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期的照顧

照顧寶寶讓你慌了手腳嗎?本類別提供各種育兒撇步,包含奶瓶性蛀牙、如何換尿布、嬰兒包巾的使用等等,讓新手父母不再「聞寶寶哭而色變」,游刃有餘的應對。

基礎知識

嬰兒期的照顧

什麼是配方奶?配方奶沖泡的注意事項與挑選

嬰兒出生後6個月內,母奶是寶寶最好的營養來源,當寶寶1歲後有需要轉換配方哺餵時,可選擇接近母乳營養的配方,若符合寶寶的需要,一樣可以讓寶寶健康成長,《Hello醫師》為您詳細介紹配方奶的挑選、營養成分,以及沖泡方式。 什麼是配方奶? 多數配方奶是用牛奶調整配方製成,將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成分調整成與母奶相近的比例,也會額外添加礦物質(例如鐵質)和維生素D等,這些成分調整可以給寶寶更均衡的營養。 (推薦閱讀:嬰兒配方奶有哪幾種?認識牛奶、大豆、水解蛋白等配方奶型態) 配方奶怎麼挑?含糖量、營養重點一次看 家長在挑選配方奶時,最常擔心的是成分是否足以支持寶寶的成長發育。 其實,配方奶的主要設計原則就是模擬母乳,其中最重要的碳水化合物來源為乳糖(Lactose),與母乳中的成分相同,是寶寶大腦發育與腸道成熟的重要能量來源。 此外,國際與台灣的食品法規對於嬰兒配方奶粉有嚴格規範,營養素比例必須符合標準,像是: 鈣與磷比例:比例維持在1.2~2之間,幫助骨骼與牙齒發育。 鐵質: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每100大卡至少含6.7毫克,避免缺鐵性貧血。 DHA與維生素D:有助於腦部發展與骨骼健康。 避免額外添加蔗糖、加工澱粉:應以乳糖為主要碳水化合物來源,較符合寶寶生理需求。 只要選擇合法販售、經檢驗合格的品牌,並依照說明正確沖泡,就能安心提供寶寶完整營養。 (同場加映:寶寶牛奶過敏怎麼挑奶粉?牛奶、豆製配方奶型態一次看) 配方奶含糖量高嗎?衛福部、醫師、營養師澄清重點 近期有母嬰品牌在社群短影音宣稱「配方奶含糖量很高,一罐奶粉等於兩大瓶可樂」、「喝了會讓腸道益菌減少、寶寶容易過動」、「讓寶寶每天喝珍珠奶茶」,引起網路高度討論。 臺灣兒科醫學會前理事長暨馬偕兒童醫院榮譽主治醫師李宏昌接受《Hello醫師》採訪時表示,嬰兒配方成分都有國家規定,且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同步;一般配方奶均已走向母奶化,其中所含的「醣」主要是「乳糖」,含量約7%,與母奶所含的乳糖比例相同。 李宏昌醫師說,有些特殊奶粉會加入麥芽糖糊精,但這與可樂主要成分「蔗糖」及含量8~10%完全不同。 至於影片中提到「喝配方奶粉會導致孩子過動」,李宏昌醫師解釋,學理上,過多糖(蔗糖)(非乳糖)有可能產生「腸道菌群(叢)失衡」(Dysbiosis),就有可能產生「腸漏症」而有很多症狀,但必須有研究及Evidence(證據 ),才能論斷。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營養師何明華接受《Hello醫師》採訪時表示,孕產婦媽媽的身心健康向來是守護重點,倡導母乳是好事,但如果媽媽已無法順利哺乳甚至已到了憂鬱的程度,還要求她只能餵母乳,「只會讓媽媽壓力更大」。 婦產科醫師蘇怡寧也在個人臉書表示,嬰兒配方奶粉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乳糖,與母乳相同,含量約7%,是嬰兒能量的重要來源,「營養成分不會等同於珍奶」。他強調,台灣對嬰兒配方奶粉的管理相當嚴格,對成分有明確規範,不會出現影片所稱的狀況。 除了醫師的澄清外,《Hello醫師》也提醒家長: 母乳與配方奶的糖分來源相同,皆以乳糖為主,不等同於蔗糖或珍奶。 配方奶的營養比例是以母乳為標準設計,包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與維生素,確保嬰兒能量需求。 選購時應注意來源合法與標示清楚,避免購買來路不明的水貨,並確認營養成分表是否符合規範。 最後,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也提醒,應尊重媽媽對嬰兒哺育方式之決定與母乳哺餵意願,不論母乳或配方奶,只要是符合媽媽和寶寶的狀況,都是好的選擇。 在媽媽身心狀況及嬰兒健康允許之情況下,鼓勵媽媽哺餵母乳,並積極倡議提供友善的母乳哺育支持環境,包括強化母嬰照護人員知能及技能訓練、於產前衛教時提供完整資訊和諮詢管道,於產後健康照護服務提供媽媽有關嬰兒餵養諮詢等。 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也表示,該則短影音內容非事實,已涉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6-1條「散播有關食品安全之謠言或不實訊息」,已於8月28日依消費者政策管道(Consumer Policy Channel , CPC)通報Meta公司進行下架處理。 食藥署表示,目前經衛福部查驗登記之嬰兒配方食品、較大嬰兒配方輔助食品及特殊醫療用途嬰兒配方食品共128項,每個產品皆符合嬰兒成長發育所需之營養需求,其每100毫升之糖含量與母乳可提供乳糖含量 6.7-7.8克,並無明顯差異,相關資訊可於「食品藥物消費者專區」(http://consumer.fda.gov.tw/首頁>整合查詢服務>食品>核可資料查詢)查詢。 沖泡配方奶的準備工具 沖泡配方奶可能需要的工具有以下幾種: 奶嘴 奶瓶刷 消毒用具 含蓋的瓶子 塑膠或不鏽鋼刀 大部分的嬰兒不需要特殊的瓶子或奶嘴來喝奶,但有些寶寶喜歡特製的奶嘴(嘴口大小差異),當寶寶長大一些後可能會需要更換。 配方奶怎麼泡?配方奶泡法說明 泡奶粉溫度及用水 沖泡配方奶的溫度和水源都應特別注意: 以 70℃ 以上煮沸過的水沖泡配方奶,沖泡後需冷卻至與體溫差不多的溫度 (38℃),再給嬰兒餵食使用,慎防燙傷。 可以將奶瓶用水龍頭沖水,或在冷水、冰水內浸泡以快速降低奶水的溫度。 礦泉水因為含有大量鹽分和礦物質,不適合用來沖泡配方奶,以免對寶寶的腎臟有害。 不建議以飲水機直接加熱的水來沖泡奶粉。 沖泡配方奶的比例和清潔 使用內含的量匙。 保持奶瓶、奶嘴和其他用具的清潔,使用前別忘了先消毒和做好手部清潔。 應依照奶粉罐或外包裝上註明的沖泡方式和比例沖泡,不應自行調整水量或奶粉量。 加水泡奶前請先確認已詳讀外包裝的說明,加太多或太少的水,都會影響配方奶的品質,導致寶寶生病,如果寶寶有特殊需求,請先諮詢專科醫師,勿擅自調整奶粉跟水量比例。 由於配方奶置於空氣中1小時後會開始滋生細菌,也建議家長每次泡一次可喝完的量即可,把喝剩的倒掉,下次餵食時再泡一杯新的,以保持新鮮。

看更多 嬰兒期的照顧 相關文章

嬰兒期的照顧

古老的育兒藝術:嬰兒包巾的6個安全重點

嬰兒包巾(也稱襁褓)是一種多年傳承下來,用毯子包裹寶寶的古老藝術。在寶寶出生後的幾天內,身體的恆溫系統尚未健全,嬰兒包巾能幫助寶寶保持溫暖,也能減少寶寶睡覺時,被自己的身體晃動嚇醒的機會。對有些寶寶來說,布裹在身上的感覺很像子宮的壓力,能帶給他們安全感。當然,也有些寶寶可能不喜歡被這樣包住。無論如何,以下提供嬰兒包巾的方法及注意事項,父母們可以自行嘗試與調整。 嬰兒包巾的5個包裹步驟 1. 將包巾用的布鋪在平坦的表面,擺成菱形,並把頂端的一角往下折15公分。 2. 讓寶寶躺在布上,手微彎,放在胸前。 3. 從布的左邊一角開始裹起,將邊邊的角塞到寶寶的左臂下方,並調整一下空間。 4. 將底端的一角拉過左肩及左臂,裹在寶寶身上,並記得留一些空間讓寶寶伸展腿部。 5. 把布的右角從寶寶右側,繞到寶寶的背部,以完成包裹。 嬰兒包巾的6個安全重點 1. 鬆緊要剛好:包好時,寶寶還是要能伸展雙腳,並可以碰到自己的臀部。若包得太緊,寶寶的活動發展受影響,可能會出現臀部問題。 2. 勿蓋住臉:切記不要蓋住寶寶的臉。 3. 注意體溫:隨時確認不要讓寶寶的體溫過高,可以選較薄的毯子或平紋細布來包。 4. 若寶寶抗拒:如果寶寶不喜歡手臂受到束縛,把布塞在寶寶的腋下即可,不要包裹高過肩膀。 5. 包裹時間:只要寶寶的活動空間足夠,您可以自己決定要包多久。有些專家建議哺乳時不要用嬰兒包巾,因為讓寶寶的雙手能自在地探索周遭,寶寶哺乳時比較容易進入狀況。 6. 留意反應:時時觀察寶寶,以了解什麼時候可以停止用嬰兒包巾。例如若寶寶會開始踢開包巾的布時,就可以不用包了。若寶寶開始翻身且會趴睡、肢體動作變多,也可停止用嬰兒包巾,因為包巾的布可能會造成寶寶呼吸困難,或讓他們因不舒服而睡到一半醒來。


嬰兒期的照顧

寶寶進行睡眠訓練!爸媽終於一夜好眠

為了安撫哭泣的寶寶,很多新手爸媽半夜都要醒來好幾次,造成自己睡眠不足,並為此感到頭痛不已。如果這是您面臨的情況,不妨試試睡眠訓練,讓寶寶哭到累後自己睡著。您可能會懷疑,這種訓練是否真的有效?它會不會為親子關係帶來不良的影響?有興趣進行睡面訓練的爸媽,請繼續閱讀這篇文章,和我們一起探討這些問題吧。 睡眠訓練就是讓寶寶自己睡著 睡眠訓練就是當寶寶在夜間哭泣醒來時,爸媽讓寶寶獨自哭累睡著,以讓自己保有較好的睡眠品質。兒童睡眠專家吉兒.斯派瓦克(Jill Spivack)認為,爸媽應該帶4~6個月大的寶寶進行睡眠訓練。 爸媽可以為寶寶建立固定的睡眠時間,讓臥室保持安靜、昏暗,並當寶寶一出現睏意就把他抱進房間,且盡量不要讓寶寶養成挑剔的睡眠習慣,例如一定要聽搖籃曲,或需要被拍撫搖動才能睡著,不然一旦這些東西消失,他們就會哭得很厲害。 新生寶寶該睡多久?父母必知注意事項 訓練中有罪惡感還是要堅持 育兒顧問專家伊莉莎白.潘特利(Elizabeth Pantley)認為,爸媽應該堅持睡眠訓練。過程中,寶寶會用哭泣來表達不悅、恐懼、不適、寂寞或疼痛等情緒,對新手媽媽或許會像是一場酷刑,但請持續進行訓練,不要放棄。不過,雖然進行睡眠訓練的目的,是要讓寶寶自己停下哭鬧,並再度入睡,爸媽晚上仍應偷偷察看寶寶幾次,以確認寶寶安全無恙。 睡眠訓練無效是常態 如果睡眠訓練進行了一段時間,寶寶還是無法一覺到天亮,也不用擔心,因為這是很普遍的。根據美國《小兒科期刊》(Journal of Pediatrics),84%的小還在出生3年後,仍有睡眠方面的問題。 專家對睡眠訓練的影響意見不一 根據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睡眠中心(Sleep Center at CHOP)副主任喬迪·明德爾醫師(Jodi Mindell)表示,目前就短期內的影響 ,並沒有研究指出睡眠訓練對寶寶有害,反而對寶寶有很多優點。反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esity)精神病學的助理教授邁可.科姆斯 (Michael Commons)則認為,讓寶寶過早獨立可能會增加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風險,因為寶寶的腦部仍在發育階段,過早的嚴苛訓練可能會對日後留下不良影響。


嬰兒期的照顧

從出生3天到2歲!寶寶例行檢查一覽

寶寶出生後的頭2年,是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因此從出生的第3~5天開始,一直到寶寶滿2歲,醫師會依據發育階段,安排一系列密集的檢查。如果覺得一連串的檢查讓人摸不著頭緒,請參考本篇將檢查內容及檢查時間,一一為家長們整理好的文章吧。 每次檢查的必診項目 每次寶寶例行檢查,醫師都會依這些項目全面評估,以確認寶寶的健康狀態。 基本測量:測量寶寶的身長、體重及頭圍,並記錄在成長曲線表上,以確認沒有異常狀況。 發展檢測:觀察寶寶的行為,以判斷寶寶是否有發展遲緩的現象。 心理/行為評估:醫師會進行問診,並依寶寶的動作和反應,來評估寶寶的心理狀態或行為是否有問題。 理學檢查:對寶寶進行全身檢查,包含耳朵、眼睛、口腔、皮膚、心臟、肺部、腹部、臀部、腿部及生殖器。醫師也會持續檢查寶寶頭頂的囟門,直到頭骨完全閉合。 檢查內容及時間一覽 以下是依寶寶出生的時間,所整理出的檢查時程,及除了每次必診項目以外的檢查內容,請記得在這些時間帶寶寶看醫師檢查。 3~5天:出生後第1週,醫師會為寶寶做全面性的檢查,包含新陳代謝和紅血球的檢測。 1個月:疫苗接種會在這個月開始進行,醫師也會在寶寶手臂上注射結核桿菌的非活性病毒株,以進行稱結核病篩檢(Tuberculosis test)。 2個月:施打含B型肝炎疫苗(HepB)、輪狀病毒(Rotavirus) 疫苗、白喉(Diphtheria) 疫苗、破傷風(Tetanus)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PCV),和b型嗜血桿菌疫苗(Hib)。醫師會將一些疫苗整合成1劑,減少寶寶捱針的次數,例如減量破傷風白喉非細胞性百日咳混合疫苗(Tdap)、減量破傷風白喉非細胞性百日咳及小兒麻痺混合疫苗(Tdap-IPV),或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DTaP-IPV)。 4個月:這個月寶寶會再接受一次血液檢測,並同時接種第2劑輪狀病毒(RV)、五合一疫苗(DTaP-Hib-IPV) ,及肺炎鏈球菌疫苗(PCV)。 6個月:這個月寶寶會接種更多疫苗,並開始口腔檢查,因為寶寶要開始長第1顆牙了! 9個月:醫師可能會在這個月,開始詢問一些關於寶寶成長及行為的問題,並請家長和寶寶玩耍,以從旁觀察寶寶與大人互動的情形,進行兒童發展評估。 12個月:進行紅血球檢測,及接種B型肝炎疫苗(HepB)、肺炎鏈球菌疫苗 (PCV)、不活化小兒麻痺疫苗 (IPV),和麻疹(Measles)、腮腺炎、德國麻疹的混合疫苗(MMR)等等。 15個月:除了例行檢查,也會再補打一些疫苗。 18個月:這個月寶寶將進行自閉症(Autism)評估,以及早發現寶寶是否有自閉症類群障礙(ASD)的症狀,並取得幫助寶寶正常發展的資源。 24個月:寶寶會接種4價結合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MCV4),並重複一些先前進行過的檢查,如紅血球檢測、結核病篩檢、口腔檢查等。


嬰兒期的照顧

寶寶愛哭難哄睡怎麼辦?高需求寶寶特徵有這6個,掌握3撇步輕鬆照顧

每個寶寶天生都有各自不同的個性和氣質,有的寶寶照顧起來很輕鬆,餵奶的需求不會太多,容易哄睡又睡得沉,而有些寶寶則天生容易對環境的變化比較敏感,容易不安和哭鬧,常需要人抱著才能入睡。通常這類「高需求寶寶」(High-needs baby),照顧起來比較辛苦,需要爸媽們花多點時間陪伴。 若家中的寶寶經常哭鬧、不好哄睡,不妨看看他是否符合以下6項高需求寶寶的特徵,如果是也別擔心,《Hello醫師》將於本文教你3招照顧高需求寶寶的方法。 高需求寶寶6大特徵 1. 吸吮需求高:高需求寶寶吸吮母乳的需求較高,且當他們想喝奶時,表達的方式會非常強烈且明顯。對他們而言,喝奶不僅能填飽肚子,還可以讓他們在母親的肌膚上感受到安全感,並增加親子間的身體接觸,奠定彼此親密溝通的基礎,也因如此,其斷奶的時間通常也會拖得比較晚。 2. 強烈表達情緒:承上述所說,高需求寶寶的哭鬧聲不僅只是表達內心的慾望,而是種迫切的需求。當高需求寶寶感到不滿足或有任何感覺時,會用盡全力表達,如大聲哭泣、滿足地喝奶、開心地笑等。 3. 活動力強:高需求寶寶的肌肉和心情,其實很少處於平靜狀態,甚至在睡覺時也會做出動作,且他們不喜歡被隔離或限制在嬰兒床、汽車座椅等地方。 4. 容易醒來:一般的寶寶只要不過度吵鬧,還是可以安穩地睡著,但高需求寶寶卻可能會因為輕微的噪音而醒來。(同場加映:了解嬰兒睡眠時間:睡前儀式讓寶寶乖乖睡) 5. 非常敏感:高需求寶寶對周遭環境的改變十分敏感,他們偏好安全且熟悉的環境,若環境變化太多或與不熟悉的人接觸,便容易受到驚嚇或不安,而開始哭鬧。父母這時應保持冷靜,溫柔地輕撫寶寶,讓他們漸漸放鬆,接受改變。 6. 不易滿足:高需求寶寶哭鬧時,無法自我安撫、平靜,也很難感到滿足,但爸媽們也別因此覺得挫敗和沮喪,可多嘗試多種方式,如抱著時搖擺、走動、唱歌、給安撫奶嘴、傾斜床墊等。 照顧高需求寶寶的3撇步 若你發現家中的寶寶屬於高需求寶寶的話,先別太擔憂,也不要認為這是負面的特質,因為通常這類的孩子在長大之後,他們較具有同理心、樂於關心別人,也由於他們擁有敏銳的洞察力,所以通常具有較高的思考和自律能力,能考慮到自身行為對他人產生的影響。以下是3個照顧高需求寶寶的小撇步: 1. 接受寶寶特質:學會接受這就是寶寶與生俱來的特質,不要因為無法滿足寶寶而過度自責,只要盡可能地讓寶寶獲得安全感就好。 2. 讀懂寶寶的需求:學會察覺和分辨寶寶的需求,例如媽媽將寶寶從他人手中接過來抱時,就不哭了,那就代表剛才寶寶的哭泣是希望媽媽抱。在觀察寶寶需求訊號的過程中,需要一些耐心,請爸媽們別氣餒喔! 3. 請家人協助:照顧高需求寶寶是很費心的,建議老公或其他家人盡可能地從旁協助,或是做些未完成的家事,別讓媽媽獨自一人忙碌。(同場加映:在家工作兼顧小孩不抓狂~3撇步分享)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嬰兒期的照顧

新手父母注意!嬰兒包巾5方法安全用

新生兒該不該用包巾(指將孩子裹在棉布裡,也稱襁褓),很多新手父母會擔心其方法及安全性,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台灣在 2013~2015 年內有 110 個小生命,因為嬰兒猝死症候群(SIDS)而來不及長大,身為父母者一定都會擔心這種事,因此本文將為新手父母介紹嬰兒猝死、包巾的使用方法與注意事項。(延伸閱讀:嬰兒第3週:眼睛聚焦 預防嬰兒猝死) 什麼是嬰兒猝死症候群? 嬰兒猝死症候群是指一歲以下的嬰兒突然死亡,且經過完整病理解剖、解析死亡過程,並檢視臨床病史等詳細調查後,仍未能找到死因者。 美國兒童醫學期刊(JAMA Pediatrics)的研究顯示,嬰兒的睡姿及其環境,是導致孩子猝死的因素之一。對此,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簡稱 AAP)指出,只有使用正確的包巾方法,嬰兒才能得到安撫且睡眠品質較好。 5個安全使用嬰兒包巾的方法 1. 臉部朝上,雙腳可自由伸展 嬰兒躺著時要臉部朝上,並確保雙腳和臀部有自由伸展和活動的空間,千萬別把雙腳固定住,因為這樣可能導致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簡稱DDH),當嬰兒學會翻身後,父母就可以停用包巾了。(同場加映:嬰兒第25週:氣喘很常見 仰睡防猝死) 2. 選用輕薄棉布,避免寶寶過熱 建議選擇棉質平紋細布的包巾,不要使用毯子或一塊鬆散的布,因為一旦棉布蓋在嬰兒臉上,就可能導致窒息。如果父母想和寶寶一起睡,建議不要使用包巾,因為父母的衣服可能在睡覺時,不小心蓋在嬰兒身上,造成嬰兒過熱,導致流汗、頭髮濕、臉頰紅、長汗疹、呼吸急促,甚至可能猝死。(寶寶肌膚很脆弱,請看:胎記 痱子… 認識6種嬰兒皮膚症狀) 此外,酷熱的環境也不適合用嬰兒包巾,特別是夏天,或是沒空調的室內,因為嬰兒身體若過熱,會提高猝死率。 3. 包巾愈早開始用愈好 父母若想要包裏寶寶,建議從出生就開始,因為可能再過幾個月,寶寶就不需仰賴包巾了,有的孩子兩、三個月大時,就會翻身了,這時他們反而容易因被包巾限制移動而覺得不適。 4. 觀察孩子趴撐的時間 一般來說,嬰兒包巾通常可以持續使用到寶寶四到五個月大,如父母可以試著將孩子的一隻手臂露出來,如果觀察幾天孩子都沒哭鬧的話,就可以停用包巾了。 另外,若發現孩子在趴撐時間(Tummy Time,又稱俯臥時間)很活躍,像是以肚子撐著身體活動的時間變長,也代表孩子已經不再需要包巾了。(延伸閱讀:擔心寶寶扁扁頭?按摩趴臥多讓脖子動) 5. 包巾不是必需品 當父母發現孩子對包巾產生抗拒,索性不要使用也無所謂,因為並非每個孩子都需要被包起來,孩子感到舒服才是最重要的。


嬰兒期的照顧

寶寶第一次笑了!不只開心 背後真相父母必知

寶寶出生後,不少父母們要忙著照顧寶寶哺乳、洗澡等事宜,家庭、工作兩頭燒,各種失眠、工作壓力與財務負擔的煩惱也接踵而至;但只要看到寶貝露出的第一個微笑,任何煩惱都馬上拋到九霄雲外;其實,寶寶第一次微笑不只意味著開心,也代表寶寶逐漸具備社交和辨識臉孔的能力。《Hello醫師》帶您一起探索寶寶第一次微笑的背後蘊含的意義! 寶寶的第一次微笑代表什麼? 寶寶的第一個微笑,在身心發展上有重大意義,它代表寶寶以下重大成長進展: 視力發展:代表寶寶的視力已經可以對焦物體,也具有辨識能力。 大腦和神經系統:代表寶寶的大腦和神經系統較為成熟,笑容不只是反射性,而是表達情緒,以及展開互動的溝通方式。(推薦閱讀:寶寶怎麼笑了,6種行為秒懂他們內心) 如何辨別寶寶第一次微笑? 寶寶約2個月大時就會停止反射性微笑,在3個月大時,就能釋出真正的笑容了,不過反射性微笑跟真實的微笑有什麼差異呢?我們可以根據微笑的時間點和持續的時間作判斷: 反射性微笑:可能突然發生在寶寶睡覺或感覺疲倦時,時間較短。 真正的微笑:在特定狀況下,針對特定事物或事件,持續地微笑。 真實的微笑也會透露寶寶眼神中所含的情緒,父母也能透過一些方式,來和寶寶多作互動,例如:跟寶寶說話、固定與寶寶眼神接觸,或是陪寶寶一起笑;有些父母則會模仿動物的有趣聲音,或擺出滑稽表情來逗寶寶,也很有效果。 另外,父母也可以模仿動物的行為或玩躲貓貓,並給寶寶一些時間來做反應,但請記得不要過度頻繁,因為寶寶還無法處理太多的情緒,過多的刺激會導致寶寶對某些動作失去興趣。(同場加映:嬰兒牙牙學語在說什麼?這樣做聽懂並回應寶寶說的話) 父母如何應對寶寶笑了? 寶寶學會微笑後,會一直露出笑容,父母也應給予笑容作為回應,因為寶寶看到對方笑了,也會一直展露笑顏;起初,寶寶只會對逗他笑的人做反應,但慢慢地,隨著寶寶的視力日漸變好,會開始主動對自己喜歡的人事物微笑;當寶寶在學會咧嘴笑後,約在5個月大時,寶寶可能會開心地露出笑容並伴隨著笑聲。 寶寶一直不笑,怎麼辦? 寶寶展露笑容的時間點不太一樣,有些寶寶出現得早,有些寶寶則需要多一點時間,然而,若寶寶到三個月大左右,還是不見笑容的話,可以諮詢看看小兒科醫師,了解確切狀況。(推薦閱讀:寶寶遲遲不叫媽~模仿他鼓勵開口說話)


嬰兒期的照顧

新手父母快看!布尿布vs.紙尿褲哪個好

隨著國民的環保意識抬頭,許多新手父母開始擔心紙尿褲的材質,會影響寶寶的健康,甚至可能造成尿布疹(Diaper rash),因此,在台灣有父母們共同創立了推廣布尿布的協會,希望藉此推廣使用對地球友善、成本又低的布尿布。若您還在考慮該用哪一種尿布,以下對於布尿布與紙尿褲的5點比一比,供您參考。 1. 寶寶的排便與屁股通風 布尿布:布尿布因為沒辦法吸乾所有的水分,所以寶寶一旦尿了或便便了,馬上就會感覺到屁股不舒服,但父母剛好能藉這機會,訓練寶寶排便,尿布的更換也會比較頻繁,因此有助於寶寶的皮膚保持通風乾爽,不會過分潮濕,可降低皮膚受感染的機率。另外,布尿布的材質主要為棉、麻、竹等天然纖維,觸感較舒服。 紙尿褲:紙尿褲的吸水能力非常強,所以寶寶根本不會感覺到尿尿和大便帶來的潮濕和不便,因此更換也較不頻繁,加上紙尿褲有3層:內層、吸水層與防水層,一旦尿了沒有馬上換穿,就容易悶著。紙尿褲的材質多為結合塑性纖維製成的不織布,或生物塑膠,有的紙尿褲上層還會用隔離霜處理,保護肌膚不受刺激。 2. 尿布3年的用量與價格 布尿布:布尿布最大的優勢,就是它的重複使用性(甚至第二胎也可續用),尿布髒了洗一洗就可以繼續用,以寶寶的尿布期一般為3年來計算,一天平均更換8次,若隔天才清洗,則需要準備16件做替換。布尿布包含了學習褲和尿布墊,建議父母選購時挑選可調整尺寸的防水學習褲,就不需隨著孩子長大而買新的,只需多加一張尿布墊即可。若購買台灣製的學習褲和尿布墊,便宜的一件學習褲加一塊尿布墊,共100元有找,3年的花費約1,600元。 紙尿褲:紙尿褲由於沒法更換,用完就要買新的,隨著寶寶成長共分6種尺寸,單件價格最小尺寸便宜的4元起跳,至最大尺寸16元,同樣以一天8件計算,3年共需8,640件紙尿褲,也就是至少34,560元以上,這還只是用最小尺寸的4元來計算而已,就算取中間值10元,3年也要86,400元。 3. 尿布疹的發生機率 布尿布:布尿布必須時常更換,不然寶寶就會出現尿布疹,若父母發現即使換了尿布還是有異味,就代表仍有細菌存留在尿布上,應該馬上換掉洗乾淨。有的寶寶會對聚氨酯層壓板(PUL)材質過敏,有的則對潮濕過敏,這是因為皮膚直接接觸到水分的關係,尤其會發生在無法頻繁更換尿布的晚上,因此,父母可以在尿布上加排汗層隔開它。 紙尿褲:針對紙尿褲的超強吸水能力,美國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皮膚科臨床教授布魯斯布羅德(Bruce Brod)表示,紙尿褲能吸收比它重好幾倍的液體,相較對皮膚比較好,但父母也要留心,若紙尿褲有橡膠、黏合劑、芳香等成分,有的小孩會對此過敏,而患上尿布疹。此外,若長時間不更換,可能會導致男嬰的陰囊溫度過高,造成精子數量減少。 4. 大便的處理與對環境的影響 布尿布:由於布尿布需要用水洗,因此寶寶的尿尿和便便,會以汙水的形態排往化糞池,不會對環境造成傷害,唯一的缺點就是過程中會浪費大量的水,而且用熱水消毒尿布,將會更耗能量。現在市面上的布尿布多採用不同造型設計和織物,外圍一般是防水的塑料材質,內層則是天然纖維或超細纖維,黏扣則有塑膠卡扣、尼龍搭扣,或較環保的亞麻貼。 紙尿褲:紙尿褲用後即丟,一件紙尿褲預計需250~500年才能被完全分解,若處理不當,附在寶寶排泄物上的細菌,可能會造成地下水源的汙染,引發傳染病。有些紙尿褲對環境的破壞很大,加拿大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的喬蘇瓦茲博士(Joe Schwarcz)指出,紙尿褲中有無法被分解的聚丙烯(Polypropylene),以及要透過大量伐木才能獲取的木漿。 5. 尿布的成分 布尿布:一般的布尿布不會含對寶寶有害的化學物質,但父母還是要小心,有的布尿布內側,會用聚脂纖維羊毛製成(一種石油合成材料),想避免人造材質的話,父母可選購天然纖維的布尿布。 紙尿褲:紙尿褲的成分一直都讓人很擔心,父母在購買時務必先確認商品成分的安全性,也可以先上網做好功課,以免危害寶寶的健康。紙尿褲可能有的危險成分包括:超吸收性聚合體(Super Absorbent Polymer,簡稱SAP)、戴奧辛(Dioxin)、 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芳香及染料,其中戴奧辛最恐怖,它是被美國環境保護署(EPA)列為劇毒性最高的致癌物質。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嬰兒期的照顧

想教寶寶自主進食?爸媽應選這類食物

新手爸媽除了常遇到餵寶寶的問題之外,有時可能會想「到底何時能鼓勵寶寶自己進食呢?」如果寶寶能學會用手把食物送進嘴巴裡,甚至可以使用湯匙用餐,對於沒日沒夜照料寶寶:看寶寶睡、看寶寶吃的爸媽來說,絕對是一件有進展的成就,本文中我們將會分享一些小技巧,來協助爸媽們教導寶寶自主進食,寶寶從需要爸媽一口口餵食,到能掌握進食方法的過程中,相信會令爸媽們頗有成就感。 寶寶學習自主進食的最佳時機 一般而言,寶寶7~8個月大時,應該已經能自己坐穩,爸媽就可以開始教導寶寶,開始練習用自己手指抓取物品,若爸媽觀察到寶寶已經能做到以下4種動作了,那就可以開始教他自己吃東西了: 能夠自己坐穩 愛把東西放進嘴裡 開始咀嚼的動作 餵奶時會用手握住乳房或奶瓶 如何鼓勵寶寶自主進食? 首先,爸媽要耐心給寶寶適當的機會來練習進食。第一步要提供寶寶一些好入口的食物,食物體積不宜過大,以免寶寶噎到。為避免一次給太多食物,寶寶可能較難拿取、不好進食,甚至不小心把食物弄掉,爸媽可以將食物切成4~5小份,並放到寶寶盤子裡,寶寶一邊吃的時候,爸媽再慢慢添加食物。同時,爸媽也應該在寶寶練習拿杯子或其他餐具時,多給予鼓勵,來建立寶寶的信心,然而,若寶寶還不擅使用餐具,也別心急,爸媽可以循序漸進指導寶寶,並給予寶寶多一些機會去嘗試。 哪些食物適合來練習? 讓寶寶練習自主進食的食物應有所挑選,建議該類食物應能做成泥狀,或切成碗豆大小,能放在湯匙上面為佳,適合的食物,諸如起司、水果切丁(香蕉、梨子、芒果等),或其他質地柔軟,且營養充足的食物,另外,麵包跟煮熟的義大利麵也可以列入考慮。 寶寶自主進食要小心噎到 爸媽有耐心指導寶寶,讓他們嘗試自主進食的同時,也要多注意寶寶被食物噎到的情況。因此,在挑選食物時就應有準備,如同上述,質地較軟、切成小塊狀,並能放在湯匙上的食物,比較適合給寶寶練習,相反地,質地太硬、未切塊的食物,例如整顆水果、生的塊狀蔬菜或內臟等,因為這類食物對寶寶不好處理,難以咬碎,甚至容易導致寶寶噎到,所以,爸媽應讓寶寶練習自主進食的同時,多留意是否有噎到的徵兆。


嬰兒期的照顧

學步期口腔保健~適量含氟牙膏防蛀牙

家中的寶寶開始長牙齒了嗎?通常在6~10個月大時會開始長牙,父母們也要開始注意寶寶的口腔清潔囉!為了讓小朋友有一口健康的牙齒,口腔衛生從小就要做好,以下介紹1~3歲(學步期)的兒童,適合哪種牙刷牙膏,以及如何照顧兒童牙齒健康。 長乳牙和換牙時間 一直到3歲左右,寶寶會長齊20顆乳牙,接著到6歲才會開始自然掉牙換成恆齒。然而有些人父母認為,反正小孩遲早都會換牙,所以蛀牙無妨,但其實換牙並非短期內就可換完,整個換牙過程,基本上會持續到12歲才結束,所以維持乳牙健康還是很重要的。 兒童刷牙用品挑選 1. 牙刷:挑選小孩的牙刷非常重要,建議可選專為該年齡層兒童設計的牙刷,刷頭最好小且刷毛柔軟。如果小朋友一直抗拒刷牙,不妨選擇有卡通圖案的牙刷,或是電動牙刷,可能會增加小孩對刷牙的興趣。 2. 牙膏:建議在寶寶18個月大之後,在刷牙時使用一點點低氟(low-fluoride)牙膏。氟化物(Fluoride)是一種礦物質,有助於強化牙齒和預防蛀牙,有些父母會讓小孩吃氟錠保健牙齒,但須注意氟的用量,若使用過多會導致氟中毒(Fluorosis),導致氟斑牙,反而傷害牙齒健康。 兒童刷牙方式 寶寶的門牙長出後,可以先以乾淨的小毛巾或紗布巾,來擦淨小孩牙齒、牙齦和舌頭,而大約到2歲之後,就可以開始用牙刷來刷牙了,每天早上起床和睡前各刷1次。通常小孩在18個月大以前,用清水清潔牙齒就好,除非牙醫師建議須配合其他清潔用品,18個月大之後,可開始用含氟牙膏刷牙,每次牙膏用量約豌豆大小,且至少刷2分鐘,並且使用牙線,清潔效果更好。 溫馨小提醒 在訓練小孩刷牙時,可以讓小孩一起握著牙刷刷牙,以熟悉這個動作。在小孩7~8歲以前,最好都由父母協助刷牙,或是看著他們刷牙,因為小孩的手還不夠靈活,自己刷可能會不夠乾淨。另外,根據美國牙醫學會(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 ADA)的建議,最好在小孩滿1歲時,讓牙醫檢查牙齒,除了能即早發現可能的問題,牙醫也會告訴您正確且合適的口腔清潔方式喔!


嬰兒期的照顧

1歲前不可吃蜂蜜?小心嬰兒型肉毒桿菌中毒

蜂蜜既天然又富含多種營養素,不少人都會用來取代糖漿或蔗糖,作為糖分的來源,但許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看似健康又溫和的蜂蜜,可不適合給寶寶吃喔!在日本就曾發生過小男嬰因每天吃 10 克蜂蜜,最後中毒死亡的案例。到底蜂蜜為何會導致中毒,那麼幾歲以上的寶寶才適合吃蜂蜜呢?以下為你說明。 蜂蜜對寶寶的影響 寶寶之所以不能吃蜂蜜,是因為蜂蜜中含有肉毒桿菌孢子(Clostridium botulinum spores),它能在腸道內生存,並分泌肉毒桿菌素(Botulinum toxin),這是一種神經毒素,會造成嬰兒型肉毒桿菌中毒(Infant botulism),症狀有呼吸困難、肌肉無力等,嚴重可能會導致死亡。 1 歲後才可吃蜂蜜 通常三週到六個月大的嬰兒,特別容易受嬰兒型肉毒桿菌中毒,因為該時期的寶寶,消化系統還不夠強壯,無法抵禦該菌在腸道生長,最好等到寶寶一歲以後,再讓他們食用蜂蜜等食品。此外,成人之所以不受蜂蜜中的細菌影響,是因為成人腸道中的菌種較為豐富,可以抵抗肉毒桿菌的生長。(延伸閱讀:嬰兒常見消化問題有哪些?小撇步教爸媽幫寶寶緩解) 肉毒桿菌中毒症狀 寶寶在吃下含有肉毒桿菌的食物後,中毒的症狀會在 12~36 小時內出現,但有些寶寶會在 14 天後才出現症狀。通常會先出現便祕的情形,其他症狀則包含沒精神、全身無力、沒食慾、昏睡、呼吸困難、煩躁或哭鬧,甚至癲癇(Epilepsy)等。若父母們發現孩子有這些症狀,且近日曾餵食寶寶蜂蜜或含有蜂蜜的食品,請盡快送醫治療。肉毒桿菌中毒算是嚴重的情況,若於良好的醫療照顧下,死亡率約 2.0%,否則死亡率相當高。(推薦閱讀:嬰兒第22週:寶寶 5 個月的照顧須知、注意便祕和假咳嗽) 其他食物也可能有肉毒桿菌 肉毒桿菌是自然界中十分普遍的細菌,在灰塵、土壤中可能都存在。除了蜂蜜外,甘蔗、甜菜製成的糖蜜或玉米糖漿,根莖類食物如地瓜、胡蘿蔔等,都可能含有肉毒桿菌孢子。雖然肉毒桿菌不耐高溫,但其孢子並無法輕易用高溫殺死,因此,在製作寶寶離乳食品時,請謹慎使用甜味添加劑,並將食材確實清洗乾淨再烹煮。(推薦閱讀:哺乳媽媽如何斷奶?抓準斷奶時機、循序漸進並注意鐵質補充)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