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健康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可保護身體內部的器官免於受到外部的傷害,以維持人體健康。皮膚的重要功能有調節體溫、阻隔外來病源,避免人體受到感染等。

基礎知識

皮膚健康

病毒疣原因與初期症狀?醫師解析4大種類、藥膏與冷凍治療

病毒疣是一種常見的皮膚問題,會在手、腳或臉部形成粗糙突起。到底病毒疣初期照片長怎樣?感染原因有哪些?如果不治療會怎樣?《Hello醫師》邀請新光醫院皮膚科醫學美容中心主任唐豪悅,為您解說病毒疣感染原因、種類、治療方式(藥膏、冷凍治療)與常見疑問。 病毒疣是什麼?感染原因有哪些? 病毒疣是一種由人類乳突狀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 HPV)引起的皮膚病變。當病毒經由皮膚細小破口進入後,會使表皮細胞異常增生,形成表面粗糙的小突起。 目前已知的HPV類型超過百種,不同型別會造成不同外觀與部位的病灶,例如:手部常見的尋常疣、臉上的扁平疣、腳底的足部疣,以及生殖器部位的「菜花」。 唐豪悅醫師說明,「接觸傳染」是病毒疣的主要傳染原因,並可分成「直接接觸」與「間接接觸」等2種: 直接接觸:與帶有病毒疣的人皮膚接觸。 間接接觸:共用毛巾、拖鞋,或在游泳池、公共澡堂、健身房等潮濕環境赤腳活動。 唐豪悅醫師提醒,病毒疣的潛伏期為2~4個月,因此許多人往往感染了而不自知;此外,相較於健康的成人,免疫力低下的族群,如兒童、愛滋病或癌症患者等都特別容易感染。 病毒疣種類有哪些? 依發生部位與病毒型不同,病毒疣可分為以下4類: 種類 外觀與症狀 常見位置 常見HPV類型 尋常性病毒疣 粗糙顆粒狀,膚色或棕色 手掌、手背、手指 HPV2、4 扁平疣 平滑、扁平小丘疹,常成片出現 臉部、手背 HPV3、10、28 足部疣(Plantarwart) 表面平滑,內有黑點,走路壓迫會痛 腳底 HPV1 生殖器疣(菜花) 花椰菜狀小顆粒,具高度傳染性 生殖器、肛門周圍 HPV6、11 病毒疣和雞眼有什麼不同? 不少人將「疣」跟雞眼搞混,不過雞眼是皮膚長期受到壓力而產生的角質化硬結,不會傳染給他人。 疣和雞眼的主要差異在於,疣在刮除患部的角質後,通常會出現許多小黑點。那些黑點都是血管硬化所致。 項目 病毒疣 雞眼 成因 HPV病毒感染 長期摩擦或壓力 外觀 粗糙,刮除後可見黑點或小出血點 表面光滑,刮除後中心有凹洞 是否傳染 會傳染 不會傳染 治療方式 冷凍、酸類藥物、免疫治療等 減少壓力來源、酸類藥物、冷凍治療 病毒疣有黑點 病毒疣有黑點 病毒疣初期症狀與照片 病毒疣的外觀是往外凸起的圓頂狀丘疹,表面摸起來有粗糙的角質,並呈現高低不一的棘狀突起;老一輩稱之為「魚鱗贅」。 病毒疣的病程與病徵變化如下: 潛伏期:感染後暫無明顯症狀。 初期:出現粗糙斑塊或小突起。 成熟期:表面可見黑點,刮除後可能有小出血點。 穩定期:若未治療,病灶可能維持多年,甚至擴散變多。 病毒疣初期照片 病毒疣治療方法:冷凍治療、藥膏 唐豪悅醫師表示,健保給付的治療方式主要有2種: 冷凍治療:利用液態氮的極度低溫讓表皮組織壞死,適合用在單發性病毒疣上,一般需要接受4~6次的療程才會痊癒,但好處是不太會留下疤痕。 外用藥劑:水楊酸是治療病毒疣的常見外用藥,透過將感染的組織軟化後進而去除疣體。不過有些疣的角質較厚,建議先修剪部分厚皮,再使用外用水楊酸藥膏、藥水或是貼布進行治療。針對多發性病毒疣的治療,則可使用三氨醋酸,但治療時間相對更長,需數週至數月才能將病毒疣完全消除。 部分民眾會透過民俗療法治療病毒疣,儘管可能康復,但病毒疣本就有一定機會自行消失,故難以辨別是否為民俗療法所致。然而,因為病毒疣有傳染力,建議最好還是主動就醫治療。 病毒疣冷凍治療多久會好? 冷凍治療效果因人而異,通常需4~6次以上,每次間隔1~2週。 手掌、腳底因角質厚,治療時間約需1~2個月。 可能出現「甜甜圈疣」現象,即原處痊癒但周圍新長一圈疣。 病毒疣不治療會怎樣?會自己好嗎? 部分病毒疣可在數年後自行痊癒,尤其是兒童族群,但也可能: 愈長愈多,擴散到其他部位 傳染給他人 造成走路或使用手部時疼痛 因此,唐豪悅醫師建議最好及早治療,以免影響生活與傳染他人。 病毒疣會傳染嗎?如何預防? 病毒疣透過直接接觸(皮膚對皮膚)或間接接觸(共用毛巾、鞋子、地板)傳染,所以凡是進出人多且容易接觸皮膚不同部位的公共場合時,都注意衛生清潔、降低肌膚接觸機會。 病毒疣的4個預防重點: 避免共用毛巾、拖鞋。 公共場合(游泳池、澡堂、健身房)務必穿拖鞋。 保持皮膚乾燥,特別是腳底。 勤洗手,且需用肥皂或洗手乳,而非單純酒精,因酒精無法殺死HPV。 病毒疣常見問題 病毒疣會復發嗎? 病毒疣復發與否,取決於個人免疫力與「接觸感染」的頻率。一般而言,好發於手部、足部的尋常性病毒疣復發性較低,若免疫力正常且手腳未有濕疹或傷口,即便碰觸病毒帶原者或物體,感染機率也不高。 然而,生殖器疣的傳染性較高,若治療未完全消滅病毒,再次復發的機率極高,因此建議在治療完成後仍應回診追蹤。 HPV疫苗能預防病毒疣嗎? HPV疫苗(四價、九價)主要能預防HPV6、11、16、18等型別。 僅可預防生殖器疣(菜花)。 無法預防其他皮膚疣,如手疣、足疣、扁平疣。 病毒疣一直長怎麼辦? 若病毒疣治療後仍反覆出現,可能原因包括: 病毒型較頑固 治療不完全 免疫力不足 醫師可能會改採電燒、切除,或免疫相關治療來控制。日常生活中應維持充足睡眠、均衡飲食,增強免疫力。 病毒疣會變成癌症嗎? 大部分病毒疣不會變成癌症,但有少數特殊情況: 疣樣表皮發育異常:罕見遺傳疾病,長期大量疣在日曬下可能演變為皮膚癌。 波文樣丘疹病(BowenoidPapulosis):由HPV16引起,可能在生殖器或肛門附近演變為癌症。 長病毒疣保險會理賠嗎? 是否理賠取決於保單內容。 外用藥:通常不屬於理賠範圍。 冷凍治療、電燒、切除:屬於門診處置,需符合「2-2-6條款」才可能理賠。建議民眾檢視自身保單條款,或洽詢保險公司。 相關文章:《早安健康》病毒疣不治療會怎樣?病毒疣初期症狀、藥膏與冷凍治療比較

探索更多皮膚健康類別

看更多 皮膚健康 相關文章

皮膚健康

如何避免帶狀疱疹?帶狀疱疹症狀、治療及預防全整理

帶狀疱疹俗稱「皮蛇」,發作時常讓人痛不欲生,包括年紀越大疾免疫系統低下時,愈容易反覆發作。 除了從飲食、日常習慣著手,增強免疫力以預防帶狀疱疹發作外,究竟哪些人應該施打疫苗?哪些人則不建議施打疫苗?施打帶狀疱疹疫苗會有哪些副作用?讓《Hello醫師》和您一起迎戰皮蛇的威脅。 什麼是帶狀疱疹(皮蛇)? 帶狀疱疹(Herpes Zoster)是什麼?小時候得過水痘,痊癒之後病毒會繼續留在身體的感覺神經節中;當年齡增長、免疫力下降時,病毒會再次作亂,沿著神經節長出條狀的水泡性皮疹;帶狀疱疹通常發生在單側、呈帶狀分布,所以又常被稱為「皮蛇」。 帶狀疱疹多久會好?症狀有哪些? 帶狀疱疹會長出一連串的紅疹,之後再冒出水泡、化膿、結痂,歷經幾週後會慢慢康復。不過痊癒後最令人煩惱的是會有後遺症,如出現慢性神經痛,患者可能會面臨突如其來發作的刺痛或抽痛,甚至像是被電到的抽痛感。長期下來也可能影響到日常生活作息、工作及心理狀況。 帶狀疱疹高危險族群:免疫力低下者 根據疾管署估計,國人感染帶狀疱疹的機率是32.2%1,帶狀疱疹(Herpes Zoster)通常與免疫系統功能下降有關,因此最容易發作的族群包括年長者、慢性病患者、免疫功能受損者,包含以下族群: 50歲以上(因細胞免疫CMI反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自然減弱,CMI即Cell-Mediated Immunity,帶狀疱疹的體質原因是CMI失效變弱而無法抑制潛伏的水痘帶狀庖疹病毒) 慢性疾病(三高、腎臟病)2,3 曾感染水痘或帶狀疱疹 4,16 新冠肺炎確診者 5 生活作息不正常或壓力大 6,7 惡性腫瘤患者 器官移植者 接受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者 8 正在或預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或小分子免疫調節劑 ( 如 JAK 抑制劑 ) 者 17 人類免疫不全病毒(HIV)感染者(患病率高達30%,發病率為千分之40~50人年)9 如何預防皮蛇? 根據台灣家庭醫學會統計,50歲以上的人有將近95%都曾罹患過水痘,而這些人也承擔著帶狀疱疹復發的風險,所以施打帶狀疱疹疫苗對於50歲以上的人來說相當重要10。 因此,建議50歲以上未曾接種過帶狀疱疹疫苗的民眾,或是屬於帶狀疱疹高危險的成人,不論之前是否有水痘或帶狀疱疹病史,若想避免皮蛇所帶來的威脅,可視個人健康情況接種帶狀疱疹疫苗,以降低感染帶狀疱疹、疱疹後神經痛的風險。 哪些人不能施打帶狀疱疹疫苗? 雖然50歲以上都建議施打帶狀疱疹疫苗,不過建議仍應考量自身情形,與醫師討論是否適合施打: 孕婦 對帶狀疱疹疫苗、明膠、抗生素過敏的人 白血病 結核病 淋巴癌 正在化療病人 使用高劑量類固醇者8 帶狀疱疹疫苗常見副作用 局部注射部位(如疼痛、發紅、腫脹、搔癢) 紅腫 肌肉痛 頭痛 疲倦 發抖 發燒11 提升免疫力:注意飲食、生活作息向帶狀疱疹說再見 除了施打帶狀疱疹疫苗之外,我們也可以從飲食、生活作息來調整身體,加強免疫力12: 生活作息正常:避免熬夜、睡眠充足。 適當的紓壓:避免壓力、負面情緒累積,可以藉由運動紓壓。 健康飲食:可多補充抗氧化的蔬果來增強免疫力,例如綠花椰菜、地瓜葉、奇異果、胡蘿蔔、白蘿蔔、茄子、洋蔥、鳳梨、木瓜、西瓜、番茄、葡萄、香蕉等13。 維生素B群:可促進細胞的新陳代謝,以維持細胞黏膜的健康,也與製造抗體的免疫功能有關14。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NP-TW-HZU-OGM-230001 | Date of preparation: June 2023 更多疾病相關資訊,請諮詢專業醫護人員


皮膚炎

皮膚發炎有傷口?紅腫恐釀蜂窩性組織炎!9大病徵要注意

不少人都曾聽聞過蜂窩性組織炎這個可怕的疾病,甚至是身邊或多或少都曾有人罹患過嚴重程度不一的蜂窩性組織炎。當不小心受傷而沒有做好患部照護,進而造成細菌感染時就容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不過為什麼會導致蜂窩性組織炎?當皮膚發炎、有傷口時是否就會容易導致蜂窩性組織炎?嚴重時甚至可能得截肢?讓《Hello醫師》告訴你什麼是蜂窩組織炎,又有哪9大病徵發生時你就該注意! 什麼是蜂窩性組織炎?為什麼會有蜂窩性組織炎? 人的皮下脂肪層是類似蜂窩狀的組織,當有細菌入侵到皮下組織後會引起發炎、紅腫、發熱、疼痛的反應時,這就是蜂窩性組織炎(cellulitis),引起發炎的細菌以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或鏈球菌(Streptococcus)這2種最為常見。 為什麼會有蜂窩性組織炎?這是因為當細菌從傷口侵入到真皮和皮下組織釋放毒素,會在組織的縫隙中生長,引起發炎反應。蜂窩性組織炎發作前通常是有小傷口,像是蚊蟲叮咬、小擦傷、割傷、香港腳所引起的皮膚龜裂,這些傷口很容易被大家忽略。 細菌會因此有機可趁進入到傷口裡面。不過有些蜂窩性組織炎的致病菌是經由血流到皮下組織再引起局部感染,因此有些蜂窩性組織炎是沒有傷口的。那麼有哪些人容易感染蜂窩性組織炎?以下列舉出常見的9大病徵,快來檢查自己是不是蜂窩性組織炎的高危險族群: 口腔衛生習慣不佳者(延伸閱讀:5招維持口腔衛生) 有罹患香港腳 其他沒黴菌感染 血液循環不良 皮膚有傷口 糖尿病患者 靜脈曲張、水腫 慢性疾病 過胖 (延伸閱讀:腿部冒青筋、長蜘蛛紋?得了靜脈曲張3大療法這樣治!) 蜂窩性組織炎症狀:不會覺得癢! 在感染蜂窩性組織炎後,初期會有下列症狀: 紅:傷口及四周皮膚會發紅。 腫:受傷部位表面會隆起。 熱:受傷部位會微微發熱。 痛:受傷部位、四周皮膚會疼痛、化膿。 不少人以為蜂窩性組織炎也會讓皮膚癢癢的,其實這是錯的。蜂窩性組織炎是皮膚有傷口造成的細菌感染,症狀以「紅、腫、熱、痛」為主,所以並不會出現發癢的症狀。(推薦閱讀:不理傷口!皮膚裂小心蜂窩性組織炎) 除了上述症狀,有些會合併發燒、畏寒、全身倦怠、頭痛、關節痛。如果患部出現水泡、四肢無力、癱軟或有強烈睡意,則很有可能代表細菌已經開始擴散,必須馬上就醫治療。若感覺到皮膚有點發癢時,也許是過敏而不是蜂窩性組織炎。(延伸閱讀:找出過敏原) 不過都是蜂窩性組織炎,為什麼有些人能不藥而癒,有些人可能會截肢或是危及生命?這是因為感染深度不同的原因,蜂窩性組織炎僅在皮膚表層有感染,但若感染到皮膚深處時,會導致「壞死性筋膜炎」(necrotizing fasciitis),會引起敗血症、截肢,或是生命上的危險。 蜂窩性組織炎會讓傷口周圍紅腫、發熱、疼痛。 蜂窩性組織炎可以先局部冰敷 當有蜂窩性組織炎的症狀出現時,務必要馬上就醫,醫師會按照嚴重程度來決定要如何治療: 冰敷:蜂窩性組織炎的傷口會紅腫、發熱,可以先局部冰敷減緩症狀,但也不宜敷太久,每冰敷10分鐘就要休息50分鐘,每天4~6次。 口服或是注射抗生素:輕微的蜂窩性組織炎以抗生素治療為主,可能需要持續服用7~14天才能痊癒。 手術清除壞死組織:若傷口已經有化膿,必須要切除壞死組織再做清創的處理。若更嚴重時,有些則需要做皮膚重建或是截肢。 有些人疑問,蜂窩性組織炎是不是直接去皮膚科看就好?其實蜂窩性組織炎是細菌感染所引起的,所以要去掛「感染科」才會得到正確的診斷以及治療,因此別掛錯科了! 5大照護法、預防蜂窩性組織炎 能不能預防蜂窩性組織炎找上門?答案是可以的,只要按照下列居家照顧,便能輕鬆預防蜂窩性組織炎: 皮膚有傷口時要及時處理 觀察傷口是否有出現紅腫痛的症狀 治療香港腳或是其他黴菌感染疾病 均衡飲食加強抵抗力 糖尿病患者循環不佳,須每天檢視雙腳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皮膚疾病

脂肪太多變成瘤?認識「脂肪瘤」:別怕脂肪瘤、變惡性腫瘤機率低

有些人到了40歲後會發現手、腳開始長出突起的顆粒物,按下去不會痛,有時還會稍微移動,一長就是10幾年,對身體似乎沒什麼影響,其實這就是所謂的「脂肪瘤」。脂肪瘤是很常見的皮膚病灶之一,但脂肪瘤是因為太胖、脂肪太多才發生嗎?如果會痛怎麼辦?又是否會變形成為惡性腫瘤呢?就讓《Hello醫師》帶你一起認識脂肪瘤究竟是什麼。 脂肪瘤是什麼? 脂肪瘤的成因有哪些? 脂肪瘤(Lipoma)是皮膚常見的良性腫瘤,是脂肪組織所增生的腫瘤,意思是只要有脂肪的地方都有可能會長脂肪瘤。(延伸閱讀:良性脂肪瘤) 脂肪瘤多長在皮下,有一層薄博的纖維膜包被,裡面有很多纖維束,這些纖維束會錯綜排列,並且形成很多間隔,通常都長在頸部、手腳、額頭、軀幹這些部位。不過有些脂肪瘤會含有較多的結締組織或是血管,形成較複雜的脂肪瘤,例如長在腎臟上的良性血管肌肉脂肪瘤就是其中之一。 脂肪瘤的臨床表現可能為單顆或多顆,若是在身體多處部位都有長出脂肪瘤,就稱為多發性脂肪瘤。長脂肪瘤的部位通常不會覺得疼痛,大小通常在直徑5公分以內,邊界清晰,用手稍微推一下的話可以移動。除非脂肪瘤太大影響到美觀或是有疼痛感才需要動手術切除,否則一般的脂肪瘤都是良性腫瘤,很少有惡化的可能。 至於脂肪瘤的成因仍沒有定論,目前推定是體質問題以及家族遺傳,有些人一次會長很多顆,切除後有高機率會復發,但大部分的脂肪瘤都是良性腫瘤,沒有壓迫到神經或是感覺疼痛其實不需要馬上切除。 哪些人容易長脂肪瘤? 一般來說,很難預測哪些人會長脂肪瘤,不過目前醫學界整理出下列3個原因可能與脂肪瘤有關: 40~60歲的中年人:有些小孩或年輕人身上也會長脂肪瘤,但大多發生於中年人身上,且不會因性別有所影響,不論男女皆有機會長脂肪瘤。 特殊疾病:多發性缺陷瘤症候群(Cowden syndrome)、家族性大腸瘜肉症合併有表皮樣囊腫(Gardner’s syndrome,又稱嘉得氏症)都有高機率會長出脂肪瘤。 家族遺傳:若有脂肪瘤的家族史,後代有脂肪瘤的機率也較高。 有些人聽到脂肪瘤,以為是因為高血脂或肥胖所造成的,其實胖與脂肪瘤並無關聯性,不論胖瘦都有可能會長脂肪瘤。 脂肪瘤常見於頸部、軀幹、四肢。 脂肪瘤要看哪一科? 看到「瘤」總是先想到腫瘤,第一個反應是要看血液腫瘤科,然而,一般外科、皮膚科也都可以與醫師進行脂肪瘤診斷與諮詢。 脂肪瘤VS脂肪肉瘤 有些人擔心脂肪瘤會變成惡性腫瘤,不過脂肪瘤變成惡性的機率極低,但若發現脂肪瘤生長速度變快,且發生在深層部位時又常常感到疼痛時,那麼就要小心可能是脂肪肉瘤(liposarcoma)。脂肪肉瘤雖然是惡性的,發生率極低,也不需太過擔心,不過也呼籲民眾,脂肪瘤若有任何變化都別太大意。(同場加映:「疣」不得你!病毒疣冷凍治療有解!疣的症狀、治療一次看)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皮膚炎

小腿出現紅斑要小心!認識結節性紅斑原因、症狀與治療

雙小腿前側出現紅斑,而且還出現皮膚搔癢及硬塊,其實不一定是過敏造成的,很有可能是結節性紅斑找上你! 根據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資料,每10萬人中就有1~5人會出現結節性紅斑,大部分發生在每年的1~6月,除了懷孕之外,還有許多原因會導致結節性紅斑,《Hello醫師》將帶你了解結節性紅斑原因、症狀及治療方式。 什麼是結節性紅斑 結節性紅斑(Erythema Nodosum)是對許多不同抗原(Antigens)過敏的反應,導致免疫複合體沉積在皮下脂肪,吸引中性球聚集而造成患部發炎,但亦有學者認為結節性紅斑與延遲性過敏反應(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相關。 然而,得到結節性紅斑的人,有37%~60%找不到原因,另外也發現許多與結節性紅斑相關的疾病包括病菌感染、自體免疫疾病與惡性疾病等,隨後將詳細介紹。(延伸閱讀:皮膚長痣、長斑是皮膚癌前兆?皮膚癌初期症狀、檢測全解析) 7原因引發結節性紅斑 結節性紅斑是臨床上常見的脂肪炎,好發於20~30歲女性,根據馬偕小兒過敏免疫科曾詩涵醫師與徐世達主任的研究,以下列舉數種可能產生結節性紅斑的原因: 細菌感染:包括鏈球菌、黴漿菌、結核菌、幽門螺旋氏菌、貓抓病、披衣菌、細螺旋體病、沙門氏菌、梅毒等。 病毒感染:如巨細胞病毒、愛滋病毒(HIV)、B型及C型肝炎等。 黴菌及寄生蟲感染:芽生菌病 、球癬、髮癬菌屬 、毒漿原蟲、阿米巴病、 蛔蟲及條蟲。 自體免疫疾病:風濕熱、貝西氏症、IgA腎病、紅斑性狼瘡、 結節病。 惡性疾病:何杰金氏病、血癌、淋巴瘤及各式各樣的癌症。 藥物:抗生素、口服避孕藥、B型肝炎疫苗等。 懷孕 小腿會出現紅斑!結節性紅斑的9種症狀 結節性紅斑典型症狀會出現雙腿對稱、觸摸會疼痛的圓形結節狀紅腫突起,大小約1~10公分,最常出現於小腿前側,有時紅斑會逐漸擴大,最終融合成一個大斑塊。(延伸閱讀:勤洗手皮膚太乾燥?7招治療皮膚乾裂) 剛形成的結節性紅斑為亮紅色,之後會轉變為與瘀青相似的淺紫色,但病灶不會因此而發生潰瘍或破裂。 除了觸摸或按壓紅斑會引發疼痛外,部分結節性紅斑患者還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疲倦 發燒 頭痛 關節痛 肚子痛 嘔吐 少見的合併症狀如下: 淋巴結腫大 肝脾腫大 皮膚搔癢 結節性紅斑2種治療方式 結節性紅斑一般不需治療,大概經3~6週便會逐漸消退,因此建議病患臥床休息即能自行痊癒,若疼痛難耐,可服用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NSAID)減輕痛楚,但這類藥物不可用在發炎性腸道疾病等相關感染疾病的病人身上。 另外,若結節性紅斑持久未消,醫師可能會採以下方式進行治療: 口服碘化鉀(Potassium iodide):常用在結節性紅斑持續很久,嘗試過其他治療方式都沒效的病患身上。碘化鉀會透過刺激巨大細胞所釋出的肝素(Heparin),來抑制發炎細胞聚集,進而對罹患結節性紅斑的病人產生療效。 秋水仙素(Colchicines):可以用來治療與貝西氏症等相關的皮膚結節性紅斑。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指甲保養

指甲剪太短?當心「綠指甲」找上門!甲溝炎4招保養法、症狀治療完整看

指甲倒插或是指甲長到肉裡的疼痛可稱得上「十大酷刑」之一,當你發現指甲周圍的肉開始紅腫、疼痛難耐時,很可能已感染了甲溝炎。 當甲溝炎發生時應如何處理?為什麼會得到甲溝炎?《Hello醫師》彙整出甲溝炎的原因症狀和治療法,和你一起積極治療甲溝炎! 甲溝炎是什麼? 為什麼有甲溝炎? 健康指甲的邊緣與皮膚緊緊相連,而皮膚會沿著指甲2側延伸,形成甲溝。當甲溝處出現傷口,細菌可能趁機而入引發感染,導致甲溝炎(Paronychia)。若你符合以下狀況,則你罹患甲溝炎的風險較高: 指甲附近有小傷口 長期穿著不合腳的鞋子 指甲剪太短 咬指甲 基因遺傳 甲溝炎分為急性與慢性 甲溝炎可依照感染部位、致病原因的不同分成急性與慢性2種: 急性甲溝炎 急性甲溝炎主要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化膿性鏈球菌感染所引起,常見症狀為手指或腳趾甲其中1側的皮膚邊緣突然感到疼痛與紅腫,有時會伴隨膿瘍。持續時間小於6週。雖然急性甲溝炎大多由外傷所引起,但咬指甲、吸吮手指、指甲剪太短或濕疹也可能引發急性甲溝炎。 此外,急性甲溝炎有時會合併趾甲內生症,又名「嵌甲」(Ingrown toenails),也就是老一輩很常說的「凍甲」,意指趾指甲往內生長並反覆刺激傷口,導致傷口長時間無法癒合的病狀。嵌甲好發於大腳趾,通常因鞋子不合腳、過度修剪腳趾甲或是遺傳所導致。 慢性甲溝炎 慢性甲溝炎的致病原因較多,諸如念珠菌、革蘭氏陰性菌或多種黴菌皆有可能引發感染,持續時間大於6週以上。慢性甲溝炎的近段與側邊甲摺最初會有壓痛以及輕微的腫脹,當甲溝反覆受到刺激後,會導致指甲呈現灰褐色、波浪狀;若有合併綠膿桿菌的感染,指甲則會呈現綠指甲。(延伸閱讀:灰指甲醜又臭!5方法乾爽預防拒感染) 另外,長期接觸到刺激的物質,如化學藥劑、清潔劑等,也有可能會侵蝕甲溝組織而有發炎的傾向,通常發生在單一手指,且會反覆發作。 甲溝炎有什麼症狀 若你的手指甲或腳趾甲出現以下症狀,應留意自己可能已感染甲溝炎,建議盡快至皮膚科治療。 局部紅腫 刺痛 化膿 指甲轉黃褐色(慢性甲溝炎較常出現) 甲溝炎的治療方式 甲溝炎需要依照急性、慢性,以及是否有化膿,分別進行不同的治療: 未化膿的急性甲溝炎:一般建議熱敷,1天熱敷3次,熱敷後可再使用外用抗生素軟膏,若效果不佳醫師會依病徵開立口服抗生素。治療過程應保持指甲清潔、乾燥,通常數天後即可痊癒。 化膿的急性甲溝炎:需切開化膿處將膿液引流出來,降低感染風險。 有嵌甲的甲溝炎:過去多以外用以及口服抗生素或是消炎藥來治療,不過缺點是容易復發。近年來市面上另有「指甲矯正器」,概念與牙套類似,透過金屬絲線與貼片來讓指甲回歸到正常的形狀和寬度。由於指甲矯正器沒有傷口,也不會對生活造成影響,患者可依自身情況考慮搭配使用。 慢性甲溝炎:慢性甲溝炎大多因長期接觸刺激性物質而引起,因此醫師可能會給予類固醇軟膏來減緩發炎反應,療程通常需時3~4個月,但若患部合併細菌感染,則需搭配口服或外用抗生素進行治療。慢性甲溝炎治療期間須盡量保持雙手乾燥,若因家務或工作須使用清潔劑等刺激溶劑,應戴手套再進行。 如何預防甲溝炎? 當甲溝炎痊癒後,若沒有維持好仍有極高的復發率,不妨透過下列生活習慣來預防與保養: 剪指甲應適當「留白」,避免指甲剪太短而導致甲溝發炎。(推薦閱讀:指甲剪未消毒易感染!教你正確剪指甲3方法) 指甲附近傷口要妥善照顧,可使用適當敷料覆蓋,避免碰水以降低傷口感染風險。 穿合腳的鞋子,減少甲溝炎或腳趾外翻的發生機率。 使用護手霜或是凡士林來保養手、腳皮膚。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痘痘/粉刺

粉瘤粉刺差在哪、手術可根治?告別粉瘤先注意這些

照顧皮膚是一門學問,尤其皮脂分泌旺盛者若未妥善清潔臉部,長出粉刺或青春痘可說是家常便飯,然而,有些人可能長出柔軟有彈性的突起物,擠壓後則流出濃稠的白色膏狀物,但這可不是青春痘,而是「粉瘤」。 究竟粉瘤是什麼?可以用手擠掉還是需要透過手術治療?讓《Hello醫師》帶你來了解粉瘤的大小事。 粉瘤是什麼 粉瘤的學名是表皮囊腫(Epidermoid Cyst),為皮膚科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基本上,皮膚可分成表皮層、真皮層以及皮下組織,而粉瘤則是表皮細胞生長在深層真皮層內,所形成的帶囊袋腫塊。 這個腫塊的囊袋內除了含有大量皮脂分泌物,同時混和了表皮細胞所分化的老廢角質,最終形成白色膏狀物質。(延伸閱讀:痤瘡是什麼?5種常見的種類及治療方式) 粉瘤外觀特色 粉瘤的外觀看似「粉刺的放大版」,大小從幾毫米到幾公分都有可能。該處皮膚顏色除了會呈現灰黃色,摸起來還像顆圓球狀的突起物,由於周圍並無組織沾黏,因此觸摸時有時可感覺粉瘤出現微幅移動的情形。 至於有些粉瘤則有開口,當開口露出時,皮脂則連帶被氧化,形成像黑頭粉刺般的小黑點,若施力擠壓有時也會噴出帶惡臭的白色膏狀物。 粉瘤好發區域 粉瘤會長在皮膚的任何地方,常好發於臉部、頸部、背部及會陰等部位,長在四肢的情形則相對少見。 粉瘤好發於頭部、頸部、背部、會陰處。 粉瘤跟粉刺的分別 正因粉瘤和粉刺乍看之下極為相似,因此千萬別以為皮膚上的突起物只是長了粉刺,你可藉由以下4種粉瘤的特徵以和粉刺區別: 具囊袋構造,因此體積較大,甚至可長到10公分以上。 不會自行消退。 觸感較軟且觸碰時會有位移的情況。 擠掉粉刺會在不同部位發作,但擠掉粉瘤則會在同處重複發作,這是因為「囊袋結構」仍在,皮脂腺仍會重複流入。 為什麼會長粉瘤?這些危險因子要小心 粉瘤的生長原因眾說紛紜,但目前獲多數醫師認同的主因推測為粉刺發炎或表皮受傷,導致上皮細胞在真皮層增生、形成囊袋。 另外一說則認為粉刺發炎是導致粉瘤的原因之一;當攝取過多油炸、刺激性食物、經常飲酒、作息不正常、壓力大、熬夜、衣物過度摩擦等,即可能刺激皮脂分泌,皆有可能提高粉瘤的發生機率。(延伸閱讀:提升顏值基本功!皮膚保養男女皆適用) 粉瘤會發炎嗎? 多數粉瘤在初期時大小僅約2~3毫米,且幾乎無疼痛感,但若遭細菌感染導致粉瘤發炎,病灶周圍的皮膚則會開始紅腫、發熱、刺痛,甚至出現膿包,因此醫師通常不建議患者自行擠出粉瘤,以避免患部反因照顧不慎而引發蜂窩性組織炎,甚至敗血症等嚴重併發症,反而增加治療難度。若是粉瘤發炎,可以用熱毛巾敷在粉瘤上,減緩發炎症狀,並盡速向皮膚科醫師就診。 粉瘤亂擠恐化膿 手術治療快狠準 很多人因誤把粉瘤當作青春痘,認為只要自行擠出或擦藥膏即可痊癒,其實這是錯誤的想法;由於粉瘤也是良性腫瘤的一種,若粉瘤體積小、無症狀,不妨可繼續觀察,不過要是粉瘤體積較大,若只除去囊袋中的膏狀物而沒有處理掉囊袋,之後代謝出的角質跟皮脂仍有可能堆積在囊袋內,反而容易化膿或復發,因此建議民眾若發現身上長有疑似粉瘤的不明凸起物,建議應先至皮膚科諮詢醫師協助診斷。 至於長粉瘤是否一定要動手術,仍須依據醫師診斷與粉瘤的大小來決定。若是小顆粉瘤,只需定期觀察即可;但如果粉瘤體積頗大且影響外觀,則會進行外科手術根治。手術時會先將粉瘤周圍切開、並取出裡面的囊袋後縫合。雖然手術時間僅約30分鐘即可完成,且術後不需住院,但仍應注意傷口變化並定期回診直到拆線。而若是粉瘤發炎,炎症會與周圍組織粘連,便無法進行根治手術,選擇臨時切開引流排出膿液,待感染徹底康復後再行切除手術。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皮膚健康

痣變大、痣多或長毛會變皮膚癌?認識痣的形成與原因

猜猜看,你身上有哪些痣是與生俱來的?又有多少痣是後天形成的呢?根據統計,大約只有1%的新生兒身上有痣,而其他多數人身上的痣則是後天形成,並隨著年紀增長,通常痣的數量也會增加。 痣生成的位置有時可能會影響外貌,但更值得注意的是,看來不起眼的痣有極大可能會發生癌症病變。究竟人體為什麼會有痣的出現,而痣多、痣變大甚至是長毛,與皮膚癌之間是否相關聯,就由《Hello醫師》帶領你進一步認識「新痣」、「舊痣」的形成和長痣的原因。 為什麼會長痣? 人體身上長痣,在學名上稱做黑色素細胞痣(Melanocytic nevus),主要是因為黑色素細胞(也稱痣細胞)的聚集而形成,說白話點就是我們常聽到「黑色素沉澱」的情況之一。專精於放射腫瘤科別的何懷德醫師表示:「痣也被視為是皮膚上或鄰近黏膜可見的︑外切的持久性病變,而對於幾種類型不同的痣,因遺傳所帶來的鑲嵌現象(Mosaicism)概念(意指在同一個生物體上,同時擁有2種或更多不同基因型細胞的現象),已在細胞水平測試中得到證實。」 當新生兒身上出現痣,除了被稱為「先天性黑色素細胞痣」以外,也可視為是胎記的一種。而當成年後,在人體皮膚的色素沉著病變則通常稱為「雀斑」,它們包括日光性色素斑︑先天性痣︑黏膜痣以及手掌和腳掌的特殊痣等。 這些痣長得有大有小,但幸好大部分的痣對人體健康沒有太大影響,並被視為是「良性腫瘤」的一種。一般而言,多數的痣大約在30歲前就會就定位,之後再長的痣也會大幅減少。(推薦閱讀:什麼是腫瘤?良性與惡性腫瘤成因及自我檢查) 痣痣有3種 若進一步區分,根據痣的形成方式可分成以下3種: 接合痣(Junctional nevus,又稱交接面痣):痣細胞分布於表皮及真皮交接面,這個地方也稱作基底層。接合痣大概是最常見的痣,面積一般不大,且形狀扁平,顏色呈棕、黑色。 真皮痣(Intradermal nevus):痣細胞分布於真皮層,通常這種痣因為基礎打得穩(從真皮長出),因此不僅體積可能較大,也可能會凸起或甚至長毛。 複合性痣(Compound nevus):就是以上2種痣的混合型,痣細胞的分布貫穿表皮層與真皮層,因此同時具有2種痣的特徵。 黑色素瘤多由痣發展而成 目前針對黑色素細胞為何會聚集的原因仍未明朗,但若經常曬太陽、接觸紫外線,對於痣的生成產生直接影響的可能性較大,尤其是皮膚癌的風險更讓人擔心。 皮膚癌包含黑色素瘤(Melanoma,又稱惡性黑色素瘤)和非黑色素瘤(Non-melanoma),而最容易由正常痣「癌變」的黑色素瘤,雖然發生率最低,但也最危險。 對東方人來說,特別容易發生的癌變則屬「肢端型黑色素瘤」(Acral lentiginous melanoma)。這種黑色素瘤容易長在手腳的掌底或指縫間,並不像多數皮膚癌常出現在曬得到太陽的皮膚區域,因此在自我檢查或就醫時應特別注意。(推薦閱讀:是痣還是瘤?黑色素瘤的類型、症狀與治療) 另外,何懷德醫師亦指出:「兒童時期如遇嚴重燒傷,與黑色素瘤的風險增加密切相關。黑色素瘤的風險主要受間歇性強烈陽光照射影響,並有極大的機率會癱瘓正常的免疫監視系統和人體對異常黑色素細胞的破壞的正常反應。」 何懷德醫師更進一步補充,青春期曬傷會破壞人體終生的免疫監控系統,並損害贅生性細胞的正常凋亡現象,而使黑色素瘤情況加劇。此外,遺傳易感性也可能有助於解釋某些區域的黑色素瘤, 每10個黑色素瘤中,就有1個可能與遺傳的基因缺陷有關。(推薦閱讀:曬傷5次罹癌風險加倍!認識紫外線與皮膚癌的關聯) 如何判斷痣是不是皮膚癌? 當明瞭小小一顆痣竟與皮膚癌息息相關,多數人的疑問也隨之而生:痣變大是不是黑色素瘤?罹患皮膚癌的機率是否增加?其實判斷自己的痣是不是皮膚癌很簡單,透過以下ABCDE的口訣自我檢測就OK! 然而,也有些痣的變化屬於良性;比如說青春期、懷孕時的荷爾蒙變化,會導致痣的顏色變深或體積變大,因此要精確判別痣的正常與否,建議在自我檢測後應進一步尋求皮膚科醫師的專業診斷。 什麼時候要找醫師?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107年的癌症登記報告,因皮膚癌死亡的280人當中,超過一半的人的死因為黑色素瘤,因此及早診斷出病灶是治療的關鍵。何懷德醫師建議,當發現自己的痣出現上圖現象,例如痣的面積變大、開始流血或顏色異於一般痣,建議應該就診檢查之外。有關黑色素細胞痣的診斷和處置,建議由醫師、藥劑師和護理師等專業人員組成跨團隊綜合評斷,輔以透過切片檢查,進行更精確的病症判斷。 何懷德醫師並根據臨床經驗表示,如欲改善患者的預後,徹底檢查皮膚也相當重要;例如患者的足底痣可能會改變,因此當針對腳底和腳趾頭縫隙進行重點檢查時,可能會發現肢端黑色素瘤。此外,醫師並需進行簡單的臨床評估以尋找不對稱︑邊界不規則︑顏色變化︑直徑大於6毫米︑隨時間變化或隆腫的病灶,並針對有疑慮的皮膚病變進行病理切片,都是能否精準治療、改善預後的關鍵因素之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皮膚保養/清潔

疫情洗手也要護手,原生植物精油清潔劑天然抗敏、零刺激

新冠疫情肆虐,也喚起大眾對清潔殺菌的高度意識。過去多數人喜歡選用香氣強、容易起泡或清潔力高的洗手乳、洗衣精,但這類家用清潔劑皆添加大量人造香精與塑化劑,長期暴露易引發過敏、中樞系統疾病,甚至有致癌風險,其添加的介面活性劑、螢光劑更對地球帶來極大的破壞。 要如何兼顧清潔力又不對人體造成傷害呢?《Hello醫師》帶你瞭解市售化學清潔劑的成分及可能危害,為你介紹天然無化學的原生植物精油清潔劑。 化學物質藏危機  高達7成洗劑含介面活性劑 家庭必備的清潔用品中,其所含的添加物對人體已造成不少傷害。化學添加物強烈的清潔用品如鹽酸,經常導致皮膚刺激、過敏與化學性灼傷外,使用時距離過近也易造成雙眼急性結膜炎、頭暈或觸發呼吸道過敏,甚至是肺部發炎的急性症狀。 即使是相對溫和的弱酸弱鹼清潔用品,其中的活性劑、發泡劑等添加物仍易引起對皮膚、呼吸道的慢性傷害,嚴重時會誘發氣喘、干擾內分泌、甚至致癌。清潔用品常見的化學添加物如下: 甲醛(Formaldehyde):有時用於洗碗精,雖然無色但味道具刺激性,家具製造也常見甲醛的蹤影。甲醛揮發性高,因此對呼吸道有一定的危害程度,長時間曝露於甲醛濃度高的空間,會引起眼睛搔癢、喉嚨痛、氣喘症狀。(延伸閱讀:不只有菸酒!四種生活中常見一級致癌物) 介面活性劑:據研究顯示,市售的清潔用品中幾乎高達7成以上都添加了介面活性劑外,其中亦有壬基酚聚乙氧基醇(Nonylphenol ethoxylate),屬環境荷爾蒙的一種,對生態與環境都具有一定的破壞力。濃度過高時,易對人體產生女性荷爾蒙作用,干擾荷爾蒙分泌。另一種則是烷基硫酸鹽(Sodium lauryl sulfate,又稱SLS介面活性劑),大部分清潔用品或保養品都可看到此成分。但有相關研究指出,SLS對皮膚有刺激性,長期使用可能引起皮膚炎、皮膚老化;接觸到頭皮表層則容易脫髮或過敏。 螢光增白劑:目前雖無相關研究顯示會對人體產生致癌的毒性,但也因而有不少國家在政府規範的安全範圍下,在防曬乳或衣物洗潔劑中添加螢光增白劑,對於部分嬰幼兒或皮膚較敏感、脆弱的使用者,就有可能引起過敏與不適。 原生植物精油添加成抗菌新解 有鑑於此,比起過去,消費者更加在意產品是否天然,所含成分會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更有不少人因受化學添加成份所苦,轉而尋求純天然、無副作用的洗潔用品。例如標榜以原生植物精油成分製作的清潔品,就以優雅自然的植物香氣,在市場上大受歡迎而迅速崛起。 以許多人熟知的茶樹、薄荷或柑橘等草本系精油為基底。事實上,茶樹精油因具有防腐、抗發炎與天然抗菌的優點,因此早在治療皮膚的藥物中,就已是經常被使用的元素之一。 另外,諸如原產於澳洲、品質同樣居全球之冠的尤加利葉精油(Eucalyptus oil),亦已經研究證實,對於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都有強效抗菌的效果,能有效減緩疼痛與發炎外,對於呼吸道並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對於長期因使用添加化學成分清潔用品而引發氣喘或呼吸道黏膜傷害的消費者,無疑是改進生活品質的一大福音。 比起添加化學成份的清潔用品,以原生植物精油製作的清潔品不只香氣清新宜人,清潔度不減,對環境的破壞也遠不及多數市售的清潔用品,一舉數得。 而疫情期間對於居家清潔更加重視的同時,除了讓家中遠離病菌、保持潔淨之外,空間中若能散發出如戶外踏青時令人舒爽的香氣,尤其讓人放鬆,也因此選擇以原生植物精油製作的清潔用品可謂兼具清潔與健康意識的好選擇。 不論是洗滌衣物、沐浴、清潔浴廁或只是擦地板的清潔習慣,都能伴隨著療癒放鬆的香氣,讓居家防疫的日子也能沈浸在如大自然的氛圍裡。 以原生植物精油製作的清潔品其實不僅只尤加利葉或茶樹等氣味強烈的選擇,諸如香氣柔和且具鎮定效果的薰衣草,就有助於消除疲勞、減緩壓力;而清新感十足的薄荷、鼠尾草,同樣具抗菌與舒爽精神的效果。 讓居家生活擁有如大自然清新明亮氣息的同時,也向困擾已久的過敏和呼吸道症狀等說Bye Bye,從此日常清潔也不再是壓力源了。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皮膚炎

免疫系統失調,皮膚病復發?補充7營養維持免疫平衡!

免疫力與皮膚病的關聯 皮膚是我們健康的第一道防線,當身體變差的時候,氣色也跟著不好,所以傳統中醫的「望、聞、問、切」會以觀察患者的外表、皮膚為診療的第一步,西醫也證明許多疾病的徵兆都是從皮膚上顯現而來。也就是說,當免疫力出了問題,有些皮膚病不僅會反覆發作,還會持續發炎。 讓我們從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蕁麻疹(Hives)、乾癬(Psoriasis)這三大惱人的疾病來理解皮膚病與免疫力的關係吧!(推薦閱讀:皮膚炎、濕疹、乾癬?差別在哪一次弄懂) 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是一種慢性病,患者的皮膚會頻繁發炎,常見的症狀有皮膚乾癢、發紅、掉屑,很多人受不了搔癢感,會想要一直抓,抓到破皮、流血,傷口還會感染,或是讓皮膚一層一層地不斷增生,導致可怕的惡性循環。(延伸閱讀:不必再遮掩!靠這 4 招改善毛囊角化症) 此外,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皮膚保水性與常人相比也偏弱,總是又粗又乾,因此醫師通常會建議患者要時時塗抹乳液、凡士林,提高皮膚的含水量。 先天遺傳是造成異位性皮膚炎的主要原因,由於患者體內免疫功能的失調,所以皮膚會變得極度的敏感,面對再小的過敏原也有極大的反應,而出現上述的不適症狀。所以在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上,會使用免疫調節劑或是類固醇藥物,以調節免疫功能過度活躍而引發過敏的情形。(延伸閱讀:類固醇藥膏副作用很危險?擦了會變黑?教你類固醇用法,破解6大迷思) 蕁麻疹 在《什麼是蕁麻疹?蕁麻疹的原因、症狀和治療》一文中,我們已對蕁麻疹(Hives)有了不少的了解,引發症狀的原因可分為: 壓力、物理上的刺激,如搔癢或過度的摩擦 免疫系統對於其他外在物質,如食物、粉塵、動物的皮毛等等過度反應所造成 人體免疫系統失常,攻擊本身健康的細胞所導致 由此可知,慢性蕁麻疹的病人的「先天不足」,造成本身的免疫力功能失調,有些患者則因為社交或工作壓力,影響了睡眠品質,而睡眠時數的不足,不僅讓心情也蒙上的陰影,身體的不適感也倍增。生理與心理上的能量低落,免疫力系統也開始運作不佳,讓蕁麻疹的症狀更加嚴重。 乾癬 在《牛皮癬皮膚癢又乾?乾癬的原因症狀與治療方法》一文中,對乾癬(俗稱牛皮癬),已有明確的概述。乾癬的症狀就是長出一塊一塊異常皮膚,又會帶有乾燥銀色斑塊脫屑,所以也被稱為銀屑病。 造成乾癬的主因為體內的免疫系統失調。乾癬患者的免疫系統錯把皮膚細胞視為敵人,並開始攻擊而啟動了免疫機制,讓皮膚細胞腫脹、激增,也讓患者感到滿滿的不適。 皮膚發炎來自免疫失衡 現代人長期處在高壓的狀態之下,免疫系統容易失衡,讓上述皮膚病所引起的慢性發炎在患者的身上反覆發生。 不過需要澄清的是:一般人聽到所謂的免疫性統出了問題,總會以為是患者的免疫系統「太弱、低下」才會生病,但是乾癬其實是免疫力過度活躍產生自體攻擊,因為如此而又服用增強免疫力的保健食品,像是靈芝、蜂膠之類的,反而會「火上加油」讓乾癬的症狀更加嚴重。(推薦閱讀:免疫失衡導致脹氣、便祕、腹瀉!補對營養改善免疫力) 所以免疫力並非越強越好,而是維持一定的平衡,讓我們可以抵禦外來的病菌,同時又不會讓「自己人打自己人」。以下就來看看如何透過營養素的攝取,來維持免疫平衡。 補充7大營養維持免疫力 改善皮膚問題 科學上,我們無法測量免疫力的強弱,也就是醫師不能夠給我們明確的數值。當一個人的體弱多病,可以歸納為免疫力的低下,反之頭好壯壯的人,也就是免疫力夠強,免疫力的呈現是「結果」而非「原因」。(延伸閱讀:抗氧化拒發炎!吃這5種維生素就對了) 無病無痛的人,免疫力本來就很平衡,所以我們只要均衡飲食,都能夠更健康,免疫力也會改善。以下就介紹不只讓免疫力維持平衡,也可以讓皮膚保有健康的營養素: 1. 硒 硒可避免細胞氧化,阻擋自由基的形成,讓免疫力維持平衡。當身體的抵抗力更好了,肌膚的彈性也會增加。 食物攝取來源:鮪魚、巴西堅果、扁鱈、牛肉、沙丁魚等。 2. 鋅 鋅對於皮膚的生長與新陳代謝非常關鍵,也有助於蛋白質的合成。 食物攝取來源:牡蠣、生蠔、小麥胚芽、牛肉等。 3. 維生素A 維生素A特別能維護黏膜細胞,也有抗氧化的功能,對皮膚的外層有所保護。而且若維生素A的攝取不足,皮膚會粗糙乾裂,容易受傷。 食物攝取來源:動物肝臟、地瓜、菠菜、胡蘿蔔等。 4. 維生素C 維生素C對可促進膠原蛋白的生成、抵抗自由基、防止皮膚老化、抵擋紫外線的傷害。(延伸閱讀:夏天曬太陽皮膚發癢、起紅疹?小心紫外線引發光過敏!6大症狀你中了嗎) 食物攝取來源:香椿、糯米椒、食茱萸、花椰菜、芭樂、龍眼等。(延伸閱讀:蝦與維生素C生砒霜?網路謠言別盡信) 5. 維生素E 維生素 E也有抗氧化的效用。能有效阻隔紫外線對皮膚造成的傷害。 食物攝取來源:鮭魚、黑木耳、吳郭魚、秋刀魚、雞蛋、杏仁等。 6. 蛋白質 蛋白質能夠促進新陳代謝、修復老化、受損的皮膚。蛋白質也是皮膚組織再生成的原素。而蛋白質也能讓體內合成足夠膠原蛋白,讓肌膚保有彈性。 食物攝取來源:各種肉類、黃豆製品,如豆漿、豆腐等。 7. 必需脂肪酸 必需脂肪酸可以有助於皮膚的保濕,維持其光澤,減低發炎的機率。 食物攝取來源:鮭魚、鮪魚、鯖魚、堅果、植物油等。 功能醫學專家:許崇恩醫師 現任:日本元氣診所 院長 專長:營養點滴、科學養生、預防衰老 經歷: 美國功能醫學院完訓醫師(AFMCP+APMs) 林口長庚醫院 醫師 鍾馨診所 美容與抗衰老醫師 百善健康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創辦人 林口長庚整型外科異體複合移植中心 研究醫師 日本元氣診所粉絲專頁 |日本元氣診所官方網站|許崇恩醫師的養生下午茶


頭髮/頭皮保養

老公禿頭掉髮很自卑?4方法陪他面對禿頭問題

年過知天命之年的男人,85%皆有禿頭困擾,禿頭不僅改變外觀,也會對心理造成影響,可能會造成自尊心低落或對自己的外表沒自信。以下《Hello醫師》提供妳4個方法,從旁支持且陪伴他面對禿頭問題。 1. 不要主動提起禿頭問題 請等到他願意談及自己的掉髮問題時再跟他討論,主動提起可能會讓他感到尷尬,且可能讓他感覺禿頭的問題已經嚴重到引起你的注意。若他因禿頭而顯得自卑或擔憂,請告訴他,無論他的外表如何改變,你都是愛他的,無論接下來他是否接受相關的治療,你都願意永遠願意支持他。 當他已經準備好跟你討論如何改善掉髮時,這時便是提供相關資訊的好時機,但比起一股腦兒地把各類資訊全部丟給他,不妨先從基本的開始,若他想獲得進一步的訊息或想繼續這個話題,再考慮補充更多細節;如果他不太感興趣,那就暫停這段對話,過些時日再試試看。(同場加映:禿頭掉髮原因多!盤點4大掉髮類型) 2. 從旁支持且認同他的努力 不管做任何事,有人在身旁支持或鼓勵通常會讓我們更有動力。在面對丈夫掉髮的問題上也是,你就是他的盟友,共同對抗禿頭危機。在他提出改善禿頭的作法時,你可以與他一起了解這個方式是否適合以及相關的注意事項,避免直接否定他的想法,以免傷了他的自尊心。 3. 讓他自己作主 有時候出自於好意,我們可能會在對方發問前,就給出許多自己的意見,但是這種行為其實忽略了對方的感受。在禿頭問題上,你應該讓另一半自己決定他的新樣貌以及如何維持它,因為當您成為第一個給他建議的人,您可能減損了他的自信,如果他想戴帽子,那就陪他出門挑一頂,枕邊人的信任與支持,可以讓他更有自信與動力去克服掉髮的危機。(同場加映:別驚!頭髮整撮掉的11個原因分析) 4. 蒐集資訊,了解掉髮相關資訊 如果對於掉髮的情形一無所知的話,我們又該如何幫助心愛的他呢?除了單純的支持與鼓勵之外,我們也應該「做好功課」,像是在網路查找資訊,或直接詢問醫師有關禿頭的原因、症狀以及居家療法。若你的丈夫有主動求診的念頭,您可以提供他值得去諮詢的醫師姓名和電話,或者陪同看診。 治療禿頭並非一蹴可幾,在過程中最不能缺少的就是你的愛與支持,其實不需要做得太多,跟他聊聊、給予溫暖的關懷,讓他了解您永遠支持他即可,或許很快治療結果就能改善掉髮症狀,讓他重拾自信。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