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消化問題

除了常見的消化道相關疾病,其他關於消化不良、飲食、健檢、失禁等其他與腸道健康的議題我們都應該關心。在此分類中,你可以找到更多消化問題相關資訊。

基礎知識

其他消化問題

酵素推薦22款!酵素怎麼挑?怎麼吃?推薦挑選4重點

酵素推薦怎麼挑?消化酵素推薦哪一種?酵素怎麼吃?什麼時候吃?《Hello醫師》為您解說酵素種類、成分及挑選重點,並整理出22款熱門酵素產品,供您參考選購。 段落傳送門 22款酵素推薦產品詳細介紹(價格、酵素種類、複方成分、活性單位、劑型) 酵素推薦怎麼選?先認識酵素種類! 人體內的酵素分成3種: 代謝酵素:廣泛存於人體中,負責促進或催化體內化合物的分解、合成及轉化,幫助新陳代謝,調節生理機能。 消化酵素:主要存於消化系統,負責將食物中複雜的大分子,如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分解為較小的分子,像是氨基酸、脂肪酸、單糖等,以便身體吸收和利用。 食物酵素:存於水果、蔬菜、發酵食品等生鮮食物中,可幫助分解食物,使排便順暢,像是水果酵素就屬於此類。 3種酵素中,代謝酵素只能經由人體自行產生,消化酵素與食物酵素都可透過保健食品補充,因此,市面上所販售的酵素產品都是消化酵素、食物酵素,或兩者混合的複方產品。 推薦消化酵素或水果酵素?5種酵素產品解析 市售酵素產品可分為5種,以下詳細解說: 消化酵素:僅有消化酵素的產品。 水果酵素:有單方的水果酵素,也有綜合水果酵素。 消化+水果酵素:混合消化酵素與水果酵素的複方產品。 酵素益生菌:混合酵素與益生菌的複方產品。 水果酵素飲:以水果為基底而發酵製成的飲品。 1.消化酵素 消化酵素可促進消化日常攝取的食物,幫助身體吸收,常見成分包括: 蛋白酵素:如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幫助分解蛋白質為胺基酸,促進吸收。 脂肪酵素:如胰脂肪酶和磷脂酶,幫助分解脂肪為脂肪酸與甘油。 澱粉酵素:如澱粉酶,將澱粉分解為麥芽糖或葡萄糖。 纖維酵素:如纖維素酶,分解植物的纖維素,使排便順暢。 由上可知,不同消化酵素的成分,所應對的食物成分不同,若想加強幫助消化,可考慮選擇消化酵素成分較完整的產品。 2.水果酵素 水果酵素可使排便順暢,也可幫助消化,適合有這兩方面需求者。 水果酵素可分為單、複方等兩種: 單方水果酵素:只有一種水果酵素,例如鳳梨酵素(含鳳梨蛋白酶)、青木瓜酵素(含木瓜蛋白酶)。 複方水果酵素:有多種水果酵素酵素,例如鳳梨 + 青木瓜,甚至混合其他蔬果的酵素。 單、複方水果酵素各有優點。單方水果酵素的成分較單純,不會攝取額外的化學成分,若食用後有益,也較能確定哪些成分對身體帶來幫助;複方水果酵素的成分雖然較複雜,但也會添加其他對身體有好處的成分,例如維生素、礦物質或膳食纖維。 3.消化+水果酵素 市面上有許多酵素產品都屬於這種類型。消化與水果酵素混合的產品,具備上面2種酵素的好處,但對各方面的好處也可能因此稀釋,畢竟保健食品的劑型大小是有限的,無法將所有成分都加入其中。 若想選購這一類產品,需格外注意成分、酵素含量及活性單位,確保保健食品含有所有必需成分。關於活性單位的解說,可見下段的酵素挑選重點。 4.酵素益生菌 益生菌和酵素是不同的產品,差異如下: 益生菌:指對人體有益的微生物,例如乳酸菌、雙歧桿菌等;不同菌種、菌株的好處不同,常見好處包括:改變細菌叢生態、維持消化道機能及調整體質。 酵素:是一種蛋白質,依據類型不同,存在與作用的位置也不一樣,主要好處為幫助消化、使排便順暢。 酵素益生菌產品同時含有益生菌與酵素,具備兩者的好處,適合想要全方位保健,加強維持消化道機能者;但如同「消化+水果酵素」,一旦產品的成分變多,重點成分的含量就變得很重要,例如:是否含有完整的消化酵素成分?是否添加足量有益的水果酵素? 另外,不同益生菌的菌種、菌株,作用也不一樣,在購買時都需仔細研究。 5.水果酵素飲 水果酵素飲就是市面上常見的各種酵素飲,例如: 鳳梨酵素飲 梅果酵素飲 綜合水果酵素飲 這類酵素產品是以水果為基底進行發酵,製成酵素發酵液,藉由發酵過程保留多種酵素活性、益生菌與營養素。 優點是天然、少負擔,發酵過程能保留水果中的營養成分,並增加益生菌的活性,缺點是無法確切得知攝取的營養素濃度與比例,且酵素活性可能因儲存條件或生產過程而降低;另外,部分水果發酵液的含糖量可能較高。 酵素推薦挑選4重點 標示酵素活性單位 注意有無添加輕瀉劑成分 酵素成分、含量透明 液態水果酵素 ≠ 水果酵素飲 酵素推薦挑選重點1:標示酵素活性單位 酵素的活性單位是用來衡量酵素催化特定化學反應的單位,像是酵素可以多快分解蛋白質、澱粉或脂肪;簡單說,就是衡量酵素「產能」的數字,讓人知道酵素在一定時間內,可以完成多少工作。 由此可知,標示酵素活性單位的產品,因為經過嚴格的實驗測量與評估,較可以確保對人體有實際幫助,因此,建議挑選有標示酵素活性單位的產品,尤其是混合多種成分的複方產品,例如「酵素益生菌」、「綜合水果酵素」、「消化+水果酵素」。 酵素推薦挑選重點2:注意有無添加輕瀉劑成分 部分酵素產品會添加輕瀉劑成分,這些成分雖然多數萃取自天然植物,但如果劑量過高,可能導致腹瀉,造成脫水或電解質不平衡,長期食用也可能讓身體產生依賴性,進而影響消化道機能;因此,建議斟酌選購含有下列輕瀉劑成分的酵素產品。 阿勃勒(臘腸樹的果實) 番瀉葉 蘆薈素 決明子 望江南(又稱羊角豆、羊角豆萃取物、石決明) 氧化鎂 另外,以下成分雖然不是輕瀉劑,但當含量較高時,由於腸道較難處理這些成分,也可能造成刺激並排便。 糖醇化合物:常見的甜味劑,例如乳糖醇、乳酮糖、山梨糖醇。 乳糖:尤其是乳糖不耐症者,因為腸道缺乏足夠的乳糖酶去分解與吸收乳糖。 酵素推薦挑選重點3:酵素成分、含量透明 建議挑選清楚標示所有成分及含量的產品,例如: 添加消化酵素:標示每支酵素名稱、含量、活性單位 添加水果酵素:標示活性含量 複方添加其他成分,例如益生菌:標示益生菌菌株、菌數 酵素產品的成分與含量愈清楚與透明,表示產品經過嚴格檢驗與分析,廠商可提供精確數據與資料,公開讓消費者檢視。 酵素推薦挑選重點4:液態酵素 ≠ 水果酵素飲 液態酵素與水果酵素飲雖都是液體,但卻是完全不同的產品,在購買時要多加注意。兩者差異如下: 液態酵素 酵素作法:將水果酵素及其他複方成分製成液態。 酵素成分標示:通常會標示出所有複方成分,例如消化酵素、益生菌或營養素。 酵素份量:較小,可以一次喝完,通常為軟式鋁箔包裝。 水果酵素飲 酵素作法:添加特定微生物在蔬果中,經長時間發酵製作。 酵素成分標示:僅含有主要的水果成分,例如梅子、鳳梨。 酵素份量:有家庭號的大玻璃瓶,也有即飲的小瓶裝。 酵素推薦怎麼吃?什麼時候吃? 酵素的食用方式依酵素種類和幫助而有不同: 隨餐服用:消化酵素、水果酵素通常都建議餐前或餐後服用,幫助消化食物,維持消化道機能。 睡前服用:市面有一類產品稱為夜酵素,除了幫助消化之外,也含有幫助入睡的成分,因此適合在睡前服用。 依需求服用:若只是短期需要幫助消化、促進排便順暢,同時也不希望食用保健食品,水果酵素飲就是一個合適的選擇,可以少量、視需求食用。 食用酵素時,注意不要將粉末加入熱水,或與熱飲一同服用,因為熱水的高溫可能影響酵素活性。 酵素推薦吃酵素錠、液態酵素?酵素型態優缺點整理 酵素型態約有以下5種,每種型態有各自的優缺點,可依個人需求挑選: 酵素膠囊:膠囊型態以消化酵素居多,膠囊有助於維持酵素活性,也能阻隔酵素的味道。 酵素粉包:粉末吸收快、攜帶方便,但須注意保存的溫度與濕度;食用時若在意味道,可配水吞服。 酵素錠劑:錠劑的穩定性高、易保存,也較不會有味道問題,但相對吸收可能較慢,而且含有較多製成錠劑所需的賦形劑。 液態酵素:液態酵素的吸收快、補充方便,但為調製出接受度較高的口味,可能含有較多的糖或調味劑。 […]

看更多 其他消化問題 相關文章

其他消化問題

消化不良怎緩解?從生活5大重點改善

若您總是在飯後感覺過飽或脹氣,您很可能有消化不良的問題,當消化不良時,您會感覺上腹部疼痛,伴隨著打嗝、噁心或甚至在飲食後嘔吐。通常這些症狀會在幾個小時後消失,但如果持續的時間過久,且造成胃腸不適,你需要先諮詢醫師,也建議從以下的5點去做改善。 1. 控制體重幫腸道減壓 想像人類的腸道是一條管子,若有體重過重的問題時,多餘的脂肪會施加更多的壓力在腸道上,這使得消化物和胃酸又被推擠回到腸道,造成消化不良。安全又有效的減肥方法很多,請諮詢醫師最適合的減肥方法,當然,最好還是透過自然的方式-規律的運動搭配均衡的飲食。 2. 節制飲食吃飽別躺下 消化不良經常與食用特定食物有關,您可以紀錄某些可能導致消化不良的飲食,小心提防。一些常見會加劇消化不良的食物有: 油膩辛辣的食物 含有咖啡因的食物或飲料,例如可樂、咖啡或茶。 酒精 另外,如果剛吃飽又躺下的話,胃裡面的物質就更容易反向逆流,尤其當食道肌肉因為抽菸或其他情形已經弱化時,胃食道逆流更容易發生。也請避免睡前胃酸逆流問題,請在睡前3~4小時內不要進食。睡覺時,墊個枕頭讓您的頸部抬高,這樣不僅能幫助支撐脊椎,更可以降低胃酸逆流的發生率,將頸部墊高的小小高低差就能幫助您在睡覺時,避免胃酸逆流到您的食道。 3. 下班多點輕鬆少些壓力 俗話說,腸跟腦是相連的。腸胃也是個對情緒壓力感知敏銳的器官,若經常處於高壓、焦慮的情緒下,消化系統也會表現出相同的症狀,您可以試著提高工作效率,別下班也在工作,或許回家後跟另一半約會、散個步,都是紓壓的好方法。 4. 抽菸傷害食道增問題 抽菸所帶來的健康問題很多,而消化不良就是其中一項。香菸中含有多種化學物質,會損害食道,而食道是避免消化物和胃酸逆流回喉嚨的一道肌肉管腺,所以當食道的肌肉弱化時,胃酸逆流就容易發生。 5. 與服用藥物也有關 有些藥物也是導致消化不良的原因,病人可以記錄下不舒服的狀況,在回診時諮詢醫師,醫師會依據判斷,修正服用的藥物,例如:停用阿斯匹靈(Aspirin)、布洛芬(Ibuprofen)等,如同用藥的一般性原則,請在停用任何藥物前先諮詢您的醫師。另外,有些人可能會在緊張、坐立不安等情況下,服用速效緩解消化不良的藥物,例如:制酸劑(Antacids)和海藻酸鹽(Alginates),然而,服用前請詢問醫師,自身是否適合服用,以及服用劑量等相關資訊,以確保腸胃健康。


其他消化問題

吃完飯也飽太久~消化不良的居家療法

消化不良不是什麼嚴重的問題,可以在家自我治療,而且方法很多,取決於造成消化不良的原因和症狀程度。本文將介紹一些判斷病因的方法,並協助選擇在家處理消化不良的居家療法。 怎麼知道自己消化不良? 造成消化不良的原因大多都是:胃食道逆流、消化性潰瘍、胰臟或膽管罹癌或功能異常,會出現的症狀如下: 用餐時很快就有飽足感,可能吃到一半就覺得飽了,所以無法將飯吃完。 飯後覺得太飽不舒服,且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上腹部灼痛,肚臍至肋骨下方的部位覺得灼熱。 上腹部不適,感覺肚臍至肋骨下方的部位有輕至重度的疼痛。 感到腹脹、噁心,甚至嘔吐。 有火燒心的感覺,有時疼痛還會從胸腔擴散到背部或頸部。 消化不良的居家療法 喝薑茶幫助消化 薑是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取得的腸胃藥,對舒緩噁心、消化不良等症狀都有效。薑可以幫助消化、刺激唾液分泌、減少腫脹,並降低膽固醇和血糖。不過有專家認為薑可能會對孕婦造成流產風險,因此若有懷孕請斟酌使用。 嚼口香糖助唾液分泌 嚼食口香糖可以刺激唾液分泌,有些口香糖中含有木糖醇,也可避免蛀牙,一舉兩得。若不小心把口香糖吞下肚,別太擔心,因為人的胃雖然無法消化口香糖,但口香糖最後還是會隨著其他消化物一起排出體外,除非大量吞食才可能導致腸胃堵塞。 喝蘆薈汁舒緩腸胃 蘆薈有消炎的效果,它除了可以舒緩肌膚,也可以舒緩胃部,緩解胃酸逆流的不適。但要注意的是,有急性嚴重腹痛、闌尾炎(Appendicitis)、 腸阻塞、糞便阻塞、腎臟或肝臟疾病,以及肝中毒的人,應避免使用蘆薈,否則可能會產生副作用。 用小蘇打平衡胃酸 烘培用小蘇打含有碳酸氫納,有平衡胃酸的功效,可以緩解胃酸逆流或胃潰瘍。不過小蘇打和任何物質一樣,服用過多都是不安全的,並且也不應長期食用。 洋甘菊有鎮靜功能 洋甘菊含有抗痙攣的物質,可以放鬆肌肉,治療絞痛、脹氣、腹瀉、胃痙攣、大腸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消化不良等問題。 此外,洋甘菊也有鎮定腦神經,和緩解慢性疼痛的效果。 飯後不要馬上躺下 透過改變生活習慣可以幫助消化,例如飯後別馬上躺下,讓地心引力自然引導食物進入消化道,幫助消化。如果會在夜晚火燒心,可以試著在頸後墊一個枕頭,或抬高上半身來患解症狀。


其他消化問題

短腸症候群

短腸症候群的定義短腸症候群是指小腸(Small intestine)因先天因素,或手術而遭到部分切除,使得剩餘的腸道功能,無法滿足身體所需,造成營養成分吸收不良。 短腸症候群有多常見? 請諮詢您的醫師,以了解更多資訊。 短腸症候群的症狀下列為常見的短腸症候群症狀,不過並未列出所有可能的症狀,因此若您有任何疑慮,請諮詢您的醫師。 腹瀉。 疲勞。 大便呈現灰白色、油脂多。 腫脹(Edema,又稱水腫),尤其是腿部。 大便極為惡臭。 體重減輕。 脫水。 什麼時候應該看醫師? 如果您有上面列舉的任何徵兆或症狀,或是有其他任何問題,請諮詢您的醫師。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不一樣,與您的醫師討論您的身體最可能是什麼情況,是最好的作法。 短腸症候群的原因因為小腸負責吸收食物裡的營養成分,所以若體內一半或超過一半以上的小腸被切除,身體將無法吸收足夠養分,以保持健康、維持體重。而有些嬰兒出生時,會因先天因素切除小部分,或一大部分的小腸。短腸症候群大多是因為手術切除小腸後造成的。下列是必需將小腸切除的手術: 小腸被子彈射擊造成槍傷,或其他外傷導致小腸損傷。 嚴重的克隆氏症患者。 新生嬰兒因為早產,有部分腸道壞死現象。 短腸症候群的風險因素請諮詢您的醫師,以了解更多資訊。 短腸症候群的診斷與治療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隨時諮詢您的醫師。 如何診斷患有短腸症候群? 如果您的身體出現任何症狀,或是您的小腸已經切除一大部分,您的醫師可能會推測您患有短腸症候群。為了確認實際情況,醫師會為您做身體檢查,並進行一些檢查,包括: 血液檢查。 糞便檢查。 胸部、腹部X光。 上腸胃道攝影檢查(Upper GI series):接受檢查的人喝入顯影劑(Barium,又稱鋇劑),是一種白色乳狀濃稠液體,會暫時性附著在腸胃道內壁,而在X光上會呈現白色以利觀察,檢查範圍是喉嚨、胃、小腸。 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CT):這是一種功能強大的X光檢查,能拍攝身體各部位的詳細照片。 超音波(Ultrasound):利用聲波反射原理建立器官的影像。 骨質密度檢查。 肝臟生檢(Liver biopsy,又稱為肝臟穿刺切片檢查):醫師會使用空心針,從腹部穿刺到肝臟後,抽取一小部分的肝臟組織進行檢查。醫師會使用電腦斷層掃描或超音波,以確認針要插入腹部的正確位置。肝臟生檢的過程大約只需要5分鐘的時間,但您可能需要好幾小時靜養、復原。 除了這些檢查,您的醫師可能會問一些關於您症狀的相關問題,例如: 您現在的身體狀況如何? 您的症狀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您是否有其他需要注意的醫療狀況? 您現在的體力狀況如何? 您是否有腹瀉的情況? 您在吃任何的食物後,是否有出現身體不適的情況? 有什麼能幫助您症狀獲得改善的情況?什麼情況會使症狀變得更惡化? 短腸症候群如何治療? 治療短腸症候群的目標是讓症狀可以舒緩,同時讓身體獲得足夠的營養成分。下列為營養成分的高卡路里飲食: 含有鐵、葉酸(Folic acid)、維生素B12等重要維生素、礦物質的食物。 含有足夠的醣類、蛋白質與脂肪的食物。 必要時,注射維生素、礦物質,以及能促進特殊生長因素的營養成分。且服用可以讓腸道蠕動減緩的藥物,能夠使食物能在您的腸道裡停留得更久。若您的身體吸收的營養成分不足,可以採用全營養注射劑(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PN)。是一種經由靜脈注射的全營養注射劑,能夠讓短腸症候群患者身體獲得特殊營養配方。您的醫師會為您選擇適合您的全營養注射劑,與適當的注射劑量。在接受靜脈注射全營養注射劑的同時,您也可以正常吃東西、喝飲料。在某些情況下,短腸症候群的患者需要進行小腸移植。 短腸症候群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下列生活調整及居家療法可能有助於改善短腸症候群: 了解適合您的飲食項目:每個人適合吃的食物都不同,因此短腸症候群患者並沒有制式的最佳飲食清單。一般而言,短腸症候群患者請食用精益蛋白質,如肉、乳製品、蛋、豆腐、和低纖維的糖類如白米、麵食、白吐司。請避免吃甜點和脂肪。您的營養師可以幫助您,找出最適合的食物。 保持積極、活躍:運動有助於您的身心健康,您的醫師會告知您適合的運動,如果您有靜脈注射治療,也請詢問醫師,您可以從事的運動。 多請求他人協助:家人、朋友,社區鄰居,都能提供實質的協助,也能載您去看醫師,或是傾聽您治療過程的壓力,讓您的情緒得到舒緩。您也可以尋求諮商心理師、心理輔導員的專業協助。 多跟其他病友交流、學習:短腸症候群的病友、支援團體,往往能提供適當建議、協助。您可以就近加入短腸症候群病友支援團體,或是加入線上病友粉絲團,獲得更多幫助。 若您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最妥善的照護。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消化問題

就靠這3招!判斷您腸道蠕動是否健康

想知道您的身體健康狀況嗎?從您的腸道蠕動情況來觀察是最簡單的事情之一,或許這句話聽起來像是開玩笑的,但卻是千真萬確。研究發現,腸道裡有不少多元化的細菌,並且與腸道蠕動具有關連性。因此,您不可不知關於腸道蠕動的3件事:頻率、健康狀態、大便顏色。 1. 腸道蠕動的頻率 對大多數人而言,正常的腸道蠕動頻率是每天1次,但並不是人人如此。因為,腸道蠕動的頻率標準範圍是,每天3次且每週3次。有些人的腸道蠕動是每天2~3次,這可能是由於體內的代謝速度較快,有較多有益的細菌幫助消化,或是吃的食物多寡導致。 腸道蠕動的頻率也取決於您的身體健康狀況,患有腹瀉(Diarrhea)的人,每天可能會有3次的腸道蠕動,而有便祕(Constipation)的人,1星期內腸道蠕動的次數則可能少於3次。對身體而言,腸道蠕動是排除體內毒素(Toxin)、酸(Acid)最重要的方法,因此腸道最好每天都能蠕動。 2. 腸道蠕動的健康狀態 要確認您腸道蠕動的健康狀態,可以使用布里斯托(Bristol)大便分類法: 第1型:大便一顆顆、分開來,堅硬得像顆小球。 第2型:大便一塊一塊,表面凹凸不平,香腸的形狀。 第3型:大便像香腸的形狀,表面有裂縫。 第4型:大便形狀像香腸或蛇,表面光滑、柔軟。 第5型:大便是柔軟的塊狀,斷面清楚,且大便容易通過腸道。 第6型:大便邊緣破碎、鬆軟,呈現糊狀。 第7型:大便是液體狀,無固體塊狀、無法成型,完全成水狀。 如果您的腸道蠕動屬於第4型,那恭喜您擁有健康的腸道蠕動。如果您的腸道蠕動接近第1型,那您可能有便秘;如果您的腸道蠕動接近第7型,那您可能有腹瀉。而這也比較難對付和治療,且腹瀉會導致身體對食物的養分吸收不良(Malabsorption)。 3. 大便的顏色 信不信由你,大便的顏色是很重要的!大便最理想的顏色是適中到暗黑的棕色,就好像是牛奶巧克的顏色一樣。大便的顏色會因為您吃的食物受到影響,如:您吃了甜菜(Beet),大便可能會是紅色的、葉菜類會讓大便成綠色、有些特定的藥物,會讓大便呈現白色或泥土色。但是您絕對要留意大便是否是烏黑的顏色,因為這可能是上腸胃道(Upper gastrointestinal tract)流血的徵兆。


其他消化問題

飲食不健康金害!小心這3種消化毛病

人類的消化系統涵蓋範圍非常廣,從口腔、喉嚨、食道、胃、肝臟、胰臟、膽囊、小腸、大腸到肛門,都算在消化系統裡,且全部都能幫助身體消化食物,並獲取足夠的養分。因此,健康的飲食對身體而言非常重要,因為只有這樣,器官及細胞才能夠獲得必需的營養素。然而,基於每個人的身體狀況,有時候會沒辦法攝取足夠的營養素,久而久之,這會讓消化系統運作受到影響。因此,若您有下列3項症狀,也請多多留意。 1. 便祕(Constipation) 在我們生活的一般飲食中,纖維攝取較少的人,和攝取高纖食物的人相比,得到便祕的機率也會比較高。那是因為,當纖維攝取量不足時,可能發生難以排便的情形。不過不需要太擔心,因為便祕通常只是短期的症狀,而且解決方式非常簡單,那就是從飲食中多攝取纖維、多吃蔬果、並且多喝水,就可以有效舒緩這個症狀。 2. 憩室病(Diverticular disease) 長期便祕會增加罹患憩室病的機率。當發病時,憩室會從結腸壁的地方突出,堵住糞便通過,使身體必須出更多力來使其移動,而這樣子的情形會導致憩室發炎。不過,若已經攝取富含纖維的食物,那麼有效舒緩這個症狀就不是什麼難題,然而,若病情加重,可能就得住院觀察及治療。 3. 膽結石(Gallstones) 膽結石常見的症狀為右上腹疼痛、噁心、嘔吐、發燒、發冷、膚色異常及排泄物呈現灰色,若出現上述症狀,就必須立即就醫。膽結石是膽囊中的小石頭,存在於右下腹;若飲食缺乏纖維和攝取高膽固醇的食物,會大幅提高罹患膽結石的風險。最佳的治療手段就是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如攝取含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的水果,像是蘋果、酪梨、香蕉、西瓜、葡萄等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 除此之外,多攝取蔬菜,使用全穀類代替一般穀物也能幫助消化系統正常運作。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消化問題

剛吃完藥別躺下!藥卡喉嚨恐致食道灼傷

吃藥吞藥丸對小孩來說是個艱鉅的挑戰,不少人甚至長大後仍然很不會吞藥丸,但台灣人常吃藥,根據衛福部健保署資料,國人一年平均看診約 15 次,一張藥單平均開出 4.2 種藥,是美國的兩倍,一年吃下的各種藥物總和,高達數十億顆。但你可能不知道,如果吃藥時,藥丸沒有順利吞下,在喉嚨和食道過久,可能導致藥物性的食道炎(Esophagitis)與食道潰瘍。以下將介紹如何避免藥物卡喉嚨,預防藥物性食道炎的發生。 6 原因吃藥卡喉嚨 多喝水、勿躺下防食道灼傷 藥物卡在食道裡是造成藥物性食道炎的主因,有些口服藥及抗生素,例如去氧羥四環素(Doxycycline),如果停留食道過久,特別容易導致食道受損或發炎,膠囊類的藥品則更要小心,因膠囊遇水有黏性,較容易卡在食道,引發藥物性食道炎。以下提供幾個藥物性食道炎常見的六種原因,並告訴您如何避免藥物性食道炎。 水喝不夠:吃藥沒配水或喝水量不足,容易導致藥物卡在食道,一般建議吃藥時至少喝 100c.c. 以上的水,以減少藥物跟食道接觸的時間。 吃藥後馬上平躺:剛吃完藥就躺下,容易造成藥物停留於食道過久,導致食道受損,建議服藥後至少 10~15 分鐘再躺下較安全。另外,盡量避免在睡前一刻吃藥,因為睡覺時,唾液分泌及吞嚥次數都會減少,又因為平躺,將更容易造成藥物性食道炎。 躺著吃藥:服藥時應保持站立或坐姿,躺著吃藥或吃藥後馬上躺下,是造成藥物性食道炎的頭號兇手。 食道狹窄:有些人因為食道狹窄或是藥丸太大粒,容易卡在食道裡,這時可考慮請醫師開藥粉或藥水。如果還是得吞藥丸,可以試著一次吞一粒,並至少配上 100c.c. 的白開水。 年齡:隨著身體老化,消化的速度會變慢,食物停留在食道和胃的時間也就更長,又因年紀大,服用的藥物也可能較多,增加了藥物性食道炎的風險。 其他疾病:有些特殊疾病會導致食道變窄,不僅食物容易卡住,也增加藥物卡在食道的風險。 (同場加映:胃食道逆流或胃灼熱?消化不良的症狀與治療) 食道炎的 5 大症狀 引發食道炎的原因很多,藥物引起的食道炎是其中一種,如發現吃完藥後發生以下症狀,很可能是藥物性食道炎。 吞嚥困難與疼痛 胸痛,吃飯時伴隨胸骨後方疼痛 胃灼熱(火燒心) 胃食道逆流 食慾不佳 一般藥物性食道炎,通常僅有食道灼熱感或吞嚥疼痛的症狀,配合醫師指示服用藥物,數天至幾週即可復原,不必過於擔心。不過曾有案例因藥物卡在食道過久,導致食道穿孔,因此應特別留意,吃藥後是否有不適的狀況。提醒一般民眾吃藥時,喝水量要充足、吃完藥先坐著或站立十分鐘,可避免藥物性食道炎上身。


其他消化問題

手術後的飲食原則:腹部手術篇

對手術後的患者而言,營養照護是非常重要的,但多數腸胃手術患者,在術後的胃口非常差,容易出現營養不良、免疫力差等情況。更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外科手術和腹部手術後的飲食方式,其實不盡相同(請參考另一篇:手術後的飲食怎麼吃?這些食物要多補充!) 最常見慢性腹痛 腸胃道手術後的飲食較需要注意,因為有些患者的腸道傷口,需視情況在術後禁食,且動過腹部手術的患者中,有93%會發生腸沾黏(Abdominal adhesions)的現象,所以不能吃高纖或是容易產氣的食材。腸沾黏大多不會出現特別的症狀,最常見的是慢性腹痛,但若變成完全的腸阻塞(Bowel obstruction),則可能會危及生命且必須動手術。 以下將介紹關於腹部手術後的飲食原則,但提醒大家,飲食方式仍需視手術與患者本身狀況而定,並非所有人都適合同樣的飲食方式喔! 多數腸胃道手術患者為了要讓傷口癒合,加上胃腸道蠕動減慢,通常醫師會讓患者先禁食幾天,在排氣後且經醫師評估胃腸蠕動已恢復正常,並將鼻胃管拔除後,才能開始進食,且要少量多餐,並按照順序從流質、軟質到溫和的食物,循序式進食。 流質食物 腹部手術後,初期可以開始進食的患者,可先從完全無渣,或不刺激腸道蠕動的無油清湯開始喝起,接著攝取少量纖維且營養均衡的流質(液態)食物,例如魚湯、過濾的果菜汁等,但進食時間和攝取量都要按照醫囑。 軟質食物 這是指易消化、無粗纖維、質地軟且有營養的食材,適合作為腸胃手術後,或是有腸胃炎(Gastroenteritis)、憩室炎(Diverticulitis)、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一種慢性腸道炎症),甚至是口腔手術和喉嚨手術後的飲食內容。此與平時提倡的健康飲食方式稍微不同,主要為精製加工碳水化合物與罐裝蔬果,取代新鮮蔬果。例如罐頭蔬菜或肉(若太油請去油)、魚肉、蔬果汁、白米、白麵、白麵包、馬鈴薯泥等,水果類如香蕉、芒果、酪梨等,並且吃軟質食物時,也需適度喝水幫助消化(但不可過多)。此時期需要避免容易在腸道產氣的食材,如全麥麵包、全穀類、玉米、生菜(尤其是花椰菜、胡蘿蔔等)、豆類、堅果等高纖食材,以及碳酸飲料。 溫和食物 腸胃功能康復許多之後,可以開始吃些較天然食材了,但請選擇容易消化、不容易產氣、低纖且溫和清淡的,例如豆腐、瓜果類等,要避免高纖、辣或油的食物,如梨子、玉米、豆類、竹筍、蘿蔔乾,也要避免添加人工色素或防腐劑的產品,如蜜餞、咖哩和泡麵等。 最後,提醒病人要採取少量多餐,請別吃到撐,並記得術後的4大飲食原則:補充水分、多吃蛋白質、攝取足夠熱量來保持體重,以及注意營養均衡。


其他消化問題

放臭屁好尷尬~可能是健康警訊

沒有屁或排泄物是香的,但是過於頻繁且濃烈的排氣仍暗示著不健康的警訊,放臭屁多半是與食物種類,或是飲食不均有關,有些食物或藥物可能會導致屁味過臭,但是有時卻是潛在感染或消化道疾病的徵兆。若您發覺似乎頻繁放臭屁,可能是以下原因所致: 吃大量的高纖食物 某些蔬菜會使腸道氣體帶有異味,如花椰菜、高麗菜、洋蔥等,由於含有硫的成分,容易使氣體有臭味。 患有某食物不耐症 如果您天生無法消化某些食物,排氣時也可能會產生難聞的氣味。例如乳糖不耐症者因不能分解乳糖,故食用乳製品會在腸道滯留較久。麩質不耐症者如乳糜瀉患者,在免疫系統中有過多的麩朊抗體和麩質蛋白產生反應,導致小腸絨毛無法消化麩質而脹氣。若不確定自己是否有食物不耐症,可諮詢醫師是否自己有食物過敏的可能。 服用藥物 某些藥會產生臭屁,如抗生素可以殺死體內有害的病原,並破壞腸胃裡的一些好菌,若沒有這種好菌,除了有臭味,可能還會出現腹脹和便秘。若受此困擾,不要擅自停藥,請先跟醫生討論是否有更換藥物治療的方式。 便秘 大腸中若有糞便未排出,會使腸道產生細菌和臭味。一般而言,每週解便次數少於3次,即被定義為便秘。請留意排便頻率及排泄物的形狀與顏色,一般認為棕色至黃色,形狀如香蕉最為理想。在有便意時要盡快如廁,平時也要有培養便意的習慣。 若自我檢測後並非以上之原因,另有以下可能,須多留意並即早治療: 細菌感染 有些細菌會引起腸道和消化道的感染,通常比正常情況下有更多氣體和臭味,尤其是消化道感染患者,經常有腹痛及腹瀉情況發生,此症狀若經確診,醫師多半會開立抗生素藥物治療。 大腸癌 雖然罕見,但仍具可能性所以必須注意。當在消化道中形成瘜肉或腫瘤時,會引起部分腸阻塞,從而導致氣體堆積和腹脹。如果排出異味氣體加上感覺身體不適,且症狀無法靠飲食和藥物改善時,請尋求醫生進行全面檢查。大腸癌的治療方式因癌症階段而異,包括切除腫瘤手術或化療以殺死癌細胞等。 多數情況下,有臭味或無氣味的脹氣,是忽略徵兆的原因。但是時常排放氣體並伴隨著嚴重的痙攣或腹痛、體重下降、血便,或腹瀉與便祕反覆交替等,都請盡速就醫檢查 。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