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歲嬰兒期

新生兒一定讓家長手忙腳亂,不管是餵奶、哄睡孩子,都是一門學問,你可以在此分類中了解到 0~1 歲的寶寶照顧方式與發展里程碑,跟著你家裡的小寶貝一起快樂成長吧!

基礎知識

0~1 歲嬰兒期

尿布推薦10大品牌!尿布價格、尺寸、材質、挑選重點全解析

嬰兒尿布推薦哪一款?尿布種類有哪些?尿布尺寸怎麼看?挑選時該注意哪些重點?《Hello醫師》為您深入解析,推薦您10款熱門嬰兒尿布品牌,並整理相關產品資訊,供您參考選購。 尿布推薦種類:尿片、拉拉褲 尿布依據穿脫方式,可分為以下2種: 尿片(黏貼型尿布) 尿布設計:腰部有魔術貼,可配合嬰兒腰圍自由調整鬆緊度 穿脫方式:嬰兒須躺著才能穿脫 適合對象:0~3個月新生兒,因為新生兒多無法自行改變姿勢,使用黏貼型可更貼合身體 尿布價格:通常較便宜,但主要仍視品牌及產地而定 拉拉褲(褲型尿布) 尿布設計:外型如同小內褲,只要將尿布套進雙腿、往上拉,就能輕鬆穿上 穿脫方式:無論躺著、站著都能穿脫 適合年紀:適合6個月以上,穿尿布時已不易乖乖躺好,或已學會翻身爬行的嬰兒 尿布價格:通常較貴,但主要仍視品牌及產地而定 尿布推薦種類選用3重點 尿片和拉拉褲可互相搭配使用,例如當嬰兒還不會爬行走路,但睡覺時已會翻身漏尿時,可在晚上改用拉拉褲,其餘時間則繼續使用尿片,以節省預算。 除了基本款的黏貼型尿布與拉拉褲之外,市面上也有推出「高腰設計」的款式,若嬰兒的尿量較大,或經常軟便而從尿布縫隙中滲出,可考慮買高腰設計的款式,加強包覆性。 市面上也有推出外層具防水設計的防水褲,俗稱游泳尿布,適合帶寶寶去戲水時使用。 尿布推薦材質怎麼挑? 尿布的結構分成2部分: 1.尿布外層 外層通常有PE防水塑膠材質及不織布等2種材質,其差異如下: PE防水塑膠材質 較不透氣 防水性較佳 適合尿量較大的嬰兒 不織布材質 較透氣 防水性較差 適合尿量較少、皮膚較嬌嫩的新生兒 2.尿布吸收層 尿布的吸收層主要由紙漿與高分子吸收體所組成,其功能如下: 紙漿(表層):負責快速吸收尿液,將尿液引導至高分子吸收體,同時也增加尿布的柔軟度。 高分子吸收體(底層):尿布吸收大量尿液的關鍵,遇水後會形成凝膠狀,將尿液鎖在吸收體中,讓尿布即使遭到壓擠也不會滲漏。 尿布推薦材質挑選重點 嬰兒的肌膚十分嬌嫩,尿布材質若不透氣且吸水性差,寶寶很容易有尿布疹,另外,尿布的表面材質若不夠柔軟,長期反覆摩擦也可能傷害肌膚,讓嬰兒出現紅屁屁,甚至破皮。 因此,在挑選尿布時,可多加注意以下3個重點: 尿布透氣性 尿布吸水性 尿布接觸肌膚材質的柔軟度 除了拋棄式紙尿布之外,市面上也有以棉布、竹纖維等天然材質製成的布尿布。布尿布雖然單價較高,需反覆清洗,但長期使用下來,花費成本其實比紙尿布低,也較為環保,父母們可視預算、方便性、時間及環保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與選購。 尿布推薦尺寸怎麼看? 挑選尿布尺寸時,建議同時評估嬰兒的月齡、體重及體型,因為每位寶寶出生的體重、發育狀況都不同,體格也不一樣,有些寶寶可能一出生體重較重、大腿較豐潤有肉,就不見得適合穿NB尺寸的尿布。 一般來說,合適的尿布尺寸,腿圍須比嬰兒大腿再寬鬆一些,以不外漏尿尿或便便為基本標準;此外,也須注意尿布的腰圍不能太緊,以能放進1~2手指的鬆緊度,最為舒適。 註:NB指新生兒,為New Born的簡寫 嬰兒尿布尺寸年齡對照表 尿布尺寸 嬰兒年齡 NB 0 ~ 1.5個月 S 3個月 ~ 5個月 M 5個月 ~ 11個月 L 1歲 ~ 2歲 XL 2歲以上 嬰兒尿布尺寸體重對照表 尿布尺寸 嬰兒體重 NB ~ 4kg S 4 ~ 8kg M 6 ~ 11kg L 9 ~ 14kg XL 12 ~ 17kg XXL 15 ~ 28kg 尿布尺寸推薦挑選重點 若嬰兒出現以下5種情況時,建議就可考慮挑選大一號的尿布: 尿布穿起來很緊或有勒痕 尿尿或便便的量增加,或頻繁外漏尿尿或便便 腰圍上的黏貼位置已經貼到最外側 褲襠感覺變短,或腰圍部分一直掉到肚臍下方 嬰兒體重超過尿布尺寸表上所標示的體重 尿布推薦品牌:10款|嬰兒、新生兒尿布推薦 日本大王尿布 輕薄舒爽 褲型紙尿褲 麗貝樂尿布 敢動褲褲型 紙尿褲 / […]

探索更多0~1 歲嬰兒期類別

寶寶 0~1 歲

看更多 0~1 歲嬰兒期 相關文章

嬰兒期的照顧

嬰兒發燒怎麼辦?秒懂寶寶發燒原因、就醫時機及發燒處理方法

寶寶自身免疫力較成人弱,容易引起發燒症狀,家長應多加關注寶寶狀況。對於大人來說,發燒有時吃個退燒藥就好了,但嬰兒發燒可就不同了。嬰兒的體力較成人弱,若寶寶自身免疫力不足,接觸到外在病菌時就容易引發感冒症狀,而寶寶身體若出現任何一點感冒症狀,後續都有可能造成嚴重影響。 究竟嬰兒體溫幾度算發燒?小孩發燒的原因為何?平時又該如何預防寶寶發燒、感冒?《Hello醫師》帶你深入了解,教您如何處理嬰兒發燒、出現哪些症狀應趕快就醫。 幾度算發燒? 一般定義核心體溫≥38度為發燒,不過根據量測工具的不同,定義為發燒的溫度也會有差異,例如肛溫和耳溫比較接近中心體溫,因此以38度作為有無發燒的判斷基準並無問題。但其他部位如口溫會低於肛溫0.5度,腋溫則低0.5~0.85度,因此發燒基準分別為口溫≥37.5度與腋溫≥37.2度。 嬰兒發燒判斷基準: 肛溫、耳溫≥38度 口溫≥37.5度 腋溫≥37.2度 嬰兒發燒原因:病毒感染佔8成 嬰兒若自身免疫力不足,容易引起發燒,寶寶發燒大多由感染所引起,其中一些自限性病毒感染的機率又比細菌感染還高。 相關研究指出,2個月~3歲大發燒的小朋友,近8成是由病毒感染引起,其中近6成是腺病毒、人類疱疹病毒第6型(玫瑰疹)、腸病毒感染。其他可能感染原因則包括呼吸道融合病毒、副流感病毒和水痘病毒等;而3歲以下發燒最常見的細菌感染是泌尿道感染。 嬰兒體溫有點高?1~3月大先用肛溫、腋溫測量 每天跟嬰兒相處的你,若發覺寶寶體溫偏高,但沒有穿過多衣物,環境溫度也正常,那通常就是發燒了。這種時候建議家長不要慌,第一步先幫寶寶量體溫。 如果你的寶貝只有1~3個月大,肛溫是比較準確的測量方式,或者也可採腋溫測量,耳溫槍則較容易失準;若僅1個月大或低體重的新生兒,則建議量測腋溫或背溫。 什麼時候要幫寶寶退燒? 寶寶發燒時往往會因為不適而哭鬧或沒有胃口,因此醫生可能會幫孩子開口服退燒藥如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或布洛芬(Ibuprofen),讓孩子感覺舒服一點。 醫師也提醒,不是所有小孩都適合用退燒藥,6個月以下通常盡量不要使用布洛芬類的用藥,若是3個月以下的寶寶,通常需要住院治療,請家長切勿未經醫師診斷,擅自給寶寶服用退燒藥。 嬰兒發燒處理方法 嬰兒發燒一開始可能會出現四肢發冷或打冷顫的狀況,家長應幫寶寶蓋上薄毯或其他保暖衣物。如果寶寶因為核心體溫上升而開始出汗,請適時幫孩子減少衣物、保持通風,幫助散熱,或是以用29~32度的溫水幫寶寶擦澡。需要注意的是,若寶寶出現顫抖的狀況,應該停止擦澡或提高水溫。 寶寶發燒時,家長第一步應先幫寶寶量體溫。 培養寶寶免疫力,預防寶寶發燒 若要從根本減少寶寶發燒的頻率,建議家長應從平時多多加強寶寶自身免疫力,日常上可多注意寶寶的睡眠、運動品質,以及寶寶日常的營養攝取。 對寶寶而言,「母乳哺餵」會是有效增加寶寶免疫力的方式,若媽媽無法哺餵母乳,醫生也建議可多讓寶寶攝取富含母乳成分的配方奶。這是因為母乳中的「多元母乳活性因子」是有助提升寶寶免疫力的關鍵營養素,可幫助寶寶激活自我免疫力。 多元母乳活性因子中有不少對寶寶有益的關鍵成分如HMO、gsMO、sn-2 PA、α-蛋白、複合核苷酸,還有IgA免疫球蛋白等,其中更富含以母乳科技研發的MOS類母乳寡糖,可提高寶寶體內的免疫球蛋白2倍,能幫助寶寶激活自身免疫力,全面調節寶寶體質,讓寶寶不怕髒、大膽玩。 為了讓寶寶不再因為一點感冒症狀就造成嚴重影響,家長應透過日常飲食培養寶寶的免疫力,平常也應時時測量寶寶的體溫,若發現寶寶發燒了,應採取以下措施替寶寶降溫。 嬰兒發燒要物理降溫還是吃退燒藥? 發燒的降溫方式依其成因而有所不同。若寶寶發燒是因發炎性疾病所引起,就不應使用冰枕等物理退燒法,而是要選擇可以矯正腦部體溫定位點的退燒藥;若是衣服穿太多、中暑等體溫過高的情形,腦部體溫定位點正常,就適合採物理退燒改善產熱與散熱失調的狀況。 建議家長可以用29~32度的溫水幫嬰兒擦澡,需要注意的是,若寶寶出現顫抖的狀況,應該停止擦澡或提高水溫。至於其他如退燒貼片、冰枕等方式,則較不適合嬰兒使用。 有些長輩會採「酒精擦澡」幫寶寶降溫,然而這個方式可能會導致寶寶血管收縮,反而更難以散熱,而且酒精如果不慎讓小孩吸入,會有中毒的危險,建議應避免使用。(推薦閱讀:小孩發燒很常見~適時退燒處理別緊張) 此外,物理降溫法也應避免用於代謝疾病、慢性心肺疾病、慢性貧血的病患,以免導致代謝機制崩潰或心肺衰竭。 嬰兒未滿3個月,發燒請盡速就醫 發燒本身只是疾病的表徵,最重要的是要找出發燒的原因,才能達到有效治療。一般而言,愈年幼的寶寶,出現嚴重感染的機率愈高,因此若寶寶年齡小於3個月,發燒時請盡快就診。 另外,有以下症狀的寶寶也建議就醫,讓醫師做專業的診斷與處置: 體溫超過40度 發燒天數過長(超過2~3天) 心律不整(心跳過快或過慢) 呼吸困難、皮膚發紫、出現紫斑 嚴重腹痛、拉肚子、嘔吐、大便有血 昏迷、意識不清 全身無力、喪失活動力 哮吼、喘鳴 痙攣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嬰兒期的照顧

嬰兒體溫幾度算發燒?嬰幼兒正常體溫範圍、正確測體溫方法

掌握正確量測寶寶體溫的方法,才能判斷寶寶是否發燒。寶寶紅通通的臉頰總是惹人喜愛,伸手一摸,「咦?怎麼熱熱的?」許多家長對於寶寶體溫的變化比孩子還敏感,發現嬰兒體溫偏高,便擔心是發燒。《Hello醫師》將解說寶寶體溫的正常範圍、量測方法,並教導家長該如何從根本減少寶寶發燒頻率。 寶寶體溫幾度才正常?搞懂嬰幼兒體溫正常範圍 由於新生兒的體溫調節功能仍未發育完全,外界溫度變化可能讓他們的體溫降到36℃以下,因此剛呱呱墜地的嬰兒需要放到保溫箱內,讓身體保持恆溫狀態。 出生一段時間後,新生兒的體溫會漸漸地上升到37℃以上,有時候甚至會忽然高達37.5℃,讓家長擔心寶寶是否發燒了,而新生兒體溫之所以會上升,是由於寶寶大腦中負責調節體溫的下視丘功能還未成熟所致。 另外,寶寶體溫偏高也跟新陳代謝有關,因為寶寶的代謝速度快、皮膚薄、皮下脂肪少,身體的熱量容易透過皮膚傳遞到表面,導致大人經常感覺寶寶體溫偏高。 寶寶體溫升高,家長難免擔心,此時家長可多加關注寶寶體溫變化,若嬰兒的平均體溫大約於肛溫36.2°C~37.8°C、腋溫36°C~37°C之間,都屬正常範圍。 寶寶平時體溫過高怎麼辦?怎麼降溫比較好? 家長若發現寶寶的肛溫超過38°C(腋溫超過37.5°C)時也別著急,建議家長先解開寶寶身上的衣服,並以溫水澡讓寶寶冷靜後,處理後30分鐘到1小時後再量一次肛溫,確認寶寶體溫有沒有下降。 若寶寶溫度恢復到正常範圍的36.5~37.5℃之間,精神和食慾都很正常、也沒有發出不舒服的呻吟聲,那家長就可以放心了。(延伸閱讀:破解小孩發燒8迷思~千萬別洗冷水澡) 寶寶若體溫過高,難免讓家長擔心其緣由,但值得一提的是,新手父母親或家中長輩幫寶寶包裹太多棉被,或是衣物穿得太厚重,也是寶寶體溫上升的常見原因,若寶寶因此而哭鬧,體溫也會更加上升。因此仍建議應視環境溫度幫寶貝穿衣服,避免大熱天還把寶寶包得密不透風。 此外,除了觀察衣物是否穿太多之外,醫師也建議新手爸媽可觀察寶寶喝奶量是否減少,若無上述情況但體溫仍然過高時,確實可能為發燒跡象,家長即應考慮帶寶寶就診。此外,未滿3個月大的寶寶發燒有較高的腦膜炎風險,因此若有發燒跡象應盡速就醫。(點此了解更多嬰兒發燒的就醫時機)   寶寶的體質不像成人穩定,平常容易一接觸到外在病菌就引發發燒症狀,家長除了多加測量寶寶的體溫、觀察寶寶體溫變化狀況,平時更應著重在調整寶寶的體質,讓寶寶藉由攝取日常飲食培養免疫力,才能讓寶寶免於外在病毒的侵襲。 激活免疫力,從根本減少寶寶發燒機會 寶寶若自身免疫力不足,一旦接觸到外界病毒,極有可能罹患感冒或出現發燒症狀,因為對寶寶而言,任何輕微的感冒症狀都有可能造成嚴重影響。 若家長希望從根本減少寶寶生病發燒頻率,應從提升寶寶免疫力為出發點,以「母乳哺餵」的方式溫和刺激、增強寶寶的免疫力發展,但考量每位媽媽的身體及其他外在因素不盡相同,因此在需要選擇銜接母乳的配方奶時,亦可考慮讓寶寶攝取富含母乳成分的配方奶,讓寶寶藉由母乳成分激活自我免疫力。 母乳中富含多元母乳活性因子,其成分包含gsMO、sn-2 PA、核苷酸、IgA、IgM免疫球蛋白,以及透過銜接母乳科技所研發的MOS寡糖等,可幫助激活寶寶自身免疫力,其中MOS的結構更接近母乳,可提高寶寶免疫球蛋白2倍,在寶寶的腸道產生屏障,提前阻攔病原體入侵,是保護寶寶的關鍵營養。 家長若想時時守護寶寶的身體健康,可藉由調整飲食的方式加強寶寶免疫力,再搭配寶寶日常體溫測量,有助於時時觀察出寶寶的身體變化,而測量寶寶體溫不能只靠家長的體感,以下將教導家長如何正確地測量嬰兒體溫。 如何正確測量嬰幼兒體溫? 寶寶免疫力較成人弱,容易在接觸外在環境時感染病毒,引起發燒症狀,若家長感覺寶寶體溫偏高,可先幫寶寶量體溫,確認寶寶到底有沒有發燒。目前市售的體溫計類型眾多,口溫、腋溫、肛溫、背溫、額溫等電子體溫計,都可用於測量寶寶體溫。 不同年齡的寶寶適合的量測方式也不同,依據台灣兒科醫學會發燒處置建議,肛溫最接近身體的中心體溫,而耳溫與肛溫的相關性很高,但是3個月以下嬰兒的耳溫與中心體溫較無關聯。因此建議1~3個月嬰兒可量腋溫或肛溫;1個月以下或體重很低的新生兒,可考慮量腋溫或背溫。 至於一般成人常使用的耳溫槍雖然方便,但因為需對準耳膜測量,3個月以下嬰兒的耳道尚未發育完全,恐怕不適合使用耳溫槍量測體溫。也因耳溫槍需要定期校正,提醒在長期使用後若忽略校準,反而致使溫度誤差愈來愈大而誤判,需務必小心。 幫寶寶量體溫的方式建議如下: 腋溫:先將寶寶輕放在膝蓋上,再將溫度計置於寶寶腋下,並不妨固定嬰兒手臂避免亂動。測量時間約為3~10分鐘。 肛溫:幫寶寶量肛溫前,建議在溫度計末端抹上些許凡士林後,讓寶寶以腹部向下的姿勢俯臥於成人膝上或床上,再將肛溫計放入肛門內約2.5公分。測量時間約1~3分鐘。 背溫:將嬰兒平放床上後,體溫計可置於寶寶背部上三分之一處,測量時間約10~15分鐘。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嬰兒期的照顧

嬰兒咳嗽怎麼辦?寶寶常見咳嗽原因有3個,若出現5症狀請盡速就醫

咳嗽是常見的生理反應,成人通常都知道自身咳嗽的原因及不適程度,但嬰兒不同,嬰兒無法告知咳嗽原因、嚴重程度,也因如此,多數新手父母發現嬰兒咳嗽時多十分緊張、害怕嬰兒生病,擔心是否需要馬上就醫。 《Hello醫師》帶你瞭解嬰兒咳嗽3個常見原因,以及當嬰兒出現哪些症狀時需迅速就醫。 嬰兒咳嗽常見3大原因 由於嬰兒的呼吸系統尚未發育成熟,小小的病毒感染即可能就會引發細支氣管炎,嚴重時更需住院治療。 寶寶急性咳嗽的原因可能與感染、嗆奶和吞食異物有關,若反覆咳嗽或咳嗽很長一段時間(咳嗽超過4週即為慢性咳嗽),可能是氣喘(Asthma)、胃食道逆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呼吸道結構異常,或是長期處於二手菸環境所引起。 當家裡的寶寶咳嗽時,建議爸媽除尋找兒科專科醫師就診外,也可透過以下幾個角度觀察,判斷寶寶咳嗽的原因: 病毒性感染:不同的病毒感染會引發不同症狀,但共同病徵大多包含咳嗽、流鼻水、打噴嚏、鼻塞、喉嚨發炎等,也有可能伴隨發燒。咳嗽屬於特別常見的症狀,且症狀通常會持續5~7天。然而,病毒感染有時也會造成細支氣管炎(Bronchiolitis)、肺炎或誘發氣喘,若出現喘的症狀或久咳不癒,建議盡快帶孩子就醫檢查。 氣喘:氣喘是兒童出現反覆性、慢性咳嗽的常見原因,通常與過敏體質有關。引發過敏的原因眾多,例如天氣變化、食物、寵物毛髮及氣味等,都有機會引發咳嗽。此類咳嗽經常反覆發作,尤其好發於早晨或是夜晚。除就醫尋求醫療協助或接受過敏原檢測(建議滿2歲再做),父母平時可透過日常觀察找出過敏原,並盡可能避免寶寶接觸。 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造成咳嗽的機制尚不清楚,但主要源於食道的迷走神經受到逆流的酸性物質刺激,誘發支氣管攣縮而引起咳嗽。胃食道逆流常見於6個月大的嬰幼兒,並常於1歲大時緩解。(推薦閱讀:嬰幼兒胃食道逆流!父母秒懂怎回事) 為何會咳嗽? 咳嗽能夠清除呼吸道的多餘分泌物,是人體面對外來物的防衛機制。當我們接觸到病菌、灰塵或冷空氣時,體內神經末梢的咳嗽受體可能會受到刺激,引發咳嗽將塵粒、病菌、分泌物排出。 母乳營養激活寶寶免疫力,減少嬰兒咳嗽 新生兒的免疫力發展尚未健全,可能因接觸外界病毒引發咳嗽或容易感冒;若要讓孩子健康長大,醫師建議「哺餵母乳」是最有效的方式,若因內、外在環境限制或受個人因素影響,以致無法哺乳,可改讓寶寶攝取富含母乳成分的配方奶,因為母乳成分能夠給予寶寶足夠的抗體,以及寶寶成長期間所需的關鍵營養。 母乳成分中包含豐富的多元母乳活性因子,其成分如HMO可幫助寶寶增加體內好菌、減少壞菌生成;gsMO可幫助吸附寶寶體內病原體、增加免疫;sn-2 PA則可減少鈣皂生成,讓寶寶排便順暢。 除了上述提及的成分,多元母乳活性因子更包含核苷酸、IgA、IgM免疫球蛋白,以及透過銜接母乳科技所研發的MOS類母乳寡醣等成分,皆屬於對寶寶免疫力發展有重要幫助的母乳營養,可讓寶寶藉此激活自我免疫力,健康平安長大。 嬰兒咳嗽會有危險嗎?需要看醫生嗎? 嬰兒咳嗽常是一些嚴重疾病的症狀表現,若寶寶出現以下5種症狀,建議父母立即帶孩子就醫: 呼吸困難或是十分費力 嘴唇、臉部、舌頭呈現藍色或是黑紫色,是發紺(缺氧)的徵兆 嬰幼兒連續咳嗽超過幾個小時或合併發燒症狀 咳嗽時會發出「咻咻」聲或吸氣時發出喘鳴聲 無精打采、活動力降低或異常煩躁難安撫 每位家長都希望家中寶寶健康長大,若咳嗽真的持續不止或是有以上情況時,務必立即請醫生協助,避免延誤治療時間。(延伸閱讀:寶寶咳嗽分成哪幾種?怎麼舒緩症狀?簡單4方法教你止咳寶)


嬰兒期的照顧

嬰兒幾個月會翻身?嬰兒翻身3大前兆、注意事項一次看!

看到家裡寶寶睡覺愈來愈不安分,經常由正睡變成側躺時,就代表嬰兒想翻身了!究竟嬰兒幾個月起開始翻身算「正常」?有無安全疑慮?想幫嬰兒翻身又要注意哪些事項?《Hello醫師》帶您一探究竟。 嬰兒3大翻身前兆 翻身是嬰兒的重要成長指標,家長可由以下跡象發現寶寶的翻身徵兆: 喜歡側躺:新生兒大多採仰躺入睡,然而寶寶出生幾個月後,往往會開始嘗試側躺。 伸手、躺腳:趴著的時候,寶寶會想用雙手往上抓取玩具,或是寶寶躺著時,小腳會動來動去想要抬起來。 想要抬頭:寶寶在仰躺時想抬頭,代表頸部肌肉已具備相當力量,有助於寶寶學習翻身。 嬰兒幾個月會翻身? 2~4個月大的寶寶會開始嘗試翻身。父母可以讓寶寶採趴姿,用玩具左右逗弄吸引孩子注意,觀察寶寶是否會翻回仰臥姿勢。大部分的寶寶會因為轉頭時造成重心不平衡,而由趴姿改為仰躺。(延伸閱讀:嬰兒撞到頭怎麼辦?寶寶撞到頭注意4症狀,「頭3天」是重要觀察期) 透過這樣的反覆練習,孩子的肌肉力量與控制能力能持續進步,翻身時也更熟練。一般而言,寶寶大約在4~6個月可由仰臥轉換為俯臥。而爸媽也可以根據寶寶的發展狀況,幫助孩子訓練翻身技巧: 2個月以內:寶寶清醒時可多協助其嘗試趴姿,訓練寶寶的肌肉力量,並鼓勵寶寶揮舞小手或是踢踢腳。若寶寶不喜歡趴著,可試著讓寶寶的上半身趴在毛巾捲或小枕頭上,雙手放在胸口下,練習抬頭。 3~4個月:這階段的寶寶可能會在趴著時,嘗試用手自行撐起身體,家長可以把玩具放在寶寶拿不到的地方,透過吸引寶寶將手往上伸,間接達到訓練上半身肌肉力量發展外,有時因此左右重心不穩時,寶寶還能在無意間成功翻身。 5~7個月:大人可轉動寶寶的下半身,促使寶寶自己轉動上半身跟過去,不過請勿在寶寶喝完奶情況下嘗試,以免造成吐奶。 嬰兒翻身注意這3點 寶寶翻身後無法自行翻回,導致趴著窒息死亡的新聞時有所聞,也讓不少父母相當擔心。為了避免憾事一再發生,家長們在引導寶寶翻身時應注意以下3點: 避免趴睡:父母可在白天多讓寶寶練習翻身,但要就寢時,記得一定要讓寶寶仰睡。 安全的睡眠環境:寶寶睡覺時,嬰兒床的周圍不應置放玩偶、枕頭,床墊也不宜過於鬆軟,降低寶寶翻身趴睡窒息的風險 餵奶後要拍嗝:寶寶趴著睡容易壓迫到腸胃,導致喝下的奶水逆流到口腔,這種溢奶的情況可能妨礙寶寶呼吸,建議家長在餵奶後幫寶寶拍嗝,減少脹氣並降低溢奶機率。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寶寶營養

純母乳哺餵不滿五成!選擇配方奶關鍵:銜接母乳雙重免疫力

大家都知道母乳最好,一般建議寶寶滿六個月大前最好能以純母乳哺餵,但在繁忙的現代社會,職場媽媽想好好把母奶餵好餵滿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根據衛福部截至民國 107 年的統計顯示,在寶寶兩個月大之前,純母乳哺育的人數佔 62.5%,其實並不差,但如果寶寶年齡拉到六個月大,純母乳哺餵率則只剩 46.2%,可以想見要堅持純母乳哺育確實不容易,如果想替寶寶延續母乳的保護力,這時候配方奶就是關鍵了![1] 選擇配方奶的營養重點 媽媽當然想把最好的給寶寶,即便沒辦法做到全母乳哺育,在選擇配方奶的時候,還是想為寶寶挑選最接近母乳的配方,但是市面上諸多訴求“貼近母乳”的配方不免讓人眼花撩亂,該怎麼選擇呢? 專業的兒科醫生建議:一般配方奶的主要營養素,不論是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以及熱量,大多是平衡而充足的,但母乳給寶寶的免疫保護力,才是真正關鍵! 近來科學研究逐漸揭開母乳免疫力的奧秘,其中母乳中的重要成分: HMO 母乳寡醣,就是一大突破! 也解釋了為什麼母乳寶寶通常免疫力都比較好。 HMO是銜接母乳的關鍵營養 讀者們可能很陌生,什麼是 HMO 呢?HMOs(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中文翻譯為「母乳寡醣」或母乳低聚醣 ,是一組結構複雜且多樣化的聚醣,大量存在於母乳中,為母乳中的第三大成分,研究指出,每公升的成熟奶中大約有5~15 克 HMO s,而它也是目前研究發現與免疫最相關的營養素。[2] HMO 的三道保護作用 寶寶的免疫力與腸道健康有密切相關,打從胎兒從媽媽體出生的那一刻起,腸道就會開始進駐各種細菌,進而產生菌叢,幫助寶寶維持健康人體機能,而 HMO 更在當中扮演重要角色,提供三道保護。[3][4] 1. 由於新生兒腸道尚未發展完全,一旦病原菌進入人體並黏附在腸道表面,就容易發生腸胃消化問題與各式各樣可能的感染等,而 HMO 母乳寡醣因為其表面型態與腸道上皮細胞相像,因此可以誘使病原菌與 HMO 母乳寡醣的特殊構造結合並將病原菌打包帶走,抑制了嬰兒胃腸道中潛在病原體的粘附和入侵,減少感染的風險。 2. 人體有 70% 免疫細胞都在腸道,HMO 母乳寡醣可以促進腸道重要益生菌之一—雙歧桿菌(比菲德氏菌)的生長,幫助建立好的菌叢生態,壞菌少了,好菌多了,寶寶的消化道自然強健,更提升對應的先天免疫力發展。。 3. 此外,HMO 母乳寡醣經人體吸收後,會進入血液循環,與免疫細胞結合,達到全身免疫調節的效果,更提升寶寶腸道免疫力。 母乳中的另一項免疫關鍵:核苷酸 說到 HMO 母乳寡醣,就不能不提到核苷酸(Nucleotides),它是組成核酸(Nucleic acids)基本材料,我們常提到的去氧核糖核酸(DNA),就是由核苷酸組成的。核苷酸會參與生理調節和能量代謝等重要功能,是人體重要的元素。 由於不少食物中都含有核苷酸,因此一般成人在攝取上不會有太大困難,但新生兒還無法自行攝取一般食物,僅靠自身合成的核苷酸不足以滿足快速成長的需求,因此母乳扮演了提供豐富核苷酸的角色。 核苷酸對寶寶的好處 核苷酸有助腸道益菌生長,提升寶寶腸胃道的抵抗力,降低配方奶寶寶拉肚子的機率與拉肚子症狀的持續時間,研究還指出,母乳中核苷酸濃度大約為 72mg/L,這樣的濃度比例對寶寶的免疫功能可達到強化效果,研究中發現,以含有母乳等量濃度 72mg/L 核苷酸配方奶哺育的寶寶,在施打 B 型流感 疫苗後,其體內的抗體濃度提升了 46%,並且降低拉肚子的機率達 63%。[5][6] 腸道健康是寶寶免疫力的基石 拜科技進步所賜,科學家對母乳的研究,拉進了配方奶與母乳的差距。藉由核苷酸加上 HMO 母乳寡醣,配方奶補強了以往容易被人詬病缺乏免疫因子的問題,幫助建立與強化寶寶免疫力。 尤其對於職場媽媽來說,寶寶經常肚子痛或不願喝奶,肯定很消磨媽媽的心神,因此打造寶寶免疫力就該從腸道健康開始做起。寶寶的免疫力建構起來後,感冒、不舒服的次數少了,胃口或是睡眠也都會變好,媽媽們照顧起來也更輕鬆,不再像根蠟燭,工作、家庭兩頭燒。


嬰兒期的照顧

嬰兒鼻塞睡不著好心疼!了解嬰兒鼻塞原因,3招舒緩寶寶鼻塞

病毒容易在低溫環境生存和傳播,使得冬季成為感冒的好發季節。當嬰兒感冒時會出現鼻塞的症狀,導致睡覺時呼吸聲明顯,令不少家長相當憂心。究竟嬰兒鼻塞的原因是什麼?該如何舒緩寶寶鼻塞?《Hello醫師》帶您一起了解,教你如何改善、解決新生兒鼻塞問題。 為什麼嬰兒會鼻塞?新生兒鼻塞正常嗎? 嬰兒鼻塞通常屬於正常現象,這是因為嬰兒的鼻道及呼吸道的口徑小,鼻竇尚未發育完全,而且鼻腔及呼吸道黏膜在平時就會產生一些分泌物。當分泌物堆積、鼻黏膜受刺激後輕微腫脹,或是小小的鼻屎,都可能讓寶寶產生類似鼻塞的聲音。 鼻塞可能會造成食慾不佳,晚上也睡不好,讓家長既著急又心疼。遇到這樣的情況其實毋須過度緊張,只要適時清除外鼻孔附近的鼻屎或分泌物,就能緩和症狀。不過需注意的是,切勿拿棉花棒深入嬰兒的鼻腔反覆深挖或抽吸鼻涕,容易造成寶寶的鼻黏膜受損、出血。 若寶寶睡覺有呼嚕呼嚕的呼吸音,但發育正常,也無伴隨其他不適症狀,建議家長們不妨以平常心看待,持續觀察、並待鼻塞情況慢慢減緩即可,也不需刻意替寶寶抽吸鼻涕。 嬰兒鼻塞原因 造成嬰兒鼻塞的原因眾多,可能因鼻腔分泌物、鼻痂堵塞狹窄的鼻道或是異物阻塞而導致,或者與病毒、細菌感染或發炎增大的腺樣體有關。此外,過敏、先天性疾病也是嬰兒鼻塞的可能成因。 嬰兒鼻塞原因1:過敏 過敏引起的鼻塞通常可能伴隨連續性噴嚏、流鼻水、鼻子、眼睛和喉嚨搔癢的症狀,而原因可能與天氣、濕度、環境中的過敏原有關,若能適度控制濕度並去除可能的過敏原,有助改善鼻塞情形。 嬰兒鼻塞原因2:先天性疾病 後鼻孔閉鎖: 是鼻子最常見的先天性異常。嬰幼兒出生時如果出現嚴重鼻塞,可能跟後鼻孔閉鎖有關,嚴重可能會危及嬰兒的呼吸及生命。 梨狀孔狹窄: 患有這種前鼻孔骨性異常的嬰兒,在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就會出現嚴重的鼻塞,導致呼吸窘迫。 除了上述所列,其他鼻部腫瘤也可能導致寶寶鼻塞,影響寶寶的安危,建議與醫師討論是否需進一步以手術治療改善。 3方法改善嬰兒鼻塞 嬰兒剛出生時只會用鼻子呼吸,口腔呼吸是後來才慢慢發展出來的,所以鼻塞時寶寶呼吸會比較難受。心疼寶貝無止盡的鼻塞,到底該怎麼辦呢? 除了就醫尋求兒科醫師的幫助之外,不妨試試一些簡單的小撇步,幫助舒緩寶寶的不適。 改善房間溫溼度:可在嬰兒睡覺的房間內放碗溫水、控制濕度,讓房間的濕度適度提升,寶寶鼻腔內的黏液分泌狀況也能改善。 利用熱蒸氣:和上述原理相同,但可在為寶寶洗澡時,透過淋浴時的熱水製造出蒸氣效果,疏通寶寶的鼻腔,藉以改善鼻塞與流鼻水的不適。 使用吸鼻器:若寶寶的鼻塞已影響到生活作息,經醫師診斷建議後可用吸鼻器。但吸鼻器需小心使用,應適時調整吸力大小,才不會傷到寶寶脆弱的鼻黏膜,造成二度傷害。(推薦閱讀:寶寶流鼻涕了,該用哪一款吸鼻器?各類吸鼻器功效、優缺點介紹) 激活寶寶免疫力,解決嬰兒鼻塞問題 新生兒的免疫力不像成人般健全,特別是因鼻腔尚未發展成熟,容易出現鼻塞問題,若未能及時處理,很可能會引發感冒或其他症狀。 建議家長要從根本減少寶寶鼻塞的頻率,除了日常照護不可少外,亦可從激活寶寶自身免疫力的角度為出發點,讓寶寶藉由充足睡眠、飲食調整等方式,獲取足夠的免疫力。 飲食方面,醫師建議家長可以「母乳哺餵」的方式給予寶寶抗體,讓寶寶藉由母乳全面調節體質;若孩子已到可喝配方奶的階段,亦可改讓寶寶改喝含有母乳成分的配方奶,讓母乳中的多元母乳活性因子成為支持寶寶生長發育的關鍵營養。 為何母乳成分對於寶寶如此重要?因為研究發現,母乳中包含的「多元母乳活性因子」在寶寶免疫力成長道路上扮演重要角色,其成分像是sn-2 PA、α-蛋白、核苷酸、gsMO、HMO、IgA及IgM免疫球蛋白等,可全面幫助寶寶體內好菌增生,減少壞菌生成,讓寶寶藉由自身免疫力抵禦外在病毒,從根本解決鼻塞症狀。 現今的銜接母乳科技更研發出一種結構近似母乳的「MOS乳源寡醣」,可幫助寶寶激活免疫力;此外,目前國外研究發現,若讓寶寶攝取含有MOS成分的飲食,其體內活性抗體(slgA)較未攝取該成分的寶寶來得高,可全面幫助寶寶建立健康的免疫發展。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寶寶 0~1 歲

嬰兒腸絞痛怎麼辦?有哪些症狀?關鍵「5S」與母乳改善新生兒腸絞痛

不曉得您是否也有同樣經驗,明明尿布換了、肚子也不餓,為什麼寶寶就是自顧自地哭個不停?其實這不是您的錯,這是讓許多家長頭痛的腸絞痛。 《Hello醫師》將詳細介紹腸絞痛(Colic)症狀,說明新生兒的啼哭期(The peroid of PURPLE crying),讓你更了解寶寶不受控的哭泣行為,掌握腸絞痛的應對方法;同時邀請小兒過敏免疫專科醫師張佑豪為您說明,如何幫助培養寶寶免疫體質、養成寶寶保護力。 什麼是嬰兒腸絞痛? 嬰兒腸絞痛是一種常見的症狀,常見於親餵及瓶餵的寶寶,盛行率約20%,不過目前仍無法確定真正的原因為何。 「什麼?腸絞痛不是就字面意思,指寶寶腸子蠕動有問題,發生疼痛的狀況嗎?」沒錯,寶寶腸絞痛時,可能是對奶粉中的奶蛋白質過敏、有乳糖不耐症,或是餵食不足、過度吞入過多空氣。此外,寶寶腸絞痛也可能起因於嬰兒腸壁神經發育不成熟,或對環境刺激較為敏感所引起。 嬰兒腸絞痛的症狀有哪些? 羅納德・巴爾醫師(Dr. Ronald Barr)提出新生兒啼哭期(又稱紫色啼哭期)的概念,以六大判斷原則列出新生兒腸絞痛常見的症狀與行為,像是大哭長達數小時、經常在傍晚或是晚上哭鬧等,各取首字母合在一起便成為 PURPLE——紫色的含義。 腸絞痛是疾病嗎? 腸絞痛並非疾病,醫師在下此診斷前,必須先排除其他可能因素後,而寶寶仍在半夜哭鬧不休,這時才會診斷為「嬰兒腸絞痛」。腸絞痛是寶寶發展歷程中的一種常見現象,一般會在寶寶兩週到三週大的時候開始出現,並在六週時達到高峰,一直持續到寶寶三到四個月大左右,少數會持續到五至六個月大才會停止。 333法則判斷嬰兒腸絞痛 很多家長的疑問是,不確定小朋友是不是因腸絞痛而哭鬧,可以參考333法則幫助判斷: 每天哭鬧超過三小時。 每週超過三天。 症狀持續超過三週。 嬰兒腸絞痛怎麼辦? 目前對於腸絞痛沒有特定而有效的治療方式,嬰兒腸絞痛的原因更是眾說紛紜,因此爸媽需要透過觀察來了解如何緩解寶寶肚子絞痛的問題;若難以判斷時,建議直接諮詢小兒科醫師。 張佑豪醫師建議,嬰兒若有腸絞痛症狀,建議媽媽以親餵母乳的方式,提供寶寶全面的母乳營養,若寶寶一歲以上,媽媽因外在環境或個人因素影響哺餵母乳,亦可讓孩子改喝含有母乳及益菌成分、且有創新水解科技的水解奶粉。 藉由母乳中的成分(如sn-2、HMO、葉黃素、核苷酸)及B.L.活性益菌+FOS益菌生、牛磺酸、半乳寡糖等成分,改變腸道菌叢生態,而創新水解科技亦可切斷蛋白質中的刺激因素,對寶寶腸胃更為溫和,盡量避免誘發嬰兒腸胃過敏問題,也有助培養寶寶免疫體質。 減少可能的過敏風險,全面解決寶寶腸絞痛 由於新生兒的腸胃機能仍在發展當中,寶寶的腸胃非常敏感且脆弱,有些寶寶可能會有乳糖消化不良或牛奶過敏的狀況。張佑豪醫師建議,媽媽最好可以母乳哺餵寶寶,不僅可避免寶寶對牛奶蛋白過敏,而且母乳中重要的sn-2、HMO、低適乳糖、維生素、礦物質及葉黃素等成分,都是幫助寶寶改變腸道菌叢生態、養成寶寶保護力的重要關鍵。 不過媽媽在哺乳時須謹記,若媽媽平時有食用乳製品、帶殼海鮮、堅果等常見過敏原食物的話,可能會讓過敏的成分經由乳汁被寶寶吸收,讓寶寶引發腸絞痛的狀況,故建議媽媽哺餵母乳時,應適時調整自身的飲食。 若家中一歲以上寶寶已開始喝配方奶,卻出現腸絞痛症狀,張佑豪醫師建議,媽媽替寶寶換奶,改讓寶寶喝含有母乳成分、創新水解科技的水解蛋白奶粉或是低乳糖奶粉,幫助寶寶溫和調整體質。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寶寶營養

換奶粉怎麼換?挑選配方奶及換奶的注意事項

相信家裡有小朋友的都知道,寶寶的健康成長總是爸爸媽媽最掛念的事,尤其在歷經三年多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之後,除了重視免疫力、保護好自己,也該保護好家中的小寶貝。對於寶寶來說,母乳絕對是成長與免疫力的最好的來源,不過如果沒辦法持續餵母乳,那麼想銜接母乳營養,在配方奶的挑選就要多用點心了! 此外,寶寶在成長過程中也很常遇到需要換奶的時候,這時候除了挑選合適奶粉外,奶粉要怎麼換才不會讓寶寶排斥、更快適應呢?以下將提供關於配方奶挑選及換奶粉的建議與方法。 關於挑選配方奶 在選擇母乳替代品時,最常見、也能顧及寶寶營養需求的選擇就是配方奶,現今市面上的配方奶都經過嚴格審核,民眾大可放心挑選,但可選購的產品琳瑯滿目,有些寶寶喝了不喜歡、有些餵完發現寶寶更常哭鬧,到底奶粉該怎麼挑,想換奶粉卻不知道怎麼換嗎?讓我們繼續看下去。(推薦閱讀:維生素 D 比母乳多!配方奶的8大好處) 純母乳哺育難以達成 大家都知道母乳好處多多,但根據衛福部所公布的母乳哺育數據顯示,六個月以下純母乳哺育率不到五成,也就是說有超過一半的寶寶的營養來自於配方奶粉。顯然,對於辛苦的在職媽媽們,要持續親餵母乳真的不容易,不過媽媽們也不必感到挫折,因為配方奶隨著科技越來越進步,成份上與母乳也愈趨相近,能讓配方奶寶寶擁有像母乳寶寶的免疫力及各種好處,一樣可以幫助寶寶頭好壯壯地成長。 配方奶的進化 母乳除了可以滿足寶寶的營養需求之外,其中所含的天然抗體更是幫助寶寶建構免疫力、鞏固腸道健康的關鍵,這也是很多配方奶缺乏的部分。 腸道與免疫力的發展 為什麼寶寶的免疫力跟腸胃有關係呢?這是因為寶寶的腸胃機能仍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刺激而產生不適,進而影響到寶寶喝奶的意願。此外,如果寶寶的腸道菌相不佳,好菌偏少,壞菌過多,也會對腸胃蠕動和消化吸收造成影響,甚至還可能因腸道壞菌而發生感染。(推薦閱讀:寶寶適合吃酪梨!排毒護心提升免疫力) 銜接母乳新成分 – HMO 母乳寡糖 不過無法餵母乳的媽咪也不必擔心,現在的配方奶配方愈來愈進步,像是近期發現母乳中的第三大成分- HMO 母乳寡糖,除了是母乳寶寶免疫力好的關鍵,也可以添加至配方奶粉當中,對於不知道如何挑選配方奶的家長,這些銜接母乳的成分都是很重要的挑選要點。 經研究證實,HMO 本身可以跟腸道壞菌結合,避免病原菌黏附於腸道;也有研究發現,喝 HMO 配方奶的寶寶,發生腸絞痛相關症狀的機率出現較低,寶寶較少哭鬧的情形。相信我們可以仍期待配方奶能持續的進步,讓非母乳寶寶也能夠營養不失分,健康成長。 為什麼需要「換奶」? 家長在餵奶時,肯定會遇到換奶的煩惱。換奶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為了讓寶寶逐漸適應,另一個則是為了改善寶寶的腸胃不適。不過,在了解換奶的方法之前,先來看一下配方奶主要有哪些種類吧! 配方奶的類別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配方奶,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三種製程: 牛奶蛋白:絕大多數的配方奶都是以牛奶作為基底原料,進一步改良成與母乳相近的成分,滿足寶寶的營養需求,不過如果寶寶有牛奶蛋白過敏,可能就不適合這種配方奶 大豆蛋白:這種配方奶不含動物蛋白也不含乳糖。使用大豆配方奶來取代牛奶蛋白為基底的配方奶,適應症有:半乳糖血症患者、乳糖酶缺乏症病患,或是素食偏好族群。 水解蛋白:透過水解作用將牛奶蛋白水解成小分子,又分為部份水解及完全水解蛋白。如果寶寶對牛奶和大豆蛋白都有過敏的狀況,那麼可以考慮選擇水解蛋白奶粉。(推薦閱讀:核苷酸是什麼?奶粉添加核苷酸的好處與功效) 寶寶換奶該怎麼換? 可能有一些因素使得父母想幫寶寶換奶,像是在 4~6 個月大時的生理性厭奶期、寶寶便祕、拉肚子或是父母想要更換成長階段奶粉。當爸爸媽媽覺得原來的奶粉不適合寶寶,想要換奶,換奶的方式其實沒有一定的標準,可先交由醫師判斷,根據寶寶情況決定,最好不要自行換奶。挑選新的配方奶時,可以選擇與母乳成分較相近的奶粉。 為了避免寶寶腸胃不適,有些媽媽可能採取一半母奶一半配方奶,寶寶就較能接受,也有些寶寶腸胃適應力良好,直接換過去一點問題沒有,因此怎樣的換奶方式適合你家寶貝,需要依賴自己的觀察和嘗試。 其他換奶方式 另外也有些人建議以一匙一匙增加新的配方奶,讓寶寶適應,例如: 第一天:舊奶粉三匙、新奶粉一匙 第二天:舊奶粉兩匙、新奶粉兩匙 如果順利的話,第四天可以換奶完成。爸爸媽媽可以從換奶後奶量是否增加或減少、換奶後有無一些身體症狀以及生長曲線圖是否上升或下降來判別寶寶是否適應新奶。如果寶寶出現腹瀉、過敏現象或是生長不好等,記得帶寶寶去給醫師檢查唷!


嬰兒期的照顧

寶寶拉肚子怎麼辦?新生兒大便次數過多?了解嬰兒拉肚子原因與就醫時機

嬰兒拉肚子是新手爸媽常遇到的難題之一,究竟新生兒一天大便幾次算正常?寶寶大便水水的、有黏液怎麼辦?《Hello醫師》為你說明嬰兒急性腹瀉的定義、寶寶拉肚子的原因、解決方法及就醫時機。 新生兒一天大便幾次算正常?嬰兒急性腹瀉的定義 急性腹瀉的定義為1天超過3次以上的鬆軟或糊便,若頻繁的解便但是大便是成形的,則不算是腹瀉。然而母乳哺餵的寶寶在頭幾個月通常有稀水便,因為胃直腸反射,通常一吃就解,這是正常現象。 滿月後,胃直腸反射逐漸消失,同時也因為母奶較好消化及吸收,產生的殘渣很少,便便量自然減少,會好幾天才解便一次。如果餵食及精神活動力好和體重增加正常,就不需煩惱,這都是可以接受的正常現象。(延伸閱讀:從寶寶的大便看健康) 嬰兒拉肚子的原因分3種 寶寶拉肚子的常見原因有以下3點: 牛奶蛋白過敏(延伸閱讀:寶寶牛奶過敏怎麼挑奶粉?牛奶、豆製配方奶型態一次看) 乳糖不耐症 (延伸閱讀:乳糖不耐症不能喝牛奶?原因、症狀、診斷、治療一次看懂) 細菌或病毒感染性腸胃炎: 細菌感染:沙門氏菌(Salmonella)最常見,盛行於夏季。另外,還有志賀氏菌、曲狀桿菌等。 病毒感染:輪狀病毒(Rotavirus)感染最常見,盛行於秋季及冬季。另外還有諾羅病毒(Norovirus)及腺病毒(Adenovirus ) 引起的腸胃炎。 嬰兒拉肚子解決方法:透過母乳建立寶寶健康腸道菌叢 由於新生兒腸道尚未發展完全,容易引發拉肚子症狀,此時家長可以持續觀察寶寶的身體狀況,適時搭配調整寶寶飲食的方式,改善寶寶拉肚子問題。 若要藉由飲食調整幫助寶寶建立健康的腸道環境,醫師建議媽媽可以藉由母乳哺餵或讓寶寶喝含有母乳成分的配方奶等方式,讓母乳成分溫和激活寶寶的免疫力發展。根據研究指出,母乳中含有豐富的多元母乳活性因子,可以促進寶寶營養吸收及器官發育,幫助寶寶激活免疫力,建構健康的腸道菌叢生態。 母乳中的多元母乳活性因子對改善寶寶體質有重要幫助,而多元母乳活性因子成分包含HMO母乳寡糖,可幫助寶寶增加體內好菌、促進寶寶的免疫發展,其他成分像是sn-2 PA、gsMO、核苷酸、IgA、IgM免疫球蛋白等,幫助寶寶吸收關鍵營養,並阻擋病原體入侵腸道,減少寶寶腸道不適機率。 多元母乳活性因子對寶寶的腸道發育、免疫發展有著重要影響,而隨著現今銜接母乳科技日益發達,近日醫學更研究出一種成分「類母乳寡醣MOS」,MOS寡醣的結構近似母乳,可幫助寶寶維持腸道健康,同時亦可增加寶寶體內活性抗體(slgA)高達兩倍,全方位幫助寶寶建立出良好的腸道菌叢。 嬰兒腹瀉什麼時候該就醫? 發現嬰幼兒腹瀉後,第一步要先觀察一下寶寶精神、活動力及食慾是否下降。如果精神、活動力及食慾都有下降,要小心腹瀉引起嚴重併發症「脫水」的可能性,建議盡快就醫治療。 另外,若嬰兒出現以下症狀: 嚴重腹瀉 嘔吐 糞便中有血絲及黏液 持續的腹脹 腹痛 哭鬧不安 持續高燒不退 活動力差 意識不清 建議也可先赴兒科專科醫師評估診治。(延伸閱讀:換奶粉哭鬧怎麼辦?換奶粉重點、注意事項,6招改善嬰兒換奶粉哭鬧!) 造成嬰兒拉肚子的其他原因 前面提到,寶寶拉肚子無非過敏、乳糖不耐或感染性腸胃炎,不過有些寶寶換奶也會出現拉肚子的狀況,該如何改善呢? 一般來說,換奶造成的拉肚子比較容易找出原因,寶寶本來喝得好好的,一換奶粉就拉,那八九不離十是奶粉的問題,這時只要換回去原本的奶粉通常就會改善。基本上,寶寶如果目前的配方奶喝得沒問題,就不建議更換奶粉。 有時候拉肚子也可能跟過敏有關,而這並非是母乳寶寶就不會發生。原則上,如果媽媽懷疑自己吃某些食物,可能引發寶寶的過敏反應,可以試著停吃看看寶寶症狀有無改善。 許多人不知道加工食品也是誘發寶寶過敏的元兇之一,因此建議媽媽們,在懷疑是天然食物導致寶寶過敏前,先把加工食物戒了吧!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寶寶確診有牛奶蛋白過敏,那麼可能需要選擇水解蛋白配方的奶粉。(推薦閱讀:認識水解蛋白奶粉:預防寶寶牛奶、奶粉過敏) 寶寶的急性腸胃炎症狀通常會持續3~5天,可能發燒,嘔吐或腹瀉頻繁及合併其他不適。這時需要如何幫助寶寶補充水分,避免頻繁腹瀉而造成脫水呢?。 接下來,Hello醫師會進一步介紹寶寶拉肚子的緩解方式、預防方法,以及常見疑問,例如:要不要停止餵奶、禁食?(請看:寶寶拉肚子可以吃什麼?母乳不停餵避免脫水)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親餵母乳

親餵寶寶好累、奶量又不足?攝取好營養,聰明學哺乳

媽咪們在辛苦地生產完之後,要面臨的挑戰也一一迎面而來,像是產後憂鬱、月子期的身體照護方法等等。其中,哺乳的健康照護也是許多媽咪特別關注的重點。 「家裡長輩覺得全母奶寶寶吃不飽,不過老公卻認為母乳有益健康,我真的是左右為難……」小青苦惱地說。 在「餵不餵母乳」的問題上,不少媽媽可能跟小青一樣,因家人不支持、體質、工作環境等因素,而無法哺餵母乳,甚至自責。承受了這麼多壓力,媽媽們想堅持親餵寶寶也變得困難,但如果我們建立正確餵養觀念、掌握哺餵技巧,其實哺乳也能讓媽咪變得自信和快樂,一起來看看哺乳健康照護的秘訣吧!(推薦閱讀:哺乳好處多!8優點媽媽寶寶齊受惠) 正確的哺乳觀念 如果媽媽的哺乳觀念不正確,又碰到長輩的質疑,就容易因為壓力大而產生放棄餵寶寶母奶的念頭。因此,以下介紹一些關於哺餵母乳的正確觀念: 1. 寶寶含著乳頭就睡,不知道寶寶到底有沒有喝飽? 藉由吮吸,寶寶可以獲得安全感,這也是為什麼,即使吃飽了,寶寶依然會含著乳頭,享受躺在媽媽懷裡的味道。而且新生兒的胃容量小,每次喝的量不多,所以次數會比較頻繁,並非寶寶吃不飽而需要一直喝。 2. 寶寶就算睡熟了,放到床上往往一下就醒,是不是因為肚子餓了? 新生兒因為剛離開溫暖、黑暗的子宮,所以外界一些聲音、光線變化,都會使寶寶受到刺激,因而睡得不安穩,而且寶寶胃腸功能尚未完全發育,有時也會因為脹氣,容易醒來。 3. 母乳寶寶常常一喝就拉,便便看起來偏稀偏水,是不是腹瀉? 母奶寶寶排便的次數不一,如下: 出生一到兩天:每天至少會大一到兩次黑色或墨綠色的便便 出生三到四天:每天至少會大三次偏墨綠色或黃色的便便 出生五天到三週:每天至少會大三次偏黃色的便便。 寶寶拉肚子的顏色與味道會跟平常的排便不太一樣,而且次數會比較多,這時一定要請小兒科醫師檢查。 寶寶的營養來自媽媽 母乳可說是寶寶最好的營養來源,而優質母乳主要來自媽媽攝取充足的營養。不過,現代的婦女往往家庭工作兩頭忙,忽略了自身的飲食習慣,如果媽咪想以母乳哺餵寶寶,便得從日常食物中攝取足夠的營養素,或者適當補充一些含有維生素、鐵或鈣質的哺乳媽媽專用營養補充品,才能維持高品質的母乳。以下提供給媽咪哺乳的簡單飲食原則: 攝取高營養價值、低熱量食物,例如:蔬菜、瘦肉及魚類等等。 哺乳期間每日母乳的分泌量平均約 850 毫升,而乳汁含有 1.1% 的蛋白質,所以哺乳婦每日應增加 15 公克的蛋白質攝取量,最好來自高生理價值蛋白質。例如:蛋、奶類製品、肉、魚、豆漿、豆腐、豆干等黃豆製品。 每天都要吃到六大類食物。(衛福部六大類食物與營養價值介紹) 孕媽咪應避免攝取下列食物: 菸、酒、咖啡與濃茶。 含脂肪多的食物,例如:肥肉、油炸食物等。 少吃過鹹或醃漬的食品,例如:醃肉、鹹魚、鹹蛋等。 高熱量飲品,例如:可樂、汽水等。 易誘發過敏的食物,例如帶殼的海鮮、堅果類、小麥類食物等。(推薦閱讀:關於食物過敏必知~原因 症狀與風險) 孕哺期每日飲食建議 孕哺期礦物質及維生素每日建議 奶量不足怎麼辦? 許多哺乳媽媽都曾擔心奶水不足而想辦法「追奶」(增加奶水),但是辛苦的追奶過程也讓新手媽媽累壞了,包括每隔幾小時就要擠奶導致睡眠不足、擠奶時姿勢不正而腰痠背痛等等。(推薦閱讀:餵奶煩惱奶水量不足?增加母乳分泌有方法) 其實有很多原因會使乳汁分泌減少,像是媽媽太焦慮、勞累,特別容易發生在產後重返職場而的時候。建議大家哺乳的第一要件就是要放鬆心情,而且愈常親餵,奶量會愈多,平常可以多看嬰兒或寶寶照片,以刺激乳腺分泌。或者,媽媽們也可以考慮在平時先將一部分的奶水擠出、保存起來,在無法親餵母乳時,便能派上用場。 一般來說,醫界普遍會建議哺乳媽咪每天至少喝 2,500 毫升的水,如此才能促進乳腺分泌奶水,或者也可以考慮補充卵磷脂、蛋白質、讓寶寶多吸媽媽的乳頭,這些方式都有益乳腺分泌。另外,哺乳媽媽也可多喝些湯品或是黑麥汁,促進奶量。 母乳哺餵方式 餵母乳不僅能讓寶寶可以獲得抗體,還能藉由吸吮的動作促進媽媽子宮收縮,加速子宮機能恢復。不過,許多新手媽媽常常因為寶寶吸吮方式錯誤,又無法掌握擠母乳技巧,導致乳腺炎,下面我們就來說明基本的哺乳動作: ※小提醒:有的媽媽習慣讓寶寶吃某一側的乳房幾分鐘,就換到另一側乳房。但是,奶水剛開始大多是水分,後奶才具有營養成分。 所以正確的作法是要先吃空一側乳房,再吃另一側乳房,才能讓寶寶真正吃飽,不容易飢餓。 最後也建議家人充分溝通討論。哺餵母乳要花費不少心力,如果有家人的支持,並適時給予安慰與協助,相信一定會讓媽媽可以勇敢地堅持下去。 【點我看郭安妮醫師所有文章】 【點我前往親子教育專區】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