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健康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可保護身體內部的器官免於受到外部的傷害,以維持人體健康。皮膚的重要功能有調節體溫、阻隔外來病源,避免人體受到感染等。

基礎知識

皮膚健康

額頭長痘痘原因、位置解析!額頭痘痘怎麼消?痘痘改善4方法

臉上長痘痘,常讓人感到困擾,特別是額頭長痘痘,不僅影響美觀,不同位置的痘痘也可能與身體狀態有關。究竟額頭、眉心、髮際線等位置長痘痘的原因為何?該怎麼辦?《Hello醫師》為您解析額頭痘痘的常見類型、原因、改善及預防方法,幫助您恢復清爽膚況。 額頭長痘痘怎麼辦?先判斷額頭痘痘類型 額頭屬於臉部T字部位,毛孔及皮脂腺分布特別密集;由於痘痘多數成因與皮脂腺分泌旺盛或毛孔堵塞有關,因此額頭也是痘痘的好發位置之一。其他引發痘痘的成因,還包括荷爾蒙因素、情緒壓力或使用藥物等。 在改善額頭痘痘之前,應先判斷痘痘的類型,才能對症處理;美國梅約診所(Meiyo Clinic)整理痘痘類型如下: 白頭粉刺:閉鎖型粉刺,表面略微突起,擠壓時可能冒出白點。 黑頭粉刺:開放型粉刺,表面可見黑點,擠壓時可排出氧化的黑頭粉刺。 丘疹:呈現粉紅色的小凸點,質地較硬,為早期發炎性痘痘的一種。 結節:屬於深層發炎性痘痘,通常沒有明顯膿液,但範圍較大且觸感堅硬,按壓會疼痛。 膿皰: 可見白色膿頭,屬於發炎性痘痘,內含膿液,若擠破恐造成色素沉澱或痘疤,建議避免自行處理。 囊腫:發炎情況嚴重,體積較大且深入皮膚底層,內含大量膿液,觸摸時明顯疼痛,若擠壓破容易留疤。 勿用手擠壓痘痘,避免感染,產生疤痕或色素沉澱。 額頭長痘痘原因、位置解析:額頭、太陽穴、髮際線及眉心 除了額頭容易長痘痘,周圍的太陽穴、髮際線與眉心等,也常出現痘痘,不同位置的成因略有差異。以下分別整理西醫與中醫的觀點,協助釐清長痘原因並找到改善方向: 額頭長痘痘原因 西醫觀點:額頭皮脂腺活躍,若長時間被瀏海覆蓋或使用含矽、泛醇等油性成分的洗髮精、髮膠、髮蠟等,卻未徹底清潔,容易造成毛孔阻塞,形成俗稱的「髮油痘」。 中醫觀點:與心火旺盛或血液循環不暢有關,常見於情緒壓力大、思慮過度的族群。若額頭反覆長痘,可能是壓力無法順利釋放,建議多補充水分、維持規律睡眠,有助於調整體質。 太陽穴長痘痘原因 西醫觀點:太陽穴位置為清潔死角,易因汗水、油脂累積,或長期佩戴眼鏡或帽子造成摩擦與毛囊發炎,誘發痘痘。 中醫觀點:與肝膽濕熱有關,可能反映肝臟負擔大、排毒不順,常與熬夜、飲酒、攝取高油高糖加工食品有關。建議可多攝取天然食材、避免暴飲暴食與接觸油煙污染。 髮際線長痘痘原因 西醫觀點:髮際線靠近髮根,若在使用髮蠟、噴霧等髮品後未確實清潔,或洗髮未沖洗乾淨,容易造成毛孔堵塞與發炎。 中醫觀點:中醫認為與濕熱上擾或肝經循行有關,也就是體內濕氣與熱氣過盛,上升至頭部所致,建議從作息與飲食著手調理。 眉心長痘痘原因 西醫觀點:眉心屬於T字部位,容易因內分泌波動、熬夜或壓力大而影響皮脂分泌,導致毛孔堵塞與痘痘生成。 中醫觀點:眉心反映心臟與肝臟機能,若長期焦慮、煩躁或情緒壓力大,容易導致肝氣鬱結,進而以痘痘表現於眉心。 額頭長痘痘怎麼消?痘痘改善4方法! 額頭長痘痘與青春痘的成因相似,若已出現紅腫或不適,可嘗試以下4種改善方法,幫助快速舒緩發炎與避免惡化: 冰敷:針對紅腫型痘痘,可冰敷5~10分鐘,有助於緩解發炎及疼痛感;冰敷時,使用乾布包裹冰塊,避免直接凍傷肌膚。 使用合適的保養品:針對油性肌膚者,建議使用清爽、無油、較不易致痘的保養品,以減少毛孔阻塞、降低發炎風險。 使用酸類:使用酸類保養品,例如水楊酸、果酸或杏仁酸等,有助溫和去角質、加速肌膚代謝;初次使用者建議從低濃度產品開始,同時注意保濕補水,避免皮膚過度乾燥。 使用痘痘藥物:症狀較為嚴重者,建議至皮膚科看診,醫師會視情況開立適合的處方,例如外用的過氧化苯、抗生素或A酸,或必要時開立口服藥物。 部分藥物無法於藥局自行取得,須經皮膚科醫師評估後開立處方,應遵照醫囑使用,切勿自行停藥或搭配其他藥物使用。 額頭長痘痘日常預防方法 想要有效改善額頭痘痘,除了藥物治療外,更應從生活習慣著手調整,有助減緩肌膚發炎、穩定油脂分泌,並維持健康膚況;美國國家衛生皮膚疾病研究所建議預防額頭長痘痘方法如下: 做好肌膚清潔:油脂堆積為致痘的主因之一,建議每日使用溫和、中性成分配方的臉部清潔產品,避免過度搓洗或使用含油性物質,以防毛孔阻塞。 避免用手擠壓:用手擠壓痘痘容易導致細菌感染,甚至留下凹疤與色素沉澱,建議讓痘痘自然消退或尋求皮膚科醫師協助。 定期清洗頭髮:瀏海遮蓋住額頭,易形成悶熱環境,增加皮脂分泌而導致痘痘生成。建議應定期清洗頭髮,尤其在流汗或使用髮品後。 清洗寢具:枕套、棉被與肌膚長時間接觸,容易沾附汗水、油脂與細菌,建議每週至少清洗一次,並保持乾淨與通風。 均衡飲食:飲食與皮脂分泌息息相關,避免食用過多油炸物或甜食,有助穩定油脂分泌與降低發炎反應。 充足睡眠與減壓:充足睡眠及適當的排解壓力,有助身體正常代謝,也能避免荷爾蒙分泌異常。 運動排毒:適度運動可促進血液循環與排汗,有助身體排除毒素、舒緩壓力,降低痘痘反覆發作的機會。

探索更多皮膚健康類別

看更多 皮膚健康 相關文章

皮膚保養/清潔

男女皆適用!教你5招保養基本功,讓皮膚健康又年輕

肌膚保養對於男生、女生都是必要的,不只讓人看起來體面,還能夠維持皮膚健康,並預防皮膚炎、皮膚癌(Skin cancer)等疾病,因此定期的肌膚保養千萬不可馬虎。《Hello醫師》將從男女肌膚的差異切入,教您5招懶人適用的保養基本功,無痛提升顏值,維持肌膚健康。 皮膚保養不是女人的專利 現在越來越多男性也會去看醫師,詢問如何保持年輕或淡化皮膚疤痕,而在乎外表是很正常的,肌膚保養不只可以讓外表更好看,也可以預防皮膚疾病,提升整體健康。 男性跟女性在皮膚保養上的些微差異,在於有些男性臉上有較多毛髮可以保護皮膚。男性也有比女性更多的膠原蛋白,可保持肌膚彈性,避免皺紋生長。然而,男性臉上的髮腺,又稱毛孔,會分泌較多油脂,讓男性比女性更容易長粉刺。 5招非做不可的保養基本功 清潔:使用清水和臉部專用的肥皂來清潔肌膚,以清除多餘的油脂、髒污和死皮細胞,減少粉刺的生成。(延伸閱讀:疫情洗手也要護手,原生植物精油清潔劑天然抗敏、零刺激) 保濕:臉部肌膚需要持續保水分的充足,否則乾燥的肌膚會較容易導致皮膚疾病和感染。(延伸閱讀:上班族保養警報!皮膚乾狂冒痘,5招保養你的肌膚) 防曬乳:防曬乳可以保護皮膚不受紫外線UVA及UVB輻射的傷害,降低皮膚癌及皮膚受損等風險。出門時,除了可以選用防曬乳,亦可搭配長袖襯衫、帽子或陽傘。(延伸閱讀:防曬乳多久時間補一次? SPF愈高愈有效?公開防曬乳的安全守則與迷思) 抗氧化劑:抗氧化劑可用來維持年輕的外表,許多的護膚產品都含有維生素C、維生素E或綠茶萃取物,這些都是很熱門的抗氧化劑;神經醯胺也是相當熱門的成分,甚至還有口服神經醯胺保健品,建議補充前還需了解其副作用及食用方式。 刮鬍子:男性可以使用溫水及刮鬍泡或刮鬍膠來整理臉部毛髮,雖然一般人認為3葉刮鬍刀是最好的選擇,但還是可以根據自己的狀況挑選其他適合的刮鬍刀。刮完鬍子後,記得使用鬍後保濕產品,來避免黑頭粉刺和毛髮倒生。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其他皮膚疾病

人人都會有!6招預防並改善橘皮組織

發現皮膚不平整、隆起,像橘子皮一樣嗎?橘皮組織(Cellulite)通常好發於大腿、臀部和腹部的皮膚,根據統計,約80~90%的女性會因不同程度的橘皮所苦,而橘皮組織雖然不會對健康造成危害,不過如果情況嚴重,外觀的改變可能會相當明顯,並為患者留下負面影響。 橘皮組織是什麼?人人都可能有! 任何體型和體重的人身上都有可能出現橘皮組織,根據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指出,身體產生橘皮的機制仍不清楚,但是一般認為橘皮與連接皮膚以及肌肉和脂肪的纖維束(Fibrous cords,一種結締組織)很有關聯。 橘皮組織的形成,是當皮膚底下的脂肪囤積,擠壓到真皮,導致皮膚隆起所產生的現象。脂肪擠壓到結締組織時,也會拉扯皮膚,造成凹陷,進而形成外觀凹凸不平的橘皮組織。 橘皮組織的數量以及其明顯程度,會受到生活型態、基因、體脂率、皮膚天生的厚度和年紀等影響,舉例來說,年紀上升時,橘皮會更明顯,因為皮膚也會開始變薄,且失去彈性。 女性容易得橘皮的原因 較不公平的是,雖然人人都有可能有橘皮,但女性出現橘皮組織的機率高達8~9成,但男性卻僅有1成,而且女性的橘皮組織在外觀上較男性明顯,3原因如下: 結構分布不同:上述提到的結締纖維組織,也是造成女性容易得到橘皮的主因之一,因為這種纖維在男性體內通常會呈45度交叉排列,纖維分布較密,使多餘脂肪不容易突出,而在女性身上則呈垂直排列,纖維分布較鬆散,導致脂肪容易擠壓突出,並形成橘皮。再加上女性因為需要生產,在骨盆等部位的脂肪量原本就較多,更容易導致橘皮的產生。 荷爾蒙:荷爾蒙也是影響橘皮的因素之一,不過目前科學無法確定男性荷爾蒙是否有抑制橘皮的效果,或是女性的雌激素會促進橘皮生成。雖然荷爾蒙對橘皮的作用仍不明,但可以肯定的是,脂肪細胞對雌激素和睪固酮(男性荷爾蒙)的反應確實不同,所以有可能使女性更容易形成橘皮組織。 體重與體脂肪:過多的脂肪堆積是形成橘皮的一大因素,不過,一旦形成橘皮,減重雖然可以改善橘皮的外觀,但並無法根除橘皮,因為雖然脂肪雖然減少了,但受擠壓、拉扯的組織並不會因此復原,康乃爾大學威爾醫學院(Weill Cornell Medical College)的皮膚科助理教授安東尼羅錫(Anthony Rossi)表示:「光是減肥不一定能擺脫凹凸不平的橘皮,解決這些受牽扯的組織才是重點。」 橘皮的預防勝於治療 根據106年台灣衛生福利部最新修訂的《化粧品得宣稱詞句例示及不適當宣稱詞句例示》中指出,若提到「預防脂肪細胞堆積、減少橘皮組織」等字句,即涉及宣稱療效及誇大,有可能因此受罰。可見橘皮組織確實難以根除,並非一般化妝品就做得到,民眾除了在選購前應該多加注意,更要有預防勝於治療的概念。 而市面上常見標榜消除橘皮的按摩霜,能夠暫時讓皮膚看起來平整,不過多餘的脂肪依然存在於皮膚底下,並無實際減少橘皮的效果,羅錫醫師也表示,按摩霜和其他常見的改善橘皮方式相同,大多都有保濕、保護老化皮膚的功能,雖有預防或短暫改善的效果,但真正消除橘皮的效果其實相當有限。 只要維持健康的體重,橘皮並不會影響人體的健康,因此一般不需要治療。然而,若嚴重影響外觀,改善橘皮的手術或治療也有許多選擇,包括冷凍溶脂(Cryolipolysis)、音波治療(Acoustic wave therapy)、其他侵入性手術等,但效果通常是暫時性的,可能持續數月至數年就漸漸失去效果。 各種治療橘皮的方式都有其優缺點和副作用,再加上需要自費,價格並不便宜,所以民眾應事先充分理解手術內容,並諮詢專業意見為佳。 6招自我改善橘皮外觀 在橘皮形成後,僅能盡量改善其外觀,並無法徹底根除橘皮,雖然有些手術聲稱能去除橘皮,但目前並沒有任何實驗證明其功效,因此預防橘皮產生還是改善橘皮的主要目標,以下提供6種自我預防橘皮產生和惡化的方式: 塗抹藥膏:研究證實塗抹含0.3%視黃醇(或視網膜醇,Retinol)的藥膏,能夠改善橘皮的外觀,因為視黃醇能增加皮膚厚度,改善凹陷的狀況。建議1日塗抹1~2次,不過需要使用長達6個月以上,才會有明顯效果。 增肌減脂:如果體重過重或體脂肪過高,那麼減重減脂或是增加肌肉,都能夠幫助改善橘皮的外觀。 多活動避免久坐:運動不僅讓肌肉緊實,也能有助橘皮的改善,同時,也能幫助身體的淋巴和循環。試著在生活翁加入一些運動習慣,例如:瑜伽、皮拉提斯、游泳、騎腳踏車、舞蹈、快走、甚至是爬樓梯都是不錯的選擇。 無毒健康飲食:少攝取酒精、咖啡因等刺激物,避免精緻澱粉和碳水化合物、飽和脂肪、也盡量避免服用安眠藥或利尿劑等藥物,建議多攝取蔬果、五穀類、纖維,並補足水分和維生素。 抗橘皮乳霜: 許多乳霜或局部治療方式都宣稱能加強皮膚的結構,進而減少橘皮塌陷的狀況,雖然外觀上可能有改善,不過效果較不直接且短暫,如果想嘗試的話,建議挑選含有咖啡因、視黃醇、果酸(Alpha hydroxy acids)或氨基非林(或稱胺茶鹼,Aminophylline)的藥膏。 乾刷排毒法:雖然尚未有實驗證實效果,但自古以來,都認為乾刷有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去除老化角質、刺激細胞生長等功能,進一步幫助身體排毒並刺激神經系統。建議在洗澡前進行乾刷,利用天然的絲瓜絡、或是一般的體刷,輕柔地順著同方向輕刷皮膚表層,一般認為對橘皮也很有幫助。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皮膚疾病

毒藤

毒藤的基本概念常春藤,又稱做毒藤(Poison Ivy),是一種會引發嚴重皮膚刺激,導致接觸性皮膚炎(Contact dermatitis)的植物。這種過敏反應是因為植物葉子、枝幹或根中一種稱為漆酚(Urushiol)的樹脂引起,若焚燒這種植物,其產生的煙霧可能也會影響肺部。 接觸到樹木毒素的人或關節炎(Arthritis)病患的皮膚會對毒藤有過敏風險,不過可以透過降低風險因素來控制,更進一步資訊請與醫師討論。 毒藤的症狀若對毒藤過敏,主要症狀可能會起疹子和水泡,這樣的症狀可能會持續數天或數週,其他症狀包含發癢和輕微疼痛。 此外,若吸入因燃燒藤蔓而產生的有毒煙霧也可能會呼吸困難(Shortness of breath)。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當紅疹散布到眼睛、嘴巴或生殖器 皮膚紅腫 長痘子 體溫超過攝氏 38 度 毒藤的致病因素接觸到本植物的任何一個部分或是藤蔓(樹脂)的油都可能導致過敏,若間接碰到黏有樹脂的物品,如黏在衣服、毛皮或配件上的樹脂,毒性則會持續很久並導致起疹。 毒藤的高風險族群及危險因子諸多職業容易接觸到毒藤,如: 農夫 森林護管員(Ranger) 園丁 消防員 建築工人 電纜或電話線施工人員 另外在露營、釣魚或旅遊時若到陌生的地方可能也會有較高風險接觸到毒藤。沒有上述風險因素不代表沒有接觸到毒藤的風險,更多資訊應諮詢專科醫師。 毒藤的診斷與治療這裡提供的資訊無法作為任何醫療建議的替代方案,建議諮詢醫師獲得更進一步資訊。 如何診斷毒藤? 一般不需要就醫或就診來診斷毒藤,因為紅疹會隨時間消失,不過某些情況下醫師會透過觀察和皮膚測試來看是否有皮膚炎的狀況。 如何治療毒藤? 最好的方法就是避開有毒藤蔓,學會分辨這種植物並且盡量避免接觸。在進行戶外活動或園藝工作的時候戴手套可避免接觸到毒藤。 一般來說,2~3週之內疹子就會消失,不過若疹子繼續擴散,醫師會開立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 來治療。若疹子或水泡導致感染,醫師會開立抗生素。此外美膚可樂洗劑(Calamine lotion)或燕麥皂等止癢乳液能減緩因紅疹起泡引發的燒灼感。在極端的病例中,若紅疹散布到臉部或生殖器官,可能會需要依靠注射或類固醇藥物來減緩症狀。(延伸閱讀:類固醇藥膏副作用很危險?擦了會變黑?教你類固醇用法,破解6大迷思) 毒藤的日常照護與居家療法下列日常照護與居家療法有助於您處理毒藤: 每天使用處方類固醇藥物,需要時可能會使用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口服藥,並在不再發癢時停藥。 在乾燥清潔的皮膚上塗抹類固醇軟膏或乳液,且劑量應循醫師指示。 使用止癢液,不過應避免在使用類固醇乳液或軟膏一小時內使用,因為類固醇會需要時間溶解。 若治療後發燒、嘔吐、下痢或紅疹惡化,或出現新的紅疹時應通知醫師。 若有任何問題請諮詢醫師以便更了解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傳染性皮膚病

膿瘍:定義、原因、症狀、治療及預防

膿瘍的定義膿瘍(Abscess)是皮膚化膿時,表面摸起來柔軟的腫塊,傷口周圍的皮膚會呈現粉紅色或深紅色。膿瘍一般用手觸摸即可感覺得到;膿瘍的中心點,通常充滿膿(Pus)與細菌等殘留物。 另外,膿瘍摸起來可能會有疼痛、微熱的感受,它會出現在身體任何部位,最常見患病的地方的有腋窩(腋下)、肛門、陰道附近(Bartholin gland,又稱前庭大腺),脊椎底部(Pilonida sinus, 又稱藏毛竇),牙齒周圍(牙膿瘍、牙根膿瘍),以及鼠蹊部(Groin)。 膿瘍的症狀通常過了一段時間後,膿瘍會變得愈來愈痛,而且會變成摸起來柔軟、微熱,可輕壓的腫塊。若時間再久一點,膿瘍內的發炎物質會鼓腫,對周圍組織產生壓力,中央會有類似開口的膿包「頭」,患者可看到內部堆積著膏狀內容物;有時膿瘍內的黏糊、膏狀內容物會從開口自行流出(膿瘍破裂)。 若膿瘍沒有妥善加以處理、照護,情況可能會變得更為嚴重。感染會擴散至其他部位的皮膚,有時也會隨著血液散布到身體的其他組織。如果感染情況擴散到身體其他組織,您可能會發燒、感到不適。體內的膿瘍較不容易發現,不過仍有些徵兆可以注意: 感染部位會有疼痛感 發燒、體溫過高 全身感到不舒服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若您認為自己患有膿瘍,請至皮膚科看診,交由醫師替您做進一步的檢查,特別是出現以下症狀,建議應盡快就醫,避免使病況加重: 長度大於1公分的瘡、潰瘍 瘡、潰瘍持續變大,而且愈來愈疼痛 瘡、潰瘍位在直腸、鼠蹊部或附近區域 發燒超過38.5度以上 膿瘍的紅色條紋消失 由於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與醫師仔細討論您的情況,才能找出最適合的醫療方法。 膿瘍的原因膿瘍是因為皮脂腺(Sebaceous gland)、汗腺(Sweat gland)阻塞,毛囊(Hair follicle)發炎,皮膚有細微傷口、穿孔造成。細菌穿過皮膚後,進入這些腺體,當身體防禦功能啟動要殺死這些細菌時,便形成發炎。 膿瘍腫塊中間的部分是液化狀態,含有已死亡的細胞、細菌與其他殘留物。腫塊會慢慢變大,造成周圍皮膚變得緊繃,附近的組織也跟著發炎,而皮膚緊繃、發炎正是導致疼痛主要原因。 膿瘍的風險因素免疫力較差的人,患有膿瘍的機會較大,因為身體抵抗感染的能力下降,因此屬於下列情況的人,較容易出現嚴重膿傷。 長期服用類固醇(Steroid) 接受化療(Chemotherapy)病患(延伸閱讀:化療副作用身心俱疲?癌友照護難題別害怕找人幫忙!醫:了解病況、保持樂觀) 糖尿病(Diabetes) 癌症(Cancer) 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AIDS,又稱愛滋病)(推薦閱讀:懷疑得 HIV?愛滋篩檢在家醫院都能匿名做) 鐮形血球貧血症(Sickle cell disease) 白血病(Leukemia) 周邊血管疾病(Peripheral vascular disorder) 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 嚴重燒燙傷患者 嚴重外傷患者 酒精成癮,或靜脈注射藥成癮患者 其他患有膿傷的風險因素另有:暴露在骯髒環境、接觸到皮膚感染病患者,以及不良衛生習慣。 膿瘍的診斷與治療膿瘍如何診斷? 醫師會先深入了解您的病歷、醫療記錄,另外也可能會詢問您下列問題: 有膿瘍的情況已經多久? 您是否記得有膿瘍的地方,是怎麼受傷的? 您是否有在服用或塗抹藥物? 您是否會過敏? 您在家是否曾經發燒? 醫師會檢查您的膿瘍與周圍腫塊。若膿瘍位在肛門附近,醫師也會做直腸檢查。若膿瘍位於手臂或腿部,醫師則會檢查您手臂下方或鼠蹊部的淋巴腺。 如何治療膿瘍? 較小的皮膚膿瘍,大多會在發炎物質流出後,腫塊慢慢變小,隨後傷口會自行結痂、癒合,不需要特別治療。然而較大的膿瘍可能就需要進行膿瘍手術。醫師會將膿瘍切開後,引流出膿瘍,以下介紹膿瘍治療的詳細步驟: 1. 膿瘍周圍的地方會使用藥物麻醉。 膿傷四周的皮膚範圍難以全部施行麻醉,但局部麻醉的做法可讓患者於引流手術中幾乎不會感到疼痛。 若膿瘍的腫塊很大,您可能需要服用鎮靜劑(Sedative)。 2. 醫師會於膿傷切開引流處覆蓋抗菌劑或消毒過的毛巾。 3. 隨後將膿瘍切開,將膿及殘留物完全引流乾淨。 4. 當潰瘍裡的膿完全排出後,醫師會於手術後將溼紗布,塞入原來膿瘍的空腔裡,讓傷口保持開放1~2天,以減少流血情況。 醫師之後會用紗布、繃帶將傷口覆蓋包紮好,告知您完整的居家照護方法,讓您自行回家靜養、復原。 當膿瘍的膿、殘留物完全流出後,患者大多都能立即解除不適感。 若您還是會感到疼痛,醫師可能會開立1~2天的止痛藥給您服用。 預防膿傷的生活習慣與居家照護下列生活習慣與居家照護辦法,能有效幫助您減少患有膿瘍的機會: 1. 定期用清水、肥皂清洗皮膚,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2. 刮除腋毛或身體其他毛髮時,請避免刮傷。 3. 若您有任何穿刺性傷口,請立即尋求醫師協助,特別是以下情況: 您覺得傷口可能會有殘留物。 您有上面提到的任何疾病。 您正在服用類固醇或接受化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頭髮/頭皮保養

頭髮一直掉怎麼辦?掉髮原因、症狀一次看

最近是否發現頭髮總是大把大把地掉?若只是掉幾根頭髮,通常是正常現象,不用緊張,但若掉髮嚴重,甚至出現髮旋禿或髮際線後退,就該特別注意了!《Hello醫師》帶您了解掉髮的徵兆、原因、診斷及治療方法。 頭髮掉太多的5大徵兆愛注意! 頂上毛髮逐漸稀疏:最常見的掉髮狀況,男性的髮際線會逐漸後退,形成M字形;女性的髮際線則維持不變,但部分頭髮會脫落,變得稀疏。1 圓狀或塊狀的禿頭:禿頭區域呈硬幣大小,皮膚光滑,通常只出現在頭皮,但也可能發生於鬍子和眉毛;此外,掉髮區域有時會出現搔癢感,或在毛髮脫落前感到疼痛。(延伸閱讀:掉髮嚴重?禿頭掉髮原因多!盤點4大掉髮類型) 突然脫髮:在梳頭、洗頭或稍微拉一下頭髮時就掉髮,通常為生理或情緒上的重大影響所致。這類型的掉髮會造成整體頭髮稀疏,而非特定區域。 全身性脫髮:癌症化療或重大疾病可能導致全身性的毛髮脫落,不過一般多會隨著治療結束或身體康復而復原。 頭皮的禿頭區域逐漸擴大:此為皮膚癬的徵兆,可能伴隨斷髮、發紅或腫脹,有時候還會滲出液體 1。 一直掉頭髮怎麼辦?5種掉髮原因報你知 掉髮原因複雜眾多,若您有掉髮的困擾,不妨確認自己是否屬於以下5種狀況: 家族遺傳:雄性禿通常為家庭遺傳,從男性的髮際線和禿頭區域往後退、女性逐漸稀疏的頭髮便可見一斑;另外,遺傳因素也會影響掉髮年齡、掉髮程度及禿頭範圍 2。 荷爾蒙失調:荷爾蒙改變和失衡可能導致暫時性掉髮,如懷孕、生產或更年期;此外,荷爾蒙也會受甲狀腺影響,若甲狀腺出問題,也可能造成掉髮。 身體病況:頭皮感染、皮膚疾病或拔毛症也容易引發掉髮。 藥物使用:癌症藥物、關節炎、貧血、糖尿病及甲狀腺疾病都會影響掉髮量 1,4,若攝取過量的維生素A也會造成掉髮。(延伸閱讀:化療一定會掉髮?斷食能餓死癌細胞?破解6大癌症治療的常見迷思) 其他掉髮原因:生、心理受到重大衝擊、髮型或醫學治療等因素。  如何診斷掉髮? 若懷疑有掉髮狀況,請先前往皮膚科接受專業醫師診斷。醫師會詢問症狀、家族病史及病況等,並搭配下列檢查做進一步診斷。 血液檢查:有助發現掉髮原因,如罹患甲狀腺低下 1。 拉髮檢查:醫師可能嘗試拉髮,檢視頭髮脫落的狀況 1。 頭皮切片檢查:透過刮頭皮、拔頭髮作為檢查樣本,檢視頭髮根部是否感染。 掉頭髮的3大治療方法 有些掉髮為永久性,有些則為暫時性,根據掉髮狀況,醫師會使用不同的治療方法,例如藥物、手術、雷射治療、戴假髮或髮片;以下為常見的3種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 若掉髮為疾病所致,就需優先治療該疾病;然而,若是因服用特定藥物而掉髮,建議諮詢醫師後再決定如何處置。 針對男性最常見的雄性禿,醫師一般會使用口服藥物或生髮水治療。口服藥可抑制人體中的的5α-還原酶,能避免睪固酮轉化為二氫睪固酮(DHT),以減緩毛囊萎縮;生髮水則可改善血液循環,刺激毛囊生長;兩者皆適用於早、中期禿髮治療 5。 根據研究,連續5年服用1mg的Finasteride後,不分年齡患者都有增髮情況,足見長期服用的療效 5;然而,若未定期服藥、未經醫師診斷擅自購買藥物或是自行切藥服用,可能會使療效大打折扣;因此建議及早赴皮膚科接受醫師診斷,遵從醫囑按時服藥,並定期回診,才能讓療效最大化。 此篇文章為Hello 醫師與歐嘉隆藥廠合作文章 TW-PRO-110021 Feb/2023 手術治療 針對永久性掉髮,醫師通常會建議進行植髮手術;植髮手術主要會將頭皮後方到2側的細小皮膚角栓和毛髮,移植至掉髮區域。 戴假髮和髮片 若不考慮藥物或手術治療時,也可選擇戴假髮或是髮片,解決掉髮後所造成的禿頭問題。 頭髮一直掉?改善掉髮靠這5招就對了! 除了手術或藥物治療外,以下5種生活習慣也助於改善掉髮問題: 攝取均衡營養 避免太過緊繃的髮型,如綁辮子、圓髮髻及綁馬尾等。(同場加映:搶救頭髮大作戰!7招小撇步有效預防掉髮) 減少拉扯頭髮 梳頭及洗頭時,溫柔地對待頭髮,並使用寬齒的梳子,減少拉扯狀況。 盡量不要燙髮,少用電棒、熱油等美髮用品。(同場加映:掉髮靠飲食還不夠!教你5方法找回美麗秀髮)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皮膚疾病

除痣別自己來!請找醫師避免感染留疤 醫師除痣4大方法報您知

每個人身上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痣,有些人因為偏信命理,擔心有些痣可能影響運勢,或單純覺得影響外觀,便動念想要除痣;就醫學角度來看,不論原因為何,都不建議您自行嘗試除痣,應該尋求專業醫師協助執行。《Hello醫師》以下介紹自行除痣可能會引發的風險,以及4種常見的除痣方法。 不該自己除痣的原因 專業有價,但總有人想DIY自己來,不過,若是除痣,就不建議DIY。(推薦閱讀:痣變大、痣多或長毛會變皮膚癌?認識痣的形成與原因) 自己除痣可能出現的最大問題,就是使用器具沒有消毒或消毒不完全,容易引發傷口感染;再者,自己除痣的方法例如抹蘋果醋、敷搗碎的大蒜、塗碘酒或用刀具刮,也不一定能完全除痣;以下2種自己除痣風險,更不可不防: 除痣風險1:除痣膏可能導致疤痕 坊間常見有些標榜免手術、免雷射的神奇藥膏,號稱只要塗抹在痣上,就能夠輕易除痣;這類產品除了效果有待確認,更令人擔憂的是其中可能含有腐蝕性化學藥劑,萬一不慎,可能產生明顯疤痕,可謂得不償失。 若遇見有人擺攤,號稱可便宜點痣,可能大多用的是此方法,雖然便宜,但可能產生的風險更大,建議讀者還是應該選擇專業皮膚科或醫美診所諮詢才保險又安全。(推薦閱讀:痘疤好困擾~皮膚科手術藥物助消除) 除痣風險2:黑色素瘤 另外1個自行除痣可能產生的風險,便是除到黑色素瘤(Melanoma),因自己未能警覺,反而導致癌細胞擴散;若是透過專業醫師診斷除痣,萬一發現黑色素瘤,就可以透過切片檢查,確定想除掉的痣是否為黑色素瘤,避免不必要捱細胞擴散風險。(推薦閱讀:曬傷恐增皮膚癌風險!黑痣變化要小心) 常見4種除痣方法 當您決定透過醫師診斷及除痣時,可能會用以下4種方式: 雷射:雷射除痣是相當常見的除痣方式,速度快,也不會造成太大傷口,但缺點是萬一痣所在位置在皮膚深處,去除成效不佳,通常需要2次以上才能完全去除。 電燒:電燒的原理其實跟雷射相似,但是由於電燒容易造成周邊組織熱傷害,產生疤痕的機率也較大,因此大多數仍會以雷射作為優先選擇。 剃刀刮除:在局部麻醉之後,醫師會使用剃刀狀的器具,水平沿著痣的表面,將痣刮除,產生的傷口不大,也不需要縫補。 手術切除:通常用在皮膚深處的痣或黑色素瘤;醫師會用手術刀將表面的痣,連同底下的組織一起挖出。開始切除手術前,醫師會先打局部麻醉針劑,手術所需時間約30分鐘,術後1週即可拆線;拆線後會留下1條細線狀的小疤,但比大顆且凸出的痣美觀,之後細線狀小疤痕也會慢慢消失,不必過度擔心。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頭髮/頭皮保養

頭髮分岔無光澤?公開7種天然方法保護頭髮,修護受損髮質

日常生活中,有許多行為和因素,都會悄悄地傷害髮質,例如陽光的照射、吹整頭髮時溫度過高或時間過長,以及有定期染髮、燙髮的習慣,都容易使髮質變得更脆弱且容易斷裂。 然而,為了替多數人解決受損髮質的困擾,現今市面上的護髮產品琳瑯滿目,選擇非常多,但其實除了須找到適合的護髮產品外,也要用對方式及搭配正確的生活習慣,才能真正修復和改善受損的頭髮喔! 究竟該如何保養頭髮,才能讓髮質變得更好?以下就讓《Hello醫師》為您介紹7種養出好髮質的生活習慣,以及天然又正確的護髮方法。 如何保養頭髮才正確?7個必知的護髮小撇步一次看 1. 維生素對髮質很關鍵 有些維生素會直接影響頭髮和指甲的健康,例如維生素A、維生素C、生物素(Biotin,又稱維他命B7或維生素H)和礦物質鐵(Iron),當人體有足夠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時,頭髮看起來也會更健康。另外,有些人可能聽過,給懷孕期間的媽媽們攝取的產前維生素(Prenatal vitamins),能有效改善髮質,不過,目前還沒有充分的科學證據能證實它們有明顯的改善效果。(推薦閱讀:年紀輕輕就長白髮?這樣做對付少年白) 2. 攝取Omega-3脂肪酸和抗氧化劑 海鮮不僅有幫助預防頭髮稀疏的效果,還可以讓頭髮看起來更有光澤。不妨多吃鮭魚、牡蠣、鯖魚、鮪魚、沙丁魚,它們含有豐富的肽(Peptide)和Omega-3脂肪酸,可以使您的頭髮更亮澤。另外,多補充含抗氧化劑的食物,可以對抗氧化壓力所導致的老化現象,例如核桃、花椰菜、番茄、藍莓、菜豆等。 3. 每隔1天再洗頭 洗髮精不僅可以去除頭髮上的污垢和汗水,同時也可以清除頭皮上的皮脂(Sebum),皮脂是皮脂腺產生的一種油性物質,適量的皮脂可以幫助頭髮更有光澤,但是如果皮脂過多,則會導致頭髮看起來更油膩。如果頭髮不是非常髒,或油性頭皮的話,不妨試試每隔1天再洗1次頭,這樣能讓頭髮看起來更健康。如果您想要每天洗頭的話,不妨用專門針對乾性髮質的洗髮精,或是嬰兒洗髮精,清潔力比較溫和,也不會完全的帶走天然皮脂。 4. 減少使用高溫塑型 許多人習慣在出門前,都會用電棒捲或離子夾來做各種造型,雖然可以隨意變換髮型很方便,但是這都是造成頭髮受損的行為喔!因為高溫會傷害髮質,所以,除了盡量少用高溫塑型之外,平常如果要吹乾頭髮,建議將吹風機維持在離頭部至少15公分的距離。(推薦閱讀:負離子吹風機哪裡好?頭髮快乾還保濕) 5. 洗澡水溫不要太高 如上述所說,熱能會傷害頭髮,所以,同樣的道理也是,若洗頭時的熱水太燙的話,也可能燙傷頭髮。如果沒有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的話,不妨試試用溫水或冷水來洗澡,較不易傷髮質,而且,洗冷水澡對健康也有許多好處,如促進血液循環等等。如果天氣冷,或是還不太能接受洗冷水澡的話,也可以在洗完身體和頭髮之後,用涼爽的水沖頭髮1~2分鐘。 6. 用天然植物油進行深層護髮 將半杯橄欖油加熱,不需要太燙,維持在皮膚可以接受的溫熱程度就好,並將溫熱的橄欖油均勻塗抹在頭髮上,再戴上浴帽。接著,用毛巾把頭包起來以維持熱度,並靜置至少45分鐘,累積裡面的水氣。時間到了之後,就可以用洗髮精將頭髮洗乾淨,並用潤髮乳柔順髮絲。 除了橄欖油之外,也可以選擇用椰子油,研究指出,椰子油能有效滲透頭髮的纖維,強健和修護受損髮質。先將頭髮浸濕之後,將椰子油塗滿在頭髮上,並用溫熱的毛巾將頭髮包起來,靜置一段時間後再洗乾淨。如果您不喜歡椰子油,也可以換甜杏仁油或荷荷巴油(Jojoba oil),都是有意改善髮質的好選擇。 另外,除了上述的濕髮護髮方式之外,也有塗在乾髮的方式:先沾一些椰子油在手掌上,再塗在頭髮上,並重複這個動作,直到頭髮充分吸收油脂,不要將頭髮直接泡在油裡,等待20分鐘後,就可以沖洗頭髮了。 7. 大太陽下帶戴帽子 紫外線(Ultraviolet rays)不僅會傷害皮膚,也會使頭髮變乾。如果髮質乾枯毛躁的話,請記得減少陽光下曝曬的時間,但如果不得已的情況下,頭髮已經過長時間曝曬後,可以在頭髮上擦一些純蘆薈凝膠,可能可以幫助修復損傷。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頭髮/頭皮保養

腋毛、鬍子愈刮愈粗?專家:這才是毛髮變粗的主因!

不少人認為經常刮除或修剪身上的毛髮,之後長出來的毛髮會更粗,甚至更濃密,而且不只是台灣,世界各地都有不少人相信這個說法。 因此許多女性會透過拔除或是雷射的方式來取代刮毛,甚至有母親為讓寶寶的眼睫毛長得又長又濃密,趁寶寶睡覺時,偷偷修剪他們的眼睫毛。究竟體毛是否會愈剪愈粗,或愈長愈多呢?以下《Hello醫師》就用科學研究及專家解釋來為大家解惑。 100年前就被打破的古老迷思 其實早在1920年,就已經有專家想了解毛髮是否會愈剪愈長,並對此進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刮除或修剪毛髮並不會對體毛的生長產生任何影響。 事隔50年後,醫學界在1970年再度發表另一個相關研究,研究採用5位男性作為觀察對象,要求他們為期一個月,只刮某一隻腳的腿毛,另一隻則保留腿毛,一個月後,發現有刮腿毛的腳,和沒刮腿毛的腳,上面的腳毛沒有任何的差異。 專家:粗細和顏色的關鍵是這2個 美國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醫學院皮膚科助理教授表示,刮除毛髮並不會使毛色更深,或是讓毛髮更粗,因為長出來的頭髮已經是死的,並不會影響位於皮膚深處還有活性的毛囊。當頭髮自然長出時,因為頂端是自然尖尖的,所以看起來比較細和稀疏,但如果刮除毛髮或是修剪之後,會使頭髮頂端變鈍鈍的,看起來就會比較粗。實際上,決定體毛粗度的,是毛囊的大小,而給予頭髮和皮膚色素(Pigment)的黑色素細胞,才是決定毛色深淺的關鍵。 一般的健康毛髮,應該整根都是均勻的粗度,如果接近毛髮的根部部分比較細的話,可能是代表許多問題的徵兆。毛髮的生長週期分為3個階段,包含生長期(Anagen)、退行期(Catagen,又稱退化期)和休止期(Telogen,又稱靜止期),不論在哪個階段刮毛,都不會影響頭髮的生長。 刮毛不會讓皮膚暗沉,過度摩擦才會 除毛無非就是為了視覺上更雅觀;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刮毛不會讓毛髮更粗更濃密了,但是有些人可能會有另外一個問題:是否反覆刮毛會讓該部位的膚色更暗沉? 對此,研究毛髮超過30年的生物學家Kurt Stenn認為,刮毛不會讓皮膚變黑,他認為視覺上皮膚看起來更黑,可能是因為刮除之後留下來的毛渣,並不是因為除毛本身的問題。 不過,腋下或腹股溝(Groin)等大家定期除毛的區塊,之所以會變黑,可能是因為皮膚受到持續的摩擦所導致的,當皮膚紅腫、發炎或被刺激時,就會讓該部位的顏色變深。同理,如果您經常除毛,但用來除毛的工具或使用方式不對,而讓皮膚受到大力摩擦的話,也可能讓膚色暗沈。以下就提供大家正確、理想的刮毛方式,達到乾淨又清爽的效果。 乾淨又清爽,除毛3妙招! 使用鋒利和乾淨的除毛刀:每當除毛刀的刀片變鈍,或發現生鏽時,都應該要更換再用。 搭配除毛用的潤滑凝膠:不妨在刮毛之前,在除毛部位塗一些保濕凝膠或乳霜,會比較滑順好刮。 除毛後記得保濕:除毛之後,使用乳液保濕肌膚,能幫助皮膚保持軟嫩光滑。 最後,如果您發現臉上或身體的毛髮突然增加,可能是藥物副作用,或是有潛在疾病的跡象,請盡快諮詢專業醫師。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頭髮/頭皮保養

頭髮濕濕馬上睡?小心細菌在頭皮孳生

忙碌一整天回到家,有時真的沒力氣洗澡,好不容易洗完澡後,又得再花個5~10分鐘把頭髮吹乾,若頭髮很長或天氣炎熱,有時還會吹到滿頭大汗,彷彿又洗了一次頭。 您是否時不時會興起,乾脆不要用吹風機,只用毛巾擦乾頭髮就好的想法呢?不過長輩時常告誡頭髮沒吹乾很容易感冒,是真有其事嗎?《Hello醫師》將為您說明頭髮不吹乾直接睡覺會對健康有何影響。 頭髮濕覺得冷,是不是感冒了? 頭髮沒吹乾會導致感冒的感覺,可能來自於我們對體溫感知的誤解。 當我們感冒時,身體的恆定體溫將升高,使我們更容易感到寒冷,但是這並不表示就會造成感冒;然而,由於我們對感冒的印象總是跟身體虛冷掛勾,因此當身體感到寒冷時,我們就會有要感冒的感覺。事實上,感冒產生的原因源自感冒病毒入侵體內,身體覺得寒冷跟病毒入侵並沒有直接關聯,只要病毒沒有進到您的身體裡,不管有沒有吹頭髮、被風吹或是被雨淋,都不會引發感冒。 頭髮濕睡覺,小心頭皮細菌大爆表 大家都知道,潮濕又溫暖的環境是細菌生長的溫床,當您沒吹頭髮便躺床準備入睡,細菌便有一個完美的生長環境。 馬拉色菌(Malassezia)是最常在頭皮生長的細菌,您可能對它的名字有些陌生,不過您可能對它的所造成症狀感到熟悉,如頭皮屑和脂漏性皮膚炎(Seborrheic dermatitis),此2種皮膚問題皆由它引起。 根據過敏期刊報導,1顆枕頭上可能有4~16種菌叢,假如沒有經常更換枕頭套和清洗枕頭的習慣,枕頭上所累積的細菌量可能相當可觀,若再加上濕漉漉的頭髮所提供的潮濕環境,造成細菌繁殖,並提高感染脂漏性皮膚炎,造成頭皮發癢或出油也不是什麼意外的事。(推薦閱讀:頭髮濕濕可梳嗎?梳頭髮的好處看這邊) 頭髮濕容易斷裂、增加隔日整理難度 睡覺的時候,總免不了翻來覆去,不過在頭髮沒吹乾的情況下,可能會提高頭髮斷裂的機會,有些朋友可能會將長頭髮綁成馬尾或包包頭,並免潮濕的頭髮在睡覺的時候,一直觸碰到臉造成不適,但是這樣做反而會加劇頭髮受損的機會。(推薦閱讀:年紀輕輕就長白髮?這樣做對付少年白) 除此之外,如果您很討厭早上花費大把的時間整理頭髮,那最好還是把頭髮吹乾再睡覺。帶著水分的頭髮,在您睡覺的時候,會經由枕頭的「巧手」,讓您在早晨梳洗的時候,能夠見識到出人意料的抽象髮型。頭髮經常亂翹的朋友都知道,有時候頭髮的雜亂超出一個程度時,那就不是用手沾沾水壓平能夠處理的小事了,在繁忙的上班日,亂翹的頭髮不僅可能讓您遲到,更可能打壞了一天的好心情。 頭髮不吹乾?這3件事你一定要做! 有時候實在太過勞累,不想把頭髮吹乾也是人之常情,您不妨可以試試看以下的折衷方式,取得休息與保護頭髮之間的平衡點。 護髮:使用護髮產品如:護髮乳、潤髮乳或髮膜,可以幫助頭髮的毛鱗片閉合、減少頭髮因摩擦或拉扯而斷裂或是在早上的時候糾結成一團的機會。另外,也有人會使用椰子油進行護髮,其實也能達到相同的效果。(推薦閱讀:頭髮分岔無光澤?7天然方式修護髮質) 使用絲質枕套:這種材質的枕頭套比起一般的枕套來得更加滑順,除了可以讓頭髮比較不容易打結之外,低摩擦力也比較不容易刺激臉部肌膚。 加減吹一點:雖然聽起來有些廢話,但是盡量讓頭髮殘留的水分減少,的確可以減少前面所提狀況發生的機會。建議用毛巾將大多數的水分吸乾後,再使用吹風機,如果要選擇吹得半乾,建議先把頭皮和頭髮根部的地方吹乾,因為這些地方最容易產生細菌,剩餘的部分就讓它自然乾吧!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皮膚疾病

酒糟肌是什麼?如何保養?酒糟性皮膚炎7大症狀、原因及治療

許多人只是短暫於陽光下曝曬,或與朋友小酌一番,臉頰就嚴重泛紅,這種臉部皮膚容易發紅的症狀,是一種稱為酒糟性皮膚炎的疾病。若發作部位在鼻子,除了明顯變紅,甚至有一顆顆突起物,所以也被稱為「酒糟鼻」。 究竟酒糟性皮膚炎的原因及症狀為何?又該如何改善?讓《Hello醫師》來為你一一介紹。 酒糟肌是什麼?認識酒糟性皮膚炎 酒糟(Rosacea)又稱酒渣或玫瑰斑,是一種出現在臉部的皮膚炎,會導致血管更明顯,使臉部發紅,甚至可能會出現一顆顆的紅色膿包,並常會持續數週甚至數月。 有時酒糟的症狀,會讓人被誤認為是天生臉頰紅潤或有痘痘肌。此外,雖然名稱有個「酒」字,但酒糟和喝酒,並沒有絕對的關係。 酒糟肌7大症狀:臉頰泛紅、長丘疹 酒糟發作時,臉頰、鼻子、下巴和額頭會明顯發紅,但很少會出現在脖子、頭部、耳朵或胸部。 過一段時間後,可能會在患部的皮膚底下看到血管破裂的跡象,使血管變厚和腫脹。高達半數的酒糟鼻患者會感覺眼睛不適,出現發紅、腫脹和疼痛等以下症狀: 皮膚有刺痛和灼熱感 皮膚粗糙和乾燥 鼻子腫脹呈球狀 毛孔粗大 眼皮血管破裂 眼皮有突起物 看不清楚 酒糟性皮膚炎4大原因 造成酒糟鼻的確切原因,醫界尚無定論,以下是極可能的原因: 基因遺傳:家族病史有酒糟,後代也可能遺傳到這種疾病。 血管問題:可能是因為臉部血管問題造成皮膚發紅,太陽造成的傷害,可能讓泛紅面積變大。 由蟎引起的過敏:蟎體型通常非常小,需要用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其中一種名為毛囊蠕形蟲,通常生活在人類的皮膚上,雖然對人體無害,但有些人對蟎較敏感而過敏;過多的蟎也會導致皮膚產生過敏反應 。 腸道細菌的刺激:幽門螺旋桿菌通常會存在於人的腸道中,但研究指出,這種細菌會增加一種稱為胃泌素(Gastrin)的消化激素,而這可能會使皮膚看起來更紅。 此外,如果符合下列的條件的話,罹患酒糟的機率會更高: 膚色淺 年齡介於30~50歲 女性 有嚴重的痤瘡(Acne) 有抽菸習慣 酒糟肌8大致病因子 熱飲和辛辣食物 紅酒和其他酒精飲料 極端的溫度變化 陽光或風 情緒變化 運動 各種化妝品 擴張血管的藥物,包括某些降血壓藥。 酒糟肌用哪些保養品?有哪些飲食重點? 酒糟目前並沒有良好的治癒方法,但是可以透過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配合專業醫師的治療,來控制或減輕紅腫的症狀。以下是平時在生活中,能幫助減緩症狀的居家療法: 塗防曬乳:出門前記得擦防曬乳,建議選SPF 30以上的防曬產品,或是戴帽子,避免臉部遭陽光直射傷害。 用成分溫和的產品:避免使用含酒精、香料、金縷梅(Witch hazel)和其他刺激性成分的清潔劑和保養品;洗完臉後,請用柔軟的布輕輕擦乾皮膚。 使用保濕霜:天冷的時候更該使用,因為低溫和風吹會讓皮膚乾燥,更容易發紅。 按摩臉部:以畫圈的方式輕輕按摩臉部皮膚,從臉的中心開始,朝耳朵的方向向外延伸。 待在室內:盡量遠離熱能和陽光,在有空調的室內可以避免症狀惡化。 實行抗發炎飲食:如地中海飲食(Mediterranean diet)等抗發炎飲食,都可能幫助緩解症狀。 情緒管理:照顧好情緒也很重要,如果您因酒糟而對外表沒有信心,或是泛紅的症狀嚴重,都可以尋求專業醫療協助,若不治療,症狀可能變得更加嚴重。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