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談到健康,不能只顧生理而忽略心理。影響全人類的三大疾病,憂鬱症名列第二,僅次於心血管疾病,而心理健康卻常常被忽略。在這個類別,你可以認識各種心理狀態和問題、影響心理健康的風險因素,以及心理治療的方式。

基礎知識

心理健康

「壓力山大」做什麼都不對?3招助您睡好、養顏、有活力

台灣平均工時長,高居全球第6,許多人每天面臨「壓力山大」,感覺做什麼都不對;壓力如影隨形,有人卻可能因長期處於高壓之中,漸漸對壓力感到麻痺;其實,壓力對生活與健康的影響不容小覷。《Hello醫師》帶您了解壓力3大影響,並提供3種簡單有效的減壓方法,助您睡好、養顏、有活力。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工時長,壓力倍增! 上班時,郵件和訊息如雪片般飛來,會議有如「車輪戰」,一場接著一場;有時連午休也不得閒,只能邊吃飯邊處理未回覆的訊息;下班後,主管又奪命連環叩,傳來新任務。每天周而復始,隔天一早,戰鬥行程又重新開始。 這樣的場景,您是否很熟悉呢? 根據勞動部最新國際勞動統計,2023年台灣年工時高達2020小時,排名高居全球第6名,在亞洲更僅次於新加坡。長時間的工作與快速節奏,讓現代人每天像陀螺般轉個不停,幾乎無法停下腳步,更可能導致壓力不斷累積,進而影響身心健康。 小心被壓垮!壓力3大影響 1.健康 根據高雄醫學大學《高醫醫訊》指出,壓力會透過「直接途徑」與「間接途徑」影響健康。 直接途徑:直接造成生理影響,短期內可能讓人不適,長期下來則會影響身體健康、破壞平衡。 間接途徑:指的是壓力造成行為改變,間接影響健康,例如:飲食不正常,吃得更油、更鹹或更甜、睡眠時間變短、沒有時間運動,或因忙碌無暇留意身心狀況而延誤就醫等。 2.生活 壓力也會對生活造成影響,長期處於高壓之下的人,生活步調可能遭受影響,也可能出現以下狀況: 自我懷疑,否定自己的價值 經常對事物抱持著憤世嫉俗或負面的看法 刻意遠離人群,孤立生活 容易對他人發脾氣,影響人際關係 依賴某種特定物質 頻繁從事特定事物,例如使用社群媒體、購物或賭博 3.工作 當身、心都出問題時,工作表現便容易更差;表現一旦變差,工作壓力又更大,最後便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英國非營利組織《Mental Health UK》指出,長期工時過長與壓力過大,會對職員造成以下影響: 注意力不集中 效率、生產力下降 拖延並花更長時間完成工作 經常遲到 缺席率上升 由此可知,學會適時調節壓力十分重要。壓力對人的影響是無形且漸進的,壓力從日常生活各個面向影響我們,對於亞健康族群或想要追求養生與美容的族群,更應該特別注意。 適時充電、調節壓力,健康維持有3招 有人用出國旅遊、吃一頓大餐或和朋友出遊等方式調節壓力,雖然可快速轉換心情,但有時硬擠出時間從事娛樂,反而讓自己忙上加忙,還可能造成反效果,更無法立即從根本為身體充電。 其實,調節壓力不難,關鍵在於良好的睡眠,加上規律的運動,並視個人需求搭配紓壓產品,便可達到健康維持的良好效果。 1.睡眠 充足的睡眠是維持健康、緩解壓力的重要基礎。根據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成人每晚需要7~9小時的優質睡眠,才能讓大腦與身體充分恢復。 以下提供5種提升睡眠品質的方法,幫助您睡好,讓身體能充分休息: 建立固定作息:每天固定時間上床與起床,即使是假日也維持規律作息,幫助身體建立生理時鐘。 睡前放鬆儀式:例如泡澡、閱讀、冥想或深呼吸等,讓身心進入放鬆狀態,幫助更快入睡。 調整睡眠環境:確保臥室保持昏暗、安靜與涼爽,避免刺眼的光源造成刺激,降低外在干擾。 減少入睡刺激:入夜後避免飲用咖啡因飲品,同時也避免睡前滑手機,干擾睡眠週期。 規律運動:每天適量運動能幫助身體釋放壓力、提升睡眠品質,但避免睡前過於劇烈運動,以免影響入睡。 2.運動 運動不僅能強身健體,也是最好的紓壓方式之一。運動時,身體會釋放腦內啡(Endorphins),這是一種「快樂荷爾蒙」,讓心情變得更愉悅。 對於忙碌的現代人來說,沒有時間運動是最常見的困擾。其實,運動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簡單「10~20分鐘」的高效運動也能有效緩解壓力,例如: 快走或慢跑:幫助調節體內機能正常運作。 瑜伽或伸展:透過深呼吸與肌肉伸展,放鬆緊繃的身體。 居家阻力訓練:如深蹲、伏地挺身,透過肌肉收縮,增加身體能量。 每天只要抽出短短的10分鐘,就能有效舒緩壓力,讓身心靈同步獲得紓解,工作效率與生活品質也能同時提升。 3.紓壓產品 除了睡眠與運動,坊間也有創新科技產品能幫助舒緩壓力。例如透過光能與聲波技術,打造更舒適的居家放鬆環境。 「mira lite 曜樂組合」結合曜樂儀與曜樂貼片,透過光能科技與聲波共振技術,為身心帶來多面向的紓壓體驗。 曜樂儀:穩定輸出紅光、藍光、近紅外光與遠紅外光,透過不同頻率的光波與聲波,有助體內循環與新陳代謝,調節生理機能狀態,帶來放鬆體驗,更可幫助提升活力,展現青春美麗。 曜樂貼片:採用水凝膠材質,發揮遠紅外光轉換技術,並結合經穴理論,輕鬆貼敷關鍵部位,有助入睡及調整生理機能,讓健康更容易維持。 相較於市售僅強調單一光療或聲波產品,「mira lite 曜樂組合」以更全面的技術,結合光療、聲波共振與經穴調理,以「三合一」加乘效果,提供完整的健康調理,讓因壓力而疲憊不堪的身心靈,可以充分放鬆、恢復能量。

探索更多心理健康類別

看更多 心理健康 相關文章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料理是種治療:科學證實助紓壓有自信

經歷一整天辛苦的工作之後,也許您不想再花力氣煮晚餐,但根據科學研究結果發現,透過做料理,可以療癒我們的心靈,幫助紓解壓力喔! 美國的料理藝術治療師茱莉歐哈娜(Julie Ohana),將料理當作一種治療工具,專門用做菜來治療別人的心理健康。她表示,在家做飯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放鬆和紓壓方式,若我們養成下班後做料理的習慣,大腦會開始把它視為切換到居家模式的開關,藉此達到心理分離(Psychological detachment,或稱心理抽離)。心理分離是指當下班後,生理或心理層面都感覺完全離開了工作,除了能提高生活滿意度,也可改善家庭關係、減少心理壓力,並在隔天更積極地工作。以下介紹烹飪為心理健康帶來的四點好處: 1. 讓大腦休息 根據研究指出,從事繁重工作、經常做出複雜決策和工作時間長的人,通常在回家後較不願意動腦思考。這時不妨拿出過去蒐集或已經找好的食譜,按照步驟做菜,透過從事有形的事務,可避免心思繼續沉浸在當天的壓力中。 2. 培養正念 專注做菜時,無形中其實也在練習正念(Mindfulness),正念是幫助對抗工作或生活壓力的一種實用的方法,透過將意識集中在當下的感受,斷絕與當下無關的煩惱。例如用心觀察蔬菜的外觀、麵團的觸感,或烤麵包的香氣等,若心中出現任何不相關的雜念,就會清楚地察覺到,這時馬上捨棄這些不必要的煩惱,才能真正的「活」在當下,不受負面情緒牽引。(建議閱讀:什麼是正念?深呼吸放鬆,一起認識正念十大好處) 3. 激發創造力 名廚齊波拉·埃娜芙(Zipora Einav)認為烹飪應被視為一種藝術,我們可以用各種食材,探索和變換出不同料理,帶給家人前所未有的驚喜。而那些對工作或生活感到沉悶又無聊的人,不妨透過修改既有的食譜,或創作新菜色,可以從中獲得成就感,並且更肯定自己的能力。 4. 提升自信心 名廚齊波拉表示,當我們完成了某樣讓自我感到滿意的東西時,會有強烈的成就感,同理言之,當我們為他人準備一頓美味的餐點時,會刺激自信心,而且這也會影響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激勵我們嘗試新事物。(推薦閱讀:你認識自己嗎?了解自我意象建立自信)


人際關係

個性如何看大頭貼就知道!教你從7種頭貼看5種人格特質

自我形象的呈現是一門學問,尤其是社群軟體的大頭照,從照片風格就可看出個人的人格特質。 美國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從6萬6千位推特(Twitter)用戶的大頭照與貼文中進行研究,歸納出7類大頭貼及5種對應的人格特質(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以下《Hello醫師》為你介紹各類大頭照及人格特質,快來看看你的頭貼是不是正如研究所說吧! 你是什麼人從頭貼就知道,從7種頭貼看5種人格特質 該研究所歸納出的5種人格特質如下,以下為大家一一分析: 外向性格者(Extraversion) 經驗開放性格者(Openness to Experience) 親和性格者(Agreeableness) 神經質性格者(Neuroticism) 自律性格者(Conscientiousness) 1. 大頭貼裡是一群人的大合照 放一群人合照的照片作為大頭照的人,通常性格外向,熱愛社交活動和人接觸。對他們而言,用合照當頭貼很正常。 這類人的照片顏色和背景通常很鮮豔,且照片會展現出年輕、陽光的氛圍,因此較不容易從這類人看到較靜態、文靜氛圍的照片。 2. 大頭貼走在時尚尖端,追求美感和獨特性 大頭照很時尚的人,屬於經驗開放性格者,與一般人擁有不同的審美觀,對於不熟悉事物的接收度很高,所以不難發現其大頭照和其他照片的選擇都很獨特。 這類人可以說是美學、知識與跳脫規範的綜合體,他們很注重照片的對比度和銳利度,且情緒容易因自身的審美觀而轉換。當這類人受到負面情緒影響時,甚至會比情緒不穩定性者更不願見人。 3. 大頭貼柔美朦朧 放這類大頭照的人通常是親和性格者,人格特質是追求社會良善與和諧,也是5種人格特質中最具正能量氛圍的人,相較於自律性格者,親和者的照片會帶有柔光及模糊的效果,而其運用的色彩也會更為鮮豔。 4. 大頭貼裡有可愛的毛小孩 研究發現選用貓為大頭照者,偏向經驗開放性的特質,而以狗為大頭照者,則較為外向、自律與親和性。不同的寵物象徵不同的人格特質,好比說貓給人的印象是乖巧和敏感,狗則是有活力、愛交際。 5. 大頭照講究光線、顏色及比例 這類人多屬於自律性格者,對大頭照有自己的一套邏輯,他們想呈現給大眾開心又自然的畫面,而且照片的品質和比例必須是好的。這類人非常看重自我紀律和秩序,他們也會隨著身處的社會規範和價值,而改變照片的風格。 6. 大頭照看不到完整的臉 這類人多屬於神經質性格者,通常敏感度很高,對於上傳自拍照很抗拒,所以通常相簿裡不會有跟人的合照,有的可能只是不需要露臉的圖片。 這類人很容易被負面情緒影響,並缺乏安全感,他們所表現出來的神情往往憂傷痛苦。遇到要露臉的情況,他們可能會用眼鏡或其他配件,去掩飾臉上的瑕疵,例如痘疤、黑眼圈等。 7. 動不動就換大頭照 經常更新大頭照者,通常很自戀,他們覺得只有透過頻繁地換大頭照,才能吸引眾人的目光。 這類人以女生為主,且大多喜歡拍出時尚雜誌風的照片,她們尤其喜愛有魅力及戲劇性的拍照手法,藉由不斷努力更新自己在社群網站的狀態,來達到自我崇拜的滿足感。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拒當旁觀者,終結網路霸凌!3招反霸凌自我保護

網路霸凌頻頻發生,不管是巴黎奧運引起全球矚目的拳擊好手林郁婷、擁有上萬粉絲的明星藝人、或是每天使用社群的你我,都有可能成為網路霸凌的受害者,網路安全公司McAfee的報告曾指出,有近1/4的青少年曾是霸凌者的目標,更有2/3曾目睹過網路霸凌,雖然這些數據令人憂心,但根據董氏基金會的調查,只要我們從「旁觀者」轉為「發聲者」,就有將近50%的機率可以讓霸凌者停止行為。 網路霸凌陰影下:青少年心理健康亮紅燈 網路霸凌可說是今天年輕人需要面對的大挑戰,愈來愈多人會在真實世界中壓抑自己的情緒,然後透過網路來抒發,這使得社群媒體成了霸凌的新環境,對於身心都還在成長的青少年來說,心理健康更容易受到霸凌的影響,進而產生自我認同、行為和性格的負面影響。 什麼是網路霸凌 根據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指出,「網路霸凌」(cyber-bullying)指透過電腦或電子通訊軟體,以社群網站、部落格、手機簡訊、電子郵件等方式散布不實訊息,對特定人或特定人身邊的親友進行騷擾攻擊,將訊息快速蔓延,使受暴者遭受歧視、恥笑。其中包括對特定人以充滿歧視性的批評、張貼令人難堪的言語攻擊、用移花接木的圖樣、個人秘密照片、難堪的票選或充滿性暗示的貼圖攻擊。 網路霸凌之所以可怕,是因為它能摧毀一個人的網路聲譽,所有關於當事人的網路資訊都會被一覽無遺,這包含被霸凌者誣告或造假的檔案,甚至還會帶給受害者在現實生活中的影響,其傷害是極具破壞性的。 別袖手旁觀 只要「發聲」就能遏止霸凌 根據董氏基金會的調查,全台約有28,250名的青少年有被霸凌的經驗,其中18.8%甚至有自我傷害行為;一年之內有被網路霸凌者,五成對生活有影響,近三成感到孤單,或出現情緒不穩、易怒、躁動不安。 另外英國反霸凌組織「拋棄標籤」2020年針對英國學生的調查報告顯示,在13,387 名12~18歲的被霸凌者當中,有44%感到焦慮、36%陷入沮喪、33%有自殺傾向、2%會傷害自己、18%開始蹺課、12%有飲食障礙、12%出現反社會行為特徵、11%嘗試自殺、9%逃家、8%更會用酒和毒品麻痺自己。 霸凌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不言而喻,而我們一般人能做的,就是鼓起勇氣從「旁觀者」變成「發聲者」,就有近50%機率阻止霸凌事件的發生。 3招面對網路霸凌:不回應是最佳策略 面對網路霸凌,我們到底是該立即反擊對方,還是採取封鎖及迴避的行動,以下是幾點您可以做的自我保護方法: 1. 全部證據存好存滿 證據會說話,將對方發的所有具詆毀性的檔案存起來,好讓警察有可靠的線索能遵循,不給加害者有脫罪的可能。建議受害者把畫面也都截圖下來,這樣對方所使用的載具上呈現的帳號、日期和時間,就能一併被看見。 2. 不做任何回應對方的行為 面對網路霸凌時,保持冷靜很重要。霸凌者常常試圖引起受害者的情緒反應。在這種情況下,不回應可能是明智之舉。考慮封鎖對方的帳號,並向相關平台舉報不當行為。記住,你沒有義務回應每一個評論或指控。如果感到困擾,可以尋求網站管理員或相關權責單位的協助。他們通常有處理這類情況的經驗和程序。保護自己的心理健康和網路安全是首要任務。如果情況嚴重,不要猶豫尋求專業人士或執法單位的幫助。 3. 分享經歷與心情 每個人面對困難時的反應不同,有些人可能需要時間獨處,有些人則更願意傾訴。重要的是,要記住你並不孤單,總有人願意傾聽和幫助你。適時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正面影響。無論是青少年還是成人,如果遇到困難,不妨考慮與信任的人傾訴,無論是父母、家人、朋友,或是專業的心理諮商師,都是可訴說的對象。分享不僅能讓自己的情緒有個出口,也可能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建議。 --- 自殺解決不了問題,卻留給家人無比悲痛。請珍惜生命,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24小時)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為什麼「恐同 」?因不了解與沒安全感

同性婚姻目前在全球有20多個國家已合法化,全球也有很多出櫃或結婚的同性戀名人,但同性戀議題至今仍呈現兩極化,支持的一方力求社會和法律的認同,反對的一方則不願接受同性成家這種非典型的關係,甚至在極端的情況下,反對同性戀者會衍生出異常的恐懼及排斥感,也就是同性戀恐懼症(Homophobia,或稱恐同症或反同症)。 對不了解的事物會不安 恐同症是指對同性戀者會產生負面的情緒反應,包括不舒服、憎惡,以及恐懼感。有的恐同者會對同性戀者產生極大的反彈,或許就是因為對不熟悉的事物所產生的恐懼和誤解,以至於他們沒有辦法去信任這新的價值觀。人在不了解的事物面前會感到不安,這是人性,就同性戀族群為例,他們顛覆了傳統的一男一女家庭觀,導致反同者認為有責任「糾正」他們的行為。 恐同者的行為模式從輕微的言語霸凌,到嚴重的肢體霸凌,都會對同性戀者造成難以磨滅的傷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公布的2017年報告指出,有45%的英國同性戀學生在學校飽受霸凌,其中40%的學生為了保護自己而選擇蹺課。 實際上,同性戀者在學校被霸凌天天都在上演,該報告顯示,有高達86%的同性戀學生,持續受到被人用同志(Gay)等字眼的言語霸凌,語言學家東尼索恩(Tony Thorne)說,同志一詞在今天年輕人的世界,還帶有「遜」和「垃圾」的負面意思。 學習認識與接受自己 細細剖析恐同者的心理,其實他們的行動背後是因為恐懼,不單是對不熟悉的事物感到害怕,他們也不敢面對自己內心的不安全感。一份針對義大利大學生的研究發現,相較於在親密關係中有安全感且能自在做自己的人,在親密關係中較不自在且沒安全感的人,所表現的恐同特徵會更明顯,因為他們會嫉妒這些勇敢出櫃做自己的同志。 當面對這種恐懼和不安全感,恐同者可以找專業的諮商師尋求幫助,治療方法有很多,包括行為治療、心理治療、 藥物治療、暴露治療,以及放鬆技術。 由此可見,情緒管理就變得至關重要,人要學習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弱點,沒有人是完美的,下次遇見同性戀者時,不妨先放下既有的主觀和偏見,誠實地看待對方和自己,或許會有意外的驚喜與收獲,發現一個新世界。


心理健康

交友App玩咖多?5招揪出愛情騙子

您或許聽過這種說法:現代人忙到連交友和交往的時間都要省,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求快、求方便的高科技時代,甚至現在只要透過交友軟體(App)和網站 ,手指輕輕一滑就能決定婚姻的對象了。但是,線上交友的使用者,並不都抱有單純認識或交往的心態,根據美國媒體《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揭露,約會網站有多達10%的假帳號,甚至有些約會網站平均每天要刪除600多個假帳號。 辨識詐騙者並自我保護 不只在歐美,線上交友近幾年在台灣也很盛行,甚至連很多專業的社群網站也「淪陷」了,有不少人利用社群網站加好友,進而設局詐騙。對於想認真經營長期關係的人而言,更要謹慎考量,避免遇到玩咖、玩完走人或腳踏多條船等狀況,嚴重些的還可能被騙財騙色,這些都是在線上交友或使用交友軟體時,要先打好的預防針與心理建設。 利用怕寂寞與渴望被愛的人性,使得線上交友的詐騙案例,從過去至今仍層出不窮,因此,如何偵測以及知道對方是否真心想投入感情,就變得至關重要了。以下提供5個方法供參考,讓您可以透過這些線索去察覺,並保護自己。 1. 一「見」鍾情長篇情詩 還沒真的「見」過面,光憑檔案照片以及線上聊了幾句,就說自己愛上你了,這是愛情騙子一貫的技倆。他們擅長用花言巧語擄走受害者的心,一開聊就長篇情詩,其實只要一拷貝那些情話,上網一查就會發現都是抄來的。 以西方的情況為例,為塑造良好背景與深情形象,這些騙子大多自稱來自英、美等國,職業清一色是醫師、將軍或油井工程師等,更瞎的是,他們都在中東工作,然後另一半都過世了,都有孩子,都想幫孩子找個媽,想藉此激起女性的母愛。把這些模式串起來,就覺得比扯鈴還扯。當他的故事得到您的信任後,他們就會開始用各種名目與方式,跟您要錢或要信用卡資料。 2. 照片=照騙?核對身分很重要 確認對方的身分很重要,若發現對方的頭貼照片、背景資料,不但高富帥且像專業模特兒,很可能對方不是他所宣稱的人,這些人的檔案一般有以下特徵:長相迷人、中等身高、中年、工程師(男)或學生(女),以及高收入族群。 現在只要滑鼠一點,不僅可以用名字去查尋,連照片也能下載,之後再上傳至反向圖像搜索網站,做身分的核對,寧願花點時間做好功課,也不要浪費在一個騙局上。 3. 以不暴露私人資料為準則 當遇到總是想跟您要私人通訊方式來聯繫,而非網站或交友軟體來傳訊息者,就要提高警覺了。請切記別暴露私人的資料給對方,包括手機和其他聯繫方式,有些會不斷地詢問您的住家地址,有的則會慫恿您使用其他的網站,並升級成為會員。 4. 邀請對方視訊或見面 如果您不喜歡打字,而邀請對方視訊或約時間碰面,通常這些騙子都會拒絕,或是要您幫忙付交通費,很明顯大多是網路詐騙。另外,約會的地點請務必選擇人多的公共場所,而不要選擇私密的地方,像是對方的住處或不安全的場所,特別是在第一次見面時,一定要把自身的安全放在第一。 5. 讓關心您的人知道 如果您正在使用交友軟體,請至少讓關心您的朋友或家人知道,有經驗的人可以幫助並在身邊陪伴您,同時您也能避免吃不必要的苦頭,畢竟「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身邊有人給予建議和協助,總比一個人面對來得好。 網路交友只是一個輔助工具,而非交友的唯一選擇,別急著想馬上就收割成果,當遇到假帳號或被詐騙的情況,一定要記得舉報,除了保護自己,也避免更多人受害,更重要的是,當您找到對的那個人,請用心並耐心經營這段關係,才能走得更長遠。


壓力管理

職場媽媽兩頭燒!5招平衡家庭與工作

現代有許多職場媽媽,白天忙工作,晚上下班還得趕回家照顧小孩,在兼顧職場和家庭的忙碌生活中,多半連一個人放鬆的時間都沒有,也很難顧好自己的健康。媽媽們不妨嘗試以下5種方法來調劑身心,平衡一下工作與家庭兩頭燒的壓力。 1. 早起 若職業媽媽可在孩子起床前,提早15分鐘起床,做些簡單的瑜伽伸展、讀一些喜歡的書籍,或是安排當日行程,想著如何讓自己在當天過得開心,甚至躺在床上深呼吸幾分鐘等,都是可提高心情品質,和減輕壓力和焦慮的好方法。 2. 提前計劃和準備 組織能力對職場媽媽來說十分重要,如果能事先規劃當日或近期的事項,可幫助減少突發狀況的發生,進而預防突來的焦慮和壓力。例如將小孩託付給保母之前,可根據孩子所需,多準備幾套換洗衣物,或是其他可能會用到的東西。 此外,試著提前計劃並簡化待辦事項,建議可以寫在紙上,會讓思緒更清楚,也不怕因忙碌而不小心忘記。(相關好文推薦:全職媽媽非傭人!4招愛自己兼顧全家) 3. 適時說不、設定界線 職場媽媽的生活身兼多種角色,例如母親、老婆、同事、員工等角色,且盡力將每個角色做到最好。然而,請記得,盡力做好工作並不代表要對任何要求照單全收,請適時地說「不」,拒絕一些您認為次要的事情,保留一些時間和空間給自己,才不會因此操勞過度。 4. 睡眠充足、多運動 有充足的體力,才有辦法照顧家庭和勝任工作,所以職場媽媽們請盡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睡覺睡滿7小時、飲食營養均衡、規律運動等。(推薦閱讀:睡出好健康:睡飽飽減憂鬱增強抵抗力) 值得一提的是,運動對於職業媽媽而言,不但能減少壓力,還能刺激大腦分泌腦內啡(Endorphin),讓人感到更加愉悅,因此即使每日只花20分鐘來運動,也具有正面效果。 此外,現代人在忙碌的生活中,雖然很難維持健康的生活作息,但請各位辛苦的母親一定要記得好好照顧自己的健康,偶爾讓自己的大腦適時放空,才能避免壓力造成的倦怠。 5. 培養孩子成為家事小幫手 孩子們雖然常是造成家中混亂的主因,但也可以讓他們成為做家事的小幫手。一般人覺得孩子年紀還小,無法承擔家務,其實可以訓練孩子從身邊的事務做起(如收玩具、穿脫衣物),再依孩子的能力,給他一些足以擔負的家務職責。(同場加映:做家事學獨立!教小孩學習生活技能) 不過,初期要先示範給孩子看,並包容孩子在學習歷程中所犯的錯誤;一旦孩子技巧熟練後,可藉遊戲及競爭的策略,引起孩子想要參與家務的動機。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壓力管理

哈哈哈笑聲會傳染!大笑5個健康好處-減壓延壽增強免疫力

有人說:「大笑治百病」。笑,也是一種國際共通語言,大笑更被當成一種運動,例如源自印度,盛行於歐美的大笑瑜伽(Laughter yoga)。快樂的情緒對身心有很多益處,笑聲還具有很大的感染力,且有科學根據。大笑到底有什麼魔力?以下讓我們一探究竟! 研究證實笑聲會傳染 您是否有過這種經驗,當聽見別人大笑時,自己也想笑,甚至忍不住就直接笑出聲來?這是很正常的,倫敦大學(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認知神經學教授蘇菲史考特(Sophie Scott)也同意道:「您笑,全世界都跟著笑」。史考特與其團隊的研究顯示,當人聽見笑聲時,大腦掌管情緒的前運動皮質區(Premotor cortical region)會開始活躍,同時刺激相應的臉部肌肉,而使我們更容易笑出來。 此研究是以功能磁共振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觀測受試者在聽到不同聲音時的大腦反應,比起尖叫、嘔吐等負面聲音,笑聲與勝利的歡呼等正面聲音,引起大腦的反應會強烈許多,顯示正向情緒的感染力,遠勝過負面情緒。芬蘭阿爾托大學(Aalto University)與芬蘭國家研究中心的研究,也顯示相同的結果。 大笑的5大健康好處 釋放壓力:大笑可降低壓力荷爾蒙(Cortisol,又稱可體松、皮質醇) ,同時能分泌腦內啡(Endorphin,又稱胺多芬),讓人產生愉悅的感覺。因此大笑能減壓、去焦慮、緩解疼痛與不適,讓緊繃的身心都放鬆,且可持續長達 45 分鐘。(推薦閱讀:壓力大怎麼辦?認識壓力和焦慮、教你7招放鬆紓壓) 增強免疫系統:除了減輕壓力,大笑還能促進免疫細胞生成、增加抗體,進而提升免疫力,避免感冒及疾病找上門。(同場加映:減壓提升免疫力!愛愛7大好處報你知) 燃燒卡路里練腹肌:一天若笑 10~15 分鐘,便能消耗約 40 大卡的熱量,一年下來能瘦下1~2公斤。而且大笑時,會牽動到腹部的肌肉,與訓練腹肌時運用到的肌肉非常相似。 促進心血管健康:大笑會加速血液流動、促進血管健康,降低心臟病(Heart Disease)發生的風險。 延長壽命:上述的各種健康好處,已涵蓋了生理與心理,身心都更健康的情況下,相對地壽命也會跟著延長,印證了「笑是最好的特效藥」這句話,而有幽默感的人,不僅自己較容易笑且放鬆,也較能讓人開心地笑。一份長達 15 年的研究數據,也顯示了幽默的健康益處,幽默感較高的女性,各種疾病的死亡風險降低了 48%,心臟疾病及各種感染的致死率,則分別降低了73%和83%;幽默感較高的男性,感染致死率則是降低74%。


人際關係

不倫的愛如何解?6種外遇心理大公開

發現另一半外遇,當事人往往有遭背叛、痛心、憂鬱等複雜情緒,而外遇不但可能粉碎多方家庭的幸福,嚴重還會鬧上法院。然而,即使外遇的殺傷力人盡皆知,但仍然層出不窮,不分階層、年齡和性別。究竟誘發外遇的原因為何?發現另一半外遇,又該如何處理?以下一一分析。 常見的6種外遇類型 純粹情慾使然:當遇上外表頗具魅力的第三者時,很容易感到興奮、心動,一不小心就慾念大爆發。然而,這種建立在肉慾上的關係,日子一久,隨著興奮感消退後,發覺彼此只有性、沒有愛,關係也就不復存在了。 精神外遇:精神外遇是指在有婚姻的狀態下,對外遇對象有極高好感,彼此的互動與情感超出友情程度,只是沒有發生肉體關係而已。 報復心理:當發現另一半外遇時,被背叛的一方很可能因愛生恨,產生報復心理,即便知道此時外遇純屬不理性的行為,也無助於關係的修補,但仍忍不住怒氣而去尋找第三者;也有人是因為婚姻不幸福,或長期受另一半冷落,而展開報復性外遇。 第三者竟是家人:如果發現第三者並非「外」遇,而是自己的兄弟姊妹或親屬,想必會加倍傷心。因為外遇雙方有機會常相處,甚至同住一個屋簷下,加上家人身分的保護色,不易被察覺,一旦東窗事發,家庭革命會更嚴重。 一廂情願地外遇:單身者愛上已婚的對象,常堅信已婚的一方會離婚,和自己在一起,然而,現實是,已婚者大多不想破壞現有的婚姻,只想談段感情罷了。 身心都外遇:這類型代表外遇雙方的頻率很相近,在許多方面都很契合,例如情感、性事、思想、習慣等,對婚姻來說是極大的危機。 發現另一半外遇後如何處理? 尋求婚姻治療或心理諮商:若您和伴侶都想挽救婚姻,建議雙方一同面對諮商師,誠實談論婚姻與生活裡的各種問題,進而改善關係。 與可信任的對象傾訴:發現遭枕邊人背叛後,想必內心會很憂鬱、焦慮,這時別壓抑情緒,在專業上尋求婚姻治療或心理諮商師的協助;情感上則可找閨密聊聊,有了好友的支持,可幫助減壓與紓解苦悶。 做身體檢查:以往枕邊人是可信的另一半,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是,但當對方外遇後,可就要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況,因為對方與第三者有性行為,可能不自覺就把病帶進家裡,甚至傳染給您了。 了解離婚的法律權益:外遇結果可能以離婚收場,甚至必須透過法律解決時,建議主動釐清離婚注意事項,以及自己在法律上該有的保障與權益,例如財產分配和小孩監護權等。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聽過電影治療嗎?看電影的 7 大健康好處

許多人喜歡看電影,因為可全心投入精彩的故事和聲光效果中,暫時忘記現實中的煩惱。不過你知道嗎?看電影除了娛樂自己、滿足感官之外,從科學角度來看,還可提升健康品質! 電影治療:是藝術也能治療 電影並非僅是一門藝術,看電影也是個讓人學習思辨和治療心理的課程。在藝術治療(Art therapy)領域中,電影也被當作一種心理治療的媒介,又稱電影治療(Cinema therapy)。治療師會透過病人在觀影後的解讀,深入他的潛意識,和他討論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並一同尋找解決方法。美國知名心理治療師伯吉特·沃茲(Birgit Wolz)表示,電影是一種具有治癒功能與成長效果的催化劑,人們可以從電影的影像、故事或音樂中,得到深刻的見解和靈感,並幫助釋放情緒和轉換心情。 (推薦閱讀:藝術治療是什麼?從創作解析心理狀態) 看電影 7 大健康好處 以下是看電影對身心健康的七大好處: 放鬆減焦慮:看電影可讓注意力集中在故事裡,幫助減少在現實中的焦慮感,若是看輕鬆有趣的電影,愉悅的氣氛可以幫助培養精力,並能夠用比較積極的心態迎接挑戰。 解壓抗憂鬱:大笑對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正面幫助,可紓解壓力、提升免疫力和對抗憂鬱等,下次若看到電影的搞笑橋段,就盡情大笑吧! 藉機釋放情緒:對於不善於表達情緒和悲傷的人來說,在看電影時也許會意外發現自己淚流不止,其實這是種釋放情緒的好機會,並且能藉此意識到自己內心的狀態或問題。 改善人際關係:與朋友或家人一起看電影,不僅可以增進感情,在觀影後交換心得,也能促進彼此的交流和互動,甚至也可在社交場合,和新朋友分享最近看的電影。 提升正面能量:電影中有各種不同於自己的人生故事和價值觀,觀賞後能幫助自己用新的角度看待生活,例如看完悲傷的電影後,我們會更傾向於珍惜當下,面對問題的心態也會比較正面。 訓練思辨能力:電影中的角色們所做出的各種行為,都可以刺激我們的思考和道德判斷能力。 找到目標動力:我們也許會因為看了某部電影,對故事裡的某種事物開始產生好奇或興趣,而幫助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找到目標以及前進的動力。 原來看電影的好處這麼多,今天大家不妨找個時間,去看場電影吧!


人際關係

年齡差距是問題嗎?姊弟戀魅力與克服

談戀愛,年齡重要嗎?對年齡差距大的伴侶們,社會有些簡稱,包括姊弟戀、老少配等,在近代社會愈來愈普遍,不分東西方,例如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比夫人小24歲、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則比妻子大24歲、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也大老婆24歲,其他如偶像林志玲、周杰倫等。對於年齡差距大的情侶來說,可能會面臨哪些困難?又該如何解決? 科學佐證的浪漫吸引力 進化行為科學(Evolutionary Behavioral Sciences)期刊曾指出,年齡在浪漫關係中發揮的關鍵作用,是因為它有傳達「信號」的能力。因為生理年齡對人們來說,是預期配偶的繁殖力和生存力的一種可靠線索,因為人類的性慾、自古以來對交配的喜好等,都和與年齡相關的繁殖力有關,所以年齡便成了決定吸引力的一項關鍵指標。 心理年齡的特別魅力 年齡的數字也許不是問題,但心理年齡的差異,就可能是種挑戰了。通常心理成熟或社會歷練較多的人,和年輕氣盛或喜歡嘗新冒險的人,其個性與喜好會有些不同,但有些人就是喜歡和自己特質不同的人,或是懂得欣賞對方和自己的差異,對他們來說,這些歧異反而是種無法擋的魅力。 年齡差距如何克服 根據科羅拉多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在2017年的研究顯示,大多數和比自己年輕的伴侶結婚的人,初期會感到很快樂,但過一段時間後,對婚姻的滿足感會明顯減少,反觀那些與自己年齡相近者結婚的人,幸福感和滿足感會比較穩定,並具有彈性。 除了感情經營的課題之外,姊弟戀或老少配也需要面對家人或外界的否定和批評。雖然有許多支持者認為真愛不分年齡,但也有許多反對者表示,和父母年齡相仿的人談戀愛,有違道德觀感,或容易遭抨擊是為了錢財才交往。無論外界怎麼說,重要的是自己、伴侶和家人三方的信任,若家人無法接受自己的伴侶,請試著用行動或事件來證明,自己在該段感情中,獲得了幸福與正面的成長。 最後,在感情中不妨多欣賞彼此的差異,互相學習,並適時調整心態,才能讓感情保鮮喔!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