寶便秘原因、症狀全解析!

現代人飲食少攝取蔬果、壓力大,容易造成排便不順;若長期便祕,造成肛門周圍靜脈曲張,可能形成惱人的痔瘡,造成生活諸多不便。嬰兒或新生兒攝取食物與成人不同,是否也會便祕呢?新生兒若一天沒大便,是否應該擔憂呢? 新生兒的便秘問題總讓父母感到擔心,若家長希望解決寶寶腸胃不適的問題,應讓寶寶從小吸收母乳營養,若媽媽無法親自哺餵孩子,可考慮讓寶寶喝接近母乳成分的水解奶粉,解決寶寶皮膚過敏、腸胃不適的問題。      《Hello醫師》邀請兒科醫師羅佳怡,帶您了解嬰兒便祕症狀、原因、解決方法與就醫時機。 嬰兒便祕的症狀與診斷 醫師建議,家長若想知道寶寶有無便祕,除了觀察寶寶的大便週期之外,嬰兒排便時的表現與形狀,也是判斷有無便祕的關鍵: 嬰兒排便時看來很費力甚至有哭泣反應 嬰兒的大便質地是否過於乾燥、堅硬 嬰兒大便是否因過硬,導致寶寶肛門裂傷而流血 另外,臨床上對於兒童有無便祕已經有相關原則,例如羅馬準則第3版(Rome III criteria)便列出4歲以下兒童,若有出現以下2項以上的症狀長達1個月,就會歸類為功能性便祕。 家長可以參考下列準則,對照一下家中的嬰兒是否也有以下症狀: 每週解便不超過2次 學會上廁所的技巧後,仍會大便失禁每週至少1次。 曾發生過便祕 曾有排便困難或疼痛 直腸內有大量糞便 曾發生糞便粗大到可阻塞馬桶的狀況 其他伴隨症狀包括躁動、胃口變差、只吃一點點就飽了,而這些症狀在大量糞便排出後就會立刻消失。 想減少寶寶便祕問題,父母可將高纖蔬果製成副食品,以降低寶寶發生便祕的機率。 嬰兒便祕的原因為何? 寶寶喝配方奶或母乳,是否與嬰兒便祕有關?以下將為您簡單比較母乳、配方奶的差異: 配方奶:通常喝配方奶的寶寶,有可能較容易排便不順,這是因為配方奶大多由牛奶製成,酪蛋白比例較高,使得寶寶腸道的吸收效率與蠕動頻率較低;尤其是尚未接觸副食品的寶寶,此時高纖維食物的攝取不足,就容易發生便祕。 母乳:根據研究證實,母乳是嬰兒最佳營養來源,母乳中的多元母乳活性因子如HMO、sn-2 PA、gsMO、類母乳寡糖MOS及活性益菌B.L.等,能讓寶寶較好消化與吸收。 不過家長可能會發現,喝母乳的寶寶排便次數反而較少,羅佳怡醫師解釋,這是因為母乳較好消化與吸收,喝母乳的寶寶完全吸收母乳中的營養,有的寶寶甚至才可能10~14天才大便1次;家長觀察嬰兒排便時,若未感覺寶寶需特別費力或因此流血情況,且糞便質地不會過於乾硬,就毋須過於憂心嬰兒是否有便祕。 羅佳怡醫師表示,由於新生兒腸胃功能尚未發展完全,較容易有腸胃問題,建議媽媽可哺餵母乳給寶寶;若有無法哺餵寶寶母乳的情況,亦可考慮讓寶寶改喝接近母乳成分的水解奶粉。 嬰兒1週大便幾次才算正常? 羅佳怡醫師解釋,滿月前的新生兒,因為腸胃功能尚未發展完全,1天可能會排便1~7次,尤其寶寶在喝奶時,因吸吮的動作會引發腸胃蠕動的反射,所以寶寶在喝奶當下或喝完就會排便,很少會有便祕問題。 待嬰兒滿月後,排便次數則會逐漸減少;通常6個月以上的嬰兒,排便次數從1天3次到1週2次皆屬正常範圍。 然而,部分新手家長因缺乏經驗,若寶寶一天沒大便,就開始懷疑寶寶便祕,建議家長將觀察期拉長,持續觀察寶寶的排便狀況至少1週以上。若家長發現喝配方奶的寶寶1週大便不到2次,那寶寶有便祕問題的可能性極高,此時家長便應開始逐步改善寶寶的日常飲食方式,或讓寶寶改喝含有母乳成分的水解奶粉,全面解決寶寶腸胃問題。 水解奶粉添加母乳成分,全面解決寶寶便祕問題 羅佳怡醫師指出,母乳是寶寶的最佳營養源,而為何母乳成分對寶寶如此重要?這是因為母乳中的多元母乳活性因子如HMO、sn-2 PA、α-蛋白、複合核苷酸、IgA免疫球蛋白、活性益菌B.L.等,都是寶寶成長過程中所需的關鍵營養,除此之外,多元母乳活性因子中的活性益菌B.L.,可幫助寶寶腸道黏膜成熟,有助於解決寶寶便祕問題。 母乳安全、低敏,提供給寶寶抗體,但倘若外在環境或個人因素限制以致無法哺餵母乳,建議可讓寶寶改喝具有母乳成分的水解奶粉,激活寶寶的自我免疫力,全面解決寶寶過敏、腸胃問題。若家長做了上述努力,卻發現寶寶的便秘問題仍未獲得顯著改善時,就應該要諮詢醫生、尋求更專業的協助,以下段落將詳述可能會影響寶寶排便問題的病症有哪些。 哪些病症會阻礙嬰兒正常排便?      醫師提醒,以下疾病都可能阻礙嬰兒正常排便,因此當家長發現嬰兒有長期排便困難的跡象,建議仍應就診與醫師諮詢,尋求更專業的檢查協助發現問題: 先天性巨結腸症(Hirschsprung’s disease) 甲狀腺功能低下(Hypothyroidism) 囊狀纖維化(Cystic fibrosis) 牛奶蛋白過敏 寶寶便祕需要看醫生嗎? 原則上,家長可先觀察寶寶疑似便祕的狀況,是否經常發生或持續存在;若多數時間都正常、只是偶爾大便偏硬的話,那就毋需治療。(延伸閱讀:從寶寶的大便看健康) 另外,父母也可以根據寶寶的年紀,做出相對應的飲食調整來改善便祕;對於喝配方奶的嬰兒,父母可經醫師建議後,考慮讓寶寶改喝有添加母乳成分的水解奶粉,改善寶寶皮膚過敏、腸道易敏的問題,幫助激活寶寶免疫力,解決寶寶便祕問題。 若嬰兒已經開始吃副食品,則可適量加入富含纖維的蔬果食物,以促進腸胃蠕動。至於6個月後的嬰兒,除了喝奶之外,建議還需要適量喝水幫助排便,但如果寶寶的便祕情況遲遲沒有改善,就應盡快就診諮詢。 家長可多加觀察寶寶大便頻率,若寶寶1週大便不滿2次,就很可能有便祕情形。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嬰兒期的照顧

嬰兒反覆發燒會燒壞腦袋?寶寶發燒常見迷思、疑問大公開

在《嬰兒發燒怎麼辦?秒懂寶寶發燒原因、就醫時機及發燒處理方法》一文,我們了解寶寶發燒的基本處理方式,但還是有許多長輩父母有錯誤的觀念,《Hello醫師》特地邀請張博堯診所的主治醫師林怡樺,針對常見的迷思為您深入說明。 嬰兒反覆發燒會把腦袋燒壞? 不少人都聽長輩說過,小孩子發燒要盡快退燒或帶去看醫生,不然寶寶的腦袋「可能會燒壞」,這種說法又從何而來?其實多數所謂「燒壞腦袋」的案例,通常是小孩本身有腦炎(Encephalitis)或腦膜炎(Meningitis)等疾病,而發燒只是這些疾病的症狀之一,並不會「燒壞腦袋」。 一般來說,41 度以下的發燒並不會對腦部神經造成直接傷害,因此家長不必過於擔心。(推薦閱讀:破解小孩發燒8迷思~千萬別洗冷水澡) 而發燒其實也代表免疫機能「正常發揮」,正戰力充滿準備好好表現;由於發燒所產生的核心體溫升高,意味著免疫細胞正進行強化反應,好幫助人體對抗、殺死入侵的病毒與細菌,如非先天有免疫抑制或正接受化療的寶寶,就無須過度擔心。 嬰兒發燒退了又燒怎麼辦? 寶寶發燒和感冒大多源自病毒感染,服藥僅能「減輕」不適,例如暫時抑制發炎反應幫助退燒,或是改善感冒常見的流鼻水、喉嚨痛等症狀。 然而,「痊癒」的重要關鍵還得仰賴寶寶自身的免疫系統,只要病毒尚未完全消滅,退燒藥效過後再度發燒的情形實屬常見。建議父母應持續補餵寶寶,寶寶才有體力對抗病毒並避免脫水症狀。 不過有一點可以特別注意的是,若寶寶退燒後的食慾和精神活動力恢復正常,家長就可暫時放心;但林醫師也提醒,若家中寶貝即使退燒卻仍缺乏食慾、表現得非常疲倦,須留意可能有嚴重感染和脫水的可能性,應盡速就醫。(延伸閱讀:兒童食慾不振!5祕訣讓小孩開心吃) 寶寶體溫偏高就是發燒? 發燒的定義為:以體溫計量測體溫>38度,不過許多長輩愛孫心切,只要有些許涼風,寶寶就被各種衣物包緊緊,以至於寶寶熱得受不了,甚至用手輕觸就能感覺到寶寶體溫明顯上升。 此時如果測量寶寶體溫,也可能會超過38度,但只要褪去寶寶身上多餘的衣物,幫助散熱,體溫若有明顯下降就無大礙。(推薦閱讀:寶寶體溫過高是發燒嗎?量體溫、降溫有撇步) 嬰兒發燒看病吃藥沒用,換間診所就會好? 有些家長發現孩子吃藥後退了又燒,就認為是退燒藥沒效而跑去其他間診所,其實發燒只是生病時的症狀之一,也是病程的一部分。部分病毒性感染在2~3天內反覆發燒皆屬正常,家長應注意以下重點: 注意孩子的精神活動力食慾是否正常,有沒有出現危險徵象。(推薦閱讀:嬰兒發燒怎麼辦?了解退燒方法與就醫時機) 年齡小於3個月的寶寶發燒時,請勿自行給予退燒藥並盡速就診。 另外林醫師強調,家長們一定要遵照醫囑使用退燒藥,退燒藥僅能緩解症狀,無法治癒疾病。


嬰兒期的照顧

醫:嬰兒未滿1歲仰睡、側睡或用枕頭恐有窒息風險,顧頭型建議這樣做

重視外貌是人類的本性,也因如此,不少父母希望可以讓小孩贏在起跑點,藉由使用嬰兒枕頭或不讓寶寶仰睡,塑造嬰兒圓潤漂亮的頭型,但嬰兒枕頭長期以來都有安全上的疑慮,本篇文章《Hello醫師》將為您說明嬰兒枕頭是否安全、嬰兒枕頭的使用時機、顧頭型的最佳方法,以及設置寶寶睡眠環境的注意事項。 嬰兒未滿1歲前不需使用枕頭 對成人而言,想要一夜好眠,枕頭絕對不可或缺。雖然枕頭可幫助抬高成人頭部,保持呼吸道暢通,但寶寶卻無法享受這些優點,並可能壓迫嬰兒的呼吸道,導致呼吸不順而有生命危險。 衛福部國健署建議,1歲以下的寶寶不需要使用枕頭,同時也不應該在嬰兒床周圍放置填充玩具、棉被、抱枕等物,以降低嬰兒窒息的風險。部分嬰兒因過早使用枕頭的寶寶,導致口鼻遭枕頭悶住而無法呼吸,並演變為嬰兒猝死(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SIDS),建議新手父母們不可不慎。 嬰兒專用枕頭安全嗎? 任何形狀的枕頭,如嬰兒趴睡枕、頭型枕等,都不適合1歲以下嬰兒使用。即便坊間許多嬰兒枕標榜採中間凹下、兩側偏高的設計,看似可固定寶寶頭部、防止亂動,但寶寶仍可在睡夢中,將頭部轉到側面,造成面部遭兩側偏高的枕面蓋住、妨礙呼吸。若父母未及時發現,便可能釀成憾事。 嬰兒1歲前盡量別趴睡、側睡,恐有猝死風險 分娩時為讓嬰兒能順利通過產道,嬰兒的頭骨柔軟且具可塑性,因此經長時間仰躺後,自然可能影響頭骨成型。以此邏輯來看,為塑造漂亮型而讓嬰兒仰睡,看似合情合理,但卻可能造成嬰兒猝死,因為嬰兒對肌肉的控制技巧與力量仍未發展完全,一旦不小心翻身時壓住口鼻,通常難以自行脫困。 張博堯診所的主治醫師林怡樺提醒,1歲前的嬰兒趴睡是猝死最顯著的危險因子,而側睡也有一定風險,因此應讓滿周歲前的寶寶採仰睡姿。不建議爸媽一心為了追求寶寶頭型美觀,而置寶寶於可能的危險之中。 定時移位 仰睡也能顧頭型  多數寶寶出生至滿月後,就能在仰睡時自行轉動頭部,並很容易受到周遭活動及聲響吸引,進而試圖轉動頭部探詢,因此家長們不妨定時調整嬰兒床的位置,避免寶寶長時間維持相同睡姿、壓迫特定區域的頭骨。(推薦閱讀:擔心寶寶扁扁頭?按摩趴臥多讓脖子動) 創造安全的寶寶睡眠環境 新生兒初期多數時間皆在睡眠中度過,若想要寶寶安全健康地一暝大一吋,建議父母可依照以下6點打造良好的睡眠環境: 避免同床:成人熟睡後皆可能因無意識翻身壓住寶寶而不自知,由於成人的體重非常重,嬰兒受壓迫時通常無法掙脫,建議避免與寶寶同床共眠,尤其是小於4個月的嬰兒、早產兒或出生體重過輕嬰兒。林醫師特別強調,若照顧者精神疲憊、患有重病,或有抽煙、喝酒、服用安眠或非法物質,皆應嚴禁同床。 嬰兒床保持淨空:嬰兒床表面應平坦且軟硬適中,切勿放置任何絨毛玩偶、枕頭、棉被、毯子在寶寶旁邊,以免嬰兒睡眠中遭其他雜物遮蓋口鼻而難以脫困。 專屬嬰兒床:嬰幼兒需要獨立的嬰兒專用睡眠床;加裝床邊護欄的成人床並不適合作為嬰兒床使用,因為嬰幼兒頭部可能會卡在床緣和護欄間而有窒息風險。 善用包巾:若想幫寶寶蓋毯子或薄被,建議不妨改以包裹的方式裹至寶寶胸口,或使用市售常見的嬰兒包巾,並選擇可讓寶寶手臂露出的設計,進而降低被毯蓋住臉部的窒息風險。 保持通風:台灣氣候炎熱,即使沒有開冷氣時也應保持室內通風、別讓寶寶穿著過多衣物。維持睡眠環境涼爽,不僅有助提升寶寶的睡眠品質,也能減少哭鬧。(延伸閱讀:小孩屁股三把火!大熱天幼童注意喝水和防曬) 打造無菸環境:新生兒的呼吸道和肺部都十分敏感,也比成人更易受菸害摧殘,因此無論家長或親友,當與寶寶接觸或在其周圍活動,都應避免抽菸,為嬰兒打造無菸害的成長環境。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嬰兒期的照顧

嬰兒幾個月能下水游泳?寶寶游泳4大好處、8大注意事項一次看!

讓寶寶開心游泳、增進親子互動的同時,家長應多加評估寶寶游泳時有哪些潛在風險。有一陣子寶寶學游泳的風潮大熱,新聞、廣告到處都在宣傳寶寶游泳的好處,例如可促進寶寶肌肉發展、腦力成長等。然而,游泳池的病菌較多,寶寶若自身免疫力不足,游泳時病毒有可能會入侵寶寶體內引發感冒,讓家長不免擔心。 究竟讓寶寶游泳真的好嗎?寶寶幾個月進游泳池比較好呢?讓《Hello醫師》帶你了解關於寶寶學游泳的二三事。 寶寶學游泳能降低溺水風險?寶寶幾歲可以學游泳? 部分家長認為及早讓寶寶接觸游泳課,是希望寶寶面對水池時有適當的應對,同時減少溺水風險的可能性,但是新生兒雖然在羊水中生活了將近10個月,卻並不代表他們因此具備游泳能力。 美國兒科醫學會也指出,目前仍無證據顯示未滿一歲的嬰兒上游泳課對「預防溺水」有所幫助,反而是滿1歲後的寶寶較能藉由游泳課程,學習如何防止自己溺水。 市面上針對寶寶的游泳課程五花八門,有些游泳課程標榜寶寶6個月大就可以參加,但此時大多更著重於發展寶寶的肢體協調度與放大感官體驗,而非學習「游泳動作」如自由式、蛙式等,且泳池裡隱含不少病菌如腸病毒、腺病毒、諾羅病毒等,若寶寶自身免疫力不足,就很可能會讓這些病毒侵入體內引發病毒型感冒。 年幼的嬰兒較難熟習游泳技能,對此,美國兒科醫學會也表示,通常孩子成長至4歲後,才較能有效率地學習游泳技能。因此建議新手爸媽們對於4歲前的寶寶們學習游泳的規劃,不妨將之視為休閒運動、抱持平常心,勿懷抱過高的期待。 寶寶游泳有助於發展肢體協調度與感官體驗,然而寶寶游泳時,家長應陪同在旁時時關注寶寶的狀況。(延伸閱讀:4安全觀念防溺水!鬼月玩水不禁忌) 嬰兒游泳4大好處 家長若想讓4歲前的寶寶及早開始學游泳並非壞事,相反而言可說是好處多多。 嬰兒游泳好處1:讓寶寶熟悉水性 「怕水」恐怕是很多人學不會游泳的主因之一,讓寶寶自小就接觸游泳不但可幫助熟悉水性,對水不會感覺陌生或有恐懼感,對日後學習游泳技巧時更具成效。 嬰兒游泳好處2:幫助寶寶肢體、心肺發展 在足歲前是寶寶發展肌肉、學習各種動作的關鍵時期;寶寶游泳時,為了讓身體在水中阻力保持平衡,會同時運用到身體多處肌肉,可刺激寶寶肢體發展協調性,並提升寶寶心肺功能。此外,長期的游泳習慣,對於寶寶的免疫力發展亦有所幫助。(延伸閱讀:新生兒多久看得到?0~12個月嬰兒視力發展超詳解!9招幫助寶寶視力發展) 嬰兒游泳好處3:提升食慾助好眠 游過泳的都知道,上岸後飢餓和疲累感讓人想立即補充熱量並充分休息。對於精力旺盛的兒童和寶寶來說,游泳絕對是絕佳的「放電活動」。寶寶游泳完後,通常也胃口大開,而充分運動也讓他們比平常更易入睡,減輕爸媽們處理寶寶整夜哭鬧的龐大壓力。(推薦閱讀:寶寶哭不停怎麼辦?判斷嬰兒哭鬧原因及6招安撫入睡) 嬰兒游泳好處4:增進親子互動 跟寶寶一起游泳不僅透過陪伴為寶寶帶來安全感,也讓爸媽們暑氣全消,更能從容面對親子時刻。尤其是平時較媽媽更不擅於照顧的爸爸們,透過守護者的角色扮演,不僅能自然促進親子間的情感連結,也能有助於家庭間的親密關係。 家長多加陪伴寶寶游泳,除了有助於讓寶寶熟悉水性,也能多加增近親子互動。 寶寶游泳8大注意事項 若要讓家中的寶貝開心玩水、游泳,以下8大事項應特別注意,讓寶貝安心戲水、安全長大。 水溫適宜:選擇具溫控的泳池,水溫建議應維持在32~35度左右。 飯後勿馬上下水:若寶寶剛喝完奶,建議應等候至少約1小時,再讓寶寶下水游泳,以免水壓造成腸胃不適。 泳池細菌:游泳池雖以氯殺菌確保水質,但仍有不少細菌,寶寶若自身免疫力不足,游泳時不小心喝進一點水,就有可能讓病毒進入身體,引發生病症狀,建議家長在游泳後應讓寶寶仔細漱口。若寶寶因為喝到泳池水而出現腹瀉、嘔吐或發燒等症狀,請盡快就醫,不要拖延。 游泳尿布:一般情況使用的尿布因包覆性不夠好,若寶寶在游泳過程中便溺,恐怕也會污染其他使用者的水域。然而,最需要擔心的其實是患有感染性腸胃炎的嬰兒,存在於他們糞便中隱孢子蟲或諾羅病毒,透過池水傳播,即會造成其他小朋友或大人感染,發生腹瀉等症狀。若家長發現家中寶貝有腹瀉情形,應先就醫而非前往泳池戲水。 為了避免嬰兒便溺汙染池水,家長讓寶寶下水前應改用游泳專用尿布,除了不會像一般尿布一樣,一下水就瘋狂吸水而膨脹,導致整個尿布因過重而下掉,包覆性也更佳;但游泳尿布也非完全防漏,當小朋友在水中便溺後,爸媽們應馬上帶離水池如廁並清理。更謹慎的作法,亦可在尿布外層穿上泳褲,避免排泄物外漏。 專業師資:受過專業訓練的教練可以掌握小朋友的身體狀況,也能引導孩子們在水中放鬆學習。 注意寶寶動向:寶寶游泳時一定要有大人在旁陪伴。雖然寶寶學習能力強,但只要水深5公分就足以讓寶寶溺水,因此當嬰兒游泳時,家長一定要隨時在旁關注。家長能下水「親子共游」、讓寶寶在距離自己一個手臂的範圍內最佳。爸媽若不打算下水,也千萬勿以為寶寶有游泳圈、脖圈,或任何浮具就放任寶寶單獨於池中。由於任何浮具都無法保證絕對的安全,加上若寶寶不小心「倒栽蔥」,可能容易因力氣太小,無法自行翻身回到水面而讓憾事發生,建議家長必定要放下手機、嚴加注意。 學會CPR:若寶寶或其他孩童不幸發生溺水,此時如可立即施行心肺復甦術(CPR),可提高搶救成功率。(有關CPR的操作方法:叫叫CAB後面還有D?認識心肺復甦術(CPR) 配戴泳鏡:添加氯消毒的泳池雖在安全範圍值,但對於寶寶雙眼可能仍相對刺激,易造成發紅或腫脹,建議不妨讓寶寶配戴泳鏡,避免寶寶因在水中張開眼睛或因水花潑濺導致雙眼產生不適。 增強寶寶免疫力,讓寶寶安心游泳 游泳池的病菌較多,家長可能會擔心寶寶在游泳時接觸不乾淨的病菌引發感冒症狀,若家長希望寶寶能夠安心地在泳池玩耍,平時應多加注意寶寶的自我免疫力發展,若要增強寶寶的免疫力,除了可多注重寶寶日常營養攝取、睡眠品質等,也可以透過哺餵母乳的方式,溫和增加寶寶自我免疫力。 若媽媽無法哺餵母乳給孩子,醫生也建議可改成讓寶寶多加攝取含有母乳成分的配方奶,才能幫助寶寶激活自身免疫力,抵禦病毒的侵襲。專家表示,母乳成分之所以對寶寶如此重要,是因為母乳中所富含的「多元母乳活性因子」,是可以激活寶寶免疫力的關鍵營養素。 母乳活性因子中有不少對寶寶有所助益的成分,其成分包含HMO、sn-2 PA、gsMO、α-蛋白、複合核苷酸、IgA免疫球蛋白等,這些接近母乳成分的營養,可支持寶寶自身的免疫力發展,成為開啟寶寶活力關鍵。 此外,多元母乳活性因子除了上述幾個天然成分,現今的銜接母乳科技更研發出「MOS寡糖」,其結構接近母乳寡糖結構,可幫助寶寶的腸道產生屏障,提前阻攔病原體入侵,降低寶寶引發不適的機會。研究更發現,MOS可提高寶寶免疫球蛋白2倍,是保護寶寶的重要後盾,讓寶寶在泳池玩耍時,也能夠透過自身免疫力減少感染病毒的機會。 近幾年來「游泳」成為不少家長喜歡和家中寶貝共同從事的親子活動,家長希望培養寶寶熟悉水性的同時,切記也須同步建構好寶寶的免疫力。除了母乳哺餵、日常飲食、運動以外,攝取含有母乳活性的配方也可加強寶寶免疫力,抵禦潛在威脅,才能讓寶寶快樂、安心戲水。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