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談到健康,不能只顧生理而忽略心理。影響全人類的三大疾病,憂鬱症名列第二,僅次於心血管疾病,而心理健康卻常常被忽略。在這個類別,你可以認識各種心理狀態和問題、影響心理健康的風險因素,以及心理治療的方式。

基礎知識

心理健康

過勞症狀有哪些?預防過勞死7項前兆自我檢測,這6類人要小心!

多年前藝人高以翔在錄製節目時,驚傳心臟驟停倒地,經搶救仍回天乏術,根據報導,除了身體狀況及當時的氣溫較低之外,過勞(Burn-out,又稱職業倦怠)及工作過度造成他的身體無法負荷,也被質疑是導致心因性猝死的主因之一,甚至可能是過勞死。 究竟可以透過何種症狀自我檢測是否過勞?哪類人是過勞死的高風險族群?該如何工作才能防止過勞死的憾事發生?就讓《Hello醫師》為您一一介紹! 7大過勞前兆或工作過度的症狀 許多人將重心擺在工作時,常常不知不覺會工作過度,而忽略了自己的健康,那要怎麼樣評估自己是否工作過度了呢?民眾可以觀察自己是否有以下7種過勞症狀,視情況調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達成平衡。 長時間感覺疲累:疲累的呈現方式有許多形式,長時間感覺缺乏活力、精疲力盡、對工作感到畏懼或焦慮(Anxiety);這些心理或心理症狀可能會造成惡性循環,可能從1~2次的失眠,到整個禮拜都因失眠而無精打采。 總感覺病懨懨的:除了外表出現疲態外,可能也會有感覺總像感冒或病懨懨的樣子,這可能就是工作過度的徵兆。許多人會因為工作壓力過大或工時過長,導致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受到感染,因而生病。 記憶、注意力減退:專注力下降是工作過度的重要指標,過勞也容易使我們邏輯思考的能力或記憶力減退。(延伸閱讀:記憶力變差是失智嗎?失智症9大前兆勿輕忽,及早就醫有效控制病情) 壓力大常焦慮:工作壓力大容易使人焦慮,且常導致失眠。 長期熬夜或失眠:工時過長和熬夜都會使得睡眠不足,此外,過度工作也會對身心都產生極大壓力,進而造成失眠症(Insomnia)。 工作效率降低:發現自己都在加班,完成的工作卻沒有以前多?這種效率大幅下降的情形,很可能是工作過度的跡象。 對事物失去興趣或熱情:這也是憂鬱症(Depression)的症狀之一,因為過度工作容易使我們有無助的感覺,或是產生負面的想法。 過勞的定義:加班超過100小時 工作時常讓人忘了時間、忘了休息,因此過勞這個名詞,在台灣早已耳熟能詳,但怎麼樣才算過勞呢?根據勞動部的過勞認定,在生病前一個月,因加班產生的加班時數超過100小時,或發病前2~6個月,平均加班時數達80小時,就可視為是過勞引起的疾病。 6種過勞死的高風險群 腦心血管疾病是過勞死的主因之一,而根據勞動部對「職業促發腦血管及心臟疾病」的認定,針對工作型態之工作負荷,以下6類人皆屬過勞死的高風險族群: 不規律的工作者 工時長的工作者 經常出差者 需輪班或夜班工作者 作業環境有異常溫度、噪音或時差者 伴隨精神緊張的工作者 使用「勞動部過勞量表」自我檢測 雖然時數可以作為是否為過勞的參考指標之一,但是難道需要忙出一身病之後,才有辦法定義過勞嗎?其實,一般所說的過勞,它的概念相當地廣,不論從心理狀態,還是一直到因為工作引起的腦心血管等各種疾病,皆屬於過勞的範疇。 而工作過度、工作壓力大或工時過長,除了會造成身體過度疲勞或加重許多病症外,嚴重時甚至會導致猝死。因此,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也發布了《過勞自我預防手冊》,其中的「過勞量表」,可供民眾檢測自己是否有過勞情形。 WHO首度將過勞納入疾病分類 根據今年(2019)世界衛生組織(WHO)通過的《國際疾病分類》,過勞首度被納入其中,WHO認為過勞屬於一種「職業現象」(Occupational Phenomenon),而WHO所定義的過勞,有以下3大要素: 工作效率降低 常覺得提不起勁或精疲力竭 對工作有倦怠感或忿忿不平 不過,若根據以上條件,許多人可能都符合過勞的情況;相較之下,台灣在過勞的認定較為嚴格,也可見WHO在過勞的定義,較偏向職業倦怠,著重於心理壓力的評估。 過勞會引起哪些健康問題? 研究指出,對於低收入、且一週工作55小時的人,比每週工作35~40小時的人,心臟病發(Heart Attack)的機率高出13%;過勞引起中風(Stroke)的機率,則不分收入高低,只要工時較長,風險就高出33%。 雖然中風、心臟病發或猝死屬於較嚴重案例,但過勞對一般大眾的長期健康危害也不容小覷,因為工作超時者,常會有缺乏運動、飲食不均衡、經常抽菸或喝酒等不良習慣,而容易患有糖尿病(Diabetes)或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等疾病。 過勞死在台灣並不少見 過勞死(Karoshi)一字,其實來自於日文,由於在日本傳統的價值觀下,容易超時工作、加班過度,也因此每年過勞死的人數相當可觀,這也引起國內外不小的關注。 事實上,台灣等亞洲國家也都存在超時工作或責任制的影子,例如過去工程師或遊覽車司機因爆肝猝死的新聞也並不少見。  健康工作的5點建議 除了要求雇主應提供合理的工作環境,避免過長工時外,自己也可以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拒絕讓工作成為健康的殺手,以下提供民眾5項健康的工作習慣: 採用正念飲食觀念,吃飯時間放輕鬆進食,避免有時間壓力。 避免含糖飲料及垃圾食物,從家中帶些堅果、水果等做為點心,保持營養均衡。 坐式生活會提高整體死亡率,避免久坐不動,能走樓梯就不坐電梯,也盡量在休息時多走動活動。 工作時心情放輕鬆,不時和同事聊天開玩笑。因為幽默被認為和心血管健康,還有工作效率的提升有關。(同場加映:哈哈哈笑聲會傳染!大笑5個健康好處-減壓延壽增強免疫力) 多注意自己的血壓、血脂、血糖的數值,若有過高的情形,請遵從醫師的處方服藥,避免過勞引起的腦心血管疾病。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看更多 心理健康 相關文章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一到海邊就放鬆~海洋療法減壓好神奇

夏天就想去海邊放鬆心情,人嚮往海洋其實是有科學根據的,日本神戸大學海洋科學研究院的研究指出,海岸線的環境對人在心理上的正面影響力,比陸地還高。不僅如此,海洋療法(Ocean Therapy)在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上也很顯著,馬上帶您一窺海洋療法的3大奧祕! 1. 看海:自動開啟腦部休假模式 當我們來到海邊,腦部就會自動轉換成「休假模式」,這是因為平日會造成腦部壓力的刺激物不見了,它也間接啟動了神經系統,可以讓人的直覺和創意領域,發揮最大的效用。 同時,海洋遼闊的空間延伸感,也會提高一個人的心胸開放程度,讓人變得更大方,也較能接受新的觀點。此外,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簡稱UBC)的研究指出,藍色是一種平靜的顏色,它能幫助提升創意工作的效率。 2. 聽海:平靜心靈、放慢步調 海浪聲會啟動人的副交感神經系統(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改變腦中的波頻,增加α波(Alpha wave),讓人的心靈獲得平靜。所以,它也常用在冥想減壓的療程,因為這個環境會讓人完全投入其中,放慢生活的步調,當下盡情享受吹海風的放鬆模式,就像身在一個大泡泡裡,完全忘記時間的存在。 3. 聞海:平衡正負離子、減憂更健康 海洋含有大量的負離子,而對長期暴露在電子產品中的我們來說,接觸海水能削減對身體有害的正離子和自由基(Free radical),進而提升腦部認知能力。此外,海洋中的鹽也有維持色胺(Tryptamine)和褪黑激素(Melatonin)的功效,幫助減憂並維持健康。 海風的味道帶有一種舒適感,它能刺激腦部分泌血清素(Serotonin),使身體得到放鬆,並且充滿力量,其他地方像是瀑布,也是吸收負離子的好地方。


壓力管理

賞魚10分鐘減痛降血壓!養魚5大好處

看著魚缸裡的魚游來游去,心情不知不覺就跟著放鬆起來,這也是為什麼有些醫院和療養院會擺魚缸的原因,據英國國家海洋水族館(National Marine Aquarium)研究指出,觀賞魚缸10分鐘就能幫助減輕疼痛、提高心率、降低高血壓(Hypertension)。以下就介紹5個養魚對身體的好處,今天就買一條回家養吧! 1. 養魚可靜心、降壓、減憂 流動的水有平靜心情的作用,就像是看海或聽瀑布的流水聲,魚缸可說是大海的迷你彩繪版,您可自行購買喜歡的魚種,再以石頭、水草等裝飾,就是個小海洋世界,光是看著魚兒悠游其中,一天積累的壓力好像就消失了,觀看5分鐘更會有類似催眠的效果,可幫助減輕憂慮,10分鐘則能減痛、降血壓,因此它也被納入動物輔助治療(Animal-Assisted Therapy,簡稱AAT)的一種。 2. 養魚能降低高血壓、保障好睡眠品質 根據英國國家海洋水族館的資料顯示,就算是無魚的魚缸,觀看水的流動也能達到3%的降血壓作用,在有魚的情況下則是7%,藉由觀看水的波動,來舒緩肌肉緊繃、調整心率。 另外,魚缸能平靜心情的特性,可以幫助睡眠品質,將它放在臥室裡!則能製造白噪音(White noise),透過掩蓋其他聲音干擾源,幫助深夜時入眠,風扇聲和播放流水聲影片,也有相同的效果。 3. 養魚幫助改善失智症,提升食慾達25% 養魚不單是一種興趣,它對失智症(Dementia)也有幫助,美國普度大學(Purdue University)的研究證實,失智病人的食物攝取量,在10週內提高了25%,平均體重也增加了。不僅如此,失智病人的破壞性行為也明顯降低,包括身體攻擊、遊走,以及尖叫,服用藥物的分量越來越少,短期記憶也一天比一天好。 家裡若有老人,建議購買魚缸,因為它不但能抗壓除憂,還能提升食慾、穩定情緒,保障家庭的生活品質。 4. 養魚建立小孩創意、自信、責任感 養魚可以刺激人的創意和想像力,對小孩來說,如何把魚缸打造成一個漂亮的海底世界,將是他們童年難忘的回憶,同時在養魚的過程中,也能建立孩子的自信心,與完成任務的責任和成就感。 此外,只要一個小魚缸,就能教導孩子關於魚的生態,像是魚的種類、魚的呼吸、清理魚缸的方法等,更重要的是,孩子會學習到如何餵養,和照顧魚這條小生命。 5. 養魚是一種情感的回饋,還能帶來財運 由於養魚相較養其他寵物來得更經濟,與養貓狗一樣,它能帶給人情感的回饋,尤其在感到壓力時,看著魚兒在水中暢游,真的會很療癒。在華人的風水傳統中,魚缸也屬財運的吉祥物,且普遍相信魚能帶走環境中的負能量,因此才會有「年年有餘(魚)」的祝賀詞。


人際關係

異性閨蜜純友誼?誘惑難擋不只是愛愛

您有異性閨蜜嗎?異性閨蜜是否存在純友誼?這可能是很多人的疑問,尤其發生在名人身上時,會更引起關注,從幾年前林心如與10年閨蜜霍建華結婚,到謝忻與阿翔的事件,都引發廣大關注!究竟男生和女生之間,真的可能只做普通朋友嗎?以下一起來探討。 為何男女走得近就被認為有事? 首先,人們的觀念會受成長背景影響,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舉例來說,父母有意無意會問:何時交男/女朋友?朋友同儕間也常討論男女性話題,因此無論是受媒體還是他人言論影響,我們很自然地會把男女間的親暱,視作來電,甚至是感情發展的訊號。 您想從異性朋友身上得到什麼? 事實上,人際相處就如同做交易,無論在職場或私生活皆然,能成為好友,一定是彼此間有某種程度互相吸引,起碼已存在好感了,才有辦法維持一定的關係,而「性」在男女間還是扮演著重要角色。 根據美國學者研究指出,男性容易因為對女性的性吸引力,或是發生肉體關係的可能性,來決定要不要交朋友;相對地,女性追求的,也許是讓異性保護的安全感。當然,男女都不會排除,結交異性好友也是尋找終身伴侶的一種途徑。 異性朋友的吸引力不只有性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海蒂瑞德博士(Dr. Heidi Reeder)採訪上百位受訪者之後,整理統計出受訪者認為異性好友的吸引力,包含以下幾種: 友誼的吸引力:根據上述統計,96%的受訪者都表示,他們對異性好友僅感受到友誼的吸引力,沒有任何浪漫或性幻想,相處近似同性好友的方式。 浪漫的吸引力:其中14%的受訪者,會渴望跟異性好友約會,甚至交往。然而,浪漫吸引力並非固定不變,可能隨時間日漸減退。 主觀的性吸引力:約33%受訪者表示,因為對異性好友的外表有強烈的性吸引力,因此可能想和對方發生關係。 客觀的性吸引力:簡而言之就是:「大家都覺得我異性朋友很優,但我自己沒太大感覺」的意思,而統計顯示,超過50%的受訪者都有過這種感覺。


壓力管理

戳1分鐘泡泡紙=33分鐘按摩!減壓5原因

您喜歡戳泡泡紙嗎?對有些人而言,戳破泡泡紙是一種減壓方式,美國戰略諮詢公司凱爾頓研究(Kelton Research)的調查顯示,1分鐘的戳泡泡紙運動,就等同33分鐘的按摩,而且它完全是免費的。為什麼戳泡泡紙會讓人如此瘋狂,以下列出這個發明背後的5個科學證據。 1. 提升專注力、舒緩緊繃的神經 戳泡泡紙能提升一個人的專注力,藉由排除其他的干擾因素,讓我們更專心在當下的工作,舉例來說,當您一邊讀文章,一邊戳泡泡紙,您的集中力可能會更高,根據科學的解釋,手裡握著小物能幫助舒緩緊繃的神經,達到紓壓效果。 2. 緩解肌肉緊繃、平靜心靈 戳泡泡紙能緩解肌肉緊繃,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Robert E. Thayer)解釋,一個人在緊張和壓力下,往往需要一段冷靜思考的時間,他們可能會不知不覺地輕敲手指、抖腳或戳泡泡紙。因此,戳泡泡紙可能會讓人心靈達到平靜的效果。 3. 釋放壓力、心情變好 戳泡泡紙是一種重複性的動作,需要一定的專注力才能戳破每一個泡泡,美國心理治療師斯蒂芬妮(Stephanie Sarkis)表示,它就是壓力堆積和釋放的過程,而當壓力這樣被刺激時,腦中會分泌大量的多巴胺(Dopamine)和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使我們心情變得愉悅。 4. 得到像愛愛般的滿足感 更有趣的是,有說法指出,戳泡泡紙會讓腦達到和愛愛一樣的滿足感,印度英文日報德干紀事報(Deccan Chronicle)將這種現象定義為自發性知覺高潮反應(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簡稱ASMR),即是身體在接收刺激後所產生的愉快刺痛感,通常發生在頭部、背部,以及皮膚表面。 5. 達到破壞的成就感 除了滿足感,戳泡泡紙還可以給人一種破壞和征服的成就感,就像追求權力和地位能使人驕傲,戳破泡泡也能讓人得到滿足和喜悅,就如英國散文家馬克斯·比爾默姆(Max Beerbohm)的名言:「毀滅是人類最強的本能」。


壓力管理

6招找回工作效率!趕走星期一症候群

一進辦公室就無精打采,整天昏昏欲睡、疲倦不已,覺得效率好差嗎?別擔心,其實您並不孤單。每每到了星期一,很多人都有所謂的「星期一症候群」(Mondays Blues,憂鬱星期一),以下就帶您了解星期一症候群的原因,以及如何擊退它,找回高效率! 造成星期一症候群的4大原因 週末補眠反而打亂生理時鐘:許多人喜歡在週末補眠,但總是晚睡晚起,反而會因此打亂生理時鐘,讓星期一上班時更疲倦,若想在星期一精神飽滿,早點就寢才是正解。 情緒落差大要做好心情調適:根據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的報導,比起其他工作天,週一並沒有更令人憂鬱,但因為剛過完悠閒、愉快的週末,接著一連5個工作天,因此有情緒的落差,才會產生星期一症候群。此外,喜歡週末狂歡的人不少,若過度飲酒造成宿醉,會加重星期一症候群。 討厭工作且失去熱情:有些人會發現自己在星期天的晚上甚至下午,就開始出現星期一症候群的症狀,這很可能代表您對這份工作沒有熱忱,因此上班前就會感到焦慮、無力。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人都是屬於這類。 星期一症候群竟會血壓高:根據CNN報導,在星期一的早晨,即使您滴酒不沾,跟不用工作的人相比,也會有血壓較高的傾向。 6招預防星期一症候群 未雨綢繆在星期五就先備妥:多數人在星期一都會感到壓力,甚至出現拖延的現象,與其如此,您可以試試在星期五就將下週的工作先準備好,這樣週一來臨時,壓力就沒這麼大,也較易適應接下來的4個連續工作天。 避免過度放縱、輕鬆迎接下一週:週末好好放肆一下很常見,然而,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已經不如以往,小酌兩杯無傷大雅,但別喝醉,如果可以,週末去戶外走走、運動,是很好的選擇。 週末睡飽飽、上班效率好:如果前一晚沒睡飽,隔天效率鐵定不會好,若是發生在星期一,那情況可能更嚴重,因此充足的睡眠,以及良好的睡眠品質非常重要。此外,假日的起床時間應該要盡可能和平日相同,如此便不會打亂生理時鐘。 助人也會讓自己心情好:推廣快樂工作的國際公司嗚呼(Woohoo)的老闆亞歷山大(Alexander Kjerulf) 表示,正向心理學的研究顯示,幫助他人、讓別人開心,是提振士氣及心情的好方法,在第一個工作日就幫助別人,好心情也會跟著一路到週末。 找到真正喜歡的工作:我們多少都有經濟的壓力,但這不代表需要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盡力找出自己喜歡的工作,把星期一變成您最期待的一天。 安排自己期待的活動:如果您在晚上安排喜歡的活動(例如固定週一和好友聚餐),這份期待的心情,或許能幫您更好地度過憂鬱星期一。


人際關係

抱一下!1天抱抱8次健康減壓更快樂

您相信擁抱也是一種治療方法嗎?研究顯示,除了大笑以外,抱抱在治療疾病、孤獨、憂鬱症(Depression,又稱抑鬱症)、焦慮和壓力方面都非常有效,也有許多研究顯示,深深的擁抱,對身心健康有許多正面的效果。 已故的知名家庭治療師維吉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曾表示,我們每天需要抱抱4次才能生存、抱抱8次可維護身心健康,而要抱抱12次才能成長。從今天開始,多抱抱來傳達愛意和關心吧!以下一一介紹抱抱的5個好處。 1. 抱抱讓人減壓更快樂 抱抱可使身體分泌催產素(Oxytocin),它是一種體內的化學物質,又稱為「擁抱激素」。當我們擁抱、觸摸或坐在親近的人身邊時,體內的催產素會增加,有助於減少孤獨和憤怒感,並降低血壓。而經常抱抱的人,也可提升血清素(Serotonin)水平,使情緒更穩定和快樂。 2. 抱抱能減痛且少生病 抱抱能放鬆緊繃的身體肌肉,並舒緩疼痛,此外,抱抱還能加強免疫功能,讓人不易生病。根據一項針對擁抱與罹病風險關係的研究,從400多名受試者的表現結果發現,獲得支持和擁抱的人,不太會生病,即使有生病症狀也會較輕微。 3. 抱抱會增強心臟健康 根據研究,發現擁抱可提升心臟健康,在某項實驗中,科學家將200名成年情侶分成2大組,一組是情侶互相牽手10分鐘,然後擁抱20秒;一組情侶默默地坐著10分20秒,結果發現第一組比第二組的血壓水平和心率都低很多。 4. 抱抱可建立信任與安全感 多數人的交流方式,都是透過口頭或臉部表情,然而抱抱時的肢體接觸,是種很直接且真誠地向對方傳遞訊息的方式,能建立彼此的信任,提升安全感。 5. 抱抱能減少焦慮和恐懼感 科學家發現,抱抱的肢體觸碰可減輕低自尊心者的焦慮感,並幫助防止他們孤立自己,且從相關的研究中發現,即使擁抱沒有生命的物體,如泰迪熊玩偶、填充玩具等,也有助於減少人們的不安。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料理是種治療:科學證實助紓壓有自信

經歷一整天辛苦的工作之後,也許您不想再花力氣煮晚餐,但根據科學研究結果發現,透過做料理,可以療癒我們的心靈,幫助紓解壓力喔! 美國的料理藝術治療師茱莉歐哈娜(Julie Ohana),將料理當作一種治療工具,專門用做菜來治療別人的心理健康。她表示,在家做飯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放鬆和紓壓方式,若我們養成下班後做料理的習慣,大腦會開始把它視為切換到居家模式的開關,藉此達到心理分離(Psychological detachment,或稱心理抽離)。心理分離是指當下班後,生理或心理層面都感覺完全離開了工作,除了能提高生活滿意度,也可改善家庭關係、減少心理壓力,並在隔天更積極地工作。以下介紹烹飪為心理健康帶來的四點好處: 1. 讓大腦休息 根據研究指出,從事繁重工作、經常做出複雜決策和工作時間長的人,通常在回家後較不願意動腦思考。這時不妨拿出過去蒐集或已經找好的食譜,按照步驟做菜,透過從事有形的事務,可避免心思繼續沉浸在當天的壓力中。 2. 培養正念 專注做菜時,無形中其實也在練習正念(Mindfulness),正念是幫助對抗工作或生活壓力的一種實用的方法,透過將意識集中在當下的感受,斷絕與當下無關的煩惱。例如用心觀察蔬菜的外觀、麵團的觸感,或烤麵包的香氣等,若心中出現任何不相關的雜念,就會清楚地察覺到,這時馬上捨棄這些不必要的煩惱,才能真正的「活」在當下,不受負面情緒牽引。(建議閱讀:什麼是正念?深呼吸放鬆,一起認識正念十大好處) 3. 激發創造力 名廚齊波拉·埃娜芙(Zipora Einav)認為烹飪應被視為一種藝術,我們可以用各種食材,探索和變換出不同料理,帶給家人前所未有的驚喜。而那些對工作或生活感到沉悶又無聊的人,不妨透過修改既有的食譜,或創作新菜色,可以從中獲得成就感,並且更肯定自己的能力。 4. 提升自信心 名廚齊波拉表示,當我們完成了某樣讓自我感到滿意的東西時,會有強烈的成就感,同理言之,當我們為他人準備一頓美味的餐點時,會刺激自信心,而且這也會影響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激勵我們嘗試新事物。(推薦閱讀:你認識自己嗎?了解自我意象建立自信)


人際關係

個性如何看大頭貼就知道!教你從7種頭貼看5種人格特質

自我形象的呈現是一門學問,尤其是社群軟體的大頭照,從照片風格就可看出個人的人格特質。 美國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從6萬6千位推特(Twitter)用戶的大頭照與貼文中進行研究,歸納出7類大頭貼及5種對應的人格特質(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以下《Hello醫師》為你介紹各類大頭照及人格特質,快來看看你的頭貼是不是正如研究所說吧! 你是什麼人從頭貼就知道,從7種頭貼看5種人格特質 該研究所歸納出的5種人格特質如下,以下為大家一一分析: 外向性格者(Extraversion) 經驗開放性格者(Openness to Experience) 親和性格者(Agreeableness) 神經質性格者(Neuroticism) 自律性格者(Conscientiousness) 1. 大頭貼裡是一群人的大合照 放一群人合照的照片作為大頭照的人,通常性格外向,熱愛社交活動和人接觸。對他們而言,用合照當頭貼很正常。 這類人的照片顏色和背景通常很鮮豔,且照片會展現出年輕、陽光的氛圍,因此較不容易從這類人看到較靜態、文靜氛圍的照片。 2. 大頭貼走在時尚尖端,追求美感和獨特性 大頭照很時尚的人,屬於經驗開放性格者,與一般人擁有不同的審美觀,對於不熟悉事物的接收度很高,所以不難發現其大頭照和其他照片的選擇都很獨特。 這類人可以說是美學、知識與跳脫規範的綜合體,他們很注重照片的對比度和銳利度,且情緒容易因自身的審美觀而轉換。當這類人受到負面情緒影響時,甚至會比情緒不穩定性者更不願見人。 3. 大頭貼柔美朦朧 放這類大頭照的人通常是親和性格者,人格特質是追求社會良善與和諧,也是5種人格特質中最具正能量氛圍的人,相較於自律性格者,親和者的照片會帶有柔光及模糊的效果,而其運用的色彩也會更為鮮豔。 4. 大頭貼裡有可愛的毛小孩 研究發現選用貓為大頭照者,偏向經驗開放性的特質,而以狗為大頭照者,則較為外向、自律與親和性。不同的寵物象徵不同的人格特質,好比說貓給人的印象是乖巧和敏感,狗則是有活力、愛交際。 5. 大頭照講究光線、顏色及比例 這類人多屬於自律性格者,對大頭照有自己的一套邏輯,他們想呈現給大眾開心又自然的畫面,而且照片的品質和比例必須是好的。這類人非常看重自我紀律和秩序,他們也會隨著身處的社會規範和價值,而改變照片的風格。 6. 大頭照看不到完整的臉 這類人多屬於神經質性格者,通常敏感度很高,對於上傳自拍照很抗拒,所以通常相簿裡不會有跟人的合照,有的可能只是不需要露臉的圖片。 這類人很容易被負面情緒影響,並缺乏安全感,他們所表現出來的神情往往憂傷痛苦。遇到要露臉的情況,他們可能會用眼鏡或其他配件,去掩飾臉上的瑕疵,例如痘疤、黑眼圈等。 7. 動不動就換大頭照 經常更新大頭照者,通常很自戀,他們覺得只有透過頻繁地換大頭照,才能吸引眾人的目光。 這類人以女生為主,且大多喜歡拍出時尚雜誌風的照片,她們尤其喜愛有魅力及戲劇性的拍照手法,藉由不斷努力更新自己在社群網站的狀態,來達到自我崇拜的滿足感。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終結網路霸凌!3方法不回應 找出口

網路霸凌頻頻發生,不管是擁有上萬粉絲的明星藝人,或是一般的社群使用者,都有可能成為網路霸凌的受害者,網路安全公司McAfee的報告曾指出,臉書有高達92.6%的青少年遭受網路霸凌,這驚人的數據看了真叫人憂心。 網路霸凌對年輕人的影響 網路霸凌可說是今天年輕人需要面對的大挑戰,英國反霸凌組織拋棄標籤(Ditch The Label)執行長哈克特(Liam Hackett)表示,愈來愈多人會在真實世界中壓抑自己的真性情,然後透過網路解放內心真實的個性,網路不僅重新定義了霸凌的環境,它對年輕使用者的自我認同、行為和性格也有影響。 網路霸凌之所以可怕,是因為它能摧毀一個人的網路聲譽,所有關於當事人的網路資訊都會被一覽無遺,這包含被霸凌者誣告或造假的檔案,甚至還會帶給受害者在現實生活中的影響,其傷害是極具破壞性的。拋棄標籤2018年調查報告顯示,在14786的被霸凌者中(分布可重複),有50%陷入沮喪、45%感到焦慮、34%有自殺傾向、28%會傷害自己、21%開始蹺課、15%有飲食障礙、12%出現反社會行為特徵、7%更會用酒和毒品麻痺自己。 最好的對付手段是不回應 面對網路霸凌,我們到底是該立即反擊對方,還是採取封鎖及迴避的行動,以下是幾點您可以做的自我保護方法: 1. 全部證據存好存滿 證據會說話,將對方發的所有具詆毀性的檔案存起來,好讓警察有可靠的線索能遵循,不給加害者有脫罪的可能。建議受害者把畫面也都截圖下來,這樣對方所使用的載具上呈現的帳號、日期和時間,就能一併被看見。 2. 不做任何回應對方的行為 霸凌者的目的,就是要挑動受害者的情緒,他們最擅長用詆毀性的手段,挑起對方的怒氣,只要您一做出回應,就陷入對方的圈套了,最正確和安全的方式,就是直接封鎖其帳號,並且向相關的網站或平台舉報。即使您是無辜的,也不需和對方評理,或爭取網路公義,因為對方就是一個看不見的敵人,他利用的就是無憑無據的指控,以及捏造謊言,交給網站管理員和警察處理,是最恰當的選擇。 3. 分享給別人知道 找對的人分享很重要,特別是孩子要讓父母了解實情,即使是成人,也要跟家人或可靠的朋友分享,一方面讓自己的心情有個出口,一方面也讓身邊的人能給予適時的幫助。明明心裡很苦卻什麼都不說,這是很多出生在傳統華人家庭一貫的毛病,我們要學會常常分享自己的事,別老是悶在心裡,只有說出來,才會更快樂。 自殺解決不了問題,卻留給家人無比悲痛。請珍惜生命,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24小時)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與治療。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為什麼「恐同 」?因不了解與沒安全感

同性婚姻目前在全球有20多個國家已合法化,全球也有很多出櫃或結婚的同性戀名人,但同性戀議題至今仍呈現兩極化,支持的一方力求社會和法律的認同,反對的一方則不願接受同性成家這種非典型的關係,甚至在極端的情況下,反對同性戀者會衍生出異常的恐懼及排斥感,也就是同性戀恐懼症(Homophobia,或稱恐同症或反同症)。 對不了解的事物會不安 恐同症是指對同性戀者會產生負面的情緒反應,包括不舒服、憎惡,以及恐懼感。有的恐同者會對同性戀者產生極大的反彈,或許就是因為對不熟悉的事物所產生的恐懼和誤解,以至於他們沒有辦法去信任這新的價值觀。人在不了解的事物面前會感到不安,這是人性,就同性戀族群為例,他們顛覆了傳統的一男一女家庭觀,導致反同者認為有責任「糾正」他們的行為。 恐同者的行為模式從輕微的言語霸凌,到嚴重的肢體霸凌,都會對同性戀者造成難以磨滅的傷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公布的2017年報告指出,有45%的英國同性戀學生在學校飽受霸凌,其中40%的學生為了保護自己而選擇蹺課。 實際上,同性戀者在學校被霸凌天天都在上演,該報告顯示,有高達86%的同性戀學生,持續受到被人用同志(Gay)等字眼的言語霸凌,語言學家東尼索恩(Tony Thorne)說,同志一詞在今天年輕人的世界,還帶有「遜」和「垃圾」的負面意思。 學習認識與接受自己 細細剖析恐同者的心理,其實他們的行動背後是因為恐懼,不單是對不熟悉的事物感到害怕,他們也不敢面對自己內心的不安全感。一份針對義大利大學生的研究發現,相較於在親密關係中有安全感且能自在做自己的人,在親密關係中較不自在且沒安全感的人,所表現的恐同特徵會更明顯,因為他們會嫉妒這些勇敢出櫃做自己的同志。 當面對這種恐懼和不安全感,恐同者可以找專業的諮商師尋求幫助,治療方法有很多,包括行為治療、心理治療、 藥物治療、暴露治療,以及放鬆技術。 由此可見,情緒管理就變得至關重要,人要學習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弱點,沒有人是完美的,下次遇見同性戀者時,不妨先放下既有的主觀和偏見,誠實地看待對方和自己,或許會有意外的驚喜與收獲,發現一個新世界。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