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樂活

預防勝於治療,想避免成為醫院常客,就從生活中落實健康理念。此分類包含各種健康相關知識,帶你從各領域來了解如何讓自己活得健康。

基礎知識

健康樂活

拜地基主必看攻略:拜拜節日、時間、供品食物、擺法與方向

在台灣民俗信仰裡,「拜地基主」是許多家庭與商家都會遵循的重要儀式。地基主被視為屋宅真正的「房東」,守護一家人的起居安全,祈求闔家平安、事業順遂。無論是搬家入厝、過年節慶,還是日常固定祭拜,地基主儀式都有一定的規矩與禁忌。 《Hello醫師》帶你一次看懂地基主的由來、最佳拜拜時間、供品準備、正確方向,以及祭拜過程中必須留意的細節。 文章目錄 拜地基主的由來:地基主是什麼神? 拜地基主的日子與節慶:一年要拜幾次? 拜地基主時間:可以早上拜嗎?幾點拜最好? 地基主怎麼拜?完整流程與步驟 拜地基主注意事項與7大禁忌 地基主一定要拜嗎?沒時間怎麼辦? 拜地基主常見問題 FAQ 拜地基主的由來:地基主是什麼神? 地基主在台灣民間被視為屋宅的守護靈,常被稱為「宅神」、「地主公」、「地靈公」、「厝宅公。不同於土地公、灶神等正神,地基主多半被歸為「陰神」,介於神與靈魂之間,更貼近人世,職責是守護一家大小與家宅安穩。 關於地基主的起源,以下是常見幾種民俗說法: 亡靈說:地基主原是當地的亡靈,因品德良好,經土地公允准,成為守護家宅的靈祇。 祖靈說:早期平埔族會將親人葬於住家附近,久而久之被尊奉為守護神。 助手說:有人認為地基主是土地神的助手,被分派到各家各戶,類似「戶長」或「管理員」。 雖然眾說紛紜,但核心精神一致:地基主與住家密不可分,祂的任務就是庇佑家宅平安,避免外來壞運侵擾。 拜地基主的日子與節慶:一年要拜幾次? 一年要拜幾次?三大節、四大節、五大節的說法 在台灣,拜地基主最普遍的做法,是每逢農曆初二、十六與土地公一同祭拜,有些家庭或公司則選在初一、十五同步進行。 此外,民間也有「三大節日」「四大節日」「五大節日」的說法,但組合並沒有固定標準,通常是從除夕、端午、中秋、清明、中元、冬至、重陽等重要節日中挑選: 三大節日:常見組合如除夕、端午、中秋,或春節、清明、中元。 四大節日:多半是在三大節的基礎上,加上冬至或重陽。 五大節日:則可能涵蓋除夕、清明、端午、中元、中秋。 這些節日大多與祭祖或節慶相關,並非硬性規定,仍應依各家習俗或地方傳統安排。若時間有限,挑選幾個重點節日祭拜即可。 冬至、重陽、元宵等節日要不要拜地基主? 民間有些人有「逢節必拜」的觀念,因此在不同傳統節日,常會順便準備供品祭拜地基主,藉此表達感謝或祈求平安: 冬至:冬至象徵一陽復始,許多人會準備湯圓祭拜,藉此感謝庇佑。 重陽節:重陽以敬老、祭祖為重心,有些家庭也會一併拜地基主,但並非普遍的習俗。 元宵節:元宵是過年後的第一個圓滿節日,部分人會在拜天官時同時祭拜地基主。 清明節:清明以掃墓祭祖為主,但若有備供品於家中,也會順便祭拜地基主。 端午節:端午有驅邪避毒的意涵,許多人會準備粽子、香包一併祭拜。 中元節:中元普渡時,多數家庭會在拜好兄弟的同時,也備份供品給地基主。 中秋節:中秋重視團圓與感恩,也常納入祭拜行列。 地基主可以提早拜嗎? 許多人因生活繁重,常問道:「如果當天太忙,可以提早拜地基主嗎?」 傳統習俗上,可以提前,通常提前一到兩天都被接受。 重點在於「誠心」,只要在節日前完成即可,避免拖到節日之後才拜。 此外,若家中有搬新家、安神位、動工或裝修,也會特別祭拜地基主,象徵向守護神靈「告知並致意」,祈求平安順利。鬼月期間,尤其在鬼門開或關時,也有人會準備簡單供品安撫,避免不安氣場干擾。 拜地基主時間:可以早上拜嗎?幾點拜最好? 地基主什麼時候拜最合適? 傳統習俗中,地基主屬於「陰神」,拜拜時間有所講究。普遍認為上午陽氣過重,不適合祭拜;最佳時段落在: 中午12點至下午3點:陽氣逐漸減弱,陰陽相對平衡,被視為最理想的時間。 最晚不宜超過下午5點:避免夜間或深夜時段。 地基主可以早上拜嗎? 清晨或上午拜不建議:因陽氣過盛,與地基主屬性不符。 若因生活作息或公司安排無法配合:仍可在白天選擇較靠近中午的時段進行。 貼心提醒:「心誠則靈」比時間更重要。若因忙碌無法精準卡時間,只要避開過早清晨與深夜,在白天誠心進行即可,不會有大礙。 拜拜的時間差異:公司、家庭 公司行號:常選在每月初二、十六的「做牙」日,下午時段同時拜土地公與地基主。 一般家庭:多依節慶或自家習慣安排,但普遍遵循「避免清晨與夜間」的原則。 Tips:做牙是什麼? 「做牙」是台灣民間在農曆初二、十六固定祭拜土地公的習俗,稱為「做二」「做十六」。這兩天被視為商家、公司行號向土地公表達感謝、祈求庇佑的日子,也常同時祭拜地基主。 地基主怎麼拜?完整流程與步驟 拜地基主的方式並不困難,重點在於準備合適的供品、選對方向,並依照流程誠心完成即可。以下整理出常見問題與正確做法: 拜地基主的流程解說 準備供桌:在屋內擺放一張膝蓋高度的矮桌。 擺上供品:放置飯菜、水果、酒水、金紙,以及兩副碗筷,保持整齊對稱。 點香稟告:點燃一炷或三炷香,稟告姓名與住址,誠心邀請地基主享用供品。 添酒添茶:過程中可分三次添滿酒水或茶水,象徵敬意。 擲筊確認:香燒約三分之一或一半時,擲筊詢問是否用餐完畢,若得一正一反聖筊,就能進行下一步。 焚化金紙:將準備的金紙焚化,象徵送達。 收拾供品:最後整理供桌,全程約15~30分鐘即可完成。 拜地基主供品與食物怎麼準備?擺法為何? 常見供品: 一碗白飯、兩副碗筷(象徵地基主公、地基主婆) 一隻整雞腿(不可切塊,以示尊敬) 一條魚(避免使用吳郭魚) 三菜一湯,或簡單的雞腿便當亦可 水果三樣或五樣(如香蕉、蘋果、橘子、葡萄) 三杯茶水或米酒 一對紅蠟燭 金紙(北部多用刈金、大銀、小銀;南部則有九金、蓮花金、金白錢等) 擺法原則: 主食居中,水果放兩側,酒水置於前緣。 保持整齊對稱即可,不需過度鋪張。 節慶時可加上應景食物,例如元宵拜湯圓、端午拜粽子、中秋拜月餅。 拜地基主方向怎麼看?擺法與位置建議 古早時期的廚房常有「地基磚」,因此拜地基主時,會在廚房或大門口擺放矮桌,由人面向屋內祭拜。但隨著現代居住型態改變,每戶的格局差異很大,有些是公寓、大樓,有些則是沒有廚房的套房,很難套用單一擺放規則。 建議祭拜時只要遵守2大原則即可: 供桌要擺在屋內 方向由外往內(象徵把敬意迎入家中) 拜地基主方向建議: 套房、公寓:供桌放在大門內側,朝屋內拜。 透天、有後門住宅:可擺在後門或後陽台內側,朝屋內祭拜。 廚房拜法:若家中仍保有「地基磚」,可在廚房擺桌,朝客廳方向拜。 貼心提醒:供桌應保持低矮,大約膝蓋高度。傳說地基主身高僅100~120公分,若桌子過高會被視為不敬。 拜地基主要插幾支香?需要幾雙筷子? 香:通常是一炷或三炷清香即可,不需過多。 筷子:要準備兩雙,象徵同時祭拜地基主公與地基主婆。 拜地基主要說什麼?祝禱詞怎麼說? 祝禱詞沒有固定格式,重點在於稟告姓名、地址,感謝守護,並祈求平安。 祝禱詞範例: 「今日OO年OO月OO日OO節日,住戶(姓名)準備供品,誠心敬奉地基主公、地基主婆,感謝守護一家平安,祈求闔家健康順利、事業昌隆、財源廣進。」 若是搬家或賣屋,可加上:「若遇有緣人,願早日成交。」 拜地基主不燒金紙可以嗎? 傳統上會焚燒金紙,但若考量環保或時間限制,也可不燒。誠意比金紙數量更重要。 […]

看更多 健康樂活 相關文章

健康樂活

在家看診就好?認識遠距醫療與照護的功能

什麼是遠距醫療照護?為了解決偏遠地區的病患不便取得醫療服務或資源的問題,以及節省通勤看診所需花的時間,市區醫院開始引進了遠距醫療和遠距照護的技術,目的是讓病人即使不用到醫院也可以與醫師及其專業團隊做即時諮詢。本文將介紹關於遠距醫療(Telemedicine)和遠距照護(Telehealth)的功能及對癌症看護的幫助,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遠距醫療照護的定義和目的事實上,遠距醫療和遠距照護並非一個新的醫學概念,它最早於 1950 年代末期就已經出現,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精神病學研究所(Nebraska Psychiatric Institute)和美國諾福克州立醫院(Norfolk State Hospital)當時透過電視連線進行精神病的諮詢。後來,很多醫院陸續將此技術廣泛運用在中風和加護病房的照護與監督,進而省下了病人或醫師可能會因交通而錯失的黃金治療時間。 簡單來說,遠距離醫療與遠距離照護是透過結合通訊技術、電腦科技、醫療器材和專業技術,達到讓醫師與患者遠距離互動、問診與診斷,不受地理區域限制,以下將做定義和解釋。 遠距醫療:屬遠距照護的環節,透過科技預約醫師或醫療照護團隊看診,目的在提供給患者醫療照護。 遠距照護:也叫電子醫療(Electronic health,簡稱 e-health)或行動醫療(Mobile health,簡稱 m-health),運用科技技術讓醫師與醫療團隊提供更多元的醫療照護服務,達到以下五個目的:  教導患者、醫療照護團隊關於新的診斷方法或新的藥物處方。 提供醫師及醫療專家一個資源共享與溝通協調平台,進而提升患者照護的品質。 提供患者營養諮詢,包含像營養食譜、解決體重問題。 提供患者心理諮商,包含像焦慮、憂鬱等等心理問題。 提供患者全人健康與幸福感的撇步及幫助。 三種遠距醫療照護的方法由於遠距醫療和遠距照護是仰賴醫療科技和設備,所以醫師和病人也要有相對的科技使用配備,才能讓看診過程進展得順利。依照病人的健康狀況,院方可能需要一定功能水準的醫療技術和器材連線看診,甚至病人也可能需要就近到診所或醫療機構,以便讓醫師或醫療照護人員診斷。 當然,有些狀況仍需要患者親自到診,醫師才能診斷,例如做身體部位檢查和分析的時候。以下為三種常見的遠距醫療和遠距照護科技運作方法: 用手機或電腦即時視訊諮詢。 運用遠端患者監護系統,監督患者的血壓水平。 透過患者健康管理網站,與健康照護團隊溝通與聯繫,包括傳遞訊息、獲得檢驗結果、接受的治療和藥物、預約下次的看診日期,以及其他相關疾病教導諮詢。 (同場加映:在家量血壓) 遠距醫療照護的優缺點遠端看診和健康諮詢,讓醫師可以留在醫療器材齊全的醫院或診所中,患者則可以待在家不需出門,這在應對如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這樣的全球流行病來說尤其重要。以下列出遠距醫療與照護的優點和缺點: 減低與控制患者和醫師在外可能受細菌傳染的風險。 建立更廣泛的醫師和醫療專家網路連結。 節省開車或坐交通工具的時間和開銷,包括坐車可能會有的情緒和壓力。 透過與醫師或醫療照護團隊線上諮詢,避免白跑一趟,幫助節省醫療開銷。 透過遠端監督系統,醫療照護團隊能即時更新患者狀況資訊,提升患者照護的品質。 對於不方便出門或身體非常不舒服的患者,線上諮詢是最方便的看診方式。 缺點 身體檢查和疾病診斷治療仍需要患者本人親自到診才能進行。 患者和線上諮詢的醫師可能互不認識,若該醫師並不了解患者的疾病史,恐造成治療的困難。 顧及個人隱私權,有些價值觀較保守的患者或醫師不願意使用科技線上諮詢。 若醫師對患者疾病狀況的不了解,可能會給予不必要的抗生素藥物,而亂吃抗生素恐置患者於健康風險中。 有的遠距醫療使用聊天機器人或電腦自動演算,其所給予醫療資訊的準確性仍受質疑。 由於是網路平台,因此可能會有網路資安或駭客犯罪等風險,讓患者的個人檔案洩漏。 (同場加映:藥物過量) 遠距醫療照護的應用基本上,只要病人和醫師積極並且正確使用遠端醫療系統,相信治療成效將會大大提升。以下是五種遠距醫療照護應用功能: 患者健康查詢系統:比起用電子郵件傳達患者健康資訊,入口網站的安全系統會更有隱私保障性。而一般大規模的健康照護系統,其網站通常也會有針對患者治療提供相關的醫療專家聯繫方式。服務包括: 患者與醫師或護理師溝通,討論治療的選擇。 申請轉介預約、諮詢醫療專家。 線上診斷和監督患者身體問題。 申請藥物補給。 查閱健康檢測結果及過去看診的總覽。 預約看診,包含預約提醒事宜。 患者與家屬,或是健康照護者可上課,了解其健康問題,以及可做的診斷和藥物治療。 虛擬看診:有的診所會提供虛擬看診,指讓患者和醫師透過視訊進行診斷。另有一種虛擬看診是藉由線上問題系統,再由醫師或護理人員配藥,以及提醒在家照護應注意的事項,通常適用於小病。 遠端監督:運用醫療科技,醫師和醫療照護人員可以於遠端監督患者的健康,並不受距離的限制,以下舉出四種遠端監督種類。 透過網路或手機 App,患者可以上傳其最新健康狀態給醫師或醫療照護人員,像是血糖指數。 透過儀器測量,並用無線科技傳輸患者的健康資訊,包含血壓、血糖、肺功能等。 透過穿戴式裝置,患者的健康資訊將自動被記錄和傳輸給醫療照護人員,包含心率、血糖、肢體步態、姿勢控制、顫抖、身體活動,以及睡眠狀況。 透過在家監督儀器,可以偵測老人或失智症(Dementia)的日常活動變化或是意外,如跌倒。 醫師團隊溝通與協調:醫師若對患者的診斷或治療有疑問,可以透過視訊諮詢醫療專家,這能省下轉介預約醫療專家看診的時間,提高治療的效率。 個人健康紀錄:透過個人健康紀錄(Personal Health Record,以下簡稱  PHR)系統,醫師和醫護人員能即時知道患者的健康狀況,包括接受過的診斷、藥物治療及過敏等等,這尤其在緊急時刻至關重要。PHR 系統可由手機 App 使用,非常方便,其他健康監督 App 的功能還包括卡路里計算、身體活動紀錄等等。 什麼是接觸者追蹤?掌握病例阻疫情 遠距醫療照護適用任何癌症階段論癌症患者及癌後的生活照護,根據美國科羅拉多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癌症中心的資料,遠距醫療和遠距照護是很好的監督看護平台,不論是診斷階段、治療階段或結束療程,其都和見面看診沒有太大的區別。以下為此醫療科技對癌症照護的幫助,有任何疑慮請向專業醫師或醫療照護團隊諮詢了解: 藥物服用的自我管理。 三餐營養的建議。 關於新的治療和藥物的知識教導。 諮詢緩和療護醫療專家,以幫助改善身體症狀及副作用。 治療中間與治療後的檢測評估。 幫助改善生活方式,包括飲食、運動及戒癮。 基因諮詢。 (同場加映:認識癌症)


健康樂活

身體狀況要注意!補水防曬抗熱浪

熱浪,指的是室外溫度相較於平日變得異常高溫,通常發生在海洋性氣候地區,如歐洲和地中海一帶。以英國為例,每年平均都有兩千起熱傷害死亡事件。而台灣在分類上雖屬副熱帶氣候,但也具有海洋性氣候的特徵,因此也有可能受到熱浪的威脅。 (同場加映:熱浪來襲擋不住?7種疾病恐讓人怕熱) 本文將舉出應對炎熱夏天的三個撇步,在此提醒民眾一定要多多補充水分,並務必留意熱衰竭和中暑症狀,尤其是呼吸及心臟問題的人更要小心。 (同場加映:酷夏中暑可致死!症狀與急救5招必知) 1. 時時補充水分 不管是什麼季節,喝水補水總是重要的,我們都知道每天至少要喝六到八杯水,而其訣竅在於多方攝取水分,除了白開水,選擇含水量的蔬果,也能幫助身體補水。 (同場加映:突然體溫偏高怎麼辦?調節體溫過高善用這4種天然食材) 建議大家出門隨身攜帶水瓶,即便瓶中的水喝完了,在捷運站、車站或商店等地都有飲水機可以使用,一方面也能減少購買瓶裝水次數,為環保盡一份力。此外,也盡可能避免喝太多咖啡、高糖分茶類,以及酒精,因為它們反而會加劇身體脫水。 「經常喝水」是適合大多數人的飲水原則,你可以透過觀察尿液顏色做簡單的飲水需求檢測。如果水有喝足夠,尿液會呈現清澈的淺黃色。若是因疾病關係須控制飲水量的人,則建議與醫師討論在天氣炎熱的情況下,如何調整喝水的量。 2. 出門請防曬 沒事待室內 大部分人待在室內的時間比在外來得長,因此室內舒適要顧好,且避免正午時分出門,在家可將空調溫度調低到舒適溫度,並拉上窗簾,待晚上才稍打開窗,讓冷空氣流進家中。另外,你也可以洗冷水澡,幫助身體降溫,避免或減少使用烤箱或熱爐,以免製造更多室內熱氣。 (同場加映:PA、SPF、UVA?一次搞懂防曬乳指標) 如果真的需要在大熱天出門,務必在家先做好防曬,包括擦防曬乳、戴帽子和太陽眼鏡、穿淺色寬鬆的天然纖維製衣服。可以的話,建議以室內活動為主,像是看電影、逛百貨公司等等,避免太陽照射。 (同場加映:衣物也能防曬!認識紫外線防護係數 UPF) 3. 事前計畫並懂緊急求助 凡事要有計畫,面對熱浪也是如此,出門前先看天氣預報是個好習慣。此外,如果發現身體因為天氣太熱而感到不舒服,請一定要向人求救或尋求醫療協助。當然,除了顧好自己的健康,也要留意身邊人的安全,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千萬不要放嬰兒或孩子獨自在車上,儘管車內有冷氣仍有危險性。 澳洲新南威爾士州衛生署(New South Wales Ministry of Health)提醒,即使熱浪結束了,也別因此鬆懈,依然保持每天常常喝水的習慣、確保居家室溫舒適涼快,以及讓身體獲得充足的休息。 (同場加映:一到夏天就又熱又累?夏日疲勞症候群是什麼)


健康樂活

無法久待大樓辦公室?你可能中了病態建築症候群

待在辦公室太久是否讓你覺得不舒服?恐怕是病態建築症候群(Sick Building Syndrome,或稱病態大樓症候群)在作祟!它可能是因為室內空氣品質差,或其他外在因素引起,其症狀很像感冒和流感,每個人所呈現的症狀不盡相同,嚴重程度也會因曝露時間長短,而有所差異;奇怪的是,隨著你離開該空間,症狀亦會好轉。本文將帶你一窺它的兩大真相。 病態建築不只有辦公大樓 根據印度羅摩克里希納傳教維韋卡南達大學(Ramakrishna Mission Vivekananda University)環境與災難管理系所的研究,病態建築症候群是一種複雜的疾病症狀,其可能造成黏膜刺激、氣喘、神經性效應、腸胃失調、皮膚乾燥,以及氣味過敏。此現象已被證實出現在多個國家的大型辦公大樓,台灣也不例外;雖然病態大樓症候群最常見於開放式辦公空間,但其實於任何一個建築物都可能存在,包含學校和醫院。 (同場加映:認識過敏) 此外,病態建築症候群也會加劇過敏或呼吸道疾病的問題。舉例來說,同時患有氣喘和病態大樓症候群的人,氣喘病發作的可能性將提高。以下為病態建築症候群的常見症狀: 頭痛、頭暈 鼻子灼熱、鼻塞、流鼻涕 喉嚨發癢 皮膚乾燥、搔癢、長皮疹 眼睛乾澀及痠痛 噁心、發燒、發冷 身體痠痛 疲勞、健忘、易激動、無法專注 胸悶、呼吸困難 (同場加映:進新房不舒服?可能是病態建築症候群) 降低接觸風險的時間 事實上,醫學上之所以會使用病態建築症候群一詞,是因為其症狀涉及的因素太多,導致難以辨識,要精確剖析一個原因相當困難。醫師唯一能做的就是逐一處理每一個症狀。以下列出可能造成病態建築症候群的因素,一般來說,症狀的引發通常是由數個因素共同造成。 通風不良、空調不佳。 環境有很多灰塵,如煙塵、二手菸、一氧化碳、織物纖維、黴菌、甲醛、石綿、殺蟲劑、清潔器的化學物質、列印機排出的臭氧。 環境太熱、太吵、太乾燥、濕氣太重。 光線不足、太強或閃爍。 電腦螢幕差。 工作或學業壓力、員工士氣低。 有蟲子或動物排泄物。 (同場加映:通風很重要!5方法避免一氧化碳中毒) 要改善病態大樓症候群,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可能減低曝露在風險因素的時間,如果在公司,你可以利用午休的時間出去走走,或離開工作的區域,同時這也幫助調適心情;若你是公司的負責人或老闆,請想辦法處理以上所提到的環境危險因子,畢竟有個舒適的工作環境,員工的工作效率也會提升。


健康樂活

冷氣吹一整夜不好?注意 3 風險

每到夏天,比起戶外的悶熱,更多人喜歡待在室內吹冷氣,睡覺時也沒關掉,一整夜都吹冷氣。其實正確的吹冷氣,可以幫助人體維持正常體溫,美國睡眠線上資源提供者創辦人克里斯.布蘭特納(Chris Brantner)對此表示,比起暖和溫度,我們的身體更習慣降溫,因此建議民眾可以開空調睡覺,但有三個吹冷氣健康風險要注意,本文就帶大家認識吹一整夜的冷氣有哪些風險。 最令人感到舒服的睡眠溫度大約是 15~20°C,它會促使身體分泌褪黑激素,幫助對抗老化,減緩生成皺紋和老人斑,提升身體的健康品質。另外,你也可以拿室外溫度做衡量,但空內溫度最低不要低於室外溫度七度。 (同場加映:整夜吹電風扇睡覺傷身體?研究這樣說) 1. 冷氣吸走水分加速老化 冷氣不僅會吸走室內的濕氣,也會吸走我們身體水分,使人的肌膚變得乾燥,且失去原本彈性。此外,它還會加速老化症狀、衍生其他皮膚問題,若長時間處在這樣的環境,鼻子、喉嚨及呼吸道容易不舒服,眼睛因為缺水,也會變得通紅、視線模糊。 為避免一覺醒來後皮膚變非常乾,請不要睡在對著空調出風口的地方,如果無法避免,不妨調成搖擺模式,或是將風口方向調成往上,這樣變化的風向,比較不會造成眼、鼻、喉、口等黏膜的不適。 (同場加映:吹冷氣總打噴嚏?6 種夏季感冒並非流感) 2. 關門關窗空氣不流通 開冷氣會關門關窗,不讓冷空氣外流,但是同時也會造成空間不通風,缺乏新鮮空氣進來,而人在空氣不流通的環境中,會有一種永續疲勞感,嚴重則會造成病態建築症候群(Sick Building Syndrome,簡稱SBS),也有人稱大廈不良症候群,指因為密閉空間的室內空氣質量差,產生一些不舒服的症狀,如打噴嚏、喉嚨不舒服、胸悶、發熱或發冷等等,但造成病態建築症候群的確切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另外,若空調系統和出風口沒有定期打掃清潔,也會成為散播病原體的來源,惡化其空氣品質,甚至會讓人產生呼吸困難等症狀。 (同場加映:住地下室有4風險!除濕防過敏保健康) 3. 溫度太冷可致風濕頭痛 你有過半夜被冷醒的經驗嗎?太低溫並不是好事,因為它可能會造成肌肉關節風濕,並造成頭痛和背痛,嚴重還會引發關節炎。至於小寶寶,雖然沒有所謂標準的安全溫度,但為避免寶寶過熱,確保他們臉部朝上是最好的方式,冷氣溫度設定介於 24~26°C,使用風扇的話,請不要直接對著他們吹。 要避免空間過冷,設定計時關機或是調升溫度是不錯的方法,或是在睡覺前先開冷氣,待要睡時再關掉,這能確保房間不會熱,也能節省電費。此外,穿薄睡衣、蓋薄棉被,並把手腳露出棉被,這都能使睡眠品質更好。 (同場加映:痛到快不能走路了!治療膝蓋痛的藥物)


健康樂活

胃藥有致癌物?雷尼得錠的安全性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以下簡稱 FDA)在一種名為雷尼得錠(Ranitidine)的胃藥中發現微量的致癌物,這類藥物通常用來治療胃腸潰瘍,因為這項發現,讓許多藥局都下架該藥物,本文將介紹雷尼得錠的特性及使用方式,但若欲服用或暫停此藥物處方,都應先諮詢專業醫師。(推薦閱讀:胃潰瘍與消化性潰瘍:老年人注意睡眠品質避免復發) 雷尼得錠致癌物 FDA 的研究指出,雷尼得錠屬於一種組織胺阻斷劑(Histamine-2 blockers,簡稱 H2-blocker),可減低胃酸的分泌量,舒緩或避免胃灼熱,以及治療腸胃潰瘍,另一種藥物尼扎替丁(Nizatidine)也有相同的作用。 經過分析後,發現雷尼得錠中存在的致癌物為 N-亞硝基二甲胺(N-nitrosodimethylamine,以下簡稱 NDMA),這種物質可能存在於水、空氣和土壤,還有許多人喜歡吃的烤肉中。依正常劑量服用雷尼得錠並不會有立即性的風險,但若長時間又高劑量的使用,就會對健康造成影響。一般來說,只要每天攝取量不超過 96 奈克,或是 0.32 百萬分點濃度,都算安全。(推薦閱讀:胃食道逆流) 建議短期使用找替代療法 另外,根據美國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資料,FDA 在雷尼得錠檢測出 NDMA 的方法是透過高溫測試的,比我們人體的正常體溫高很多,所以無法套用在治療方法中。鑒於 FDA 還沒有公布針對雷尼得錠詳盡的檢測結果,所以官方沒有要求民眾停止服用雷尼得錠的處方,但希望大家提高警惕,並跟醫師商量討論是否繼續使用,因為在多數病況中,雷尼得錠只建議短期服用。 其他替代藥物和療法還包括:制酸劑(Antacids)、啡莫替定(Famotidine)、希美替定(Cimetidine)、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s,簡稱 PPIs)。民眾請注意,這些藥物需要經醫師准許才可使用,當然也要調整生活飲食,更能有效避免胃痛的發生。


健康樂活

中醫西醫怎麼選?了解科學實證與陰陽平衡的醫療差異

多數人生病看診通常都會先選擇西醫,它仰賴的是科學實證,相對的,中醫認為調正人體氣的流動和陰陽平衡才是痊癒的關鍵。事實上,兩者各有優缺點,身體不適時該怎麼選擇?不如利用兩者優勢相互輔助治療。本文將剖析中醫西醫的特色、差異,和適用的病症。 西醫針對生理症狀做治療 在西醫的世界,醫師會先觀察病人身體所呈現的外相和病徵,例如量體溫、血壓、體重,以及其他疾病可觀察的症狀,然後再以生理理論(Physiological theory)做出合理的解釋。按照西醫的邏輯,要研究人體疾病,就要去掌握現代病理學、生理學、微生物學、藥理學等醫學知識,小則細胞,大至身體系統,務必都要將其分析透徹。 換句話說,西醫診斷的目的在簡化疾病的大小細節,並找出生病或影響身體機能的原因,而藉由先進科技和醫療設備的輔助,讓再細微的異變都可以被發現。這種單目標導向治療法使分子辨識和細胞追蹤變得更容易,透過實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簡稱EBM)除去生病症狀,且由於它的效果迅速,對正處生命危急的病人來說非常重要,適合用於傳染病、急性病,以及創傷照護,治療方式如服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劑、化療及手術等。 中醫相信器官互通和陰陽平衡 有別於西醫的症狀式治療,中醫會針對該個體的生物系統(Biosystem)和免疫系統做剖析,在中醫的觀念,每個人的身體系統和器官都是互通,且相互依賴的,這包括肢體、情感、心靈的健康,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認為中醫是種整體療法(Holistic therapy)。 西醫與中醫最大的不同,就在其使用的診斷工具,西醫以免疫系統為指導方針,像是免疫分型(Immunophenotyping)及追蹤免疫反應,中醫則遵照「陰陽五行」(Five element theory)理論,以及人體氣的流動,不過,雖然中醫已有超過2千年的歷史了,它在科學實證上,仍有些爭議。 不過,對信仰中醫的人來說,比較少有副作用是一大優點,他們相信只要人恢復了陰、陽和氣的平衡,身體自然會痊癒,所需做的僅是好好調養身體,包含給予特定的草藥、食物療法、針灸(Acupuncture)等。 另一個中醫與西醫不同的特點是,因此即使是罹患同一個疾病或病毒,以中醫的治療方式來說,不同的人也可能會有不同的治療方式,相較於西醫針對症狀的標靶藥物治療取向,中醫或許更講究個人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 (同場加映:氣多氣少都不妙~簡單4招補氣剛剛好) 中西醫雖不同但能互補 另外,中醫和西醫對於疾病有不同的看法,中醫認為疾病是因為病人的體內失衡所致,比起西醫會說「得到疾病」,中醫認為疾病是患者體內的一部分,甚至有的也不使用「疾病」這一詞。在中醫理論中,所謂生病只是身體機能的失衡或不調,恢復身體系統的平衡才是治療的核心目標。 西醫會針對身體細胞和化學成分等做分析,中醫看的則是身體細胞的能量,所以,與其比較哪種治療方法較好,不如融合西醫的實證醫療以及中醫的個人化醫療,相信大家都可以得到最好的治療。


健康樂活

車禍別驚慌!確保安全再報警拍照

交通事故幾乎天天都在上演,根據台灣內政部警政署 108 年的統計,去年有 149 人於車禍發生後 24 小時內就死亡,傷者人數則則約有 5 千人。發生事故的當下,肇禍者往往會不知所措,若看見家人或有人倒在血泊中,也許真的不知道如何應對,甚至選擇逃跑而構成「肇事逃逸罪」。 開車路上狀況多,有時不一定是誰對誰錯,因為交通事故一旦發生了,任誰都有可能遭殃,所以建議新手不要一個人開車,萬一意外真的發生了,至少身邊還有人陪你一起面對。以下列出遇車禍後你需要做的兩件事,開車不要急,大家謹記安全第一! 先確保自身和乘客安全 發生車禍後,會有各種負面情緒相當正常,但此時此刻你更需要靜下心來,明白比起發脾氣或恐慌,首要任務是確保自己和車上乘客的安全。若身體並無大礙,請在下車時注意車流,接著在車後方放置警示物,防止車陷入被追撞的危險。 如果身體不幸被困在車內,請依然戴好安全帶、開啟雙向燈,接著打電話給警察告知你的位置和狀況,靜待救援。在這段期間,你可以做深呼吸幫助自己放鬆,保持心情平和,避免陷入恐慌或焦躁的情緒。 (同場加映:上路前好不想塞車!5撇步讓旅途愉快) 下車拍照取證不需理論 面對輕微車禍,在自身活動無虞,並且在車後擺放完警示標誌後,請報警並拍照取證,照片最好包含車損、車牌號碼、雙方車輛相對位置和道路標線,以利釐清事故責任,再將車移至路邊,避免後方塞車。 你可以下車跟對方確認彼此的狀況,或留下聯絡方式,但請不要和對方理論或吵架,等警方到場再處理。有必要的話也可以錄下你們的對話,這有利於警察報案和保險索償的程序。 最後要注意,即使當下沒有發現受傷,也不能掉以輕心,若出現暈眩或覺得不舒服,請不要自行開車回家,搭乘計程車或請家人載才能確保安全,當然別忘了在之後向專業醫師確認身體狀況。


健康樂活

健不健康看額頭 剖析5個額頭健康警示

人體不同的器官都能反映出其身體狀況,像是腸胃蠕動會放屁、喝碳酸飲料或酒精會打嗝,而我們的額頭其實也小有貢獻。以下舉出 5 種額頭健康警示,但由於每個人的情形可能不太一樣,任何問題請向專業醫師詢問,至於不喜歡被說額頭很大的女生,真的沒什麼好在意的,大額頭可以做多樣造型變化,額頭大才值得驕傲啊! 1. 大額頭易患乳糜瀉 美人尖髮脫落要注意 根據一項有趣研究,額頭高大的人患有乳糜瀉(Celiac disease)和麩質不耐(Gluten sensitivity)的比率會比一般人高。由於額頭易於觀察,所以能省下診斷症狀所需的時間。該研究將人的臉劃分成3個區塊,而如果額頭的部分相對比較大,則可能提高乳糜瀉和麩質不耐的風險。但由於其研究對象只侷限於地中海地區民眾(Mediterranean),因此還需要更多的調查來佐證。 另外,也要注意美人尖(Widow’s peak)部位,意指髮際中間下方「V」字形突出的位置,一旦發現其髮線脫落,可能是甲狀腺功能低下(Hypothyroidism)或橋本氏病(Hashimoto’s disease,又稱慢性甲狀腺炎)的徵兆,而若察覺額頭及外圍眉毛的1/3掉髮了,象徵低甲狀腺功能。 2. 額頭貫通器官排毒 痤瘡排出體內毒素 臉部長痤瘡(Acne,也稱青春痘、面皰、粉刺)很惱人,我們通常會聯想到壓力、飲食習慣、過敏反應,或骯髒的手不經意碰觸到臉造成細菌感染。按照中醫的說法,額頭是貫通身體器官重要的排毒部位,包括像肝、腎、膽囊、膀胱。 換句話說,額頭上的痤瘡和粉刺是另一種身體排毒機制,可以把多餘的荷爾蒙和毒素都排出體外,同時它也能作為負面情緒的「出口」,常常生氣或焦慮的人小心痘痘找上來囉! (同場加映:額頭長痘痘原因、位置解析!額頭痘痘怎麼消?痘痘改善4方法  ) 3. 額頭有深皺紋 心血管風險高 臉上出現皺紋是老化的正常現象,但根據國際非營利組織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簡稱 AAAS)的資料,額頭有很多深皺紋的人,患上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的可能性較高,其他可留意的症狀還包括:男性型禿髮(Male-pattern baldness)、耳垂皺褶(Earlobe crease)、黃斑瘤(Xanthelasma)。 該研究採納3,200位健康的上班族,並以額頭上皺紋的數量和深度為基準,年齡層分別為32歲、42歲、52歲、62歲,經過20年的長期觀察,排除233位參加者因個別原因去世,調查結果顯示皺紋愈多,心血管致死風險愈高,而無皺紋者與最多皺紋者的差異約可達10倍。 即便如此,單憑觀察皺紋來診斷心血管疾病仍是不夠的,它只能作為一個參考指標,血液檢測才是必要的方法。此外,均衡飲食和規律生活才能減低疾病的危險。 問及皺紋和心血管疾病的關係,法國土魯斯大學醫療中心(Centre Hospitalier Universitaire de Toulouse)職業健康系所副教授尤蘭達.艾絲奎蘿(Yolande Esquirol)解釋,關鍵原因可能包含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和膠原蛋白(Collagen)變化,因能引起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加上額頭的血管比較細,所以會對這些血斑塊較敏感,進而產生皺紋。 4. 額頭靜脈突出因壓力 小心顳動脈炎! 額頭有靜脈突出一般來說不是什麼問題,靜脈會受到壓力而膨脹,在身體任何部位都可能發生,且因家族遺傳因素,以及隨著年紀老邁及皮膚老化,會使靜脈看起來更大,像是在額頭中間、太陽穴(Temple)、臉部兩側。 其中,最常見的靜脈突出情況,則是因為頭部和頸部承受了壓力。好比說,頭皮、下巴及肩膀肌肉緊繃而導致的緊張性頭痛 (Tension headache),其他狀況還有像打噴嚏、大笑、哭泣、喊叫、嘔吐、運動。 另要小心顳動脈炎(Temporal arteritis,又稱巨細胞動脈炎),這是一種血管炎(Vasculitis),會造成太陽穴靜脈突出延伸至額頭中間,其他症狀包括:頭皮腫脹、搏動性頭痛、太陽穴和嘴巴痠痛、視覺模糊或複視(Diplopia)、沒食慾、發燒、出汗。  (同場加映:久坐不動恐血栓!深層靜脈栓塞這樣防) 5. 減肥懷孕靜脈也突出 曬太陽過長有蛛網紋 如果你正在減重或減肥,請留意鏟肉後靜脈可能會突出,這是因為少了體脂肪,靜脈自然會顯而易見。同樣的,皮膚變稀薄也會出現相同的情況。血壓與荷爾蒙的變化也會導致靜脈突出,孕婦請注意,當體內黃體素(Progesterone)使子宮內膜變厚,膨脹的血管看起來就像變大了。 倘若你經常曝曬於太陽下,雖然靜脈會藉由膨脹,來調適身體溫度,但時間過長仍會傷及細胞組織。你或許曾看過,靠近皮膚表面的靜脈呈破裂的細血管,這叫做蜘蛛網狀靜脈曲張(Spider veins,又稱蛛網紋),且可以發生在身體任何部位,顏色一般呈細微的紅、藍或紫色線條。


健康樂活

握手禮儀你懂嗎?小心別採這5大地雷

握手是日常生活中一種常見的非語言溝通行為,其目的就是要在談話前釋出最大的誠意,告訴對方你是值得信任的,尤其在重要的社交場合中,像是國家領袖之間的會面,更是引人注目的焦點,馬虎不得。這短短幾秒看似簡單的動作,其實大有學問。許多研究都證實,握手能夠提升隨後互動的品質,並產生更高的親密度和信任。手握對了,不管是在工作還是日常生活上,都能成為你交友的利器。以下分析5種最惹人厭的握手方式以及如何正確握手,讓你握手不踩地雷,都成為懂禮儀的社交高手! 握手禮儀5大地雷 死魚式握手(The Wet Fish):這類握手會讓人覺得你性格柔弱,無主見。伸出來的手軟趴趴的毫無力氣,連搖動一下的企圖都沒有,且摸起來冰冷濕黏,不舒服。這可謂最糟糕的一種握手方式,往往在交談還沒正式開始前就毀了它。避免手摸起來濕冷,建議不要用慣用手拿飲料,尤其是冰的飲料。 輾壓式握手(The Crusher):強而有力的握手,會讓人覺得你是個有自信的人,但用力過頭,捏得對方手發痛就不太恰當,反會讓人覺得你侵略性過強,誤以為你是個爭強好勝的自大的人。 主導式握手(The Dominant):這是指握手時掌心朝下,而這種類型的人較強勢,習慣處於主導地位。當你掌心朝下時,等於強迫對方以掌心朝上的順從姿態回應。另一種版本則是「扭轉主導型的握手法」,先是直直伸出手,等到握住的那一刻再立即轉向,取得上風。如果你碰到以上情況,建議你可以向左走一步,這樣可迫使對方自然伸直雙手。 推拉式握手(The Push-and Pull):這類握手若做得恰當能展現剛好的熱情,增加親切感,還能讓對方放鬆,其中訣竅在水平式的推拉,但切勿過度用力,同時也要確保對方和你一樣熱情,不然氣氛會變得有點尷尬。單向的拉式握手(Pull)則是把對方的手拉向自己,這可能會使對方身體失去平衡,這種刻意拉近彼此之間距離感的方法,反會讓多數人感到壓力和不舒服。 雙手摺疊式握手(The Double-hander):這種握手原旨在展現關心,用兩隻手幾乎完全包住對方的手,向對方保證他們可以信任您並向您傾訴,好讓對方感到舒適和放心,也因此被稱為「手套式握手」(The Glove)。除了包覆對方的手以外,另一隻手也可能會放在對方的手腕、手臂、肩膀,甚至是脖子上!由於此舉特別常見於政治人物會面的場合,又因此被稱為「政治之握」。若用於初次見面的人或還不是很熟的朋友,恐只會引起反效果,讓對方產生懷疑和害怕的心。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與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2017年法國愛麗舍宮(Elysée Palace) 正確握手注意事項 握手時請留意力道的拿捏,握太緊會使人產生抗拒,握太鬆則會讓人感到被拒絕,握的力度要恰好,才能得到彼此的尊重。在工作職場中,不管男女都應給予同樣力道的握手,不要因為體恤對方是女生而輕握,這反而會傷及她的自尊。 另外,握太快或握太久都是大扣分,前者會讓人覺得被敷衍和不禮貌,後者則過於渴望,可能會嚇壞對方,握手建議控制在兩秒即可,太久挖往往只會造成他人的不舒服。 正確握手標準步驟 在現實中,握手並沒有所謂的公式,但一般上可考量幾點: 抬頭挺胸 一定要站起來 眼睛平視對方 使用右手握 手掌垂直、掌心平坦 微笑 叫對方名字或問安 互碰拳頭嚴格來說,這不算是握手,但它仍是一種非語言的社交互動,非常適用在好朋友和閨蜜麻吉之間,而只要做對了,貞的會讓彼此都感到很自在。 另有一種握手方式,它任由對方的手抓住自己的手指,這體現出被握者的自卑和缺乏自信,但也有可能代表他很隨性,並不理別人怎麼看他,可以自在做自己。


健康樂活

動物世界大學問 從牠們學這3個價值觀

每一次去動物園或是在家看著國家地理頻道時,想必我們心中自然會萌生溫馨、療癒的感覺,有養過狗或貓的人可能更能體會。但除了心動和可愛,動物世界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人生功課,像是團隊建立(Team building)精神等,而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在保護牠們的同時,其實我們同時也在效仿動物的本能,以下舉出從動物世界可學到的3個主要價值觀,對戶外教學來說,這可說是很棒的教育素材呢! (同場加映:有一種父愛叫獅子王!學5個好爸爸原則) 1. 動物真的有感情 獸性背後是父母愛 人往往會把肉食動物的野性汙名化,將其一概視為「獸性」,意指只憑自身感覺和慾望行動者,其眼中看的盡是自己的益處,不會有愛牠的情感因素,在今天的社會,則暗喻那些為滿足自己對性的慾望,而侵犯他人身體者。 但真相可能並非如此,我們看作的「獸性」,對動物而言,那是為保護其小孩、給家人溫飽的唯一方法。我們都只看見獅子嘶咬獵物,而忽略了牠彰顯父愛及母愛的那一面。愛情並不是人類的特權,您在電視節目中看過母獅舔撫幼獅的畫面,就是動物表達愛的方式之一,其他的例子還包括像海豚呼叫彼此、大象撫慰傷心同伴等等。 若是家裡有養毛小孩,可以讓孩子多與貓狗玩耍互動,不但能培養同理心,還能助於其社交發展與責任感。因為孩子能學習如何照顧牠們並一起成長,養寵物對小孩的健康絕對是大加分! (同場加映:請放手!別當直升機父母害慘小孩) 2. 彼此相互需要 7種動物團隊精神 人和動物都活在不同的生態系統(Ecosystem)裡面,而隨著生態環境的變化,生活在其上的動植物也會受影響。舉例來說,當池塘的水源被汙染,造成水藻慢慢死去,以水藻為主食的魚類就會因缺乏食物也漸漸死去,進而影響食物鏈中的其他消費者,引致該生態系的生存危機。換句話說,動物與動物之間需要彼此才得以繼續活下去,尤其對有些動物而言,這就是牠們生來倚賴的生活方式,以下將帶您一一介紹。 蜜蜂:僅次於螞蟻,蜜蜂算是昆蟲界團隊合作的模範生,就以一個蜂巢為例,至少也住著6萬隻蜜蜂,而每隻蜜蜂都有牠特定的工作內容。從這就可以看出一個群體的高系統性和責任感,只有確保工作分配得宜,才能提升工作效率。 加拿大雁:說到這群動物,任誰都會聯想到其著名的倒「V」形陣容,但別以為前面帶頭的就是領袖。由於需要長久飛行,所以牠們有輪班制度,讓飛累的領頭休息換人做。這也凸顯領導交接的重要性,不應該讓一個人扛起所有責任,每個成員都要學習付出和照顧彼此的需要,這對團隊才是健康的。 海豚:也許您知道海豚有很高的智商,但不僅如此,牠們還很懂得溝通,不管是呼叫聲,或是尾巴拍打,都為保護團隊而行動,同時拉近彼此的連結。 狼群:狼會透過叫聲向同伴呼求幫助,但不僅如此,科學家也相信,它也象徵情感和友誼,當狼群一起吼叫,這對於堅固士氣有很大的效果。 斑點鬣狗:跟人猿一樣,當一群斑點鬣狗聚在一起,牠們就擁有能解決問題的聰明智慧。一個人不行,但有同伴在一起時,任何困難都不再是問題了。 黃頭鷺:有的動物可以依靠其他動物共存,這種關係稱之為互利共生(Mutualism)。舉例來說,黃頭鷺會棲息在牛或其他吃草的動物身上,以其身上的寄生蟲為食,使牛不會被蟲子所傷害。 虎鯨(又稱殺人鯨):深藍海洋中,虎鯨可是很有名的捕獵者,但您可能不知道,牠們的團隊合作也是一流的,不管事獵捕還是育兒。成年虎鯨會以身作則,陪伴孩子一起捕獵,直到孩子學會了獵食的技巧。 (同場加映:權威式教育!3招教出獨立自律小孩) 3. 年老動物領頭走 聆聽是最佳利器 在動物王國,敬老尊賢對於生存而言非常重要,這和我們耳熟的「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是一樣的道理。年長代表經驗豐富,可以避免團隊陷入危險,以大象為例,牠們會讓老象做群體行動的領頭者,因為比起年輕的象,年老的象可以更準確地預知乾旱或災難臨到。 此外,聽覺是動物最有利的武器,有時更是躲避天敵的唯一方法。雖然人類無法聽到很細微的聲音,但我們可以學習動物在做出行動前先專心傾聽的習性,這有助於冷靜的分析能力,不會因為粗心大意出差錯。要說人最該向動物學的功課,那就是活在當下,且活得簡單,動物不會花心思去想明天的事,而是自在地享受今天的美好,若仍沒有頭緒,只要去觀察貓一天的日常,您大概就能體會何謂「慢生活」了。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