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期的照顧

照顧寶寶讓你慌了手腳嗎?本類別提供各種育兒撇步,包含奶瓶性蛀牙、如何換尿布、嬰兒包巾的使用等等,讓新手父母不再「聞寶寶哭而色變」,游刃有餘的應對。

基礎知識

嬰兒期的照顧

尿布推薦10大品牌!尿布價格、尺寸、材質、挑選重點全解析

嬰兒尿布推薦哪一款?尿布種類有哪些?尿布尺寸怎麼看?挑選時該注意哪些重點?《Hello醫師》為您深入解析,推薦您10款熱門嬰兒尿布品牌,並整理相關產品資訊,供您參考選購。 尿布推薦種類:尿片、拉拉褲 尿布依據穿脫方式,可分為以下2種: 尿片(黏貼型尿布) 尿布設計:腰部有魔術貼,可配合嬰兒腰圍自由調整鬆緊度 穿脫方式:嬰兒須躺著才能穿脫 適合對象:0~3個月新生兒,因為新生兒多無法自行改變姿勢,使用黏貼型可更貼合身體 尿布價格:通常較便宜,但主要仍視品牌及產地而定 拉拉褲(褲型尿布) 尿布設計:外型如同小內褲,只要將尿布套進雙腿、往上拉,就能輕鬆穿上 穿脫方式:無論躺著、站著都能穿脫 適合年紀:適合6個月以上,穿尿布時已不易乖乖躺好,或已學會翻身爬行的嬰兒 尿布價格:通常較貴,但主要仍視品牌及產地而定 尿布推薦種類選用3重點 尿片和拉拉褲可互相搭配使用,例如當嬰兒還不會爬行走路,但睡覺時已會翻身漏尿時,可在晚上改用拉拉褲,其餘時間則繼續使用尿片,以節省預算。 除了基本款的黏貼型尿布與拉拉褲之外,市面上也有推出「高腰設計」的款式,若嬰兒的尿量較大,或經常軟便而從尿布縫隙中滲出,可考慮買高腰設計的款式,加強包覆性。 市面上也有推出外層具防水設計的防水褲,俗稱游泳尿布,適合帶寶寶去戲水時使用。 尿布推薦材質怎麼挑? 尿布的結構分成2部分: 1.尿布外層 外層通常有PE防水塑膠材質及不織布等2種材質,其差異如下: PE防水塑膠材質 較不透氣 防水性較佳 適合尿量較大的嬰兒 不織布材質 較透氣 防水性較差 適合尿量較少、皮膚較嬌嫩的新生兒 2.尿布吸收層 尿布的吸收層主要由紙漿與高分子吸收體所組成,其功能如下: 紙漿(表層):負責快速吸收尿液,將尿液引導至高分子吸收體,同時也增加尿布的柔軟度。 高分子吸收體(底層):尿布吸收大量尿液的關鍵,遇水後會形成凝膠狀,將尿液鎖在吸收體中,讓尿布即使遭到壓擠也不會滲漏。 尿布推薦材質挑選重點 嬰兒的肌膚十分嬌嫩,尿布材質若不透氣且吸水性差,寶寶很容易有尿布疹,另外,尿布的表面材質若不夠柔軟,長期反覆摩擦也可能傷害肌膚,讓嬰兒出現紅屁屁,甚至破皮。 因此,在挑選尿布時,可多加注意以下3個重點: 尿布透氣性 尿布吸水性 尿布接觸肌膚材質的柔軟度 尿布推薦尺寸怎麼看? 挑選尿布尺寸時,建議同時評估嬰兒的月齡、體重及體型,因為每位寶寶出生的體重、發育狀況都不同,體格也不一樣,有些寶寶可能一出生體重較重、大腿較豐潤有肉,就不見得適合穿NB尺寸的尿布。 一般來說,合適的尿布尺寸,腿圍須比嬰兒大腿再寬鬆一些,以不外漏尿尿或便便為基本標準;此外,也須注意尿布的腰圍不能太緊,以能放進1~2手指的鬆緊度,最為舒適。 註:NB指新生兒,為New Born的簡寫 嬰兒尿布尺寸年齡對照表 尿布尺寸 嬰兒年齡 NB 0 ~ 1.5個月 S 3個月 ~ 5個月 M 5個月 ~ 11個月 L 1歲 ~ 2歲 XL 2歲以上 嬰兒尿布尺寸體重對照表 尿布尺寸 嬰兒體重 NB ~ 4kg S 4 ~ 8kg M 6 ~ 11kg L 9 ~ 14kg XL 12 ~ 17kg XXL 15 ~ 28kg 尿布尺寸推薦挑選重點 若嬰兒出現以下5種情況時,建議就可考慮挑選大一號的尿布: 尿布穿起來很緊或有勒痕 尿尿或便便的量增加,或頻繁外漏尿尿或便便 腰圍上的黏貼位置已經貼到最外側 褲襠感覺變短,或腰圍部分一直掉到肚臍下方 嬰兒體重超過尿布尺寸表上所標示的體重 尿布推薦品牌:10款|嬰兒、新生兒尿布推薦 日本大王尿布 輕薄舒爽 褲型紙尿褲 麗貝樂尿布 敢動褲褲型 紙尿褲 / […]

看更多 嬰兒期的照顧 相關文章

嬰兒期的照顧

寶寶耳屎好多怎麼辦?亂清有風險、教你正確清理原則

大人可能會基於衛生考量,覺得寶寶積了很多耳屎,要幫他們清理、掏耳朵。但很多大人不知道的是,其實清耳朵時耳道內的耳屎不用清,只需要清理外耳就好。以下來為大家說明為什麼耳道內的耳屎不用清,以及幫寶寶清耳屎的方法。 亂清恐將耳屎更往內推 如果用棉花棒等工具掏耳朵,有可能會把寶寶的耳屎推向耳朵更深處,導致耳朵發炎。掏耳朵的動作,也可能會不小心傷到寶寶的耳膜。如果爸媽擔心寶寶耳屎堆積太多,與其使用棉花棒,專家建議使用過氧化氫耳滴劑(Hydrogen peroxide drops,俗稱雙氧水)。使用前請務必先諮詢醫師,取得醫師的同意,並記得遵照醫師的指示使用。 幫寶寶正確清耳屎的 4 個方法 1. 只用軟布清理外耳:將軟布用溫水浸溼,用以清理外耳的耳垢。一般來說,這樣就足以清掉肉眼看得到的耳屎了,請勿將軟布硬塞入耳道。(同場加映:幫新生寶寶洗澡:簡單上手的安全指南) 2. 去醫院請專業護理員清理:如果很想幫寶寶清耳道內的耳屎,可以把寶寶帶到醫院請專業的護理人員處理。專業護理人員會用專門的挖杓來清除耳屎,必要時也能為你開立專用的滴耳藥劑。 3. 用雙氧水清耳屎:將雙氧水和清水以 1:1 的比例混合,並均勻搖晃,使液體混合,再將玻璃瓶握在手中,讓手的溫度將過氧化氫溶劑加溫。將寶寶的頭枕在你的腿上,把需要清理的耳朵朝上,用滴管將溶劑滴入耳內,一次一滴,直到滴滿整個耳道為止。過程中可能需要一邊安撫寶寶,請他保持冷靜。過氧化氫溶劑在寶寶的耳道裡泡五分鐘後,讓寶寶起身,溶解的耳屎就會隨著溶劑流出耳道。這時再用沾濕的軟布,將流出的耳屎及外耳擦拭乾淨即可。一天最多幫寶寶清耳垢一次,三到五天後才可再清一次。 4. 趁洗澡時利用溫水清理:幫寶寶洗澡時,用耳用棉球將溫水擠入需要清理的那隻耳朵中,耳屎可能就會隨著水整塊流出。(同場加映:寶寶皮膚柔嫩脆弱 肥皂清水保養就夠) 使用雙氧水清耳朵的注意事項 如果寶寶已經能靈活控制自己的頭部,建議不要使用雙氧水幫寶寶清耳屎,因為寶寶亂動的話,溶劑可能會無法順利從耳道流出,進而演發成併發症。 除了如何幫寶寶清耳垢,嬰兒從三到六個月大時,就會開始長出乳牙,新手媽媽也要小心奶瓶性齲齒!注意寶寶口腔衛生預防蛀牙。 【點我前往親子教育專區】


嬰兒期的照顧

寶寶打嗝打不停怎麼辦?4招小撇步教你舒緩

打嗝對嬰兒其實多數無大礙,對成年人來說,打嗝可能是件不舒服的事,但對寶寶來說其實不然。通常打嗝對寶寶的影響不大,他們甚至能在一邊打嗝的情況下,一邊安然入睡。不過看著寶寶打嗝,有些家長也會很焦急,到底怎麼辦才好?本文就整理出四招舒緩寶寶打嗝的方法,一起來試試看! 打嗝是什麼 打嗝是不自主的反射動作,是神經系統的打嗝反射環受刺激引起橫膈膜抽搐所致。當橫膈膜突然陣發性抽搐造成不自主吸氣時,氣管入口及聲帶會反射性快速關閉而產生「呃」的聲音,並伴隨頸部肌肉收縮。 大部分的打嗝症狀通常和胃膨脹有關,因為胃在橫膈膜下方,一旦胃部膨脹壓迫刺激到橫膈膜,都可能引發打嗝,例如吃太多吃太快、喝產氣飲料、或是邊吃邊講話吞進太多氣體等。 一般的打嗝是無傷大雅,不過要是時間持續過長(超過48小時),要注意有可能是生病了。 嬰兒打嗝的原因 根據衛福部孕產婦關懷網站表示,新生兒因神經生理還未發育成熟,自發性的連續打嗝是因為橫膈膜受到刺激所造成,和成人打嗝的成因類似,較容易發生在喝完奶時,如果寶寶打嗝時看似有不舒服或有哭鬧情形,建議可抱起寶寶直立於胸前休息、幫他拍拍背會讓他舒服點,或餵他喝些奶,打嗝會自然停止。 打嗝時間多久才算異常 以嬰兒打嗝來說,一般打嗝大約 5-10 分鐘會自己停止,父母應觀察寶寶的打嗝與是否與特定行為有關,像是脹氣、平躺著吸吮乳頭或是奶嘴沒有密合等,這些情況下的打嗝都會在短時間內消失。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情況可能需要藥物治療,像是胃食道逆流嚴重時會合併嘔吐或進食困難與頻繁打嗝,服用藥物後大多可以改善這些情形。 舒緩寶寶打嗝四步驟 1. 輕拍背部排出氣體 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建議,在餵寶寶時,可以同時拍拍他們的背部,因為拍背的震動,可以幫寶寶釋出造成他們打嗝的氣體。若是親餵母乳的媽媽,可以在換乳房哺乳時幫寶寶拍背。若寶寶已經開始吃副食品,可以大概在每次餵 50-80 克食物後,幫他拍背,拍打時別過度用力,只要輕拍即可。 2. 使用奶嘴幫橫膈膜放鬆 寶寶打嗝是因為橫膈膜和聲帶在快速收縮,試試看在寶寶打嗝時給他一個奶嘴,讓寶寶用吸奶嘴的方式,放鬆自己的橫膈膜,以舒緩打嗝的症狀。(推薦閱讀:先吸奶才給奶嘴!父母必看奶嘴須知) 3. 用腸痛水排出胃裡的氣 腸痛水(Gripe Water)是一種用薑、茴香、洋甘菊和肉桂等草藥製成的藥水,俗稱「肥仔水」,可用來治療寶寶腹絞痛等其他消化問題,幫助寶寶排出胃裡的氣。 不過使用此類藥品前請先諮詢醫師,以確認這些藥水對寶寶是安全的;使用前也務必仔細閱讀產品說明。(推薦閱讀:嬰兒常見消化問題有哪些?小撇步教爸媽幫寶寶緩解) 4. 放任不管持續過久再就醫 新生兒打嗝大多是正常的,通常都會自然消失,也不會讓寶寶感覺不適,所以讓它自然停止即可。除非打嗝一直停不下來,不然不用特別就醫,因為打嗝只有在少數情況下,是疾病的徵兆。 常打嗝的嬰兒,照顧上主要在喝奶後確實拍嗝,並減少寶寶哭鬧狀況以避免脹氣,通常就不會有什麼問題,不過要是有合併其他症狀,請務必醫替寶寶檢查。 預防打嗝的方法 由於大部分的打嗝原因不明,很難完全預防,不過以下幾點可以注意: 在寶寶情緒穩定時餵食,別等到他們已經很餓或很煩躁時才餵。 避免餵食後立刻讓寶寶從事會劇烈搖晃的活動,或需消耗大量精力的遊戲。 餵食後,讓寶寶保持頭上腳下的直立姿勢至少 20 分鐘。


嬰兒期的照顧

新生寶寶該睡多久?父母必知4注意事項

照顧新生兒非常辛苦,除了要定時餵奶之外,有時半夜還要起來哄哭鬧的寶寶入睡。有些寶寶無論怎麼哄都不睡,有些卻是睡太久,造成喝奶的時間不足,不論哪種情況都讓父母傷透腦筋,以下介紹新生寶寶的睡覺時間,以及睡覺時應注意的事項,一起看看吧! 新生寶寶的睡覺時間 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表示,新生兒每天應睡 14~17 小時,有些可能會睡到 18~19 小時;寶寶在這段時間內,每隔幾個小時就會醒來喝奶。餵母奶的寶寶清醒次數較頻繁,每天大約餵 8~12 次;媽媽若是選擇配方奶,則約每 3~4 小時餵一次。通常在初期,寶寶易因睡太久而喝奶量不足,造成體重偏輕,建議每 3~4 小時就叫醒並餵奶,直到寶寶體重增加至正常為止(推薦閱讀:寶寶怎麼餵?母乳好處多但奶粉也OK)。此外,新生兒較容易在半夜醒來,而寶寶在 2~3 個月大後,便可開始連續睡上 5~6 小時,但這因人而異,有些寶寶要到六個月之後,才能一覺到天亮。 如何幫助寶寶入睡? 替寶寶建立規律的睡前儀式,如洗澡、換尿布,將寶寶放在床上後,調暗燈光、放點輕柔音樂,營造平靜的氣氛,有助於培養睡意。此外,平常最好別讓寶寶在喝奶或抱在懷裡時睡著,因為一旦習慣這種模式,之後可能都要人抱著才會入睡。專家建議,當寶寶在懷中出現想睡的跡象時,就把寶寶放在床上讓他們睡著,這可幫助寶寶學習自行入睡。(同場加映:了解嬰兒睡眠時間:睡前儀式讓寶寶乖乖睡) 寶寶睡覺 4 注意事項 為了預防嬰兒猝死症(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簡稱 SIDS,即嬰兒睡覺時意外死亡)的情況發生,在準備讓寶寶睡覺時,請注意以下事項: 1. 正躺最安全:研究發現,嬰兒猝死症通常和趴睡(肚子朝下)的姿勢有關,因為這種姿勢較易造成窒息,所以專家們認為正躺(背朝下)著睡,才是最安全的。 2. 不睡軟床:一些研究指出,過度鬆軟的床墊、寶寶穿太多,都會增加嬰兒猝死的機率。 3. 嬰兒床不放雜物:別放額外的枕頭、被子、玩偶等東西,若需替寶寶蓋被子或在床上舖毯子,建議蓋在寶寶胸部以下的範圍就好。 4. 適時給奶嘴:有些研究結果顯示,使用安撫奶嘴的寶寶,發生嬰兒猝死症的機率較低,所以可視情況給寶寶吸安撫奶嘴,但這並非必須,也別強迫寶寶。(延伸閱讀:寶寶睡覺別含奶嘴~奶瓶性蛀牙請小心)


嬰兒期的照顧

嬰兒哭不停?哭到聲嘶力竭?教你判斷哭鬧原因、這6方法安撫入睡

許多家裡有新生兒的父母,常因寶寶哭不停而傷腦筋,有時即使換了尿布或餵奶後,寶寶仍舊哭個不停;其實嬰兒會哭鬧的原因有很多,以下介紹該如何判斷寶寶的需求及如何哄睡寶寶或讓他們安靜下來。 寶寶哭鬧的原因 寶寶還不會說話,經常藉由哭來吸引大人注意力,或者藉此表達需求;其中,寶寶常見的哭鬧原因包括想睡、尿布已濕或有大便、餓了、太冷或太熱、被噪音刺激、肚子痛、腸絞痛、胃食道逆流(GERD)或其他疾病等,有時則只是想要被人抱而哭;另外,當陌生人接觸時,寶寶可能也會因不安或恐懼而哭,通常寶寶到了第7週左右,會哭得最頻繁,接著便漸漸減少。 如何判斷寶寶的哭聲? 若寶寶在換尿布、餵奶或換環境後仍哭不停,可多注意是否生病了;若寶寶的哭聲聽起來感覺很痛苦,且暫停1~2分鐘後又開始哭,就可能是有腹痛;寶寶若每週哭鬧超過3天,每次長達3小時,就很有可能是腸絞痛,一些專家指出,這可能和胃食道逆流或食物過敏有關。(尿布推薦:尿布推薦10大品牌!尿布價格、尺寸、材質、挑選重點全解析) 安撫和幫助寶寶入睡6大方法 若是在哺乳期,哭鬧時不妨讓寶寶吸吮母親的乳頭或奶嘴。 餵奶時可播放柔和的白噪音或音樂,以分散寶寶的注意力。 稍微大一點的寶寶,可以拿小毛毯給他們摸。 可抱著寶寶走動,輕微小幅度地搖擺或跳舞,並跟他們說話或唱歌。 把寶寶放在嬰兒車裡,推出去散步或開車出去,有很多寶寶都喜歡睡在車裡。 穩定且有節奏地撫摸寶寶的背部,或輕輕地按摩他們的皮膚。 寶寶哭不停,免疫力恐是關鍵!母乳成分營養素最重要 當寶寶免疫力不足時,容易因細菌與病毒感染而感到不舒服,因此會持續哭鬧,可透過餵食母乳,提供寶寶最豐富的母乳營養素,有助提升寶寶的免疫力。母乳中有多種營養成分和生物活性因子,可以為寶寶強化自我免疫力。 成分1. 母乳益菌:建立健康的腸道菌叢,形成保護膜 健康的腸道菌叢有助提升免疫力,哺餵母乳正是建立新生兒腸道菌叢的重要環節,母乳成分中天然健康的菌種包含乳酸菌(Lactobacillus)、葡萄球菌(Staphylococci)及腸球菌(Enterococci)等,其中羅伊氏乳酸菌(Lactobacillus Reuteri)可防止病毒和細菌攻擊益生菌,並分泌殺菌物質,主動消滅病菌,改善寶寶因腸絞痛而夜哭的問題。 成分2.母乳寡醣 HMO:驅離病菌,提升免疫力 母乳寡醣 HMO(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有助嬰兒腸道的好菌生長,建立健康的腸道菌叢、提升免疫力;此外,母乳寡醣的結構如同誘餌一般,可困住病菌,防止細菌黏附在上皮組織,降低感染率。 成分3.母乳蛋白:為寶寶建立免疫力 母乳中的蛋白質包含兩種成分:乳清蛋白(Whey)、酪蛋白(Caesin),乳清蛋白可調節身體免疫狀況,母乳蛋白中乳清蛋白比例較牛奶多,在母乳中乳清蛋白、酪蛋白的比例為 6:4,而牛奶比例則是2:8,因此母乳蛋白的組成可以創造較好的腸道環境,讓好菌形成厚實的防護膜,可提供寶寶更多的保護力。 若要從根本減少寶寶哭鬧的頻率,建議家長可從平時加強寶寶自身免疫力做起,包括可多注意寶寶的睡眠、運動品質,以及寶寶日常的營養攝取。 若因為醫療或其他原因無法完全哺餵母乳,仍可挑選含有母乳成分的配方奶粉,選擇同時擁有母乳益菌、母乳寡醣 HMO及母乳蛋白等三大關鍵成分,以滿足寶寶全面性的營養需求,同時又可強化免疫力,把握3歲前兒童免疫力養成的關鍵期。 寶寶仍哭不停請就醫 切勿情緒失控 在嘗試許多方法後,仍無法安撫寶寶時,雖然會感覺沮喪,但千萬別衝動地搖晃寶寶,因為寶寶可能會因此出現嬰兒搖晃症候群(Shaken baby syndrome)。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表示,寶寶的頭部非常脆弱,無法承受劇烈晃動,有些家長會因情緒管理不當,衝動做出晃動或撞擊等行為,造成寶寶頭部血管破裂,導致寶寶有嬰兒搖晃症候群,包括腦損傷、智力發展不足、癲癇(Epilepsy)、失明或死亡等。(延伸閱讀:嬰兒撞到頭怎麼辦?寶寶撞到頭注意4症狀,「頭3天」是重要觀察期) 若寶寶一直哭不停或哭聲異常時,請尋求專業醫師或醫療人員協助,千萬別因為一時的意氣用事,而造成永久的遺憾。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嬰兒期的照顧

新手爸媽必知!餵寶寶喝多少有訣竅

對許多新手父母來說,最關心也最擔心的,就是餵養新生寶寶的奶量和餵食時間,深怕少餵多餵都會影響孩子健康。別擔心,以下就為你介紹各階段新生寶寶哺乳量與注意事項! 新生兒初期的喝奶量可能不穩定,最好依寶寶的需求來餵奶,當他們餓時就餵,不想喝也不要勉強。判斷寶寶餓不餓可以透過他們的動作來觀察,例如頭會轉到另一邊,張嘴伸舌頭,手指和拳頭放在嘴裡或是嘴形像是要吸吮的樣子。 此外,哭也是寶寶表達飢餓的常見方式,但通常寶寶哭的時候其實已經很餓了,所以最好在寶寶哭之前就餵,以免讓寶寶感到不安而難以平靜下來。不過有時寶寶哭並不是因為飢餓,若在餵飽後一小時內哭,可能有其他原因,也許是不安全感、感覺太熱或太冷,這時抱起寶寶輕拍安撫他、換個環境,也許可以讓寶寶平靜下來。 0~2 個月 一般而言,第一個月大的寶寶,每二到三小時喝一次奶(一天約 8~12 次),每次約 45~90 毫升(ml)。隨著他們逐漸成長以及習慣這種分量之後,可以將餵奶量稍微增加,並且約三到四小時喝一次。若餵母乳可以每 1.5 小時一次,因餵母乳比配方奶更容易被消化。大約一個月後,寶寶每次的需求量可增加到大約 120 毫升,每三到四小時餵一次。 4 個月 四個月大的寶寶,每次喝約 120~180 毫升的奶量(取決於寶寶的健康狀況與體型),醫師也可能會鼓勵在此階段開始餵寶寶固體的食物。   6 個月 到了第六個月,寶寶可能每四到五小時就需要餵一次,每次約 180~230 毫升。 寶寶的喝奶量其實每天都會略有不同,若似乎胃口變大並不需過度緊張,因為隨著寶寶成長,有時候他們會需要吃更多,所以爸媽們請相信寶寶的本能,給予他們想要攝取的分量即可。爸媽也可以從寶寶的動作,判斷他們是否吃飽了,例如頭稍微撇開,嘴巴閉著並避開乳頭或奶瓶,或喝奶時睡著等。 想知道寶寶有沒有攝取足夠的奶水,也可以從寶寶的排尿量和體重來判斷。一般而言,零到一個月的新生兒,每天排尿量大約是尿濕六塊尿布(拿起來重重的)及三到四次的排便,一個月大的寶寶每天至少需尿濕四到六塊尿布,排便量會稍微少一點。 而餵母乳的寶寶通常大便會較軟且排便頻繁,而餵配方奶的寶寶則大便會較硬,且排便次數較少。體重上,出生幾天後的寶寶,會因排出多餘水分而減少 7~10% 的體重,屬於自然現象。大約從第二週開始,寶寶平均每週都要增加 115~200 克,到六個月之後,減緩為每週增加 85~140 克。


嬰兒期的照顧

寶寶咳嗽分成哪幾種?怎麼舒緩症狀?簡單4方法教你止咳

咳嗽其實可以細分成許多類型,到底要怎麼分辨自己的小孩只是單純感冒而咳嗽呢?如何舒緩家裡寶寶咳嗽的症狀呢?本文將提供一些自然有效的方法,幫助你居家治療寶寶的咳嗽。(建議先閱讀:寶寶咳嗽咳不停?新手爸媽必看的咳嗽主因) 寶寶咳嗽的種類 家裡嬰兒咳嗽種類有很多種,一般都是小感冒無須太驚慌,目前寶寶咳嗽大約會分成以下種類: 哮吼(Coup):是聲音沙啞、犬吠樣咳嗽(Barking cough)、吸氣性喘鳴(stridor)及呼吸窘迫症狀。大多由病毒感染所引起,其中又以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1 型及 2 型感染最多見。 氣喘:氣喘的咳嗽聲聽起來會是咻咻(wheeze)的聲音,是從胸腔內發出哨聲,呼氣時比吸氣時更頻繁。 慢性咳嗽:慢性咳嗽分兩種,一種是濕咳,代表喉嚨通常是病毒引起的,有時會有很猛烈的咳嗽。若沒有流鼻水或是照 X 光很正常的話,服用兩到四周的口服抗生素便可復原;另一種為乾咳,通常由感冒、過敏、季節轉換所引起。 百日咳(Pertussis):帶有喘息聲的咳嗽(whooping cough),是由百日咳桿菌所引起的呼吸道細菌性疾病,透過飛沫傳染。初期的症狀與感冒相似,如持續咳嗽超過兩週、伴隨打噴嚏、流鼻水等,容易被忽略而延遲就醫。 若家中寶寶咳嗽不止且越來越嚴重,建議還是立即就醫,以免錯過治療。 居家治療寶寶止咳 有些寶寶的咳嗽雖然不太嚴重,但家長聽到咳嗽聲難免會焦慮,到底要怎麼緩解嬰兒的症狀呢?以下四個小撇步教你舒緩咳嗽症狀。 1. 嘗試一茶匙蜂蜜 蜂蜜是一種有很多療效的神奇成分。它對於治療與感冒有關的問題方面特別有效。 若您的孩子咳嗽很嚴重,試著讓孩子睡前吃半茶匙蜂蜜。 可以舒緩喉嚨痛、減少咳嗽。但是,請勿給 1 歲以下的兒童食用蜂蜜,因為它不利於消化系統。 2. 讓寶寶多喝液體 這看起來似乎沒有多少效用,但如果寶寶感冒了,多喝一些液體,有助於減少體內的黏液,緩解鼻塞、喉嚨不適。一旦喉嚨清爽了,咳嗽就會好轉。對於 6 個月以下的嬰兒,可以提供溫的母乳或配方奶,但還不可以喝水或果汁,因為寶寶的消化系統可能會受到傷害。 對於年齡較大的孩子,也可以讓他們喝水、果汁或牛奶,但最好是溫的。此外,也可以為寶寶烹調溫暖的液體食物,例如雞湯或粥,藉此舒緩孩子的喉嚨痛。 3. 使用鼻滴劑 孩子感冒時,鼻子同時也會塞住,這會使他們在呼吸、進食或睡眠時都不舒服。漸漸地,氣管會變得脆弱,因而引起咳嗽。在這種情況下,成分單純的鹽水鼻滴劑,可以幫助稀釋黏液,並緩解腫脹的氣管。 使用生理鹽水後,便可以輕鬆地從孩子的鼻子裡清出黏液。白天任何時候都可以使用鹽水鼻滴劑,直到孩子的感冒痊癒為止,但請不要過度使用,以避免鼻子疼痛。 4. 使用加濕器 有些咳嗽可能是因為天氣和空氣污染所造成的,加濕器可以提供溫暖和有水蒸氣的空氣,幫助緩解孩子的咳嗽。如果家裡沒有熱霧加濕器,也可以在浴缸裡放熱水,跟孩子一起坐在熱水前約 15 分鐘,也有水蒸氣的效果。 此外,也可以在寶寶的房間使用冷霧加濕器,或在室外呼吸新鮮空氣約 20 分鐘,因為有新鮮空氣的地方,也可幫助緩解咳嗽。


嬰兒期的照顧

嬰兒血管瘤會消失嗎?一篇搞懂嬰兒血管瘤的原因、種類、症狀及治療

小瑜出生後,右眼皮底下有條淡淡紅線,隨著時間過去,這條紅線愈來愈突出。3個月大時,紅線已轉為外型如同草莓的血色腫瘤,,摸起來溫溫熱熱,看起還有點嚇人。小瑜媽媽趕緊帶她到小兒科就醫,醫師仔細檢查,發現原來小瑜罹患嬰兒血管瘤,出生3至6個月是快速生長期。幸好,小瑜媽媽就醫時間不算太遲,經治療後很快就能改善。 嬰兒血管瘤雖為良性腫瘤,但可能給孩子外貌帶來負面影響,甚至造成潰瘍、影響器官功能。《Hello醫師》向您說明嬰兒血管瘤的原因、種類及部位,以及相關治療資訊。 嬰兒血管瘤是什麼? 血管瘤一般可分為2類,一類為真正的血管腫瘤,由血管內皮細胞增生所致,嬰兒血管瘤即屬此類,另一類則是血管畸形,由血管構造異常擴張所引起,如常見的葡萄酒色斑;這類血管畸形之血管瘤沒有退化期,一輩子皆會留存身上。 嬰兒血管瘤(Hemangioma infantile)多發生於新生兒時期,因此以嬰兒血管瘤稱之;若未妥善治療,可能到了嬰兒期甚至學齡期都還持續。 嬰兒血管瘤在快速生長期時,斑塊表面會有草莓狀的隆起,因此又稱為草莓樣血管瘤。新生兒的發生率約1至2%,女嬰的發生率為男嬰的2~5倍,約3成血管瘤如同胎記,出生時就在嬰兒身上,其餘7成則會在出生後1~4週出現。 為什麼會長嬰兒血管瘤? 嬰兒血管瘤多為偶發性的,與遺傳關聯不大,可能導致嬰兒血管瘤的因素包括: 早產 胎兒體重過輕(低於1000g) 高齡產婦 多次懷孕 子癲前症 前置胎盤 嬰兒血管瘤的種類及部位 嬰兒血管瘤可能生長於身體各部位,其中以頭頸部發生率最高(60%),其次為軀幹(25%)及四肢(15%)。嬰兒血管瘤依其深度主要可分為3類: 表淺型:位於皮膚淺真皮層,外型為類似草莓的亮紅色凸起斑塊。 深層型:位於較深的真皮層或皮下組織,顏色呈淡藍色至紫色,表面摸起來十分平整。 混合型:混合上述2種類型,可能同時混雜2種不同顏色。 而嬰兒血管瘤依分布方式可分為2類: 局部型:血管瘤侷限於一小區域,病灶可能為圓形或斑塊狀。 帶狀型:血管瘤呈帶狀分布,漫布在一個大範圍內,容易伴隨其他異常,需就醫檢查。 新生兒血管瘤多久消失?嬰兒血管瘤的病程說明 嬰兒血管瘤依照生長狀況,可分為以下3個階段: 初期病灶:出生或出生不久時產生,呈紅紫色斑點,大小如同紅疹或被蚊蟲叮咬,但也有可能以淡紅色斑塊呈現。 快速生長期:快速生長期為出生後的3至~6個月,在此期間中,血管瘤會迅速變大、變硬,顏色亮紅。依據個體差異,快速生長期也可能提前至滿月開始,或晚至6個月大後。 緩慢退化期:經歷約3個月的快速生長期後,嬰兒血管瘤會開始緩慢退化,病灶變平,顏色從亮紅轉為灰紫,並逐漸分散消退。約3成血管瘤在3歲前消失,5成在5歲前消失,9成在9歲前消失,其患部可能會出現皮膚萎縮、血管擴張或脂肪纖維化(變成膨起的小肉球)等現象。 若嬰兒血管瘤會自己消失,那還需要治療嗎? 嬰兒血管瘤雖然由於是良性腫瘤,且會自行消失,一般而言無需治療,但其生長部位若為臉部,則可能影響嬰兒的器官功能,如長於眼睛附近,易導致斜視、散光或弱視;、長於鼻子,可能會使鼻軟骨變形,影響呼吸;、若長於耳朵,恐讓耳朵畸形或影響聽力;、長於嘴唇,則可能造成吞嚥困難。,即使生長部位不在臉部重要器官附近,也可能給小孩外觀帶來嚴重影響,因此建議接受治療。 不過,即使新生兒血管瘤未長於臉部,也容易有潰瘍、出血或引發感染,亦可能因血管瘤過大、出血過多,造成心衰竭,進而導致生命危險。因此,安全之計便是仍建議請專業醫師診斷、及評估,決定是否需要立即治療,或任其自然生長及消退。 目前臨床上治療嬰兒血管瘤的第一線治療藥物有2種: Timolol(外用藥水):適用於較小且表淺的血管瘤,具有輕微刺激性,需早晚使用,並避免碰觸眼口鼻。 Propranolol(口服藥):適用較大且較深層的血管瘤,可抑制血管新生,不適合有低血壓或心律不整之嬰兒,因副作用包含低血壓、低血糖及心跳過緩。 一般而言,若早期接受治療,病灶多能獲得良好控制並漸進改善,若治療時間較晚,則至少需6個月以上的治療期,建議父母協助治療時需保持耐心,定期用藥、拍照記錄及回診檢查,並隨時注意嬰兒有無出現任何藥物副作用,以確保嬰兒健康無虞。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嬰兒期的照顧

新生兒黃疸2週以上快就醫!膽道閉鎖用3症狀判斷,治療晚恐須肝臟移植

膽道閉鎖(Biliary atresia)是新生兒漸進性的膽道疾病,在台灣每1萬5千名新生兒中,約有1個會發生膽道閉鎖。根據台大醫院護理部統計,台灣每年約會新增30~40名膽道閉鎖病童,但有3成病童因未被發現,而錯失黃金治療時間。《Hello醫師》為你介紹什麼是膽道閉鎖,分享判斷膽道閉鎖3大症狀。 膽道閉鎖是什麼? 膽道閉鎖是一種好發於新生兒的肝膽疾病,可能原因包括膽管的先天性畸形、發育不良,或胎兒在發育過程中,因缺血導致膽道分化及發育障礙所致。 膽道閉鎖指連接肝臟與十二指腸間的膽道已無法暢通。由於膽道主要功能是將肝臟製造的膽汁運送至腸道,作用為消化脂肪性食物。而膽囊則負責將膽道輸送來的膽汁儲存起來,當有食物待消化時才會收縮,並將膽汁釋出至十二指腸。一旦膽道不通時,肝外管腔將隨之封閉,以致於肝臟分泌的膽汁無法運送至腸道,糞便將呈現灰白色,並累積在肝臟,進而產生肝硬化的風險。 若2歲前未及早診斷出膽道閉鎖的可能性並加以治療,恐怕將造成肝臟變大且硬化,進而引發肝衰竭而有生命危險。 判斷膽道閉鎖的3大症狀 不少人常將膽道閉鎖與新生兒黃疸搞混,父母們應多加觀察以區別;若寶寶黃疸持續時間過長、超過14天以上,應儘速就醫,診斷是否為膽道閉鎖。 建議父母可觀察有無下列3大症狀: 持續性黃疸:超過2週以上,且已排除因母乳哺育讓代謝效率變差所造成的黃疸。 糞便呈灰白色:可利用衛生福利部提供的九色卡來對寶寶的糞便顏色,當顏色落在1~6號的異常色時,應立即就醫。 肝脾腫大:產生腹脹、腹水。(你應該要知道:搖寶寶搖出命!「嬰兒搖晃症」恐傷腦、嗜睡嘔吐為關鍵前兆) 膽道閉鎖恐需肝臟移植 除了上述症狀外,醫師還會透過下列3項檢查診斷是否為膽道閉鎖: 抽血:檢驗肝指數、膽紅素,進行血清、尿液檢查,確認是否有新生兒肝炎。 超音波:腹部超音波檢查膽囊、膽管是否有腫大。 核子攝影:肝膽道核子攝影可檢查出膽囊、膽管腫大。 在診斷出膽道閉鎖後,醫師會依照嚴重程度進行手術或肝臟移植: 手術治療:施行葛西手術(Kasai procedure,肝門空腸吻合術),切開不通的膽道,將小腸連接到肝,讓膽汁不再淤積。越早接受手術,越能成功讓膽汁流通。若3個月大以上的寶寶才進行手術,成功機率較低。值得注意的是,當肝臟持續纖維化、黃疸加深,併發食道靜脈曲張出血、肝昏迷時,只能轉為肝臟移植保障寶寶的性命。 肝臟移植:若手術失敗,將需進行肝臟移植才能保命。建議3個月大以上的寶寶可直接考慮肝臟移植,成功率將比手術高。(推薦閱讀:胎盤前置風險多!日常4招避出血、預防前置胎盤發生) 許多父母會想知道,當寶寶經過手術後是否能恢復到正常人一樣?答案是不一定,術後可恢復到正常水準的機率僅有1/6,多少都將有肝硬化情形,因此手術後仍應定期追蹤治療,預防膽管發炎、肝硬化、水腫、腹水等併發症。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vaccination-tool]


嬰兒期的照顧

搖寶寶搖出命!「嬰兒搖晃症」恐傷腦,嗜睡嘔吐為關鍵前兆

有些父母或長輩為了安撫寶寶哭鬧或逗弄寶寶開心,常會抱起他們左搖右晃,試圖讓寶寶停止哭鬧或轉移注意力,其實這是非常危險的行為! 萬芳醫院小兒心臟專科醫師黃斯煒表示,此種搖晃行為很可能造成孩子腦部損傷,稱為「嬰兒搖晃症」(Shaken baby syndrome),屬於受虐性腦傷的一種,但卻無明顯外傷可見。 究竟應如何避免嬰兒搖晃症發生?有哪些動作需格外小心?《Hello醫師》與黃斯煒醫師帶領新手爸媽一起認識何謂嬰兒搖晃症,保護孩子健康成長。 嬰兒搖晃症:外觀難辨識、嚴重時致死率達3成 有些家長習慣將嬰兒搖來搖去,或以拋接的方式逗弄寶寶,卻不知這動作對寶寶來說,其實是很致命的傷害。這種被稱為「嬰兒搖晃症候群」的病症,是一種嬰兒承受非意外、重複性的劇烈搖晃時所產生的傷害。 衛福部國民衛生署指出,由於嬰幼兒在發育初期,頭部比例較身體其餘範圍大,當頸部肌肉發育尚未完全成熟前,若安撫或玩鬧過程中沒有妥善支撐或過於劇烈搖晃,例如與嬰幼兒進行拋接或旋轉,造成嬰兒搖晃症候群的風險就相對提高。(延伸閱讀:嬰兒撞到頭怎麼辦?寶寶撞到頭注意4症狀,「頭3天」是重要觀察期) 黃斯煒醫師表示,嬰兒搖晃症候群於1971年首次被英國小兒神經外科醫師亞瑟.諾曼.古特凱爾奇提出,由於寶寶的頭部、頸部肌肉發育尚未成熟,腦含水量較高,頭部也比成年人來得柔軟、脆弱。 在頸部無足夠支撐力的狀況下,若經歷時常性的大力搖晃,即容易造成頭骨下方的靜脈破裂,並隨之引發硬腦膜下血腫或是蜘蛛膜下腔出血,有時更會伴隨脊髓部位的傷害,造成一輩子難以抹滅的遺憾! 根據台大兒童醫院兒童胸腔加護科醫師呂立的研究顯示,國外的兒童虐待案件中,就有近10%是兒童搖晃症候群而引起的傷害所造成,死亡率更高達近3成。雖然頭部不會有明顯的外傷,實則是相當嚴重的身體虐待,常見於2-4個月大、未滿3歲的幼兒,有3~5成的寶寶會留下學習、情緒、智力障礙等後遺症。 嬰兒搖晃症候群」因搖晃力道相當強烈,可想像成類似成人承受車輛重複被撞擊的情形,因而產生如顱內出血、視網膜出血,並可能導致嚴重性腦損傷等病變,甚至死亡。 萬芳醫院小兒心臟科醫師 黃斯煒 嬰兒搖晃症4大症狀 若寶寶有搖晃症時,由於症狀多數不明顯、或易使照顧者誤判為其他病症所引起的不適,因此仍須留心密切觀察。以下為經常出現的4大症狀: 痙攣 嗜睡 嘔吐 焦躁不安 嬰兒搖晃症的醫療處置 醫師會依照搖晃症的嚴重程度做不同的處理,可以藉由腦部超音波或是頭部電腦斷層來查看腦部出血狀況。若為少量出血,可以採用穩定腦壓的方式及持續的觀察;若出血量多,會需要外科醫師將腦內血塊取出,出血量大會壓迫到神經,導致小孩日後的語言、情緒發展皆有影響,甚至有失明的可能。 預防嬰兒搖晃症,避免6大地雷動作 在照顧嬰兒時,下列6大動作相當危險,尤其容易引發兒童搖晃症候群,更需格外提醒照護者與親友們共同注意: 晃動:雙手抓住寶寶的腋下並來回劇烈地晃動。 拋接:上下拋接嬰兒,或將寶寶直接大力地丟到床上。 撞擊:大力掌摑寶寶臉部或頭部。 翻滾:將寶寶架在成人肩膀或坐在膝蓋上,使寶寶突然向後翻轉。 旋轉:抱著寶寶如旋轉木馬般高速旋轉。 無支撐:抱起嬰兒時並沒有用手協助扶住嬰兒頸部。(你也想知道:寶寶撞到頭要送醫嗎?) 台灣兒科醫學會指出,其實照護者看似無心的舉動,卻常因數種誘發因素而發生;像是當嬰幼兒強烈哭泣,引發照護者挫折感急遽升高,甚至產生怒氣,進而以握住嬰幼兒手腳、肩膀或胸廓的方式,劇烈搖晃或甚至投擲嬰幼兒,因此亦可能於過程中與床墊等非堅硬表面的撞擊,產生合併挫傷,因此通常第一時間很難自外表發現明顯外傷。 保護寶寶從這3招做起 穩固支撐力:抱著寶寶時,讓寶寶的脖子靠在穩固的地方,例如可以枕在照顧者的手臂上。當有了穩固的支撐後,小幅度的晃動不會對寶寶有影響。 輔助安全用品:當使用背帶、包巾包裹嬰兒時,應確認包到嬰兒頭部,也應避免採後背的方式背著寶寶;乘坐汽車時,則應使用對應嬰兒體型、年紀的安全座椅,亦能減少因煞車或不慎碰撞時引起的晃動或強震。 細心照顧:嬰兒搖晃症候群因沒有特異性,亦少有外觀上的傷害而容易被忽略。當嬰兒出現不尋常的反應與模式,家長們應提高警覺密切觀察,以把握關鍵治療時間送醫求助。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