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談到健康,不能只顧生理而忽略心理。影響全人類的三大疾病,憂鬱症名列第二,僅次於心血管疾病,而心理健康卻常常被忽略。在這個類別,你可以認識各種心理狀態和問題、影響心理健康的風險因素,以及心理治療的方式。

基礎知識

心理健康

青春痘很嚴重怎麼辦?皮膚科名醫親解口服A酸正確用法與禁忌

長期受到痘痘困擾,不僅影響外觀,也可能打擊自信與干擾生活。25歲女性上班族小娟自青春期以來,因荷爾蒙失調與作息不規律,導致青春痘頻繁復發;隨著工作壓力增加,臉部出現多顆膿皰並留下明顯痘疤,求職屢屢碰壁,連番面試失利更讓她信心大受打擊。 青春痘是最多人感到困擾的皮膚疾病,視個別症狀不同,常見治療方式從外用到口服都有,其中口服A酸已成為中重度青春痘的主要治療選項之一。《Hello醫師》為您訪問林政賢皮膚科診所林政賢院長,解析青春痘的形成原因、症狀分級與常見的治療方式,並說明口服A酸的作用與使用注意事項。 為何有青春痘?形成青春痘4大因素! 青春痘的醫學名稱為「痤瘡」,為最常見的皮膚科疾病,與皮脂腺分泌異常、高油高鹽食物、日常作息不規律、壓力大或部分藥物副作用等因素有關。 根據《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期刊》(JAAD)統計,全球16至24歲青少年約28%有青春痘困擾,即使成年後25至36歲,也有近2成受影響;國內盛行率也差不多,好發族群則集中在16至24歲。 林院長表示,臨床個案中,青春痘相關就診者約佔整體的2至3成,其中不少人除了外觀困擾,還面臨社交上的心理壓力。 他曾遇到一名青少年病患,因嚴重痤瘡而極為自卑,「不僅影響情緒、交友,甚至因此不敢上學,家人怎麼勸說都沒用。」他提醒,痘痘不僅是皮膚問題,也可能牽連到自尊與社交生活,應及早評估與治療。 以生理因素來看,青春痘主要形成原因可歸納為以下4項: 荷爾蒙變化異常 皮膚層過度角化 皮脂腺分泌過盛 痤瘡桿菌的過度增生 嚴重痤瘡是什麼?醫:青春痘常為混合症狀! 林院長說明,依不同研究之論點,對青春痘的分級略有差異,但大致可分為輕度、中度與重度等3級,各級別的臨床表現如下: 輕度痤瘡:尚未發炎,因毛囊堵塞而產生輕微的白頭與黑頭粉刺;若隨意擠粉刺,且清潔不完全,可能惡化成發炎病灶。 中度痤瘡:開始發炎,出現泛紅、腫脹、丘疹、結節與膿皰等症狀。若隨意戳破病灶,容易留下疤痕。 重度痤瘡:發炎持續一段時間,除了紅腫之外,也伴隨深層囊腫或大膿皰,觸碰時會產生疼痛。若戳破可能讓細菌感 染惡化,留下凹疤。 他進一步指出,臨床上,多數嚴重痤瘡患者都屬於「混合型痤瘡」,即粉刺、膿皰與囊腫同時存在,皮膚狀況反覆不穩,對外觀影響甚鉅。 青春痘很嚴重需要就醫嗎?外用藥膏與口服藥有何差異? 嚴重的青春痘常處於發炎狀態,患者應盡快進行專業治療,以減緩發炎反應、穩定膚況,減少後續惡化與留疤的風險。 根據青春痘的不同型態與嚴重程度,醫師通常會開立外用藥膏及口服藥進行協同治療,常見的外用藥膏及口服藥如下: 常見青春痘外用藥膏 過氧化苯:具殺菌作用,可抑制油脂過度分泌。 外用抗生素:抑制痤瘡桿菌,有助消炎。 杜鵑花酸:改善角質代謝,有助淡化色素沉澱。 外用A酸:消炎及抑制油脂分泌,且助毛囊正常角化。 常見青春痘口服藥 口服抗生素:具消炎作用,有助抑制痤瘡桿菌。 口服荷爾蒙藥品:適用於女性患者,有助調節皮脂分泌。 口服A酸:適用於嚴重痤瘡者,可抑制皮脂腺分泌,減少痤瘡桿菌增生,進而達到消炎作用。 包括口服A酸在內,青春痘口服藥皆是處方用藥,須經皮膚科醫師評估後開立,並搭配定期回診追蹤以確保用藥安全。 口服A酸有效嗎?醫:搭配外用藥膏加速治療! 「口服A酸為目前治療痘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林院長強調,該藥物透過抑制皮脂腺分泌與毛孔收縮,可從源頭減少粉刺與發炎反應。目前國內核准的口服A酸可分為3類,其中僅1類專用在青春痘治療,其餘2類主要應用於乾癬疾病。 不過,林院長也指出,臨床最常使用的「口服A酸」,雖具治療效果,但因膠囊體積較大、無法磨粉且帶有特殊氣味,導致部分患者難以吞服,排斥服藥的情況不在少數,「有些患者只能改服傳統抗生素,療效自然無法達到預期。」 不過,隨著製藥技術進步,在相隔35年之後,衛生福利部近期核准一款新型口服A酸,為臨床治療帶來新的選擇。他分享:「這款新藥採用義大利原料搭配專利技術,治療效果並不亞於現行口服A酸,且膠囊體積較小,也無油耗異味,讓病患接受度大幅提升,也積極配合後續治療,為嚴重痤瘡患者帶來一大福音。」 口服A酸禁忌與副作用說明 林院長提醒,口服A酸為維生素A的衍生物,服用期間應避免補充含有維生素A的保健品及藥品,以免增加副作用風險。常見副作用與處理建議如下: 皮膚脫皮、嘴唇或鼻腔粘膜乾燥:使用凡士林或護唇膏幫助保濕,並建議額外補充水分。 皮膚對光線更敏感:使用高防曬係數產品,並避免長時間曝露於陽光或紫外線下。 血脂、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異常:定期回診抽血追蹤,確認各項數值位於正常區間。 視覺變化、夜間畏光:避免夜間駕駛,必要時可配戴普通眼鏡,且搭配人工淚液緩解乾燥。 此外,以下族群服用藥物前也須謹慎評估: 備孕或懷孕女性:A酸具致畸風險,服藥期間應嚴格避孕,並避免於懷孕或備孕期間服用。 哺乳中女性:口服A酸具高親脂性,可能透過乳汁傳遞,影響孩童健康。 肝、腎功能不全者:建議避免食用,或須經專業醫師評估後方可服用。 特殊體質、酗酒者:糖尿病、肥胖、過敏或酗酒者,服用前須經專業醫師評估。 欲捐血者:服藥期間應避免捐血,以免受血者為備孕婦女或出現其他副作用。 林院長也進一步說明他收治個案小娟的治療歷程,原本對治療失去信心的她,在接受口服A酸治療後,搭配外用杜鵑花酸及過氧化苯,同時調整生活作息及飲食,持續治療3至4個月後,膚況逐漸穩定,半年後不再長痘,「她不僅恢復自信,也順利求職成功。」 最後,林院長提醒,治療期間應遵照醫囑,切勿自行停藥。為降低復發風險,臨床上常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調整劑量,「由原先3天1顆,調整至1週1顆,以低劑量的方式治療,待膚況穩定後再逐步停藥。」若再搭配正確清潔習慣及作息調整,即使面對嚴重痤瘡,也有機會逐步改善、重拾生活自信。

探索更多心理健康類別

看更多 心理健康 相關文章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把心情寫成歌!公開音樂治療5大好處,有助表達和記憶

你是否曾在某個時刻,因為偶然聽到一首曲子,而想起過去某段特別的回憶,或因此改變了當下的心情呢?音樂的力量,或許比一般人想像的還強大。除了有助於紓壓、改善情緒,音樂還能用來作為心理治療的工具,也就是音樂治療(Music therapy)。以下就讓《Hello醫師》為大家介紹音樂治療的定義及好處。 音樂治療有系統性和科學佐證 美國著名音樂治療學家布魯西亞(Bruscia),於1998年,將音樂治療定義為一種系統化的干預過程。過程中,音樂治療師會利用各種音樂體驗形式,讓患者與周遭產生不同的關係,並產生改變的動力,進而提升患者健康。 很多關於音樂治療,對自閉症類群障礙症(ASD)兒童影響的研究,也顯示音樂可以幫助患者增進重要技能,如社交互動、口語、非口語的表達能力及改善社交情感上的互助程度。 音樂治療的5大好處報你知 對喜歡聽音樂的人來說,音樂的魅力無須贅述。而音樂之所以能作為治療工具,也必定有它的原因,以下列舉5種已被證實的音樂治療的好處: 分散注意力:音樂可吸引人的注意,使人不知不覺分散了心裡潛藏的負面情緒。這也是音樂治療能幫人緩解焦慮,以及減輕疼痛的原理。(延伸閱讀:研究證實聽音樂可改善失眠,但選錯音樂恐愈聽愈難睡!4撇步提升音樂助眠功效) 調節情緒:研究指出,音樂可以抑制負面情緒的產生,或將它中斷,並轉換成其他情緒。 調整和建立認知:音樂也可以調整和建立認知,因為每種音樂所傳遞的訊息符號,和每個人的解讀方式,及聽音樂時當下身邊的人事物等,都會影響人的認知構成,為人創造不同的回憶。(同場加映:閱讀好處數不清!減壓去焦慮、更聰明防失智) 調整行為:音樂也會影響我們的行為,讓我們的身體在不知不覺中改變或調節動作,例如行走方式、說話語氣,或運動表現。 調整溝通方式:音樂不僅可以影響我們的溝通模式,甚至也可以作為一種溝通的管道。以音樂治療中的即興創作療法為例,它可以算是一種和音樂的互動,讓人得以用非言語的方式進行溝通、交流。透過音樂,參與者的表達方式會更有情感,和人互動時也能更專注於人跟人之間的關係,而不用拘泥於語言和文字的選擇,可以為相處模式帶來重要的改變。 音樂除了療癒也可以收藏回憶 有些人喜歡用拍照來記錄和保存回憶,其實音樂也有一樣的功能。如前段第3點所述,音樂具有建立認知的功能,也有喚醒回憶的效果。像身處異鄉的遊子,在聽到熟悉的家鄉音樂時,會勾起以前在的生活回憶,並開始思鄉的道理一樣。 美國流行樂天后泰勒絲(Taylor Swift)也曾表示:「我喜歡寫歌,因為我喜歡保存記憶,這就像把你曾經有過的感覺框上相框一樣。」對她來說,懷舊既是創作歌曲的靈感來源,也是一段回憶的紀錄。 此外,音樂也能幫助我們表達悲傷、快樂,甚至是崇拜等特別的情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的神經心理學家薩南·哈菲茲(Sanam Hafeez)博士表示,大腦能將音樂真實地和自己的情緒連結,也就是為什麼音樂在許多宗教中如此重要。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成癮

2招教父母~幫助青少年戒除手機成癮

研究顯示,睡前使用手機會對身體健康產生各種不良影響,如:入睡困難、睡眠品質不佳、健康狀況變差等。但對大多數青少年而言,睡覺時將手機放在枕頭下,已經是很普遍的現象。其實青少年都了解這麼做可能產生的問題,但大多數人就是無法抵擋在睡前使用手機的誘惑。下列將告訴您,睡前使用手機對青少年的影響有哪些。 關於睡前使用手機的研究結果 關於睡前使用手機對人體健康造成的影響,專家們已經進行了很多相關研究。最近一份刊載於2017年青少年研究期刊(Journal of Youth Studies)的文章指出,研究人員針對900位12~15歲的青少年進行研究、調查,結果發現其中有20%的人,半夜會起床使用手機,或查看社群媒體的訊息、留言等,這會造成睡眠品質變差,而睡眠品質差的青少年,患有經常性疲勞的機率,是睡眠充足青少年的3倍。此外,睡眠品質差的青少年,身體健康狀況也明顯的比其他青少年不好。 為什麼青少年睡覺前要使用手機 研究結果指出,青少年與他們的手機之間,存在很強烈的依附關係。由於睡覺時將手機帶到身邊,對青少年的誘惑實在太強烈了,研究人員甚至發展出一套衡量青少年與手機間的依附關係量表,進行關係強度的分析。結果顯示,如果手機隨時都在身邊,青少年會有高度的安全感。然而,一旦短時間離開手機,青少年就會顯得強烈焦躁不安。更讓人覺得驚訝的情況是,家長愈是想要把青少年的手機拿走,他們與青少年間的衡突會愈顯得激烈。 家長的2招應對方法 1. 與青少年孩子溝通手機的使用 與其規定睡覺前不能使用手機,導致他們極度反抗的態度,家長不如事先多與自己的青少年孩子溝通。在溝通談話中,您可以列舉出睡前使用手機的負面影響,並詢問孩子是否同意。同時您也可以了解孩子睡覺前經常使用手機的原因;有時候,孩子使用手機成癮是有些基本原因的,如:也許孩子面臨很多壓力,或擔心一些事情,使用手機讓他們感到放鬆,或幫助他們轉移注意力。無論如何,在做任何決定前,與自己的青少年孩子公開討論,可以讓孩子感覺受到尊重,這麼做有助於促進更好的親子關係。 2. 睡前不用手機,全家一起配合 要求家庭成員時間到了就上床睡覺,不只對嬰兒、學步階段的幼兒健康有利,對青少年身體健康同樣也是很有幫助。您可以提醒青少年的孩子,除了使用手機外,睡覺前也有其他舒緩、放鬆的方法,如:洗熱水澡、閱讀書籍,或是寫日記。此外,您也可以在臥室外面找個地方,讓所有家庭成員在睡覺前,把手機放在相同的地方。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心理健康

性與愛真的能分離?男女觀念大不同

社會上常用男人是下半身思考的動物,認為男人把所有事與性做連結;而在兩性關係裡,男人是否真的把性優先於感情、女人真的都性愛不可分離嗎?本文將探討男女雙方的感情觀念,除了能更加了解自己之外,也可以從不同性別的角度進行思考。 男女感情觀差異 根據瑞士心理學前沿期刊(Frontiers in Psychology)的研究指出,男性對於性行為的重視程度高於女性,在一段感情關係裡,男性因為與伴侶間的床事不合,或是因為宗教信仰、個人價值觀等因素,抗拒發生性行為,而提出分手的機率較女性高。女性則更加注重感情層面的因素,例如:價值觀、興趣或人生規劃等,在一段感情裡,與男方日常生活相處不是很愉快,在床上時卻很契合的這個理由,比較難成為支持女方維持這段關係的動力。 找到屬於自己的感情觀 前述研究點出的現象,也只是大部分男女所持有的感情態度,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而且根據國家、家庭教育、生長環境的不同,在不同環境下成長或生活的人,對於男女床事也會有不同的想法,即便是一個原本只尋求單純肉體關係的男人,也可能一不小心就對床伴產生了情感,也就是常說的「暈船」。而女人當然也能拋開傳統社會所給的道德包袱,享受排除情感在外的性愛關係,一切都取決於您自身的想法,在2019年,同性婚姻都已經合法化的年代,若還因旁人的眼光或是社會的觀感而限縮自己的感情選擇,不覺得太落伍了嗎? 從傷痛中成長 若想了解愛情,不談一段感情怎麼能知道愛情是什麼模樣。同樣地,性愛分離的這個課題,是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來,也只有嘗試過後才知道;若在一頭栽入之後才發現不適合自己,斬斷關係、正視錯誤並進行修正雖然痛苦,卻也是必要的。因為您會更加了解自己所想要的到底是什麼,在這段療傷的期間,最重要的是建立並保有自己的自信心,世俗的眼光和他人的批判就像一把把的利劍,強健的自信心可以成為您的盾牌,幫助您走出屬於自己的感情路。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連咀嚼聲都刺耳?恐音症可能纏上你了

您有聽說過恐音症嗎?恐音症是一種對聲音過度敏感的症狀,常見的例子如:咀嚼聲、喝水聲、打字聲和按壓筆蓋的聲音等。如果您對於類似細小且重複的聲音也感到煩躁和焦慮,您可能就有恐音症!以下就讓《Hello醫師》帶您了解恐音症的定義、症狀與解決的方法。 恐音症是什麼? 恐音症(Misophonia),又稱為選擇性聲音敏感綜合症(Selective sound sensitivity syndrome),就如同它的名稱一樣,罹患這個疾病的人,對於那些一般人不太會注意到的聲音特別敏感。這些聲音通常都擁有高重複性的特徵,並且會造成恐音症患者心理跟情緒的不適。 許多人第一次發現自己有恐音症狀時,大多在9~13歲,且多為女性,而恐音症通常會跟隨著患者一輩子,目前仍無治療方式可以使其痊癒,只能降低恐音症狀對您生活的影響。(推薦閱讀:別人聽到自己的聲音比較高?聲音不同的原理) 有些人可能會有疑問,討厭刮黑板的聲音,算不算恐音症?有研究指出,位於2000~5000赫茲(Hz)的聲音頻率,最容易讓人感覺不適,這其中便包含指甲刮黑板、刀叉刮玻璃與尖叫等聲音在內,大多數人都會對這些聲音感到不適,但並非真正患有恐音症。 發布在科學導向(ScienceDirect)的一篇研究指出,經由功能性核磁共振腦造影(fMRI)發現,相較於一般人,當恐音症患者聽到那些「噪音」時,大腦的前島葉皮質(Anterior insular cortex)在腦內其他部位引發的活動更多,尤其是腦內掌管長期記憶和情緒的區域。 此外,核磁共振造影(MRI)顯示出患者的髓磷脂(Myelin)較常人高,但其與恐音症的關聯性仍需要近一步的研究。 目前醫師對於恐音症的原因還無法確定,有說法認為是心理跟生理的因素共同造成此症狀的發生。此外,關於恐音症的研究仍稀少,因此,在患者雙耳功能正常,聽力也正常的情況下,恐音症有時會被診斷為躁鬱症(或稱雙極性情緒疾患,Bipolar disorder)或強迫症(OCD)。 恐音症的常見症狀 由於恐音症屬於新提出的病症類型,關於其定義仍有不少爭議,前面也提過,許多人都可能會有對部分聲音感到不舒服的症狀,但是只要這種情況不會嚴重影響你的生活,基本上並不需要治療或將自己視為恐音症的患者。 恐音症的症狀廣泛,包含焦躁不安、噁心、恐慌、憤怒或想離開聲音所在處等。嚴重的恐音症其實對患者的社交生活產生非常大的阻礙,他們可能無法忍受跟別人一起吃飯,因為聽到那不停地咀嚼聲就會崩潰,甚至連考試時周遭的作答聲,都會阻礙思考的進行,而影響他們的成績。(同場加映:有聯覺的人~聽得見音樂的顏色和味道) 有恐音症怎麼辦?可以治療嗎?試試這幾種方法解決困擾 目前恐音症的療法仍有限,美國恐音症協會(Misophonia Association)也提供了,包含認知行為治療或改變生活習慣在內等改善方式,雖然戴耳機或耳塞來阻隔聲音,只能治標不治本,但仍是最簡單實用避免恐音症騷擾的解決方式。若您有朋友受恐音症所苦,請不要認為他們在胡說八道,在出現能確切治療恐音症的辦法前,旁人的關心與理解,是患者與恐音症共處的能量來源。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心理健康

可以只上床不交往嗎?FWB這樣做就對了

FWB(Friends with benefits),英文直接翻譯的意思是有利益關係的朋友,「互惠互利」,好萊塢有部電影就是這個片名,台灣譯為《好友萬萬睡》,簡單來說,就是指單純只有性關係的朋友,也就是床伴。在網路世代以及性觀念開放的今天,愈來愈多人透過交友軟體,來認識朋友,不過更多的人只是單純想要性關係、不願意進入一對一的男女朋友感情關係,或做出承諾。以下提供在FWB關係下該注意的8件事,並告訴您如何維持這段特別的友情。 1. FWB並不是真的朋友 雖然名義上是互有利益關係的「朋友」,但老實說,如果有急事時,最可能聯絡的對象並不是您的床伴;心情不好時,對方也不會是訴苦的最佳對象。床伴應該單純在外表或性方面吸引您,沒有參雜其他情感,若您考慮和對方做朋友,那這段關係可就沒這麼單純了。 2. 確定雙方有共識 這部分需要的就是溝通,和對方講好,彼此就只有肉體上的關係,事後也並不帶任何情感,包括老實說出自己並沒有要定下來,或想要有任何進一步關係,如果能老實地說出自己的想法,那麼關係的維持會相對容易許多。 3. 盡力不要越線 傳個「生日快樂」或相約喝酒,並不會毀了這段關係,但如果隨時都在聯絡,或時常結伴出去玩,很容易模糊了那條界線。舉例來說,如果您約對方看電影,而對方不答應邀約,這時候您可能就會有情緒,不論是您或對方開始有情感之後,這段純粹的床伴關係可能就將走進墳墓。 4.大方說出自己的喜好 在這段相對沒牽掛的關係中,可以大方地告訴對方喜歡怎麼樣的性愛,您也可以把這段關係當成一場探索自己的實驗,深入了解自己的喜好,給自己更好的性愛體驗,畢竟愛愛對身心的好處是無庸置疑的。 5. 不必過度在意他人眼光 一旦您確定想要發展純床伴的關係,大多數的親友可能都會以異樣眼光看待,甚至認為這樣關係很亂,但只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就不需要過度在意他人的眼光。因為享受性愛並不是錯,勇敢做自己也不用怕。 6. 快刀斬斷對方情感 只要是人都有情感,尤其是在擁抱和性愛的過程中,更容易擦槍走火,愛上對方。因此當一方意外發展出感情之後,您們之間就不再是單純的床伴關係了,若您不想談感情,應該直接和對方結束這段關係,並瞭解這不是自己的錯,畢竟一開始都有講清楚,雙方都應該做好準備。 7. 誠實並且原諒自己 同樣地,動了真情有時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這時候,最好的方式是誠實的告訴對方,並做好結束關係的心理準備,雖然對方可能也有意思,但更可能認為您破壞了當初的承諾,所以萬一這段關係結束了,別太難過,也別強求什麼,最重要的就是誠實而已。 8. 盡情享受當下 床伴可能有助於您更認識自己,也是可以一起歡樂的夥伴,沒有人規定一定得遵守單一伴侶的守則,在雙方能接受的情況下,如果單純的床伴關係,帶給您的是快樂且讓您更有自信,那就放手去享受吧!


自殺防治

尋短並非本意?6點剖析自殺者的內心世界

「一個人說走就走」絕不是意外,自殺者可能人前開朗,但人後淌血,其複雜心理連自己也沒察覺。當一個人長期在創傷中走不出來,日久就會生出病,而只要觸發一件壓力生活事件(Stressful life event),往往就會造成嚴重的心理疾病,最後導致他走上自殺的不歸路。 《Hello醫師》以下列出6種自殺者可能產生的心理狀態,請大家珍愛自己,多關心身邊的人,記住沒有什麼事是沒辦法跨越的。 1. 負面情緒催人尋短 一個人沮喪到一個程度,其思想可以完全地被扭曲,甚至會產生「這世界沒有我會更好」的思想,而這種痛往往是很難忍受的,最後導致他們想用死來得到解脫。根據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簡稱UBC)的問卷調查,多數的自殺者面對心理壓力時,是極其絕望的,所以,要多觀察身邊的人有否出現異常行為,勇敢地去關懷他人,或許您的噓寒問暖就能拯救了他的性命。 2.  失去後的創傷請正視 人在經歷了失去後,是心靈最脆弱的時候,若沒有妥善處理,就會陷入絕望的深淵裡,只看見發生在自己身上不幸的事,失去面對未來的希望和勇氣。此外,過去的創傷和患上絕症也會提高自殺率,因為當他們沒辦法接納自己,且無法正視所發生的事時,就有可能會被負面的情緒吞噬,誤以為死亡才是唯一的出路。 3. 自殺代表呼救而非本意 有一種情況,是自殺者並不是真的要自殺,他們只是不懂得正確地向人尋求幫助,或是他們想要透過這種行為警告在乎他的人,但因為方法沒拿捏好,就不幸自殺「成功」了,這尤其會發生在年輕人身上。 4. 精神失衡刺激病患引殺意 精神病患常常會有幻聽,像是聽到自我控告和自我毀滅的聲音,以思覺失調症為例(Schizophrenics,又稱精神分裂症),病患常常會有想死的意念,其藥物治療的效果也很有限,其他疾病像是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又稱雙極性情感疾病)、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簡稱BPD),以及飲食障礙疾病,也可能會因為精神失衡,而導致自殺的發生。 另外,酒精和毒品的濫用通常會造成一個人的情緒大變,在極度感傷的情況下,他們會有想要結束自己生命的衝動。 5. 孤立無力感喪失存在價值 有的自殺者為不想拖累身邊的人,所以選擇自殺,他們覺得自己已經沒有繼續活著的價值了,尤其對於重病在身,或在感情傷害中走不出來的人,他們會更容易對自身的脆弱感到無力,甚至想結束生命。其次,受社會孤立也會增加自殺的風險,長期的孤獨會讓人走向悲觀和沮喪,可能的因素包括喪偶、生理及心理疾病、社交障礙、退休、搬遷。 6. 慢性痛苦煎熬生命好絕望 有一類的自殺並不是因為沮喪、傷感,或其他精神病所引起,這等人想用自己可控制的方式掌握命運,而它較常發生在得絕症的病人中,長痛不如短痛,他們只想快速結束疾病所帶來的慢性痛苦,這也是我們所熟悉的安樂死議題。另一種人則是不怕死類型,像是會自殘的人,他們對死亡已經變得麻木而絕望,這些人需要的是與人的連結,重燃生命的希望。 自殺解決不了問題,卻留給家人無比悲痛。請珍惜生命,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24小時免付費專線,手機或市話均可打)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破窗效應是什麼意思?以破窗理論解釋3種日常現象,別再盲目跟風成為加害者

當您走在街道上,看見角落堆了一包又一包的垃圾,但奇怪的是那邊根本沒有垃圾桶,也不是特別規劃出來的垃圾堆放處,而且路人經過時,順手也把剛喝完的手搖杯丟在垃圾旁。這種積非成是的亂丟垃圾行為,就是受到破窗效應影響。本文將帶您了解這個心理因素,以及如何應用破窗效應檢視自己的日常生活,避免跟風成為加害者。 破窗效應是什麼 破窗效應(Broken windows theory,又稱破窗理論)是由美國犯罪學家詹姆斯威爾森(James Quinn Wilson)和美國社會科學家喬治凱林(George Lee Kelling)兩人所提出的理論。 其概念為如果有一棟建築的其中一扇窗戶被打破,但是沒有人修復,那要不了多久,附近的其他窗戶也會接連的被破壞,亂丟垃圾、闖空門甚至縱火等犯罪行為也可能隨之發生。 破窗效應也常用來表示,當環境中的某種不良現象發生後,如果沒有馬上進行改善或修復,這種不良現象便可能會逐漸被接受,且逐漸擴大變嚴重。 3種常見於生活中的破窗效應 雖然破窗效應比較常被應用在社會現象上,但其實也能透過破窗效應,來檢視個人的日常生活。例如以下為3種常見的例子: 愈來愈多的髒碗盤:髒汙的餐盤不洗,直接放在水槽裡面,其他人也可能把自己沒洗的餐盤也堆在那邊,最後愈來愈多,看誰先受不了當負責清理這一切的倒楣鬼。 愈來愈亂的衣櫥:原本井然有序的衣櫥,因為某天趕上班,衣服收進來就隨便塞進衣櫥裡面,下次再收衣服的時候,可能看到衣櫥凌亂,便覺得沒關係就隨便塞吧,使得衣櫥越來越不堪入眼。 愈來愈髒的廁所:骯髒的廁所環境,會讓使用者更加的不注意廁所清潔,沒丟進垃圾桶的衛生紙,不會被撿起來,反而可能讓其他人跟著隨便亂丟;地上的尿漬不會減少,只會愈來愈多。相較之下,整潔的廁所,使用者的衛生意識也會比較高。 理性思考別跟風,拒當破窗效應幫凶 以前在學校的時候,班上可能都會有一個被大家排擠的同學,而一個人被排擠的理由,可能是他的個性特別讓人反感,或是他的行為很詭異。事實上,可能只有少數人是真的接觸到他,與他產生互動後才覺得討厭他,多數人反而是因為他被少數人所排擠,而人云亦云地與他保持距離,甚至參與排擠行為。 這種跟風的現象也常可以在社群媒體上看到,例如:某人爆料說誰誰誰做了某件壞事,網友們就會一窩蜂的跟著肉搜或謾罵被爆料者,其中真正有對這個爆料作出查證的人寥寥可數,結果最後發現被爆料者是無辜的。 阻止破窗效應的方法 破窗效應其實跟從眾心理頗為相似,都是人們因為看見別人所做的行為,想跟著效法的現象。因此為了避免破窗效應的蔓延,解決的根本之道其實在我們自己本身。 若我們能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獨立思考能力,對於環境中的不良行為能予以指正或協助改善,便不會輕易隨著他人的負面行為或是偏激的輿論起舞。


人際關係

7招穩固愛情~讓您不再相愛容易相處難

所謂「相愛容易相處難」,要維持感情,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人其實仍然很愛對方,但相處起來,總是問題重重、屢次遇到瓶頸。根據美國讀者文摘(Reader’s Digest)的網站調查,57%的民眾表示,即使和伴侶的關係不和諧,卻還是覺得對方非常具有吸引力。其實感情不能只是建立在「我愛你」三個字上,兩人相愛只是整體的一部份,還有很多要素可以讓彼此的關係更穩固和健康。以下介紹7種經營感情的小撇步,讓情感更強韌和更快樂。 1. 大膽表達愛意 很多伴侶即使彼此有愛,卻缺乏實際表達,如牽手、擁抱或接吻這樣的身體接觸,都能釋放壓力、改善情緒,也能讓彼此的關係滿意度更高。畢竟愛情不能光靠言語表達,還是得身體力行,因此偶爾用實際行動為對方做些什麼,讓對方也感受到你的愛意吧! 2. 給予空間和尊重 一段感情中,即使再相愛,偶爾還是會想要為自己留一點空間,這並不是一件錯的事,關鍵是對彼此的承諾和信任都有共識,同意和尊重讓對方擁有空間,就不會有被綁住的感覺。而尊重另一伴,也並非總是同意對方的決定,而是選擇信任對方,並相信他們的判斷。學習傾聽、重視對方,用善意的態度溝通,都能幫助感情更融洽。 3. 多從「我們」出發作考量 當心態總是從「我」出發,說出的也是用「我」作開頭,的確會讓兩人感情更疏遠,也更容易不開心和不健康。為了和另一伴建立更好、更融洽的關係,請多用「我們」作為出發點來思考和表達,不僅讓您對兩人的關係更有意識,當對方感受到您常將他列入的考量時,兩人的距離就會更近。 4. 接受和包容缺點 當我們接受了伴侶的不完美,和對方的連結與關係就會更親密。因為接受對方的缺點,不僅能幫助情人的關係發展更親密, 還能在往後的生活,享受更多的驚喜,和珍惜對方的優點。 5. 設定兩人的目標 一起對未來訂定目標,並努力付諸和實現,可以關係更緊密,並且當兩人共同完成階段目標的時候,一起慶祝更能促進感情。 6. 定期談論金錢 大家常說「談到錢就傷感情」,但若您真的重視且珍惜這段感情,和伴侶談論金錢是必要的。因為金錢往往是造成構成關係出現壓力和緊張的一大原因。兩人必須花點時間,去認識彼此對理財、和金錢的觀念。平常不妨互相交換對金融和財經新聞的想法,坦誠地交換價值觀,可以幫助兩人關係成長。 7. 一起玩樂和約會 要讓關係更緊密,就一起創造更多特別的回憶吧!即使彼此都很忙碌,但維持一起出去玩的習慣,能加深和伴侶之間感情連結。不妨經常參加您們都喜歡的活動,或是一起去看場電影,可暫時逃離現實的煩惱,更可以讓彼此感覺更加親近。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感覺似曾相識嗎?那是您的既視感在作祟

走在某條從未去過的街上,突然感覺好像之前來過這裡,又或者是跟一位新朋友聊天,但卻有種好像以前就跟他講過話的感覺。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我們稱為既視感(Déjà Vu)。這一直是個令人感興趣,且沒有正確解答的奇特現象,如果說您被既視感所擾,除了尋求醫師的幫助外,以下也要帶您一窺大腦的奧秘,了解既視感是如何產生以及可能產生的影響。 既視感從何而來 關於既視感的成因,目前仍沒有統一的定義,以下將介紹較為常見的4種既視感可能原因。 預知夢(Precognitive dreams):您可能曾經在夢裡經歷過某事件,或處在某個環境中,而當您醒來之後,通常就會忘記夢的內容,但過幾天後,當您走進某間咖啡廳,發現怎麼有種熟悉的感覺,這可能就是您曾經夢裡所經歷過的情境,只是由於夢境已經被您遺忘,所以產生了既視感的狀況。 雙重歷程(Dual processing):雙重歷程的概念是,人的大腦一般處理的方式會分成兩個平行的執行程序同步進行,而當某個時間點,其中一個執行程序莫名其妙的「Lag」了,產生了不同步的情況,這時就會發生既視感的現象。 全像原理(Hologram theory):全息理論認為既視感的產生可能來自於過去的記憶,而通常只需要記憶中的某些小細節就能引發。舉例來說,您可能曾經去過某間餐館,裡面有一座木頭掛鐘,雖然您可能沒有特別記下,但這種無關緊要的小細節可能會默默進到您的大腦裡,直到某天你去朋友家發現,「牆上的木頭掛鐘怎麼好像在哪看過」,這種想法也就是既視感的現象。當然,所謂的記憶也不一定要是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這些記憶可能來自於看過的電影、聽朋友講的故事等,都可能成為孕育既視感的來源。 注意力方面可能的解釋(Attentional explanations):假設您在進行某件事時,被其他的事情干擾而分心,當您稍後再回來進行這件事的時候,可能就會產生這件事情好像以前做過的既視感。 4種狀況容易引發既視感 既視感的單字來自於法文,意思為「已經看過」,《精神病學期刊》(Psychiatria Danubina)期刊的研究指出,將近97%的人一生中都至少有過一次既視感的經歷,而有約7成的人經常發生。以下將介紹4種既視感常發生的情況。 年齡:年輕人相較於老年人更容易發生既視感的狀況,可能由於年輕人常常做些新鮮的事,或是到不同的地方旅行等,處在陌生環境的時間比老年人高。 旅行:常到處旅遊的人,會看見不同的人事物,因此發生既視感的機率也會比較高一些。研究指出,幾乎不進行旅遊的人當中,只有11%有既視感的經驗。 社經地位:社經地位高的人通常教育水準較高,這些人既視感的發生機會和頻率相對較高,原因可能來自於他們閱讀的書籍更多、了解的知識更廣。 壓力和疲倦:高壓或極度疲倦的狀態下,大腦可能更容易出錯,可能產生上面所提到的雙重歷程或注意力分散的狀況,增加發生既視感的機率。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心理健康

什麼是無性別?這個性取向您不能不知

台灣於今年5月17日將同性婚姻合法化,成為第一個承認同性戀結婚的亞洲國家,但除了這幾年備受關注的男同性戀(Gay)或女同性戀(Lesbian)群體外,同志族群(LGBTQ)還包含了雙性戀(Bisexual)、跨性別(Transgender)、酷兒(Queer)、雙性人(Intersex),以及無性戀(Asexual)。在這7種性取向中,無性戀者常被人誤以為是無性別(Agender)的外顯特徵,甚至把兩者掛上等號。 社會型性別與生理型性別的差異 在探討「無性別」與「無性戀」之間的差異之前,首先要釐清「性別(Gender)」和「性(Sex)」的不同。根據美國非營利組織特拉沃項目(The Trevor Project)的定義,「性別」指的是一個以情感、行為和文化建立的社會架構,所賦予個人的性別身分。「性」則是依照人體的生理構造和特徵、染色體、荷爾蒙,而將其歸類的性別取向。簡單的說,「性別」是社會給予的身分認同;「性」則是生理定義上的性取向,兩者並無衝突,舉例來說,若生理特徵是女生,卻因為擁有男性的感覺和表現,她就可以將自己定義為男生。 無性別:既不是男生,也不是女生 但對無性別者而言,男性和女性都不屬於他們的定位,美國兒童健康性別教育和護理跨學科支持計畫(GENder Education and Care Interdisciplinary Support)心理醫師梅樂迪(Dr. Meredith Chapman)表示,無性別廣義的說就是無性別身分,或作為中性性別(Gender Neutral)。您可以把無性別想像成彩虹的光譜,它不像生理上僅有的二分法,男生或女生,而是跳脫傳統的性別標準。無性別者更看重的是擁抱現在的身分,接受自己既不是男生,也不是女生。 既然無性別者沒有性別的包袱,其性取向就完全取自於個人的喜好,加上對方的個人特質,包括表情、性特徵、性格、建立的關係,以及職業角色。如此一來,其對象可以是男生,也可以是女生,雖然普遍上社會大眾總是冷眼對待這樣的性取向,但重要的是自己要接納自己,珍惜身邊支持、陪伴您的人,過一個不後悔的人生!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