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期的照顧

照顧寶寶讓你慌了手腳嗎?本類別提供各種育兒撇步,包含奶瓶性蛀牙、如何換尿布、嬰兒包巾的使用等等,讓新手父母不再「聞寶寶哭而色變」,游刃有餘的應對。

基礎知識

嬰兒期的照顧

什麼是配方奶?配方奶沖泡的注意事項與挑選

嬰兒出生後6個月內,母奶是寶寶最好的營養來源,當寶寶1歲後有需要轉換配方哺餵時,可選擇接近母乳營養的配方,若符合寶寶的需要,一樣可以讓寶寶健康成長,《Hello醫師》為您詳細介紹配方奶的挑選、營養成分,以及沖泡方式。 什麼是配方奶? 多數配方奶是用牛奶調整配方製成,將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成分調整成與母奶相近的比例,也會額外添加礦物質(例如鐵質)和維生素D等,這些成分調整可以給寶寶更均衡的營養。 (推薦閱讀:嬰兒配方奶有哪幾種?認識牛奶、大豆、水解蛋白等配方奶型態) 配方奶怎麼挑?含糖量、營養重點一次看 家長在挑選配方奶時,最常擔心的是成分是否足以支持寶寶的成長發育。 其實,配方奶的主要設計原則就是模擬母乳,其中最重要的碳水化合物來源為乳糖(Lactose),與母乳中的成分相同,是寶寶大腦發育與腸道成熟的重要能量來源。 此外,國際與台灣的食品法規對於嬰兒配方奶粉有嚴格規範,營養素比例必須符合標準,像是: 鈣與磷比例:比例維持在1.2~2之間,幫助骨骼與牙齒發育。 鐵質: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每100大卡至少含6.7毫克,避免缺鐵性貧血。 DHA與維生素D:有助於腦部發展與骨骼健康。 避免額外添加蔗糖、加工澱粉:應以乳糖為主要碳水化合物來源,較符合寶寶生理需求。 只要選擇合法販售、經檢驗合格的品牌,並依照說明正確沖泡,就能安心提供寶寶完整營養。 (同場加映:寶寶牛奶過敏怎麼挑奶粉?牛奶、豆製配方奶型態一次看) 配方奶含糖量高嗎?衛福部、醫師、營養師澄清重點 近期有母嬰品牌在社群短影音宣稱「配方奶含糖量很高,一罐奶粉等於兩大瓶可樂」、「喝了會讓腸道益菌減少、寶寶容易過動」、「讓寶寶每天喝珍珠奶茶」,引起網路高度討論。 臺灣兒科醫學會前理事長暨馬偕兒童醫院榮譽主治醫師李宏昌接受《Hello醫師》採訪時表示,嬰兒配方成分都有國家規定,且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同步;一般配方奶均已走向母奶化,其中所含的「醣」主要是「乳糖」,含量約7%,與母奶所含的乳糖比例相同。 李宏昌醫師說,有些特殊奶粉會加入麥芽糖糊精,但這與可樂主要成分「蔗糖」及含量8~10%完全不同。 至於影片中提到「喝配方奶粉會導致孩子過動」,李宏昌醫師解釋,學理上,過多糖(蔗糖)(非乳糖)有可能產生「腸道菌群(叢)失衡」(Dysbiosis),就有可能產生「腸漏症」而有很多症狀,但必須有研究及Evidence(證據 ),才能論斷。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營養師何明華接受《Hello醫師》採訪時表示,孕產婦媽媽的身心健康向來是守護重點,倡導母乳是好事,但如果媽媽已無法順利哺乳甚至已到了憂鬱的程度,還要求她只能餵母乳,「只會讓媽媽壓力更大」。 婦產科醫師蘇怡寧也在個人臉書表示,嬰兒配方奶粉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乳糖,與母乳相同,含量約7%,是嬰兒能量的重要來源,「營養成分不會等同於珍奶」。他強調,台灣對嬰兒配方奶粉的管理相當嚴格,對成分有明確規範,不會出現影片所稱的狀況。 除了醫師的澄清外,《Hello醫師》也提醒家長: 母乳與配方奶的糖分來源相同,皆以乳糖為主,不等同於蔗糖或珍奶。 配方奶的營養比例是以母乳為標準設計,包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與維生素,確保嬰兒能量需求。 選購時應注意來源合法與標示清楚,避免購買來路不明的水貨,並確認營養成分表是否符合規範。 最後,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也提醒,應尊重媽媽對嬰兒哺育方式之決定與母乳哺餵意願,不論母乳或配方奶,只要是符合媽媽和寶寶的狀況,都是好的選擇。 在媽媽身心狀況及嬰兒健康允許之情況下,鼓勵媽媽哺餵母乳,並積極倡議提供友善的母乳哺育支持環境,包括強化母嬰照護人員知能及技能訓練、於產前衛教時提供完整資訊和諮詢管道,於產後健康照護服務提供媽媽有關嬰兒餵養諮詢等。 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也表示,該則短影音內容非事實,已涉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6-1條「散播有關食品安全之謠言或不實訊息」,已於8月28日依消費者政策管道(Consumer Policy Channel , CPC)通報Meta公司進行下架處理。 食藥署表示,目前經衛福部查驗登記之嬰兒配方食品、較大嬰兒配方輔助食品及特殊醫療用途嬰兒配方食品共128項,每個產品皆符合嬰兒成長發育所需之營養需求,其每100毫升之糖含量與母乳可提供乳糖含量 6.7-7.8克,並無明顯差異,相關資訊可於「食品藥物消費者專區」(http://consumer.fda.gov.tw/首頁>整合查詢服務>食品>核可資料查詢)查詢。 沖泡配方奶的準備工具 沖泡配方奶可能需要的工具有以下幾種: 奶嘴 奶瓶刷 消毒用具 含蓋的瓶子 塑膠或不鏽鋼刀 大部分的嬰兒不需要特殊的瓶子或奶嘴來喝奶,但有些寶寶喜歡特製的奶嘴(嘴口大小差異),當寶寶長大一些後可能會需要更換。 配方奶怎麼泡?配方奶泡法說明 泡奶粉溫度及用水 沖泡配方奶的溫度和水源都應特別注意: 以 70℃ 以上煮沸過的水沖泡配方奶,沖泡後需冷卻至與體溫差不多的溫度 (38℃),再給嬰兒餵食使用,慎防燙傷。 可以將奶瓶用水龍頭沖水,或在冷水、冰水內浸泡以快速降低奶水的溫度。 礦泉水因為含有大量鹽分和礦物質,不適合用來沖泡配方奶,以免對寶寶的腎臟有害。 不建議以飲水機直接加熱的水來沖泡奶粉。 沖泡配方奶的比例和清潔 使用內含的量匙。 保持奶瓶、奶嘴和其他用具的清潔,使用前別忘了先消毒和做好手部清潔。 應依照奶粉罐或外包裝上註明的沖泡方式和比例沖泡,不應自行調整水量或奶粉量。 加水泡奶前請先確認已詳讀外包裝的說明,加太多或太少的水,都會影響配方奶的品質,導致寶寶生病,如果寶寶有特殊需求,請先諮詢專科醫師,勿擅自調整奶粉跟水量比例。 由於配方奶置於空氣中1小時後會開始滋生細菌,也建議家長每次泡一次可喝完的量即可,把喝剩的倒掉,下次餵食時再泡一杯新的,以保持新鮮。

看更多 嬰兒期的照顧 相關文章

嬰兒期的照顧

幫新生寶寶洗澡:簡單上手的安全指南

新手爸媽不免都會對幫寶寶洗澡感到緊張,但其實只要掌握好訣竅,很快就會上手了。因為新生兒寶寶們的皮膚很脆弱,身體也不會有什麼髒汙,不需要天天洗澡或用清潔用品,除非寶寶流很多汗,那麼可適當清潔就好。以下告訴新手爸媽如何幫新生兒寶寶洗澡。 寶寶洗澡前的準備 請先將雙手洗乾淨,確認指甲已剪短並修整齊了,準備好以下物品: 小澡盆 紗布澡巾 浴巾 換洗的衣物 尿布 關於寶寶的洗澡水溫,專家的說法眾說紛紜,因為寶寶的皮膚很敏感脆弱,有些醫師建議攝氏 28 至 32 度,但有些則認為 37 至 38 度最佳。建議大家在開始洗澡前,請先用手測試水溫,避免過熱或過冷。除了洗澡水溫要注意之外,也記得要將空間的室溫調暖,以免寶寶離開溫水時著涼。 新生寶寶的洗澡流程 1. 將寶寶放在更衣墊子上,脫下所有衣服,只保留尿布,然後用浴巾包裹身體。 2. 將澡巾浸濕,擰掉些許水分後,從寶寶的鼻子向外擦拭眼睛,並一次到底,不可來回擦,另一隻眼睛則用澡巾其他的部分擦,避免有細菌交互傳染的機會。接著像額頭、臉頰等部位,也都是由內往外、由上往下的方式擦,在清潔耳朵時,注意不要擦到耳道內。 3. 接著要讓寶寶的下半身浸入澡盆內,先用一手的手掌,托住寶寶的頭和肩頸,另一手托著屁屁,以讓寶寶輕靠著您的方式抱起來,建議讓屁屁先浸水,可使寶寶適應水溫。 4. 用大拇指及中指壓住寶寶兩耳,以防止水跑進耳朵,再用澡巾擦洗寶寶的頭髮,注意別讓太多水流過臉部。身體的部分可用手指頭來擦洗,如手肘窩和屁股溝等皺褶處,較易藏垢,記得搓洗乾淨。身體正面洗淨後,再換洗背面。幫寶寶翻面時,用手扶著腋下並撐著寶寶的軀幹,不需用力只要輕輕轉過來就好。 5. 洗好後將寶寶抱出澡盆,用乾淨的浴巾擦乾身體,連皮膚皺褶處也都要擦乾,最後換上乾淨的尿布和衣服,就完成囉! 幫寶寶洗澡的注意事項 洗澡時間最好不要在剛餵完奶,或是餵奶前,且洗澡過程中,都要用手扶著寶寶的頭和頸部,絕對不能讓寶寶獨自留在澡盆中。當寶寶覺得緊張不安時,不妨多對他們說話或唱歌,可幫助寶寶放鬆。


嬰兒期的照顧

用手傳遞愛!這樣按摩寶寶就對了

嬰兒真的很可愛,讓人很想好好呵護一下,父母平時照顧寶寶時,有沒有多和寶寶互動呢?推薦一個活動:按摩。有時候幫寶寶按摩,不但可以增進親子間的關係,對寶寶的身體也有所助益。因此,有時間時不妨幫寶寶按摩一下,藉由按摩傳達對孩子的愛,為親子間增添更多的樂趣! 按摩嬰兒的好處 幫嬰兒按摩時,嬰兒和媽媽的體內,都會產生讓人感覺良好的催產素(Oxytocin),若爸爸在一旁觀看,體內也會產生催產素,按摩寶寶的好處包含如下: 寶寶比較容易放鬆、不容易沮喪。 寶寶比較不會哭鬧與焦躁不安。 寶寶較容易哄睡,睡眠品質也會比較好。 減緩寶寶肚子的不適、長牙期的疼痛、強化肌肉生長。 對於有產後憂鬱症,或是可能有憂鬱症(Depression)的媽媽,按摩寶寶可舒緩自己的情緒,並預防憂鬱症。 爸爸按摩寶寶,則可增進和寶寶的感情,對自己也有減壓的效果。 按摩嬰兒的注意事項 幫嬰兒按摩,對於父母及寶寶都有好處,但在按摩前,以下5點一定要知道: 每天可在的固定時間幫寶寶按摩,寶寶會很期待、很享受,但請盡量在時間充裕時按摩,不要在很忙時硬挪出時間,匆匆忙忙地按摩。 寶寶沒有進食或空腹時,盡量不要按摩肚子,他會感到不舒服;也不要在寶寶很飽的時候按摩肚子,他有可能會吐。 按摩的環境要舒適,溫度至少要攝氏24度,才不至於讓寶寶覺得冷,可以在床上按摩,在寶寶身體下鋪條毛巾,放點柔和的音樂,或是單純地對寶寶說話、唱歌。 若要用油來按摩寶寶,盡可能選能吃的、沒味道的油,例如椰子油、葡萄籽油、橄欖油、杏仁油、酪梨油等,都很不錯,因為寶寶的皮膚容易吸收,而且就算寶寶吃到了,也很容易消化掉。 尊重寶寶的感受,如果在按摩時,寶寶轉過身去、皺眉頭或是哭了,就先別按摩。 按摩的方式 按摩可以讓寶寶感到舒服,以下介紹按摩不同部位的方式: 頭部:將雙手放在寶寶頭的兩側,從頭部開始按摩,到身體兩側,再到腳趾。按摩完後,再以指尖在寶寶頭部畫小圓圈。 臉:將雙手合十(如禱告一般),放在寶寶額頭中央,再將雙手打開,分別向外輕輕推,再來用拇指從寶寶一邊的臉頰,撫摸至上嘴唇,再到另一邊臉頰,像是在畫微笑曲線,下嘴唇也做相同的按摩。 胸部:將雙手平放在寶寶胸部,往外推向兩邊。 肚子:用指尖在寶寶肚臍下方,順時鐘方向畫橢圓型(遵照腸胃蠕動方向),再將指尖從寶寶肚子其中一側,以畫對角線方式按摩至另一側(有如在畫X一樣)。 腿和腳:按摩者一手抓寶寶的一邊腳跟,另一手從寶寶大腿上部一路往腳踝輕輕撫摸、按摩,再反方向從腳踝按摩至大腿。再來以拇指輕抹寶寶的腳,輕輕把寶寶的腳趾拉直、撫摸。另一隻腳做相同動作。


嬰兒期的照顧

嬰兒乾性皮膚... 了解原因與治療方法

不管是小孩還是嬰兒,都可能因為諸多原因造成乾性皮膚,雖然它不會危害到生命,但若不治療,則會感到很不舒服,還可能發炎。 造成乾性皮膚的原因 許多嬰兒生下來就是乾性皮膚,尤其是滿40週的嬰兒,更常見到此症狀,這都是正常現象,在短期內症狀應該會消失。除了孩子本身的皮膚問題之外,太常泡澡或使用過多肥皂,也可能造成乾性皮膚。當您用肥皂幫小孩洗澡時,肥皂會去除皮膚原有的天然油脂和保濕能力,使得小孩的皮膚變得更乾燥。另一個導致乾性皮膚的原因,則是天氣。天氣太熱、太冷、太潮濕,都會讓寶寶的皮膚變乾燥。其他原因還有遺傳疾病,例如濕疹(Eczema)或罕見疾病如魚鱗癬(Ichthyosis),都可能是造成兒童乾性皮膚的原因。 乾性皮膚何時該就醫? 若小孩有下列症狀,請至皮膚科就診: 使用成藥後,乾性皮膚並沒有好轉或痊癒。 患處開始發紅而且會癢。 患處有刺激、疼痛感。 要審慎注意這些症狀,因為這代表皮膚可能受到感染。 治療乾性皮膚 要控制水溫,並讓您的寶寶盡快沐浴完畢。水溫應該要溫暖舒適,切勿太熱或太冷。冬天因為濕度較低,小孩無需每日泡澡,或是沐浴完畢後,請記得固定幫他塗抹溫和的保濕霜,能有效改善乾性皮膚。要找到適合寶寶用的保濕霜,一定要先試試看不同品牌,在購買任何產品前,也請先仔細閱讀產品上標示的成分,以確保此產品不會傷害到寶寶細嫩的皮膚。 雖然乾性肌膚經過上述方式保養會好轉,但還是可能再次復發。請試著找出誘發此症狀的原因,以及每年發生的頻率,這能幫助您有效預防。氯水和鹽水,也都會使皮膚變得乾燥,因此不論在海邊或游泳池,孩子游泳完後,請確保用清水將孩子洗乾淨,接著,別忘了要塗保濕霜。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嬰兒期的照顧

呵護嬰兒柔嫩肌膚~必知這5種方法

嬰兒的皮膚比較敏感,因此需要格外呵護以防任何皮膚問題,例如皮膚發炎或刺激、皮膚太乾、破皮和起疹子。以下提供5種方法,讓您寶寶的皮膚,能夠受到最好的照顧,保持健康柔嫩。 1. 洗澡時特別注意 不需要使用會起泡泡的清潔用品幫嬰兒洗澡,可使用海綿沾濕擦拭的簡單方式,清潔寶寶的嘴巴、肉肉的雙下巴、腋窩、大腿,以及包尿布處的皮膚,這樣就足夠了。 請選用溫和的液態清潔劑,無添加皂料成分、香氣和染劑,這樣才不會使嬰兒的肌膚太乾,或刺激到眼睛。 避免使用塊狀肥皂和泡泡浴。 洗澡時要記得支撐好寶寶的頭部。 隨時確認水溫,以免溫度過高,燙到嬰兒。 沐浴時,千萬別留寶寶獨自一人,以免發生意外。 2. 避免日曬 若您的寶寶還未滿6個月大,應該盡可能避免陽光直接曝曬,尤其是早上10點到下午4點,太陽最炎熱的期間。若孩子已滿6個月,而且要在白天外出時,請記得下列事項: 用帽子或長袖衣褲,罩住寶寶的皮膚。 讓寶寶戴抗UV(紫外線)的太陽眼鏡。 衣物遮不到的部位,例如臉或手,要記得塗防曬乳。小孩出汗後,記得每兩小時要重塗防曬乳,但切勿讓防曬乳接觸到小孩的眼睛。 3. 仔細清洗寶寶的衣物 為了防止寶寶過敏或起疹子,請選擇嬰兒適用的洗衣精,不含香味和染劑。請記得,要常清洗寶寶的衣物、棉被和毛毯,並且和家裡其他衣物分開洗。 4. 記得保濕 您的肌膚需要保濕,所以別忘了寶寶的肌膚也需要。選擇保濕乳液時,應該選擇無添加香味的產品,因為一般成人的乳液,可能會刺激到嬰兒的敏感性肌膚。沐浴完畢後,可立即幫寶寶塗乳液,保持肌膚柔嫩,一天可塗抹兩次,但若寶寶屬於乾性肌膚,或因為天氣太冷、罹患濕疹(Eczema),則可多塗幾次乳液。 5. 舒緩敏感症狀 包尿布處的皮膚,常處於濕的狀態,也常發生過敏反應。以下提供一些舒緩敏感症狀的方法: 更頻繁換尿布。 使用濕毛巾或不含酒精、香味的濕紙巾,清潔過敏的部位。 讓寶寶的肌膚多接觸空氣,不要一直悶著。 換新尿布前,可先塗抹軟膏或乳液,如凡士林。


嬰兒期的照顧

寶寶皮膚柔嫩脆弱 肥皂清水保養就夠

寶寶細緻軟嫩的皮膚,常令許多父母忍不住想親一口,但是其實他們的皮膚很敏感與脆弱,最好避免這樣的行為喔!寶寶的皮膚在子宮內,需要將近9個月的時間來發育,有些寶寶在出生後可能會出現痘痘,那是因為媽媽荷爾蒙的關係所致,並不需太擔心。但像寶寶這樣吹彈可破的皮膚,到底該如何保養和照顧呢?以下帶您一起認識。 如何治療寶寶的痘痘? 其實治療方法很簡單,只要保持乾爽和清潔,避免長出粉刺即可,並不需額外塗抹藥品便會漸漸恢復。但若症狀持續存在或更嚴重時,最好尋求醫師治療,因為可能會是其他皮膚病,如濕疹(Eczema)等。 寶寶的產品真的安全嗎? 市面上有許多標記「嬰兒肌適用」的護理產品,其實還是可能含有刺激物。雖然有些寶寶使用後並無過敏反應,但仍可能對有些寶寶是刺激的,特別是含有對羥苯甲酸酯類(Parabens)和鄰苯二甲酸酯類(Phthalates)等添加劑,如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鄰苯二甲酸二甲酯(DMP)和鄰苯二甲酸二乙酯(DEP)等成分,都需要注意。研究指出,接觸這些物質可能會影響人體的荷爾蒙水平,進而影響發育,雖然這類研究是用動物實驗,但也沒有足夠證據證實這些產品的安全性。 如何為寶寶挑選產品? 其實寶寶不需要大量的肥皂和洗髮精,用成分單純的肥皂和清水就夠了,且出生不久的寶寶,不需要經常洗澡,大約每週2~3次即可,若經常洗澡則可能會使皮膚乾燥。記得挑選成分天然、植物油的產品,雖然並非所有的天然成分都適合敏感性皮膚,有些仍會引起過敏反應,但至少對寶寶的皮膚來說,是更安全的選擇。最後,請記得要看產品成分,愈簡單愈好,可以幫助減少寶寶接觸有害物質的風險。


嬰兒期的照顧

嬰兒也要刷牙!6步驟清潔新生兒牙齒,預防奶瓶性齲齒

當嬰兒長牙後,若未定期清潔牙齒,便會造成細菌以醣類作為營養來源,產生酸性代謝物,使口腔環境酸化,進而導致嬰兒蛀牙。 嬰兒蛀牙又稱為奶瓶性蛀牙、奶瓶性齲齒,是父母不可不慎的口腔疾病。若症狀嚴重,恐導致嬰兒牙齒流血、牙齦腫脹,並出現發燒、口臭等症狀。 《Hello醫師》教您如何清潔嬰兒牙齒,分享戒奶瓶及預防奶瓶性齲齒的方法。 簡單6步驟幫嬰兒刷牙,預防奶瓶性齲齒 未長牙前,在哺餵結束後,用乾淨的紗布墊或紗布巾擦拭嬰兒牙齦,清除牙菌斑。 在嬰兒長牙後,不用牙膏刷直接輕刷嬰兒牙齒。 刷牙時,清潔並按摩未冒牙的牙齦處。 在嬰兒乳牙全長出來後(通常約2.5歲),使用牙線清潔牙齒。 請確保嬰兒牙齒有塗覆足夠的氟,以增加預防蛀牙的效果。 在嬰兒1歲後,定期赴牙醫診所接受檢查。部分牙醫師會使用特殊的溝隙填封劑(Sealant)塗在嬰兒牙齒上,預防奶瓶性齲齒。 嬰兒奶瓶戒不掉?7招改變嬰兒習慣 由於奶瓶會導致糖分殘留於牙齒過久,因此循序漸進地讓寶寶戒奶瓶,便可預防奶瓶性齲齒,以下提供7個戒奶瓶的方法。 避免在嬰兒奶瓶內裝入含糖量高的液體,如果汁、果凍飲或汽水。 寶寶睡覺時,只提供裝水的奶瓶,裡面不要加果汁、乳汁或其他飲料。 對6~12個月大的寶寶,只提供裝有配方奶的奶瓶。 在孩子睡著後,拿開奶瓶或停止親餵。 不要讓寶寶將裝有果汁或乳汁的奶瓶當作奶嘴,走來走去,並減少奶嘴的使用時間、避免用奶嘴沾蜂蜜、糖。 在寶寶6個月大時,教他使用杯子喝東西,試著在12~14個月大時戒掉奶瓶。 限制每日的果汁分量,並僅於用餐時提供果汁。 若您的小孩習慣用奶瓶喝含糖飲料,或是含著奶瓶入睡,建議可用以下2方法漸進式戒奶瓶。 決定戒奶瓶後,在2~3週內逐漸用水稀釋奶瓶裡的內容物。 經過2~3週後,只在奶瓶內裝水,減少奶瓶的吸引力。 嬰兒牙齒健康6訣竅 每次餵食後皆須清潔牙齒和牙齦,清除牙菌斑。 嬰兒長牙後就需刷牙,父母可與孩子一起刷牙,至少在睡前要一起刷。 嬰兒可使用無氟牙膏塗抹於布巾上。若小孩刷完後,可確實吐出嘴內牙膏,則可將牙膏換成含氟配方。 可獨自刷牙的小孩可使用有軟尼龍刷毛的牙刷,配上少量牙膏(不超過一顆豌豆的大小)。 寶寶滿6個月大後,可飲用含氟的水加強清潔效果。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