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談到健康,不能只顧生理而忽略心理。影響全人類的三大疾病,憂鬱症名列第二,僅次於心血管疾病,而心理健康卻常常被忽略。在這個類別,你可以認識各種心理狀態和問題、影響心理健康的風險因素,以及心理治療的方式。

基礎知識

心理健康

不限戶籍、可遠距!2025心理諮商補助、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一次看

據衛生福利部公布最新113年10大死因,國人蓄意自我傷害(自殺)再度進入前10大,引發關注。衛生福利部自去年8月起至今年12月31日止,持續推動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符合資格民眾可享有每人3次個別心理諮商補助,不限戶籍或居住地,可跨縣市預約,並有200多家醫療院所提供遠距諮商服務,鼓勵民眾多加利用。以下帶您快速瞭解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的資格、如何申請、費用與注意事項,並提供其他心理健康資源供民眾參考。 誰可以申請2025年諮商補助? 衛生福利部自113年8月1日至114年12月31日推出「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民眾心理諮商補助,方案說明如下: 對象:年滿15–45歲、有心理諮商需求者。 內容:補助3次「個別」心理諮商,每次諮商時間至少40分鐘,每次間隔7–30天。 期間:113/8/1–114/12/31。 合作機構:經衛生主管機關核准之醫療機構(設有精神科)、心理治療所、心理諮商所。可至官網查詢尚有名額之名單。 外籍人士具健保資格也可使用,諮商時需出示健保卡。 4步驟完成預約 1. 查詢:官網查詢合作機構與名額(https://sps.mohw.gov.tw/mhs) 點選官網左側圖示查詢可預約機構及地圖 2. 預約:直接聯繫合作機構完成預約 3. 準備:攜帶身分證 4. 諮商:依預約時間前往機構或進行遠距諮商 可以遠距諮商嗎? 可以。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副司長鄭淑心在回覆媒體詢問時指出,全台約200多家合作院所有提供遠距諮商服務。民眾可在衛福部公布的合作機構方案名單中,向個別機構查詢是否提供遠距諮商服務;不過,未滿18歲的青少年,則需至現場進行諮商。 諮商補助費用與相關規範 由於青壯世代方案補助的是每次的心理諮商費,不包含掛號費等行政規費,因此建議預約時可詢問是否需負擔額外行政費用。其他相關規範如下: 每人最多補助3次 為確保品質,自第一次諮商日算起三個月內應使用完畢;且任兩次諮商間隔需7~30天 臨時有事應及早通知機構並改期。若連續2次無故未到,機構可拒絕提供服務。 3次補助用完怎麼辦?還有其他心理健康資源嗎? 若三次諮商完仍有需求,可自費繼續諮商,或請合作機構媒合社區心理健康資源(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社區心理諮商服務據點)。 各縣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提供心理衛教宣導與心理健康服務 各縣市衛生局心理諮商服務據點:提供優惠或免費之心理諮商服務(看完整資訊) 1925安心專線:提供全年無休、24小時免付費之心理支持服務。 男性關懷專線 - 0800-013-999:自114年8月底起擴大服務範圍,不限特定議題,只要有心理困擾都能撥打專線,由專業人員提供協談並轉介資源。 「心快活」心理健康學習平台:提供多元心理健康議題之衛教資訊,鼓勵民眾瀏覽,提升心理健康識能。 「謝謝你跟我說」文字協談服務:提供對青少年族群具隱匿性及即時性的線上文字協談平台,增進青少年族群求助意願及管道。 Q&A | 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 用過「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還適用此次補助嗎? 可以。 第一次諮商完後,超過45歲還有補助嗎? 第一次使用諮商補助時符合年齡,後續第2、3次雖超過45歲,仍可繼續使用。 可以換機構或跨城市嗎? 可以。預約並不限戶籍或居住地,過程中也可更換諮商院所;但補助總次數以3次為上限,更換時請主動告知已使用的補助次數。 諮商過程會收集哪些資料? 為評估方案的成效並保障醫療權益,合作機構會蒐集必要之個人資料與心理健康量表(BSRS-5問卷),僅作本方案之用,並依個資法辦理資安維護。 15–17歲的青少年,需要家長同意嗎? 原則上建議應告知法定代理人,尊重其監護權;實務上心理師也會與法定代理人溝通。不過,若監護人決定不利未成年者之最佳利益且違反其意願,心理師仍應以兒少最佳利益為優先考量提供必要服務。

探索更多心理健康類別

看更多 心理健康 相關文章

情緒障礙

精神萎靡恐自殘!行屍症候群3個真相

行屍走肉是真的?有一種極罕見的疾病,叫做行屍症候群(Cotard’s Syndrome,或稱虛無妄想症後群),如名稱所述,病人雖然看似很健康,但他們卻相信自己已經死了,也有病例認為他們得著永生了。此病一般伴隨著重度憂鬱和精神性異常等症狀,且病患的狀況可能各不相同,以下是行屍症候群的3個真相。 (同場加映:深夜悲傷失眠~高功能憂鬱症纏著你嗎) 1. 症狀愈發嚴重 最後認不清自己 一開始,行屍症候群的症狀只是憂慮及疑病症(Hypochondriasis)的程度,並且人會容易陷入失眠(Insomnia)、常常感到疲倦、產生幻覺,同時對生活日常和周遭的事物失去興趣。當症狀愈來愈嚴重時,病人將開始表現出虛無主義(Nihilism)的思想,不論是對於世界,或是自己,他們都認定為不存在的東西。 有的病患會衍生出選擇性的虛無思想,像是覺得身體中的某個部位或器官消失,這會嚴重影響他們的生活,且可能因此而不再顧及身體衛生、不認得自己和別人的長相,以及有自殘或自殺的行為。 (同場加映:自殺徵兆不明顯?決意尋死只需10分鐘) 2. 精神病是關鍵 病因卻仍是謎 直到今天,行屍症候群的原因仍是個謎,但按照年齡的分層及精神狀態,它存在一些可能因素,包括精神性憂鬱(Mental depression)、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或稱雙極性情感疾患)、產後憂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解離症(Dissociative disorder,又稱多種人格障礙)、僵直症(Catatonia)等等。 此外,有的精神性狀態也會提高行屍症候群的風險,列舉如下: 偏頭痛(Migraines) 創傷性腦損傷(Traumatic Brain Injury,簡稱TBI) 腦瘤 失智症(Dementia) 癲癇(Epilepsy) 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中風(Stroke)。 3. 腦部就像植物人 電擊治療最有效 以一位病患的腦部掃描分析為例,比利時烈日大學(University of Liège)神經學教授史蒂芬勞里(Steven Laurey)指出,其腦部運作異常的低,接近植物人狀態(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因此,多數行屍症候群病例會以重度憂鬱的方式給予治療,其中電痙攣治療(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是最有效的方法,但其帶有副作用,包括肌肉痠痛、噁心,甚至失憶。 根據病人的狀況,醫師會給予不同的治療方式,但考量到病患的安全,一般會建議採用心理治療、 行為治療、情緒穩定劑、抗抑鬱劑,或其他抗精神性藥物。要有效地根治行屍症候群,請先找專業醫師確認病人的症狀,然後再商量最低風險的治療策略。 (同場加映:認知行為治療!改變慣性思維快又有效)


人際關係

社交聊天不冷場!5個地雷話題別踩

我們可能都曾遇過這種情況,在大家聊得很熱絡時,卻因為某人的一句話,讓場面降到了冰點,每個人就像被潑了冷水,面有難色。這時候往往需要高手來轉移話題,才能讓聊天得以繼續。一個人若不能察言觀色,挑選合宜、對方感興趣的話題聊,那只會破壞彼此的關係,以下舉出5個地雷話題,在不熟悉彼此情況下,請先聊別的話題吧! 1. 聊政治八卦如履薄冰 不用多說,拿政治來做話題的切入,只有以下兩個很直接的結果: 對方和你是一樣的政治傾向,很快地,彼此愈聊愈起勁。 對方和你是背對的政治立場,或是對政治完全無感,談話就此結束。 同樣的,八卦和說閒話也務必要避免,這也包含明星和公眾人物,尤其對才認識沒多久的朋友而言更是「自殺式行為」,因為我們不會知道對方願不願意迎合其觀點,舉例來說,你很討厭的一個人,可能對他而言,是他很憧憬的人,甚或是他認識的好朋友。此外,也要小心碰觸具有爭議性的議題,像是同婚、種族等議題,更不要藉此亂開玩笑,或許自以為的幽默,反而了冒犯對方。 2. 年齡長相千萬別評論 我們都曉得女生不喜歡被問及年齡,但其實不只是女生,對有些中老年人來說,年紀老邁是他們在意的癥結,若加上他們正處於低潮期,或事業感情不順,只會加倍讓他們更難過。因此,不用刻意問對方年齡,真誠交朋友即可。 另外,沒有人喜歡長相被評論,若真心覺得對方很帥、很美麗,表達的讚美也請誠懇。關於女生懷孕與體重問題,也建議別主動詢問,除非你們是很要好的朋友,不然只會讓對方感到奇怪和不舒服。 3. 談金錢聊家庭也小心 談錢傷感情,這句話也許說得沒錯,所有關於錢的問題,都不太適合用於聊天中,某種層面來說,它象徵了社會地位和價值觀,尤其是薪水和家庭收入,就算知道了彼此的經濟狀況,對於彼此的認識也不會因此而加深,反而會徒增比較和競爭感。 每個人對金錢的觀念各不相同,有的人重視榮華富貴,有的人卻視錢如糞土,覺得只要生活夠用就好,當聊起工作時,可以深入了解彼此在不同領域的學習,並儘量不要聊薪水的部分。 當涉及家庭的層面,它往往會有兩個面向,有的人從小有很美好的家庭,但有的人可能卻是經歷著辛苦的童年長大,包括像是家裡有人重病在身、親人意外離世等等,因此,這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欣然接受的話題。而且,家庭這個題目屬很隱私的分享題目,通常是情侶交往才會談及的話題,畢竟是要步入婚姻、組織家庭才需要了解,若僅止於泛泛之交還是小心別談。 4.  別大聊情史不自覺 講到感情,有些人一見面就不自覺開了這個話題,不但聊自己的,還頻頻問及他人隱私。事實上,關於情感的歷史,像是前男友或前女友的故事,建議向好友閨密訴說就好,對不熟朋友的感情,大多數人還是沒興趣知道,更別說是性愛,這不僅會破壞其美好印象,也會引起對方的害怕及反感。 5. 宗教生死觀常觸禁忌 宗教和信仰並非熱門的話題,對大部分的年輕人更是如此,對信仰不同的人來說,聊起來也不容易順遂,這部分話題很因人的價值觀而有所不同。此外,關乎「死」的話題絕對是禁止的,尤其在華人的傳統思想中,它代表了不吉利、沉重、負面的意思,也可能會喚起對方面對親人離世的傷痛記憶,別因為一時不小心說溜嘴,而破壞了彼此的友誼,相信這都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


人際關係

如何增進夫妻關係?教你4招帶你重燃愛火

剛陷入熱戀時,情侶的親密關係一定是熱情如火,但當感情發展穩定,進入結婚、生小孩後,相對於其他生活中的各種需求,性生活可能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然而,即使為了孩子或其他的人生目標而犧牲奉獻,但並不代表你必須放棄性生活,《Hello醫師》提供你4大撇步增進夫妻關係,讓你的婚姻生活能夠更加幸福! 1. 多溝通並用心傾聽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出版的《個性與社會心理學期刊》(Th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ical phychology) 發表的研究顯示,夫妻之間仍可找回當初的熱情、喚醒對彼此的慾望,重點如下: 雙方都必須發自內心,願意將時間投資在這段關係上 真誠地把自己的需求展示給對方 練習傾聽、感激與支持對方 你本身對伴侶所做的種種反應與行為舉止,都會透露出你是否做到上述的重點。 你可以透過與伴侶多聊天、溝通,來挽救性生活。由於沉默是所有夫妻關係的毒藥,坦承並用心傾聽自己與伴侶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若你的伴侶正在生氣,且不想當下跟你討論,那麼請給他們一些自己的空間,即使這會讓兩人的關係變得疏遠,也請不要催促對方,當你的伴侶有了所需的時間去好好思考時,2人可以隨時再回到這個話題上。 2. 記得多說「我愛你」 經歷長期生活,感情容易變淡,或變得把對方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因此,容易讓人忘了對彼此說出:「我愛你」,這就是你必須調整的部分,向伴侶表達你愛他不只是個浪漫的舉動而已,這也會讓你的伴侶明白你仍愛著他,且享受跟他在一起的時光;即使你不再像以前那樣需要性愛,但這並不會改變你對他的愛。 相信很多人都了解也認同,愛並不是只有性而已。兩人相處時的氛圍比性高潮要重要得多,多花一些時間探索開發彼此的身體,一起洗澡、悉心照顧他的頭髮和肌膚,這些舉動都會讓伴侶們重燃愛火。(推薦閱讀:無性婚姻有關係!夫妻想愛4招增激情) 3. 擁抱和親吻很重要 有時你需要的性愛頻率,可能與你的伴侶不同,但請別讓它成為2人之間的問題,建議找個你的伴侶心情好的適當時機,然後告訴他你的想法,透過努力溝通,一定可以找到最適合雙方的解決方案。擁抱和親吻對親密關係也很關鍵,就算你不想要性愛,還是可以像以前熱戀時一樣地擁抱並親吻你的伴侶吧!(推薦閱讀:超實用性愛技巧!專家教你破解愛愛 9 大地雷) 即使性是個難以啟齒的話題,但其實性生活對伴侶關係來說,比很多其他的事情重要,因此請別忽視它,要讓一件事情開花結果,需要平常生活時就得細心呵護,讓伴侶彼此保持熱情的最好方法,就是在乎它並好好經營! 4. 一起嘗試新事物 平時夫妻之間可能會因為工作忙碌,下班回家後筋疲力盡,沒有精力與對方聊天,自顧自地做自己的事,而忽略了與對方溝通交流的重要性;每週不斷重複一樣的生活模式,彼此的感情終究會歸於平淡。 建議各位可與伴侶討論,每週至少共同嘗試一件新事物或培養相同的嗜好。無論是規劃一日遊、參加舞蹈課、健身,還是固定幾天出去餐廳用餐,享受2人的甜蜜時光,都有助於增進彼此的感情,並減輕在日常生活中所累積的壓力。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過度換氣:定義、症狀、原因、治療與改善方式

過度換氣的定義過度換氣(Hyperventilation)意即頻率又快又深的呼吸,又稱過度呼吸,或超呼吸。通常健康的呼吸活動會在吸入與呼出的二氧化碳之間達到平衡,一旦過度換氣,呼出的二氧化碳量就會大於吸入的量,導致體內二氧化碳濃度快速降低,破壞體內平衡。而體內低濃度的二氧化碳,會導致供應腦血流的血管變窄,減少腦血流供應,發生頭暈及手指發麻等症狀,嚴重的過度換氣甚至會使人喪失意識。 對某些人來說,過度換氣不常見,僅是遭遇壓力或恐懼的偶發性驚恐反應。但對有過度換氣症候群(Hyperventilation syndrome)的人來說,過度換氣的現象會因為情緒狀態起伏(例如憂鬱、焦慮或憤怒),而頻繁發作。若需要更多資訊,請與醫師討論。 過度換氣的症狀過度換氣的症狀包括: 感到焦慮、緊張或緊繃。 頻繁嘆氣或打呵欠。 心跳加速,心臟好要跳出來。 頭重腳輕、暈眩、重心不穩。 手、腳及嘴巴周邊感到麻木或刺痛。 胸悶,胸口感到壓迫或疼痛。 下列是較少發生,且可能較不明顯的其他症狀,不過仍然與過度換氣有關: 頭痛。 放屁、脹氣、打嗝。 抽搐。 冒汗。 視力變化,如視力模糊或視野狹隘。 注意力或記憶出問題。 失去意識、昏倒。 以上可能沒有列出所有症狀,若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 若出現上述症狀、反覆出現上述症狀,或對症狀有任何疑惑,請諮詢醫師。每個人的身體反應都不太一樣,建議與醫師討論,以獲得最妥善的照顧。此外,過度換氣可能十分嚴重,症狀持續20-30分鐘,若出現下列症狀,請群求醫療協助: 第1次過度換氣發作。 即便嘗試居家療法,過度換氣的症狀仍然持續惡化。 疼痛。 發燒。 出血。 過度換氣的原因諸多因素都可能造成過度換氣,最常見的原因是焦慮、驚恐、緊張或壓力,通常會以恐慌症的形式發作。其他可能導致的因素包含: 出血 使用興奮劑 用藥過量,如過量服用阿斯匹靈(Aspirin)。 嚴重疼痛。 懷孕。 肺部感染或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或氣喘(Asthma)。 心臟疾病,如心臟病發作。 糖尿病酮酸中毒,即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併發症。 頭部受傷。 前往海拔超過1800公尺的地區。 罹患過度換氣症候群。 下列危及性命的問題也可能造成過度換氣:心臟問題、肺部問題、神經系統問題、感染、肝病、藥物交互作用或藥物中毒。 過度換氣的診斷與治療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隨時諮詢醫師。 醫師將會快速檢查患者的呼吸與循環系統,若對生命沒有立即威脅,醫師將詢問病史,並進行身體檢查,並排出各個可能的原因。檢查時,醫師可能會替患者實施靜脈注射,並在評估過程中連接監控設備。下列是醫師可能進行的檢查: 動脈血檢查等其他血液檢查 胸部X光 肺部灌流或通氣掃描 胸部電腦斷層掃描 心電圖 若醫師懷疑患者不單純是罹患過度換氣症候群,而可能有更嚴重的疾病,醫師可能會建議住院治療,以進一步檢查與觀察。 如何治療過度換氣? 若過度換氣急性發作,保持冷靜十分重要。若有人在旁邊引導,較能幫助呼吸頻率緩和下來。發作期間的治療目標也是試著降低呼吸頻率,以增加體內的二氧化碳的濃度。 居家照護 噘嘴式呼吸。 慢慢將氣吐入紙袋或呈杯狀的雙手,並只從紙袋或手心呼吸一下。 嘗試將氣吸入腹部(橫膈膜),而不是只吸到胸腔。 屏住呼吸,維持10-15秒。 吸一大口氣,閉住2~3秒再吐掉,並重複幾次。 閉上嘴巴並交替鼻孔呼吸,直到呼吸恢復正常。 有些人可能會發現進行劇烈運動時(如快走或慢跑),使用鼻子吸氣、吐氣,能改善過度換氣的情形。 減少壓力 若患有過度換氣症候群,且處於焦慮或壓力的狀態,就可能需要尋求心理師的幫助,或學習紓壓以及呼吸技巧。 針灸治療 針灸能有效治療過度換氣症候群,是一種中醫替代療法,有助於透過減輕焦慮來減緩過度換氣的嚴重程度。 藥物治療 根據嚴重程度,醫師可能會開立處方藥物,可能的藥物如下: 阿普唑侖(Alprazolam,商品名:贊安諾Xanax) 多慮平(Doxepin,商品名:Silenor) 帕羅西汀(Paroxetine,商品名:克憂果Paxil) 改善過度換氣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下列生活調整及居家療法可能有助於改善過度換氣: 冥想。 交替使用鼻子、腹式呼吸及全呼吸法。 鍛鍊身心,如太極拳、瑜伽或氣功。 定期運動,包含跑步、走路、騎自行車等活動。 若過度換氣,請保持冷靜,並練習上述呼吸法,使呼吸漸漸平緩,並看醫師追蹤病情。過度換氣不是不治之症,可能是因為身體已出現一些潛在的健康問題,才會發作,醫師可以幫助找到問題的根源,並尋找適合的治療方式。若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最妥善的照護。


壓力管理

Me Time了嗎?安靜獨處20分鐘超關鍵

我們生活中,充斥著各式各樣的繁雜聲音,從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耳朵及頭腦似乎總是在工作,絲毫沒有安靜休息的時間。而隨著愈來愈多人開始接觸瑜伽和冥想,人慢慢意識到安靜獨處的重要性,因此也就有了「Quiet Time(安靜時光)」、「Me Time(獨處時光)」等概念。對此,以下將列出安靜時光的2大關鍵,讓身心靈可以在休息中得到滿足。 1天安靜20分鐘排除干擾 人為什麼要有安靜的時間呢?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們的身體需要,這也是醫療機構禁止吵鬧喧嘩的原因,若配合冥想治療,更能幫助緩解疼痛。美國紐約大學郎格尼醫學中心(NYU Langone Medical Center)心理學家邦妮馬克斯(Bonnie Marks)表示,正念(Mindfulness)對健康老化很重要,建議1天安靜20分鐘,並定一個固定的時間,早晨或中午都是很好的時段。 由於現在的人長期處於高壓力的環境下,以至於我們在思想上容易變得疲乏,若沒有一個安靜的時間,人的注意力就會下降,造成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隨之減弱。因此,懂得排除加重腦部負擔的干擾源就是關鍵了,依照注意力恢復理論(Attention Restorative Theory,簡稱ART)的闡述,人在相較安靜的環境下,腦部可以自行修復其認知系統,因為這時候它所需要負荷的壓力是低的。 安靜提升神經生成變開朗 根據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Duk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腦成像與分析中心的研究,完全的安靜能大大提升腦部海馬體(Hippocampus)的神經增生(Neurogenesis),這不但可以幫助學習及記憶力,還能改善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和憂鬱(Depression)症狀。 人在安靜的狀態下,腦部會自動切換成既定的一套系統,它讓我們可以進入潛意識中,因此人會放空、自我冥想,同時在思想和情感上也比較能同理人。您會發現,當專注在安靜的氛圍中,頭腦會更加清醒,更知道事情的先後秩序,較不容易手忙腳亂,因為多了時間思考和省察。 此外,安靜能幫助沉澱一天發生的所有事情,包括好或不好的感受,我們不是機器人,而是富有情感的活人,建議睡前利用5~10分鐘的時間,細細思想值得感恩的事物,相信人也會變得更樂觀開朗。


情緒障礙

裝沒事就是有事?高功能憂鬱症是什麼?6大潛在特徵要注意

現代人生活及工作壓力大,有時縱然「心有千千結」,外表卻總是假裝正常;在憂鬱症(Depression)患者中,高功能憂鬱症(High-functioning depression)雖非正式診斷,也不是臨床疾病術語,但許多現代人在生活上表現正常,也有不錯的工作成就,卻可能已出現一些持續性行為,連自己都不易察覺。讓《Hello醫師》帶您了解什麼是「高功能憂鬱症」?有哪6大特徵要特別注意。 什麼是高功能憂鬱症 高功能憂鬱症屬於「非典型」的憂鬱症用詞。在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DSM-5-TR)中,僅出現「持續性憂鬱症(Persistent depressive disorder, PDD),即綜合輕度憂鬱症(Dysthymia,又稱低落性情感疾患)及慢性重度憂鬱症(chronic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有專家將「高功能憂鬱症」行為,解讀為屬於「持續性憂鬱症」,但並未獲得普遍認同,甚至認為會誤導民眾。 雖然「高功能憂鬱症」目前未被公認為臨床疾病診斷及正式專業術語,仍被部分專家視為有助於描述人們「每天與情緒低落共存,但日常生活仍照舊未受影響」的行為;其重點在於「高功能」,也就是說,雖然可能有「憂鬱症」症狀,但在生活、家庭或工作上,都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盡力而為。 不過,「高功能憂鬱症」的行為特徵,可能因人而異;以下列出可能的6種潛在特徵: 高功能憂鬱症的6種潛在特徵 1. 經常拒絕社交邀約 美國肯塔基州綜合護理中心(Mountain Comprehensive Care Center)的精神科醫師傑森・斯坦伯(Jason Stamper)表示,罹患高功能憂鬱症的人仍可以正常上班、與人互動,但下班後,他們可能會拒絕和朋友一起逛街。某種程度上,他們傾向孤立,並維持有點距離的人際關係。 2. 伴隨健康問題 心理常可能影響生理,生理也可能反過來影響心理,兩者具相關性;所以身體潛藏的生理疾病,也可能引起憂鬱症。美國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綜合憂鬱症中心的臨床醫師蜜雪兒・里巴(Michelle Riba)表示,有些併發(Co-Occurring)的醫療狀況 ,例如糖尿病(Diabetes)或癌症(Cancer)等,可能造成壓力並進而導致憂鬱症,而另一方面,憂鬱又會降低免疫力(Immunity),使人更容易生病。 3. 睡眠習慣改變 無論您是難以入睡、經常整夜失眠或有嗜睡問題,都可能是憂鬱症的一種警訊,而且睡不好的話,還會讓症狀更劇烈。美國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的精神病學教授卡羅爾・蘭道(Carol Landau)表示,良好的睡眠品質是心理健康的關鍵。 4. 擔心或焦慮 說到憂鬱,我們通常會和悲傷做連結,以至於忽略另一種也很有關係的情感:焦慮。大多數人認為焦慮的表現可能是恐懼,但斯坦伯醫師表示,其實焦慮會以多種方式表現出來,例如,精神上感到不安、混淆(Confusion)或甚至有肚子不舒服的情況。 5. 重視工作的A型人格者 經濟狀況良好且受過教育的人,也會罹患高功能憂鬱症。斯坦伯醫師表示,「高功能憂鬱症」族群往往受過高等教育,且有不錯的工作,但縱使有高學歷或富裕的身家背景,他們在工作上往往承受巨大的壓力;其實,花太多時間在工作上,也是一種增加憂鬱症風險的生活習慣。 6. 對某物依賴或上癮 蘭道教授表示,如果感到悲傷、孤獨或出現其他心理不舒服的感受時,可能會藉由飲酒來麻痺這些負面感受;其實,飲酒過量不僅對身體不好,也可能已有物質濫用成癮(Substance abuse)的風險,需要從更多層面進行治療。若人們開始對某種物質上癮,特別是毒品和酒精,更容易加重憂鬱、焦慮和睡眠問題症狀,進而更削弱我們對抗這些心理疾病的能力。 如何確認自己是否有高功能憂鬱症 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Icahn School of Medicine)的心理學家邁克爾・西爾弗曼(Michael E. Silverman)表示,如何判斷是否罹患高功能憂鬱症,取決於個人如何定義,因此不一定要臨床介入,或像重度憂鬱症需要正式診斷。 相較之下,重度憂鬱症是一種正式的精神疾患(Psychiatric disorder),專家會依照臨床指引,為病人開藥治療或採取適合的治療方式,但並不代表心理治療對高功能憂鬱症無效;如果你符合上述特徵,或時常覺得沮喪、悲傷,建議應尋求心理諮商師的協助。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成癮

物質濫用和上癮

物質濫用和上癮的定義物質濫用(Substance abuse)又稱藥物濫用,是當人不顧後果使用對身體有害的物質,如藥物、酒精、毒品等,所稱的現象;而會影響心理和精神狀況的物質,如酒精和娛樂性毒品等非法藥物,若過度使用,就會造成上癮(Addiction),並衍生出許多生理、社會、精神甚至犯罪方面的負面問題。 物質濫用和上癮有多常見 物質濫用和上癮十分常見,但可透過控制風險因素降低發生的機率,請諮詢醫師了解更多資訊。 物質濫用和上癮的症狀物質濫用和上癮的症狀如下,不過有些症狀未被列出,若有疑問請諮詢醫師。 使用的物質具危險性,或藥效發作時會讓人處於危險。 所用物質會讓人觸法。 人際關係出問題。 對該物質的劑量耐受性(Tolerance)愈來愈高。 一段時間沒使用時會出現戒斷症狀,並會繼續使用該物質,以得到舒緩的效果。 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 明知有害,卻仍持續使用。 生活完全繞著讓人上癮的物質打轉。 不再從事以前喜歡的活動,或社交退縮。 什麼時候要看醫師 若有上述症狀或任何疑問,都請就醫。每個人的身體都不同,跟醫師討論才能找到最適合的解決方案。 物質濫用和上癮的原因造成物質濫用的原因很多,像香菸和酒精,是最多人從青少年甚至童年時期,就開始使用的有害物質。研究顯示,早期童年缺乏家庭關愛、適當照料和父母依附感的小孩,日後會有較高的機率產生物質濫用和上癮的現象。若父母或照護者自己就有物質濫用的問題,那小孩長大後,也會更容易重蹈覆轍。 此外,小孩的社交圈也會影響日後物質濫用和上癮的情形。例如有些人可能會因為想融入特定團體,或克服害羞的個性,但因本身缺乏健康的社交因應能力,而選擇嗑藥、喝酒、抽菸等,來博取同儕的認同。而不管大人小孩,當許多人面臨分手、喪偶、受虐等問題帶來的精神壓力時,如果缺發健康的因應能力,也有可能轉向毒品或酒精等物質取得慰藉,並誤入濫用和上癮的歧途。 物質濫用和上癮的風險因素物質濫用和上癮的風險因素包括: 社交關係。 壓抑性格。 毫無預警襲來的生活問題。 期望生活的空洞能被填補,或有重大的需要無法被滿足。 身邊有人有物質濫用和上癮的情形。 有心理或精神方面的問題。   物質濫用和上癮的診斷與治療本文資訊不能用於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請諮詢醫師取得正確的診斷與治療。 如何診斷物質濫用和上癮 醫師可能會參考《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5》(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5),來診斷患者是否又上癮的情形。 如何治療物質濫用和上癮 治療的方法會因人和所接觸的物質而異,例如行為治療可以幫助患者應付對物質的渴望,以及學習避免復發的方法。有時醫師也可能開立其他藥物,為患者減輕戒斷症狀的痛苦和對物質的渴望。而很多時候,會濫用物質的人也會有一些心理方面的問題,因此需要同時接受治療和諮商,才能改善物質濫用的問題。 雖然大部分的物質濫用者,都自認有能力可以靠自己成功戒斷,但多數人嘗試過後,其實都做不到。這是因為根據研究,長期濫用物質會改變大腦的功能,讓人更容易屈服於想用藥的衝動之下。而他們對物質的渴望,並不會因為停止使用而消失,所以在戒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防止患者復發。 物質濫用和上癮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下列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可能有助於應對物質濫用和上癮: 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 戒菸戒酒 運動 維持健康均衡的飲食 保持社交生活和社會連結 察覺壓力的存在和它的來源 經常與親友等親近的人分享心事 若有問題請諮詢醫師,以瞭解最適合您的解決方法。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複雜性悲傷

複雜性悲傷的定義失去摯愛是一件很痛苦,卻十分常見的事。一般人遇到這種情形,通常會經歷一段時間的悲傷、麻木,甚至罪惡和憤怒。不過這些感覺通常會隨著時間消逝,讓人得以走出傷痛。 但是當失去的感覺不管過多久,都沒有改善,卻一直讓人感到很無力,就叫複雜性悲傷(Complicated grief),或持續複雜哀慟疾患(Persistent complex bereavement disorder),會讓人陷在痛苦的情緒裡面很久,且感覺很強烈,使之無法重拾原有的生活。 每個人經歷傷痛的過程都不同,但如果過了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走出以下1種或多種困難,就屬於複雜性悲傷,並可能需要靠專業協助,才能使內心恢復平靜: 接受失去的現實 允許自己感受失去帶來的痛苦 適應失去摯愛後的生活 建立和維持人際關係 複雜性悲傷有多常見 請與醫師討論可能的原因。 複雜性悲傷的症狀常見的複雜性悲傷症狀有: 想到摯愛時會感到強烈的悲傷和痛苦 除了摯愛的失去,不太會關注其他事情 極力避免會讓人想起摯愛的事物,或對能讓人想起摯愛的事物過度執著 對失去的摯愛有強烈的渴望和思念 有困難接受死亡 感到麻木或抽離 對失去充滿怨懟 覺得人生了無新意 易怒、煩躁 無法信任別人 不再能享受人生,或無法回想和摯愛有關的美好回憶 在失去摯愛後的幾個月內,經歷上述現象都是正常的,但當這些症狀始終無法消失,甚至變嚴重,就屬於複雜性悲傷。另外,以上可能並未包含所有症狀,若有問題請諮詢醫師。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出現上述症狀或有任何疑問時,請諮詢醫師。每個人的身體都不同,諮詢醫師才能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 複雜性悲傷的原因複雜性悲傷通常是因摯愛過世而引起的,如果很親近的家人或配偶突然逝世,就可能會讓人很難接受,並一直傷心好幾年,以致影響個人的人際和工作關係。複雜性悲傷通不像憂鬱症(Depression),會有生理上的致病原因,例如基因、體內化學平衡、個性或環境。 複雜性悲傷的風險因素複雜性悲傷的眾多風險因素如下: 摯愛意外地或暴力地死亡,例如經歷車禍、謀殺或自殺 喪子 和死去的人有非常親密或依賴的關係 缺乏支持系統或能給予支持的朋友 有憂鬱症或其他心理問題的疾病史 有童年創傷,例如被虐待或拋棄 對人生的改變缺乏抗壓力和適應力 有其他重大的生活壓力來源 複雜性悲傷的診斷與治療此篇文章並不代表任何醫療建議,請務必諮詢醫師以獲得進一步資訊。 複雜性悲傷如何診斷 經歷悲傷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不一樣的過程,因此複雜性悲傷很難確診,目前心理醫學界對症狀持續多久才算確診,也沒有一致的標準。有些醫師會在患者失去摯愛後的幾個月,發現症狀沒有減緩後確診;有些醫師則會在患者症狀出現超過6個月,並發現症狀有持續且強烈的現象時確診。 另外,複雜性悲傷跟重度憂鬱症(Major depression)之間有許多相似之處,有時甚至會同時出現,因此得到正確的診斷很重要。以下是醫師可能用來診斷複雜性悲傷的標準: 過世的人和患者十分親近 悲傷的症狀過一陣子仍沒有明顯減緩的徵兆 悲傷的狀況嚴重影響到患者正常生活的能力 複雜性悲傷如何治療 醫療人員會根據患者的症狀,決定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有時可以治療此症,其方法與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類似。患者可以透過這種治療方式得到以下助益: 認識關於悲傷的反應以及複雜性悲傷的症狀、適應失去的能力,並重新定義人生目標。 和失去的摯愛展開假想對話,透過重述經歷死亡的過程,讓自己不要對關於摯愛的想法和畫面感到那麼心疼和痛苦。 探索和處理情緒。 增進自己應對傷痛的能力。 減少怪罪和罪惡的感覺。 藥物 目前還沒有很多關於複雜性悲傷治療藥物的研究,但對同時經歷憂鬱症的人來說,服用抗憂鬱藥或許會對病情有幫助。 複雜性悲傷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以下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或許能幫助患者應對複雜性悲傷: 遵守醫療計畫,定期進行心理治療或服藥。 多運動,因為可以減緩憂鬱、壓力和焦慮,並幫助轉移注意力。 好好照顧自己,讓自己有足夠的休息,維持健康的飲食,並不要用毒品、酒精等物來紓壓。 訓練自己對抗壓力、管理壓力的能力,不要讓自己陷入憂鬱、暴食等不健康負面情緒和行為中。 和自己信任的人保持聯絡,不要孤立自己,需要時才有人給予支持。 事先規劃特殊節日的度過方法,找到一個能讓人無憂的慶祝方法,因為節慶、紀念日等重要節日,特別容易勾起對摯愛的痛苦回憶。 學習新事物,例如煮飯、理財等,特別當您是那種對摯愛很依賴的人。過程中可以向親友尋求協助,或報名相關課程。 加入支持團體,雖然您可能不會想在失去摯愛後馬上加入,但或許能讓您在那裡找到同病相憐相惜的對象,並發展出別具意義的人際關係。 若有任何問題請諮詢醫師,並找出最適合您的治療方式。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急性壓力反應

急性壓力反應的定義特殊壓力事件發生後引發的某些症狀,就稱為急性壓力反應(Acute stress reaction)。「急性」表示這樣的症狀發作快速,但一般不會持續太久,而引發這種狀況的事件通常非常嚴重,例如嚴重的意外、突然喪失至親或其他創傷事件等。 除此之外,路上的交通事故每年都會導致許多傷亡人口,這類非預期事故也會對人造成直接或間接影響。急性壓力反應也可能是性侵或家暴案件的後果。 急性壓力反應有多常見 更進一步資訊請與醫師討論。 急性壓力反應的症狀急性壓力反應的症狀通常會在壓力事件後幾分鐘或幾小時內發作。一般很快就會穩定下來,不過有時候也會持許幾天或數週。下列為急性壓力反應的可能症狀: 焦慮、情緒低落、易受刺激、情緒起伏、睡眠品質不佳、不易專心、想獨處等心理症狀。 夢境一再重複或回憶重現(Flashback),這些畫面帶有侵入性且令人不悅。 避開會引發回憶的事物,如避開人、對話或其他情況,因為這些事物會引起痛苦和焦慮。 莽撞或具有攻擊性的行為,有自我毀滅的特性。 感覺麻木或抽離感。 生理症狀可能有: 心悸 噁心 胸痛 頭痛 腹痛 呼吸困難 可能有些症狀未列出。若對症狀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若有上述任何徵兆或症狀,亦或是有任何問題,請諮詢醫師。每個人的身體反應各有不同,請與醫師討論最適合您的治療方式。 急性壓力反應的原因急性壓力反應通常由下列因素導致: 嚴重意外 突然喪親 創傷事件 交通事故 性侵 家暴 急性壓力反應的風險因素具下列經驗的人會有罹患急性壓力反應的風險: 經歷恐怖攻擊事件 經歷重大災害 經歷戰爭 軍人也有更高的風險會發生急性壓力反應 急性壓力反應的診斷和治療這裡提供的資訊無法作為任何醫療建議的替代方案。更多資訊請諮詢醫師。 如何診斷急性壓力反應 更進一步資訊請諮詢醫師。 如何治療急性壓力反應 急性壓力反應也可能不需要任何治療,因為通常隨著壓力事件結束且有好好處理的話,症狀就會消失。不過了解造成症狀的原因,並和朋友或家庭成員討論壓力來源也許會有幫助。不過有些人有的症狀可能較嚴重,或會導致長期的症狀,這時下列3種方式可能有幫助: 1.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CBT) 認知行為治療是一種透過聊天來進行的療法,這種治療方式會使用某些思考方式可能引發或強化的特定心理健康問題為基礎。治療師會幫助您了解自己當前的思考模式,並找出所有具傷害性、沒有幫助以及錯誤的認知或想法。 這個治療方式目標是改變您的思考方式,避開這些想法並協助您建立更實際且更有幫助的思考模式。用來治療急性壓力反應的認知行為治療又稱為以創傷為焦點之認知行為治療(Trauma-focused CBT)。 2. 心理諮商 若症狀持續或很嚴重的話,心理諮商可能是個選擇。心理諮商能幫助您探索自己面對壓力和壓力症狀的方式。心理諮商一般由當地醫療單位提供,不過有些慈善團體提供線上資源和生命專線諮商(Helpline)的方式,也很有幫助。 3. 藥物 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Beta-blocker):是一種能幫助舒緩因壓力荷爾蒙引發身體症狀的藥物。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不具成癮性,不是鎮定劑(Tranquilizer),也不會導致頭暈或影響表現,平時若需要時可以使用。 地西泮(Diazepam):是一種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鎮定劑。一般很少使用,通常會只會在特殊案例下短期使用。這是一種具成癮性的藥物,而且會在使用後幾天效果就不再明顯。 急性壓力反應的生活調整和居家療法若有任何問題請與醫師討論最適合您的治療方式。


成癮

毒品可分幾級?吸食後會產生哪些後遺症?介紹毒品與物質濫用在台灣狀況

根據聯合國毒品與犯罪中心(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簡稱UNODC)於2019年6月發布的《2019年世界毒品報告》(World Drug Report 2019)指出,全球的吸毒狀況加劇,毒品對健康的危害比我們想得更嚴重,目前全球有藥物濫用問題的人數達3千5百萬人,2017年時估計吸過毒的人達2.7億,其中15~64歲的人口中,約5.5%的人在前1年吸過毒。 根據英國劍橋大學成立的世界數據資料庫平台(Our World in Data),在2017年做的統計,在台灣,物質濫用(Substance abuse),包括過度使用酒精、鴉片類毒品及藥物和其他毒品,直接導致了954人死亡,間接導致死亡的人數想必更加龐大。 毒品在世界各地都是一大問題,不只有台灣,許多國家都嚴格禁止毒品的使用;不論攜帶或吸食都屬於違法行為,《Hello醫師》以下將帶大家深入了解各種毒品的類型、分級,以及人體在吸毒後可能會產生的8種後遺症。 毒品和成癮物質分4類 毒品和一些藥物,都會對大腦的中樞神經產生影響,但其作用不盡相同,因此分成以下4類: 中樞神經抑制劑(Depressants,又稱鎮靜劑):一般用途為鎮靜或麻醉,能減緩或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讓腦部的訊息傳遞變慢,少量的抑制劑會讓人感覺放鬆、較無拘束。然而,若大量使用則會導致嘔吐、意識不清、甚至死亡。(延伸閱讀:用不好變毒品!麻醉止痛藥使用與分類) 此外,中樞神經抑制劑還會讓你更難以專心、反應變慢,甚至無法反應,所以服用抑制劑的人必須避免操作重機具、開車。幾種常見的抑制劑有酒精、大麻、鴉片類藥物(例如海洛因、嗎啡)、苯二氮平類(例如安眠藥)。 中樞神經興奮劑(Stimulants):和抑制劑相反,興奮劑會刺激中樞神經系統,能使腦部訊息傳遞加速,使人感到更有警覺心和自信,同時心跳加快,血壓體溫上升,食慾減退、易怒、失眠,大量服用可能產生焦慮、恐慌、癲癇發作、胃痛、妄想等症狀。咖啡因、尼古丁、安非他命、古柯鹼,都是興奮劑的一種。 中樞神經迷幻劑(Hallucinogens,又稱迷幻藥):會扭曲現實、令人產生幻覺,甚至幻聽,情緒異常興奮、緊咬牙關、恐慌、妄想、胃部不適及嘔吐等症狀。K他命、一粒沙、天使塵(PCP)、蘑菇(Psilocybine)、大麻,皆屬於迷幻藥的一種。 吸入性濫用物質:例如吸食強力膠或有機溶劑,這種吸食行為被稱為「煉丹」。另外還有吸笑氣(Nitrous oxide,學名為氧化亞氮)、使用含亞硝酸酯類(Nitrites)成分的物品等。 不只毒品,菸酒咖啡因也會上癮 容易成癮的性質,再加上對人體的危害,讓這些藥物和有毒物質,被稱為「毒品」,不過根據以上的分類,我們可以發現,這些物質不乏安眠、麻醉藥物、香菸中的尼古丁,甚至是酒精及咖啡因也都對大腦有相當的影響,這些物質若是濫用,也很容易像毒品一樣成癮,對健康產生相當危害。因此,除了戒菸,飲酒或喝咖啡也都應適量,以免上癮。(推薦閱讀:壓力大來根菸好嗎?女性抽菸的動機與健康危害) 常見的毒品依法分為4級 根據台灣《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毒品分為四個等級有數百種,以下列舉較常見的毒品種類: 第1級:海洛因(Heroin,俗稱白粉)、嗎啡(Morphine)、鴉片(Opium)、古柯鹼(Cocaine)及其相類製品。 第2級:罌粟(Opium poppy)、大麻類的例如大麻(Marihuana)、安非他命(Amphetamine)、搖頭丸(為俗稱,主成分為MDMA,學名為亞甲二氧甲基苯丙胺)、一粒沙(LSD,學名為麥角二乙胺),其他俗稱還有搖腳丸、加州陽光、Elisa等。 第3級:FM2(俗稱約會強暴丸,Flunitrazepam,學名為氟硝西泮),通常製劑每顆為兩毫克。另有小白板(為俗稱,Triazolam,學名為三唑他)、K他命(為俗稱,Ketamine,又稱愷他命、K粉)、一粒眠(為俗稱,Nimetazepam,學名為硝甲西泮或硝甲氮平,又稱紅豆、K他命五號)等。 第4級:蝴蝶片(為俗稱,Alprazolam,學名為阿普唑他)、安定(為俗稱,Diazepam,學名為二氮平,又稱煩寧) 等。 長期使用毒品,對健康造成的危害是很難回復的,例如常見的警語:「拉K一時,尿布一世。」K他命(Ketamine),除了是毒品濫用的前3名,也是在台灣青少年間最氾濫的毒品之一。 吸食毒品後的8種常見後遺症 毒品除了會導致長期成癮、難以戒斷外,在吸食後,短時間內也會嚴重影響身心狀況,嚴重還可能直接死亡,以下8種為吸食毒品後容易出現的後遺症: 睡眠減少或睡眠習慣改變。 食慾不振。 多話、情緒不安。 反應過度激烈。 精神常處於緊張、亢奮。 妄想及行為暴躁、血壓上升。 意識模糊不集中或精神恍惚。 嚴重者會精神分裂並致死。 台灣毒品及藥物濫用問題有些仍無法可管 根據法務部進行的《台灣毒品盛行率之比較研究》指出,2012 年全球毒品盛行率約為 5.2%,台灣約為 1.29%。台灣各類毒品的盛行率,除搖頭丸略高於平均值外,其它毒品盛行率均低於全球,台灣的毒品問題雖然看似無國外嚴重,但民眾切勿掉以輕心,因為除了常見毒品外,安眠藥及其他藥物的濫用,也是一大問題。 而且根據報導,目前聯合國揭示的新興毒品有971種,預計2019年底將會破千,而國內新興毒品只有列管348種,代表有600多種的藥物和毒品濫用,在台灣仍無法可管,因此,除了立法更需要努力外,讓民眾對藥物和反毒的知識普及,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少一份毒品,多一分健康;吸毒一時,終身危害。 ※ 戒毒諮詢專線:0800-770-885(0800-請請您-幫幫我) ※ 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