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歲嬰兒期

新生兒一定讓家長手忙腳亂,不管是餵奶、哄睡孩子,都是一門學問,你可以在此分類中了解到 0~1 歲的寶寶照顧方式與發展里程碑,跟著你家裡的小寶貝一起快樂成長吧!

基礎知識

0~1 歲嬰兒期

什麼是配方奶?配方奶沖泡的注意事項與挑選

嬰兒出生後6個月內,母奶是寶寶最好的營養來源,當寶寶1歲後有需要轉換配方哺餵時,可選擇接近母乳營養的配方,若符合寶寶的需要,一樣可以讓寶寶健康成長,《Hello醫師》為您詳細介紹配方奶的挑選、營養成分,以及沖泡方式。 什麼是配方奶? 多數配方奶是用牛奶調整配方製成,將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成分調整成與母奶相近的比例,也會額外添加礦物質(例如鐵質)和維生素D等,這些成分調整可以給寶寶更均衡的營養。 (推薦閱讀:嬰兒配方奶有哪幾種?認識牛奶、大豆、水解蛋白等配方奶型態) 配方奶怎麼挑?含糖量、營養重點一次看 家長在挑選配方奶時,最常擔心的是成分是否足以支持寶寶的成長發育。 其實,配方奶的主要設計原則就是模擬母乳,其中最重要的碳水化合物來源為乳糖(Lactose),與母乳中的成分相同,是寶寶大腦發育與腸道成熟的重要能量來源。 此外,國際與台灣的食品法規對於嬰兒配方奶粉有嚴格規範,營養素比例必須符合標準,像是: 鈣與磷比例:比例維持在1.2~2之間,幫助骨骼與牙齒發育。 鐵質: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每100大卡至少含6.7毫克,避免缺鐵性貧血。 DHA與維生素D:有助於腦部發展與骨骼健康。 避免額外添加蔗糖、加工澱粉:應以乳糖為主要碳水化合物來源,較符合寶寶生理需求。 只要選擇合法販售、經檢驗合格的品牌,並依照說明正確沖泡,就能安心提供寶寶完整營養。 (同場加映:寶寶牛奶過敏怎麼挑奶粉?牛奶、豆製配方奶型態一次看) 配方奶含糖量高嗎?衛福部、醫師、營養師澄清重點 近期有母嬰品牌在社群短影音宣稱「配方奶含糖量很高,一罐奶粉等於兩大瓶可樂」、「喝了會讓腸道益菌減少、寶寶容易過動」、「讓寶寶每天喝珍珠奶茶」,引起網路高度討論。 臺灣兒科醫學會前理事長暨馬偕兒童醫院榮譽主治醫師李宏昌接受《Hello醫師》採訪時表示,嬰兒配方成分都有國家規定,且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同步;一般配方奶均已走向母奶化,其中所含的「醣」主要是「乳糖」,含量約7%,與母奶所含的乳糖比例相同。 李宏昌醫師說,有些特殊奶粉會加入麥芽糖糊精,但這與可樂主要成分「蔗糖」及含量8~10%完全不同。 至於影片中提到「喝配方奶粉會導致孩子過動」,李宏昌醫師解釋,學理上,過多糖(蔗糖)(非乳糖)有可能產生「腸道菌群(叢)失衡」(Dysbiosis),就有可能產生「腸漏症」而有很多症狀,但必須有研究及Evidence(證據 ),才能論斷。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營養師何明華接受《Hello醫師》採訪時表示,孕產婦媽媽的身心健康向來是守護重點,倡導母乳是好事,但如果媽媽已無法順利哺乳甚至已到了憂鬱的程度,還要求她只能餵母乳,「只會讓媽媽壓力更大」。 婦產科醫師蘇怡寧也在個人臉書表示,嬰兒配方奶粉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乳糖,與母乳相同,含量約7%,是嬰兒能量的重要來源,「營養成分不會等同於珍奶」。他強調,台灣對嬰兒配方奶粉的管理相當嚴格,對成分有明確規範,不會出現影片所稱的狀況。 除了醫師的澄清外,《Hello醫師》也提醒家長: 母乳與配方奶的糖分來源相同,皆以乳糖為主,不等同於蔗糖或珍奶。 配方奶的營養比例是以母乳為標準設計,包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與維生素,確保嬰兒能量需求。 選購時應注意來源合法與標示清楚,避免購買來路不明的水貨,並確認營養成分表是否符合規範。 最後,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也提醒,應尊重媽媽對嬰兒哺育方式之決定與母乳哺餵意願,不論母乳或配方奶,只要是符合媽媽和寶寶的狀況,都是好的選擇。 在媽媽身心狀況及嬰兒健康允許之情況下,鼓勵媽媽哺餵母乳,並積極倡議提供友善的母乳哺育支持環境,包括強化母嬰照護人員知能及技能訓練、於產前衛教時提供完整資訊和諮詢管道,於產後健康照護服務提供媽媽有關嬰兒餵養諮詢等。 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也表示,該則短影音內容非事實,已涉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6-1條「散播有關食品安全之謠言或不實訊息」,已於8月28日依消費者政策管道(Consumer Policy Channel , CPC)通報Meta公司進行下架處理。 食藥署表示,目前經衛福部查驗登記之嬰兒配方食品、較大嬰兒配方輔助食品及特殊醫療用途嬰兒配方食品共128項,每個產品皆符合嬰兒成長發育所需之營養需求,其每100毫升之糖含量與母乳可提供乳糖含量 6.7-7.8克,並無明顯差異,相關資訊可於「食品藥物消費者專區」(http://consumer.fda.gov.tw/首頁>整合查詢服務>食品>核可資料查詢)查詢。 沖泡配方奶的準備工具 沖泡配方奶可能需要的工具有以下幾種: 奶嘴 奶瓶刷 消毒用具 含蓋的瓶子 塑膠或不鏽鋼刀 大部分的嬰兒不需要特殊的瓶子或奶嘴來喝奶,但有些寶寶喜歡特製的奶嘴(嘴口大小差異),當寶寶長大一些後可能會需要更換。 配方奶怎麼泡?配方奶泡法說明 泡奶粉溫度及用水 沖泡配方奶的溫度和水源都應特別注意: 以 70℃ 以上煮沸過的水沖泡配方奶,沖泡後需冷卻至與體溫差不多的溫度 (38℃),再給嬰兒餵食使用,慎防燙傷。 可以將奶瓶用水龍頭沖水,或在冷水、冰水內浸泡以快速降低奶水的溫度。 礦泉水因為含有大量鹽分和礦物質,不適合用來沖泡配方奶,以免對寶寶的腎臟有害。 不建議以飲水機直接加熱的水來沖泡奶粉。 沖泡配方奶的比例和清潔 使用內含的量匙。 保持奶瓶、奶嘴和其他用具的清潔,使用前別忘了先消毒和做好手部清潔。 應依照奶粉罐或外包裝上註明的沖泡方式和比例沖泡,不應自行調整水量或奶粉量。 加水泡奶前請先確認已詳讀外包裝的說明,加太多或太少的水,都會影響配方奶的品質,導致寶寶生病,如果寶寶有特殊需求,請先諮詢專科醫師,勿擅自調整奶粉跟水量比例。 由於配方奶置於空氣中1小時後會開始滋生細菌,也建議家長每次泡一次可喝完的量即可,把喝剩的倒掉,下次餵食時再泡一杯新的,以保持新鮮。

探索更多0~1 歲嬰兒期類別

看更多 0~1 歲嬰兒期 相關文章

嬰兒期的照顧

寶寶傷風感冒

寶寶傷風感冒的定義 寶寶的喉嚨與鼻子受到病毒感染,稱為傷風感冒(Common cold),主要症狀有鼻塞及流鼻涕。嬰兒特別容易罹患傷風感冒,有部分原因是經常與年齡較大的孩子玩在一起,且小寶寶對常見的感染所應該擁有的免疫力尚未發展成熟,因此出生一年內,多數嬰兒通常會感染7次傷風感冒,若有去托育中心的寶寶次數會更多。 治療寶寶傷風感冒的主要的方法就是減輕症狀,如提供流質、保持空氣濕潤並使鼻腔通暢。初生嬰兒在傷風感冒初期就必須看醫師,因為演變成哮吼(Croup)及肺炎(Pneumonia)的機率更大。 寶寶傷風感冒有多常見 若需要進一步資訊,請與醫師討論。 寶寶傷風感冒的症狀 下列是常見的寶寶傷風感冒症狀,但並未列出所有症狀,若有任何疑慮,請聯繫醫師: 發燒 咳嗽 眼睛發紅 喉嚨痛 鼻塞、流鼻水 食慾不振 煩躁不安 頸部、後腦及腋下的淋巴結腫大 若寶寶鼻塞,可能無法透過鼻子呼吸,導致難以餵奶。嬰兒還不會自己擤鼻涕,因此您必須幫助寶寶清除鼻腔中的黏稠分泌物。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若上述症狀有任何疑問,請與醫師討論。每個人的身體反應都不太一樣,請諮詢醫師,已獲得最妥善的照顧。 寶寶傷風感冒的原因 有超過100種病毒都會感染鼻腔與喉嚨(上呼吸道),引發傷風感冒,其中鼻病毒(Rhinovirus)是最常見的原因。一旦遭病毒感染,寶寶的身體裡會出現抗體,漸漸地對特定病毒免疫。不過,由於引起傷風感冒的病毒實在太多種,寶寶一年中可能會感冒好幾次,往後的人生也可能出現感冒症狀。請注意,有些病毒並不會產生終身免疫。傷風感冒病毒會從嬰兒的口鼻或眼睛進入體內。下列是寶寶感染病毒的途徑: 飛沫傳染:身旁有病人咳嗽、打噴嚏或說話,直接將病毒以飛沫型式傳染給寶寶。 直接接觸:感冒的人碰到寶寶的手,接著寶寶又觸摸自己口鼻或眼睛。 接觸受汙染的表面:有些病毒會附著在東西表面,存活2個小時或更長的時間。寶寶可能藉由觸摸玩具而感染病毒。 寶寶傷風感冒的風險 諸多因素都可能使寶寶感染傷風感冒,例如: 免疫系統尚未成熟:嬰兒本來就容易受感染,因為他們還沒機會接觸多數的病毒,或對病毒產生抵抗力。 與其他孩子接觸:嬰兒與其他孩子待在一起,而較大的孩子並沒有經常洗手及咳嗽時掩蓋口鼻,使寶寶感冒的風險大增。 感冒流行季節:不管是大人或小孩,初秋到春末這段時間更容易感冒。 寶寶傷風感冒診斷與治療 下列資訊無法取代正規醫療,請諮詢您的醫師,以獲得更多資訊。 如何診斷寶寶傷風感冒 若需要更多資訊,請與醫師討論。 如何治療寶寶傷風感冒 目前沒有有效的抗病毒藥物可以治療傷風感冒,抗生素也無法對抗感冒病毒,因此請透過沖鼻涕或保持空氣濕潤等方法來使寶寶感到舒服。請避免給寶寶使用非處方藥物。若寶寶發燒不舒服,您可以使用退燒藥,但請仔細遵守劑量使用。請注意,嬰兒及幼童不適合使用咳嗽藥及感冒藥。下列為您列出常用於寶寶身上的藥物。 退燒藥 非處方止痛藥如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能減緩發燒的不適。然而,這些藥物無法殺死病毒。事實上,低燒的情形能使孩子的身體對抗病毒。若孩子不到3個月,請不要服用乙醯胺酚。給年紀稍長的孩子服用乙醯胺酚時請多留意劑量問題。若您不確定如何用藥,請打電話給醫師。布洛芬(Ibuprofen)可以用於6個月大以上的孩子。若寶寶脫水或持續嘔吐,請勿給他們服用上述藥物。 請謹慎給兒童或青少年服用阿斯匹靈,感染水痘或流感症狀尚未康復時,請勿給兒童及青少年服用,因為阿斯匹靈(Aspirin)可能導致雷氏症候群(Reye’s Syndrome),是一種罕見但可能致命的病症。 咳嗽藥及感冒藥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強烈建議不要給2歲以下的兒童服用非處方止咳藥和感冒藥。目前尚未有研究證實這些藥品對兒童有益且安全;非處方咳嗽藥或感冒藥不僅無法根治兒童感冒,也不會加快痊癒的速度,還可能造成寶寶危險。 2008年6月,曾有製造商自主將嬰兒咳嗽藥和感冒藥下架,並修改非處方咳嗽藥及感冒藥的藥品標示,警告使用者,出於安全考量,請不要讓4歲以下的兒童使用。 寶寶傷風感冒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下列生活調整或居家療法能幫助改善寶寶傷風感冒: 提供大量流質:液體對避免脫水十分重要,應鼓勵寶寶攝取適量的流質。若您正在母乳親餵寶寶,請持續下去,因為母乳能提供額外的保護,避免感冒細菌感染。 稀釋鼻涕:醫師可能會建議您滴生理食鹽水來稀釋鼻涕,您可以在當地藥局中找到這些非處方滴劑。 替寶寶吸鼻涕:用像皮球注射器清潔寶寶的鼻腔,先擠壓注射器的球端排出空氣,再將尖端1/2至1/4英吋(0.64至1.27毫米)向著鼻子後側及鼻腔壁插入鼻孔。 替寶寶吸鼻涕:用像皮球注射器清潔寶寶的鼻腔,先擠壓注射器的球端排出空氣,再將尖端1/2至1/4英吋(0.64至1.27毫米)向著鼻子後側及鼻腔壁插入鼻孔。 使用專業器具,擺在需要清鼻涕的地方將鼻涕吸入。接著將注射器取出鼻腔,用力擠壓球部倒出鼻涕。依照需求使用此方法,最後再使用肥皂及水清理注射器。 空氣加濕:再寶寶的房間使用冷水加濕器能幫助緩解鼻塞。請每天更換新水並依照廠商指示使用。 若您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最妥善的照護。


嬰兒期的照顧

皮疹乳痂都治~椰子油對寶寶皮膚好處

椰子油的成分可以抗菌、抗病毒和抗黴,只要一點點,就可以保護寶寶的皮膚。除了把它當成天然的保濕液,以下我們將為大家介紹更多椰子油在寶寶身上的用途。 舒緩皮疹幫助癒合 椰子油可以治皮疹(Rash),而且不像其他產品會有產生過敏的風險。將椰子油塗在患部,就可以保護該處的皮膚,使其不再受外物刺激,並得到滋潤,幫助癒合。椰子油因為有抗黴菌的功能,因此也可以治療酵母菌感染(Yeast infection)。 改善皮膚乾燥的區塊 寶寶的皮膚通常不用靠任何乳液就很柔順了,但如果寶寶身上出現乾燥的區塊,可以用一點點椰子油幫助修復。例如:若是寶寶的脖子很乾,可以抹一點椰子油保濕,並預防遭受其他刺激。 當作天然洗劑的原料 寶寶很容易在吃飽後把自己弄髒,這時與其用超商販賣的化學清潔劑,家長其實可以混和椰子油、橄欖皂(Castile soap)和水,為寶寶自製天然的清洗劑。而且寶寶本來就不用每次都用清潔劑洗澡,偶爾使用即可。 滋潤頭皮治療乳痂 用按摩的方式將椰子油塗在寶寶的頭皮上,並讓它靜置20分鐘,椰子油就會滋潤寶寶的頭皮,並鬆動乳痂(Cradle cap)的皮屑,讓家長能輕易地用軟梳子把它刷掉。 能當按摩油幫助放鬆 幫寶寶按摩可以促進親子感情,也可以讓寶寶放鬆,讓他更好入睡。不過有些按摩油是從石油(Petroleum)提煉而成的,有些家長可能不喜歡。如果想要找替代方案,建議可以將椰子油與橄欖油以1:1的比例混和,並依喜好決定是否加入1~2滴的精油使氣味更好。


嬰兒期的照顧

嬰兒脹氣好心疼!8方法教爸媽消除寶寶脹氣

嬰兒很容易脹氣,每天放屁 13~21 次是很常見的事。寶寶在很多情況下都會吸入空氣引發脹氣,如吃東西、喝母乳、吸奶瓶、吸奶嘴、哭鬧等。 雖然等到寶寶消化道發育較成熟後,寶寶脹氣的情況會改善,但在這之前,爸媽若希望從根本解決寶寶脹氣問題,兒科醫師葉真宜建議,可以透過哺餵母乳的方式,讓寶寶建立健康的腸道環境,或是讓寶寶改喝含有母乳成分的水解奶粉,解決寶寶腸胃不適的問題。 嬰兒脹氣怎麼判斷? 雖然說嬰兒脹氣很常見,要怎麼判斷寶寶是否有脹氣呢?打嗝、放屁、大哭、難安撫,或是發現寶寶的肚子硬硬的,這些都是寶寶脹氣時會有一些症狀。有時觀察寶寶的表情也可以,寶寶如果看起來很不舒服,或是看起來很痛,都可能是寶寶脹氣了。 如何避免和消除嬰兒脹氣? 1. 注意餵寶寶喝奶的姿勢 餵寶寶喝奶時,請讓寶寶的頭部高於胃部,奶才會直接下沈到胃底,多餘的空氣也會向上跑,讓寶寶更容易打嗝。此外,在餵寶寶喝奶時,請小心輕拍奶瓶的瓶身,讓奶嘴頭裡沒有多餘的空氣。(同場加映:寶寶打嗝打不停~小撇步教你預防解決) 2. 寶寶吃飽後要打嗝 要舒緩寶寶因為脹氣產生的不適,最簡單方法是在餵奶時和與餵完後幫他拍嗝。如果寶寶吃飽後沒有馬上打嗝,請讓他臉朝上躺著休息一下,幾分鐘後再試試看;如果是用奶瓶餵,可以改用較孔較小的奶嘴頭。 3. 幫寶寶按摩做運動 當寶寶舒服躺著時,請輕柔地幫寶寶按摩,來回輕輕握住他們的腳,好像在騎腳踏車一樣,並觀察他們的狀況。也可以讓寶寶泡溫水澡,減緩他們脹氣的不適。 4. 留意給寶寶吃的食物 有些家長會給寶寶喝含山梨醇(Sorbitol,一種糖醇)的果汁,但寶寶的身體無法吸收,所以喝了容易引發脹氣。如果媽媽平常是餵寶寶喝母乳,雖然有助於讓寶寶激活免疫力,建立健康的腸道環境,但若媽媽平常有吃乳製品、咖啡因等成分的食物,就有可能透過母乳傳給寶寶,讓寶寶引發脹氣問題。 家中寶寶若開始吃副食品時,建議家長也可以諮詢醫師,看哪些食物比較容易引發脹氣,並適時避免。(關於寶寶副食品的資訊可以參考:自製副食品注意~除了營養也要顧衛生) 5. 選擇有母乳成分的水解奶粉 葉真宜醫師建議,若要解決寶寶脹氣問題,應讓寶寶改喝含有母乳成分的水解奶粉,讓母乳中的多元母乳活性因子幫助寶寶建立健康的腸道環境。 多元母乳活性因子成分包含HMO、gsMO、sn-2 PA、核苷酸、IgA、IgM免疫球蛋白、活性益菌B.L.、MOS寡醣等,有助於激活寶寶的免疫發展,在寶寶的腸道產生屏障,提前阻攔病原體、壞菌入侵寶寶體內,全面解決寶寶腸胃不適等問題,並在寶寶成長過程中幫助激活寶寶的免疫發展。 6. 讓寶寶服用成藥治療脹氣 有些成藥對寶寶脹氣有幫助,但請不要擅自買成藥,一定要諮詢醫師或藥師,並且家長要確認寶寶服用的成藥,不會與他們吃的其他東西產生交互作用,寶寶也不會對該藥物過敏,或是服用過量。 7. 減少寶寶因腸絞痛哭鬧的頻率 寶寶剛出生的前四個月,腹部可能會有腸絞痛(Colic)的情況,症狀是在一週有三天以上會哭三小時,而且持續三個星期。寶寶若有腸絞痛的情形,可能會在哭鬧的過程吸入過多空氣、引發脹氣,建議家長避免餵食不足或過度餵奶,並給寶寶的肚肚適度的按摩來避免腸絞痛的發生,但若腸絞痛嚴重且無法緩解時,請務必諮詢醫師。 8. 帶寶寶去看醫師 寶寶脹氣很常見,也可以治好,僅有少數情況可能是嚴重消化系統問題的徵兆。如果寶寶有下列情況,請立即帶他們去看醫師: 變得很挑剔且無法安撫。 沒有排便,或是出現血便、嘔吐的症狀。 發燒肛溫達到攝氏 38°C 或更高,請讓醫師檢查是否有感染,特別是未滿三個月的寶寶。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寶寶營養

用杯子喝水!學步期小孩1天要喝4~6杯

家中如果有1~3歲學步期小孩,為了促進他們體重增加、身體成長,除了食物裡的營養素和脂肪不可或缺,一般也認為他們每天應該至少喝4~6杯的液體。但如果您的小孩用餐時吃不下,那很可能是他喝了太多液體。想要扭轉這個情況,家長可以先讓他們吃東西,再讓他們要喝飲料,此外,以下是協助小孩喝水的方法。 讓他們用杯子喝水 對小孩而言,裝滿液體的瓶子,是會吸引他們,讓他們想喝東西的原因。如果您的寶貝經常用吸管啜飲瓶子裡的飲料,那是應該讓他改用杯子直接喝東西的時候了。剛開始時,只要在杯子裡裝小杯的牛奶、水、或是果汁,並在用餐、吃零食的時候讓他們練習喝。此外,記得讓小孩用杯子練習喝水時,要在小孩喝奶之前進行。對小孩而言,用杯子喝東西是一種學習過程,他們可能會不小心打翻,因此請隨時做好準備。 給小份量的飲料 控制小孩喝的飲料內容物與飲用量,都十分重要。成長中的學步期小孩,每天要喝2~3次的奶,共2/3杯~1杯,再加上其他2杯~3杯的液體。天氣變熱時,每天飲用的液體量則可以增加。早上起床後,您可以注意小孩喝東西的情況,將1杯牛奶分3杯,或將1杯果汁分成2杯,並讓他在1天內飲用完畢。 含有大量水分的食物,如:切丁西瓜、湯、冰沙等,也可以計算在小孩1天內的液體飲用總量。除了天氣狀況,小孩的心情、從事的活動量多寡、食慾,也會影響他們每天喝東西的量。 盡量選擇天然的果汁 學步期小孩最喜歡的飲料就是果汁了,但與其選擇加工、含有大量糖分,且不利胃部消化的果汁,您可以選擇天然、無添加人工糖的種類。因為很多從超市買來的罐裝果汁,裡面的果汁含量大多只有10%而已,而且糖分很高,還含有很多不必要的熱量。如果給小孩喝現榨果汁,要注意使用的水果來源乾不乾淨。 隨時隨地多喝水 學步期小孩口渴時,最佳的解渴飲料就是白開水,對他們的胃、牙齒都不會有負擔。從小就讓小孩養成愛喝水的習慣,以後他們長大就會習慣喝白開水,不喝飲料。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寶寶 0~1 歲

寶寶長牙會不舒服嗎?了解長牙的症狀、診斷和治療

當爸媽看到寶寶的牙床開始冒出小小白白的牙齒一定很高興,不過長牙時一定會伴隨著不舒服的症狀,家長要怎麼陪伴長牙中的寶寶呢?如果不舒服的話要怎麼緩解呢?本文帶你來了解嬰兒長牙會有什麼症狀,以及如何舒緩長牙的不適。 嬰兒長牙時間 「長牙」是藉由體內分泌荷爾蒙,讓牙齦內的細胞死亡並分離,接著才讓牙齒長出來。 大部分的寶寶在 6~10 個月大時,會先長出下顎的 2 顆門牙,接著於 8~12 個月大時長出上顎 4 顆門牙;9~13 個月大長出下顎兩顆側門牙;12~18 個月大長出 4 顆前臼齒;12~24 個月長出 4 顆犬齒;24~36 個月長出 4 顆後臼齒,通常在 3 歲之前 20 顆乳牙會全部長牙完成。 長牙是寶寶成長和發育的必經之路,然而過程中的疼痛和不適,可能會讓家長感到擔憂,不過家長得放寬心,這些症狀會隨著時間慢慢緩解,不過要是寶寶真的很不舒服,建議立即就醫。 寶寶長牙有什麼症狀? 寶寶長牙時,可能會同時出現很多症狀,狀況因人而異,最常見的就是脾氣不穩定和沒食慾,會有流口水特徵,由於牙齦會痠痛、紅腫,寶寶也會想要咬堅硬的品。 牙醫如何判斷長牙? 通常牙醫和牙醫助理會將寶寶放在桌上,或是讓您將寶寶放在大腿上,並扶著他進行檢查,以下為牙醫及牙助的檢查內容: 評估寶寶的口腔清潔與健康狀況。 教導並示範如何正確清潔。 檢查舌頭、臉頰內側和口腔上方是否有長瘡或凸起物。 評估吃奶嘴和吸大拇指等習慣造成的影響。 長牙後怎麼處理 很多寶寶長牙時可能只會有極輕微或根本沒有症狀,所以也無須處理。但若有出現任何不良症狀,以下提供幾點建議: 輕揉牙齦:用乾淨的手指輕柔寶寶的牙齦,可以減緩疼痛。也有許多寶寶覺得咬著冰涼乾淨的物品可以舒緩症狀,如涼感橡皮或塑膠環、涼感乾淨濕絨布,或是吃冰涼的蔬果。 藥物:若寶寶因為長牙在痛,或許可以考慮服用布洛芬(Ibuprofen)或乙醯胺酚(Paracetamol),請依照寶寶年齡服用適當劑量。 輔助治療:如草藥粉末,但對長牙疼痛是否有幫助還沒有確切的證明。 長牙舒緩凝膠 :市售凝膠通常含有利多卡因(Lidocaine),有麻醉或輕微的殺菌功效。但因為目前並沒有證據指出凝膠對長牙痛有幫助,而且還可能造成傷害,所以專家建議不要使用。 有不少案例是因為寶寶誤食過多的麻醉成分造成嚴重的後果,若真的要選擇凝膠,請務必按照醫師指示來服用,以確保其安全性。 長牙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若寶寶因為出牙痛感到不適,可以下列簡單的方法: 輕柔寶寶的牙齦:用乾淨的手指或是濕紗布,輕柔寶寶的牙齦,用壓力減輕他的不適。 冰涼的東西:冷毛巾、湯匙、涼感橡皮或塑膠環,都可以舒緩疼痛。但請不要用冷凍的東西,因為直接接觸太冰的物體可能會凍傷。 試試看較硬的食物:若寶寶已經開始吃較硬的食物,不妨試試冰涼且去皮的小黃瓜或紅蘿蔔,但一定要多注意他進食的過程,因為有可能會不小心噎到。 口水要擦乾:長牙的過程會導致口水流太多,為了防止過度刺激皮膚,請準備一條方便攜帶的布,輕輕擦乾寶寶的下巴,也可以考慮擦保濕霜,像是水性乳霜或是乳液等。 市售藥品:若寶寶還是不斷哭鬧,乙醯胺酚或是布洛芬可能可以舒緩疼痛。 醫師建議,寶寶還沒有長牙時就要以濕紗布清潔牙齦,讓寶寶熟悉清潔口腔的動作,等到寶寶長第 1 顆牙的時候,請開始用軟毛小牙刷或軟布清潔;大約到 3 歲時,小孩知道如何把水吐掉,就可以用一點含氟牙膏刷牙了。


嬰兒期的照顧

擔心寶寶扁扁頭?按摩趴臥多讓脖子動

讓寶寶仰睡,可以大幅降低嬰兒猝死症候群(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SIDS)的機率,但卻有可能增加寶寶產生頭頸問題的機會,例如斜頭畸形(Plagiocephaly) ,也就是扁頭,或斜頸(Torticollis),一種頸部肌肉僵硬的症狀。這都是因為仰睡的寶寶比較難活動和伸展的緣故,不過這並不代表仰睡就是不好。只要做好預防措施,父母還是應該讓寶寶健康仰睡。 一天多次適時讓寶寶趴臥 寶寶趴著時較可以自由運動,對他們的肩頸肌肉發育有益。一天當中,試著多次讓寶寶趴臥,一次約半小時到一小時,當然,過程中大人一定要在旁監看。這個運動大約可以在寶寶出生後,第一次回診檢查完畢後開始實行。寶寶四到六個月大時,應該就會自己翻身,讓自己趴著運動了。(延伸閱讀:醫:嬰兒未滿1歲仰睡、側睡或用枕頭恐有窒息風險,建議這樣做顧頭型) 為寶寶輕輕地按摩頸部 如果發現寶寶的頸部肌肉很僵硬,或寶寶很喜歡把頭轉到特定位置,父母可以輕輕按摩寶寶的脖子,幫助他們放鬆肌肉,以提升頸部的活動度。不過要注意,如果寶寶已經太習慣固定姿勢,這麼做時,寶寶可能會覺得不舒服。 多多讓寶寶環顧四周 寶寶大約兩個月大時,就會開始用眼睛環顧四周,會在醒著的時候設法到處移動,看看周遭有什麼東西。父母應多鼓勵寶寶這麼做,因為這樣可以多讓他們運動頸部。(延伸閱讀:嬰兒第3週:眼睛聚焦 預防嬰兒猝死) 跟寶寶玩遊戲 拿寶寶喜歡的玩具或吸引他們的東西,在寶寶的身邊晃來晃去,讓寶寶的頭為了看到你而轉動,這麼做可以讓寶寶的眼睛和頸部得到運動。 不要讓寶寶在車裡久坐 寶寶坐在安全椅或安全搖籃時,頭部容易維持在固定的姿勢不動。如果寶寶要在車上睡覺,最好讓他以仰躺的姿勢躺平,好讓頸部肌肉處於在一個正常伸展的狀態。(延伸閱讀:新生寶寶該睡多久?父母必知4注意事項)


寶寶 0~1 歲

愛亂咬流口水!寶寶長牙階段的徵兆和時間

覺得寶寶最近怎麼很愛流口水、咬東西嗎?可能是他們要長牙齒囉!寶寶通常會在六個月大時長出第一顆牙,但是也可能早一點或晚一點長。等到大約三歲時,寶寶就大概會有 20 顆乳牙。以下是寶寶長牙階段的徵兆、時間等相關注意事項。 寶寶的長牙的時程 寶寶的牙齒通常會兩兩成對地長,可能是下排中間的兩顆牙先長出來,一個月後再一次長兩顆門牙。也有的寶寶會先長下排四顆牙,而門牙一顆都沒長。 下列是寶寶各階段長牙的時間: 五個月:或四到七個月間,開始長牙。 六個月:或五到七個月間,長出下顎正中門齒。 七個月:或六到八個月間,長出上顎正中門齒。 9~16 個月:長出上顎側門齒,然後長出下方側門齒。 14 個月:或12~15個月,長出第一顆臼齒。 18 個月:或16~22個月,長出犬齒。 26 個月:或20~30個月,長出第二顆臼齒。 26 個月:或25~33個月,長出第二顆上排臼齒,然後長出下排第二顆臼齒。 長牙會有什麼徵兆? 若寶寶出現以下徵兆,就代表可能正在長牙: 咀嚼東西 牙齦紅腫,看得到一點牙齒 流很多口水 比平常難搞 喜歡拉自己的耳朵 改變飲食習慣 怎麼讓寶寶長牙時舒服點? 把手洗乾淨後,按摩寶寶的牙齦,一次兩分鐘。雖然寶寶一開始會反抗,但這樣做其實很舒服。 給寶寶一些安全的東西咀嚼。 若寶寶真的太痛,可以給他適合寶寶吃的止痛藥,但請記得不可使用阿斯匹靈(Aspirin)。20 歲以下的人若使用阿斯匹靈,可能會導致雷氏症候群(Reye’s Syndrome),一種很罕見的重病。 請謹慎思考是否真的需要使用長牙舒緩凝膠,因為有些長牙凝膠會讓喉嚨麻木,導致吞嚥困難。 絕對不可以給寶寶咀嚼硬的食物,像是胡蘿蔔、冷凍貝果、冷凍香蕉等,因為這些食物可能會讓寶寶噎到。 絕對不可在寶寶的牙齦上塗抹酒精,因為只要一點點都可能導致寶寶中毒。


0~1 歲嬰兒期

孩子教養分階段~0到3歲的育兒方法

身為家長,當孩子犯錯時,您是否曾經不知道怎樣處罰他,以及怎樣教育才是最適合的作法?本文將為各位爸媽提供一些方法,讓您了解什麼時候應該處罰孩子、什麼時候該柔性勸說,以及每個階段的孩子適合什麼樣的方法。 1. 新生兒至8個月階段 專家指出,孩子還在嬰、幼兒階段時,家長就可以規範他們的行為,以避免種下偏差行為的種子。會鼓勵父母這麼做,主要是因為嬰幼兒對於語言的認識很有限,而且也不會受到環境影響。父母在教養嬰幼兒時,可以採用一個簡單、有效的方法,如:轉移孩子注意力、故意忽略不理他們,因為當孩子做錯時,這個技巧,可以幫助家長避免使用激烈、負面方式回應孩子。 2. 8~12個月階段 8個月大時,嬰兒已經開始會爬行了,這意謂家長應該要對孩子設立一些規範。嬰兒在這個階段,都會好奇地想要探索周遭事物,他們很有可能趁父母不注意時,從餐桌的桌腳,慢慢爬到浴室的浴缸旁,當他們這麼做的時候,他們並不知道這是充滿危險的。 因此,為了避免嬰兒受傷,專家建議,家長要將所有東西,放在他們拿不到的地方,只保留孩子最喜歡的玩具在身旁陪伴他們就好。此外,父母可以對孩子發出稍微大聲、或具有小小驚嚇效果的「啊哈」回應聲,讓他們注意、並停止動作。只要父母對孩子重覆多做幾次後,他們就學會並知道要遵守規則。 3. 12~24個月階段 家長在這個階段,可以開始要求孩子遵守一些基本規則,但是避免用粗暴、激烈的方式對待孩子。在某些需要認真對待的情況下,父母可以用和緩、平順語氣告訴孩子:「寶貝,這麼做並不妥當。」避免孩子受到驚嚇。另外,父母也可以請孩子先回到他們自己房間裡,或是取消他們的特權,讓孩子了解必需遵守規矩,否則會受到處罰。 此外,家長也要了解不同孩子有不同安撫方法;受到處罰時,有些孩子很快就會冷靜下來,而有些人則需要較多的耐心來教導他們,告訴他們為什麼他們的行為是不妥當的,這樣有助於孩子改善他們不恰當的行為。 4. 24~36個月階段 孩子在這階段大多會前往托兒所就讀,他們的社交圈也會跟著擴大,家長的教養方式也要隨著調整、改變。父母要多跟孩子溝通,讓他們了解要遵守的規則、以及原因,並讓孩子清楚知道,如果不服從規則,就會受到處罰。如:當孩子在幼兒園搶了別人的玩具時,父母要告訴孩子:「從別人手中拿走玩具是不對的,這麼做別的小朋友會傷心、難過,玩具要一起分享才會好玩。」 值得注意的是,專家同時也建議家長,規範孩子遵守規則時,要盡量做到愈簡單愈好,因為如果太複雜,孩子是無法理解的。


寶寶 0~1 歲

寶寶到底會不會做夢?科學家這樣說

看著寶寶安詳入眠,是許多父母感到最溫馨的時刻,但您是否曾察覺寶寶在睡眠中,偶爾會出現抽搐、微笑或吸吮的動作,難道寶寶正在做夢嗎?《Hello醫師》帶您了解寶寶會不會做夢的真相。 寶寶會不會做夢? 關於寶寶會不會做夢,至今只能靠科學論證推測,畢竟要能說清楚夢境,仍需要做夢者闡述才行;寶寶因還在學習思考和講話的階段,所以究竟是否做夢?可能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也正因為如此,科學研究存有兩派截然不同的推論,一派相信寶寶會做夢,另一派自然就是不相信的一方。 若以一般成人來看,夢境最常發生在睡眠中的快速動眼期(Rapid Eye Movement,簡稱 REM);與成人相較,胎兒和寶寶的睡眠時間更長,快速動眼期的睡眠時間也比較久,因此推斷寶寶的做夢時間會更長。(延伸閱讀:新生寶寶該睡多久?父母必知4注意事項) 相信派:寶寶的睡眠循環比成人短 此外,成人睡眠階段每次循環約 90 分鐘,但寶寶只要 60 分鐘,因為睡眠循環所需時間縮短,便提高了進入快速動眼期的次數,使做夢變得更頻繁了。 有一派科學家認為,從第三階段的妊娠期(Third trimester,懷孕後期約 28~42 週)開始,胎兒就會做夢了,等於有一半的睡眠時間都是在快速動眼期;但隨著寶寶成長,做夢次數也會陸續減少。(延伸閱讀:了解嬰兒睡眠時間:睡前儀式讓寶寶乖乖睡) 寶寶都做些什麼夢呢? 對於相信寶寶會做夢的科學家來說,寶寶的夢境跟成人還是不太一樣,因為人要到7、8歲,才有完整的自我覺察及構思邏輯,包含身分認同、知識、想像力及空間感等認知能力;所以,在此之前的夢境多為以下無情緒、無性格的平淡內容: 吸吮母乳的畫面 觀望人臉部的特寫 其他日常生活寫照。 否定派:寶寶構思能力不完整難做夢 與相信派的部分論點相同,否定派不認同寶寶會做夢的原因,正是因為寶寶的構思能力尚未發育完全,在情緒及感官經驗欠缺的條件下,寶寶無法構成夢境。 不過,無論你支持哪一方,父母能做的,都是陪伴孩子成長,在孩子做惡夢的時候安撫他們情緒,等孩子到了能溝通表達的年紀時,再鼓勵他們說出夢境。(延伸閱讀:寶寶哭不停怎麼辦?判斷嬰兒哭鬧原因及6招安撫入睡)


嬰兒期的照顧

幾歲戒奶嘴最好?如何戒奶嘴?5招戒奶嘴方法傾囊相授

寶寶在0~1歲時正值口腔期,會特別喜歡藉由吸奶嘴或手指,來獲得平靜和滿足,但當寶寶漸漸長大,可不能讓他們一直仰賴奶嘴來平復情緒或入睡,因為研究發現,若吸奶嘴的習慣維持太久,那麼未來需要矯正或治療牙齒的機率可能增加。 究竟幾歲戒奶嘴比較適合?又該如何幫寶寶戒除奶嘴的誘惑?本文將帶你釐清嬰兒戒奶嘴的重要性,並提供5種戒奶嘴方法,守護寶寶口腔健康發展。 幾歲戒奶嘴最好?6~9個月大便可開始 戒奶嘴的時間點因人而異,馬偕醫院小兒科醫師黃瑽寧建議家長,孩子6個月大時即可嘗試減少奶嘴使用,最晚1~2歲時應戒除。 為什麼寶寶要戒奶嘴? 雖然目前沒有研究證實,使用奶嘴會對親餵母乳產生障礙,或影響寶寶吸吮乳頭的能力,但仍不宜讓寶寶長期依賴奶嘴。 若遲至3歲仍保有吸吮奶嘴的習慣,可能有害孩子口腔健康,造成如口腔衛生不佳、妨礙牙齒生長、咬合異常等情形,進而導致咬字不清,不利於孩子語言能力發展。(延伸閱讀:寶寶學說話分階段!注意有無語言發展遲緩徵兆) 另有研究發現,有吸奶嘴習慣的寶寶,耳朵發生感染的機率比沒有吸奶嘴者高出50%,這是因為當寶寶過度吸吮奶嘴時,可能會讓細菌與液體積聚於耳咽管,引發中耳炎。若能在1歲前戒奶嘴,則幼兒發生急性中耳炎的風險將明顯下降 還不需要戒奶嘴的狀況 若寶寶符合以下的情形,代表不需要急著讓他戒奶嘴: 未滿6個月大 只是偶爾或只在睡覺時使用 沒有影響到表達、社​​交技能,或身體、牙齒的健康 如何戒奶嘴?5大戒奶嘴方法報你知 提醒爸媽,戒奶嘴是一個過程,可能要過幾天、幾週,甚至幾個月才會看到效果,所以請保持耐心,別因一時心急前功盡棄! 1. 非必要就不給奶嘴 家長應檢視自己給寶寶奶嘴的頻率和時機,是否過於頻繁,並開始建立「除非不得已或有緊急狀況,才給奶嘴」的觀念,幫助孩童逐漸延長並習慣沒有奶嘴在口中的生活。 2. 試著讓小孩自己靜下來 當寶寶哭鬧時,請給他一些時間,嘗試讓他自己冷靜下來,或者嘗試用其它方式,如抱著他輕輕晃動、發出聲音逗他開心等,避免直接用奶嘴堵住寶寶的哭聲。(延伸閱讀:寶寶哭不停怎麼辦?判斷嬰兒哭鬧原因及6招安撫入睡) 3. 用其他物品分散注意力 為降低孩子對奶嘴的依賴,父母不妨可給寶寶玩具、布娃娃或是柔軟的毛毯,有助孩子在無奶嘴可吸時,從這些物品上獲得慰藉與安全感。 4. 白天不用奶嘴 一般而言,寶寶在吸吮奶嘴的慾望會比白天強烈,建議家長不妨在白天時多和寶寶遊玩、轉移注意力,讓寶寶漸漸習慣在白天不吸奶嘴的感覺,再一步步延伸到晚上。 5. 設定睡覺的時間和流程 設定午覺和晚上的固定睡覺時間,並建立睡前儀式。例如睡前講故事、一起躺在搖椅上,或是親親說晚安等,透過每天重複這些簡單的動作,就能幫助他們將這些行為和入睡產生聯想,而容易入眠。(延伸閱讀:了解嬰兒睡眠時間:睡前儀式讓寶寶乖乖睡)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