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

親子教育類別包含了父母親最關心的各種話題,從寶寶的照顧到青少年的養育、「 0~1 歲 嬰兒期 」、「 1~5 歲學齡期 」、「 6~12 歲兒童期 」、「 青少年 」、「 兒童健康 」,實用內容將幫助爸媽不再手忙腳亂,聰明養育各個年齡層的寶貝。

基礎知識

親子教育

兒童成長的關鍵!必需這6類維生素

兒童的成長發育過程中,維生素是營養需求中最重要的一環,因為兒童的身體無法自行製造所需維生素,而必須從日常飲食獲得,以下就一一介紹這6類營養素。 1. 維生素A(Vitamin A) 黃橙色食物如胡蘿蔔、山藥、南瓜,或是牛奶、起司及蛋,通常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A對促進正常發育、修復細胞與骨骼、促進肌膚及眼睛健康,和增強免疫反應很有幫助。 2. 維生素B群(The B vitamins) 維生素B群包含維生素B2、維生素B3、維生素B6、和維生素B12。維生素B群可促進兒童體內的紅細胞(舊稱紅血球)形成、強化新陳代謝、製造身體能量、增強健康的循環和神經系統。通常可從以下的食物取得:肉類、雞肉、魚肉、蛋類、堅果類、牛奶、豆類、起司和大豆類。 【延伸閱讀:B群推薦品牌15款2024最新!B群怎麼吃、攝取量詳解】 3. 維生素C(Vitamin C) 維生素C通常用來促進健康肌肉生長,強化結締組織與肌膚,有助於傷口和骨骼癒合,也可以增強對感染的抵抗力。通常可從柑橘類食物中取得,例如草莓、奇異果、檸檬、番茄和綠色蔬菜如綠色花椰菜。 4. 維生素D(Vitamin D) 維生素D對長高有很大的影響,因為它會促進骨骼和牙齒的發展,優良的來源有牛奶、油脂豐富的魚類如鮭魚和鯖魚。另外,陽光可視為一種天然維生素D補充劑,因為陽光可促進肌膚中的天然物質,轉化成一種活性維生素D。 5. 鈣(Calcium) 您可每天多為孩子補充牛奶、起司、優格、豆腐和柳橙汁,建立強壯骨骼。有些案例顯示,兒童時期未能補充足夠的鈣,不只會影響兒童發育,也會導致長大後骨骼脆弱多孔。 6. 鐵(Iron) 對於已經有月經的女孩來說,鐵是一項重要的元素,因為鐵有助於製造血球。另外,鐵也有助於兒童的肌肉生長和血液製造。 若體內鐵儲存量過低,兒童可能會有以下症狀,如易怒、注意力不集中、憂鬱,也更容易受到感染。父母可從以下來源為孩子補充鐵,包含牛肉及其他紅肉,火雞肉、豬肉和動物肝臟。有些蔬菜也含有鐵,如菠菜、豆類和梅乾。

探索更多親子教育類別

6~12 歲兒童期

看更多 親子教育 相關文章

青少年健康

飲食障礙症的種類~青少女特好發

飲食障礙症(Eating disorder),或稱飲食疾患、飲食失調,是一種心理疾病,指對飲食的內容和分量過度執著,同時會有極端的行為和身體意象(Body image)的問題。患有飲食障礙症的人,無法控制自己對特定食物的感覺和情緒,且如果無法按照自己制定的理想方式進食,就會感到嚴重壓抑。 有些患者也會有強烈的減重慾望等其他症狀,如果沒有妥善治療,患者的健康與生活都會受到負面影響。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年齡的人都可能患有飲食障礙症,但這個疾病最常發生在青春期的小孩身上,尤其是青少女。 飲食障礙症的類別和特徵 神經性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 神經性厭食症患者對自己身體意象的看法非常扭曲,他們強烈認為自己過於肥胖,而別人都是比較瘦的。他們對自己的身體總是感到羞愧,會竭盡全力想要達到他們心目中的理想體重,無論運動、節食或刻意脫水,即使他們減重的方式和體重已經超出安全範圍,他們還是不斷嘗試,渴望完美,並用極端的方式衡量自己,然後永遠覺得自己不夠瘦。神經性厭食症常見的症狀有: 用病態的方式追求輕和瘦 會迴避需要吃東西的情況 極度在意每種食物的成分和熱量 不願意承認自己是瘦的,或體重已達正常。 身體出現營養不良的徵兆,如:頭髮稀疏、皮膚灰白或異常地黃,以及指甲斷裂。 神經性暴食症(Bulimia nervosa) 神經性暴食症又稱心因性暴食症,跟神經性厭食症患者同樣都會有想減重的強烈慾望,不過神經性暴食症患者會在重複地暴飲暴食後,用催吐的手段控制體重。此類患者由於會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強烈羞愧、內疚,因此他們通常會將自己的症狀隱藏得很好,但儘管如此,旁人都還是有跡可尋,如下: 經常在用餐後去洗手間 身上常常有嘔吐物的味道 身邊經常會有拿來裝剩菜的容器或塑膠袋 體重增減變化不定 好像在做實驗一樣,吃不同食物。 手背指關節有因經常催吐,皮膚與牙齒摩擦造成的疤痕。 非典型飲食障礙症 屬於非典型飲食障礙症包括: 強迫性過度飲食症(Compulsive overeating disorder):會暴飲暴食,但不會催吐。 清除型厭食症(Purging disorder):不會暴飲暴食,但會催吐。 夜食症候群(Night eating syndrome):一種會在晚上過度進食,並會伴隨睡眠問題的綜合症。


其他健康問題

肌肉僵硬不協調!小兒腦性麻痺怎解

腦性麻痺(Cerebral Palsy)是一種先天性疾病,該疾病會影響患者的肢體動作、肌肉張力或姿勢,發育中胚胎未成熟的腦部受到損傷時就會導致小兒腦性麻痺。 腦性麻痺的症狀有哪些 腦性麻痺的主要症狀如下: 肌肉過於僵硬或過於鬆弛 肌肉動作不協調 無意識或無法自控的動作 突然猛烈的動作 動作技能和語言能力發展遲緩 肢體不平衡 移動困難 唾液過多 吞嚥問題 餵食困難 無法達到特定動作 癲癇(Seizures) 腦性麻痺可能只會影響到四肢的一部分、身體單側或全身,由於腦性麻痺引起的腦部障礙並不會隨著年齡惡化,因此症狀也是,但病童的肌肉攣縮(Muscle contracture)和肌肉僵硬(Muscle stiffness)卻可能因為治療不當而惡化。腦性麻痺可能導致其他神經性的疾病,所以腦性麻痺患童也常會有以下病症: 視力和聽覺減損 智能不足 觸覺或痛覺感知失能 口腔疾病 精神疾病 尿失禁 何時該尋求醫療協助 若您的小孩出現以上任一症狀或任何發展問題,請儘速至小兒科就醫,腦性麻痺可以直接從孩童的表徵、症狀、病史以及理學檢查做確診,您也可以至兒童精神病學專科請專家做進一步的評估。1歲以下的嬰兒較難診斷腦性麻痺,因此醫師往往得等到病童出現發展遲緩的徵兆時才做出確診。 腦性麻痺的相關治療 雖然腦性麻痺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但接受治療可以幫助病童肢體運動及其他發展方面的問題,腦性麻痺病童可能會需要藥物、手術和其他輔具來改善肌肉功能。高鈣、高維生素D及高磷的飲食對腦性麻痺病童有益,這些營養素都有助於強健骨骼,請向營養師尋求協助以確保您的小孩獲取足夠且正確的營養。 腦性麻痺兒童除了兒科醫師和營養師外,往往還需要一整個醫療團隊與專家協助,包含小兒神經專科醫師、整形外科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發展治療師、精神科醫師、休閒治療師、社工以及特殊教育老師等。


其他健康問題

叫小孩無回應?兒童聽力缺損怎回事

兒童聽力缺損在出生或幼兒時期就能診斷出來,早期治療是很重要的,醫師及早介入協助,能讓聽損兒童和其他同年齡的正常兒童一樣順利成長。 兒童聽力缺損的原因有哪些 兒童聽力缺損的主因如下: 中耳炎(Otitis media):中耳炎是兒童常見的耳部感染疾病,中耳炎通常是由於連結中耳及鼻腔的耳咽管(Eustachian tubes)未發育完全,導致液體堆積,無論這些液體是否受微生物感染,都會影響小孩的聽力,若未及時治療,中耳炎可能導致永久聽力缺損。 先天聽力問題:有些寶寶天生就有聽力問題,基因遺傳就是元凶,但在某些狀況下,寶寶的聽力缺損是由於母體健康問題所導致,例如糖尿病(Diabetes)或子癲前症(Preeclampsia),早產也可能使寶寶發生聽力缺損。 疾病或外傷:有些疾病可能引起兒童聽力問題,如腦膜炎(Meningitis)、腦炎(Encephalitis)、麻疹(Measles)、水痘(Chickenpox)和流感病毒(Flu)。此外,頭部外傷重創也可能造成聽力缺損。 如何發現兒童的聽力缺損 若小孩在出生時未被診斷有聽力缺損,那您也能從以下狀況發現他是否有聽力問題: 對大分貝聲響無反應 對您的聲音無反應 寶寶發出的聲音逐漸變小 兒童患有中耳炎可能出現以下情形: 拉扯耳朵 煩躁易怒 注意力無法集中 看起來疲倦 判斷方位有障礙 要求您開大電視音量 發燒、耳朵疼痛 兒童聽力缺損如何治療 寶寶從出生後的幾個月就開始學習語言了,聽力缺損則對語言能力發展造成很大的障礙,但聽力缺損問題只要及時治療就可以痊癒,醫師會依據造成聽損的原因,建議最適合您小孩的治療,聽力缺損的治療方式包含: 持續觀察:有時聽力缺損會隨著兒童發育自行消失,所以可能靜觀其變是第一步。 藥物治療:如果有感染的情形,醫生會開立抗生素等藥物。 中耳管手術(Ear tube surgery; Tympanostomy tube):若聽力缺損狀況不見改善,小孩可能會需要接受中耳管手術來排出耳腔內的積水以避免感染。 助聽器輔助:專門的技師可以為1個月以上的嬰幼兒提供助聽器。在內耳植入(植入式)助聽器也能幫助改善聽力,但只有患有嚴重聽力缺損、任何助聽器皆無效的兒童能接受這種手術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行為怪異語言遲緩~兒童的思覺失調症

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屬於一種發生在大腦的醫學疾病,症狀包括怪異或荒誕的想法及思考模式;有脱離線實的感知,例如幻覺、幻聽等;行為及情感也可能脫序。患者的病情會受環境因素影響,使用藥物未必能改善病情,但壓力一定會使病情惡化。 思覺失調症對兒童來說屬於罕見疾病,很難早期診斷。而當兒童和青少年患有思覺失調症時,經常會有言語没有意義,和無法分辨真實或幻想的症狀。 思覺失調症的發病級症狀 患者可能在前青春期開始出現思覺失調的早期症狀,但直到成年後才被診斷出來,而只有少數的患者會在12歲之前發病。早期症狀稱為前驅症狀(Prodrome),在這段期間,年輕患者可能會發現自己有奇怪的行為,但很難對求助或承認自己有問題,通常要由父母發現,才能得到幫助。 而多數患有思覺失調症的兒童,在幻覺、妄想或思想紊亂出現之前,會先出現語言和其他功能方面的遲緩症狀。在最初的幼兒期,約有30%的兒童患者會出現暫時性的發育障礙症狀,例如身體搖晃不停、姿勢怪異,及不停拍打手臂。兒童期的症狀,則可有爬行姿勢怪異,或其他四肢運動不協調的狀況。比起較晚發病的孩子,在早期發病的患者會更有攻擊性和破壞性。 大人應特別留意的症狀 大人要留心小孩的思想及行為是否有突然的變化,以下舉出幾種思覺失調症的代表症狀,當它們出現時請特別注意,尤其是當您知道這些症狀,並不是由藥物或其他醫療狀況所引發的時候: 小孩思緒混亂、想法怪異、情緒變化劇烈、行為失常 小孩對光線、聲音、氣味及觸覺極度敏感 小孩有社交退縮或社交困難的現象 小孩有不合常理的焦慮或疑心病,例如總覺得自己被別人跟蹤。 小孩有幻聽,例如老聽到有人在叫他的名字,或不斷聽到不存在的㪣打聲。 小孩好像眼睛看到的和心裡想的,都不是真的。 小孩在口語、寫作及專注方面出現障礙,甚至無法完成簡單的任務。 較大的小孩和青少年,則可能會開始談到奇怪的恐懼和想法,或開始黏著父母或說些毫無意義的事情,此外,過去曾經合群的人,也可能突然變得害羞或安靜,似乎獨自活在自己的世界當中。 幼童患者的行為會隨著時間、年紀增長而改變,病情或許會漸趨穩定,或突然迅速惡化。 思覺失調症的治療 早期診斷和藥物治療是關鍵,現代醫學已經有療效極佳的藥物可以使用,不握要不要接受藥物治療是個充滿挑戰性的決定。第二代(非典型)的思覺失調藥物的副作用少,是首選,然而若不幸有嚴重副作用,則仍可能使體重增加、罹患糖尿病(Diabetes)及高膽固醇。若需要諮詢,請找專門評估、診斷和治療思覺失調症的小兒精神專科醫師。 醫師會透過全面評估,為患者量身打造治療計劃。患者的治療可能會包含抗精神病藥物、個人療程、家庭療程及專屬療程(包圍服務、早期治療)的組合。此外,生活方式的改變也是需要的,例如離開壓力來源、服用魚油Omega-3脂肪酸,和取得各方面的支持(治療系統、學校系統)。


親子教育

給我閉嘴!亂吼小孩沒用以後恐問題多

當大人快因壓力而爆炸,小孩卻持續跑來跑去,鬼吼鬼叫,怎麼講都講不聽,常常會讓人忍不住對他們大吼:「坐好!給我閉嘴!」不過您要知道,這樣吼小孩可能沒用,要是太常這樣,小朋友觀察大人感受的能力可能甚至會變遲鈍,並更常忽略您。 對小孩大吼大叫的負面影響 通常大人對小孩大吼大叫都是因為當時很生氣,而在情緒失控當下說的話,常常很容易傷人。要是您的小孩比較敏感,焦慮和自我認同低落,便成為必然的結果。 此外,亂吼小孩對他們的人格發展也有負面的影響。因為小孩會模仿大人的所作所為,要是您常常吼小孩,他們長大時便可能會認為這就是正常的溝通方式,並把它變成自己的習慣,而等他們長大,甚至會對您吼回去。 停止對小孩大吼的方法 要停止對小孩大吼大叫的習慣,首先應該要知道自己生氣的原因是什麼。您生氣可能是因為小孩忤逆、粗心或忽視您,或者在經歷漫長的工作一天後,您其實是在用大吼抒發上班時的壓力,了解自己憤怒的根源和爆發的時機,才能控制亂發脾氣的習慣。 再來,每當您想吼小孩時,應先離開現場,讓自己冷靜下來,思考一下您希望小孩學到什麼,因為有時在情緒下對小孩施罰的懲處,可能跟小孩的行為沒有關係,對他們的教育也沒有用,只是大人純粹的發洩。 待您冷靜下來之後,再用正面的態度面對小孩,慢慢並堅定地解釋哪些事情不能被接受,並具體說明您希望小孩怎麼做。若小孩年紀夠大,瞭解您說的話,您可以鼓勵他們自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很矮長不高?身材矮小的原因

小孩怎樣算太矮?如果您小的孩身高低於同齡、同性別、同種族其他小孩的平均,那就可能代表您的小孩長太矮了。若小孩比97%的同齡同性同儕矮,也代表小孩「身材矮小」(Short stature)。 造成小孩身材矮小的原因 基因:當小孩有1或多個身材矮小的家庭成員,小孩通常也會被遺傳這個特徵。不過即便如此,小孩應該還是健康的,而且目前沒有已被證實的有效方法,可以幫他們長高。 營養不良:營養不良的小孩會比較難長高,因為他們的身體缺乏能幫助他們生長的養分和材料。 體質性生長遲緩:體質性生長遲緩(Constitutional growth delay),或稱生長與青春期的體質性延遲,會讓小孩有一段時間長得比同齡小孩慢,通常會發生在6個月~2歲時,但這個階段過後,小孩應該就會追上正常的生長速度。 重要器官患有慢性病:例如心臟或肺。 荷爾蒙失調:小孩體內荷爾蒙不平衡,也會影響他們的生長。 醫師處理小孩身高問題的方法 如果醫師懷疑小孩有身高矮小的問題,醫師首先會持續追蹤小孩的生長狀況數月,若沒有異樣,就不會進行治療。反之,若醫師發現小孩長太慢或停止生長,則會將小孩轉診給內分泌科醫師。 之後,小孩可能會需要抽血,以檢查荷爾蒙或染色體是否有問題。醫師也可能為小孩拍攝X光,檢查小孩的骨齡,或進行核磁共振造影(MRI),以觀察小孩的腦下垂體(Pituitary gland)是否有異樣。醫師會依據檢查結果,為小孩制定適合的治療方案,例如生長激素療法。 家長能為小孩身高狀況做的事 若醫師認為沒有適合的醫療途徑能為小孩解決身高問題,那家長唯一能做的,就是確保小孩有攝取足夠的營養、充足的睡眠,以及規律適度的運動。 家長切忌不要嘲笑小孩的身高,或拿小孩的身高跟別人比較。畢竟小孩長得矮可能是基因問題,並不是他們故意犯的錯。此外,不要給小孩太多長高的壓力和期望,因為心理壓力有可能導致小孩生長遲緩。而且小孩長不高其實沒關係,「高的人等於成功」是個社會迷思,長不高的人其實也可以很有成就。


青少年心理健康

現在年輕人在幹嘛?求嗨行為有這些

抽菸喝酒已經過時了,想找樂子求刺激,現在的年輕人可比以前更猛更瘋。一起來看看現在國外的年輕人都拿什麼來嗨,除了注意不要讓自己的小孩有這些行為,也小心別被嚇一跳! 可能拿來吸食的東西 Twix特趣巧克力 特趣巧克力這種含牛奶糖餅乾成分的巧克力棒,不只是受歡迎的點心,也可以被拿來助興。現在網路上有很多影片說明怎麼吸食這種糖果,雖然沒有明確證據指出特趣巧克力真的有讓人嗨起來的能力,但家長仍然應要留意這種行為。 家庭日常用品 膠水、清潔液或其他許多看似無害的家庭日常用品,都可以當成讓人嗨的吸食劑。但是吸入這些用品的氣體,會引發致命性的腦傷、心臟衰竭或肺栓塞。 硝酸鹽 硝酸鹽(Nitrites)是一種吸入後能激發性慾的東西,但會造成初次使用者的腦損傷,還可能增加性病的傳染,例如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及肝炎(Hepatitis)。 可能拿來亂喝的東西 咳嗽糖漿 咳嗽糖漿有很高的成癮性,特別是和酒精混和之後,且會讓心律和呼吸變慢。有些人甚至會從肛門攝取咳嗽糖漿,但這個方法可能導致具致命的中毒危險。 乾洗手液 乾洗手中的酒精含量高,喝了可能會導致中毒、痙攣、昏迷甚至死亡。 可能會亂舔亂吃的東西 肉豆蔻 肉豆蔻精(Myristicin,又稱桃紅黴素),是一種存在於肉豆蔻中的化合物,可以引發幻覺,讓人感覺很嗨,但可能會導致心悸、噁心、頭暈、疲勞及焦慮。 蟾蜍 國外有人會瘋到撿地上的蟾蜍來舔,而舔蟾蜍之所以會讓人嗨,是因為牠們身上有會讓人興奮的化學因子,也就是5甲氧基N(5-methoxy-N)和二甲基色胺(N-dimethyltryptamine,又稱DMT N-DMT)。這些物質進入體內後,能產生類似血清素促進劑(Serotonin agonis )的效果,釋放令人愉快的物質。最後舔蟾蜍的結果是,雖然會嗨,但也可能因中毒而死。 止瀉劑 亂吃止瀉劑聽起來可能很好笑,但有些人覺得止瀉藥是一種興奮劑。而止瀉藥劑若服用過量,可能會引發生命危險。 暈車或暈船藥 吃這類藥物可能可以獲得短暫的幻覺,不過使用過量可能會導致暴力傾向,還可能會使記憶喪失。 可能插入體內的東西 有些人會讓棉條吸滿酒精(伏特加),然後把棉條插入陰道或直腸。不過酒精會灼傷敏感的陰道和直腸組織,也可能會導致結腸炎(Colitis)。 網路成癮(I-Dosing) 網路成癮跟物質無關,但年輕人能透過模仿網路影片和聆聽特定音樂,達到情緒高昂的目的。而過度觀看和聆聽,可能會對視力和聽力造成影響,也可能導致睡眠障礙。


行為和發展失調

品行不佳是疾患?小孩具攻擊性有原因

小孩的攻擊行為可能有很多原因,包括人格特質、疾病或心理健康。如果想妥善處理小孩具攻擊性的問題,應該先專注在下列問題上。以下列舉兒童攻擊行為最常見的原因,父母又該如何解決呢?請詳見內文。 小孩攻擊行為的常見原因 以下是4點小孩具攻擊性、有攻擊行為的原因: 情緒障礙(Mood disorders):有情緒缺陷的兒童常常會有攻擊傾向及衝動行為,有時候小孩會變得憂鬱且易怒。 思覺失調(Schizophrenia,舊稱精神分裂):有思覺失調的兒童缺乏對他人的信任,有時候會相當偏執。這類小孩的攻擊行為是由自己的恐懼所導致。 品行疾患(Conduct disorder):攻擊行為是品行疾患的一部分。有攻擊行為的孩子完全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導致的後果,但是仍然故意去做這些事。 腦部損傷或其他傷害:前額葉受傷或癲癇可能會導致攻擊行為,不過科學家目前無法解釋為什麼這些案例會引發攻擊行為。 4招處理小孩攻擊行為 如果父母或親友遇上小孩的攻擊行為時,又應該怎麼處置呢? 快速反應:一旦事情發生就要明確讓小孩知道,父母以及身旁他人是不會容忍這種行為。如果他們傷害了別的小孩,應該馬上將他們帶離這位小孩,這段時間可以和小孩在安全的地方一起冷靜下來;藉此,讓小孩理解攻擊行為導致的後果,就是錯失和同儕一起玩的機會。 保持冷靜:某些家長或許較為激動,會忍不住想教訓小孩,或大聲斥喝他們,然而,父母也應該節制自己的情緒,因為對小孩大發雷霆,甚至動手,只會讓他們認為「暴力」這件事很稀鬆平常,沒什麼大不了的,反而造成負面的教材。 恪守規矩:對於小孩的攻擊行為應該維持一貫的態度來回應,藉此作為小孩的榜樣。千萬別因為您只是在與小孩在玩就放鬆規矩,否則他們會誤認為在遊戲時間就能不受控。 讓小孩學習負責:舉例來說,若小孩破壞了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應該要求他們試著把東西恢復原狀,並物歸原主,並且父母能藉機會教育小孩去理解,無論是年齡大小,在犯錯之後應試著把結果導正,學習去道歉,並體認被傷害的人的感受,都是很重要的事。


其他健康問題

正視童年霸凌!精神疾病加害者也難逃

童年遭遇霸凌,不論是身為受害者或加害者,都會嚴重傷害小孩的身心健康。很不幸的是,許多大人總認為那只是兒戲,覺得霸凌無關緊要,因此經常漠視霸凌事件。然而,很多研究結果顯示,情況正好恰恰相反。童年的霸凌事件會對一個人的心理狀態造成永久性影響,更明確的說,在兒童長大為成人的過程中,可能會導致他們有精神疾病的症狀。 童年的霸凌事件竟是精神疾病的原因 為了研究霸凌是否會造成精神病(Psychosis),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和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共同合作,針對4,700個參與者進行研究,研究期間涵蓋從他們出生到滿18歲。研究結果顯示,如果與沒有受過霸凌的人相比較,童年時有被同儕加害(Peer victimization)的人,長大後會有精神疾病的風險,明顯提高許多。 研究結果詳細指出,受霸凌的兒童在成為青少年後,有精神疾病的風險提高2倍;但更驚呀的是,霸凌他人的兒童在成為青少年後,有精神疾病的風險,竟大幅攀升5倍。此外,研究也發現,經歷慢性、長期,甚至極端霸凌等情況的兒童,心理健康的問題更是嚴重。 小孩間的霸凌事件比你想得多 另一份刊載於英國精神病學檔案(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的研究報告也佐證,霸凌與心理健康兩者有相關性的結論。這是由心理學教授迪特渥克(Dieter Wolke)主持,針對至少6,400位兒童,從出生到13歲之間的心路歷程進行研究。參與研究的兒童,每年都會與研究人員見面,進行檢測;兒童的家長,也會完成關於孩子行為模式、心理發展的問卷調查。當兒童滿13歲時,研究人員會對孩子進行最後面談、檢測,以確認是否曾經被霸凌,或是霸凌過別人,以及在滿13歲之前的6個月裡,是否有任何精神疾病情況。 研究結果顯示,兒童對世界的看法,與他們曾經歷過的創傷性記憶,包括霸凌,有顯著關聯。介於8~10歲的兒童,有47%說他們曾經是霸凌受害者,男孩大多是蓄意、公開霸凌(身體、語言騷擾)的受害者,而女孩則大多是關係霸凌(由於負面謠言而受到排斥、忽視)的受害者。13歲的兒童當中,有5%的人被診斷患有輕度到中度的精神病,而有超過11%的人,顯示有潛在的精神疾病症狀。 童年的霸凌事件衍生精神疾病 在童年的霸凌事件中,受害者和加害者雙方都蒙受身心煎熬,其造成的精神病症狀可能有以下幾種: 幻覺(Hallucinations):會看到、聽到、聞到,或感覺到不存在的東西。 妄想(Delusion)或極度猜忌:認為他們自己被監視,或自己是被暗殺的對象。 思考模式會中斷:精神病患者,會在說話說到一半時中斷句子,或無意識、不自知的,將目前談話主題,轉換成另一個主題。 憂鬱、焦慮,與社會疏遠:這是幻覺、妄想造成的,精神病患者往往不知道自己有這種情況。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6~12 歲兒童期

小心陌生人!9步驟提升兒童安全意識

要讓孩子完全不接觸陌生人是不太可能的事,但是我們可以教導孩子什麼是適當的行為,以及當有人帶著不安好意的心態接近孩子時,孩子該怎麼應對。下列為各位家長列出9個小撇步,讓您的孩子在外面遊玩時也能保持安全。 1. 身體安全最重要 在與2~3歲的孩子開始聊有關陌生人的概念時,先談談一般安全概念。例如:出門時,要他們跟緊一點。另外,這個年紀的孩子已經可以學習關於自己的生殖器的正確用語,請各位父母要教他們不能讓隨便讓其他人摸私密處,儘管是平常認識的親戚都不行! 2. 討論陌生人的定義 4歲左右的孩子通常就可以討論這個問題,一開始先問:「你知道陌生人是什麼嗎?」如果您的孩子不太清楚,告訴他們陌生人就是他們不認識的人。為了不嚇到孩子,您得強調陌生人不一定是好人或壞人,陌生人只是不認識的人。 3. 找到能信任的大人 告訴孩子他們可以找哪些大人尋求協助,如可以信賴的其他家長、學校老師,社區警衛,或者警察等,這樣孩子就會知道需要協助時可以找誰幫忙。 4. 制定外出安全守則 建立與陌生人應對的規則,父母應該告訴較大的孩子,如果有陌生人接近他們,他們應該直接走向與他們一起外出的大人。學齡期的孩子應該明白他們可以向靠過來的陌生人打招呼,但是他們沒有必要與陌生人交談,尤其是父母不在身邊時,更不應該。清楚告訴孩子,他們不應該跟陌生人去任何地方。 5. 建立上網安全規則 把電腦放在開放空間,您才能監督孩子在網路上做了些什麼,尤其不要讓年紀較輕的孩子加入奇怪的聊天論壇。10歲不到的小孩容易成為網路上有心人士的目標,請家長告訴孩子絕對不要在網路上提供自己的個人資訊、回答問題或填寫任何的表單。 6. 使用公廁要小心 孩子6歲時,大多已準備好自行使用公共廁所,但是要小心,您可以站在廁所門外,告訴孩子有需要就呼叫父母。如果有其他人提供協助,孩子要知道怎麼婉拒,例如:「不用,謝謝,我可以自己來。」或「不用,謝謝,我爸媽會幫我。」 7. 孩子獨自在家也知所進退 告訴孩子如果門口有人,不要直接開門,而是應該要說:「我的父母現在沒辦法過來門口。」如果來訪者帶著包裏,孩子應該請那人放下包裏,或改天再來。 如果您家裡有裝設有線電話,您應該決定孩子是否可以接電話。如果您打算在外出時經常打電話回家,使用來電顯示可以讓孩子知道打過來的是父母親。 8. 角色扮演來實地演練 角色扮演是很重要的方法,可以教孩子如何處理棘手的狀況。告訴孩子如果他們獨自在公園裡,有人接近他們時應該怎麼做。舉例來說,如果有個男人開著車靠過來,問最近的雜貨店在哪裡時,您要教孩子先往後退一步再指路。不過,如果他下了車,走近孩子的話,孩子應該要知道往後退好幾步、轉身、進屋子或進學校尋找大人協助。 9. 叮嚀永遠不嫌多 沒有需要過度反應,只需要在合適的場合如萬聖節、放假期間或孩子要前往任何可能會遇到陌生人的地方時,再次強調以上所提的安全資訊。 Hello Health Group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