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期的照顧

照顧寶寶讓你慌了手腳嗎?本類別提供各種育兒撇步,包含奶瓶性蛀牙、如何換尿布、嬰兒包巾的使用等等,讓新手父母不再「聞寶寶哭而色變」,游刃有餘的應對。

基礎知識

嬰兒期的照顧

尿布推薦10大品牌!尿布價格、尺寸、材質、挑選重點全解析

嬰兒尿布推薦哪一款?尿布種類有哪些?尿布尺寸怎麼看?挑選時該注意哪些重點?《Hello醫師》為您深入解析,推薦您10款熱門嬰兒尿布品牌,並整理相關產品資訊,供您參考選購。 尿布推薦種類:尿片、拉拉褲 尿布依據穿脫方式,可分為以下2種: 尿片(黏貼型尿布) 尿布設計:腰部有魔術貼,可配合嬰兒腰圍自由調整鬆緊度 穿脫方式:嬰兒須躺著才能穿脫 適合對象:0~3個月新生兒,因為新生兒多無法自行改變姿勢,使用黏貼型可更貼合身體 尿布價格:通常較便宜,但主要仍視品牌及產地而定 拉拉褲(褲型尿布) 尿布設計:外型如同小內褲,只要將尿布套進雙腿、往上拉,就能輕鬆穿上 穿脫方式:無論躺著、站著都能穿脫 適合年紀:適合6個月以上,穿尿布時已不易乖乖躺好,或已學會翻身爬行的嬰兒 尿布價格:通常較貴,但主要仍視品牌及產地而定 尿布推薦種類選用3重點 尿片和拉拉褲可互相搭配使用,例如當嬰兒還不會爬行走路,但睡覺時已會翻身漏尿時,可在晚上改用拉拉褲,其餘時間則繼續使用尿片,以節省預算。 除了基本款的黏貼型尿布與拉拉褲之外,市面上也有推出「高腰設計」的款式,若嬰兒的尿量較大,或經常軟便而從尿布縫隙中滲出,可考慮買高腰設計的款式,加強包覆性。 市面上也有推出外層具防水設計的防水褲,俗稱游泳尿布,適合帶寶寶去戲水時使用。 尿布推薦材質怎麼挑? 尿布的結構分成2部分: 1.尿布外層 外層通常有PE防水塑膠材質及不織布等2種材質,其差異如下: PE防水塑膠材質 較不透氣 防水性較佳 適合尿量較大的嬰兒 不織布材質 較透氣 防水性較差 適合尿量較少、皮膚較嬌嫩的新生兒 2.尿布吸收層 尿布的吸收層主要由紙漿與高分子吸收體所組成,其功能如下: 紙漿(表層):負責快速吸收尿液,將尿液引導至高分子吸收體,同時也增加尿布的柔軟度。 高分子吸收體(底層):尿布吸收大量尿液的關鍵,遇水後會形成凝膠狀,將尿液鎖在吸收體中,讓尿布即使遭到壓擠也不會滲漏。 尿布推薦材質挑選重點 嬰兒的肌膚十分嬌嫩,尿布材質若不透氣且吸水性差,寶寶很容易有尿布疹,另外,尿布的表面材質若不夠柔軟,長期反覆摩擦也可能傷害肌膚,讓嬰兒出現紅屁屁,甚至破皮。 因此,在挑選尿布時,可多加注意以下3個重點: 尿布透氣性 尿布吸水性 尿布接觸肌膚材質的柔軟度 除了拋棄式紙尿布之外,市面上也有以棉布、竹纖維等天然材質製成的布尿布。布尿布雖然單價較高,需反覆清洗,但長期使用下來,花費成本其實比紙尿布低,也較為環保,父母們可視預算、方便性、時間及環保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與選購。 尿布推薦尺寸怎麼看? 挑選尿布尺寸時,建議同時評估嬰兒的月齡、體重及體型,因為每位寶寶出生的體重、發育狀況都不同,體格也不一樣,有些寶寶可能一出生體重較重、大腿較豐潤有肉,就不見得適合穿NB尺寸的尿布。 一般來說,合適的尿布尺寸,腿圍須比嬰兒大腿再寬鬆一些,以不外漏尿尿或便便為基本標準;此外,也須注意尿布的腰圍不能太緊,以能放進1~2手指的鬆緊度,最為舒適。 註:NB指新生兒,為New Born的簡寫 嬰兒尿布尺寸年齡對照表 尿布尺寸 嬰兒年齡 NB 0 ~ 1.5個月 S 3個月 ~ 5個月 M 5個月 ~ 11個月 L 1歲 ~ 2歲 XL 2歲以上 嬰兒尿布尺寸體重對照表 尿布尺寸 嬰兒體重 NB ~ 4kg S 4 ~ 8kg M 6 ~ 11kg L 9 ~ 14kg XL 12 ~ 17kg XXL 15 ~ 28kg 尿布尺寸推薦挑選重點 若嬰兒出現以下5種情況時,建議就可考慮挑選大一號的尿布: 尿布穿起來很緊或有勒痕 尿尿或便便的量增加,或頻繁外漏尿尿或便便 腰圍上的黏貼位置已經貼到最外側 褲襠感覺變短,或腰圍部分一直掉到肚臍下方 嬰兒體重超過尿布尺寸表上所標示的體重 尿布推薦品牌:10款|嬰兒、新生兒尿布推薦 日本大王尿布 輕薄舒爽 褲型紙尿褲 麗貝樂尿布 敢動褲褲型 紙尿褲 / […]

看更多 嬰兒期的照顧 相關文章

嬰兒期的照顧

嬰兒脹氣好心疼!8方法教爸媽消除寶寶脹氣

嬰兒很容易脹氣,每天放屁 13~21 次是很常見的事。寶寶在很多情況下都會吸入空氣引發脹氣,如吃東西、喝母乳、吸奶瓶、吸奶嘴、哭鬧等。 雖然等到寶寶消化道發育較成熟後,寶寶脹氣的情況會改善,但在這之前,爸媽若希望從根本解決寶寶脹氣問題,兒科醫師葉真宜建議,可以透過哺餵母乳的方式,讓寶寶建立健康的腸道環境,或是讓寶寶改喝含有母乳成分的水解奶粉,解決寶寶腸胃不適的問題。 嬰兒脹氣怎麼判斷? 雖然說嬰兒脹氣很常見,要怎麼判斷寶寶是否有脹氣呢?打嗝、放屁、大哭、難安撫,或是發現寶寶的肚子硬硬的,這些都是寶寶脹氣時會有一些症狀。有時觀察寶寶的表情也可以,寶寶如果看起來很不舒服,或是看起來很痛,都可能是寶寶脹氣了。 如何避免和消除嬰兒脹氣? 1. 注意餵寶寶喝奶的姿勢 餵寶寶喝奶時,請讓寶寶的頭部高於胃部,奶才會直接下沈到胃底,多餘的空氣也會向上跑,讓寶寶更容易打嗝。此外,在餵寶寶喝奶時,請小心輕拍奶瓶的瓶身,讓奶嘴頭裡沒有多餘的空氣。(同場加映:寶寶打嗝打不停~小撇步教你預防解決) 2. 寶寶吃飽後要打嗝 要舒緩寶寶因為脹氣產生的不適,最簡單方法是在餵奶時和與餵完後幫他拍嗝。如果寶寶吃飽後沒有馬上打嗝,請讓他臉朝上躺著休息一下,幾分鐘後再試試看;如果是用奶瓶餵,可以改用較孔較小的奶嘴頭。 3. 幫寶寶按摩做運動 當寶寶舒服躺著時,請輕柔地幫寶寶按摩,來回輕輕握住他們的腳,好像在騎腳踏車一樣,並觀察他們的狀況。也可以讓寶寶泡溫水澡,減緩他們脹氣的不適。 4. 留意給寶寶吃的食物 有些家長會給寶寶喝含山梨醇(Sorbitol,一種糖醇)的果汁,但寶寶的身體無法吸收,所以喝了容易引發脹氣。如果媽媽平常是餵寶寶喝母乳,雖然有助於讓寶寶激活免疫力,建立健康的腸道環境,但若媽媽平常有吃乳製品、咖啡因等成分的食物,就有可能透過母乳傳給寶寶,讓寶寶引發脹氣問題。 家中寶寶若開始吃副食品時,建議家長也可以諮詢醫師,看哪些食物比較容易引發脹氣,並適時避免。(關於寶寶副食品的資訊可以參考:自製副食品注意~除了營養也要顧衛生) 5. 選擇有母乳成分的水解奶粉 葉真宜醫師建議,若要解決寶寶脹氣問題,應讓寶寶改喝含有母乳成分的水解奶粉,讓母乳中的多元母乳活性因子幫助寶寶建立健康的腸道環境。 多元母乳活性因子成分包含HMO、gsMO、sn-2 PA、核苷酸、IgA、IgM免疫球蛋白、活性益菌B.L.、MOS寡醣等,有助於激活寶寶的免疫發展,在寶寶的腸道產生屏障,提前阻攔病原體、壞菌入侵寶寶體內,全面解決寶寶腸胃不適等問題,並在寶寶成長過程中幫助激活寶寶的免疫發展。 6. 讓寶寶服用成藥治療脹氣 有些成藥對寶寶脹氣有幫助,但請不要擅自買成藥,一定要諮詢醫師或藥師,並且家長要確認寶寶服用的成藥,不會與他們吃的其他東西產生交互作用,寶寶也不會對該藥物過敏,或是服用過量。 7. 減少寶寶因腸絞痛哭鬧的頻率 寶寶剛出生的前四個月,腹部可能會有腸絞痛(Colic)的情況,症狀是在一週有三天以上會哭三小時,而且持續三個星期。寶寶若有腸絞痛的情形,可能會在哭鬧的過程吸入過多空氣、引發脹氣,建議家長避免餵食不足或過度餵奶,並給寶寶的肚肚適度的按摩來避免腸絞痛的發生,但若腸絞痛嚴重且無法緩解時,請務必諮詢醫師。 8. 帶寶寶去看醫師 寶寶脹氣很常見,也可以治好,僅有少數情況可能是嚴重消化系統問題的徵兆。如果寶寶有下列情況,請立即帶他們去看醫師: 變得很挑剔且無法安撫。 沒有排便,或是出現血便、嘔吐的症狀。 發燒肛溫達到攝氏 38°C 或更高,請讓醫師檢查是否有感染,特別是未滿三個月的寶寶。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嬰兒期的照顧

擔心寶寶扁扁頭?按摩趴臥多讓脖子動

讓寶寶仰睡,可以大幅降低嬰兒猝死症候群(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SIDS)的機率,但卻有可能增加寶寶產生頭頸問題的機會,例如斜頭畸形(Plagiocephaly) ,也就是扁頭,或斜頸(Torticollis),一種頸部肌肉僵硬的症狀。這都是因為仰睡的寶寶比較難活動和伸展的緣故,不過這並不代表仰睡就是不好。只要做好預防措施,父母還是應該讓寶寶健康仰睡。 一天多次適時讓寶寶趴臥 寶寶趴著時較可以自由運動,對他們的肩頸肌肉發育有益。一天當中,試著多次讓寶寶趴臥,一次約半小時到一小時,當然,過程中大人一定要在旁監看。這個運動大約可以在寶寶出生後,第一次回診檢查完畢後開始實行。寶寶四到六個月大時,應該就會自己翻身,讓自己趴著運動了。(延伸閱讀:醫:嬰兒未滿1歲仰睡、側睡或用枕頭恐有窒息風險,建議這樣做顧頭型) 為寶寶輕輕地按摩頸部 如果發現寶寶的頸部肌肉很僵硬,或寶寶很喜歡把頭轉到特定位置,父母可以輕輕按摩寶寶的脖子,幫助他們放鬆肌肉,以提升頸部的活動度。不過要注意,如果寶寶已經太習慣固定姿勢,這麼做時,寶寶可能會覺得不舒服。 多多讓寶寶環顧四周 寶寶大約兩個月大時,就會開始用眼睛環顧四周,會在醒著的時候設法到處移動,看看周遭有什麼東西。父母應多鼓勵寶寶這麼做,因為這樣可以多讓他們運動頸部。(延伸閱讀:嬰兒第3週:眼睛聚焦 預防嬰兒猝死) 跟寶寶玩遊戲 拿寶寶喜歡的玩具或吸引他們的東西,在寶寶的身邊晃來晃去,讓寶寶的頭為了看到你而轉動,這麼做可以讓寶寶的眼睛和頸部得到運動。 不要讓寶寶在車裡久坐 寶寶坐在安全椅或安全搖籃時,頭部容易維持在固定的姿勢不動。如果寶寶要在車上睡覺,最好讓他以仰躺的姿勢躺平,好讓頸部肌肉處於在一個正常伸展的狀態。(延伸閱讀:新生寶寶該睡多久?父母必知4注意事項)


嬰兒期的照顧

幾歲戒奶嘴最好?如何戒奶嘴?5招戒奶嘴方法傾囊相授

寶寶在0~1歲時正值口腔期,會特別喜歡藉由吸奶嘴或手指,來獲得平靜和滿足,但當寶寶漸漸長大,可不能讓他們一直仰賴奶嘴來平復情緒或入睡,因為研究發現,若吸奶嘴的習慣維持太久,那麼未來需要矯正或治療牙齒的機率可能增加。 究竟幾歲戒奶嘴比較適合?又該如何幫寶寶戒除奶嘴的誘惑?本文將帶你釐清嬰兒戒奶嘴的重要性,並提供5種戒奶嘴方法,守護寶寶口腔健康發展。 幾歲戒奶嘴最好?6~9個月大便可開始 戒奶嘴的時間點因人而異,馬偕醫院小兒科醫師黃瑽寧建議家長,孩子6個月大時即可嘗試減少奶嘴使用,最晚1~2歲時應戒除。 為什麼寶寶要戒奶嘴? 雖然目前沒有研究證實,使用奶嘴會對親餵母乳產生障礙,或影響寶寶吸吮乳頭的能力,但仍不宜讓寶寶長期依賴奶嘴。 若遲至3歲仍保有吸吮奶嘴的習慣,可能有害孩子口腔健康,造成如口腔衛生不佳、妨礙牙齒生長、咬合異常等情形,進而導致咬字不清,不利於孩子語言能力發展。(延伸閱讀:寶寶學說話分階段!注意有無語言發展遲緩徵兆) 另有研究發現,有吸奶嘴習慣的寶寶,耳朵發生感染的機率比沒有吸奶嘴者高出50%,這是因為當寶寶過度吸吮奶嘴時,可能會讓細菌與液體積聚於耳咽管,引發中耳炎。若能在1歲前戒奶嘴,則幼兒發生急性中耳炎的風險將明顯下降 還不需要戒奶嘴的狀況 若寶寶符合以下的情形,代表不需要急著讓他戒奶嘴: 未滿6個月大 只是偶爾或只在睡覺時使用 沒有影響到表達、社​​交技能,或身體、牙齒的健康 如何戒奶嘴?5大戒奶嘴方法報你知 提醒爸媽,戒奶嘴是一個過程,可能要過幾天、幾週,甚至幾個月才會看到效果,所以請保持耐心,別因一時心急前功盡棄! 1. 非必要就不給奶嘴 家長應檢視自己給寶寶奶嘴的頻率和時機,是否過於頻繁,並開始建立「除非不得已或有緊急狀況,才給奶嘴」的觀念,幫助孩童逐漸延長並習慣沒有奶嘴在口中的生活。 2. 試著讓小孩自己靜下來 當寶寶哭鬧時,請給他一些時間,嘗試讓他自己冷靜下來,或者嘗試用其它方式,如抱著他輕輕晃動、發出聲音逗他開心等,避免直接用奶嘴堵住寶寶的哭聲。(延伸閱讀:寶寶哭不停怎麼辦?判斷嬰兒哭鬧原因及6招安撫入睡) 3. 用其他物品分散注意力 為降低孩子對奶嘴的依賴,父母不妨可給寶寶玩具、布娃娃或是柔軟的毛毯,有助孩子在無奶嘴可吸時,從這些物品上獲得慰藉與安全感。 4. 白天不用奶嘴 一般而言,寶寶在吸吮奶嘴的慾望會比白天強烈,建議家長不妨在白天時多和寶寶遊玩、轉移注意力,讓寶寶漸漸習慣在白天不吸奶嘴的感覺,再一步步延伸到晚上。 5. 設定睡覺的時間和流程 設定午覺和晚上的固定睡覺時間,並建立睡前儀式。例如睡前講故事、一起躺在搖椅上,或是親親說晚安等,透過每天重複這些簡單的動作,就能幫助他們將這些行為和入睡產生聯想,而容易入眠。(延伸閱讀:了解嬰兒睡眠時間:睡前儀式讓寶寶乖乖睡)


嬰兒期的照顧

新生兒要準備什麼?新手爸媽必看!嬰兒用品清單懶人包(上)

第一次當上新手父母時,心情上難免都會感到緊張及焦慮,日日夜夜都在思考著該購買哪些嬰兒用品。嬰兒用品數量繁多,有些視個人偏好選購,有些則是必需品。本篇文章《Hello醫師》為你整理一份0~1歲新生兒的嬰兒用品清單懶人包,讓你一眼就知道該為寶寶添購哪些用品! 嬰兒用品清單懶人包 新生兒要準備什麼?新手爸媽必看!嬰兒用品清單懶人包(上) 嬰兒車與配件 嬰兒背帶:嬰兒背帶能讓你將寶寶背在身上,也同時能讓你將雙手空出來做其他事情,建議選擇背帶式且背帶堅固的款式,除了確保寶寶的安全也方便清洗。 嬰兒推車:帶寶寶外出不僅可刺激寶寶的感官神經,也能適時轉換母親心情。(延伸閱讀:避免寶寶曬傷!防曬配備全方位) 兒童汽車安全座椅:兒童汽車安全座椅不僅為法律所制,也是維護寶寶安危的重要用品。許多車禍所導致的不幸事故,皆是因為寶寶並未安置於安全的汽座上。建議在選購時須留意安全座椅的使用年限(5~7年),且避免使用超過使用年限之老舊或二手安全座椅。 哺乳用品 餵奶專用枕:餵奶專用枕可減少母親手臂或頸部酸痛,讓餵奶的過程更輕鬆、順利,也能讓寶寶在進食時維持適當姿勢。 哺乳小物:綿羊油或冰袋等哺乳小物可緩解乳房的脹痛,新手媽媽也可使用防溢乳墊來避免乳汁沾濕衣服。 圍兜:在寶寶流口水或溢奶時擦拭。 奶瓶:若擔心塑膠奶瓶恐溶出化學物質,可選購玻璃或不鏽鋼製的奶瓶。 配方奶:當你不再親餵母乳時,可選擇餵食配方奶,配方奶的種類眾多,建議可與醫師討論。(延伸閱讀:嬰兒配方奶有哪幾種?認識牛奶、大豆、水解蛋白等種類) 集乳器:集乳器用於收集乳汁,市售集乳器有傳統手壓型,也有電子款可以兩側乳房同時使用。 母乳儲存袋:將母乳擠出後,母親會需要儲存袋來保存乳汁,使用母乳儲存袋可節省冰箱空間,市面上甚至還有可解凍的專用儲存袋。 新生兒用寢具 毯子:依據爸媽的使用需求,毯子可分為可穿式、包巾式等2類。 嬰兒床和床墊:嬰兒床的用處在於保護寶寶及維持父母睡眠品質,建議購買符合安全檢驗標準且易清洗的嬰兒床及床墊。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嬰兒期的照顧

寶寶遲遲不叫媽!模仿他並鼓勵開口說話

早期習得的口說表達和語言技巧,對寶寶未來的閱讀、寫作及人際溝通技巧發展影響很大。但若寶寶遲遲不開口,父母肯定會有點心慌慌,不過不用緊張,以下將列出鼓勵寶寶開口說話的方法。 鼓勵寶寶學說話的方法 微笑並給予注意:時常對寶寶微笑,並將注意力放在他身上。當寶寶發出咕咕聲、咯咯聲或笑聲的時候,要將注意力分給他,並對他微笑,讓他知道父母一直都在。試著解讀寶寶的聲音時要有耐心,寶寶出聲可能是開心,也可能是挫折的徵兆,因此就算很忙,也要試著花時間和寶寶交流。(同場加映:寶寶第一次微笑了!背後真相父母必知) 模仿寶寶:當寶寶試圖溝通的時候,可以模仿他,假裝在來回對話,為他示範成人談話時的訊息交換過程。就算不知道寶寶在說什麼,還是盡可能回應他,因為這樣可以建立親子之間的親密度。 常對寶寶說話:專家表示,愈常跟寶寶說話,寶寶的說話和語言技巧就會愈好。而且寶寶也喜歡聽到有人跟他講話,因此可以盡量用溫柔及開心的語氣,或特殊的語調和浮誇的表情,來跟他對話。在餵食、移動,或穿衣洗澡時對寶寶說話,也可以增加他們的語言聽力。每天重複幾個單字,幫助寶寶記憶,就可以讓他有更多機會學習語言。(同場同應:嬰兒牙牙學語在說什麼?這樣做聽懂並回應寶寶說的話) 閱讀和聽音樂:一般認為,這兩個方式都能刺激寶寶的腦部發育。可以買一些彩繪本,每晚讀給寶寶聽,或是一起聽些柔和輕快的音樂。(同場加映:強化小孩語言能力~這9招父母必學) 不開口的話何時該看醫師? 若發現寶寶有說話或聽力發展遲緩的問題,就要儘快就醫,讓醫師檢查寶寶是否有需要治療的健康問題。(推薦閱讀:寶寶學說話分階段!注意有無語言發展遲緩徵兆)


嬰兒期的照顧

嬰兒牙牙學語在說什麼?這樣做聽懂並回應寶寶說的話

寶寶有他們自己的語言,這點無庸置疑,有時候他們會發出有趣的小聲響,想嘗試與大人溝通,牙牙學語的樣子總是融化大家的心,不過你是否也曾好奇寶寶都在說些什麼、想表達什麼呢?以下我們列出了寶寶在不同階段學說話的進度,以及幫助大人聽懂寶寶在說什麼的方法。 寶寶學說話的階段 根據專家研究,每個嬰兒都有自己學說話的時間表,因此父母不必過於緊張或和別的寶寶比較。一般來說,嬰兒 12 個月左右就會開始說幾個字,但也有一些寶寶要到 18 個月大才開始說話。不過寶寶學語言的過程通常分成三個階段: 微笑(1~ 3 個月):這個時期的寶寶能理解大人的語調,會在大人說話時時透過微笑、笑聲或興奮地揮舞小手臂,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寶寶也會在這個階段,開始發出一些帶有母音的咕咕聲。 牙牙學語(4 ~ 7 個月):這個時期,寶寶牙牙學語的能力會愈來愈厲害,並且會等大人對他們做出反應。寶寶還會開始提高或降低語調等,像在問問題一樣,並發出不同的聲音。 第一聲媽媽爸爸(8~12 個月):家長可能會在這個階段,第一次聽到寶寶喊「媽媽」或「爸爸」,或「嘎嘎」、「噠噠」和「巴巴」等聲音。 【同場加映:寶寶幾歲會走路才正常?破解寶寶學走路2迷思】 這樣聽懂寶寶在說什麼 寶寶的牙牙學語,就是他們在試圖溝通、表達需求和慾望的方式。以下我們將針對各種寶寶可能發出的聲音,為大家一一解密。 尖叫:大人可能常常會聽到寶寶發出高頻率的聲音,像尖叫一樣,這代表寶寶很開心或很興奮。寶寶尖叫時,大人可以用會讓他興奮的東西回應、鼓勵他,刺激他的語言發展;寶寶雖然還不能完全了解大人在說什麼,但是他會觀察人的臉部表情。當然,如果寶寶不停尖叫,就要確認他是不是有不舒服的狀況、或是有什麼需求。 咕噥:寶寶排便的時候常常會咕噥幾聲,這個聲音可能代表挫折或無聊。隨著寶寶成長,他可能會用這個聲音來表達他大部分的需求,所以如果大人能觀察並回應寶寶的需求,寶寶就會了解語言和行為的關係。 低吼:低吼聲是像哭泣或咯咯笑一樣的反射動作,雖然不像其他聲音那麼常聽到,不過有的寶寶在前六個月時,會常發出這樣的聲音;寶寶有時候會用低吼表達不悅,有時也會因為喜歡喉嚨發出這種聲音的感覺,而不停低吼。(同場加映:嬰兒未滿6個月別喝開水!喝太多恐水中毒) 輕笑:寶寶四個月大時,就會發出笑聲。當大人做讓寶寶覺得好笑的事時,寶寶就會出現這個反應。(推薦閱讀:寶寶第一次微笑了~背後真相父母必知) 嘆息:寶寶幾週大時,就會開始發出嘆息聲,可能表示他現在很放鬆。 牙牙學語:在寶寶 4~6 個月大的時候,寶寶會發出不同的母音和子音。這是他們開始使用單字的時候,大人可以在他們的聲音中聽到不同的組合變化,例如「踏踏」、「吧吧」。


嬰兒期的照顧

直直撞看了心痛?放輕鬆解決寶寶撞頭

寶寶愛拿自己的頭撞牆,是個常見卻又令人不解的現象。通常在6個月大以後,約有20%的寶寶都會有撞頭的行為;到了18〜24個月大的時候,撞頭的頻率可能變得更頻繁。這種行為可能會長達幾個月,甚至幾年,不過大多數寶寶的這種行為,可能在3歲後就消失了。此外,男寶寶出現撞頭行為的比例,也比女寶寶多3倍。以下是家有愛撞頭的寶寶時,父母可以採取的應對措施。 多給正面關注免助自殘行為 在寶寶又開始撞頭行為時,先想想自己是否已給他足夠的關注和照顧?如果已經給他足夠的安撫,但寶寶仍持續想撞頭的話,請保持耐心,試著別抓狂,因為負面反應會助長寶寶的自殘行為。換句話說,處罰寶寶不會帶來正面效果,只會讓狀況更糟。 為寶寶提供堅固的保護措施 定期檢查寶寶的起居和遊戲環境,以確認像嬰兒床垮掉之類的意外不會發生。父母可以在嬰兒床柱的腳裝橡膠輪,或在嬰兒床靠牆的一側放置柔軟的軟墊,以降低碰撞產生的不悅聲響。別將枕頭和棉被放在嬰兒車裡,因為這或許可以讓寶寶周遭環境變柔軟,但會增加寶寶窒息的風險。父母可以用輕薄且堅固的護桿,代替蓬鬆柔軟的物品,以避免寶寶的頭卡在護欄內,以及在碰撞時受傷。裝好後,別忘了確認護桿是否有安全地固定在嬰兒車的圍欄上。 寶寶知分寸  父母可放輕鬆免驚 父母總是對於撞頭造成的傷害過於憂慮,但請放心,寶寶其實知道自己的分寸。既然寶寶會規律性地撞頭,那表示那個行為並不會讓自己受傷,頂多只是出現幾個瘀青而已。 唱高跳舞用律動消耗體力 寶寶喜歡節奏帶來的愉悅,有節拍的聲音總是能吸引他們注意,並使他們動起來。與其讓寶寶用撞頭的方式打拍子,父母可以運用音樂和舞蹈等方式代替,如踏步、拍手或打鼓。此外,父母也可以讓寶寶白天醒著時,多做些會消耗精力活動,如此就能避免他用撞頭來發洩用不完的體力。 泡澡抱抱幫寶寶放鬆 若寶寶習慣在忙碌的一天之後,用撞頭來自我放鬆,那父母可以幫他找其他助於舒壓的替代方案,例如泡澡、抱著他搖晃、唱搖籃曲、拍背、摸額頭和聽輕柔的音樂,都是值得嘗試的方法。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嬰兒期的照顧

自我放鬆、緩解疼痛?寶寶跑去撞頭的4大原因

寶寶愛拿自己的頭撞牆是個常見卻又令人驚訝的現象,約 20% 的寶寶都會出現撞頭的行為,其中,男寶寶出現撞頭行為的比率比女寶寶多三倍。 撞頭行為通常在發生在寶寶六個月大以後,在 18~24 個月大的時候,撞頭現象可能出現更頻繁,這種行為可能會長達幾個月,甚至幾年,不過大多數寶寶滿三歲之後,就會停止這種行為,本文將為你剖析為什麼心肝寶貝會有撞頭的行為出現。 寶寶撞頭的4大原因 1. 自我放鬆 雖然聽起來很奇怪,但很多寶寶確實會透過撞頭的方式來舒壓,例如:寶寶正在睡覺的時候,或睡眠中、甚至半夜突然醒來,寶寶可能出現有節奏的撞頭的行為。專家認為這種撞頭的節奏可以安撫寶寶,就像爸媽常常搖晃寶寶時的感覺。 2. 緩解疼痛 當嬰兒正在長牙時,產生的不適或耳部受到感染,都可能是寶寶撞頭緩解疼痛的原因。寶寶可能會覺得撞頭時的疼痛感,可以暫時消除那些一直干擾他們的不舒服感。(同場加映:愛亂咬流口水!寶寶長牙階段的徵兆和時間) 3. 釋放情緒 如果你曾觀察到當寶寶感覺挫折時,會出現撞頭的行為,那麼撞頭就只是他釋放強烈情緒的方式,因為寶寶還不清楚如何表達他們的感覺,或是還無法透過語言來思考,因此身體動作就變成最直接的反應。 4. 吸引關注 有時寶寶撞頭是為了吸引別人的關注,小朋友都很聰明,已經能夠意識到撞頭這種自殘行為(Self-destructive behaviors)可能會有效地吸引大人的關注,但除了這個動機外,寶寶撞頭可能也是源於發展過程中潛在問題的訊號,例如撞頭可能是自閉症(Autism)或一些發展障礙的警訊。(延伸閱讀:小孩自閉症學說話~父母怎麼幫助溝通) 寶寶撞頭的現象如果過於頻繁,或甚至已經弄傷自己,請務必就醫請求醫師協助。即使個案少見,但撞頭畢竟可能是自閉症或發展障礙的訊號,因此不可輕忽。以下是兒童自閉症的常見徵兆: 社交畏懼。 抗拒肢體接觸,包含與父母的接觸。 說話、閱讀或學習等生理方面的能力降低。 變得非常害羞。 兒童發展遲緩的現象。


嬰兒期的照顧

小心奶瓶性齲齒!注意寶寶口腔衛生預防蛀牙

嬰兒從三到六個月大時,就會開始長出乳牙。根據美國牙醫學會(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簡稱 ADA)指出,一旦嬰兒開始長牙後,就有蛀牙的可能。由於餵食習慣的關係,如喝奶頻率高,夜晚奶睡等,在寶寶缺乏照顧自己能力的情況下,很有可能造成奶瓶性齲齒(或稱奶瓶性蛀牙),爸媽們該如何維持寶寶的牙齒健康呢?以下為你說明。 什麼是奶瓶性齲齒 奶瓶性齲齒,是指嬰兒的乳牙快速被蛀壞的情形。嬰兒蛀牙最常見的情況是上排的牙齒和門牙被蛀蝕。由於舌頭可以保護下排門牙避免受到細菌侵擾,所以下排門牙相對較少蛀牙。 奶瓶性齲齒的症狀 初期症狀 一個很明顯的症狀是,牙齒的表面或是上排門牙的牙齦線會出現白色斑點。如果沒有給牙醫師檢查,其實較難在第一時間就發現這些蛀牙的白色斑點。因此,建議家長每個月定期帶寶寶看牙醫,這對於維持口腔衛生是很重要的。 後期症狀 白色斑點在口腔內迅速蔓延開來,顏色從白色轉為咖啡色或黑色。在這個階段,很可能出現牙齒流血、牙齦腫脹,伴隨發高燒、口臭的情況。如果在早期階段確診是奶瓶性蛀牙,可以利用塗氟(Fluoride)或是使用氟漆(Fluoride varnish)的方法,加強牙齒鈣化過程。另外,也可以透過飲食的改變,避免蛀牙的情況更惡化。然而到了較後期階段,治療方法可能就變得更為複雜。 造成奶瓶性齲齒的原因 稱為變種鏈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的細菌,是造成奶瓶性齲齒的最主要原因,這種細菌通常在人類的口腔裡孳長。變種鏈球菌在代謝不同醣類後,便會產生能腐蝕牙齒的酸性物質,導致牙齒處在酸性環境裡,因而蛀牙,也因為酸性物質破壞了包覆牙齒的琺瑯質,所以牙齒被腐蝕、蛀壞。以下三點是導致奶瓶性齲齒形成的主要原因: 1. 嬰兒的牙齒和牙齦暴露在含糖或會發酵的醣類環境裡,像鮮奶、果汁、蜂蜜和汽水等。爸媽讓寶寶在睡覺時,嘴裡含著包覆有糖、蜂蜜的奶嘴,或是用果汁、鮮奶取代白開水時,就很有可能會造成蛀牙。此外,請不要給一歲以下寶寶吃蜂蜜,小心嬰兒型肉毒桿菌中毒。 2. 照護者親吻嬰兒、吃東西時與嬰兒共用湯匙,或是先行咀嚼過食物之後再餵給嬰兒吃,可能會將唾液傳遞到嬰兒的嘴裡,造成蛀牙的發生。由於嬰兒的免疫系統較弱,成人口腔裡的細菌會讓嬰兒受到感染。 3. 氟化物使用量不足,發生蛀牙的機率較高。 如何預防奶瓶性齲齒 很幸運的是,有些方法對預防奶瓶性蛀牙是很有效的: 以母乳餵哺嬰兒:研究結果顯示,接受母乳餵哺的嬰兒,比起用奶瓶喝配方奶的嬰兒,發生蛀牙的風險較低。此外,研究人員也相信母乳中的蛋白質,能殺死變種鏈球菌,有效保護嬰兒的牙齒。(推薦閱讀:哺乳好處多!8優點媽媽寶寶齊受惠) 徹底做好口腔衛生:每次進食完畢之後,要確實清潔寶寶的牙齒、牙齦,甚至牙縫。 糖分攝取要減量:嬰兒的飲食裡不要加糖,並且奶嘴也避免沾有任何含糖的液體。 定期看牙醫:嬰兒在長出第一顆乳牙後,請定期讓牙醫師檢查牙齒。


嬰兒期的照顧

古老的育兒藝術:嬰兒包巾的6個安全重點

嬰兒包巾(也稱襁褓)是一種多年傳承下來,用毯子包裹寶寶的古老藝術。在寶寶出生後的幾天內,身體的恆溫系統尚未健全,嬰兒包巾能幫助寶寶保持溫暖,也能減少寶寶睡覺時,被自己的身體晃動嚇醒的機會。對有些寶寶來說,布裹在身上的感覺很像子宮的壓力,能帶給他們安全感。當然,也有些寶寶可能不喜歡被這樣包住。無論如何,以下提供嬰兒包巾的方法及注意事項,父母們可以自行嘗試與調整。 嬰兒包巾的5個包裹步驟 1. 將包巾用的布鋪在平坦的表面,擺成菱形,並把頂端的一角往下折15公分。 2. 讓寶寶躺在布上,手微彎,放在胸前。 3. 從布的左邊一角開始裹起,將邊邊的角塞到寶寶的左臂下方,並調整一下空間。 4. 將底端的一角拉過左肩及左臂,裹在寶寶身上,並記得留一些空間讓寶寶伸展腿部。 5. 把布的右角從寶寶右側,繞到寶寶的背部,以完成包裹。 嬰兒包巾的6個安全重點 1. 鬆緊要剛好:包好時,寶寶還是要能伸展雙腳,並可以碰到自己的臀部。若包得太緊,寶寶的活動發展受影響,可能會出現臀部問題。 2. 勿蓋住臉:切記不要蓋住寶寶的臉。 3. 注意體溫:隨時確認不要讓寶寶的體溫過高,可以選較薄的毯子或平紋細布來包。 4. 若寶寶抗拒:如果寶寶不喜歡手臂受到束縛,把布塞在寶寶的腋下即可,不要包裹高過肩膀。 5. 包裹時間:只要寶寶的活動空間足夠,您可以自己決定要包多久。有些專家建議哺乳時不要用嬰兒包巾,因為讓寶寶的雙手能自在地探索周遭,寶寶哺乳時比較容易進入狀況。 6. 留意反應:時時觀察寶寶,以了解什麼時候可以停止用嬰兒包巾。例如若寶寶會開始踢開包巾的布時,就可以不用包了。若寶寶開始翻身且會趴睡、肢體動作變多,也可停止用嬰兒包巾,因為包巾的布可能會造成寶寶呼吸困難,或讓他們因不舒服而睡到一半醒來。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