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談到健康,不能只顧生理而忽略心理。影響全人類的三大疾病,憂鬱症名列第二,僅次於心血管疾病,而心理健康卻常常被忽略。在這個類別,你可以認識各種心理狀態和問題、影響心理健康的風險因素,以及心理治療的方式。

基礎知識

心理健康

運動員壓力有多大?焦慮症狀分2種:不只手抖,還可能呼吸困難

台灣選手在2024巴黎奧運勇奪兩面金牌,除了「麟洋配」李洋、王齊麟在羽球男雙決賽中擊敗中國,創下奧運史上首次男雙羽球連霸紀錄,「台灣拳后」林郁婷也在拳擊57公斤級決賽中,頂住壓力,勇奪台灣首面拳擊金牌。 在男雙羽球決賽中,雙方你來我往,分數互有領先,讓觀眾看得心跳加速;其實,不只是球迷,在比賽過程中,也可看到選手們臉上難免會因失分而有情緒起伏。 在接受賽後採訪時,王齊麟也坦言:「第一局我很緊張,因為我很想拿下這場比賽,所以表現不如平常;好在隊友李洋表現得穩定,他也一直給我信心,後方教練也一直鼓勵我;因此,在第三局時,我成功用戰術取得優勢。」 運動員在激烈賽事中面對的壓力,不只來自對自我的要求,也來自球迷、教練的期待,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一般人可能很難想像。究竟運動員壓力有多大?比賽時,他們心裡在想什麼?生理可能出現哪些焦慮症狀?《Hello醫師》為您深入解析! 運動員壓力大恐出現「運動競賽焦慮症」 運動競賽焦慮症的原文為「Sports Performance Anxiety」,也稱「Sports Anxiety」或「Competitive Anxiety」,指運動員因為龐大的心理壓力,出現生理或心理方面的症狀,進而影響比賽表現;據研究指出,約30~60%的運動員都曾發生過運動競賽焦慮症。 運動競賽焦慮症的表現分2種 生理症狀 身體顫抖:例如手抖而無法緊握球具,或腳不自覺顫抖等。 手汗過度分泌:這也是運動員在場上經常擦拭手汗的原因。 心跳加速:因為腎上腺素而導致心跳加快。 呼吸急促:因為緊張而導致呼吸急促,嚴重時,甚至可能感到缺氧或無法呼吸。 肌肉緊繃:身體肌肉因為緊繃而疼痛,有時也會造成頭痛、頭暈。 腹痛、胃痙攣:因為過度緊張而刺激腸胃,造成腹痛或內急。 心理症狀 對輸掉比賽產生強烈恐懼感:思緒不斷專注在「輸掉比賽怎麼辦?」「會不會輸掉比賽?」等念頭上,有時也會過度推想輸掉比賽後,可能發生的負面情境,例如讓親友失望、被他人嘲笑等。 注意力分散:比賽時,注意力過度專注在其他事物上,例如對手的言行舉止或特定動作,或是教練、親友及周邊觀眾的反應。 自信心降低:出現自我懷疑,覺得自己的能力不足、不會取勝。 出現情緒問題:朝對手或隊友憤怒大叫,或產生肢體衝突。 運動競賽焦慮症的原因複雜 運動競賽焦慮症的主因為「壓力」,但運動員的壓力會隨許多因素而有變化,例如: 不同類型的運動 不同規模的運動比賽 運動員本身的個性、訓練、心理素質或團隊關係 以下介紹6點較常見的壓力因素: 運動員的自我認可:頂尖的運動員多經常必須為運動付出一切,外界也多以「運動員」的身分來看待他們,因此,運動員有時會將勝負與自我身分的認可做連結,認為「輸了比賽,自己什麼也不是」。 年紀:據研究統計,青少年比成人更容易有運動競賽焦慮症,也更常出現相關症狀。 經驗:經驗愈豐富的運動選手,通常抗壓性愈高,愈不容易出現焦慮症狀;相較於此,經驗或年資較少的運動員,壓力通常較大。 比賽規模:愈大型的比賽所產生的壓力愈大;2021年,曾奪下4面體操金牌的美國知名選手西蒙拜爾斯(Simone Biles)即因為長年的心理壓力,退出當年的東京奧運。 主、客場:選手在自家的賽場比賽有主場優勢,因為對場地更熟悉,也更適應環境與天氣,因此壓力會比較小;反之,若在客場比賽,選手壓力就會比較大。 個人賽、團體賽:個人賽時,選手須獨自背負勝負與所有的心理壓力,因此壓力往往較大;團體賽中,隊員可互相支持與打氣,一起承擔壓力,就如前文所引述王齊麟的話,「在賽程中,林洋不斷支持我,給我信心」。 運動員如何應對壓力? 壓力雖可能影響運動員的表現,但適度的壓力並非壞事,對許多頂尖的運動員來說,適度的緊張感,反倒是身體已經做好應戰準備的表現。 不同運動員應對壓力的方式皆不一樣,有些選手有獨特的賽前儀式,有些選手會冥想或自我對話;此外,在訓練時,模擬實際比賽的狀況,或持續增加訓練的難度也有助於減輕壓力。 然而,有時即使是經歷過嚴苛訓練、通過無數賽事的頂尖選手,也可能無法調適心理壓力;對此,運動界也愈來愈重視選手的心理健康,例如這屆巴黎奧運,美國代表隊即安排15位心理師,預計為592名美國運動員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協助。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探索更多心理健康類別

成癮

看更多 心理健康 相關文章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生活不只是工作!遊戲人生健康自信

工作有時,玩樂有時,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卻很少人能做到兩者平衡,長期下來就會造成上班愈來愈無力,造成所謂的過勞(Burn-out,又稱職業倦怠)。其實,只要學會玩出生活,工作不僅會變得有活力,做事也會更有效率,也就不會覺得人生很累。而人往往在玩樂中,更容易激發出創意,以下說明3個享受遊戲人生的祕訣,邀請您一起玩出精彩人生! 1. 做喜歡的事就是遊戲 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玩遊戲可說是我們與周遭環境和世界的互動模式,它幫助小孩從什麼都不會,到發展出各種學習能力,包括語言、詞彙、合作、社會認知、情緒智商等等。 遊戲(Play)這個詞的意思,是指掌握能力的過程,重點在於親身經歷,並非只是完成任務而已。對此,美國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簡稱NYU)應用心理學教授凱瑟琳·塔米斯·勒蒙達(Catherine Tamis LeMonda)指出,那些無法玩遊戲的孩子,通常比較沒自信,且容易感覺倦怠。 狹義地說,遊戲會因人而異,您喜歡的棒球,可能對另一個人來說很無趣,遊戲講求的是參與者的自願性和駕馭能力。所以,只要是讓您感興趣的事,就算是遊戲了,並不需要得到他人的認可,遊戲可以是動態的運動,也可以是靜態的活動。您可以把遊戲想像成自己的放鬆管道,像是打球、跑步、重訓、益智遊戲、料理、跟寵物玩等等。 2. 遊戲開心減壓更有效率 遊戲不只是提供我們歡樂,它能發揮的好處遠超過我們的想像,從人際關係的連結,到身體健康的紓壓,都與它有密切關係,舉例來說,在與他人一起玩遊戲時,我們會嘗試敞開心胸,接納彼此的不同,這就是建立關係的第一步,幸運的話還能成為好朋友,或成就一樁婚姻也說不定。 在玩遊戲時,通常少不了呼應聲和笑聲,這種開心氛圍正是邁向健康與幸福的祕訣,還能降低憂鬱症(Depression)和其他老人疾病的風險。另外,如果它是一種運動,更能強壯心肺機能、降低壓力荷爾蒙,以及幫助調節情緒。 若能在工作上增添這些樂趣,不但能提升一個人的創意和效率,還能使人更加專注,過程中不會分心,且可以享受其中,就像運動員在比賽中專注於達到目標時,所反映出的高反射神經模式,也稱之為「Zone」。 3. 玩遊戲並非幼稚而是健康 既然遊戲有如此多好處,為何隨著年齡增長,我們反而變得比小時候還不會玩,或許社會病是答案之一,但最大的問題,其實就是坐在螢幕前的時間愈來愈長,使得身體活動的時間愈來愈短。 科技的進步催逼我們每天力求快速,速食文化已變成一種習慣,對此,美國國立戲劇學院(National Institute for Play)創辦人思圖亞特∙布朗(Stuart Brown)表示,今天的社會對玩樂的剝奪,足以構成公共議題了,人比以前更易怒和暴力、性格變得異常剛硬、失去樂觀,且憂鬱已是常見的社會亂象。 所以,我們更需要重拾對於「玩遊戲」的定義,它所能帶來的健康好處是無庸置疑的,年齡不該成為攔阻我們玩遊戲的理由,玩遊戲的人並非幼稚,他們正在訓練腦部構思和想像力,父母若擔心孩子沉迷於遊戲,可以限定玩的時間,而不是禁止他玩,因為禁止可能有礙小孩的成長健康。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挑戰一個人旅行!訓練獨立應變解決能力

有人說,人的一生中,一定要嘗試一次一個人的旅行,多數人想必會擔心其安全性,或是覺得旅遊要人多才好玩。的確,單獨旅行可能會有安全上的風險,但它卻擁有團體旅行所無法給予的心靈滿足感。趁年輕開始專屬自己的單身旅行,你會發現,它其實並沒有我們所想的「不可行」,而且可能還會有意想不到的探索和收穫,以下舉出3個單獨旅行的好處,這週末就整理行李出發吧! 1. 磨練獨立和解決能力 對每天的例行公事感到厭煩?你或許需要生活上的微變化,而利用週末一個人去旅行,亦是不錯的方法,它不須花太多時間和金錢,半天或一日遊即可,目的只是從忙碌的工作環境與壓力中抽離片刻,享受心靈上的清靜,可行的話,建議選擇可以親近大自然的地方,像是山林或海邊,紓壓之餘還能呼吸新鮮空氣。 一個人旅行的優點,是能夠自在地規劃所有行程,想去哪就去哪,想待多久就待多久,一切你說了算,畢竟參與者只有自己,即使計畫變更,也不必擔心會影響其他人的情緒。 此外,因為沒人可以倚靠,所以單獨旅行往往能建立起獨立及跨出舒適圈的能力,在面對各種狀況時,也懂得從容應對與解決,藉此磨練人本能的直覺,並創造畢生難忘的回憶。 (同場加映:放輕鬆、深呼吸!工作壓力會加倍心臟病風險) 2. 克服狀況並結識朋友 一個人的旅行能鍛鍊勇敢的心志,原因在於旅程中有太多的不確定性與未知需要去克服,包括像國家或地區法律、文化風情、環境不熟悉等等,這些都是透過親身體驗換來的經驗。舉例來說,你可能會遇到原本訂好的機票或飯店,臨時出狀況,所以,旅行前的準備非常重要,包含駐國大使館和緊急聯絡電話等,並於旅途中保持開放的心態,來應對所有可能會發生的事情。 倘若發生任何麻煩和困難,旅行者唯一能做的就是向當地人或有關當局求助,而在語言不通的國家,你可能需要比手畫腳,好讓對方明白你要表達的。但往好的方面想,單獨旅行有很多機會吸引人找你搭話,例如買東西、找景點、問方向、在飯店的大廳等候時,幸運的話還能成為朋友,這樣的結識方式不僅讓人感覺很新鮮,還能增強社交及語言會話能力。 (同場加映:社交恐懼症有解!認識並勇敢擊退) 3. 學習獨處認識自己 一個人的旅行之所以珍貴,因為它讓我們有和自己獨處的時間,在單獨旅行中,沒有他人的干涉,你會面對最真實的自己,更清楚知道自己內心的心情和想法,不管是好是壞,它都是自己的一部分。而當我們更了解自己喜歡及討厭什麼,也就懂得如何做出改變,使生命活得更燦爛美麗。 在單獨旅行時,請不要覺得孤單感不好,允許自己有安靜省思的時間是好的,知道你在什麼情況下會有什麼樣的情緒反應,這相對是健康的。你可以悠哉地吃完早餐後,花幾分鐘觀察身邊其他人,或觀看戶外景色,再緩緩離開餐廳。一個人的旅行重視的是心情調適,而非趕行程,花時間體驗生活的慢步調,相信你會更珍惜這趟美好的旅程。 (同場加映:怎麼學會愛自己?關鍵是接納不是自責)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旅遊說走就走!放輕鬆零計畫3大好處

出發旅遊前,多數人都會做好行程路線規劃,為確保每個景點的交通、住宿、吃飯皆是順利的,尤其對於第一次去的地方,我們更想做足完善的準備,深怕人生地不熟,打亂了旅程的時間表。但有些人剛好相反,喜歡沒計畫的旅行,行程可按照當時的心情隨時調整,這麼做也能讓旅行多了不確定和刺激的元素。以下舉出零計畫旅遊的3大好處,您還在等什麼,週末就來個說走就走的旅行吧! 1. 自在不趕可深度旅遊 行程規劃式的旅遊沒有不好,但過於緊湊的計畫有時候會帶來反效果,除了要考量每個景點之間的距離和時間,也要注意不要累壞身體,畢竟旅行目的是放鬆,而不是當作闖關式任務來進行,這麼做不但沒辦法好好休息,還會破壞旅遊美好的心情。 在旅程規劃上,建議挑一個主要路線即可,然後訂好附近住宿的地方,到了之後再決定接下來的其他行程,這不僅能讓您有充足的時間走訪各個景點,同時也不會感覺一直被催著走、沒有放鬆旅行的心情。從某種層面來看,這就是所謂的深度旅遊了,如果您是一個人旅行,那更是自由自在,因為主導權都在自己手中,不會產生不合的意見,想去哪就去哪,想多待幾天就待幾天。 2. 意外經驗反成最大樂趣 正因為是一趟無規劃的旅遊,所以任何狀況都可能發生,像是迷路或吃錯食物,您甚至會感覺身體的腎上腺素飆升(Adrenaline rush),這種既恐懼又害怕的感覺,正是打或逃反應(Fight-or-flight response,又稱戰鬥或逃跑反應)的症狀,讓旅行者有更非凡的經歷,這也解釋了為何人對於特別的經驗會畢生難忘。 就算走錯路、搭錯公車,甚至不幸食物中毒了,都會成為我們很好的教訓,同時也是旅遊的另一種樂趣,警戒我們下次不要再犯同樣的錯。此外,當下次發生類似的事件時,我們就知道如何幫助他人自我保護,舉例來說,爬過高山的人就懂得該穿戴什麼裝備、走哪條路比較安全等寶貴經驗。 倘若太講究遵守行程規劃,可能就會變成一場打卡旅行,不但使旅程失焦,也會削減參與者的興致,沒辦法享受其中。另外,旅遊最難得的地方,不就在於親身經歷嗎?拍照和伴手禮固然好,但遠遠比不上真實體驗在地文化來得精彩。可以的話,主動跟當地人互動,說一句問候的話也好,不要只做一個觀光客,您會驚訝,有故事的旅遊,才是人心深處所追求的真旅遊啊! 3. 有接受挑戰的勇氣 沒計畫的旅行,值得試一試,誰說旅遊一定要做好準備才去,它所需的僅僅只是願不願意去嘗試、敢不敢接受挑戰的勇氣,就是這麼簡單。直白地說,我們不用等到存夠錢才去旅行,喜歡旅行的人絕不會把錢不夠當藉口,沒辦法花太多錢就選擇國內旅遊,等存夠錢了,再到想去的國家就行了。 如果您未曾嘗試過說走就走的旅行,或許現在就是時候了,遠離都市忙碌的制式生活,花時間好好與自己獨處,去體驗不同地方的生活步調,相信視野會大大開擴。雖然零計畫旅遊有它的好處,但也不意味有計畫旅遊就不好,兩者各有優缺點,旅行者得依據自己的性格、旅遊的目的與心情做選擇。溫馨提醒,旅遊並不分遠近,也不論消費高低,只要能讓自己感到輕鬆愉快,就是一趟好旅行!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減憂助眠增創意!寫日記5大好處報你知

你還記得上一次提筆寫字是什麼時候嗎?隨著手機和電腦打字的普及,加上資料電子化的趨勢,我們握筆的機會逐漸變少,唯一會用到的場合可能只有筆試測驗,因此引發新的文字危機,被稱為「提筆忘字」 由於中文的文字對華人來說文化意義重大,寫字和寫作不僅只是文化傳承,更對健康相當有益,《Hello醫師》以下將介紹寫日記的5大好處,讓我們一同珍惜這美好的人文精神。 1. 寫日記刺激腦神經和創意靈感 寫日記、寫信給筆友,亦或只是單純地寫作,都對腦部的認知能力有幫助,因為透過實際地用手寫字,會刺激腦神經的活動,建造動作記憶(Motor memory)、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思想及語言區塊。(推薦閱讀:健忘或阿茲海默症?改善記憶的5方法) 此外,寫作需要邏輯分析的思考,這讓主導創意的右腦得以天馬行空地發揮創新,也許你會發現,雖然是專注於寫文章,腦中的想法和靈感卻是源源不絕。 2. 寫日記助治療創傷和外傷 若養成寫日記的好習慣,甚至能幫助優化情緒及心靈,根據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的精神科治療期刊,藉由表達性寫作(Expressive writing),意指用文字把內心真實的想法和心情寫出來,且按照此研究進行3~5次的治療,一次費時15~20分鐘。 從長期來看,它對於治療壓力、創傷或情感受挫是有效的,且可以幫助病患減緩負面情緒,提升生活品質。其他健康層面的好處還包含降血壓、恢復肺和肝的正常運作、幫助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 PTSD)等;有研究也指出,表達性寫作也能加速老年人與女性的外傷癒合。 3. 寫日記檢測情緒減緩憂鬱 即使對於健時康的人,寫作也是很好的心理檢測工具,除了能藉此及發現身體的健康危機,並跳脫負面的思想,還能釐清生活秩序和觀點分析。而寫日記就是處理壓力和沮喪情緒最好的方法,透過探索自己內心的情緒,慢慢沉澱一天所經歷的大小事情,畢竟我們需要承認及面對壓力的根源,才能解決更深層的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寫日記能舒緩處於青春期的憂鬱病患,效果等同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簡稱CBT),雖然它可能無法降低侵入式的負面想法,但卻能減輕憂鬱症狀,其他層面還包括:平靜心、除雜念、減少反芻性思考(Rumination)、強化認知能力和免疫系統。 4. 寫日記提升睡眠品質和人際關係 每天在睡前花15分鐘寫下一天感恩的事,晚上的睡眠品質會更好,同時能幫助提升運動和生活作息。 寫作除了是一種宣洩方式,更是個學習感恩的機會,每當我們收到別人親筆寫的信,臉上肯定是帶著期待和笑容,因為它深藏人與人連結的元素。當人帶著感恩的心書寫日記,內心除了會不知不覺快樂起來,還可以讓人覺得與你相處特別自在,無形中便建立了健康又幸福的人際關係。 在寫日記時,不妨參考下列5個原則:找個私人的空間避免被打擾、寫完後留些時間讓自己省思、不要把它寫成每日工作流程、可依照自己的心情寫、找個地方保存好日記。 5. 寫日記治療上癮的效果大 若有飲食障礙症(Eating disorder)的困擾,寫日記能幫助患者面對問題,進而降低其症狀;若有精神衰弱的情況,也可把心裡的想法寫出來,如此一來便能有效停止憂慮,思想也得以釋放。而治療上癮的效果最大,藉由記錄掙扎和成就的過程,患者會更有信心克服困難,情緒也會更穩定和健康。 寫作和寫日記之所以對治療有效,是因為它讓我們創造並鞏固自我價值和身分,換句話說,透過每天記錄自己的生活點滴,較不會感到虛無度日,且對於今天與未來會更有使命感,因為有昨天的反思和改變,才有今天更不一樣的我! 最後,建議可遵照以下的5個原則(W.R.I.T.E.)寫日記,能助你更有效率地達成目標,並提升生活品質。 W(What):一一闡述要寫的內容、發生的事情、心情如何、腦中在想什麼、想要什麼等等。 R(Review):建議閉上雙眼,深呼吸3次,保持精神專注,然後開始自問和省思現在的心情與想法。(延伸閱讀:什麼是正念?深呼吸放鬆,一起認識正念十大好處) I(Investigate):一邊探索自己的心情和想法,一邊開始寫,若分心或沒想法了,可以閉上雙眼再找回專注,並在重讀自己所寫下的文字後,繼續接下去寫。 T(Time):請給自己限定時間,5~15分鐘即可,並記錄開始動筆和結束的時間。 E(Exit):結束後重讀整篇日記,省思文中的1、2句話,並給自己挑戰和進步的空間。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壓力管理

別再氣噗噗!8種抒發憤怒情緒的方式

生氣、發怒在許多人生活中出現的次數,可能比快樂、開心的時候還要多。個體心理學的創始者,阿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認為,生氣是為了讓別人聽進自己的意見、照自己的意思去做所產生的情緒。而且您可能會發現,生氣的原因總是來自與他人相處。雖然每個人對憤怒的用意解讀可能各有不同,但是只要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上,就無法避免跟他人接觸。因此本文將介紹8種抒發憤怒的方式,幫助您在怒意高漲時能選擇適合自己的「降溫」撇步。 1. 用腹式呼吸深呼吸 生氣時,我們的呼吸會變得短暫且急促,以讓身體進入備戰狀態,如果這時能有意識地控制呼吸速度,並搭配腹式呼吸,保持緩慢的吸氣與吐氣速度,情緒就會逐漸緩和下來。從鼻腔吸入空氣時,仔細感受氣體流進入身體還有肚子微微隆起的感覺,然後再緩緩從嘴巴吐氣。剛開始這樣練習腹式呼吸時,可能會不太習慣,但可以每天進行3次,每次數分鐘,很快就能掌握訣竅。 2. 離開或轉換環境 如果跟別人起了爭執,當對話逐漸偏向有攻擊性且情緒化的狀況時,也許您該考慮離開現場,以免理性在過程中被消磨殆盡,指會說出傷害彼此的語言。另外,如果心中已經有不滿的情緒存在,最好不要待在會讓您感到壓力的環境,不妨去附近的公園走走、開車或騎車兜風,或是在氛圍不錯的咖啡廳找個位子,讓怒意與不愉快慢慢褪去。 3. 找懂自己的人傾訴 人是很矛盾的生物,我們的不愉快來自他人,但是卻又能從別人那裡得到幫助與支持。對許多人來說,把心中的負面情緒跟一個懂自己、跟自己站在同一陣線的人分享,是放鬆心情、降低壓力的絕佳方式。 4. 練習換位思考和溝通 爭吵時,有時候並不是任何一方的錯,而可能是因為雙方都堅持自己的想法,嘗試說服對方,但是卻都沒有成功,導致怒氣產生。而且在吵架的當下,我們往往口不擇言,想到什麼就說什麼,而忽略了對方的感受。 要能站在對方的立場想需要時間練習,我們可以先從每次的爭執中檢討自己的問題在哪,並且思考對方的溝通和解決方式,習慣這種模式後,便可以運用在爭執發生的當下。在脫口說出傷人的話之前,也不妨先聽完對方表達完自己的想法,同時給自己思考的時間,這樣才能用更好的方式把自己的想法傳達給對方,減少很多不愉快。 5. 討厭人群就能避則避 假如您很討厭人多的地方,可以的話就盡量避開,例如您如果很受不了跟同事聊天,覺得會影響到自己的工作效率,那就自備耳機。每當您感覺自己的憤怒指數在上升時,就留意一下是什麼原因讓自己生氣,試著迴避或是用其他方式改善,可以減少負面情緒的累積速度。 6. 不斷告訴自己要冷靜 當您感覺自己快要控制不住,一股怒氣即將爆發時,重複地對自己說「冷靜點」或是「放輕鬆」等帶有冷靜意涵的短句,可以幫助您重拾理性,從沸點逐漸冷卻下來。在面對不知所措、腦袋一片混亂的情況時,也能使用此方式,協助您重整思緒,加快處理問題的速度。 7. 靠運動分泌腦內啡舒壓 對於抱有CP值至上的人而言,運動肯定是最划算的紓壓方式,無論您選擇跑步、打球、重訓或是游泳,在進行運動的同時,人體都會分泌腦內啡(Endorphins),讓您感覺身心舒暢、心情愉快。除此之外,運動也能讓您保持身體健康,減輕年紀增長、體力下滑所造成的負擔。 8. 別把自己困在負面情緒裡 有時候惹自己發怒的事情已經得到解決,或是您已經離開了該環境,除了人離開之外,也請將自己的思緒移開,別卡在「我很生氣,因為……」的想法中,您可以透過前述所提到的運動或深呼吸等方式,讓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其他活動上,避免自己一直沉浸在負面的情緒中鑽牛角尖。


壓力管理

最好的安慰者是自己!3方法自我安慰,走出悲傷與焦慮困境

我們都該學習享受和自己對話,在現實生活中,無人能永遠陪伴在自己身邊,因此在面臨困境時學會自我安慰十分重要。 《Hello醫師》向你介紹3個自我安慰的方法,幫助你擁抱與接受職場、人際關係或學業上的任何問題,並且從中學習與成長,進而跨出自己的舒適圈,成為更好的自己。 1. 找時間獨處,練習感恩 現代人不習慣獨處時光(Me Time),每天充斥於忙碌生活之中,不管是在家或在外,都不停接收各種資訊,也正因如此,你我更需要一個安靜的時間,讓身心靈好好地放鬆。 在獨處過程中,練習自我慈悲(Self compassion)與自我反省(Self reflection),藉由這些行為提醒我們心懷感恩,並擁抱自己的性格及看似「不完美」的外表,深刻明白每個人都是獨特的,美的定義不能只憑外貌來判斷。 根據美國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簡稱UC)心理學系所的研究,感恩和慈悲除能提升幸福感,還能幫助克服障礙與困難。 2. 透過冥想和正念解答內心疑惑 人的一生中,不論我們追求再多物質享受,到了某個階段,我們會漸漸發現生活中缺少了些什麼,且開始自問生命意義、生活目標。 要解答諸如此類的哲理問題,首先需要了解「你」是誰,當一個人懂得活出真實的自己,或許心中就會有答案了,而冥想(Meditation)便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延伸閱讀:CEO高效率祕密?從10分鐘冥想放鬆開始) 藉由在腦中想像一幅讓您放鬆的畫面,好比說夕陽、海景,或是家人的擁抱,再配合深呼吸,一邊將自己設身其境,一邊感受身體的運作,然後重複幾次。 此外,正念(Mindfulness)也是不錯的方法,美國健康心理學家達琳米寧尼(Darlene Mininni)說,只要專注在您正在做的一件事,它就是正念了,並不一定要禪坐,但建議找一個重複性活動做,舉例來說,洗碗的時候,您可以專注於流水聲,接著自問內心的感覺,這有助於察覺身體感受。 如果要挑戰更高難度的正念,可以找個環境安靜的地方,排除所有干擾源,包括電視、手機、電腦、音樂、書籍,然後閉上雙眼,或看著空牆,設定時間讓思想自由放空。一開始可以先從5分鐘著手,慢慢加長時間,當陷入艱難的問題難以釋懷時,不妨拉開時間點,問自己1年後、5年後,甚至10年後,眼前的煩惱仍會造成自己困擾嗎? 3. 興趣和戶外運動助社群排毒 一個人不等同孤單,因為自己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當我們可以享受在自己的興趣中時,才是真正地活出自我,像是聽歌和烹飪。 另外,除了室內活動之外,趁週末策畫輕旅行、找個美食餐廳大吃一頓、悠閒地泡在咖啡廳、走走附近公園、看電影等等,都是很好的方法,關鍵是要讓自己的生活充滿期待! 多數現在的人起床第一件事,已不再是刷牙洗臉了,而是滑手機追動態,我們的生活皆在不知不覺中被社群網路給「綁架」了。這不是說科技不好,但若是偶爾能社群排毒,到戶外走走或運動,即使是拉拉筋、加入義工行列,都能給身心帶來益處。 最後提醒,有時上述方法未必能快速趕走悲傷和孤獨感,切記不要因負面情緒而自責,或覺得非得要馬上看見治療效果。天氣變化無常,人的心情也一樣,我們有開心的時候,也有難過的時候,但只要能坦承面對自己的內心情緒,就能從中瞭解自我、學習及成長。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壓力管理

怎麼學會愛自己?關鍵是接納不是自責

生活中總是會有不如意的時刻,不管是工作不順、感情問題,或是常常感到孤單,都是我們需要面對並跨越的生命歷程。而不管有沒有人在身邊陪伴,自己總是自己最好的安慰和鼓勵者。現在市面上不乏教大家愛自己的網路文章和書籍,但難的是要察覺自己值得被愛,這點也往往是阻礙人走出傷痛的原因。以下介紹一些關於愛自己的思維,提醒您別對自己太嚴苛。 無條件接納自己和失敗 要愛自己,首先要能對自己展現同理心、關懷與愛,特別在面對失敗時。懂得愛自己的人就算面對壓力,仍能耐心地調整自己的心態;這不代表要壓抑生氣和傷心等負面情緒,只是不要嚴厲責備自己的不足,並無條件地接納自己的失誤及軟弱。傳統華人文化注重謙虛的美德,但這個特質有時候會不小心變成自我批評的習慣,所以要提醒自己不管做得好不好,都不要貶低自己存在的價值。(失敗只是登頂前的小小低谷,保有自信愛自己才是王道!失敗又怎樣!這樣建立自信愛自己) 愛自己不是放縱或自憐 有的人會把愛自己和放縱、自憐混為一談,但就跟對待小孩一樣,大家都知道愛他們是要幫助他們健康成長,而不是過度溺愛或保護他們。所以生活受挫時,愛自己的人不會用放縱的方式發洩、逃避,或是胡思亂想沉浸在自己的問題中,而是能換位思考,用對自己和他人無害的方式得到紓壓。 真實做自己但不要求完美 要愛自己就要勇於做真實的自己,但不要為了過於追求完美而打壞人際關係,不然可能會讓自己變得孤僻和易怒,並無法容忍或原諒任何犯錯。 承認問題反覆自我對話 愛自己就要勇於承認問題存在,如果拒絕承認,就會產生心理障礙。如果心裡有許多無法釋懷的感覺,承認它存在後,不要讓自己沉浸其中或過度自責,而是要進行自我對話,過程可能很不容易,但只要反覆練習,養成習慣,內在情緒就會愈來愈穩定,自己也會更懂得愛自己。如果找不到問題的答案也沒關係,不用執著解釋所有的不幸,或試圖將絕望合理化,因為不是每個問題都有解決的方法,更何況是複雜的情緒和感覺,所以想辦法散散心就好,不然在自責中陷愈深會愈難脫身。(自我對話也可以幫助你更了解自己喔!你認識自己嗎?了解自我意象建立自信)


人際關係

別當句點王!4個聊天技巧變身高手

沒有人是天生的談話高手,就算是國際級的講者也都是日復一日地練習,才能在台上穩健地侃侃而談,講者跟觀眾之間的距離,其實就是練與不練而已。我們不一定都要成為演說家,但卻一定要學習如何與人有效溝通的技巧,這也有助於人格特質和情緒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簡稱情商,也稱情緒智慧)的發展。以下列出4個聊天好技巧,從此告別句點王的尷尬和誤會,迎接更親密和美好的人際關係! 1. 挑對話題聊 用遊戲增加趣味 聊天中,問對問題很重要,我們都不希望自己開了口,對方卻只給予很簡短或敷衍的回答,所以,選擇聊天的主題是關鍵,且要盡可能避免聊政治或感情這類敏感的話題。最簡單又安全的聊法,就是分享彼此的興趣,或是以前做過很難忘的事,您會發現大多數的人都會打開話匣子分享經驗。 另外,把談話變成小遊戲也是不錯的方法,好比說說關於自己的3件事,然後讓對方猜,或是各自描述自己一天的心情,這不僅能製造聊天的趣味性,同時能打破彼此之間的陌生感,變成像打球般愉快,有來有往,而不是如工作面試般讓人感到壓力。 2. 一來一往才健康 說話速度請放慢 一個好的談話,絕對不會是同一個人從頭講到尾,就連座談會都會有提問時間,更何況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更需要一來一往的溝通!只有雙方都積極參與的聊天,才是開心且健康的,喜歡講話的人,也要懂得讓別人有時間說話,適時地停下來傾聽別人講,並詢問對方的看法,這樣就夠了,請切記聊天的過程中,千萬別任意插嘴打斷別人的談話。 如果您平常習慣說話很快,請記得觀察聽您說話的人是否跟得上,畢竟聊天不是獨秀,確認對方真的在聽您講更重要,而且這樣也能幫助自己釐清頭腦邏輯,把想要表達的東西完整地表達出來。 3. 注意肢體語言並積極聆聽 人在面對面的聊天中,肢體動作可能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表現出來,也許是手的姿勢,也許是眼神的飄移,更或是聲音的變化起伏,這都是影響聊天是否順暢的因素,以及對其個人的印象分數。還有,在聊天過程中偷瞄手機,或滑手機,皆是不禮貌的舉動,會讓對方覺得不受尊重,若是有任何緊急狀況需要使用手機,請務必先清楚地告知對方。 有的人在聆聽對方說話時,因為腦子裡在想接下來要問的問題,所以會心不在焉地「聽」,看起來像在聆聽,實際上卻在想別的事。這麼做是有風險的,一旦對方覺察自己沒有被傾聽,基本上就沒辦法再聊下去了,只有積極聆聽(Active listening,也稱主動傾聽),才會是有意義的談話。 4. 肯定對方與同理傾聽 在聊天中肯定對方其實沒那麼難,只要呼應對方所說的即可,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把他說的某一句話再重複一次,這會讓對方覺得您很專心傾聽。此外,同情牌在傾聽上能發揮非常好的效果,因為人都想得到別人的注意,也都渴望別人的同理心,有時一句「辛苦了」,就能醫治對方疲憊的心靈。 最後,當話題進行到尾聲,就是差不多該做個完美的句點,誠懇地道出感謝之意,向對方說明您需要先離開,這就足夠了。


情緒障礙

精神萎靡恐自殘!行屍症候群3個真相

行屍走肉是真的?有一種極罕見的疾病,叫做行屍症候群(Cotard’s Syndrome,或稱虛無妄想症後群),如名稱所述,病人雖然看似很健康,但他們卻相信自己已經死了,也有病例認為他們得著永生了。此病一般伴隨著重度憂鬱和精神性異常等症狀,且病患的狀況可能各不相同,以下是行屍症候群的3個真相。 (同場加映:深夜悲傷失眠~高功能憂鬱症纏著你嗎) 1. 症狀愈發嚴重 最後認不清自己 一開始,行屍症候群的症狀只是憂慮及疑病症(Hypochondriasis)的程度,並且人會容易陷入失眠(Insomnia)、常常感到疲倦、產生幻覺,同時對生活日常和周遭的事物失去興趣。當症狀愈來愈嚴重時,病人將開始表現出虛無主義(Nihilism)的思想,不論是對於世界,或是自己,他們都認定為不存在的東西。 有的病患會衍生出選擇性的虛無思想,像是覺得身體中的某個部位或器官消失,這會嚴重影響他們的生活,且可能因此而不再顧及身體衛生、不認得自己和別人的長相,以及有自殘或自殺的行為。 (同場加映:自殺徵兆不明顯?決意尋死只需10分鐘) 2. 精神病是關鍵 病因卻仍是謎 直到今天,行屍症候群的原因仍是個謎,但按照年齡的分層及精神狀態,它存在一些可能因素,包括精神性憂鬱(Mental depression)、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或稱雙極性情感疾患)、產後憂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解離症(Dissociative disorder,又稱多種人格障礙)、僵直症(Catatonia)等等。 此外,有的精神性狀態也會提高行屍症候群的風險,列舉如下: 偏頭痛(Migraines) 創傷性腦損傷(Traumatic Brain Injury,簡稱TBI) 腦瘤 失智症(Dementia) 癲癇(Epilepsy) 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中風(Stroke)。 3. 腦部就像植物人 電擊治療最有效 以一位病患的腦部掃描分析為例,比利時烈日大學(University of Liège)神經學教授史蒂芬勞里(Steven Laurey)指出,其腦部運作異常的低,接近植物人狀態(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因此,多數行屍症候群病例會以重度憂鬱的方式給予治療,其中電痙攣治療(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是最有效的方法,但其帶有副作用,包括肌肉痠痛、噁心,甚至失憶。 根據病人的狀況,醫師會給予不同的治療方式,但考量到病患的安全,一般會建議採用心理治療、 行為治療、情緒穩定劑、抗抑鬱劑,或其他抗精神性藥物。要有效地根治行屍症候群,請先找專業醫師確認病人的症狀,然後再商量最低風險的治療策略。 (同場加映:認知行為治療!改變慣性思維快又有效)


人際關係

社交聊天不冷場!5個地雷話題別踩

我們可能都曾遇過這種情況,在大家聊得很熱絡時,卻因為某人的一句話,讓場面降到了冰點,每個人就像被潑了冷水,面有難色。這時候往往需要高手來轉移話題,才能讓聊天得以繼續。一個人若不能察言觀色,挑選合宜、對方感興趣的話題聊,那只會破壞彼此的關係,以下舉出5個地雷話題,在不熟悉彼此情況下,請先聊別的話題吧! 1. 聊政治八卦如履薄冰 不用多說,拿政治來做話題的切入,只有以下兩個很直接的結果: 對方和你是一樣的政治傾向,很快地,彼此愈聊愈起勁。 對方和你是背對的政治立場,或是對政治完全無感,談話就此結束。 同樣的,八卦和說閒話也務必要避免,這也包含明星和公眾人物,尤其對才認識沒多久的朋友而言更是「自殺式行為」,因為我們不會知道對方願不願意迎合其觀點,舉例來說,你很討厭的一個人,可能對他而言,是他很憧憬的人,甚或是他認識的好朋友。此外,也要小心碰觸具有爭議性的議題,像是同婚、種族等議題,更不要藉此亂開玩笑,或許自以為的幽默,反而了冒犯對方。 2. 年齡長相千萬別評論 我們都曉得女生不喜歡被問及年齡,但其實不只是女生,對有些中老年人來說,年紀老邁是他們在意的癥結,若加上他們正處於低潮期,或事業感情不順,只會加倍讓他們更難過。因此,不用刻意問對方年齡,真誠交朋友即可。 另外,沒有人喜歡長相被評論,若真心覺得對方很帥、很美麗,表達的讚美也請誠懇。關於女生懷孕與體重問題,也建議別主動詢問,除非你們是很要好的朋友,不然只會讓對方感到奇怪和不舒服。 3. 談金錢聊家庭也小心 談錢傷感情,這句話也許說得沒錯,所有關於錢的問題,都不太適合用於聊天中,某種層面來說,它象徵了社會地位和價值觀,尤其是薪水和家庭收入,就算知道了彼此的經濟狀況,對於彼此的認識也不會因此而加深,反而會徒增比較和競爭感。 每個人對金錢的觀念各不相同,有的人重視榮華富貴,有的人卻視錢如糞土,覺得只要生活夠用就好,當聊起工作時,可以深入了解彼此在不同領域的學習,並儘量不要聊薪水的部分。 當涉及家庭的層面,它往往會有兩個面向,有的人從小有很美好的家庭,但有的人可能卻是經歷著辛苦的童年長大,包括像是家裡有人重病在身、親人意外離世等等,因此,這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欣然接受的話題。而且,家庭這個題目屬很隱私的分享題目,通常是情侶交往才會談及的話題,畢竟是要步入婚姻、組織家庭才需要了解,若僅止於泛泛之交還是小心別談。 4.  別大聊情史不自覺 講到感情,有些人一見面就不自覺開了這個話題,不但聊自己的,還頻頻問及他人隱私。事實上,關於情感的歷史,像是前男友或前女友的故事,建議向好友閨密訴說就好,對不熟朋友的感情,大多數人還是沒興趣知道,更別說是性愛,這不僅會破壞其美好印象,也會引起對方的害怕及反感。 5. 宗教生死觀常觸禁忌 宗教和信仰並非熱門的話題,對大部分的年輕人更是如此,對信仰不同的人來說,聊起來也不容易順遂,這部分話題很因人的價值觀而有所不同。此外,關乎「死」的話題絕對是禁止的,尤其在華人的傳統思想中,它代表了不吉利、沉重、負面的意思,也可能會喚起對方面對親人離世的傷痛記憶,別因為一時不小心說溜嘴,而破壞了彼此的友誼,相信這都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