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

兒童是未來的主人翁,更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兒童健康」內容包括飲食建議、生活習慣、兒童常見疾病、生長發育等話題。此外,兒童心智與情緒的發展也很重要,Hello 醫師與家長一同關心。

基礎知識

兒童健康

嬰幼兒忽然過敏起疹怎麼辦?10大兒童皮膚病這樣應對!

嬰幼兒的抵抗力較弱,容易因外界疾病、過敏原起紅疹而哭鬧不已,要是剛好出門在外遊玩,那可真讓家長們心疼又焦躁,不知該如何是好。但只要了解寶寶起疹子的原因,儘管是一家人在外頭遊玩,也能冷靜地適當處置。 《Hello 醫師》將會介紹容易使嬰幼兒起疹子的10種皮膚病,以及出現類似情形時又該如何應對,讓各位家長能對孩子的皮膚健康瞭若指掌,不因孩子搔抓皮膚、紅腫而不知如何是好。 10種皮膚病可能讓寶寶長疹子 嬰幼兒尚未發育成熟的免疫力,往往會讓他們嬌嫩的皮膚受到過敏、荷爾蒙或其它外物刺激,而引發紅腫、發癢、起疹等症狀,以下列出10種嬰幼兒常見皮膚病,幫助家長們找出寶寶長疹子的原因並著手改善: 嬰兒粟粒腫(疹) 成因:新生兒的皮脂腺尚未發育完全,在真皮層上的角質形成囊狀滯留,即為嬰兒粟粒腫(Milla),好發於2~3個月大的新生兒。 症狀:在兩頰、額頭、腋下、頸部、胸前或身體皺摺處,出現白色或紅色的小疹子。 護理方式:嬰兒粟粒腫並不會造成嬰兒不適,無須擠壓以及塗抹藥膏,待寶寶的皮脂腺日益成熟後,便會自行康復。 毒性紅斑 成因:毒性紅斑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新生兒皮膚病,多好發於寶寶出生後數天至數禮拜內。 症狀:於面頰、身軀、背部和手腳會有如針尖狀,白色或黃色的丘疹,周圍會有紅斑包圍。 護理方式:通常在發作後數天或數週便會自然消失,無須塗抹藥膏或是特別護理。 嬰兒痤瘡 成因:嬰兒痤瘡是因母親懷孕期間的荷爾蒙經胎盤傳至胎兒,導致新生兒皮脂腺受刺激而長出痘痘。 症狀:嬰兒痤瘡發作於嬰兒2~6週齡後,據統計,約20%新生兒會感染嬰兒痤瘡,在臉頰、鼻子、前額、下巴、頭皮、頸部、背部或胸部,出現粉刺或是痘痘。此外,6週齡後的嬰兒痤瘡較為罕見,恐為其他皮膚疾病,建議及時送醫,並向皮膚科醫師詢問。 護理方式:出生後3個月會自然消失,建議家長使用溫水為嬰兒清潔,避免直接接觸患部,避免擅自使用藥物。 尿布疹 成因:尿布疹可能因尿液或排泄物、尿布長期與皮膚接觸和刺激;服用抗生素、瀉藥或母親感染念珠菌而引發,為2歲以下幼兒最常見的皮膚病。(尿布推薦:尿布推薦10大品牌!尿布價格、尺寸、材質、挑選重點全解析) 症狀:於尿布覆蓋範圍,如:肛門口周圍、腹股溝皺摺處、生殖器、臀部、腿部,出現紅斑、丘疹,嚴重時觸摸會痛或因尿布濕感到不適而哭泣。 護理方式:選擇柔軟、合身且吸水力強的尿布,並勤加更換。並注意患部皮膚保溼,可在更換尿布後,在肛門口塗抹凡士林、氧化鋅,以免排泄物直接接觸皮膚。另外,若是親餵母乳的嬰兒口中有鵝口瘡以及尿布疹,則可能是念珠菌引起的尿布疹,須盡速就醫,並依醫生指示,母子一同接受藥物治療。(延伸閱讀:寶寶屁股爸媽守護!勤換尿布6點須知) 急性蕁麻疹 成因:急性蕁麻疹通常由身體對外界的過敏原所引起,如:病菌、食物、毛髮、皮屑、藥物、花粉、藥物等。 症狀:嘴唇、眼皮及面部腫脹,手腳起紅疹發癢,嚴重時恐會引發腹痛、噁心、呼吸急促、休克等。 護理方式:急性蕁麻疹大多在數天或數周後便自然康復,如有需要,醫生會開立抗組織胺等藥物,能有效控制病情。但急性蕁麻疹屬過敏反應,須留心過敏原並避免再次接觸,如出現嚴重反應,則須盡速就醫。 汗疹/熱疹 成因:由於嬰兒汗腺尚未發育完全,排汗不良則容易引發汗疹。 症狀:常在嬰兒的頸項、背部、胸前、皮膚的皺摺處出現紅疹。好發於夏天,但若是涼爽的天氣,嬰兒因衣物厚重不便排汗,也容易發作。 護理方式:平時讓嬰兒穿著適量的衣物,並以清水清潔皮膚,症狀會自行改善。而情況若是愈發嚴重,則須帶孩子就醫,做進一步的檢查。 手足口病 成因:手足口病大多由腸病毒如克沙奇病毒和腸病毒71型引起。 症狀:病症初期,嬰兒會出現發燒、食慾不振、疲倦和喉嚨痛等症狀,接著在手掌以及腳掌會出現水泡,口腔潰瘍。 護理方式:目前並無特效藥,但大多數患者能在7~10日內自行痊癒,建議多讓患者休息及補充。由於口腔潰瘍,喉嚨及口腔會在進食時感到疼痛,建議為嬰兒準備冰涼及軟質的食物。若是10日內並無改善,則須盡速就醫。(延伸閱讀:水痘、濕疹、手足口病-常見 5 種兒童皮膚問題) 脂漏性皮膚炎/乳痂 成因:新生兒的皮脂分泌較為旺盛,頭皮及頭髮容易累積黃油痂皮,引發脂漏性皮膚炎。 症狀:好發於出生後2~5週,頭皮、眉毛及耳後出現黃濁、油膩如鱗屑狀的皮疹,並不會出現搔癢感,若是嬰兒因感到不適而主動搔抓,則可能有其它皮膚病的可能,建議盡速就醫。 護理方式:脂漏性皮膚炎大約在出生後3~12個月會自行緩解,皮脂分泌容易滋生黴菌,導致發炎惡化,建議先向醫生洽詢再作處置。(推薦閱讀:寶寶臉長紅疹、皮膚掉屑? 嬰兒脂漏性皮膚炎一次改善) 玫瑰疹 成因:玫瑰疹是由第6型及第7型人類疱疹病毒(HHV-6、HHV-7)引起,多經飛沫、接觸傳染,好發於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 症狀:嬰兒可能出現突發性的高燒,最高可達40℃,嚴重時會導致熱痙攣,並持續2~5天。退燒後,臉及軀幹(四肢疹子較少)出現淡粉紅或玫瑰色2~3毫米大的丘疹,但無疼痛及搔癢感不痛不癢,稍微鼓起,持續時間從數小時至3天不等。(延伸閱讀:嬰兒發燒怎麼辦?了解退燒方法與就醫時機) 護理方式:玫瑰疹在起疹後約1個禮拜會自行消退,且大多無後遺症。須注意的是,感染玫瑰疹的小寶寶,並不會出現不適感,若有病懨懨跡象,則可能罹患腦膜炎,建議盡速就醫,並作進一步檢查。 異位性皮膚炎 成因:異位性皮膚炎的成因多種,主要可能為:遺傳因素、皮膚障蔽功能缺失、異常免疫反應以及外在過敏原所致。 症狀:多出現於嬰兒面頰、手肘、膝蓋和身軀等部位。皮膚變紅及乾燥,會形成細小的水泡,水泡穿破後便會結成痂,導致皮膚流失水分,並逐漸變硬變厚。狀況時好時壞。 護理方式:避免外界過敏原,2歲前盡量以母乳為主,如乳汁分泌不足,可使用低過敏性水解蛋白奶粉,並避免嬰幼兒接觸過敏食物,如:牛奶、蛋、堅果、海鮮等有哺乳需求的媽媽也須減少食用,避免因補餵母乳而造成嬰兒過敏。 副食品應待嬰兒6個月大再添加,並以致敏性較低的蘋果泥、葡萄泥、米粉等食品為主。使用低刺激性清潔、保養用品護理皮膚,避免抓傷皮膚導致二次感染。平時依照醫生指示使用類固醇或抗組織胺等藥品。(推薦閱讀:寶寶副食品吃什麼?自製嬰兒副食品新手爸媽不踩雷)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探索更多兒童健康類別

疫苗

看更多 兒童健康 相關文章

行為和發展失調

ADHD過動症是什麼?過動兒症狀、特徵、診斷及治療解說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是幼兒常見的問題,坐不住、總是跑來跑去、無法靜下心好好看故事書或是吃飯,總是讓爸媽很頭疼。有些新手父母會認為小孩會出現這些行為只是單純調皮搗蛋罷了,但其實過動症是大腦生病的徵兆,今天Hello醫師就來教各位家長過動症的判別方法,以及要怎麼帶著孩子克服過動症。 ADHD是什麼?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俗稱過動兒,常常好發於兒童以及青少年,是一種神經發展遲緩的疾病,與大腦功能的失調有關。目前並沒有明確的發病原因,但根據研究顯示,ADHD可能和下列2種原因有關: 先天性遺傳 孕婦孕期間抽菸、酗酒 多數患有ADHD的人,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有失衡現象,例如負責發出訊息的多巴胺(Dopamine)分泌比一般人低,前額葉、大腦基底核、小腦都比一般人來得小,前額葉的活動也比較不活躍,連帶影響患者的行為較衝動、專注力。 注意力不集中就是過動兒?ADHD的症狀與特徵 很多人誤以為小孩只要動來動去就是有ADHD,不過ADHD還需要透過下列的3大特徵來做判斷: 注意力不集中:比同齡小孩更容易心不在焉、常常弄丟東西、缺乏組織力。 活動量高、躁動:無法好好排隊、無法長期安靜地坐著,總是動來動去。 行為衝動:不經思考就做出行動、經常會傷害到他人、常常打斷別人的活動、插話。 ADHD的其他診斷標準 然而,過動症不單只是靠著上述症狀作判別,還得根據DSM-V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的標準來進一步確認孩子是否有ADHD: 12歲之前發病 發生至少2種症狀,並持續6個月以上 在至紹2個以上的場所發生 明顯造成社會、學業、職業功能上的損害 非其他精神疾病所引起 符合這些要點,並去醫院檢查後,才能判定有過動症。因此也呼籲各位爸爸媽媽們,別看到孩子調皮搗蛋就擔心有過動症,需要參考上述準則,以及透過醫師診斷,千萬別自己嚇自己。 過動症評估表 若您很擔心孩子患有過動症,可填寫以下中文版SWAN線上量表,進行初步評估;SWAN量表為國際間評估過動症的常用工具,不過有時即使測驗出來的分數偏高,仍不表示孩子患有過動症,實際上仍須經由醫師觀察、診斷及反覆測驗才能確定。 SWAN 專注力及自制力量表 過動兒智商與一般人不同嗎? 有過動症的孩子,智商和一般人無異,也可以編列到一般班級上課,只是因為無法長時間專心以及躁動,才會讓學業成績不突出,必須透過特殊的學習治療法,讓過動症孩子願意學習、建立信心。 如何治療過動兒?ADHD的治療方法 那麼ADHD有治療的辦法嗎?答案是有的,可以透過下列方式來治療有ADHD孩子: 藥物治療:可以改善兒童的注意力不集中、活動量過高,須長期服用。服用藥物期間可以搭配其他治療法,讓成效更佳。 行為管理:ADHD小孩理解力、專注力有限,不斷提醒之下很難有效果。因此必須讓孩子知道經驗行為的後果,孩子才會知道哪些行為可以做,哪些不能做。 認知行為治療:適用於8歲以上的兒童、青少年,主要是處理孩子的思考方式,認知行為治療可以教導患者的自我控制與管理技巧,處理負面情緒以及想法。 親職訓練:家長的訓練也是治療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需要讓父母了解什麼是過動兒、教導父母如何運用認知與行為管理孩子,以及接受家裡有過動兒的事實。 父母怎麼陪伴ADHD過動兒? ADHD小孩因學習狀況不佳、行為躁動,常常會在學校受到同儕的孤立,會很沒有自信,也會感到寂寞。除了學校老師要關心,父母的行為也很重要: 給予條件的愛:要時時刻刻告訴自己很愛孩子,不是有好的表現才說,要讓愛充滿在小孩的生活環境。 給予肯定和鼓勵:ADHD小孩在生活中如果有小小的進步,也請爸媽們不吝給予稱讚以及鼓勵,讓孩子可以感受到信心。 幫助孩子找出優點:鼓勵孩子找出自己與眾不同的地方,每個人都有值得欣賞的特點,藉此讓他們找到價值、重建自信。 擁有ADHD小孩的父母,身心壓力都會相當沉重,也因為必須時時刻刻照料小孩,時常忽略自己生活需求以及心理健康狀況,因此父母除了照顧孩子,也別忘了要好好照顧自己,才能做孩子堅強的後盾。


皮膚疾病

包皮垢是什麼?怎麼洗才乾淨?嬰兒包皮正確推開與清洗方法

有小男孩的家長們大多遇過小男孩包皮底下有一塊硬硬的東西,就像是汙垢。而把包皮推開後,那白白黃黃的汙垢看似像膿且味道難聞,這並非孩子生病了,有經驗的家長就知道是「包皮垢」。 包皮底下的白色物質是包皮垢,也是人體自然產生的汙垢之一,不僅小孩有,連成年男人也會有。究竟包皮垢是什麼?包皮垢是否會對泌尿系統造成影響?幼童的包皮又該如何正確清洗?讓《Hello醫師》來解答。 包皮垢是什麼? 包皮垢是由包皮內面皮脂腺的分泌物,以及包皮的死皮細胞累積而成,顏色多為白色或黃色,質地多呈硬塊或黏稠狀且包皮垢氣味難聞而易使新手爸媽恐慌,誤以為寶貝患病。 嬰幼兒因包皮無完全褪下,或長期包皮因清潔不完全的習慣下,就會產生包皮垢。 包皮垢對健康會造成影響嗎? 包皮垢因有個「垢」字,使人誤認為是不潔、亟需清洗的壞東西;也常有謠言表示,包皮垢會造成幼童尿道感染,或造成另一半罹患子宮頸癌等對包皮垢的指控。 針對此論述,根據台灣男性學醫學會會訊之長庚紀念醫院林口總院泌尿科醫師王大民表示,造成幼童尿道感染是多重因素導致,例如衛生習慣或泌尿問題等。 根據包皮垢的相關研究,發現包皮長短決定一人是否易有包皮垢,而僅有1/4具有包皮垢的受檢者帶有導致尿道感染的細菌。同理,北歐男性普遍沒割包皮,但女性罹患子宮頸癌的發生率卻未因此較高,亦說明包皮垢並非致病主因,而取決於個人衛生習慣問題。 包皮垢怎麼洗?依年紀和包莖狀況而定 包皮垢雖非泌尿道感染的致病原因,但仍為影響因素之一,如同汗水本身無害,卻提供細菌滋長的環境。所以,包皮垢是否需要徹底清除,也直接影響著生殖器的衛生情況。以下依據年紀與包皮成長狀況,提供3大階段清潔包皮垢的相關建議: 0~5歲嬰幼兒:包皮強行推開恐受傷 5歲前的嬰幼兒生殖器大多處於包莖狀態,由於包皮垢在幼兒期不會造成負面影響,且考量嬰幼兒的包皮若強行拉下清洗,可能導致包皮受傷撕裂。若是包皮受傷反而容易造成感染、使包皮結痂緊縮,讓包莖變得更嚴重。因此5歲前嬰幼兒通常毋須清洗包皮垢。 5歲以上兒童:適時推開清洗 多數嬰幼兒滿5歲之後,包皮會漸漸褪下,此時可適度清洗包皮垢,但仍毋須強求。因部分5歲以上嬰幼兒的包皮仍處於無法完全褪下,若強行拉扯恐有受傷疑慮,並造成小孩疼痛害怕。 建議父母可諮詢醫師,瞭解正確的包皮清潔方式與健康狀況。以下提供3種包皮問題的處置方法: 若正常包莖狀態並無感染,建議洗澡時輕輕用手拉下,加快包皮褪下進度。 若包皮過長,可看診並依醫師指示塗抹低劑量類固醇,加速包皮鬆開, 若嚴重包莖或陰莖反覆發生感染,建議看診並接受包皮割除手術。 包皮完全褪下的兒童或成人:每天洗澡定期清洗 若小孩仍有包莖現象,包皮垢通常不會造成任何問題,但若包皮已可褪下,細菌便容易趁此侵入包皮與包皮垢中,若未固定清洗包皮、除去包皮垢,就可能使生殖器感染、發炎、紅腫,甚至出現疼痛或流膿情形,更遑論異味或影響伴侶出現泌尿道感染。 而任何包皮可完全褪下之兒童與成人,都建議應每日清洗包皮內側,同時將細菌、病毒、汗水及包皮垢等清潔去除,避免造成尿道感染或龜頭炎等疾病。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皮膚疾病

嬰兒長鮭魚紅斑怎麼辦?會消失嗎?寶寶鮭魚紅斑、葡萄酒色斑的原因、治療有解!

孩子是爸媽們的心頭肉,多數父母當在嬰兒身上,發現有大片紅斑時,特別是臉部和脖子的部位,都會不知所措且異常緊張,擔心寶貝孩子從小就壞了樣,或可能得一輩子帶著顯眼的胎記見人。 其實,「鮭魚紅斑」就是先前《Hello醫師》曾說明過的嬰兒血管瘤 的一種,因此也經常和「葡萄酒色斑」、「嬰兒血管瘤」一併討論,其,而產生「鮭魚紅斑」的原因為何,「鮭魚紅斑」又該如何治療,發生「鮭魚紅斑」時一定會變胎記嗎? 就讓《Hello醫師》為爸媽們一次解惑! 嬰兒血管瘤≠鮭魚紅斑、葡萄酒色斑 嬰兒血管瘤常被稱為鮭魚紅斑,但兩者在醫學上實為不同病變,多數時候是為了方便病人理解而以此稱呼。嬰兒血管瘤(Hemangioma infantile)為良性的血管腫瘤,由血管內皮細胞異常增生、腫大所致,等同於身體其他部位的血管瘤,如腦部血管瘤、肝臟血管瘤,只是發生位置為皮膚。(延伸閱讀:皮膚長紅痣?「櫻桃血管瘤」上身小心肝異常、7成以上好發年長者!) 而鮭魚紅斑(Salmon Patch)、葡萄酒色斑(Port-wine stain)則是血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s ),意即血管產生結構上的異常,導致血管顏色顯露於表皮上。 相對於血管瘤,血管畸形的病變位置柔軟、扁平,容易受外力影響而改變顏色,像是用手按壓時顏色會消散,且通常沒有增生期或消褪期,會一直維持相同外觀或結構,唯鮭魚紅斑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消散。 鮭魚紅斑:前額、後頸最常發生 鮭魚紅斑是一種暫時性的胎記,顏色呈粉色或鮭魚似的肉紅色,通常出現在前額區域如眉間、眼睛周圍,或頭部後方、後頸部,因此又稱為天使之吻(Angle’s kiss),或送子鳥的叼痕(Stork bite),意指送子鳥叼著寶寶後頸所留下的痕跡而來。 在胎兒的發育過程中,因血管會在皮膚層下擴張。擴張過程中若有過多的血液流向特定區域,便會造成鮭魚紅斑。由於鮭魚紅斑為微血管擴張所致,因此當寶寶大哭,或洗完澡、天氣太熱而體溫升高時,顏色就會加深,但溫度降下後就會恢復正常。 鮭魚紅斑會消失嗎?需要治療嗎? 鮭魚紅斑一般無需治療,待嬰兒滿1~2歲後就會自行消退,但也可能晚至6~7歲才褪色。不過亦有研究指出,約有半數人的鮭魚紅斑會持續至成年,終生不會消褪。若小孩的鮭魚紅斑生長部位十分顯眼,且至6~7歲以後仍未消失,父母可考慮讓小孩接受脈衝染料雷射(Pulse dye laser system, PDLS)治療。 脈衝染料雷射所射出的雷射光,可使擴張血管內的紅血球吸收雷射光的熱能,進而使血液凝固、微血管萎縮,並且不會造成疤痕及傷口。只要定期接受雷射治療,鮭魚斑便會漸漸褪去,徹底消失。(推薦閱讀:皮膚長疹紅又癢別亂抓!了解玫瑰糠疹原因、症狀、治療) 葡萄酒色斑不會消失、建議及早治療去除 葡萄酒色斑同為微血管異常擴張所致,新生兒的發生率約千分之三,其顏色如同其名,為葡萄酒似的暗紅色、紫紅色或淺紅色,並可能出現於臉部、頸部或四肢。 相較於鮭魚紅斑,葡萄酒色斑無論是外觀、病況或治療都較為棘手。葡萄酒色斑不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消失,反而會加深顏色、病變處會突起、變厚,並可能合併其它神經或結締組織的病變,如長於臉部,可能會引起眼睛或神經方面的異常。(你也想知道:寶寶臉長紅疹、皮膚掉屑? 嬰兒脂漏性皮膚炎一次改善) 當長於四肢時,即可能造成骨骼或肌肉方面的異常;長於背部脊椎處,亦恐發生脊隨血管異常,因此建議及早赴醫檢查,諮詢醫師是否應盡早去除,避免惡化後引起其它併發症。 成年後顏色加深的葡萄酒色斑 葡萄酒色斑的主要治療方法也是脈衝染料雷射,小孩愈早接受治療,治療的效果愈好。因血管尺寸尚小、血管壁較薄,容易透過雷射去除。一般而言,若在幼年或葡萄酒色斑尚為突起時接受治療,通常每3~6個月治療1次,照射3~6次後即可;反之,若已成年且葡萄酒色斑已經突起,便需治療約6~12次即可去除。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行為和發展失調

孩子「七坐八爬」慢了怎麼辦?可能是「粗大動作發展遲緩」、6大發展指標這樣看!

我們常聽到關於嬰兒發展「七坐、八爬、一歲站」的順口溜,究竟有無其參考價值?若家中寶寶表現不如預期、甚至感覺「比較慢」,會有不良影響嗎?每位孩子從出生開始,其生理機能就逐步往成熟的方向發展,而每個孩子發展軌跡都不盡相同,參考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嬰幼兒的兒童發展連續圖可發現,寶寶們在相同的生理年齡已經可以做出發展里程碑的動作。 這裡指的即是約有8成的孩子在相同的生理年齡時,已可做出該項動作,但如果落後,就需要注意孩子可能有「發展遲緩」的狀況。發生遲緩的部分可能在不同的發展面向,如認知、動作、語言等,可說是較容易被父母們觀察而警覺的重要指標,更進一步,就可能是所謂的「粗大動作發展遲緩」。 究竟「粗大動作發展遲緩」指的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了解家裡的寶寶有「粗大動作發展遲緩」呢? 什麼是粗大動作發展遲緩? 「粗大動作發展遲緩」的兒童,即是指在行走、爬行、跳躍、跑步等大肢體動作,發展成熟的速度明顯慢,或是動作品質如平衡、協調、耐力顯著較差。其實,嬰幼兒的發展有許多面向,但孩子們的爬行、站立、行走等粗大動作,是較容易被我們觀察而警覺的部分。舉例來說,當孩子經常跌倒、動作笨拙、或老是喊累要大人抱等都是警訊。 透過檢視發展里程碑,我們就能夠確保孩子在動作發展的步調上,是否與同儕進度相同。   發展遲緩知多少? 「發展遲緩」指的是 孩子與大多數同年齡的兒童做比較後的「相對結果」: 在同齡兒童中約有90%已具備爬行、站立或行走等相關能力,但若孩子仍無法執行或表現時,或孩子發展落後其生理年齡20%以上,就應懷疑有遲緩的可能。   此時即有必要透過詳細完整的專業醫療評估,並持續追蹤一段時間後判定是否具「發展遲緩」的可能。 幼兒期的粗大動作的發展指標 每個年齡階段,孩子都在經歷大腦、神經、肌肉與骨骼等生理各方面的發育。從嬰幼兒早期的原始生理反射,逐漸隨著大腦成熟而整合消失、頭頸部開始的肌肉動作穩定、視覺從灰濛到能夠辨別物體,檢視幼兒發展有許多可觀察的重點。 6大年齡發展指標這樣看 依據年齡作為區分,我們列出以下各年齡時應發生的粗大動作的發展指標,以及在足齡時就應完成的指標動作有哪些,幫助爸媽留心孩子的發展狀況: 滿4個月: 趴臥且骨盆貼在床板上時,頭胸可以抬離床面 從仰臥的姿勢拉扶孩子做起,頭會跟上抬起而不垂墜 扶坐時,寶寶的頭幾乎都維持抬起 滿6個月: 直立姿勢抱著寶寶時,脖子可以豎直讓頸部維持中正 能自己翻身,由俯臥趴撐翻成仰臥 可以自己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 滿9個月: 不需大人攙扶就能坐穩 能獨立自己爬行(腹部貼地、匍匐前進) 滿12個月: 雙手扶著傢俱會走幾步 牽著雙手可以走幾步路 可以拉著物體自己站起來 滿1歲半: 可以走得很快、走得很穩 扶著欄杆或牽手能夠上樓梯 滿2歲: 會自己上下樓梯 會自己由椅子上爬下 會踢球(短暫的單腳站立另一腳踢球) 學齡前的粗大動作的發展指標 寶寶在滿二足歲後,大多開始進入幼兒園的幼幼班就讀,進行學齡前的校園生活與學習。此時幼兒們的動作發展也有了新的躍進,我們可以觀察到更多有爆發力、穩定的動作出現! 家長、學校老師則能透過日常生活中的各式活動表現,檢視孩子是否有落後的情況: 2~3歲: 不扶東西可以雙腳同時離地跳 會手心朝下丟球或東西 3~4歲: 不需牽扶就可自己上下樓梯 不扶東西。可以單腳跳一下 4~5歲: 能夠腳趾腳跟相接,向前走2~3步 不扶東西,能夠單腳連續跳五下以上 5~6歲: 不扶東西,可以單腳站10秒鐘 能夠雙腳立定跳遠45公分遠 動作發展指標落後怎麼辦? 綜合以上觀察條件與標準,一旦觀察到家中的孩子疑似有動作發展指標落後的現象時,切記不要有鴕鳥心態,或拖拖拉拉、延後尋求專業協助的時間。若孩子疑似動作發展慢,建議應與孩子一同前往專業醫療院所之復健科,由治療師、醫師共同進行發展評估,確認是否為全面或單項能力的遲緩,提供確切之診斷並及早開啟早療計畫。(你也想知道:當沉默不是金~兒童語言障礙的原因) 早期療育:3~6歲為黃金治療期、治療結果達10倍以上! 當我們能夠越早發現孩子動作發展落後的情形,就越能及早透過積極介入與職能治療、物理治療,為動作發展落後的孩子即時治療!一般來說,6歲以前是早期療育的黃金階段,若能在3歲之前開始療育,效益更是高達10倍。因此,當家中幼兒發生動作發展較慢時,家長也先別慌,只要透過完善的療育計畫以及積極的參與,您家中的寶貝也可以趕上! 「粗大動作發展遲緩」3大重點! ➡︎「發展遲緩」指的是 孩子與大多數同年齡的兒童做比較後的「相對結果」: 在同齡兒童中約有90%已具備爬行、站立或行走等相關能力,但若孩子仍無法執行或表現時,或孩子發展落後其生理年齡20%以上,就應懷疑有遲緩的可能。   ➡︎粗大動作發展指標:分為幼兒期(4個月~2歲前)與學齡前(2歲~6歲)之觀察年齡區段。   ➡︎疑似粗大動作發展遲緩時:3~6歲為最佳黃金治療期,應赴專業醫療院所由復健科治療師與醫師協助評估。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行為和發展失調

孩子輕碰就暴怒:原來是「觸覺防禦」!從小就敏感?「感覺統合治療」有助改善

無法忍受衣服標籤接觸皮膚時的刺痛感?排隊時總很介意別人不經意碰到自己的身體而惱怒?就連光著腳丫走在沙子上這種看似稀鬆平常的小事,你的孩子卻完全無法忍耐? 明明只是不小心輕輕碰到、甚至看似善意親暱的肢體接觸,當你的孩子也出現上述這些反應,甚至因此動不動就讓他\她暴跳如雷外,對生活中的正常觸碰更是異常敏感而反應激烈,究竟爸媽應該怎麼辦才好? 其實原來是孩子們對於感官知覺中的觸覺感知過度敏感,而產生了早期療育領域中經常探討的「觸覺防禦」情形,此族群也被稱為「觸覺敏感」。然而,什麼是「觸覺防禦」,當孩子發生觸覺防禦的行為時,爸媽們該如何協助?觸覺防禦又是否能治癒呢? 「觸覺敏感」導致防禦行為:輕忽恐將影響生活 由於觸覺系統是人體最先發展的感覺系統,隨著成長過程而不斷接收來自外界的碰觸、按壓、冷熱、疼痛,甚至於皮膚上毛髮拂動等各種刺激,成為探索外界環境時極關鍵的媒介之一。人們透過溫度變化、碰觸的力道輕重將直接或間接影響情緒外,伴隨而來的反射行為而引發出動作和認知能力,可說是幫助孩子與外界環境互動的重要過程。(推薦閱讀:研究:童年親子關係好,長大後較幸福,較不易罹患慢性病) 但若發生嚴重的觸覺敏感或失調,就會造成個體對觸覺刺激產生防禦的激烈行為與表現,即是所謂的「觸覺防禦」。而常見的觸覺防禦症狀又可分為以下6種最為普遍: 6大常見「觸覺防禦」症狀 對特定材質之衣物反應激烈 抗拒洗澡、梳頭、修剪頭髮或指甲 無預警被碰觸常過度反應 排斥接觸特殊質地如赤腳走過沙地、碰觸顏料或黏膠 即使被輕碰卻感覺被拍打而產生過激反應、拒絕社交 對溫度變化高度敏感且反應於行為上 Ayres博士於1976年提出感覺統合理論(Ayres Sensory Integration®)中指出,「感覺統合」是一種大腦具備的功能,當孩童們主動攝取、調節、組織各種感官刺激時,感覺統合就負責促使人體表現出各種合宜的行為表現。對於觸覺敏感的孩子來說,由於他們對皮膚接受到的感官刺激反應的閾值(threshold)、亦稱為臨界值(當對象發生某種變化所需的某種條件值)過低時,只要有些許風吹草動,便會觸覺敏感者的大腦警鈴大作。 觸覺感知閾值低的孩子會產生異於同儕的反應模式;像是被動反應模式的孩子,對於正常強度刺激會產生不舒服感覺,也稱為「觸覺敏感」。而當反應強烈導致出現主動躲避行為者,職能治療專業將之稱為「觸覺防禦」。 6成以上過動症患者 可能具「觸覺防禦」症狀 此外,根據以色列的研究指出,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男孩有2/3的機率同時具有觸覺防禦的現象與症狀,因此對於原本就需及時療育的孩子,建議父母們應有警覺意識,當孩子出現強烈的情緒行為與反應時,是否部分由觸覺防禦所造成?而更進一步透過醫師診斷後,通常會安排具「觸覺防禦」者接受「感覺統合治療」。 在台灣,具備專業的感覺統合訓練、同時亦是唯一法律限定可進行「感覺統合治療」的專業醫事人員為「職能治療師」。但目前在網路資訊、或部分教育單位對於感覺統合仍多有誤解,卻宣稱可提供感覺統合治療與其介入的好處,但其判定上仍有賴專業職能治療師協助,建議民眾應審慎理解、避免被誤導外,若不確定家中的孩子是否具有「觸覺防禦」的問題而需進一步安排「感覺統合治療」,不妨尋求合格並具認證的職能治療師,個別進行專業之臨床評估。一分鐘認識「觸覺防禦」 觸覺感知閾值低的孩子會產生異於同儕的反應模式;部分孩子對於正常強度刺激會產生不舒服感覺,也稱為「觸覺敏感」。 當反應強烈導致出現主動躲避行為者,職能治療專業將之稱為「觸覺防禦」。 對於觸覺敏感的孩子來說,當皮膚接受到的感官刺激反應的臨界值threshold(當對象發生某種變化所需的某種條件值)過低時,只要有些許風吹草動,便會使觸覺敏感者的大腦警鈴大作。 感覺統合治療:約6週可減輕「觸覺防禦」行為 許多孩子由於觸覺防禦的行為與症狀,經常遭遇平日之社交人際與適應外界的困擾。觸覺防禦者常被抱怨,對別人無心的舉措反應劇烈,甚至以暴跳如雷的情緒反應使周遭的親友或民眾受到驚嚇。 然而,具「觸覺防禦」症狀的孩子們,其實是因大腦感覺調節失常而屢遭誤會,甚至受到父母的誤解,誤以為是孩子為了尋求關愛而故意乖張,卻反造成孩子已感覺極度不舒服、仍需被貼上脾氣古怪的標籤,何其無辜! 根據2015年的小樣本研究中,具有觸覺防禦的10名男孩與8名女孩受試者中,當經過6週的感覺統合治療後,透過前後的評測發現,其觸覺防禦的反應呈現下降,不僅對於無害的觸覺刺激接受度提高,受試者更因此得以進一步接受其他介入治療。 感覺統合治療對觸覺防禦之3大改善效果: 提供孩子們感官刺激:可幫助中樞神經系統整合 幫助孩子抑制與調節感覺訊息:可協助觸發適切的反應行為 提升孩子的活動量:進而減低孩子依賴與拒絕社交的傾象 由於觸覺是透過人體最大的器官皮膚來感知,傳遞觸覺的前側系統並會將訊息傳遞到主管情緒的邊緣系統中。因此我們能觀察到孩子在自我安撫時多以吸吮手指、或成人透過搓揉雙手、摸肩頸等方式表現,以調節舒緩情緒。也證實觸覺與發展、情緒表現皆有關鍵的作用。 觸覺防禦可改善、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在知名的哈洛的恆河猴實驗中,相較於能供給奶水的鐵絲猴媽媽,即便是對照組的布偶猴媽媽無法提供食物、滿足幼猴飢餓的生理需求,小猴子尋求的仍是有溫暖絨毛觸感的布偶猴慰藉。而於2022最新發表於Science期刊研究中,更提出能解釋觸覺引發正向情緒的神經肽傳導機制。 綜合觸覺相關之研究結果與臨床經驗顯示,若於日常生活中,觀察到孩子對於觸覺此基本而重要的感覺刺激調適不良,恐將對其未來生活適應造成廣泛影響,因此當孩子反應出被輕觸就暴怒、對特定材質之環境或衣物有激烈行為時,建議父母應自更多生活細節中觀察,並儘速安排就近醫療院所之復健科進行諮詢與診察。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疫苗

施打卡介苗能預防什麼疾病、有副作用嗎?一次看懂新生兒卡介苗

寶寶出生後,為了預防免疫、遺傳疾病,爸媽們都會讓寶寶們接種疫苗,常見的有B型肝炎疫苗、水痘疫苗等。還有一種是卡介苗,也是不少爸媽們的大魔王,許多施打過卡介苗的寶寶都有副作用,有些會化膿、潰爛,少數則是會有骨髓炎,讓家長們擔心是不是有必要去施打? 《Hello醫師》將和各位新手父母一起認識卡介苗可預防什麼疾病、卡介苗常見的副作用又有哪些?而哪些寶寶不適合打卡介苗,也讓新手爸媽們一次看懂,不再霧煞煞。 卡介苗預防什麼病? 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érin, BCG)是活性減毒疫苗,用來預防結核病的疫苗。結核病是感染結核桿菌所引起的疾病,能對於任何器官造成病變,其中最常見的為肺結核。 接種卡介苗後,雖然無法完全預防結核菌感染,但可以避免結核性腦膜炎等嚴重的併發症,以降低死亡率或是終身殘疾的風險。 卡介苗副作用:傷口紅腫、化膿 在施打卡介苗後,症狀會持續好一陣子: 接種1~2週後:注射部位會有小紅結節,會慢慢變痛,部位微微痛癢,但不會發燒。 接種4~6週後:注射部位會變成化膿或是潰爛,不需過度擦藥、包紮,將流膿部分用無菌紗布輕輕擦拭,並保持清潔乾燥即可。 接種2~3個月後:傷口會自行癒合。 少數接種的寶寶或幼兒會出現骨炎、骨髓炎,經研究後指出,可能與剛出生後24小時馬上接種有關,因此衛生福利部已在2016年宣布,將卡介苗施打年齡調整為出生後5~8個月。 有專家建議,若發現接種後的傷口3個月後仍持續紅腫化膿,或是同側的腋下淋巴結、頸部淋巴結異常腫大時,家長們切忌不可擅自塗抹藥物,需立即就醫讓醫師判斷。(你也想知道:水痘疫苗打1劑就夠?需要自費補打?水痘疫苗副作用、注意事項介紹) 施打卡介苗後的注意事項 根據疾管署資料指出,在家裡小孩接種卡介苗3個月後,可以做下列觀察: 傷口沒有化膿或紅腫,可以每1~2個月回診一次。 再觀察1~3個月,若化膿、紅腫的情形沒有減緩,可考慮採用針頭抽吸(needle aspiration)排膿,但不建議用手術切除。 當傷口持續有滲出液的情形,可以考慮使用口服的抗結核藥物,但不能使用外用的類固醇藥膏。 哪些嬰兒不適合打卡介苗?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打卡介苗,若家裡的寶寶或幼兒有此情形,施打卡介苗前記得請醫師評估: 早產兒、體重2500公克以下的新生兒 慢性病:氣喘、心臟病等患者較不適合接種。 有發燒、皮膚病,或是水痘感染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vaccination-tool]


疫苗

按時接種很重要!兒童疫苗保護力高,可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

疫苗是預防疾病最有效的方法。然而,由於其副作用及民眾因不了解所產生的擔憂,讓許多人對接種疫苗卻步,但其實疫苗是保護幼童免於疾病威脅,健康成長的絕佳方式。 《Hello醫師》將從疫苗原理切入,帶你快速認識疫苗的重要性,再分別列出各項疫苗的保護力,及防治疾病重症與死亡風險的出色成果。 疫苗是什麼? 疫苗的原理是讓人體免疫系統具有辨識敵我的能力,讓人體在外來物質(如細菌、病菌)侵入的時候,能夠迅速地加以辨識並消滅,其原理的重點包括: 讓人體免疫系統辨認病原,事先知道敵人是誰 人體對該病原建立免疫記憶,可於病原再度入侵時迅速應對 建構長期自然防衛機制(延伸閱讀:接種疫苗副作用好可怕?你該接種疫苗的5大原因,其中1項竟可省錢) 接種疫苗具有以下功效及好處: 預防特定疾病(如水痘、德國麻疹) 減輕特定疾病的病症(如水痘所引起的發燒、紅疹) 減少特定疾病併發症風險(如B肝疫苗可降低肝癌風險) 阻止疫病傳播,避免成為感染鏈及帶原者 疫苗保護力高,有效降低重症風險 目前台灣有諸多公費疫苗,如A型肝炎疫苗、B型肝炎疫苗、卡介苗及五合一疫苗等,總計10項,而各項疫苗皆具極佳保護力。(延伸閱讀:不只能打新冠疫苗!10大公費疫苗種類、施打對象一次告訴你!) 公費疫苗所預防的疫病部分多具高致死率及重症風險,如水痘致死率最高達25~30%、結核病的死亡率有30%、白喉及破傷風的死亡率則最高為10%、50%。 不過,經疫苗接種後,重症及死亡率則有顯著下降,如接種水痘疫苗可預防99%重症機率、卡介苗對初期症狀的預防效果達85%、B肝疫苗具有90%的預防功效(剩下10%可由口服藥物補足)。 以下簡列部分公費疫苗預防疾病之重症或死亡機率與預防效果: A型肝炎疫苗:A型肝炎死亡率為千分之3,接種1劑疫苗者,約95%以上可產生保護抗體,完成2劑施打更可提供長達20年以上的保護力。 B型肝炎疫苗:肝癌病患中有50~70%是由B型肝炎病毒引起,而施打疫苗即能產生85~95%的B型肝炎病毒抗體。 流感疫苗:肺炎及流感死亡率低於千分之1,但65歲長者死亡率最高可達14%,施打流感疫苗的保護效力約在70~90%之間。(推薦閱讀:天氣變化大!預防季節性流感,65歲以上打這3種疫苗最安心!) 卡介苗:結核病死亡率最高達32.8%,接種卡介苗對初期症候的預防效果達85%。 五合一疫苗:可預防白喉、破傷風、百日咳、小兒麻痺症與b型嗜血桿菌,其中破傷風死亡率最高可達50%,而疫苗針對白喉、破傷風、百日咳的保護成效皆達9成。 水痘疫苗:死亡率最高達25~30%,完整接種2劑水痘疫苗的保護力可達98%。 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肺炎鏈球菌若併發菌血症之肺炎,其致死率為10~20%,若為老年患者,則致死率可飆升至60%,而接種肺炎疫苗則可提供95%保護力。 日本腦炎疫苗:日本腦炎致死率約20~30%;接種疫苗則可提供最高達9成的保護力。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現今死亡率低,但可引發嚴重併發症,如麻疹所引起的腦炎、肺炎,德國麻疹則可能導致孕婦流產或死胎;但經接種MMR疫苗後,保護力可達95%。 依建議施打流程接種,替孩子建立疫苗保護力 分析與歸納上述數據後,可發現現行公費疫苗皆具優異保護力,有效應對多種疾病並降低嚴重併發症風險。 因此,為了孩子的身體健康著想,建議各位父母按時接種疫苗,若疫苗接種不完整(不達完整劑數或間隔時間太短、太長),則可依照衛福部疾管署建議,重新施打或補充追加劑,以確保兒童具備完整且可靠的疫苗保護力。(推薦閱讀:孩子該打哪些疫苗?7種公費、2種自費兒童疫苗一次告訴你)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vaccination-tool]


疫苗

爸媽必知!孩子該打哪些疫苗?7種公費、2種自費兒童疫苗一次告訴你

孩子從出生,一直到入學後,皆需接種各類兒童疫苗,以增強疾病抵抗力,且疫苗不僅分成公費與自費,甚至連施打的劑數也不盡相同,讓不少爸媽感到相當頭痛,深怕孩子漏打了哪一支疫苗,就會造成保護效果失靈。 根據《Hello Health》集團日前於台灣地區進行的一項疫苗問券調查顯示,有高達88%的受訪民眾認為,多數必要施打的疫苗應由政府提供公費接種,全面提升國民對健康的保護力。 其實現行的必要施打疫苗項目中,已有近8成由政府提供公費補助;但究竟爸媽該如何協助孩子選擇正確的兒童疫苗?又有哪些施打項目?《Hello醫師》將台灣1歲以上兒童疫苗以公費及自費劃分,讓地方爸媽們一次看懂超安心! 7大你不可不知的公費兒童疫苗 兒童出生滿1歲後應施打以下7種公費疫苗,才可及早預防兒童感染與重症風險: 1. 流感疫苗 流感與一般感冒不同,是一種由流感病毒所引起的呼吸道傳染疾病,嚴重可能會引發肺炎、心肌炎或腦炎等併發症,倘若同時感染傳播力極強的新冠病毒,則重症與死亡風險皆會上升。 為了有效預防流感,6個月~8歲孩童應接種2劑流感疫苗,第二劑需間隔至少4週;9歲以上兒童則僅需接種1劑。通常政府會於每年10月開放接種,且國小及國中也有校園施打活動,父母可多加留意。(推薦閱讀:感冒不能打流感疫苗?打過1次就免打?破解流感疫苗5大迷思) 目前國內供應的公費流感疫苗可分成下列3種: Vaxigrip Tetra巴斯德四價流感疫苗:賽諾菲藥廠製造/雞蛋培養疫苗。主要提供出生滿6個月以上幼兒施打。 FLUCELVAX QUAD輔流威適流感疫苗:台灣東洋藥廠製造/細胞培養疫苗。主要提供給欲施打公費流感疫苗的3歲以上兒童。 AdimFlu-S(QIS)安定伏裂解型四價流感疫苗:國光生物科技公司製造/雞蛋培養疫苗。主要提供給3歲以上幼兒施打。 雞蛋培養VS細胞培養 傳統的流感疫苗是由將病毒注射進雞蛋,讓病毒繁殖後再取出處理並純化而製成;細胞培養技術則是利用犬類腎臟上皮細胞(MDCK)來繁殖病毒,再製成疫苗。 雖然2者皆為不活化疫苗,但細胞培養疫苗有以下2項優勢: 免除雞蛋過敏的問題(但以目前技術製成之雞蛋培養疫苗,其致敏因子含量已降到極低,幾乎不會引起過敏反應) 降低流感病毒突變風險:由於雞非哺乳類動物,流感病毒可能為適應雞胚胎環境而發生小突變(不影響疫苗安全性),導致以雞蛋培養製成的流感疫苗,其有效保護力可能不如細胞培養疫苗。 2.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easles, Mumps and Rubella, MMR)可用來預防麻疹、腮腺炎及德國麻疹,其預防效果平均可達95%以上。(延伸閱讀:麻疹、德國麻疹差在哪?麻疹傳染性強,出現9症狀愛注意、接種疫苗可預防) 孩子出生滿12個月應先施打第1劑公費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並於出生滿5歲至上小學前施打第2劑。下列為目前國內可供民眾施打的2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及其廠牌: M-M-RII麻疹腮腺炎及德國麻疹混合疫苗:由默沙東藥廠製造。 PRIORIX派立克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由葛蘭素藥廠製造。 3. 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 肺炎鏈球菌屬於一種革蘭氏陽性鏈球菌,容易潛伏於鼻腔內部,並可透過飛沫傳播。一旦感冒或是免疫力降低,肺炎鏈球菌就可能侵入呼吸道或血液中,進而引發肺炎、菌血症或腦膜炎等嚴重疾病。 爸媽應於孩子出生滿2個月及4個月時,前往醫療院所施打第1、2劑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外,並於年滿12~15個月時,接種第3劑疫苗,才可建立完整保護,免於肺炎鏈球菌侵擾。另外,亞東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藍浩尹則建議,孩子滿6個月大時可選擇性自費加補一劑,增強保護力。 目前國內可供施打之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皆為惠式沛兒肺炎鏈球菌13價結合性疫苗。 4. A型肝炎疫苗 A型肝炎好發於衛生不良地區,主要會由糞口傳染,或因食用遭A型肝炎病毒汙染之食物或水而感染,潛伏期約為2~6星期,而一旦遭到A型肝炎病毒感染,即可能會出現疲倦、厭食、發燒、黃疸、尿液顏色變濃等症狀,少數人則會發生猛爆性肝炎,嚴重可能致死。 接種公費A型肝炎疫苗,可說是預防A型肝炎最佳的方法之一,父母應讓家中的孩童於出生滿12~15個月時接種第1劑,並至少間隔6個月再施打第2劑。而目前政府僅供賽諾菲藥廠所製造的的Avaxim巴斯德A型肝炎疫苗,給幼童進行預防性施打。 5. 日本腦炎疫苗 日本腦炎是由日本腦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病毒會藉由蚊子叮咬而傳染,感染後多無明顯症狀,但嚴重者則可能會出現頭痛、高燒,甚至導致神經、精神性後遺症或死亡,所幸及早接種日本腦炎疫苗,可有效降低感染風險。 目前我國皆使用賽諾菲巴斯德細胞型日本腦炎活性減毒疫苗,作為公費疫苗提供民眾施打,而幼童應於出生滿15個月施打第1劑,並於出生滿2歲3個月接種第2劑,2劑須間隔至少12個月才能施打。 6. 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 台灣於106年10月後開始使用含全量百日咳成分之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DTaP-IPV),以增加幼童對於百日咳的免疫力。 目前可供公費接種之疫苗為賽諾菲的Tetraxim巴斯德四合一疫苗(DTaP-IPV),建議孩童於出生滿5歲後至醫院施打。(1歲前幼童應先接種五合一疫苗,接種時程請點此) 7. 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 人類乳突病毒(HPV)主要會經由性接觸傳染,感染通常無明顯症狀,但HPV6與11型會則引發生殖器長出尖銳濕疣(菜花)。HPV第16與18型,與子宮頸癌前病變、子宮頸癌以及外生殖器癌有密切相關。 一般而言,近9成人類乳突病毒感染會於1年內消失;人類乳突病毒感染若超過1年都沒有消失,即為持續性感染,會提高女性未來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延伸閱讀:子宮頸抹片檢查結果陽性!異常不等於罹癌) 為預防上述2種類型的人類乳突病毒入侵體內,引發癌變,目前政府提供國一女生公費施打二價HPV疫苗,而依照疫苗品牌可分成以下2種類型: 二價HPV疫苗:第1劑接種時年齡在9~14歲時,僅需接種2劑,滿15歲後才接種則需接種3劑。 九價HPV疫苗:為自費疫苗(雲林縣提供公費施打),且對HPV高致癌型(16、18、31、33、45、52、58)與低致癌型(6、11)病毒株皆有保護力。第1劑接種時年齡在9~14歲者,可接種2劑,滿15歲則需接種3劑。(詳細HPV疫苗接種時程請點此) 台北市衛生局於113年開始提供112年入學國中男生公費9價HPV疫苗,目標提升群體免疫力,降低HPV感染衍生癌症之發生。 自費兒童疫苗2大種類、價格 下列2種皆為須自費之兒童疫苗,各位爸媽可自行考慮後,決定是否要讓孩子施打疫苗: 1. 輪狀病毒口服疫苗 5歲以下幼童常因感染輪狀病毒而罹患腸胃炎,引發嘔吐、腹瀉、發燒等症狀,嚴重可造成脫水、電解質不平衡、胃腸道出血、腸套疊、抽筋、無菌性腦炎、壞死性腸炎等併發症。 因此,若想預防家中寶貝免於輪狀病毒威脅,不妨考慮自費接種輪狀病毒口服疫苗,1劑約須花費2000~2500元。(台北市、竹北市可補助部分接種費用) 以下列出常見的2種輪狀病毒口服疫苗,主要可分成2劑型與3劑型: Rotarix羅特律輪狀病毒疫苗口服懸液劑:由葛蘭素藥廠製造,共需服用2劑,建議於出生2、4個月服畢2劑。(第1劑須於幼兒出生後滿6週才能服用;最後1劑不得晚於出生後24週;每劑須至少間隔4週。 RotaTeq輪達停口服活性五價輪狀病毒疫苗:由默沙東藥廠開發上市,共需服用3劑,建議於出生2、4、6個月服畢3劑。(第1劑須於幼兒出生後滿6週才能服用;最後1劑不得晚於出生後32週;每劑須至少間隔4週) 試驗證實,上述2種輪狀病毒口服疫苗對於嚴重輪狀病毒感染的預防效力可達9成;而對一般輪狀病毒感染也有6~7成保護力。 2. 水痘疫苗第2劑 水痘患者可能出現紅疹、水泡、發癢、發燒及疲倦等症狀,並可能併發嚴重皮膚感染、疤痕、肺炎、腦炎甚至死亡,亦可能隨年齡增長因病毒再活化而得到帶狀疱疹。 儘管施打1劑水痘疫苗已可有效降低疾病嚴重度, 打2劑水痘疫苗保護力可達到98%、得到水痘的機會也較只打1劑者降低95%,且打完2劑疫苗產生的保護力至多可維持超過20年。 亞東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 藍浩尹 父母應於孩子滿12個月大時,前往醫療院所接種第1劑公費水痘疫苗,若想進一步提升保護效力,則可於小孩4~6歲時自費施打第2劑水痘疫苗;13歲以上若未曾接種水痘疫苗者,則須自費接種2劑,而2劑間隔時間約在4~8週,每劑費用約為1400~2000元。(竹北市民施打可補助1000元) 以下為國內目前可供施打的水痘疫苗及其廠牌: 伏痘敏VARIVAX水痘疫苗:由默沙東藥廠製造。 美瑞克VARILRIX水痘疫苗:由葛蘭素藥廠製造。 [embed-health-tool-vaccination-tool]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疫苗

接種疫苗副作用好可怕?你該接種疫苗的5大原因,其中1項竟可省錢

國內除新冠疫苗外,更有數十項應對不同疾病的疫苗,其中最常見的便屬幼兒常規接種疫苗,如流感疫苗、水痘疫苗、麻疹疫苗等。接種疫苗可提供絕佳保護力,是預防傳染病最有效且成本最低的方式,但仍有許多人擔憂疫苗副作用,或抱有錯誤迷思,而害怕接種疫苗。 根據《Hello Health》集團日前於台灣進行的一項疫苗問券調查結果中顯示,在台灣,拒絕接種疫苗的受訪者中,就約有高達7成4的比例,是因為害怕接種疫苗後產生的副作用而不願施打。然而,接種疫苗其實往往利大於弊。 就讓《Hello醫師》為你打破常見的接種疫苗迷思,並了解該接種疫苗的5大原因,及早做好準備,別讓病毒威脅您與家人的健康。 5大接種疫苗原因 1. 疫苗皆經過嚴格檢驗、長期追蹤 一款疫苗的開發與研究通常是以年為單位,在研發過程中會經過專業醫學研究人員反覆檢驗、實驗,直到最後通過國際公認的安全標準,並獲得國家監管機關許可才予以上市。 以美國為例,所有疫苗在上市之前皆需經過美國食品藥物管制署(FDA)檢驗及審核通過,而英國則是由英國藥物及保健產品管理局(MHRA)負責,2單位皆會對疫苗使用狀況進行後續追蹤或開放民眾回報接種的不良反應,以檢驗疫苗安全性。 同樣地,在台灣所有疫苗(如COVID-19疫苗或幼童公費疫苗)在獲得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的批准之前,也會在臨床試驗中進行嚴格測試,以證明它們符合國際公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基準,並於疫苗上市後持續監測不良狀況或設立回報管道。 2. 疫苗副作用輕微,通常於數日消退 因疫苗皆經過專業研究和檢驗,適用於人體且安全性高,因此多數疫苗副作用皆很輕微,於數日內便會自動消退。 一般常見疫苗副作用包括:施打部位痠痛、發紅、腫脹等,有時會伴隨著輕微發燒、疲累與其他不適症狀,通常會於2~3日內消失。(延伸閱讀:施打第三劑新冠疫苗副作用免驚!AZ、莫德納、BNT、高端疫苗症狀一次看!) 然而,仍有極少數人於接種疫苗後,會出現較為嚴重的副作用,如過敏、高燒或血栓等併發症,其中又以患有心血管疾病、免疫力不全或癌症等接種者風險較高。若無以上體況,接種疫苗通常十分安全,但您仍可於接種各類疫苗前向醫生諮詢。 3. 接種疫苗可預防或降低疾病致命風險 對於病毒抵抗力較差的老人及兒童而言,接種疫苗可顯著降低重症,甚至死亡的風險,如65歲以上長者罹患流感的死亡率可達14%、水痘死亡率則有25~30%;但經接種流感疫苗後,65歲以上長者死亡率可降低80%,幼童接種水痘疫苗更能降低高達99%的水痘重症機率。 此外,疫苗除了預防特定疾病外,也有助降低併發症風險,如接種B肝疫苗可降低肝癌風險,流感疫苗則能降低由流感所引起的心肌梗塞、糖尿病及慢性肺部疾病。 4. 保護身邊所愛的人,阻止疫病傳播 接種疫苗不僅可以保護自己,也可以保護身邊的人,尤其是高危險族群如幼兒(及其兄弟姊妹)和長者(年長父母),並也可幫助因患有特殊疾病或處於特殊狀況而無法施打疫苗的人,如白血病、癌症、免疫力低下病患,減少他們的罹病風險。 此外,施打疫苗也可減少疫病傳播機會,為杜絕疾病付出一分心力,如致死率高達30%的天花,即是經過數十年的時間普及且廣泛接種疫苗,達成「群體免疫」後,才使天花逐漸在世界上銷聲匿跡。(延伸閱讀:歷史流行傳染病:人類抗疫之路仍未完) 5. 接種疫苗避免染病需付出的心力、時間和金錢 相較於接種疫苗的費用及副作用,罹患疾病所付出的代價通常更大,無論是治療費用、時間、心力,更遑論最重要的健康與生命安全。 由於疫苗所防護的疾病普遍具有高度傳染性或重症率,因此多數罹病患者需住院接受隔離治療,並耗費可觀的治療時間及費用。若患者的所在處並無合乎規範的隔離設施及醫療人員,在治療成本上還會增加通勤、地利不便等因素。(同場加映:成人疫苗打這些!9大常見疫苗接種時間表及須知) 此外,患者的親友也得肩負病患照護的責任,而影響工作或學業進度,可說是勞心、費神又傷財。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vaccination-tool]


疫苗

寶寶施打疫苗後發燒別慌!五合一疫苗種類、副作用、注意事項一次解答

台灣自99年3月1日起,將五合一疫苗納入幼兒常規公費疫苗接種項目,以落實預防多種幼兒傳染病。 《Hello醫師》請到萬芳醫院小兒心臟專科醫師黃斯煒,帶各位新手父母了解五合一疫苗的預防病症、常見副作用,以及接種後的注意事項,幫助父母掌握接種時程,及早為孩子建立保護力! 五合一疫苗可預防這5種傳染病! 五合一疫苗(DTaP-Hib-IPV)為一種注射式的不活化疫苗,接種此種疫苗後,可同時預防下列5種幼兒傳染病: 白喉:為白喉棒狀桿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而致病菌主要會侵犯扁桃腺、咽頭、喉頭及鼻腔,被侵犯的部位因組織壞死,會形成灰白色膜,並伴隨發炎現象。 破傷風:是由破傷風桿菌感染所引致,會產生毒素破壞神經系統。通常發生在低度開發或農業區,主要成因包括病患與動物排泄物接觸機會高或預防接種不完全,其中老年人及嬰幼兒死亡率較高。 百日咳:由百日咳桿菌所引起的疾病,會透過飛沫進行人與人之間的傳染。好發於6個月以下嬰兒,其他年齡層病患大多症狀輕微,與一般感冒症狀類似,如打噴嚏、輕微發燒及咳嗽。 小兒麻痺:小兒麻痺的感染來源多為接觸患者之糞便或口咽分泌物,感染後潛伏期約7~10天,病情輕微時可能會有發燒、頭痛、腸胃障礙,甚至頸背僵硬等症狀,重則造成肢體麻痺、終身殘障。 b型嗜血桿菌:是兒童上呼吸道常見的一種致病菌,能引起多種侵襲性疾病,其中以腦膜炎威脅性最大。好發於3個月至3歲之嬰幼兒。此外,有免疫功能低下的者亦為高危險群,包括人類免疫不全症、先天性免疫球蛋白缺陷、骨髓移植、先天或後天性無脾臟病症、接受化學治療的癌症等病患。 五合一疫苗應於何時接種? 各位爸媽應於下列時間,帶寶寶前往醫院施打公費五合一疫苗,總共應施打4劑: 出生滿2個月 出生滿4個月 出生滿6個月 出生1歲6個月 五合一疫苗到哪裡接種?需要帶什麼證件? 可至全國各地衛生所(台北市為各區健康服務中心)或各縣市預防接種合約醫院診所接種。各縣市五合一疫苗的合約院所,可向各地衛生局(所)洽詢。 接種時請攜帶您與寶寶的身分證明文件,以及寶寶的兒童健康手冊(內含預防接種紀錄卡)。 五合一疫苗有2種 目前國內可供施打之五合一疫苗有以下2種類型: 賽諾菲:Pentaxim潘多星五合一疫苗(DTaP-Hib-IPV) 賽諾菲:Pediacel巴斯德五合一疫苗(DTaP-Hib-IPV) 施打五合一疫苗副作用有哪些? 黃斯煒醫師表示,幼兒接種五合一疫苗後3天內可能會出現注射部位紅腫、酸痛,或有哭鬧不安、疲倦、食慾不振或嘔吐等「疫苗反應」,但不是每個孩子接種後都會發生以上一項或多項症狀。因此家長們也不必過度緊張,以上症狀通常可於接種後3天內自行緩解。(延伸閱讀:寶寶哭不停怎麼辦?判斷嬰兒哭鬧原因及6招安撫入睡) 但若寶寶出現高燒不退、嚴重過敏、昏睡、痙攣或無法安撫的哭鬧狀況,則應盡速就醫接受診治。 另外,為預防並即時處理接種後發生率極低的立即型嚴重過敏反應,注射後應於醫療院所觀察至少30分鐘,無任何不適症狀後再離開。 五合一疫苗接種後1-3天可能會有食慾不振或嘔吐等副作用 4種人不適合接種五合一疫苗 超過7歲的孩童及成人不建議施打。因為疫苗中的喉類毒素及百日咳抗原容易造成注射部位較嚴重的紅腫、疼痛,且發燒不適感較強 出生未滿6週之幼兒 急性嚴重發燒性疾病及正在接受免疫抑制療法患者 先前接種白喉、破傷風、百日咳、b型嗜血桿菌、小兒麻痺相關疫苗或對本疫苗任何成分曾發生嚴重過敏反應者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