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癌症 ,又稱惡性腫瘤,癌症的發生是因為致癌基因被活化,導致細胞不受控制地增生,進而形成 腫瘤 ,如果持續惡化、形成惡性腫瘤,就是所謂的癌症。 世界衛生組織 指出,癌症是全球第二大死因,在 2018 年奪去近千萬條人命,每六人就有一人是因癌症死亡;在台灣,癌症更連續 38 年蟬聯十大死因之首,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2017 年每 4 分 42 秒就有一人罹癌,癌症時鐘比十年前快了足足一分鐘以上。

基礎知識

癌症

2025年「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聚焦大健康與智慧醫療新未來 拓展全球醫療合作契機

由外貿協會主辦的「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將於2025年6月5日至7日於台北南港展覽2館盛大登場。 本屆展覽以 Innovating Wellness 為主軸,聚焦「大健康產業」,涵蓋「全齡照護」、「智慧醫療」、「醫材廊道」與「創新及新創」四大領域,串聯跨產業資源,展現台灣醫療科技創新實力。 推動產業升級與國際鏈結 打造台灣大健康產業新藍圖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作為連結產業發展與國際商務合作的重要平台,今年(2025)規模再創新高,集結264家企業、476個攤位,全面呈現台灣在醫療器材、健康科技及新創應用的產業實力。 展覽期間並將舉辦逾50場次的論壇、演講及發表會,深入探討國際合作商機、醫材法規認證、智慧醫療應用、長照趨勢等關鍵議題,協助業者掌握全球市場動態與技術前沿。 整合完整醫療解決方案 滿足各類照護場域需求 精彩展出內容涵蓋手術室設備、診斷監測系統、術後照護、在宅醫療解決方案,以及獸醫用醫療用品等,滿足醫院、診所、長照機構、復健中心、居家照護與寵物醫療等多元應用場域需求,打造一站式醫療採購平台。 同時,外貿協會攜手「台灣醫療暨生技器材工業同業公會」及「中華民國醫療器材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共同打造「智慧醫療主題館」與「遠距醫療暨智慧醫材主題館」,現場模擬AI手術房、自動化ICU與遠距診療應用,展示智慧醫療在臨床與居家場景的整合應用,提供參觀者沉浸式的未來醫療體驗。 寵物健康與AI新創齊發 引領醫療產業新焦點 因應寵物照護市場需求快速成長,今年新設「寵物醫療用品專區」,網羅台灣優質廠商,展出從診斷、治療到日常照護所需之醫材、耗材與再生醫材,提供全方位寵物健康管理方案。 此外,去年廣受矚目的「M-novator新創展區」也將擴大規模,邀請來自5個國家的11家醫療新創企業,包含數位健康、AI醫療影像分析、數位治療與健康追蹤等前瞻技術,促進創新與臨床需求對接,加速市場應用。 掌握全球市場脈動 精準媒合商機 展覽期間同步舉辦「歐亞醫療市場商機與趨勢論壇」,鎖定歐洲、東協與亞太銀髮市場,協助業者掌握各地區發展機會與投資潛力。 「AI智慧醫療專區」論壇與沙龍,探討AI醫材法規與臨床應用實務,提升業者對AI醫療市場的法規掌握與技術整備。展中辦理「一對一採購洽談會」及「買主之夜」,連結業者與國際買主,促進產業與國際市場的交流,並深化實質合作。 「2025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凝聚醫療產業能量,共同打造橫跨醫療器材、健康科技、照護應用等「大健康產業」多元平台;透過一對一商務媒合、產業論壇與技術發表等多元形式,不僅有助於台灣業者拓展海外通路、提升品牌能見度,更進一步協助企業掌握全球趨勢、加速創新技術落地應用,帶動整體大健康產業邁向高值化與永續發展。 展覽自即日起開放預約登記,相關展覽訊息可至展覽網站查詢:www.medicaltaiwan.com.tw 或立即註冊登記參觀:https://www.medicaltaiwan.com.tw/zh-tw/register-pro-visitor/index.html

探索更多癌症類別

看更多 癌症 相關文章

其他癌症

鼻咽癌6大症狀公開,3前兆自我檢查!鼻咽癌原因、治療

鼻咽癌在中國東南沿海各省及台灣為高罹病區,在西方世界非常罕見,其發生率約白種人的20倍;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最新癌症登記報告,台灣每年皆有超過千人罹患鼻咽癌,好發年齡為50歲,其中男性發生率又是女性的兩倍。 究竟鼻咽癌症狀有哪些?致病原因為何?該如何治療?《Hello醫師》為您深入說明! 鼻咽癌6大症狀 臨床上為了方便診斷及掌握病情,將鼻咽癌的症狀分為以下6類: 1.頸部腫塊 頸部淋巴病變是最早且最常出現的臨床症狀,因為鼻咽部有豐富的淋巴管,癌細胞很容易經由淋巴管轉移至頸部淋巴結或身體其他地方。 約30~40%病患以頸部淋巴病變為初發症狀,而有70~80%病患確診鼻咽癌時,已出現頸部腫塊。 2.鼻涕或痰有血絲 鼻咽富含血管且容易出血,當鼻咽形成腫瘤時,腫瘤表面會逐漸潰爛、出血,導致鼻涕或痰(尤其是從鼻部倒吸的痰)會夾帶血絲。 3.類似過敏性鼻炎、鼻竇炎的鼻部症狀 鼻咽腫瘤會堵塞鼻腔,產生分泌物,導致患者出現鼻塞、膿鼻涕、鼻涕倒流及嗅覺異常等症狀,且鼻腔可能因為腫瘤潰爛而飄散臭味。 4.耳悶、耳鳴 耳部症狀主要因耳咽管功能受損而致。耳咽管具有平衡中耳腔壓力的功能;舉例來說,搭飛機時,耳朵容易因為內外耳壓力不平衡而出現悶塞感,此時只要吞口水、打哈欠,就能打開耳咽管,進而平衡中耳腔的壓力。因此,當鼻咽癌腫瘤侵犯耳咽管,影響其功能時,患者會產生耳悶、耳鳴、中耳積液及聽力障礙等症狀。 5.頭痛 鼻咽部位於頭顱中央,與鼻竇、顱腔相隔,當鼻咽癌腫瘤侵犯到鼻竇、腦膜或顱腔時,會造成頭痛現象,此種頭痛通常是單側性。 6.腦神經症狀 鼻咽部於頭顱中央,周圍佈滿血管與神經,鼻咽癌的癌細胞可能會經由周圍神經侵犯大腦,引起腦神經的相關症狀,例如顏面出現麻木感、複視、吞嚥困難或聲音沙啞等。 鼻咽癌自我檢查3前兆 若能早期發現,鼻咽癌治癒率高達90%以上,以下為鼻咽癌早期的3大症狀,若有類似徵兆,請盡快就醫檢查。 頸部腫塊:長在耳垂下方,上頸部的兩側;腫塊本身不痛不癢,且持續2~3週都不會消腫。 鼻涕或痰有血絲:鼻涕或痰中有暗紅色的血絲或血塊。 耳悶、耳鳴:在沒有感冒或鼻竇炎的情況下,出現耳悶、耳鳴、重聽或耳內有流水聲,尤其是單耳時。 鼻咽為圖中的紫色處,位於鼻腔後方,咽喉上方 鼻咽癌原因 鼻咽癌致病原因仍不明,但較常被提及的為種族基因及遺傳因素外,以下因素也可能提高鼻咽癌的發生率: 遺傳及家族病史:一等親內若有人罹患鼻咽癌,自身的罹癌率為常人的20倍。 常吃醃製或發酵食品 帶有EB病毒:鼻咽癌患者的血清中,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也稱第四型人類皰疹病毒)的抗體指數都很高,因此醫界認為鼻咽癌和EB病毒存在某種相關性。 抽菸、喝酒及嚼檳榔 長期在空氣汙染的密閉環境下工作 鼻咽癌的檢查 鼻咽癌主要的檢查工具有3種: 鼻後鏡及鼻咽內視鏡:鼻後鏡檢查是利用壓舌板壓住受檢者舌部,再將一個小鏡子放置於口咽部深處,利用燈光與頭鏡來檢視鼻咽部;鼻咽內視鏡則是直接進入鼻孔,經過鼻腔檢視鼻咽部。 EB病毒抗體檢測:多數鼻咽癌病患都有EB病毒抗體,因此可作為輔助的診斷工具。 鼻咽病理切片:為最主要的診斷方式,直接透過檢驗切下來的病理組織,判斷患者是否罹癌。 其他檢查方法還包括X光、電腦斷層檢查及磁振掃描等影像檢查,這些檢查主要是幫助醫師判斷腫瘤大小、位置及擴散情況。 鼻咽癌的治療 鼻咽癌屬於放射敏感的腫瘤,所以放療的治療效果顯著,針對鼻咽癌早期病患,醫師多以放療為主;若病患進入第二或第三期,則會合併放療與化療,避免腫瘤擴散;若病患進入第四期,有遠端轉移的情況(癌細胞擴散至骨骼、肺部或肝臟),就會以化學治療為主,其他治療為輔的方式來控制病情。 由於鼻咽靠近腦部,不易執行手術,加上鼻咽癌易發生轉移,所以手術通常僅用於診斷,或治療放射線治療的後遺症、併發症,或輔助處理鼻咽癌復發等狀況。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頭頸癌

鼻竇癌症狀像鼻竇炎,有這些前兆快就醫!原因、檢查、治療解說

鼻竇癌相當罕見,發生率僅占頭頸部癌症的3%,但因為症狀與過敏性鼻炎、鼻竇炎類似,許多病患發現時都已經晚期,5年存活率僅剩不到5成;究竟鼻竇癌是什麼?為什麼會得鼻竇癌?鼻竇癌有哪些前兆、症狀?《Hello醫師》為您深入說明! 鼻竇癌是什麼?認識鼻竇位置與構造 鼻竇癌(Paranasal sinus cancer)指發生於鼻竇的惡性腫瘤,鼻竇位於鼻子與雙眼的四周,左右對稱,共有4對腔室,分別為: 額竇(Frontal sinuses):在前額下方,鼻子上方。 篩竇(Ethmoid sinuses):上鼻旁,兩眼之間。 蝶竇(Sphenoid sinuses):為最深的鼻竇,位於鼻子後方,頭顱的正中央。 上頜竇(Maxillary sinuses):位於鼻窩下方,鼻腔的外側。 依照鼻竇癌的發生位置,鼻竇癌可細分為額竇癌、篩竇癌、蝶竇癌及上頷竇癌,其中以上頷竇癌最常見;而依照病變的細胞類型,鼻竇癌又可分為以下5種(依發生率高低排序): 鱗狀上皮細胞癌(延伸閱讀:鱗狀上皮細胞肺癌是什麼?) 唾液腺癌 惡性淋巴瘤(延伸閱讀:淋巴癌初期症狀、先兆有哪些?) 其他非惡性淋巴瘤的肉瘤 惡性黑色素瘤 鼻竇癌好發於45歲以上中、老年人,男性病患的發生率為女性的2倍。 https://wp.helloyishi.com.tw/cancer/skin-cancer/how-to-distinguish-mole-and-melanoma/ 鼻竇癌的原因 下列因素皆可能導致細胞癌變,提高罹患鼻竇癌的風險: 長期吸入粉塵或有毒化學物質,例如:木屑、鎳金屬、戴奧辛或亞硝酸。 抽菸 酗酒 鼻竇癌前兆、症狀? 鼻竇癌早期症狀與過敏性鼻炎、鼻竇炎及部分牙科疾病相似,包括: 單側鼻塞 擤鼻涕有血絲 鼻涕倒流 嗅覺不良 臉頰腫大、麻木 上頜牙痛、硬顎腫痛 隨著鼻竇腫瘤持續發展,鼻竇癌後期會出現以下症狀,通常此時腫瘤已十分巨大,治療難度與風險也相當高。 顏面變形 眼球膨出 運動失常 複視、視力受損 張口困難 頭痛 頸部腫塊 鼻竇癌的診斷方法 若有上述症狀,且鼻涕連續1~2週都出現血絲,或合併臉部腫脹、麻木等症狀,建議立即赴醫院耳鼻喉科接受檢查;醫師會先分析相關病史,並透過理學檢查,判斷是否有鼻竇病變的可能性,若需進一步診斷,醫師可能會透過以下方式,確定腫瘤的位置、大小,擬定之後的治療方針。 鼻竇內視鏡(Sinosopy) 抽血檢查 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 X光 核磁共振(MRI) 腹部超音波 全身骨骼掃瞄 鼻竇切片檢查 鼻竇癌的治療方法 鼻竇癌的治療以手術切除加上放射治療為主,由於鼻竇鄰近眼球及大腦等重要器官,手術範圍有限,所以術後通常會搭配放射線治療,以清除殘存的癌細胞;然而,若早期發現,醫師可能會先採取放療縮小腫瘤,減少手術對臉部外觀的影響。 雖說如此,國內多數鼻竇癌治療案例仍以晚期為大宗,除了手術切除與放療之外,醫師也會視患者情況合併化療,降低日後的復發率;總體而言,鼻竇癌晚期患者的5年存活率約40~50%,第2期患者則有近70%的5年存活率。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乳癌

三陰性乳癌是什麼?看懂三陰性乳癌的成因、症狀及治療新藥

乳癌為國內婦女發生率第一高的癌症,每年皆有萬名婦女確診,逾兩千名女性死於乳癌,在乳癌中,又以「三陰性乳癌」最為棘手,不僅治療選項少,復發率也高;然而,近年隨著免疫療法的發展,現在已有新藥物可改善三陰性乳癌的治療困境。《Hello醫師》帶您了解三陰性乳癌的特色、症狀及治療方法。 三陰性乳癌是什麼? 三陰性乳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簡稱TNBC)指下列3種荷爾蒙受體都呈現陰性的乳癌,佔乳癌總體比例約15%: 雌激素受體(ER) 黃體素受體(PR) 第2型人類上皮細胞生長素接受體(HER2) 因為缺乏這些受體,過往患者都只能透過化療治療,因為乳癌病患常用的「荷爾蒙療法」及標靶治療,都是透過上述3種受體來發揮抑制、殺除癌細胞的作用;然而,由於三陰性乳癌具有高度的基因變異性,復發率、轉移率高,所以多數化療患者的預後都不理想。 三陰性乳癌的特色 容易發生於40歲以下的女性病患(一般乳癌發生的高峰期為45~69歲) 癌細胞分化速度快,腫瘤會在短時間內成長與轉移,屬於高惡性度 較容易轉移至腦部與淋巴結,死亡率高 三陰性乳癌的危險族群 有BRCA基因變異者:BRCA基因與乳癌關聯密切,而BRCA基因可以分為BRCA1、BRCA2,三陰性乳癌以BRCA1的基因變異為多數。 40歲以下女性 有乳癌家族病史 單側乳房有乳癌病史 三陰性乳癌有哪些症狀? 乳房出現腫塊 乳頭糜爛 乳房呈現凹陷狀 腋下淋巴結腫大 除了上述乳癌常見症狀之外,三陰性乳癌還容易發生肺、肝及腦轉移,導致胸悶、胸痛、呼吸困難及頭暈等症狀。 如何治療三陰性乳癌?新藥提升預後 在治療選項受限的情況下,三陰性乳癌近年的治療方法多為化療合併手術治療,先透過化療縮小腫瘤,再把腫瘤切除,術後再持續進行化療,以根除癌細胞、降低復發率。 三陰性乳癌的化療分兩種: 術前輔助性:適用於晚期乳癌(第3A期、第3B期)、腫瘤大於2公分以上,若術前的化療效果不佳,則預後也會變差。 術後輔助性:已經動過手術後的患者,會再利用化療藥物加以輔助。 無論是術前輔助性或是術後輔助性,一般考慮使用的藥物有小紅莓,如阿黴素(Doxorubicin),或合併紫杉醇類藥物,如剋癌易注射劑(Docetacel)。至於發生轉移或是有復發的三陰性乳癌,則會考慮使用鉑金類的藥物,例如克鉑定(Carboplatin)。 新免疫療法 針對三陰性乳癌,國內於2019年已核准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簡稱免疫治療藥物);經臨床研究證實,相較於單純接受化療,已發生轉移之病患若同步使用免疫治療,對於PD-L1染色(癌細胞蛋白的表現量)>1%的族群,2年存活率可從37%提升至54%,且其治療效果在疾病惡化後停藥,仍可持續發揮作用,使病情獲得控制,有助於改善病患的預後與生活品質,延長存活年數。 免疫治療藥物是什麼? 人體的免疫系統本來就具有對抗癌細胞的能力,其中又以T細胞為主要攻擊角色。近年科學界發現,癌細胞上有一種蛋白質(PD-L1),會與T細胞上的接受體(PD-1)產生作用,啟動T細胞的自我抑制反應;此種反應原本是防止免疫反應太強,傷害人體正常細胞的保護機制,但卻成為癌細胞迴避攻擊的方法。 近年醫學界積極發展的免疫治療藥物「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即是利用「抗PD-L1」的抗體,阻斷癌細胞PD-L1蛋白質與T細胞PD-1接受體的結合,使T細胞再次啟動攻擊機制。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子宮頸癌

子宮頸抹片檢查前必看!6大注意事項、報告怎麼看?異常原因一次看

作者:大象醫師 每年做一次抹片,一輩子可能就多活3個月!大家一定在想,是什麼好康的事情要這樣誇大?大象醫師不是在危言聳聽,根據婦產科醫師人人必讀的教科書Williams內文(編按:Williams Obstetrics)提到,若18~65歲的女性定期做抹片預防子宮頸癌,平均壽命可以增加2~3個月。 資料來源:大象醫師 子宮頸癌:子宮頸的變化 在講述歷史之前,大象醫師先說抹片在幹嘛?其實女性在感染人類乳突病毒之後,大部分會被我們自己的「免疫系統」所壓制,但當壓制不住的時候,我們的子宮頸細胞會一步步從良性走到惡性,這個歷程約要走至少10年! 資料來源:大象醫師 所謂CIN的意思,是指子宮頸上皮內贅瘤(CIN,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輕度的癌前病變是CIN1,代表侵犯的程度輕微,大部分都可以自行痊癒;而中、重度的癌前病變,如CIN2、CIN3 ==>,在10到20年後演變到癌症的機率,分別至少是5%跟12%,建議要做較積極的治療。 子宮頸抹片的由來 來自希臘的Papanicolaou在西元1883年出生。大學時原本鑽研的是音樂與人文科學,後來受到身為醫師的父親所啟發,轉攻讀醫學;Papanicolaou在1904年以最高榮譽獎畢業於雅典大學(University of Athens);在短暫地從事軍醫後,在慕尼黑大學取得博士學位。 1913年,Pap與太太Mary作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他們帶著僅僅250塊錢,毅然決然前往美國「大蘋果」– 紐約,開啟一連串的闖蕩;在抵達紐約上東區之後,Pap在康乃爾醫學院(Cornell University Medical)找了研究的工作。 1916年,Pap在研究細胞染色體時,發現用顯微鏡觀察女性陰道分泌物的細胞,可以用細胞型態來分辨出有無癌變的可能。 1928年,Pap被晉升為助理教授,並結識了婦科病理學家Doctor Herbert Traut,在他們經過了多年努力不懈的研究後: #子宮頸抹片(Pap smear)終於在1941年被證實是有效的檢查。 Pap與Traut兩位大師也共同在1941年出版了 這本關於抹片的經典大作。他們一輩子的貢獻真正造福了世上萬千的女性朋友! 今天這篇文章主要介紹: 子宮頸抹片真的能預防子宮頸癌? 子宮頸抹片多久一次? 到底什麼是癌前病變? 子宮頸癌預防6大方法 子宮抹片檢查前6大注意事項 期望大家能更理解抹片這件事情之後,讓這個檢查成為你我每年都放在心上的一件最重要的小事! 子宮頸抹片真的能預防子宮頸癌? 如果可以,為何有些人不想做? 資料來源:大象醫師 從現代醫學開始以來,我們人類就想盡辦法與癌症對抗,早期總以為侵入性的手術是最大的治療主力;以子宮頸癌來講,我們主要的手術是以根除性子宮切除術為主,需要切除整個子宮體及兩側組織、子宮頸、骨盆腔的雙側淋巴結及部分陰道(示意圖如上),過去在大型的醫學中心,這類手術是屢見不鮮的。 兵法家孫武說的好,「不戰而屈人之兵」,從預防的概念來講,如果我們能更早期的發現癌前病變,並予以治療,比起實行上述的大型手術,以及考量開刀完還有後續的ㄧ系列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或另一個能否治癒的議題相比,實在是利遠大於弊。 前面提過的Papanicolaou及Traut博士自1943年開創了子宮頸抹片這個篩檢方式之後,時間已經倏忽過了50年;在歐美國家,因為子宮頸抹片檢查的廣泛應用,使得子宮頸癌的發生率,在30年之間降低了70%。今天歐美各國的子宮頸癌發生率, 平均只有十萬分之三至七而已,以結論來講,子宮頸抹片大大降低了子宮頸癌的發生率,幫助我們預防子宮頸癌;因此,檢查對人類的貢獻,確實不可言喻。 反觀台灣,衛生福利部於1995年開始提供免費篩檢子宮頸抹片,確實達成一部分的效果。25年來,子宮頸癌每年發生人數從 1995 年的 2136 人,降至 2017 年 1418 人。在女性十大癌發生率中,子宮頸癌自每 10 萬婦女 27 人下降至 7.9 人,但跟歐美比起來,台灣既已躋身已開發國家,我們的抹片檢查實施狀況又是如何呢?讓我們用數據來說話。 國民健康署分析 2016 年子宮頸癌篩檢登記報告指出,36 歲到 69 歲、未曾罹患子宮頸癌的524萬餘名婦女的抹片篩檢情形,3年內至少檢查一次者約占 56%、3至6年內至少檢查一次者約有 13%、超過6年以上至少檢查一次者約有 12.2%,而從未做過抹片篩檢者約 18.8%,約98.5萬人。 綜觀來說,台灣65歲以上族群的篩檢率較低,除了行動較為不便、衛教相關知識較為不足外,加上看病需要人陪同等多重因素,都影響了篩檢意願。 以台灣來說,雖然因為掛號、候診加上個人隱私的觀念不同等,導致抹片在台灣的涵蓋率只有52%,但子宮頸癌的發生率卻已顯著下降82%。大象醫師相信,未來若能優化以上步驟,增加大家願意做子宮頸抹片的意願,子宮頸癌的發生率絕對還能進一步下降! 子宮頸抹片多久一次?30歲以上再檢查就好了? 子宮頸癌是只有年紀較大的女性會得嗎?該如何防範? 雖然說子宮頸癌好發年齡主要在50~60歲左右的女性,但其實年輕女性在20~30歲也可能得到。 我們目前知道,大部分的子宮頸癌都是來自於人類乳突病毒HPV的感染所導致,在感染後的5~10年間,有可能會被自身的免疫系統控制住,像是年輕如21~24歲的族群,較容易在感染後自己復原;相反的,25歲以上的族群則可能慢慢地演變成癌前病變,並被子宮頸抹片給提前抓到。 ASCCP最新治療準則,台灣其實還落後一大步,此為示意圖。資料來源:大象醫師 資料來源:大象醫師 建議21歲以上開始,陰性則每3年一次 (ASCCP最新治療準則,台灣其實還落後一大步,上圖為示意圖) 雖然台灣補助30歲以上女性每年做一次子宮頸抹片的確是德政,但也造成大家以為30歲以上再做檢查就好的誤解,根據美國陰道鏡及子宮頸病理學會共識準則(American Society […]


淋巴癌

被套細胞淋巴瘤(MCL)易復發 新療法有助提升預後、有望延長存活

淋巴瘤是起源於淋巴組織的惡性腫瘤,分為何杰金氏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在台灣有9成是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其中,被套細胞淋巴瘤,初期常無症狀,不易察覺,70%確診時已是晚期,導致中位存活期僅有42個月;近年醫界推出新療法,其中之一為新一代BTK抑制劑,針對60、70歲的好發族群,有望延長存活、爭取更卓越的預後。 究竟什麼是被套細胞淋巴癌,其症狀及主要治療方式為何?《Hello醫師》為您邀請台中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李典錕醫師,詳細說明MCL於淋巴瘤的分類及好發年齡,以及MCL的診斷、症狀及治療情形;並解說新一代BTK抑制劑的成效、與其他治療方法之間的差異。 被套細胞淋巴癌(MCL)是什麼? 淋巴癌又稱淋巴瘤,依據細胞型態的不同,可分為下列兩種: 何杰金氏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簡稱HL)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簡稱NHL) 不同國家、人種及年齡,兩種淋巴瘤的發生率皆不一樣;在台灣,兩者差距極大,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發生率佔9成,何杰金氏淋巴瘤則僅有1成。 人類免疫系統中的淋巴球,主要由B細胞、T細胞所構成,多數淋巴瘤都從這兩種細胞演變而來;所以,常見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又概分為B細胞淋巴瘤或T細胞淋巴瘤。 被套細胞淋巴瘤屬於B細胞淋巴瘤,相較於其他種淋巴瘤,惡性度低,惡化速度較慢,因此較難在早期發現,又加上復發率高、患者普遍為60~70歲年長者,治療的棘手程度不輸惡性度高的淋巴癌。 MCL發展慢、症狀不明顯,早期難發現 人體的淋巴系統遍布全身,有500~600個淋巴結,當淋巴組織癌變時,除了淋巴結腫大之外,隨著受影響器官的不同,也會引發不同症狀,例如腦部的淋巴瘤可能會導致神智不清、手腳無力,腹部淋巴瘤則會造成下半身水腫或腹水,所以相較於其他癌症,淋巴癌的症狀較複雜多元,病患較難在第一時間發現。 罹患淋巴癌後,患者會出現全身或局部性的淋巴結腫大,例如脖子、腋下及鼠蹊部的淋巴結腫大,許多患者就是因此才發現自己罹患淋巴癌。 李典錕醫師指出,相比於其他淋巴瘤,被套細胞淋巴瘤的成長很緩慢,也不會引起明顯症狀,所以病患通常不知道自己罹癌,等到淋巴結開始腫大、就醫檢查時,病情通常已進入第三或第四期。 被套細胞淋巴瘤復發率高,過往治療選擇效果有限 李典錕強調,被套細胞淋巴癌另一個難纏之處,在於復發率高、易有抗藥性。 MCL第一線的治療方法包括: 化學治療 標靶治療 自體骨髓移植 病患通常會先採取化學治療,再視病情嚴重程度、病患年紀及身體狀態,決定是否輔以更積極的標靶治療、自體骨髓移植;然而,多數病患接受化療後,通常還是會復發,而且腫瘤會對藥物產生抗藥性,使效果變差;即使採取更積極的標靶治療、自體骨髓移植,若患者的病情嚴重,仍有很高的機率會復發。 2013年醫學界推出BTK抑制劑;BTK是一種蛋白質,正式名稱為Bruton氏酪胺酸激酶(Bruton's tyrosine kinase),癌化的B細胞中BTK有較高活性,使B細胞增生和擴張;而該藥物則能抑制BTK的活性,中斷細胞訊息的傳遞,藉此控制癌細胞,使其凋亡。 相比於其他療法,BTK抑制劑雖然效果好,提升疾病無惡化存活期,但也有血液及心臟相關的副作用,例如心房顫動、高血壓或凝血功能變差等,因此部分年紀較長或身體狀況較差的患者,難以持續服藥。 MCL治療新進展 所幸隨著醫學進展,近年來在BTK抑制劑在專一性上有了新的突破,期待這一突破可以嘉惠更多病人,幫助延長病患存活年數,减少副作用,提升MCL患者的生活品質,為患者提供更多治療選擇。 李典錕提到,他曾收治一位約70歲的MCL病患,服用新一代BTK抑制劑藥超過1年,至今病情已獲得穩定控制,也鮮少出現藥物不良反應,改善病人生活現況。 然而腫瘤的致癌途徑往往非單一成因,對於部分MCL患者而言,化學治療或其他現有治療同樣具良好效果,因此患者首要應積極配合醫師建議,共同評估自身病情發展及生活目標,透過不同治療選擇達到相輔相成的治療效果。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癌症

外陰癌是什麼?致病原因和HPV有關?外陰癌症狀、治療詳解

外陰癌指發生於女性外陰的癌症,發生率雖低,佔所有婦科癌症中的1%,但正因為罕見,不只病患容易疏忽,醫師也可能在第一時間沒有察覺;到底外陰癌是什麼?好發族群、致病原因為何?外陰癌應如何治療?《Hello醫師》為您深入解說! 外陰癌是什麼? 外陰指女性生殖器官的外露部分,有大/小陰脣、陰蒂、尿道口及陰道口等構造;外陰癌最常影響外陰脣;其中,大陰唇病變佔病例的50%,小陰脣則佔15~20%。 外陰癌會導致外陰搔癢、灼熱、出血,並產生皮疹、腫塊和疣;好發於60~70歲年長女性。臨床上,多數女性年長病患因為觀念保守,經常會等到症狀嚴重時才會就醫,平均延遲診斷時間約1年。 外陰癌的原因?高達7成病例與HPV有關! 外陰癌如同其他癌症,難以歸咎於單一的致病原因,但有高達70~80%病患,在癌前病變時,發現人類乳突瘤病毒(HPV)的感染跡象,而癌變後的發現率則為10~50%,所以HPV可視為外陰癌的主要風險因素之一。 其他風險因素包括: 抽菸 外陰慢性發炎 外陰或子宮頸有上皮內瘤 有子宮頸癌病史 免疫機能不佳 曾患有梅毒、淋巴肉芽腫(披衣菌)或菜花等性病者 外陰癌的症狀 外陰癌最主要症狀是外陰搔癢,並可能持續多年以上,其他症狀包括: 有腫塊、斑塊 病灶型態包括白斑、贅瘤、皮疹、菜花狀疣、黑色素塊或硬化性苔癬;多數長於大陰脣上,但小陰脣、陰蒂及會陰也可能出現。 外陰灼熱、潰瘍 出血 分泌物異常 排尿疼痛、困難 【延伸閱讀:外陰搔癢怎麼辦?看私密處搔癢3大原因、止癢及治療方法】 外陰癌的分期 外陰癌的病程分為5個階段: 第零期:外陰原位癌,病變細胞尚未擴散或轉移。 第一期:腫瘤小於或等於2公分,沒有淋巴腺轉移。 第二期:腫瘤大於2公分,沒有淋巴腺轉移。 第三期:腫瘤侵犯到尿道下部、陰道、會陰及肛門,或懷疑有淋巴腺轉移。 第四期:腫瘤侵犯到尿道上部、膀胱、直腸或遠處轉移。 如何治療外陰癌? 外陰癌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並依據分期、擴散程度,搭配不同的治療選項: 外陰癌各階段的治療方法 外陰癌第零期 廣泛局部切除術、雷射手術,或兩者併行。 外陰皮膚切除術和移植 外陰癌第一期 根治性局部切除術 若癌細胞轉移至腹股溝淋巴結,再依據病灶位置,施行單側或雙側腹股溝淋巴結清除術。 外陰癌第二期 改良根治性外陰切除術 雙側腹股溝淋巴結清除術 若淋巴結發現轉移的癌細胞,可考慮接受放射線治療。 外陰癌第三期、第四期 徹底切除外陰、腹股溝與兩側大腿上的淋巴腺,以及其他已擴散之骨盆腔臟器 依據擴散範圍,合併接受放療或化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白血病/血癌

認識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的成因與症狀

什麼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白血病分為急性及慢性白血病,可再細分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和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簡稱AML,誠如其名,是一種病程惡化快速、與骨髓相關的血液疾病。這種血癌沒有所謂「早期」、「晚期」之分,因為發育不成熟的血球細胞會隨血液循環到全身,所以發病一開始就是全身性疾病。 骨髓有癌細胞,會直接影響正常白血球、紅血球和血小板的數量和功能,而出現症狀,因此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友必須盡快接受治療,否則短時間內就會出現嚴重併發症,甚至死亡,有鑒於此,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被視為最難纏的血癌之一。 常見的患者?罹病原因?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為我國最常見的成人血癌,每年約新增750至800個案例,好發年齡以65歲以上為主,但也有不少的年輕患者。隨著年紀增加發生率愈高,但年齡愈大治療效果卻愈差。 這個疾病已知是骨髓細胞的染色體變異或基因異常所導致,但多數人找不到造成這些變化的明確病因,少部分可能與環境暴露或藥物使用有關,例如長時間接觸有機化學溶劑、大量輻射或曾接觸化學藥物或放射治療的病史等。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影響全身性的血液功能? 骨髓是人體製造血球的主要器官,可以製造出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等以維持人體正常的運作。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發病後,因為不正常的血球大量製造,導致以下症狀: 不足夠的紅血球→容易貧血、疲勞、四肢無力、頭暈、爬樓梯會喘等。 不足夠的正常白血球→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引發不明原因發燒或難以控制的感染。 不足夠的血小板→凝血功能降低,容易出血不止、皮膚瘀青等。 除了造成患者生理機能快速衰退外,過多的血球也可能造成過濾血液的脾臟出現腫大的症狀。 病患常出現哪些症狀?診斷方式? 若持續性出現以下數種症狀,應提高警覺進一步就醫,有可能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作祟。 臉色蒼白疲倦 不明原因發燒 瘀青出血 骨頭疼痛 一旦有疑似症狀,建議應至醫院血液科進行血液檢查,檢查白血球、血紅素和血小板之數目及分類,有需要者須進一步透過骨髓穿刺切片檢查來確診,以掌握黃金治療時機。 想了解更多AML的相關資訊,歡迎參考《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衛教繪本》! (圖文授權: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


白血病/血癌

認識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的治療方式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治療篇 過往治療瓶頸 過去的治療以化學治療及骨髓移植為主,然而,許多年長病患因為共病較多、身體機能退化,較難接受標準的化學治療,只能不停嘗試低劑量化療藥物或去甲基化藥物,但多數病患成效不彰。部分甚至僅能接受輸血治療控制症狀。因為無法有效控制血癌細胞,因此存活期較短,平均約僅有三個月的存活期。 過往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藥物選擇較少,因而患者無法以精準治療對症下藥,僅能透過化學治療控制病情。然而,化療讓許多患者聞之喪膽, 部分患者因恐懼化療所產生的副作用,選擇放棄正規治療,甚至採納另類療法。 積極採納正規治療的年輕癌友,雖然有7~8成可達到緩解, 但其中約有5成的患者會復發,此外,在療程中癌友也可能出現併發症,不得不降低治療強度或更換化療藥物。 現今及未來治療趨勢 自2017年起已有8款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標靶藥物於各國上市,我國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治療也終於有機會進入精準治療時代。隨著治療藥物逐漸多元,醫師將有更多治療武器,針對不同基因變異型的癌友訂定個人化療程。 近年來基因檢測技術日益普遍,醫師也可透過基因檢測確認癌友突變的基因型,藉此將癌友分為高、中、低三種風險別,並針對不同突變基因投以對應、適合的標靶藥。 過往65歲以上的患者,因為無法耐受高強度化療藥物的治療,難以接受標準的療程,然而,透過標靶治療,不僅存活期可提升大幅提升,生活品質也能維持。 目前的難題主要是這些藥物非常昂貴,目前在台灣僅有一種已取得健保給付,所以病患的經濟負擔會很重。 病友族群分類與治療方式 年輕的癌友→傳統上以高強度化療藥物為主,原因是這些血液中壞的細胞生長很快,多數病友初期對於化療藥物的反應很好,然而卻約有一半的癌友會復發, 治療仍有進步空間。其中,若帶有 FLT3 基因變異的病患,若能合併標靶藥物使用,將可明顯改善預後。 高齡或年輕但具有嚴重共病的癌友→可透過BCL-2抑制劑合併低強度化療藥物或去甲基化藥物促進癌細胞凋亡,讓癌細胞自我毀滅,進而達到抗癌的效果。經臨床數據顯示,70%年長且不適合化療者在接受標靶治療後,兩個月內血球值恢復正常,其中有一半病患一年內沒有復發。 FLT3基因屬陽性的患者 → 約25至30%的病友屬於FLT3基因突變,可透過健保給付的FLT3抑制劑搭配化學治療,消滅過多的白血球細胞並恢復正常血球細胞數量;約10%的病友屬IDH1與IDH2突變,可使用對應的IDH1與IDH2的抑制劑。 想了解更多AML的相關資訊,歡迎參考《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衛教繪本》! (圖文授權: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


白血病/血癌

認識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日常照護篇

確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我該如何積極治療? 今日針對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治療已趨近多元,且未來可望有更多藥物上市,民眾確診後不需過於恐慌,應積極遵照醫囑、採納正規治療。且因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病程惡化迅速、癌細胞成長速度驚人,若因恐懼而放棄標準治療或聽從另類療法,反而得不償失,錯失黃金治療期,未來疾病控制更困難。 抗癌期間總是感到焦慮該如何是好? 俗話說的好,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許多時候的恐懼感來自於對事物的不了解,建議可以透過主動了解疾病,或是與醫師討論療程等方式,知悉自己面對的疾病及已有的治療資源,藉此讓自己更加安心。此外,也告訴各位癌友們,抗癌的路途你們並不孤單,除了醫院所設立的病友團體外,亦有社團法人台灣髓緣之友協會等民間機構資源能提供協助,透過參加病友團體、認識其他病友,有望藉著分享抗癌心路歷程的方式減輕抗病焦慮感。 治療期間出現副作用,我該如何是好? 所有的藥物治療都可能有副作用產生,癌友可主動向醫師反應副作用的狀況,醫師可依症狀選擇對應的藥物以緩解副作用。 以下也提供常見副作用的日常照顧小原則: 噁心、嘔吐→可透過少量多餐的飲食方式減少噁心感,也請避免短時間內快速飲用大量水、飲料。 腹瀉→建議改變飲食習慣,以清淡、少量為飲食原則,此外,也應避免高纖維的食物。 便秘→建議多攝取水分,並多吃水果以及蔬菜等高纖食物,若症狀無法改善,亦可在醫囑下服用藥物軟便劑。 平常該吃什麼才能讓身體更健康? 癌友在抗癌期間,飲食務必要均衡營養。許多人在抗癌期間總是感到食慾不振,此時建議可以吃一些自己喜歡且健康的食物,增加進食的慾望。許多癌友治療期間容易面臨血球低下的狀況,建議可以適度補充一些肉類、優質高蛋白等,讓營養狀況更均衡,血球生成效率更好。 想了解更多AML的相關資訊,歡迎參考《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衛教繪本》! (圖文授權: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


其他癌症

注意膽管癌初期3症狀!膽管癌治療新藥、存活率一次看

膽管癌又稱「膽道癌」,因初期症狀不明顯,診斷不易且難以察覺,確診時,病患多已進入晚期,不僅治療棘手,藥物選擇也有限,導致病患致命率高,所以又被稱為「隱藏版癌王」。 因膽管癌去世的名人,包括香港巨星「肥肥」沈殿霞、海基會前董事長辜振甫長子辜啟允,以及曾連任5屆台北縣(新北市改制前)議員的柯玟伶;究竟其存活率有多少?末期能活多久?《Hello醫師》帶您一次了解膽管癌的症狀、治療方法、存活率,以及「3大關鍵前兆」! 膽管在哪裡? 膽管(英文Gallbladder)在肝臟與十二指腸間,是連接肝臟、膽囊和小腸的管道。 肝臟所製造的膽汁會透過膽囊儲存,當食物被消化時,膽汁會被膽囊釋放,並通過膽管進入小腸,幫助消化脂肪。 膽管癌是什麼? 膽管癌(英文為Cholangiocarcinoma)又稱膽道癌,依腫瘤發生位置可分為:肝內膽管癌、肝外膽管癌、遠端膽管癌(即靠近壺腹的膽管癌)這3種類型,其中肝內膽管癌發生率較高。 膽管癌好發族群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2年發布的癌症登記年報顯示,膽管癌新診斷人數逐年增加,其中又以60歲以上居多,男性略高於女性。 膽管癌初期症狀難發現,出現3前兆速就醫! 膽管癌初期通常沒有徵兆或症狀不明顯,加上國人對膽管癌的認識有限,即使胰臟癌初期出現消化不良、腹痛、食慾不佳或、體重下降等症狀,也難以聯想到是罹患癌症的可能性;膽道癌的末期症狀則包括腹痛、全身乏力、夜間盜汗與體重減輕等。 多數病友往往等到出現黃疸、全身搔癢、尿液變深或是糞便變淺等明顯症狀,才就醫檢查;因此,高達6~7成病友確診時已是晚期,而末期症狀則。, 若您持續出現疲勞、腹痛、黃疸或其他特徵和症狀,請儘速就醫檢查;假設病情已趨嚴重,醫院可能會安排轉診至消化系統科,由專科醫師如腸胃科醫生師診斷。 膽管癌原因尚不明確,9大風險因子一次看 目前關於膽管癌的形成原因尚不明確,但已知9大風險因子包括: 肥胖 糖尿病 白色糞便 長期導致膽汁鬱積的疾病 慢性B型、C型肝炎或肝硬化 特定肝吸蟲感染,如中華肝吸蟲 經常接觸戴奧辛、多氯聯苯等有害物質 膽管良性瘤,如膽管乳突狀瘤病 易反覆造成膽道發炎的疾病: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潰瘍性結腸炎 抽菸、酗酒 符合上述9大高危族群的民眾皆應養成定期檢查的習慣。(延伸閱讀:膽長息肉怎麼辦?要切除嗎?膽囊息肉原因、種類及症狀解析) 膽管癌末期能活多久?存活率多少? 膽管癌常因發現得晚,可能出現化療效果不如預期,以及病情惡化快速等狀況,病友也可能出現肝功能惡化、重複膽道感染、惡病質(即癌症病患體內荷爾蒙、新陳代謝異常,或因食物攝取量減少所產生之結果)和營養不良等問題,使身體機能大幅衰落,僅約有半數病人存活超過8~10個月,末期膽管癌的五年存活率更小於5%。 (延伸閱讀:膽囊疾病怎麼吃?切記低油、少調味7大飲食原則助你吃得安心) 膽管癌治療方法:化療為主,放療為輔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教授指出,國人對於「癌王」胰臟癌已經耳熟能詳,但同樣早期難發現、具有高死亡率的膽管癌,卻鮮為人知,過去在診斷上,也常被界定是肝癌。 由於膽管癌治療進展慢,且治療選項少,若無法採取手術治療,過去10多年來只能選擇化學治療,以及局部輔以放療,但副作用也嚴重影響病友的生活品質。 為此,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投入新藥研究,研發改良型藥物,顯著改善膽管癌病患的治療及預後。 膽管癌治療1. 手術 手術切除病灶是治療膽管癌最有效的方法,但僅有不到3成病友可以接受手術治療,術後也容易復發,平均5年存活率僅10~30%左右。 膽管癌治療2. 化療 林口長庚血液腫瘤科系主任陳仁熙說明,只能接受化療的病友中,僅2~3成病友的腫瘤在治療後縮小。 膽管癌治療3. 放射線治療 國泰醫院指出,當有阻塞性黃疸時,對於無法切除之膽管癌,可以考慮放射線治療,有助減少黃疸,並使腫瘤縮小。 不過,化療、放療及經動脈血管栓塞治療等方法的效果都不好,因此, 外科手術仍為治療膽管癌的首要選項。 膽管癌治療4. 免疫療法 近年來,免疫療法已成為癌症治療新趨勢,不論是單獨治療或是合併其他治療策略,臨床應用上都有不錯的成果,2023年也獲衛福部核准用於膽管癌治療。 義大癌治療醫院血液腫瘤部副院長饒坤銘教授表示,免疫療法的治療原理是破壞癌細胞欺騙人體免疫系統的機制,使病友自身的免疫細胞得以重新辨識並消滅癌細胞。 根據臨床數據顯示,免疫療法合併化療的使用可以顯著降低病友的死亡風險,3成病友不僅腫瘤明顯縮小,整體存活期超過1年,更有2成5以上病友存活期大於2年,打破膽管癌治療10多年來的困境。 膽管癌新藥:改良型GS處方、NGS處方 衛生福利部指出,由台灣團隊研發改良型GS處方、NGS處方,是台灣膽道癌患者的佳音,改良型GS處方研究論文已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Liver International》,NGS處方初步成果則已發表於2021年歐洲臨床腫瘤學會(ESMO)胃腸腫瘤年會。 相較於國際標準治療,改良型GS處方具有相似療效,但副作用較低,整體中位存活期為12.7個月;若使用NGS處方,有高達45%的病患腫瘤明顯縮小,整體中位存活期更長達19個月,且只有6%的病患發生嚴重白血球低下的副作用,為國內的膽管癌患者提供另一個成效更佳的治療選擇。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