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

親子教育類別包含了父母親最關心的各種話題,從寶寶的照顧到青少年的養育、「 0~1 歲 嬰兒期 」、「 1~5 歲學齡期 」、「 6~12 歲兒童期 」、「 青少年 」、「 兒童健康 」,實用內容將幫助爸媽不再手忙腳亂,聰明養育各個年齡層的寶貝。

基礎知識

親子教育

尿布推薦10大品牌!尿布價格、尺寸、材質、挑選重點全解析

嬰兒尿布推薦哪一款?尿布種類有哪些?尿布尺寸怎麼看?挑選時該注意哪些重點?《Hello醫師》為您深入解析,推薦您10款熱門嬰兒尿布品牌,並整理相關產品資訊,供您參考選購。 尿布推薦種類:尿片、拉拉褲 尿布依據穿脫方式,可分為以下2種: 尿片(黏貼型尿布) 尿布設計:腰部有魔術貼,可配合嬰兒腰圍自由調整鬆緊度 穿脫方式:嬰兒須躺著才能穿脫 適合對象:0~3個月新生兒,因為新生兒多無法自行改變姿勢,使用黏貼型可更貼合身體 尿布價格:通常較便宜,但主要仍視品牌及產地而定 拉拉褲(褲型尿布) 尿布設計:外型如同小內褲,只要將尿布套進雙腿、往上拉,就能輕鬆穿上 穿脫方式:無論躺著、站著都能穿脫 適合年紀:適合6個月以上,穿尿布時已不易乖乖躺好,或已學會翻身爬行的嬰兒 尿布價格:通常較貴,但主要仍視品牌及產地而定 尿布推薦種類選用3重點 尿片和拉拉褲可互相搭配使用,例如當嬰兒還不會爬行走路,但睡覺時已會翻身漏尿時,可在晚上改用拉拉褲,其餘時間則繼續使用尿片,以節省預算。 除了基本款的黏貼型尿布與拉拉褲之外,市面上也有推出「高腰設計」的款式,若嬰兒的尿量較大,或經常軟便而從尿布縫隙中滲出,可考慮買高腰設計的款式,加強包覆性。 市面上也有推出外層具防水設計的防水褲,俗稱游泳尿布,適合帶寶寶去戲水時使用。 尿布推薦材質怎麼挑? 尿布的結構分成2部分: 1.尿布外層 外層通常有PE防水塑膠材質及不織布等2種材質,其差異如下: PE防水塑膠材質 較不透氣 防水性較佳 適合尿量較大的嬰兒 不織布材質 較透氣 防水性較差 適合尿量較少、皮膚較嬌嫩的新生兒 2.尿布吸收層 尿布的吸收層主要由紙漿與高分子吸收體所組成,其功能如下: 紙漿(表層):負責快速吸收尿液,將尿液引導至高分子吸收體,同時也增加尿布的柔軟度。 高分子吸收體(底層):尿布吸收大量尿液的關鍵,遇水後會形成凝膠狀,將尿液鎖在吸收體中,讓尿布即使遭到壓擠也不會滲漏。 尿布推薦材質挑選重點 嬰兒的肌膚十分嬌嫩,尿布材質若不透氣且吸水性差,寶寶很容易有尿布疹,另外,尿布的表面材質若不夠柔軟,長期反覆摩擦也可能傷害肌膚,讓嬰兒出現紅屁屁,甚至破皮。 因此,在挑選尿布時,可多加注意以下3個重點: 尿布透氣性 尿布吸水性 尿布接觸肌膚材質的柔軟度 除了拋棄式紙尿布之外,市面上也有以棉布、竹纖維等天然材質製成的布尿布。布尿布雖然單價較高,需反覆清洗,但長期使用下來,花費成本其實比紙尿布低,也較為環保,父母們可視預算、方便性、時間及環保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與選購。 尿布推薦尺寸怎麼看? 挑選尿布尺寸時,建議同時評估嬰兒的月齡、體重及體型,因為每位寶寶出生的體重、發育狀況都不同,體格也不一樣,有些寶寶可能一出生體重較重、大腿較豐潤有肉,就不見得適合穿NB尺寸的尿布。 一般來說,合適的尿布尺寸,腿圍須比嬰兒大腿再寬鬆一些,以不外漏尿尿或便便為基本標準;此外,也須注意尿布的腰圍不能太緊,以能放進1~2手指的鬆緊度,最為舒適。 註:NB指新生兒,為New Born的簡寫 嬰兒尿布尺寸年齡對照表 尿布尺寸 嬰兒年齡 NB 0 ~ 1.5個月 S 3個月 ~ 5個月 M 5個月 ~ 11個月 L 1歲 ~ 2歲 XL 2歲以上 嬰兒尿布尺寸體重對照表 尿布尺寸 嬰兒體重 NB ~ 4kg S 4 ~ 8kg M 6 ~ 11kg L 9 ~ 14kg XL 12 ~ 17kg XXL 15 ~ 28kg 尿布尺寸推薦挑選重點 若嬰兒出現以下5種情況時,建議就可考慮挑選大一號的尿布: 尿布穿起來很緊或有勒痕 尿尿或便便的量增加,或頻繁外漏尿尿或便便 腰圍上的黏貼位置已經貼到最外側 褲襠感覺變短,或腰圍部分一直掉到肚臍下方 嬰兒體重超過尿布尺寸表上所標示的體重 尿布推薦品牌:10款|嬰兒、新生兒尿布推薦 Huggies 好奇小森林尿布 日本大王尿布 輕薄舒爽 褲型紙尿褲 幫寶適尿布 一級幫 […]

探索更多親子教育類別

看更多 親子教育 相關文章

青春期重要階段與發展

愛最大~帶孩子認識同性戀的4撇步

同性戀如今與「正常」還是「不正常」已經沒有關聯。因為同性關係與異性戀並沒有不同,都是為了愛存在的一段感情。因此,若是您的孩子對於同性戀感到好奇,身為父母的您應該要為孩子多做解釋,並且教導他們尊重每個人的性向是很重要的!下列將提供給各位家長4點小撇步,讓您在與孩子談論同性戀話題時,能夠保持中立的立場。 1. 導正觀念不一樣也一樣 您的孩子對同性戀不應該存在錯誤的觀念,而產生歧視,您應該向孩子解釋異性戀和同性戀之間並沒有什麼差異,且同性關係也不是一個令人厭惡的問題。事實上,許多國家同性婚姻都已經合法化,例如台灣、葡萄牙、南非、西班牙、瑞典、美國、英國等。 除此之外,孩子也應該認清同性戀是人的性向,而非一種可以傳染給其他人的疾病,與同性戀者生活在相同的環境中並不能使他們成為同性戀。 2. 學習尊重減少歧視 儘管許多異性戀或宗教人士仍然很難接受同性戀,但我們仍然要尊重他們的個人意見,畢竟這才是真正尊重的表現。當您的孩子學會尊重同性戀時,他也學會尊重他人的決定,並適應日益多樣化的世界。 隨著孩子的長大,他們更容易接觸LGBT社群的人們。現在的電影、音樂甚至在學校中,存在不少同性戀相關的元素。因此,年齡較大的孩子需要了解性別相關知識,避免因為知識不足,而去霸凌同性戀者。 3. 父母把持中立立場 不過在解說的過程中,請不要過度表達自己的立場,以免影響孩子對性向的理解。一個孩子就像一張白紙,您的孩子很容易受到父母的影響。如果您對同性戀表示厭惡,您的孩子很可能沾染偏差觀念。因此,只需讓您的孩子知道兩個同性的人仍然可以墜入愛河,彼此扶持生活。別忘了,父母的主要工作是教孩子成為品行端正的人,而非只追隨父母的信念和觀點成長的人。 4. 了解孩子的看法 如果您是LGBT的支持者,並且您的孩子也和您的立場一致,那麼這是一個好兆頭。但是,如果您的孩子不接受同性戀,請循循善誘,並防止孩子有任何傷害同性戀者的意圖。


親子教育

陪小孩看書有方法!培養閱讀興趣從小開始

閱讀好處很多,從小培養閱讀興趣,對小孩的認知發展和知識學習都很有幫助。小說、雜誌、網路文章等,不管小孩在讀什麼東西,哪怕只是一張生日卡片,他們都可以從中得到閱讀的樂趣。父母也可以參考以下建議,加上正向的態度,讓閱讀變成小孩喜歡的活動。 把閱讀變成一件快樂的事 如果父母可以跟小孩一起看書,閱讀這個活動對小孩來說會比較有吸引力。而且這麼做不但能加深親子感情,還可以幫助小孩培養對書本的興趣,如果小孩年紀還小,父母可以嘗試在睡前念故事給他們聽,這樣以後他們就會把書本和快樂聯想在一起。 別讓小孩覺得閱讀很無聊 不要用無聊的書和沒有抑揚頓挫的音調,扼殺小孩對閱讀的興趣。唸書給小孩聽的時候,父母務必要想辦法,用正面的方式吸引小孩的注意力,例如製造音效、發揮演技等等,讓小孩覺得閱讀是一件好玩的事,一點都不無聊。唸完的時候,父母也可以讓小孩講一下自己喜歡剛剛哪一段情節,或故事裡的哪個角色 。此外,唸書給小孩聽的時候不要一直唸都不中斷,除了演戲融入劇情、中途討論,也可以跟小孩輪流唸,一人一段,小孩有看不懂的字時再幫他就好。 父母以身作則多看書 如果父母希望小孩多看書,自己卻不看,那不是很奇怪嗎?因此建議父母以身作則,如果自己很久都沒閱讀了,請把書拿起來看吧,讓小孩知道自己的爸媽也是個愛看書的人。 讓小孩選自己的讀物 如果讓小孩在圖書館或書店挑自己喜歡的書,他們會比較願意和比較常去看它。另外,平常如果小孩問了您不知道的問題,也不用裝懂,而是可以一起與他們找書查資料,因為透過對自發的知識渴望找到的讀物,對小孩來說閱讀起來也會比較有趣。 處處都有學習閱讀的契機 閱讀並不只限於書本,世界上到處都有學習閱讀的契機。父母可以盡量讓小孩接觸各式各樣的讀物,例如餐廳的菜單、食物包裝上的字、傳單、招牌等,裡面都有很多他們可以學到的新字。


親子教育

很像卻不一樣!雙胞胎個人特質別忽視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就算是長得一模一樣的雙胞胎,也喜歡被當作是一個獨立且獨特的人看待。不過一般人常常會忽略這點,就連他們的父母和家人,有時也會誤認為雙胞胎就是什麼想法和喜好都一樣,同時雙胞胎也常被拿來與同時期出生的兄弟姊妹比較,讓他們感到尷尬、不悅。 這樣的處境,其實很容易限制雙胞胎小孩的個別興趣和人格發展,並可能造成日後的心理問題。所以專家建議生雙胞胎的父母,從小就要將他們看作兩個獨特的人看待,個別用適合他們的方式培養他們長大。如果不知道怎麼做,可以參考以下方法。 1. 鼓勵小孩展現個人特質 父母是小孩小時候最親近也最具影響力的人,因此父母有責任鼓勵小孩展現個人獨特的特質。 2. 不要老把雙胞胎當成同個人 雙胞胎雖然同時出生,但還是2個不同的人,不是一組2個一模一樣的人,所以不要老是把他們當同一個人對待。 3. 個別跟雙胞胎單獨相處 就算他們還小,也要用不同的方式對待他們。建議可以個別跟他們獨處,一次只跟一個小孩講話、互動、抱抱等,這樣小孩比較會覺得有得到父母的關注。 4. 對雙胞胎也要因材施教 父母應該對雙胞胎因材施教,並分別針對小孩的需求給予協助。 5. 別亂將雙胞胎比較打量 就算是一般人也不會喜歡被拿來比較,而每個人都可能在成長過程中發展出不同的興趣和專長。其中一個雙胞胎擅長數學,不代表另一個雙胞胎也要喜歡或擅長數學。 6. 雙胞胎興趣各自發展 雙胞胎可以各自發展自己的興趣,父母請確保能分辨他們喜好的不同,並鼓勵他們追尋自己獨特的愛好、表線自己的特質,和獨立結交自己的朋友。 7. 必要的時候讓他們分開 父母可能喜歡看自己的雙胞胎總是黏在一起,但有時候讓他們分開一下,有益於培養他們的獨特性,也能鼓勵他們自己結識新朋友。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代表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孩子又尿床!5招拯救濕漉漉的床單

每個人小時候應該都有尿床的經驗,而且覺得隨著年紀增長,這個問題應該就不會再出現了吧!但是尿床也可能是一種遺傳病,而無關年紀大小的問題;如果您的孩子不該有尿床的年齡時依然出現此種現象,最好盡快諮詢兒科醫師,別讓孩子每天起床都濕一片。 孩子是否受其他疾病影響 尿床有時候可能是便祕(Constipation)或感染(Infection)所導致,但是正確的原因還是需要諮詢醫師才能確診。因為大多數的尿床病例都屬於原發性遺尿症(Primary enuresis),這意味著這種情況可能是由於膀胱未成熟引起的;而如果在孩子不該尿床的年紀還發生此症狀,那麼就是續發性遺尿症(Secondary enuresis)。續發性遺尿症通常與其他需要治療的心理問題有關,如果沒有潛在的健康狀況,則可以採取其他撇步來幫助您的孩子克服這種習慣。 打擊尿床的5種技巧 避免太晚喝水:孩子的液體攝入量應在一天中的早些時候集中注意力。 安排孩子上廁所的時間:您的孩子應該每2~3個小時以及上床睡覺前去上廁所。 避免會刺激膀胱的因素:常見的膀胱刺激物包括咖啡因,例如:巧克力、柑橘汁、人造食品添加劑、染料和甜味劑。 少讓孩子晚上如廁:不要在晚上叫醒孩子去上廁所,因為這只會導致失眠(Insomnia)和導致其他刺激。 孩子尿床別給壓力:不要因為孩子尿床而懲罰孩子,因為這個方法對解決尿床問題一點幫助都沒有。 要讓孩子吃藥停止尿床嗎 儘管有些藥物可以解決尿床,但是專家們不建議孩子服用,因為這些藥物只是暫時性的解決辦法,而不是解決方案。 孩子真的需要停止尿床嗎 如果您的孩子很晚喝水,或在背著您吃下先前提到的刺激物,那麼他們尿床的行為就會一直持續。但是,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若有機會與朋友在外過夜,那麼尿床就會成為他們非得解決的問題不可了!因此就算不刻意解決,孩子們時間一到也會有動力解決尿床的問題。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為什麼眩暈?認識內耳平衡系統

有些時候即使站著不動,小孩仍會感覺自己在前後左右地搖晃,甚至天旋地轉,這種感覺稱作眩暈(Vertigo),可能會讓人感到非常不舒服,但多數時候不是嚴重健康問題的徵兆。 理解造成眩暈的平衡系統 內耳是保持身體平衡感的重要器官,人會藉由這個部位感測頭和身體的位置及移動。內耳同時也會和身體的其他器官配合,譬如眼睛。而我們的大腦會靠內耳、眼睛等器官傳送而來的訊息,幫我們的身體保持平衡、穩定的感覺。 導致小孩眩暈的原因 導致小孩眩暈的原因並不明確,但如果內耳有問題,大腦接收到錯誤的訊號,就一定會引起眩暈。其他可能引起兒童內耳問題的常見原因包括: 因感冒、過敏或鼻竇炎(Sinusitis)引發內耳充血阻塞,使過多的體液積在耳朵和鼻竇間的耳咽管。 迷路炎(Labyrinthitis),迷路是內耳的一部分,這是當它受病毒感染所引發的發炎症狀。 閉合性的頭部損傷(Closed head injury),可能會連帶損傷內耳構造,並導致眩暈。即使內耳構造完好無損,也可能因為腦部受到震盪,而產生頭暈或眩暈的症狀。 梅尼爾氏症(Meniere’s disease)會使內耳大量積水,產生耳鳴及聽力受損的現象,並導致眩暈。這個疾病在臨床上不常見,但仍是一個可能使兒童眩暈的原因。 兒童期良性陣發眩暈(Benign paroxysmal vertigo of childhood),症狀包括突發的的天旋地轉感、喪失平衡、噁心及嘔吐。這些症狀可能在1個月內會發作數次,並持續幾年,但通常會在8歲前消失。 偏頭痛(Migraine)、基底動脈偏頭痛(Basilar artery migraine,或稱基底偏頭痛、腦幹預兆型偏頭痛,Migraine with brainstem aura),這種特定原因的偏頭痛,可能會同時引發頭痛和眩暈。不過頭痛改善時,眩暈通常也會跟著改善。 診斷小孩眩暈的方法 小兒科醫師會全面詢問和檢測小孩的各種身體狀況,通常也會進行針對頭部和耳朵健康狀況的測試,但目前臨床上並沒有特別針對診斷眩暈做的測試。有時候,醫師會要求進行電腦斷層掃描(CT)或核磁共振(MRI),以排除其他健康疑慮。 治療小孩眩暈的方法 眩暈狀況通常會自行改善,如果確診是由內耳問題所引起,小兒科醫師可能會開一些可以幫助改善平衡系統的藥物,最常使用的藥物種類包括: 改善肌肉運動方面的藥物。 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s),用來治療內耳疾病。 抗生素(Antiobiotic)或類固醇(Steroid),用來治療因病毒引起的耳朵感染。 眩暈症狀消失之前,應避免讓小孩從事需要平衡或協調的運動,例如玩滑板、騎腳踏車、滑板車、溜冰或任何和駕駛有關的遊戲。 該帶小孩就醫的時機 眩暈嚴重到無法行動。 眩暈反覆發作,或發作時間持續很久。 眩暈伴隨其他聽力下降的問題,如耳鳴、耳朵痛、頭痛或耳壓(感覺耳朵悶悶的)。 小孩的認知出現問題,反應不正常。


其他健康問題

壞習慣會影響齒列~兒童常見牙科問題

即使寶寶的乳牙終究會掉落,並長出恆齒,但確保乳牙健對兒童的整體健康、成長還是很重要,千萬不要讓他們養成會破壞口腔的壞習慣。以下是常見的小孩牙科問題,您家的小孩中了幾了呢? 喜歡喝飲料的小孩容易蛀牙 蛀牙(Tooth decay)或稱為齲齒(Caries),是當小孩開始接觸含糖飲料或食物時,很容易得到的齒科疾病。因為糖會助長口中的細菌繁殖,造成蛀牙,所以建議讓他們習慣喝白開水比較好。 過5歲還吸拇指會影響齒列 吸拇指是兒童常見的自我撫慰行為之一,大部分不需要擔心,因為這是很自然的行為。但如果吸拇指的行為持續超過5歲,也就是恆齒開始生長的年齡,就可能會導致齒顎排列發生問題,影響上顎發育;若小孩因此暴牙或咬合不正,口語發展也可能會受到影響。 吸唇吐舌習慣也會影響說話 吸嘴唇就是用門牙含住下唇,然後吸允下唇的動作;吐舌習慣則是吞嚥時舌頭會把門往前頂的習慣。吸唇可能單獨發生或伴隨吸拇指的動作出現,而吸唇和吐舌都跟吸拇指一樣,可能會引起齒列不整,進而影響說話能力。 蛀牙等因會引發早發性掉牙 兒童可能因為蛀牙、外傷或齒顎空間不足而出現早發性掉牙,如果小孩的牙齒在恆齒長出前就掉落,而缺齒附近的牙齒位移,就會影響小孩的齒列位置以及恆齒的生長,導致恆齒長歪、齒列咬合不整等問題。


消化問題

心疼嬰幼兒胃灼熱!這些症狀父母快懂

在飽餐一頓或吃了辛辣的食物之後,時常會聽到成年人抱怨不舒服,發生胃灼熱的現象。然而,這些現象並不是成年人的專利,嬰幼兒也可能會面臨同樣的症狀。 嬰幼兒胃灼熱的原因 嬰幼兒的胃灼熱通常是胃食道逆流的徵兆(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D,也稱胃酸逆流)。食道是嘴巴和胃之間的通道,一旦食物和著胃酸逆流到食道,就會產生類似心口灼熱或胃灼熱的感覺,這是因為食道下端的食道括約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LES)過於鬆弛,導致食物和胃酸反向漏出。胃酸是強酸,會刺激食道內壁,產生胃灼熱等症狀。 對年幼的小孩來說,消化系統不夠成熟是造成胃食道逆流的主因。較年長的兒童,危險因素包括過胖、二手菸及偏好辛辣食物的飲食習慣。另外,患有腦性麻痹等神經系統疾病的兒童也承受較高的風險。 嬰幼兒胃灼熱的症狀 胃灼熱會在胸口、頸部及喉嚨附近產生灼熱感。如果胃灼熱是因為胃食道逆流引起的,則嬰幼兒也可能會有進食時拱背(即背部反拱)、胸痛、咳嗽、焦躁不安、吞嚥困難、嘔吐、拒吃、喉嚨痛或發出喘息聲的現象。 除了不舒服,患有胃灼熱的嬰幼兒可能會體重下降或停滯,還可能會產生潰瘍。如果不及時治療,胃食道逆流可能會導致食道狹窄或食道內膜細胞異常、呼吸困難、進食困難等併發症。 嬰幼兒胃灼熱的治療 治療方法取決於年齡和胃灼熱的主因,然而,要治療嬰幼兒的胃灼熱並不容易,並且務必要與醫師討論,別擅自嘗試坊間方法。請諮詢醫師嬰兒是否需要接受藥物治療,治療胃灼熱的藥物如下,這2類藥物都可以減少胃酸,胃酸減少之後,回流到食道中的酸就少了。 組織胺H2受體阻斷劑(H2  blockers) :例如泰胃美(Tagamet)、善胃得(Zantac)、佩皮奇(Pepcid)。 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roton pump inhibitors):例如得喜胃通 Dexilant、耐適恩 Nexium、Prevacid、悠胃樂 Prilosec) 其他建議事項: 請先諮詢醫師,以確認最佳的健康方案 以少量多餐取代一日3大餐。 入睡前2~3個小時內不要進食。 避開咖啡因、辛辣、油炸或酸性食物。譬如巧克力、含咖啡因的蘇打水、薄荷、柳橙和其他柑橘類水果及番茄。 將床頭提高約15到20公分左右。 極少數的幼兒可能需要手術。抗逆流手術被稱為胃底折疊術(Fundoplication),利用胃的底部分來包繞遠端的食道,以防止胃酸倒流。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消化問題

嬰幼兒胃食道逆流!父母秒懂怎回事

很多寶寶有時候會嘔吐,一天甚至會吐好幾次。但是嘔吐可能會導致其他問題或伴隨其他症狀,嘔吐可能是因為酸液回流引起,又稱作胃食道逆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簡稱GERD)。 嬰幼兒的胃食道逆流症狀 一般常認為只有成人才會胃食道逆流。但其實嬰幼兒也可能會有胃食道逆流的狀況,常見的症狀包含: 時常嘔吐 持續咳嗽 胃口喪失或有飲食問題 吃飯時或飯後會哭泣 心灼熱、脹氣或肚子痛 嬰幼兒胃食道逆流的原因 當胃中的食物及胃酸回流到食道時,就稱為酸液回流。大多有這種情況的小寶寶都很健康,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只是因為他們的消化管道還不成熟。小朋友一出生就伴有胃食道逆流的情況,對比較大的小孩來說,胃食道逆流的根源和嬰兒及成人不同,很多案例都是胃和食道間肌肉的瓣膜放鬆或是瓣膜底下的壓力過大。 嬰幼兒胃食道逆流的診斷 一般而言,醫師會依照家長描述以及兒童疾病史來診斷酸液逆流的狀況,特別是如果這樣的症狀一再發生,而且已經造成不適。小朋友有時候會需要更多測試,例如服用鋇劑(Barium swallow)  上腸胃道攝影檢查、pH探針法或上腸胃道內視鏡等。 嬰幼兒的胃食道逆流如何治療 透過生活習慣的改變,能幫助受胃食道逆流所苦的小孩,當然別忘了先諮詢小兒科醫師。 嬰兒: 讓嬰兒的頭高於嬰兒床或搖籃。 餵食完後直立抱著他們約三十分鐘。 調整餵食的模式。 至於是否可以在奶瓶裡加入麥片等食材,或提供固體食物,需經由小兒科醫師同意。 較大的兒童: 讓頭部比床高。 吃完飯後保持直立至少2小時。 讓孩子一天少量多餐,而不是吃3次大餐。 限制會讓酸液回流惡化的飲食攝取。 鼓勵孩子定時運動。 若狀況很嚴重或是沒有改善,醫師可能會建議使用如舒胃錠(Simethicone)以及碳酸鈣(Calcium carbonate)等制酸劑。醫師可能也會開立讓胃部分泌較少胃酸的藥物。 大致來說,制酸劑和抑制排氣的藥物都很安全。不過如果使用很高的劑量,制酸劑可能會導致拉肚子等副作用。若小孩長期服用高劑量制酸劑,他們會有很大的可能發生骨頭變得軟脆的狀況(如:礦物質化 Mineralization或佝僂症 Rickets)或維生素B12缺乏等病症。 嬰幼兒的胃食道逆流手術 多數的小孩不需要接受胃食道逆流手術。然而如果小朋友已經接受過其他治療方式都沒見效,或是有呼吸問題、肺炎或因為胃食道逆流引發嚴重的問題,則手術可能對您的孩子有幫助。但就如同任何手術,接受胃食道逆流手術也有風險,應和醫師討論。


其他健康問題

擔心小孩太瘦或過胖?兒童BMI標準和成人不同,BMI指數僅作參考用途

小孩的身體會隨著成長快速轉變,一不轉眼身體就可能突然抽高、長胖或是因為其他因素而顯得十分消瘦。 BMI(Body Mass Index,中文為身體質量指數),是一個普遍用來衡量體重標準的工具。多數家長經常煩惱家中小孩與他人相比是否過胖或過瘦,或是否有發育不良的情況。 《Hello醫師》分享關於兒童BMI的相關知識,教你如何使用BMI計算機搭配表單,正確評估小孩的體態及成長狀況。 兒童與青少年有獨立的BMI標準 BMI是依據一個人的身高和體重來計算的指標,多用於評估成人的健康,但小孩從2歲起也可使用,只是和成人的標準不太一樣。 相較於成人,兒童的BMI是用百分位數來看的,而不是使用精確的數字。這是因為兒童隨時都在成長,光用身高、體重判斷小孩是否肥胖不太準確,也應將性別和年齡的因素納入考量才對。 對於青少年及剛成年的人來說,BMI和體脂有高度的相關性,醫師可以透過BMI辨識有肥胖風險的兒童,密切追蹤這些他們的體脂,並用飲食和運動習慣調整,避免在成年後產生肥胖問題。 如何計算兒童BMI? 兒童的BMI算法與成人相同,公式都是:體重(kg)÷身高(m) 的二次方,但兒童的BMI數據需與其同齡同性的兒童做比對,才能知道是否處於正常範圍,建議可先使用以下BMI計算機,搭配下方政府所提供之建議值去評估體態。 [embed-health-tool-bmi] 解讀兒童的BMI指數 以下是小孩和其他同齡同性的兒童相比,所處的百分位數解讀: BMI百分位數 95=肥胖 BMI百分位數 85~95=過重 BMI百分位數 5~85=正常 BMI百分位數低於 5=過輕 請參考並下載衛福部提供的「兒童與青少年生長身體質量_指數(BMI)建議值」,對照孩子的性別和年齡,判斷體重落在哪個範圍。 孩子的BMI建議僅用於觀察成長趨勢,並和同齡同性小孩生長狀況進行比較與參考,因為兒童或青少年的BMI無法準確顯現體態問題,例如青春期小孩會較容易發胖,或者擁有較多肌肉的小孩,BMI指數也會比較高,但這並不代表不健康;另外,BMI百分位數低的小孩還是可能體脂過高,因此若對小孩的成長或健康有疑問,建議諮詢專業醫師,詢問是否需要節食或調整日常飲食。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想增鈣?哪些食物不該吃別搞錯

鈣,是一種能強健骨骼的礦物質,若小孩攝取的鈣不足,身體會從骨骼取走鈣質而導致骨骼變得脆弱、脆化或疏鬆。因此,叮嚀小孩注意高鈣飲食、避免食用會阻礙鈣質吸收的食物,同時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都能穩定您血液中的鈣含量。 1. 提高鈣質從飲食開始 談到身體補充鈣質的效率,攝取食物會大過於營養補充品,您可以透過每日的高鈣飲食來提高鈣質吸收,當然喝低脂或零脂牛奶可以讓您一邊補鈣又不會喝下太多脂肪,其他的高鈣食物還有優格、起司、沙丁魚和鮭魚。 2. 這些食物很阻「鈣」 有些食物可能會阻礙鈣質吸收,例如巧克力,因為它含有草酸鹽(Oxalates)會包覆鈣質而使身體無法順利吸收,其他草酸鹽含量高的食物還有莓果、葡萄、番薯和茄子。若您的身體缺乏鈣質,可諮詢您的醫師這些含有草酸鹽的食物您可以食用的量,此外,請考慮減少酒精、汽水和咖啡因的攝取,因為這3樣物質也會阻礙鈣質吸收。 3. 補充足夠的維生素D 維生素D能幫助身體吸收鈣質,維生素D攝取不足可能會使兒童因為缺鈣而罹患佝僂病(Rickets),增加身體維生素D含量的天然方法就是每天日曬15分鐘,請留意別讓孩子曬太多太陽,以避免罹患皮膚癌的風險。您可以詢問您的醫師,小孩是否需要額外吃維生素D補充品,喝強化牛奶或食用一些強化維生素D的食品也可,但請記住在提供任何補充品給您的孩子前,請先諮詢過醫師。 4. 維生素C也別忘了 維生素C是水溶性維生素,它也能促進鈣質吸收,由於水溶性維生素被身體代謝的速度比脂溶性維生素快,您必須在孩子的飲食中穩定補充水溶性維生素,所有的蔬果都含有維生素C,含量最多的是柑橘類水果、青椒、草莓和番茄。 5. 規律運動很關鍵 缺乏運動導致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比缺鈣的效果高乎您的想像,運動不僅促進肌肉增長也會強健骨骼,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可以大幅改善您身體的鈣含量。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