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過動症(Overactive bladder,簡稱 OAB)是症狀症候群,而不是一種特定疾病,但卻會影響到生活品質,包括減少性生活、旅行、運動、無法工作和自卑。根據台灣本土資料顯示,膀胱過動症的盛行率約 16.9%,女性為18.3%、男性為16.0%,而女性盛行率略高於男性,且隨著年齡增長,膀胱過動症的盛行率也會跟著增加,60以歲上罹患膀胱過動症的人高達 28.2%。
究竟什麼是膀胱過動症?症狀為有哪些?如何進行診斷與治療?可以透過何種方式改善膀胱過動症?以下帶你深入了解!
膀胱過動症是什麼?
膀胱過動症可以分為沒有任何原因造成的原發性膀胱過動症,以及神經病變引起的膀胱過動症。但膀胱過動症並不等於尿失禁(Incontinence),三分之二的病人僅有急尿、頻尿與夜尿等症狀,少部分患者會產生急迫性尿失禁。
膀胱過動症起源於膀胱逼尿肌(Detrusor urinae muscle)不正常收縮,而應力性尿失禁則起因於骨盆底肌肉及尿道括約肌鬆弛。
一有尿意就很急?膀胱過動症的症狀
膀胱過動症有4大典型症狀:
- 頻尿:指1天解尿次數8次以上。(推薦閱讀:尿急、頻尿怎麼辦?膀胱過動症自我檢測好簡單)
- 夜尿:晚上起來解尿2次或2次以上。
- 急尿:突然產生強烈想解尿的感覺,完全無法忍耐。
- 急迫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Urge incontinence)是指經常在想解尿時,來不及到廁所就尿出來,甚至影響到工作、旅遊。(延伸閱讀:尿失禁的治療與預防:凱格爾運動練骨盆底肌)
膀胱過動症的診斷
確診膀胱過動症前,醫師需要先排除病人是否有代謝性問題,如尿崩症、糖尿病(Diabetes)、泌尿道疾病,如尿路感染、結石、間質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簡稱 IC)或神經學疾病,如腦血管意外、脊髓受傷、腫瘤等其他病變,所以可能會要求病人做以下檢查:
- 一般尿液檢查:主要為診斷是否腎臟或泌尿系統疾病、評估疾病治療效果,以及診斷代謝性或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自體免疫疾病、內分泌病變等。(推薦閱讀:驗尿:原因、流程、前後須知、尿液檢查結果)
- 婦科檢查:評估是否有骨盆腫瘤壓迫或子宮陰道脫垂現象,及咳嗽時是否會漏尿,並教導骨盆底肌肉運動並且評估功能。
- 排尿日誌:病人可以記錄3天的解尿日記,紀錄小便次數、時間、喝水量、夜尿次數,做為評估參考。(延伸閱讀:水喝太多恐有水中毒!喝太多水的6大症狀)
- 膀胱尿動力學檢查:對於較複雜病狀或初步治療無效者,會進行膀胱尿動力學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