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健康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可保護身體內部的器官免於受到外部的傷害,以維持人體健康。皮膚的重要功能有調節體溫、阻隔外來病源,避免人體受到感染等。

基礎知識

皮膚健康

一歲寶寶飲食準備重點!寶寶餵食禁忌、營養食譜全整理

一歲寶寶飲食進入重要轉變期,從以母乳或配方飲食為主,逐漸過渡到副食品或多樣化固體食材。此時不僅要考慮食材適口性,也要兼顧營養均衡與建立飲食習慣。許多家長難免會擔心:寶寶偏食怎麼辦?可以吃什麼?該補充營養品嗎? 《Hello醫師》為您整理一歲寶寶飲食的準備重點,提供6大類食材建議、常見飲食禁忌、實用食譜與營養補充方向,協助家長掌握副食品銜接與日常飲食規劃,讓寶寶吃得營養又安心。 一歲寶寶飲食進入轉變期,父母該如何準備? 寶寶滿一歲後,隨著能力發展,飲食內容開始從液體類逐漸過渡到以半固體、固體為主,這段轉變期也正是寶寶建立健康飲食習慣的關鍵時機。 此時,父母可從三個面向著手準備: 營養結構調整: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一至三歲幼兒每日需攝取約1,350大卡熱量,並需涵蓋6大類食物,以滿足發育所需。 進食行為觀察:孩子會開始出現抓食、自主進食、模仿大人等現象,建議建立固定用餐時間與環境,避免邊吃邊玩。 副食品轉銜計畫:家長可逐步引導孩子從泥狀食物轉向顆粒與簡單固體,搭配多元顏色與口感,幫助接受度提升。 若寶寶出現偏食、不吃蔬菜或只想喝奶的情況,也可視情況諮詢醫師,適度補充兒童營養品,協助過渡期的營養攝取。 一歲寶寶飲食怎麼吃?營養建議、禁忌與食譜範例 寶寶飲食行為轉變 進入一歲後,隨著寶寶的發展,寶寶將不再僅依賴母乳或配方飲食攝取營養,而是進入「能吃也願意吃」的學習階段。這時期的飲食行為變化,正是銜接副食品與建立飲食規律的關鍵時機: 一歲寶寶飲食行為變化如下: 喜歡手抓食物:寶寶會嘗試用手抓取固體食物,透過觸覺認識形狀與質地,有助刺激發展與動作協調。 學習使用餐具:寶寶嘗試用湯匙、叉子進食,可提升寶寶的協調能力,學習自我進食。建議在寶寶吃不完時,家長再予以餵食,減少其依賴性。 與大人共桌用餐:模仿行為強烈,家人一起用餐可提升寶寶的進食興趣,建議避免在餐桌上評論食物優劣,以免形成偏食傾向。 建立固定用餐時間與地點:安排專屬的用餐時間與空間,避免邊玩邊吃,有助專注飲食與心情穩定。 嘗試多樣化副食品與固體食物:適合引導寶寶接觸各類副食品,例如蔬菜泥、米飯、麵條、水果切片等,也可搭配食物顏色及形狀變化,幫助擴展味覺經驗與接受度。 透過這些行為轉變,家長可觀察寶寶的進食狀態與偏好,作為調整副食品內容與質地的依據。下一步,我們將介紹適合一歲寶寶的飲食建議與6大食材分類,讓營養攝取更全面。 一歲寶寶飲食建議食材 當一歲寶寶飲食轉為以副食品與固體食材為主時,家長除了應避開常見禁忌食材,也應掌握「吃得營養、吃得安全、吃得多樣」三大原則。根據國健署建議,幼兒每日飲食重點應攝取6大類食物,才能滿足發育需求與健康所需的營養。 適合一歲寶寶的6大類食物與營養重點1 食材類別 營養與建議重點 全穀雜糧類 醣類飲食為主要熱量來源,建議正餐主食多樣輪替,如白飯、粥、麵條、馬鈴薯、地瓜或玉米,且由糊狀、半固體逐步過渡至軟固體。 蔬菜類 提供膳食纖維與維生素的飲食類別,有助維持健康與幫助消化。建議燙熟後壓泥或切碎,可與水果搭配,比例約2:1。 水果類 維生素C能促進鐵質吸收,建議以新鮮水果為主,切勿以果汁替代;若需食用果汁,每天最多攝取240c.c.。 乳品類 為鈣質來源,有助骨骼與牙齒正常發育,除了母乳或配方飲食,也可選擇鮮奶或優格,一天份量約1~2杯為佳。 蛋豆魚肉類 提供高品質蛋白質、鐵與鋅等微量元素。蛋白質有助組織修復。建議多元搭配,例如雞蛋、豆腐、嫩魚、絞肉等。避免使用硬殼類海鮮、高脂肪或帶骨的肉類。 油脂與堅果種子類 提供必需脂肪酸,如亞麻油酸、α-次亞麻油酸,有助生長發展與調節生理機能;一歲寶寶飲食須注意誤吞整顆堅果,餵食寶寶時,請以油或粉狀形式添加於副食品中。 若想提升寶寶每日總熱量及營養攝取完整性,除了三餐之外,也可視胃口與營養需求補充一些副食品小點心,如蛋黃泥、蔬菜泥、水果泥、米餅或嬰兒麵條等。部分家長也會適度搭配兒童營養品,如小安素,一日約1~2次,協助補充正餐中較難涵蓋的關鍵營養素。 此外,為提升寶寶的進食動機與接受度,建議家長可透過變化食材顏色、質地與擺盤方式,讓副食品既營養又充滿趣味,幫助寶寶健康成長、穩定攝取所需營養。 一歲寶寶飲食禁忌 一歲寶寶飲食除了講求營養均衡,家長也應特別留意日常的飲食禁忌。包含避免生食、過度調味、辛辣與堅硬食材等,以下為您整理一歲寶寶飲食中需注意的5大禁忌,幫助寶寶吃得安全又健康。 Q1:寶寶可以吃生食嗎? 不建議讓寶寶食用生的食物。寶寶尚未發展完全,常見的生食如生魚片等,可能對寶寶產生風險。建議所有食材應經過充分加熱處理,以降低食安風險,確保攝取安全。 Q2:可以幫寶寶的食物加鹽或其他調味料嗎? 不建議在副食品中添加鹽、醬油或其他調味料。一歲寶寶尚未發育成熟,攝取過多的鈉可能造成額外負擔。建議以天然食材的原味為主,例如南瓜、地瓜、胡蘿蔔等,自然呈現食物風味。 Q3:寶寶可以吃辣嗎? 不建議讓寶寶接觸辣椒、胡椒等辛香刺激性食材。除了可能造成刺激感,這些食材也不利於建立對原味食物的適應與接受。副食品階段以清淡、溫和飲食口感為原則。 Q4:寶寶可以嘗試吃堅硬或顆粒大的食物嗎? 一歲寶寶咀嚼與吞嚥能力尚未成熟,應避免給予整顆堅果、硬塊蔬菜、果凍等易噎食物,建議選擇質地柔軟、切細壓碎的食材製作成副食品,並全程陪伴進食。 Q5:寶寶可以一次嘗試多種新食材嗎? 避免同時嘗試過多新食材,建議單次添加一種,且食用後須觀察3天,確認是否能適應新食材,確認適應良好再嘗試下一項,此作法也有助於建立寶寶的飲食紀錄。 一歲寶寶飲食食譜範例 父母若能適時變換副食品飲食風味與食材搭配,不但能提升寶寶的進食興趣,也有助於全面攝取營養、穩定成長。 以下提供2道適合一歲寶寶飲食的副食品粥品食譜: 地瓜玉米豆腐粥食譜 材料: 地瓜:30g(去皮切丁) 玉米粒:20g(可選用熟冷凍甜玉米) 嫩豆腐:40g 白米:30g 水:400ml 做法: 白米洗淨後與水一同放入鍋中煮成稀粥狀。 地瓜丁與玉米粒一同蒸熟,備用。 將豆腐壓碎,與蒸熟地瓜與玉米粒混合。 所有食材加入已煮好的粥中,小火攪拌均勻約2分鐘即可。 營養說明: 豆腐提供優質蛋白質與鈣質,地瓜與玉米則含維生素與膳食纖維,另外,白米與地瓜則為碳水化合物來源。以上皆為良好的營養飲食搭配,可作為早餐或晚餐的輕食補充,也適合茹素寶寶。 虱目魚寶寶粥食譜 材料: 虱目魚肚:30g(去刺去皮) 菠菜葉:10g 細燕麥片:20g(或白粥替代) 細薑末:少許 水:350ml 做法: 虱目魚肚以水煮熟後,挑除細刺,用湯匙壓碎。 菠菜洗淨後汆燙,切成細末備用。 將燕麥片煮熟成糊狀,加入虱目魚與菠菜拌煮2~3分鐘。 視寶寶接受度加少許薑末去腥,完成後放涼即食。 營養說明: 虱目魚含有優質蛋白質與脂肪酸,搭配含鐵、鈣與膳食纖維的菠菜,能協助寶寶在副食品階段,補足正餐中可能不足的營養素。燕麥為柔軟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來源,整體口感滑順,適合練習咀嚼與接受新味道的階段。 一歲寶寶挑食怎麼辦?寶寶營養補充重點! 進入副食品與固體飲食階段後,許多家長會發現寶寶出現偏食、拒吃蔬菜、進食量減少等情況。這類飲食行為若持續,可能導致營養攝取不均,影響成長與日常活力。 衛福部《幼兒期營養手冊》指出,一歲寶寶正餐若無法一次進食多量或有偏挑食行為,建議可在正餐外,適度補充營養品或點心,協助補足蛋白質、鈣質與其他關鍵營養素,降低偏挑食對發育的潛在影響。 以市售的兒童營養補充品來說,亞培小安素提供30多種必需營養素,並特別添加成長關鍵三要素(酪蛋白磷酸胜肽2、精胺酸、維生素K2),搭配鈣與維生素D3,協助補充正餐中較難涵蓋的營養來源: 酪蛋白磷酸胜肽(簡稱CPPs):CPPs能夠快速消化與吸收,且幫助攜帶支持成長的關鍵營養素(例如鈣、鐵及鋅),有助於營養補給,維持健康。根據動物實驗結果3發現,額外補充添加CPPs組的鈣吸收量,優於未添加的對照組;因此除了每日攝取足量牛奶外,額外補充CPPs將有助於鈣質吸收。 精胺酸與維生素K2:提供寶寶發育期所需的營養支持。 鈣、維生素D3:幫助寶寶維持骨骼與牙齒的正常發育,建立健康基礎。 此外,小安素每1c.c.約含1大卡熱量,適合作為兩餐之間的點心補充,不影響正餐攝取。更有醫學實證發現,飲用小安素搭配飲食諮詢之3-5歲營養風險兒童,與僅接受飲食諮詢的對照組相較,在8週後成長1.5倍4,亦即在60天後成長多50%,具顯著差異。 若家長希望更了解寶寶的成長狀況與營養攝取是否充足,也可透過「成長計算機」等工具,定期追蹤發展指標,作為日常照護參考。 父母別慌!一歲寶寶飲食撇步與常見問題整理 一歲是幼兒的重要階段,對飲食的需求與行為都在快速變化。許多父母面臨寶寶偏挑食、不吃飯、只想喝奶等狀況,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以下整理常見問題與營養撇步,幫助家長更安心應對。 Q1:一歲寶寶挑食,怎麼吸引寶寶吃飯? 建議創造愉快的用餐環境,避免強迫或責備。可搭配色彩鮮明的兒童餐具、造型食材,讓寶寶增加參與感;同時安排家人共桌吃飯,也能透過模仿提升進食動機。 Q2:寶寶吃飯常常坐不住,怎麼辦? 建議維持固定的用餐時間與空間,在安靜、無干擾的環境用餐,避免邊吃邊玩或看螢幕,且一餐請控制在20~30分鐘內,養成飲食習慣與儀式感,讓寶寶逐漸學會專注吃飯。此外,家長的耐心陪伴與正向鼓勵,也是寶寶學習專注進食、培養良好飲食行為的重要關鍵。 Q3:如何確保一歲寶寶營養均衡? 可參考衛福部《幼兒期營養手冊》建議,三餐以全穀根莖類為主食,搭配蔬果補充維生素、礦物質與膳食纖維,並每日攝取2杯牛奶與1顆蛋,補足鈣質與蛋白質5。若正餐攝取不足,可適量補充兒童營養品,幫助寶寶穩定成長。 Q4:寶寶只想喝奶、不吃正餐,怎麼補足營養? 若寶寶正餐攝取不足,可在兩餐之間適度補充小點心或營養補給品,如小安素,協助寶寶補足每日熱量與營養素。建議搭配每日飲食紀錄與成長指標追蹤,靈活調整補充策略。 1.1歲寶寶該怎麼吃?營養師提供副食品建議(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 2.係指酪蛋白磷酸胜肽,源自於酪蛋白水解物。 3.Tsuchita H, et al. Br J Nutr. 2001 Jan;85(1):5-10. 4.Alarcon PA, et al. Clin Pediatr (Phila). 2003;42(3):209-17 5.幼兒期營養1-6歲(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TW.2025.62995.PDS.1 (v1.2)

探索更多皮膚健康類別

看更多 皮膚健康 相關文章

其他皮膚疾病

酒糟肌是什麼?如何保養?酒糟性皮膚炎7大症狀、原因及治療

許多人只是短暫於陽光下曝曬,或與朋友小酌一番,臉頰就嚴重泛紅,這種臉部皮膚容易發紅的症狀,是一種稱為酒糟性皮膚炎的疾病。若發作部位在鼻子,除了明顯變紅,甚至有一顆顆突起物,所以也被稱為「酒糟鼻」。 究竟酒糟性皮膚炎的原因及症狀為何?又該如何改善?讓《Hello醫師》來為你一一介紹。 酒糟肌是什麼?認識酒糟性皮膚炎 酒糟(Rosacea)又稱酒渣或玫瑰斑,是一種出現在臉部的皮膚炎,會導致血管更明顯,使臉部發紅,甚至可能會出現一顆顆的紅色膿包,並常會持續數週甚至數月。 有時酒糟的症狀,會讓人被誤認為是天生臉頰紅潤或有痘痘肌。此外,雖然名稱有個「酒」字,但酒糟和喝酒,並沒有絕對的關係。 酒糟肌7大症狀:臉頰泛紅、長丘疹 酒糟發作時,臉頰、鼻子、下巴和額頭會明顯發紅,但很少會出現在脖子、頭部、耳朵或胸部。 過一段時間後,可能會在患部的皮膚底下看到血管破裂的跡象,使血管變厚和腫脹。高達半數的酒糟鼻患者會感覺眼睛不適,出現發紅、腫脹和疼痛等以下症狀: 皮膚有刺痛和灼熱感 皮膚粗糙和乾燥 鼻子腫脹呈球狀 毛孔粗大 眼皮血管破裂 眼皮有突起物 看不清楚 酒糟性皮膚炎4大原因 造成酒糟鼻的確切原因,醫界尚無定論,以下是極可能的原因: 基因遺傳:家族病史有酒糟,後代也可能遺傳到這種疾病。 血管問題:可能是因為臉部血管問題造成皮膚發紅,太陽造成的傷害,可能讓泛紅面積變大。 由蟎引起的過敏:蟎體型通常非常小,需要用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其中一種名為毛囊蠕形蟲,通常生活在人類的皮膚上,雖然對人體無害,但有些人對蟎較敏感而過敏;過多的蟎也會導致皮膚產生過敏反應 。 腸道細菌的刺激:幽門螺旋桿菌通常會存在於人的腸道中,但研究指出,這種細菌會增加一種稱為胃泌素(Gastrin)的消化激素,而這可能會使皮膚看起來更紅。 此外,如果符合下列的條件的話,罹患酒糟的機率會更高: 膚色淺 年齡介於30~50歲 女性 有嚴重的痤瘡(Acne) 有抽菸習慣 酒糟肌8大致病因子 熱飲和辛辣食物 紅酒和其他酒精飲料 極端的溫度變化 陽光或風 情緒變化 運動 各種化妝品 擴張血管的藥物,包括某些降血壓藥。 酒糟肌用哪些保養品?有哪些飲食重點? 酒糟目前並沒有良好的治癒方法,但是可以透過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配合專業醫師的治療,來控制或減輕紅腫的症狀。以下是平時在生活中,能幫助減緩症狀的居家療法: 塗防曬乳:出門前記得擦防曬乳,建議選SPF 30以上的防曬產品,或是戴帽子,避免臉部遭陽光直射傷害。 用成分溫和的產品:避免使用含酒精、香料、金縷梅(Witch hazel)和其他刺激性成分的清潔劑和保養品;洗完臉後,請用柔軟的布輕輕擦乾皮膚。 使用保濕霜:天冷的時候更該使用,因為低溫和風吹會讓皮膚乾燥,更容易發紅。 按摩臉部:以畫圈的方式輕輕按摩臉部皮膚,從臉的中心開始,朝耳朵的方向向外延伸。 待在室內:盡量遠離熱能和陽光,在有空調的室內可以避免症狀惡化。 實行抗發炎飲食:如地中海飲食(Mediterranean diet)等抗發炎飲食,都可能幫助緩解症狀。 情緒管理:照顧好情緒也很重要,如果您因酒糟而對外表沒有信心,或是泛紅的症狀嚴重,都可以尋求專業醫療協助,若不治療,症狀可能變得更加嚴重。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皮膚疾病

不理傷口!皮膚裂小心蜂窩性組織炎

在外面蹦蹦跳跳,一不小心跌倒是常有的事。大部分情況,小傷口在妥善的照料下,都會很快自行復原,但最怕的就是免疫系統沒有成功抵擋細菌入侵,導致蜂窩性組織炎(Cellulitis)。相信這個名詞對大家都不陌生,腦中可能已經出現截肢、傷口潰爛的畫面。本文將帶您了解產生蜂窩性組織炎的原因,它的併發症,以及預防和治療方式。 蜂窩性組織炎的原因與症狀 當細菌透過皮膚表面上的傷口入侵人體,便有機會引發感染,並產生蜂窩性組織炎。在引發感染的細菌當中,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或鏈球菌(Streptococcus)是2大常見禍源。無論是常見割傷、裂傷、擦傷、動物咬傷、手術傷口,甚至皮膚因濕疹(Eczema)或其他皮膚病而脫皮,任何傷口都是細菌趁虛而入的好機會。蜂窩性組織炎也好發於腿部,原因可能跟糖尿病患者下肢水腫的情形有關。 蜂窩性組織炎的症狀,與一般組織發炎的症狀大同小異,胞括紅腫、疼痛、患部灼熱。當症狀較嚴重時,也可能出現發燒、顫抖、頭暈、畏寒、出汗等情況。要特別注意的是,如果患部出現水泡、四肢無力、癱軟或有強烈睡意,則很有可能代表細菌已經開始擴散,必須馬上就醫治療。 在某些情況下,蜂窩性組織炎還可能會使皮膚底下形成膿瘍(Abscess),主要是因白血球在抵抗細菌所致。雖然部分膿瘡可能會自行消除,但有些可能需要醫師協助,才能將內部膿水抽出,消除膿瘡。 蜂窩性組織炎好發族群與傳染的可能 儘管許多許多人對蜂窩性組織炎充滿恐怖的印像,實際上若症狀輕微,也有可能自行痊癒,當然免疫系統愈強、抵抗力愈好的人,身體自行將入侵的細菌清乾淨的機會也會愈高。 迅速地將細菌於皮膚淺層殲滅,能避免細菌擴散;反過來說,免疫系統不佳的族群,像是糖尿病患或是過於肥胖的人,得到蜂窩性組織炎的機率不僅較高,症狀惡化的速度可能也較快。以糖尿病患者為例,除了免疫力不佳外,血液循環也不好,因此在感染發生時,將對抗細菌的免疫部隊送達戰場的速度會較慢。 另外,有些人可能對於蜂窩性組織炎有傳染的疑慮,理論上來說,除非您皮膚上的傷口,剛好接觸到有蜂窩性組織炎患者的皮膚,不然傳染的可能很低。如果您的手腳有脫皮或乾裂的情形,應盡量避免接觸患者,以降低病菌傳播到您身上的機會。 蜂窩性組織炎的治療與避免 基於蜂窩性組織炎的擴散速度,以及可能引發嚴重併發症,如敗血症(Sepsis)等情形,當您發現傷口產生疑似蜂窩性組織炎的症狀時,請不要猶豫、立即就醫。 許多感染擴大而需要截肢的情況,多來自於細菌入侵血液和淋巴系統,導致敗血症。醫師通常會開口服抗生素進行治療,不過每個人的體況不同,可能需要持續服用7~14天才能痊癒,切勿依自己的主觀判斷,以為症狀已經好轉,便自行停藥,除了可能拖延療程外,要是使細菌產生抗藥性就不好了。 預防勝於治療,想要降低蜂窩性組織炎的發生機率,減少傷口產生和妥善照顧是最大的原則,以下為3種降低感染蜂窩性組織炎的方式: 避免受傷:例如溜冰或玩滑板的時候穿著護具、看到路邊的野狗不要隨便去摸、爬山或去野外踏青時,記得穿著長袖衣物。 仔細照護:若皮膚有外傷,記得清洗傷口並上藥包紮,不要放置不理,如果傷口紅腫或化膿的反應不退,請就醫治療。 治療皮膚疾病:有富貴手(Keratodermia Tylodes Palmaris Progressiva)或香港腳(或稱足癬,Tinea pedis)等皮膚疾病,請積極治療,降低細菌從脫皮或裂傷入侵的機會。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皮膚炎

什麼是脂漏性皮膚炎?了解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什麼是脂漏性皮膚炎? 脂漏性皮膚炎(Seborrheic Dermatitis)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主要影響的部位是頭皮,此疾病會出現鱗片狀的斑塊、皮膚發紅和揮之不去的頭皮屑。脂漏性皮膚炎還可能影響其他的身體油性區域,如臉部、鼻翼兩側、眼瞼及胸部。 即便不治療,脂漏性皮膚炎也可能自己痊癒,不過若症狀嚴重可能需要經過多次地反覆治療,且也可能反覆發作。 因此,建議每日可使用中性肥皂及洗髮精清潔頭皮,以減少頭皮出油及產生死皮。另外,脂漏性皮膚炎也稱作頭皮屑、脂漏性濕疹及脂漏性牛皮癬;若發生在嬰兒身上,則稱為乳痂或搖籃帽(Cradle cap)。(延伸閱讀:皮膚癢又乾竟患牛皮癬!了解乾癬的原因、症狀與治療方法) 脂漏性皮膚炎有多常見? 除了常見的痤瘡(Acne,俗稱痘痘),脂漏性皮膚炎可能是影響人類的最常見的發炎性皮膚病。想了解更多資訊,可諮詢您的醫師。 脂漏性皮膚炎的4大常見症狀 以下為脂漏性皮膚炎的4種常見症狀: 頭皮、頭髮、眉毛、鬍子上出現皮屑。 頭皮、臉頰、鼻翼、眉毛、耳朵、眼瞼、胸部、腋窩、腹股溝、乳房下緣油膩的皮膚上覆蓋白色雪花狀皮屑或黃色結痂、硬皮。 皮膚發紅。 發癢。 若處於壓力之下,症狀可能會加劇。寒冷乾燥的天氣也會使症狀加劇。而且上述並未列出所有症狀,若您有任何疑慮,請聯繫醫師。 什麼時候應該去看醫師? 若出現下列任何一種症狀,請聯繫您的醫師: 不舒服的程度已達到無法入眠,或無法專注於日常工作。 病情使您感到焦慮或生活上尷尬不已。 懷疑有皮膚感染。 嘗試自我治療,但不見效。 脂漏性皮膚炎的原因 目前醫師尚不清楚造成脂漏性皮膚炎的原因,不過,有可能跟下列因素有關: 皮膚分泌的油脂中,受到有一種叫做馬拉色菌(Malassezia)的真菌的感染。 免疫系統異常反應。 脂漏性皮膚炎的風險 很多事情都會增加脂漏性皮膚炎的風險,例如: 神經及精神疾病,如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或憂鬱症(Depression)。 較弱的免疫系統,如接受器官移植的病患、愛滋病(AIDS)患者、酒精性胰臟炎及某些癌症。 剛從重病恢復,如心臟病(Heart Disease)。 使用藥物。 https://helloyishi.com.tw/skin-health/differences-between-psoriasis-eczema-dermatitis/ 脂漏性皮膚炎的診斷及治療 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隨時諮詢您的醫師。 如何診斷脂漏性皮膚炎? 醫師可能會透過檢查皮膚來確認,是否為罹患脂漏性皮膚炎。醫師可能會刮下您的皮膚細胞進行切片檢查,以排除其他與脂漏性皮膚炎類似病症,包含: 乾癬(Psoriasis)也會導致頭皮屑及皮膚脫屑。牛皮癬通常會使銀白色頻片狀皮屑增加。 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又稱過敏性皮膚炎或過敏性濕疹(Eczema),會使手肘內側、膝蓋內側或頸部皮膚發癢、發炎,且容易復發。 汗斑(Tinea versicolor),俗稱「白癬」、「花斑癬」,正式學名叫「變色糠疹」。這種疹子通常出現在軀幹上,不像脂漏性皮膚炎會呈現紅色。 症狀通常出現在臉上,且不太有鱗片般的皮屑。 如何治療脂漏性皮膚炎 有時,脂漏性皮膚炎會自行痊癒。不過,通常會終身不斷復發。有可能一發作就持續好幾年,但只要做好皮膚護理,就能控制病情。頭皮脂漏性皮膚炎的成人患者可以使用含有下列成分的非處方抗屑洗髮乳: 煤焦油(Coal tar) 酮康唑(Ketoconazole) 水楊酸(Salicylic acid) 硫化硒(Selenium sulfide) 吡硫鎓鋅(Zinc pyrithione) 若患者為嬰兒,請每天用溫水和嬰兒洗髮精替罹患搖籃帽的嬰兒清洗頭皮。若症狀沒有改善,請與小兒科醫師討論是否使用含藥洗髮精。抗屑洗髮精可能會刺激寶寶的頭皮,為了使厚皮軟化,可以在患部先塗抹礦物油,接著用嬰兒梳輕梳,使鱗屑掉落。 請保持臉部及身體的患部乾淨,請使用肥皂和水天天清洗。陽光可能會減緩酵母菌的孳生,多到戶外活動可減輕病情。請記得塗抹防曬乳。以下為其它常見的的自我療法: 防黴產品 皮質類固醇乳液 處方洗髮精 硫磺製品 若使用非洗髮乳以外的療法,請好好遵守醫師的指示,因為若過量或長期使用可能產生副作用。若脂漏性皮膚炎並無改善或症狀加劇,感到疼痛、發紅、腫脹或流膿,請去看醫師。 脂漏性皮膚炎的生活調整及居家療法 下列生活調整及居家療法可能協助您對抗脂漏性皮膚炎: 定時清洗頭皮 若平常使用洗髮精洗頭無法對付頭皮屑,請使用非處方抗屑洗髮精。基於成分,可分成下列5種類型: 吡硫鎓鋅(Zinc pyrithione) 硫化硒(Selenium sulfide) 酮康唑(Ketoconazole) 煤焦油(Coal tar) 水楊酸(Salicylic acid) 根據需求,每週可以使用這些特殊的洗髮精1~3次直到症狀減輕,不過,含媒焦油的洗髮精會使淺色頭髮變色,因此若您有這方面的考量,可以改用其他種類的洗髮精。若使用一段時間後發現效果不如以往,請與其他種類交替使用。洗髮時,請確保洗髮精在頭髮上停留足夠的時間才沖掉,這樣才能使洗髮精達到功效。 其他居家療法 下列非處方療法及自我照護小技巧可能改善脂漏性皮膚炎: 軟化並去清除頭皮上的鱗屑:可以在頭皮上抹礦物油或橄欖油,並靜待一個小時,接著使用梳子或刷子清理,可輕輕擦拭臉部、耳朵及胸部,最後徹底沖洗乾淨。(延伸閱讀:6招解決頭皮屑!居家療法簡單自己來) 定期清洗皮膚:將肥皂徹底從身體及頭皮上沖乾淨,避免使用具刺激性的肥皂,並使用保濕產品。 塗抹藥膏:先在患處使用溫和的皮質類固醇軟膏,請避開眼周。若不見效,請使用含酮康唑的抗黴藥膏。 避免使用美髮產品:治療過程中,請暫停使用頭髮噴霧、髮膠及其他造型產品。 避免使用含酒精產品:在頭髮及皮膚上使用可能會使症狀加劇。 穿著質地柔軟的棉質衣物:棉質有助於使皮膚周遭的空氣流通,並減少刺激。 定期清洗蓄鬍:鬍子可能使脂漏性皮膚炎加劇。請每日使用1%的酮康唑洗髮精清洗,直到症狀改善。症狀改善後每周使用一次。刮鬍子可能有助於減緩症狀。 請輕柔地清潔眼皮:若眼瞼發紅或出現眼屎,請每晚使用嬰兒洗髮精清洗,並用棉花棒去除鱗屑,熱敷可能有所助益。 請輕輕地清洗寶寶的頭皮:若寶寶患有搖籃帽,請每天使用非藥用嬰兒洗髮精清洗頭皮。將洗髮精沖掉前,請使用小軟毛刷輕輕將頭皮屑去除。若皮屑無法清除,請先在頭皮上抹礦物油,靜置幾小時。 若您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最妥善的照護。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頭髮/頭皮保養

吹風機不過熱~不傷髮質養出一頭秀髮

如果想要有好髮質,除了要使用潤髮和護髮產品之外,洗完頭後,用吹風機吹乾的過程,也是決定頭髮髮質的關鍵環節之一。究竟用吹風機時該注意哪些細節,才不會傷害髮質,並養出一頭秀髮呢?請看以下介紹。 過多的熱能和摩擦會傷害頭髮 我們可以把每根頭髮都想成是一根管子,含內皮層,以及最外層具保護功能的角質層,都被細緻的蛋白質結合在一起。當角質層是完整且沒有受損的狀態時,頭髮看起來就會非常有光澤,不容易斷裂。 而根據加拿大多倫多頭髮俱樂部醫療集團(Hair Club Medical Group of Toronto)的頭髮修復醫師傑夫·多諾凡(Jeff Donovan)表示,過多的熱能會使頭髮內皮層的水分沸騰,進而傷害髮質。因此想要有好髮質的話,最基本的原則,就是不能讓頭髮過度受熱。 另外,除了熱能之外,過度地摩擦也會傷髮質。許多人在洗完頭後,大力的用手掌包覆髮尾來回搓揉,可是大大NG的行為,應該用溫和的力道來擦乾頭髮,不要用力地來回搓揉頭髮,而市面上也有許多吸水力強的擦頭巾,可以讓頭髮更快擦乾,減少摩擦、傷髮質的機會。 吹乾還是自然風乾?吹風機溫度調低和距離15公分最好 既然知道了熱能會傷害髮質,可能很多人都會不禁納悶,在洗完頭後,到底該不該用吹風機將頭髮吹乾?的確,自然風乾會保護頭髮免受熱能的傷害,但是如果洗頭後只是將頭髮擦乾,讓頭髮長時間處於潮濕的狀態,不僅會增加細菌滋生的機率,危害頭皮健康,以中醫的觀點來說,也容易造成頭痛。 所以,建議至少將頭皮吹乾,或是將吹風機的溫度調低一點,不要太熱,並且拿距離頭皮15公分左右的距離。根據研究,吹頭髮時把吹風機拿在適當的距離,並在合適的溫度下,對頭髮所造成的傷害,比自然風乾所造成的傷害更小喔!因為當頭髮接觸水時,它會漸漸膨脹,當接觸水的時間愈久,膨脹時間就會愈長,並導致頭髮內維持髮質的精緻蛋白質,因承受的壓力愈來愈大,而使髮質受損。 吹風機功率1300~1875瓦剛剛好 美國好萊塢巨星御用的髮型師瑞安·里奇曼(Ryan Richman)表示,大家平常使用的吹風機,功率範圍可以選擇在1300~1875瓦(W)之間的產品;針對不同類型的頭髮,吹風機的溫度最好也不同。例如,如果是想用梳子將頭髮吹捲,或是吹乾瀏海的話,他建議購買功率較低的吹風機,風不用太大也不要太高溫,而是應花長一點的時間吹乾。 只要記得,每次清潔頭皮和使用護髮產品之後,使用吹風機或電棒捲等高溫電器產品時,請注意使用的溫度不宜過高,也不要使用太久,並要盡快將頭髮吹乾,才能減少傷害髮質的機會喔!


皮膚炎

不勝其癢!了解脂漏性皮膚炎的原因與改善方法

出門約會前,「洗斗」了髮型、搭配好了服裝,最後在鏡子面前照了照,覺得自己果然是天生麗質,卻沒想到在與對方相談甚歡的時候,總覺得對方的眼神好像不停的飄向自己的肩膀,在談話的空檔去了洗手間,才發現「天啊!我的肩膀上怎麼散佈著雪花。」您知道其實頭皮屑跟脂漏性皮膚炎(Seborrheic dermatitis)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嗎?《Hello醫師》將於本文為你介紹造成脂漏性皮膚炎的原因以及可能的治療方式。 脂漏性皮膚炎產生的原因與症狀 在我們的直覺聯想中,頭皮屑的產生會跟頭皮過於乾燥產生連結,因為當我們的手部或臉部皮膚過於乾燥時,也會產生脫皮的情況。這種說法沒錯,但其實只是眾多造成頭皮屑原因的冰山一角,其中脂漏性皮膚炎更是頭皮屑掉不停的主要成因之一。 脂漏性皮膚炎經常發生在皮膚容易出油且敏感的人身上,其症狀不只會提高頭皮屑的出現機率,也可能造成耳後、臉頰、鼻翼、胸口、腋下或眉毛等地方的皮膚產生紅腫、發癢等不適症狀。引起脂漏性皮膚炎的罪魁禍首,稱做馬拉色菌(Malassezia),它需要油脂來幫助其生長,特別容易發生在頭皮、耳後,這些容易清潔不乾淨,但油脂腺又多的地方。(推薦閱讀:頭皮屑不要怕~了解5原因與療法) 每個人身上都存在著馬拉色菌,一般情況下,它不會造成任何問題,但是如果您最近工作壓力大、經常熬夜又或是減少了洗頭的次數,這些行為都會使皮膚的油脂分泌增加,而這些油脂可以讓馬拉色菌飽餐一頓,並加快繁殖的速度,最終產生頭皮屑或脂漏性皮膚炎。紅腫、發癢和脫皮除了是脂漏性皮膚炎的症狀外,濕疹(Eczema)和乾癬(Psoriasis)也會出現類似症狀,因此可能有誤判的情況產生。另外,如果幼童罹患脂漏性皮膚炎,可能會在頭上產生乾乾、一塊一塊黃色乳痂(Cradle Cap,又稱搖籃帽)。 脂漏性皮膚炎的治療與改善方式 輕微的脂漏性皮膚炎,有時候會自行痊癒,但症狀也有可能持續很久,以下7種為可能改善與治療脂漏性皮膚炎的方法: 洗髮乳:如果發炎的部位在頭部,建議可以購買含有焦油(Coal tar)、酮康唑(Ketoconazole)、水楊酸(Salicylic acid)、硫化硒(Selenium sulfide)或吡硫鎓鋅(Zinc pyrithione)的洗髮乳使用,讓您在改善發炎症狀的同時,也能減少頭皮屑的產生。(延伸閱讀:頭髮分岔無光澤?公開7種天然方法保護頭髮,修護受損髮質) 提高衛生要求:如果您知道自己是容易出油又出汗的體質,可能就沒辦法像乾性皮膚的人一樣,2~3天才洗1次頭。為了避免汗垢和油垢堆積,最好還是保持每天洗頭洗澡的習慣。另外,針對耳後、腋下、眼皮這些容易被忽略的部位清洗,也可以降低脂漏性皮膚炎發作的機會。 抗真菌藥物:如果您去看皮膚科的話,醫師可能會以抗真菌藥物進行治療,這些藥物所含的酮康唑和環吡酮(Ciclopirox)有抑制黴菌生長的效果。 蘆薈:許多人會在皮膚曬傷的時候,抹上一點蘆薈來幫助降低疼痛感。但您沒想到的是,它也能降低脂漏性皮膚炎的症狀。 避免衣物刺激:如果是胸口或腋下等區域出現發炎症狀,最好避免穿著過緊以及材質粗糙的衣物,以純棉的衣物為主。 減少使用造型品:太過頻繁的使用髮蠟、髮油或定型噴霧等造型品,會讓頭皮更加沒有辦法透氣,被造型品堵住的毛囊,可能會因此分泌更多的油脂,使得紅腫和發癢的情況變得更加嚴重。 茶樹油:使用茶樹油有助於減緩頭皮發癢的症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頭髮/頭皮保養

頭蝨是什麼?頭蝨的原因、症狀、治療及預防

頭蝨的定義 什麼是頭蝨 頭蝨(Head Lice)是生活在人類頭皮上的微小昆蟲,以人類的血液維生。受頭蝨感染稱作頭蝨感染症(Pediculosis capitis),且頭蝨可從一個人的頭上散布至另一個人。 頭蝨有多常見 頭蝨十分常見,且會影響所有年齡層的人,不過最常出現在兒童身上。只要多留意便能降低發生的機率。想了解更多資訊,可諮詢醫師。 頭蝨的症狀 頭蝨的症狀有哪些? 以下是常見的頭蝨症狀: 頭蝨感染2~6週後,頭皮、脖子及耳朵搔癢。 頭皮上有蝨子。蝨子體積小、避光且移動迅速。 頭髮上有蝨子卵,其卵又小又黏,在某些髮色下不容易察覺。 上述並未列出所有可能的症狀,若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 什麼時候該去看醫師? 若您有疑慮或出現上述症狀,請諮詢您的醫師。每個人的狀況都不太一樣,最好與醫師討論,才能獲得最妥善的治療。 頭蝨的原因 頭蝨具有傳染性,一旦爬到您的頭上,就可能受感染。頭蝨可以透過牙刷、梳子、髮夾、髮帶、耳機或帽子等媒介移動。蝨子還可能在軟墊家具、床單、毛巾或衣服上,存活一段時間。   頭蝨的風險因素 頭蝨的風險因素很多,例如: 擁抱或與接觸感染者的頭部。 與感染者共享私人物品,如梳子、帽子或耳機。 頭蝨的診斷與治療 下列資訊無法取代正規醫療,請諮詢您的醫師,以獲得更多資訊。   如何診斷頭蝨? 醫生可能會使用下列方法診斷頭蝨: 近距離檢查頭髮及頭皮上,是否有蝨子或蟲卵。 使用細齒梳從頭皮開始梳頭髮,藉此捕捉蝨子與蟲卵。 如何治療頭蝨? 多數治療都須進行2次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期間約7~9天,2次治療能殺死所有新孵出的幼蟲。建議不要同時使用多種藥物或過度用藥。 非處方藥:百滅寧(Permethrin)、除蟲菊酯(Pyrethrin) 處方藥物:苯甲醇乳液(Benzyl alcohol lotion,市售藥名為Ulesfia)、馬拉硫磷(Malathion,市售藥名為Ovide)、靈丹(Lindane) 如何預防頭蝨 以下提供4點預防頭蝨的方法: 使用攝氏54度以上的熱水清洗衣服、床單,並高溫烘乾 將衣服、床單及絨毛玩具放入塑膠袋2週。 將梳子、髮夾和其他髮飾置於攝氏54度以上的熱水中,浸泡5~10分鐘。 用吸塵器吸地板及軟墊家具。 若您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最妥善的照護。


頭髮/頭皮保養

負離子吹風機哪裡好?頭髮快乾還保濕

長頭髮的女性都能體會,洗完頭後要用吹風機將頭髮吹乾,是一件非常花時間和麻煩的事,如果在夏天的話,吹乾時甚至早已滿身大汗了。因此,近幾年很夯的負離子吹風機,成為許多女孩的必敗商品之一,它號稱可以讓頭髮快乾,吹完後還能讓髮質更好、更柔順。究竟負離子吹風機的效果,真的有如大家所說的這麼厲害嗎?以下介紹負離子吹風機的特色、原理及效果。 傳統吹風機可能傷髮質 一般傳統的吹風機,是透過熱空氣來加速水分蒸發,使頭髮乾燥,但是這樣的吹風機,會釋放大量的正離子(Positively charged ion),使頭髮的角質層(Cuticle)被提起,讓髮芯的自然水分流失,所以像這樣吹出帶著正離子熱風的吹風機,可能會讓你的秀髮愈來愈乾,並帶有靜電和毛躁感。(推薦閱讀:吹風機不過熱~不傷髮質養出一頭秀髮) 負離子是什麼 在了解負離子(Negative charged ion)是什麼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什麼是離子,簡單來說,離子是種帶電的元件,可以分解成正電荷(Positive charge)和負電荷(Negative charge),而近年開始流行的負離子吹風機,裡面有負離子(Negatively charged ion)產生器,可以吹出負離子。而負離子本身具有中和靜電,撫平毛躁的效果,且還能鎖住頭髮的水分,撫平頭髮角質層,讓頭髮看起來具有光澤,因此負離子吹風機不僅能讓頭髮更快乾,也不易傷害髮質。(推薦閱讀:年紀輕輕就長白髮?這樣做對付少年白) 負離子吹風機的效果 我們的頭髮,也同時帶有正電荷和負電荷,而這也有利於某些護髮產品發揮功效。當我們頭髮濕濕的時候,髮中的水分呈現的是正電荷,而護髮素通常也含有帶正電荷的成分,當使用護髮產品後,使用吹出負離子風的吹風機,這些正電荷會附著在頭髮上帶負電荷的地方,達到修護髮質,並增強頭髮韌度的效果。美國俄亥俄州的化學家愛德華·波里許(Edward Borish)博士表示,散發出負離子的乾燥器,如負離子吹風機,能使水分子分裂成較小的顆粒,加快水分蒸發的速度,達到頭髮快乾的效果。基本上,並不是因為負離子吹風機可以發出修復功能的成分,實際上,只是負離子和頭髮上的水分或護髮產品,產生交互作用,並改善髮質,並不是真的有修護成分的分子在頭髮上。(推薦閱讀:頭髮濕濕可梳嗎?梳頭髮的好處看這邊)


傳染性皮膚病

扁平疣治療要多久?如何預防?秒懂扁平疣原因、傳染途徑

「醫師,我臉上這一粒粒的是什麼?」26歲的陳小姐說。醫師看了看陳小姐臉上的肉色扁平丘疹。「從病徵來看,這應該是扁平疣。」「扁平疣不是會自己好嗎?為什麼會愈長愈多?我擦了藥膏都沒效耶!」 扁平疣的生長狀況因人而異,有些人只長幾顆就自行消失;有些則愈長愈多。《Hello醫師》向您說明扁平疣的徵狀、傳染途徑、好發族群及如何治療。 扁平疣是什麼?扁平疣的生長原因 扁平疣(Flat wart)是病毒疣的一種,由人類乳突狀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所致。當HPV病毒侵入皮膚表面的細小傷口後,會進行複製、分化反應,呈現不同形式的丘疹或斑塊。(延伸閱讀:20歲就長老人斑?黑色丘疹皮膚病好發年輕女性,與扁平疣差異比一比) 扁平疣由人類乳突狀病毒第2、3及10型所引起,好發臉部與手背,外觀為圓形或不規則狀的肉色或棕色丘疹,形狀扁平且表面平滑,呈不均勻的散狀分布。扁平疣會隨著碰觸或搔抓而擴散,有時可能會群聚於一區或呈線狀排列。 https://helloyishi.com.tw/sexual-health/hpv/vaccinations-related-diseases-and-myths/ 扁平疣的好發族群:兒童、青少年、免疫力差者 兒童或青少年因為免疫系統尚未發展成熟,病毒容易趁虛而入,是扁平疣好發族群;不過,隨著年齡增加,免疫力變強,感染機率就會降低。 除了兒童及青少年之外,成人若生病、壓力過大、營養不均或作息不正常,導致免疫力低下,病毒也有可能趁短暫接觸而入侵,並潛伏於身體之中。病毒疣的潛伏期短為1個月、長則24個月,所以很難得知感染來源;即使扁平疣看似自癒,也可能只是潛伏於皮膚底下,等待免疫力變差再伺機而生。(延伸閱讀:長雞眼痛到寸步難行!雞眼跟病毒疣差在哪?一次搞懂長雞眼原因、治療方法) 扁平疣的傳染途徑 扁平疣經常藉由間接接觸傳染,特別是泳池、溫泉或三溫暖等環境,一來是皮膚較容易接觸周圍空間,二來是浸潤的皮膚接觸粗糙表面時,容易讓病毒入侵;所以身處這些環境時,建議遵循以下4點注意事項: 不使用公用毛巾、衣物、拖鞋或洗澡用品 避免與他人共用毛巾 避免赤腳 盡量保持腳底乾燥,若浸濕也盡速擦乾。 除了泳池或溫泉等公共空間,其他可能感染扁平疣的原因如下: 間接接觸扁平疣患者接觸過的東西,例如門把、滑鼠 直接接觸扁平疣患者 扁平疣治療要多久?不治療會怎樣? 治療扁平疣有3種方法: 等待扁平疣自行消失: 兒童的扁平疣容易隨年紀增長而消失,成人則因人而異,可能長達數月或數年仍然存在。無論兒童或成人,最好接受治療,以免擴散至其他部位或傳染他人。 傳統破壞性療法: 破壞性療法意即直接破壞扁平疣組織,去除病灶。依照患者年齡、生長範圍及病灶嚴重程度,治療選項包括外用藥、電燒、雷射、化學藥物燒灼或冷凍治療。若為單發性疣,僅需治療1至數次;若為多發性疣,治療時間可能長達數週至數月。破壞性療法的缺點在於較痛、容易復發,且治療部位易留下疤痕或色素沉著。 免疫療法: 藉由塗抹、口服免疫調解藥物,運用免疫力來殺死病毒;優點是侵入性低,不會留疤,缺點是耗時較久,整個療程可能長達數月,需保持耐心定期服藥或塗藥,以漸進消除病毒。 無論療法為何,治療過程中都應避免搔抓或使用不當方式處理病灶,如硬擠、用剪刀切除或塗抹不明藥物,萬一處理不慎,可能引發接觸性皮膚炎,或造成傷口感染、發炎,讓病灶變更加嚴重。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皮膚保養/清潔

眼圈黑黑熊貓眼?幫眼睛馬殺雞一下吧

現代社會生活緊湊,繁忙工作造成的壓力,常常迫使我們選擇不健康的生活作息,經常性的熬夜除了會影響工作效率和情緒外,也可能在您的雙眼下方掛上2個深邃的黑眼圈。本文將介紹黑眼圈的形成原因,以及如何透過按摩跟黑眼圈說永遠不見! 造成黑眼圈原因 疲倦與過敏是最常造成黑眼圈的2項原因,雖然睡眠不足會造成黑眼圈,但其實主要原因還是來自於疲倦,不管是睡太多或睡太少,只要睡眠品質不理想、睡醒後仍有疲累感,就會使缺乏充足休息的皮膚變得蒼白和腫脹,並讓皮膚底下的血管變得更加明顯,進而產生黑眼圈與眼袋。 另外,過敏造成黑眼圈的原因,則是因為身體分泌組織胺(Histamine)對抗過敏原,引發過敏症狀如:流鼻水、流淚、打噴嚏等;由於組織胺會使血管擴張,使膨脹的血管讓皮膚表面顏色變深,產生黑眼圈。 除了血管顏色之外,黑色素是造成黑眼圈的另一個原因,雖然說它的主要功用是幫助皮膚抵抗紫外線,但如果您是熱愛戶外、或是戶外工作者,太常曬太陽則可能會造成黑色素沉澱,導致皮膚顏色變深;從皮膚顏色來看,白種人是體內黑色素分泌量最少的人種,因此,由於黑色素沉澱而造成黑眼圈的情況,以有色人種居多。 按摩改善黑眼圈 由於台灣人過敏問題嚴重,許多有過敏又不好好睡覺的人,熊貓眼的情形就會更加嚴重。若您也深受其擾,不妨嘗試看看透過按摩的方式,來改善黑眼圈的狀況,不要再被朋友問說:「欸!你是偷吸毒哦?黑眼圈也太深了吧。」以下為消除黑眼圈的按摩4步驟: 用食指和中指的指腹輕拍眼睛周圍,就像許多人用保養品或乳液時也會輕輕拍打臉部一樣,這種方式可以促進眼睛附近的血液流動。切記!不要用拉扯或是按壓拖動的方式。 採畫圓的方式,重複進行3次,從黑眼圈的部位開始,慢慢往上,從眉毛內側拍往外側,然後往下繼續輕拍,沿著顴骨上緣一路回到開始的位置。 接著,用您的中指,稍微出點力,往上按壓靠近眼頭的部位,位於眉毛起始點的正下方,並緊鄰著山根。在按壓的時候感覺到一股痠痠的感覺,是正常的的現象,也代表您按對了位置。 接下來,不用變換位置,只是從向上改為往內側、山根的方向按壓, 最後用食指和中指按摩太陽穴,完成整個按摩的步驟。


指甲保養

指甲不是口香糖!6方法戒除咬指甲

人在緊張或焦躁的時候,常常會不自覺得進行某些動作,例如:抓頭、搓手、咬嘴唇、咬指甲等,其中咬指甲的行為,可以算是我們身體行為記憶上頗有歷史淵源的動作;我們出生後的口腔期開始,寶寶透過吸吮獲得的不僅只是1餐溫飽,同時也得到了安全感,因此,即便早已脫離童年許久,有些人仍然會在情緒緊張時咬指甲來使心情平靜。 話雖如此,不管從健康層面或是儀態來看,咬指甲或吸吮手指都不是個適合成年人的習慣。《Hello醫師》將於本文帶您了解咬指甲的壞處以及改善的方法。 咬指甲的壞處有哪些? 雖然咬指甲與嬰兒口腔期的吸吮行為有關聯,但其實新生兒並不會有自發性的咬指甲習慣。一般來說,幼童大約要在4歲之後才會出現咬指甲的行為,而男孩子出現咬指甲的行為年紀又更大一些,但是通常在6歲之後就會戒除。 至於有咬指甲行為的成人,建議戒除的原因多不勝數,以外在而言,在別人面前咬指甲可能會讓對方產生不衛生的印象,而歪七扭八的指甲及坑坑巴巴的手指皮膚對外表也有不好的觀感、且咬指甲也可能造成牙齒損傷,讓您不再能夠自信地露出迷人微笑。(延伸閱讀:想擁有健康的指甲嗎!辨別指甲顏色形狀,運用6個簡單省錢方法保養) 從身體健康的角度來看,現代人經常手機不離身,手指在螢幕上滑完不夠,還要在鍵盤上敲敲打打,甚至許多人還會在上廁所的時候滑手機,已經有許多研究指出,隱藏在手機、鍵盤和滑鼠上的細菌,比起馬桶座上的細菌還要高出數倍。 想像一下,咬指甲可能跟舔馬桶座的行為差不多髒,而且我們上完廁所還會洗手,但是並不會在每次使用完手機或鍵盤後洗手,而咬指甲所造成的周遭皮膚脫落、創造細小的傷口,這些小傷口就像為口腔內細菌而開的大門,提高人體染病機會。 改善咬指甲的6種方法 不要留長指甲:最好避免咬指甲的方式,就是讓那裡沒有指甲可咬,所以定期修剪指甲,不只可避免咬指甲的情況發生,也能減少指甲內藏汙納垢的情況。此外,短指甲不管在運動或從事勞動工作時,也比較不容易妨礙行動或斷裂。(推薦閱讀:指甲剪太短?當心「綠指甲」找上門!甲溝炎4招保養法、症狀治療完整看) 指甲美容:近年來指甲美容和彩繪的潮流相當流行,如果您不排斥的話,不妨可以嘗試看看;這樣不僅能轉換心情,而且當產生想咬指甲的衝動時,看到手上美美的指甲,總不忍心一嘴咬下,將這些心血破壞掉吧! 先從一隻開始禁止:雖說大拇指是許多人咬指甲的首選,但是也有不少人每隻指頭都是「可食用」的範圍。建議可以先從禁咬大拇指開始,觀察數天至1個禮拜,如果成效不錯,再逐步將禁咬的範圍擴展至全部手指。當然,我們都知道1個習慣的養成是經年累月的,並不是今天下定決心不再咬指甲,就能立刻見效,雖然它可能不比戒菸來的困難,但是使用循序漸進的方式,還是會比較容易改善咬指甲的情況。 嚼口香糖:用口香糖作為手指的替代品聽起來是個好主意,就像有些人在戒菸的時候,也會透過嚼口香糖讓自己的嘴巴不會閒著,降低抽菸的慾望。除了嘴巴不能閒著之外,您也可以考慮透過轉筆或是按壓筆頭,來改善咬指甲的習慣。有時候,面對突如其來的事件或工作,透過一些無傷大雅的小動作,將面臨的壓力宣洩出來,至少比咬指甲來得更加得體與健康。 從源頭改善:人們的行為都是有原因的,我們已經知道了咬指甲多發生在我們感受到壓力或是焦躁不安的時候,因此,我們在戒除咬指甲的同時,也可以試著找尋其他的舒壓方式,不論是心態調整、冥想、運動、閱讀或是社交,都可能作為您自己的舒壓好方法。 苦味劑:當自己的毅力不足時,就只能靠外力來輔助了!市面上有種稱做「防咬甲液」的商品,這種防咬甲液常被用於改善小朋友的咬甲行為,其液體中不含有對人體有害的成分,但是若您將其塗在指甲上後,一旦咬指甲,它絕對會讓您苦到不要不要的。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