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

兒童是未來的主人翁,更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兒童健康」內容包括飲食建議、生活習慣、兒童常見疾病、生長發育等話題。此外,兒童心智與情緒的發展也很重要,Hello 醫師與家長一同關心。

基礎知識

兒童健康

嬰幼兒忽然過敏起疹怎麼辦?10大兒童皮膚病這樣應對!

嬰幼兒的抵抗力較弱,容易因外界疾病、過敏原起紅疹而哭鬧不已,要是剛好出門在外遊玩,那可真讓家長們心疼又焦躁,不知該如何是好。但只要了解寶寶起疹子的原因,儘管是一家人在外頭遊玩,也能冷靜地適當處置。 《Hello 醫師》將會介紹容易使嬰幼兒起疹子的10種皮膚病,以及出現類似情形時又該如何應對,讓各位家長能對孩子的皮膚健康瞭若指掌,不因孩子搔抓皮膚、紅腫而不知如何是好。 10種皮膚病可能讓寶寶長疹子 嬰幼兒尚未發育成熟的免疫力,往往會讓他們嬌嫩的皮膚受到過敏、荷爾蒙或其它外物刺激,而引發紅腫、發癢、起疹等症狀,以下列出10種嬰幼兒常見皮膚病,幫助家長們找出寶寶長疹子的原因並著手改善: 嬰兒粟粒腫(疹) 成因:新生兒的皮脂腺尚未發育完全,在真皮層上的角質形成囊狀滯留,即為嬰兒粟粒腫(Milla),好發於2~3個月大的新生兒。 症狀:在兩頰、額頭、腋下、頸部、胸前或身體皺摺處,出現白色或紅色的小疹子。 護理方式:嬰兒粟粒腫並不會造成嬰兒不適,無須擠壓以及塗抹藥膏,待寶寶的皮脂腺日益成熟後,便會自行康復。 毒性紅斑 成因:毒性紅斑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新生兒皮膚病,多好發於寶寶出生後數天至數禮拜內。 症狀:於面頰、身軀、背部和手腳會有如針尖狀,白色或黃色的丘疹,周圍會有紅斑包圍。 護理方式:通常在發作後數天或數週便會自然消失,無須塗抹藥膏或是特別護理。 嬰兒痤瘡 成因:嬰兒痤瘡是因母親懷孕期間的荷爾蒙經胎盤傳至胎兒,導致新生兒皮脂腺受刺激而長出痘痘。 症狀:嬰兒痤瘡發作於嬰兒2~6週齡後,據統計,約20%新生兒會感染嬰兒痤瘡,在臉頰、鼻子、前額、下巴、頭皮、頸部、背部或胸部,出現粉刺或是痘痘。此外,6週齡後的嬰兒痤瘡較為罕見,恐為其他皮膚疾病,建議及時送醫,並向皮膚科醫師詢問。 護理方式:出生後3個月會自然消失,建議家長使用溫水為嬰兒清潔,避免直接接觸患部,避免擅自使用藥物。 尿布疹 成因:尿布疹可能因尿液或排泄物、尿布長期與皮膚接觸和刺激;服用抗生素、瀉藥或母親感染念珠菌而引發,為2歲以下幼兒最常見的皮膚病。(尿布推薦:尿布推薦10大品牌!尿布價格、尺寸、材質、挑選重點全解析) 症狀:於尿布覆蓋範圍,如:肛門口周圍、腹股溝皺摺處、生殖器、臀部、腿部,出現紅斑、丘疹,嚴重時觸摸會痛或因尿布濕感到不適而哭泣。 護理方式:選擇柔軟、合身且吸水力強的尿布,並勤加更換。並注意患部皮膚保溼,可在更換尿布後,在肛門口塗抹凡士林、氧化鋅,以免排泄物直接接觸皮膚。另外,若是親餵母乳的嬰兒口中有鵝口瘡以及尿布疹,則可能是念珠菌引起的尿布疹,須盡速就醫,並依醫生指示,母子一同接受藥物治療。(延伸閱讀:寶寶屁股爸媽守護!勤換尿布6點須知) 急性蕁麻疹 成因:急性蕁麻疹通常由身體對外界的過敏原所引起,如:病菌、食物、毛髮、皮屑、藥物、花粉、藥物等。 症狀:嘴唇、眼皮及面部腫脹,手腳起紅疹發癢,嚴重時恐會引發腹痛、噁心、呼吸急促、休克等。 護理方式:急性蕁麻疹大多在數天或數周後便自然康復,如有需要,醫生會開立抗組織胺等藥物,能有效控制病情。但急性蕁麻疹屬過敏反應,須留心過敏原並避免再次接觸,如出現嚴重反應,則須盡速就醫。 汗疹/熱疹 成因:由於嬰兒汗腺尚未發育完全,排汗不良則容易引發汗疹。 症狀:常在嬰兒的頸項、背部、胸前、皮膚的皺摺處出現紅疹。好發於夏天,但若是涼爽的天氣,嬰兒因衣物厚重不便排汗,也容易發作。 護理方式:平時讓嬰兒穿著適量的衣物,並以清水清潔皮膚,症狀會自行改善。而情況若是愈發嚴重,則須帶孩子就醫,做進一步的檢查。 手足口病 成因:手足口病大多由腸病毒如克沙奇病毒和腸病毒71型引起。 症狀:病症初期,嬰兒會出現發燒、食慾不振、疲倦和喉嚨痛等症狀,接著在手掌以及腳掌會出現水泡,口腔潰瘍。 護理方式:目前並無特效藥,但大多數患者能在7~10日內自行痊癒,建議多讓患者休息及補充。由於口腔潰瘍,喉嚨及口腔會在進食時感到疼痛,建議為嬰兒準備冰涼及軟質的食物。若是10日內並無改善,則須盡速就醫。(延伸閱讀:水痘、濕疹、手足口病-常見 5 種兒童皮膚問題) 脂漏性皮膚炎/乳痂 成因:新生兒的皮脂分泌較為旺盛,頭皮及頭髮容易累積黃油痂皮,引發脂漏性皮膚炎。 症狀:好發於出生後2~5週,頭皮、眉毛及耳後出現黃濁、油膩如鱗屑狀的皮疹,並不會出現搔癢感,若是嬰兒因感到不適而主動搔抓,則可能有其它皮膚病的可能,建議盡速就醫。 護理方式:脂漏性皮膚炎大約在出生後3~12個月會自行緩解,皮脂分泌容易滋生黴菌,導致發炎惡化,建議先向醫生洽詢再作處置。(推薦閱讀:寶寶臉長紅疹、皮膚掉屑? 嬰兒脂漏性皮膚炎一次改善) 玫瑰疹 成因:玫瑰疹是由第6型及第7型人類疱疹病毒(HHV-6、HHV-7)引起,多經飛沫、接觸傳染,好發於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 症狀:嬰兒可能出現突發性的高燒,最高可達40℃,嚴重時會導致熱痙攣,並持續2~5天。退燒後,臉及軀幹(四肢疹子較少)出現淡粉紅或玫瑰色2~3毫米大的丘疹,但無疼痛及搔癢感不痛不癢,稍微鼓起,持續時間從數小時至3天不等。(延伸閱讀:嬰兒發燒怎麼辦?了解退燒方法與就醫時機) 護理方式:玫瑰疹在起疹後約1個禮拜會自行消退,且大多無後遺症。須注意的是,感染玫瑰疹的小寶寶,並不會出現不適感,若有病懨懨跡象,則可能罹患腦膜炎,建議盡速就醫,並作進一步檢查。 異位性皮膚炎 成因:異位性皮膚炎的成因多種,主要可能為:遺傳因素、皮膚障蔽功能缺失、異常免疫反應以及外在過敏原所致。 症狀:多出現於嬰兒面頰、手肘、膝蓋和身軀等部位。皮膚變紅及乾燥,會形成細小的水泡,水泡穿破後便會結成痂,導致皮膚流失水分,並逐漸變硬變厚。狀況時好時壞。 護理方式:避免外界過敏原,2歲前盡量以母乳為主,如乳汁分泌不足,可使用低過敏性水解蛋白奶粉,並避免嬰幼兒接觸過敏食物,如:牛奶、蛋、堅果、海鮮等有哺乳需求的媽媽也須減少食用,避免因補餵母乳而造成嬰兒過敏。 副食品應待嬰兒6個月大再添加,並以致敏性較低的蘋果泥、葡萄泥、米粉等食品為主。使用低刺激性清潔、保養用品護理皮膚,避免抓傷皮膚導致二次感染。平時依照醫生指示使用類固醇或抗組織胺等藥品。(推薦閱讀:寶寶副食品吃什麼?自製嬰兒副食品新手爸媽不踩雷)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探索更多兒童健康類別

疫苗

看更多 兒童健康 相關文章

疫苗

水痘疫苗打1劑就夠?需要自費補打?水痘疫苗副作用、注意事項介紹

水痘是好發於幼童身上的一種高度傳染性疾病,水痘病毒可能藉由飛沫傳播,或因接觸水痘液體而被傳染,感染後身上出現紅疹、水泡、發癢及發燒等症狀,甚至會出現皮膚感染、疤痕或肺炎等嚴重併發症。 台灣自民國93年1月1日起,便將水痘疫苗納入嬰幼兒常規預防接種項目。究竟施打水痘疫苗會有什麼副作用?接種後應該注意什麼事項?未接種者需要補打嗎?《Hello醫師》將公費、自費水痘疫苗接種規則開始為您一一說明。 公費、自費水痘疫苗接種規則 我國提供滿12個月之幼童公費水痘疫苗接種1劑。若未曾接種過水痘疫苗或想接種第2劑提高保護力,可採自費方式接種,適用人群如下: 12個月至12歲兒童:出生滿12個月接種第1劑公費疫苗,可於滿4~6歲自費接種第2劑。 13歲(含)以上自費接種:未曾接種疫苗且未得過水痘者,應接種兩劑,兩劑間隔4~8週。(延伸閱讀:水痘只限兒童?成人也可能感染或復發) 各家醫院自費水痘疫苗價格普遍多為1800元,但實際仍以各家醫院現場收費為主。 5種人接種水痘疫苗前先等等 過去接種水痘疫苗或對水痘疫苗的任何成分曾發生嚴重過敏反應者 患有嚴重免疫缺失者,包括嚴重免疫不全的愛滋病病毒陽性個案、先天性免疫缺失症與白血病、淋巴癌等惡性腫瘤病人或接受化療、免疫抑制藥物治療及高劑量類固醇者 孕婦 發燒或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宜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 最近曾輸血或接受其他血液製劑者(如免疫球蛋白),應詢問原診治醫師何時可接種水痘疫苗。 水痘疫苗有2種 目前國內可供施打之水痘疫苗有以下2種: 默沙東:伏痘敏VARIVAX水痘疫苗 葛蘭素:美瑞克VARILRIX水痘疫苗 施打水痘疫苗副作用有哪些? 水痘疫苗是一種活性減毒疫苗,由水痘病毒減毒製成,能有效避免嚴重水痘症狀,但施打過後可能會造成以下副作用: 接種部位可能有發紅、疼痛或腫脹等局部反應。 輕微發燒,少數接種者可能出現高燒或抽搐之現象。 接種後5~26天於注射部位或身上可能出現類似水痘的水泡。 與自然感染水痘病毒一樣,疫苗的病毒可能潛伏在體內,在免疫功能低下時,病毒會活化而表現成帶狀疱疹,但其發生率與症狀都低於自然感染。 提醒民眾,若出現於接種疫苗後出現嚴重過敏、發燒、抽搐等不良反應,請盡速就醫。(延伸閱讀:不只能打新冠疫苗!10大公費疫苗種類、施打對象一次告訴你!) 水痘疫苗接種後注意事項 接種前24小時內曾接受特定抗病毒藥物者(如Acyclovir、Famciclovir、Valacyclovir),應於接種後間隔14天再重新開始服用這些藥物。 女性接種後4週內應避免懷孕。 接種後皮膚出現紅疹者,應避免接觸嚴重免疫不全者。 18歲以下兒童接種水痘疫苗後6週內宜避免使用水楊酸類藥品(Salicylates)。 與其他活性減毒疫苗(例如MMR、活性減毒日本腦炎疫苗)如未同時接種,應間隔至少28天以上。 水痘疫苗需要補打?打2劑保護力可上升98% 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呂俊毅指出,兒童若施打1劑水痘疫苗,保護力大約有86%,但打1劑疫苗只能減少預防水痘感染造成的重症,並減少感染水痘的機率約8~9成,仍有少數人會得到水痘。 若不幸於在接種第2劑前就接觸到了水痘病人的孩童,可考慮在接觸後72小時之內趕快施打第2劑水痘疫苗,避免水痘發病。 另外呂醫師也表示,在台灣過去10年施打水痘疫苗後仍感染水痘的比例約有2.8%;打2劑水痘疫苗者,保護力則可上升至98%,得到水痘的機會也較僅打1劑水痘疫苗者減少95%。有鑑於此,補打水痘疫苗可說是預防水痘感染的最佳方法。(同場加映:「皮蛇」上身OMG!要打帶狀皰疹疫苗嗎?預防皮蛇看過來!)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疫苗

10大公費疫苗:疫苗種類、施打資格、接種時間全整理

許多人可能不清楚公費疫苗有幾種?哪些人符合公費疫苗的施打對象?《Hello醫師》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站的資料,為您介紹10公費疫苗,幫助您了解疫苗接種需求,盡早規劃施打,增強保護力。 公費疫苗種類 目前國內提供民眾施打的公費疫苗如下: 流感疫苗(Influenza Vaccine) A型肝炎疫苗(Hepatitis A Vaccine) B型肝炎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 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érin Vaccine, BCG) 五合一疫苗(DTaP-Hib-IPV) 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 水痘疫苗(Varicella Vaccine) 日本腦炎疫苗(Japanese Encephalitis Vaccine)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easles, Mumps and Rubella, MMR) 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DTaP-IPV) 為了讓大家了解自己或家人是否符合公費疫苗資格,以下根據衛福部疾管署資料整理施打對象。 1.流感疫苗 公費流感疫苗種類 賽諾菲:Vaxigrip Tetra巴斯德四價流感疫苗,適用6個月至3歲幼兒 國光:AdimFlu-S(QIS)“安定伏”裂解型四價流感疫苗,適用滿3歲之接種者 東洋:FLUCELVAX QUAD輔流威適流感疫苗,適用滿3歲之接種者 公費流感疫苗施打對象 65歲以上長者 具有潛在疾病,包括糖尿病、慢性肝病(含肝硬化)、心血管疾病(不含單純高血壓)、慢性肺病、腎臟病、免疫低下(HIV感染者)、罕見疾病、重大傷病或BMI≧30者。若無上述疾病及住診紀錄之患者,經醫師評估條件符合者亦為施打對象之一。 醫事人員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 安養、養護、長期照護等機構之受照顧者及其所屬工作人員 滿6個月至國小入學前之幼兒 孕婦 6個月內嬰兒之父母 幼兒園托育人員及托育機構專業人員(含社區公共托育家園) 禽畜養殖等相關行業工作人員、動物園工作人員及動物防疫人員 50~64歲非高風險慢性病成人 國小、國中、高中、高職、五專1~3年級學生(含進修部學生與境外臺校,但不含補校)、少年矯正學校及輔育院學生、屬「中途學校-在園教育」性質之兒童及少年安置(教養)機構學生,以及自學學生。(推薦閱讀:施打流感疫苗副作用、注意事項全整理!這5種人接種前要小心!) 2.A型肝炎疫苗 公費A型肝炎疫苗種類 目前政府僅提供賽諾菲的Avaxim巴斯德A型肝炎疫苗,供兒童與幼兒公費施打。(推薦閱讀:A肝疫苗有3種,這6類人快去打!盤點A型肝炎傳染途徑與疫苗副作用) 公費A型肝炎疫苗施打對象 幼兒常規對象:出生年滿12個月以上幼兒。 原公費A型肝炎疫苗特定實施地區之學齡前幼童:設籍於30個山地鄉之平地鄉及金門、聯江兩縣等地區,出生年滿12個月以上之學齡前幼兒。 國小六年級(含)以下之低收及中低收入戶兒童:持兒童健康手冊、健保IC卡及有效期限內之低收或中低收入戶證明。 3.B型肝炎疫苗 公費B型肝炎疫苗種類 葛蘭素:Engerix-B 安在時B型肝炎疫苗 默沙東:H-B-VAX II “默克”基因重組B型肝炎疫苗 公費B型肝炎疫苗施打對象 為避免幼兒感染B型肝炎,目前政府提供出生之幼兒施打B型肝炎疫苗及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以下將為大家分別介紹2者施打對象之範圍。(推薦閱讀:小時候打過B肝疫苗就OK?這些人補打更保險!B型肝炎疫苗成分、副作用、常見問題大解惑) 公費B型肝炎疫苗實施對象 新生兒可於出生24小時內儘速接種第1劑B型肝炎疫苗 出生滿1個月後施打第2劑 出生滿6個月後接種第3劑 公費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實施對象 […]


疫苗

日本腦炎疫苗幾歲打?嬰兒副作用有哪些?種類、注意事項一覽

2024年首2例本土日本腦炎確診個案,已有一例不幸身亡,兩案例平日活動地點皆以住家周圍為主,住家附近均有鴿舍、豬舍及水田等高風險場所,且兩人無日本腦炎接種紀錄。 為有效防範日本腦炎,我國已全面針對滿15個月的幼兒施打日本腦炎疫苗,但施打日本腦炎疫苗後會造成什麼副作用?又該注意哪些事項?《Hello醫師》一次為各位爸媽解惑! 為何需接種日本腦炎疫苗? 日本腦炎(Japanese Encephalitis)主要由攜帶日本腦炎病毒之病媒蚊叮咬人體傳染,流行季節為每年5~10月,但由於日本腦炎致死率高達20~30%,即便患者存活下來,也有高機率出現神經性或精神性後遺症,因此目前預防日本腦炎的最佳方式,便是接種日本腦炎疫苗。(延伸文章:爸媽注意了!常見夏天兒童疾病這樣預防) 被蚊子叮咬可能感染日本腦炎。 日本腦炎疫苗種類 目前國內日本腦炎疫苗主要有以下2類: Vero細胞培養不活化疫苗(JEVAL) 活性減毒嵌合型疫苗(IMOJEV) 其中,活性減毒嵌合型疫苗為目前政府公費疫苗施打的唯一劑型,但若經醫師判斷不適合接種,則可改以不活化疫苗代替,而成人若有自費接種日本腦炎疫苗需求,可至成人日本腦炎疫苗自費接種服務單位一覽表查詢。 日本腦炎疫苗幾歲打?什麼時候打? 我國自106年5月22日起,新生兒日本腦炎疫苗已由鼠腦不活化劑型,轉為活性減毒劑型。活性減毒日本腦炎疫苗須施打2劑,嬰兒出生滿15個月接種第1劑,間隔12個月接種第2劑。 若已接種不活化日本腦炎疫苗,依下列原則接續接種活性減毒疫苗: 已接種1劑:與前一劑間隔14天以上接種第1劑,間隔12個月接種第2劑。 已接種2劑:與最後一劑間隔至少12個月後接種1劑,其後不必再追加。 已接種3劑:滿5歲到入學前接種1劑,與最後1劑間隔至少12個月。 日本腦炎疫苗:成人自費接種建議 建議接種對象:有感染之虞的成人,包括居住或工作場所鄰近豬舍、其他動物畜舍或病媒蚊孳生地點或至流行地區旅遊,其未曾接種或接種史不明者。 接種時程:依國內現行供應之疫苗種類,建議如下: 活性減毒嵌合型疫苗:建議施打1劑。 細胞培養不活化疫苗: •  建議施打3劑,第1、2劑間隔4週,隔年接種第3劑。 •  前往感染高風險地區旅遊者,可採0~28天2劑時程,第2劑至少要在旅遊前1週前完成;若有持續暴露風險者,隔年接種第3劑。 日本腦炎疫苗副作用有哪些?發燒幾天? 接種日本腦炎疫苗後,最常見的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注射部位浮現紅斑。 少數人會於接種後3-7天出現輕微或中度全身無力、肌肉痠痛、易怒、食慾不振、發燒、頭痛等症狀,通常會於數日內自行緩解,而發生嚴重過敏、昏睡或痙攣等症狀則極為罕見。如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或不適症狀持久未癒,請立即就醫。 不適合施打日本腦炎疫苗之族群 根據衛福部《活性減毒日本腦炎疫苗接種須知》,以下族群應暫緩或不適合接種日本腦炎活性減毒疫苗: 禁止施打日本腦炎疫苗 對本疫苗之任何成分曾有嚴重過敏反應者 先天或後天免疫不全者(含接受化學治療、使用≧14高劑量全身性皮質類固醇者) 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不論有無症狀,其免疫功能有缺陷者。 孕婦 授乳母親 經醫師評估後核准施打日本腦炎疫苗 發燒或正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宜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 使用≧14天高劑量全身性皮質類固醇者,可於停止類固醇≧28天後再接種疫苗。  最近3個月曾輸血或接受其他血液製劑者(如免疫球蛋白),應詢問醫師何時可接種日本腦炎疫苗。 育齡婦女在接種疫苗後4週內應避免懷孕。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兒童健康

嬰兒濕疹的原因、症狀及治療

兒童罹患濕疹(eczema)的機率大約是五分之一,患有濕疹的寶寶皮膚會有劇烈的搔癢感以及紅腫發炎的現象。通常在孩子兩歲之前發病,青春期之後病況會改善。濕疹雖然無法根治,但可以藉由正確的護理方法得到有效控制。 濕疹的致病原因與症狀 雖然目前無法確實得知什麼原因導致濕疹,但可以知道的是基因可能是其中一個原因。不過慶幸的是,近幾年來罹患濕疹、哮喘和花粉症在內的過敏性疾病的患者數量已逐漸平緩。 濕疹發作時,症狀會顯現在皮膚上。濕疹寶寶的皮膚很乾燥,長著會發癢的斑點,一旦碰到過敏原後會造成免疫系統過度反應,進入突然發作期的皮膚狀況還會惡化、發炎,這時就需要更進一步的治療。 接觸到對皮膚有刺激性的化學藥劑可能觸發濕症,像泡沫浴、洗髮精、洗衣粉或衣物柔軟精都含有化學藥劑。因此醫師建議,使用比肥皂或是溫和的沐浴乳,也可以嘗試使用非生物性洗衣粉,或許可以改善寶寶的濕疹。 濕疹對孩子是很痛苦的,很難克制孩子不抓癢,抓了又容易導致傷口感染。有時候,濕疹會讓孩子癢到睡不好,甚至影響到孩子對外表的自信心。 寶寶濕疹的治療方法 濕疹的治療方式取決於疾病的嚴重程度。對於僅有少數紅斑和發癢區塊的輕度濕疹,可以簡單地使用潤膚乳霜或軟膏,或再搭配短期使用低濃度類固醇乳霜。平時要讓寶寶皮膚保持濕潤,避免濕疹突然發作。針對有濕疹病史的孩子,即使沒有發作跡象,每天也要擦足夠的潤膚乳,防止皮膚過度乾燥。 家長可以在各種不同的保濕或潤膚乳中嘗試,找到最適合孩子的產品,將它們作為面霜、身體乳液或沐浴添加劑使用。醫師可以提供連續處方,替孩子持續大量塗抹以達到潤膚的效果,最好避免使用含有刺激性清潔成分的水性乳霜。 類固醇的副作用 類固醇乳膏或軟膏以及潤膚軟膏是醫師們經常使用來治療嬰兒濕疹的處方。只要以正確的方式使用,這些藥是安全的,副作用主要是長期使用後會使皮膚變薄,但是目前還沒有研究證實這種現象會是永久性的。 醫師會根據濕疹的嚴重程度選擇合適的藥膏並建議使用的方式和劑量,例如,類固醇藥膏少量塗抹在患處,每天不超過兩次,也可以視情况配合塗抹大量潤膚霜。 其他治療方法 如果濕疹非常癢以致於干擾了孩子的睡眠,醫師會考慮使用口服抗組織胺。這並不屬於治療濕疹的常規用藥,給幼兒使用的經常附帶有嗜睡作用,最好在晚上服用。在服用抗組織胺之前請先諮詢醫師。 萬一病況惡化,會需要使用強效類固醇乳膏或藥膏;若治療没有效果,則可能需要轉介給皮膚專科醫師進行其他治療,包括將貼布或砂布浸滿潤膚乳或類固醇藥膏,再用繃帶固定在發癢的區塊上,有助於藥劑滲入皮膚。 Hello Health Group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總踮腳尖?剖析原因與改善方法

一般來說,學步期小孩踮著腳尖走路屬正常,父母無需過於擔心,因為這個階段他們還在學習走路,尤其是 12~14 個月大的孩子,再過三到六個月,大多已經能平腳踩地行走活動了。若發現小孩滿三歲仍是踮著腳走路,爸爸媽媽就要特別留意孩子的健康隱患,以下列出其可能原因與改善方法。 跟腱過短是踮腳主因 寶寶的腳跟和腳趾因為長期縮在母胎中,所以造成連結小腿後肌和腳跟骨頭的跟腱變得很緊,在寶寶出生之後,為使雙腳能平踏在地上,並正常地走路,孩子需要一段時間活動與拉筋,來幫助肌腱完整成長。在極少數情況下,肌腱可能沒有發展完全,導致孩子跟腱過短、腳跟沒辦法碰到地板,便需要踮腳尖以利行走。 另外,早產兒也有踮腳走路的風險,因為早產兒容易發生腦神經損傷,間接影響肌肉運作,造成畸形足(Club foot)、跟骨骨骺炎(Sever’s disease)等足部病變。如果再加上腦出血,則可能導致腦性麻痺,其中痙攣性腦性麻痺更會造成嚴重的肌肉僵硬,使走路變得困難,有的症狀也會過度拉緊跟腱,引致痙攣性半身麻痺(Spastic Hemiplegia)。 健康小孩也會習慣踮腳 有些孩童雖然可以腳掌平踩在地上走路,但卻習慣把腳尖踮起來,通常這些孩子可能有發展遲緩或自閉症類群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簡稱 ASD)的行為特徵,像是語言和社交能力遲緩。 (同場加映:寶寶學說話~注意語言發展遲緩徵兆) (同場加映:孩子有自閉症類群障礙?4招改善溝通) 話雖如此,健康的小孩也有可能有踮腳走路的情形,這被稱為自發性踮腳尖(Idiopathic toe walking),其原因仍有待研究,但往往是因為習慣或家族遺傳所影響,根據瑞典卡羅林斯卡大學醫院(Karolinska University Hospital)的研究,約有 5% 的小孩在六歲前是踮著腳行走的。 訓練小腿肌告別踮腳 要糾正孩子的走路姿勢,主要著重在伸展小腿後側肌肉,以及阿基里斯腱(Achilles tendon),就能有效幫助腳掌正確觸地。其中最簡單的方法是練習從座位上站起、坐下,此動作適合未滿六歲的孩童,父母可以先讓孩子坐在椅子上,然後雙手穩穩地抓住孩子的雙腳,確保他的腳根貼在地板上,接著請孩子進行站立與坐下的動作。 至於六歲以上的小孩,可以讓他自己用雙手壓住牆做小腿拉筋。首先,在身體直立且腳掌貼地的正常站立姿勢下,將其中一隻腳往前踏出,此時,另一隻腳的小腿肌肉如果出現輕微的緊繃或拉扯感,就代表動作正確。請維持這個動作持續 15~30 秒,然後再換腳進行,一隻腳反覆練習十次即可。其他矯正方法還有深蹲和腳跟走路等等。 (同場加映:孩子有發育性痛很正常!按摩拉筋可減輕症狀)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夏天熱到吃不下?營養師教你5招改善食慾不振

炎炎夏日,不僅讓大人感到心情煩躁,甚至還會減低小孩的食慾。事實上,環境溫度的變化的確會影響人吃喝的胃口,就像天氣冷我們會想吃東西補充熱量;天氣熱當然也可能看到食物卻吃不下。《Hello醫師》將於本文剖析小孩天氣熱沒食慾的原因,以及提供5個可以改善孩子食慾不振的方法。 低活動量造就低食慾 多數人可能會認為,食慾不振的主要原因是排汗所造成的悶熱和不適,但事實上活動量下降才是影響食慾的主因。 蘇奕安營養師解釋,由於「吃」在提供身體熱量的同時也會產生熱,幫助身體調節體溫,醫學上叫做攝食產熱效應(Diet induced thermogenesis),所以我們在冬天的時候會吃得特別多;天氣熱的時候就吃得比較少。(同場加映:兒童食慾不振!5祕訣讓小孩開心吃) 為了躲避酷暑,我們往往會選擇待在室內吹冷氣、減少活動量,如此一來,身體沒有燃燒熱量,便無法促使大腦激素發出訊號、刺激食慾,我們自然就不會想要藉由進食來補充熱量,最後就可能導致食慾不振的情形發生。 此外,水分補充不夠或長時間待在冷氣房,造成身體缺水,亦會影響身體代謝的速度,造成腸胃蠕動、唾液等消化液分泌失衡,間接影響食慾。(同場加映:吃得少食慾不振有解~11招補足熱量) 喝水多寡影響食慾 問及多喝水能否改善食慾,蘇奕安表示,水喝得不夠或喝太多,都會抑制食慾。飲水訣竅在於分次喝,建議1次喝1杯水,容量約240毫升。不過,考量到每個人的飲食習慣不同,所需攝取的水分也不盡相同,其他因素還包括年齡、體重、活動、環境溫度等,但一般人每天需飲水量至少要有1000~2000毫升,兒童的話則可以40毫升/公斤 來計算,假設小孩體重30公斤,則每天至少飲水1200公斤。(同場加映:喝冰水還是溫水好?好處壞處一次帶你看懂) 蘇奕安特別提醒讀者,身體水平衡不是一個定值,論身體的總水量,大致可分成3大比例: 60%:每日飲用水 30%:食物中的水份 10%:身體新陳代謝所產生的水 另外,父母也要留意孩子活動的時間和強度,原則上,每次運動30~60分鐘就要補充1次水分,若是戶外活動,盡可能挑早上9點前,或下午4點後的時間,遇大太陽或高溫時段,則可選擇室內進行運動。 小孩食慾不振怎麼辦?公開夏日飲食5建議,有效促進食慾! 關於夏天飲食的建議,以下提供5個方法給各位父母參考,有效幫助孩子改善孩子食慾不振的問題: 多吃蔬果和開胃料理:夏天可少不了清爽可口的當季蔬果,父母可以選擇在小孩每餐之間互相搭配,促進腸胃活動,建議蔬菜量約需攝取2到3個拳頭大(或1碗半的量,約3份);水果量則為2個拳頭大。此外,也可善用味道酸甜的食物,搭配簡單的烹調手法,像是涼拌或糖醋,藉此創造多元口感。 烹調變化:吃東西不僅是刺激舌頭而已,還會受到視覺、聽覺、嗅覺其他感官影響,尤其對小孩而言,食物顏色的豐富多元有助刺激食慾。 少量多餐:父母請勿逼食,可依小孩的活動時間,進行餐點分配,除了3餐以外,可另設茶點時間。同時,也要觀察小孩的飢餓狀況,並調整用餐時段。 少喝含糖飲料:手搖杯或冰品無非是大人小孩夏日的最愛,但對正處發育階段的孩子來說,要小心這些飲料所含的精緻糖量,不小心攝取過多恐影響孩童健康。另外,還需注意運動飲料的攝取量,雖然它能補充電解質,但其糖量很高,建議先稀釋再給孩子喝,也可考慮攝取其他電解質食物,像是水果、蔬菜、堅果,以及乳品。 舒適用餐環境:飲食品質不單只關乎食物營養,用餐環境也會影響食慾。父母可以設計一個舒適餐桌氛圍,並陪同孩子一起吃飯,能幫助他們有更好的食慾。(同場加映:夏天只想呷涼!破解消暑飲料 3 迷思)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健康問題

芭蕾代價有多痛?小孩學舞蹈的傷害與風險

芭蕾結合了運動和藝術,同時也是展現自我的絕佳管道,在舞台上墊著腳尖優雅地舞動身體,可能是很多小孩從小的憧憬與夢想;但輕盈優美的芭蕾舞蹈表演背後,所要承擔的疼痛可不少。本文將帶你了解芭蕾的訓練過程中,可能帶給身體的傷害及風險。 (同場加映:愛運動也要小心!5種常見的運動傷害) 九成舞蹈者有運動傷害 舞蹈是一種高負擔的身體運動,尤其像芭蕾這種需要精確技術動作、肢體柔軟度、平衡感、耐力等元素的舞蹈,更是容易造成肌肉和骨骼的壓力。根據美國科羅拉多州兒童醫院(Children’s Hospital Colorado)的資料,有高達 90% 的舞蹈者都在職業生涯中經歷運動傷害,尤其常見於 8~12 歲的女生,以及 8~14 歲的男生,因為此成長階段正是小孩骨骼最脆弱的時候。 我們一般認知為舞蹈要從小練起,讓肌肉能更快適應舞蹈動作的柔軟度,但事實上,處在發育期(或稱成長激進期)中的孩子擁有更快的骨骼發展速度,因此可能造成韌帶緊繃和肌肉無力感,造成他們容易失去肢體協調,也就更頻繁會出現受傷和骨折的情況。 (同場加映:怎麼一直受傷?小孩外傷的處理方法) 過早練習芭雷易使孩子受傷 另外,由於舞蹈者需要花好幾個小時做相同的動作,如果再加上休息時間太短、節食導致營養不足,以及體重過輕等不良因素,可能大大提高孩子在跳舞中受傷的風險。以芭蕾舞為例,過早的技術練習會對身體造成負擔和傷害,像是腳尖踮立(En pointe,呈足尖站立姿勢)及髖關節外旋(Turn out,俗稱外開,指兩腿朝相反方向對外扭轉),欲嘗試這兩種高難度舞步前,請務必慎重考量自身或孩子的肢體能力,一旦做不好恐傷及後背和腳。 (同場加映:乳酸堆積惹的禍?這才是肌肉痠痛的原因) 舞蹈者要非常清楚自己身體的狀況,千萬不要在受傷狀態繼續硬撐練舞。肌肉痠痛是跳舞後正常的疼痛反應,它通常會持續數天;不過,如果發現在練舞前就出現肌肉痠痛,且痛感愈來愈顯著,以至於你必須透過調整姿勢來減緩疼痛,或是出現半夜痛醒的狀況,請找專業醫師求助。 (同場加映:熱療還是冷療?治肌肉痠痛、傷痛不一樣) 跳舞最常扭傷 常見的舞蹈傷害有很多,部位包括足部和足踝、膝蓋、背部、臀部、疲勞性骨折(Stress fracture),其中踝關節扭傷(Ankle sprain)屬最常見的創傷性損傷(Traumatic injury),這可能是因為腳踝的不對稱性、不正確著地,或鞋子不合腳,導致該部位韌帶被過度拉扯而撕裂。 (同場加映:踝關節骨折手術) 一旦腳踝扭傷了,請先以冰敷應急處理,並停止活動該肌肉,以防止它再次拉傷,待過幾天覺得好點了,可以改用熱敷,促進血液循環。 (同場加映:受傷後要冰敷還熱敷?這樣分辨就對了) 有氧運動加強舞蹈耐力 很多舞蹈者缺乏有氧運動,因此交叉訓練與核心訓練是不錯的選擇,像是皮拉提斯(Pilates)和訓練平衡感的瑜伽動作,進而提高心跳率及維持體力。 建議以一週三到四次有氧運動為標準,一次半小時,不僅加強舞蹈耐力,也能避免關節過度操勞。至於練習舞蹈的時間,盡量一天不要超過五小時,若感覺身體累了,請記得休息。 (同場加映:瑜伽7大好處~增肌減脂開心甩掉憂鬱)


其他健康問題

爸媽注意了!6種常見夏天兒童疾病這樣預防

由於臺灣位處亞熱帶,每到夏季,氣候不免潮濕悶熱,也因此造成腸病毒、腸胃炎等傳染性疾病開始盛行,對於家中年幼的小孩和寶寶具有相當的威脅性,所以夏天的時候不免會看到許多父母帶孩子前往兒科診所求診。《Hello醫師》將於本文將帶爸媽認識6種夏天常見的兒童疾病,並了解預防方法及如何察覺小朋友的異狀。 1. 蚊蟲叮咬傳染病 臺灣常見的蚊蟲叮咬疾病,包含恙蟎叮咬造成的恙蟲病(Scrub Typhus),還有蚊子叮咬造成的登革熱(Dengue fever)和日本腦炎(Japanese Encephalitis)。以日本腦炎來說,國內的流行季集中在每年5~10月,而年滿15個月的嬰兒就可以接種施打日本腦炎預防針,不過,施打預防針後並不代表就不會得日本腦炎,還是要避免在黃昏、黎明等病媒蚊吸血的高峰時段,讓小孩待在戶外。 若無法避免在病媒蚊孳生高風險的環境附近活動,也請讓孩子穿著淺色長袖的衣褲,皮膚裸露處則應使用防蚊液,以避免其遭到叮咬。 另外,患有恙蟲病則應記得定期消毒,特別是老鼠容易出沒的地方;預防登革熱的方式與日本腦炎一樣,應避開容易有蚊子出沒的地方,如草叢、公園,並記得清潔積水,以防孳生蚊蟲。(同場加映:夏天常見 7 大疾病(上):蚊蟲叮咬的傳染病) 2. 細菌性腸胃炎 夏天是細菌性腸胃炎最常發生的季節,臺灣常見的細菌性腸胃炎多為沙門氏菌所造成,傳染途徑可能為吃到被動物或人類糞便汙染的水或食物,例如生的或沒有煮熟的雞蛋、牛奶、肉類或相關製品,或者食物在高溫下保存不當,造成沙門氏菌大量繁殖和傳播。 遭致病菌感染後1~2天內,便會出現急性腸胃炎(Acute Gastroenteritis)的症狀,例如發燒、腹瀉、腹痛、糞便有黏液和血絲等。嬰幼兒的症狀可能會比較嚴重,若出現高燒不退、嚴重腹痛及腹脹、活力低下等症狀就需要立刻就醫。 如果想要防止細菌性腸胃炎,平時便需保持食品清潔、分開處理生食與熟食、食物一定要煮熟、食物保存在適當溫度,以及使用安全的飲用水與食品。(同場加映:夏天常見 7 大疾病(下):腸道傳染病) 3. 腸病毒 腸病毒是幼兒常見疾病,尤其是3歲以下的孩童。腸病毒是廣義的稱呼,其中包含小兒麻痺病毒、腸病毒等數十種以上的病毒。若想要有效避免感染腸病毒,最重要的就是養成正確使用肥皂洗手的習慣,特別是飯前飯後、用餐前及上完廁所後。 另外,水必須先煮沸才能喝,不要喝生水;避免吃生食,甲殼類海鮮建議蒸煮10分鐘以上再吃,食物最好冷藏保存,尤其沙拉或冷盤;到餐廳等地也要經常清除垃圾,並於廁所加裝紗窗,避免蒼蠅孳生;如果育有新生兒,便需經常清洗與消毒兒童玩具(尤其是帶毛玩具)。 4. 痱子 每到夏季,嬰兒或孩童身上便十分容易長出痱子(Prickly heat),也就是我們說的熱疹(Heat rash)與汗疹(Miliaria),這樣一顆顆小小的紅疹子,特別容易長在臉上、脖子、腋下、前胸和後背等部位。 除此之外,相較於成人,幼童因汗腺尚未發展完全,汗腺更容易堵塞;一旦孩子身體流不出汗,天氣又悶熱,便容易起又癢又不舒服的痱子。若想要有效預防小孩長痱子,就必須記得不要讓他在氣候炎熱之時,活動太長時間,並且一定要穿著寬鬆、透氣、利於排汗的亮色衣服。 不過,如果家中的孩子還是不小心長痱子,則可考慮使用溫水沖洗長痱子的地方,並使用溫和且不刺激的肥皂清洗,不要用一般的沐浴乳,否則可能會加重汗腺賭塞的情況。 痱子一般不會持續太久,大約1週就會消失,所以爸媽不妨請皮膚科醫師開立痱子膏等藥物,以舒緩孩子痱子癢、不舒服的問題,但如果小孩開始出現青春痘或腫脹的情形時,建議應及早帶孩子就醫檢查是否為其他致病菌所感染。 5. 過敏性皮膚炎 過敏性皮膚炎又稱異位性皮膚炎,與痱子的不同之處,這是一種與遺傳、環境相關的慢性皮膚炎。此外,過敏性皮膚炎確切的致病原因尚未確認,可能包括遺傳基因、免疫系統、心理因素等多種誘發因素,幼兒也因為體質太過敏感,對環境適應力較低,易受外在因素刺激而產生癢感。 如果要避免過敏性皮膚炎發作,夏天時注意出汗會更容易癢,所以室內盡量開著冷氣,並且以靜態活動為主,避免戶外激烈運動,也不要讓小孩穿著羊毛、尼龍類的衣服,這類材質會刺激皮膚,選擇純棉的衣料比較適合過敏性皮膚炎的小孩。 如果爸媽要幫寶寶洗澡,請不要用過熱的熱水,熱水會把保護皮膚角質上的油脂洗掉,皮膚太乾燥就會癢得更厲害;洗澡的時候用中性肥皂以緩和刺繳,洗完澡後,有濕疹的部位可以抹上醫師開的藥膏。 6. 過敏 孩童過敏又可以分成過敏性鼻炎和過敏性氣喘,也就是呼吸道過敏。過敏性鼻炎的小朋友大多在5至6歲開始出現症狀,而氣喘的小朋友則約有80~90%會在4~5歲第1次發作。另外,大氣壓力、溫度及濕度變化皆為引起過敏或惡化呼吸道過敏的因素。 夏天時,室外的空氣污染物質和過敏原都有可能是重要因素,而台灣多雨的氣候與潮濕的空氣也是黴菌類喜好繁殖的環境,因而增加過敏性鼻炎發作的機率。 因此,適度使用家中的空調,並搭配其清淨與除溼的效果,也能減緩孩子的過敏症狀。此外,各位爸媽也須記得定期清洗冷氣濾網,那是最容易滋生黴菌的地方;外出活動時也要注意空氣汙染指數,太冷、有風的天氣也要特別注意。 對過敏性氣喘來說,游泳可以改善心肺功能,對於氣喘雖可能無法完全改善,卻是被公認為對罹患氣喘的小朋友有好處,所以建議各位爸媽不妨在炎熱的夏季,帶著孩子去游泳,不僅可訓練心肺功能之外,還可以增進親子關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健康問題

孩子有生長痛很正常!按摩拉筋可減輕症狀

有的小孩在成長階段中,會有手臂或腿部肌肉痠痛的狀況,請父母不必過於擔心,這往往只是因為他們在白天的運動量過高,所造成的肌肉疲勞,醫學上稱之為生長痛(Growing pains,又稱成長痛或發育期痛)。雖然孩子會抱怨疼痛,但它並不會傷及肌肉和骨頭,觸碰也不應有刺痛感,《Hello醫師》以下將介紹其症狀與改善方法。 生長痛只是肌肉使用過度 首先我們要知道,生長痛不等同於發育陡增(Growth spurt),因為骨骼的成長程非常緩慢,很難引起身體上的疼痛。根據美國家庭醫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的資料,生長痛一般會發生在3 ~ 12歲的小孩,且每個孩子疼痛的情形各不相同,可能短至數禮拜,也有持續好幾年的,疼痛發作時間則通常在午後或傍晚,也可能在夜間發作,驚醒孩子。 生長痛的真正成因不明,但廣泛推測是孩子進行如跑步、攀爬、跳躍等高負擔動作,過度使用肌肉骨骼而導致疼痛。但它並不會造成行動上的困難或不便。 此外,有些學者則認為孩子的疼痛閾值(Pain threshold)較低,導致對痛覺很敏感,或是像不正確的姿勢、不寧腿症候群(Restless Legs Syndrome,簡稱RLS)以及情緒沮喪等因素,皆可能引起生長痛。 生長痛的位置:雙腿是主要疼痛區域 梅約診所(Mayo Clinic)的資料顯示,女性相較於男性更容易出現成長痛,而痠痛的肌肉部位包括大腿前側、膝蓋後側、脛部、小腿及手臂。孩子除了會雙腳疼痛外,有些還可能會有頭痛及腹痛症狀。 成長痛看哪一科?何時應就診? 由於孩子對疼痛症狀的描述可能較為模糊,若想知道孩子是否真有成長痛,建議可帶小孩至小兒科或一般骨科進行專業診斷為佳。 另外,各位爸媽也要特別注意,生長痛通常是對稱出現,不太會只有單腿或單手疼痛的情形,倘若發現只有單側疼痛,即應盡早就診檢查是否由其他疾病所造成的。(同場加映:你怎麼又受傷了!小孩7大常見外傷的處理方法) 生長痛怎麼辦?拉筋按摩有助舒緩疼痛 生長痛是多數小孩成長的必經過程,一般不會帶來什麼問題,隨著年紀增長,症狀通常會自然消失。若要舒緩孩子的疼痛,父母可以替其痠痛的部位按摩、拉筋或熱敷,但不要在睡覺時熱敷,以免燙傷孩子。 然而,如果透過上述方法,孩子的疼痛仍無法獲得改善,建議各位爸媽盡早帶小孩就醫檢查,醫師可能會開立非處方藥(OTC),如布洛芬(Ibuprofen)、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或撲息熱痛(Paracetamol),但千萬不可擅自讓小孩使用阿斯匹靈(Aspirin),否則可能會引發雷氏症候群而有致命危險。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健康問題

跟上成長的腳步~認識兒童聽力損失

兒童聽力損失的原因分為下列兩種主要類別:先天性因素(出生時即顯現)以及後天性因素(出生後才顯現)。聽力損失可能會對孩子的腦部發展造成嚴重不良影響,因為孩子在這個特別的成長階段,主要學習方式是觀察和模仿。這也是為什麼對有聽力缺陷的孩子,需要採用不同的教養方式,才能確保小朋友的發展可以達到最好程度,以跟上成長的腳步。 2種方法協助聽力損失的孩子 1. 鼓勵孩子溝通 有聽力障礙的孩子,語言能力的進步會比一般孩子慢上許多,這是每一個人都需要接受的事實。孩子愈覺得丟臉和愈不願意溝通,發展就會愈慢。因此家長必須把情況完完全全解釋給孩子聽,讓孩子感覺自己是有能力的,並且鼓勵他們在能力範圍內加倍努力,以趕上正常的發育腳步。家長應該固定透過日常對話、書籍或音樂和孩子溝通。說話時每個字都要發音清楚,同時使用肢體語言和其他物件來幫助孩子理解。 2. 尋求外界協助 孩子的老師和照顧者應知道孩子的狀況,好提供額外的照顧和協助,以減少小朋友可能會遇到的學習困難。家長也應該讓孩子能夠取得個人聲音增幅器(Personal sound amplifiers, PSAPs,俗稱助聽器),或個人FM調頻/數位無線系統(Personal FM/digital systems)等不同類型的助聽器,讓孩子在各種情況下都能獲得資訊。 2種方法預防孩子聽力損失 若家長和照顧者知道保護孩子聽力的重要性,且避免讓孩子處在噪音環境之中,便能預防聽力損失,方式有: 1. 注意音量 透過將音量關小(電視、收音機等)來減少噪音汙染 在吵鬧的環境中為孩子配戴保護設備(耳塞、耳機) 不要把會發出聲音的物品塞入孩子耳中 2. 即早診斷與干預 不讓孩子處在噪音的環境中,能大幅減少聽力損傷的風險,不過並無法完全預防聽力損失,因此家長應該讓孩子定期接受聽力測驗和刺激。愈早發現聽力問題,便有愈高的機會讓孩子接受協助和治療,未來的發育也更能跟上年齡發展的腳步。第一次聽力刺激應該在孩子出生後兩天內施行,同時也應該對寶寶進行新生兒聽力檢驗。若寶寶未通過測驗,應立即諮詢兒童耳鼻喉科醫師,進行進一步的聽力評估。 聽力損失的後天因素 聽力損失也可能在孩子出生後幾年才發生,因此家長應隨時注意以下可能出現的狀況: 不參與談話 常常要求他人說話慢一點和大聲一點 需要把音量(電視、喇叭等)調大聲 對於理解文字有困難 疾病也會造成聽力損失 有一些疾病可能會讓孩子聽力損失,家長也需要注意這些後天因素,例如: 中耳炎(Otitis media,或稱中耳感染 Middle ear infection) 梅尼爾氏症(Ménière’s disease,一種內耳疾病) 孩子罹患水痘(Chicken pox)、腮腺炎(Mumps)或麻疹(Measles)而康復之後,也可能發生聽力損失。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