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

兒童是未來的主人翁,更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兒童健康」內容包括飲食建議、生活習慣、兒童常見疾病、生長發育等話題。此外,兒童心智與情緒的發展也很重要,Hello 醫師與家長一同關心。

基礎知識

兒童健康

「發燒會燒壞腦袋?」VS. 「發燒是好事兒」──一個用「傳教士」精神努力傳遞的觀念

【聽醫師的話】 × 黃斯煒醫師專欄 這次要介紹的故事,是我一個很尊敬的老師和大前輩 - 何文佑主任(編按:現為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兒科部專任主治醫師)。何主任是新生兒科的大前輩,照顧了無數的早產兒和新生兒,也在兒科領域奉獻了50年以上,直至近年仍是持續看診、照顧病人。一直到近1-2年身體狀況欠佳,才慢慢轉向教學。在小弟的訓練期間,有幸受到何主任的教學,真的是倍感光榮😄😄😄 醫療進步快速,在何主任行醫的50幾年間,許多醫療概念都持續進步中。不過,「發燒是好事兒」這件事情,倒是近十幾年來沒改變的一件事兒。因此何文佑主任行醫的過程中,不論是在診間面對病人,就會向病人闡述「發燒是好事兒」的故事。在醫院晨會教學時,也是不厭其煩地跟住院醫師、學生們教導「發燒是好事兒」的概念。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在我眼中就像個認真的「傳教士」一般,令人敬佩。 媽媽對孩子發燒的擔憂|門診真實對話 這日,一個媽媽帶著2歲3個月的女兒來到我診間,主要原因就是孩子昨晚發燒了…… 我:「您好,小孩今天怎麼不舒服呢?」 媽:「她昨天發燒了!燒到38.5度,怎麼辦?」 我做了基本的身體檢查,發現孩子喉嚨發炎,並且合併有咳嗽和流鼻水的症狀,看起來就是感冒了。 我:「他應該是感冒囉,這個病毒感染居多,一般會發燒3天到5天的時間。如果小孩活力食慾都還不錯,就沒關係,可以再觀察。」 媽:「發燒沒關係嗎!?不會燒壞腦袋嗎?!」 這時我就想到了何主任「傳教士」的身影,開始向媽媽說: 我:「媽媽先別擔心。發燒其實是好事兒。人體受到病菌侵襲時,身體就會發出警報,需要通知身體的免疫系統去作戰,這個警報就是『發燒』。所以發燒就像警報一樣,要通知身體裡的軍隊去對抗病菌。所以發燒是好事喔,不用擔心。」 媽:「所以小孩發燒,都不用管他?」 我:「觀察很重要!如果孩子發燒時跟平常一樣,活力好、食慾好,會跑會跳會玩耍,那其實不用特別在意發燒,因為這時小孩的免疫系統在發燒時活性更強。但如果小孩發燒時活力不好、不吃東西不喝水,會導致身體沒有足夠營養來對抗病菌,這時就會建議使用退燒藥,讓小孩舒服一點……」 媽:「可我媽說,小孩不趕快退燒,腦袋會燒壞耶!」 我:「其實這是很常見的迷思,應該說……」 孩子為什麼會發燒? 造成小兒發燒最常見的原因是感染,包含呼吸道感染(如感冒、喉嚨發炎、中耳炎)、腸胃道感染或泌尿道感染等。人體在發燒的時候,免疫系統的效率會提升,進而產生更好的免疫力以抵抗外來的病菌。因此,發燒不是壞事,發燒就像是人體的警報器,用來告訴人體的免疫系統要開始打仗、抵抗外來的病菌。 孩子為什麼會被感染呢? 孩子的感染大多是因為病毒所引起的。病毒感染大多會伴隨有發燒和一些呼吸道症狀,如流鼻水或咳嗽。某些特定的病毒則會引發其他症況,如喉嚨痛、嘴巴有破洞、上吐下瀉等等。 這些病毒就存在於孩子的生活環境中,像是家裡的桌子上、來家中拜訪的親戚身上、幼稚園的玩具或書上。由於這些病毒到處都有,很難完全避免孩子接觸到這些環境。因此有時發生感冒、發燒是很正常的事情。 如果說發燒是好的反應,為什麼要退燒? 發燒對於人體是好的反應,可以增強免疫力以抵禦病菌。但需不需要使用退燒藥則需要考慮到孩子對發燒的反應。 很多孩子發燒時會伴隨嚴重的倦怠感,變得不吃東西、不喝水。這種不吃、不喝的狀況維持太久,就會造成小孩子有脫水的情況,進而變得更沒有食慾,更惡化小孩脫水的狀態。 因此,讓孩子退燒後往往能讓他們的食慾活力變比較好,至少能稍微吃一些食物和多喝點水,避免他們進入脫水的惡性循環迴圈。 反過來說,雖然孩子正在發燒,但卻不影響的他的精神、食慾,孩子仍是繞著桌子跑呀跳啊玩啊,這時候其實不必太過焦慮,不需要太積極的退燒。 【延伸閱讀:小孩發燒怎麼辦?兒童退燒6大處理方法!這時才要看醫生】 但阿嬤說小孩發燒太久,腦袋會燒壞耶? 這個是對於發燒很常見的誤解。以前老一輩的人常常聽說隔壁鄰居家的小孩發燒送醫院,後來出院之後孩子就腦袋就有些問題。但他們不知道的事情是,造成這些孩子發燒的原因其實是腦膜炎 或是腦炎。 以前醫療不如現在便利,有時會孩子會因為腦膜炎而導致後續的神經學傷害。有賴於現在衛生觀念進步加上兒科醫師普及率高,現在這樣因為腦膜炎而導致後續神經學後遺症的孩子已經相對罕見。 但對於老一輩的人來說,就會很直接地把孩子「發燒去醫院、腦袋不好回家」這兩件事情連結起來,就造成了「發燒會燒壞腦袋」這個迷思了。 所以正確說法應該是:發燒本身不會造成腦袋燒壞的狀況,但是如果孩子是因為腦膜炎而發燒,要儘早治療以避免後續神經後遺症發生。 【延伸閱讀:孩子發燒要吃退燒藥?超過40度燒壞腦袋?破解小孩發燒8迷思】 物理退燒VS吃藥退燒? 發燒的原因是因為我們腦部負責調節體溫的中樞,要人體體溫升高到特定的溫度,以加強免疫效率而產生的反應。使用退燒藥的效果,則是將調節體溫中樞所設定的溫度往下調整,進而達到退燒的效果。 如果沒有使用退燒藥,而只使用物理退燒(像是退熱貼、冰枕、吹電風扇等),我們的身體會一直產熱讓體溫能上升,進而抵銷掉物理推燒的效果,更會產生身體上的不舒服。 因此,當使用退燒藥退燒再加上物理降溫的方式,可以讓退燒效果更顯著。但如果只單純物理降溫而不使用藥物退燒,除了事倍功半之外,還會造成身體上的不適感。 結語 我:「……大概是這樣。」 媽:「好,醫師我了解。觀察孩子狀況比較重要!」 我:「沒錯。孩子發燒時可以先觀察症狀。如果無法判斷,給醫師檢查及評估會更加放心。」 在花了一段時間和家長衛教之後,媽媽對於小孩發燒有比較了解,對於孩子的照顧也更加踏實。 我自己也在思考,為何像何主任這樣用心「傳教」了40-50年,但對於「發燒」的正確觀念,卻還無法完全普及到家長與每個家庭中?。 在門診中,往往也要花很多時間跟家屬說明小孩發燒的處理,甚至在講了很多之後,有些家長仍然覺得「醫師你下次不用講這麼多,直接給我退燒藥吧。」 不過每次想到何主任的身影,我就會覺得這其實就真的跟「傳教」是一樣的:就是一不厭其煩、一步一腳印地慢慢做,才能讓這樣的觀念深植人心。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探索更多兒童健康類別

看更多 兒童健康 相關文章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夏天熱到吃不下?營養師教你5招改善食慾不振

炎炎夏日,不僅讓大人感到心情煩躁,甚至還會減低小孩的食慾。事實上,環境溫度的變化的確會影響人吃喝的胃口,就像天氣冷我們會想吃東西補充熱量;天氣熱當然也可能看到食物卻吃不下。《Hello醫師》將於本文剖析小孩天氣熱沒食慾的原因,以及提供5個可以改善孩子食慾不振的方法。 低活動量造就低食慾 多數人可能會認為,食慾不振的主要原因是排汗所造成的悶熱和不適,但事實上活動量下降才是影響食慾的主因。 蘇奕安營養師解釋,由於「吃」在提供身體熱量的同時也會產生熱,幫助身體調節體溫,醫學上叫做攝食產熱效應(Diet induced thermogenesis),所以我們在冬天的時候會吃得特別多;天氣熱的時候就吃得比較少。(同場加映:兒童食慾不振!5祕訣讓小孩開心吃) 為了躲避酷暑,我們往往會選擇待在室內吹冷氣、減少活動量,如此一來,身體沒有燃燒熱量,便無法促使大腦激素發出訊號、刺激食慾,我們自然就不會想要藉由進食來補充熱量,最後就可能導致食慾不振的情形發生。 此外,水分補充不夠或長時間待在冷氣房,造成身體缺水,亦會影響身體代謝的速度,造成腸胃蠕動、唾液等消化液分泌失衡,間接影響食慾。(同場加映:吃得少食慾不振有解~11招補足熱量) 喝水多寡影響食慾 問及多喝水能否改善食慾,蘇奕安表示,水喝得不夠或喝太多,都會抑制食慾。飲水訣竅在於分次喝,建議1次喝1杯水,容量約240毫升。不過,考量到每個人的飲食習慣不同,所需攝取的水分也不盡相同,其他因素還包括年齡、體重、活動、環境溫度等,但一般人每天需飲水量至少要有1000~2000毫升,兒童的話則可以40毫升/公斤 來計算,假設小孩體重30公斤,則每天至少飲水1200公斤。(同場加映:喝冰水還是溫水好?好處壞處一次帶你看懂) 蘇奕安特別提醒讀者,身體水平衡不是一個定值,論身體的總水量,大致可分成3大比例: 60%:每日飲用水 30%:食物中的水份 10%:身體新陳代謝所產生的水 另外,父母也要留意孩子活動的時間和強度,原則上,每次運動30~60分鐘就要補充1次水分,若是戶外活動,盡可能挑早上9點前,或下午4點後的時間,遇大太陽或高溫時段,則可選擇室內進行運動。 小孩食慾不振怎麼辦?公開夏日飲食5建議,有效促進食慾! 關於夏天飲食的建議,以下提供5個方法給各位父母參考,有效幫助孩子改善孩子食慾不振的問題: 多吃蔬果和開胃料理:夏天可少不了清爽可口的當季蔬果,父母可以選擇在小孩每餐之間互相搭配,促進腸胃活動,建議蔬菜量約需攝取2到3個拳頭大(或1碗半的量,約3份);水果量則為2個拳頭大。此外,也可善用味道酸甜的食物,搭配簡單的烹調手法,像是涼拌或糖醋,藉此創造多元口感。 烹調變化:吃東西不僅是刺激舌頭而已,還會受到視覺、聽覺、嗅覺其他感官影響,尤其對小孩而言,食物顏色的豐富多元有助刺激食慾。 少量多餐:父母請勿逼食,可依小孩的活動時間,進行餐點分配,除了3餐以外,可另設茶點時間。同時,也要觀察小孩的飢餓狀況,並調整用餐時段。 少喝含糖飲料:手搖杯或冰品無非是大人小孩夏日的最愛,但對正處發育階段的孩子來說,要小心這些飲料所含的精緻糖量,不小心攝取過多恐影響孩童健康。另外,還需注意運動飲料的攝取量,雖然它能補充電解質,但其糖量很高,建議先稀釋再給孩子喝,也可考慮攝取其他電解質食物,像是水果、蔬菜、堅果,以及乳品。 舒適用餐環境:飲食品質不單只關乎食物營養,用餐環境也會影響食慾。父母可以設計一個舒適餐桌氛圍,並陪同孩子一起吃飯,能幫助他們有更好的食慾。(同場加映:夏天只想呷涼!破解消暑飲料 3 迷思)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健康問題

芭蕾代價有多痛?小孩學舞蹈的傷害與風險

芭蕾結合了運動和藝術,同時也是展現自我的絕佳管道,在舞台上墊著腳尖優雅地舞動身體,可能是很多小孩從小的憧憬與夢想;但輕盈優美的芭蕾舞蹈表演背後,所要承擔的疼痛可不少。本文將帶你了解芭蕾的訓練過程中,可能帶給身體的傷害及風險。 (同場加映:愛運動也要小心!5種常見的運動傷害) 九成舞蹈者有運動傷害 舞蹈是一種高負擔的身體運動,尤其像芭蕾這種需要精確技術動作、肢體柔軟度、平衡感、耐力等元素的舞蹈,更是容易造成肌肉和骨骼的壓力。根據美國科羅拉多州兒童醫院(Children’s Hospital Colorado)的資料,有高達 90% 的舞蹈者都在職業生涯中經歷運動傷害,尤其常見於 8~12 歲的女生,以及 8~14 歲的男生,因為此成長階段正是小孩骨骼最脆弱的時候。 我們一般認知為舞蹈要從小練起,讓肌肉能更快適應舞蹈動作的柔軟度,但事實上,處在發育期(或稱成長激進期)中的孩子擁有更快的骨骼發展速度,因此可能造成韌帶緊繃和肌肉無力感,造成他們容易失去肢體協調,也就更頻繁會出現受傷和骨折的情況。 (同場加映:怎麼一直受傷?小孩外傷的處理方法) 過早練習芭雷易使孩子受傷 另外,由於舞蹈者需要花好幾個小時做相同的動作,如果再加上休息時間太短、節食導致營養不足,以及體重過輕等不良因素,可能大大提高孩子在跳舞中受傷的風險。以芭蕾舞為例,過早的技術練習會對身體造成負擔和傷害,像是腳尖踮立(En pointe,呈足尖站立姿勢)及髖關節外旋(Turn out,俗稱外開,指兩腿朝相反方向對外扭轉),欲嘗試這兩種高難度舞步前,請務必慎重考量自身或孩子的肢體能力,一旦做不好恐傷及後背和腳。 (同場加映:乳酸堆積惹的禍?這才是肌肉痠痛的原因) 舞蹈者要非常清楚自己身體的狀況,千萬不要在受傷狀態繼續硬撐練舞。肌肉痠痛是跳舞後正常的疼痛反應,它通常會持續數天;不過,如果發現在練舞前就出現肌肉痠痛,且痛感愈來愈顯著,以至於你必須透過調整姿勢來減緩疼痛,或是出現半夜痛醒的狀況,請找專業醫師求助。 (同場加映:熱療還是冷療?治肌肉痠痛、傷痛不一樣) 跳舞最常扭傷 常見的舞蹈傷害有很多,部位包括足部和足踝、膝蓋、背部、臀部、疲勞性骨折(Stress fracture),其中踝關節扭傷(Ankle sprain)屬最常見的創傷性損傷(Traumatic injury),這可能是因為腳踝的不對稱性、不正確著地,或鞋子不合腳,導致該部位韌帶被過度拉扯而撕裂。 (同場加映:踝關節骨折手術) 一旦腳踝扭傷了,請先以冰敷應急處理,並停止活動該肌肉,以防止它再次拉傷,待過幾天覺得好點了,可以改用熱敷,促進血液循環。 (同場加映:受傷後要冰敷還熱敷?這樣分辨就對了) 有氧運動加強舞蹈耐力 很多舞蹈者缺乏有氧運動,因此交叉訓練與核心訓練是不錯的選擇,像是皮拉提斯(Pilates)和訓練平衡感的瑜伽動作,進而提高心跳率及維持體力。 建議以一週三到四次有氧運動為標準,一次半小時,不僅加強舞蹈耐力,也能避免關節過度操勞。至於練習舞蹈的時間,盡量一天不要超過五小時,若感覺身體累了,請記得休息。 (同場加映:瑜伽7大好處~增肌減脂開心甩掉憂鬱)


其他健康問題

爸媽注意了!6種常見夏天兒童疾病這樣預防

由於臺灣位處亞熱帶,每到夏季,氣候不免潮濕悶熱,也因此造成腸病毒、腸胃炎等傳染性疾病開始盛行,對於家中年幼的小孩和寶寶具有相當的威脅性,所以夏天的時候不免會看到許多父母帶孩子前往兒科診所求診。《Hello醫師》將於本文將帶爸媽認識6種夏天常見的兒童疾病,並了解預防方法及如何察覺小朋友的異狀。 1. 蚊蟲叮咬傳染病 臺灣常見的蚊蟲叮咬疾病,包含恙蟎叮咬造成的恙蟲病(Scrub Typhus),還有蚊子叮咬造成的登革熱(Dengue fever)和日本腦炎(Japanese Encephalitis)。以日本腦炎來說,國內的流行季集中在每年5~10月,而年滿15個月的嬰兒就可以接種施打日本腦炎預防針,不過,施打預防針後並不代表就不會得日本腦炎,還是要避免在黃昏、黎明等病媒蚊吸血的高峰時段,讓小孩待在戶外。 若無法避免在病媒蚊孳生高風險的環境附近活動,也請讓孩子穿著淺色長袖的衣褲,皮膚裸露處則應使用防蚊液,以避免其遭到叮咬。 另外,患有恙蟲病則應記得定期消毒,特別是老鼠容易出沒的地方;預防登革熱的方式與日本腦炎一樣,應避開容易有蚊子出沒的地方,如草叢、公園,並記得清潔積水,以防孳生蚊蟲。(同場加映:夏天常見 7 大疾病(上):蚊蟲叮咬的傳染病) 2. 細菌性腸胃炎 夏天是細菌性腸胃炎最常發生的季節,臺灣常見的細菌性腸胃炎多為沙門氏菌所造成,傳染途徑可能為吃到被動物或人類糞便汙染的水或食物,例如生的或沒有煮熟的雞蛋、牛奶、肉類或相關製品,或者食物在高溫下保存不當,造成沙門氏菌大量繁殖和傳播。 遭致病菌感染後1~2天內,便會出現急性腸胃炎(Acute Gastroenteritis)的症狀,例如發燒、腹瀉、腹痛、糞便有黏液和血絲等。嬰幼兒的症狀可能會比較嚴重,若出現高燒不退、嚴重腹痛及腹脹、活力低下等症狀就需要立刻就醫。 如果想要防止細菌性腸胃炎,平時便需保持食品清潔、分開處理生食與熟食、食物一定要煮熟、食物保存在適當溫度,以及使用安全的飲用水與食品。(同場加映:夏天常見 7 大疾病(下):腸道傳染病) 3. 腸病毒 腸病毒是幼兒常見疾病,尤其是3歲以下的孩童。腸病毒是廣義的稱呼,其中包含小兒麻痺病毒、腸病毒等數十種以上的病毒。若想要有效避免感染腸病毒,最重要的就是養成正確使用肥皂洗手的習慣,特別是飯前飯後、用餐前及上完廁所後。 另外,水必須先煮沸才能喝,不要喝生水;避免吃生食,甲殼類海鮮建議蒸煮10分鐘以上再吃,食物最好冷藏保存,尤其沙拉或冷盤;到餐廳等地也要經常清除垃圾,並於廁所加裝紗窗,避免蒼蠅孳生;如果育有新生兒,便需經常清洗與消毒兒童玩具(尤其是帶毛玩具)。 4. 痱子 每到夏季,嬰兒或孩童身上便十分容易長出痱子(Prickly heat),也就是我們說的熱疹(Heat rash)與汗疹(Miliaria),這樣一顆顆小小的紅疹子,特別容易長在臉上、脖子、腋下、前胸和後背等部位。 除此之外,相較於成人,幼童因汗腺尚未發展完全,汗腺更容易堵塞;一旦孩子身體流不出汗,天氣又悶熱,便容易起又癢又不舒服的痱子。若想要有效預防小孩長痱子,就必須記得不要讓他在氣候炎熱之時,活動太長時間,並且一定要穿著寬鬆、透氣、利於排汗的亮色衣服。 不過,如果家中的孩子還是不小心長痱子,則可考慮使用溫水沖洗長痱子的地方,並使用溫和且不刺激的肥皂清洗,不要用一般的沐浴乳,否則可能會加重汗腺賭塞的情況。 痱子一般不會持續太久,大約1週就會消失,所以爸媽不妨請皮膚科醫師開立痱子膏等藥物,以舒緩孩子痱子癢、不舒服的問題,但如果小孩開始出現青春痘或腫脹的情形時,建議應及早帶孩子就醫檢查是否為其他致病菌所感染。 5. 過敏性皮膚炎 過敏性皮膚炎又稱異位性皮膚炎,與痱子的不同之處,這是一種與遺傳、環境相關的慢性皮膚炎。此外,過敏性皮膚炎確切的致病原因尚未確認,可能包括遺傳基因、免疫系統、心理因素等多種誘發因素,幼兒也因為體質太過敏感,對環境適應力較低,易受外在因素刺激而產生癢感。 如果要避免過敏性皮膚炎發作,夏天時注意出汗會更容易癢,所以室內盡量開著冷氣,並且以靜態活動為主,避免戶外激烈運動,也不要讓小孩穿著羊毛、尼龍類的衣服,這類材質會刺激皮膚,選擇純棉的衣料比較適合過敏性皮膚炎的小孩。 如果爸媽要幫寶寶洗澡,請不要用過熱的熱水,熱水會把保護皮膚角質上的油脂洗掉,皮膚太乾燥就會癢得更厲害;洗澡的時候用中性肥皂以緩和刺繳,洗完澡後,有濕疹的部位可以抹上醫師開的藥膏。 6. 過敏 孩童過敏又可以分成過敏性鼻炎和過敏性氣喘,也就是呼吸道過敏。過敏性鼻炎的小朋友大多在5至6歲開始出現症狀,而氣喘的小朋友則約有80~90%會在4~5歲第1次發作。另外,大氣壓力、溫度及濕度變化皆為引起過敏或惡化呼吸道過敏的因素。 夏天時,室外的空氣污染物質和過敏原都有可能是重要因素,而台灣多雨的氣候與潮濕的空氣也是黴菌類喜好繁殖的環境,因而增加過敏性鼻炎發作的機率。 因此,適度使用家中的空調,並搭配其清淨與除溼的效果,也能減緩孩子的過敏症狀。此外,各位爸媽也須記得定期清洗冷氣濾網,那是最容易滋生黴菌的地方;外出活動時也要注意空氣汙染指數,太冷、有風的天氣也要特別注意。 對過敏性氣喘來說,游泳可以改善心肺功能,對於氣喘雖可能無法完全改善,卻是被公認為對罹患氣喘的小朋友有好處,所以建議各位爸媽不妨在炎熱的夏季,帶著孩子去游泳,不僅可訓練心肺功能之外,還可以增進親子關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健康問題

孩子有生長痛很正常!按摩拉筋可減輕症狀

有的小孩在成長階段中,會有手臂或腿部肌肉痠痛的狀況,請父母不必過於擔心,這往往只是因為他們在白天的運動量過高,所造成的肌肉疲勞,醫學上稱之為生長痛(Growing pains,又稱成長痛或發育期痛)。雖然孩子會抱怨疼痛,但它並不會傷及肌肉和骨頭,觸碰也不應有刺痛感,《Hello醫師》以下將介紹其症狀與改善方法。 生長痛只是肌肉使用過度 首先我們要知道,生長痛不等同於發育陡增(Growth spurt),因為骨骼的成長程非常緩慢,很難引起身體上的疼痛。根據美國家庭醫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的資料,生長痛一般會發生在3 ~ 12歲的小孩,且每個孩子疼痛的情形各不相同,可能短至數禮拜,也有持續好幾年的,疼痛發作時間則通常在午後或傍晚,也可能在夜間發作,驚醒孩子。 生長痛的真正成因不明,但廣泛推測是孩子進行如跑步、攀爬、跳躍等高負擔動作,過度使用肌肉骨骼而導致疼痛。但它並不會造成行動上的困難或不便。 此外,有些學者則認為孩子的疼痛閾值(Pain threshold)較低,導致對痛覺很敏感,或是像不正確的姿勢、不寧腿症候群(Restless Legs Syndrome,簡稱RLS)以及情緒沮喪等因素,皆可能引起生長痛。 生長痛的位置:雙腿是主要疼痛區域 梅約診所(Mayo Clinic)的資料顯示,女性相較於男性更容易出現成長痛,而痠痛的肌肉部位包括大腿前側、膝蓋後側、脛部、小腿及手臂。孩子除了會雙腳疼痛外,有些還可能會有頭痛及腹痛症狀。 成長痛看哪一科?何時應就診? 由於孩子對疼痛症狀的描述可能較為模糊,若想知道孩子是否真有成長痛,建議可帶小孩至小兒科或一般骨科進行專業診斷為佳。 另外,各位爸媽也要特別注意,生長痛通常是對稱出現,不太會只有單腿或單手疼痛的情形,倘若發現只有單側疼痛,即應盡早就診檢查是否由其他疾病所造成的。(同場加映:你怎麼又受傷了!小孩7大常見外傷的處理方法) 生長痛怎麼辦?拉筋按摩有助舒緩疼痛 生長痛是多數小孩成長的必經過程,一般不會帶來什麼問題,隨著年紀增長,症狀通常會自然消失。若要舒緩孩子的疼痛,父母可以替其痠痛的部位按摩、拉筋或熱敷,但不要在睡覺時熱敷,以免燙傷孩子。 然而,如果透過上述方法,孩子的疼痛仍無法獲得改善,建議各位爸媽盡早帶小孩就醫檢查,醫師可能會開立非處方藥(OTC),如布洛芬(Ibuprofen)、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或撲息熱痛(Paracetamol),但千萬不可擅自讓小孩使用阿斯匹靈(Aspirin),否則可能會引發雷氏症候群而有致命危險。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健康問題

跟上成長的腳步~認識兒童聽力損失

兒童聽力損失的原因分為下列兩種主要類別:先天性因素(出生時即顯現)以及後天性因素(出生後才顯現)。聽力損失可能會對孩子的腦部發展造成嚴重不良影響,因為孩子在這個特別的成長階段,主要學習方式是觀察和模仿。這也是為什麼對有聽力缺陷的孩子,需要採用不同的教養方式,才能確保小朋友的發展可以達到最好程度,以跟上成長的腳步。 2種方法協助聽力損失的孩子 1. 鼓勵孩子溝通 有聽力障礙的孩子,語言能力的進步會比一般孩子慢上許多,這是每一個人都需要接受的事實。孩子愈覺得丟臉和愈不願意溝通,發展就會愈慢。因此家長必須把情況完完全全解釋給孩子聽,讓孩子感覺自己是有能力的,並且鼓勵他們在能力範圍內加倍努力,以趕上正常的發育腳步。家長應該固定透過日常對話、書籍或音樂和孩子溝通。說話時每個字都要發音清楚,同時使用肢體語言和其他物件來幫助孩子理解。 2. 尋求外界協助 孩子的老師和照顧者應知道孩子的狀況,好提供額外的照顧和協助,以減少小朋友可能會遇到的學習困難。家長也應該讓孩子能夠取得個人聲音增幅器(Personal sound amplifiers, PSAPs,俗稱助聽器),或個人FM調頻/數位無線系統(Personal FM/digital systems)等不同類型的助聽器,讓孩子在各種情況下都能獲得資訊。 2種方法預防孩子聽力損失 若家長和照顧者知道保護孩子聽力的重要性,且避免讓孩子處在噪音環境之中,便能預防聽力損失,方式有: 1. 注意音量 透過將音量關小(電視、收音機等)來減少噪音汙染 在吵鬧的環境中為孩子配戴保護設備(耳塞、耳機) 不要把會發出聲音的物品塞入孩子耳中 2. 即早診斷與干預 不讓孩子處在噪音的環境中,能大幅減少聽力損傷的風險,不過並無法完全預防聽力損失,因此家長應該讓孩子定期接受聽力測驗和刺激。愈早發現聽力問題,便有愈高的機會讓孩子接受協助和治療,未來的發育也更能跟上年齡發展的腳步。第一次聽力刺激應該在孩子出生後兩天內施行,同時也應該對寶寶進行新生兒聽力檢驗。若寶寶未通過測驗,應立即諮詢兒童耳鼻喉科醫師,進行進一步的聽力評估。 聽力損失的後天因素 聽力損失也可能在孩子出生後幾年才發生,因此家長應隨時注意以下可能出現的狀況: 不參與談話 常常要求他人說話慢一點和大聲一點 需要把音量(電視、喇叭等)調大聲 對於理解文字有困難 疾病也會造成聽力損失 有一些疾病可能會讓孩子聽力損失,家長也需要注意這些後天因素,例如: 中耳炎(Otitis media,或稱中耳感染 Middle ear infection) 梅尼爾氏症(Ménière’s disease,一種內耳疾病) 孩子罹患水痘(Chicken pox)、腮腺炎(Mumps)或麻疹(Measles)而康復之後,也可能發生聽力損失。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嬰兒愛吃手?超過4歲還在吃要注意!5招改善寶寶吃手手

嬰兒吸著拇指的樣子看起來真可愛,但不少爸媽基於衛生習慣的考量,都會希望孩子改掉吃手的習慣;其實多數的孩子在2~4歲間,就會主動停止吸手指的行為,不過,對於少部分的小孩而言,一時要改掉此習慣可能會有些困難,所以如果孩子一時之間戒不掉,也請不用太擔心,不妨嘗試分散他的注意力,幫助其改善吃手的習慣。 究竟嬰兒為何會吃手?為什麼要改掉吸手指的習慣?孩子長大後還在吸該怎麼辦?《Hello醫師》將於本文為各位爸媽一一解釋,並提供6個戒除小孩吃手的小撇步。 寶寶愛吃手原因:智力發展現象 嬰兒從出生至1歲半,屬於發展階段中的「口腔期」,此時面對陌生環境與新奇的刺激,寶寶通常會透過吸吮的方式,來滿足口慾,而此種行為也能誘發腦內血清素的分泌,並降低分泌腎上腺素,使其身心達到放鬆的效果,得以健康成長。 尤其是3~4個月後的寶寶,更會以吸手指或腳趾,來認識自己身體,並展現其手眼協調的能力。因此,若父母看到嬰兒吸手指的行為,可以不必過度擔憂,並強制他們停止行為;如果寶寶吃手的行為過於頻繁時,則可藉由經常撫摸或擺動其小手,以轉移其注意力,減少吸手指的頻率。 嬰兒吃手手要阻止嗎? 多數孩子通常會於2~4歲間,自然地停止吃手的行為,由於長期吸手指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口腔健康,特別是當寶寶開始長恆牙的時,吃手的習慣可能會導致牙齒排列不整齊或錯位。(推薦閱讀:兒童牙齒幾歲可矯正?矯正疑問大公開、3大情況可提早戴牙套) 等寶寶長大到進入托兒所的年紀,若仍有將手指伸到嘴裡吮吸的習慣,不僅會帶來衛生方面的問題,還可能影響牙齒和頜骨的發育。 5方法阻止嬰兒吃手手 孩子若未能於口腔期滿足口慾,可能會造成小孩直到4歲後,因心理上的需求未獲得滿足,而未能停止吃手的習慣,這時如果以較為強硬的戒除手段,反而可能讓孩子更為不安,還可能改以咬指甲、摳指甲等方式,消除其內心的不安。 因此,建議各位父母可參考以下5種戒除吸手指的技巧和方法,協助孩子改掉壞習慣: 1. 限制吸手指的時間 小孩通常會在上床時間、午覺時間或上學時間吸手指,各位爸媽不妨可以規定孩子,只能在上床時吸手指,藉由縮短吸吮的時間,訓練孩子學會控制吸手指的衝動。 2. 不吃手時給予適當獎勵 當孩子還未能理解吸手指的壞處時,您不妨可以透過獎勵的方式鼓勵孩子,如給獎勵貼紙、講額外的睡前故事或帶孩子去遊樂園玩等,以降低其吃手的頻率。 3. 耐心要嬰兒不要吃手 若經常以突然限制或要求孩子立即停止吸手指,並非是一個好方法,爸媽反而應不厭其煩地說明吸手指的壞處,耐心說服孩子慢慢改變吃手的習慣。您可以向他們解釋不應該再吸拇指或手指的原因,孩子最終會信服並依照您的希望改變,有時甚至會很快地決定放棄這個習慣。 4. 分散嬰兒對手指的注意力 與孩子一起練習自我意識也是一個好方法,每當孩子出現吸手指的行為時,您可藉由詢問孩子在做什麼的方式,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行為,並分散其注意力,將其視線引導至玩具上,同時也應提醒孩子不要咬或舔這些玩具,以避免吃進致病菌。 5. 不要在手指塗抹醋或其他東西 不要在孩子的手指上塗抹醋或辣椒等難吃的汁液,因為這會讓孩子感覺自己受到了懲罰。強迫孩子戴手套或手指套,甚至使用藥房販售的藥膏或戒斷輔助工具也都不是值得推薦的方法,不但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還可能帶來壞處。(同場加映:小孩愛挖鼻孔怎麼辦?5招改善孩子挖鼻孔的壞習慣)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兒童健康

給新手爸媽的疫苗接種常見問題

疫苗能預防傳染病,雖然有些疫苗有負作用,但有些人仍不清楚讓寶寶接種疫苗的重要性,事實上,接種疫苗是維護寶寶健康、預防疾病最好的方式之一,《Hello醫師》將會透過本篇文章,幫助您了解接種疫苗的好處。 什麼是促進國民免疫力計畫(NIP) 「設立疫苗基金及促進國民免疫力計畫」是我國於民國98年所實行的計畫,辦理疫苗採購及預防接種相關工作,穩定常規疫苗接種需求,並針對幼兒、學童、弱勢團體以及高風險族群提供疫苗接種補助。 法定須接種的疫苗有哪些? 我國目前提供12歲以下兒童公費接種疫苗,以防治小兒常見的嚴重傳染病,例如:肺結核(tuberculosis)、B型肝炎(hepatitis B)、白喉(diphtheria)、破傷風(tetanus)、百日咳(pertussis)以及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easles and congenital rubella syndrome),這些疫苗依兒童年齡分階段接續施打。若要確認公費疫苗最新資訊,可逕自前往疾管局網站查詢。 至於其他非衛生福利部指定強制施打的疫苗也被證實能夠有效保護兒童避免致命疾病,例如,肺炎鏈球菌(pneumococcus bacteria)和輪狀病毒(rotavirus),也有研究顯示這些疫苗防護的有效性,其他建議接種的疫苗還有A型肝炎(hepatitis A)及水痘(chickenpox)疫苗,這些疫苗在任何私人診所都可以施打。 接種疫苗的好處? 我們都知道疫苗是控制疫情最有效的辦法,甚至可以徹底根除疾病的發生,疫苗也能減輕或預防傳染病導致的身心危害,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施打疫苗這種防疫方法是最省錢的,畢竟大部分的疫苗都可以保護所有人,無論年齡或性別。 如何確認疫苗的安全性? 有些疫苗含有鋁(aluminum)或甲醛(formaldehyde),然而這些物質可能造成的風險都不及傳染病帶來的危害,大部分的疫苗都經由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檢驗合格才上市銷售。 檢驗疫苗並取得合格證的過程需要很多年,即便疫苗已經上市施打,仍會受到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CDC)和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的監控,如果有任何疫苗發生副作用都必須通報疫苗不良事件報告系統(Vaccine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 VAERS),只要有任何不良事件的通報,政府都會介入調查不良反應的嚴重性,公布副作用並停止該疫苗生產。 疫苗的副作用? 有些疫苗會產生痠痛、發紅、些微腫脹(嬰兒)等副作用,輕微發燒也有可能發生,不過有些較嚴重的副作用,像是嚴重過敏、癲癇或聽力喪失等都不常見。 至於疫苗會導致自閉症是不實謠言,來源是1998年一項虛構的研究指出疫苗會導致自閉症,許多後續研究指出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 vaccine)以及硫柳汞(乙基汞),被作為疫苗最終產品的保存劑(thimerosal)等疫苗都與自閉症無關。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健康問題

焦慮是小孩成長必經~教他面對不逃避

跟成年人一樣,小孩有時候也會對事情感到厭煩和焦慮,但如果焦慮的情況影響到了孩子的健康狀況,那他們可能就需要一些協助,以幫助他們克服生活上的問題,而幫助他們的第一步,就是要懂得了解可能造成焦慮的原因、焦慮後可能產生的表徵,以及應對安撫的方法。 原因可能是驚嚇或壓力 小孩在不童的年齡會對不同事物會感到焦慮,很多焦慮情況也是小孩成長過程中的一部分。以8個月大~3歲之間的幼兒而言,他們會黏著父母,所以如果跟父母分開,他們可能會嚎啕大哭,不過在大約2~3歲時,情況會慢慢緩和。學齡前的小孩也可能會對某些事物感到害怕,例如怕動物、怕蟲、怕打雷、怕高、怕水、或怕黑,不過這些害怕的感覺一樣會隨著小孩長大慢慢消失。很多小孩上學、考試前、換新環境也會覺得很有壓力,尤其是內向害羞的孩子,需要家長多給予鼓勵、支持。 (同場加映:孩子上學第一天~紓解離別焦慮看3重點) 孩子處於焦慮狀態的表徵 小孩不會每次處於焦慮狀態時都告訴大人,所以家長應留意下列情形: 看得出來小孩很煩躁、難過,或是特別想黏著父母。 出現睡眠方面有問題,例如在夜晚時保持清醒或不睡覺。 尿床或做惡夢。 (同場加映:小孩也會失眠…6方法幫助睡好覺) 年紀較大的小孩可能還會: 沒有信心嘗試新事物,或是每天簡單基本的事情也無法做好。 很難集中注意力。 睡覺或吃東西變得有困難。 生氣時很容易暴怒。 心中充滿負面想法,或是不斷認為不好的事情會發生。 開始避免參加每天必要的活動,如跟朋友見面,去戶外走走,或去上學。 幫小孩走出焦慮的方法 首先,最重要的是跟小孩談談讓他感到焦慮、煩惱的事情是什麼,並跟他保證在您的保護下他是安全的,還有讓他知道您的感受是什麼。如果您的孩子夠大,您可以試著跟他解釋什麼是焦慮,以及它對身體會造成的影響。其他能幫助孩子妥善處理焦慮的方法有: 教孩子認識焦慮的徵兆,並懂得適時尋求協助。 任何年齡的小孩對固定的作息都會感到安心,因此請幫助孩子維持固定的作息。 如果孩子的焦慮是因為分離或失去某樣東西,請您找些書籍或電影讓他們看完後可以重新整理情緒,恢復正常。 如果家裡有些改變,如搬家,請完整地告訴孩子為什麼要搬家,以及接下來可能發生的變化。 不要過度保護孩子,所以與其避免讓他陷入焦慮,您應該教他如何面對和克服焦慮。 跟孩子一起練習放鬆的方法,例如一起進行緩慢、深沉的呼吸。 對較小的孩子而言,分散注意力是很有用的方法,如果他對上學感到焦慮,不妨在路上讓他玩玩具,以分散他的注意力。 讓孩子寫下令他感到焦慮的事物,並把這些字條集中在盒子裡,然後可以每天睡覺前,或1星期1次,陪孩子看這些字條,一起討論引起他焦慮的事情。 (同場加映:想讓小孩敞開心房~父母請別語帶批判)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不喜歡自己的性別!認識性別不安

性別不安(Gender Dysphoria)又稱性別焦慮,代表無法對天生的生理性別產生認同感。很多會性別不安的人也是跨性別者(Transgender),然而儘管跨性別不是身體疾病,也不屬於精神疾病,患者仍不可避免地感到壓力或沮喪,因為他們可能為此經常受到霸凌、排斥或汙名化。小孩通常要在學校或家裡,因為性別認同的問題經歷極度困擾或障礙,才有可能把性別不安的狀況診斷出來。 性別不安的臨床症狀 對自己出生時的生理性別有認同困擾。 感覺自己被囚禁在別人的身體裡。 表現出另一個性別的行為特徵,或呈現出對另一個性別特性的強烈喜愛。 渴望改變自己的性別。 對自身的性器官感到不自在或厭惡。 強烈希望擁有另一個性別的特徴。 性別不安的風險因素 至今尚未有確切對性別不安的原因解釋,大部分時候性別認同被歸類為社會問題,因為即使在現代社會,跨性別的人仍普遍被視為少數,他們不只要試圖尋找自己的性別認同感,還常常要面對試著融入社會的壓力,或時時處於被汙名化、排斥和霸凌的風險中。 性別不安的診斷方式 診斷條件包括長時間(至少6個月),有持續無法認同自己生理性別或性特徵的困擾,且程度已經嚴重到會影響正常生活。診斷性別不安時,醫師需排除雙性人(Intersex)及其他可能影響性發育的情況。 性別不安的治療方法 心理治療可以緩和性別不安所帶來的精神壓力,因為過程中可以學習如何認同自己的性別,以及面對壓力的方法。 性別不安的其他風險 性別認同帶來的的衝突感經常會為當事人帶來極大痛苦,尤其是青少年和小孩,因為他們很容易被霸凌或在社會中遭到排擠,並因此感到焦慮、沮喪,甚至容易依賴菸酒毒逃避現實,變成物質成癮。


營養不良

該攝取多少鐵?兒童缺鐵恐有這些徵兆

鐵為什麼是兒童的必需營養素? 孩子成長發育的過程中,鐵是不可或缺的必需營養素。鐵質能幫助氧氣從肺部運送到身體其他各部位,並有助於肌肉儲存、使用氧氣。如果您孩子的飲食缺乏鐵,他們可能面臨鐵攝取量不足的情況。事實上,兒童鐵攝取不足有很多種情況,包括:體內鐵的儲存量已經耗盡,血液裡健康的紅血球不足形成貧血(Anemia)等。如果兒童鐵攝取量不足沒有加以治療,對孩子成長、發育會有很大影響。 兒童需要攝取多少鐵? 下列是針對兒童建議的鐵攝取量: 7~12月大:每天11毫克(mg) 1~3歲:每天7毫克 4~8歲:每天10毫克 9~13歲:每天8毫克 14~18歲:女生每天15毫克 14~18歲:男生每天11毫克 兒童鐵攝取量不足的徵兆有哪些? 您的孩子如果體內鐵不足,身體正常運作會受到影響。很不巧的是,兒童鐵攝取量不足,大多數的徵兆或症狀是無法明顯看出來,時常因為身體罹患缺鐵性貧血 (Iron deficiency anemia)才會知道。以下是兒童患有缺鐵性貧血常見的徵兆: 皮膚變得蒼白 疲勞 成長、發育變得緩慢 食慾不好 呼吸異常快速 行為出現問題 常常會受到感染 如何預防兒童鐵攝取量不足? 如果您的孩子正在服用含有強化鐵的配方奶,那他們應該會攝取足夠的鐵。如果您是用母乳餵哺您的寶貝,請參考下列建議的補充劑: 針對足月嬰兒:您的寶貝4個月大時,可以開始給他吃些鐵補充劑,直到孩子每天吃東西時,願意多吃2口以上含鐵豐富的食物,如:添加維生素、礦物質的強化穀物,或煮成糊狀的肉。如果您是用母乳餵哺孩子,但大多時候是給孩子喝強化配方奶,這樣請不要讓他再吃鐵補充劑。 針對早產兒:孩子2個星期大開始,請讓您的寶貝服用鐵補充劑,直到1歲為止。如果您用母乳餵哺寶貝,同時也會給他喝配方奶,孩子比較喜歡喝配方奶的情況下,請您不要再給孩子吃鐵補充劑。 其他預防兒童鐵攝取量不足的方法: 讓孩子吃富含鐵的食物:當您在孩子4~6個月大時,便可以讓他開始吃固體食物,如:糊狀的肉、嬰兒專屬添加鐵的強化穀物。對年紀較大的孩子,可以讓他們多吃些含鐵豐富的食物,如:紅肉、雞肉、魚、豆莢,深綠色葉菜。 別讓孩子喝過多牛奶:請您記得,1~5歲之間的兒童,每天牛奶飲用量不要超過710毫升。 提升孩子鐵的吸收能力:維生素C能幫助鐵的吸收。您可以讓孩子多吃些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深綠色蔬菜、哈密瓜、柑橘類水果、草莓、甜椒與蕃茄。 缺鐵性貧血檢查:嬰兒9~12個月大時,可以做缺鐵性貧血檢查,而此疾通常是經由血液檢查後確診。如果是鐵攝取量不足的高風險患者,年紀較長時,可以再做檢查。得知檢查結果後,醫師可能會建議口服鐵補充劑,或是每天服用綜合維生素;一段時間後,再進行血液檢查,看情況是否有改善。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