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歲嬰兒期

新生兒一定讓家長手忙腳亂,不管是餵奶、哄睡孩子,都是一門學問,你可以在此分類中了解到 0~1 歲的寶寶照顧方式與發展里程碑,跟著你家裡的小寶貝一起快樂成長吧!

基礎知識

0~1 歲嬰兒期

尿布推薦10大品牌!尿布價格、尺寸、材質、挑選重點全解析

嬰兒尿布推薦哪一款?尿布種類有哪些?尿布尺寸怎麼看?挑選時該注意哪些重點?《Hello醫師》為您深入解析,推薦您10款熱門嬰兒尿布品牌,並整理相關產品資訊,供您參考選購。 尿布推薦種類:尿片、拉拉褲 尿布依據穿脫方式,可分為以下2種: 尿片(黏貼型尿布) 尿布設計:腰部有魔術貼,可配合嬰兒腰圍自由調整鬆緊度 穿脫方式:嬰兒須躺著才能穿脫 適合對象:0~3個月新生兒,因為新生兒多無法自行改變姿勢,使用黏貼型可更貼合身體 尿布價格:通常較便宜,但主要仍視品牌及產地而定 拉拉褲(褲型尿布) 尿布設計:外型如同小內褲,只要將尿布套進雙腿、往上拉,就能輕鬆穿上 穿脫方式:無論躺著、站著都能穿脫 適合年紀:適合6個月以上,穿尿布時已不易乖乖躺好,或已學會翻身爬行的嬰兒 尿布價格:通常較貴,但主要仍視品牌及產地而定 尿布推薦種類選用3重點 尿片和拉拉褲可互相搭配使用,例如當嬰兒還不會爬行走路,但睡覺時已會翻身漏尿時,可在晚上改用拉拉褲,其餘時間則繼續使用尿片,以節省預算。 除了基本款的黏貼型尿布與拉拉褲之外,市面上也有推出「高腰設計」的款式,若嬰兒的尿量較大,或經常軟便而從尿布縫隙中滲出,可考慮買高腰設計的款式,加強包覆性。 市面上也有推出外層具防水設計的防水褲,俗稱游泳尿布,適合帶寶寶去戲水時使用。 尿布推薦材質怎麼挑? 尿布的結構分成2部分: 1.尿布外層 外層通常有PE防水塑膠材質及不織布等2種材質,其差異如下: PE防水塑膠材質 較不透氣 防水性較佳 適合尿量較大的嬰兒 不織布材質 較透氣 防水性較差 適合尿量較少、皮膚較嬌嫩的新生兒 2.尿布吸收層 尿布的吸收層主要由紙漿與高分子吸收體所組成,其功能如下: 紙漿(表層):負責快速吸收尿液,將尿液引導至高分子吸收體,同時也增加尿布的柔軟度。 高分子吸收體(底層):尿布吸收大量尿液的關鍵,遇水後會形成凝膠狀,將尿液鎖在吸收體中,讓尿布即使遭到壓擠也不會滲漏。 尿布推薦材質挑選重點 嬰兒的肌膚十分嬌嫩,尿布材質若不透氣且吸水性差,寶寶很容易有尿布疹,另外,尿布的表面材質若不夠柔軟,長期反覆摩擦也可能傷害肌膚,讓嬰兒出現紅屁屁,甚至破皮。 因此,在挑選尿布時,可多加注意以下3個重點: 尿布透氣性 尿布吸水性 尿布接觸肌膚材質的柔軟度 除了拋棄式紙尿布之外,市面上也有以棉布、竹纖維等天然材質製成的布尿布。布尿布雖然單價較高,需反覆清洗,但長期使用下來,花費成本其實比紙尿布低,也較為環保,父母們可視預算、方便性、時間及環保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與選購。 尿布推薦尺寸怎麼看? 挑選尿布尺寸時,建議同時評估嬰兒的月齡、體重及體型,因為每位寶寶出生的體重、發育狀況都不同,體格也不一樣,有些寶寶可能一出生體重較重、大腿較豐潤有肉,就不見得適合穿NB尺寸的尿布。 一般來說,合適的尿布尺寸,腿圍須比嬰兒大腿再寬鬆一些,以不外漏尿尿或便便為基本標準;此外,也須注意尿布的腰圍不能太緊,以能放進1~2手指的鬆緊度,最為舒適。 註:NB指新生兒,為New Born的簡寫 嬰兒尿布尺寸年齡對照表 尿布尺寸 嬰兒年齡 NB 0 ~ 1.5個月 S 3個月 ~ 5個月 M 5個月 ~ 11個月 L 1歲 ~ 2歲 XL 2歲以上 嬰兒尿布尺寸體重對照表 尿布尺寸 嬰兒體重 NB ~ 4kg S 4 ~ 8kg M 6 ~ 11kg L 9 ~ 14kg XL 12 ~ 17kg XXL 15 ~ 28kg 尿布尺寸推薦挑選重點 若嬰兒出現以下5種情況時,建議就可考慮挑選大一號的尿布: 尿布穿起來很緊或有勒痕 尿尿或便便的量增加,或頻繁外漏尿尿或便便 腰圍上的黏貼位置已經貼到最外側 褲襠感覺變短,或腰圍部分一直掉到肚臍下方 嬰兒體重超過尿布尺寸表上所標示的體重 尿布推薦品牌:10款|嬰兒、新生兒尿布推薦 日本大王尿布 輕薄舒爽 褲型紙尿褲 麗貝樂尿布 敢動褲褲型 紙尿褲 / […]

探索更多0~1 歲嬰兒期類別

寶寶 0~1 歲

看更多 0~1 歲嬰兒期 相關文章

嬰兒期的照顧

嬰兒一天沒大便、擔心是便秘?寶寶便秘原因、症狀全解析!

現代人飲食少攝取蔬果、壓力大,容易造成排便不順;若長期便祕,造成肛門周圍靜脈曲張,可能形成惱人的痔瘡,造成生活諸多不便。嬰兒或新生兒攝取食物與成人不同,是否也會便祕呢?新生兒若一天沒大便,是否應該擔憂呢? 新生兒的便秘問題總讓父母感到擔心,若家長希望解決寶寶腸胃不適的問題,應讓寶寶從小吸收母乳營養,若媽媽無法親自哺餵孩子,可考慮讓寶寶喝接近母乳成分的水解奶粉,解決寶寶皮膚過敏、腸胃不適的問題。      《Hello醫師》邀請兒科醫師羅佳怡,帶您了解嬰兒便祕症狀、原因、解決方法與就醫時機。 嬰兒便祕的症狀與診斷 醫師建議,家長若想知道寶寶有無便祕,除了觀察寶寶的大便週期之外,嬰兒排便時的表現與形狀,也是判斷有無便祕的關鍵: 嬰兒排便時看來很費力甚至有哭泣反應 嬰兒的大便質地是否過於乾燥、堅硬 嬰兒大便是否因過硬,導致寶寶肛門裂傷而流血 另外,臨床上對於兒童有無便祕已經有相關原則,例如羅馬準則第3版(Rome III criteria)便列出4歲以下兒童,若有出現以下2項以上的症狀長達1個月,就會歸類為功能性便祕。 家長可以參考下列準則,對照一下家中的嬰兒是否也有以下症狀: 每週解便不超過2次 學會上廁所的技巧後,仍會大便失禁每週至少1次。 曾發生過便祕 曾有排便困難或疼痛 直腸內有大量糞便 曾發生糞便粗大到可阻塞馬桶的狀況 其他伴隨症狀包括躁動、胃口變差、只吃一點點就飽了,而這些症狀在大量糞便排出後就會立刻消失。 想減少寶寶便祕問題,父母可將高纖蔬果製成副食品,以降低寶寶發生便祕的機率。 嬰兒便祕的原因為何? 寶寶喝配方奶或母乳,是否與嬰兒便祕有關?以下將為您簡單比較母乳、配方奶的差異: 配方奶:通常喝配方奶的寶寶,有可能較容易排便不順,這是因為配方奶大多由牛奶製成,酪蛋白比例較高,使得寶寶腸道的吸收效率與蠕動頻率較低;尤其是尚未接觸副食品的寶寶,此時高纖維食物的攝取不足,就容易發生便祕。 母乳:根據研究證實,母乳是嬰兒最佳營養來源,母乳中的多元母乳活性因子如HMO、sn-2 PA、gsMO、類母乳寡糖MOS及活性益菌B.L.等,能讓寶寶較好消化與吸收。 不過家長可能會發現,喝母乳的寶寶排便次數反而較少,羅佳怡醫師解釋,這是因為母乳較好消化與吸收,喝母乳的寶寶完全吸收母乳中的營養,有的寶寶甚至才可能10~14天才大便1次;家長觀察嬰兒排便時,若未感覺寶寶需特別費力或因此流血情況,且糞便質地不會過於乾硬,就毋須過於憂心嬰兒是否有便祕。 羅佳怡醫師表示,由於新生兒腸胃功能尚未發展完全,較容易有腸胃問題,建議媽媽可哺餵母乳給寶寶;若有無法哺餵寶寶母乳的情況,亦可考慮讓寶寶改喝接近母乳成分的水解奶粉。 嬰兒1週大便幾次才算正常? 羅佳怡醫師解釋,滿月前的新生兒,因為腸胃功能尚未發展完全,1天可能會排便1~7次,尤其寶寶在喝奶時,因吸吮的動作會引發腸胃蠕動的反射,所以寶寶在喝奶當下或喝完就會排便,很少會有便祕問題。 待嬰兒滿月後,排便次數則會逐漸減少;通常6個月以上的嬰兒,排便次數從1天3次到1週2次皆屬正常範圍。 然而,部分新手家長因缺乏經驗,若寶寶一天沒大便,就開始懷疑寶寶便祕,建議家長將觀察期拉長,持續觀察寶寶的排便狀況至少1週以上。若家長發現喝配方奶的寶寶1週大便不到2次,那寶寶有便祕問題的可能性極高,此時家長便應開始逐步改善寶寶的日常飲食方式,或讓寶寶改喝含有母乳成分的水解奶粉,全面解決寶寶腸胃問題。 水解奶粉添加母乳成分,全面解決寶寶便祕問題 羅佳怡醫師指出,母乳是寶寶的最佳營養源,而為何母乳成分對寶寶如此重要?這是因為母乳中的多元母乳活性因子如HMO、sn-2 PA、α-蛋白、複合核苷酸、IgA免疫球蛋白、活性益菌B.L.等,都是寶寶成長過程中所需的關鍵營養,除此之外,多元母乳活性因子中的活性益菌B.L.,可幫助寶寶腸道黏膜成熟,有助於解決寶寶便祕問題。 母乳安全、低敏,提供給寶寶抗體,但倘若外在環境或個人因素限制以致無法哺餵母乳,建議可讓寶寶改喝具有母乳成分的水解奶粉,激活寶寶的自我免疫力,全面解決寶寶過敏、腸胃問題。若家長做了上述努力,卻發現寶寶的便秘問題仍未獲得顯著改善時,就應該要諮詢醫生、尋求更專業的協助,以下段落將詳述可能會影響寶寶排便問題的病症有哪些。 哪些病症會阻礙嬰兒正常排便?      醫師提醒,以下疾病都可能阻礙嬰兒正常排便,因此當家長發現嬰兒有長期排便困難的跡象,建議仍應就診與醫師諮詢,尋求更專業的檢查協助發現問題: 先天性巨結腸症(Hirschsprung’s disease) 甲狀腺功能低下(Hypothyroidism) 囊狀纖維化(Cystic fibrosis) 牛奶蛋白過敏 寶寶便祕需要看醫生嗎? 原則上,家長可先觀察寶寶疑似便祕的狀況,是否經常發生或持續存在;若多數時間都正常、只是偶爾大便偏硬的話,那就毋需治療。(延伸閱讀:從寶寶的大便看健康) 另外,父母也可以根據寶寶的年紀,做出相對應的飲食調整來改善便祕;對於喝配方奶的嬰兒,父母可經醫師建議後,考慮讓寶寶改喝有添加母乳成分的水解奶粉,改善寶寶皮膚過敏、腸道易敏的問題,幫助激活寶寶免疫力,解決寶寶便祕問題。 若嬰兒已經開始吃副食品,則可適量加入富含纖維的蔬果食物,以促進腸胃蠕動。至於6個月後的嬰兒,除了喝奶之外,建議還需要適量喝水幫助排便,但如果寶寶的便祕情況遲遲沒有改善,就應盡快就診諮詢。 家長可多加觀察寶寶大便頻率,若寶寶1週大便不滿2次,就很可能有便祕情形。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嬰兒期的照顧

嬰兒反覆發燒會燒壞腦袋?寶寶發燒常見迷思、疑問大公開

在《嬰兒發燒怎麼辦?秒懂寶寶發燒原因、就醫時機及發燒處理方法》一文,我們了解寶寶發燒的基本處理方式,但還是有許多長輩父母有錯誤的觀念,《Hello醫師》特地邀請張博堯診所的主治醫師林怡樺,針對常見的迷思為您深入說明。 嬰兒反覆發燒會把腦袋燒壞? 不少人都聽長輩說過,小孩子發燒要盡快退燒或帶去看醫生,不然寶寶的腦袋「可能會燒壞」,這種說法又從何而來?其實多數所謂「燒壞腦袋」的案例,通常是小孩本身有腦炎(Encephalitis)或腦膜炎(Meningitis)等疾病,而發燒只是這些疾病的症狀之一,並不會「燒壞腦袋」。 一般來說,41 度以下的發燒並不會對腦部神經造成直接傷害,因此家長不必過於擔心。(推薦閱讀:破解小孩發燒8迷思~千萬別洗冷水澡) 而發燒其實也代表免疫機能「正常發揮」,正戰力充滿準備好好表現;由於發燒所產生的核心體溫升高,意味著免疫細胞正進行強化反應,好幫助人體對抗、殺死入侵的病毒與細菌,如非先天有免疫抑制或正接受化療的寶寶,就無須過度擔心。 嬰兒發燒退了又燒怎麼辦? 寶寶發燒和感冒大多源自病毒感染,服藥僅能「減輕」不適,例如暫時抑制發炎反應幫助退燒,或是改善感冒常見的流鼻水、喉嚨痛等症狀。 然而,「痊癒」的重要關鍵還得仰賴寶寶自身的免疫系統,只要病毒尚未完全消滅,退燒藥效過後再度發燒的情形實屬常見。建議父母應持續補餵寶寶,寶寶才有體力對抗病毒並避免脫水症狀。 不過有一點可以特別注意的是,若寶寶退燒後的食慾和精神活動力恢復正常,家長就可暫時放心;但林醫師也提醒,若家中寶貝即使退燒卻仍缺乏食慾、表現得非常疲倦,須留意可能有嚴重感染和脫水的可能性,應盡速就醫。(延伸閱讀:兒童食慾不振!5祕訣讓小孩開心吃) 寶寶體溫偏高就是發燒? 發燒的定義為:以體溫計量測體溫>38度,不過許多長輩愛孫心切,只要有些許涼風,寶寶就被各種衣物包緊緊,以至於寶寶熱得受不了,甚至用手輕觸就能感覺到寶寶體溫明顯上升。 此時如果測量寶寶體溫,也可能會超過38度,但只要褪去寶寶身上多餘的衣物,幫助散熱,體溫若有明顯下降就無大礙。(推薦閱讀:寶寶體溫過高是發燒嗎?量體溫、降溫有撇步) 嬰兒發燒看病吃藥沒用,換間診所就會好? 有些家長發現孩子吃藥後退了又燒,就認為是退燒藥沒效而跑去其他間診所,其實發燒只是生病時的症狀之一,也是病程的一部分。部分病毒性感染在2~3天內反覆發燒皆屬正常,家長應注意以下重點: 注意孩子的精神活動力食慾是否正常,有沒有出現危險徵象。(推薦閱讀:嬰兒發燒怎麼辦?了解退燒方法與就醫時機) 年齡小於3個月的寶寶發燒時,請勿自行給予退燒藥並盡速就診。 另外林醫師強調,家長們一定要遵照醫囑使用退燒藥,退燒藥僅能緩解症狀,無法治癒疾病。


嬰兒期的照顧

醫:嬰兒未滿1歲仰睡、側睡或用枕頭恐有窒息風險,顧頭型建議這樣做

重視外貌是人類的本性,也因如此,不少父母希望可以讓小孩贏在起跑點,藉由使用嬰兒枕頭或不讓寶寶仰睡,塑造嬰兒圓潤漂亮的頭型,但嬰兒枕頭長期以來都有安全上的疑慮,本篇文章《Hello醫師》將為您說明嬰兒枕頭是否安全、嬰兒枕頭的使用時機、顧頭型的最佳方法,以及設置寶寶睡眠環境的注意事項。 嬰兒未滿1歲前不需使用枕頭 對成人而言,想要一夜好眠,枕頭絕對不可或缺。雖然枕頭可幫助抬高成人頭部,保持呼吸道暢通,但寶寶卻無法享受這些優點,並可能壓迫嬰兒的呼吸道,導致呼吸不順而有生命危險。 衛福部國健署建議,1歲以下的寶寶不需要使用枕頭,同時也不應該在嬰兒床周圍放置填充玩具、棉被、抱枕等物,以降低嬰兒窒息的風險。部分嬰兒因過早使用枕頭的寶寶,導致口鼻遭枕頭悶住而無法呼吸,並演變為嬰兒猝死(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SIDS),建議新手父母們不可不慎。 嬰兒專用枕頭安全嗎? 任何形狀的枕頭,如嬰兒趴睡枕、頭型枕等,都不適合1歲以下嬰兒使用。即便坊間許多嬰兒枕標榜採中間凹下、兩側偏高的設計,看似可固定寶寶頭部、防止亂動,但寶寶仍可在睡夢中,將頭部轉到側面,造成面部遭兩側偏高的枕面蓋住、妨礙呼吸。若父母未及時發現,便可能釀成憾事。 嬰兒1歲前盡量別趴睡、側睡,恐有猝死風險 分娩時為讓嬰兒能順利通過產道,嬰兒的頭骨柔軟且具可塑性,因此經長時間仰躺後,自然可能影響頭骨成型。以此邏輯來看,為塑造漂亮型而讓嬰兒仰睡,看似合情合理,但卻可能造成嬰兒猝死,因為嬰兒對肌肉的控制技巧與力量仍未發展完全,一旦不小心翻身時壓住口鼻,通常難以自行脫困。 張博堯診所的主治醫師林怡樺提醒,1歲前的嬰兒趴睡是猝死最顯著的危險因子,而側睡也有一定風險,因此應讓滿周歲前的寶寶採仰睡姿。不建議爸媽一心為了追求寶寶頭型美觀,而置寶寶於可能的危險之中。 定時移位 仰睡也能顧頭型  多數寶寶出生至滿月後,就能在仰睡時自行轉動頭部,並很容易受到周遭活動及聲響吸引,進而試圖轉動頭部探詢,因此家長們不妨定時調整嬰兒床的位置,避免寶寶長時間維持相同睡姿、壓迫特定區域的頭骨。(推薦閱讀:擔心寶寶扁扁頭?按摩趴臥多讓脖子動) 創造安全的寶寶睡眠環境 新生兒初期多數時間皆在睡眠中度過,若想要寶寶安全健康地一暝大一吋,建議父母可依照以下6點打造良好的睡眠環境: 避免同床:成人熟睡後皆可能因無意識翻身壓住寶寶而不自知,由於成人的體重非常重,嬰兒受壓迫時通常無法掙脫,建議避免與寶寶同床共眠,尤其是小於4個月的嬰兒、早產兒或出生體重過輕嬰兒。林醫師特別強調,若照顧者精神疲憊、患有重病,或有抽煙、喝酒、服用安眠或非法物質,皆應嚴禁同床。 嬰兒床保持淨空:嬰兒床表面應平坦且軟硬適中,切勿放置任何絨毛玩偶、枕頭、棉被、毯子在寶寶旁邊,以免嬰兒睡眠中遭其他雜物遮蓋口鼻而難以脫困。 專屬嬰兒床:嬰幼兒需要獨立的嬰兒專用睡眠床;加裝床邊護欄的成人床並不適合作為嬰兒床使用,因為嬰幼兒頭部可能會卡在床緣和護欄間而有窒息風險。 善用包巾:若想幫寶寶蓋毯子或薄被,建議不妨改以包裹的方式裹至寶寶胸口,或使用市售常見的嬰兒包巾,並選擇可讓寶寶手臂露出的設計,進而降低被毯蓋住臉部的窒息風險。 保持通風:台灣氣候炎熱,即使沒有開冷氣時也應保持室內通風、別讓寶寶穿著過多衣物。維持睡眠環境涼爽,不僅有助提升寶寶的睡眠品質,也能減少哭鬧。(延伸閱讀:小孩屁股三把火!大熱天幼童注意喝水和防曬) 打造無菸環境:新生兒的呼吸道和肺部都十分敏感,也比成人更易受菸害摧殘,因此無論家長或親友,當與寶寶接觸或在其周圍活動,都應避免抽菸,為嬰兒打造無菸害的成長環境。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嬰兒期的照顧

嬰兒幾個月能下水游泳?寶寶游泳4大好處、8大注意事項一次看!

讓寶寶開心游泳、增進親子互動的同時,家長應多加評估寶寶游泳時有哪些潛在風險。有一陣子寶寶學游泳的風潮大熱,新聞、廣告到處都在宣傳寶寶游泳的好處,例如可促進寶寶肌肉發展、腦力成長等。然而,游泳池的病菌較多,寶寶若自身免疫力不足,游泳時病毒有可能會入侵寶寶體內引發感冒,讓家長不免擔心。 究竟讓寶寶游泳真的好嗎?寶寶幾個月進游泳池比較好呢?讓《Hello醫師》帶你了解關於寶寶學游泳的二三事。 寶寶學游泳能降低溺水風險?寶寶幾歲可以學游泳? 部分家長認為及早讓寶寶接觸游泳課,是希望寶寶面對水池時有適當的應對,同時減少溺水風險的可能性,但是新生兒雖然在羊水中生活了將近10個月,卻並不代表他們因此具備游泳能力。 美國兒科醫學會也指出,目前仍無證據顯示未滿一歲的嬰兒上游泳課對「預防溺水」有所幫助,反而是滿1歲後的寶寶較能藉由游泳課程,學習如何防止自己溺水。 市面上針對寶寶的游泳課程五花八門,有些游泳課程標榜寶寶6個月大就可以參加,但此時大多更著重於發展寶寶的肢體協調度與放大感官體驗,而非學習「游泳動作」如自由式、蛙式等,且泳池裡隱含不少病菌如腸病毒、腺病毒、諾羅病毒等,若寶寶自身免疫力不足,就很可能會讓這些病毒侵入體內引發病毒型感冒。 年幼的嬰兒較難熟習游泳技能,對此,美國兒科醫學會也表示,通常孩子成長至4歲後,才較能有效率地學習游泳技能。因此建議新手爸媽們對於4歲前的寶寶們學習游泳的規劃,不妨將之視為休閒運動、抱持平常心,勿懷抱過高的期待。 寶寶游泳有助於發展肢體協調度與感官體驗,然而寶寶游泳時,家長應陪同在旁時時關注寶寶的狀況。(延伸閱讀:4安全觀念防溺水!鬼月玩水不禁忌) 嬰兒游泳4大好處 家長若想讓4歲前的寶寶及早開始學游泳並非壞事,相反而言可說是好處多多。 嬰兒游泳好處1:讓寶寶熟悉水性 「怕水」恐怕是很多人學不會游泳的主因之一,讓寶寶自小就接觸游泳不但可幫助熟悉水性,對水不會感覺陌生或有恐懼感,對日後學習游泳技巧時更具成效。 嬰兒游泳好處2:幫助寶寶肢體、心肺發展 在足歲前是寶寶發展肌肉、學習各種動作的關鍵時期;寶寶游泳時,為了讓身體在水中阻力保持平衡,會同時運用到身體多處肌肉,可刺激寶寶肢體發展協調性,並提升寶寶心肺功能。此外,長期的游泳習慣,對於寶寶的免疫力發展亦有所幫助。(延伸閱讀:新生兒多久看得到?0~12個月嬰兒視力發展超詳解!9招幫助寶寶視力發展) 嬰兒游泳好處3:提升食慾助好眠 游過泳的都知道,上岸後飢餓和疲累感讓人想立即補充熱量並充分休息。對於精力旺盛的兒童和寶寶來說,游泳絕對是絕佳的「放電活動」。寶寶游泳完後,通常也胃口大開,而充分運動也讓他們比平常更易入睡,減輕爸媽們處理寶寶整夜哭鬧的龐大壓力。(推薦閱讀:寶寶哭不停怎麼辦?判斷嬰兒哭鬧原因及6招安撫入睡) 嬰兒游泳好處4:增進親子互動 跟寶寶一起游泳不僅透過陪伴為寶寶帶來安全感,也讓爸媽們暑氣全消,更能從容面對親子時刻。尤其是平時較媽媽更不擅於照顧的爸爸們,透過守護者的角色扮演,不僅能自然促進親子間的情感連結,也能有助於家庭間的親密關係。 家長多加陪伴寶寶游泳,除了有助於讓寶寶熟悉水性,也能多加增近親子互動。 寶寶游泳8大注意事項 若要讓家中的寶貝開心玩水、游泳,以下8大事項應特別注意,讓寶貝安心戲水、安全長大。 水溫適宜:選擇具溫控的泳池,水溫建議應維持在32~35度左右。 飯後勿馬上下水:若寶寶剛喝完奶,建議應等候至少約1小時,再讓寶寶下水游泳,以免水壓造成腸胃不適。 泳池細菌:游泳池雖以氯殺菌確保水質,但仍有不少細菌,寶寶若自身免疫力不足,游泳時不小心喝進一點水,就有可能讓病毒進入身體,引發生病症狀,建議家長在游泳後應讓寶寶仔細漱口。若寶寶因為喝到泳池水而出現腹瀉、嘔吐或發燒等症狀,請盡快就醫,不要拖延。 游泳尿布:一般情況使用的尿布因包覆性不夠好,若寶寶在游泳過程中便溺,恐怕也會污染其他使用者的水域。然而,最需要擔心的其實是患有感染性腸胃炎的嬰兒,存在於他們糞便中隱孢子蟲或諾羅病毒,透過池水傳播,即會造成其他小朋友或大人感染,發生腹瀉等症狀。若家長發現家中寶貝有腹瀉情形,應先就醫而非前往泳池戲水。 為了避免嬰兒便溺汙染池水,家長讓寶寶下水前應改用游泳專用尿布,除了不會像一般尿布一樣,一下水就瘋狂吸水而膨脹,導致整個尿布因過重而下掉,包覆性也更佳;但游泳尿布也非完全防漏,當小朋友在水中便溺後,爸媽們應馬上帶離水池如廁並清理。更謹慎的作法,亦可在尿布外層穿上泳褲,避免排泄物外漏。 專業師資:受過專業訓練的教練可以掌握小朋友的身體狀況,也能引導孩子們在水中放鬆學習。 注意寶寶動向:寶寶游泳時一定要有大人在旁陪伴。雖然寶寶學習能力強,但只要水深5公分就足以讓寶寶溺水,因此當嬰兒游泳時,家長一定要隨時在旁關注。家長能下水「親子共游」、讓寶寶在距離自己一個手臂的範圍內最佳。爸媽若不打算下水,也千萬勿以為寶寶有游泳圈、脖圈,或任何浮具就放任寶寶單獨於池中。由於任何浮具都無法保證絕對的安全,加上若寶寶不小心「倒栽蔥」,可能容易因力氣太小,無法自行翻身回到水面而讓憾事發生,建議家長必定要放下手機、嚴加注意。 學會CPR:若寶寶或其他孩童不幸發生溺水,此時如可立即施行心肺復甦術(CPR),可提高搶救成功率。(有關CPR的操作方法:叫叫CAB後面還有D?認識心肺復甦術(CPR) 配戴泳鏡:添加氯消毒的泳池雖在安全範圍值,但對於寶寶雙眼可能仍相對刺激,易造成發紅或腫脹,建議不妨讓寶寶配戴泳鏡,避免寶寶因在水中張開眼睛或因水花潑濺導致雙眼產生不適。 增強寶寶免疫力,讓寶寶安心游泳 游泳池的病菌較多,家長可能會擔心寶寶在游泳時接觸不乾淨的病菌引發感冒症狀,若家長希望寶寶能夠安心地在泳池玩耍,平時應多加注意寶寶的自我免疫力發展,若要增強寶寶的免疫力,除了可多注重寶寶日常營養攝取、睡眠品質等,也可以透過哺餵母乳的方式,溫和增加寶寶自我免疫力。 若媽媽無法哺餵母乳給孩子,醫生也建議可改成讓寶寶多加攝取含有母乳成分的配方奶,才能幫助寶寶激活自身免疫力,抵禦病毒的侵襲。專家表示,母乳成分之所以對寶寶如此重要,是因為母乳中所富含的「多元母乳活性因子」,是可以激活寶寶免疫力的關鍵營養素。 母乳活性因子中有不少對寶寶有所助益的成分,其成分包含HMO、sn-2 PA、gsMO、α-蛋白、複合核苷酸、IgA免疫球蛋白等,這些接近母乳成分的營養,可支持寶寶自身的免疫力發展,成為開啟寶寶活力關鍵。 此外,多元母乳活性因子除了上述幾個天然成分,現今的銜接母乳科技更研發出「MOS寡糖」,其結構接近母乳寡糖結構,可幫助寶寶的腸道產生屏障,提前阻攔病原體入侵,降低寶寶引發不適的機會。研究更發現,MOS可提高寶寶免疫球蛋白2倍,是保護寶寶的重要後盾,讓寶寶在泳池玩耍時,也能夠透過自身免疫力減少感染病毒的機會。 近幾年來「游泳」成為不少家長喜歡和家中寶貝共同從事的親子活動,家長希望培養寶寶熟悉水性的同時,切記也須同步建構好寶寶的免疫力。除了母乳哺餵、日常飲食、運動以外,攝取含有母乳活性的配方也可加強寶寶免疫力,抵禦潛在威脅,才能讓寶寶快樂、安心戲水。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寶寶營養

揭開母乳寶寶免疫力好的秘密!HMO 母乳寡醣的功效與作用

母乳提供給寶寶的營養和免疫保護是無庸置疑的,不管是WHO世界衛生組織或是各國政府,都鼓勵媽媽應該多餵母乳,並建議持續哺餵母乳到兩歲以上。統計數據甚至發現:配方奶寶寶在初生的13周內,因為缺乏母乳免疫保護力的延續,所以呼吸道感染之風險, 約莫是母乳寶寶的1.5倍[1]。 然而母乳免疫力的奧秘過去一直是個謎團,除了1960 年代就發現關鍵免疫因子核苷酸,在超過 20 年的母乳科學研究中,近期終於找出母乳免疫力的另一關鍵因子-HMO母乳寡醣。 為什麼喝母乳的寶寶免疫力好? 根據衛福部指出,嬰兒免疫系統尚未建立前,母乳中的多種抗體及免疫球蛋白等免疫物質,可以增強嬰兒免疫力,保護嬰兒避免感染[2];另外,根據長期研究顯示,喝母奶寶寶比起喝配方奶寶寶,罹患疾病風險較低。[3] 而母乳當中除了這些天然抗體,近期研究更證實了母乳中的關鍵營養成分 - HMO母乳寡醣,能有效促進、強化嬰兒免疫力發展並降低呼吸道和一般感染的風險。 什麼是HMO母乳寡醣? HMO 母乳寡醣是母乳中的第三大營養成分,含量僅次於乳糖和脂肪[4];母乳中存在七大類生物活性物質,對寶寶成長發育有多種保護作用,包括:抗微生物因子、荷爾蒙、抗發炎因子、消化酶、運輸蛋白、生長激素、其他物質等(如核苷酸等),而HMO母乳寡醣(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同時屬於抗微生物因子和抗發炎因子[5],可以抵抗病菌、減少感染,幫助嬰兒免疫系統的發育與成熟。 HMO的作用機制與免疫功效 HMO 母乳寡醣可透過以下三種機制,幫助寶寶抵禦病菌入侵、增加腸道好菌、更可以進入血液作用,達到調節與強化寶寶的免疫功能的效果。 病菌遠離腸道、減少感染:研究指出,腸道內的HMO母乳寡醣可與病原菌結合,將壞菌打包帶走排出體外,減少因壞菌沾附腸道造成的胃腸道、呼吸道疾病機率,也減少寶寶感冒和腸胃不適的狀況;甚至還能降低濕疹發生率。 幫助好菌繁殖、改善腸絞痛症狀:HMO能作為益菌生(Prebiotics,或稱益生元),也就是腸道好菌的食物,促進腸道益生菌(Probiotics)的繁殖,提升腸道免疫力;根據研究,HMO 也能減少寶寶腸絞痛相關症狀(包括:躁動、脹氣、哭鬧), 改善效果在使用HMO的28天皆可見。[6] 進入血液循環、調節免疫:除了益菌生的功能,HMO 母乳寡醣還能穿過腸道,直接進入血液與白血球結合,調節全身免疫反應,增強寶寶的抵抗力! 研究顯示:2'-FL HMO配方有效提升免疫力 而學者進一步研究 HMO 母乳寡醣,發現其中含量最多的 2'-FL HMO ,是目前證實最具功能性的 HMO。 過去研究指出,配方奶寶寶在出生 13 週內,罹患RSV(呼吸道融合病毒,嬰兒常見的上呼吸道感染)的機率,是母乳寶寶的1.5倍,於是研究人員以添加 2'-FL HMO 的配方奶與一般配方奶進行比較,並發現了以下結果。 以2'-FL HMO配方哺育的嬰兒,臨床實證可減少66%呼吸道感染風險。 以2'-FL HMO配方哺育的嬰兒,即使已感染呼吸道病毒,發炎指數也遠遠低於一般配方奶寶寶,和母乳寶寶有相似的免疫反應。[6] 除了呼吸道的感染,研究也發現研究也發現能降低52%一般感染的發生率。[7] 由於一般配方奶常用的牛奶成份中,幾乎不存在HMO母乳寡醣 [8],因此以上研究證實了HMO能有效降低感染並提升免疫力。   HMO+核苷酸 母乳中的關鍵雙重保護成分 提到母乳中的免疫成分,除了最新發現的 HMO 母乳寡醣,不得不提到另一個關鍵成分-核苷酸(Nucleotide),科學家在 1960 年代就發現,母乳中的核苷酸成分對寶寶腸胃和免疫力的發展非常有益,因此早早就在奶粉中添加核苷酸。 核苷酸是組成 DNA 與 RNA 的重要原料,也會參與能量代謝和生理調節等重要功能,而快速發育中的嬰兒,更需要核苷酸來維持營養需求,尤其是免疫細胞和腸道組織細胞分裂繁殖速度快,需要大量的核苷酸以促進腸道及免疫機能發展;研究也證實核苷酸能夠幫助寶寶抵抗病原菌,是促進寶寶胃腸道、免疫系統發展的重要關鍵。 然而母乳的奧秘不僅如此,研究進一步發現,若配方奶加入和母乳等量濃度的72 mg/L核苷酸,可以有效減少寶寶拉肚子(腹瀉)次數與發生風險[9],也有更好的免疫保護效果。 不方便餵母乳、寶寶免疫力怎麼辦? 以上種種研究,證實了母乳中的 HMO 與核苷酸成分可以支持寶寶營養與免疫力,因此母乳無疑是給寶寶最好的選擇。 不過無法全母乳哺育媽媽也不用擔心,可以優先選擇含有HMO母乳寡醣及核苷酸關鍵營養成分的配方奶互補,以延續母乳的雙重免疫力保護力。 過去選擇配方奶時不免擔心配方奶無法達到母乳程度的免疫力支持,不過隨科學研究發展,我們可以發現配方奶已大幅拉近與母乳之間的距離,父母也可以更安心選擇。


寶寶營養

3種寶寶副食品食譜、嬰兒副食品順序及注意事項全公開

在《寶寶副食品停看聽!你做對了嗎?4~6月就能開吃》中,我們已了解為何寶寶該吃副食品和過敏相關知識。相信有不少家長已迫不及待想了解副食品的作法和地雷,又有哪些食譜可以讓寶寶胃口大開? 《Hello醫師》為新手爸媽們整理出自製嬰兒副食品的建議與陷阱地雷,透過容易上手的副食品食譜,讓家長們安心餵、寶寶們也能從副食品攝取營養開心吃。 嬰兒副食品順序:4個月大,泥狀食物優先 從寶寶4個月大開始,家長就可以讓寶寶慢慢開始接觸副食品。由於初期攝取量不大,此時主要還是以「嚐味道」為主、份量建議可先拿捏而非一口氣卯起來做一堆。最安全的方式不妨將食物打成泥後,分出一到兩茶匙先讓寶寶淺嚐即可,視接受度與喜好再進一步安排份量;加上若一次餵食太多可能也會導致寶寶脹氣,因此不需勉強或貪快。 基本上,各種蔬菜或水果泥如蘋果、香蕉、地瓜等,都是可嘗試打泥的首選。水果建議選擇較軟且完熟的類型如香蕉、蘋果、木瓜等;削去外皮後去籽、切塊,再以湯匙壓製成泥即完成。 如果是需要蒸煮的食物,例如馬鈴薯、地瓜 等蔬菜類的話,建議蒸煮得軟爛些,較容易壓成泥。青菜像是空心菜、小白菜、青江菜等,則可考慮切到細碎或弄成泥狀再給寶寶吃。如果想讓寶寶嘗試肉食的話,建議可先從雞胸肉、魚肉等風味相對清爽的白肉嘗試起,同樣以打泥的方式來提供寶寶優質蛋白質。 至於常見市售的嬰兒米精、麥精等副食品,雖然也方便寶寶吞嚥,但畢竟屬於加工食品,仍建議家長先以天然食物為主餵食。 嬰兒副食品:十倍粥是什麼? 每個寶寶一開始的副食品都應該由十倍粥開始,在寶寶牙齒尚未發育完全、只能食用糊狀或泥狀物時,粥品很適合做為寶寶副食品的優先選擇。而所謂的「十倍粥」即是將白米和水以1:10的比例熬煮而成的粥,因濃稠度正適合寶寶、不用咀嚼易吞嚥,製作也很簡單,因此經常成為新手爸媽第一次製作寶寶副食品的首選。如果以白米30cc來說,就再加入300cc的水以電鍋蒸煮,煮熟後再用果汁機打成米糊,避免裡面殘留小顆粒,放涼後即可給寶寶食用。 當寶寶吃習慣十倍粥之後,家長便能逐漸提高副食品的濃稠度,白米和水的比例可以縮小變成七倍粥或五倍粥,家長們可以根據自己家小朋友的狀況調整。 另外,亞東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藍浩尹也提醒家長記得讓寶寶適量喝水,隨著副食品的占比增多、奶量減少,喝水量就需同步增加,以免出現便祕的狀況。 寶寶副食品順序:8~9個月逐漸嘗試固體食物 每個寶寶的發展狀況不一樣,通常寶寶在4~6個月大時,一開始只吃幾湯匙副食品便作罷,不過等寶寶習慣後,量就要慢慢增加,以利未來與固體食物的銜接。而當寶寶成長至8~9個月大後,就能開始將食物漸漸從泥狀進化到小型易咀嚼的固體。 原則上,此時只要食物的質地能藉舌頭施力頂碎,寶寶大概就可以接受;像是切成小丁的紅蘿蔔、地瓜、蛋、魚肉等都很適合。另外藍醫師也建議爸媽們,不妨將自己平常吃的餐點減少調味後,直接搗碎給寶寶吃,不僅方便、省時也兼具營養。 等到寶寶長牙之後,對於副食品的需求與接受度就會更廣,家長就能逐步增加食物種類,但建議還是應避開整顆的花生或堅果類,以免發生意外噎到的危險。 寶寶副食品地雷停看聽 1.易過敏的食物 以往認為將易過敏的食物延後給寶寶食用,可以減少寶寶日後產生過敏的機率,但目前已發現其並無達到想像中的效果,因此其實不需要特別害怕給寶寶吃這些食物,不過建議第一次接觸最好在家中嘗試,也方便家長在孩子不舒服的時候諮詢醫師。 常見的過敏食物包括:奇異果、芒果、海鮮、花生、蛋白等。(有關過敏食物的建議,可點此了解更多) 2.寶寶喝果汁可以嗎? 一般不建議寶寶喝果汁,因為果汁缺少了水果纖維,但卻增加了糖分,如果只是要給小朋友嚐嚐味道,可以加水稀釋,但不要以果汁作為寶寶主要的副食品。(推薦閱讀:嬰兒第26週:注意寶寶營養需求 防蛀牙別喝果汁) 3.自製副食品保存須知 現製現吃最佳,以免營養流失;若冷藏存放應以保鮮盒儲存,確認密封完整避免變質。 冷藏副食品盡量在24小時內食用完畢;冷凍則不建議儲放超過一星期。 蛋類、豆腐與海鮮都容易酸腐,建議當天新鮮現做、勿冷藏或冷凍保存。 任何副食品應放涼再儲放於加蓋之保鮮盒或真空保鮮夾鏈袋,再放進冰箱,以免食物變質。 製成冰磚狀的副食品應於1週內吃完,一旦取出退冰就要吃完,勿反覆進冰箱。 嬰兒副食品可彈性調整 照顧寶寶時,多數家長缺乏的並非知識而是時間,尤其如今雙薪家庭居多,工作家庭兩頭燒之外,幫寶寶製作專屬副食品所耗費的心力,也讓不少責任感強烈的爸媽們心力交瘁。 其實在副食品的製作只要記住幾大原則:食物軟嫩、方便吞嚥,並避免油炸、調味過多與零食,其實副食品準備起來比想像中簡單。而忙碌的爸媽們也可考慮將自己平常吃的餐點減少調味後,直接搗碎給寶寶吃,也是方便且兼具營養的折衷作法之一。 寶寶副食品食譜 以下是3種十分常見且受歡迎的寶寶副食品作法。 1.地瓜米糊 準備材料:熟地瓜100公克、熟白米100公克、開水200毫升 作法:食材放入攪拌杯中,使用手持攪拌機,按下開關,若無攪拌機,已可使用攪拌棒手動攪打。如果寶寶已經吃膩地瓜,也可以換成南瓜、紅蘿蔔、芋頭等其他食材。(參考自Viola料理師) 2.什錦茶碗蒸 食材:豬肉末10公克、 雞蛋1粒、 胡蘿蔔10公克 作法: 將豬肉末剁碎,胡蘿蔔切成小丁,先煮軟備用。 將雞蛋打散,加水拌勻,並將前面準備的食材倒入容器內,放入電鍋內蒸熟即完成。 3.魚肉蔬菜粥 材料:洋蔥20公克、 胡蘿蔔30公克、 稀飯½碗、 番茄30公克、 白魚肉30公克 作法: 將胡蘿蔔切絲,番茄去皮除籽,洋蔥切絲,煮熟後取出切碎。 把魚洗淨,仔細去皮及魚刺,放入滾水燙熟後取出剁碎。 將上述兩項食材與稀飯一起混合即可。


寶寶營養

寶寶副食品停看聽!你做對了嗎?4~6月就能開吃

隨著寶寶逐漸長大,他們心中的小小菜單恐怕也想嘗試除了母乳和配方奶以外的選項。但牙齒還沒長齊,又還不能吃固體食物,那麼爸媽們就得費心準備寶寶副食品來變化囉! 此時很多爸媽心中可能也冒出一堆疑問:哪些食物適合製成副食品?寶寶不習慣怎麼辦?何種食物可能會造成過敏、發生時又該如何因應?! 《Hello醫師》就來和爸媽們談談,關於寶寶開始吃副食品時可能會遇到的各種問題,讓爸媽們免除擔憂、把副食品備好備滿,看寶寶們吃得滿足又開心。 寶寶何時能開始吃副食品? 一般建議在寶寶4~6個月大時,就可以開始接觸副食品。此時寶寶通常已開始表現出對食物的興趣,看到爸媽吃東西時,也可能會想伸手抓握、學大人嚐味道,此時父母就能為寶寶接觸副食品的開始做準備! 為何讓寶寶吃副食品? 雖然母乳仍是寶寶最重要的營養來源,但採純母乳餵養的飲食習慣,對於乳汁分泌不足或忙於工作的媽媽們身心負擔之大,也是為寶寶解鎖副食品、讓母親們喘息而有餘力照顧寶寶們的考量因素之一。加上多數母乳較容易缺少鐵質和鈣質,這些營養素亦可透過副食品來補充。 此外,及早接觸副食品也有助於家長探索寶寶喜歡的口味,並發現寶寶可能對哪些食物過敏,幫助寶寶未來嘗試固體食物時能更順利。而透過咀嚼、吞嚥副食品的動作,也能增進寶寶對舌頭與口腔的控制,提高日後學習說話和發音的靈活度與正確性。 餵食副食品這些該注意 副食品是寶寶第一次接觸到非母乳或配方乳的飲食,他們可能會疑惑、排斥或欣然接受,爸媽們在餵食的時候也可能會遇到的狀況,以下列出幾點說明。 少量餵食勿勉強 副食品就像是新大陸般讓寶寶們充滿好奇,有些寶寶對食物的接受度很高、來者不拒,但也有寶寶看來意見超多,對爸媽用心準備的副食品說什麼就是不賞臉。 第一次餵食寶寶副食品的時候,寶寶可能會有些疑惑,對於全然陌生的口味,寶寶可能不知所措,因此含在嘴巴許久才吞下,或是吃到滿臉都是,甚至是直接吐掉不領情。 此時爸媽們也先別著急,建議每次準備的副食品只有一種,每次1~2茶匙,持續餵食3~5天後再更換。以這樣的頻率觀察寶寶反應的同時,寶寶也在學習咀嚼、吞嚥並認識不同食物的味道中漸漸累積經驗值,而非全然只是因對食物的好惡而有不同反應。 餵食對新手爸媽來說也是全新的體驗;但是當一下子給的食物量太多,也可能造成寶寶吃不下而反感,或寶寶可能剛好對某種食物過敏,反而讓無意間誘發的過敏症狀更嚴重,恐怕讓寶寶因此對餵食產生連結感而拒絕。因此若寶寶對副食品產生抗拒反應,不如等待寶寶心情好些再嘗試,不需要勉強寶寶。(延伸閱讀:寶寶牛奶過敏怎麼挑奶粉?牛奶、豆製配方奶型態一次看) 寶寶食物過敏就不給他吃嗎? 寶寶開始接觸副食品後,過敏的機率可能也明顯增加,許多家長看到寶寶因過敏反應而出現紅疹、斑點時,就可能因而趕緊放棄疑似過敏原的食物,甚至延後寶寶再次接觸副食品的時間。 其實4~6個月大的寶寶正適合接觸各種食物,也是讓腸胃「認識」進而「接受」這些食物的關鍵期,其實因人體的腸胃道具有耐受性,即便寶寶第一次因食用某食物而出現過敏症狀,但不代表之後就應完全避免(堅果類為例外)。 對於萬分謹慎的爸媽們來說,只要寶寶健康有一點風吹草動就讓他們神經緊繃,建議可依循「少量」、「多樣」的原則,讓寶寶嘗試不同的副食品,不僅可以讓寶寶攝取不同類型的營養素,即使當過敏發生時,也因餵食份量少,過敏症狀也不會太過嚴重。 寶寶食物過敏的處理原則是「抓大放小」,若寶寶因吃了某食物而讓臉上長了小紅點,家長可讓寶寶休息1~2天再次嘗試;但若是寶寶進食後出現全身性的蕁麻疹,則建議在2週內不要再次餵食該樣食物,假如之後再次嘗試仍出現蕁麻疹症狀,就可將其列入黑名單。 待寶寶2~3歲時,家長可考慮餵食黑名單內的食物,觀察寶寶的反應,或許寶寶這時已不再出現過敏症狀。 亞東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藍浩尹醫師 首選流質食物以免噎著 由於寶寶的吞嚥和咀嚼機能都尚未成熟,若不慎有固體殘塊過大,可能寶寶就會不小心噎到;因此當爸媽製作副食品時,應確保將固體食物打成泥,等寶寶熟悉了食用副食品的經驗後,進食速度和食用份量都會增加。 此時就可嘗試不用將食物打得太稀,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寶寶慢慢接觸半固體或固體食物;但此時仍建議應先切成小塊,並選擇軟質、可輕易用舌頭壓扁的食物為佳,避免像花生、堅果等質地堅硬的食物,以免咀嚼力還未發展成熟的寶寶因無法處理反而不小心噎著。 懂選寶寶湯匙輕鬆餵食好安心 適合寶寶使用的第一個餐具就是湯匙,懂選愛買的爸媽們只要依循以下3大重點,就能輕鬆餵食好安心: 防滑設計:具防滑設計的湯匙不但讓寶寶想自己嘗試時可鍛鍊手部肌肉,防滑匙也讓寶寶學習使用的過程中更順利。 大小適中:為避免因寶寶嘴巴較小而被湯匙硬撐,通常應選擇盛裝容量較小且不分左右手設計的,方便寶寶放進嘴巴進食。 安全材質:寶寶的口腔柔軟又脆弱,因此餐具多數以塑膠(PP)或矽膠材質製作,不但柔軟度佳,較不會刮傷寶寶牙齦之外,就算寶寶愛啃湯匙、甚至因興奮而亂扔也不必擔心。(延伸閱讀: 新手媽媽看過來!寶寶的必敗清單看這裡(下)) 哪些食物不適合當副食品 基本上只要是食材天然、以原型食物製作的都可以讓寶寶嘗試看看。不過當製作副食品時,成人習慣以各種調味料烹調的煮食習慣應因應寶寶調整,盡量保留食物原本的風味,即使調味偏淡也可。且食物種類之多,當寶寶出現吃膩、厭食的跡象時,也只需換一種食物測試就好,不需讓寶寶太早認識過度添加的「大人味」。 此外,諸如零食、加工食品、醃製物等食物,也應能免則免。不過以下有兩點需要特別提醒家長: 大部分寶寶吃副食品時,即便過敏也不會導致太嚴重的問題,不過家長們千萬不可以給一歲前的寶寶吃蜂蜜;由於蜂蜜含有肉毒桿菌芽孢,對於消化系統尚未發展完全、腸胃也還無法將這種細菌消滅的寶寶,可能會引發寶寶呼吸困難、肌肉無力,甚至是致死的可怕風險。 水果也是寶寶很好的副食品來源,但千萬不要把水果榨汁給寶寶喝,因為水果汁糖分過高,容易導致寶寶蛀牙,若不及時導正恐怕會影響往後發育、消化與口腔等器官運作。(推薦閱讀:嬰兒第26週:注意寶寶營養需求 防蛀牙別喝果汁) 至於不放心坊間現成副食品成份的爸媽們,想必希望自製副食品方便把關,我們也將在下篇為爸媽們介紹副食品的製作建議、食譜與注意事項。


嬰兒期的照顧

嬰兒撞到頭怎麼辦?寶寶撞到頭注意4症狀,「頭3天」是重要觀察期

多數嬰兒都是在跌跌撞撞中成長,尤其在寶寶開始學習站立後。有時即便父母非常小心,無時無刻注意寶寶行動,做足了各種防護措施,嬰兒仍有可能不小心撞到頭。此時,多數父母皆會非常緊張,害怕小孩是否腦震盪或有其他後遺症。 《Hello醫師》教你在嬰兒撞到頭後應如何處置、觀察哪些症狀,平時又應如何預防寶寶撞到頭。 嬰兒撞到頭前3天是觀察期,確認有無4症狀 由於嬰兒的頭骨尚未完全密合,在腦脊髓液的保護下,一般頭部外傷雖然可能會造成擦傷、破皮、流血,但很少會對頭骨或腦部造成嚴重傷害。若有外傷或流血,可先用乾淨的紗布或毛巾壓迫止血,再迅速就醫處理傷口。 需特別注意的是,強烈的撞擊也可能導致腦震盪等嚴重症狀。為保險起見,當家長發現嬰兒撞到頭後,應留意寶寶有無以下症狀,一旦發現請立即就醫: 意識喪失或昏倒:嬰兒若突然喪失意識、叫不醒或暫時性昏倒,請立即送醫。 嘔吐且隨時間加劇:嬰兒撞到頭後,可能因驚嚇或害怕而出現輕微嘔吐,但若嘔吐症狀加劇或無法停止,則可能是腦壓上升的跡象。 肢體無力而喪失行動力:嬰兒單側或雙側手腳無力,無法爬行、走路。 其他症狀:若小孩表示自己有劇烈頭痛、無法說話、出現全身或局部抽搐的現象,並持續哭鬧難以安撫或是前囪門 (約位於眉心正上方之頭頂部位) 鼓起,請儘速前往醫院檢查。 寶寶撞到頭前3天是重要觀察期。若就診檢查發現並無嚴重傷害,回家後3天內仍應持續留意嬰兒作息與活動狀況,不僅須注意是否出現以上症狀,也應密切觀察孩子意識及精神狀態。 除觀察白天孩子醒著的狀況,也應注意寶寶夜間睡眠時是否能被輕輕喚醒,建議每4小時喚醒嬰兒1次藉此觀察其活動力。若嬰兒經過3天皆未不適,便表示沒有大礙,父母們可以放心。 如何預防嬰兒撞到頭? 父母往往在寶寶4個月大、學會翻身後,更注意寶寶的動向,害怕嬰兒不小心撞傷自己,然而其實在寶寶學會翻身前,在床上也有可能因扭動而撞傷頭部。 隨著嬰兒開始學會坐或走路後,跌倒的情形更是愈加頻繁,建議父母隨時留意嬰兒的所在位置,避免將寶寶放在床緣或椅上,避免小孩摔落受傷,以下提供4點預防建議: 在家中浴室或浴缸鋪上防滑墊。 居家動線保持空曠,不要有障礙物;尖銳家具應貼上防撞貼條,或乾脆設置寶寶專屬的活動區域。 寶寶學會翻身後,沙發跟床的四周要放上安全地墊或是加裝護欄,家中至少要有1個人關注寶寶動向,避免嬰兒獨處。 開車時請讓寶寶坐在合格、正確安裝的汽車安全座椅,並切勿抱著寶寶駕車。 嬰兒撞到頭先冰敷、不搓揉,再觀察 嬰兒如果在家撞到頭,切勿直接搓揉寶寶傷口,可先將毛巾裹住冰敷袋後,置於寶寶撞傷的部位。 謹記每冰敷5分鐘要休息5分鐘,以免凍傷。另外,寶寶飲食應避免給予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增加不適。由於寶寶撞到頭可能會出現短暫嘔吐現象,家長可考慮暫停餵食6小時,若嘔吐情形一直沒有緩解,請盡快就醫。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寶寶營養

HMO奶粉寶寶不怕脹氣拉肚子!研究證實:HMO母乳寡醣能打造腸道免疫力

現代許多育兒方式講求自然,提供寶寶自由探索的環境,刺激他們的感官與肌肉發展。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的寶寶不只愛用手摸索,還得嚐嚐味道才行,這也使得媽媽擔心隱藏周遭的細菌可能就這樣被吃下肚了!因此,透過母乳中的重要營養成分HMO母乳寡醣及核苷酸培養寶寶腸道的免疫力,才能讓寶寶不因好奇而受到健康威脅。 腸道健康很重要,75%配方奶寶寶曾有腸胃不適問題 新生兒的腸胃功能仍在發展當中,因此相當敏感且脆弱。根據全球調查,高達66%的嬰幼兒哺餵配方奶後,曾出現腹脹、腸絞痛(Colic)、腹瀉、便祕、溢吐奶等腸胃不適症狀,並導致哭鬧、焦躁。在台灣的新生兒則高達 75%,造成新手爸爸媽媽健康照護上的莫大壓力。[1] ▲ 根據全球調查,約有66%的嬰幼兒在哺餵配方奶後出現腸胃不適症狀,其中台灣寶寶更高達75% 從出生到六個月的年齡,大約兩個嬰兒中有一個嬰兒有至少一項功能性腸胃疾病(FGIDs)或相關的症狀[2];以嬰兒腸絞痛來說,寶寶在滿四個月大之前其實相當常見,每四個寶寶可能就有一個會發生腸絞痛,導致寶寶常常哭得淅瀝嘩啦,卻怎麼也無法安撫他。[3] HMO母乳寡醣—母乳關鍵免疫因子,提升腸道免疫生力軍 由前述研究可以發現,寶寶的健康成長與腸胃健康有密切相關,不過可能造成寶寶鬧肚子的情況很多,像是腸胃過敏就很常見。有些喝配方奶的寶寶,會發生牛奶蛋白過敏,甚至有些寶寶有原發性的乳糖不耐現象,這些都可以藉由水解蛋白或低乳糖的配方改善。 除了過敏及不耐受的問題之外,我們還得注意寶寶腸道的「細菌保衛戰」。相信讀者們都知道,人體的腸道菌叢是維持消化系統正常的關鍵,寶寶也是一樣,不過跟成人比起來,寶寶的腸道機能尚未成熟,因此很容易受到壞菌影響,導致寶寶肚子痛、拉肚子等症狀。 近期研究也發現母乳中的關鍵免疫因子——HMO母乳寡醣,證實能幫助維持腸道健康,研究顯示HMO母乳寡醣能調節身體免疫功能,降低寶寶發生拉肚子等腸道不適的機率。 HMO母乳寡醣 為何如此重要? 過去的配方奶研發雖都是以母乳已知的既有營養成分為基礎,但因母乳的成分非常複雜,多年來科學家們仍持續不斷地在研究探討,其中HMO母乳寡醣的結構及作用到了近年才被揭開,並將HMO母乳寡醣應用於配方奶粉中,讓HMO奶粉延續母乳的珍貴營養。 以好發於嬰兒的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簡稱RSV)為例,過去配方奶沒有添加HMO母乳寡醣 ,所以配方奶寶寶初生13週感染RSV的比例,約為母乳寶寶的1.5倍;即使感染了RSV,HMO奶粉寶寶因為有HMO母乳寡醣的幫助,其免疫反應也與母乳寶寶非常近似,不至於產生嚴重的發炎反應。[4][4-1] 另外,加入HMO母乳寡醣的HMO奶粉,相較一般無添加的配方奶粉,發現可以有效減少寶寶66%呼吸道感染比例 & 52%一般感染。[5] 雖然母乳仍然有需多奧秘尚待科學研究去發掘,但許多研究已經證實,由於母乳中HMO母乳寡醣具免疫作用,比起一般配方奶並無添加HMO母乳寡醣的防護力更加全面,也成為母乳寶寶免疫力優於配方奶寶寶的關鍵因素之一。 HMO母乳寡醣的作用 HMO母乳寡醣是母乳當中的第三大營養成分,在寶寶的免疫力發展過程佔有重要地位。HMO母乳寡醣有三個主要免疫作用: 1. 母乳寡醣作用一:打包腸道壞菌、減少感染 HMO母乳寡醣可使病原菌與其結合,避免讓壞菌附著於腸道,降低寶寶各種感染,研究顯示,相較一般配方奶,以2′-FL HMO[註1] 哺餵的寶寶,呼吸道感染和一般感染的比例都有顯著下降。 ▲ HMO母乳寡醣可使病原菌與其結合,避免讓壞菌附著於腸道,降低寶寶各種感染 2. 母乳寡醣作用二:增加腸道好菌、改善腸絞痛 HMO母乳寡醣作為益菌生(好菌的食物),能增加腸道好菌。研究顯示,HMO能夠提高腸道內的雙歧桿菌(比菲德氏菌)的數量,這也是人體腸道內很重要的益生菌之一。根據研究,HMO也能減少寶寶腸絞痛相關症狀(包括:躁動、脹氣、哭鬧),效果持續至28天都可見。[5] ▲ HMO 母乳寡醣作為益菌生(好菌的食物),能增加腸道好菌,維持腸道健康   3. 母乳寡醣作用三:進入血液、調節免疫功能 HMO母乳寡醣還能夠穿過腸道壁進入血液,與免疫細胞結合,達到全身免疫調節的效果,更提升寶寶腸道免疫力。 ▲ HMO母乳寡醣還能夠穿過腸道壁進入血液,與免疫細胞結合,達到全身免疫調節的效果 除了HMO母乳寡醣,母乳中另一個關鍵免疫因子——核苷酸 提到母乳中的免疫成分,就得提到核苷酸(Nucleotide),科學家在1960年代就發現,母乳中的核苷酸成分對寶寶腸胃健康和免疫力的發展非常有益,因此早早就在奶粉中添加核苷酸營養成分。 核苷酸是組成DNA與RNA的重要原料,而快速發育中的嬰兒需要核苷酸來維持營養需求,尤其是免疫細胞和腸道組織細胞分裂繁殖速度快,需要不斷補充核苷酸以促進腸道和免疫機能發展;研究也證實核苷酸能夠幫助寶寶抵抗病原菌,是促進寶寶胃腸道健康、免疫系統發展的重要關鍵營養成分之一。 然而母乳的奧秘不僅如此,研究進一步發現,若配方奶加入和母乳等量濃度的72 mg/L核苷酸,可以有效減少寶寶拉肚子(腹瀉)次數與發生風險,也有更好的免疫保護效果。(延伸閱讀:核苷酸是什麼?奶粉添加核苷酸的好處與功效) ▲ 臨床研究結果顯示,除了HMO奶粉,添加核苷酸成分的配方奶粉,也可降低寶寶腹瀉機率[6] 接近母乳、含母乳寡醣的HMO奶粉,有助培養腸道免疫力 在新生兒滿六個月前,以純母乳哺餵是顧好寶寶腸道與免疫力的最佳選擇。不過並不是每位媽媽都能滿足這個條件,面臨斷奶、或無法哺餵母乳的媽媽,便需透過含母乳保護因子的奶粉,如含HMO母乳寡醣及核苷酸的奶粉,來延續及培養寶寶的健康保護力。 選擇與母乳營養成分愈接近的配方奶粉,如添加HMO母乳寡醣、核苷酸成分的奶粉,不僅滿足寶寶的必須營養,也能讓他們的腸胃更容易適應。含有HMO母乳寡醣的配方奶粉能幫助寶寶維持腸道機能、培養腸道免疫力,降低寶寶發生腹瀉、脹氣、腸絞痛等腸道症狀的機率。 而HMO奶粉帶給寶寶的免疫力也降低了寶寶感染風險,如前述的嬰兒呼吸道感染及一般感染,HMO奶粉比起一般奶粉的感染比例下降一半以上,即使感染呼吸道病毒,HMO奶粉寶寶的免疫反應也不至於產生嚴重的發炎反應,顯示HMO奶粉中的保護力成分,能帶給HMO奶粉寶寶與母乳寶寶相近的免疫體質。 寶寶的腸道免疫機能顧得好,不但可以降低寶寶感染生病的機率,也可以減少寶寶因腸道不適而哭鬧不止,新手爸爸媽媽也不至於手忙腳亂、天天擔心害怕。無論是來自媽媽的珍貴母乳或是HMO奶粉,雙重母乳免疫因子:HMO母乳寡醣及核苷酸,都能讓寶寶吃得營養健康,開心探索、有效防護,爸爸媽媽也能輕鬆育兒,陪伴寶寶快樂成長。 註 1:岩藻糖基乳糖(2′-fucosyllactose,簡稱 2’FL)是 HMO 母乳寡醣中占比最大的一種,,根據維基百科內容:「2′-岩藻糖基乳糖是由L-岩藻糖,D-半乳糖和D-葡萄糖單元組成的寡糖。它是人乳中天然存在的最普遍的人乳低聚醣,佔所有HMO的約30%。其特性是能夠預防感染症。」經衛福部同意可添加於嬰兒配方食品或奶粉等。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