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健康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可保護身體內部的器官免於受到外部的傷害,以維持人體健康。皮膚的重要功能有調節體溫、阻隔外來病源,避免人體受到感染等。

基礎知識

皮膚健康

維他命選得眼花撩亂?營養師:「首選天然來源無添加保健品 提升吸收率」

經歷疫情衝擊,國人對於保健食品的需求愈趨明顯,根據經濟部統計,國內保健食品產值已超過226億元,連續5年上升,保健食品廠商更高達1542家;眾多保健產品不僅讓人看了眼花撩亂,選購時更可能陷入迷思。營養師Zoe在接受《Hello醫師》採訪時表示,民眾需考量自身需求,打破劑量愈高愈好的迷思,更重要的是「應首選天然來源保健產品,對人體較無負擔,營養價值和吸收利用率也較高」。 保健品原料兩大來源:天然、合成 市售營養保健品以原料做區別,可分為天然及化學兩大原料來源;其中,天然來源的保健品是經過天然食物萃取、濃縮或乾燥後製作而成,除了含有維生素和礦物質,還能保留食物中原有的微量元素如植化素、抗氧化物以及膳食纖維等,相較於化學來源的人工合成保健品,具備更豐富的營養價值。目前市售保健食品中,VITABOX®便主張「天然」理念,使用天然的植萃原料,提供更接近食物原型的營養素,因而擁有更佳的吸收率和生物利用率。 專注天然原料 保健品補充更有感 VITABOX®營養師Zoe說,化學合成的保健品在製成錠劑過程中常會使用賦形劑,也可能為了提升民眾口感,添加人工色素及香料,另外,也可能添加防腐劑,以延長保存期限。營養師Zoe說:「因保健品常需要長期補充至少三個月, 若能選擇天然來源的保健品,較不會造成身體的負擔」。 小心!避免落入保健品「劑量愈高愈有效」迷思 保健品迷思1:劑量愈高愈有效 多數民眾常誤認「保健品劑量愈高愈好」,坊間也有營養品的單顆營養素含量可能就超過國人每日建議攝取量數倍;對此,營養師Zoe分享其經驗表示,民眾最常見的迷思就是「高劑量等於有效」。 營養師Zoe說明,劑量超標的保健產品,可能多以化學合成方式製作,以市面常見的高劑量維生素B群為例,許多劑量動輒超過每日參考值的3倍甚至30倍以上。這些大多是人工合成化學保健品,由於吸收利用率不佳,只好提高劑量,以增加吸收總量;相較之下,天然來源的B群保健品有較佳的吸收利用率,可將劑量控制在合理範圍,不必超過建議攝取量,同樣可被人體有效利用。 保健品迷思2:僅聚焦單一營養素 選購營養品時,除了要注意劑量之外,還須注意多種營養素搭配後的加乘效果,營養師Zoe以鈣質為例:「在補充鈣時,還需要維他命D、K與鎂的幫助,讓鈣質更容易被身體內被吸收利用,才能達到1+1大於2的效果」。因此,劑量愈高不見得愈好,適時、適量補充與正確的營養素搭配,才是關鍵。 天然原料保健品  選擇4大指標 市售保健產品眾多,民眾該如何選擇?營養師Zoe指出:「可從保健品的劑型、營養標示、成分、專利原料來源與檢驗報告等4大指標來判斷」。  1.保健品劑型:建議選擇粉末、植物性透明膠囊  民眾選購時,除了應考量營養素劑量是否過量,還可從保健產品的型態來判斷;市售保健產品常見型態有粉末、膠囊與錠劑三種;通常錠劑或口含片製作過程會添加賦形劑或黏著劑,這兩者多為化學合成的添加物,建議民眾可選擇粉末或植物性透明膠囊型態的保健品,因植物性膠囊不僅來源比動物性明膠單純,透明無色也代表無添加人工色素。 2.營養標示及成分來源:原料簡單並且少添加物 選購時,透過產品的營養標示可以得知有效成分含量,但若在成分表發現過多非相關的原料,或者有看不懂的化學成分,可能有較高機率會添加化學物質。在一般保健品製作過程中,有時為了避免營養素原有的特殊味道,會額外添加香料香精;為了讓營養品維持穩定、延長保存期限與避免變質等原因,可能會額外添加防腐劑和賦形劑。營養師Zoe說:「VITABOX® 重視保健品的天然純淨,堅持不添加人工香料、調味劑,更以天然玄米萃取的『米糠濃縮物』,作為純天然的抗結塊成分,不使用化學合成物,同樣可兼顧產品的品質與穩定度」。 3.專利原料來源:認明原料經專利認證 除了產品包裝上的標示之外,民眾可進一步上該產品官網查詢原料來源。營養師Zoe提醒,當保健品公開愈多原料資訊,消費者可更清楚了解產品中的每一個成分,例如:是否使用經專利認證的原料,讓民眾更好地挑選到真正的天然來源的保健品;如果只有部分原料公開有專利認證,保健品還是有可能含有化學合成物。 4.檢驗報告:多重檢驗替食品安全把關 在眾多產品中,若通過國際認可單位的檢驗報告,即代表有第三方認證把關。VITABOX®的18項產品經過國際性A.A.無添加協會(Anti Additive Clean Label Organization)驗證,從製程工序到規範食品添加物的用量,確保產品更貼近天然,也兼顧衛生、環境及永續,不僅如此,保健食品也會送至具有代表性的第三方單位如SGS(台灣檢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進行驗證,透過重重把關,讓消費者安心。 營養師專業諮詢 營養補充不盲從  台灣市場上的保健食品競爭激烈,但有吃不等於補充得當,營養師Zoe分享,有些民眾會有一窩蜂的跟風現象,例如市場上很受歡迎的魚油產品,雖然含有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脂肪酸Omega-3,但若是服用抗凝血劑、心臟手術患者或懷孕後期的族群,就不適合食用。 營養師Zoe說:「使用保健食品前,必須先考量自身健康狀況與藥物使用情形,購買前最好先諮詢營養師、藥師或醫師等專家,才能客製化適合自己的保健品」。目前市面眾多保健產品品牌中,VITABOX®擁有專家組成的保健諮詢團隊,提供實體門市及線上一對一諮詢服務,協助民眾透過即時諮詢,了解自己需求及限制,確保能選購最適合自己的保健產品。 選購保健食品參考依據 選購保健食品時,可依食品藥物管理署訂定的「包裝維生素礦物質類之錠狀膠囊狀食品營養標示應遵行事項」,檢視產品包裝標示各項維生素與礦物質含量、每日攝取參考值等;另外,也可以參考國民健康署訂定之「國人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以避免攝取過量,造成不良後遺症。 (圖片授權:VITABOX®)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看更多 皮膚健康 相關文章

皮膚保養/清潔

冬天、疫情勤洗手更要護手 護手霜3招這樣擦最有效

秋冬空氣乾冷,除了臉部保濕,雙手的滋潤也很重要;特別是疫情期間,勤洗手之餘,也要注意雙手肌膚的水分也可能因此流失,可能需要用護手霜或乳液滋潤雙手,預防皮膚乾裂;但護手霜該怎麼擦最保濕?《Hello醫師》教您如何挑選護手霜及護手霜的最佳使用方式,讓雙手隨時保持最佳水嫩狀態! 護手霜的重要性 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都要用雙手完成,但經過磨擦和洗手後,手部肌膚的水分就會很快流失。美國皮膚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AD)表示,雙手可能會毫不留情地暴露我們的年齡,所以如果想要抗老,那麼保濕就是關鍵。 如何挑選護手霜 現在市面上有許多種護手霜,很多甚至不僅僅是保濕,還有調理皮膚狀況的功能,包含淡化因年紀長出的斑、緊緻肌膚,或是舒緩極度缺水的肌膚。挑選護手霜時,可選擇含有以下成分: 維生素E 乳木果油(Shea Butter) 精油和甘油(Glycerin) 含有上述成分的護手霜,具有滋潤皮膚效果;如果您想要抗老效果的話,可選擇含抗氧化劑(Antioxidants)和果酸(Alpha Hydroxy Acid,簡稱AHA)成分的護手霜,有助增加膠原蛋白(Collagen),可使皮膚飽滿。 擦護手霜3招有效保濕 使用護手霜的方式非常簡單,只要掌握以下3招,輕鬆養出潤澤雙手: 先弄濕雙手再用護手霜:您可能聽過洗完臉後,趁臉還有水分時,立刻擦上保濕產品,吸收效果最好,而手也是一樣的道理。美國皮膚科醫學會表示,保濕的最佳時間是在皮膚沾濕後,準備要吸收更多水分的時候時,所以洗完手後,建議不要立即擦乾,而是擦上護手霜。而如果雙手是在部用洗手的情況下,卻感到乾燥的話,可以先稍微沾濕再擦上護手霜。 睡前擦護手霜並戴手套:睡覺時,雙手正好不用做事,剛好正是保養手部肌膚的最佳時機!如果在睡前擦上大量的護手霜,然後戴上棉質手套睡覺,這樣不僅不用擔心護手霜沾到床單或棉被上,而且起床後,雙手也會變得又嫩又漂亮喔! 記得也要塗抹按摩指甲:不只是手心手背,指甲和指甲周圍的肌膚也需要滋潤喔!建議在擦護手霜時,也塗抹並按摩指甲和角質層(Cuticles),能幫助指甲看起來更有光澤。


頭髮/頭皮保養

梳頭髮濕濕可梳嗎?3大梳頭髮好處看這邊

根據美國非營利組織美國皮膚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簡稱AAD)資料顯示,每個人1天平均會脫落50~100根頭髮,但對一些人而言,掉髮程度可能不止如此,排除家族遺傳及疾病因素,或許頭皮保養才是最主要的原因,《Hello醫師》以下將針對梳頭髮的3大好處和注意技巧做整理,提供給各位愛髮人士參考。 梳頭髮好處多多!3優點一次告訴你 梳頭髮不僅能讓頭髮不打結,還能有效幫助頭皮進行血液循環,以下為疏頭髮的3個常見好處: 1. 梳頭髮幫助血液循環 頭的枕骨(Occipital region,指人的後腦部位)是頭部血管最密集的地方,因此它能提供給所有頭皮所需的營養,而藉由正確的梳頭髮方式,就可以達到刺激頭皮,幫助血液循環,並促使髮根成長的功效。此外,梳頭髮能助於皮脂(Sebum,1種頭皮代謝的自然油)分泌,保護頭皮且確保酸鹼度(pH)的平衡。 因此只要時常梳頭髮,就能幫助移除多餘的髮油,並使其平均地在頭髮上分散開來,降低感染的機率,頭髮也會看起來更有光澤。當骯髒的物質或死皮存留在髮孔上,就會塞住髮囊,造成頭皮發癢,但透過梳頭髮,就可以輕易地將這些污物和頭皮屑去除,同時幫助髮孔的呼吸。 依據傳統中藥的理論,頭部是一切疾病的根源,它也是身體能量的交集中心,透過梳頭髮,不但能減少頭髮斷裂的狀況、治療脫髮問題,間接還可以保障身體機能。另外,養成每天梳頭髮的習慣,也能幫助提神和放鬆,但注意別梳過頭反而傷及頭皮。 2. 正確梳髮從髮尾下手 多數男生因為頭髮不會留長,所以相對比較好梳理,其實只要選擇寬齒的木製或硬橡膠(Vulcanite)梳子,將頭髮分線,然後順著髮線,反覆梳2側的頭髮,直到頭皮感覺發熱就行了。不少人會習慣在洗澡後梳頭髮,但建議適量就好,因為若直接梳理濕濕的頭髮,髮根較容易因為過分拉扯而斷裂。 以大部分女生長髮的情況來看,不正確的梳頭髮是髮質受損的元凶,並且洗髮精最多一週2~3次即可,或拿潤髮乳交替使用。正確的梳髮要從髮尾先下手,千萬別從頭皮往下拉,這樣不但會造成頭髮打結,髮質也會變壞,尤其髮線的部位更要注意,力道太大會把髮根都拉起來,長期下來是有可能造成禿頭的。(推薦閱讀:頭髮搶救大作戰!7招有效預防掉髮) 3. 先抹潤髮油再用髮刷 另外,不要洗澡後就用浴巾包頭,只要輕輕地擠出多餘水分,讓頭髮自行晾著就好。當使用髮刷時,請選用塑膠材質的,比起天然髮刷,塑膠髮刷較軟,且建議先抹上潤髮油,它能使頭髮在梳的過程中較不易打結,方法一樣從髮尾梳起。(同場加映:頭髮分岔無光澤?7天然方式修護髮質) 如果您屬捲曲型頭髮,其實用梳子和手會有更好的效果,髮刷用久了還會破壞頭髮的捲曲形狀。最後,再使用梳子和髮刷後,請記得要用水清洗乾淨,以免把骯髒的物質都帶到頭髮上來。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皮膚疾病

富貴手脫皮、乾癢怎麼辦?富貴手症狀特徵、原因、改善方法詳解

說到職業傷害,搬家工人會肌肉痠痛或腰部疼痛、老師容易聲帶長繭,至於餐飲業與美髮業,則常有「富貴手」;富貴手聽起來好像很有地位、握擁財富,但是它的症狀發作起來可會讓人痛苦不堪。 究竟富貴手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會出現何種症狀?又可透過哪些方式加以改善?就讓《Hello醫師》為您一次解惑! 富貴手是手部濕疹的一種 富貴手是乾燥型掌部濕疹(Keratodermia Tylodes Palmaris Progressiva,又稱主婦濕疹)的俗稱,與好發於手部的汗皰疹(Dyshidrosis)一樣,屬於濕疹(Eczema)的其中一種。 另外,也有人稱富貴手為主婦濕疹,因為洗碗或打掃之類的家務,家庭主婦的雙手經常需要碰到水,提高了罹患濕疹的機率。 富貴手的發生原因? 造成富貴手的原因繁多,通常是因為手部受到外部刺激所致,雖然經常碰水是造成富貴手的主因之一,但也有人是因為對接觸的東西「過敏」而引發富貴手,像是有人可能對乳膠過敏,如果他在不經意的情況下戴過乳膠手套,或接觸過其他乳膠製品,就可能罹患富貴手。 若患者不清楚自己罹患富貴手的原因,可能會反覆與過敏原接觸,造成富貴手不易治癒,或者痊癒後又復發。(推薦閱讀:勤洗手皮膚竟乾裂又搔癢?皮膚乾燥要注意,掌握7招找回水嫩肌膚) 富貴手症狀特徵:手掌脫皮、發癢 手部乾燥、紅腫、發癢或脫皮是罹患富貴手常見的症狀,當富貴手的症狀發作時,可能會造成手部疼痛劇烈,甚至有組織液流出;而大多時候則是保持脫皮、發癢與部分皮膚龜裂的狀態。 富貴手怎麼辦?4方法改善富貴手 由於富貴手是相當容易復發的濕疹,想完全治癒,除了到皮膚科就診外,也該在日常生活中減少使富貴手症狀加劇的行為;以下為4種改善富貴手症狀的方式: 1.洗碗戴手套 洗碗時,除了碰水之外,洗碗精也可能含有刺激性成分,造成富貴手症狀加劇;建議洗碗時戴上矽膠手套,讓雙手得以保持乾燥;洗完後,記得將手套翻到反面晾乾,以免內側殘留的手汗在裡面產生細菌。(延伸閱讀:洗手要勤也要正確!乾濕2洗法防細菌) 2.洗完手馬上擦乾 如果立即得洗手,即便天氣很冷,也不要用熱水清洗,因為這可能會使得雙手發癢脫皮;洗完手後,請馬上用乾淨的毛巾或擦手紙將雙手水分吸乾,因為富貴手的手部無法留住水分,如果不將多餘的水分去除,自然風乾,反而會使得雙手更加乾燥。 3.減少洗澡時間 無論是沖澡或泡澡,建議都將時間縮短至15分鐘以內;洗澡時間愈長,身體表層油脂失去愈多,皮膚乾燥會雪上加霜。 4.擦護手霜、凡士林 建議隨身攜帶護手霜、乳液或凡士林,當手部發癢或疼痛時,可以隨時補擦,讓手部保持滋潤,改善手部乾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指甲保養

穿鞋痛得受不了?可能是嵌甲惹的禍

嵌甲(Ingrown toenail)是常常發生在運動員或是服務業身上的腳部健康問題,運動場上激烈的跑動、腳步的變換;又或是長時間穿高跟鞋久站,都有可能讓鞋子壓迫到腳趾,導致腳趾甲往內生長,產生嵌甲,以下就讓《Hello醫師》告訴大家如何保護好腳趾甲(腳指甲),以及4種改善嵌甲的方式。 嵌甲的症狀與好發族群 疼痛、紅腫,或是感染造成不明的分泌物,都代表著腳趾甲可能有嵌甲的狀況。需要特別注意自己雙腳的族群有:腳汗多、腳趾甲硬、糖尿病(Diabetes)患者。前面2者容易因感染或是鞋子擠壓,而產生嵌甲;糖尿病患者則是因為血液循環系統不良,一旦腳趾受傷,復原的速度會比平常人緩慢,而增加嵌甲的發生機率。另外,也有部分人受到基因的影響,較易發生嵌甲的毛病。 修剪腳趾甲的方法與其他併發症 除了前面提到的職業影響外,在平常剪腳趾甲的時候,很多人習慣把指甲剪到最裡面,不僅如此,還會把趾甲2側都往內修剪成圓弧狀,雖然這樣的確看起來很乾淨,完全看不到白白的趾甲殘留;但這可是造成嵌甲的主因之一,因為當指甲被往內修到極致時,趾甲與趾肉間的空隙就會加大,而當平常工作或外出時,因為鞋子擠壓的關係,趾甲會被趾肉包住,長時間在這種狀態下,腳指甲便會往趾肉內生長,最終導致嵌甲。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在修剪腳趾甲時,不應往趾甲2側內縫修剪,並且不要把白色的地方都剪光,修剪完的趾甲應該偏方型,如果您怕腳趾甲邊緣太銳利,容易勾破襪子,可以用銼刀稍微將邊邊小角磨得圓潤,但不要把整個邊緣都修成圓形。 另外,腳趾因受傷而造成感染,也可能造成嵌甲,像是踢到桌腳趾甲翻起來、或是被重物砸到腳趾,如果沒有好好照顧傷口,很有可能影響傷口的復原,甚至引發甲溝炎(Paronychia)或甲癬(Onychomycosis,俗稱灰指甲)等併發症。另外,如果嵌甲的情形持續很久,或是不停惡化,也可能造成進一步的感染。(推薦閱讀:指甲剪太短?當心「綠指甲」找上門!甲溝炎4招保養法、症狀治療完整看) 4方法改善嵌甲症狀 如果您發現自己有疑似嵌甲的狀況,但是趾甲還沒有陷入肉內太深、沒有強烈疼痛,而且也沒有感染跡象的話,以下提供4種方法可以讓您在家動手矯正腳趾甲,預防嵌甲的情況惡化;但若這些方法沒有緩和您的疼痛,請尋求醫師的專業治療。 撥開包裹住腳趾甲趾肉,讓趾甲邊邊顯露出來,之後拿2顆小棉花球,塞入趾甲邊邊與趾肉間的縫隙,避免趾甲再度陷進肉裡。 每天用溫水泡腳3~4次,每次15~20分鐘,溫水可以幫助軟化趾甲、減輕疼痛。但記得泡完腳後,要馬上把腳擦乾,雙腳保持乾燥才不會惹黴菌上身。 在嵌甲處塗上抗生素藥膏,減低感染發生的機率。 選擇尺寸合適的鞋子,鞋子過緊除了會造成嵌甲外,也有可能壓迫您的腳趾關節,導致拇指外翻。(同場加映:拇趾外翻痛得要命怎麼辦?看這篇就夠)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皮膚疾病

死皮硬起來!老繭和雞眼的症狀與治療

您的手或腳會否有一層凸出來的死皮?請放心,若您的身體很健康,它多半只是外觀不好看,並不會造成病毒感染,而這層死皮組織有2種,分別是老繭(Callus,又稱胼胝)和雞眼(Corn),它們屬於身體的保護機制,避免該部位被傷害。以下整理手腳會長老繭和雞眼的症狀和治療,提供給各位參考。 老繭多長在腳掌 雞眼用力按會痛 當皮膚經過長期反覆的摩擦動作,像是赤手揮棒或赤腳走路,其表面的皮就會死去,並形成一層層或硬或軟的保護膜,這就是我們所看到的老繭和雞眼。 老繭呈黃或淺灰色,會出現在膝蓋、手肘、腳跟的部位,但最常出現在腳掌上,尤其在骨頭下方,因為走路時所需承受的重量最大;雞眼則相對比較小,通常是圓形,長在無毛髮的皮膚表面,像是腳的上方或腳趾之間,由於它的中心會連結到神經,所以用力壓可能會感到疼痛。 老繭和雞眼的症狀顯而易見,您會感覺到其部位凸起來、皮膚變粗糙,皮膚下方也可能有柔軟的觸感。有的人也許會在走路或穿鞋時感到刺痛,嚴重的話還會造成搔癢和出血,增加感染的風險,但多數情況下,它們並不會帶來疼痛,只會讓該部位失去以往的敏銳度,讓您覺得腳不再是平常的腳。 做好衛生後症狀會消失 若是老繭和雞眼不會造成疼痛,它其實並不需要治療,以腳部為例,只要保持正確的穿鞋習慣,包括穿適合您腳型的鞋、少穿高跟鞋等,那麼症狀慢慢就會消失。選鞋子時,要挑能減少前腳、腳趾摩擦的鞋,並且鞋子前腳的部位要舒服,腳跟部位也要低。 另外,若想要在家治療,建議先將其部位浸泡在溫水中20分鐘,然後用浮石輕輕地摩擦它,轉圈圈或側向動作能更輕易地去除死皮。有的人也會使用含水楊酸(Salicylic acid)的護膚品,因為它能分離角質層,效果會更好,但這個方法也有可能會刺激附近的皮膚細胞,請小心不要碰觸已經裂的老繭或雞眼。 足部衛生保養應該要成為是我們每天必做的功課,洗腳和擦乾腳不可怠惰,如果您是糖尿病(Diabetes)病患、年長者,或皮膚易裂,請不要自己治療,向專業醫師詢問才安全,並降低傷口感染和潰瘍的風險。


皮膚保養/清潔

刺青稍等咧!小心過敏感染留疤等風險

說到刺青(紋身),有些人可能會眉頭一皺,對身上有刺青的人不抱好感,但其實刺青可以用來紀念親人、留下座右銘,或是拿來創作只有自己才知道其意義的圖案。現在不只愈來愈多年輕人,藉由這種藝術形式表達自己,在原住民文化中,刺青也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例如泰雅族的文面習俗,便相當具有美感與意義。 不過,要把皮膚當作畫布,要注意的事情可不少!《Hello醫師》將於本文介紹刺青的風險與注意事項,形塑個人風格的同時,也要注意健康與安全。 刺青可能引發的4大風險 進行刺青的時候,刺青用的針頭會在皮膚打出1個個深達真皮層的小孔。受到刺激的皮膚,可能會有併發以下症狀的風險: 過敏:刺青的顏料有可能會引起皮膚過敏,其中又以紅、綠、黃、藍4種顏色最容易引發。皮膚過敏的症狀,可能包括紅腫和發癢等。 蟹足腫:如果刺青的人有蟹足腫體質,刺青後的疤痕可能會腫大發癢,並形成蟹足腫。 灼傷腫脹:根據美國國家生物技術資訊中心(NCBI)的研究顯示,有極少數刺青者在接受核磁共振造影(MRI)檢查時,刺青處可能會產生灼燒或腫脹感。原因可能是因為刺青顏料裡的金屬成分,會受到核磁共振成像的影響,因此建議在進行MRI前,建議跟醫師說明自己的刺青情況。 血源性疾病:B、C型肝炎(Hepatitis B and C),或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或愛滋病毒)等血源性疾病,皆可能經由不乾淨的刺青針頭傳播病毒。(推薦閱讀:一次搞懂!HIV 和愛滋病的差別在哪) 刺青後的6個注意事項 以下提供6個刺青的注意事項,確保每項都有達到要求,才能避免感染,刺得安心: 刺青移除也可能留疤:刺青是1項不可逆的藝術創作,除非使用皮秒雷射。但是比起將圖案刺上去,將刺青消除通常更容易留下疤痕。根據刺青的大小或是個人體質的不同,雷射也可能需要進行多次才能見效,對荷包是1筆不小的負擔。(推薦閱讀:除刺青搞清楚3方法~雷射磨皮和手術) 器具和場所的衛生:選擇有信譽、店面環境乾淨整潔的刺青師,並不要在缺乏消毒設備的地方刺青,否則會有相當高的感染風險。另外,刺青的針頭最好使用拋棄式的,避免共用針頭引發感染。手套和其他相關刺青器具,也應該在使用過後消毒或拋棄。 遵守傷口護理指示:刺青後,請遵照刺青師的指示照顧傷口。例如用溫水和肥皂清洗傷口後,要將水分拍乾。傷口復原之前,也要避免用手摳抓。 不要曬太陽:在刺青傷口完全康復之前,盡量避免暴露在太陽底下。(推薦閱讀:日曬機恐致癌!太陽紫外線對人體的傷害) 不要泡在水中:傷口還沒完全好之前,游泳或泡澡等行為,等於是沒有防護地泡在細菌池裡,會大大提升感染風險。 捐血要等1年:如果是有捐血習慣的人要注意,台灣血液基金會的捐血須知表示,有刺青行為的人,須暫緩1年後才得捐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皮膚疾病

毛囊炎: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毛囊炎的定義 毛囊炎(Folliculitis)是指毛囊發炎的1種皮膚狀況,常發生在鬍鬚、手臂、背部、臀部和腿部等有毛的身體部位。毛囊炎一開始看起來可能像紅腫或丘疹(Papule),且可能會逐漸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此外,毛囊炎並無危險性,但會留下搔癢和疼痛的感覺,嚴重的話還會導致掉髮和疤痕,讓人因此感到自卑。 毛囊炎有多常見? 毛囊炎是1種常見的皮膚病,會影響兒童和成人,但2歲以下並不常見。 毛囊炎的症狀 下列為常見的毛囊炎症狀,但不包括所有可能的症狀,因此若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 壓痛或疼痛。 搔癢或灼痛感。 皮膚發紅和發炎。 頭皮或皮膚上有紅腫或丘疹。 紅腫部位破裂後,會留下鮮血或膿液。     什麼時候應該看醫師? 輕度的毛囊炎通常約2週就會自行康復,患者可以在家中熱敷受感染的部位,但如果受影響的區域變紅、腫脹、發熱、變得更痛,或在大約2週後開始擴散,應盡快至皮膚科就醫檢查。(同場加映:頭髮分岔無光澤?公開7種天然方法保護頭髮,修護受損髮質) 毛囊炎的原因 毛囊炎可能是由許多感染或其他皮膚狀況引起的,常見的原因如下: 毛髮倒長。 因事故或手術而受傷。 其他皮膚狀況,如皮膚炎(Dermatitis)和青春痘。 病毒、真菌感染,例如受到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 毛囊損壞或阻塞,這可能是由於摩擦衣服,或剃刮毛髮而造成的。(同場加映:頭髮濕濕馬上睡?小心細菌在頭皮孳生) 毛囊炎的風險因素 提高罹患毛囊炎的風險因素包括以下7種: 肥胖。 除毛方式不安全。 穿著不散熱排汗的衣服。 受傷或手術造成的皮膚損害。 有皮膚狀況,如青春痘或皮膚炎。 藥物,例如類固醇乳膏,或治療青春痘用的長期抗生素。 降低免疫抵抗力的疾病,如糖尿病(Diabetes)、慢性白血病(Chronic leukaemia),或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等。 https://helloyishi.com.tw/skin-health/dermatitis/why-do-i-have-folliculitis/ 毛囊炎的診斷與治療 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進一步的資訊請諮詢醫師。 毛囊炎如何診斷? 醫師會直接檢查患者的皮膚,並詢問有相關健康狀況,及目前有在使用的藥物。 醫師也有可能從患者的丘疹中採集液體樣本,以送檢查明造成感染的原因,是否為細菌或真菌等。 毛囊炎常見的治療方法 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和原因,治療方法可能有所不同: 藥物:醫師可能開立藥膏、藥丸或護乳霜來控制病情 小手術:如果腫塊太大,醫師可能會動小手術來釋放膿液,以減輕疼痛並幫助復原 雷射除毛 光療 毛囊炎的生活調整與輔助療法 下列生活調整及輔助療法可能有助於改善毛囊炎,若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師: 盡可能避免刮毛。(同場加映:掉髮靠飲食還不夠!教你5方法找回美麗秀髮) 避免用手摳抓腫脹處。 嘗試使用非處方抗生素。 避免共用毛巾等個人用品。 運動後用溫和的肥皂清潔身體。 避免使用會刺激皮膚生油的產品,因為油會阻塞含有細菌的毛孔,並引起毛囊發炎。


其他皮膚疾病

關於毛囊炎的大小事!5招有效預防

毛囊是皮膚長出毛髮的地方,所以毛囊炎(Folliculitis)顧名思義,就是為毛囊發炎的症狀。可能發生在身體任何有長毛髮的地方,而長鬍子的部位、手臂、背部、臀部、雙腿則特別容易有毛囊炎。雖然毛囊炎不會造成生命危險,不過症狀嚴重的話,可能造成毛髮永久脫落、留疤,留下讓人難為情的外貌。 毛囊炎的症狀有哪些? 一開始,可能會在毛囊周圍形成紅色的小囊腫或白色膿包,通常每個膿包中會有2~5公釐長的毛髮與膿液,一旦膿包破裂,就會流膿或出血 ,或者兩者皆有。毛囊炎還會導致皮膚泛紅、發炎、發癢,甚至產生灼熱感。輕微或中度的毛囊炎通常一碰到發炎處就會引起疼痛感,或是有發癢的症狀,但通常只需要一些簡單的自我照護即可快速痊癒,並且不會留下疤痕。不過如果情況嚴重,毛囊炎也有可能導致更嚴重的併發症,例如:感染整個毛囊的蜂窩性組織炎 (Cellulitis),並且造成極度的疼痛與毛髮脫落。如果毛囊炎症狀嚴重或反覆發作,應該盡快就醫。 造成毛囊炎的2大主因:感染與毛囊發炎 細菌、真菌、病毒、寄生蟲,都會造成感染、引發毛囊炎,而且細菌或真菌會傳播至傷口周圍的毛囊,因此毛囊炎更有可能找上皮膚有感染的小傷口、擦傷、及有術後傷口的人。除此之外,糖尿病 (Diabetes)、愛滋病(AIDS)、人類免疫缺乏病毒 (HIV) 等特定疾病的患者身體抵抗感染的能力較低,感染毛囊炎的機率也較高。 另一方面,其他非細菌或病毒感染的毛囊炎原因則包含了局部刺激物、物理刺激因素、藥物、青春痘,以及特定自體免疫症狀。例如以下4種其他原因。 流汗、機油、化妝品等物理因素都有可能造成毛囊堵塞,並刺激毛囊。 除毛、穿著緊身的衣服等等,也有可能刺激毛囊,提高毛囊炎的機率。 過熱的環境 ,例如:泡熱水澡、在未使用含氯清潔劑消毒的泳池中游泳等等,也會使得肌膚更加敏感,提升毛囊炎機率。 而皮膚炎、粉刺等皮膚狀況都有可能加劇毛囊炎。 5招有效地預防毛囊炎 順著毛髮生長的方向除毛,避開已經有發炎症狀的區域。 使用可拋棄的一次性剃刀或電動除毛刀。 考慮使用其他除毛方式,例如除毛膏。 盡量穿寬鬆合身的衣服,尤其是運動的時候,避免太過緊身的衣物。 每次運動完畢後都清洗運動衣物。


其他皮膚疾病

預防香港腳傳染!這2個衛生觀念要做好

俗稱的香港腳或足癬,也稱做運動員腳病(Athlete’s foot),它是一種黴菌感染疾病,通常因為腳部潮濕或悶在襪子太久而引起,並且會帶給感染者破皮的刺痛感,以及傳染到身體其他身體部位,嚴重則可能出現皮疹(Rash)和潰瘍(Ulcer)。不論大人小孩都要小心,但只要保持良好的足部保養,並遵守以下衛生觀念,就能有效預防香港腳! 洗腳後拍乾、鞋襪常更換 腳部的衛生是一個重要關鍵,每天洗腳並用乾淨的毛巾拍乾,特別是腳趾之間,這樣可以避免擦的力量過大傷及皮膚。出外可以穿輕便透風的鞋子,像是乙烯基(Vinyl)或橡膠的材質,並且儘量不要共用鞋子,多買一雙鞋子交替著穿,也能確保鞋子不會很潮濕。 如果您的腳很會排汗,建議一天換兩次襪子,且選用棉質材質,它能幫助吸收汗水,避免黴菌的滋長。此外,也可以使用抗真菌劑,保持雙腳的乾爽。在游泳池和公共浴池的場所,千萬不要赤著腳,穿上一雙防水拖鞋最安全,因為黴菌是會傳染的,特別在溫暖潮濕的環境更要注意。運動後,若感覺穿著鞋襪不舒服,請儘快讓雙腳通風。 在家治療法:雙腳泡鹽水10分鐘 針對輕微的香港腳,在家治療是很好的方式,除了用肥皂和水洗乾淨,也可以將雙腳浸泡在鹽水或稀釋的醋中,時間控制在10分鐘,一天1~2次即可,這能幫助消除腳上起泡。 另外,茶樹精油(Tea tree oil)也能助於治療本症狀,但使用前先向專業醫師詢問其安全性,因為其效果可能因人而異。清洗結束後,記得用風扇吹乾雙腳,並用乾淨毛巾拍乾。至於糖尿病(Diabetes)病患或免疫系統低的人,當發現感染香港腳時,請馬上找醫師協助,避免黴菌感染引致其他病變。


傳染性皮膚病

香港腳: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香港腳的定義香港腳又稱足癬(Tinea pedis),是一種因黴菌感染所造成的皮膚疾病,感染部位除腳部的皮膚外,也可能擴散到腳趾甲,甚至雙手。 香港腳的黴菌常見於溫暖潮濕的環境之中,如鞋子、襪子、游泳池、更衣室和公共淋浴間的地板。 只有男生才會得香港腳嗎? 香港腳可能發生於任何年齡層的人身上,但成人發生率比兒童高,男性發生率也比女性高,特別是有運動習慣的人,或經常穿包鞋、使用公共浴室和前往游泳池的人。 香港腳的症狀下列為香港腳的常見症狀: 腳趾間發癢 腳趾有刺痛和灼燒感 腳底發癢 腳上出現水泡 腳趾間或腳底皮膚裂開、脫皮 腳底或腳側的皮膚乾燥變硬 腳趾變色、厚實且易碎 指甲易從指甲床撥離(延伸閱讀:指甲有黑線免緊張!7大狀況發黑長斑你中了沒?) 香港腳需要看醫師嗎? 若症狀在自行擦藥治療幾週後沒有改善,或皮膚已經處於過度發紅、腫脹,甚至引起感冒或發燒時,建議盡快向醫師求助。此外,糖尿病病患易感染香港腳,因此建議及早就醫,避免病情惡化。 香港腳的原因香港腳主要是由生長在頭髮、腳趾甲和皮膚外層死組織上的微小黴菌所引起,目前已知有3種黴菌會引發感染,分別為紅毛癬菌、指間毛癬菌以及絮狀表皮癬菌。 香港腳的風險因素以下為香港腳的常見風險因素: 赤腳走於易有黴菌的公共區域,如更衣室、三溫暖、游泳池及公共浴室 與感染者共用襪子、鞋子或毛巾 經常穿過緊的露趾鞋 腳部長時間潮濕多汗(推薦閱讀:手腳黏黏很困擾?這3招擺脫多汗症) 腳部有輕微的皮膚或指甲損傷 香港腳的診斷與治療該如何診斷香港腳? 除目測確認外,醫師可能還會藉由以下方式診斷: 從感染部位刮下皮膚做為樣本,並在顯微鏡下檢查 在紫外線光下檢查患者的腳 送皮膚樣本進入實驗室檢測 香港腳該如何治療? 依據香港腳的類型和嚴重程度,有不同的治療方式。患者可自行使用抗黴菌藥在家中治療,但需確實完成整個療程,以免感染復發。 通常非處方抗黴菌藥,皆為局部用藥,如克黴唑(Lotrimin)、咪康唑(Micatin)、特比萘芬(Lamisil)和甲苯磺酸酯(Tinactin)。 若非處方藥無效或感染惡化,則必須使用醫師開立的處方抗黴菌藥,如黴可舒(Mentax)、克黴唑(Clotrimazole)和萘替芬(Naftin);其他口服抗黴菌藥則有氟康唑(Diflucan)、伊曲康唑(Sporanox)和特比萘芬(Lamisil)。 香港腳的預防方法 游泳或洗澡後,盡早讓腳趾間保持乾燥 穿著舒適的鞋子或涼鞋 穿著透氣效果良好的襪子,並增加更換襪子的頻率,如每日2次以上 在腳上使用爽身粉或抗黴菌粉 再次穿著同雙鞋之前,請確保其已通風至少24小時 在公共泳池和淋浴間穿拖鞋或涼鞋。 若有任何問題,建議冾詢醫師,以了解最適合您的預防方法。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