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疾病

懷孕過程中,媽媽體內的荷爾蒙變化、孕期的發展,都可能會對孕婦的生理和心理造成影響,從而導致孕期不適或疾病。在這個類別中,你可以找到相關的資訊,幫助預防妊娠疾病。

基礎知識

妊娠疾病

青春痘很嚴重怎麼辦?皮膚科名醫親解口服A酸正確用法與禁忌

長期受到痘痘困擾,不僅影響外觀,也可能打擊自信與干擾生活。25歲女性上班族小娟自青春期以來,因荷爾蒙失調與作息不規律,導致青春痘頻繁復發;隨著工作壓力增加,臉部出現多顆膿皰並留下明顯痘疤,求職屢屢碰壁,連番面試失利更讓她信心大受打擊。 青春痘是最多人感到困擾的皮膚疾病,視個別症狀不同,常見治療方式從外用到口服都有,其中口服A酸已成為中重度青春痘的主要治療選項之一。《Hello醫師》為您訪問林政賢皮膚科診所林政賢院長,解析青春痘的形成原因、症狀分級與常見的治療方式,並說明口服A酸的作用與使用注意事項。 為何有青春痘?形成青春痘4大因素! 青春痘的醫學名稱為「痤瘡」,為最常見的皮膚科疾病,與皮脂腺分泌異常、高油高鹽食物、日常作息不規律、壓力大或部分藥物副作用等因素有關。 根據《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期刊》(JAAD)統計,全球16至24歲青少年約28%有青春痘困擾,即使成年後25至36歲,也有近2成受影響;國內盛行率也差不多,好發族群則集中在16至24歲。 林院長表示,臨床個案中,青春痘相關就診者約佔整體的2至3成,其中不少人除了外觀困擾,還面臨社交上的心理壓力。 他曾遇到一名青少年病患,因嚴重痤瘡而極為自卑,「不僅影響情緒、交友,甚至因此不敢上學,家人怎麼勸說都沒用。」他提醒,痘痘不僅是皮膚問題,也可能牽連到自尊與社交生活,應及早評估與治療。 以生理因素來看,青春痘主要形成原因可歸納為以下4項: 荷爾蒙變化異常 皮膚層過度角化 皮脂腺分泌過盛 痤瘡桿菌的過度增生 嚴重痤瘡是什麼?醫:青春痘常為混合症狀! 林院長說明,依不同研究之論點,對青春痘的分級略有差異,但大致可分為輕度、中度與重度等3級,各級別的臨床表現如下: 輕度痤瘡:尚未發炎,因毛囊堵塞而產生輕微的白頭與黑頭粉刺;若隨意擠粉刺,且清潔不完全,可能惡化成發炎病灶。 中度痤瘡:開始發炎,出現泛紅、腫脹、丘疹、結節與膿皰等症狀。若隨意戳破病灶,容易留下疤痕。 重度痤瘡:發炎持續一段時間,除了紅腫之外,也伴隨深層囊腫或大膿皰,觸碰時會產生疼痛。若戳破可能讓細菌感 染惡化,留下凹疤。 他進一步指出,臨床上,多數嚴重痤瘡患者都屬於「混合型痤瘡」,即粉刺、膿皰與囊腫同時存在,皮膚狀況反覆不穩,對外觀影響甚鉅。 青春痘很嚴重需要就醫嗎?外用藥膏與口服藥有何差異? 嚴重的青春痘常處於發炎狀態,患者應盡快進行專業治療,以減緩發炎反應、穩定膚況,減少後續惡化與留疤的風險。 根據青春痘的不同型態與嚴重程度,醫師通常會開立外用藥膏及口服藥進行協同治療,常見的外用藥膏及口服藥如下: 常見青春痘外用藥膏 過氧化苯:具殺菌作用,可抑制油脂過度分泌。 外用抗生素:抑制痤瘡桿菌,有助消炎。 杜鵑花酸:改善角質代謝,有助淡化色素沉澱。 外用A酸:消炎及抑制油脂分泌,且助毛囊正常角化。 常見青春痘口服藥 口服抗生素:具消炎作用,有助抑制痤瘡桿菌。 口服荷爾蒙藥品:適用於女性患者,有助調節皮脂分泌。 口服A酸:適用於嚴重痤瘡者,可抑制皮脂腺分泌,減少痤瘡桿菌增生,進而達到消炎作用。 包括口服A酸在內,青春痘口服藥皆是處方用藥,須經皮膚科醫師評估後開立,並搭配定期回診追蹤以確保用藥安全。 口服A酸有效嗎?醫:搭配外用藥膏加速治療! 「口服A酸為目前治療痘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林院長強調,該藥物透過抑制皮脂腺分泌與毛孔收縮,可從源頭減少粉刺與發炎反應。目前國內核准的口服A酸可分為3類,其中僅1類專用在青春痘治療,其餘2類主要應用於乾癬疾病。 不過,林院長也指出,臨床最常使用的「口服A酸」,雖具治療效果,但因膠囊體積較大、無法磨粉且帶有特殊氣味,導致部分患者難以吞服,排斥服藥的情況不在少數,「有些患者只能改服傳統抗生素,療效自然無法達到預期。」 不過,隨著製藥技術進步,在相隔35年之後,衛生福利部近期核准一款新型口服A酸,為臨床治療帶來新的選擇。他分享:「這款新藥採用義大利原料搭配專利技術,治療效果並不亞於現行口服A酸,且膠囊體積較小,也無油耗異味,讓病患接受度大幅提升,也積極配合後續治療,為嚴重痤瘡患者帶來一大福音。」 口服A酸禁忌與副作用說明 林院長提醒,口服A酸為維生素A的衍生物,服用期間應避免補充含有維生素A的保健品及藥品,以免增加副作用風險。常見副作用與處理建議如下: 皮膚脫皮、嘴唇或鼻腔粘膜乾燥:使用凡士林或護唇膏幫助保濕,並建議額外補充水分。 皮膚對光線更敏感:使用高防曬係數產品,並避免長時間曝露於陽光或紫外線下。 血脂、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異常:定期回診抽血追蹤,確認各項數值位於正常區間。 視覺變化、夜間畏光:避免夜間駕駛,必要時可配戴普通眼鏡,且搭配人工淚液緩解乾燥。 此外,以下族群服用藥物前也須謹慎評估: 備孕或懷孕女性:A酸具致畸風險,服藥期間應嚴格避孕,並避免於懷孕或備孕期間服用。 哺乳中女性:口服A酸具高親脂性,可能透過乳汁傳遞,影響孩童健康。 肝、腎功能不全者:建議避免食用,或須經專業醫師評估後方可服用。 特殊體質、酗酒者:糖尿病、肥胖、過敏或酗酒者,服用前須經專業醫師評估。 欲捐血者:服藥期間應避免捐血,以免受血者為備孕婦女或出現其他副作用。 林院長也進一步說明他收治個案小娟的治療歷程,原本對治療失去信心的她,在接受口服A酸治療後,搭配外用杜鵑花酸及過氧化苯,同時調整生活作息及飲食,持續治療3至4個月後,膚況逐漸穩定,半年後不再長痘,「她不僅恢復自信,也順利求職成功。」 最後,林院長提醒,治療期間應遵照醫囑,切勿自行停藥。為降低復發風險,臨床上常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調整劑量,「由原先3天1顆,調整至1週1顆,以低劑量的方式治療,待膚況穩定後再逐步停藥。」若再搭配正確清潔習慣及作息調整,即使面對嚴重痤瘡,也有機會逐步改善、重拾生活自信。

看更多 妊娠疾病 相關文章

妊娠疾病

媽咪看過來!妊娠糖尿病與自閉症有關

對懷孕的準媽媽而言,懷孕後才產生的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是很常見的情況。妊娠糖尿病不僅會影響媽媽的健康,更重要的是,它還可能會造成出生的嬰兒患有自閉症(Autism)。因此,為了照顧心愛的寶寶,還是得先從認識此病開始。本文將會為您對此病知己知彼,讓寶寶健康又強壯。 懷孕時有糖尿病與孩子自閉症有關係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研究報告指出,63%的媽媽懷孕時患有糖尿病(Diabetes),她們所生下的孩子,會有比健康媽媽生下的孩子,高出許多機率患有自閉症、心智障礙,以及自閉症類群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SD)。不過,研究結果同時也顯示,媽媽在懷孕較早階段時就患有糖尿病,孩子出生時患有自閉症的風險就不會特別高;但是媽媽患有糖尿病,與孩子患有自閉症的確是有關聯性。 美國南加州的凱薩普曼特(Kaiser Permanente)醫療機構,研究部門主管安妮夏(Anny Xiang)表示,媽媽體內血糖過高,是造成新生嬰兒先天缺陷的直接因素,造成嬰兒出生時可能會有的先天缺陷包括:腦部發展異常、溝通困難、行為控制困難、學習能力欠佳,與其他健康問題。這項研究結果,是根據對320,000名兒童進行研究後得到的結論,而導致兒童有這些問題的原因,到目前為止仍然未知;但專家表示,懷孕初期是嬰兒大腦成長、發育的重要階段。 科學家發現,懷孕期間如果患有妊娠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體內的抵抗胎兒大腦的自體抗體(Anti-fetal brain autoantibodies)是健康媽媽的3倍。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神經發展障礙醫學研究中心(Medical Investigation of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MIND Institute),過去進行的研究結果顯示,生下患有自閉症孩子的媽媽,23%體內都有自生抗體(Auto-antibody)存在。這些抗體會攻擊胎兒大腦裡的蛋白質,造成孩子患有先天性自閉症。如果媽媽的血液裡發現這些抗體,就是診斷孩子患有自閉症的生物標記(Biomarker)。 給患有糖尿病的懷孕媽媽建議 根據研究結果,多數科學家會鼓勵準媽媽們,懷孕期間應藉由豐富、營養均衡的飲食,做好血糖控制,並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準備迎接新生兒到來,同時做好體重控制。進入懷孕中期階段,每星期增加的體重,最好不要超過500公克(Gram)。下列5點也請各位孕媽咪要多注意。 吃東西請不要過量。 將餐點分成多次食用。 定時定量。 飲食項目豐富、均衡。 含糖量較高食物,要限制用量。 除非醫師告知您要多休息,不然懷孕並不表示您得停下所有活動;懷孕期間,您仍然可以做些和緩、舒適的運動。如果您維持適量飲食,並適當做運動,體重還是持續增加,您可能立即需要尋求專科醫師的協助,以改善情況。 懷孕的24週~28週之間,準媽媽應該進行妊娠糖尿病篩檢,有高風險因子的人,如:體重過重、肥胖、年齡超過25歲,有糖尿病病史的人,應儘早向醫師諮詢,以保護自身健康,並降低胎兒可能罹患其他疾病的風險。


妊娠疾病

懷孕時中風!易造成的風險及如何預防

孕婦的身體狀況需要隨時注意,不管是哪一種疾病或出現任何症狀,都要好好照顧才行;而除了高血壓(Hypertension)、糖尿病(Diabetes)及痔瘡(Hemorrhoids)外,中風(Stroke)也是孕婦的嚴重健康問題,因此要如何降低懷孕時中風的風險,以及認識此病,本文將為你仔細介紹。(其他導致中風的風險因子,請參考:中風元凶也有它!高血壓傷血管致血栓) 孕期中風的機率 調查顯示每一萬名懷孕婦女就有 2~70 位在孕期時發生中風,雖然統計數據看起來不大,但如果以一年來看,那麼每年會產生數千位孕婦中風的案例,若是孕婦中風有高達 10% 的機率導致死亡。不過,並非所有中風都是在孕期內發生,10% 的孕婦中風是在產前,40% 在生產過程中,而其他 50% 則發生在產後六週內。 孕期中風的症狀 一般中風症狀包含: 臉部下垂(Facial drooping) 手臂無力(Weakness of the arm) 口語困難(Difficulty speaking) 除了中風,有些症狀可能也代表著其他易在孕期出現的健康問題,例如:臉部下垂,可能是貝爾氏麻痺症(Bell’s palsy)或顏面神經發炎(Facial nerve’s inflammation)的徵兆,此外,手掌覺得痛麻無力,而非手臂、大腿,可能是孕婦常見的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 有時孕婦發生中風的症狀還有:嚴重頭痛、癲癇(Seizure)或身體無力(身體其中一側或任何部位),一旦察覺自己有前述症狀時,請儘速送醫治療。 孕期中風的風險因素 導致孕期中風的風險因素有很多,如高齡產婦、糖尿病、偏頭痛(Migraine)、吸菸及心血管疾病(Heart disease)等,但除了上述一般性的風險外,有些風險因素單純只是因為懷孕,如: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高血壓、產後大量出血;值得注意的是,高血壓仍是引起孕婦中風的主要原因,光是孕期中風的個案有三分之一都是因為患有高血壓。 如何降低孕期中風的風險 一旦確認你有可能孕期中風時,配合醫師指示是很重要的;醫師可能會要求你服用控制血壓的藥物以降低血栓的機率。發現可能的中風症狀時,請立即連絡你的醫師,即使是產後也仍需特別留意你的健康狀態,特別是產後婦女忙著照顧新生兒時,往往會忽略自己的健康。因此請各位媽媽們記得及時治療,這樣可以有效提升中風後完全康復的機會。


妊娠疾病

多喝水沒事~預防懷孕肚子痛的方法

肚子痛是懷孕期間常見的症狀,雖然大多無礙,但還是會讓人覺得不舒服。不過肚子痛除了跟醫師求救之外,您知道多喝水其實也很有幫助嗎?以下就讓我們來為您解說,為什麼補充水分,對想預防肚子痛的孕婦來說很重要! 懷孕時肚子痛是因韌帶延展 如上所說,懷孕時肚子痛是很正常的,只要疼痛沒有太劇烈且沒有流血,那就沒有關係。孕婦之所以容易肚子痛,是因為寶寶在成長時,子宮會快速撐大,當肌肉和韌帶被延展,就會造成疼痛;這個症狀在懷孕中期會特別明顯。根據美國懷孕協會(American Pregnancy Association)的資料顯示,除了韌帶延展,脹氣、便祕或性交,也都有可能造成孕婦肚子痛。 孕婦需要多喝水的原因 懷孕後期,脫水的孕婦很容易早產,因為當體內水分不足時,容易使子宮開始收縮,而收縮也可能是使肚子痛的原因。雖然喝水不能讓肚子痛完全不見,但可以預防因脫水導致的收縮。 除了上述理由,孕婦也需要攝取比平常多的液體,才能供給羊水和寶寶的血液流量,以及為寶寶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和充分的營養,並減輕孕婦腫脹、便祕、痔瘡(Hemorrhoids)和膀胱感染等症狀。 孕婦每天至少要喝8杯水 孕婦每天都應該喝8杯237毫升的水,而每從事1小時的活動,應該要再多喝1杯。除了白開水,牛奶和果汁也算數,但含咖啡因飲料不能算,且建議少喝。 其他避免肚子痛的方法 熱敷也是一個舒緩肚子痛的好方法,泡澡或用熱水袋都可以。孕婦也可以嘗試做瑜伽,達到放鬆的效果。如果有其他關於懷孕肚子痛的問題,請諮詢婦產科醫師。


妊娠疾病

孕婦睡眠習慣改變!懷孕3階段這樣看

懷孕的過程,因為經歷各種改變,如身體不適、情緒上壓力,總是讓準媽媽感到精神、力氣幾乎快要消耗殆盡,因而異常疲勞。因此,這種情形長期下來,可能會影響孕婦的睡眠狀況,導致一些與睡眠有關的問題。下列將介紹,妊娠期3階段的睡眠狀況變化。 妊娠期第1期 在這個階段,孕婦可能面臨許多問題,如:噁心、胃灼熱(Heartburn)、頻尿等。由於孕婦這時候體內的黃體素(Progesterone) 能幫助婦女調節生殖週期。女性在排卵後,藉由黃體分泌,能維持子宮內膜穩定,讓女性在受孕後,提供胚胎良好的發育、成長環境。這時期的黃體素濃度很高,很容易感到昏昏欲睡,因此常需要午睡休息。此外,當孕婦感到極度疲勞時,黃體素也會讓孕婦覺得一整天下來,變得很漫長,沒有心力做任何事。 孕婦也可能因為乳房變得很敏感而睡不好,這時候可以試著用左側身體躺著睡覺,讓輸送到子宮、胎兒的血液循環、營養成分能夠更順暢。由於孕育胎兒的子宮會壓迫到膀胱,導致排尿次數比過去多,這也是造成睡眠不佳的另一個原因。如果要改善這個情況,建議晚上少喝水或其他液體,以減少排尿;在妊娠期的第1期,孕婦應該儘可能多休息。 妊娠期第2期 在這個階段,由於體內荷爾蒙的濃度增加速度較為緩慢,孕婦的睡眠狀況會比第1階段好很多。媽媽們可以改變原有的睡眠習慣,讓睡眠狀況更好,如:睡覺前例行性的按摩,固定時間就寢,或在客廳使用電子產品,如看電視、用平板電腦或手機等。 也可以請醫師建議懷孕期間適合從事的一些運動,這樣更有助於一夜好眠,這個階段,孕婦可能會面臨其他問題,如睡覺時做的夢,往往讓您留下清晰強烈的印象、腿部痙攣、打呼、胃灼熱、睡眠呼吸中止(Sleep apnea)等。必要時,醫師會在安全範圍內,建議孕婦進行治療。 妊娠期第3期 在這個階段,孕婦的睡眠狀況會比前面2個階段都還要差,每晚可以熟睡的次數也會減少,早上可能很早就醒來、起床。由於胎兒愈大愈活躍,也使得孕婦的腹部愈來愈大。這個階段孕婦如果要睡覺,為了避免脊椎神經、主要血管受到壓迫,醫師大多會建議不要躺著睡,而是改用靠左側的姿勢睡覺,並且在腿部、腹部與背部放置枕頭,作為支撐輔助。有些孕婦在這時候,可能會出現更顯著的胃灼熱、排尿次數增加、打鼾、腿部痙攣,或不寧腿症候群(Restless leg syndrome)等症狀。


妊娠疾病

害喜孕吐怎麼辦?舒緩孕吐 10 招快學

在懷孕的初期,最常見的症狀就是孕吐(Morning Sickness,俗稱害喜),會感到噁心(Nausea)和嘔吐。根據統計,約有50%以上的媽媽有孕吐經驗,通常孕吐的情況在懷孕第六週開始,且在一天之中的任何時候,都可能會發生孕吐,而到了 12 週之後,多數人的孕吐症狀會逐漸消失。究竟該如何擺脫孕吐的不適呢?以下介紹孕吐的成因和改善方式。 為什麼會孕吐? 孕吐通常發生在懷孕的前3個月,原因主要是體內荷爾蒙增加的關係,使得懷孕媽媽感到噁心不適並嘔吐,但大多數醫師認為,孕吐是好兆頭,表示胎盤的生長狀況良好。研究指出,有孕吐經驗者,比起孕期沒有噁心或嘔吐症狀者,流產率和死產率都較低,且一般程度的孕吐並不會危害肚中寶寶的健康,所以並不用太擔心。 但若孕吐次數太頻繁和嚴重的話,就要當心是否有妊娠劇吐(Hyperemesis gravidarum),若不即時治療,就有可能危害媽媽和胎兒,英國的凱特王妃(Catherine, Duchess of Cambridge)過去在懷孕期間,都出現妊娠劇吐的狀況,因為媒體的大幅報導,進而讓更多人認識這個醫學名詞。 妊娠劇吐可能會讓懷孕媽媽營養不足和電解質失衡,影響到寶寶的健康,所以若有嚴重孕吐的懷孕媽媽,建議盡早看醫生治療。 舒緩孕吐 10 招 少量多餐,可吃乾燥和鹹味的食物,如餅乾,會比湯湯水水,或口味甜、辣的食物還要好。 飯前或飯後,間隔半小時再喝水。 多次喝少量的水,或可吃果汁做成的冰塊。 聞聞檸檬或生薑,或喝檸檬水和吃西瓜,能減緩噁心狀況。(推薦閱讀:減重又助消化?蜂蜜檸檬水的4大好處) 只要有胃口就吃,而通常冷的食物比熱食更容易入口,因為味道比較不重。 若因環境氣味感到不適時,開窗戶或開電風扇。 有充足的休息,白天可午睡。 環境溫度不要太高,覺得熱時會加重噁心症狀。 早上醒來,起床前 15 分鐘吃蘇打餅乾。 吃一點點鹹洋芋片助開胃。 孕吐應避免的注意事項 吃東西後不要躺下。(同場加映:剛吃完藥別躺下!藥卡喉嚨恐致食道灼傷) 不能省略正餐,並避免空腹。 不吃辛辣的食物。 不要忽視孕吐情況。 孕吐到什麼程度需要看醫師? 當出現以下情況時,請盡快尋找專業醫師診治: 孕吐症狀愈來愈嚴重,影響食物消化和營養吸收時。 孕吐伴隨身體疼痛或發熱時。 噁心和嘔吐持續到懷孕中期,即懷孕第 12 週之後。


妊娠疾病

懷孕期間您必須知道的事!罹患大腸癌

因為大腸癌(Colorectal Cancer,又稱大腸直腸癌)的症狀與懷孕相似,所以懷孕期間要診斷出大腸癌非常困難。而且大腸癌是三種女性最常罹患的癌症之一,若您是孕婦,為了保護自己和寶寶的健康,應該要知道更多有關大腸癌的資訊。照著以下四個步驟做或許對您有幫助。 1. 臨床症狀 如上所述,常見的大腸癌症狀與懷孕相似。包括直腸出血、噁心、嘔吐。此外也可能會有腹痛、便祕、貧血等症狀。而且,因為大腸癌與懷孕有些症狀類似,所以多數在孕期中發生的大腸癌會比較晚被診斷出來,癌症常已經大量轉移到其它部位。 2. 診斷過程與結果 懷孕期間可經由內視鏡診斷出大腸癌,內視鏡是相對於放射治療或手術治療較安全的方式。只有在有充分證據顯示,有極高可能患有大腸癌時才可使用內視鏡,並且應盡可能延後到懷孕4~6個月之間施行。若您被診斷出有換氣不足(Hypoventilation)、低血壓(Hypotension)或其他會導致子宮壓迫下腔靜脈的情況,可能會導致子宮血流量減少及胎兒缺氧。 3. 胎兒風險的評估 目前並沒有證據,或研究指出母親的大腸癌會影響胎兒,因此懷孕期胎兒的存活率相當高。然而大腸直腸中的惡性腫瘤可能會影響懷孕結果。孕期若伴隨大腸腫瘤,每32名嬰兒中只有25名健康的嬰兒。也有因死產、早產或終止妊娠而死亡的情況。在胎兒與腫瘤無關且正常的清況下,一般不需要治療型流產。 4. 治療過程 若在懷孕期間被診斷出患有大腸直腸癌,會需要綜合婦產科醫師、周產期專科醫師、結腸直腸外科醫師、放射科醫師及醫學腫瘤科醫師參與治療,以確認能盡早進行療程。應在懷孕20週前接受手術,若胎兒超過上述週數時建議將手術延後,這樣胎兒才能正常成長。 分娩過程不會受癌症影響,除非因腫瘤阻塞產道或前直腸壁而需要進行剖腹產。應接受胎盤檢驗確認癌細胞轉移狀況。在懷孕中後期進行化療對母體來說是安全的,但是胎兒可能會有子宮內發育遲緩或是早產風險。儘管沒有證據顯示在後期接受治療的副作用,不過,不能完全排除寶寶因化療影響認知發展的可能性,因為寶寶的腦部不會在懷孕期間完全發育,甚至在幼年期都還會持續發育。 若您的腫瘤在第三期,可能會建議您使用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 5-FU)的輔助療法,但記得要好好與醫師討論風險和優點。最危險的併發症可能會發生在妊娠第3~12週。5-FU在動物實驗中會導致畸胎,也有部分人體研究顯示會導致畸胎。在懷孕初期自然流產和足月生產有關。另外,大腸癌控制可能也會使用放射輔助療法。不建議在懷孕期間對骨盆使用放射治療,因為可能會傷害胚胎。懷孕期間使用放射治療時內科醫師應隨時衡量胎兒暴露的放射量。產後可考慮在骨盆進行放射治療,但是應與病患討論後再進行,因為此治療可能導致不孕。


妊娠疾病

懷孕後眼睛乾浮腫模糊~這樣做改善

咦?怎麼看東西有點不清楚?懷孕中的婦女可能會發現自己的視力出現了一些變化,好像看得比較不清楚了,這其實和懷孕有關,懷孕時眼睛會出現一些情況,身體也可能出現一些反應。本文將探討懷孕時眼睛和視力會有什麼影響、這些影響和一些疾病症狀的關聯,以及如何處理眼睛所遇到的變化。 眼睛視力的變化和身體反應 孕婦在懷孕期間可能遇到一些眼部變化,通常在生產後會恢復,若沒有改善則需要尋求醫師的協助: 眼睛乾燥:眼淚是能滋潤眼睛的,懷孕時荷爾蒙會控制眼淚的分泌量,孕婦因為荷爾蒙量改變,眼淚的生成會減少,造成眼睛乾燥,戴隱形眼鏡的孕婦,眼睛可能會更乾燥。 眼皮浮腫:懷孕時荷爾蒙的改變,也會造成身體水分殘留,這使得眼皮會看起來脹脹、腫腫的。 看東西模糊:這也是身體殘留的水分所造成,不只眼皮會脹大,角膜也是一樣,角膜的形狀和厚度,也會有所改變,而造成視力有些模糊。 偏頭痛(Migraine):懷孕時視力出現變化,眼睛對光線敏感,可能讓孕婦頭痛不舒服。 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起因為視網膜底部有液體流出,導致視野模糊或扭曲,懷孕時有可能患此症狀,看東西若呈現扭曲,就要去找驗光師和醫師了。 眼睛的變化與一些疾病的關聯 有一些懷孕時的疾病也會影響到眼睛: 子癲前症(Preeclampsia):這個疾病對孕婦及胎兒都有風險。子癲前症的病人通常有高血壓(Hypertension)、尿液含高蛋白,會造成眼睛看到閃光或斑點、視力模糊、眼睛對光線敏感等。 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這是一種孕婦會患的疾病。患此病時,其高血糖會損害輸送血液到視網膜的小血管,這可能造成視力模糊,或其他嚴重的眼疾。 眼睛產生變化時的處理方式 懷孕時有可能遇到視力或眼部變化的問題,想改善這些變化,可以試著改變一些生活習慣,或是採取一些措施: 當眼睛感到乾燥時,可以嘗試用人工淚液來滋潤眼睛,但若是戴隱形眼鏡的話就要注意,有些人工淚液含防腐劑,可能損害隱形鏡片,可以的話先諮詢醫師,自己買的人工淚液,成分是否適合戴隱形眼鏡的人。另外,美國眼科協會(American Academy of Ophthalmology AAO)表示,食用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堅果、鮭魚、亞麻仁(Flaxseed)等等,有助於舒緩眼睛乾燥。 眼皮浮腫的情形若發生,盡量吃健康、低含鈉的飲食,並多喝水,這樣可以減少身體水分殘留,紓緩眼皮浮腫。 看東西模糊時,就讓眼睛多休息,若看不清楚時,眼睛也不要用力試著看清楚;若要讀書時,也要有充足光線。此外,不要過度矯正視力,像是換鏡片度數更重的眼鏡,因為一旦習慣了,之後可能也得配戴度數較重的鏡片了。


妊娠疾病

懷孕開心不起來!產前憂鬱症狀與治療

產前憂鬱症(Antepartum depression)是一種情緒疾病,是因為懷孕使體內荷爾蒙產生變化,而影響了大腦化學物質的平衡。產前憂鬱症相當常見,但很多人會將其症狀誤認為單純的荷爾蒙失調,而沒有及時治療。忽略產前憂鬱症有可能會對母親和胎兒的健康造成嚴重的傷害,因此了解此病的相關症狀很重要,及早發現,才能對症下藥。 產前憂鬱症的症狀有哪些? 若孕婦有以下症狀,且持續超過三週,則可能罹患產前憂鬱症: 一直感到難過 注意力下降 有睡眠問題,睡太多或睡太少都算 對原本喜歡做的事變得沒興趣 開始一直思考死亡、自殺,覺得人生沒希望 焦慮 覺得愧疚、自己很沒用 飲食習慣改變 為什麼會罹患產前憂鬱症? 可能造成孕婦罹患產前憂鬱症的原因有: 感情出問題 家族或個人病史 曾遭到虐待、心中仍有創傷 曾接受不育治療 曾流產 生活中有壓力 懷孕過程中碰到很多問題,例如孤立、不被任何人支持 產前憂鬱症可以怎麼治療? 有很多方式可以治療產前憂鬱症,包括: 參加互助組織 進行個人心理治療 藥物治療 光療(Light therapy) 使用抗憂鬱藥物的副作用有哪些? 使用藥物治療產前憂鬱症有可能會讓人早產,或使新生兒出現肺高壓(Pulmonary hypertension)。若是在懷孕後期(第三孕期)服用抗憂鬱藥物,嬰兒出生時可能會在生產過程中倒縮,導致嬰兒壽命變短、有呼吸問題、餵食困難、悸動、過敏、低血糖等。孕婦服用的藥物都會影響到胎兒,因此醫師要經過非常謹慎的考慮過後,才決定是否要用藥物治療。若懷孕前有在服用其他精神科藥物,在沒有醫師的指示下不可擅自停藥,否則可能會對胎兒造成危險。


妊娠疾病

懷孕壓力好憂鬱...幾招有效對抗別擔心

懷孕的婦女們不僅要照顧好身體的健康,心理的健康也要顧到,據美國婦產科醫學會(ACOG)調查,有14%~23%的婦女在懷孕期間,曾出現過憂鬱症(Depression)的症狀。憂鬱症的症狀,有時會被誤認為是因生理變化造成的,以至於沒有察覺。憂鬱症若沒有妥善治療,可能會對孕婦及胎兒產生影響;因此,孕婦若出現了疑似憂鬱症的症狀,就要趕緊尋求醫師的協助。 懷孕時的憂鬱症 懷孕時的憂鬱症,是一種情緒上的疾病,因為荷爾蒙的變化,影響了大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造成病患有憂鬱或焦慮的情形,這些症狀會因為生活中遭遇到的困難而惡化。 懷孕時患憂鬱症的原因 孕婦在懷孕時期有憂鬱症,原因包含以下8種,有時候不只是單一原因造成的: 生活中的壓力(工作、經濟、生活遭遇等)。 人際關係有問題,或身旁沒有人可以適時協助。 家族或個人有憂鬱症病史。 睡眠品質差造成疲勞。 身體狀況(甲狀腺功能低下、懷孕時的噁心感或嘔吐等等)。 曾受過虐待、心理受過創傷,或曾經流產過。 孕婦對於自己懷孕有矛盾感,或是不開心。 缺乏運動,或不常活動身體。 懷孕時患憂鬱症的症狀 孕婦患憂鬱症時,可能會有以下症狀,持續2個禮拜或更久: 不斷感到悲傷。 對平常喜歡的事物不感興趣。 有焦慮感、罪惡感,覺得自己很沒用。 很難專注。 睡眠時間太短或太長。 內心重覆湧現死亡、想自殺的想法,或是有絕望感。 孕期憂鬱症的影響 有憂鬱症的孕婦若沒有接受治療的話,可能影響到自己和胎兒: 憂鬱症會影響孕婦在懷孕時照顧自己的能力,孕婦比較不會全心遵照醫師的指示。 可能增加孕婦使用一些有負面影響的物質的風險,例如香菸、酒,或其他違法的藥物。 孕婦容易吃不好、體重增加減緩、或是出現睡眠問題。 有憂鬱症的孕婦,會出現較高的產前壓力荷爾蒙:皮質醇(Cortisol,又稱可體松),這可能導致孕婦早產、新生兒體重較輕。 患憂鬱症的孕婦,生下來的寶寶壓力荷爾蒙也會較高,這可能讓寶寶對壓力會更有反應、更難照顧或安撫。 對抗孕期憂鬱症 懷孕時的憂鬱症,可以用不同方式治療,像是加入互助協會、個人心理治療、或是靠藥物。但有研究顯示,抗憂鬱劑這類的藥物。對於胎兒恐怕有負面影響,例如胎兒畸形、心臟方面的疾病、肺性高血壓(Pulmonary Hypertension)等,所以藥物治療需要經過醫師評估。 若是情況較嚴重的憂鬱症,像是孕婦有自殺的想法,或是嚴重到影響照顧自己的能力,例如吃東西、看醫師等,這時通常就會建議以藥物搭配心理治療。其他治療方式還包含如下: 光療法:在專業的人工光源下照射。 瑜伽、冥想:混合輕柔的瑜伽姿勢、冥想活動及團體討論,讓孕婦感到協調自在。 針灸。 穿顱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將磁線圈置於頭皮,刺激大腦中控制情緒的神經細胞。 此外,孕婦也可以嘗試其他自然的方式,來對抗憂鬱症: 不要什麼事都想做好:減少一些家務,做一些能放鬆的活動。 運動:運動可以增加血清素含量,減少皮質醇生成。 休息要充足:養成好的睡眠習慣,盡可能在規律時間睡覺、起床。 維持血糖穩定:每幾個小時補充蛋白質(堅果、肉、魚等)、好的油脂(例如酪梨),餐餐要定時,避免碳水化合物(麵粉、米、糖)。 補充Omega-3脂肪酸:研究指出,每天補充含Omega-3脂肪酸的補品或是魚油,有助於減少憂鬱症症狀。 多接觸大自然:每天出去呼吸新鮮空氣15分鐘,有助於克服大自然缺失症(Nature Deficit Disorder,人類因疏遠大自然而產生遲鈍、注意力不集中、躁鬱和一些生心理疾病),讓心情變好。可以嘗試快走,呼吸新鮮空氣,同時運動,這樣能使心情和睡眠品質變好。 自殺解決不了問題,卻留給家人無比悲痛。請珍惜生命,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 (24小時)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妊娠疾病

人工流產竟然比生產安全?研究這樣說

人工流產的風險 人工流產會為女性帶來一些風險,列舉如下: 子宮感染:約有1成的婦女,會有子宮感染的現象,可用抗生素治療。 子宮有殘餘組織:進行人工流產後,體內可能會有些組織,沒有自子宮完全排出去,若有此狀況,則需要進一步處理。平均在20位女性中,會有1位有此狀況。 子宮頸受傷:子宮頸是子宮的入口,平均在100位女性中,會有1位有此狀況。 子宮受傷:平均在250~1000例的流產手術中,會有1人的子宮受損。 大量出血:這種情況發生的機率為千分之一,若情況嚴重,則需要輸血。 生產的風險 生產對女性的風險,包含如下: 生產過程拉長:初次生產的媽媽們,大多有此情況,這會讓媽媽和寶寶處於危險中。 胎位不正:這是指寶寶在子宮內,沒有自行轉至頭位的位置,這會不利生產。 臍帶脫垂和臍帶擠壓:這兩種都屬於臍帶異常的狀況。 為什麼人工流產比生產安全? 人工流產對女性的生理及心理健康,都有很大的影響。然而,一些研究卻有驚人的結果,顯示施行人工流產的危險性,確實比生產來得低。婦產科專家研究了人工流產和生產之間的風險性,結果顯示,生產期間和之後死亡的婦女人數,是死於流產相關併發症人數的14倍之多。 根據這項研究,在 1998~2005 年間,約有一萬一千名嬰兒出生,僅有一位媽媽的死亡。而高達十六萬七千例的人工流產案例中,也只有一位媽媽死於相關併發症,死亡率都不高,但流產死亡率低了約 16 倍。最主要原因是,正常的懷孕週期會超過九個月,是段很長的時間,也就會有許多意料之外的症狀產生。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婦產科醫師布里那哈伍德(Bryna Harwood)表示,合法的人工流產方式,安全性非常高。目前的人工流產方式,主要有藥物流產及手術流產兩種,這兩種方法都很安全。固然有產生併發症的風險,但機率非常低。發生手術併發症的風險,來自於可能的術後感染,藥物的風險,則來自於對藥物產生的反應。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