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談到健康,不能只顧生理而忽略心理。影響全人類的三大疾病,憂鬱症名列第二,僅次於心血管疾病,而心理健康卻常常被忽略。在這個類別,你可以認識各種心理狀態和問題、影響心理健康的風險因素,以及心理治療的方式。

基礎知識

心理健康

運動員壓力有多大?焦慮症狀分2種:不只手抖,還可能呼吸困難

台灣選手在2024巴黎奧運勇奪兩面金牌,除了「麟洋配」李洋、王齊麟在羽球男雙決賽中擊敗中國,創下奧運史上首次男雙羽球連霸紀錄,「台灣拳后」林郁婷也在拳擊57公斤級決賽中,頂住壓力,勇奪台灣首面拳擊金牌。 在男雙羽球決賽中,雙方你來我往,分數互有領先,讓觀眾看得心跳加速;其實,不只是球迷,在比賽過程中,也可看到選手們臉上難免會因失分而有情緒起伏。 在接受賽後採訪時,王齊麟也坦言:「第一局我很緊張,因為我很想拿下這場比賽,所以表現不如平常;好在隊友李洋表現得穩定,他也一直給我信心,後方教練也一直鼓勵我;因此,在第三局時,我成功用戰術取得優勢。」 運動員在激烈賽事中面對的壓力,不只來自對自我的要求,也來自球迷、教練的期待,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一般人可能很難想像。究竟運動員壓力有多大?比賽時,他們心裡在想什麼?生理可能出現哪些焦慮症狀?《Hello醫師》為您深入解析! 運動員壓力大恐出現「運動競賽焦慮症」 運動競賽焦慮症的原文為「Sports Performance Anxiety」,也稱「Sports Anxiety」或「Competitive Anxiety」,指運動員因為龐大的心理壓力,出現生理或心理方面的症狀,進而影響比賽表現;據研究指出,約30~60%的運動員都曾發生過運動競賽焦慮症。 運動競賽焦慮症的表現分2種 生理症狀 身體顫抖:例如手抖而無法緊握球具,或腳不自覺顫抖等。 手汗過度分泌:這也是運動員在場上經常擦拭手汗的原因。 心跳加速:因為腎上腺素而導致心跳加快。 呼吸急促:因為緊張而導致呼吸急促,嚴重時,甚至可能感到缺氧或無法呼吸。 肌肉緊繃:身體肌肉因為緊繃而疼痛,有時也會造成頭痛、頭暈。 腹痛、胃痙攣:因為過度緊張而刺激腸胃,造成腹痛或內急。 心理症狀 對輸掉比賽產生強烈恐懼感:思緒不斷專注在「輸掉比賽怎麼辦?」「會不會輸掉比賽?」等念頭上,有時也會過度推想輸掉比賽後,可能發生的負面情境,例如讓親友失望、被他人嘲笑等。 注意力分散:比賽時,注意力過度專注在其他事物上,例如對手的言行舉止或特定動作,或是教練、親友及周邊觀眾的反應。 自信心降低:出現自我懷疑,覺得自己的能力不足、不會取勝。 出現情緒問題:朝對手或隊友憤怒大叫,或產生肢體衝突。 運動競賽焦慮症的原因複雜 運動競賽焦慮症的主因為「壓力」,但運動員的壓力會隨許多因素而有變化,例如: 不同類型的運動 不同規模的運動比賽 運動員本身的個性、訓練、心理素質或團隊關係 以下介紹6點較常見的壓力因素: 運動員的自我認可:頂尖的運動員多經常必須為運動付出一切,外界也多以「運動員」的身分來看待他們,因此,運動員有時會將勝負與自我身分的認可做連結,認為「輸了比賽,自己什麼也不是」。 年紀:據研究統計,青少年比成人更容易有運動競賽焦慮症,也更常出現相關症狀。 經驗:經驗愈豐富的運動選手,通常抗壓性愈高,愈不容易出現焦慮症狀;相較於此,經驗或年資較少的運動員,壓力通常較大。 比賽規模:愈大型的比賽所產生的壓力愈大;2021年,曾奪下4面體操金牌的美國知名選手西蒙拜爾斯(Simone Biles)即因為長年的心理壓力,退出當年的東京奧運。 主、客場:選手在自家的賽場比賽有主場優勢,因為對場地更熟悉,也更適應環境與天氣,因此壓力會比較小;反之,若在客場比賽,選手壓力就會比較大。 個人賽、團體賽:個人賽時,選手須獨自背負勝負與所有的心理壓力,因此壓力往往較大;團體賽中,隊員可互相支持與打氣,一起承擔壓力,就如前文所引述王齊麟的話,「在賽程中,林洋不斷支持我,給我信心」。 運動員如何應對壓力? 壓力雖可能影響運動員的表現,但適度的壓力並非壞事,對許多頂尖的運動員來說,適度的緊張感,反倒是身體已經做好應戰準備的表現。 不同運動員應對壓力的方式皆不一樣,有些選手有獨特的賽前儀式,有些選手會冥想或自我對話;此外,在訓練時,模擬實際比賽的狀況,或持續增加訓練的難度也有助於減輕壓力。 然而,有時即使是經歷過嚴苛訓練、通過無數賽事的頂尖選手,也可能無法調適心理壓力;對此,運動界也愈來愈重視選手的心理健康,例如這屆巴黎奧運,美國代表隊即安排15位心理師,預計為592名美國運動員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協助。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探索更多心理健康類別

成癮

看更多 心理健康 相關文章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為什麼「恐同 」?因不了解與沒安全感

同性婚姻目前在全球有20多個國家已合法化,全球也有很多出櫃或結婚的同性戀名人,但同性戀議題至今仍呈現兩極化,支持的一方力求社會和法律的認同,反對的一方則不願接受同性成家這種非典型的關係,甚至在極端的情況下,反對同性戀者會衍生出異常的恐懼及排斥感,也就是同性戀恐懼症(Homophobia,或稱恐同症或反同症)。 對不了解的事物會不安 恐同症是指對同性戀者會產生負面的情緒反應,包括不舒服、憎惡,以及恐懼感。有的恐同者會對同性戀者產生極大的反彈,或許就是因為對不熟悉的事物所產生的恐懼和誤解,以至於他們沒有辦法去信任這新的價值觀。人在不了解的事物面前會感到不安,這是人性,就同性戀族群為例,他們顛覆了傳統的一男一女家庭觀,導致反同者認為有責任「糾正」他們的行為。 恐同者的行為模式從輕微的言語霸凌,到嚴重的肢體霸凌,都會對同性戀者造成難以磨滅的傷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公布的2017年報告指出,有45%的英國同性戀學生在學校飽受霸凌,其中40%的學生為了保護自己而選擇蹺課。 實際上,同性戀者在學校被霸凌天天都在上演,該報告顯示,有高達86%的同性戀學生,持續受到被人用同志(Gay)等字眼的言語霸凌,語言學家東尼索恩(Tony Thorne)說,同志一詞在今天年輕人的世界,還帶有「遜」和「垃圾」的負面意思。 學習認識與接受自己 細細剖析恐同者的心理,其實他們的行動背後是因為恐懼,不單是對不熟悉的事物感到害怕,他們也不敢面對自己內心的不安全感。一份針對義大利大學生的研究發現,相較於在親密關係中有安全感且能自在做自己的人,在親密關係中較不自在且沒安全感的人,所表現的恐同特徵會更明顯,因為他們會嫉妒這些勇敢出櫃做自己的同志。 當面對這種恐懼和不安全感,恐同者可以找專業的諮商師尋求幫助,治療方法有很多,包括行為治療、心理治療、 藥物治療、暴露治療,以及放鬆技術。 由此可見,情緒管理就變得至關重要,人要學習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弱點,沒有人是完美的,下次遇見同性戀者時,不妨先放下既有的主觀和偏見,誠實地看待對方和自己,或許會有意外的驚喜與收獲,發現一個新世界。


心理健康

交友App玩咖多?5招揪出愛情騙子

您或許聽過這種說法:現代人忙到連交友和交往的時間都要省,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求快、求方便的高科技時代,甚至現在只要透過交友軟體(App)和網站 ,手指輕輕一滑就能決定婚姻的對象了。但是,線上交友的使用者,並不都抱有單純認識或交往的心態,根據美國媒體《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揭露,約會網站有多達10%的假帳號,甚至有些約會網站平均每天要刪除600多個假帳號。 辨識詐騙者並自我保護 不只在歐美,線上交友近幾年在台灣也很盛行,甚至連很多專業的社群網站也「淪陷」了,有不少人利用社群網站加好友,進而設局詐騙。對於想認真經營長期關係的人而言,更要謹慎考量,避免遇到玩咖、玩完走人或腳踏多條船等狀況,嚴重些的還可能被騙財騙色,這些都是在線上交友或使用交友軟體時,要先打好的預防針與心理建設。 利用怕寂寞與渴望被愛的人性,使得線上交友的詐騙案例,從過去至今仍層出不窮,因此,如何偵測以及知道對方是否真心想投入感情,就變得至關重要了。以下提供5個方法供參考,讓您可以透過這些線索去察覺,並保護自己。 1. 一「見」鍾情長篇情詩 還沒真的「見」過面,光憑檔案照片以及線上聊了幾句,就說自己愛上你了,這是愛情騙子一貫的技倆。他們擅長用花言巧語擄走受害者的心,一開聊就長篇情詩,其實只要一拷貝那些情話,上網一查就會發現都是抄來的。 以西方的情況為例,為塑造良好背景與深情形象,這些騙子大多自稱來自英、美等國,職業清一色是醫師、將軍或油井工程師等,更瞎的是,他們都在中東工作,然後另一半都過世了,都有孩子,都想幫孩子找個媽,想藉此激起女性的母愛。把這些模式串起來,就覺得比扯鈴還扯。當他的故事得到您的信任後,他們就會開始用各種名目與方式,跟您要錢或要信用卡資料。 2. 照片=照騙?核對身分很重要 確認對方的身分很重要,若發現對方的頭貼照片、背景資料,不但高富帥且像專業模特兒,很可能對方不是他所宣稱的人,這些人的檔案一般有以下特徵:長相迷人、中等身高、中年、工程師(男)或學生(女),以及高收入族群。 現在只要滑鼠一點,不僅可以用名字去查尋,連照片也能下載,之後再上傳至反向圖像搜索網站,做身分的核對,寧願花點時間做好功課,也不要浪費在一個騙局上。 3. 以不暴露私人資料為準則 當遇到總是想跟您要私人通訊方式來聯繫,而非網站或交友軟體來傳訊息者,就要提高警覺了。請切記別暴露私人的資料給對方,包括手機和其他聯繫方式,有些會不斷地詢問您的住家地址,有的則會慫恿您使用其他的網站,並升級成為會員。 4. 邀請對方視訊或見面 如果您不喜歡打字,而邀請對方視訊或約時間碰面,通常這些騙子都會拒絕,或是要您幫忙付交通費,很明顯大多是網路詐騙。另外,約會的地點請務必選擇人多的公共場所,而不要選擇私密的地方,像是對方的住處或不安全的場所,特別是在第一次見面時,一定要把自身的安全放在第一。 5. 讓關心您的人知道 如果您正在使用交友軟體,請至少讓關心您的朋友或家人知道,有經驗的人可以幫助並在身邊陪伴您,同時您也能避免吃不必要的苦頭,畢竟「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身邊有人給予建議和協助,總比一個人面對來得好。 網路交友只是一個輔助工具,而非交友的唯一選擇,別急著想馬上就收割成果,當遇到假帳號或被詐騙的情況,一定要記得舉報,除了保護自己,也避免更多人受害,更重要的是,當您找到對的那個人,請用心並耐心經營這段關係,才能走得更長遠。


壓力管理

職場媽媽兩頭燒!5招平衡家庭與工作

現代有許多職場媽媽,白天忙工作,晚上下班還得趕回家照顧小孩,在兼顧職場和家庭的忙碌生活中,多半連一個人放鬆的時間都沒有,也很難顧好自己的健康。媽媽們不妨嘗試以下5種方法來調劑身心,平衡一下工作與家庭兩頭燒的壓力。 1. 早起 若職業媽媽可在孩子起床前,提早15分鐘起床,做些簡單的瑜伽伸展、讀一些喜歡的書籍,或是安排當日行程,想著如何讓自己在當天過得開心,甚至躺在床上深呼吸幾分鐘等,都是可提高心情品質,和減輕壓力和焦慮的好方法。 2. 提前計劃和準備 組織能力對職場媽媽來說十分重要,如果能事先規劃當日或近期的事項,可幫助減少突發狀況的發生,進而預防突來的焦慮和壓力。例如將小孩託付給保母之前,可根據孩子所需,多準備幾套換洗衣物,或是其他可能會用到的東西。 此外,試著提前計劃並簡化待辦事項,建議可以寫在紙上,會讓思緒更清楚,也不怕因忙碌而不小心忘記。(相關好文推薦:全職媽媽非傭人!4招愛自己兼顧全家) 3. 適時說不、設定界線 職場媽媽的生活身兼多種角色,例如母親、老婆、同事、員工等角色,且盡力將每個角色做到最好。然而,請記得,盡力做好工作並不代表要對任何要求照單全收,請適時地說「不」,拒絕一些您認為次要的事情,保留一些時間和空間給自己,才不會因此操勞過度。 4. 睡眠充足、多運動 有充足的體力,才有辦法照顧家庭和勝任工作,所以職場媽媽們請盡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睡覺睡滿7小時、飲食營養均衡、規律運動等。(推薦閱讀:睡出好健康:睡飽飽減憂鬱增強抵抗力) 值得一提的是,運動對於職業媽媽而言,不但能減少壓力,還能刺激大腦分泌腦內啡(Endorphin),讓人感到更加愉悅,因此即使每日只花20分鐘來運動,也具有正面效果。 此外,現代人在忙碌的生活中,雖然很難維持健康的生活作息,但請各位辛苦的母親一定要記得好好照顧自己的健康,偶爾讓自己的大腦適時放空,才能避免壓力造成的倦怠。 5. 培養孩子成為家事小幫手 孩子們雖然常是造成家中混亂的主因,但也可以讓他們成為做家事的小幫手。一般人覺得孩子年紀還小,無法承擔家務,其實可以訓練孩子從身邊的事務做起(如收玩具、穿脫衣物),再依孩子的能力,給他一些足以擔負的家務職責。(同場加映:做家事學獨立!教小孩學習生活技能) 不過,初期要先示範給孩子看,並包容孩子在學習歷程中所犯的錯誤;一旦孩子技巧熟練後,可藉遊戲及競爭的策略,引起孩子想要參與家務的動機。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壓力管理

哈哈哈笑聲會傳染!大笑5個健康好處-減壓延壽增強免疫力

有人說:「大笑治百病」。笑,也是一種國際共通語言,大笑更被當成一種運動,例如源自印度,盛行於歐美的大笑瑜伽(Laughter yoga)。快樂的情緒對身心有很多益處,笑聲還具有很大的感染力,且有科學根據。大笑到底有什麼魔力?以下讓我們一探究竟! 研究證實笑聲會傳染 您是否有過這種經驗,當聽見別人大笑時,自己也想笑,甚至忍不住就直接笑出聲來?這是很正常的,倫敦大學(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認知神經學教授蘇菲史考特(Sophie Scott)也同意道:「您笑,全世界都跟著笑」。史考特與其團隊的研究顯示,當人聽見笑聲時,大腦掌管情緒的前運動皮質區(Premotor cortical region)會開始活躍,同時刺激相應的臉部肌肉,而使我們更容易笑出來。 此研究是以功能磁共振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觀測受試者在聽到不同聲音時的大腦反應,比起尖叫、嘔吐等負面聲音,笑聲與勝利的歡呼等正面聲音,引起大腦的反應會強烈許多,顯示正向情緒的感染力,遠勝過負面情緒。芬蘭阿爾托大學(Aalto University)與芬蘭國家研究中心的研究,也顯示相同的結果。 大笑的5大健康好處 釋放壓力:大笑可降低壓力荷爾蒙(Cortisol,又稱可體松、皮質醇) ,同時能分泌腦內啡(Endorphin,又稱胺多芬),讓人產生愉悅的感覺。因此大笑能減壓、去焦慮、緩解疼痛與不適,讓緊繃的身心都放鬆,且可持續長達 45 分鐘。(推薦閱讀:壓力大怎麼辦?認識壓力和焦慮、教你7招放鬆紓壓) 增強免疫系統:除了減輕壓力,大笑還能促進免疫細胞生成、增加抗體,進而提升免疫力,避免感冒及疾病找上門。(同場加映:減壓提升免疫力!愛愛7大好處報你知) 燃燒卡路里練腹肌:一天若笑 10~15 分鐘,便能消耗約 40 大卡的熱量,一年下來能瘦下1~2公斤。而且大笑時,會牽動到腹部的肌肉,與訓練腹肌時運用到的肌肉非常相似。 促進心血管健康:大笑會加速血液流動、促進血管健康,降低心臟病(Heart Disease)發生的風險。 延長壽命:上述的各種健康好處,已涵蓋了生理與心理,身心都更健康的情況下,相對地壽命也會跟著延長,印證了「笑是最好的特效藥」這句話,而有幽默感的人,不僅自己較容易笑且放鬆,也較能讓人開心地笑。一份長達 15 年的研究數據,也顯示了幽默的健康益處,幽默感較高的女性,各種疾病的死亡風險降低了 48%,心臟疾病及各種感染的致死率,則分別降低了73%和83%;幽默感較高的男性,感染致死率則是降低74%。


人際關係

不倫的愛如何解?6種外遇心理大公開

發現另一半外遇,當事人往往有遭背叛、痛心、憂鬱等複雜情緒,而外遇不但可能粉碎多方家庭的幸福,嚴重還會鬧上法院。然而,即使外遇的殺傷力人盡皆知,但仍然層出不窮,不分階層、年齡和性別。究竟誘發外遇的原因為何?發現另一半外遇,又該如何處理?以下一一分析。 常見的6種外遇類型 純粹情慾使然:當遇上外表頗具魅力的第三者時,很容易感到興奮、心動,一不小心就慾念大爆發。然而,這種建立在肉慾上的關係,日子一久,隨著興奮感消退後,發覺彼此只有性、沒有愛,關係也就不復存在了。 精神外遇:精神外遇是指在有婚姻的狀態下,對外遇對象有極高好感,彼此的互動與情感超出友情程度,只是沒有發生肉體關係而已。 報復心理:當發現另一半外遇時,被背叛的一方很可能因愛生恨,產生報復心理,即便知道此時外遇純屬不理性的行為,也無助於關係的修補,但仍忍不住怒氣而去尋找第三者;也有人是因為婚姻不幸福,或長期受另一半冷落,而展開報復性外遇。 第三者竟是家人:如果發現第三者並非「外」遇,而是自己的兄弟姊妹或親屬,想必會加倍傷心。因為外遇雙方有機會常相處,甚至同住一個屋簷下,加上家人身分的保護色,不易被察覺,一旦東窗事發,家庭革命會更嚴重。 一廂情願地外遇:單身者愛上已婚的對象,常堅信已婚的一方會離婚,和自己在一起,然而,現實是,已婚者大多不想破壞現有的婚姻,只想談段感情罷了。 身心都外遇:這類型代表外遇雙方的頻率很相近,在許多方面都很契合,例如情感、性事、思想、習慣等,對婚姻來說是極大的危機。 發現另一半外遇後如何處理? 尋求婚姻治療或心理諮商:若您和伴侶都想挽救婚姻,建議雙方一同面對諮商師,誠實談論婚姻與生活裡的各種問題,進而改善關係。 與可信任的對象傾訴:發現遭枕邊人背叛後,想必內心會很憂鬱、焦慮,這時別壓抑情緒,在專業上尋求婚姻治療或心理諮商師的協助;情感上則可找閨密聊聊,有了好友的支持,可幫助減壓與紓解苦悶。 做身體檢查:以往枕邊人是可信的另一半,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是,但當對方外遇後,可就要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況,因為對方與第三者有性行為,可能不自覺就把病帶進家裡,甚至傳染給您了。 了解離婚的法律權益:外遇結果可能以離婚收場,甚至必須透過法律解決時,建議主動釐清離婚注意事項,以及自己在法律上該有的保障與權益,例如財產分配和小孩監護權等。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聽過電影治療嗎?看電影的 7 大健康好處

許多人喜歡看電影,因為可全心投入精彩的故事和聲光效果中,暫時忘記現實中的煩惱。不過你知道嗎?看電影除了娛樂自己、滿足感官之外,從科學角度來看,還可提升健康品質! 電影治療:是藝術也能治療 電影並非僅是一門藝術,看電影也是個讓人學習思辨和治療心理的課程。在藝術治療(Art therapy)領域中,電影也被當作一種心理治療的媒介,又稱電影治療(Cinema therapy)。治療師會透過病人在觀影後的解讀,深入他的潛意識,和他討論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並一同尋找解決方法。美國知名心理治療師伯吉特·沃茲(Birgit Wolz)表示,電影是一種具有治癒功能與成長效果的催化劑,人們可以從電影的影像、故事或音樂中,得到深刻的見解和靈感,並幫助釋放情緒和轉換心情。 (推薦閱讀:藝術治療是什麼?從創作解析心理狀態) 看電影 7 大健康好處 以下是看電影對身心健康的七大好處: 放鬆減焦慮:看電影可讓注意力集中在故事裡,幫助減少在現實中的焦慮感,若是看輕鬆有趣的電影,愉悅的氣氛可以幫助培養精力,並能夠用比較積極的心態迎接挑戰。 解壓抗憂鬱:大笑對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正面幫助,可紓解壓力、提升免疫力和對抗憂鬱等,下次若看到電影的搞笑橋段,就盡情大笑吧! 藉機釋放情緒:對於不善於表達情緒和悲傷的人來說,在看電影時也許會意外發現自己淚流不止,其實這是種釋放情緒的好機會,並且能藉此意識到自己內心的狀態或問題。 改善人際關係:與朋友或家人一起看電影,不僅可以增進感情,在觀影後交換心得,也能促進彼此的交流和互動,甚至也可在社交場合,和新朋友分享最近看的電影。 提升正面能量:電影中有各種不同於自己的人生故事和價值觀,觀賞後能幫助自己用新的角度看待生活,例如看完悲傷的電影後,我們會更傾向於珍惜當下,面對問題的心態也會比較正面。 訓練思辨能力:電影中的角色們所做出的各種行為,都可以刺激我們的思考和道德判斷能力。 找到目標動力:我們也許會因為看了某部電影,對故事裡的某種事物開始產生好奇或興趣,而幫助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找到目標以及前進的動力。 原來看電影的好處這麼多,今天大家不妨找個時間,去看場電影吧!


人際關係

年齡差距是問題嗎?姊弟戀魅力與克服

談戀愛,年齡重要嗎?對年齡差距大的伴侶們,社會有些簡稱,包括姊弟戀、老少配等,在近代社會愈來愈普遍,不分東西方,例如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比夫人小24歲、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則比妻子大24歲、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也大老婆24歲,其他如偶像林志玲、周杰倫等。對於年齡差距大的情侶來說,可能會面臨哪些困難?又該如何解決? 科學佐證的浪漫吸引力 進化行為科學(Evolutionary Behavioral Sciences)期刊曾指出,年齡在浪漫關係中發揮的關鍵作用,是因為它有傳達「信號」的能力。因為生理年齡對人們來說,是預期配偶的繁殖力和生存力的一種可靠線索,因為人類的性慾、自古以來對交配的喜好等,都和與年齡相關的繁殖力有關,所以年齡便成了決定吸引力的一項關鍵指標。 心理年齡的特別魅力 年齡的數字也許不是問題,但心理年齡的差異,就可能是種挑戰了。通常心理成熟或社會歷練較多的人,和年輕氣盛或喜歡嘗新冒險的人,其個性與喜好會有些不同,但有些人就是喜歡和自己特質不同的人,或是懂得欣賞對方和自己的差異,對他們來說,這些歧異反而是種無法擋的魅力。 年齡差距如何克服 根據科羅拉多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在2017年的研究顯示,大多數和比自己年輕的伴侶結婚的人,初期會感到很快樂,但過一段時間後,對婚姻的滿足感會明顯減少,反觀那些與自己年齡相近者結婚的人,幸福感和滿足感會比較穩定,並具有彈性。 除了感情經營的課題之外,姊弟戀或老少配也需要面對家人或外界的否定和批評。雖然有許多支持者認為真愛不分年齡,但也有許多反對者表示,和父母年齡相仿的人談戀愛,有違道德觀感,或容易遭抨擊是為了錢財才交往。無論外界怎麼說,重要的是自己、伴侶和家人三方的信任,若家人無法接受自己的伴侶,請試著用行動或事件來證明,自己在該段感情中,獲得了幸福與正面的成長。 最後,在感情中不妨多欣賞彼此的差異,互相學習,並適時調整心態,才能讓感情保鮮喔!


壓力管理

人類最好的朋友~養狗狗的7大好處

您有養寵物嗎? 許多人喜歡養寵物來陪伴,其中狗佔了主要的比例。據行政院農委會統計,2017年台灣人飼養的家犬總數超過177萬隻,比73萬多隻的家貓,多出100多萬隻,可見得大家有多愛狗。養狗不僅像多了個家人,對人的身心也大有益處,狗狗果真是人類的好朋友。而平常除了遛狗之外,也可以和牠們一起運動,當您想運動時,不妨帶著愛犬一起加入吧! 養狗有益身心好處多 養狗不僅是多了個陪伴的寵物,且對人的身心有很多好處,列舉如下: 降低壓力:和狗狗相處幾分鐘,就能達到降低血壓及焦慮的效果,人們在從事有壓力的工作時,若有狗在一旁陪伴,表現會比較好。 減少憂鬱更快樂:養狗的人通常比較不會憂鬱,主人和狗之間的互動,以及從狗身上得到的愛,有助於讓飼主的思想更正面,即便只是稍微看狗狗一下,大腦便會產生讓人感覺親密的化學物質,像是催產素(Oxytocin)。 讓身體更健康:研究指出,養狗的人比較有動力完成他們的健康計畫,因為當主人在遛狗時,對他們自己來說也是在運動,而且運動的品質更好。當一個家庭有養狗時,小孩子也比較願意出門運動,和狗玩在一起。 強化心智及社交圈:研究顯示,養狗和遛狗能增加社交互動,狗能助人漸漸不再害羞、脫離孤立,許多人遛狗時遇到其他遛狗的飼主時,會開口與其交談,因此增加互動。另外,經常照顧狗狗的小孩,其同理心和自尊心都會提高,撫摸狗狗、和狗狗玩,可以增加血清素(Serotonin)和多巴胺(Dopamine)的生成。 預防慢性疾病:專家指出,遛狗的人罹患糖尿病(Diabetes)的機率,是沒養狗的人的1/3;另外,養狗也能幫助小孩子預防自我免疫方面的疾病或過敏。美國辛辛那提大學(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College)的研究指出,家族有過敏史的小孩,若出生後就在狗的陪伴下長大的話,得濕疹(Eczema)和氣喘(Asthma)的機率較低。 增強心血管健康:研究指出,養狗和降低心跳速率、血壓、膽固醇(Cholesterol)、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是相關的,有助於整體心血管健康、降低患冠狀動脈方面的疾病及心臟病的風險。 找出疾病與陪伴病人:有些狗被訓練來嗅出皮膚、腎臟、膀胱、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等疾病,有些狗則用來陪伴一些如大腦受創傷、自閉症(Autism)、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等病人;另外有些狗則陪伴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患者,對於緩和他們的暴怒和侵略性的行為,似乎也有所幫助。 訓練狗狗有撇步 雖然養狗是件好事,但同時也是個重大的責任,要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處理大小便、幫牠們洗澡、帶牠們去玩,而訓練牠們乖乖的也是很重要的,就像在教小孩一樣。 訓練狗的5大好處: 訓練狗狗的過程中,也能增進狗和主人的感情。 狗和主人有了共同語言後,能了解主人的指示。 狗在接受訓練的過程中,也會訓練到心智。 狗若很乖巧,就不需擔心牠們會亂跑或隨地大小便。 狗受過訓練後,可以帶牠們去認識更多人或同類。 4個基本指令/動作 不需要訓練牠們到很厲害,只要讓牠們聽懂一些基本的指令就很好了: 坐下:手拿食物站在狗狗面前,將食物靠近牠的鼻子讓牠聞,再稍微把拿著食物的手抬高,讓狗狗順勢朝著食物方向抬頭,同時讓狗狗順勢坐下,等牠坐下後,喊「坐下」,再給牠食物。 過來:幫狗戴上狗鏈和項圈,拉著狗鏈和狗狗保持一小段距離,然蹲下來與牠同高,對牠喊「過來」,同時輕輕拉一下狗鏈,等牠過來時再給牠食物。 等一下:教這項指令前,要讓狗狗先學會指令1。讓狗狗像指令1所述坐下後,將自己雙手手掌打開,雙手掌心同時朝向狗狗,喊「等一下」,然後往後走幾步,若牠沒有動的話就給牠食物,再慢慢增加自己後退的距離。 離開:自己雙手各拿著同一種食物,將其中一隻手伸向牠,但不要讓牠看到食物,然後喊「離開」,不管牠要聞、舔、抓或叫,都不要理牠,等到牠不再試著拿到您手中的食物後,就把另一手裡的食物給牠吃。接著繼續重複做一樣的步驟及指令,一直練習到您喊「離開」時,牠真的不理會您伸出的手為止。 和狗狗一起運動 養狗不但對人類有益處,也是人在運動時絕佳的好夥伴,可以試著和愛犬從事以下的運動: 遛狗:這對狗和人來說都是很好的運動,遛狗的人身體質量指數(BMI)會降低,也比較不會罹患慢性疾病或有憂鬱症狀。 跑步:第一次和狗狗慢跑時要放慢速度,評估牠能跑多遠,再慢慢增加距離,狗通常喜歡跑在主人前面,如果牠和主人平行或是落後了,表示該讓狗狗休息了。 爬樓梯:和狗狗一起爬樓梯,主人可以訓練到股四頭肌、大腿後肌和臀肌,下半身會更緊實。 瑜伽:和狗一起做瑜伽,有個名詞叫做Doga (Dog+Yoga),主人可以幫助狗狗做些姿勢,或幫牠按摩、指壓,可增進人狗的感情,同時也可幫狗狗做些健康檢查,摸摸牠的毛皮下是否有腫塊或異物。 足球:有些類型的狗喜歡玩足球,買個防咬的足球,等愛犬學會用鼻子或腳爪踢球或運球之後,再玩其他的玩法,例如把球踢遠,讓狗去追球。 丟飛盤:和狗狗玩你丟我接的飛盤遊戲,可以把飛盤當作吃飯的盤子使用,讓牠更熟悉飛盤,或把飛盤放在地上旋轉或滾動,讓狗狗更融入飛盤遊戲。


壓力管理

趕快找本書來看!閱讀可防失智、減壓,還能改善憂鬱症!

閱讀除了可以讓人暫時逃離生活壓力,也可以改善健康、為生活帶來幸福及充實感。其實書籍是很棒的休閒娛樂,每本書都有獨特的故事,也不必擔心如3C產品般受電量限制。 此外,閱讀亦具有平靜心情的效果,能清除心理的負面想法,有助於改善憂鬱症(Depression)及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甚至降低失智症的發作風險,以下《Hello醫師》為你整理5個閱讀所帶來的好處。 1. 減輕壓力 壓力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力高達60%,當壓力過大時,中風風險會提高50%、心臟病風險會提高40%。當然生活中不可能完全沒有壓力,但我們可以藉由一些方式來減輕壓力,避免讓它成為嚴重的健康問題,閱讀就是其中一項好選擇。(同場加映:壓力大怎麼辦?認識壓力和焦慮、教你7招實用減壓) 根據英國蘇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的研究發現,閱讀可以降低68%的壓力值,甚至比聽音樂或散步的效果更好。神經心理學家大衛·劉易斯博士(Dr.David Lewis)發現,只需6分鐘閱讀時間,無論是報紙或書籍,都可使心率減慢和緩解肌肉緊張。 2. 讓人變聰明 閱讀可以增加腦中的詞彙量,促進智力發展。研究發現,年紀愈小的小孩,若閱讀能力愈強,則可能愈聰明。 一項2014年發表於兒童發展雜誌(Child Development)上的研究發現,7歲時閱讀能力較強的兒童,在智商測驗中的得分高於閱讀力較弱的兒童。 3. 減少焦慮 閱讀可減少負面思想,讓人不易感到焦慮及憂鬱,並對大腦有撫慰作用。當人透過書中角色在故事穿梭時,便會不自主地遠離負面及焦慮想法。 此外,閱讀還可減少與他人的疏離感和孤獨感,幫助治療如焦慮和憂鬱等心理健康問題。(推薦閱讀:焦慮症是什麼?6大類型你可能都聽過) 4. 更有同理心與社交技巧 2013年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常閱讀小說的人,更能理解人們的信仰、慾望和想法與自己的不同,也就是更有同理心。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應用心理學和人類發展系(Department of Applied Psychology and Human Development )的研究作者基思.奧特利(Keith Oatley)認為,小說會使讀者與書中角色連結起來,讓讀者容易對現實中的人產生更多共鳴,進而發展人際關係。 5. 減緩認知能力的衰退 隨著年齡增長,腦部功能會逐漸退化,但部分研究指出,閱讀除了可幫助減緩並預防認知能力衰退,還有助於避免更嚴重的認知障礙,如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美國若許大學醫學中心(Rush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的研究人員,於2013年在神經病學雜誌(Journal of Neurology)發表研究指出閱讀和其他刺激心智的活動,可能會減緩失智症(Dementia,俗稱老年癡呆症)的發生,該研究針對294名平均年齡89歲的年長者,在他們死亡前約6年開始調查研究,並分析他們的大腦,發現在早年與晚年有閱讀及寫作習慣,或其他心智刺激活動者,他們的大腦較少出現失智症患者常有的病變與斑塊。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情緒障礙

趕走冬季憂鬱!6個方法簡單做得到

冬天日照時間比夏天短,尤其是緯度較高的溫帶及寒帶國家,冬夏日照時數的差異更明顯,冬天的日照長度可能不到全天的三分之一。但人體若缺乏日照,會使體內血清素和維生素D變少,進而容易出現憂鬱傾向。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的專家表示,冬季感到憂鬱是很常見的,徵兆包括常感到悲傷,體力與精神不佳等。 對此,有個專門的醫學名詞為季節性憂鬱症(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SAD),也稱作季節性情感疾患,是一種與季節變化有關的憂鬱症(Depression, 也稱抑鬱症),通常以冬季為好發時期,而這類「冬季限定」的憂鬱症稱為冬季憂鬱症(Winter depression),會開始對事物失去興趣、疲勞、專注力差以及食慾改變(通常是食慾增加)等。 若您感覺自己疑似有冬季憂鬱症的情形,或是冬天長期感覺悶悶不樂,不妨嘗試以下幾種方式來幫助改善情緒、趕走憂鬱。 1. 吃對食物 心情不好的話,不妨為自己泡一杯熱可可吧!除了嗅覺和味覺的享受之外,天然的可可粉可以改善情緒且有益心臟健康。若加入牛奶還可一次補充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維生素D,這樣的組合有助於提高血清素(Serotonin)的水平,幫助身體放鬆。 另外,魚類也是一項好選擇,每週吃3~5次如鮭魚、鱒魚、沙丁魚或鮪魚等魚類,它們所富含的omega-3脂肪酸,有助於改善情緒。早餐多吃全穀物、蔬果和雞蛋(良好的膽鹼 Choline來源,有助於調節神經功能和新陳代謝,可保持身體能量穩定)也能為身體注入活力。 2. 睡眠規律 戈蘭教授表示,最好訂定一個睡眠時間,並建立一套固定的睡前和起床流程,例如若每天11點就寢,10點就將房間燈光減弱以培養睡意。根據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的建議,每晚至少要睡滿7小時,來維持整體的健康。 若覺得難以入睡,請注意睡眠環境的舒適,例如讓室溫稍涼、阻絕光源,都能助您入眠。 3. 開始運動 如果您過去沒有運動習慣的話,不妨試著在午餐後到戶外散步、走樓梯取代搭電梯等,再來養成其他的運動習慣。西北大學精神病學與行為科學副教授賈桂琳·戈蘭(Jacqueline Gollan)博士表示:「各種類型的運動都可以,每週至少做4次、每次20分鐘的中高強度運動,可減少憂鬱的情緒。」 4. 寫下待辦事項逐一完成 把生活中的待辦事項寫下來並逐一完成,可以讓您獲得成就感喔!例如列出規劃和收納家中的雜物、整理花圃等事情,利用一個下午把它完成。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人天生就渴望「自己有能力勝任並完成事情」的感受,這種自我肯定能帶來幸福感。 5. 看場搞笑電影 專家認為「笑」可刺激大腦,幫助對抗憂鬱症,而且笑具有傳染性,所以不妨找幾位朋友,租個搞笑影片一起觀賞,或去電影院和觀眾們一同解放大笑吧! 6. 多社交與人互動 研究證實,社交可幫助心理健康,並有助於抵抗冬季憂鬱。如果想起某位朋友,不妨嘗試聯繫對方吧!假日時也可以和家人朋友出門,來趟小旅行或去聽場演唱會,即使只有一天的活動,也可以幫助情緒獲得改善。 若出現如慢性疼痛、頭痛、睡眠障礙或是心臟病(Heart disease)等,也可能都和憂鬱症有關。所以若您的情況一直未獲得改善,最好還是尋求專業醫師諮詢,才能避免問題惡化。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