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飲食

飲食習慣與每個人的整體健康息息相關,正確的飲食也有助於疾病的預防。飲食療法的迷思其實不少,你可以在這個類別找到維持身體健康的正確 營養知識 、 特殊飲食法 、 健康食譜 、 運動營養 、 健康飲食小撇步 ,幫助你 管理體重 ,避免 肥胖 。

基礎知識

健康飲食

增強免疫力6大食物!免疫力下降吃什麼?提升抵抗力必看

氣溫變化大,容易讓人因為進出室內外溫差過大而感冒,而若想要對抗惱人的感冒,首先就必須增強免疫力,而提升免疫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從生活中常見的食物著手。 《Hello醫師》以下將介紹在市場或超市中,能幾種能增強免疫力的常見食物,讓您輕鬆預防並對抗感冒。 如何提升免疫力?想預防感冒就吃這6種食物 下列為6種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物,其中的營養素能有助於提升人體免疫系統,並降低感冒的機會: 增強免疫力食物1. 大蒜 大蒜不只能提升食物的味道,大蒜中的大蒜素(Allicin)可刺激免疫細胞來抵抗感冒,雖然目前需要更多研究,來證實吃大蒜是否能有效預防感冒,但經常吃大蒜的確有益健康,且生病時吃大蒜,也能降低症狀的嚴重程度,加快復原的速度。(推薦閱讀:蒜頭9大功效來自大蒜素!吃蒜頭多這步驟抗癌效果滿分) 增強免疫力食物2. 綠花椰菜 綠花椰菜富含維生素 A、C,以及一種稱為穀胱甘肽(Glutathione)的抗氧化劑(Antioxidants),能有效增強免疫力,並減少感冒機會。若想吃到綠花椰菜中最完整的營養,建議減少高溫烹煮時間,才可以保留更多營養素。 增強免疫力食物3. 菠菜 菠菜除了含有纖維、維生素C,也含有大量葉酸(Folate),可以幫助身體產生新細胞和修復 DNA。和綠花椰菜一樣,請盡量減少烹煮時間,才可保留較完整的營養素。(同場加映:有益心臟健康食物(二):鮭魚、燕麥、菠菜) 增強免疫力食物4. 蘑菇 蘑菇富含礦物質硒(Selenium)、維生素B群、核黃素(Riboflavin)和菸鹼酸(Niacin),通常若硒含量很低的人,會較容易患上更嚴重的流感。另外,核黃素和菸鹼酸皆有助於維持免疫系統的健康。 增強免疫力食物5. 味噌 味噌是源自日本的傳統食品,是由發酵的大豆所製成,富含益生菌,除了能使腸道健康之外,還能提升免疫系統,幫助對抗感冒和腹瀉等的症狀。 增強免疫力食物6. 雞湯 喝雞湯治感冒可不是老人們的偏方迷信,在雞湯中含有一種稱為肌肽(Carnosine)的化學物質,確實可以幫助身體抵抗流感病毒的侵襲,所以感冒時不妨喝些雞湯吧! [embed-health-tool-bmi]

探索更多健康飲食類別

看更多 健康飲食 相關文章

特殊飲食

癌症可以吃什麼點心?3種健康食物推薦|醫BooK

編按:對於正在接受癌症治療的患者而言,營養攝取為療程中的重要關鍵!癌症飲食只要選擇正確的食物,也有助患者對抗癌細胞。台大醫院名醫、外科部主任陳晉興,與許瑞芬、葉宜玲兩位營養師共同於《精準營養與肺癌治療》一書中分享觀點,癌症患者並非無法食用零食,而是該如何選擇?並建議3類適合癌症患者的點心選擇,讓患者在治療期間達到解饞與健康的平衡,該書書摘如下。 癌症也可以吃點心!掌握2原則安心吃 當然可以!抗癌治療中的病人想補充點心,常常遇到不知補充什麼好,而恢復期的病人則是嘴饞時,總是想吃零食卻又擔心過多的食物會對身體造成負擔,如何取得平衡呢? 其實,食物的種類和攝取量才是關鍵!選擇適宜的食物並且適量的食用,不僅滿足想吃的衝動,還同時達到抗癌、健康促進的好處。 以下提供幾種適合的點心: 適合癌症患者點心1:毛豆或黃豆製品 毛豆屬於豆類的食材,是優質蛋白的來源,且不含飽和脂肪酸,是很好的點心選擇。關於豆類的好處相關研究非常多,主要來自豆類裡的植化素大豆異黃酮。 有多篇研究證實大豆和大豆異黃酮攝取量與癌症發病風險呈負相關,甚至可增加放射治療時對非小細胞肺癌的破壞,並減輕放射線對正常肺臟組織造成的血管損傷、發炎及纖維化。 這些發現確定大豆是預防癌症的健康飲食模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癌症治療中很好的食物來源。 癌友怎麼挑毛豆或黃豆製品? 水煮毛豆:選擇鮮綠、外表堅實、沒有損傷的豆莢(或冷凍毛豆),水煮、調味即可。 板豆腐、嫩豆腐:都是很好的豆製品食材,可以變化多種料理方式,挑選時注意有效日期、表面無黏液、聞起來是清鮮豆味、無酸味即可。 豆漿、豆花:也是很好的選擇,對於正接受抗癌治療的病人,是很好補充蛋白質的點心選擇。 適合癌症患者點心2:堅果 堅果含有豐富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E、礦物質鎂、磷、鉀、鋅等,提供了抗氧化與抗發炎作用,同時也可有助於安定神經、調節內分泌、協同蛋白質與脂肪的合成與代謝。 另外,也有愈來愈多的研究證實堅果可預防氧化壓力所造成的DNA損傷,進而預防多種慢性疾病的發生。 2008年一項大型研究分析導致肺癌的原因,發現堅果攝取量最高的個體罹患肺癌的風險顯著降低 26%(OR: 0.74; 95% CI: 0.57-0.95)。在回顧性研究中也發現,每天攝取28公克的堅果,可以降低21%的癌症死亡率。 癌友怎麼挑堅果製品? 選擇原味:注意產品標示,盡量挑選低鹽或無鹽、無調味的堅果,或購買生的堅果自行烘烤,以避免過多精緻糖或鹽的攝取。 適量攝取:因堅果本身油脂含量高,若當作零食,過量攝取也是會增加體重的、導致肥胖發生。 適合癌症患者點心3:蔓越莓 蔓越莓因含有大量的類黃酮與酚酸,是抗氧化劑含量最高的水果之一;另外,蔓越莓也含有高濃度的熊果酸,過去的研究指出其可提供多種促進健康的效益,例如抗發炎、抗癌及神經保護作用。 針對肺癌的研究,蔓越莓中的前花青素可調節抗藥性肺癌細胞中的訊號傳導途徑,加速癌細胞快速凋亡的途徑。在細胞實驗中也發現,蔓越莓的萃取物可抑制肺腺癌細胞的抗凋亡分子,進而抑制癌細胞的生長。 癌友怎麼挑蔓越莓製品? 因蔓越莓本身帶有強烈的酸味,食品業者為了適口性會添加高果糖糖漿來中和蔓越莓的酸味,但高糖對正在進行血糖控制的人是不利的。因此,建議挑選搭配天然甜味,例如鳳梨和葡萄等或少糖(添加蔗糖)的蔓越莓乾。 本文摘自: 《精準營養與肺癌治療》(電子書連結) 作者: 陳晉興 醫師(亞洲肺癌手術權威、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 許瑞芬 營養師(天主教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特聘教授) 葉宜玲 營養師(台大醫院營養室營養師) 出版社: 天下雜誌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天下雜誌)


營養知識

肉粽熱量有多高?粽子熱量表公開!4招輕鬆吃粽不怕胖

端午節將至,又到了吃粽的時節,許多人很喜歡吃粽子,但要吃粽時,卻又怕吃太多顆,體重一下子往上飆。到底粽子熱量有多少?南、北粽熱量一樣高嗎?一天可以吃幾顆粽子?怎麼吃才不胖?《Hello醫師》為您一次解答! 肉粽熱量大不同,粽子熱量表公開! 粽子依作法、口味和配料的不同,熱量有很大差異,以最多人吃的北部粽和南部粽為例,熱量約落在450~600卡/顆,相當於2碗白飯的熱量。 鹹粽熱量 北部粽 500~600卡 南部粽 450~500卡 廣式裹蒸粽 1000~1500卡 客家粿粽 200~300卡 素粽子 400~500卡 甜粽熱量 鹼粽 140卡 豆沙粽 280~300卡 粽子熱量為什麼這麼高?配料解密! 鹹粽常見的餡料包括:糯米、鹹蛋黃、豬肉、花生、栗子、香菇,其中糯米是主要的熱量來源,約280卡,其次為豬肉與花生粒。 [embed-health-tool-bmi] 糯米:280卡 豬肉:110~140卡 花生粒:60~80卡 鹹蛋黃:50~60卡 栗子:20卡 香菇:15卡 註:各餡料的實際熱量視份量而異,上述熱量僅供參考。 南部粽、北部粽差異:作法影響熱量 鹹粽的熱量差異,主要來自於做法、份量及餡料多寡。 北部粽會將餡料與糯米加油拌炒,有點像是將半熟的油飯包葉蒸熟,因此熱量較高;南部粽則直接用生米包料,透過水煮或蒸熟的方式製作,是故熱量較低。 廣式裹蒸粽有「粽王」的美稱,份量極大,一顆可抵2~3顆普通鹹粽,而且餡料豐富,除了基本餡料之外,還會添加其他肉類與海鮮,例如燒鴨、雞肉、臘腸、蝦米及干貝等,所以熱量也是一般鹹粽的2~3倍。 客家粽因為體積小,熱量也比較少;至於素粽子,雖然無肉,但也會添加花生、大豆蛋白及調味油,所以熱量僅比一般鹹粽稍低一些。 在甜粽的部分,因為份量小、油脂含量低,熱量也不高,但須注意糖份的攝取量,尤其是豆沙粽,一顆含有約35克的糖,已超過單日糖份建議攝取量50克的1/2。 粽子熱量高怎麼吃才不胖? 選熱量較低的粽子:在鹹粽的部分,南部粽、客家粿粽或素粽子的熱量較低,不挑嘴的話,可改吃這些粽子。 以鹹粽當正餐,取代澱粉類主食:1顆鹹粽熱量與2碗白飯相當,約450~600卡;建議若吃了粽子,就可作為一餐的主食,取代原本的飯、麵等澱粉類食物。 鹹粽一次最多吃一顆:一次吃2顆鹹粽,等於攝取4碗飯的熱量,且粽子屬於高GI值(升糖指數)、高澱粉類食物,較容易變胖,對身體負擔也很大。 搭配蔬菜與低脂的高蛋白食物:粽子的蔬菜量少、纖維少,且油脂含量高,食用時,建議可多搭配燙青菜、青菜湯,並適量攝取雞蛋、雞肉及海鮮等低脂的優質蛋白質食物,補充需要的蛋白質。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營養知識

體力保養趁現在!一秒檢測+兩大關鍵,打造「好體力」

2025雙北世界壯年運動會(簡稱雙北世壯運)將於5月17日首度在台灣舉行,目前報名人數超過2.5萬人,人數遠勝奧運,更是台灣歷來最大規模的國際綜合型賽事;報名選手中,有15位超過90歲,其中更有2位是百歲人瑞,具體展現「活到老,動到老」精神。 國內今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其實,生活中處處是「運動場」,想要享受健康生活,維持「好體力」是關鍵;《Hello醫師》教您透過1秒鐘快速體力檢測,用最簡易輕鬆的方式,及早了解自身狀況,同時也教您如何維持體力最佳狀態的小撇步。 健康樂活的關鍵:維持體力 據內政部最新統計,國人平均壽命為80.23歲,其中男、女性分別為76.94歲與83.74歲,遠遠超過聯合國公布的全球平均壽命。隨著「超高齡社會」的來臨,「如何維持體力」已成為健康樂活的重要課題。 40歲開始,肌肉就會加速流失1 ,在邁入壯年後,更需要注重自身狀況,隨時提高警覺。 生活中,有許多看似稀鬆平常的日常活動,都與肌肉息息相關,例如:「一打二」時一手抱小孩、另隻手牽小孩兼提重物,或者揹著沉重的背包,在擁擠搖晃的捷運上緊握手拉環、搬行李上下樓梯等,都需要健康好體力來迎接生活的大小挑戰。 當體力不夠時,這些日常活動便可能受到影響,尤其現代人普遍上班久坐、缺乏運動,隨著年齡增長,肌肉加速流失,更需要找到對的方法,維持好體力。 一秒快速檢測體力狀態 保養身體,永遠不嫌早,若「容易感覺需要休息」,可能是身體正發出訊號,提醒我們該注重保養,需要補充均衡營養品與規律運動,才能鎖住最佳體力狀態。除了到醫院接受專業的檢測外,也能透過簡單的「小腿圍」測量法,一秒鐘快速了解身體狀態。 檢測方法: 用雙手拇指與食指環扣,形成一個圓圈 將圓圈套住小腿最粗的位置 檢測結果判讀: 沒有縫隙:肌肉量應該足夠 出現縫隙:肌肉量可能不足 增加肌肉的方式:運動 × 營養雙管齊下 運動與營養是維持肌肉與體力的兩大重點。隨著年紀增加,更需攝取充足營養,必要時,可透過均衡營養食品,加強補充營養,以補足身體所需、增強體力。 在補充營養外,運動也是不可省略的一環。當身體出現變化,許多人可能會選擇多休息,殊不知「用進廢退」,愈不使用,身體變化便愈快,反而會讓身體更常覺得需要休息,維持生理機能便成了一大挑戰。 針對維持「好體力」,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建議: 規律運動:特別是阻力性運動,從簡單的橋式、靠牆半蹲、面牆站立伏地挺身,到專業的重量訓練,例如舉啞鈴、深蹲或平板撐等,對維持健康都有幫助。挑選運動時,建議以「不受傷」為最大原則,規律且漸進地提高運動強度;必要時,可諮詢醫師或健身教練規劃合宜的運動計劃。 充足營養:以蛋白質最為重要,尤其是進行阻力或肌力訓練者。若有腎臟病,不適合攝取大量蛋白質,建議先諮詢醫師以制訂安全的攝取量。 另外,在飲食方面,除了均衡營養之外,有需要也可適時搭配均衡營養配方食品,例如亞培安素HMB,除了含源自蛋白質的珍稀精華HMB以外,也有三重優蛋白(乳清蛋白、酪蛋白、大豆蛋白)有助肌肉生長與組織修復,更重要的是,該產品除具有亞洲最大臨床實證*支持,根據一項市調顯示,也是受訪醫師第一推薦^營養品牌,品質有保障,補充更有感,幫您鎖住好體力,從容應對生活運動場中的各項挑戰。 1.Baier S et al. JPEN J Parenter Enteral Nutr. Jan-Feb 2009;33(1):71-82; Janssen I et al.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2000;89(1):81-88. #Tanaka T, et al. Geriatr Gerontol Int. 2018 Feb;18(2):224-232. *根據2020-202年間Clinical Nutrition期刊,亞培SHIELD STUDY(Chew STH, et al. Clin Nutr 2021;40:1879-92)是亞洲最大使用添加CaHMB營養品的人體臨床研究(超過800 名,為期6個月研究)。 ^根據亞培2022年3月及7月對家庭醫學科及復健科316位醫師市調結果,安素為第一推薦營養補充品品牌。 特殊營養食品須經醫師或營養師指導使用。須搭配規律運動及均衡飲食。TW.2025.60202.ENS.1


西藥與營養品

2025益生菌推薦最新20款!專家解析,消化排便順暢必看

網路上充斥著各種益生菌業配文,廠商的行銷內容也常強調自家產品的優勢。面對琳瑯滿目的品牌與廣告說詞,你是否也眼花撩亂,不知道怎麼挑才好? 《Hello醫師》調查Ptt、Dcard上百則素人益生菌使用心得,並結合醫師專業解析,整理出選購3大原則。同時,我們也彙整20款市售益生菌的關鍵資訊與真實評價,幫助你買對產品、不花冤枉錢! 文章目錄 【👆點擊展開/收合】 益生菌買前必看!觀念正確省錢又健康 益生菌有用嗎?專家、科學研究怎麼說? 益生菌推薦怎麼挑?3原則保證不踩雷 20款益生菌推薦品牌|產品重點+Ptt、Dcard評價一次看 益生菌選購常見Q&A 20款益生菌推薦評價介紹快速看 大研生醫1000億益生菌評價 健康設計家護益生益生菌評價 桂格康研家舒敏益生菌評價 VITABOX【順暢專科】300億益生菌評價 善存3效順暢益生菌評價 好市多樂益活益生菌評價 陽明生醫一家人益生菌評價 娘家益生菌評價 威德益生菌評價 配方時代三倍調整益生菌評價 FJ豐傑生醫712D益生菌評價 日本三得利TADAS益生菌評價 InSeed K21代謝益生菌評價 營養師輕食台灣01益生菌評價 新普利日本專利益生菌評價 統一LP33益生菌膠囊評價 悠活原力300億益生菌評價 達摩本草300億益生菌評價 DHC克菲爾益生菌評價 益生菌買前必看!觀念正確省錢又健康 益生菌的研究歷史悠久,從早期發酵食品中的天然菌種,到現代經過篩選、培養與包埋技術保護的配方,科學界已累積大量研究資料。 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說明,益生菌在許多領域都有醫學潛力。但需注意的是,不同研究之間的結果差異很大,有時甚至存在相互矛盾的結論:A研究說某菌有用、B研究說無效。 財團法人大地之愛癌症基金會專欄醫師也指出,目前醫界僅在少數情況下,對益生菌的作用有較明確共識,例如:維持消化道機能、幫助消化、促進排便順暢等。 換句話說,益生菌可以作為日常保健的一部分,但並非治療疾病的方法,健康問題仍應以正規醫療為主。 益生菌有用嗎?專家、科學研究怎麼說? 依據《Hello醫師》在Ptt、Dcard的調查,多數人購買益生菌主要為了2種需求,而這2種用途在研究上的支持度並不相同。 益生菌功效1:腸胃保健 ➜ 研究最多、共識一致 益生菌在腸胃健康方面的研究累積較多,也有相對一致的共識。除了腸道本身存在菌叢、補充益生菌有助於增加好菌比例的基礎學理外,多項研究與臨床觀察指出,益生菌可能在幫助消化、維持消化道機能、排便順暢等發揮作用。 在Ptt、Dcard上,網友最常分享益生菌對腸道的正面影響,例如:「排便時間更規律」、「廁所不用蹲太久」、「吃飽後肚子比較不脹」。 因此,如果你的主要需求是維持腸胃健康、通順,益生菌是可以嘗試的選項。 益生菌功效2:體質調整 ➜ 研究不一、因人而異 台灣氣候潮濕悶熱,許多人都有季節性問題,另一部分的族群則是希望透過益生菌調整體質。 不過,永和耕莘醫院小兒科醫師指出,這方面的研究證據有限,目前沒有一致結論顯示益生菌有明確幫助,甚至有研究發現部分人反應不佳。 在Ptt、Dcard討論中,有些網友說「吃了無感」,或指出若沒有改善環境、避免接觸過敏原,如塵蟎、灰塵,即使長期補充益生菌也沒有明顯變化。 因此,針對「調整體質」的用途,建議將益生菌視為額外的保健方式,有預算再嘗試。 益生菌推薦怎麼挑?3原則保證不踩雷 既然已經知道什麼情況下建議吃益生菌,以及它可能帶來的幫助,接下來就來看該怎麼挑選。 挑選益生菌並不難,只要掌握3個關鍵原則,就能大幅降低踩雷機率。 益生菌推薦原則1:產品資訊透明 保健食品在台灣是競爭激烈的產業,尤其是益生菌。各家廠商往往會透過凸顯某個特定優勢來強調自家產品的「好」,例如A廠主打包埋技術、B廠則強調高菌數。 對多數消費者而言,在缺乏專業知識去判斷各種技術與數據真實價值時,容易看得眼花撩亂。 依國際益生菌與益生質科學協會(ISAPP)的建議,優質產品應標示: 菌種與菌株全名(如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總菌數與各菌株菌數(單位CFU) 相關研究或專利資訊 基本上,產品若完整標示以上資訊,代表廠商對自家產品夠了解,也願意讓消費者或第三方檢視成分與規格,這樣才能保障基本的安全性。 益生菌推薦原則2:是否適合,吃了才知道! 在《Hello醫師》整理的Ptt、Dcard上百則評價中,幾乎每一款益生菌都有截然不同的回饋:有的網友認為某品牌讓自己排便更順暢、更規律;也有人吃了同款產品卻完全沒有感覺。 這種差異並不少見,因為益生菌的作用會受到個人體質、生活作息、飲食習慣等多種因素影響。依多數網友的經驗,如果適合自己,通常2~3週就能觀察到初步變化,最慢3~6週有感;若長時間無感,就不必堅持繼續買。 另外,雖然益生菌多數情況下安全,但仍有人在嘗試後出現不適反應,而其他人吃了同款產品卻完全沒事。這也說明,益生菌是否有效或適合,必須透過實際嘗試才能判斷。 益生菌推薦原則3:注意地雷成分 益生菌的主要作用是幫助消化與維持腸道機能,但有些產品為了讓消費者更快「有感」,會額外添加促瀉成分,例如阿勃勒、番瀉葉、蘆薈素、決明子、氧化鎂等。這些成分雖然多來自植物或礦物,但若長期或高劑量使用,可能導致腹瀉、脫水,甚至形成依賴。 另外,為了改善口感,有些產品會加入糖醇類甜味劑(如山梨糖醇、乳糖醇)或乳糖。糖醇攝取過多時,可能引起腹脹、脹氣或腹瀉;乳糖則會讓乳糖不耐症患者感到不適。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廠商會以「乳糖是益生菌的食物」作為賣點,但其實半乳寡糖(GOS)、果寡糖(FOS)才是更常用且效果較佳的益生菌培養基質。一般的果糖、乳糖或葡萄糖粉對益生菌生長幫助有限,反而增加額外熱量攝取。 榮總家庭醫學部醫師補充,部分產品為了掩蓋發酵氣味,還會添加人工香料或額外加糖,雖然口感更好入口,但對長期健康未必有益。 益生菌地雷成分速查表 促瀉成分:阿勃勒(臘腸樹果實)、番瀉葉、蘆薈素、決明子、望江南(羊角豆、石決明)、氧化鎂 糖醇類甜味劑:乳糖醇、山梨糖醇、乳糖 低營養價值的糖:果糖、乳糖、葡萄糖粉 其他添加物:人工香料、香精 20款益生菌推薦品牌|產品重點+Ptt、Dcard評價一次看 《Hello醫師》挑選市面最熱門的20款益生菌產品,並彙整其重點資訊,包含菌種組合、菌數、配方與安全檢驗,讓你一次看懂差異。 同時,我們也整理來自Ptt、Dcard的真實使用心得,篩選掉廣告與業配文,只保留素人經驗,讓你不用自己花時間爬文,也能直接了解實際使用狀況。 益生菌推薦:大研生醫 1000億益生菌 每日平均費用:$44 總菌數:1000億 劑型與包埋技術:粉包,3層包埋技術 菌株數量與名稱:7支專利菌株(鼠李糖乳桿菌 AP126、AP112;動物雙歧桿菌 AP91、AP32;長雙歧桿菌 AP02;唾液乳桿菌 AP77;洛德乳桿菌 AP101) 配方成分:益生質(異麥芽寡醣、果寡糖、菊糖);無其他添加成分 包裝份量:30包 / 盒(30日份) 產地:台灣 特色: […]


營養知識

高蛋白質食物排名TOP15:蛋白質最高的食物是它!

蛋白質是維持人體正常運作的重要基石,不僅負責建構細胞、修復肌肉及促進毛髮與指甲生長,同時也參與多種生理機能的調節。日常生活中,高蛋白食物其實很容易取得,究竟哪些是高蛋白食物?哪些又是優質蛋白食物?推薦怎麼吃?一天蛋白質的建議攝取量是多少?《Hello醫師》整理相關資訊,讓您吃得聰明,輕鬆補足所需的每日蛋白質。 優質蛋白質食物推薦:雞胸肉、雞蛋、大豆 蛋白質由20多種氨基酸所組成,不同種類的蛋白質,所含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及比例皆不同,因此,每一種食物的蛋白質的吸收消化率與利用率均有所差異。 過去評估食物蛋白質品質的主要指標,是1993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及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的PDCAAS值(蛋白質消化校正氨基酸分數);到2013年時,則改推薦以DIAAS(消化必需胺基酸分數)評估。 優質蛋白評估需考量3大指標: 高消化率:人體能輕易分解並吸收的蛋白質。 高利用率:吸收後能有效參與生理功能的比例高。 完整必需氨基酸:含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氨基酸。 《Hello醫師》為您整理出13種優質蛋白食物: 奶類 酪蛋白(牛奶蛋白) 乳清蛋白 奶粉 牛奶蛋白濃縮物 肉類 雞胸肉 培根 豬腰肉 火腿 牛肋眼肉 牛肉乾 蛋類 雞蛋、溏心蛋 植物類 大豆蛋白 藜麥 優質蛋白質通常含有較完整的胺基酸,且人體吸收利用率高,因此,只要少量補充即可滿足身體所需;相較之下,一般品質的蛋白質,由於吸收利用率較低,含有的必需胺基酸較少,所以需攝取較多的量。 蛋白質食物有哪些?蛋白質食物表一次看 6大類蛋白質食物包括奶、蛋、海鮮、肉、豆及堅果。 奶類 奶類中的蛋白質約占3~4%;鮮乳的蛋白質包含酪蛋白、乳白蛋白、乳球蛋白。研究指出,牛乳蛋白質的消化率為90~100%;蛋白質利用率介於75~100%。 蛋類 雞蛋含有的蛋白質胺基酸成分,與人體非常相似,一顆雞蛋(60g)約有7g蛋白質,蛋白約佔3~4g;蛋黃約有2~3g的蛋白質,健康的人一天可以吃2~3顆蛋。 海鮮 海鮮的脂肪含量低,且含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對於須控制脂肪攝取量或有心血管疾病的族群,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但仍應注意勿過量攝取。 肉類 肉類蛋白質含有人體所需的9種必需胺基酸,人體吸收率高,且含有鐵、鋅及維他命B群等營養素。肉類蛋白質在腸道內消化時間較久,可延長飽足感;另外,有心血管疾病者,要避免吃過多的紅肉。 豆類 豆類是優質的植物性蛋白,幾乎沒有膽固醇、脂肪含量低,適合所有族群使用。植物蛋白有助於降低血壓;此外,黃豆能降低停經前婦女罹患乳癌的風險,對於前列腺癌及結直腸癌也有助減少風險。 高蛋白質食物排名TOP15 《Hello醫師》從常見食物中,依每100g食物蛋白質含量排序,為您推薦15種高蛋白食物: 食物 蛋白質含量(100g) 1.柴魚片 76.5g 2.小魚干  69.2g 3.烘烤黑豆 39g 4.大豆 35.6g 5.花生 28.8g 6.魩仔魚 26.6g 7.旗魚 26g 8.紅肉鮭魚 24.3g 9.去皮雞胸肉 23.4g 10.草蝦 22g 11.牛筋 21.7g 12.去骨紐約客牛排 21.3g 13.豬後腿瘦肉、里肌肉 21.1g 14.火雞肉 21.1g 15.雞蛋 12.7g 註:以上數據引自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食物實際的蛋白質含量會因烹調方式、植物或動物的品種而有所差異。 高蛋白飲食菜單 早餐:雞胸肉全麥三明治 + 水煮蛋 + 豆漿 餐點內容: 全麥麵包 煎雞胸肉片 蔬菜(如生菜、番茄片)適量 水煮蛋1顆 無糖豆漿300毫升 午餐:烤鮭魚餐 + 藜麥飯 + 燙花椰菜 餐點內容: 烤鮭魚 藜麥飯(藜麥與白飯的比例為1:1)1碗 燙花椰菜  檸檬切片少許 晚餐:嫩煎雞腿排 + 紅藜地瓜泥 + 清蒸豆腐 餐點內容: 嫩煎雞腿排(去皮) 紅藜地瓜泥 清蒸豆腐(嫩豆腐) 蔬菜沙拉 加餐選擇(下午茶或宵夜) 選擇1:希臘優格(200克)+ 藍莓(50克) 選擇2:水煮毛豆(100克)+ 1根香蕉 蛋白質攝取量:一天吃多少蛋白質食物? 不同年齡及懷孕族群每日應該攝取多少蛋白質?《Hello醫師》參考「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八版,依據不同年齡與生理階段對蛋白質的建議攝取量,彙整資料如下: 年齡 每日蛋白質建議攝取量(以公斤數計算) 0~6個月 2.3g/kg 7~12個月 2.1g/kg 1~6歲 1.6g/kg 7~9歲 1.5g/kg 10~12歲 男性:1.4g/kg 女性:1.3g/kg 13~15歲 男性:1.3g/kg 女性:1.2g/kg 16~18歲 男性:1.2g/kg 女性:1.1g/kg 19~69歲 1.1g/kg 70歲以上 1.2g/kg 孕期婦女 建議量+10g 哺乳婦女 建議量+15g 根據衛福部每日飲食指南建議,蛋白質應占總熱量約10%~20%;在攝取蛋白質時,為了避免攝取過多脂肪,建議攝取順序為豆類、魚或海鮮、蛋類、禽類及畜類。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營養知識

吃太多有解!9種幫助消化的食物

過年期間餐桌上少不了大魚大肉,正餐可能有各種肉類或海鮮,外加一盤炸年糕,飯後可能和親友邊聊天邊嗑瓜子和堅果,吃下這麼多高油脂和鹹香的食物,除了會造成消化系統的負擔,小心肚子還可能因此多了一圈喔! 消化系統在身體裡的功能至關重要,從消化食物、吸收營養到排出廢物等都需要它,若我們吃太多太雜的食物,很容易造成腸胃不適,還會衍生一連串如便祕、腹瀉等問題。以下就讓《Hello醫師》跟您分享有哪些可改善消化的食物,讓您在過完年後,給腸胃一個舒適的工作環境吧! 1. 優格 優格是由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發酵而成,含有大量的益生菌(Probiotics),能幫助消化及保持腸道健康,緩解腹脹、腹瀉和便祕等問題。研究證實,對天生不太能消化乳糖(例如患有乳糖不耐症,Lactose Intolerance)的人而言,優格會比一般乳品更好消化。若不確定該從哪種菌種或劑型開始,也可以參考各類益生菌推薦產品,幫助選擇適合自己的補充方式。 2. 蘋果 蘋果富含果膠,是一種可溶性纖維(Soluble fiber),不僅可以在腸道吸附水分使膨脹,增加糞便體積來幫助排便,還可吸附血液中的膽固醇,幫助人體將膽固醇排出體外。 3. 木瓜 木瓜中含有一種叫木瓜蛋白酶(papain,又稱木瓜酵素)的消化酶(digestive enzyme),它能在消化過程中幫助分解蛋白質,還可以緩解大腸激躁症(IBS,又簡稱腸躁症)的症狀。 4. 奇亞籽(Chia seed) 奇亞籽除了富含纖維外,還會吸收水分膨脹增加糞便體積,並幫助排便,也能幫助腸道中的好菌生長,促進消化道機能。不過因為奇亞籽高纖、吸水力強,不適合腸胃發炎的人吃,一般人在吃的時候,也要記得多補充水分。 5. 味噌 味噌是由大豆經過發酵而製成,含有益生菌,使腸道好菌增加並改善消化,還可以幫助減少如腹瀉等的消化問題和緩解症狀。 6. 生薑 生薑被證實除了能改善消化機能,還能加速食物消化的速度。此外,吃薑能防止噁心和嘔吐,所以許多孕婦也藉由吃薑來治療孕吐症狀。 7. 薄荷 薄荷葉中的薄荷油含有一種名為薄荷醇(Menthol)的化合物,可以使消化道肌肉放鬆,緩解腸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的症狀如腹脹、腹痛和排便的問題等。此外,薄荷油也可以幫助加快消化的速度,減緩消化不良的症狀。 8. 康普茶(Kombucha,或稱紅茶菌、冬菇茶) 它是一種發酵茶,是將特定的細菌、糖和酵母菌添加到紅茶或綠茶中,共同發酵約1週以上而製成的。發酵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益生菌,能幫助消化系統的健康。 9. 全穀物 全榖物是指未精製過的穀粒,完整保留麩皮、胚芽和胚乳。常見的全穀物如糙米、燕麥、藜麥(Quinoa)等,它們都含有豐富纖維,所以可以幫助腸道菌群生長和促進排便。 除了選對含益生菌的食物,實際益生菌怎麼吃(如:空腹、飯後、搭配溫度)也會影響菌種的定殖效果,建議搭配補充方式與時機,才能讓好菌順利發揮作用。 [embed-health-tool-bmi]


西藥與營養品

B群推薦品牌20款 2025最新!B群怎麼吃、攝取量詳解

B群推薦哪一款?推薦買日本B群?B群功效有哪些?高單位B群是什麼?B群可以長期吃嗎?每日攝取量多少?《Hello醫師》為您一次解析,推薦您20款熱門B群品牌,並整理相關產品資訊,供您參考選購。 B群推薦功效有哪些? 維他命B群也稱維生素B群(Vitamin B Complex),是一群維生素的總稱,包含: B1 硫胺 B2 核黃素 B3 菸鹼素 B5 泛酸 B6 吡哆素 B7 生物素 B9 葉酸 B12 鈷胺素 依據衛生福利部營養素之食品廣告得宣稱詞句,各種維生素B的功效如下: 維他命B群 B群功效 維生素B1(硫胺) 維持皮膚、心臟及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 維生素B2(核黃素) 維持皮膚健康及能量正常代謝 維生素B3(菸鹼酸) 增進皮膚、神經、黏膜及消化系統的健康 維生素B5(泛酸) 促進合成體脂肪與膽固醇,增進皮膚與黏膜的健康 維生素B6(吡哆素) 維持胺基酸正常代謝,幫助紅血球維持正常型態,以及促進神經系統的健康 維生素B7(生物素) 促進合成脂肪、肝醣及嘌呤,增進皮膚與黏膜的健康 維生素B9(葉酸) 促進形成紅血球、核酸與核蛋白,幫助胎兒正常發育與成長 維生素B12(鈷胺素) 促進紅血球形成,增進神經系統的健康 B群推薦怎麼挑? 1.推薦日本B群? 日本B群品牌以「合力他命」最有名,合利他命是醫療級B群,在國內須醫師處方才可購買,劑量雖高,但並不含有完整8種維生素B,通常適用於缺乏特定維生素B,並因此影響身體健康者;若是日常保健,建議選擇市售B群即可。 另外,不少民眾會趁赴日旅遊時,在藥妝店買保健食品,但在日本當地販售的B群,成分標示通常全為日文,不易了解成分多寡,進而評估身體的攝取量,對於日常保健未必有益。 2.推薦高單位B群? 高單位B群指的是維生素B的含量較高的產品,適合希望加強、快速補充的族群,但選購時,須注意各項維生素B的含量,是否與自身的需求相符,例如若想要增進神經健康,就應購買維生素B3、B6及B12含量較高之產品。 此外,挑選時,也須仔細查看產品的實際含量,部分B群產品雖標示為高單位,但實際含量卻未必比其他產品高。 3.B群推薦視需求挑成分 以下整理各類族群需要的維生素B成分: 維持神經健康:維生素B3、B6、B12。 維持皮膚健康:維生素B1、B2、B3、B5、B7。 維持胎兒健康:維生素B9(葉酸)。 成年女性男性:由於飲食不均、工作壓力等因素,現代男、女性均容易缺乏B2、B6、B9、B12。 素食者:素食者特別容易缺乏B12,因為B12主要存於動物性食物中。 4.天然B群是什麼?天然B群差異為何? 維生素B為營養素的一種,而營養素可透過不同方式生成或攝取,例如透過化學合成,或自天然食物中攝取。 標示為天然B群的產品,通常成分含有天然食物的萃取物,例如酵母、藜麥或蕎麥等,但須注意的是,有些產品雖宣稱為天然B群,成分仍包含許多化學原料,這表示該產品的維生素B,乃是由天然食材與化學原料混合而成。 5.長效緩釋B群是什麼? B群屬於水溶性營養素,特點是容易透過水分吸收,但無法長期存於體內,所以許多人常會在服用B群後,發現尿液變黃了,這是B群中的核黃素所致,代表B群已通過消化系統並排出體外。 為延長B群停留於體內的時間,避免其快速流失,市面上有販售緩釋型的B群,這類B群錠劑具有特殊的緩釋層,可延長營養素在體內的釋放時間,加強吸收與利用。 B群推薦怎麼吃?B群可以長期吃嗎? 依據人體營養吸收與代謝的原理,任何時間攝取的B群,都會參與相關的代謝作用,但B群中的維生素B6、B9(葉酸)與B12,有助於將色胺酸轉換成血清素及褪黑激素,幫助睡眠,但若服用的劑量太高,也可能影響睡眠品質。 對此,建議可參照以下服用方式: 針對睡眠:挑選低劑量,或維生素B6、B9與B12等含量較高的B群;若無論劑量多寡,都會影響睡眠,請避免在睡前服用。 針對日常保健:在早上服用。 B群可以長期服用,但須注意服用量不要超過建議攝取上限。B群雖然是水溶性營養素,攝取過多會隨著尿液排出,但若嚴重過量,仍可能造成肝臟負擔或其他健康問題。 B群推薦攝取量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修訂第八版」,19歲以上成人(不含懷孕、哺乳婦女)每日建議的維生素B攝取量如下: 維他命B群 B群建議攝取量 維生素B1 男性1.2毫克、女性0.9毫克 維生素B2 男性1.3毫克、女性1毫克 維生素B3(菸鹼素) 男性16毫克、女性14毫克 維生素B5(泛酸) 5毫克 維生素B6 1.5~1.6毫克 維生素B7(生物素) 30微克 維生素B9(葉酸) 400微克 維生素B12 2.4微克 提醒您,上述衛教訊息與產品功效無涉,選購及使用前請先諮詢專業醫療人員。 B群推薦品牌:20款 大研生醫 B群緩釋雙層錠 VITABOX【威猛專科】歐洲天然酵母維生素B群+2000%頂級黑瑪卡+鋅酵母 日本 DHC 維他命B群 日本 合利他命 EX PLUS 強效錠 三多 女性B群+鐵鎂糖衣錠 好市多 Kirkland Signature 科克蘭 超級維生素B群 健康力 法國天然酵母B群活力錠 台塑生醫醫之方 B群EX PLUS加強錠 克補B群+鋅加強錠 利捷維 有酵超級B群膜衣錠 naturgy 我的黃金:比例 […]


營養知識

頭痛舒緩喝什麼?吃什麼食物?頭痛舒緩方法、穴道懶人包

頭痛很常見,不管是壓力、缺乏睡眠,還是姿勢不良,都可能引發劇烈頭痛。許多人一有頭痛就會吃止痛藥,但吃多了真的有效嗎? 《Hello醫師》為您整理舒緩頭痛的各種方法,包括用藥方式、喝什麼、吃什麼及舒緩穴道。 頭痛舒緩吃止痛藥就對了? 頭痛可分為原發性頭痛與繼發性頭痛,多數頭痛皆為原發性頭痛,例如偏頭痛、緊張性頭痛、叢發性頭痛,並與飲用酒精、姿勢不良、進食時間不定及壓力等因素有關。 每當頭痛發作時,不少人為避免頭痛影響生活品質或工作效率,首先想到的便是服用止痛藥。 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王署君醫師表示:「若每個月頭痛發作的時間都差不多,最多不超過4天,可自行服用止痛藥,但若長期頭痛不斷,且使用止痛藥的效果不佳,建議盡快尋求神經科醫師協助,判斷是否為罹患腦瘤或中風等疾病所引發的續發性頭痛。」 頭痛舒緩喝什麼? 溫開水:水分是促進身體循環、維持健康的基本要素,而且會脫水會加劇頭痛症狀。 薑茶:薑具有抗炎特性,可以緩解偏頭痛或因壓力引起的頭痛。 檸檬水:檸檬水能補充維生素C,增加抵抗力,緩解因感冒所引起的頭痛。 咖啡:適量的咖啡因能收縮血管、緩解頭痛,但須注意攝取量不得過多,否則可能會刺激過強,使頭痛加劇。 牛奶:牛奶所富含的鈣質,可促進大腦釋放多巴胺,舒緩緊張情緒、舒緩頭痛。 菊花茶:適用因風邪或外在病原侵入所引起的頭痛。 頭痛舒緩吃什麼食物? 頭痛有時可能與身體缺乏鎂、鈣等營養素有關,因此,若要預防頭痛發作,可於日常飲食中多攝取以下5種常見食物: 1.腰果 腰果含有290毫克鎂,鎂為緩解頭痛關鍵的營養成分之一,屬於神經傳導物質NMDA接受體的拮抗物,可避免讓人處於過度興奮的狀態,並抑制血小板過度凝集,所以適量補充腰果,有助減緩偏頭痛的症狀。 另外,像是杏仁果、核桃等堅果類也都擁有大量的鎂,頭痛時不妨可透過食用這些堅果類,幫助緩解頭痛。 (推薦閱讀:吃堅果也要看年齡!成人大推開心果、銀髮族吃腰果核桃) 2. 小魚乾 據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小魚乾內含鈣、鎂、鐵、維生素D及DHA等營養素;平均每100公克的小魚乾,含有高達2213毫克鈣質,比牛奶高20倍,其中還含有豐富維生素D,能有效幫助鈣質吸收。 適量攝取小魚乾,其所含的鈣質不僅可減緩骨質疏鬆,還有助於穩定神經,緩解頭痛症狀。 3. 香蕉 香蕉內含維生素A、B1、B2、B6、C、鎂、鈣、鐵及鉀等營養素,鎂為香蕉含量第2高的礦物質,不但能協助鈣與鉀離子吸收至體內,還具有放鬆肌肉、緩解頭痛的功效,並有助於釋放焦慮、憂慮等負面情緒。 由於香蕉鉀含量較高,如果空腹食用,容易快速改變體內電解質平衡,並加重腸胃負擔,因此建議於飯後半小時到1小時內食用香蕉為佳。 另外,也需避免食用外皮顏色偏綠、尚未熟透的香蕉,以免其內含的鞣酸降低腸胃蠕動,引發便祕。 (延伸閱讀:預防抽筋不是只有香蕉!10種超級食物降低抽筋機率) 4. 菠菜 菠菜含有蛋白質、維生素C、鐵、鈣、鎂等營養成分,據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菠菜100公克含具有25毫克鎂。 如前所述,鎂不僅是相當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適當補充還能幫助人體正常運作,並達到提神的效果及降低偏頭痛發作的機率。 其實除了上述食物能緩解頭痛外,平時也可把握均衡飲食的原則,於日常生活中攝取富含鈣或鎂的五穀雜糧、蔬菜、堅果、魚類及水果,以獲取充足營養素,維持免疫系統均衡,預防頭痛等多種疾病找上門。 (同場加映:你可能缺了點鎂!補充關鍵營養,緩解焦慮穩定自律神經) 頭痛舒緩穴道 1.太陽穴 位置:位於眉毛尾部外側和眼角之間的凹陷處。 功效:緩解偏頭痛、緊張性頭痛。 按壓方法:用指尖輕輕按壓,畫小圈按摩,每次1~2分鐘。 2.印堂穴 位置:位於兩眉之間的正中央。 功效:緩解前額痛、鼻竇引起的頭痛。 按壓方法:用食指指腹按壓1分鐘,力度適中。 3.風池穴 位置:後頸部,耳垂下方,髮際邊緣的兩側凹陷處。 功效:緩解由壓力或頸部緊繃引起的頭痛。 按壓方法:用拇指按壓,其他手指支撐後腦部;適度施力,持續按壓5~10秒,然後放鬆,重複5~10次。


營養知識

櫛瓜可以生吃嗎?櫛瓜料理食譜、營養功效、食用禁忌完整看

櫛瓜營養豐富,口感清爽,是許多人熱愛的餐桌美食,也是許多餐廳、燒烤店必備餐點?但您知道櫛瓜和節瓜雖然同音,但其實大不相同?吃櫛瓜有何功效或禁忌?《Hello醫師》為您一次解說,並提供您3種櫛瓜簡易食譜。 櫛瓜是什麼? 櫛瓜(Zucchini)原產地為墨西哥,後來傳至義大利,早期台灣主要以進口為主,因為外國品種的櫛瓜較不適應國內風土,但隨後國內即開發出適應本土環境的櫛瓜品種,目前產地以台南為主。 櫛瓜(Zucchini),正式名稱為夏南瓜(summer squash),原產地為墨西哥,後來傳至義大利,因風味清爽多汁,深受不少饕客喜愛。國外櫛瓜品種因對國內風土適應性較差,容易罹病,栽種不易,主要以進口為主;不過,經台南農業改良場開發出適應本土環境的櫛瓜品種,目前產地以南投仁愛鄉為主。 櫛瓜、節瓜大不同! 櫛瓜 屬於美洲南瓜的一種,有黃色、綠色與淺綠色三種顏色,常見的名稱還有西葫蘆、矮南瓜及嫩南瓜,在批發拍賣市場名為「如意」。 節瓜 屬於冬瓜的一種,外皮近青綠色,表面密披黃褐色的毛,因此又名毛瓜,常被稱為小冬瓜、腿瓜及長壽瓜;因此,與櫛瓜大不相同。 櫛瓜營養 櫛瓜雖然是南瓜屬品種之一,營養價值卻與南瓜不大相同,最重要的差異是櫛瓜幾乎不含澱粉、低熱量、低GI值、高纖維,而且富含抗氧化物質,如β胡蘿蔔素及維生素C等,營養相當豐富。 櫛瓜每100克所含的營養素如下: 熱量:13 kcal 水分:95 g 粗蛋白:2.2 g 總碳水化合物:1.8 g 膳食纖維:0.9 g 鉀:417 mg 鈣:19 mg 鎂:18 mg 鐵:0.8 mg 鋅:0.6 mg 磷:56 mg 維生素A:798 IU β-胡蘿蔔素:479 µg 維生素E:1 mg 維生素C:25.3 mg 水解胺基酸:1411 mg 櫛瓜6大功效 櫛瓜功效1.抗氧化 櫛瓜的類胡蘿蔔素含量豐富,如葉黃素、玉米黃素和β-胡蘿蔔素,故抗氧化能力佳,有助保護眼睛、皮膚和心臟。一項針對櫛瓜的研究發現,與綠色櫛瓜相比,黃色櫛瓜擁有更高含量的類胡蘿蔔素和維生素C,抗氧化表現更好。 (葉黃素推薦閱讀:2024葉黃素推薦最新20款!功效解析,找眼睛保健食品必看) 櫛瓜功效2.提高免疫力 櫛瓜含有豐富的鉀、鈣、鐵等礦物質和β-胡蘿蔔素,不僅可預防貧血、強健骨骼,也有助於提升免疫系統,降低感冒或其他疾病病的風險。 櫛瓜功效3.穩定血糖 櫛瓜GI值僅15,屬於低GI食物,每100克含醣量僅1.8公克;研究發現,櫛瓜的纖維有助於穩定血糖,預防餐後血糖飆升,適合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食用。 櫛瓜功效4.預防心血管問題 櫛瓜的鉀離子含量較高,可幫助人體排出多餘的鈉,有助消水腫、預防高血壓及維持心血管健康。 一項動物實驗透過測試3種櫛瓜攝取比例,研究櫛瓜對預防心臟疾病的影響,發現大鼠每日飲食比例含有15%和20%的櫛瓜時有助減輕體重,降低大鼠的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低密度脂蛋白與極低密度脂蛋白(兩者皆為壞膽固醇)等,並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又稱好膽固醇),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櫛瓜功效5.預防便秘 櫛瓜富含水份、膳食纖維,可促進排便,其中水溶性纖維還可作為益腸道益生菌營養來源,有助於維持腸道健康,預防便秘。 櫛瓜功效6.保護眼睛 櫛瓜所含的維生素C、類胡蘿蔔素等營養素可維持眼睛健康,其中維生素C能保護眼睛免受自由基和紫外線損害;葉黃素可過濾藍光,減緩細胞損傷,並預防老年性黃斑部病變;β-胡蘿蔔素有助於提升夜間視力和預防乾眼症。 櫛瓜禁忌:2種人吃櫛瓜要注意 一般人吃櫛瓜並無特殊禁忌,不過,針對以下族群與狀況則需要特別注意: 櫛瓜禁忌1.腸胃道不佳者 櫛瓜中的水溶性纖維會被腸道細菌分解並釋放甲烷,容易使腸躁症、腸胃道不佳的族群出現腹脹、脹氣等問題。 避免吃櫛瓜脹氣,加熱後再吃 加熱能使纖維素的結構變弱,讓腸道更容易消化。 櫛瓜禁忌2.限鉀飲食者 櫛瓜富含鉀離子,鉀是人體必需的礦物質,但若有腎臟衰竭、腎上腺功能不全、少尿症、燒傷、壓擊傷害、嚴重感染致大量細胞被破壞分解時,或使用礦物皮質素造成的高血鉀症等問題時,須限制鉀攝取,因此應避免吃櫛瓜。 櫛瓜禁忌3.野生櫛瓜 野生的櫛瓜含有葫蘆素風險較高,當櫛瓜味道難聞且苦澀,建議避免食用,避免葫蘆素中毒,造成噁心、嘔吐、腹瀉及脫髮等症狀。 櫛瓜料理3食譜 1.櫛瓜炒蛋 材料: 1條櫛瓜,切片 2顆雞蛋 1顆小洋蔥,切絲 1瓣蒜,切末 鹽和胡椒粉,適量 橄欖油,適量 做法: 在鍋中加熱橄欖油,加入切好的蒜末和洋蔥絲,炒香。 加入櫛瓜片,繼續翻炒約3-4分鐘,直到櫛瓜變軟。 打入雞蛋,快速攪拌均勻,炒至雞蛋熟透,撒上鹽和胡椒粉調味即可。 2.烤櫛瓜 材料: 2條櫛瓜,切成片或條 2大匙橄欖油 1茶匙乾羅勒 1/2茶匙蒜粉 鹽和胡椒粉,適量 做法: 預熱烤箱至200°C(400°F)。 把櫛瓜放在烤盤上,淋上橄欖油,撒上羅勒、蒜粉、鹽和胡椒粉。 烤約15-20分鐘,直到櫛瓜變軟且表面微金黃,取出即可享用。 3.櫛瓜麵條沙拉 材料: 2條櫛瓜 1顆小番茄,切半 1/4杯橄欖油 2大匙檸檬汁 […]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