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

人體是各種微生物的家,它們雖然通常是無害的,但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是影響我們和旁人健康的傳染病成因。 在這個類別,你可以搜尋所有與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引起的傳染病的介紹。

基礎知識

傳染病

寶寶滿1歲「保護力挑戰正開始」!醫:慎選「保護力配方」打造「全勤力到3歲」

台灣面臨少子化危機,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中寶;不過,養育寶寶憑感覺還不夠,特別在1歲之後,寶寶開始頻繁接觸外在環境,發展中的保護力面臨嚴峻保護力挑戰。醫師建議,家長在挑選寶寶營養補給品時,應延續母乳防護邏輯,選擇兼顧強化腸道與免疫的「保護力配方」,透過長期「投資」,才能讓寶寶的全勤力延續到3歲,有助建構穩定的健康防線。 一歲後就放心?事實上,保護力挑戰才正要開始! 許多父母常誤認為,寶寶度過新生兒與嬰兒期後,健康狀況就會趨於穩定;實際上,寶寶滿1歲後,才是真正面臨外在環境保護力挑戰的起點。 隨著寶寶開始學步、進入托嬰中心、幼兒園或到公共場所遊玩,接觸人群與公共環境的頻率大幅增加。這段期間,寶寶開始進入對外探索階段,用雙腳踏出認識世界的第一步,用雙眼記錄每一個新鮮體驗例如:第一次玩沙、和狗狗玩耍、在草地奔跑、學唱兒歌、唸誦ABC,有了保護力,才能讓寶寶盡情探索與學習。 不過,寶寶對外接觸愈多,暴露在病原威脅下的機會也隨之升高。根據一項針對超過90萬名兒童的大型研究,1~3歲的兒童為感染性疾病發生率最高的年齡群;其中以呼吸道感染,如感冒、肺炎及流感,以及腸胃道感染,如腸胃炎、輪狀病毒最為常見,顯示寶寶在這段時期的免疫挑戰明顯提升。 但在這段期間,家長們常面臨以下情境: 「送托第一週就發燒,馬上被『退貨』。」 「原訂的周末親子露營臨時取消,只因孩子突然感冒。」 「出國行程才剛開始,寶寶就因生病無法參加活動。」 「孩子反覆感染、體力不好,學習ABC也無法專心跟上。」 這些情況不僅影響孩子的健康與發展,也為家長帶來無止盡的照護壓力與生活負擔。因此,一歲後不是防護的終點,而應是幫寶寶打好基礎的起點,「加強投資保護力」更應從此時開始。 如何穩固寶寶健康基礎?從內建構防護網開始 母乳含有最適合初生嬰兒成長所需要的營養及保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母乳哺育應持續至2歲以上,因為母乳中有豐富的天然營養成分,包括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以及母乳寡糖(HMO)、免疫球蛋白與益生菌等,可協助建構寶寶的免疫基礎與腸道平衡。 據世衛建議,純母乳哺育的寶寶到出生6個月之後,可以開始添加副食品;當寶寶進入混哺或斷奶階段,部分關鍵營養來源會逐漸減少,若缺乏後續補充與支持,原本由母乳所建立的防護系統可能出現「資源中斷」,導致寶寶面臨的外在風險增加,內在防禦卻無法跟上。 因此,後續的營養選擇不只是補足熱量或均衡,而應著眼於延續母乳防護邏輯,強化腸道與免疫的「攻擊與守護的保護力機制」。其中,像羅伊氏菌LR等益生菌能積極對抗壞菌,屬於攻擊型防線;母乳寡糖HMO則可幫助益菌定殖,維持菌叢穩定,發揮守備角色。 透過「兼具攻擊與守護」的雙向支持,讓寶寶能在關鍵時期穩固體內防禦;透過羅伊氏菌LR搭配母乳寡糖HMO,更能發揮協同作用,從腸道出發織起一道穩固的保護網,陪伴寶寶安心探索每一天。 醫:打造「全勤力到3歲」,從長期投資保護力開始! 研究表示,寶寶出生至3歲期間,是腸道菌叢、免疫系統與神經發展的關鍵時期。此階段的腸道微生態穩定與否,不僅影響感染風險機率,也與日後身體健康發展息息相關。 其中,腸道健康在免疫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研究指出,腸道相關組織是人體重要的免疫中樞之一,菌相穩定與否,會直接影響免疫反應的調節與防禦能力。 王韋力醫師指出:「一歲後的孩子活動量增加、外在接觸也變多,這時期的營養補給,不能只看熱量和均衡,更需要具備主動與被動的保護力」。王醫師建議,「家長可優先選擇含有羅伊氏菌LR與母乳寡糖HMO 2’-FL的『保護力配方』,協助寶寶建構穩定的健康防線。」 主動攻擊|母乳益菌專利羅伊氏菌LR,抑制多種病源、壞菌,支持腸道良性菌叢組成 羅伊氏菌LR是嬰兒腸道中常見的重要益菌之一,具備良好的定殖能力,能黏附腸道上皮、穩定菌叢生態並抑制壞菌生長。研究顯示,補充羅伊氏菌LR有助於縮短兒童呼吸道感染症狀的持續時間與嚴重程度,包含發燒、喉嚨痛與鼻塞等常見健康狀況。 高效守護|母乳寡糖HMO 2’-FL,為益菌提供營養來源,建立腸道好菌相 HMO 2’-FL是母乳中最常見的一種寡糖,具有促進雙歧桿菌等好菌生長的功能。它能與壞菌競爭附著位置,幫助建立腸道優勢菌叢,也被認為有助於腸道屏障成熟與免疫反應的穩定。 從腸道打底的「保護力策略」,能幫助寶寶在頻繁外出、進入團體生活的階段,維持良好的身體狀態,不必擔心健康狀況影響出席表現,為「全勤力到3歲」長期投資打好關鍵基礎。 持續投資保護力,養成全勤力到3歲 寶寶「滿1歲」並非代表免疫發展已臻成熟,其實,1~3歲正是建構保護力的關鍵期,保護力策略更應重視功能性與長期支持性,例如:透過選擇含有羅伊氏菌LR與HMO 2’-FL的「保護力配方」,兼顧主動攻擊與高效守護,不只是補充營養,也是為寶寶的保護力基礎進行長期投資。 王醫師說,每天不中斷的投資累積,才能為寶寶「延續全勤力到3歲」的目標逐步打底;家長更不必再為了寶寶反覆生病、被「退貨」請假而煩惱,孩子擁有全勤力,就能完整參與每一天的學習與互動,成長更穩健。

探索更多傳染病類別

看更多 傳染病 相關文章

腦膜炎

阿米巴原蟲是什麼?3類型症狀:這種致死率99%!檢查、治療方法

每逢暑假期間,戲水是民眾最愛的消暑方式之一,但近年卻曾爆發有人因赴親水設施遊玩,而感染被稱為「食腦變形蟲」的「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致死的罕見案例;究竟「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是什麼?與「棘狀阿米巴」、「痢疾阿米巴」有關聯嗎?阿米巴原蟲真的會感染眼睛嗎? 阿米巴原蟲是變形蟲的一種 原蟲是一種真核單細胞生物,原蟲底下包括了4種綱:變形蟲綱、纖毛蟲綱、鞭毛蟲綱、孢子蟲綱;阿米巴原蟲(Amoeba limicola)就是隸屬於變形蟲綱的原蟲,台灣較常聽到的阿米巴原蟲包含3種:福氏內格里阿米巴、棘狀阿米巴與痢疾阿米巴。 棘狀阿米巴:最常造成眼睛角膜炎 由棘狀阿米巴原蟲(Acanthamoeba)所引起的罕見且嚴重之傳染病,最常發生於配戴隱形眼鏡者、使用隱形眼鏡衛生習慣不良、配戴隱形眼鏡游泳/淋浴/泡澡者;感染主要引發3種類型的疾病,包括角膜炎、腦膜炎和脊髓炎。 阿米巴性痢疾 阿米巴性痢疾(Amebiasis)為痢疾阿米巴原蟲(Entamoeba histolytica )所引起,主要經由糞口途徑傳播,吃入受糞便污染的水或未煮熟的食物是主要的傳染來源;感染症狀雖多數是輕微,但痢疾阿米巴原蟲可能侵襲腸壁,導致腹部不適、腹瀉、便秘、發熱、寒戰、血便或黏液軟便等症狀。 常見3種阿米巴原蟲:福氏內格里、棘狀、痢疾 ⬅️ 可左右滑動,查看表格 ➡️ 阿米巴原蟲名稱 福氏內格里阿米巴 (Naegleria fowleri) 棘狀阿米巴 (Acanthamoeba) 痢疾阿米巴 (Entamoeba histolytica) 生活環境 生活在水和泥土中,偶爾侵入動物 寄生於人和動物 常見感染途徑 溪流中游泳時吸入鼻腔 配戴不乾淨的隱型眼鏡 糞口途徑 感染症狀 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引起頭痛、發燒、原發性阿米巴腦膜腦炎(Primary amoebic meningoencephalitis,PAM) 侵犯角膜及中樞神經系統,可造成眼睛角膜炎、肉芽腫性阿米巴腦炎(granulomatous amebic encephalitis,GAE) 侵犯腸道,引起痢疾;侵犯黏膜下,形成燒瓶狀(Flask-shaped)潰瘍;進入血管而侵犯肝、腦和肺,引起膿腫 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 腦膜腦炎9大症狀 該疾病潛伏期約1~7天,常見前兆與症狀如下: 前兆症狀 初期症狀包括: 頭痛 發燒 噁心 嘔吐 腦炎症狀 頸部僵硬 抽搐 意識變化 譫妄 昏迷等腦炎症狀 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的感染途徑:鼻腔吸入 當人由鼻子吸入含有阿米巴原蟲的水而受到感染,如潛水、跳水等與水有關等活動,則可能造成感染,不過人類病例相當罕見。此外,喝到含有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的水不會被感染,也不會人傳人。 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7大感染環境 阿米巴原蟲喜好溫暖環境,能生存於46°C的溫熱環境中,在更高的溫度下也可短暫存活,容易出現於以下環境: 含氯量不足的游泳池水 淡水湖泊及河川 工廠排出的溫水 飲用溫泉水 溫泉水 熱水器 土壤 含鹽量較高的海水尚未有檢出案例,在消毒良好的游泳池中不易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 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如何檢查? 須透過採集腦脊髓液至實驗室診斷,並以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建立的分子生物學技術(PCR),進行病原體檢測。 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的治療與預防 發病後病程進展快速,藥物用於治療人類感染的效益尚不明確,死亡率約99%。 疾管署提醒,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好發於夏季,籲請民眾於戲水或泡溫泉等活動時,應避免水進入鼻腔,或避免將頭部浸泡於水中;在自然水域戲水時,亦應避免攪動底部池水或淤泥;戲水或泡溫泉後出現發燒、頭痛、噁心或嘔吐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護人員相關接觸史。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腦膜炎

食腦變形蟲感染10症狀!符合「這2狀況」注意!快檢查、治療

近年台灣傳出成人因感染「食腦變形蟲」而死亡,究竟食腦變形蟲是什麼?感染原因為何?感染症狀有哪些?《Hello醫師》為您詳細解析! 食腦變形蟲是什麼? 食腦變形蟲(Brain-eating amoeba)的學名為福氏內格里蟲(Naegleria fowleri),屬於透色門(Percolozoa)變形蟲屬(Naegleria),是一種單細胞生物,也是變形蟲屬裡唯一會感染人類的種類。 食腦變形蟲首次發現於1965年,據傳可能演化於美國本土;若不幸感染食腦變形蟲,可能造成原發性阿米巴腦膜腦炎(Primary amoebic meningoencephalitis,PAM),或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Naegleriasis)。 食腦變形蟲很常見,但腦部感染的機率較低,感染時間幾乎都發生於7~8月。 延伸閱讀:阿米巴原蟲是什麼?3類型症狀:這種致死率99%!檢查、治療方法 食腦變形蟲感染症狀 若感染食腦變形蟲,並罹患原發性阿米巴腦膜腦炎,腦部組織便會發炎並遭到破壞。患者通常會在感染的15天內出現以下症狀,病發的速度不但很快,且通常在1週內死亡: 發燒 畏光 睏倦 痙攣 頸部僵硬 喪失平衡感 噁心、嘔吐 味覺和嗅覺改變 突然有劇烈的頭痛 意識混亂、出現幻覺 若您最近曾前往溫暖水域,且出現以下任一症狀:突然發燒、頭痛、頸部僵硬、嘔吐,請立即就醫。 食腦變形蟲的感染原因 在世界各地溫暖的淡水裡,都可以看到食腦變形蟲的蹤影,例如美國南邊的湖泊,但近年靠近美國北邊的區域,也開始出現感染案例,可能是因為全球暖化的關係。 食腦變形蟲的活躍季節是夏季,並且除了水池,有時也存在於土壤當中。通常食腦變形蟲會透過水和塵土,從鼻孔進入人體,再順著嗅覺神經移動到腦部;不過食腦變形蟲無法人傳人,也不會因喝到受感染的水而遭受感染。 食腦變形蟲的感染風險因素 在淡水戲水:大多因食腦變形蟲生病的人,在病發前的前2週,都曾在開放的淡水水域中游過泳。 氣候炎熱:因為食腦變形蟲喜歡溫水和熱水。 年齡:較多感染案例都是發生在小孩和青少年身上,這可能是因為這些年齡族群的人,比較容易一次在水裡待很久。 感染食腦變形蟲如何診斷? 影像學檢查:如電腦斷層掃描(CT)、核磁共振造影(MRI),都可以用來檢查患者的腦部是否有內出血的情形。 腰椎穿刺(Spinal tap或lumbar puncture):抽取頭腦和脊椎附近的組織液,並放到顯微鏡下觀察,就可以確認食腦變形蟲是否存在。醫師會從患者的下背周圍取樣,並順便檢查是否有發炎現象。 感染食腦變形蟲如何治療? 一旦感染病發,就算接受治療,也很難存活下來。但提早診斷、盡早治療,仍然很重要。 治療原發性阿米巴腦膜腦炎的主要方法,為使用抗黴菌藥物—雙性殺黴素B(Amphotericin B)。服用方式通常是從靜脈注射,或直接注射到脊椎。 目前美國有一種稱為米替福斯(Miltefosine)的藥物,若和其他藥物同時服用,並搭配控制腦部腫脹的強效療法,患者有可能會有較高的存活機率。 預防感染食腦變形蟲4大重點 維持以下習慣很重要,經常暴露在風險因素下的人更要特別注意: 減少接觸溫暖的戶外淡水,如溫暖地區的湖泊和溪流。 若要接觸上述場域,請把鼻子用鼻夾夾起來,或配戴能把鼻子包住的面鏡。 在淡水、溫暖,且水深較淺的地方游泳時,避免將水底的泥沙踢起。 若有其他疑問,請諮詢醫師。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Hello醫師 Line:https://lihi3.cc/Ur9VD Hello醫師 FB:https://lihi3.cc/F7Qlf


蚊蟲叮咬感染

登革熱6症狀!傳染途徑:這狀況恐「人傳人」重症死亡率50%

一般而言,登革熱可以自行痊癒,但當出現出血性登革熱等重症情況時,死亡率卻高達50%;究竟感染登革熱症狀有哪些?出血性登革熱是什麼?登革熱有疫苗嗎?《Hello醫師》為您一次解說! 登革熱6大症狀 登革熱(Dengue fever),是一種由登革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登革熱症狀包含後眼窩疼痛、骨關節疼痛,皮膚紅疹、搔癢,此外早期症狀與流感相似,會出現突發性發燒(≧38度)、頭痛等症狀,故發病初期較難區分。 登革熱依病症嚴重性可分為初期的「典型登革熱」,以及較嚴重的「出血性登革熱」、「登革休克症候群」等重症,以下介紹分別3種病症: 登革熱前驅期症狀 在發燒的數小時至12小時前,可能有頭痛、厭食、背痛、僵硬、臉部潮紅及蕁麻疹等前驅症狀。 登革熱典型症狀 登革熱常見症狀 突發性的高燒(≧38℃) 頭痛 後眼窩痛 肌肉痛 關節痛 出紅疹及搔癢(先發生於胸部及軀幹,而後擴散至四肢和臉部) 登革熱重症警示徵象 出現警示徵象時需嚴密監控及醫療介入,以免發展成重症。 容易嗜睡 躁動不安 黏膜出血 持續性嘔吐 腹部疼痛及壓痛 肝臟腫大,超出肋骨下緣2公分 實驗室檢查:血比容(紅血球在血液中所佔之比率)增加伴隨血小板急速下降 典型登革熱致死率低於1%,但若無適當治療,可能演變成登革熱重症,致死率會超過20% 出血性登革熱症狀 主要出現在發病後第4~7天內,此時大部分病患會短暫退燒,體溫會下降1~2天,讓人感覺病情似乎好轉,接著再度發燒2~3天。 除了典型登革熱的症狀之外,患者還可能出現皮下點狀出血、腸胃道或子宮出血、血尿及恢復期出疹等。 出血性登革熱可能的致病機轉,包括: 登革病毒株的毒性:第二型血清型病毒易導致出血性登革熱。 病人的遺傳基因:白人比黑人更容易罹患出血性登革熱。 續發性登革熱感染:之前感染的登革血清型病毒所產生的抗體,不但無法中和新感染的不同血清型病毒株,反而促使新感染的病毒株更易入侵。 出血性登革熱不同於典型登革熱,若無適當治療,死亡率約15~50% 登革休克症候群4大症狀 當出血性登革熱患者滲出很多血漿時,可能出現出現登革休克症候群(Dengue Shock Syndrome),並產生以下症狀: 四肢冰冷 脈搏加快 血壓下降 休克 登革休克症候群若沒有及時就醫或治療,死亡率高達50% 登革熱重症3大高危險族群 患者符合以下情況,出現登革熱重症的風險較高: 重複感染登革熱 年紀超過65歲以上 患有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等慢性病 登革熱會傳染(人傳人)嗎?2大傳染途徑說明 蚊傳人:病媒蚊叮咬人時將病毒傳入人體內。 人傳人:懷孕時感染登革熱,登革病毒可能會於孕程中或生產時垂直傳染給胎兒,造成胎兒早產、低出生體重和死亡。 登革熱潛伏期 典型登革熱的潛伏期約為3~14天,通常為4~7天。 登革熱的治療照護 目前沒有特效藥物可治療登革熱,以症狀治療為主。 感染後務必聽從醫師囑咐,多休息、多喝水及適時服用退燒藥,通常在感染後約2週可自行痊癒。 發病5日內,應避免再被蚊蟲叮咬,以免將病毒藉由蚊蟲傳播出去。 做好防蚊措施,避免續發性登革熱感染。 登革熱蚊子種類 台灣主要的病媒蚊為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及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這2種蚊子的特徵為身體是黑色的,腳上有白斑。 埃及斑蚊:喜歡棲息於室內的人工容器,或是人為積水處。 白線斑蚊:比較喜歡棲息於室外環境。 登革熱病毒4大類型 登革熱病毒總共有四種型別,分別是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型,共4種血清型別,每一型都具有感染致病的能力。 曾感染登革熱,仍可能感染其他種類的登革熱病毒 登革熱有四種病毒型別,第一次感染某型發病後,可對該型病毒的終身免疫;不過,對於其他型別的登革病毒僅具有短暫的免疫力;因此,若感染過登革熱,還是有可能再感染其他血清型別的病毒。 登革熱高峰期 高峰期為10~11月份:以台灣天氣來說,登革熱高峰期為10~11月份,由於受颱風連日降雨影響,戶外容易增加各種積水,造成病媒蚊孳生。 日出後的1~2小時、日落前的2~3小時:蚊子叮咬高峰期為日出後的1~2小時,以及日落前的2~3小時,但在其他時間,蚊子仍可能會活動覓食;因此,任何時間若置身於有許多蚊蟲的地方,請務必做好防蚊措施。 登革熱檢測方法 登革熱快篩:醫療院所可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檢驗約20~30分鐘可知道結果。 醫院送驗:由醫療院所通報送驗,檢驗結果約1天內即可知道。 登革熱後遺症 典型的登革熱患者,都會痊癒且不會留下任何後遺症。 登革熱疫苗 登革熱疫苗在國際上目前有2款,分別是「CYD-TDV」、「TAK-003」,不過目前都尚未在台灣核准上市: CYD-TDV登革熱疫苗 上市時間:2015年上市之登革熱疫苗,為法國Sanofi Pasteur藥廠所生產的Dengvaxia® (CYD-TDV)。 疫苗類型:活性減毒疫苗,可保護4種血清型。 適用對象:適用年齡為9~45歲的兒童及成人,感染過登革熱病毒的人接種本疫苗有效且安全,但未曾感染者於接種後自然感染登革熱,發生登革熱重症風險增加。 核准國家:墨西哥、菲律賓、印尼、泰國及新加坡等20多個國家。 TAK-003登革熱疫苗 上市時間:2022年上市,為日本武田藥廠所生產的QDENGA® (TAK-003) 疫苗類型:活性減毒疫苗,可保護4種血清型。 適用對象:6~45歲(印尼)及4歲以上(歐盟)的兒童及成人;無論是否感染過登革熱病毒的人皆可接種本疫苗,無需接種前篩檢。 核准國家:印尼及歐盟。 登革熱防治方法 在我國尚未有安全、有效的登革疫苗被核准上市前,建議民眾加強自身的防蚊措施,並積極清除積水容器,杜絕病媒蚊孳生是防治登革熱的根本之道。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


食物中毒

邦克列酸(米酵菌酸)是什麼?怎麼產生?6大食物易有!

寶林茶室爆發近年罕見的重大食物中毒事件!衛生福利部表示,經解剖2位死者遺體及相關個案檢體,共檢出22件邦克列酸(原稱米酵菌酸),確認是國內首例邦克列酸中毒案。6月11日再新增一名死者,共造成6人死亡。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4月26日公布「寶林茶室信義A13店專案」結案報告,累計通報達35例,加上6月11日新增的死亡個案,共造成6人死亡。據疾管署監測,33例邦克列酸陽性者,都曾在3月19日到24日間於寶林茶室信義遠百A13店,食用粿條或河粉;不過,疫情範圍為寶林茶室信義遠百A13店,並無擴及其他分店。目前。衛福部抽樣檢驗35件食材中,包括粿條、香蘭葉及在來米粉等主要食材,都呈陰性反應,反而是在廚師手部及餐廳環境中檢驗到邦克列酸毒素。 究竟邦克列酸毒素怎麼產生?哪些食物有較高風險?不小心吃下肚後有哪些風險?如何處理與預防?《Hello醫師》為您帶您認識邦克列酸,聰明遠離。 邦克列酸(米酵菌酸)是什麼?怎麼產生? 邦克列酸(Bongkrekic Acid)原稱為米酵菌酸,但因名稱中的『米』引發部分民眾對米製品的疑慮,因此,衛生福利部召開專家會議,邀請食品、毒物、臨床醫療、食品檢驗等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討論,共同決議將米酵菌酸改用音譯名稱「邦克列酸」。 邦克列酸在國內相當罕見,由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或稱椰毒伯克氏菌產生,是一種較罕見的粒線體毒素,主要由玉米或椰子類食物發酵而產生,存在於土壤與各種植物中。溫度介於22到30°C時,是最利於毒素生長的環境。印尼、中國及莫三比克都曾發生過這類食物中毒案例。 當食物中出現邦克列酸時,就算經過清洗、浸泡,甚至是高溫、高壓方式烹煮後,也無法去除其毒性;有研究資料指出,人吃下1到1.5mg就可能造成死亡,另外也有研究使用大鼠做測試,吃下2mg/100g,會在2到5小時內死亡。 邦克列酸的生長條件 溫度:22-33°C 酸鹼值:6.5-8.0 氯化鈉:<1.5–2% 脂質型態:甘油、油酸、月桂酸、肉荳蔻酸、棕櫚酸、椰子脂肪濃度 20-50% 邦克列酸(米酵菌酸)毒素為何這麼強? 台灣大學毒理研究所教授姜至剛說,人體內的粒腺體有如細胞的發電廠,提供細胞運作的適當能量,邦克列酸產生的毒素,會抑制三磷酸腺苷(ATP)的功能,身體所有細胞瞬間失去能量。 姜至剛說,由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所產生的邦克列酸毒素,會讓身體耗氧量大的器官最快受到損傷,當身體所有細胞無法運作的情況之下,會出現如肝臟衰竭、代謝性酸中毒,甚至腦部、心臟肌肉全都因此癱瘓。 因此,即使邦克列酸濃度極低,吃進身體後,前期發作時會出現身體無力、頭暈、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導致腸胃道無法正常運作,進而使得腸胃道黏膜受損,造成血便、血壓急速下降,所以有病患在送到醫院前就已呈現心肺功能停止(OHCA)狀態。 根據文獻報導,邦克列酸半衰期長達102小時,每4天後,體內的量才會少一半,因此很快在數小時到數天內導致患者死亡,死亡率從30%到100%,可知其毒性相當高。 邦克列酸易出現在6大食物 當澱粉等食物經過長時間發酵,或浸泡在水中,沒有獲得適當保存時,就容易產生邦克列酸(米酵菌酸菌),特別是以下6類食材最常出現: 發酵玉米麵粉 變質的澱粉 黑/白木耳 糯米湯圓 馬鈴薯粉製品 甘藷粉製品 邦克列酸中毒10大症狀 中毒後邦克列酸會攻擊肝臟、腎臟與大腦等器官,由於這類毒物在台灣較少見,且初期症狀和一般食物中毒、消化不良類似,容易讓人掉以輕心,如果吃完東西後2個小時內出現以下症狀,要特別注意: 胃部不適 噁心、嘔吐 腹脹、腹痛 全身無力 頭暈 嗜睡 器官充血 水腫 急性肝腎功能損傷 少尿 血尿 死亡(致死率從30%至100%) 邦克列酸吃下肚該怎麼辦? 邦克列酸中毒後目前沒有藥物可以解除毒性,只能針對患者的症狀做治療,並給予支持性療法。若不小心吃下肚,建議做到以下3點: 催吐:盡快排出胃部食物,減少毒物對身體的影響。 儘速就醫:及早治療,避免較輕微症狀,演變成全身性的問題。 保留食餘檢體:保留有問題的食物,提供醫療單位檢驗,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 邦克列酸食物中毒 預防5重點 由於目前沒有簡單且有效的方式可以檢測邦克列酸,邦克列酸也不會因洗滌或烹煮而被破壞,因此,預防是關鍵;衛福部建議民眾不要食用長期存放於不當環境的澱粉發酵食品。另外,建議也從以下5點來避免吃下有問題的食物: 製作發酵類食品時要勤換水 避免長時間浸泡食物,或應放入冰箱保存 維持環境與食品衛生 不食用變質與長期放在不當環境的澱粉發酵食品 避免生食 印尼、中國、莫三比克都曾出現邦克列酸中毒事件,影響人數統計: 國家 統計區間 影響人數 死亡人數 印尼 1951~2013 9336 1112 中國 1953~2014 2359 905 莫三比克 2015 200 75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embed-health-tool-bmi]


蚊蟲叮咬感染

疥瘡傳染性極高!認識成因症狀,6招預防疥蟲上身

什麼是疥瘡? 疥瘡(Scabies)是一種皮膚感染的疾病,由疥蟲(疥蟎)引起的搔癢等症狀,稱為疥瘡,疥蟲大小只有約0.3毫米(mm),肉眼幾乎看不見,他們會在皮膚的表皮層鑽隧道,並在裡頭產卵、排泄,進而引起皮膚過敏、搔癢、水泡等反應,若因劇烈搔癢而抓破皮,會造成細菌感染,並引發皮膚潰瘍,嚴重可導致敗血症(Sepsis)等嚴重疾病,因此,若懷疑得了疥瘡,請盡速就醫治療。 疥瘡傳染性高且分布廣 抵抗力較差、體質虛弱、年長的民眾更要特別注意,這些人有可能會感染較嚴重的結痂型疥瘡(Crusted scabies),也稱挪威型疥瘡(Norwegian scabies),一般的疥瘡感染,身上約有 10~15 隻疥蟲,但因為上述這些患者的免疫力較差,身上可能寄生著數百、甚至幾百萬隻疥蟲,也更容易傳染給他人。 疥瘡的傳染性很高,而且全世界都有分布,不過因為疥蟲不會飛也不能跳,得用爬的方式到另一個宿主身上,所以需要經過 10~15 分鐘以上的接觸,才有機會傳染。因此如果有人感染疥瘡,家人、伴侶或有機會長期接觸的人,必須特別注意肢體接觸,不過一般的握手及擁抱是相對安全的。另外像是安養院、監獄、宿舍等人群聚集的地方,要更小心疥瘡的群聚感染。 6 方法預防疥蟲上身 雖然疥瘡的傳染性高且分布廣,但我們仍可盡力做到下列六點,以預防被傳染: 注重個人清潔衛生。 避免接觸患者的皮膚、衣物及床鋪,患者的房間必須徹底清理。 患者及接觸者(尤其親密接觸者),都必須接受治療。 外宿時,選擇每天會更換床單及被單的旅館,避開環境衛生不良的地區。 最好一人一張床,若有不同人使用,最好更換床單及被單。 不要讓別人睡自己的床,或使用自己的寢具,衣服也不要互相借穿。 搔癢是疥瘡最主要的症狀 被傳染到疥瘡的人,除了搔癢為最主要的症狀,其他像是紅疹分布、典型的孔洞、小水泡,特別在指間、腳底、膝蓋等柔軟部位,都是醫師診斷是否罹患疥瘡的依據,有時甚至會出現在嬰兒的頭上;若出現較長時間的搔癢,則可能會出現像黃豆般的疥瘡結節(Scabies nodules),常見於生殖器、陰部以及腋下等部位,大部分的疥瘡能藉由以上的皮膚症狀就能確診,少數狀況會藉由刮除一些患部組織,以顯微鏡來檢驗。 疥瘡有時候容易被誤診為其他皮膚疾病,原因可能是疥瘡較少見,以及部分症狀容易與其他病徵搞混,尤其是疥瘡的好發族群老人,更容易被誤診,認為只是老年搔癢症(Senile pruritus)。 根除疥蟲:衣物要用熱水洗 治療疥瘡並不難,只要遵從醫師指示,按時服用及塗抹藥物,基本上都能治癒。較重要的是,若身邊的人出現類似情形或症狀,務必進行檢查,並一起治療,患者及家中的衣物、棉被等,都必須用熱水(60℃以上)洗過並保持乾燥,如無法清洗,可以密封於塑膠袋內衣星期,如此才能根除疥蟲,否則以疥瘡的高傳染性,相當容易再次感染。


其他細菌感染

細菌感染恐致命!敗血症的原因、症狀、治療、預防

媒體曾報導過病人因小傷口感染而引發敗血症(Sepsis),短短數天就不幸過世了。敗血症是一種身體免疫系統過度反應的疾病,免疫系統為了消滅細菌或病毒,所引起的免疫反應,可能會造成全身性發炎反應症候群(SIRS),這也成為判斷是否罹患敗血症其中一項因素。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統計,每年美國境內約有170萬個敗血症的病例,造成27萬名病人死亡;在台灣,根據衛生福利部2017年的統計,敗血症佔台灣女性死因的第10名,死亡人數約3千人。 敗血症的原因 許多感染都可能引發敗血症,尤其是免疫功能不全、有病在身者,或是老人等族群,都可能因血液中入侵的細菌,而引發敗血症。除了細菌之外,病毒和黴菌的感染,也可能造成敗血症,只是機率相對較低。 血液遭到細菌感染稱之為菌血症(Bacteremia),如果未經妥善照顧,菌血症可能會惡化成敗血症。此外,若本身就有疾病在接受治療,且使用了抗生素,在二次感染發生後,細菌可能會對抗生素產生抗體,就有更難消滅的風險。以下是幾種常見的敗血症原因: 肺炎(Pneumonia) 腹部感染(Abdominal infection) 腎臟感染(Kidney infection) 泌尿道感染(UTI) 血液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 敗血症的 2 類感染症狀 1. 輕微感染 輕微感染也是診斷是否有SIRS症狀的依據,以下為輕微感染的症狀,至少要同時有兩種症狀發作,才較容易確認是敗血症。 體溫:身體可能因發燒而高於攝氏38度,或是身體發冷而低於36度。 心跳加速:心跳速度每分鐘超過90下。 呼吸加快:呼吸次數每分鐘超過20次。 2. 嚴重感染 嚴重感染時若血壓過低,還可能引發敗血性休克(Septic shock)的症狀。以下是嚴重感染時的一些症狀: 部分皮膚出現紅色斑塊 血小板數量減少 呼吸困難 極端虛弱 昏迷 敗血症的治療及預防 在敗血症發生的初期及早接受治療,可以大幅減低死亡率。以下是2種常見的治療方法: 1. 使用抗生素(Antibiotic)  抗生素是最常被用來避免感染擴大的方式,不過通常為了避免的細菌快速擴散,會選用「大多數」情況下適用的抗生素,而非在了解細菌種類後,才選擇特定的抗生素。若為嚴重感染的情況,可能需要透過大量的靜脈注射(IV)來輸入血液、藥液和營養液。 根據感染情況的不同,假使腎臟遭到感染,需要透過血液透析(俗稱洗腎)來維持腎臟的功能。 2. 切除感染的組織 將感染的部位切除,可避免進一步地擴散。若您因意外造成傷口,請妥善消毒擦藥,避免傷口因缺乏照顧而使細菌有機可乘,倘若您有疑似細菌感染的情況,請立即就醫接受治療,將敗血症的發生機會降到最低,尤其是免疫系統本身就有缺陷的人,更要特別注意,一旦感染敗血症後,很容易因二次感染而一發不可收拾。 敗血症的後遺症 約有5成左右的敗血症患者,戰勝敗血症後,仍有後遺症。因為經歷嚴重感染的症狀,可能會在患者身體各處產生血栓的狀況,血栓會阻擋血液運送氧氣至身體各處的器官,容易引發器官衰竭的症狀。


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怎麼辦?多久會好?食物中毒定義、病徵及症狀全公開!

新聞常見食物中毒事件,大多是吃到不新鮮的海產或食物所致;但究竟怎麼樣才算食物中毒?只要吃壞肚子就是食物中毒嗎?食物中毒又該如何緩解?《Hello醫師》為您講解關於食物中毒的大小事,說明食物中毒的定義、病徵、症狀及緩解方法。 拉肚子想吐=食物中毒?食物中毒的定義解說 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制署「防治食物中毒專區」指出,單一「食品中毒案件」指2人或2人以上攝取相同的食品而發生相似症狀;但若是以下情況,也可視為食品中毒案件: 由肉毒桿菌毒素所引起,且人體檢體檢驗出肉毒桿菌毒素 由可疑食品檢體檢測到相同類型的致病菌或毒素 攝食食品造成急性食品食物中毒,例如化學物質或天然毒素 經流行病學調查推論為攝食食品所致 換言之,嚴格的「食物中毒」定義,通常還包含病因的追蹤及調查,但若因為攝食以下微生物或有害物質而出現相關症狀,醫師診斷與確定病因後,也可判定為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分5種 依據中毒原因,食物中毒可分為以下5種: 細菌性食物中毒:攝食含有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桿菌、腸炎孤菌、肉毒桿菌及仙人掌桿菌等食物,包括2024年3月爆發的邦克列酸(米酵菌酸)中毒事件。 病毒性食物中毒:食物中存有A型肝炎病毒、急性E型肝炎、諾羅病毒或沙波病毒。 化學性食品中毒:攝食含有重金屬、農藥或有毒非法添加物。 動物性天然毒:攝入河豚、蟾蜍、熱帶性海魚或其他有毒貝類之毒素。 植物性天然毒:食用含有毒素之發芽馬鈴薯、姑婆芋、野生菇類及大花曼陀羅等等之植物。 除了上述5種外,若食用含有海獸胃線蟲且未妥善處理的海鮮,也可能引發食物中毒。(延伸閱讀:海獸胃線蟲好可怕!危害人體機率高嗎) 食物中毒7大原因 食品烹調後在室溫下放置過久 生食與熟食交叉污染 烹調人員衛生習慣不良 調理食品的器具或設備未清洗乾淨 食物冷藏及加熱處理不足 水源被污染 誤食含有天然毒素之食物 食物中毒常見病徵及症狀:拉肚子、想吐 食物中毒的症狀嚴重度,主要視患者年齡、個人健康狀況、中毒原因及毒素的攝取量而定;若個人抵抗力差,症狀可能就比較嚴重;症狀通常會在進食1~36小時出現,其中以嘔吐與腹瀉最常見。其他常見症狀如下: 腹瀉 噁心、嘔吐 腹痛 發燒 頭痛 虛弱 血便 膿便 食物中毒怎麼辦?多久會好? 若是正常體質,食物中毒約在2~3天後,就會漸漸好轉,嚴重則須7~10天,才能康復。 若中毒患者為年長者、小孩或孕婦,或症狀持續數天仍未好轉,或有血便和膿便者,應就醫治療;醫師會先進行診斷,透過檢驗尿液、糞便或嘔吐物以查明中毒來源,並對症下藥,開立抗生素或其他藥物,同時確保病患水分攝取充足,避免因頻繁腹瀉和嘔吐而脫水。 在照護方面,中毒患者感到噁心或嘔吐時,須暫時停止進食,讓胃休息一段時間,並持續補充水分或電解質,其照護原則與腸胃炎相似;患者與照護者應仔細觀察患者症狀,若發覺症狀惡化,可能已攝食危險毒物,請立即就醫,接受專業治療與照護。 食物中毒怎麼辦?多久會好? 食物中毒一般經過2~3天就會漸漸好轉,嚴重則7~10天;若中毒患者為年長者、小孩或孕婦,或症狀持續數天仍未好轉,有血便和膿便,建議就醫治療;醫師首先會進行診斷,透過檢驗尿液、糞便或嘔吐物以查明中毒來源,並對症下藥,開立抗生素或其他藥物,同時確保病患水分攝取充足,避免因頻繁腹瀉和嘔吐而脫水。 在照護方面,中毒患者感到噁心或嘔吐時,需暫時停止進食,讓胃休息一段時間,並持續補充水分或電解質,其照護原則與腸胃炎相似;患者與照護者需仔細觀察症狀變化,若發覺症狀惡化,請立即就醫,可能已攝食危險毒物,需接受專業治療與照護。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其他病毒感染

台灣哪裡打猴痘疫苗?可自費嗎?猴痘疫苗預約、副作用一次懂

「猴痘疫苗接種意願登記平台」5月2日公布國內新增12例猴痘本土病例,分別位於北部11例及中部1例,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已緊急增購之2萬瓶疫苗(約6萬人份),預計於5月中旬到貨,本週將與各縣市衛生局開會討論,以提供因地制宜多元接種服務模式。 台灣猴痘確診數增加,究進猴痘疫苗在哪裡打?哪些人可以打?能自費施打嗎?《Hello醫師》帶您一起了解。 最新猴痘疫情現況 疾管署指出,我國自去(2022)年6月23日將Mpox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5月2日累計確診64例病例(55例本土及9例境外移入),其中30例已康復,10例仍住院治療中、24例於居家自主健康管理中。 疾管署統計,截至5月1日共計完成20,936人Mpox疫苗接種服務,其中暴露後預防(PEP)接種82人及暴露前預防(PrEP)接種20,854人;而符合「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行為者」計接種20,471人。為儘速增加疫苗涵蓋率,以提升群體免疫力,第二階段猴痘疫苗將於5月中旬前完成接種,請完成疫苗接種意願登記之民眾儘速至所提供的醫院網站連結,完成預約掛號,並依掛號時間前往醫院接種疫苗,保護自己與他人。 全球猴痘疫情概況 世界衛生組織(WHO)截至今年4月25日統計資料指出,全球病例96%為男性;年齡中位數34 歲,小於5歲幼兒病例至少324例,性接觸傳染比例約82%。而全球此波猴痘疫情自去年5月於英國爆發以來,累計至少110國報告逾8.7萬例確診,143例死亡;全球疫情已趨緩,單週新增低於100例,本週新增65例,主要分布於西太平洋區。 亞洲猴痘疫情:日本最嚴重 惟亞太國家近期疫情上升,日本自今年2月起病例數驟升,迄今累計121例,韓國疫情亦呈快速上升趨勢,自今年4月起已累計確診40例,另香港、澳洲等國均有零星報告病例。 台灣有哪些猴痘疫苗? 台灣所施打的猴痘疫苗為BN公司生產的「JYNNEOS疫苗」,該款疫苗是第一個獲准用於預防猴痘的第三代天花疫苗,相較第一代天花疫苗,副作用少、安全性高且施打便利;目前已在美國、加拿大和歐盟批准用於預防猴痘。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目前獲准以下2種疫苗,用以預防天花和猴痘感染。 JYNNEOS疫苗: 即台灣所施打的猴痘疫苗,含有減弱的天花病毒株,適用於18歲以上感染猴痘之高風險族群;FDA指出,透過皮內施打,注射部位會更紅、更硬、更癢和腫脹,但較不疼痛;開放施打的JYNNEOS疫苗,已於2022年9月1日運抵台灣,效期至2024年5月31日。 ACAM2000疫苗: 含有活病毒的天花疫苗,被用於感染天花高風險者,如在實驗室操作天花病毒之人員;由於副作用較嚴重,包括自體免疫疾病所引起心包膜炎,或將病毒傳播給接觸者等,因此未廣泛作為猴痘疫苗。 WHO並不建議大規模接種猴痘疫苗,建議高暴露風險職業或高感染風險之密切接觸者可接種猴痘疫苗。 猴痘疫苗預約、接種資格 疾管署3月21日公布6家猴痘疫苗接種合作醫院名單,符合資格有意願施打的民眾21日下午3時起,可至「猴痘疫苗接種意願登記平台」登記接種暴露前預防(PrEP)疫苗意願,並選擇接種醫院;不過,開放登記10分鐘內第1階段開放的3000名額就已額滿。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因登記人數已超過目前可提供疫苗的服務量,故暫時關閉意願平台的填寫功能,將視實際疫苗預約及接種狀況,如有餘額,再評估開放平台提供第2輪登記。 疾管署已規畫2階段的疫苗接種: 猴痘疫苗第二階段接種流程 猴痘疫苗:第二階段施打時間、對象 第二階段有1萬劑猴痘疫苗,4月中可開始施打,接種點擴及六都以外地區。 施打人數:3萬人次 登記時間:4/10(一)下午2點至「猴痘疫苗接種意願登記平台」登記 施打對象:民眾自我風險評估「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 接種醫院:服務醫院從48家增為50家(新增林口長庚醫院、三總澎湖分院加入) 猴痘疫苗接種流程 須登記 至「猴痘疫苗接種意願登記平台」登記接種暴露前預防(PrEP)疫苗意願,並選擇接種醫院,第二階段開放3000人登記,1人限登記1次,送出後無法修改或重複登記(4月10日下午2點開放登記)。 收到預約信 完成意願登記後,疾管署將依據民眾登記順序與所選擇醫院可提供接種名額,依序寄送電子郵件通知民眾(媒合成功1~14天內收預約信)。 網路預約掛號 請依郵件中所提供醫院網站連結,儘早完成醫院預約掛號。 接種疫苗 攜帶身分證件及健保卡等,依預約掛號時間抵達醫院接種疫苗,須出示預約郵件,疫苗為公費提供,民眾須自行負擔掛號費。 猴痘疫苗:第一階段施打時間、對象(已額滿) 第一階段疫苗有700劑,採更有效率的皮內注射打法,劑量只需原本的5分之1,以提供更多人施打第一劑,目前鎖定六都(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開打。 施打人數:約3000人 施打時間:預計3/24開始 施打對象: 實驗室操作人員 與猴痘確診者有性接觸:與確診者曾有任何形式性接觸的高風險接觸、但未曾接種過暴露後預防(PEP)疫苗者,可於健康監測期滿後接種。 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者:例如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性病患者等,認定標準以民眾自述曾有高風險性行為為主。 接種醫院(點此看完整名單):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亞東紀念醫院、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台中榮民總醫院、奇美醫院、高雄市立大同醫院。 台灣哪裡可以打猴痘疫苗? 第一階段開放6家合作醫院分別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亞東紀念醫院、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台中榮民總醫院、奇美醫院、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現已開放50家醫院接種,除本島各縣市外,澎湖縣也加入提供接種醫院,因此目前共計20縣市提供接種服務。 2類人不需至六都接種 實驗室人員、個案接觸者等對象,可以透過造冊或由衛生單位匡列名單,安排施打,中央將配送疫苗到地方安排接種,不需要到六都配合的機構施打。 猴痘疫苗能自費施打嗎? 因為台灣採購的疫苗有限,目前僅有公費疫苗,尚未開放自費施打猴痘疫苗。 猴痘疫苗有效嗎? 1.暴露後預防(PEP)疫苗: 暴露後4天內:保護力8成以上(預防發病最佳效果) 暴露後4~14天:保護力約8成(僅可降低疾病嚴重程度) 高風險接觸者應在最後一次暴露後4天內接種,以達最佳預防效果;若於最後一次暴露後14天內接種,疫苗保護力則約有8成,雖可能無法預防發病,但可降低疾病嚴重程度。 2.暴露前預防(PrEP)疫苗: 第一劑:保護力4~8成 第二劑:保護力8成以上 國外初步資料顯示,完整接種2劑的保護力高達8成以上,接種1劑也有約4~8成的保護力。 聯合科學委員會建議須接種2劑疫苗,而曾接種天花疫苗的人士則只需接種1劑。 猴痘疫苗的副作用 未曾接種第一代天花疫苗的族群,注射部位可能會發生副作用,包括疼痛、發紅、腫脹、硬塊和搔癢等;另外,也可能出現全身性反應,例如肌肉疼痛、頭痛、疲倦、噁心及發冷等 ;產生以上症狀並非接種第二劑疫苗之禁忌。 猴痘疫苗的接種禁忌與注意事項 以下特殊狀況者,應避免「皮內注射」 未滿18歲族群、具蟹足腫病史及嚴重免疫不全者,不適用皮內注射,應採皮下接種。 可與猴痘疫苗同時接種的疫苗 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建議,猴痘疫苗與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水痘、帶狀皰疹(皮蛇)等活性減毒疫苗可同時接種或間隔4週以上。(延伸閱讀:麻疹、德國麻疹差在哪?麻疹傳染性強,出現9症狀愛注意、接種疫苗可預防) 建議與新冠疫苗間隔4週 雖然猴痘疫苗可與其他疫苗同時接種,但對於接種新冠疫苗有較高風險發生心肌炎的12至39歲男性,可考慮在接種猴痘疫苗4週後,再安排接種COVID-19疫苗;倘有暴露後接種急迫性,則建議不須因此延後接種猴痘疫苗。 猴痘疫苗常見Q&A 猴痘疫苗要打第二劑嗎? 羅一鈞說明,猴痘疫苗完整接種須施打2劑,間隔須至少達4週以上,已完成第一劑疫苗接種者,請待衛生單位通知完成第二劑疫苗接種。 曾打過天花疫苗(牛痘)還需要打猴痘疫苗嗎? 是的,建議符合接種條件者,先以接種1劑猴痘疫苗為原則。 雖然曾經接種過天花疫苗可能對猴痘有部分保護力,但持續時間與效果均尚無明確實證。 確診猴痘痊癒後,還需接種猴痘疫苗嗎? 不需再接種猴痘疫苗。 因為感染猴痘痊癒後,身體將會產生免疫力,減少再次感染猴痘的機會。 猴痘疫苗接種後,多久能產生抗體? 猴痘疫苗在接種第一劑後就有部分保護力,第二劑後14天可達免疫高峰,但因使用經驗有限,對此次流行病毒株之疫苗有效性及抗體持續時間尚不清楚;因此,就算已接種疫苗,仍應持續採取各種防疫措施保護自己,避免與猴痘患者有親密的皮膚接觸(包括性接觸)行為。 皮內注射接種與皮下注射的保護力有差別嗎? 國外臨床試驗文獻指出,皮內注射接種及皮下接種的免疫力沒有顯著差異。 接種2劑與接種1劑的保護力的差異? 國外目前初步的研究資料發現,如能完整接種2劑疫苗,保護力高達8成以上;接種1劑也有約4~8成的保護力,建議高風險族群至少先完成1劑疫苗接種。 猴痘的治療藥物 依現行治療指引,大多數猴痘患者不需特殊治療,以支持性療法為主,口服抗病毒藥物「Tecovirimat」;針對猴痘藥物,羅一鈞表示,原先僅重症對象才能使用,此次也新增2類族群,包括: 嚴重免疫不全者: 包含感染愛滋病毒且CD4<200cells/mm3,白血病、淋巴瘤、全身性惡性腫瘤、器官移植等免疫系統較差對象,若罹患猴痘,都可以列為使用藥物對象。 兒童、孕婦、哺乳婦女: 兒童族群(特別是一歲以下的嬰兒)、懷孕及哺乳婦女。同時增列體重小於13公斤確診者藥物使用劑量和方式建議。 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達志影像)


新冠肺炎

新冠肺炎確診多久會好?6大長新冠治療方法:新冠後遺症必看

長新冠是許多「確診康復者」會面對的問題,依據統計,有五分之一確診者康復後會發展為長新冠。 《Hello醫師》為您介紹新冠肺炎後遺症常見的症狀、長新冠治療方式、中醫穴道,以及建議的生活習慣,一篇了解如何面對長新冠。 確診多久會好:長新冠會好嗎? 美國CDC(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表示,即使是輕症或是無症狀患者,也有可能出現長新冠的症狀;但患者也不用過度擔心,研究發現,75%長新冠患者會在1年內康復。 長新冠治療1. 咳嗽、喉嚨痛 不少人確診者康復後仍常有呼吸道問題,例如喉嚨癢或痛、稍微講話就想咳嗽、咽中有異物感、有濃痰、鼻塞、流鼻水,或是乾咳無痰等。 中醫治療 以中醫觀點來看,咳嗽的原因眾多,中醫師需依據每個人的體質判斷,才能對症下藥加以治療。 中醫穴道 天突、合谷、風池等穴位,降氣平喘、通利肺氣;若是偏虛寒型,也可選擇灸療膏輔助治療。 長新冠治療2. 頭痛、腦霧、憂鬱 確診頭痛怎麼辦?常見的長新冠後神經性遺症,包含頭痛、焦慮、憂鬱,以及俗稱腦霧(Brain Fog)的認知功能障礙,症狀包括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目前研究認為,腦霧可能與病毒直接或間接造成腦神經、腦微血管損傷有關,在中醫屬於心腎的管轄範圍。 中醫治療 腦霧後遺症,常出現於中醫所謂「心或腎之氣血不足」體質的人,可藉由活血化瘀、補氣、補血或補陽藥物,幫助腦神經、腦微血管修復,或用化痰飲藥物幫助代謝廢物,並可酌加麻黃、細辛、辛夷等醒腦藥物。中醫師會依病人病狀調配適合藥物,協助恢復認知功能。 中醫穴道 百會穴(頭部正中央)、四神聰穴(百會前後左右各1指寬)按揉做為日常保健。 生活建議 飲食:避免高鹽及精緻含糖飲食,並多補充維他命B12、不飽和脂肪酸Omega-3、Omega-6及Omega-9。 生活:保持充足睡眠,適當放鬆身心。 長新冠治療3. 失眠 確診、工作等壓力可能導致肝鬱氣滯、身體失衡,除了會導致常見的失眠、憂鬱及焦慮,也時常伴隨著胸悶、腹脹、喉嚨有異物感等症狀,屬於肝氣鬱結。 中醫治療 加味逍遙散、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減。咽梗感重者,半夏厚朴湯加減。 中醫穴道 太衝、合谷、內關、天突、膻中 生活建議 生活:作息規律,多從事散步、伸展及瑜珈等溫和運動。 飲食:可飲用疏肝解鬱茶,如薰衣草、 玫瑰、陳皮及佛手等。  長新冠治療4. 疲倦、心悸、體力變差 長新冠最常見的問題就是體力變差、提不起勁,此多為氣虛表現,常見症狀有疲倦乏力、口乾咽乾、心悸、胃口不佳、乾咳少痰及低燒(體溫介於37.5~38度)。 中醫治療 沙參麥冬湯、清燥救肺湯加減。心陰血不足,心悸明顯者,炙甘草湯加減。酌加補陽之藥物,如:黃耆、人參、柴胡等,需要時可再加麻黃、杏仁等。 中醫穴道 肺俞、胃俞、魚際、孔最穴。 生活習慣 生活:避免熬夜。 飲食:百合、銀耳、桑葚等。 有氧運動:從事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心肺運動,促進身體氣血循環,提升免疫力,並避免重訓或會過度出汗的激烈運動,以免過汗傷氣,影響復原。 長新冠治療5. 嗅覺、味覺喪失 確診後因嗅味覺失常所苦的人也不在少數,依據各國統計,確診後同時出現嗅覺、味覺喪失的比例約20%~85%,只出現味覺喪失的比例則高達88%;這些比例變異很大,主要是因為大部分都是病人的自述症狀。根據調查,嗅覺喪失通常有90%機率會於2~4週內恢復。 目前研究推測,嗅味覺喪失可能是因病毒影響嗅覺神經或周邊的支持細胞。在中醫方面,治療時首重排除鼻涕或鼻塞,開通嗅覺通道。 中醫治療 蒼耳子散、辛夷清肺湯等通利鼻竅。在中醫四診辨證後,透過辛涼、辛溫、益氣、滋陰或補陽的中藥,協助逐漸恢復原有的嗅覺或味覺功能。 穴道按摩 迎香(鼻翼兩側)、合谷、上星等穴,平時亦可自行按揉刺激穴道,大部分患者於2~4週能夠恢復。 https://helloyishi.com.tw/infectious-diseases/coronavirus/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or-covid-19/ 長新冠治療6. 陽痿(勃起功能障礙) 研究顯示,男性確診者康復3個月後有50.3%會出現勃起功能障礙,此後遺症與年齡和精神狀態有明顯的關聯性,患者通常超過40歲,且確診時被診斷有重度憂鬱症。 西醫治療 西醫臨床發現,泌尿科的藥物有助改善新冠後遺症造成的陽痿,例如攝護腺肥大的藥物甲型阻斷劑、5α還原酶抑制劑;勃起功能障礙用藥則會使用第五型磷酸二脂酶抑制劑(即威而鋼、犀利士),相關疑問可至泌尿科診所諮詢。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新冠肺炎

確診後遺症「長新冠」症狀有哪些?頭暈頭痛、咳嗽、胸悶解析

咳嗽、腦霧、喪失嗅覺,確診後遺症接踵而來,真正的考驗轉陰後才開始,不過確診後遺症有哪些?又會持續多久? 《Hello醫師》帶您認識新冠後遺症是什麼、哪些後遺症發生率最高,並介紹長新冠4大好發族群。 確診後遺症「長新冠」是什麼? 長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俗稱長新冠,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和世界衛生組織(WHO)分別定義為:確診後症狀持續一個月和三個月以上,稱為長新冠,也被稱作長新冠症候群、新冠肺炎後遺症。 長新冠是確診者不具有傳染性時,所產生的新冠後遺症。根據統計30%的確診者會出現新冠後遺症,其中以女性較高,但男性的致死率卻更高。 研究發現,90%長新冠患者是輕症,然而在發展出長新冠後遺症後,部分人出現疲勞、喘和腦霧等認知問題,進而影響日常生活或工作能力。 確診後遺症「長新冠症狀」有哪些? 確診後遺症常見包含呼吸困難、咳嗽、疲勞乏力、肺纖維化、肌肉疼痛、頭痛、肺栓塞、胸痛或胸悶、嗅覺或味覺障礙、記憶力減退等。 研究指出,新冠後遺症初期通常包含: 疲勞 咳嗽、喘 頭痛、頭暈 肌肉酸痛 胸悶 喉嚨痛 確診6個月後,最常見症狀是疲勞、勞累後不適和腦霧;此外,85%新冠後遺症復發的原因,是因為運動、身體或精神活動以及壓力導致。 以下依據症狀表現,介紹各種類型的確診後遺症: 1.頭痛、嗅覺異常 三分之一的確診後遺症會出現神經系統症狀,確診新冠後,這些症狀可能會持續數週或數月。 腦霧(難以思考、推理或集中注意力) 嗅覺異常(味覺喪失和嗅覺喪失) 視力模糊或複視 頭痛 2.頭暈、胸悶胸痛、心悸 新冠肺炎的重症會導致長期心臟損傷,但有時輕症也可能會有反覆或慢性的心臟和血管問題。 站立時頭暈(直立性低血壓) 血塊和靜脈血管損傷 高血壓 心悸 胸痛 3.咳嗽、呼吸困難、喘 部分新冠後遺症會導致肺部和體內缺氧的問題。 缺氧(全身組織中的氧氣含量低) 容易累 疲勞 咳嗽 喘 4.心理健康症狀 確診新冠後有時會出現一系列心理問題,可能是病毒本身引起,也可能是承受極大壓力所造成。 焦慮 沮喪 失眠和其他睡眠障礙(延伸閱讀:吃什麼能讓你一覺到天亮?5大助眠必吃食物、方法一次看)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5.其他症狀 陽痿 掉髮 拉肚子 腸胃不適 間歇性發熱 經期異常 新冠肺炎後遺症常見症狀 研究發現,新冠確診2個月後最常出現的後遺症機率: 疲勞:84% 勞累後不適:70% 腦霧:64% 喘:61% 胸悶:56% 皮膚刺痛:55% 頭痛:53% 失眠:51% 記性變差:50% 肌肉痠痛:50% 心悸:49% 頭暈、暈眩、平衡問題:43% 呼吸困難:42% 確診後遺症4大高風險族群 研究指出,以下4個族群罹患長新冠的風險更高: 年長者:根據美國CDC研究,65歲以上年長者罹患長新冠的風險,較18~64歲高出10%,尤其是有腎臟和精神問題者。 女性族群:研究發現女性更容易出現長新冠的症狀,54%女性確診者患有長新冠,男性則有37%。 新冠重症:研究發現罹患重症的確診者,也較常出現長新冠的症狀。 慢性病或以下病症:呼吸系統疾病、肥胖、二型糖尿病、高血壓、慢性心血管疾病、慢性腎病、器官移植後或轉移性癌症。 延伸閱讀:施打流感疫苗副作用、注意事項全整理!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