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癌症 ,又稱惡性腫瘤,癌症的發生是因為致癌基因被活化,導致細胞不受控制地增生,進而形成 腫瘤 ,如果持續惡化、形成惡性腫瘤,就是所謂的癌症。 世界衛生組織 指出,癌症是全球第二大死因,在 2018 年奪去近千萬條人命,每六人就有一人是因癌症死亡;在台灣,癌症更連續 38 年蟬聯十大死因之首,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2017 年每 4 分 42 秒就有一人罹癌,癌症時鐘比十年前快了足足一分鐘以上。

基礎知識

癌症

肺腺癌初期症狀會背痛?肺腺癌與背痛關係、治療照護一次懂

背痛是現代人常見的症狀,多數與長期姿勢不良、肌肉緊繃或運動傷害有關,但其實「背痛」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症狀,卻經常被當成一般的肌肉痠痛而被忽略;以肺腺癌為例,雖初期不易有明顯症狀,但若出現背痛位置固定、有深層悶痛,甚至伴隨咳嗽或胸悶時,就應特別留意。 《Hello醫師》為您解析肺腺癌的症狀、治療選擇與營養補充建議,同時說明肺腺癌背痛的特徵與原因,幫助患者提早因應、穩定體力,迎戰接下來的治療挑戰。 肺癌現況:癌症死因首位,早期難察覺! 肺癌是目前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根據衛生福利部113年國人死因統計1,肺癌已連續21年位居十大癌症死因之首,且年增率高達1.4%。由於肺癌初期常無明顯症狀,許多患者在確診時已進展至中晚期,導致治療難度提高。 不過,隨著分子生物學的進展,醫師可依據不同細胞型態制定個人化的精準治療計畫,有助於提升治療成效與患者存活率。 肺腺癌是什麼? 肺腺癌是最常見的肺癌類型,屬於非小細胞肺癌(NSCLC),約佔肺癌人數的7成。而肺腺癌腫瘤多發生於肺部周邊區域,因位置接近胸膜與血管等結構,導致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延誤診斷。 常見的肺癌分為以下2大類: 非小細胞肺癌(NSCLC):約佔9成肺癌病例,根據細胞型態與構造可分為肺腺癌、鱗狀上皮細胞癌與大細胞癌。此類型在分期與治療上具高度共通性。 小細胞肺癌(SCLC):進展快速、惡性度高,治療方式與預後與NSCLC差異明顯。 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肺癌手冊2指出,肺腺癌好發於無吸菸史的女性,因此即便未有明顯的危險因子,仍可能罹病。當出現異常症狀時,應提高警覺、及早就醫。 肺腺癌引起背痛的原因、背痛位置與特徵 肺癌初期症狀通常不明顯,尤其是屬於非小細胞肺癌的肺腺癌,有三分之二發生在肺部周邊的小氣道或末端肺泡,距離主要呼吸道較遠。因此,當患者開始出現明顯症狀如持續性咳嗽,往往已是肺腺癌末期,甚至可能已發生癌細胞擴散。 在這些症狀中,背痛經常被誤認為肌肉痠痛所致,常因此延誤就醫。雖然肺腺癌患者不一定都會出現背痛,但若出現此症狀,通常代表腫瘤已生長至一定程度,或開始侵犯周圍組織。一旦出現不明原因的背痛,且背痛位置固定、持續時間超過兩週,並伴隨咳嗽、胸悶或呼吸困難等其他異常症狀時,應提高警覺,盡快就醫確認是否與肺部腫瘤相關。 肺腺癌背痛的可能原因與位置: 腫瘤侵犯胸壁或肋骨:當肺部腫瘤延伸至胸壁或肋骨時,可能引起持續性局部疼痛,例如上半背部、肩部,並伴隨壓痛。 腫瘤壓迫神經:若腫瘤靠近脊椎或神經根,可能壓迫神經,導致肩膀、手腳或臀部出現麻痛,甚至壓迫性骨折,延伸至下半背部痠痛。 癌細胞轉移至骨骼:若癌細胞擴散至骨頭,可能造成持續性劇烈疼痛,並伴隨骨質流失與骨折風險。 肺腺癌背痛的常見特徵: 靜止時或夜間容易發作 深呼吸、咳嗽會加劇疼痛 使用止痛藥也無明顯改善 肺腺癌主要症狀有哪些? 不少人以為肺腺癌初期症狀會背痛,但實際上,因癌細胞位置接近肺泡或支氣管周圍,肺腺癌初期無明顯症狀,因此容易與感冒、疲勞等症狀混淆,甚至完全無感,並導致延誤診斷。 以下為肺腺癌主要的症狀表現,建議多加留意: 持續性咳嗽:早期可能出現咳嗽或久咳不癒,情況較嚴重或已是肺腺癌末期,甚至會咳出血痰。 疲勞、倦怠感:身體免疫力下降,開始產生疲勞及倦怠感;肺腺癌末期患者甚至轉為強烈倦怠感。 體重、食慾下降:因癌細胞成長,增加能量的消耗,可能會影響食慾,產生營養不良、體重下降情況。 呼吸急促:當肺泡遭癌細胞侵犯時,可能影響呼吸;情況嚴重或肺腺癌末期者,可能演變為呼吸困難。 胸部疼痛:出現此症狀時,多已進展至肺腺癌末期;腫瘤可能已侵犯氣管等其他器官,甚至可能出現頭痛、骨頭痛等多項症狀。 若出現以上症狀,雖然不代表確診肺腺癌,但若持續出現、無法找到原因或逐漸加劇,建議應盡快安排肺部功能檢查,例如肺部X光、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若超過上述3項症狀,代表罹患肺腺癌風險相當高,請儘早就醫尋求專業評估與治療。 確診肺腺癌怎麼辦?肺腺癌的分期與治療選項 肺腺癌屬於非小細胞肺癌,確診後會依國際通用的TNM分期系統來評估病情嚴重程度,進而決定肺腺癌的治療策略。此系統主要從以下3個面向觀察: 腫瘤(Tumor,T):根據腫瘤大小與侵犯範圍,分為T1a、T1b、T2、T3、T4。 淋巴結(Node,N):評估癌細胞是否已擴散至淋巴組織,分為N0、N1、N2。 轉移(Metastasis,M):判斷是否發生遠端轉移,分為M0(無)與M1a、M1b(有轉移,分數越高表示範圍越廣)。 臨床上,醫師會依據TNM評估結果,將肺腺癌分為第1至第4期。其中第4期即俗稱的「肺腺癌末期」,代表癌細胞已遠端擴散,預後相對不佳。整體來看,肺腺癌第一期患者的5年平均存活率超過6成,而末期則不到2成。 儘管肺腺癌進展速度較快,但若能及早發現,並配合個別化的治療計畫,仍有不少肺腺癌患者能穩定病情,甚至恢復日常生活。 肺腺癌治療方法解說 肺腺癌的治療方式會依據分期結果與患者整體健康狀況進行規劃。治療過程中,醫師會綜合評估是否可進行手術、手術範圍大小,以及是否需搭配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放射線或免疫治療等。 肺腺癌的常見治療方法包括: 手術治療:若腫瘤尚未擴散,通常優先以手術切除肺部腫瘤與部分周邊組織,以降低癌細胞侵犯風險。 化學治療:透過化學藥物殺死或抑制癌細胞生長,適用於晚期肺癌、小細胞肺癌擴散期,或手術後作為輔助療法。 標靶治療:針對癌細胞中特定基因突變所設計的精準療法,藉此降低對正常細胞的影響,提升治療效果。 放射線治療:使用高能放射線破壞癌細胞DNA,常用於手術後搭配化療,或針對多部位轉移造成身體不適的情況。 免疫治療:運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激活自身免疫系統,以辨識並攻擊癌細胞,為近年重要治療趨勢之一。 合併治療:臨床上常依病情需要,結合手術、化療、標靶、放療與免疫療法,以提高整體療效與延長存活期。 除了積極治療之外,營養補充也不可忽視。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3說明,癌症患者因腫瘤快速生長,會導致醣類、蛋白質與脂肪等營養素代謝異常,進而引發營養不良,降低治療耐受度與效果。 因此,建議在療程開始前,即與醫療團隊討論適當的營養補充方案。選擇針對癌症患者設計的營養配方,能幫助穩定體力、補充能量與蛋白質,提高治療中的耐受度,協助患者順利走過關鍵療程階段。 肺腺癌別忽視營養補充,穩定體力助攻治療歷程 面對肺腺癌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副作用與體力消耗,營養補充是支撐療程的重要基底。對於正經歷治療期的患者而言,攝取均衡營養不僅能提升治療耐受性及完成率,也能減少副作用影響,有助於維持體力、改善生活品質。 選擇營養補充品時可參考以下幾點進行挑選: 癌症專用配方:針對癌症患者設計,可補充治療期間所需營養與熱量。  充足營養成分:建議每日每公斤體重攝取25~30大卡熱量與至少1公克蛋白質,維持體重與免疫功能。   低脂配方:研究指出4,高脂肪配方容易提早產生飽足感,反而影響整體攝取量;因此建議選擇低脂、吸收率佳的產品。 抗發炎成分:2021年ESPEN癌症營養指南5說明,魚油內的Omega-3具有豐富的EPA成分,有助癌症患者穩定體力、改善食慾,降低營養不良的風險。其中,rTG型魚油吸收率更高,為治療期的良好選擇。若產品標示魚油來源為小型魚種,亦可降低重金屬殘留疑慮,讓補充過程更安心。 適口性佳:液態設計有助於食慾不佳或吞嚥困難時攝取,減少營養流失。 肺腺癌怎麼預防?肺腺癌的高危險群與預防5重點 肺腺癌初期症狀容易被忽視,常因與感冒、疲倦等日常不適混淆而延誤就醫。若近期出現反覆咳嗽、不明原因的背痛、胸悶或異常疲倦,應盡快尋求醫師協助,確認是否與肺腺癌或肺部相關疾病有關。 除了定期健康檢查外,以下高風險族群更應特別關注肺部健康: 有吸菸史 有肺癌家族病史 曾患肺結核或慢性肺部發炎疾病 長期暴露於致癌環境,如冶礦業、金屬製造、石綿、輻射 若想有效預防肺腺癌,則建議從日常生活著手調整,養成以下5大預防習慣,有助減少生活中導致肺腺癌的因素: 戒菸及避免二手菸:吸菸是造成肺癌的最主要原因,戒菸可大幅降低風險,同時應遠離二手菸與三手菸環境。 維持良好空氣品質:避免長時間處於油煙、PM2.5與有害氣體環境,並保持室內通風,有需要時配戴口罩。 規律作息與運動習慣:維持健康的生活作息並規律運動,有助提升免疫力。 補充營養、維持體力:攝取充足蔬果與高品質蛋白質,減少紅肉、加工食品與酒精攝取,以維持免疫功能與良好體力。 定期肺部檢查:符合篩檢資格者,可利用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提供的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服務,每2年進行一次肺癌篩檢。  目前國健署推動的LDCT免費肺癌篩檢服務6,適用條件與對象包括: 有肺癌家族病史者:45~74歲男性,或40~74歲女性,其直系血親或兄弟姊妹曾罹患肺癌或肺腺癌。 重度吸菸者:50~74歲民眾,吸菸史達20包-年以上,目前仍吸菸或戒菸未滿15年,即屬於重度吸煙者。 「20包-年以上」表示平均每天吸菸的包數乘以吸菸年數的總和,例如,每天吸1包菸,持續吸菸20年以上,或每天吸2包菸,持續吸菸10年以上等,都符合以上條件。 預防肺腺癌不是單一行動,而是長期的生活管理。即使沒有吸菸,也不代表風險為零,因此定期檢查與日常照護仍是自我健康管理的關鍵! 1.113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衛生福利部) 2.台灣癌症基金會肺癌手冊(台灣癌症基金會) 3.癌症為什麼容易造成營養不良?(台灣癌症基金會) 4.Obes Rev. 2015 Jan;16(1):64-76. doi: 10.1111/obr.12230. Epub 2014 Nov 17. 5.ESPEN practical guideline: Clinical Nutrition in cancer 6.114年擴大肺癌篩檢服務 新年從健康開始(衛生福利部) TW.2025.65964.PRO.1

探索更多癌症類別

看更多 癌症 相關文章

淋巴癌

淋巴癌初期症狀、先兆有哪些?淋巴癌6大症狀、原因詳解

脖子腫一塊,摸一摸覺得是粉瘤就不以為意嗎?或許比想像的更嚴重,可能跟淋巴系統有關,意即可能罹患淋巴癌!淋巴癌通常由其他部位轉移所致。究竟淋巴癌初期症狀為何?有哪些先兆?在淋巴癌的類別中,有分何杰金氏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兩者差異為何?本篇文章《Hello醫師》為您說明淋巴系統、罹患淋巴癌的原因,以及淋巴癌6大症狀。 認識淋巴系統 淋巴系統(Lymph)是人體免疫的重要環節,許多器官皆受到淋巴系統的保護,對抗感染和病菌。 淋巴系統可分為淋巴管、淋巴結及淋巴球等3部分。淋巴會在淋巴管中流動,將病原體帶回淋巴結進行過濾,此時可能會產生淋巴結發炎或腫大等免疫反應,但在病原體清除後,淋巴結通常會消腫。 什麼是淋巴癌? 淋巴癌最明顯的徵兆就是淋巴結腫大,這可能是癌細胞自他處轉移,或淋巴結自身出現癌變所致。由淋巴結癌變形成的惡性腫瘤也可稱為淋巴瘤(Lymphoma),並分為以下2種: 何杰金氏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延伸閱讀:莫名發燒又咳嗽可能不是感冒!了解什麼是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症狀、分期及治療方式)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又可細分成以下3種: B細胞淋巴瘤 T細胞淋巴瘤 NK細胞淋巴瘤 何杰金氏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差異? 臨床上,醫師會藉由切片檢查,觀看病理組織中有無李特.斯頓伯格細胞(Reed-Sternberg Cell,簡稱 RS 細胞),來判斷淋巴癌種類。若患者檢體有RS細胞,即屬於何杰金氏淋巴瘤。 何杰金氏淋巴瘤比較容易在頸部、胸部或腋窩形成,患者年齡層較年輕,約30歲;普遍預後情況較好,但罹患人數也較少;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則沒有固定位置,患者年齡層較年長,多數為60歲以上長者,預後則視惡性程度而定。 以發病率來說,台灣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機率為何杰金氏淋巴瘤的9倍,因此多數淋巴癌死亡患者大都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根據衛福部110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在10大癌症死因中,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分占女性第8位、男性第9位。 淋巴癌的初期症狀與先兆 換言之,淋巴結腫大為淋巴癌的症狀之一。在淋巴癌初期,患者可能會出現頭頸部、腋窩或腹股溝的淋巴腺腫大;這些淋巴結通常無痛也不會紅腫,若會紅腫、發熱則通常是淋巴腺發炎。 頸部、腹股溝及腋下的淋巴結腫大,可透過觸診、自我檢查發現,但患者也可能因腫大體積過小而忽視。若腫大的淋巴結位於身體內部,無法透過觸診發現,就須接受深入檢查。 淋巴癌6大症狀 淋巴瘤形成位置的不同,患者也可能會出現不同症狀,如腦部淋巴瘤會影響記憶與思考能力;腹部淋巴瘤可能造成下半身水腫或腹水;皮膚淋巴瘤則可能出現紅腫發癢、斑塊或結節;鼻腔淋巴瘤則是鼻塞、發燒等症狀。 淋巴癌常見的6大症狀如下: 發燒 皮膚起紅疹、發癢 體重減輕 夜間盜汗 咳嗽 呼吸困難或急促 讀者可用「燒、腫、癢、瘦、汗、咳」等6字搭配自我觸診,進行簡易判斷。若發現頸部、腹股溝及腋下有明顯腫脹,或症狀與上述情形十分接近,建議盡速就醫。 為什麼會罹患淋巴癌?淋巴癌原因說明 如同多數癌症,淋巴癌無法歸咎於單一原因,但特定族群或長期接觸特定物質的致癌率會較一般人高: HIV患者(延伸閱讀:HIV=AIDS?一次搞懂愛滋病毒和愛滋病的差異) 人類嗜T淋巴球病毒第1型、第2型感染者 人類皰疹病毒第4型(Human herpesvirus 4, HHV-4),又稱為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感染者 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者 免疫功能缺損患者或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者 長期暴露於化學藥劑者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乳癌

乳頭癢、有分泌物竟是乳癌警訊!「柏哲氏症」症狀像濕疹,2招自我檢測

53歲林太太自半年前開始,乳頭容易癢、紅腫和刺痛,且反覆搔抓之後會出現潰瘍、滲出組織液及流血,類似濕疹症狀。林太太赴皮膚科就醫擦藥後,症狀雖暫時好轉,但沒多久又再次復發。 林太太拖了數月不堪其擾,再赴醫院求診看乳房外科。經醫師診視以及乳房檢查的報告出爐後,向她解釋:「您罹患的是柏哲氏症,這種病通常是乳癌伴隨引起,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 《Hello醫師》說明何為柏哲氏症、柏哲氏症的症狀、檢查及治療。 柏哲氏症:乳癌或乳房癌前病變的警訊 柏哲氏症(英文為Paget's disease of the breast,或稱Paget's disease of the nipple)是種罕見的乳房疾病,成因不明,但患者乳頭會出現濕疹症狀,並合併有乳癌。 醫學界普遍認為患者乳頭會出現皮膚症狀,是因乳房已存有侵入性乳癌或乳房原位癌的惡性腫瘤,癌細胞沿著乳腺管擴散至乳頭或乳暈所致。 多數柏哲氏症病患為女性,但也有男性的病例,好發年齡為50歲以上。有1/3柏哲氏症病患合併浸潤性腺管癌,2/3合併乳房原位癌。在一般乳癌患者中,有1~4%患者合併柏哲氏症。 柏哲氏症症狀類似濕疹,惡化後乳房會出現硬塊 在患病初期,患者可能會發現單側乳房的乳頭癢或發紅,有刺痛或燒灼感。隨病程演進,發癢的乳頭會開始脫屑、結痂、潰瘍,流血及流出組織液,並逐漸擴散至周圍乳暈。此時乳頭可能會逐漸平坦或凹陷,內部隨著時間開始出現硬塊。 柏哲氏症2招自我檢測 由於柏哲氏症患病初期的症狀如同濕疹,多數患者通常會自行塗抹藥膏或赴皮膚科治療,而皮膚科醫師依其病徵也會多會判定為濕疹,加上乳頭為私密部位,女性羞於看醫。因此發病後的患者通常歷時6~8個月,才會赴醫院檢查並確診,因此延誤時間造成癌細胞擴散及癌症惡化。 柏哲氏症簡易的判斷方式為患部位置及治療效果。一般而言,濕疹會同時發生於左右兩側的乳頭上,而柏哲氏症多數情況為單側乳頭(但極少數情況下,也可能發生於雙側)。 再來,濕疹以類固醇藥膏治療後,通常會於短時間內迅速改善,若患部用藥後超過2週仍未改善,就建議赴醫院接受完整的乳房檢查。 柏哲氏症及早治療不擔心,多數病患預後良好 醫師診察會藉由乳頭切片檢查,判別是否罹患柏哲氏症。若確診為柏哲氏症,則會安排更進一步的乳房超音波檢查和乳房X光攝影,評估乳癌病程。 視病程發展,醫師會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乳癌依病理及擴散程度,可分為乳房原位癌及侵入性乳癌,前者指癌細胞仍存於乳腺管基底層或乳小葉內,後者指癌細胞已擴散至周為乳腺組織。多數柏哲氏症病患皆在乳房原位癌階段便被發現,應立即治療。 乳癌治療方式以外科手術為主,並根據術後結果,搭配荷爾蒙治療、化療、放療或標靶治療。早期乳癌病人,適當治療後普遍治癒良好,患者無須憂心。 平時若發現乳頭異常癢或紅腫,先依照簡易判斷方式觀察。多數情況下,乳頭癢通常是良性問題,但若發現僅單側乳頭有症狀,且用藥一段時間仍不見改善,建議及早赴醫院檢查,把握治療時機,避免病情惡化。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癌症

龜頭有硬塊、發紅又流膿!詳解陰莖癌6大症狀 遲就醫小心陰莖不保!

今年60歲的林先生從小就是包莖,平時也沒有將龜頭翻出來洗的習慣,半年前他突然發現龜頭上有個潰爛的硬塊,起初以為是磨破了皮,自己亂塗了些膏藥,但腫塊卻愈來愈大,不但疼痛難忍,且常流出膿臭的東西出來,不得已才去看醫生,經切片檢查證實為「陰莖癌」。 究竟罹患陰莖癌的原因有哪些?割包皮是否能預防陰莖癌的發生?如果不幸罹患了陰莖癌一定要將陰莖切除嗎?《Hello醫師》帶你一起了解! 造成陰莖癌原因有這些! 陰莖癌(Penis cancer)好發於60歲左右男性,發生率不到1%,主要是因包皮太長、包莖、衛生習慣不佳,產生包皮垢,長期刺激陰莖表皮所致;其他還包括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罹患愛滋病等原因,也可能引發陰莖癌。(推薦閱讀:HIV=AIDS?一次搞懂愛滋病毒和愛滋病的差異) 此外,患有陰莖癌的男性,其太太或性伴侶則比起一般人高出7、8倍以上,需要特別小心。 陰莖癌症狀有哪些? 以下為罹患陰莖癌後6種常見症狀: 陰莖表皮出現紅斑 龜頭出現硬塊(延伸閱讀:小弟弟出事了!龜頭又紅又癢怎麼辦?龜頭炎6大症狀別輕忽) 陰莖表皮潰爛 陰莖表皮傷口不易癒合 尿道周圍流膿惡臭 陰莖局部出血、疼痛,或有出現刺激性的感覺 切片檢查是否陰莖癌 若發現長期出現上述症狀,就應盡快就醫接受切片檢查,以供醫師確認是否為陰莖癌及癌細胞擴散的情形,再進行下一步治療。 陰莖癌治療:以切除手術為主,化療與放療為輔 一般的皮膚癌可以局部切除,再從其他地方移植,但陰莖皮膚很薄,無法局部切除,因此目前陰莖癌仍以手術切除為主;針對長在局部的病灶,早期一般是施行「部分陰莖切除術」,離癌組織2公分處切斷。 若癌細胞已擴散出去,不僅還必須加上放射治療和化學療法,預後狀況也不見得理想,因此,建議患者若出現上述症狀,應及早就醫治療,以降低病況加劇,避免難以治癒。 若想要有效降低罹患陰莖癌的風險,平時洗澡時就應將包皮翻起來清洗,以防止包皮垢長期刺激陰莖,進而導致陰莖癌。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淋巴癌

發燒、咳嗽可能是淋巴癌!了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6大症狀、分期及治療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9年的癌症登記報告,台灣有近3千名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死亡率排名第9。 為何會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有哪些治療方法?《Hello醫師》為您說明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起因、症狀、分期及治療。 什麼是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淋巴瘤指人體中的淋巴球轉為惡性腫瘤,生長的部位不受限制,可從單一的淋巴結擴散至全身,俗稱淋巴癌。淋巴癌又可分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 NHL),以及何杰金氏淋巴瘤。在台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發生率遠高於何杰金氏淋巴瘤;其中,又以下列2種最為常見: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L) 非特定周邊T細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 not otherwise specified; PTCL-NOS) 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原因 目前醫學界認為可能導致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原因: 免疫系統功能不全:曾接受器官移植並服用免疫制劑者,或本身有免疫系統疾病,如紅斑性狼瘡或HIV感染者,較容易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細菌、病毒感染:病毒會影響淋巴球,進一步轉變成淋巴癌;有可能造成感染的病毒,例如第1型人類T淋巴球細胞性病毒HTLV-I、C型肝炎病毒或伊波病毒(Epstein-Barr virus)。 環境:長期暴露在殺蟲劑或染髮劑等化學製劑環境中,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機率也較高。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症狀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依侵犯部位不同,會出現6大症狀: 局部或全身性淋巴結腫大:常見的淋巴結腫大部位如頸部、胯下、鼠蹊部。 肝脾系統:若肝脾腫大,會造成腹痛。 腸道系統:腸道系統的淋巴腫大會出現胃潰瘍、胃出血或胃穿孔等問題。 呼吸系統:以咳嗽或呼吸困難等症狀為主。 骨髓系統:若骨髓遭侵犯,造血功能會變差引發貧血;血小板減少則會造成不正常之出血。 神經系統:癌細胞入侵脊椎管造成疼痛、感覺異常,甚至出現神智異常。 除了上述症狀外,病患也會有發燒、夜間盜汗、體重減輕或疲勞等問題。 淋巴癌分期:第一、二、三、四期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在臨床上以侵犯廣泛程度作為分期基準,其差異說明如下: 第一期:僅有1處淋巴結有癌細胞。 第二期:2處以上的淋巴結有癌細胞,且這2處淋巴結在橫膈膜的同一側。 第三期:癌細胞已擴散至橫膈膜的2側。 第四期:身體有多處淋巴結被癌細胞侵犯,或是單一臟器伴隨遠端癌細胞侵犯,例如肝或肺。 以上4期皆有A、B期之分,若病患症狀出現超過38度發燒、夜間盜汗、體重在半年內突然減輕10%時,可診斷為B期,若無這些症狀者則為A期。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診斷方法 除了詢問病史、臨床症狀之外,醫師也會藉由下列方式檢測其他器官是否受到癌細胞的侵犯: 觸診:觸摸頸部、胯下、鼠蹊部是否有不正常的淋巴結腫大。 抽血:若有貧血、血小板減少,可能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所造成。 胸部X光:檢查胸腔是否有遭癌細胞侵犯。 腹部超音波:偵測肝臟或脾臟是否有被侵犯跡象。 骨髓切片:檢查骨髓是否受到侵犯。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3種治療方法 放射線治療:以鈷六十為主,主要治療第1、第2期的病患。 化學治療:若為惡性腫瘤病患,則需使用化療。化療為每3至4週施打1次,總共需要6至8個療程;部分醫師會採取密集治療的方式,提高治療效率,每週施打1次化療,隔週使用不同的藥物來減少抗藥性。 混合放射線與化學治療:適合腫瘤侵犯至鼻腔、腦部、脊椎或是腫瘤已經大於8公分的病患。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heart-rate]


肺癌

鱗狀上皮細胞肺癌是什麼?存活率、初期症狀、治療與原因

80歲李爺爺菸齡長達60年,5年前因接受肺結核治療,聽從醫囑開始戒菸,原以為病情可獲控制,最近卻突然聲音沙啞10多天,先至耳鼻喉科求診,發現聲帶麻痺,懷疑病灶與縱膈腔有關,經轉診至胸腔內科檢查,結果竟是罹患「肺部鱗狀上皮細胞癌」。 鱗狀上皮細胞癌聽起來很陌生,究竟哪些原因容易引發這種癌症?可能出現何種症狀?經過治療後是否就能治癒?本文將帶您一同了解! 鱗狀上皮細胞癌是什麼(SCC)? 鱗狀上皮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又稱作鱗狀細胞癌)因癌細胞形狀扁平,如同魚鱗的模樣而得名,好發於長期抽菸的男性,屬於肺癌中「非小細胞癌」的種類之一,佔所有肺癌病例中約2成。(推薦閱讀:肺癌分類與分期: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癌) 鱗狀上皮細胞癌腫瘤多長在肺部中間、靠近肺門的位置,容易堵住氣管,使病患出現呼吸急促的症狀,且會發生縱膈腔淋巴結擴散;相較於小細胞肺癌與其他非小細胞肺癌,鱗狀上皮細胞癌腫瘤生長速度較慢,因此惡化速度也較慢。 鱗狀上皮細胞癌4大高危險族群 以下為4種易患鱗狀上皮細胞癌的高危險族群: 長期吸菸者:鱗狀上皮細胞肺癌跟小細胞肺癌一樣,最主要的原因,都是因長期吸菸所致,其中不只有抽菸者,長期吸入二手菸者也容易罹患鱗狀上皮細胞癌。(延伸閱讀:死於二手菸者女性占6成 女性抽菸傷害大) 工作環境常接觸致癌物者:工作環境會接觸到石棉、苯、菸草以及焦油等致癌物,以及常吸入工作中所產生的礦物或金屬粉塵者,較易罹患鱗狀上皮細胞肺癌。 身處空氣汙染環境者:空氣中的汙染物質也含有不少致癌物,長期接觸且未配戴口罩,易提高罹患鱗狀上皮細胞癌的風險。(延伸閱讀:空汙好致命!口罩、禁菸遠離空汙,改善空汙6大Tips這樣做) 有鱗狀上皮細胞癌家族史:少部分患者是因有鱗狀上皮細胞癌家族史或基因遺傳所致。 鱗狀上皮細胞癌6大常見症狀 鱗狀上皮細胞癌腫瘤生長速度慢,因此,當腫瘤較小時,患者可能不會出現明顯症狀;若腫瘤長大到某個程度後,病患可能會出現以下6種症狀,必須特別留意: 咳嗽 咳血 胸痛 發燒 聲音沙啞 呼吸急促 鱗狀上皮細胞癌如何診斷? 若患者出現上述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若是鱗狀上皮細胞癌高風險族群,建議應定期安排肺癌篩檢,以便發現肺部結節,及早治療,防止病情惡化。 醫師一般會透過以下4種方法,為患者檢查是否罹患鱗狀上皮細胞癌: 胸部X光檢查 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檢查(LDCT) 支氣管鏡切片檢查 基因檢測 鱗狀上皮細胞癌常見治療方法 鱗狀細胞肺癌初期以手術治療為主,醫師會依腫瘤生長情況差異,替患者進行節狀切除術、楔狀切除術、肺葉切除術或肺切除術等,以有效切除癌細胞。 若不適合接受手術或已轉移的病患,醫師則會建議先進行化學治療,透過從靜脈注射或口服抗癌藥物,則可控制癌細胞生長或減輕不適症狀,並視情況搭配放射治療,以高能量放射線殺死癌細胞;或者使用標靶治療,抑制體內腫瘤生長,達到治療鱗狀上皮細胞癌的效果。經治療後,患者5年存活率可達22%。 鱗狀上皮細胞癌預防3撇步報你知 戒菸:鱗狀上皮細胞癌的成因中,吸菸佔了極大多數,戒菸能有效降低罹患鱗狀上皮細胞肺癌的機率,並避免讓身邊的親友吸入二手菸,成為間接受害者。 避免與化學物質接觸:長期需接觸易致癌的化學物質的工作者應配戴口罩與手套,將化學藥物身體接觸的機率降到最低,以降低罹患鱗狀細胞癌的風險。 避免吸入過多空氣污染源:出入公共場所應配戴口罩,減少吸入過多空氣污染源。(同場加映:年輕人不會得肺癌?肺癌手術後不會復發?破解肺癌5大常見迷思!)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肺癌

癌王「小細胞肺癌」是什麼?小細胞肺癌存活率、症狀及治療解說

肺癌是國人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其中小細胞肺癌最為棘手,病患可能出現久咳不癒、胸痛及呼吸困難等症狀;小細胞肺癌為何發生?小細胞肺癌又會引發哪些症狀?如何診斷及治療?《Hello醫師》為您完整解答! 小細胞肺癌是什麼? 肺癌主要可分為小細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與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顧名思義,「小細胞肺癌」就是癌細胞較小的癌症,約佔所有肺癌病例的10%。 小細胞肺癌的癌細胞常出現在肺部中央、靠近肺門的位置,相較於肺腺癌、鱗狀上皮細胞肺癌等非小細胞肺癌,除了癌細胞生長速度較快,還容易擴散到支氣管,造成氣管堵塞,最後導致肺葉萎縮。(推薦閱讀:肺癌分類與分期: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癌) 小細胞肺癌存活率? 小細胞肺癌惡化速度快,當確診時,癌細胞常已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導致存活率極低,能活過5年的患者不到5%,又被稱為肺癌中的惡霸、癌王。 小細胞肺癌的高危族群 小細胞肺癌患者約90%為長期抽菸的男性癮君子,是高危險族群;其他致癌的高風險因子還包括:長期接觸石綿、鎘、砷等致癌物、有家族史或患有慢性肺部疾病如肺結核、肺纖維化、支氣管擴張症等,都會提高罹患小細胞肺癌的風險。 小細胞肺癌10大症狀 罹患小細胞肺癌後,因肺門腫塊合併縱膈淋巴結腫大,導致患者會有以下10種症狀: 咳嗽、可能還咳出血痰 聲音沙啞 吞嚥困難 食慾不振 胸痛 容易喘 呼吸困難 疲憊 不明原因體重下降 臉部或頸部靜脈腫脹 小細胞肺癌患者除了容易出現局部症狀外,相較其他種類的肺癌,癌細胞也更易轉移至其他器官,例如轉移至骨頭,造成骨頭疼痛、或轉移至腦部,導致頭暈及頭痛等,嚴重時還可能引發中風。(延伸閱讀:無早期肺癌症狀?多症狀呈現是關鍵) 小細胞肺癌如何診斷? 若患者長期出現以下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阻止癌細胞擴散。醫師臨床診斷多以下列4個步驟,確認患者是否罹患小細胞肺癌,並進一步了解癌細胞擴散的程度和嚴重級別: 個案諮詢:醫師透過病患個人提供之病徵和過往之家族病史進行綜合診斷 健康檢查:如肺癌篩檢 診斷成像結果:如胸部X光、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或胸部電腦斷層攝影( CT)掃描等 篩檢報告:如血液檢查、痰液細胞學檢查或肺切片檢查等 小細胞肺癌分期與治療方法 由於小細胞肺癌的癌細胞增生速度較快,約6至7成患者在接受診斷時,癌細胞已轉移至其他器官,無法透過手術切除。 因此,小細胞肺癌多以化學治療為主,並以放射治療或免疫治療為輔。醫師經診斷確認癌細胞發生位置,判斷患者屬於哪個階段的小細胞肺癌,並按病程發展程度進行相應的治療方式。 局限期:病灶局限於單側肺部,並可能侵犯到肺門、縱膈腔或鎖骨上的淋巴結,但沒有惡性肋膜積水,或癌細胞轉移至遠處的病症。 此階段醫師大多使用克莫或佳鉑帝等藥物,替病患進行化療,以阻止病患肺部癌細胞增生,先消滅此處腫瘤細胞,並以放療作為輔助。少部分患者需要進行開胸、胸腔鏡或達文西機器人手術,才能有效治療。 擴散期:當病灶超過侷限期範圍,擴散至整個肺部或其他器官,並有惡性肋膜積水時,醫師會以化療為主,並搭配免疫治療,避免患者產生過度免疫反應傷害體內正常細胞,反造成病況惡化。(延伸閱讀:肺癌的診斷與治療:斷層掃描或生檢)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小細胞肺癌病患對於化療反應效果極佳,但多半在半年至一年半內復發;更嚴重的是,再復發後的腫瘤常已產生抗藥性,即便再進行化療或其他治療方式,效果通常也不佳。 小細胞肺癌如何避免? 想要避免小細胞肺癌找上門,建議平時有抽菸習慣的癮君子,應及早戒菸,並維持均衡飲食及規律運動的好習慣,降低罹癌風險;若是小細胞肺癌高危險族群,更應定期進行肺癌篩檢,以便儘早治療,避免病況惡化。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皮膚癌

皮膚癌「基底細胞癌」是什麼?基底細胞癌前兆、症狀及治療

白天紫外線的強烈照射,不僅容易使人曬傷或長出黑斑,還可能因此罹患皮膚癌。澳洲籍的好萊塢重量級演員「金鋼狼」休傑克曼,就曾自曝由於過去沒有擦防曬乳的習慣,導致他於2013年確診皮「基底細胞癌」皮膚疾病,雖經手術治療後症狀有所好轉,卻仍不斷復發,需反覆動刀切除病灶。 不只有休傑克曼,台灣也有相當多深受基底細胞癌所擾的患者,究竟有哪些原因會導致基底細胞癌?《Hello醫師》將讓你認識台灣最常見皮膚癌「基底細胞癌」的常見症狀與治療方法外,還有預防罹患「基底細胞癌」皮膚癌的小撇步。 皮膚癌「基底細胞癌」是什麼?致病原因為何? 基底細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屬於一種皮膚的惡性腫瘤,主要位於表皮層下方,為發育異常的細胞所組成。據衛福部公布的108年癌症登記報告,台灣患有基底細胞癌的民眾就高達2262多位,約佔5成皮膚癌病例,是所有皮膚癌之中發生率最高的皮膚癌種類。 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皮膚科何英右醫師表示,基底細胞癌常見於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且年紀愈大罹病機率愈高,而長期經紫外線照射且未防曬,則為罹患基底細胞癌的主因,病灶多好發於如臉部、脖子、前臂或手背。(推薦閱讀:曬傷5次罹癌風險加倍!認識紫外線與皮膚癌的關聯) 此外,如皮膚癌家族病史、曾攝取含有重金屬砷的水份、接受過放射線照射或本身有免疫缺乏症等,皆為罹患基底細胞癌的危險因子。 皮膚癌「基底細胞癌」的前兆、症狀 基底細胞癌的病灶外觀多呈現紅色、肉色或黑色的腫瘤,起初看起來就像一般的痣,容易遭病患忽略。直到病灶逐漸長大,腫瘤周圍可看見微血管的擴張,甚至出現潰瘍、流血等較為嚴重的症狀時,才會被患者察覺。 皮膚癌「基底細胞癌」何時應就醫檢查? 基底細胞癌發生癌細胞擴散的機率僅約1%~1‰,一旦開始進行轉移,便會由皮膚局部向下擴散至肌肉、骨骼或神經等深層組織,其中癌細胞較常轉移的部位多為淋巴節與肺部。因此,建議患者若出現上述症狀時,應及早就醫,請醫師進一步診斷,以防癌細胞擴散。 基底細胞癌診斷方法 基底細胞癌診斷方式與其他皮膚癌差不多,起初醫師會先透過理學檢查,為患者進行初步診斷,若醫師懷疑有皮膚癌的可能,就會進一步用切片檢查,並透過顯微鏡觀察檢體,以判斷皮膚癌的類型與分期。 另外,醫師也可能會視情況使用電腦斷層掃描(CT)、X光、核磁共振(MRI)等影像檢查的方式,加以確認病況。(你也想知道:皮蛇長1圈恐致命?了解皮蛇的症狀與治療) 基底細胞癌如何治療? 醫師主要會依據基底細胞癌的體積大小、所在位置、數目多寡以及腫瘤的型態, 並考慮患者的年紀及健康狀態,最後再給予適合的治療建議。 基底細胞癌患者欲根治基底細胞癌,醫師通常會建議使用手術切除病灶,以有效將其徹底根除,但病患若出現癌細胞轉移的情形時,則可能需要接受化療、放療等治療方式,以確保癌細胞不會殘留於其體內。 除了手術切除,其他治療基底細胞癌的方法還包括光動力治療、刮除電燒、冷凍治療、局部塗抹藥物等。 預防基底細胞癌先從防曬做起! 預防基底細胞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做好防曬,尤其是在正午光照最為強烈之時,記得可穿著長袖外套、長褲、配戴帽子、使用陽傘或防曬乳等用品隔絕紫外線,即可降低罹患基底細胞癌或其他皮膚癌的風險。(同場加映:防曬係數怎麼看?SPF、UVA、PA差異?防曬乳指數一篇搞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肺癌

年輕人不會得肺癌?肺癌手術後不會復發?破解肺癌5大常見迷思!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數據顯示,全球癌症死亡人數中,肺癌高居第一位,而台灣108年共有9,701人死於肺癌,佔所有因癌症死亡人數近2成,意指全台每5位癌症死亡患者中,即有1人死於肺癌,堪稱台灣「新國病」。 難道年輕人就不會得肺癌?當肺癌手術治療後就不會復發?《Hello醫師》彙整出肺癌最常見的5大迷思,為你一一破除。 肺癌5大迷思 包括前副總統陳建仁、媒體人陳文茜及台北市長柯文哲的太太陳珮琪在內,都曾患肺癌最常見的種類「肺腺癌」。 然而,不少人都會認為只有抽菸會引發肺癌,且初期症狀通常也較不明顯,因此患者相當容易輕忽病況,而延遲就醫時間,直到肺癌末期症狀加劇,才發現自己已罹患肺癌。而讓許多人輕忽病情的原因也多因下列5大迷思所造成: ❌迷思1:只有抽菸才會得肺癌? 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蔡聰聰主任醫師提醒,民眾不論是否有抽菸習慣,都必須做好對肺癌的防治,而不抽菸可說是維持肺部健康相當重要的關鍵。(推薦閱讀:二手菸別放任!肺癌心臟病恐致命) 然而,長期抽菸確實是罹患肺癌的主因之一,但並非是唯一成因。除了抽菸、二手煙之外,身處空氣汙染環境、暴露於重金屬物質(如鎘、鉻、砷等)環境當中、有肺部相關病史或肺癌家族病史,甚至是烹煮時未使用抽油煙機,長時間吸入油煙,皆會提高罹患肺癌的風險。 ❌迷思2:年輕人不會得肺癌? 肺癌近年來已有趨向年輕化的傾向,根據奇美醫學中心每年約200例的個案當中,以50~70歲患者最為常見,但40歲以下也佔約7%,最年輕的個案甚至只有26歲。 想避免肺癌發生,奇美醫學中心胸腔外科主任馮瑤表示,30歲前戒菸,即可降低約9成罹患肺癌的風險;此外,平時也應避免室內空氣汙染,並改變烹調方式,採低油烹調為宜,保持廚房良好通風;外出時應配戴口罩,尤其是空汙嚴重時,更應避免至戶外從事激烈運動。 同時奇美醫學中心胸腔外科主任馮瑤也建議,民眾可於45歲開始在健康檢查項目中加入肺癌篩檢。若有肺癌家族史者,更須提高警覺,可依照家族發生肺癌的平均年齡再提早10年,為自己安排肺癌篩檢,以利於早診斷與治療,防止肺癌惡化。 ❌迷思3:罹患肺癌多男性,不抽菸、不下廚就不會得? 台灣肺癌發生率近30年男性患者增加2.8倍,女性患者更大幅攀升4倍之多,其中罹患肺癌的男性有2成沒有抽菸習慣,女性更有高達90%從不抽菸。 然而即便不抽菸,也不下廚,並不代表就不會罹患肺癌,如長期暴露於二手菸或空氣汙染的環境下,甚至身處於充斥著有機化合物的情境(如燃燒煤、燒香),都可能提高罹患肺癌的機率。 據中研院於2020年曾發表的研究結果發現,在所有肺癌病患當中,74%從未吸菸年輕女性(小於60歲)和所有無肺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 突變的女性患者的APOBEC突變特徵程度較高,顯示APOBEC的突變特徵可能為女性早期肺癌的驅動因素。 此外,研究也發現,暴露於致癌物(如二手菸、三手菸、油煙、金屬化合物等),亦可能引起基因突變,其中又以大於70歲年長女性中突變程度較高。因此,民眾應減少生活中致癌物的暴露率,才可有效預防肺癌。(延伸閱讀:女性肺癌人數激增!8種療法一次看) ❌迷思4:肺癌篩檢做胸腔X光攝影就夠了? 透過胸部X光攝影可觀看肺部是否有明顯異常,如肺炎、肺結核、肺癌、肺氣腫或氣胸等各種肺部病變。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蔡聰聰醫師指出,由於肺癌早期不易察覺,僅靠胸部X光檢查是無法察覺小於1公分的微小病灶,還可能會因病灶生長位置在心臟後方、橫膈部位、或與肋骨陰影重疊處,而造成偵測盲點。 建議長期抽菸、有肺癌家族史、肺部疾病等高危險族群,可定期就醫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 LDCT)檢查,偵測小至0.3公分的肺部結節,並依照結節的大小和檢查影像的型態,評估良性和惡性的可能性,提供醫師參考。 4大肺癌高風險族群:定期篩檢救一命 以下4大肺癌高風險族群可考慮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以利及早發現肺部結節,並定期檢查,有效控制病況: 年齡介於50~80歲,且抽菸史每年超過30包的民眾(含戒菸時間未超過15年者)。 具有肺癌家族史的民眾。 有肺部病史者(如肺結核、慢性肺阻塞性肺病)。 暴露於氡氣環境或特定職場環境工作者(如金屬業、冶礦業、石油化學工業、石綿接觸者或長期暴露在有粉塵、油煙、棉絮、化學物質、放射環境下等)可諮詢醫師是否需要篩檢。 ❌迷思5:肺癌手術治療完就不會復發? 目前臨床上醫師會考量肺癌患者癌細胞的類型、疾病分期及病患身體狀況等因素,而分別使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或合併療法。 多數人都會認為透過肺葉切除術、楔形和肺小節切除術或全肺切除手術,將肺癌患者體內的腫瘤切除後,便能有效治癒,且不會再次復發。事實上,不論是非小細胞肺癌(肺腺癌、鱗狀細胞癌及大細胞癌),還是小細胞肺癌患者,在接受手術切除治療後,僅能降低復發的可能性,但並不代表不會復發。 尤其是非小細胞肺癌末期及小細胞肺癌,通常發現時癌細胞大多都以擴散至縱膈腔淋巴結或側肺,或者已轉移至遠處器官,如氣管、心臟等器官,所以即使經手術治療,並搭配化療或放射治療也無法完全有效根治肺癌。 以小細胞肺癌為例,約60~70%患者就醫診斷時,皆已轉移至其他器官,無法透過手術切除體內病灶,也因其容易復發,所以能活超過5年的病患幾乎少之又少,僅不到5%。(同場加映:肺癌的診斷與治療:斷層掃描或生檢) 提醒民眾若您為肺癌高風險族群,請定期安排肺癌篩檢,以早期發現病灶、儘早治療,以防腫瘤惡化或轉移。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肺癌

不抽菸也得肺癌?罹患肺癌5大原因、預防肺癌這樣做

肺癌死亡率和發生率在國內都高居第一,成為名符其實的「癌王」。根據衛生福利部112年統計,癌症為十大死因之首,肺癌更是頭號殺手,共奪走1萬多條人命,其中高達7成是肺腺癌。據統計,在數千位肺腺癌病患中,超過半數男性、9成女性為不抽菸的患者,顛覆多數人認為抽菸是肺癌主因的印象。 《Hello醫師》帶您認識肺癌在台灣的最新現況,究竟造成肺癌的原因為何,為什麼不抽煙也會得肺癌?預防肺癌又該怎麼做?一起來了解! 不抽菸≠肺癌主要原因:5大元兇要小心 根據財團法人台灣癌症臨床研究發展基金會指出,除了吸菸為致癌因素之外,導致肺癌的其他原因還有下列幾項: 菸害(二手菸、三手菸) 油煙:烹調油煙中含有不少危害物質如懸浮微粒、多環芳香烴碳氫化合物、多環胺、硝基多環芳香烴碳氫化合物等 空汙:如室內外的細懸浮微粒(5)可深入肺泡,引發呼吸道疾病與肺癌的風險 居家空氣汙染:祭拜燃香與金紙產生的煙、蚊香、薰香、石棉裝潢或具輻射性的氡氣 職業空氣汙染:長期暴露於化學物質當中如有機溶液、棉塵等。 5大因素中,其中又以空汙影響最深、危害最大。台灣各縣市肺癌人數以北、中、南部最多,特別是台北、新北、嘉義、彰化、高雄等空汙較嚴重的城市;相較之下,東部及外島最少,足見空汙對肺部健康的影響。 對於多數空污城市嚴重的居住者而言,日常外出或居家即應培養穿戴口罩、使用空氣清淨機等預防措施,以因應環境污染對肺部的侵襲。(延伸閱讀:肺癌症狀與 9 大前兆:久咳不癒、胸痛、體重下降) 肺癌確診者:女性佔多數、9成以上未抽菸 根據衛福部發布的癌症登記報告指出,罹患肺癌的患者中有近4成8為女性,但其中9成女性患者都不抽菸,包括名人陳文茜、台北市前市長夫人陳珮琪也在其列。由於早期肺癌幾乎毫無症狀,等發現時常已是晚期,又被稱為「無聲殺手」。 (延伸閱讀:晚期肺癌治療及存活率解析!名醫詳解EGFR肺癌標靶治療藥物) 肺癌分類:近9成為非小細胞癌 肺癌依據其生物特性和臨床表現的不同,分為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癌2類: 1.小細胞癌 常發生於粗支氣管,生長、轉移及惡化速度較快。 2.非小細胞癌 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有高達近9成的肺癌為非小細胞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簡稱為NSCLC)。 肺腺癌:台灣最常見的肺癌種類,常發生於肺部周圍。 鱗狀細胞癌:多長於肺部中央,生長速度較慢。 大細胞癌:常長於肺臟表面、生長及擴散速度快,易轉移至淋巴結和其他器官。 以下為國內4種肺癌的佔比、腫瘤倍增時間(意即腫瘤增大1倍所需時間),以及與抽菸的關聯: 小細胞癌:約7%,腫瘤倍增時間30天,吸菸病患佔9成。 肺腺癌:超過70%以上,腫瘤倍增時間180天,女性佔7成,且多數未吸菸。 鱗狀細胞癌:約14%,腫瘤倍增時間90天,吸菸病患佔9成。 大細胞癌:約1%,腫瘤倍增時間120天。 由於不抽菸的女性肺癌患者比男性多,抽菸所致的肺癌(小細胞癌及鱗狀細胞癌)如今僅佔肺癌總數不到3成。 抽菸所致的肺癌比肺腺癌危險? 小細胞癌及鱗狀細胞癌增長速度快,惡化速度也比較快,看似比較危險,但事實上,肺癌在初期幾乎沒有症狀,當病患察覺不適時通常已為末期,存活率僅4%,存活時間不餘1年,因此無論種類為何,肺癌都十分危險。 預防肺癌2大重點:遠離汙染源、定期篩檢 為預防肺癌發生,可歸納為以下2大重點,除了應盡可能減少接觸致癌因子,並建議可安排定期肺部檢查,及早預防肺癌發生: 預防肺癌重點1:4大致癌因子out 1.避免菸害(包含二手菸、三手菸) 抽菸會導致小細胞癌及鱗狀細胞癌,相對於未抽菸者,抽菸者罹患肺腺癌的治療效果較差。即使不抽菸,二手菸因燃燒不完全,其有害物質和致癌物質是一手菸的20倍,也會殘留於環境表面之中,形成三手菸,對幼兒肺部發展造成影響。長期吸入二手菸者罹患肺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34倍。 2.減少接觸油煙 不少家庭主婦煮菜時習慣大火快炒,但油溫過高、冒煙易產生致癌物質。建議避免如煎、炸或大火快炒之高油量烹調方式,並使用抽油煙機。煮菜時若能戴上口罩防禦效果更佳。 3.減少居家空氣污染 祭拜用的香、檀香及蚊香在製作時皆添加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如滑石粉、化學膠粘劑,長期吸入易對肺部造成傷害並致癌,建議祭拜時以手代香、減少使用其它香材,若需用香,請確保室內空氣流通順暢。 4.避免吸入空汙 空汙散佈於空氣之中,看似難以預防,但其實只需避免在霧霾或空氣品質較差的日子出門,並減少開窗通風(仍需在夜晚通風,疏通室內空氣汙染)、使用空氣清淨機等便能減少暴露於空汙之中。若需長時間待於室外,建議在空氣品質較差時配戴專業防塵口罩,一般口罩對空汙的防護力有限。 預防肺癌重點2:2大肺部篩檢 肺部檢查有二,一為胸部X光,二為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LDCT),前者為肺部自費健康檢查或體檢的基礎項目,可偵測大小超過1公分的肺癌病灶,後者為肺部進階檢查,可偵測小至0.1公分的肺癌病灶。 胸部X光的價格便宜、檢查快速,但照射時易有死角,只能照到較大的肺癌病灶,較難在早期發現肺癌;反觀,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LDCT)的價格雖高,只有一定規模的醫院才有設置,但偵測的精密度卻很高,照射範圍也無死角,可在極早期發現癌細胞,預先接受肺癌治療,避免診斷延遲,錯失治療時機。 建議成年者滿40歲後可接受1次LDCT篩檢,以3年為單位定期檢查,確認肺部有無異常變化。若有肺癌家族史,則可提前至30歲檢查,提早做好預防工作。但LDCT篩檢若需歷經長期追蹤的頻率,仍有曝露於輻射下的風險,應先行與醫師針對自身病況諮詢後斟酌進行。 衛福部提供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公費補助篩檢,符合篩檢條件之民眾,可至國民健康署官網查詢醫事機構名單,並撥打諮詢專線((02)2522-0888 轉分機 896、897、898)詢問。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淋巴癌

淋巴癌第四期能活多久?腫瘤惡性度影響淋巴癌治癒率及存活率

繼《淋巴結腫大看哪科?如何治療淋巴癌?解說淋巴癌檢查、診斷及分期》後,相信大家對淋巴癌都有更深入的了解。 對於病友或家人來說,最關心的是淋巴癌治癒率與存活率,雖然這些都只是參考數值,但也讓人們做好心理準備,鼓起信心一起對抗病魔。《Hello醫師》為您說明兩大淋巴癌:何杰金氏淋巴瘤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預後、治癒率及存活率。 何杰金氏淋巴瘤治癒率、存活率較高 何杰金氏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患者的預後普遍良好,一方面是發病的高峰年齡在 20~30歲,相對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大多於老年發病,前者可選擇的治療方式較多,術後的恢復也較好。(延伸閱讀:淋巴結腫大) 不僅如此,何杰金氏淋巴瘤也不容易轉移,而且對放射線治療的效果良好,減少術後不斷復發的可能性。 整體而言,何杰金氏患者若是在早期(一、二期)就發現,治療成功率可達80%,即使到了第三或第四期確診,患者10年的存活率也分別有50%或60%;因此癌友們不必氣餒,只要積極配合治療,成功抗癌的機率不低。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較致命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種類繁多,可依照其腫瘤結構與發展速度分成低惡性度與中、高惡性度等兩種。國人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比例較高,又以老年人居多,預後狀況較差。(延伸閱讀:發燒、咳嗽可能是淋巴癌!了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6大症狀、分期及治療)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 根據107年癌症登記報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共有2,725人確診,其中超過半數為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共1,403人。此種淋巴瘤屬於中、高惡性度,也稱為「侵襲性淋巴瘤」,因此發展速度快,致命率高。 目前在治療上主要是採行CHOP(Cyclophosphamide、Doxorubicin、Vincristine、 Prednisolone)化療搭配抗CD20單株抗體,不過也因為患者非何杰金氏患者罹患年齡通常較大,因此化療藥物的劑量可能需要減少,相對也提高淋巴癌復發的機率。 淋巴癌第四期能活多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存活率 低惡性度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5年存活率約70%,但因較容易轉移與復發,需做好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中、高惡性度的腫瘤若能早期治療,多數患者在化療後都有明顯的改善,甚至比起低惡性度淋巴瘤,更容易將癌細胞完全清除,達到治癒的效果;不過若是拖到淋巴癌第四期(末期)才發現的話,存活率可能只剩下20%。 以上都是統計數字,抗癌不僅依靠醫師的專業,病友的信心和家人的支持都是影響治療成果的重要因素。有些患者除了常規醫療外,還會轉向民俗療法,建議病友還是先與醫師詳細討論,以免影響正常療程的進行,造成不必要的風險。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