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

親子教育類別包含了父母親最關心的各種話題,從寶寶的照顧到青少年的養育、「 0~1 歲 嬰兒期 」、「 1~5 歲學齡期 」、「 6~12 歲兒童期 」、「 青少年 」、「 兒童健康 」,實用內容將幫助爸媽不再手忙腳亂,聰明養育各個年齡層的寶貝。

基礎知識

親子教育

「一口母乳,一生守護」短影音募集!抽親子渡假券多項好禮/健康速達

國際母乳週開跑:「一口母乳,一生守護」活動登場每年8月1日至7日是「國際母乳週」,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為響應今(2025)年主題「優先考慮母乳哺育—建立永續支持系統(Prioritise Breastfeeding - Create sustainable support systems),特別舉辦「一口母乳,一生守護」短影音募集活動,除了提供知名親子度假券、無線吸塵器等多項好禮,也希望為哺乳媽媽營造更友善的哺乳環境。 國民健康署副署長魏璽倫(左六)、台灣婦產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右五)、臺灣兒科醫學會理事彭純芝(左五)一同出席「一口母乳 一生守護」活動。圖/國健署提供 國健署:推廣母乳哺育,支持媽媽友善環境 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今(7月31日)出席活動儀式時表示,母乳不只是寶寶的天然美食,母乳哺育也是媽咪的健康小幫手;因此,為支持有意願哺乳的媽媽能成功哺餵母乳,國健署推動各項支持措施,包括目前全國已有140家母嬰親善及推廣醫療院所,每10個寶寶就有7位是在母嬰親善院所誕生。 魏璽倫說,生產出院後,為讓哺乳媽媽出門在外能更自在地哺餵,目前全國共有4049處哺集乳空間,範圍包括鐵路車站、航空站、捷運轉乘站、旅館、百貨公司及量販店等,希望媽媽可以多利用這些讓自己安心舒適的環境中,一起努力為下一代提供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此外,國健署也製作《爸爸孕產育兒衛教手冊》及「家人支持母乳系列圖卡懶人包」,希望讓爸爸和家人也能成為支持母乳哺育的神隊友。 專家談母乳好處:寶寶頭好壯壯、媽咪苗條健康 今天兩位出席活動的母嬰醫學專家在座談時均表示,哺餵母乳對嬰兒及媽媽都有健康好處。臺灣兒科醫學會理事彭純芝表示,從孩子的健康來說,許多研究都發現,哺餵母乳的寶寶都「頭好壯壯」,除了認知發展較好,許多疾病例如呼吸道感染、腸胃道感染、過敏性疾病、代謝性疾病及肥胖等,都會明顯減少,是保護寶寶健康的最好食物來源。 台灣婦產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表示,哺餵母乳對媽媽好處也很多;許多人產後最擔心的問題就是「瘦不回去」,據統計,餵母乳的媽咪可以比一般媽咪瘦0.5至1公斤,「現在減重市場價每公斤是2萬元,不只可以恢復身材,減重也有助避免三高疾病,活得更健康」;此外,餵母乳也有助減少癌症如:女性最常見的乳癌及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等發生率。 親餵母乳的媽咪最擔心寶寶是否有喝飽?彭純芝說,要先了解寶寶含著乳房是否真的在喝母奶,可從吸吮速度、有無吞嚥動作及喝飽嘴巴自然鬆開,綜合寶寶的睡眠、成長狀況等來評估;另外,只要頻繁哺餵母乳,「讓寶寶喝到飽,乳汁分泌就會增加」;她提醒,「這是一個良性互動,不要覺得自己乳汁不夠。」 黃建霈也從臨床角度說明,大多數乳汁分泌不夠的媽媽,都是因為執行錯誤所致,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寶寶常吸母乳,因為對乳房的刺激,就會促進母乳分泌,理論上比較理想是每兩個小時餵一次,但最好是按照寶寶的需求,餓了就餵,寶寶也才吸得進去。另外,含乳的姿勢也很重要,因為常有媽媽抱怨被吸得好痛,寶寶若只吸到乳頭沒有含到奶暈,也會因為吸不到奶而生氣,可能也就因此不想多吸了。其他如多吃高蛋白質食物和多喝水,也是增加乳汁分泌的基本方法。(延伸閱讀:親餵寶寶好累、奶量又不足?名醫教你「攝取好營養,聰明學哺乳」) 「一口母乳,一生守護」短影音募集活動 為響應8月國際母乳週,國健署自8月1日起至29日止,推出「一口母乳,一生守護」短影音募集活動,只要錄製「一口母乳,一生守護」手勢的短影音,上傳至FB或IG,並設定公開及標記兩位好友,就有機會抽中包括親子度假券、無線織物清潔機、輕量無線吸塵器、多功能氣炸烤箱及四大超商購物金200元等好禮。(詳情請至活動網頁查詢) 為滿足民眾孕產育兒所需資訊需求,國健署在「健康九九+網站」及「孕產兒關懷網站」提供豐富的哺乳衛教資訊以及伴侶支持素材。民眾若有母乳哺育相關疑問,亦可撥打免費關懷專線0800-870-870(諧音:抱緊您,抱緊您),由專人提供媽媽或家人諮詢與協助。 「一口母乳,一生守護」Q&A Q1:什麼是「國際母乳週」? 國際母乳哺育行動聯盟(WABA)將每年8月第1週(8月1日~8月7日)訂為國際母乳週(World Breastfeeding Week),今 (108)年宣導主題為「增能家長,啟動哺乳(Empower parents、Enable breastfeeding)」 Q2:「一口母乳一生守護」短影音活動如何參加? 自8月1日起至29日下午5點止,錄製「一口母乳,一生守護」手勢短影音,上傳至 Facebook 或 Instagram 並標記兩位好友、設定公開即可參加抽獎。 「一口母乳,一生守護」手勢(圖:國健署活動頁面) Q3:國健署提供哪些哺集乳空間? 全國已設置4049處,分佈於鐵路車站、航空站、捷運轉乘站、旅館、百貨及量販店等,方便媽咪外出哺餵。 Q4:哺餵母乳有哪兩大健康好處? 寶寶頭好壯壯:減少呼吸道與腸胃道感染、過敏及肥胖風險,促進認知發展。 媽咪苗條健康:幫助產後減重(平均瘦0.5–1公斤)、降低乳癌、子宮內膜癌與卵巢癌等發生率。 Q5:若對哺乳有疑問,怎麼獲得協助? 可至「健康九九+網站」或「孕產兒關懷網站」查詢衛教資訊,或撥打免費關懷專線 0800-870-870(諧音:「抱緊您」)由專人提供協助。

探索更多親子教育類別

看更多 親子教育 相關文章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自傷、有自殺念頭?出現5大徵兆要注意!接住孩子的情緒是關鍵

霸凌(Bullying)、課業壓力、家庭關係惡化、精神疾患等,都是每年造成許多青少年自殺的原因。而青少年自殺前,其實大多都有一些行為徵兆,請家長務必多多觀察、關心自己的小孩,避免憾事發生。 青少年有自殺念頭的5個徵兆 如果小孩出現以下行為徵兆,就可能代表他們有自殺的風險: 常有負面情緒:包括覺得未來沒有希望、覺得自己毫無價值、好像常常害怕失去什麼東西等負面情緒。 出現自殺傾向的行為:喜歡做危險的事、常談論關於死亡的議題,或對以前經常從事的活動不再感興趣。 變得跟以前不一樣:生理、情緒或個性出現很大的轉變。 有尋死的念頭:例如常常說自己不想活了,甚至開始計畫自殺。 經常受到刺激:如果小孩經常被羞辱、拒絕,或經常經歷挫敗,都會提高他們想自殺的風險。 3種處理小孩有自殺傾向時的方法 如果發現小孩有上述自殺傾向,家長務必盡快跟小孩談論這方面的議題,減少他們自我傷害的可能。 保持冷靜:跟小孩談論自殺議題時不要表現出恐慌或情緒化,請用談論一般議題的方法討論這個話題。家長應清楚地告訴小孩,死亡不是唯一解決問題的途徑,而且自殺並不能為他們帶來解脫。 找到開啟話題的契機:可以用跟自殺有關的新聞報導或電影書籍等,跟小孩開啟自殺的話題。自殺是個很緊迫的議題,因此建議父母盡快開始與小孩討論,並用開放的方式進行對談。 準備好講稿:跟小孩談論自殺的議題並不容易,所以提前把想講的事情寫下來會比較好。準備好跟小孩講的時候,記得不要支支吾吾,或偏離講稿原訂的內容,不然小孩會覺得怎麼連自己的父母都對生命沒有把握。 至於講稿的內容,爸媽應該對小孩展現同理心,讓他知道您在乎他的感受,還有要是他不在了,您和他身邊的親友都會很傷心。如果您覺得口頭表達對您來說太困難了,您也可以嘗試用寫的方式溝通。 自殺解決不了問題,卻留給家人無比悲痛。請珍惜生命,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1925 (24小時免付費專線,手機或市話均可打)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學齡前生長與發展

孩子在跟空氣講話?幻想朋友這樣處理

相信許多家長都目睹過孩子和看不見的朋友聊天,有時甚至還和他們玩在一起。或許很多人會認為這不是正常的現象,想馬上帶孩子做心理輔導,但父母其實不用著急或擔心,因為您的小孩有一個幻想朋友,其實是正常的現象。 幻想朋友只是童年的一部分 研究證實,2歲半的孩子擁有幻想朋友是一種心理現象,但此舉超出了醫學專業領域能夠解釋的範圍。這些看不見的朋友可以是您孩子已經認識的人、故事書或電視中的角色,也可能純粹來自孩子的想像力。目前,兒童發展專家仍在爭論幻想朋友對兒童的影響,有些人認為這種情況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病,但另一些人並不覺得這對學齡前的兒童有任何影響。 為什麼孩子需要幻想朋友 每天晚上睡前為小孩讀的童話故事,都可能變成他們頭腦發揮想像力的材料。孩子可以透過想像力認識新朋友,進一步欣賞故事中出現的角色。這些幻想的朋友,也可以反映出孩子的內心世界,例如個人喜好和焦慮的心理。 與沒有幻想朋友的孩子相比,多項研究指出,常跟幻想朋友對話的孩子,可能會有較好的語言技能、記憶力、以及應對挑戰和適應新環境的能力。 如何與幻想朋友打交道 父母應該要接受孩子幻想朋友的存在,若不願意,那麼這位朋友就可能會停留更久。所以若是想要孩子遠離幻想朋友,可以幫助他得到其他同儕陪伴,這樣他很快就會逐漸擺脫這位看不見的友人。 如果您的孩子一直堅持與這位朋友溝通,並常常假借幻想朋友的名義來發表意見,您可以要求他們以第一人稱溝通,要他們說「我覺得…」,而不是「他說…」。 此外,您可以鼓勵孩子為看不見的朋友做事,例如:開門或整理床鋪,藉此趁機提高他們的生活技能。有時,孩子也可能會弄亂他們的房間,並責怪幻想朋友,但請不要生氣並立即責罵他們,而是應說明幻想朋友無法為他們收拾善後,所以他們要負責清理。 不過要注意的是,如果您認為小孩可能是由於創傷或不愉快的事件,而創造幻想朋友,那就應聯繫兒童心理學家或社工輔導員尋求幫助。


親子教育

聖誕老人攏是假?如何回答小孩有方法

對很多孩子來說,聖誕節是一個充滿夢幻的一天,因為他們與曾經的你我一樣,對聖誕老公公送的禮物抱有很大的期待。而父母為了不想打破這個白色謊言,通常會持續於每一年的平安夜,偷偷預備好禮物給孩子,但隨著他們逐漸長大,聖誕老人不存在的真相也會有被發現的一天。因此爸爸媽媽到底該說或不說,以下將針對兩個立場的觀點做解釋。 激發孩子想像力 也可能有負面影響 您還記得自己是如何知道聖誕老人的真相嗎?有的父母純粹是想要透過這位白鬍子老公公的歡樂形象,來建立孩子的好品格,但白色謊話畢竟還是謊話,一不小心就可能影響其親子關係,進而誤導他們的價值觀。即使動機是對的,這種試圖操控孩子思想的教育方法是有風險的,因為一旦真相被揭穿,往往會帶來道德倫理上的衝擊,讓孩子認為說謊是可以的。 與其他的童話故事一樣,聖誕老人的存在或許能激發孩子的想像力,並透過與事實相反的思考(Counterfactual Thinking,又稱反事實思維),來訓練其批判性思考和推理能力。但考量到它會造成的負面影響,那麼要做為孩子的教材,也許就不太適合了。請父母別擔心,真誠地告訴孩子們真相,其實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難,孩子有能力在虛幻中找尋樂趣,就像是角色扮演和扮家家酒,雖然知道是假的,他們仍是樂在其中。 孩子長大自然會分辨真假 孩子在成長和學習的過程中,會漸漸摸索出解決問題的能力,儘管父母什麼也沒說,等到7~8歲,他們自然會明白好謊與壞謊的分別,並知道聖誕老人只是美麗的童話故事。一個健康的兒童發育,幻想佔有重要的位置,尤其在5~8歲之間,孩子會花很多的時間沉浸在自我幻想,但隨著與周遭的人有更多的互動,包含透過媒體認識身處的世界,他們不再是將知識照單全收而已,而是慢慢懂得質疑和分辨其真假。 父母要注意,請依照孩子個別的狀況,給予他聽得懂的答案,當孩子正努力想要了解背後的真相時,建議爸爸媽媽敞開心房為他們揭開謎底,千萬不要為避免尷尬而繼續欺騙下去,這只會讓他們更加焦慮。在選擇跟小孩溝通時,儘量以正面的口吻肯定他,鼓勵他珍惜這份童年回憶,像是寫聖誕卡片、交換禮物,以及其他慶祝聖誕節的方式,重點是要讓孩子相信童話也可以很美麗。


親子教育

家有搗蛋鬼花招特多!父母應戰看這裡

孩子總是難搞,時而纏人耍叛逆,時而裝不識人,忽遠忽近的距離讓父母捉摸不定,難以管教,然而,身為稱職父母,別因為孩子的難搞就放棄教導他們,或許,您應該先了解他們可能用的招有哪些,再一一突破,便能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1. 瘋狂纏人好崩潰 青少年最常見的操控招數之一就是纏人,藉著對爸媽的疲勞轟炸、不斷提出索求,藉以軟化爸媽的立場直到應允他們想要的。親子作家史黛西‧凱瑟(Stacy Kaiser)建議,家長應該創造自己的「好寶寶」清單,換句話說,就是只有當孩子做到爸媽要求的,他們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如此才能有效且公平地激勵孩子學習付出,並適當地得到回饋。 2. 孩子也可能說謊 孩子們因為害怕讓爸媽知道某些事情後,自己的期望會落空,因此藉著隱瞞一些真相,讓整個故事變得可信,而達到目的,然而,這會養成孩子說謊的習慣,隨著孩子長大,謊言將變得更加複雜,或甚至更糟,他們已經能自己編造故事。無論孩子闡述了什麼,雖然不必先入為主地懷疑,但仍需求證,一旦您發現他們在說謊,堅定地表達,說謊是絕對不能被接受的行為。 3. 企圖生氣耍叛逆 孩子可能會耍脾氣、說一些傷人以及故意違反規則來惹怒家長,這是當他們的要求被拒絕時常見的反應,請簡單扼要地告訴您的孩子,這個行為不受認可,而您也不會因此就答應他們的要求,您也可以開始限制他們使用電話、電視或跟朋友玩耍的時間。 4. 用受傷情緒勒索 家長並不願意看到孩子受傷或有壓力,這就是為什麼孩子會利用父母的弱點,孩子會假裝生悶氣、噘嘴或假裝很受傷來激起爸媽的同情和感動。 5. 製造誤會好為難 有些家長常常對於自己教養孩子的方式感到不安,擔心也許他們沒有做好家長的工作,孩子便會藉著塑造千萬個理由和情景來讓您誤解 ,如果您不按他們的意思做就是不好的父母,好好地跟他們理性溝通,讓他們充分解釋那些理由,並記得別輕易讓步。 6. 挑撥離間增衝突 孩子會利用您跟伴侶之間的不團結來引起糾紛,這樣他們就只要徵求其中一方的同意即可,而不是得過問雙方,這樣的把戲可能會造成您與伴侶的衝突,因此,請先跟您的伴侶溝通取得共識並設下界限,這樣無論孩子何時提出需求,他們都必須等到父母雙方都同意為止。


寶寶 0~1 歲

寶寶說話微笑模仿你?認識他們表達愛意的行為

寶寶還很小,不會說話表達,就算你很希望寶寶可以跟你說「我愛你」,他們可能想說也說不出來。不過爸媽別難過,肢體語言的表達能力也是很豐富的,如果發現寶寶對你做出以下行為,可能就代表他在跟你說愛你喔! 當寶寶深深地望著你的雙眼 寶寶很喜歡看別人的臉,特別是父母的。寶寶有一種生存本能,就是會深深地望著父母,以得到照護者的注意和關愛。雖然這是本能,但也是寶寶在對你表達愛意的方法,因為當他們會這樣看你,代表你在他心中,是一個很重要,並維護他們生命的人。 當寶寶能辨別且喜歡你的味道 寶寶才幾週大的時候,就可以辨識出他們的主要照護者是誰,也就是爸媽。他們一歲大的時候,也就懂得認出沾到母乳的東西。對他們來說,媽媽的味道就是最好聞的,所以不管這個世界上有多少香水,如果給寶寶選,他們一定選擇最熟悉的、爸媽身上的汗水和奶味的味道。(除了母乳,餵配方奶好嗎?請閱讀:母乳 v.s. 配方奶!9點比較母乳配方奶優缺點) 當寶寶對你露出微笑 有些認為寶寶微笑都是無意的反射動作,或只是想放屁,但其實有時候寶寶的微笑是在表達「我愛你」。寶寶最早會在 6~8 週大時開始露出社交性的微笑,爸媽可以多多留意,看到時你一定會很開心。 當寶寶嘗試對你說話 寶寶最早開始的說話對象,就是照顧他們的父母了。寶寶雖然還不會真的說話,但他們會發出一些好像很想要講話的聲音,代表他們想要跟你產生交流。這時父母可以多多回應他們,為寶寶奠定日後語言發展的基石。 當寶寶模仿你的行為 無論你在做什麼,只要你表現出非常專注的樣子,寶寶就會試著模仿你。這種行為最早可能會在寶寶幾個月大時就出現,但通常會在寶寶 9~12 個月大時發生。而這種行為,即代表寶寶想跟你當隊友,而且有在認真看待你所關心的事。 當寶寶會想躲在你身後 陌生人讓寶寶感到焦慮是正常的,如果寶寶會在這時躲起來,並用你的身體當庇護,就代表他很愛你,並且認為你有能力保護他們的安全。


其他健康問題

跨性別過渡期~父母陪伴孩子一起走過

當您的孩子無法確認與生俱來的性別時,他們可能就是所謂的跨性別者(Transgender),而跨性別的過程也是所謂的過渡期,只不過跨性別的過渡期並非一定要動變性手術,因為過渡期有很多形式跟步驟。本文將為您介紹跨性別的過渡期分了幾種模式,以及各自代表什麼意思。 社會過渡期 跨性別的過渡期可以從改變一個人的外在形象開始,您的孩子可能會想要有內心真正認同的性別的髮型和服裝,之後他們也可能想換一個名字或綽號。這些大部分的轉變都是從家裡開始,因此有您的支持,孩子就能夠真實地活出自己真正認同的性別。 醫學過渡期 對跨性別孩子來說,青春期是一段難熬的日子,因為身體開始釋出荷爾蒙,導致生理上開始發生轉變,也會讓您的孩子苦惱;這時請諮詢您的醫師給予孩子一些藥物(注射或口服)來抑制身體的性徵發育,這樣您的孩子就不會經歷青春期長鬍子、胸部變大或變聲的過程,不過一旦停藥,這些轉變就會開始發生。荷爾蒙抑制療法大多是安全的,也常被用來治療過早進入青春期的兒童。 性荷爾蒙過渡期 如果您的孩子希望他們的身體變成內心所認同的性別的外貿,他們可以逐漸增加服用雌激素 (Estrogen)或睪固酮(Testosterone)的量,他們或許需要終身服用荷爾蒙,缺點是醫師會較難掌控長期下這些荷爾蒙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這些荷爾蒙會導致您的孩子不孕,他們會需要在荷爾蒙治療前先凍精、凍卵,建議您與醫師謹慎討論這些治療的風險及如何預防。 變性手術 對跨性別的過渡期來說,變性手術是一大步,若您的孩子已經過了青春期,他們可能會想透過手術移除性器官或調整臉部外觀、聲音,大部分的跨性別青年或成年人都會希望自己的性徵與內心認同的性別一致,雖然建議在孩子滿18歲後再進行手術,但醫師也可能依據個案需求提前安排手術。


親子教育

教小孩正念技巧!了解自己提升學習力

除了身體健康,小孩的心理健康也絕對不能忽視,尤其在忙碌又事事求快的現代社會,疏於對身心靈的照顧,往往會讓人在不經意之中累積許多負面的情緒和想法。為了提高自我照護心理健康的能力,建議讓小孩從小就學習保持正念(Mindfulness)的技巧。 正念的基本概念 正念就是隨時對當下的狀況保持清楚的感受,且有意識地注意自己的想法、情緒、感知和周遭一切事物,並不帶批判地認真感受每一個經歷。正念能讓人提高對自我行為和思想的認知,如果能夠培養這個能力,就能更從容地面對壓力和焦慮。 練習正念技巧的好處 當身心裡的壓力降低,血壓和慢性病帶來的疼痛就容易得到控制,睡眠品質也會變好,也因此,會特別建議有憂鬱症(Depression)、飲食疾患(Eating disorder)和強迫症疾患(OCD)的人練習正念技巧。正念也有助於提升專注力和記憶力,因此有學習正念技巧的小孩,不但學習能力會變好,了解自己的思想如何運作後,也會變得更了解自己。 教小孩練習正念的5技巧 保持簡單:教小孩練習正念的時候,盡量教得愈簡單愈好,不要講太多抽象的概念。 不要期望太高:如果您期待練習正念能瞬間翻轉小孩對您的態度,那是不太可能的。因為正念雖然能幫助小孩了解自己的想法和情緒,以及控制衝動的行為,但它不是萬靈丹,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 不要強迫:如果小孩對練習正念沒興趣,對您的循循善誘完全沒反應,那就隨他去吧,不要強迫他一定要變成正念大師,畢竟正念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不要太在乎事情的結果。 以身作則:想教小孩正念,那您自己一定要先在生活中實現正念的理念。您可以從每天練習10分鐘的冥想開始,並盡量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不對事情過度強求的態度,忘記保持正念時也不要太苛責自己。 傾聽小孩的回饋:鼓勵小孩分享他的感受總是好的,了解他對正念有什麼看法,才能幫助您調整教導他練習正念的方式。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親子教育

組成黃金戰隊!解決育兒衝突5撇步

父母的養育方式應該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要建立好,因為您的教養方式,以及對孩子的期望,都會影響到孩子的價值觀和長大成人時的心境。不過通常伴侶會因個人經驗和價值觀而有不同的育兒方法,但是不同的養育方式有時候會造成兩人之間與孩子的衝突。當父母無法達成如何教育孩子的協議時,婚姻甚至可能會面臨困難,進而對孩子的成長構成阻礙。但所謂船到橋頭自然直,只要父母同心協力,養育小孩時遇到的種種問題就能迎刃而解,請參考本文提供的5個育兒撇步吧。 1. 了解自己的風格 育兒風格大概分成3個種類,摸清楚自己屬於哪一種風格,對教育孩子和伴侶間的溝通會更容易。 專制主義者:專制主義者會嚴格要求小孩,並訂下規則和說清楚犯錯後會導致的後果有哪些。 權威主義者:權威主義者也會訂下規則,和說清楚犯錯後會導致的後果,但會針對孩子的個性和需求而給予不一樣的彈性。 寬容主義者:寬容主義的父母沒有什麼規則,也對孩子很仁慈。 2. 溝通是最重要的事 跟另一半坐下來,好好談談你們對成為父母的願景、對成功父母的定義、想向孩子灌輸的價值觀,以及想幫助他們成為成功的成年人的方法。透過互相溝通,了解彼此對這些問題的看法,就可以幫助降低教育孩子時產生的衝突。 3. 計劃要詳細且周全 育兒計畫愈詳細愈好,因為愈周全的計劃愈能降低育兒時的衝突。您可以強調在養育孩子時想要達成的重點有哪些,並列出對孩子的期望是什麼,這樣在未來教育孩子時,就可以有依據地走向希望達成的路。 4. 組成堅定強壯的隊伍 針對孩子的教育方針,做父母的應該要同心協力面對,成為彼此最有力的隊友。例如一起討論需要解決的小問題,若遇到大問題,應該也要有能力一起面對,過關斬將為小孩的未來努力。 5. 別一吐為快但毀了一輩子 當您的養育方式與伴侶不同時,您可能會突然很緊張,而開始批評對方,或怒言相向,但這麼做對任何一方或小孩都沒有幫助。因此若意見不合時,請冷靜地談論想法上的不同,若仍然難以達成協議,則可以考慮尋求專家的幫助。


青春期重要階段與發展

愛最大~帶孩子認識同性戀的4撇步

同性戀如今與「正常」還是「不正常」已經沒有關聯。因為同性關係與異性戀並沒有不同,都是為了愛存在的一段感情。因此,若是您的孩子對於同性戀感到好奇,身為父母的您應該要為孩子多做解釋,並且教導他們尊重每個人的性向是很重要的!下列將提供給各位家長4點小撇步,讓您在與孩子談論同性戀話題時,能夠保持中立的立場。 1. 導正觀念不一樣也一樣 您的孩子對同性戀不應該存在錯誤的觀念,而產生歧視,您應該向孩子解釋異性戀和同性戀之間並沒有什麼差異,且同性關係也不是一個令人厭惡的問題。事實上,許多國家同性婚姻都已經合法化,例如台灣、葡萄牙、南非、西班牙、瑞典、美國、英國等。 除此之外,孩子也應該認清同性戀是人的性向,而非一種可以傳染給其他人的疾病,與同性戀者生活在相同的環境中並不能使他們成為同性戀。 2. 學習尊重減少歧視 儘管許多異性戀或宗教人士仍然很難接受同性戀,但我們仍然要尊重他們的個人意見,畢竟這才是真正尊重的表現。當您的孩子學會尊重同性戀時,他也學會尊重他人的決定,並適應日益多樣化的世界。 隨著孩子的長大,他們更容易接觸LGBT社群的人們。現在的電影、音樂甚至在學校中,存在不少同性戀相關的元素。因此,年齡較大的孩子需要了解性別相關知識,避免因為知識不足,而去霸凌同性戀者。 3. 父母把持中立立場 不過在解說的過程中,請不要過度表達自己的立場,以免影響孩子對性向的理解。一個孩子就像一張白紙,您的孩子很容易受到父母的影響。如果您對同性戀表示厭惡,您的孩子很可能沾染偏差觀念。因此,只需讓您的孩子知道兩個同性的人仍然可以墜入愛河,彼此扶持生活。別忘了,父母的主要工作是教孩子成為品行端正的人,而非只追隨父母的信念和觀點成長的人。 4. 了解孩子的看法 如果您是LGBT的支持者,並且您的孩子也和您的立場一致,那麼這是一個好兆頭。但是,如果您的孩子不接受同性戀,請循循善誘,並防止孩子有任何傷害同性戀者的意圖。


親子教育

陪小孩看書有方法!培養閱讀興趣從小開始

閱讀好處很多,從小培養閱讀興趣,對小孩的認知發展和知識學習都很有幫助。小說、雜誌、網路文章等,不管小孩在讀什麼東西,哪怕只是一張生日卡片,他們都可以從中得到閱讀的樂趣。父母也可以參考以下建議,加上正向的態度,讓閱讀變成小孩喜歡的活動。 把閱讀變成一件快樂的事 如果父母可以跟小孩一起看書,閱讀這個活動對小孩來說會比較有吸引力。而且這麼做不但能加深親子感情,還可以幫助小孩培養對書本的興趣,如果小孩年紀還小,父母可以嘗試在睡前念故事給他們聽,這樣以後他們就會把書本和快樂聯想在一起。 別讓小孩覺得閱讀很無聊 不要用無聊的書和沒有抑揚頓挫的音調,扼殺小孩對閱讀的興趣。唸書給小孩聽的時候,父母務必要想辦法,用正面的方式吸引小孩的注意力,例如製造音效、發揮演技等等,讓小孩覺得閱讀是一件好玩的事,一點都不無聊。唸完的時候,父母也可以讓小孩講一下自己喜歡剛剛哪一段情節,或故事裡的哪個角色 。此外,唸書給小孩聽的時候不要一直唸都不中斷,除了演戲融入劇情、中途討論,也可以跟小孩輪流唸,一人一段,小孩有看不懂的字時再幫他就好。 父母以身作則多看書 如果父母希望小孩多看書,自己卻不看,那不是很奇怪嗎?因此建議父母以身作則,如果自己很久都沒閱讀了,請把書拿起來看吧,讓小孩知道自己的爸媽也是個愛看書的人。 讓小孩選自己的讀物 如果讓小孩在圖書館或書店挑自己喜歡的書,他們會比較願意和比較常去看它。另外,平常如果小孩問了您不知道的問題,也不用裝懂,而是可以一起與他們找書查資料,因為透過對自發的知識渴望找到的讀物,對小孩來說閱讀起來也會比較有趣。 處處都有學習閱讀的契機 閱讀並不只限於書本,世界上到處都有學習閱讀的契機。父母可以盡量讓小孩接觸各式各樣的讀物,例如餐廳的菜單、食物包裝上的字、傳單、招牌等,裡面都有很多他們可以學到的新字。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