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健康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可保護身體內部的器官免於受到外部的傷害,以維持人體健康。皮膚的重要功能有調節體溫、阻隔外來病源,避免人體受到感染等。

基礎知識

皮膚健康

【醫師幫幫我】季節轉換好困擾?異膚照護找對「神隊友」!皮膚名醫蔡逸姍醫師破解常見迷思

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國內約有近30萬異位性皮膚炎病友,但實際上,這個數字可能被嚴重低估;《Hello醫師》線上影音節目【醫師幫幫我】特別邀請京硯聯合診所皮膚專科院長蔡逸姍醫師接受訪問,帶您了解,在季節轉換時,如何做好異位性皮膚炎的日常照護,同時破解民眾最常遇到的皮膚健康相關迷思。 每年9月14日是世界異位性皮膚炎日,蔡逸姍醫師在專訪中,深入解說異位性皮膚炎的定義、類型、治療方法、照護須知及日常生活、清潔習慣或飲食調整建議,希望幫助異膚病友在換季或觸發因子出現時,能有效避免症狀惡化,減少不適感! 此外,蔡逸姍醫師也為網友破除皮膚保健常見迷思,例如皮膚保濕程度是否影響肌膚痘痘或是引發脫皮反應?洗澡水溫度是否影響皮膚清潔效果?使用含奈米二氧化鈦的防曬產品是否有致癌風險?透過簡短扼要說明,讓您最快了解皮膚相關疑問。 據衛福部指出,全球約有5~20%的孩童罹患異位性皮膚炎,並可能合併紅疹、脫皮、組織液滲漏、結痂或苔癬化等症狀。「異膚」孩童在年紀漸增後,症狀可能隨之改善,但也有人在長大成人之後仍持續發作,甚至繼續惡化。 蔡逸姍醫師指出,異膚病友數可能被嚴重低估,主因可能為民眾缺乏對異位性皮膚炎的認識未前往就醫,或被診斷為其他皮膚科疾病所致。 異位性皮膚炎是兒童最常見的皮膚疾病,蔡逸姍醫師提醒家長,別過度擔憂,因為約50~70%的異位性皮膚炎屬於輕度或中度,僅有20%為重度,只要及時就醫並接受合適治療,多能控制得相當理想。 若家長發現孩童符合以下3大特徵,可能為異位性皮膚炎,建議應前往皮膚專科就診: 常見於特定部位:手肘、膝蓋後、對摩區或耳朵;一歲以下嬰兒則常出現在手肘伸側、頭部或臉部。 症狀反覆、不定時發作 伴隨嚴重搔癢感 蔡逸姍醫師強調,氣候是誘發異位性皮膚炎的重要因素之一,當環境濕度或溫度過高時,除了容易引起皮膚不適,更會進一步影響患者的睡眠品質與日常生活;特別是塵螨更是誘發異位性皮膚炎的重要因子,生活中務必要準備好「異膚三寶」,即冷氣、除濕機及空氣清淨機。 最後,蔡逸姍醫師也呼籲患者,不要放棄治療,如今醫療資源相當進步,「醫師即是神隊友」,使用皮膚專科開立的健保給付用藥、特殊治療,避免聽信偏方,外加調整飲食、選擇非鹼性的清潔產品,發作頻率有機會大幅降低,甚至趨近於零。

探索更多皮膚健康類別

看更多 皮膚健康 相關文章

皮膚保養/清潔

雷射、蜜蠟除毛哪個好?價錢多少?除腋毛5方法公開

每到炎熱又潮濕的夏季,無袖、短袖上衣絕對是怕熱一族的最愛,但若在無意間因伸展、舉手,而被看到沒刮乾淨的腋毛,難免讓人感到有些難為情。 儘管透過除毛膏和刮毛刀除腋毛方便又便宜,但每隔一陣子就得再反覆修剪,實在相當費時又費力,於是不少人改以雷射除毛或脈衝光等除毛方法,希望能一勞永逸。 究竟想幫腋下除毛該如何選擇?快跟著《Hello醫師》一起了解5種腋下除毛的常見方法,還你清爽的腋下。 除腋毛可減少狐臭?腋下除毛好處有這些! 腋毛雖具有減少腋窩摩擦及減緩流汗速度的功能,但不少女性基於美觀會將腋毛刮除,避免自己穿短袖或無袖時,發生腋毛露出的窘境。 此外,由於狐臭是因腋下頂漿腺(又稱為大汗腺)分泌物受細菌作用分解後產生的味道,因此除去腋毛則能減少汗水及細菌附著,有助改善腋下多汗與狐臭的問題,但仍無法完全根除,狐臭嚴重者可能須透過手術才能根治。 雷射除毛維持多久?能永久除毛?盤點5大腋下除毛方法 一般人通常會使用除毛膏或除毛刀自己在家中除毛,但也有部分民眾選擇至皮膚科進行雷射、脈衝光除毛,到底優缺差異有哪些?以下為大家介紹5種常見的腋下除毛方法: 1. 除毛膏除毛 除毛膏主要是利用硫醇乙酸鈣(Calcium thioglycolate)等物質,溶解腋毛結構中的蛋白質,使毛髮脫落,最後再用冷水清潔,達到除毛的效果,整個過程約需10~20分鐘,不過塗抹除毛膏並不會破壞毛囊,所以腋毛通常會在3~5天後再度長出。 然而,由於除毛膏多含角質溶解酵素,使用者皮膚可能受刺激而出現過敏反應、毛囊發炎、毛髮內嵌或形成水泡。 如果皮膚有傷口、濕疹、發炎及感染等問題,就應暫緩使用除毛膏,才可避免症狀加重。 趙昭明皮膚科診所院長 趙昭明 另外也建議民眾可先於手臂內側皮膚上塗一點除毛膏,測試是否有紅腫、刺痛或發癢等過敏反應,再開始使用較安全。 2. 刮毛刀除毛 相較於除毛膏,使用刮毛刀除腋毛的副作用較小,使用除毛刀時應搭配類似刮鬍膏的潤滑液,可有效降低刮傷皮膚的風險,且幾乎不會產生疼痛感,但除毛效果僅能持續3~5天,腋毛就會陸續長出,效果十分短暫。 3. 蜜蠟除毛 蜜蠟除毛主要會先將蠟塊加熱、溶解後,塗抹於皮膚,待乾燥後撕除,將腋毛連根拔起,因此,相較於除毛膏及刮毛刀僅能去除表面的毛髮,效果更為持久,可維持約1個月,但若除毛師在進行蜜蠟除毛時施力過猛,就會增加疼痛感或刺激皮膚。 另外,如果除毛師技術不佳,還有可能會燙傷皮膚,甚至造成毛囊發炎,而發炎後的毛囊組織較易出現黑色素沉澱,導致腋下變得暗沉,所以如果要做蜜蠟除毛,應選擇經驗豐富且專業者,才可降低除毛風險。(推薦閱讀:冷蠟還是熱蠟?2種除毛法比一比) 4. 雷射除毛 為了節省除毛時間,以及避免自行除毛可能傷害皮膚或引發感染,不少人選擇至皮膚科進行雷射除毛。 目前台灣的雷射除毛技術已相當進步,常見的除毛方式有亞歷山大雷射、二極體雷射等,一般需要進行4~6個療程,而雷射除毛價格不一,以台北長庚醫院皮膚科為例,每次療程需約6,000~8,000元,價格雖較為昂貴,但經過數次療程後,可達到9成以上永久性除毛效果。 雷射除毛是利用單一波長的雷射光穿過表皮,讓毛囊的黑色素吸收能量,進而產生高溫,破壞腋毛的毛囊幹細胞,讓其無法持續生長,以達到除毛效果。 在雷射除毛前1個月,應做好腋下防曬,且切勿先在家中自行剃毛,必須保留毛根,才可吸收雷射光能量。另外,在進行雷射除毛前,醫師會先以刮刀去除腋下表面毛髮,並在腋窩塗上麻醉藥,等待30分鐘藥效發作後,才會開始雷射除毛,1次療程約需花費10~60分鐘。 治療結束後,可能會感受到腋下皮膚出現暫時性溫熱、發紅及疼痛感,但在冰敷或經冷風吹拂後約20分鐘,不適感就會漸漸消退,約1週左右可發現腋毛逐漸脫落。 5. 脈衝光除毛 脈衝光與雷射除毛不同,並非以單一波長進行除毛,其使用的波長範圍介於400~1200nm。脈衝光在經過加熱後,毛髮有黑色素的地方就會吸收熱能,再擴散到周邊的毛囊細胞,破壞毛囊幹細胞,達到除毛效果,較適用於腋毛或比基尼線體毛較粗的部位。(延伸閱讀:除毛這樣做!4方法修出乾淨比基尼線) 然而,如果脈衝光操作不當、患者肌膚較敏感或膚色較深,便可能造成表皮受傷、色素沉澱或留疤等副作用,且脈衝光除毛不會馬上見效,需等待約1週才可察覺腋毛脫落。 建議民眾在進行脈衝光除毛前應先與醫師充分討論,了解相關注意事項,以免術後結果不符期待。 腋毛會不會愈刮愈粗? 不少人擔心自己除腋毛,會讓毛髮變得愈來愈粗糙,但其實毛髮粗細是受到毛囊生長調控,與皮膚所在區域以及毛髮生長週期有關,自行刮除腋毛不會影響位於皮膚下方的毛囊,所以毛髮並不會愈刮愈粗。(同場加映:修剪毛髮長更快更粗?專家表示是迷思)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皮膚疾病

老人斑如何去除?成因為何?4方法治療脂漏性角化症

什麼是老人斑? 聽到「老人斑」一詞,許多人都會誤認為這是老年人的專利,實際上它也可能出現在年輕人的皮膚上。 老人斑又可稱作脂漏性角化症,一般而言,脂漏性角化症如果沒有任何不適症狀就不需至皮膚科進行診療,但若為了美觀則可選擇藉由雷射等方式淡化斑點。 老人斑成因?認識脂漏性角化症 脂漏性角化症(Seborrheic keratosis)是相當常見的皮膚問題,好發年齡約在50歲左右,而隨著年齡增加,數量也會逐漸增多,所以此症才得名「老人斑」。 然而,若經常在戶外活動,卻未做好防曬工作,皮膚經過紫外線長期曝曬,也可能會提早出現老人斑。(推薦閱讀:夏天曬太陽皮膚發癢、起紅疹?小心紫外線引發光過敏!6大症狀你中了嗎) 皮膚有咖啡色斑點?老人斑的症狀說明 老人斑外觀通常會隆起,呈現米粒大小的粗糙模樣,厚度可達0.5公分高。 老人斑的顏色多為淡褐色、棕色或深黑色,儘管身體任何部位都可能會出現老人斑,但以胸部,背部,頭部、臉部及四肢為最常見的生長部位。 皮膚出現不明斑塊 盡早就醫檢查 絕大多數的老人斑與皮膚癌並無關連,但有些皮膚癌的早期症狀卻易遭輕忽或當成老人斑,而延誤就醫時機。 建議民眾若發現皮膚有邊緣不規則、顏色不均或快速隆起的黑斑、痣或斑塊,應盡早前往皮膚科就診,依據醫師的專業判斷,接受進一步的檢查。(推薦閱讀:皮膚長痣、長斑是皮膚癌前兆?皮膚癌初期症狀、檢測全解析) 如何去除老人斑最有效?4方法治療脂漏性角化症 由於脂漏性角化症並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因此原則上可無須進行治療,但若有美觀的考量,患者可透過以下4種常見治療方式,去除老人斑: 液態氮冷凍治療(Liquid nitrogen cryotherapy):最常見的脂漏性角化症治療方式,透過以零下196度的液態氮冷凍病灶、再解凍的方式,來破壞皮膚上的病灶細胞,進而使病灶形成水泡,患者可能於治療過程中感受到短暫疼痛,但其疼痛仍較其他治療方式輕微,感染併發症的可能性也較低。 在治療過後,皮膚病灶上則會形成棕黑色的痂皮,待表皮細胞長好後,上面的痂皮便會脫落,露出粉嫩的新皮,而從治療到痂皮脫落的所需時間約1~3週。 化學燒灼法(Chemical cautery):化學燒灼法的治療費用較低,主要會先以35~50%的三氯醋酸(Trichloroacetic acid)塗抹於病灶上,隔天斑點上就會形成黑色的痂皮,約可於1週內脫落。之後,醫師會再開立消炎藥膏,供病患於痂皮脫落後塗抹,並搭配防曬乳或其他美白保養品,更有助於傷口癒合及預防老人斑再次生成。 銣雅各雷射(Nd-YAG Laser)治療:透過發射2種不同波長(532nm、1064nm)的雷射光至皮膚真皮層,以去除老人斑、雀斑等各類黑斑,而此種治療方式成本較為便宜,缺點為治療時會引起破皮出血、紅腫、疼痛、結痂等情形,可與醫師討論過後再考慮是否進行雷射。 脈衝光治療(Intense pulsed light):脈衝光屬於非侵入性治療,主要以多種波長照射,使皮膚組織吸收到特殊光線後,遭到破壞或重組,以達到除斑功效,經過治療後皮膚不會有明顯發紅結痂的症狀出現,但需配合一定的療程,一般約3週治療1次,標準療程為6次。 防曬做得好 老人斑不上身 想保有好膚質,預防脂漏性角化症早早找上門,建議民眾出門應先擦好防曬乳,白天出門後記得撐陽傘,且盡量避免於早上11點至下午3點之間外出為佳。 此外,從事戶外運動或處於室內照得到太陽的地方時,由於身體可能會大量出汗,所以也應勤擦防曬乳或穿著長袖衣褲阻擋紫外線,才可有效降低並延緩老人斑生成。(推薦閱讀:紫外線防護係數UPF是什麼?夏日防曬衣服挑選4大重點)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頭髮/頭皮保養

每天洗頭還是狂出油?3招改善頭皮出油!快檢查:容易出油3原因

台灣位處亞熱帶,每到夏日,高溫加上潮濕的天氣,頭皮愈加容易出油,除造成頭髮扁塌、影響造型外,嚴重時還可能出現掉髮現象。其實,頭髮出油原因之一,可能與錯誤對待頭皮有關。究竟造成頭皮出油的原因有哪些?又該透過何種方法改善頭皮出油問題?跟著《Hello醫師》一起了解,擺脫油膩頭皮,重拾清爽秀髮! 頭髮容易出油3大原因 一般正常頭皮會呈現淡粉色,觸感光滑且帶有些微濕潤感,不會有脫落的角質或異物。 當頭皮脂分泌過多時,就可能凝聚成頭皮屑與角質,堆積在頭皮上,使細菌與黴菌增生,散發陣陣油臭味;嚴重時還可能導致毛孔阻塞、毛髮彈性下降,甚至罹患脂漏性皮膚炎,導致頭皮嚴重發炎,掉髮量增加。頭皮出油常見3原因如下: 不正確的洗髮方式:若經常3~5天才洗一次頭,或是1天洗頭3次以上,容易過度刺激頭皮,影響油脂正常分泌;長久之下,就容易促使頭皮出油情形增加,讓頭髮也跟著油膩扁塌。 使用不當的洗髮產品:使用錯誤的洗髮產品,可能對頭皮及頭髮的健康造成影響,若選擇添加過多化學原料(如矽靈)等成分的洗髮精,洗髮時可能會刺激頭皮肌膚,促使皮脂腺為了保護頭皮,而分泌過多油脂。 日常飲食習慣不佳:食用過多高油脂、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也會讓皮脂腺較為活躍,加劇頭皮出油症狀。 (延伸閱讀:掉髮靠飲食還不夠!教你5方法找回美麗秀髮) 如何改善頭皮出油? 想要改善頭皮出油,必須從調整生活習慣開始,下列為幾種改善頭皮出油的小撇步: 1. 採用正確洗頭方法 一般而言,每天洗1次頭,通常可去除大部份頭皮及頭髮上所殘留的油脂與汙垢;若為頭皮容易出油者,加上氣候較為炎熱,造成出汗情形增加時,建議一天清洗2次,避免使用控油效果太強的洗髮精,以免頭皮清潔過於乾淨,促使頭皮分泌更多油脂。 此外,洗頭髮時建議先以溫水把頭髮弄濕,並將洗髮精倒在手上搓揉起泡後,接著以指腹或指尖輕輕按摩頭皮,約2~3分鐘後用溫水沖洗乾淨。 清潔時,應避免使用指甲或太過用力抓頭皮,不僅會傷害頭皮,還會提高頭皮屑生成量。一般情況下,頭皮經過適當清潔後,毛囊就可擺脫油脂阻塞的困擾,改善頭皮出油的情形。 (延伸閱讀:頭皮、胸口、私密處都會長!「毛囊炎」要人命,毛囊炎症狀、治療與預防) 2. 挑選適合自己的洗髮精 當頭皮出油情形嚴重時,避免選擇滋潤性較強的洗髮精,以免愈洗愈油。若因燙染頭髮,而造成髮質較為毛躁,可於洗完頭髮後,再使用潤髮乳滋潤髮尾,但潤髮乳應避免接觸頭皮,以免阻塞頭皮毛孔,導致搔癢或加劇頭皮出油的症狀。(延伸閱讀:頭髮分岔無光澤?公開7種天然方法保護頭髮,修護受損髮質) 在使用潤髮乳前,切記一定要先把頭髮沖洗乾淨,否則洗髮精及潤髮乳互相作用後,可能會導致頭髮結成一塊。 3. 飲食避免過辣、高糖、高油 經常食用高油脂、高糖及辛辣食物,可能讓頭皮油脂分泌更旺盛,建議頭皮容易出油者,除應避免攝取上述所提及的食物,也需多食用各類蔬菜、牛奶等富含維生素B2的食物,幫助頭皮調節皮脂生成,以改善頭皮出油情形及形成油性髮質。 由於高升糖食物會迅速被身體分解,導致血糖快速升高,而釋放大量胰島素,促使血液中的雄性激素急遽增加,易生成皮脂及引發頭皮出油。 建議不妨採低升糖飲食為主,選擇燕麥、糙米、四季豆、高麗菜、蘆筍、木瓜、奇異果、無糖豆漿等食物,不僅有助維持血糖穩定,也能抑制頭皮油脂過度生成。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皮膚保養/清潔

面膜敷多久才對?敷完要洗臉嗎?正確敷面膜5步驟,打造水煮蛋肌

許多人因嚮往吹彈可破的細嫩肌膚,除了會時常擦乳液保濕外,更會透過敷面膜的方式,來保養自己的臉部皮膚,然而,一旦使用錯誤的方式敷面膜,不僅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還可能讓膚質每況愈下。 究竟敷面膜的好處有哪些?該如何敷面膜才對?就讓《Hello醫師》帶你了解正確的敷面膜步驟及常見問題,養出光滑肌膚,好有面子! 敷面膜好處有哪些? 敷面膜的保養原理是透過將臉部密封,與外界空氣相互隔絕,並透過面膜上沾附的精華液,緊緊覆蓋臉部皮膚的角質層,加速成分吸收。 面膜可說是臉部保養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不僅具心理療癒功能,其也能提高臉部保濕狀態,改善皮膚乾燥的問題。 不僅如此,面膜還可依材質分成片狀布膜與塗抹類(凝膠、泥膏、乳霜)2種形式,而某些面膜還具有美白、抗痘、抗皺、深層潔淨等功能,保養需求及喜好,挑選適合自己面膜。 面膜敷多久才對?公開正確敷面膜5步驟,讓皮膚愈敷愈水嫩 儘管敷面膜是相當常見的面部保養方式,R仍有許多人因使用方法錯誤,以致長期下來膚況不僅沒有改善,還愈變愈糟。 因此,若不想白花錢買一堆面膜,保養不成還傷了面子,不妨參考正確敷面膜的5步驟,才能真正發揮面膜的效用: 1. 洗臉 敷面膜前,應先潑水將臉部打濕,並將洗面乳擠出、加水搓揉出泡沫或液狀,並以指腹由上往下輕柔按摩臉部,之後再以常溫水將臉上分泌的油脂及汙垢清潔乾淨即可。 值得注意的是,若洗完臉後,臉部出現緊繃感,甚至經常發紅或脫皮,則代表臉部可能較為敏感,或對洗面乳成分過敏,建議應更換洗面乳或諮詢皮膚科醫師,了解自己的臉部膚質狀況。(推薦閱讀:一天洗幾次臉全看膚質!掌握正確洗臉7步驟,擺脫惱人油痘肌) 2. 上化妝水 洗完臉後記得按照日常保養步驟先上化妝水,敷臉前使用化妝水可以讓緊繃的皮膚恢復油水平衡,並且稍加調整皮膚狀態,讓之後敷上面膜的精華液更容易吸收。 3. 敷上面膜 在敷面膜前,可先沾取面膜精華液試用於耳後、手腕內側確定無敏感跡象,再開始敷面膜。 接著,將面膜服貼於臉部,並按照面膜產品的使用說明敷臉約15~20分鐘,若使用片狀面膜,在T字部位、眼窩和鼻翼兩側等地方,可以使用剪刀修剪形狀,讓面膜布更加服貼。 如果民眾屬於敏感肌、異位性皮膚炎,或發現臉部有青春痘、傷口、發炎或過敏等情形,建議先不要敷面膜,以免過度刺激,讓肌膚狀況更加不穩定。 4. 撕除面膜 泥狀面膜需要用水清洗,才能卸除乾淨,而片狀面膜則必須由下往上撕除,因為毛孔的生長方向開口是朝下的,如此一來還能減少精華液堵塞毛孔的機率。 5. 延續保濕效果 完成上述步驟後,建議搭配按摩與塗抹1層具有鎖水效果的乳液,才能把面膜上的水分和精華液都鎖在臉部的角質層裡,充分發揮面膜的保濕功效並穩定膚質。 敷完面膜要洗臉嗎?敷面膜3大常見問題一次搞懂 1. 面膜多久敷一次才對?每天敷面膜真的更有效? 敷面膜對於肌膚保濕、美白等功能僅具加強效果,使用頻率需視產品成分的濃度和劑量而定。若敷面膜的次數過於頻繁,甚至每天都敷,反而可能會損害肌膚,且肌膚也不一定能完全吸收。(延伸閱讀:美肌實用6招!讓肌膚水嫩發亮) 因此,皮膚科醫師王修含表示,敷面膜次數不應該過於頻繁,最安全的用法是每次間隔1週以上;如果若想要更密集地使用面膜,每次使用應至少間隔3天以上為佳。 2. 敷完面膜要洗臉嗎? 敷完面膜後,通常不需要洗臉即可進行下一步的保濕工作,但若使用具收斂或抗痘效果的面膜,因其中可能內含較刺激的成分,建議應先將臉部清洗乾淨後,再接著保濕步驟,以免導致粉刺或痤瘡生成。(同場加映:上班族保養警報!皮膚乾狂冒痘,5招保養你的肌膚) 3. 洗澡時敷面膜效果會更好? 洗澡時環境溫度較高,肌膚容易出汗,使得面膜內含精華液成分比較難被吸收,甚至容易隨著蒸氣蒸發,越敷越乾,建議還是洗完澡後再使用為佳。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皮膚疾病

皮膚長疹紅又癢別亂抓!了解玫瑰糠疹原因、症狀、治療

每逢春秋之際,早晚溫差變化大往往導致不少人感冒,甚至還會引起一種名為「玫瑰糠疹」的症狀。 患者的皮膚不僅會突然長出紅色斑塊,數量還會隨時間逐漸增加,部分人還會感到搔癢難耐,忍不住抓到破皮。 究竟玫瑰糠疹還會出現哪些症狀?是否有治療的必要性?快跟著《Hello醫師》一起認識玫瑰糠疹的發生原因,了解正確處理方式,別把皮膚抓破留下疤痕! 什麽是玫瑰糠疹? 玫瑰糠疹(Pityriasis rosea)最早是由法國醫師吉伯特(Gibert)於1860年提出,意指粉紅色的脫屑症狀,好發年齡區間為10~35歲,並易於春秋2季出現。 玫瑰糠疹通常為急性發作,患者全身的皮膚會浮現粉紅色斑塊,並帶有些許搔癢感,是1種常見的發炎性皮疹。(推薦閱讀:夏天曬太陽皮膚發癢、起紅疹?小心紫外線引發光過敏!6大症狀你中了嗎) 玫瑰糠疹原因不明 推測與人類皰疹病毒有關 玫瑰糠疹成因目前尚未釐清,但已確定與細菌感染、過敏、內臟疾病無關。 美國皮膚病協會(AAD)則表示玫瑰糠疹可能與人類皰疹病毒第6(HHV-6)或第7型(HHV-7)有關,不過此研究仍有待醫界進一步確認。 玫瑰糠疹常見症狀有哪些? 玫瑰糠疹發作初期,病患會於胸部、腹部或背部長出1塊直徑約2~3公分的橢圓形粉紅色斑塊,而斑塊邊緣還會有輕微脫屑,所以也常被誤診為乾癬。 僅有少數患者可能出現疲倦、頭痛、喉嚨痛、食慾不振、噁心或發燒等類感冒症狀,持續1~2天。 另外,這些玫瑰糠疹也可能會讓人感受到輕微的搔癢感,尤其是在氣候炎熱時,身體大量排汗會讓搔癢感變得更加強烈。 隨後1~2週內,玫瑰糠疹可能會慢慢擴散至軀幹、頸部及四肢(臉部較少),幾乎遍及全身上下,數量可達數十個至數百個。 直至玫瑰糠疹急性發作6~8週後,皮膚的斑塊就會逐漸消退,但少數患者病程可能長達數月之久。 玫瑰糠疹不用治療也會好?何時需就醫? 玫瑰糠疹屬於自限性疾病,意即毋須特別治療,也能自行痊癒,但因起疹的症狀也可能是其他皮膚疾病所致,如乾癬、汗斑、濕疹、脂漏性皮膚炎,甚至是梅毒。 建議民眾若皮膚有任何異狀或症狀持續3~4週無好轉時,勿自行至藥局購買藥膏塗抹,應先至皮膚科就診,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玫瑰糠疹如何診斷? 由於玫瑰糠疹的病灶外觀相當容易辨認,所以醫師可能會先藉由觀察皮疹外觀,來確認是否為玫瑰糠疹,並可能搭配血液檢查、皮膚切片檢查等方式,進一步區分患者的皮膚症狀,以利擬定後續療程。 2方法治療玫瑰糠疹 痊癒後無明顯後遺症 儘管玫瑰糠疹可自行痊癒,但若出現因嚴重搔癢而明顯干擾日常生活時,可採用以下2種方式治療: 藥物治療:玫瑰糠疹病況輕微者若伴隨搔癢症狀,而影響日常作息,醫師可能會開立內含皮質類固醇、抗組織胺等口服及外用藥膏,替病患止癢,並加快皮疹癒合的時間。 紫外線治療:少數症狀嚴重的病患,若藉由藥物治療仍無明顯好轉,醫師可能會利用具有特殊波長的紫外線照射皮膚,以調節患者的免疫反應,緩解其不適症狀。 玫瑰糠疹無法事前預防,建議患者應及早至皮膚科就診,並避免洗熱水澡或從事劇烈運動等會使體溫升高的活動,才可避免搔癢症狀加劇。 此外,玫瑰糠疹的紅斑消退後極少留下痕跡,只要患者避免過度搔癢而反覆抓傷皮膚,留疤的機率並不高。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皮膚疾病

聞腋青年好困擾、8成遺傳自父母!改善狐臭看這科、4大療法治療狐臭

夏天到了總想要穿輕薄的衣服清涼一下,但是當腋下散發出濃濃的臭味時常讓人退避三舍。狐臭是不少人的惡夢,不管多頻繁地透過洗澡、換穿衣物就是無法掩蓋臭味,雖然沒有生理危害,但也為患者帶來社交上莫大的困擾。 究竟是造成狐臭的原因有哪些?何種人容易有狐臭?有狐臭困擾又該看哪科?該如何才能有效治療與改善?就讓《Hello醫師》帶你一起擺脫狐臭的煩惱。 狐臭原因? 狐臭又稱「腋下臭汗症」(apocrine bromhidrosis),皮膚有2種汗腺,分別為大汗腺以及小汗腺。大汗腺又稱為頂漿腺,分布在腋下、外生殖器、外耳道、乳房腺體,大家常常聽到的狐臭是由大汗腺所引起。因此當狐臭症狀發生時,通常會建議應求診皮膚專科的醫師做進一步治療。(推薦閱讀:體味重恐是疾病警訊?汗臭味來自細菌分解) 由於頂漿腺功能旺盛,其分泌的液體被細菌分解後,會產生二氧化硫以及氨,這時就會產生1種特殊、刺鼻的味道。另外,頂漿腺也分布在耳朵周圍,所以有狐臭的人通常耳垢也較為濕潤。 小汗腺又稱為外分泌汗腺,在比較淺的真皮層,遍布於全身,受到體溫調節而排汗,分泌的汗液主要是以水和鹽分為主。然而,小汗腺若分泌完汗液後沒有及時清潔,被細菌分解也會有異味產生,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汗臭味。若小汗腺分泌過多的汗液,會有「多汗症」的問題,而多汗症經常與狐臭合併發生。 至於為什麼會有狐臭,大部分都是與遺傳有關,若父母2者都有狐臭,子女有狐臭的機率高達80%。 狐臭的人通常有哪些特徵? 除了遺傳會造成狐臭,這裡也整理了狐臭的人大多會有的特徵或是習慣: 人種:黑人有狐臭的比例高於亞洲人。 男女:男女比數差不多,但女性會稍微多一點。 年齡:青春期之後會很明顯,但中年之後會逐漸消失。 生活習慣:腋毛多、飲食偏辛辣、重口味的人較容易有狐臭。 狐臭怎麼改善? 若只有輕微的狐臭味,可以按照下列生活習慣來改善異味: 保持腋下乾燥,流完汗就馬上擦乾。 穿著排汗衣物且要常常更換。 使用止汗劑、清香劑改善異味。 改善飲食習慣。 有狐臭怎麼辦?看哪科?狐臭4大治療方法一次看 雖然症狀輕微的人可以利用生活習慣改善臭味,但有些人的狐臭已經嚴重到干擾到生活與社交,此時就需至皮膚科,進行特殊治療及手術來改善狐臭的問題: 肉毒桿菌素:療程快速簡單,但需要重複施打,效果維持6~8個月左右。 頂漿腺刮除手術:切除腋下的頂漿腺,傷口約4~5公分,術後較難照顧且汗腺沒有切除乾淨的話,味道依然會存在。(你也想知道:止汗手術風險大?手術前必知注意事項) 微創旋轉刀刮除手術:手術前會將腋毛清潔與清除,可以縮小傷口與術後恢復時間,適合狐臭很嚴重的患者。 非侵入式的微波止汗治療:透過熱能破壞兩側腋下汗腺來達到去除異味的效果,若患者的狐臭有合併多汗症,可以考慮此治療手術。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皮膚炎

頭皮、胸口、私密處都會長!「毛囊炎」要人命,毛囊炎症狀、治療與預防

夏季來臨總是讓人一身汗,加上台灣氣候潮濕悶熱,當皮膚長期處於這種環境時,毛囊也會因受刺激而產生發炎反應,形成「毛囊炎」。毛囊炎會長出一顆顆紅色的疹子,經常讓人與青春痘搞混,而使不少人延誤治療的黃金時間。究竟什麼是毛囊炎?毛囊炎又好發於哪些部位?讓《Hello醫師》幫你搞懂毛囊炎、和毛囊炎永遠say Bye Bye。 毛囊炎是什麼? 為何發生毛囊炎? 簡單來說,毛囊炎(Folliculitis)就是毛囊發炎了,是常見的皮膚疾病,只要有毛髮的地方就有可能會發生毛囊炎。而毛囊炎發作原因從外在環境、個人衛生習慣都有很大的影響。(延伸閱讀:5招預防毛囊炎) 要知道什麼是毛囊炎得先從毛囊開始講起,毛囊是位於皮膚下方的管鞘狀構造,是類似「地基」的部分,包覆著毛髮與提供毛髮生長的地方。然而在天氣潮濕、過度摩擦,或是免疫力低下的情況,會使得毛囊發炎,產生紅腫、搔癢的症狀,較嚴重時會長出丘疹、膿皰、結節囊腫,甚至是蜂窩性組織炎。 若毛囊炎一直反覆發作,會導致毛孔死亡,不再生長毛髮,出現禿頭的問題。 這些部位容易長毛囊炎 在了解毛囊炎的原理後,接著來看看毛囊炎通常長在哪些部位,一般來說,毛囊炎好發於皮脂分泌旺盛的部位: 頭皮 下巴 胸口 大腿 小腿 鼠蹊部 私密處 天氣變化不僅會刺激毛囊炎發作,就連個人的衛生習慣也會影響,像是男性的下巴常常有毛囊炎,這是因為使用刮鬍刀時,若不小心刮傷皮膚形成傷口,容易讓毛囊發炎;而女性經常使用刮刀除毛,若沒有替換刮刀的話,重複使用的刮刀會滋生細菌讓腋下或是腿部的毛囊發炎。 而有些人則是作息不正常、壓力過大,頭皮會發癢產生毛囊炎,有時會合併頭皮屑過多以及脂漏性皮膚炎等症狀。此外,台灣天氣過於潮濕悶熱,若夏天總是穿長袖衣物來遮陽、防曬的話,毛囊長期處於無法散熱、不通風的環境也很容易導致發炎。 除了上述原因會導致毛囊炎,長期使用類固醇、抗生素會讓皮膚變薄,沒有抵抗力,容易造成毛囊感染;糖尿病、白血病、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這些時常讓患者免疫力低下的疾病,都有較高機率讓細菌入侵,讓毛囊炎的機率大大提升。 毛囊炎擦藥膏就會好 一般而言,毛囊炎不需要特別治療就會痊癒,而少數人則需要擦藥膏才會好。不過在使用藥膏之前,我們要先分清楚毛囊炎的感染型態: 細菌型毛囊炎: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所感染,可以局部使用抗生素,大約1周內可以痊癒。 黴菌型毛囊炎:通常由皮屑芽孢菌所感染,可以局部使用抗黴菌藥膏,搭配口服抗黴菌藥物治療,大約1個月至2個月內會痊癒。 居家小撇步遠離毛囊炎 除了擦藥膏之外,我們還可以從一些生活習慣來遠離毛囊炎: 正確的除毛 慎選保養品 生活作息正常、適當紓壓 避免用手摳抓腫脹處。 嘗試使用非處方抗生素。 避免共用毛巾等個人用品。 運動後用溫和的肥皂清潔身體。


其他皮膚疾病

皮膚長紅痣?「櫻桃血管瘤」上身小心肝異常、7成以上好發年長者!

我們的皮膚上總是有大小不一的斑點,有時還可看到紅色的痣,尤其年紀愈大長愈多。紅色的痣是血管瘤的一種,由於有個「瘤」字,總是讓人擔心是否會惡化。血管瘤通常只有小小一點,因此也被稱做是「櫻桃血管瘤」,並經常好發於老年人。其實櫻桃血管瘤惡化的機率很低,但當血管瘤集中在特定部分時,仍有可能是肝異常的前兆,不可不慎!就讓《Hello醫師》解開什麼是櫻桃血管瘤,當有血管瘤時是否需要治療! 紅色的痣會隨著年紀增長而變多 櫻桃血管瘤(cherry angioma)是真皮層內的微血管增生所形成的,櫻桃血管瘤大部分都很小,大約落在1~5mm左右,血管瘤裡面有許多增生的血管,表皮較薄,顏色呈現櫻桃顏色般鮮紅的突起物,有點類似丘疹。櫻桃血管瘤通常長在老年人身上,有研究指出,75歲以上的長者有75%有血管瘤,因此也可以被稱為「老年性血管瘤」。(延伸閱讀:寶寶有血管瘤怎麼辦) 這些紅色的痣會隨著年紀變大而增多,屬於正常現象,且紅色小痣不會痛也不會癢,更不會長大,若看到家中長輩身上有紅色小點時,不需太過擔心。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看到血管瘤不明原因出血或是變成發散狀時,一定要及早就診接受治療。 為什麼會有櫻桃血管瘤? 好發於哪些部位? 櫻桃血管瘤的成因目前仍不清楚,醫界推測可能和遺傳、體質有關,也有些女性懷孕時會長出這些紅色小點。櫻桃血管瘤大部分都長在手臂、大腿、軀幹,不過也有人長在手掌、腳掌、黏膜組織上,而這類情況較少見。 血管瘤破掉怎麼辦? 櫻桃血管瘤對健康並沒有危害,但要是不小心弄破了該怎麼辦?由於櫻桃血管瘤是由許多微血管組成,當血管瘤破掉時,流出的血量會比一般傷口還要多。首先要先止血,之後再抹上抗生素藥膏即可。如果發現血流不止或是傷口反覆流血,一定要立即就醫。 怎麼治療櫻桃血管瘤? 一般來說,櫻桃血管瘤對身體沒有危害,也不需特別治療,若你覺得影響到美觀,可以考慮使用二氧化碳雷射治療。二氧化碳雷為氣體雷射,利用人體細胞的水分吸收雷射能量,讓細胞崩裂,進而破壞皮膚表層的病變。治療後需保持傷口乾燥,並按照醫師處方抹上消炎藥膏,觀察7~14天即可。(延伸閱讀:除痣別自己來!請找醫師避免感染!) 皮膚長出紅色小點也要注意恐有肝異常 長出櫻桃血管瘤不需擔心,不過若這些紅色的痣都聚集在胸前,且外型有點類似小蜘蛛時,或許可能是肝臟出了問題。聚集在胸前紅色的痣是「蜘蛛痣」,也是肝病的訊號,通常發現時已經是肝癌末期了。 雖然蜘蛛痣是肝硬化的徵兆,不過也有身體健康的人長出蜘蛛痣,有些服用避孕藥,或是懷孕的婦女身上都能冒出蜘蛛痣,過一段時間後就會逐漸消失。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皮膚健康

如何避免帶狀疱疹?帶狀疱疹症狀、治療及預防全整理

帶狀疱疹俗稱「皮蛇」,發作時常讓人痛不欲生,包括年紀越大疾免疫系統低下時,愈容易反覆發作。 除了從飲食、日常習慣著手,增強免疫力以預防帶狀疱疹發作外,究竟哪些人應該施打疫苗?哪些人則不建議施打疫苗?施打帶狀疱疹疫苗會有哪些副作用?讓《Hello醫師》和您一起迎戰皮蛇的威脅。 什麼是帶狀疱疹(皮蛇)? 帶狀疱疹(Herpes Zoster)是什麼?小時候得過水痘,痊癒之後病毒會繼續留在身體的感覺神經節中;當年齡增長、免疫力下降時,病毒會再次作亂,沿著神經節長出條狀的水泡性皮疹;帶狀疱疹通常發生在單側、呈帶狀分布,所以又常被稱為「皮蛇」。 帶狀疱疹多久會好?症狀有哪些? 帶狀疱疹會長出一連串的紅疹,之後再冒出水泡、化膿、結痂,歷經幾週後會慢慢康復。不過痊癒後最令人煩惱的是會有後遺症,如出現慢性神經痛,患者可能會面臨突如其來發作的刺痛或抽痛,甚至像是被電到的抽痛感。長期下來也可能影響到日常生活作息、工作及心理狀況。 帶狀疱疹高危險族群:免疫力低下者 根據疾管署估計,國人感染帶狀疱疹的機率是32.2%1,帶狀疱疹(Herpes Zoster)通常與免疫系統功能下降有關,因此最容易發作的族群包括年長者、慢性病患者、免疫功能受損者,包含以下族群: 50歲以上(因細胞免疫CMI反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自然減弱,CMI即Cell-Mediated Immunity,帶狀疱疹的體質原因是CMI失效變弱而無法抑制潛伏的水痘帶狀庖疹病毒) 慢性疾病(三高、腎臟病)2,3 曾感染水痘或帶狀疱疹 4,16 新冠肺炎確診者 5 生活作息不正常或壓力大 6,7 惡性腫瘤患者 器官移植者 接受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者 8 正在或預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或小分子免疫調節劑 ( 如 JAK 抑制劑 ) 者 17 人類免疫不全病毒(HIV)感染者(患病率高達30%,發病率為千分之40~50人年)9 如何預防皮蛇? 根據台灣家庭醫學會統計,50歲以上的人有將近95%都曾罹患過水痘,而這些人也承擔著帶狀疱疹復發的風險,所以施打帶狀疱疹疫苗對於50歲以上的人來說相當重要10。 因此,建議50歲以上未曾接種過帶狀疱疹疫苗的民眾,或是屬於帶狀疱疹高危險的成人,不論之前是否有水痘或帶狀疱疹病史,若想避免皮蛇所帶來的威脅,可視個人健康情況接種帶狀疱疹疫苗,以降低感染帶狀疱疹、疱疹後神經痛的風險。 哪些人不能施打帶狀疱疹疫苗? 雖然50歲以上都建議施打帶狀疱疹疫苗,不過建議仍應考量自身情形,與醫師討論是否適合施打: 孕婦 對帶狀疱疹疫苗、明膠、抗生素過敏的人 白血病 結核病 淋巴癌 正在化療病人 使用高劑量類固醇者8 帶狀疱疹疫苗常見副作用 局部注射部位(如疼痛、發紅、腫脹、搔癢) 紅腫 肌肉痛 頭痛 疲倦 發抖 發燒11 提升免疫力:注意飲食、生活作息向帶狀疱疹說再見 除了施打帶狀疱疹疫苗之外,我們也可以從飲食、生活作息來調整身體,加強免疫力12: 生活作息正常:避免熬夜、睡眠充足。 適當的紓壓:避免壓力、負面情緒累積,可以藉由運動紓壓。 健康飲食:可多補充抗氧化的蔬果來增強免疫力,例如綠花椰菜、地瓜葉、奇異果、胡蘿蔔、白蘿蔔、茄子、洋蔥、鳳梨、木瓜、西瓜、番茄、葡萄、香蕉等13。 維生素B群:可促進細胞的新陳代謝,以維持細胞黏膜的健康,也與製造抗體的免疫功能有關14。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NP-TW-HZU-OGM-230001 | Date of preparation: June 2023 更多疾病相關資訊,請諮詢專業醫護人員


皮膚炎

皮膚發炎有傷口?紅腫恐釀蜂窩性組織炎!9大病徵要注意

不少人都曾聽聞過蜂窩性組織炎這個可怕的疾病,甚至是身邊或多或少都曾有人罹患過嚴重程度不一的蜂窩性組織炎。當不小心受傷而沒有做好患部照護,進而造成細菌感染時就容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不過為什麼會導致蜂窩性組織炎?當皮膚發炎、有傷口時是否就會容易導致蜂窩性組織炎?嚴重時甚至可能得截肢?讓《Hello醫師》告訴你什麼是蜂窩組織炎,又有哪9大病徵發生時你就該注意! 什麼是蜂窩性組織炎?為什麼會有蜂窩性組織炎? 人的皮下脂肪層是類似蜂窩狀的組織,當有細菌入侵到皮下組織後會引起發炎、紅腫、發熱、疼痛的反應時,這就是蜂窩性組織炎(cellulitis),引起發炎的細菌以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或鏈球菌(Streptococcus)這2種最為常見。 為什麼會有蜂窩性組織炎?這是因為當細菌從傷口侵入到真皮和皮下組織釋放毒素,會在組織的縫隙中生長,引起發炎反應。蜂窩性組織炎發作前通常是有小傷口,像是蚊蟲叮咬、小擦傷、割傷、香港腳所引起的皮膚龜裂,這些傷口很容易被大家忽略。 細菌會因此有機可趁進入到傷口裡面。不過有些蜂窩性組織炎的致病菌是經由血流到皮下組織再引起局部感染,因此有些蜂窩性組織炎是沒有傷口的。那麼有哪些人容易感染蜂窩性組織炎?以下列舉出常見的9大病徵,快來檢查自己是不是蜂窩性組織炎的高危險族群: 口腔衛生習慣不佳者(延伸閱讀:5招維持口腔衛生) 有罹患香港腳 其他沒黴菌感染 血液循環不良 皮膚有傷口 糖尿病患者 靜脈曲張、水腫 慢性疾病 過胖 (延伸閱讀:腿部冒青筋、長蜘蛛紋?得了靜脈曲張3大療法這樣治!) 蜂窩性組織炎症狀:不會覺得癢! 在感染蜂窩性組織炎後,初期會有下列症狀: 紅:傷口及四周皮膚會發紅。 腫:受傷部位表面會隆起。 熱:受傷部位會微微發熱。 痛:受傷部位、四周皮膚會疼痛、化膿。 不少人以為蜂窩性組織炎也會讓皮膚癢癢的,其實這是錯的。蜂窩性組織炎是皮膚有傷口造成的細菌感染,症狀以「紅、腫、熱、痛」為主,所以並不會出現發癢的症狀。(推薦閱讀:不理傷口!皮膚裂小心蜂窩性組織炎) 除了上述症狀,有些會合併發燒、畏寒、全身倦怠、頭痛、關節痛。如果患部出現水泡、四肢無力、癱軟或有強烈睡意,則很有可能代表細菌已經開始擴散,必須馬上就醫治療。若感覺到皮膚有點發癢時,也許是過敏而不是蜂窩性組織炎。(延伸閱讀:找出過敏原) 不過都是蜂窩性組織炎,為什麼有些人能不藥而癒,有些人可能會截肢或是危及生命?這是因為感染深度不同的原因,蜂窩性組織炎僅在皮膚表層有感染,但若感染到皮膚深處時,會導致「壞死性筋膜炎」(necrotizing fasciitis),會引起敗血症、截肢,或是生命上的危險。 蜂窩性組織炎會讓傷口周圍紅腫、發熱、疼痛。 蜂窩性組織炎可以先局部冰敷 當有蜂窩性組織炎的症狀出現時,務必要馬上就醫,醫師會按照嚴重程度來決定要如何治療: 冰敷:蜂窩性組織炎的傷口會紅腫、發熱,可以先局部冰敷減緩症狀,但也不宜敷太久,每冰敷10分鐘就要休息50分鐘,每天4~6次。 口服或是注射抗生素:輕微的蜂窩性組織炎以抗生素治療為主,可能需要持續服用7~14天才能痊癒。 手術清除壞死組織:若傷口已經有化膿,必須要切除壞死組織再做清創的處理。若更嚴重時,有些則需要做皮膚重建或是截肢。 有些人疑問,蜂窩性組織炎是不是直接去皮膚科看就好?其實蜂窩性組織炎是細菌感染所引起的,所以要去掛「感染科」才會得到正確的診斷以及治療,因此別掛錯科了! 5大照護法、預防蜂窩性組織炎 能不能預防蜂窩性組織炎找上門?答案是可以的,只要按照下列居家照顧,便能輕鬆預防蜂窩性組織炎: 皮膚有傷口時要及時處理 觀察傷口是否有出現紅腫痛的症狀 治療香港腳或是其他黴菌感染疾病 均衡飲食加強抵抗力 糖尿病患者循環不佳,須每天檢視雙腳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