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談到健康,不能只顧生理而忽略心理。影響全人類的三大疾病,憂鬱症名列第二,僅次於心血管疾病,而心理健康卻常常被忽略。在這個類別,你可以認識各種心理狀態和問題、影響心理健康的風險因素,以及心理治療的方式。

基礎知識

心理健康

運動員壓力有多大?焦慮症狀分2種:不只手抖,還可能呼吸困難

台灣選手在2024巴黎奧運勇奪兩面金牌,除了「麟洋配」李洋、王齊麟在羽球男雙決賽中擊敗中國,創下奧運史上首次男雙羽球連霸紀錄,「台灣拳后」林郁婷也在拳擊57公斤級決賽中,頂住壓力,勇奪台灣首面拳擊金牌。 在男雙羽球決賽中,雙方你來我往,分數互有領先,讓觀眾看得心跳加速;其實,不只是球迷,在比賽過程中,也可看到選手們臉上難免會因失分而有情緒起伏。 在接受賽後採訪時,王齊麟也坦言:「第一局我很緊張,因為我很想拿下這場比賽,所以表現不如平常;好在隊友李洋表現得穩定,他也一直給我信心,後方教練也一直鼓勵我;因此,在第三局時,我成功用戰術取得優勢。」 運動員在激烈賽事中面對的壓力,不只來自對自我的要求,也來自球迷、教練的期待,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一般人可能很難想像。究竟運動員壓力有多大?比賽時,他們心裡在想什麼?生理可能出現哪些焦慮症狀?《Hello醫師》為您深入解析! 運動員壓力大恐出現「運動競賽焦慮症」 運動競賽焦慮症的原文為「Sports Performance Anxiety」,也稱「Sports Anxiety」或「Competitive Anxiety」,指運動員因為龐大的心理壓力,出現生理或心理方面的症狀,進而影響比賽表現;據研究指出,約30~60%的運動員都曾發生過運動競賽焦慮症。 運動競賽焦慮症的表現分2種 生理症狀 身體顫抖:例如手抖而無法緊握球具,或腳不自覺顫抖等。 手汗過度分泌:這也是運動員在場上經常擦拭手汗的原因。 心跳加速:因為腎上腺素而導致心跳加快。 呼吸急促:因為緊張而導致呼吸急促,嚴重時,甚至可能感到缺氧或無法呼吸。 肌肉緊繃:身體肌肉因為緊繃而疼痛,有時也會造成頭痛、頭暈。 腹痛、胃痙攣:因為過度緊張而刺激腸胃,造成腹痛或內急。 心理症狀 對輸掉比賽產生強烈恐懼感:思緒不斷專注在「輸掉比賽怎麼辦?」「會不會輸掉比賽?」等念頭上,有時也會過度推想輸掉比賽後,可能發生的負面情境,例如讓親友失望、被他人嘲笑等。 注意力分散:比賽時,注意力過度專注在其他事物上,例如對手的言行舉止或特定動作,或是教練、親友及周邊觀眾的反應。 自信心降低:出現自我懷疑,覺得自己的能力不足、不會取勝。 出現情緒問題:朝對手或隊友憤怒大叫,或產生肢體衝突。 運動競賽焦慮症的原因複雜 運動競賽焦慮症的主因為「壓力」,但運動員的壓力會隨許多因素而有變化,例如: 不同類型的運動 不同規模的運動比賽 運動員本身的個性、訓練、心理素質或團隊關係 以下介紹6點較常見的壓力因素: 運動員的自我認可:頂尖的運動員多經常必須為運動付出一切,外界也多以「運動員」的身分來看待他們,因此,運動員有時會將勝負與自我身分的認可做連結,認為「輸了比賽,自己什麼也不是」。 年紀:據研究統計,青少年比成人更容易有運動競賽焦慮症,也更常出現相關症狀。 經驗:經驗愈豐富的運動選手,通常抗壓性愈高,愈不容易出現焦慮症狀;相較於此,經驗或年資較少的運動員,壓力通常較大。 比賽規模:愈大型的比賽所產生的壓力愈大;2021年,曾奪下4面體操金牌的美國知名選手西蒙拜爾斯(Simone Biles)即因為長年的心理壓力,退出當年的東京奧運。 主、客場:選手在自家的賽場比賽有主場優勢,因為對場地更熟悉,也更適應環境與天氣,因此壓力會比較小;反之,若在客場比賽,選手壓力就會比較大。 個人賽、團體賽:個人賽時,選手須獨自背負勝負與所有的心理壓力,因此壓力往往較大;團體賽中,隊員可互相支持與打氣,一起承擔壓力,就如前文所引述王齊麟的話,「在賽程中,林洋不斷支持我,給我信心」。 運動員如何應對壓力? 壓力雖可能影響運動員的表現,但適度的壓力並非壞事,對許多頂尖的運動員來說,適度的緊張感,反倒是身體已經做好應戰準備的表現。 不同運動員應對壓力的方式皆不一樣,有些選手有獨特的賽前儀式,有些選手會冥想或自我對話;此外,在訓練時,模擬實際比賽的狀況,或持續增加訓練的難度也有助於減輕壓力。 然而,有時即使是經歷過嚴苛訓練、通過無數賽事的頂尖選手,也可能無法調適心理壓力;對此,運動界也愈來愈重視選手的心理健康,例如這屆巴黎奧運,美國代表隊即安排15位心理師,預計為592名美國運動員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協助。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探索更多心理健康類別

成癮

看更多 心理健康 相關文章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對付起床氣!簡單5招拋開早上壞心情

起床心情差,它不見得是憂鬱星期一(Mondays blues)的錯,可能的原因有很多,像是前一晚睡不好、不想上班、不願面對挑戰等等,但不管是什麼理由,起床氣(Morning depression)都需要我們去正視與解決。 起床氣屬於起床相關之情緒變化(Diurnal mood variation)的一種,其症狀類似典型憂鬱症(Melancholic depression),導致人變得極度沮喪、憤怒,以及疲乏。對此,以下舉出5個拋開起床氣的好方法,千萬別帶著壞心情出門,您值得一個更美好的早晨! 1. 睡前安靜思緒且先為明天做準備 千萬別養成追劇看到睡著的壞習慣,準備好讓身體休息非常重要,您可以善用睡前的時間寫日記,讓心靈安靜的同時,也能幫助腦袋整理思緒,將今天的工作畫下句點。接著,簡單地策畫隔天的行程,這能幫助您提早做準備,也會更期待明天的到來。 此外,如果您在選擇衣服上會花很多時間,可在前一晚先選好隔天要穿的衣物,燙好並排列整齊,隔天起床就不會在鏡子前猶豫要穿什麼出門,早上的心情也就會顯得輕鬆多了。 2. 養成良好的睡眠衛生和習慣 只有好的睡眠習慣,身體機能才能有好的休息,隔天起床心情才會好。健康的睡眠衛生包括:固定的睡覺時間、盡量不午睡、睡前4小時不要運動、睡前不喝含咖啡因或酒精飲品,以及睡前1小時關閉電子產品(手機可開啟夜間模式)。 為保障好的睡眠品質,臥室的環境也不可忽略,睡前做好以下措施將有助於入眠,像是黯淡的燈光、調低房間溫度、確保環境安靜。另外,換上睡衣睡褲也能讓身體準備進入休息狀態,您也可以在睡前做一些放鬆的事情,包括喝薄荷茶、泡熱水澡、做輕微伸展、看書、冥想等等。 3. 早起享受慢生活且營養早餐不可少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只要提早十分鐘起床,整個心境就不一樣了,但起床後請不要馬上拿起手機看朋友的社群動態,先讓思緒享受安靜的早晨,只有學習放慢步調,才能幫助身體正確地紓壓。 一旦早起就別再睡回頭覺了,您可以做些簡單的伸展,輕微地運動或做瑜伽,透過分泌腦內啡(Endorphin,又稱胺多芬),便能除去身體僵硬、緩解起床氣。此外,營養的早餐絕對是必要,因為人在剛起床時,血糖往往很低,不吃早餐身體會疲累,就更容易陷入起床氣。 4. 讓陽光入室能幫助身體甦醒 起床的第一件事,請打開窗簾,讓光照進室內,因為自然光有助於身體的甦醒,尤其對抗起床氣很有效,如果可以的話,出門直接感受陽光會更好。若您的房間並無採光,建議放一個燈箱(Light box)在室內,它能仿效太陽光,幫助提升情緒。 對季節性憂鬱症(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簡稱SAD)病人而言,光照療法(Phototherapy)能降低焦慮和沮喪,特別在冬季的月分,白晝時間相對比較短,燈箱就能發揮其作用。溫馨提醒,購入燈具前,要確保燈光亮度有1萬勒克斯(Lux),且提供全譜白光及抗紫外線。 5. 有些抑鬱劑能治起床氣且助眠 根據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Medical Center,簡稱UPMC)的研究,有一種非典型抑鬱劑可以幫助治療起床氣的憂鬱,它是褪黑激素(Melatonin)的合成物,相信能幫助分泌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和多巴胺(Dopamine),改善睡眠品質。 其他治療起床氣的抑鬱劑,還有正腎上腺素與血清回收抑制劑(Serotonin-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簡稱SNRIs),這類的藥物能避免腦中血清素(Serotonin)及正腎上腺素的再吸收,進而保障腦神經的運作。 但請注意,在服用任何藥物前,都要先向專業醫師詢問,其實,只要三餐定時,多做運動,保持身心靈的健康,起床就再也不會生氣了。


壓力管理

赤腳走沙灘很健康!5好處抗壓抗老

還在光著腳丫在樹上唱歌嗎?赤腳走在沙灘上,其實比您想像得還要健康,夏天去海邊玩水、看夕陽之餘,也可以趁此機會脫下鞋襪,光腳走在鬆軟的沙灘上,一邊感受海風拂臉的涼快,以下舉出赤腳走在沙灘上的5大好處! 1. 走在沙上要出力可消耗卡路里 赤腳走在沙灘上時,會發現每一步都感覺很沉重,這是因為沙子有阻力,每一次腳陷入沙裡面,身體就得使用更多的力量,才能將腳抬起來,繼續前進。赤腳在沙灘散步是一個激烈的力量訓練,鍛鍊的部位包括足弓、腳踝、四頭肌、臀部,以及背部。 如果您正在尋找一個既放鬆,又能消耗卡路里的運動,赤腳走沙灘是不錯的選擇,但也要留意,沙的地面愈硬,移動就會愈吃力,建議走在靠近海水的潮濕沙灘上,可避免因為足部姿勢錯誤而受傷。 2. 提升足部感覺與身體平衡 赤腳在海邊散步,意味著讓雙腳超過6千個神經末端與沙地直接接觸,進而優化腦部偵測足部活動,以及身體平衡的刺激,提升足部的本體感覺(Proprioception,也稱自感作用)。 此外,由於沙灘的表面不是平的,因此沙灘散步可當作一種本體感覺運動,透過雙腳在不固定的地面踩踏,可訓練身體的活動、平衡,以及敏捷度。 3. 沙能去死皮且海水可抗壓抗老 只要去沙灘散步,足部死皮都不見了!沙就是天然的磨砂霜,當您反覆地讓雙腳接觸沙粒,就能去除腳上的死細胞,還給自己更柔嫩、漂亮的肌膚。 在海邊曬日光浴,除了能吸收大量的維生素D以外,赤腳走在淺水中,更可從海水中補充礦物質,其中鈉和碘對抗壓與抗老,都有很大的幫助。 4. 訓練腿部肌肉並強化核心 站在淺水中,感受著海水按摩腳踝,頓時心情感覺很療癒,沙灘散步還能促進靜脈和淋巴系統的循環。另外,它也能訓練平常穿鞋走路沒在使用的肌肉,伸展腿部肌肉和關節,且強化核心肌肉群,幫助調整身體正確姿勢。 在海邊赤腳散步時,若發現身體某些部位會隱隱作痛,就代表您的腳需要這種刺激,但別太擔心,過不久這些疼痛症狀就會消失。 5. 沙子腳底按摩促進血液循環 赤腳在沙灘走動是很好的放鬆方式,它就像移動式的腳底按摩,透過讓沙按摩腳掌,促進血液循環,而當你專注在腳下的沙粒時,腦中也不會有雜念,只求享受在當下。此外,赤腳在淺水中也能幫助吸收負離子,強化身體的健康。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怕鬼的原因是...認知行為療法克服幽靈恐懼症

每年農曆七月鬼月期間,中元普渡的盛大祭拜儀式,會設宴款待那些無家可歸的孤魂野鬼,世界上真有鬼魂存在嗎?還是心理作祟?根據統計,近九成的民眾相信鬼魂的存在。而為什麼我們會相信有鬼?為什麼很多人會怕鬼?以下將從心理的角度介紹什麼是幽靈恐懼症(Phasmophobia),並帶你理解相信鬼魂的心理,以及其症狀和治療。 相信鬼的人期待看到它 其實人會相信鬼的存在,跟大腦的運作模式有關,我們的理智需要將事情合理化,因此遇到我們無法解釋的事情時,大腦會替一些模糊的訊息找出模式,最後將其歸咎為超自然力量,南加大的社會學教授巴瑞馬可夫斯基(Barry Markovsky)就指出:「鬼怪通常都在燈光昏暗、意識模糊,在我們感官特別弱的時候出現。」另外,相信鬼存在的人,心理上都期望會看到什麼東西,就像去鬼屋就容易見到鬼的道理一樣,「換句話說,如果您很認真找某樣東西,那樣東西就比較容易出現。」 其實許多人都怕鬼,特別是小孩,一般在青春期後就比較不怕了,不過還是有些人一提到鬼怪、看到電影或圖片,就會害怕,這已經變成所謂的恐懼症(Phobia)。 什麼都能怕~恐懼症原因治療一次搞懂 恐懼症常在獨自一人時發作 造成恐懼症的機制仍是個謎。不過有些人天生有容易焦慮的傾向,就較有可能出現恐懼症,其他如重大創傷或生活中過多的壓力,都可能是其原因。有幽靈恐懼症的人,常會在獨自一人的時候發作,認為自己看見或聽到不尋常的事物,這種恐懼常造成患者害怕得無法行動,即使只是上廁所或睡覺,都變成讓他們非常焦慮的事。 恐懼症有許多種,其中孤獨恐懼症(Autophobia),因為極度害怕獨處,在夜晚或在床上睡覺時,更容易出現幽靈恐懼症的行為,簡單來說,害怕獨處的人,很可能也怕鬼。 幽靈恐懼症的症狀 常見的七種症狀如下: 恐慌發作 極度焦慮 不敢一個人睡 總需要別人陪伴 怕黑而且晚上不敢單獨去廁所(推薦閱讀:為什麼會怕黑?4 方法克服黑暗恐懼症) 總覺得即將發生不好的事 白天昏沉沉且生產力下滑(因缺乏睡眠) 幽靈恐懼症的治療 幽靈恐懼症是恐懼症的一種,抗憂鬱劑、抗焦慮藥物都能緩和害怕的情緒和反應,也能緩和一些生理反應,例如改善過快的心率或噁心的感覺。而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是恐懼症最常見的治療方法,包括幽靈恐懼症也是,透過心理諮商或專業人員的輔導,患者能學會如何在恐懼又升起時,妥善應對。 認知行為治療!改變慣性思維快又有效 有趣的是,有台灣的研究指出,在農曆七月時,出生率會降低、醫療使用率也較低,就連死亡率也降低了,雖然差距不是很顯著,但也顯示了台灣人對鬼神的敬畏,間接地影響了我們的行為,進而也影響到我們的健康,因此,不論這些未知的事物是否存在,不可否認的是,這些信仰文化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善良的人更健康快樂!科學證實好處多

大家或許從小都聽過這句話:「你們希望別人怎麼待你們,你們就要一樣去對待別人」 ,雖然在生活中,我們有時候會因外在環境,或日常生活的壓力,影響我們做出善或惡的行為,但根據科學研究指出,善待他人不僅能提升和改善人際關係,還可以讓人更健康喔!以下就介紹為人善良對健康的4大好處。 1. 助人時血清素增加更滿足 您是否記得幫助別人後,那種開心和踏實的感覺呢?當我們在幫助別人時,體內的血清素(Serotonin)會增加,因此提升滿足感,且會感到平靜和快樂。美國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曾對136個國家的幸福感進行調查,結果發現,慷慨、無私、樂意捐款的人,是最幸福的。 2. 行善能緩解焦慮 加拿大的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針對幸福感進行研究,發現在4週內,曾參與幫助他人活動的受試者,較容易產生喜悅、愛或滿足等正面情緒,較沒有焦慮症狀。 3. 做善事增強抵抗力預防疾病 根據一項針對57~85歲的成年人進行的研究,發現花費更多時間幫助他人的人,他們體內的血液流動狀況和抵抗力都更好,身體發炎程度也較低。而體內發炎和許多疾病的產生都有關,例如癌症和糖尿病(Diabetes)等。 4. 保持善良有益心血管健康 為善可以刺激身體分泌催產素(Oxytocin),化學博士大衛漢彌頓(David Hamilton)表示,催產素能讓血管釋放出一種叫做一氧化氮(Nitric oxide)的化學物質,能舒張血管,進而降低血壓,有益維持心臟健康。 5. 善良的人工作學習表現更好 根據統計,具有同理心和願意互助的辦公室文化,不僅能使員工的工作效率更高,他們的身體也會更健康,且更有動力工作。研究還指出,善良的人在許多方面表現都較好,根據美國國家志願服務計劃(US National Volunteer Service Program)的研究發現,被分配到志工服務的高中生,休學的次數較少,在校成績也更好。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4種懼高症治療方法!讓您高處不發寒

您曾有過懼高症(Acrophobia)的感覺嗎?例如在走吊橋的時候,往下一望,發現原來自己身處萬丈深淵的上方而感到恐懼;又或是到知名打卡景點,站在視野超棒的懸崖旁邊,不經意地往下看才不禁感到有點暈眩而想離開?有時候我們會跟朋友開玩笑說自己有懼高症,但事實上是否真是如此?以下就讓《Hello醫師》將帶您揭開懼高症的神祕面紗。 產生懼高症的原因 曾經的創傷:有些懼高症是來自於曾經歷過的事件,留下的創傷而產生,例如自己曾從高處跌落、看到別人從高處摔下來、在高處的時候有過恐慌等其他負面狀況。(延伸閱讀: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家族遺傳:若家族成員有人患懼高症,您得到懼高症的機率便會提高。 環境影響:例如小時候身邊的保母有懼高症,那麼您可能也會因此受影響。 物競天擇:有種說法是人類在長久的進化過程中,逐漸產生並提高對高度的敏感度,減少了意外摔死的狀況,才能獲得生存和繁衍的機會。 站在高處往下看讓你頭暈、冒冷汗?懼高症8大常見症狀有這些 從天擇的說法來看,人類對於高度本身就有畏懼和警戒的心理,因此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懼高的本能,但若要達到懼高「症」的標準,一般人與患者之間最大的差異,主要在生理部分的反應,與過度激烈的情緒,像是恐慌。以下將懼高症的症狀,分成生理與心理2個層面介紹: 生理層面 心跳加速、出汗增多。 頭暈或反胃。 身體發抖。 想找什麼東西抓著,感覺自己好像失去重心要掉下去了。 心理層面 恐慌。 非常害怕會被困在高處。 焦慮。(推薦閱讀:焦慮失眠怎麼辦?過半失眠者受焦慮所擾,10大焦慮症狀你中了幾個?) 擔心以後還會遇到需要位於高處的情況。 4方法治療懼高症 一般來說,輕微的懼高症不太需要治療,除非它嚴重影響了您的生活。當然,若是懼高症阻礙了您想從事的活動或是工作,如:高空彈跳、跳傘或飛行傘等,不妨藉由以下3種方法幫助你克服懼高症的障礙。 1. 暴露治療(Exposure therapy) 患者將透過觀看照片或影片,來逐漸適應和習慣位於高處的感覺,例如:從高樓往外望、高空走鋼索、攀岩或是走過吊橋等場景。循序漸進後,患者將親自體驗站在高處的感覺,可以選擇陽台或頂樓等地方,經過前面的訓練後,患者會發現懼高的狀況減低,並慢慢地克服懼高症。 2. 認知行為治療(CBT) 適合推薦給還沒準備好接受暴露治療的患者,可能是情況比較嚴重或心理障礙比較大,認知行為治療將透過與治療師的合作,一起重構患者對於高處所聯想到的創傷、回憶或想法。雖然認知行為治療仍然有部分療程需要患者接觸或感受高處,但並沒有暴露治療來得直接與衝擊。 3. 虛擬實境(VR) 近年來發現,虛擬實境對於懼高症的治療可能有幫助,柳葉刀精神醫學期刊(The Lancet Psychiatry,也稱刺胳針)的研究發現,使用VR治療的患者,懼高的狀況比起對照組,有顯著的改善。 此外,VR的好處在於患者可以透過虛擬實境,感受親身位於高樓正上方、懸崖邊、電線桿上方,或是在高空中走鋼索等各式場景,而不用承擔失足的風險。除此之外,患者若是發現身體不適,無法承受現在治療的強度,也可以馬上關機。 4. 放鬆身心 懼高症的患者可以考慮做瑜伽、深呼吸或冥想,來使肌肉放鬆,舒緩繃緊的神經,減少因懼高症而感到焦慮和恐慌的症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空虛寂寞覺得冷?造成孤單5原因

回到自己一個人的房間,你是否也會常常陷入「空虛寂寞覺得冷」的孤單心境?人在經歷了一整天的忙碌生活後,當突然進入一個相對安靜的空間時,往往會覺得失落和難過,而同樣的情況也會發生在外向的人身上。在人的一生中,誰也沒法逃過孤獨感,以下舉出人會覺得孤單的五個可能原因。 1. 缺少深度連結和親密時刻 一個擁有很多朋友的人,可能仍會覺得孤單,因為人都渴望親密的連結,關係是需要經營的,朋友的多寡不能定義一個人孤單與否。當遇到困難時,身邊有人陪著一起面對,讓自己不會感到孤單,這就是有深度的關係,我們都需要這樣的朋友。 對內向的人來說,比起跟很多的人哈拉小聊,他們更重視親密時刻,找兩三位好朋友一起分享深聊。大群體往往沒辦法給予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而小群體因為人不多,彼此就能聊得更深入,滿足人對親密關係的渴望。 (同場加映:與亞斯伯格症相處:戀愛關係如何維持) 2. 不適合的朋友圈 人在一個與自己合不來的圈子中,短期內可能不是問題,但長期下來就會變得很辛苦,處於這個圈子時,會覺得莫名的孤單。漸漸地,會發現話不投機,好像自己並不屬於這裡,可能是因為個性不合、興趣不同、價值觀偏差等等因素。 因此,請不要壓抑自己的情緒硬撐著不走,若不及早處理,它可能會影響你的交友圈與生活,有的人甚至還會遭到歧視或霸凌。 3. 防衛心太強 另有一種孤單,叫做靠實力孤單,也許不是別人不想找你聊天,而是你的防衛心太強,在人前常常亮出「請勿打擾」的警示牌,不給別人與你建立關係的機會。 在社交對話中,我們需要跟對方有眼神交流與互動,專注地聽別人說話,同時肢體語言也要表現出對別人的談話感興趣,這樣對方才會感受到被尊重和接納,彼此也能更進一步地認識。 (同場加映:眼神接觸表露誠懇!積極傾聽的3原則) 4. 太頻繁使用社群網站 社群網站雖然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它畢竟不是面對面的連結,過於頻繁地使用社群只會造成反效果,讓人感到更孤單,尤其當看見認識的朋友們聚會合照,卻沒有自己,心中難免會有被遺忘的失落感。 如果你很容易覺得孤單,建議減少使用社群的時間,善用下班後或週末的時間,多跟朋友及家人共處。 5. 因工作犧牲人際互動 有的工作雖然薪水可觀,但卻要犧牲與人相處的時間,可能是工作性質的關係,也有可能是工時過長,沒時間好好陪家人,長久下來就會讓人既倦怠又孤單,像是工程師和研究員這類的職業。 若你很容易陷入孤單和沮喪,可以選擇高人際互動的工作,其他方式還包括用心經營每一段關係、積極參與義工或團體活動、養成好的運動習慣,以及時時抱著感恩的心。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好想家怎麼辦...遊子們心態調整5方法

思念是一種病,不管是到外地求學,或在異地工作,當您長期離開家、沒辦法常跟家人以及熟悉的朋友聯繫時,這種思鄉情愁,可能會漸漸發展成極度想家的「思鄉病」(Homesickness)。以下列出5個遊子們可以做的心態調整和方法,只要願意坦誠面對它,每一次的離家就不會只是憂傷而已,因為您會期待下一次的回家! 1. 承認想家並觀察記錄生活的變化 想家的時候,可能會感到傷心,但請記得這只是暫時性的,需要一段時間去調整及適應新環境,只有坦誠接納內心的感受,負面情緒才會漸漸淡化。在進入一個新環境後,可以觀察自己生活的變化,再試著慢慢建立起自己的生活步調,這能減輕因對環境不熟悉而產生的衝擊。 此外,寫日記是很好的選擇,透過文字把當下的心情記錄下來,待回家後就可以將這一篇篇的故事,分享給家人和朋友。 2. 用興趣拓展圈子認識新朋友 即使換了環境,生活也要保持充實,積極地結交新朋友,美國臨床心理學家約書亞克萊波(Joshua C. Klapow)表示,當一個人專心在一件事上時,就不會有心思想其他事情,因為他正在塑造新的生活模式。 人往往因為只想跟家人或老朋友分享,所以很容易又掉入思鄉病的負面情緒中,建議可以去當義工,透過實際地幫助他人,能讓自己忘卻想家的悲傷。另外,也可投入自己喜歡的事,像是運動或唱歌,興趣不僅能喚醒我們的快樂,還有機會拓展新的生活圈子。 3. 減少使用社群多參與新活動 每當遇到問題時,您第一時間想找誰?不管此人是家人,或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好朋友,我們都需要這樣一位聆聽者,因為知道他絕對值得信任,並且會支持、幫助您。如果您很習慣關注家人和老朋友的社群動態,很容易就會陷入「想家模式」,因此需要減少使用社群的時間,避免這些會激起自己極度想家的因素,並積極地參與新的朋友圈及社區活動,建立新的歸屬感。 4. 主動聯繫家人但一週兩次就好 當然,您也可以主動聯繫家人,現代科技已經讓距離不再是問題,不管是打電話或網路視訊,只要雙方有手機和網路,隨時隨地都能聯絡。但是,不建議每天打電話,這樣反而會更想念家人,頻率約一星期一至兩次即可。另外,訂閱家鄉的報紙或雜誌,也能幫助減輕離家的傷感。 5. 樂觀正面享受獨處的生活 思鄉病常伴隨著很多負面的感受,但即使面對不熟悉的環境,也要記得保持樂觀正面,別讓傷心及不舒適感控制了思想。此外,可以趁這機會享受獨處的生活,像是跑步或玩樂器,而聽自己喜歡的歌,更能舒緩心中的悲傷。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正念是什麼?和冥想一樣嗎?一起認識正念10大好處!

隨著與正念相關的研究愈來愈多, 人們發現正念有相當多好處,若充分運用在生活中,能幫助人們在汲汲營營的生活中放鬆身心、活得更快樂。在更深入了解什麼是正念前,先讓我們利用簡單的深呼吸,體驗一下什麼是正念。 「首先,請放下手邊的事情,閉上眼睛。」(請先閱讀完步驟再閉眼哦!) 「讓我們慢慢深吸一口氣……」 「慢慢吐盡……」 「慢慢吸……」 「吐……」 「請再持續重複幾次。」 不曉得您在深呼吸時,是否注意到吸氣時肚皮會隆起?還有空氣進入鼻孔時,與皮膚接觸的感覺?有的話很好,沒有注意到上述感受也沒關係,因為我們在吸吐氣過程中,肯定清空了思緒,也專注在當下的呼吸。透過觀察呼吸,能快速幫助我們「回到」當下,並放下多餘的念頭與煩惱。其實,這就是正念的概念。 在這資訊轟炸、匆忙的時代,正念是個能讓自己立即放鬆的好方法,以下將介紹什麼是正念,以及正念的十大好處。 什麼是正念? 正念的英文是Mindfulness,意思就是全心全意地專注在當下發生的事,包括自己身體的感覺,到整個環境的變化。而在中文裡,「正」代表正在進行式,也有專注的意思,例如:我現在正在看Hello醫師的文章;而「念」則是指心中的念頭、想法、感受、情緒。 其實正念是每個人都與生俱來的能力,但不論是外在的干擾、自身的想法或慾望,總是讓人們分心,無法專注地活在當下,而正念就是幫我們找回初心的最佳工具。 如何進行正念? 正念的核心概念相當簡單,就是「覺察」,也就是觀察、同時保持好奇心,不要有任何評斷批判的心態,觀察並接納自己所有的念頭。 在「學會正念飲食!享受美食不罪惡」 一文中,我們提及,應該要專注、用心地品嚐每一口食物,即便是垃圾食物,也可一視同仁,無需特別感到罪惡,只要享受當下美味的感受,即便有罪惡感的想法,也不要緊,就任由所有念頭自然地升起、自然地消逝,因為這些都是練習正念的一部分。 正念和冥想一樣嗎?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定義,正念是指不帶立場、不批判地,去觀察當下的自己。因此正念屬於一種狀態,雖然冥想會運用到正念的技巧,但並不等同於正念。(同場加映:CEO高效率祕密?從10分鐘冥想放鬆開始) 正念10大好處 儘管和冥想不同,但冥想的確常使用到正念的技巧,因此許多冥想的益處,其實和正念非常相似,以下為您整理正念的十個好處: 正念能幫助人們在壓力下時,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緒和感受。 透過練習,有助於人們遠離負面思考的輪迴(例如:反芻性思考)。 練習正念讓人們有機會用第三者的角度,客觀看待自己腦中的想法,並接受這些想法、不加以評判。 正念能幫助人們對抗焦慮、甚至憂鬱等負面情緒。 對事情能有更多不同感受,能更深刻地去體會當下發生的事。 在關係中運用正念,能幫助人們聆聽彼此、更有同情心,更能幫助人際間的相處。 研究指出,正念能有助於提升注意力。 利用正念甚至可能減輕疼痛的感覺。 練習正念幫助人們控制衝動的念頭。 維持正念狀態,可能有助於人們增加抗壓力。(同場加映:壓力大好焦慮怎麼辦?1 分鐘認識壓力和焦慮)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CEO工作超高效率的祕密?從10分鐘冥想放鬆開始!

近年來世界各地都掀起一股冥想風潮,尤其是西方,其中在美國矽谷的高科技企業裡更是風行,例如推特(Twitter)的執行長傑克多西(Jack Dorsey)就曾透露,自己每天都清晨5點起床,打坐冥想半小時,以維持他的高效率。 《Hello醫師》帶您深入了解冥想是什麼、有何功效,並實際手把手帶你練習冥想。 冥想是一種身心平衡 冥想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身心鍛鍊,長久以來,人們認為冥想能使心情平靜、放鬆身體,並達到身心平衡,進而增進整體健康。冥想的核心概念是「覺察」(Awareness,或稱靜觀),也就是專注地觀察當下的自己,包括想法和感受,以及周遭的一切。 冥想最常做的就是觀察呼吸,也就是觀息冥想(Breath awareness meditation),觀息冥想是指呼吸時,同時注意身體的反應及感覺,盡量排除其他的雜念,此方式其實是正念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的一種,因此有許多共同的效果,像是減壓、抗焦慮和增加專注力。 正念冥想則是指透過觀察此時此刻發生的事,讓注意力回到「現在」,而不執著於過去,也不去擔心未來,專注的對象不論是自身或環境,都不去做任何評斷,就是單純地觀察,所以任何時候都能做。(同場加映:正念是什麼?和冥想一樣嗎?一起認識正念10大好處) 練習冥想10分鐘 放鬆有感 了解上述的觀息冥想和正念冥想之後,立刻透過練習來理解冥想是怎麼一回事,首先從專注觀察一件事開始練習冥想。 請在椅子上坐挺,閉上眼睛、全身放鬆。(記得讀完流程再閉眼睛練習哦!) 緩緩吸氣…同時觀察自己吸氣的感受、身體的變化。 緩緩吐氣…同時觀察自己吐氣的感受、身體的變化。 重複第2、第3的動作數次,持續觀察。 若發現心思已經飄向遠方,沒關係,請再將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就好,重複數次,至少練習10分鐘。 多數人很快就會發現很難專注在呼吸上,腦中總是有雜念干擾、想東想西,例如:等下要吃什麼?剛剛好像有什麼事忘了做。明天有什麼要帶去上班嗎?不過這樣的狀況其實很正常,因為這就是我們心智的運作模式,使我們一再地分心。 正確的作法是,只要一觀察到自己出現雜念、注意力不在呼吸上時,就將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這是觀息練習中最重要、卻也相當困難的一環。 透過短暫的練習,許多人可能馬上就有放鬆的感覺了。每天不斷地練習,就會愈來愈能掌控自己的思緒,不僅變得更專注、心情也會更平靜,進而幫助人們更有效率、冷靜地面對各種問題。冥想既免費又如此有效,也難怪許多大老闆特別將冥想排入每天固定的行程,趕緊跟上這股冥想風潮,讓身心都更健康!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減焦慮少憂鬱~出不出櫃這些都要考慮

同志議題在台灣一直備受關注,立法院於2019年5月17日三讀通過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規定相同性別的兩人,可向戶政機關辦理結婚登記,使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但即使如此,這並不代表同志已經免於異樣眼光,因此出櫃與否,對同志造成的心理壓力仍是一大問題;然而,如果在一個多元包容的社會中,成功出櫃對於心理健康其實相當有幫助。 出櫃後較少焦慮和憂鬱 加拿大蒙特婁大學(Universite de Montreal)和路易斯拉封丹醫院(Louis H. Lafontaine Hospital)的壓力研究中心,請來各種性取向且已經出櫃的男女,結果發現他們的可體松(Cortisol,一種壓力荷爾蒙,又稱皮質醇)濃度相對較低,也較少焦慮及憂鬱等症狀。而體內的可體松,在長期影響下會造成人體各系統的損害,也就是所謂的身體調適負荷(Allostatic load)失衡。 出乎意料地,研究進一步指出,同性或雙性戀的男性,相較於異性戀者,竟較少有憂鬱傾向,也較無調適失衡的症狀;已出櫃的同志比起未出櫃的同志,可體松濃度也相對較低。然而這一切的前提,必須建立在一個開放包容的社會上,因為如果是處在排斥不同性向的社會氛圍下,決定出櫃與否的過程對身心反而是很大的耗損。 出櫃壓力大非一勞永逸 龐大的壓力令同志更容易罹患心理疾病,機率比異性戀高出3倍,以下7點都是同志出櫃前最常擔心的事: XXX會理解我嗎? XXX對我會因此不同嗎? XXX會生氣嗎? XXX會批評我嗎? 我會丟掉工作嗎? 我會失去家人嗎? 我會不會有危險? 雖然成功出櫃對身心都有很大的幫助,不過我們也必須了解,出櫃後並非一勞永逸,因為不論是認識新朋友、搬家、換工作,面對不同的人,都可能再次面臨出櫃與否的抉擇,而每個人的反應都不同,可能尊重也可能帶有歧視,所以每次出櫃的經驗和過程可能都不一樣,因此做好心理準備非常重要。 出櫃前3階段 察覺:當環境改變、與不同的人相處時,終究會遇到是否決定要坦誠的時刻。 評估:需要全面地考量出櫃的必要性,以及其利與弊,例如出櫃或許得承受部分異樣眼光,而選擇沉默可能得承受焦慮、委屈等負面情緒。 決定:選擇出櫃與否並無正確答案,都得視情況而定,重要的是,必須了解出櫃是一種重複的過程,每次決定出櫃都是一次經驗,都能讓自己的心靈茁壯、堅強,也更有能力去面對未來的挑戰!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與治療。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