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談到健康,不能只顧生理而忽略心理。影響全人類的三大疾病,憂鬱症名列第二,僅次於心血管疾病,而心理健康卻常常被忽略。在這個類別,你可以認識各種心理狀態和問題、影響心理健康的風險因素,以及心理治療的方式。

基礎知識

心理健康

不限戶籍、可遠距!2025心理諮商補助、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一次看

據衛生福利部公布最新113年10大死因,國人蓄意自我傷害(自殺)再度進入前10大,引發關注。衛生福利部自去年8月起至今年12月31日止,持續推動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符合資格民眾可享有每人3次個別心理諮商補助,不限戶籍或居住地,可跨縣市預約,並有200多家醫療院所提供遠距諮商服務,鼓勵民眾多加利用。以下帶您快速瞭解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的資格、如何申請、費用與注意事項,並提供其他心理健康資源供民眾參考。 誰可以申請2025年諮商補助? 衛生福利部自113年8月1日至114年12月31日推出「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民眾心理諮商補助,方案說明如下: 對象:年滿15–45歲、有心理諮商需求者。 內容:補助3次「個別」心理諮商,每次諮商時間至少40分鐘,每次間隔7–30天。 期間:113/8/1–114/12/31。 合作機構:經衛生主管機關核准之醫療機構(設有精神科)、心理治療所、心理諮商所。可至官網查詢尚有名額之名單。 外籍人士具健保資格也可使用,諮商時需出示健保卡。 4步驟完成預約 1. 查詢:官網查詢合作機構與名額(https://sps.mohw.gov.tw/mhs) 點選官網左側圖示查詢可預約機構及地圖 2. 預約:直接聯繫合作機構完成預約 3. 準備:攜帶身分證 4. 諮商:依預約時間前往機構或進行遠距諮商 可以遠距諮商嗎? 可以。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副司長鄭淑心在回覆媒體詢問時指出,全台約200多家合作院所有提供遠距諮商服務。民眾可在衛福部公布的合作機構方案名單中,向個別機構查詢是否提供遠距諮商服務;不過,未滿18歲的青少年,則需至現場進行諮商。 諮商補助費用與相關規範 由於青壯世代方案補助的是每次的心理諮商費,不包含掛號費等行政規費,因此建議預約時可詢問是否需負擔額外行政費用。其他相關規範如下: 每人最多補助3次 為確保品質,自第一次諮商日算起三個月內應使用完畢;且任兩次諮商間隔需7~30天 臨時有事應及早通知機構並改期。若連續2次無故未到,機構可拒絕提供服務。 3次補助用完怎麼辦?還有其他心理健康資源嗎? 若三次諮商完仍有需求,可自費繼續諮商,或請合作機構媒合社區心理健康資源(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社區心理諮商服務據點)。 各縣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提供心理衛教宣導與心理健康服務 各縣市衛生局心理諮商服務據點:提供優惠或免費之心理諮商服務(看完整資訊) 1925安心專線:提供全年無休、24小時免付費之心理支持服務。 男性關懷專線 - 0800-013-999:自114年8月底起擴大服務範圍,不限特定議題,只要有心理困擾都能撥打專線,由專業人員提供協談並轉介資源。 「心快活」心理健康學習平台:提供多元心理健康議題之衛教資訊,鼓勵民眾瀏覽,提升心理健康識能。 「謝謝你跟我說」文字協談服務:提供對青少年族群具隱匿性及即時性的線上文字協談平台,增進青少年族群求助意願及管道。 Q&A | 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 用過「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還適用此次補助嗎? 可以。 第一次諮商完後,超過45歲還有補助嗎? 第一次使用諮商補助時符合年齡,後續第2、3次雖超過45歲,仍可繼續使用。 可以換機構或跨城市嗎? 可以。預約並不限戶籍或居住地,過程中也可更換諮商院所;但補助總次數以3次為上限,更換時請主動告知已使用的補助次數。 諮商過程會收集哪些資料? 為評估方案的成效並保障醫療權益,合作機構會蒐集必要之個人資料與心理健康量表(BSRS-5問卷),僅作本方案之用,並依個資法辦理資安維護。 15–17歲的青少年,需要家長同意嗎? 原則上建議應告知法定代理人,尊重其監護權;實務上心理師也會與法定代理人溝通。不過,若監護人決定不利未成年者之最佳利益且違反其意願,心理師仍應以兒少最佳利益為優先考量提供必要服務。

探索更多心理健康類別

看更多 心理健康 相關文章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癡愛加害者!淺談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常見症狀與治療方法

在電影《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故事中,貝兒代替爸爸被監禁,最後反而愛上了野獸,解除了野獸身上的魔咒。如此浪漫的故事,其實也暗藏一種心理學現象,稱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或稱作人質情結,指的是被害者對加害者產生情愫,甚至認同加害者的觀點,反過來幫助加害者的情結。《Hello醫師》將於本文帶您認識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典故、症狀以及治療方法。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什麼?典故來自這裡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一詞,來自1973年的一宗綁架案。當時2名歹徒搶劫斯德哥爾摩的一家銀行,並且挾持  4位銀行行員,歹徒在與警察僵持了100多個小時後才投降。但事件落幕後,被挾持的銀行行員非但不痛恨歹徒,還和歹徒成為朋友,甚至對警察產生敵意,拒絕出庭指證歹徙,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也因此得名。 患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愛情觀:傷得越深就越癡迷!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除了可能發生在綁架案的人質、集中營的囚犯身上之外,還可能發生在一般的情侶關係中。一段關係中,如果對方很常說:「如果你愛我,你就會如何如何」、「我真的很愛你,但是怎樣怎樣」,這樣的話聽上去很棒,實際上卻是以愛為名、控制另一半的行為。(推薦閱讀:問世間情為何物?4種愛情心理症狀) 我們的身邊可能也有這樣的人,他的另一半常常用言語羞辱、以分手威脅,甚至以冷暴力相逼、不理不睬,但只要另一半送個小禮物,或講一句暖心的話,讓原本想要離開、想要分手的伴侶,又立刻放棄分開的念頭,而且還會對身邊的人說:「他其實對我也很好啊!」這樣的戀愛態度,就屬於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人質情結可能出現在你我身上 童年有經歷過家暴陰影的人,的確更容易產生人質情結,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也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美國知名法庭心理學家史蒂芬諾頓(Steven Norton)表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並非正式的疾病診斷,反而是一種解釋特殊反應的心理學名詞。出現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症狀的受害者,通常會有以下7種症狀: 對加害者抱持正向看法。 當警方或是政府機關提供協助時,不願意配合辦案。 不願逃跑或是逃跑意願不高。 只相信加害人好的那一面。 認為站在加害者那一邊,就可以降低自己被傷害的機率。 對加害者產生同情,認為加害者本身才是「受害者」,甚至想要拯救加害者。 忠於加害者,甚至不願意離開加害者去接受治療。 如何治療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透過諮商或心理治療,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有機會被治癒的,以下舉例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常見的6種治療方式: 心理教育:告訴受害者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相關知識,包括症狀和成因等。 委婉勸說:避免太直接告知加害者的危險特質,這樣可能會讓受害者一心幫加害者辯護。 蘇格拉底詰問法(Socratic Method):詢問受害者如何看待自己的處境,感受如何,有什麼想法,或是他們認為接下來會怎麼發展。 不帶批判的傾聽:展現出同理心,不要看輕受害者,但也不要給意見,治療過程最重要的,就是讓受害者可以重拾做決定的信心。 調整認知失調:身處一段強制操縱的關係中,被害人會出現認知失調的現象,所以要幫助他們看清真相,也要鼓勵他們更相信自己。 找出原因:幫助找出受害者潛在的需求,釐清他們從這一段暴力關係中,所尋求的是什麼。(同場加映:認知行為治療!改變慣性思維快又有效) 如果您發現身邊有疑似正在經歷暴力事件,或符合上述描述症狀的親友,不妨幫助他們尋求諮商治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焦慮症

難察覺的傷~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我們常說的「心理創傷」,其實廣泛地包含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和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omplex PTSD, C-PTSD)。許多人聽過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其實是因為單一、突發的重大事件而造成。而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則是由一連串的傷害事件所引起的心理創傷。本文將會介紹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成因,以及它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不同之處。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什麼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一詞大約在1970年代開始被使用,而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則到了近幾年才被提出來。雖然許多心理治療師早就知道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存在,但一直到去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的《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版》(簡稱ICD-11)出版之後,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才成為正式診斷的疾病。 長期的身心傷害會造成創傷 並不是突發事件才會在心中留下傷口,如果經過長時間的生理、心理傷害事件,也會留下陰影,而且有時候,受害者和加害者還有不可分割、難以脫離的關係,這時候就有可能形成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以下列舉幾個可能的成因: 童年遭遇情感忽視,父母沒有給予適當的情感支持。 任何形式的虐待、霸凌。 家暴、性暴力。 人口販賣、奴役。 成為戰俘、被監禁。 住在戰區,或是會被戰爭影響到的地方。 複雜性創傷壓力症候群的症狀 在被收錄到ICD-11之前,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其實常常被誤診為人格疾患,這是因為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表面上看起來和人格障礙有些相似,需要醫師抽絲剝繭分析,才能給予正確的治療。下列為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可能的症狀: 逃避任何可能引起創傷回憶的情景。 回想起創傷事件會感到頭暈、噁心。 對自己或是他人失去信任感。 難以入睡,平時也很難專心。 沒有任何信念、心靈寄託。 但以上幾個症狀,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也可能出現,所以醫師又提出幾個關鍵性的症狀: 在難以脫離或是無法脫離的關係中,受到長期或是重複的創傷,又或是接連不斷的創傷。 自覺或不自覺的情緒重現,不斷重複經歷創傷,甚至是做惡夢。 過度補償的行為,或是過度討好他人。 如果符合以上症狀,則代表可能是罹患了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必須配合適當的治療。治療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宗旨就是安定患者,治療師要幫助患者把過去的創傷和現實分隔出來,雖然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聽起來很嚴重,但只要配合治療,還是有機會治好的。


飲食障礙

肥皂泥土真美味?異食癖對健康的影響

台灣的小吃和夜市文化世界聞名,吸引了許多觀光客來台享用異國美食,而身為台灣人的我們,也常常將吃包含在旅行中的一部份,有時候專程到別的縣市只是為了吃當地知名的美食。雖然美味的食物有這麼多,有些人愛的食物卻是特別獨樹一格,不太能被常人接受,他們可能會喜歡吃肥皂、泥土、冰塊或黏土等沒有太多營養價值,甚至可能有毒性的物品。本文將為您介紹這種稱為異食癖(Pica)的特殊疾病,解析它的原因、症狀以及治療方式。 4種可能造成異食癖的原因 造成異食癖的原因目前仍是個謎,但是主要可分成以下3種較容易引發異食癖的情況: 缺乏營養素:人體缺乏鐵或鋅,有可能會提高罹患異食癖的機率,例如:缺鐵性貧血的患者、孕婦;前者所罹患的異食癖通常會隨著貧血情況的好轉而自行痊癒。缺乏營養素的理論也許能夠說明患者會想吃泥土,因為其含有眾多礦物質。 由精神疾病引發:部分精神疾病如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和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自閉症(Autism)的患者也可能發展出異食癖。 維持身材:有些人為了減肥或是保持身形,非常嚴格的限制自己的飲食,有可能在極端飢餓且缺乏營養的狀況下,產生想吃沒有什麼熱量,卻能夠把肚子填飽的東西,導致異食癖發作。 智能障礙:智能障礙患者罹患異食癖的機會比常人要高,而且它們的症狀可能會更加嚴重且持久。 異食癖的症狀與診斷 要被診斷出罹患異食癖其實並不是那麼容易,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所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DSM-5)中的定義,患者至少要規律且連續吃「非食物」達一個月才可能被判定為異食癖。因此,許多人因為好奇而吃紙張、橡皮擦或牙膏的行為,或是2歲以下嬰幼兒,常常用嘴巴在探索這個世界,拿到什麼東西就可能就會塞在嘴裡含一含,都不能算是異食癖的症狀。 異食癖患者可以當作食物的東西五花八門,除了常見的冰塊、肥皂、泥土,甚至還有人想吃糞便,這邊所列的例子也只是冰山一角。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各地風俗民情不同,如果所吃的東西是出自於宗教或是習俗影響,便不會列入異食癖的範疇,例如:台灣道教信仰中的喝符水。 關於異食癖對健康可能造成的影響,取決於患者到底吃了什麼,假設患者喜歡吃剝落的油漆,則就可能會攝入過多的鉛,提高鉛中毒的風險;選擇吃動物糞便或泥土,把寄生蟲一起吃下肚的機會也會增加,除了這些比較嚴重的健康風險外,異食癖最常造成腸胃不適,導致腹瀉(Diarrhea)或嘔吐。 值得一提的是,異食癖患者並不會因為喜歡吃「非食物」的東西,而減低他們正常進食的意願,畢竟不管吃土或是吃肥皂都只能算是「甜點」,想維持人體活動所需的能量,還是得乖乖吃正餐! 如何治療異食癖 由於異食癖被納入DSM-5當中,代表這一種病被視為一種精神疾病,但是前面也提到,營養不良或貧血也可能是引發異食癖的原因之一,因此醫師在治療異食癖時,會先診斷患者的引發異食癖的原因,再針對引起病症的因子進行治療,以下為3種異食癖的相關治療方式: 補充營養:如果患病主因是源自營養不良,醫師可能會給予患者維生素或其他營養素的補充品,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 精神疾病:受到精神疾病引發的異食癖,治療上會針對該種精神疾病擬定治療方式,像是使用認知行為療法輔以抗憂鬱藥物改善強迫症等。 治療異食癖對身體危害:由於部分異食癖患者有可能有鉛中毒、感染寄生蟲或腸道堵塞的問題,根據情況診斷並治療異食癖對患者所造成的危害也是不可或缺的。鉛中毒的治療,可以使用螯合療法(Chelation therapy),這是一種將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 EDTA),用靜脈注射注入體內,讓人體能夠將鉛排出體外;寄生蟲則視其種類與寄生方式而決定如何治療。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汪星人竟變夢靨?恐犬症不只單純怕狗

狗狗是大部分人覺得可愛、喜歡飼養的寵物,狗展現的忠心耿耿、熱情或開心時搖尾巴的動作,總是特別療癒,但並非每個人都是如此,事實上,有些人對狗可是避之唯恐不及,今天就來了解「恐犬症」(Cynophobia)這種專有名詞,本文將為您解析恐犬症的原因、症狀、與單純不喜歡狗的差別在哪裡、以及可能的治療方式。 為什麼人會怕狗 每個人身邊多多少少都有怕狗的朋友,造成他們怕狗的原因可能各不相同,有些人是來自於小時候被狗咬的陰影,或是看到別人被狗咬而心生恐懼,這些原因其實也是引發恐犬症的因素之一,但這並不是主要原因,雖然目前仍無確切的研究能指出恐犬症的真正原因,然而,多數學者認為可能跟先天遺傳有所關聯,假如您的親戚或家屬有恐懼症的病史,您罹患恐犬症或是其他恐懼症的機會也會提高。 恐犬症跟單純怕狗不同 恐犬症一般發生在10歲左右的年紀,症狀的持續時間不一定,有些人可以自行克服,而有些人卻擺脫不了怕狗的恐懼。說到這裡,有些人可能會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有恐犬症,想要區分恐犬症跟不喜歡狗的差別,其實可以從以下2種方面來觀察: 懼怕程度:有些人只怕大型犬隻,對於吉娃娃或是臘腸犬之類的小型犬,反而會覺得可愛而親近,但是如果是有恐犬症的人,可能會完全無法接受任何的犬類,甚至並不需要接觸到狗存在的環境,只要看到狗的圖像或是想到跟狗有關的事情,就會覺得害怕、噁心或厭惡。 身體反應:嚴重的恐犬症患者,若直接近距離與狗接觸,很可能會因過度懼怕,而產生發抖、尖叫、出汗、呼吸困難或心跳加速等生理現象。簡而言之,恐犬症就有像過於歇斯底里的感覺,只要連自己都覺得「我也怕得太誇張了吧!」,就很有可能是恐犬症在作祟。 恐犬症如何治療 不喜歡狗的人不在少數,但大多數的情況下,如果他們處在有狗的環境,只要保持一定的距離,還是能不被恐懼或厭惡的感覺過度影響,但是恐犬症發作時,若症狀影響日常生活,甚至因為好朋友家中養了狗,開始不願意到他家作客,也許您可以考慮以下3種方式,試著克服對狗的恐懼: 暴露療法(或稱減敏感治療法):屬於認知行為療法的一種,在治療師的輔助下,帶領患者進入存在著懼怕事物的情境。在一項關於使用暴露療法治療恐犬症的研究中,有些患者接觸了,繫著韁繩的真實犬隻,另一組別則在腦海中想像自身與狗相處的情境,結果顯示,2種方式都有效改善了患者的怕狗程度,不過真實接觸的組別的成效仍稍高出一些。即便如此,透過想像的方式,可以讓一些恐犬症較為嚴重的患者,更容易踏出治療的第一步。 藥物治療:雖然暴露療法相當有效,但是部分患者可能仍需要透過β受體阻斷劑(β-blockers)或是鎮靜劑,來降低患者在懼怕時,飆升的腎上腺素導致心跳加速、顫抖、血壓上升等情況,讓治療的過程能夠更加順利。 足夠的決心:就像前面所提到的暴露療法一樣,如果患者自己有足夠的動機與毅力,也能自己在家利用想像的方式,嘗試自行克服對狗的恐懼。當然由於沒有專業人員陪同,建議不要跳級挑戰,直接接觸狗,以免患者一下被恐懼感壓垮而崩潰,或是狗狗不受控而咬人,使得恐犬症的治療不僅回歸原點,甚至因此惡化。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沒這麼愛你~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戀愛觀

有時候看到身邊的人常常照鏡子或自拍,我們可能會開玩笑說他很自戀。自戀一詞源自希臘神話一位美男子納西瑟斯(Narcissus),因為愛上自己水中的倒影,無法自拔而死。而精神疾病對自戀的定義,則是指過度自我膨脹、活在完美愛情幻想裡的人格特質。本文將介紹自戀型人格疾患(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的特徵、造成的原因以及患者的戀愛方式,帶您知道跟自戀的人談戀愛,會發生什麼事。 從神話衍伸出的精神疾病名詞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提到,罹患自戀型人格疾患的人,很容易被別人的批評刺傷或擊倒,他們可能會不屑一顧、愛生氣,甚至會有社交退縮(Social Withdrawal,就是減少與外界接觸的頻度和程度)的行為。若同時出現下列多種特徵,就可能有屬於自戀型人格: 需要別人過度的讚美 缺乏同理心 過度自負,把自己看得格外重要。 過度專注幻想擁有無止境的成功、無限大的權力、過人的美貌和過於完美的愛情。 喜歡掌有特權,或是擁有特殊待遇。 喜歡利用、剝削別人。 會嫉妒、羨慕別人,但又常常認為是別人嫉妒、羨慕自己。 自大,態度或行為舉止傲慢。 罹患自戀型人格疾患的原因 罹患自戀型人格疾患的確切原因,至今還未完全確定,但專家相信,不論是基因、生長環境,還有早期的生活經歷,都有可能造成此病。 奧地利知名精神分析醫師漢斯.柯赫(Heinz Kohut)也認為,自戀是人格發展重要的一環,而具有自戀型人格的人,只不過是發展停滯,需要透過更多培養,才能正常發展。 自戀型人格疾患的愛情觀 和自戀的人談戀愛,多少都會讓人懷疑:「他真的喜歡我嗎?」事實上,大部分有自戀型人格的人,他們的愛情模式都是遊戲之愛(Ludus love)。對他們而言,談戀愛像是一筆交易,或一場遊戲,目的是從感情中獲得地位和權力,甚至提高自尊心。自戀型人格的遊戲之愛,會有以下幾種特徵: 拒絕討論彼此的感情瑣事 在另一半面前跟別人調情 不讓家人朋友知道另一半的存在 指望另一半會讀懂自己的心 常常讓對方找不到人,也不會主動打電話、傳訊息。 忽冷忽熱,欲拒還迎。 喜歡承諾做不到的事,或是乾脆不遵守承諾。 說謊成性,滑頭滑腦,很難定下來。 約會初期進展快速,甜言蜜語,會送禮,並善於誘惑對方。 喜歡責怪另一半,扮演受害者。 不過,自戀的人談戀愛時,並不是只會利用伴侶而已,他們對伴侶還是會產生正向的情感,只是可能不會深愛對方,所以才稱為遊戲之愛,並經常會讓另一半傷心。當一段感情已經偏離他們原本預期的路線之後,他們會變得冷酷、易怒、喜歡批評另一半,然後繼續尋找下一個交往對象。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顏色影響消費?操縱人心的色彩心理學

生活中處處都是顏色,但顏色不光只跟藝術美感有關,還能影響、並反映出我們的心理情緒和生理狀態,甚至還會因為文化差異而產生不同的聯想。因此許多廣告設計、室內裝潢都有參考顏色及背後所代表的意義;這就是所謂的色彩心理學(Color Psychology),或稱色彩療法(Chromotherapy)。下列將為您介紹色彩會怎麼影響我們的生活,以及各自代表什麼樣的意義。 色彩會影響行為和生活 色彩療法到現在仍然有許多科學家對它抱持懷疑,但色彩療法在人類歷史上其實已經超過2000年,包括德國詩人約翰·沃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都有著作《論色彩學》(Theory of Colors)來闡述自己對色彩的觀察,這對現今研究色彩和精神層次關係的學者來說,都非常重要。不過近來已經有一些實驗,證明顏色的確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和生活,例如: 暖色系(紅色、橘色、黃色)的安慰效果,比冷色系(綠色、藍色、紫色)來的好。 藍色的街燈具有冷靜的效果,可以降低犯罪率和自殺率。 運動員如果全隊都穿著黑色,受罰的機率偏高。 紅色可以激發速度和力量,所以在有些體育賽事上常常看到。但學生若在考試前看過紅色的東西,對考試的表現會有負面的影響。 顏色會影響品牌印象和購買意願 雖然顏色對人體的影響,目前還在研究階段,但生活中我們所見的廣告、品牌,或是網站的配色,早已運用了色彩心理學,來增加消費者的購買意願以及品牌印象。以下舉一些知名品牌為例子: 紅色:代表熱情、活力,不但吸睛,還可以引起購買慾,例如:可口可樂(Coca-Cola)公司。 橘色:雖不如紅色強烈,但一樣吸引人,同時也代表創造力,例如:美國家庭裝飾品與建材的零售商家得寶(The Home Depot)。 黃色:讓人聯想到正面的、陽光的形象,例如:家居品牌 IKEA的商標。 粉色:通常是女性用品最優先採用的顏色,例如:知名女性內衣品牌維多利亞的秘密(Victoria’s Secret)官方網站。 綠色:讓人聯想到大自然,例如:加拿大衣服品牌Roots的海狸商標。 藍色:會讓人有質感佳、安全又可靠的感覺,例如:社群媒體Twitter就是用這樣的配色。 紫色:在色彩學中,紫色多半會令人聯想到皇室,象徵力量和知識,例如:知名網站雅虎(Yahoo)的商標就是紫色。但大面積的紫色會讓人產生挫折感, 棕色:和綠色一樣,棕色同樣會讓人聯想到大自然,同時也讓人產生安全、可靠的感覺,例如:世界最大的快遞承運和包裹運送公司優比速(UPS),商標底色和官方網頁上方都是以棕色為底,凸顯出品牌的可信度。 白色:一般來說,白色會讓人聯想到純真,常常以黑色當底,以便吸引消費者,例如:愛迪達(Adidas)的官方商店,網站上方就使用黑底加白色商標。 黑色:在色彩學中,黑色代表高雅、神秘,例如:知名的時裝品牌香奈兒(Chanel),就是黑色設計成的商標。 金屬色:許多科技產品都是金屬色,所以常常讓人產生前衛、現代、新穎的感覺,例如:蘋果公司 (Apple)商標。


發展遲緩

一夕之間變天才!學者症候群怎麼回事

有看過《雨人》這部電影嗎?劇中的主角擁有超乎常人的數學計算能力,但是卻有自閉的症狀,不過別誤會了,這種稱為學者症候群(Savant Syndrome)的症狀,並不是只有自閉傾向的人才會獲得。本文將介紹造成學者症候群的原因、症狀以及治療方式。 造成學者症候群的原因 學者症候群是一種相當少見的障礙,患者通常還會同時有其他自閉症類群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也就是其他跟自閉症相關,但是症狀種類和輕重不同的其他泛自閉症障礙。學者症候群可能來自於先天,也可能是後天所造成,患者通常會有自閉症狀、智力障礙。可能曾經在新聞報導中看過,有人在車禍或是其他意外中,造成大腦受損,患者在康復後卻突然發現自己有了異乎尋常的特別技能,像是突然變得精通各國語言或者能流利演奏從未學習過的樂器,這種情況便是學者綜合症所帶來的效果。 統計指出,男性罹患學者症候群的機率高出女性 4~6 倍,除了是因為自閉症患者也都以男性居多外,有說法提出男性胎兒若體內循環的睪固酮(Testosterone)過高,可能會產生毒性,對大腦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在新生兒的大腦發展過程中,左腦的發育需要更長的時間,而我們都知道左腦主要司掌語言,因此不難發現為什麼自閉症患者多不善於溝通。 學者症候群有哪些症狀 患者可能會獲得快速記憶能力、音樂能力或數理能力等等,像是可以只把只聽過一遍的曲子,一個音符不差的重新演奏一遍,或是把年曆上的日期倒背如流,只要跟他說一個日期,他馬上就能告訴那天是星期幾。值得一提的是,前面所提到的語言能力突飛猛進的狀況,其實對於學者症候群患者來說是相當罕見的,因為自閉傾向的關係,患者在不善於溝通的情況下,卻能獲得超凡的語言能力,仍讓人感到匪夷所思,其中最有名的例子,要屬克里斯多福泰勒(Christopher Taylor),他在出生後六週大腦受損,隨後無論是在語言發展和學習走路上都變得緩慢,但他從 6~7 歲便開始展現出對於語言的狂熱,以及流利和成熟的閱讀與翻譯能力。(推薦閱讀:小孩自閉症學說話!父母怎麼幫助溝通) 一般來說,學者症候群患者只能享有其中一種特別能力。根據統計,在自閉症的患者中,約有十分之一有學者症候群的症狀,而高達 75% 學者症候群患者,都有自閉相關症狀,這項統計雖然顯示出學者症候群與自閉症的高度相關,但我們仍不能將它們畫上等號。 學者症候群智能障礙不明顯 可能有不少人認為,得到學者症候群一定要在智商上有所殘缺,但事實卻是不一定,學者症候群與低智商的連結,要從約翰朗頓唐醫師(Dr. John Langdon Down)說起,你可能沒聽過他的名字,但一定聽過唐氏症(Down’s Syndrome)這項由他所命名的疾病,他曾用白癡學者(Idiot Savant)來稱呼學者症候群的患者,在當時的智力分級上,白癡代表智商低於 25,但絕大部分的患者,智商幾乎都高於 40,因此這個命名其實並不正確。 再來談為什麼學者症候群的患者,很可能在智力測驗中獲得較低的分數,由於測驗會透過許多不同層面的認知能力來判斷,患者很可能在計算能力、記憶能力或是空間概念上獲得傑出的分數,但是卻在其他領域的測驗中錯一蹋糊塗,而且智力測驗中所包含的口語能力,對於多有自閉症狀的學者症候群患者們,也是一大挑戰,導致最後平均下來的智商偏低。雖然的確大多數的患者智商可能低於 70,但不排除有少數案例有正常或者更高智商的機率。(同場加映:媽咪看過來!妊娠糖尿病與自閉症有關) 學者症候群的治療 學者症候群本身並不算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因為大腦受損,而產生的表現狀態,因此就如同自閉症(Autism)和亞斯伯格症(Asperger Syndrome)一樣,需要針對在如何克服學者症候群所帶來的障礙,而非將該症狀「治癒」。對於學者症候群的治療方式,曾有兩派說法,一派學者認為不應該加強患者所擁有的傑出技能,才能讓患者回歸正常,另一派學者則建議,患者本身所擁有的傑出能力,可以作為其與他人溝通的橋樑,透過專業的治療,在訓練和發揮患者的「特長」時,也增進了他們與其他人之間的互動,並同時學習如何獨立過日常生活。(推薦閱讀:與亞斯伯格症相處:戀愛關係如何維持) 這裡有個例子是,一位學者症候群患者在接受加強語言的訓練以及正常上學之後,丟失了原有的藝術技能,雖然這只是一項個案,但是我們仍可以發現透過如果想強化其他領域,並且試圖讓他進入一般人的教學環境,可能導致一種「權衡現象」,為了加強其他弱勢領域,使得原本的擅長領域也跟著變弱,從這點看來,加強學者症候群患者的擅長技能,並且接受特殊教育,可能會是較為有效的幫助。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購物狂為何失心瘋?3種心理突破盲腸

對現在的人來說,購物(Shopping)已經是我們日常的一部分,不論是出去逛街或是線上購物,它都能刺激人購買的慾望。我們會買需要的東西,也會買想要的東西,有的人將後者當作給自己的獎賞和娛樂,有的人卻把它定義為提升自我價值的點綴品,對此,以下將舉出購買行為的3個常見心理,提醒您不要衝動購買,買東西前務必三思,才能避免花不該花的錢。 1. 購物要理性還是感性 普遍上,比起衝動性購買行為(Impulse buying),多數人會認為理性購買才是好的,但其實這兩者都需要做到平衡,因為人並非機器人,我們沒辦法做到完全理性,或完全感性。以購買手機為例,使用者不會主觀只憑外形和顏色就決定要不要買,他當然也會去查看其內部功能、晶片處理器、支援系統等等客觀因素,再考慮該不該購買。 另外,我們可能並不是要購買產品本身,而是它的服務或其消費行為的附加價值,好比說,申辦健身房會員卡者的目的並不是要成為會員而已,乃是要用健身房所有的設施,幫助鍛鍊身體肌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購買動機,若仔細觀察,您會發現,我們往往不是為買東西而買,就像年輕人買美食只求曬美照,情侶互送禮物是要拉近彼此關係。 2. 名牌和跟風本身就有盲點 情感和自我價值可以說是購買行為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它也是人基本需求的一種,對有的人來說,它甚至能超越其物件原本的價值,像是父母或另一伴贈送的禮物。此外,東西本身也帶有一定的象徵性價值和社會地位,尤其是名牌配件或明星代言的產品,消費者會覺得只要穿戴和擁有它,就意味著自己得到了某種權威,走起路來也有風。 大部分人都是跟風的消費者,亦是所謂的從眾效應(Bandwagon effect),在台灣更是常見,只要有人排隊的地方,我們都想過去湊熱鬧。按照社會認同(Social Proof)的理論,其主張跟著群眾做準不會錯,然而,這思想卻有很大的盲點,因為消費者需要自行判斷是非,而多數人在當下是沒辦法做出冷靜分析的,所以才會造成排隊人潮愈來愈多,看見別人有我也要有。 3. 誘因推陳出新超勸敗 為回饋消費者的支持,賣方或店家想必會給予相較的獎勵機制以示感謝,特別對於忠實的老顧客來說,這種肯定方式非常重要,因為他們已經對貴公司產生了難以磨滅的情感及回憶,並不會輕易離開「舊愛」。 除了對產品或服務的熟悉,「簡單」是刺激消費者購買的不可或缺要素,我們都想要一看即懂的東西,尤其在今天資訊量爆炸的時代中,多數人不再有心思和耐心慢慢看,過於複雜、難理解就將其略過,反而愈簡單易懂的產品容易獲得消費者青睞。


發展遲緩

認識亞斯伯格症:亞斯伯格是種特質不是病

相信很多讀者應該都有聽過亞斯伯格症(Asperger syndrome),像是台北市長柯文哲,就曾經多次提到自己擁有許多亞斯伯格症的特質。不過您可能不知道的是,在2012年時,美國精神醫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將對亞斯伯格的症狀診斷歸入自閉症類群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或稱自閉症光譜障礙。緊接著,美國精神醫學會於2013年更新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DSM-5)內,也將單獨對亞斯伯格症的症狀診斷,從手冊內移除,因為其症狀已被包含在自閉症類群障礙的眾多症狀當中。 本文將為您介紹常被混為一談的亞斯伯格症,和高功能自閉症(High-Functioning Autism)之間的差別、自閉症光譜所代表的含意,以及可能的治療方向。 亞斯伯格症的緣起和定義 亞斯伯格症這個名稱,是1944年,由一位奧地利醫師漢斯‧亞斯伯格(Hans Asperger)所提出的。有亞斯伯格症特質的人,可能會有缺乏同理心、動作笨拙、社交障礙、重複性言詞等可以歸納在自閉症(Autism)的症狀。而亞斯伯格症跟自閉症最大的差別在於,有亞斯伯格症特質的人,在早期語言發展時期,並沒有明顯的遲緩現象,且大部分還是渴望與他人互動,只是在社交技巧上較為笨拙和呆板。 亞斯伯格症雖然以目前的醫學技術無法完全治癒,但是有藥物或是行為治療,可以協助降低亞斯伯格症的特質。有一派學者更是認為,被劃分在自閉症光譜上的障礙症不用治療,因為那不是精神疾病,而是一種思考和行為模式跟大多數人不一樣的「人格特質」,有些人擁有的特質多,有些則較少。自亞斯伯格症從精神疾病的名單上去除,轉被歸類於自閉症類群障礙的一種後,現在亞斯伯格這個詞,已多用於形容一個人的人格特質。 用光譜解讀自閉症類群障礙 設立自閉症類群障礙的意義,在於不狹義地將跟自閉症有部分症狀相似的障礙,通通一概而論。透過光譜的劃分,我們可以了解自閉相關特質有不同的種類,以及輕重之分。根據DSM-5的內容所提出的定義,可以被劃入自閉症類群障礙要包含以下2個要件: 在人際交流和溝通上有困難:包括避免眼神接觸;在對話往返的過程中遭遇困難;談到自己有興趣的話題時,會忽略別人是否意願聆聽;難以理解別人的情緒,像是話中的言外之意;不會配合情境;或有僵硬的肢體動作和表情。患者在學校或職場等需要與人溝通互動的場合,會因為障礙的症狀,導致表現不佳。 對特定事物有超乎常人的興趣:有亞斯伯格症特質的人,會對數字、細節和事實特別感興趣;對東西的排列、擺放過度在意,或者會進行重複的堆疊與擺放行為,並無法忍受固定的排程被打亂;對光線、噪音、溫度等環境因素的敏感度,也可能比常人更高或更低。 亞斯伯格症與高功能自閉症的差別 由於有亞斯伯格症特質的人,智商表現通常與常人無異,甚至更高,而且其自閉傾向也較低,因此經常會有人將亞斯伯格症,與同樣自閉傾向較低的高功能自閉症混為一談。 不過它們之間的最大差別,在於高功能自閉症有早期語言發展遲緩的狀況,而亞斯伯格症則沒有。也就是說,高功能自閉症在自閉症類群障礙上,會更加偏向自閉症那端,在言語的表達上和人際關係的維持,也會比亞斯伯格症更加困難。不過這並不代表高功能自閉症患者有智力障礙,一般只要智商高於70、自閉症狀較為輕微的人,都會被劃入高功能自閉症的類別。 亞斯伯格症不需要治療 鑒於亞斯伯格症無語言發展遲緩的問題,有時候不一定能在小孩幼年期檢測得知。在極端的情況下,有些人甚至要到成年之後,才會發現自己有亞斯伯格症的特質。 當然,即使是罹患亞斯柏症,每個人表現的情況也不同,像是柯文哲的妻子陳珮琪,便曾在訪問中提到,自己的小孩直到3歲都還無法講出太多的單字,但是在4歲之後,語言能力卻開始急速發展。這其實是因為亞斯伯格症小孩,可能早期因缺乏與他人互動的興趣,而導致學習較慢,但並非真的有語言發展遲緩的問題。而這種情況,往往會讓家長擔心。 而對成人來說,亞斯伯格症通常已經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不太需要特別的治療。但若家長發現小孩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疑似自閉症相符的症狀,建議就診以獲得進一步檢測,愈早期發現小孩是否有自閉傾向,便能更早調整教育方針,並跟隨醫師的指示改善狀況。


人際關係

職場性騷擾怎麼辦?言語性騷擾算嗎?5方法拒絕、防治性騷擾

在工作上,主管或同事故意靠得很近、對其外表和衣著做性別歧視的言論、頻繁地噓寒問暖,這些行為都足以構成職場性騷擾,若加害者越過身體碰觸的界線,甚至會演變成性侵犯。隨著人權的重視、員工權益的覺醒,愈來愈多人會為自身權益發聲,並尋求法律的公道;儘管如此,職場性騷擾依然不斷的在發生。以下將介紹工作中遭遇性騷擾的類型與對抗方法,提醒各位上班族要多加留意,當對方的行為冒犯了您,請不要保持靜默,應告知家人和朋友,必要時採取法律行徑。 職場性騷擾定義:何謂性騷擾?言語性騷擾算嗎? 違反他人意願而向他人實施與性或性別有關之行為,若造成對方的嫌惡與厭惡,不當影響其正常生活進行的,都算是「性騷擾」。 例如: 以該他人順服或拒絕該行為,作為其獲得、喪失或減損與工作、教育、訓練、服務、計畫、活動有關權益之條件。 以展示或播送文字、圖畫、聲音、影像或其他物品之方式,或以歧視、侮辱之言行,或以他法,而有損害他人人格尊嚴,或造成使人心生畏怖、感受敵意或冒犯之情境,或不當影響其工作、教育、訓練、服務、計畫、活動或正常生活之進行。 職場性騷擾是一種性別歧視 工作上的性騷擾並不分男女和資歷,但它往往都涉及地位和權力的爭奪,根據美國平等就業機會委員會(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 Commission,簡稱EEOC)的資料,職場性騷擾是一種性別歧視的表現,通常藉由言語及身體的騷擾,影響一個人的工作表現,或使其在工作環境中陷入威脅和不利。 工作好難 面對性暗示不敢說 一般認知的性騷擾可能只是針對身體受到侵犯而已,但其實言語及非言語的性騷擾在職場也不少見,包括:惡意的暗示、黃色笑話、性別歧視言語、用有色的眼光評論其外表、猥褻的姿勢和動作,以及其他帶有性別暗示的不雅舉動。另有一種性騷擾,被稱為「對價關係」(Quid pro quo),簡單的說,就是交換條件的意思,像是以性愛交換升遷加薪。 此外,有的老闆抱有性偏愛(Sexual favouritism),他只對合他「性」意的員工好,至於那些不接受他性別暗示舉動的人,任何升遷加薪的機會都是不可能的。當面對職場性騷擾,千萬不要因為要守住工作飯碗,而選擇默默承受,更不要自責、覺得羞愧,只有勇敢說出來,才能得到釋放和自由。 拒絕、防治性騷擾!應對職場性騷擾5方法 對受害者而言,職場性騷擾是煎熬的,因為對方可能是主管或同事,且任何人都有可能遇到,會害怕和擔憂都是正常現象,但只有正確地面對它,才能保障相較美好的結局。按照美國非營利組織平等權利倡導者(Equal Rights Advocates,簡稱ERA)的資料,提供5個方法做參考。 請對方停止性騷擾:不要靜默,坦承面對和相信自己的感受是關鍵,對方也許會以玩笑為藉口敷衍帶過,反怪您太敏感,這個時候,請不要被其動搖,態度要保持誠懇但堅定的拒絕。這樣做也能鄭重地警告對方不要再犯,若是單獨碰面,可請一位值得信任的朋友或同事陪同,以保障自己的安全。 了解公司條例和申訴程序:一般公司都會有關於員工遭騷擾及歧視的規範條例,清楚了解程序很重要,或可直接報告給人資部或主管,建議用文字報告的形式,並做好備份。如果您覺得掛名不安全,也可採取匿名的方式。遇到公司不受理的情況下,受害者可以直接向政府機關陳情,並採取法律程序。 做好紀錄:有證據好說話,不管是手寫或電子檔案,請一定要安全保存,且內容愈細愈好,包括日期、時間、地點、在場的人、說的內容、做了什麼等等,這能幫助申訴程序的進展順利,也能讓律師知道整個事件的時間線。 參與支持群體:過程中不要落單,這對身體和心理來說都是安全的,人是群體的動物,我們都需要支持的團體,家人也好,朋友也罷,聚集在一起的力量是大的,一加一真的可以大於二! 清楚後果並做改變:對付職場性騷擾後,或許受害者有可能會面對來自對方的「報復」,因此,有的人才會選擇乾脆離開公司,換個新工作環境。但無論選擇留下或離開,它都不是容易的抉擇,且沒有人有資格譴責您,畢竟工作最重要還是要做得有尊嚴。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