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與肌肉

隨著年紀增加,我們的身體,尤其是骨骼、肌肉、關節必然會跟著磨損。所以人們常會出現影響日常生活的病症,如關節疼痛、腰痠、其他骨頭肌肉的損傷等。 在這個類別,你可以了解更多有關骨骼肌肉系統疾病的知識。

基礎知識

骨骼與肌肉

骨重量、骨密度解析|顧骨頭看「骨密度」!骨本檢查方式一次懂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長者每7人就有1人罹患骨質疏鬆;關注骨骼健康,常聽到「骨重量」和「骨密度」等兩個名詞,究竟兩者代表意義與差異為何?如何檢測?骨量低等於骨質疏鬆嗎?《Hello醫師》帶您深入了解,說明骨重量、骨密度的檢查方式,幫助您從平時做好監測,「存骨本、抗骨鬆」! 「存骨本」從年輕做起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指出,國人65歲以上患有骨質疏鬆的比率高達14.1%,等於每7人就有1人有骨質疏鬆;其中,女性比率更高達17.4%,遠高於男性的10.4%;若以50歲以上族群來看,患有骨鬆比率也高達8.1%。 骨質疏鬆不會有明顯症狀,又被稱為「沉默的疾病」,萬一骨折,不僅可能無法自立生活,更可能進一步引起許多症狀及功能障礙,嚴重甚至會死亡。 其實,人體骨骼的骨量約在20至30歲前達到最高峰,之後逐漸減少,因此,如何從生活中留意「骨本」流失」,不僅中老年族群要注意,年輕族群更應及早重視「存骨本」的必要性。 骨重量是什麼?骨重量高等於骨頭硬? 顧名思義,「骨重量」就是骨頭的重量。人體骨骼會隨成長發育而增大,在幼兒與青春期時,骨骼會逐年增長、變厚,骨頭的重量也會隨之增加,並在20~30歲達到巔峰。 骨重量反映的是整體骨骼的總重,重量愈重,代表骨架較大、骨骼較長或較厚,但骨重量與骨密度之間沒有絕對正相關,也就是說,骨頭較重,不代表骨頭密度比較高或硬。 骨密度是什麼?顧骨頭要掌握「骨密度」! 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縮寫為 BMD)就是骨骼中 Mineral (礦物質)的密度,也就是骨骼內部的孔隙大小。 在骨骼生長狀況達到巔峰後,骨量會隨年紀增長而減少,若流失骨量過多,原本緻密的骨骼便會形成許多孔隙,使「骨密度」降低,連帶減少骨頭的支撐力;若骨質流失過多,骨頭會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使骨骼變脆、變弱,便形成所謂的「骨質疏鬆症」。 因此,要判斷骨骼強健與否,重點是看「骨密度」,而非「骨重量」。骨重量通常用於分析身體組合,或簡單判斷骨骼的健康狀況,但真正評估骨骼健康的指標是「骨密度」。 以房子來比喻,「骨重量」就是評估鋼筋與建材的重量,但鋼筋與建材的重量很重,不表示房子一定很穩固,重點是鋼筋與建材的材質是否牢靠,以及是否搭建妥善,形成足夠支撐力以抵禦強風和地震。 骨密度量測方式一次看 目前檢測骨密度的方式,包括: 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 定量超音波儀器(Quantitative Ultrasound, QUS) 定量性電腦斷層掃描(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 QCT) 其中,以「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最常使用,其次為超音波。 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DXA)的主要原理,是利用兩種不同能量的X光為射源,照射人體最容易發生骨折的腰椎或髖關節;因礦物質會吸收較多X光,計算方式便是以骨礦物質含量(BMC)與骨面積(BA)的比值(單位g/cm2)來換算骨密度(BMD)值,這也是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制定的骨質疏鬆診斷標準。 因此,若測量時,單純只有骨礦物量(通常會定義為Bone Mass)的數據,並無法測出骨密度。 定量超音波儀器(QUS)主要以測量腳踝、手腕或手指的骨質密度為主,其主要原理,是以超音波在骨骼中傳遞的波速及音速衰減等參數,測量骨質彈性與強度;若超音波在骨骼內傳遞速度較快,吸收與散射效果較好,骨密度較高,反之,則較差。 QUS的優點是儀器小,移動性強,在民間義診時常可看到;不過,衛福部提醒,目前醫界對於其佐證資料之診斷標準尚未建立共識,何時該介入治療,臨床上也還沒有一致性的看法,因此,只適合做初步篩檢的工具,若民眾檢測時發現異常,仍應到醫療機構接受DXA檢查,以進一步確認。 DXA、QUS骨密度檢查方式比一比 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 定量超音波(QUS) 測量原理 用X光測量骨骼內的礦物質含量 超音波傳遞速度與衰減 測量部位 脊椎、髖關節 腳踝、手指或手腕 是否可診斷骨質疏鬆症? 是,屬於診斷標準 否,僅用於初步篩檢 輻射劑量 低輻射 無輻射 檢查地點 醫院放射室 儀器體積小、好移動,常見於健康篩檢站 如何解讀骨密度的 T 值與 Z 值? 在接受「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DXA)檢測後,會得出T值(T-score)與Z值(Z-score);T值是與年輕(20至29歲)同性別健康人的平均值比較,差距在1個標準差(SD)之間,即表示骨密度正常;若T值低於平均值,標準差在-2.5以下,即表示有骨質疏鬆。 所謂Z值,則是和同齡同性別健康人之平均值比較,一般主要是當停經前婦女或50歲以下男性有特殊需求,才會納入判讀;當Z值等於或小於-2.0標準差(SD)時,稱之為低於同齡的預期值。 骨密度 T 值與 Z 值檢測結果判讀  T 值(T-score) 骨密度健康程度 標準差 +1.0 至 -1.0 正常 標準差介於- 1.0 至 -2.5 之間 骨質缺乏 標準差 -2.5 以下 骨質疏鬆症 標準差 -2.5 以下合併發生骨折 嚴重骨質疏鬆症 Z 值(Z-score) 骨量減少程度 標準差大於 -2.0 介於同齡的預期值 標準差小於等於 -2.0 低於同齡的預期值 生物電阻抗分析是什麼? 除了量測骨密度,坊間診所或健身中心也常見以「生物電阻抗分析」(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 BIA)方式,透過少量電流通過人體,量測通過身體不同組成產生的電阻,幫助民眾進一步了解自身的身體組成,但市面上常見的體脂機並無法提供骨密度檢測數據。 人體的體組成,主要是由水、蛋白質、骨質及脂肪組合而成;其中,人體脂肪組織幾乎不含水,因此不會導電,相較之下,肌肉富含水分,因此導電性良好。 BIA的主要原理,即是透過光腳接觸足部電極踏板,利用少量電流通過身體部位產生的電阻及電抗信號,推算人體脂肪、肌肉甚至骨骼礦物質等的組成比例,進而了解自身的健康狀況。 與DXA相較,「生物電阻抗分析」不須到醫療機構進行,且屬於非侵入性、無輻射的檢測方式,受測者只需用雙腳站上電極踏板,即可進行檢測,僅需數秒至1分鐘內即可完成。 定期追蹤骨骼健康狀況,護骨本! 衛福部國健署調查發現,19至64歲國人每日鈣攝取量約505~566毫克,僅達到建議攝取量1000毫克的一半,在骨質流失,鈣質攝取又不足的情況下,50歲以上成人約每12位就有1位患有骨質疏鬆症,女性骨鬆比率更高達10%。 存骨本的關鍵年齡是30歲以前,透過攝取足夠鈣質、曬太陽與運動,是「存骨本」的最佳解方。 如果錯過這段時間,同樣可透過攝取鈣質、曬太陽與運動減緩骨質流失;更重要的是,定期追蹤骨骼健康狀況,才能了解骨本的流失狀況,評估是否須調整飲食與生活,或及早接受治療;其中,骨質流失狀況較嚴重的中、高齡族群,以及停經後女性,都應特別注意! 從前文說明可知,要了解骨骼的健康狀況,重點在於骨密度。民眾若想多了解自身骨密度狀況,目前可在社區篩檢、健康檢查或醫院門診時,透過QUS進行初步篩檢;若檢查結果數值異常,或醫師認為有疑慮,可進一步安排DXA檢查,並依據醫師建議,每隔一段時間回診追蹤。 針對較精準的DXA骨密度檢查,目前僅有符合特定條件者,才享有健保給付,多數人仍須自費檢查,費用從數百元到千元不等。此外,前往醫療機構也須考量交通往返時間;其輻射劑量雖低,仍有民眾會有疑慮。 對此,新世代「生物電阻抗體組成分析儀」,不僅採用創新的雙頻掃描技術,提升測量精準度,同時也獲得臨床實證及世界多項專利,可落實居家日常檢測之需求,讓民眾更容易了解自身的體組成與骨密度數據,不僅省時且具便利性,也可避免每次檢查時都需要額外支付較高的檢測成本,讓瞭解自身「骨本」更方便。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探索更多骨骼與肌肉類別

看更多 骨骼與肌肉 相關文章

肌肉痠痛/骨頭疼痛

小腿抽筋怎麼辦?半夜睡覺腳抽筋6大原因、5抽筋警訊公開

許多人都發生過半夜睡覺睡到一半,腳突然抽筋發痛,那種痛讓人難以忍受,快的話幾秒鐘就消失,慢則可長達數分鐘。究竟為什麼腳會抽筋?半夜睡覺腳抽筋該怎麼辦?平時可以吃什麼東西改善?小腿抽筋要看哪一科?《Hello醫師》為您一次解說。 半夜睡覺腳抽筋原因? 睡覺腳抽筋在醫學上稱夜間腿抽筋,也稱睡眠相關腿抽筋,指小腿或足部肌肉發生突然且不自主的收縮,造成疼痛並影響睡眠,最常發生於小腿、足部(例如腳趾)及大腿。 睡覺腳抽筋的原因繁多,主要可分為以下6種: 結構性:先天腿部結構異常,例如扁平足或膝反曲;長坐或姿勢不良也是原因之一。 神經性:患有神經性疾病,例如帕金森氏症或神經病變;另外,夜晚平躺時,足部容易蹠屈(腳板向下扳),造成小腿肌肉收縮,也會造成小腿抽筋。 代謝性與電解質異常:因為脫水、過度出汗而造成電解質失衡,或患有其他影響電解質的代謝性疾病,例如甲狀腺低下、糖尿病或慢性腎衰竭引發的高血磷等。 藥物性:服用鈣離子阻斷劑、類利尿劑或保鉀型利尿劑,導致身體脫水及電解質失衡。 運動性:由運動後所產生的疼痛和不自主肌肉收縮所引發,特別是從事強度較高的運動之後。 慢性病:患有冠狀動脈血管疾病、周邊血管疾病、肝硬化或骨關節炎之病患,較易發生夜間腿抽筋。 白天小腿抽筋原因? 白天或其他非睡眠時間發生腳抽筋,多為以下原因所致: 運動或活動過度造成肌肉拉傷,例如平常很少跑步,卻突然參加馬拉松 長時間姿勢不良,例如長時間盤腿工作,或一整天穿高跟鞋 久站、久坐 運動時用錯誤方式使用肌肉 若年紀較長,大於50歲,又未過度使用肌肉或姿勢不良,則恐是下列原因所致: 腿部血液循環不良,特別是秋冬天氣變冷或夏天長時間待冷氣房時。 天氣過熱,又因水分攝取不足,造成身體脫水、電解質失衡。 患有糖尿病、甲狀腺低下、慢性肝病、周邊動脈疾病等代謝性疾病。 患有低血鈣、低血鎂、低血鉀或呼吸性鹼中毒等病症,造成肌肉僵硬。 https://wp.helloyishi.com.tw/healthy-habits/general-hygiene/risks-of-sedentary-lifestyle/ 小腿抽筋恐是5疾病的警訊 許多疾病都可能導致小腿抽筋,若您的腿經常不自主抽筋,頻率達每週2~3次以上,建議赴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確認是否患有以下疾病: 糖尿病:由末梢神經病變所致。 關節炎:腿部關節病病刺激周邊神經。 肝硬化、肝病末期:因為肝臟代謝功能變差,導致電解質失衡。 心血管疾病:周邊動脈疾病、冠狀動脈疾病。 神經性疾病:自律神經失調、肌肉病變。 腳抽筋怎麼辦?緩解、改善方法一次看 半夜睡覺小腿抽筋時,可立即做以下兩件事來緩解症狀: 用力將腳往腳背的方向扳動(腳板屈起),藉由伸展收縮肌肉來緩解抽筋。 按摩抽筋部位 若您經常發生抽筋,建議最好還是先找出原因,再依據病因進行改善;不同的抽筋原因,改善方法也不一樣: 電解質失衡:多飲水,補充電解質。 腿部血液循環不良:睡覺時注意足部保暖,睡前可簡單按摩雙腳或用溫熱水泡腳。 疾病原因:確認造成抽筋的病因,並依據醫師指示服藥來改善症狀。 藥物原因:與醫師討論是否須減少或更改處方藥物。 運動過程或運動後抽筋:運動前請充分暖身,運動後則可拉伸緊繃的肌肉部位。 姿勢不良:改善工作或日常生活的不良姿勢。 過度使用腿部肌肉:睡前抬腿或伸展雙腿10~20分鐘。 小腿抽筋吃什麼改善? 若您是因為缺鈣、缺鉀或缺鎂所造成的抽筋,可補充以下食物: 鈣:黑芝麻、小方豆干、乳酪、髮菜、杏仁果、紫菜、黑豆、牛奶、地瓜葉、海帶。 鉀:開心果、釋迦、香蕉、奇異果、龍眼、小番茄、空心菜、菠菜、莧菜。 鎂:黑豆、菠菜、南瓜籽、腰果、黑巧克力、酪梨、豆腐、鮭魚。 不少人是因為脫水、電解質失衡而抽筋,因此水分攝取也很重要,建議每天飲水量都要超過2000毫升,並減少喝茶、咖啡等容易利尿的食物。(延伸閱讀:一天喝水量上限多少?怎麼計算正確飲水量?每天多喝水8大好處) 小腿抽筋看哪一科? 若您頻繁發生小腿抽筋,可赴醫院家醫科或神經科進行檢查。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骨骼與肌肉

肩頸痠痛原因解析!肩頸痠痛看哪科?5動作放鬆、舒緩脖子僵硬

根據衛生福利部健保署2021年統計顯示,國人肩頸痠痛盛行率為55%,其中,一大部分人的肩頸痠痛是肌肉、筋膜等軟組織不適所導致。《Hello醫師》為您解析肩頸痠痛的常見原因、症狀與預防方式,並邀請物理治療師曾琬筑 Abby與我們合作【Hello健康來】,透過影片親自示範放鬆肩頸肌肉的5種運動,助您緩解惱人的痠痛。 肩頸痠痛無法放鬆?常見原因、症狀一次看 肩頸痠痛是現代人常有的困擾,時常覺得肩膀僵硬或脖子痠痛,不舒服的範圍從脖子一路延伸到肩膀,常見原因如下: 肩頸痠痛原因1:長時間姿勢不良 使用電腦、手機等3C產品時,容易出現頭往前(螢幕)傾,或者是低頭的動作,這些姿勢會導致頸部承受比平常更大的壓力,長期下來會造成圓肩、烏龜頸或駝背,肩頸的肌肉、筋膜也會有緊繃、痠痛等情況。 肩頸痠痛原因2:頭肩頸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肌肉、筋膜長時間過度使用,出現發炎反應,或是受到刺激而出現疼痛,發作位置從頭部以下、到肩胛骨以上;通常有多個壓痛點,嚴重時,甚至可能痛到無法入睡。 肩頸痠痛原因3:落枕 睡覺時姿勢不良、使用過高的枕頭,或因為脖子保暖不足,引起頸部和肩上肌肉痙攣,,常見的症狀是轉頭時會覺得脖子痛,或轉不過去。 肩頸痠痛原因4:緊張、心理壓力 感到緊張有壓力時,肩頸肌肉會不自覺地收縮,長期下來肌肉會逐漸失去彈性、變得僵硬。其他疾病:頸部椎間盤突出、頸部退化性關節炎、纖維肌痛症、肩膀肌腱炎及滑囊炎等。 肩頸痠痛放鬆5動作 若肩頸有輕微痠痛的症狀,可透過熱敷、按摩及肩頸伸展運動,放鬆緊繃的肌肉,舒緩疼痛。 物理治療師曾琬筑Abby為您示範放鬆肩頸的5種運動: 肩頸痠痛放鬆方法1.頸部肌肉伸展 坐著將單手扣住座椅,頭往反方向彎(正側面),停留10~30秒。 頭部往正側面彎之後,可將頭朝斜上、斜下等方向轉動,並停留10~30秒。。 肩頸痠痛放鬆方法2.肩頸用力收縮放鬆 用力聳肩並停留5秒,接著放鬆肩膀,雙手向下沉,同時脖子向上延伸,停留10秒,整組動作反覆3~5次。 肩頸痠痛放鬆方法3.肩膀繞圈圈 雙肩同時抬至最高點,依序往前、往下、再往後,順時針繞一圈,繞完3~5次後,再逆時鐘繞圈3~5次。 肩頸痠痛放鬆方法4.頸部穩定 肌力強化 頭向後推:雙手交握放在後腦勺,眼睛平視前方、縮下巴,頭向後往手的方向施力,手反方向給頭阻力,停留10秒後放鬆。 頭向前推:單手扶著額頭,眼睛平視前方,頭向前往手的方向施力,手反向給頭阻力,,停留10秒後放鬆。以上兩組動作,重複8~10次。 肩頸痠痛放鬆方法5.肩膀前側伸展 雙手交握放在背後,雙肩帶動整隻手臂用力往下沉,小腹微收,上背兩肩胛骨之間用力往後夾,可將雙手慢慢遠離屁股抬到空中,一次停留10~30秒,再慢慢放鬆;重複3~5次。 【Hello健康來】痠痛說ByeBye – 緩解肩頸篇 肩頸痠痛該看哪一科? 當疼痛持續好一段時間,透過伸展運動也無法改善,甚至症狀已嚴重影響到生活品質時,建議到復健科或骨科檢查,由專業醫療團隊安排後續的治療計畫。依據不同的病因與症狀,醫師可能會再安排不同科別進行進一步診療與協助: 復健科 骨科 神經科 疼痛科 中醫科 身心醫學科 正確坐姿預防肩頸痠痛 「預防勝於治療」,要避免肩頸痠痛發生,維持正確坐姿相當重要,尤其是須長時間使用電腦的上班族。 維持正確坐姿須注意4個重點: 坐姿:將脊椎維持在中立位置(不往左右歪斜或前後傾斜)、身體朝向正前方,背部與腰部可靠在椅背上,背部呈現90~95度。坐墊前端與膝窩距離2.5~10公分。 桌面高度:手肘放置於桌面上時,肩膀能自然地放鬆,手肘彎曲角度約90~100度。 座椅高度:雙腳自然地平放於地上,膝蓋彎曲90~105度。 視線:眼睛與電腦螢幕保持約40~70公分的距離,視線往下約15~20度,螢幕角度與視線呈90度或略為上仰,螢幕頂端可與眼睛高度相同或略低。 請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坐姿,建議每小時休息5~10分鐘,可以起來走動、改變姿勢,也可將頭部或後頸靠在椅子枕頭上,暫時放鬆頸部肌肉。 曾琬筑(Abby)物理治療師小檔案 專精領域 兒童早療和發展、嬰幼兒按摩、亞健康族群健康促進、GRYOKINESIS®️ 墊上嬋柔運動指導 學歷:國立台灣大學物理治療系 更多關於曾琬筑(Abby)物理治療師介紹與作品:https://helloyishi.com.tw/expert/AbbyTseng/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更多【Hello健康來】內容都在《Hello醫師》Youtube:https://helloyishi.tw/gIyrH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骨質疏鬆

預防更年期骨鬆怎麼吃?2款超強食材保骨本、名中醫私傳好骨力!

女性過了更年期後,由於雌激素分泌減少,除了容易出現陰道乾澀、胸悶、心悸、熱潮紅等症狀外,還可能造成骨質流失速度增加,讓骨質疏鬆(Osteoporosis)在無形中找上門,使老年後身高變矮、駝背、腰膝痠軟、出現骨刺,即使不小心跌倒也容易引發髖骨骨折,影響老年的生活品質。 究竟該如何預防骨質疏鬆症?補充什麼食物、搭配何種運動以趁早預防骨質疏鬆?《Hello醫師》邀來知名鍼還中醫診所之蕭家駒中醫師,透過中醫傳授骨質疏鬆的私傳補方,以及減緩骨鬆保骨本該怎麼做,一起預防骨鬆不卡關! 為何女性更年期容易骨質疏鬆? 人體骨骼的骨質密度通常會於30~35歲達到最高峰,之後便逐漸減少,而女性的骨質密度通常會於更年期月經停止後的5~7年,減少約15~30%,主要因女性體內的雌激素分泌減少,使破骨細胞活性增加而吸收骨小樑,導致原本緻密的骨骼形成許多空隙,骨骼也因此變得脆弱,進而引發骨質疏鬆症。(推薦閱讀:更年期熱潮紅、盜汗、失眠!這樣做改善症狀) 預防骨質疏鬆吃什麼?高鈣、補「D」吃出好骨力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建議,「骨本」愈早開始存、就能多增加10%的骨質密度,更能比起同齡者延緩近13年的時間發生骨質疏鬆症。為預防骨質疏鬆,從日常生活飲食即可開始調整,吃出好「骨」力。而下列2大營養素即是已證實能有效預防骨鬆發生: 1. 高鈣食物 根據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成人每日應攝取1000~2500mg的鈣質,而若能從飲食中補足鈣質,除了能夠減少破骨作用過度進行,還能提供骨骼再塑作用中構成新骨質的成分。 此外,我們不僅可透過喝牛奶來補充人體所需的鈣質,根據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這幾種高鈣食物也擁有相當高的鈣含量,能幫助女性避免骨質疏鬆: 小魚乾:每100克中含有2213毫克的鈣質。(延伸閱讀:海鮮膽固醇排行榜出爐!蝦米、小魚乾膽固醇含量high翻天) 黑芝麻:平均每100克中含有1479毫克的鈣質。(推薦閱讀:黑芝麻與白芝麻比一比!兩者營養成分有差嗎?) 旗魚鬆:平均每100克中含有454毫克的鈣質。 芥藍菜:平均每100克中含有181毫克的鈣質。 紅莧菜:平均每100克中含有150毫克的鈣質。 2. 含維生素D的食物 由於攝取維生素D能夠維持體內鈣和磷的平衡,還可促進腸道吸收食物中的鈣質,因此與骨骼健康有相當密切的關聯性,而我國建議成人每日維生素D的攝取量為200IU(5微克);51~70歲為每日400IU(10微克),而最好補充維生素D的方式,就是多出去戶外曬太陽,增加體內維生素D的含量。(同場加映:維生素D不足!第二型糖尿病風險較高) 此外,若想從天然食材中補充維生素D,可以多食用富含高油脂的魚類(鮭魚、鯖魚、秋刀魚、沙丁魚)、蛋黃以及植物性食物像是黑木耳、香菇等,其中皆含有較高的維生素D,多攝取即可幫助鈣質吸收,避免骨質疏鬆!(推薦閱讀:不只鮭魚才有Omega-3!多吃這些食物強健身體) 除上述所提之2大營養素之外,富含蛋白質、磷、維生素K的食物或補充鈣片以達到預防骨質疏鬆,同樣有極佳的效果。但女性也應避免於日常生活中攝取過多的鈉,否則可能增加破骨作用速率,釋出骨中鈣質,導致骨質流失。(延伸閱讀:2024鈣片推薦15款!解析鈣片何時吃、不能跟什麼一起吃) 蕭家駒中醫師以中醫觀點私傳保骨本飲食秘方。(圖片授權:蕭家駒醫師) 骨質疏鬆不可逆!2款食材保骨本、名中醫師私傳 鍼還中醫診所蕭家駒醫師解釋,以中醫的角度來看,骨頭是身體「陰質」的一部分,因此我們所認知的骨質疏鬆,其實就是所謂人體陰質的流失。隨著年齡增長,體內的陰質通常會在女性35歲後,開始不斷流失,而流失速度的快慢則會因人而異。 另外,坊間流傳枸杞燉豬蹄、黃精養生粥及山藥黃精雞湯能預防骨質疏鬆,而蕭醫師表示,由於骨質疏鬆是一種不可逆的老化現象,所以這些食補料理對於預防骨鬆的效果有限,僅有保養骨骼的功效,反而對於想預防退化性關節炎或改善膚質的女性較有幫助。 然而,以中醫的觀點來看,若女性想透過攝取食物來保養骨骼,因「腎主骨」的關係,可先食用能達到補腎效果的食物;蕭醫師建議可以從種子類的食物下手,可適量攝取像是枸杞、覆盆子等。 2種運動方式預防骨質疏鬆!讓你走路骨頭不卡卡! 進行規律的運動對於更年期女性好處多多,不但可以增加骨質密度、降低老年骨折風險,還能促進心肺功能。而台中榮總復健科技術組前副主任吳定中表示,想要預防骨質疏鬆可透過下列2大種類的運動,維持骨骼健康: 1. 肌肉強化運動 肌肉強化運動也稱作抗阻力、重訓運動,常見於負重移動身體或其他能抵抗重力的活動,包括以下: 舉重 使用彈力運動帶 使用重量訓練機 腳跟站立、抬起腳趾走路 墊腳尖走路 2. 高衝擊負重運動 高衝擊負重運動能幫助鍛鍊骨骼,並維持肌肉強壯,以下為常見的高衝擊負重運動: 跳舞 爬山 慢跑(推薦閱讀:跑步好處多!9 撇步幫助養成晨跑習慣) 跳繩 爬樓梯(延伸閱讀:爬樓梯好運動!借助手力訓練更全面) 網球 倘若你不能進行高強度的運動訓練,可選擇下列幾種低衝擊的負重運動,以相對溫和的方式打造出好骨本: 使用樓梯踏步機 散步或快走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關節與肌腱疾病

膝蓋痛的居家療法!抗發炎食材與運動冷熱敷

膝蓋痛很常見,但有時候痛起來很不舒服,卻沒有嚴重到需要進醫院,怎麼辦呢?以下列出的小秘訣,都是自然、不需藥物的疼痛舒緩方式,在家皆可輕易達成,希望能幫助大家解決膝蓋痛的問題,讓生活更舒適。 試試有抗發炎功效的食材 薑:薑是自古流傳下來的天然止痛藥,除了可以緩解胃部不適,也可以舒緩關節炎和膝蓋痛。試試把薑與關節炎的處方療法合併使用,會更有降低疼痛的效果。 薑黃:薑黃在印度是種高人氣的香料,除了可以替食物增添美麗的金黃色澤和獨特的風味,其中包含的薑黃素有抗氧化效果,可以幫助身體抵抗細菌和病毒的侵擾,進而減緩關節發炎的現象。(推薦閱讀:薑黃素15大推薦品牌!薑黃功效好處、怎麼吃、何時吃一次看) 柳樹皮:將柳樹皮和其他療法合併使用,可以緩解輕至中度的膝蓋疼痛。可以用咀嚼或泡茶的方式使用柳樹皮,但使用時請適量,大量的柳樹皮會有致毒的危險。 (同場加映:膝蓋痛吃什麼?吃這些幫助緩解膝蓋發炎) 利用運動、冰敷等替代療法 每天運動,讓關節保持活動,可以避免關節僵化,進而減少膝蓋疼痛的機率。 太極拳有助於改善平衡和柔軟度,讓人學會專注,控制自己的內心,不但可以增加膝蓋的活動力,也能減緩疼痛。 維持健康的體重,對膝蓋健康是很重要的,因為體重過重的程度愈嚴重,對膝蓋造成的壓力就愈大。 熱敷或冰敷都能有效減緩疼痛。(建議閱讀:受傷後要冰敷還熱敷?這樣分辨就對了) 適時讓膝蓋休息,不要過度操勞。 加壓或包裹可以減緩膝蓋的腫脹。 把膝蓋墊高。


其他關節與肌腱疾病

膝蓋腫脹:症狀、原因、診斷、治療

膝蓋腫脹的定義 膝蓋腫脹就是膝關節內或外腫脹,可能是因為韌帶、軟骨、骨頭、周圍結構受損。膝蓋可能在受傷後突然腫脹,也可能是慢慢累積形成的。 膝蓋腫脹的原因 外力造成的傷害,如運動中急轉彎、急煞、著地姿勢不良、跌倒等撞擊,都有讓膝蓋因用力過度而受損,並使體液或血液在膝蓋中堆積。除了受傷,也有可能是骨折、關節炎(Arthritis)、痛風(Gout)、囊腫、膝蓋骨脫臼、感染、腫瘤、老化等。 膝關節內腫脹可能是因為前十字韌帶、後十字韌帶、內側韌帶、外側韌帶撕裂,或半月板(膝蓋軟骨) 受傷、膝關節骨折,進而產生滲出液。而膝關節外腫脹,則可能是滑囊炎(Bursitis)、肌腱炎(Tendonitis)、拉傷或扭傷。 膝蓋腫脹有多常見? 膝蓋腫脹很常見,任何年紀的人都可能發生。控管誘發的風險因素,有助於減少此症狀發生,請與醫師討論如何執行。 膝蓋腫脹的症狀 膝蓋腫脹的症狀會依造成的原因而有所不同,腫脹從輕微到嚴重都有可能,並同時產生疼痛、壓痛、泛紅,或讓人發燒、發冷。腫脹的膝蓋也可能會瘀青、僵硬,導致行走困難。有些症狀可能沒被列出,若對某些症狀感到疑惑,請諮詢醫師。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出現感染徵兆,如發燒,或患部泛紅、溫熱。 膝蓋、小腿或足部變得蒼白、冰冷。 狀況始終沒有好轉。 有劇烈疼痛,或無法對膝蓋施重。 腿變得麻木、虛弱、刺痛。 膝蓋腫脹的風險因素 以下因素會提高膝蓋腫脹的風險: 因老化而有關節炎。 從事膝蓋需要扭轉的運動,如打籃球。 負重過度,例如背重物或肥胖。 膝蓋腫脹的診斷與治療 本文所提供資訊不能代替醫療建議,請務必尋求專業醫師的診斷與治療。 如何診斷膝蓋腫脹 醫師會檢視患者的病史,並進行理學檢查等檢測。醫師也會詢問關於腫脹的感覺、發生狀況、受傷時從事的活動,以及有無舊傷。此外,X光、電腦斷層、核磁共振造影、關節穿刺術,也都有助於判斷膝蓋腫脹的原因。 如何治療膝蓋腫脹? 膝蓋腫脹若是因潛在疾病造成的,如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或痛風,就必須接受治療才能消除。 如果是因未受傷造成的,受傷後的48小時內的照護很重要,應要保護、休息、冰敷、加壓、抬高。使用彈性繃帶、在膝蓋下墊枕頭、使用拐杖,或進行拉伸和強化肌肉的復健,也很有幫助。 非類固醇消炎藥如布洛芬(Ibuprofen)、萘普生(Naproxen)、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可緩解疼痛。膝蓋穿刺術也能緩解因腫脹而引起的疼痛,但屬於短期療法,腫脹會再復發,且若處理不當有恐變成感染。視造成膝蓋腫脹的原因,醫師還會建議矯正、支撐架、其他藥物,或手術。 膝蓋腫脹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停止造成腫脹的活動,除非醫師許可。 使用適當的運動技巧和裝備,如運動鞋和護膝。 正確暖身,例如在開始劇烈運動前,先進行一點輕度的有氧運動。 維持健康體重。 運動前、後進行伸展運動,特別是股四頭肌(大腿前側)和摑旁肌群(大腿後側)。 詢問醫師,了解病情,找尋最適合自己的預防方法。


其他關節與肌腱疾病

醫師請幫我檢查!膝蓋痛的診斷及治療

因為膝蓋痛去看醫師,進醫院後醫師要怎麼知道膝蓋哪裡出問題?發現問題後醫師又會如何治療呢?在這篇文章裡,我們就要來向大家說明在醫院檢查膝蓋的過程,以及醫師可能執行的治療方法。 膝蓋痛的初步和進階檢查 為了瞭解膝蓋痛的原因,醫師會進行身體檢查。在檢查的過程中,醫師可能會對患者執行下列動作: 檢查膝蓋是否腫脹、疼痛、柔軟、發熱、有無可見擦傷。 檢查小腿是否可以往不同的方向移動,並觀察移動的幅度。 推動或拉動關節,藉此評估膝蓋結構的完整度。 在某些情況下,醫師可能會建議進一步更精細的檢查,如下列項目: X光:醫師可能會建議拍X光,藉此觀察使否有骨折或退化性關節炎。 電腦斷層掃描:電腦斷層掃描可拍出各個不同角度的X光照,以建立體內的橫斷面影像。 超音波:利用音波繪製膝蓋和周邊軟組織結構的即時影像,以了解這些結構的運作。 核磁共振(MRI):核磁共振是使用輻射波和強力磁鐵,繪製出膝蓋內部的3D立體影像。 侵入性檢查:如果醫師懷疑有感染,或患有痛風(包括假性痛風),患者可能需要進行血液檢查,或是關節穿刺術。 膝蓋痛的治療方式 不同的病因會有不同的治療方式,例如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或痛風等潛在病症,醫師會用處方藥幫助患者舒緩疼痛;有時候,醫師則會建議患者強化膝蓋周圍的肌肉,讓膝蓋更穩固。請與醫師討論最適合的治療和止痛方式,以及降低未來受傷風險的方法。 藥物治療 醫師會直接將藥物注射進關節,例如皮質類固醇、玻尿酸(Hyaluronic acid)、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PRP)。 物理治療 用於穩固膝蓋的肌肉訓練,會著重於大腿前側的肌肉(股四頭肌)和後側的肌肉(股二頭肌)。要注意運動姿勢和用力方式都要正確,良好的訓練課表,和有助於提升平衡感的運動也都很有幫助。 手術治療 通常膝蓋的手術沒有急迫性,可以先仔細衡量非手術復健和手術重建之間的利弊得失,再決定手術的必要。如果打算接受手術,以下是幾種可能的方式: 關節鏡手術:用於取出膝關節裡的游離體,或用於取出或修復受損的軟骨(尤其是造成膝蓋鎖定的軟骨),也可以用於重建撕裂的韌帶。 部分膝關節置換手術:醫師把膝關節中受損最嚴重的部分,換成用金屬和塑膠製成的裝置。 全膝關節置換手術:醫師會將大腿骨、脛骨、膝蓋骨上的受損骨頭和軟骨切除,並用合金、高級塑膠和聚合物製成的人工關節替換。 替代療法 有些替代療法或許無法根治膝蓋痛,但有助於緩解不適。 葡萄糖胺(Glucosamine)和軟骨素(Chondroitin):這些營養補充元素能減緩骨關節炎的疼痛,雖然尚未有一致的研究作證,仍有一些患有中度到重度關節炎的人,認為有減緩不適的效果。 針炙:針炙是將如髮絲一樣的細針,插進身體特定部位的皮膚裡,可能可以緩解由骨關節炎引起的疼痛。(同場加映:膝蓋痛吃什麼?吃這些幫助緩解膝蓋發炎)


其他關節與肌腱疾病

膝蓋痛吃什麼?這樣吃幫助緩解膝蓋發炎

膝蓋痛相當常見,除了正規的醫療檢查和運動復健外,患者通常都會想問:「那膝蓋痛該吃什麼比較好?」雖然目前沒有確切的飲食方式來治療膝蓋痛(Gonalgia or knee pain),但如果謹慎飲食,對膝蓋痛的發炎反應能有一定程度的舒緩。 緩解膝蓋痛的兩大飲食建議 1. 選擇含抗氧化劑的食物:膝蓋痛主要是因為發炎反應,而發炎反應會產生自由基,是一種損壞細胞的分子。而皮膚、眼睛包含滑膜(膝關節之間的膜)等身體部位,都很容易受自由基影響。抗氧化劑能保護身體免於受自由基的侵害,目前已有許多研究顯示,抗氧化劑能緩和關節炎(Arthritis)、減緩發炎和舒緩疼痛。(同場加映:抗氧化拒發炎!吃這5種維生素就對了) 2. 飲食控制熱量、注意體重:要解決膝痛問題,適當的體重很重要,因為過重或肥胖不僅增加膝蓋的負擔,還會促使荷爾蒙及其他化學物質生成,使發炎加劇;通常高熱量的飲食,如甜食和油炸類,除了會容易讓體重增加,也都可能助長發炎反應,因此應盡量避免這些食物。(推薦閱讀:愛嗑甜食者必看!糖吃多了超傷「心」) 膝蓋痛怎麼吃? 給膝痛患者減肥的小撇步 如前述,過重或肥胖會增加膝蓋負擔和發炎反應,以下建議三個簡單減重訣竅。 減少每餐的分量 避免高卡路里食物 試著喝湯填飽胃,尤其要選有蔬菜的湯品 一個祕訣則是不要高溫煮肉類,因為肉類在高溫烹煮時,會產生一種化合物稱為糖化終產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GEs),它會促使體內的發炎反應。(同場加映: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控血糖5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 膝蓋痛吃什麼?補充這些營養素和食物 維生素C(Vitamin C) 維他命C 含有抗氧化劑,能幫助骨骼生長。缺乏維生素C 會導致骨頭軟化,而且膝痛的症狀也會漸增。一般建議男性每天要攝取 90 毫克的維生素C,而女性則每天要攝取 75 毫克。 你可以從下列食物中攝取維生素C: 熱帶水果,如木瓜、芭樂和鳳梨 柑橘類水果,如橘子 哈密瓜 草莓 奇異果 覆盆子 十字科花菜類,如花椰菜、綠花椰菜和羽衣甘藍 番茄 紅辣椒粉 維生素D(Vitamin D) 雖然維生素D 與發炎反應之間的關聯,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但在飲食中攝取維生素D,並不會傷害身體。維生素D 能保健骨頭,還能減少罹患椎間盤突出(Disc herniation)的風險。 下列為含有維生素D 的食物清單: 海鮮類,如鮭魚、沙丁魚、蝦 營養強化乳(Fortified milk) 雞蛋(蛋黃) 添加維生素D 的食物,如柳橙汁、麥片、豆腐和優格 β-胡蘿蔔素(Beta-carotene) β-胡蘿蔔素是一種抗氧化劑,能對抗自由基的侵害。很容易分辨含有 β-胡蘿蔔素的食物,像是亮橘色或紅色的蔬菜水果,其他的食物則像是: 十字科花菜類,如羽衣甘藍、綠花椰菜 、綠葉蔬菜和牛皮菜(Chart) 地瓜 南瓜 哈密瓜 萵苣 菠菜 杏桃 番茄 蘆筍 Omega-3 脂肪酸 (Fatty acids) Omega-3 脂肪酸為最健康的脂肪,膝痛患者也可攝取。其他種脂肪會讓發炎變嚴重,而 […]


關節炎

膝蓋骨關節炎: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膝蓋骨關節炎的定義 膝蓋骨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又稱退化性關節炎,是當膝蓋的軟骨磨損消耗,加上吸震效益降低所產生的發炎狀況。(同場加映:膝蓋又痛又僵硬~可能是得了骨關節炎) 膝蓋骨關節炎有多常見? 膝蓋骨關節炎是最常見的關節疾病之一,60 歲以上,有 10% 的男性和 13% 的女性會罹患。因為人口老化和肥胖盛行,現在患有膝蓋骨關節炎的病患人數可能又更多了。(同場加映:肥胖超強大!導致心臟 糖尿等一堆病) 膝蓋骨關節炎的成因 膝蓋骨關節炎的原因很多,但最常見的因素還是是年齡。因此幾乎所有人上了年紀後,多少都會有膝鈣骨關節炎的問題。會造成膝蓋骨關節炎的因素包括: 年齡:軟骨修復的能力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降低,造成膝蓋骨關節發炎情況增加。(推薦閱讀:老人常見危機!這2種骨科疾病快預防) 體重:體重增加,關節的壓力也會增加。體重每增加約 0.45 公斤,就會對膝蓋造成額外 1.36~1.81 公斤的負擔。 遺傳:遺傳或基因突變,都有可能讓膝關節周圍的骨頭產生異常,進而造成膝蓋骨關節炎。(推薦閱讀:膝關節僵硬~5個運動幫助恢復柔軟度) 性別:55 歲以上的女性,會比男性更容易產生膝蓋骨關節炎。 反覆性傷害:某些特定職業的人,需要不斷進行對膝關節施壓的活動,如跪下、蹲下、提重物等。運動員如足球、網球或長跑選手,得到膝蓋骨關節炎的風險也較高。(推薦閱讀:愛運動也要小心!5種常見的運動傷害) 其他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所有關節炎(Arthritis)中,第二常見的類型,也很容易引發膝蓋骨關節炎。 膝蓋骨關節炎的症狀 疼痛,尤其是在膝蓋移動,或一天結束時,但疼痛通常會在休息時好轉。患者的疼痛程度不定,可能時好時壞,有時會被特定活動引起,有時又沒有明顯發作原因。(同場加映:膝蓋痛) 僵硬,特別好發於休息過後,但通常會在開始移動的一分多鐘後緩解。 天氣變化,如潮濕和低壓的天候,會使疼痛和僵硬惡化。這可能是因為膝關節囊的神經纖維,對大氣壓力變化特別敏感的緣故。(同場加映:物理治療師建議:舒緩膝蓋痛5祕訣) 關節活動時發出霹啪聲、咯吱聲、嗄嗄聲等,並有磨擦的感覺。 有骨刺,並引起硬塊腫脹。 腫脹,因關節處淤積了多餘的液體。(同場加映:膝蓋腫脹) 因為肌肉變弱,或關節結構變得不穩定,使膝蓋變得無力。(同場加映:肌肉隨年齡流失!預防肌少症3招一起做) 膝蓋無法像以往一樣自由活動。 膝蓋變得彎曲,無法伸直。 膝關節四周的肌肉看起來單薄虛弱。 有些人晚上會被膝蓋的疼痛痛醒,但並不常見,一般只有嚴重的膝蓋骨關節炎會造成這種狀況。(同場加映:痛到快不能走路了!治療膝蓋痛的藥物)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如果出現上述徵兆,或有任何問題,請冾詢醫師。每個人的身體不同,與醫師討論永遠是最適合的辦法。 膝蓋骨關節炎的風險因素 45 歲以上:肌力和身體的自癒力,都會隨年齡降低,膝關節也會逐漸磨損。 身為女性:膝蓋骨關節炎較常發生在女性身上,且通常較為嚴重。 體重過重:這項因素會增加膝蓋骨關節炎發生和惡化的機率。 家族史: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骨關節炎。 有膝蓋舊傷:例如半月板撕裂。 曾動過手術:例如半月板切除術,或十字韌帶動過手術。(同場加映:膝蓋截骨手術) 工作:從事艱難、重覆性高且重勞力的工作,例如務農或採礦。 身有疾病:身有會傷害關節的疾病,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或痛風(Gout)。(同場加映:關節疼痛不能忍!痛風的原因與治療) 膝蓋骨關節炎的診斷與治療 膝蓋骨關節炎的診斷 醫師會依據患者的症狀和檢查結果,判斷是否罹患膝蓋骨關節炎。在檢查過程中,醫師會檢查下列事項: 膝蓋是否有壓痛 膝蓋是否會發出咯吱聲、摩擦聲、霹啪聲 骨頭是否腫脹 體液是否過量 活動是否受限 膝蓋是否不穩 支撐膝蓋的肌肉是否變薄 這些檢結束後,會再進行下列測試: X 光:X 光會顯示骨刺、骨間空隙窄縮和關節中的鈣累積狀態,是診斷膝蓋骨關節炎最有用的測試方法,不過並不常需要。。 磁振造影(MRI):醫師可能會建議膝部的磁振造影,以取得軟組織,如軟骨、肌腱、肌肉等部位的影像,並且顯示標準 X 光照不出來的骨頭變化,但用到此檢查的機會相當稀少。 血液檢測:骨關節炎無法藉由血液檢測確診,但血液檢測可以幫助排除其他狀況。 膝蓋骨關節炎的治療 治療膝蓋骨關節炎的主要目的是緩解疼痛,和回復病患的活動能力,治療計畫一般會包含下列方法的組合: 減重:如果有需要,即使只是減掉一點體重,也可以大幅降低因骨關節炎造成的膝痛。 […]


肌肉痠痛/骨頭疼痛

坐有坐相!正確坐姿7點不再腰痠背痛

現代人無論是上班族或學生,常常在桌子前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我們都知道久坐是不利人體健康的行為,那麼,除了要記得能夠不時離開座位,做點伸展運動或走動外,如何保持正確的坐姿,以減少對身體的傷害,也是非常重要的。以下將正確坐姿分成7個分解動作,不管有無椅背都適用,一步一步改善您的坐姿。 1. 臀部與膝蓋的位置擺放 坐在椅子上時,髖關節與膝關節的角度是保持正確坐姿的重點,膝蓋彎曲的角度最好保持90度, 2. 雙腳要平踏地面 確保您的雙腳都能夠平踏在地面上,不要以腳背外翻等姿勢支撐自己,如果椅子過高,可以放個小板凳讓腳能夠踏在上面,可避免想從椅子上離開時,不小心扭到腳踝。 3. 身體坐正上半身挺直 人坐著的時候,身體主要承受體重的部位在骨盆,而骨盆的下半部有兩塊稱為坐骨(Ischial tuberosity,坐骨結節或坐骨隆起)的骨頭,正確的坐姿應該讓上半身與坐骨保持一直線,您可以調整臀部擺放的位置,同時上半身挺直,來達成骨盆的正確受力位置。 如果坐姿太過前傾,您的下背部會因拱起而造成肌肉保持在緊張的狀態,因此造成痠痛;若坐姿過於往後,呈現整個身體下陷的姿勢,一樣會引起痠痛以及椎間盤的損傷。 4. 下背部與脊椎 人體的脊椎不是一直線,而是有弧度的,在正確坐姿下,下背部應該會呈現自然往前彎曲的弧度,您可以將一隻手伸向下背部,在下背部與椅背間,應該會有可讓手穿過去的空隙。如果您的核心肌群比較無力,可以買腰部靠墊,減輕肌肉壓力的同時,也能保持正確的坐姿。但千萬不要隨便拿個枕頭或軟墊就充當椅子的靠墊,因為可能會過於柔軟,而沒有足夠的支撐力去協助脊椎保持正確的角度。 5. 深呼吸幫助挺直身體 深呼吸之所以能讓您保持正確坐姿,要歸功於橫膈膜,因為橫膈膜是呼吸時的重要構造,當您吸氣時,橫膈膜會進行垂直運動來配合胸腔的擴大,也能幫助您直起身子,避免駝背。另外,透過腹式呼吸法(Diaphragmatic breathing),可以更有效地幫助坐姿的維持。 6. 不要聳肩會痠痛 在坐著打電腦的情況下,很容易不自覺會聳肩。長時間地聳肩容易引起斜方肌(Trapezius)的痠痛,因此要調整肩膀的位置,不要貼近耳朵,肩膀保持自然放鬆。 7. 不要駝背 駝背常跟聳肩同時發生,在用電腦或看書時,頭可能會不自主地往前傾,此時脊椎為了支撐頭部而彎曲,脊椎長時間地彎曲,便會產生駝背(Kyphosis)。因此,把頭收回來,讓耳朵與肩膀對齊。如果您無法完全做到此動作也沒關係,每個人肢體的活動度都有差異,重點是盡量在能力所及之下,達成正確的坐姿。


肌肉痠痛/骨頭疼痛

肌肉僵硬: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肌肉僵硬的定義 肌肉僵硬時,肌肉會呈現緊繃的狀態,並會難以像往常一樣活動。這種狀態在休息後會特別明顯,但過一陣子會自行復原。會自行復原這點,也是肌肉僵硬和肌肉硬化、肌肉痙縮不同的地方。 肌肉僵硬有多常見? 肌肉僵硬很常見,各年齡皆可發生,請與醫師討論減少誘發的方法。 肌肉僵硬有哪些症狀? 肌肉酸痛、受擠壓時會疼痛或感覺不適。 紅腫 影響睡眠 穿衣困難 難以改變姿勢和動作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有時肌肉僵硬是嚴重疾病的徵兆,尤其是伴隨其他症狀發生時,若有以下情形請立即就醫: 肌肉僵硬伴隨發燒、尿色暗沉、肌肉腫脹和酸痛。 蚊蟲叮咬後造成的肌肉僵硬,有出現過敏反應代表情況特別嚴重。 每個人的身體反應不同,有疑慮時洽詢醫師永遠是最好的醫療途徑。 肌肉僵硬的原因 導致肌肉僵硬的原因包含: 運動:激烈運動、運動強度增加、從事某些辛苦的勞動工作時,肌肉纖維會因損傷而僵硬、痠痛。這是很常見的肌肉僵硬原因,而此類肌肉傷害有時也稱為遲發性肌肉痠痛(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DOMS)。 扭傷和拉傷:這也是常見的肌肉僵硬原因,當肌肉(拉傷)和韌帶(扭傷)被過度拉扯、撕裂就會發生,好發部位是腿部和下背。 風濕性多發性肌痛症(Polymyalgia rheumatica):影響範圍通常在上半身,包含肩膀、頸部和手臂,但有時也會影響到臀部。風濕性多發性肌痛症患者平均年齡是70歲,有些人則會到80多歲才發病,而此病的病因仍然不明。 蚊蟲叮咬:蚊蟲叮咬造成的肌肉僵硬可能與一些嚴重疾病有關,如萊姆病(Lyme disease)、瘧疾(Malaria),或落磯山斑點熱(Rocky Mountain spotted fever),得病徵兆包含發燒和全身無力等等。黃蜂、胡蜂、蜜蜂、馬蠅、蜱、蚊子、跳蚤、蜘蛛和搖蚊,是叮咬後容易讓人肌肉僵硬的昆蟲。叮咬處的皮膚會紅腫、發癢或疼痛,症狀通常會在幾天內改善,但有過敏反應的話需尋求特別的醫療照護。 疾病感染: 破傷風(Tetanus),一種透過接觸灰塵或泥土中的細菌而感染的疾病。 腦膜炎(Meningitis),一種腦部、脊隨感染。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 退伍軍人症候群(Legionnaires’ disease)。 小兒麻痺(Polio)。 單核白血球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別名Mono)。 紅斑性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流感(Influenza)。 藥物:肌肉僵硬是他汀類藥物,或其他用來降低膽固醇藥物的常見副作用。術前麻醉也可能導致術後,為期數小時或數天的肌肉僵硬。 其他可能原因: 缺乏運動 體重過重 營養不良 睡眠不足 處於濕冷的環境 以上僅例舉肌肉僵硬的常見原因,請諮詢醫師做更精確的診斷。 肌肉僵硬的風險因素 增加肌肉僵硬的風險因子很多,例如疼痛、受傷、疲勞、重複使力傷害、神經系統疾病、肌力不足、肌肉骨骼疾患、姿勢不良、挫傷,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更多資訊。 肌肉僵硬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以下生活習慣的調整與居家療法,可能有助於舒緩肌肉僵硬: 休息直到身體復原 洗熱水澡促進血液循環 按摩肌肉僵硬的部位 天氣冷時穿暖和的衣服 熱敷或冰敷,或兩者交替。 適度伸展,多放鬆、伸展肌肉,以改善身體柔軟度和循環。 穿著適合的鞋子規律運動,並在運動前後確實暖身和收操。 維持良好的姿勢,並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不動。 確保家中或工作場所的家具是舒適,且能提供足夠的支撐。 多喝水,並保持飲食多樣化且營養豐富,因為研究顯示肌肉僵硬與脫水有關、。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