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

親子教育類別包含了父母親最關心的各種話題,從寶寶的照顧到青少年的養育、「 0~1 歲 嬰兒期 」、「 1~5 歲學齡期 」、「 6~12 歲兒童期 」、「 青少年 」、「 兒童健康 」,實用內容將幫助爸媽不再手忙腳亂,聰明養育各個年齡層的寶貝。

基礎知識

親子教育

青春痘很嚴重怎麼辦?皮膚科名醫親解口服A酸正確用法與禁忌

長期受到痘痘困擾,不僅影響外觀,也可能打擊自信與干擾生活。25歲女性上班族小娟自青春期以來,因荷爾蒙失調與作息不規律,導致青春痘頻繁復發;隨著工作壓力增加,臉部出現多顆膿皰並留下明顯痘疤,求職屢屢碰壁,連番面試失利更讓她信心大受打擊。 青春痘是最多人感到困擾的皮膚疾病,視個別症狀不同,常見治療方式從外用到口服都有,其中口服A酸已成為中重度青春痘的主要治療選項之一。《Hello醫師》為您訪問林政賢皮膚科診所林政賢院長,解析青春痘的形成原因、症狀分級與常見的治療方式,並說明口服A酸的作用與使用注意事項。 為何有青春痘?形成青春痘4大因素! 青春痘的醫學名稱為「痤瘡」,為最常見的皮膚科疾病,與皮脂腺分泌異常、高油高鹽食物、日常作息不規律、壓力大或部分藥物副作用等因素有關。 根據《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期刊》(JAAD)統計,全球16至24歲青少年約28%有青春痘困擾,即使成年後25至36歲,也有近2成受影響;國內盛行率也差不多,好發族群則集中在16至24歲。 林院長表示,臨床個案中,青春痘相關就診者約佔整體的2至3成,其中不少人除了外觀困擾,還面臨社交上的心理壓力。 他曾遇到一名青少年病患,因嚴重痤瘡而極為自卑,「不僅影響情緒、交友,甚至因此不敢上學,家人怎麼勸說都沒用。」他提醒,痘痘不僅是皮膚問題,也可能牽連到自尊與社交生活,應及早評估與治療。 以生理因素來看,青春痘主要形成原因可歸納為以下4項: 荷爾蒙變化異常 皮膚層過度角化 皮脂腺分泌過盛 痤瘡桿菌的過度增生 嚴重痤瘡是什麼?醫:青春痘常為混合症狀! 林院長說明,依不同研究之論點,對青春痘的分級略有差異,但大致可分為輕度、中度與重度等3級,各級別的臨床表現如下: 輕度痤瘡:尚未發炎,因毛囊堵塞而產生輕微的白頭與黑頭粉刺;若隨意擠粉刺,且清潔不完全,可能惡化成發炎病灶。 中度痤瘡:開始發炎,出現泛紅、腫脹、丘疹、結節與膿皰等症狀。若隨意戳破病灶,容易留下疤痕。 重度痤瘡:發炎持續一段時間,除了紅腫之外,也伴隨深層囊腫或大膿皰,觸碰時會產生疼痛。若戳破可能讓細菌感 染惡化,留下凹疤。 他進一步指出,臨床上,多數嚴重痤瘡患者都屬於「混合型痤瘡」,即粉刺、膿皰與囊腫同時存在,皮膚狀況反覆不穩,對外觀影響甚鉅。 青春痘很嚴重需要就醫嗎?外用藥膏與口服藥有何差異? 嚴重的青春痘常處於發炎狀態,患者應盡快進行專業治療,以減緩發炎反應、穩定膚況,減少後續惡化與留疤的風險。 根據青春痘的不同型態與嚴重程度,醫師通常會開立外用藥膏及口服藥進行協同治療,常見的外用藥膏及口服藥如下: 常見青春痘外用藥膏 過氧化苯:具殺菌作用,可抑制油脂過度分泌。 外用抗生素:抑制痤瘡桿菌,有助消炎。 杜鵑花酸:改善角質代謝,有助淡化色素沉澱。 外用A酸:消炎及抑制油脂分泌,且助毛囊正常角化。 常見青春痘口服藥 口服抗生素:具消炎作用,有助抑制痤瘡桿菌。 口服荷爾蒙藥品:適用於女性患者,有助調節皮脂分泌。 口服A酸:適用於嚴重痤瘡者,可抑制皮脂腺分泌,減少痤瘡桿菌增生,進而達到消炎作用。 包括口服A酸在內,青春痘口服藥皆是處方用藥,須經皮膚科醫師評估後開立,並搭配定期回診追蹤以確保用藥安全。 口服A酸有效嗎?醫:搭配外用藥膏加速治療! 「口服A酸為目前治療痘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林院長強調,該藥物透過抑制皮脂腺分泌與毛孔收縮,可從源頭減少粉刺與發炎反應。目前國內核准的口服A酸可分為3類,其中僅1類專用在青春痘治療,其餘2類主要應用於乾癬疾病。 不過,林院長也指出,臨床最常使用的「口服A酸」,雖具治療效果,但因膠囊體積較大、無法磨粉且帶有特殊氣味,導致部分患者難以吞服,排斥服藥的情況不在少數,「有些患者只能改服傳統抗生素,療效自然無法達到預期。」 不過,隨著製藥技術進步,在相隔35年之後,衛生福利部近期核准一款新型口服A酸,為臨床治療帶來新的選擇。他分享:「這款新藥採用義大利原料搭配專利技術,治療效果並不亞於現行口服A酸,且膠囊體積較小,也無油耗異味,讓病患接受度大幅提升,也積極配合後續治療,為嚴重痤瘡患者帶來一大福音。」 口服A酸禁忌與副作用說明 林院長提醒,口服A酸為維生素A的衍生物,服用期間應避免補充含有維生素A的保健品及藥品,以免增加副作用風險。常見副作用與處理建議如下: 皮膚脫皮、嘴唇或鼻腔粘膜乾燥:使用凡士林或護唇膏幫助保濕,並建議額外補充水分。 皮膚對光線更敏感:使用高防曬係數產品,並避免長時間曝露於陽光或紫外線下。 血脂、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異常:定期回診抽血追蹤,確認各項數值位於正常區間。 視覺變化、夜間畏光:避免夜間駕駛,必要時可配戴普通眼鏡,且搭配人工淚液緩解乾燥。 此外,以下族群服用藥物前也須謹慎評估: 備孕或懷孕女性:A酸具致畸風險,服藥期間應嚴格避孕,並避免於懷孕或備孕期間服用。 哺乳中女性:口服A酸具高親脂性,可能透過乳汁傳遞,影響孩童健康。 肝、腎功能不全者:建議避免食用,或須經專業醫師評估後方可服用。 特殊體質、酗酒者:糖尿病、肥胖、過敏或酗酒者,服用前須經專業醫師評估。 欲捐血者:服藥期間應避免捐血,以免受血者為備孕婦女或出現其他副作用。 林院長也進一步說明他收治個案小娟的治療歷程,原本對治療失去信心的她,在接受口服A酸治療後,搭配外用杜鵑花酸及過氧化苯,同時調整生活作息及飲食,持續治療3至4個月後,膚況逐漸穩定,半年後不再長痘,「她不僅恢復自信,也順利求職成功。」 最後,林院長提醒,治療期間應遵照醫囑,切勿自行停藥。為降低復發風險,臨床上常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調整劑量,「由原先3天1顆,調整至1週1顆,以低劑量的方式治療,待膚況穩定後再逐步停藥。」若再搭配正確清潔習慣及作息調整,即使面對嚴重痤瘡,也有機會逐步改善、重拾生活自信。

探索更多親子教育類別

看更多 親子教育 相關文章

嬰兒期的照顧

嬰兒多大可以喝水?寶寶滿6個月後再考慮

剛出生的嬰兒,因為許多身體功能尚未發展成熟,飲食上要特別注意,就算如喝水這件看似再平凡不過的事,對於新生兒或不滿1歲的幼童而言,卻可能潛藏水中毒的危機。究竟寶寶幾個月可以喝水?每日飲水量又該達多少?以下將一一說明寶寶喝水的注意事項。 母乳或配方奶的水分已足夠 從成人的角度來看,「水」是需要獨立攝取的,但是無論是母乳或配方奶皆可滿足寶寶的水分需求,為什麼呢?原來母乳有近90%是水,而不同品牌的配方奶的沖泡比例雖然有些差異,不過水和奶粉的比例大約都是8:2左右。 只要寶寶每天喝的總奶量足夠,每天大概有6~8片的濕尿布,那麼原則上不需要額外喝水。相反地,過早給寶寶喝水反而可能提高水中毒的風險,許多小兒科醫師、權威機構如世界衛生組織(WHO)、美國小兒科學會(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都強烈建議未滿6個月的寶寶不要喝水,這點將在之後的段落進行說明。(推薦閱讀:寶寶奶喝多少才夠?醫師教你算嬰兒奶量) 嬰兒多大可以喝水?至少滿6個月再開始 什麼時候才適合讓寶寶喝水呢?衛福部建議,滿6個月大後可視情況讓寶寶喝水,因為這時的寶寶已經開始接觸副食品,而且腎臟也進一步發育,對於水分的需求也不再全部仰賴奶水,還包含副食品在內,例如果汁、果泥等。(延伸閱讀:寶寶副食品吃什麼?自製嬰兒副食品新手爸媽不踩雷) 建議家長於寶寶6~7個月大時,教導他使用「練習杯」喝水,這種小杯子通常以塑膠製成,不怕寶寶摔破,杯口有吸管、兩側則有握把方便寶寶抓握。另外,在寶寶喝水時請讓他挺直身體坐好,降低嗆到、咳嗽的機率。即便如此,寶寶一開始不熟悉可能會把水濺出,家長也毋須責備,這些都是寶寶學喝水的正常發展過程。 待寶寶滿1歲後,腎臟的功能已經跟成人相仿,這時寶寶開始吃固體食物,在喝水量上就比較不需小心翼翼。 至於一天該喝多少水則沒有標準答案,家長可依小孩情況適度補充少量水分,不過如果孩子沒有口渴,那就不需要特別讓他喝水,但喝點水漱口倒是無妨。 寶寶水喝太多恐引發水中毒 由於寶寶的腎臟尚未成熟發育,無法如成人一般,將大部分的水分先過濾吸收後再製成尿液,因此寶寶不僅容易脫水,喝下太多白開水,也恐導致寶寶體內鈉濃度過低,細胞必須吸收水分來維持體液平衡,就容易造成水中毒,尤其以腦水腫最為致命。 值得一提的是,寶寶出現腹瀉或嘔吐等腸胃不適時,家長可能會稀釋奶粉,但是也可能不小心讓寶寶喝下太多水分,尤其是未滿6個月前的孩子要特別小心。建議在稀釋奶粉前先與醫師討論,平常仍依該牌奶粉的建議比例沖泡,影響寶寶的營養吸收。(同場加映:寶寶拉肚子可以吃什麼?母乳不停餵避免脫水) 寶寶不滿1歲別喝果汁 許多家長可能會給寶寶喝果汁,然而,果汁去除了纖維,糖分卻更高,有可能造成寶寶蛀牙、腹瀉或尿布疹,因此美國小兒科學會不建議不滿1歲以下的寶寶喝果汁。1~4歲的寶寶每天果汁量則應以118毫升為限,並建議加水稀釋後再給寶寶飲用。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嬰兒期的照顧

了解嬰兒睡眠時間:睡前儀式讓寶寶乖乖睡

剛出生的嬰兒需要很多很多的睡眠,像隻小樹懶一樣,從早到晚都在睡。好奇寶寶一天到底要睡多久,怎麼做可以讓他們睡得好嗎?看這篇文章就對了。多了解嬰兒的睡眠需求和型態,就能讓大人更好準備、安排自己的生活。 嬰兒睡眠週期會慢慢由短變長 剛出生的寶寶一天要睡 16~17 個小時,且在出生的頭幾週,每次睡眠不會超過 2~4 小時。寶寶這麼短的睡眠週期,是因為他們的腦部正在發育,需要較長的快速動眼期(Rapid Eye Movement sleep,簡稱 REM)而造成。這段時間可能會苦了爸媽,因為他們會需要無時不刻為了換尿布、餵奶和安撫寶寶而忙碌不停。 出生 6~8 週後,大部分的寶寶會開始減少白天的睡眠時間,並在晚上睡比較久,但半夜可能還是會需要醒來喝奶。寶寶的快速動眼期也會漸漸縮短,非快速動眼期的深度睡眠則會漸漸拉長。寶寶 4~6 個月大時,大部分就能一晚睡上 8~12 小時,或一覺到天亮了。(同場加映:寶寶哭不停怎麼辦?判斷嬰兒哭鬧原因及6招安撫入睡) 建立睡前儀式養成睡眠習慣 有些寶寶變成幼兒後還是無法一覺到天亮,會習慣半夜醒來。可以參考以下方法,盡量讓寶寶養成規律的睡眠習慣。 在寶寶出生兩週後,就開始讓寶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學習分辨白天跟夜晚的不同。白天當寶寶醒著時,盡量跟他們玩耍,讓房間光線充足、保持明亮,環境很吵也沒關係。夜晚來臨時,再盡量讓寶寶維持平靜,調暗房間的燈光,降低環境中的聲響,並限制與寶寶說話的時間。久而久之,寶寶就會知道白天是活動時間,晚上就該睡覺休息。   6~8 週時,寶寶一次醒來不會超過兩小時,如果故意讓寶寶醒來太久,過度疲勞可能會讓他們更難入睡。但如果寶寶習慣在喝奶時睡著,請把他叫醒,讓他喝完再睡。 留意寶寶是否累了,他可能會揉眼睛、拉自己的耳朵,或表現得很煩躁。當這些想睡覺的徵兆出現時,就帶他去睡吧。爸媽可以與寶寶建立固定的睡前儀式,如換尿布、唱搖籃曲,或道吻晚安,讓寶寶明白做這些事時就代表睡覺時間到了。


嬰兒期的照顧

包屁衣、尿布、襪子!新生寶寶用品準備看這裡

寶寶出生第一年,有許多必須準備的東西,不過在這些所謂的「必備物」當中,有些是必備物,有些則可依個人偏好選擇要或不要。以下為迎接新生兒的服裝與尿布建議,準爸媽們請依自己的需求取捨。(進一步了解其他新生兒用品:新手媽媽看過來!寶寶的必敗清單看這裡(上)) 適合出生頭幾個月穿的衣服 寶寶的衣服會隨著體型成長而不同,嬰兒服的版型尺寸也通常會依品牌而異。為了挑選適合的服裝,爸媽需要知道寶寶的體重和體長,而且最好能挑選大一號的尺寸,因為寶寶的成長速度會比想像中的還快! 此外,寶寶的日常衣著應要選擇柔軟舒適的款式,寶寶才較好方便活動。衣服的材質也要留意,注意所選衣物不能包含有害的化學物質,並盡量避免有緞帶、流蘇或吊飾等,可能構成窒息的危險款式。以下的列出幾個,適合寶寶出生頭幾個月穿的品項: 一件式嬰兒裝:如連身衣、包屁衣,這種衣服方便舒適,無論寶寶要玩耍或睡覺都不會不舒服,而且也方便爸媽穿脫和更換尿布。 頸部有扣的上衣:如果寶寶的上衣可以從頸部解開,穿脫時寶寶的頭會比較容易通過。 緊身褲或鬆緊褲:上衣和褲子分開的話,寶寶的衣服若髒掉,也不用全部脫光重換。 外套衫:建議選擇便於穿脫的拉鏈開襟式毛衣、連帽運動衫,或刷毛外套。 帽子和手套:寶寶在春夏和秋冬都需要帽子,夏天防曬、冬天保暖。手套則建議選擇有鬆緊帶,形狀像小袋子的款式,比較容易穿脫。(延伸閱讀:避免寶寶曬傷!防曬配備全方位) 襪子或腳套:這類衣物使用頻率高,可以一口氣多買一些,並將有些分成室內用,有些室外用。 鞋子:其實寶寶第一年都不需要穿硬底鞋,不然可能會阻礙寶寶生長。所以到寶寶會走路前,可以穿襪子或腳套就好。 睡衣或睡褲: 挑睡衣褲的三個重點就是,安全、舒適,及便於穿脫。 各種換尿布時用的道具 紙尿褲vs布尿布:如果選擇拋棄式的紙尿褲,寶寶一天可能就會用掉 10~12 片。但若選擇可重複使用的布尿布,就不會製造那麼多垃圾,也可以省下很多錢。無論最後選擇哪種尿布,都要注意材質中沒有具刺激性的化學成物質,才不會傷到寶寶的皮膚。(尿布推薦:尿布推薦10大品牌!尿布價格、尺寸、材質、挑選重點全解析) 紙巾vs軟布:拿來擦拭寶寶用的東西,也可以選擇拋棄式的紙巾,或可重複搭配溫水使用的軟布。前者當然比較方便,但後者觸感較舒適,長期下來也較環保省錢。(延伸閱讀:寶寶尿布疹原因預防~可以用痱子粉嗎) 尿布墊vs毛巾:更換尿布時,可以在寶寶身體底下墊尿布墊,如果不想購買只有單一功能的物品,也可以拿毛巾代替就好。


嬰兒期的照顧

寶寶屁股爸媽守護!勤換尿布6點須知

在寶寶能自己上廁所之前,定時幫寶寶換尿布,是新手爸媽必學的事情,才能保持屁股乾淨清爽,尤其,身處悶熱潮濕的台灣,若沒幫寶寶勤換尿布的話,很容易造成寶寶紅屁屁,產生尿布疹喔!然而,身為新手爸媽,可能還不太熟悉怎麼幫寶寶換尿布,別擔心,下列的小技巧能幫助新手爸媽順利上手。 1. 換尿布物品別放太遠 開始換尿布前,建議爸媽把需要的物品,例如:乾淨的尿布、盛好溫水的盆子、乾淨的毛巾以及寶寶的軟墊,放在身邊好拿取的位置。 2. 別讓寶寶亂動 換尿布前記得洗手,接著,先將寶寶放在一個平面上,用一隻手固定寶寶,確保他不會亂動之後,解開原先的尿布,並握住寶寶的腳,用另外一隻手拉出髒尿布。(尿布推薦:尿布推薦10大品牌!尿布價格、尺寸、材質、挑選重點全解析) 3. 由前往後擦拭屁股 拿毛巾浸在清水中,輕輕由前向後擦拭寶寶的屁股。記得不可以從後往前,因為這樣會將細菌帶到尿道,女生由於尿道比男生短,更容易發生泌尿道感染。此外,幫男嬰換尿布時,記得將乾淨的尿布擋在陰莖前面,避免寶寶尿在你身上。完成後,請用乾毛巾擦乾寶寶的屁股。 4. 換上乾淨尿布 換新的尿布時,父母需要抬起寶寶的雙腿,將髒尿布抽離。接著,將乾淨的尿布墊在寶寶的屁股下,並在過程中抓住寶寶的雙腿,避免寶寶沾到髒尿布,另外,穿尿布時記得拉到肚臍的高度。(不知道尿布該怎麼選嗎?新手父母快看!布尿布vs.紙尿褲哪個好) 5. 調整尿布鬆緊度 若爸媽不確定尿布適不適合寶寶,可以用兩隻手指測試尿布與腰部的空間夠不夠,若是剛出生的寶寶,尿布高度不要超過臍帶,應讓臍帶殘端(Umbilical Stump)暴露在空氣中,避免被尿布悶住容易造成臍帶殘端發生感染。(同場加映:嬰兒第13週:準確認爸媽 預防尿布疹) 6. 努力避免尿布疹 尿布疹常發生於寶寶的屁股上,為了避免這種情形,爸媽需要經常換尿布,避免排泄物一直沾染寶寶的屁股肌膚,另外,若尿布疹持續不退,甚至伴隨發燒、疹子疼痛,或長出鮮紅色水泡,爸媽應該趕快尋求醫療協助。(同場加映:嬰兒第29週:發燒這樣做 別寵壞寶寶)


學齡前生長與發展

準備好了嗎?5招讓您的寶貝便便也順利

訓練幼兒上廁所稱得上是一項麻煩的過程。但為了教導心愛的寶貝正確的生活方法,身為父母的我們,事前準備的功課也不能少。為了讓您、以及您的寶貝,在如廁訓練時能更得心應手,請參考下列5點,以了解更多對幼兒如廁訓練有幫助的方法。 1. 等到孩子準備好,才開始如廁訓練 孩子應該在什麼時候開始進行如廁訓練,並沒有特定年齡的限制。大多數的幼兒,在18~24個月之間,便會發展出用便盆如廁所需要的技巧;不過也有些幼童,直到3~4歲,才漸漸學會使用便盆如廁的方法。請您對孩子的身體、認知與行為多加留意,注意他們是否已經準備好要進行如廁訓練。 2. 注意孩子想小便或大便的跡象 仔細觀察孩子已經準備好的徵兆。一般的孩子通常在2歲時,已經可以控制腿部肌肉,自己有能力坐下和站起。請仔細觀察您孩子的行為能力,但不要給他們太多壓力。您可以讓孩子在廁所裡,先嚐試使用自己的專屬便盆,這樣可以減少髒亂的情況;不過這樣的訓練方法,可能讓孩子穿尿布的時間會更久一些。 3. 提早規劃如何訓練孩子使用便盆 請提早規劃要如何訓練孩子使用便盆,最佳的時間點是:在他們要上幼兒園之前便著手進行。這是因為孩子上幼兒園時,大多已經能獨自行走。訓練孩子時,要告知他們有想要大便的感覺時,要記得到廁所裡使用便盆。此外,為了讓孩子養成習慣,偶爾也要提醒孩子定時要到廁所。對孩子的如廁訓練不要苛責,或太嚴格,因為這樣可能會導致和您預期完全相反的結果,有可能會使如廁訓練失敗。 4. 過渡期間,使用可拋棄式的尿布 讓孩子使用可拋棄式的尿布,可以有效觀察他們大便的時間週期。與傳統布尿布相比較,可拋棄式的尿布因為吸收尿液效果較好,尿布表面乾爽,會讓孩子感覺較為舒適。當孩子請您替他們更換新尿布時,您可以做記錄,了解他們大便的時間點。跟前面提到的方法一樣,有時候要記得問孩子是否願意使用便盆。(尿布推薦:尿布推薦10大品牌!尿布價格、尺寸、材質、挑選重點全解析) 請注意,使用可拋棄式尿布的方法,也許不適用於您的孩子,尤其是如果孩子對尿布是濕的感覺已經習慣,或是如廁訓練過程中,已經漸漸習慣拋棄式尿布,則不建議使用這個方法。 5. 給孩子適當獎勵 為了鼓勵孩子使用便盆,當他們成功做到時,請給予適當獎勵。如果孩子在其他如廁訓練的階段表現得很好,也請給他們獎勵。您可以選擇送給孩子他們最喜歡的貼紙,當作最好的獎品。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親餵母乳

新手媽媽不慌!了解奶水不足原因、避免餵奶問題

「害怕或感覺母乳量不足」是很多親餵母乳的媽媽曾面臨過的問題,不過很多媽媽常有自己的泌乳不足的錯覺,而實際上母乳量的分泌可能完全是正常的,最常見的狀況是,很多新手媽媽會因為自信不足、擔心只靠自己的母乳會不足以餵飽寶寶,以下將提供母乳量不足的解決方法及討論其他餵奶問題。 3 指標判斷母乳量是否足夠 關於母乳量常有錯誤的資訊,不過較正確的是觀察以下三種指標: 1. 寶寶正常體重增長:寶寶大約兩個禮拜就應回復到出生時的體重;約五到六個月的時候體重就會達到出生體重的兩倍,一歲時大約是三倍的體重。通常母乳哺餵的寶寶不容易過重,喝配方奶的寶寶會體重會較重些,如果體重的成長有異常,就需要關心寶寶的健康狀況,母乳量的分泌也可能是其中因素之一。 2. 換尿布次數:一般每天會換四到六片尿布,且寶寶便便常排黃色、凝乳狀的軟便。 3. 其他跡象:皮膚色澤健康有光澤、眼睛明亮且看起來相當有朝氣。(推薦閱讀:便便照比一比:從寶寶大便顏色型態看健康) 飲食能增加泌乳量 答案是肯定的。在過去有一些常被用來增加泌乳量的食用植物,例如葫蘆巴(Fenugreek /Trigonella foenum-graecum)、乳薊(Milk thistle,又稱水飛薊 Silybum marianum)以及山羊豆(Goat’s rue/Galega officinalis),不過對於哺乳期中的媽媽來說,保持飲食均衡、攝取充足水分通常就可以確保足夠的泌乳量,另外,每餐食用適量的魚肉、木瓜也有幫助。 避免其他餵奶問題 有時候寶寶喝的奶會比平常還多,甚至開始挑嘴,這很容易讓媽媽誤以為是泌乳量的問題,不過其實有許多因素都會導致母乳量不足,建議媽媽可以檢查是否有以下症狀,特別是寶寶體重過輕或是腸胃消化有問題。 哺乳方式不當: 如果哺乳方式不正確,乳房的刺激會不足,就有可能導致泌乳不全。 乳頭形狀:乳頭形狀有時候也會影響寶寶吸奶的狀況,扁平或是凹陷的乳頭可能會導致寶寶吸吮有困難。 乳頭疼痛:乳頭疼痛可能會抑制泌乳或排乳反射(Let-down reflex),導致哺乳困難,另外也可能因疼痛不適而延後哺餵時間。 親餵頻率過低: 一天八次或以上的經常哺乳,能夠確保充足的泌乳,這大概能給予乳房足夠的刺激,以分泌充足的奶量。 經常使用配方奶: 和上一點提到的相同,經常喝配方奶的寶寶,也降低了哺乳的機會。 壓力:所有的媽媽在某些時刻種會感到壓力倍增,特別是新手媽媽,壓力也是母乳量不足的原因之一。 增加泌乳量的方法 如前述說明,飲食充足、多休息都能增加泌乳量,另外請避免使用奶瓶或奶嘴,以免寶寶分不清楚哪個才是乳頭,如果需要的話,也可以改用吸奶杯、湯匙或注射器。 若這些方法都無效,請諮詢醫師的協助,醫師可以開給多普利杜(Domperidone)來幫助刺激分泌催乳素(Prolactin),就能增加泌乳量。 若是其他因素像是工作繁忙而無法時常親餵母乳的媽媽,配方奶的搭配也是另一種選擇。(推薦閱讀:想換奶或混合餵看這篇!母奶與配方奶的銜接與替換)


常見疾病症狀

小孩發燒怎麼辦?兒童退燒6大處理方法!這時才要看醫生

有些父母常覺得小孩很脆弱,有時孩子一發燒,就緊張地想趕快帶去看醫生;其實,小孩沒有想像中脆弱,發燒也可能只是身體免疫系統在對抗疾病的正常反應。衛生福利部曾提醒:「傳統上,大家總認為發燒是件壞事,一旦發燒不退,有些民眾會到處換醫師看,形成醫療資源的浪費。」 小孩體溫高不一定是發燒 有許多原因都會造成小孩體溫偏高,像是大哭、玩得太激烈、剛起床或是天氣太熱,此時孩子身體可能只是在散熱,通常在 20 分鐘內就會恢復正常;此外,如果小孩剛注射疫苗,24 小時內體溫偏高也算正常;至於3個月到3歲間的小孩,即使有時體溫高達 39.5°C ,仍可能是身體對抗疾病的正常反應。(同場加映:破解小孩發燒8迷思~千萬別洗冷水澡) 如何判斷小孩發燒? 如果小孩看起來不舒服,體溫也偏高,就很可能是真的發燒,這時可以用溫度計測量準確的體溫,並依以下的發燒標準判斷: 肛溫:38.0°C 以上才算發燒 口溫:37.8°C 以上才算發燒 腋溫:37.2°C 以上才算發燒 小朋友發燒6大處理方法 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小兒科醫師大衛宏尼克(David Hornick, MD)表示:「目前並沒有證據顯示,退燒的治療會影響免疫反應,所以如果發燒很難受,就放心接受退燒治療,讓小孩感覺舒服點!」要注意的是,如果小孩發燒時睡得很熟,就不必刻意叫醒他起來吃退燒藥。此外,以下提供幾個舒緩發燒不適的方法: 經常更換衣物和床單。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可以讓六個月以上的小孩喝大量的水,補充因為流汗、嘔吐或腹瀉所流失的水分,也可以適度補充電解質。 應保持透氣,避免蓋太厚的棉被,或穿太厚的衣物。 避免使用電暖爐或電毯等,防止體溫持續升高。 用溫度接近體溫的溫水泡澡或擦澡。 小孩常發燒?免疫力是關鍵 母乳成分最適合寶寶 母乳營養成分豐富,其中含有大量維生素、礦物質、母乳寡糖HMO、母乳益菌、乳糖、母乳蛋白及母乳生物活性因子,最適合寶寶吸收與消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出生後6個月內可以純餵母乳;因為母乳中含有的完整營養和成分,對於小孩的免疫力建立有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成分1.母乳益菌:可分泌抗菌物質,消滅病菌 健康的嬰兒腸道菌叢是由母乳中的母乳益菌與母乳寡糖HMO所建立,例如長雙歧桿菌、鼠李糖桿菌、羅伊氏菌等等,其中,羅伊氏菌(Lactobacillus Reuteri)可分泌抗菌物質,防止病毒與細菌攻擊益生菌,還能分泌殺菌物質,主動消滅病菌,舒緩腸絞痛,减少寶寶夜哭不適的問題。  一項在托嬰中心的研究發現,6~36月大的嬰兒補充羅伊氏菌後,發燒天數平均降低57%、呼吸道感染次數降低51%、呼吸道感染天數降低34%,及缺席托嬰中心的天數降低44%。另外,也有研究發現,感染諾羅病毒的寶寶在補充 羅伊氏菌後,第二天的不舒服率較未補充者下降31%。 成分2.母乳寡醣 HMO:做為誘餌驅離病菌,提升免疫力 70%的免疫細胞存在於人體消化道中,因此健康的腸胃是奠定免疫力的關鍵;母乳寡醣HMO(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可幫助維持腸道健康,調節身體免疫功能,更因為特殊的構造可以做為誘餌,困住病菌,將病菌帶離寶寶體外,降低嬰兒拉肚子等腸道不適的發生機率。 成分3.母乳蛋白:為寶寶築起強大保護層 母乳中的蛋白質有兩種成分:60%乳清蛋白(Whey)、40%酪蛋白(Caesin),母乳蛋白中的乳清蛋白比例較牛奶多,牛奶蛋白質比例為20%乳清蛋白、80%酪蛋白。母乳中蛋白的比例可以營造健康的腸道環境,幫助腸道好菌生長,讓好菌形成厚實的保護膜,阻止病菌入侵。 乳清蛋白包含乳鐵蛋白、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可透過黏附在胃腸道黏膜表面,阻止細菌的侵襲。以下為乳清蛋白的成分介紹: 乳鐵蛋白:發育中的小朋友對鐵的需求較大,乳鐵蛋白可進行鐵質運輸,減少寶寶腸胃道的壞菌,降低多種生活常見細菌的感染風險。 免疫球蛋白:寶寶出生頭3個月重要的免疫來源,可提升寶寶吸收力並減緩腹瀉狀況。 溶菌酶:具有溶解細菌細胞壁的效果。 母乳哺育是嬰兒餵食的黃金標準,可減少嬰幼兒期的急慢性疾病,若因為醫療或其他原因無法完全哺餵母乳,為確保孩子仍能攝取到與母乳最接近的成分,可挑選適合銜接母乳的配方奶粉,兼顧添加母乳益菌、母乳寡醣 HMO及母乳蛋白等三大營養素,以把握3歲前兒童免疫力養成的關鍵期。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一般來說,除非小孩有不吃不喝、食慾不振等異狀,否則持續5天以內的發燒,並不需要過度擔心。但如果確定小孩發燒,且符合以下狀況,請務必前往醫院就診。 小孩持續發燒5天以上,應請醫師檢查,是否有其他潛在的原因。 發燒超過 40°C,且服用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或布洛芬(Ibuprofen)後2小時後都沒有退燒。 3個月以下的小孩發燒,有可能是嚴重疾病的徵兆。 比較小的小孩發燒,且一天尿濕尿布的次數少於3次;或大一點的小孩發燒,且 8~12 小時內都沒有排尿。 小孩注射疫苗後,體溫超過 39°C,或是發燒持續 24 小時以上。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寶寶營養

寶寶吃優格的好時機!新手爸媽看過來

若想要給寶寶品嚐優格的滋味,那麼等到寶寶四 到六個月大開始可以吃固態食物時就可以了!畢竟優格含有鈣、蛋白質、多種維生素是寶寶離乳初期的好選擇。不過如何選擇給寶寶吃的優格?只要選擇全脂、純生乳、無糖,經巴斯德式殺菌法消毒製造,並含有活性菌的優格是最好的選擇。下列將介紹關於給寶寶吃優格的一切該注意的事項,一起讓心肝寶貝認識這個好吃又健康的食物吧! 選擇全脂或純生乳製造的無糖優格 幾乎所有調味過,或者有添加水果的配方、含糖等的優格產品都可能造成寶寶蛀牙和肥胖(Obesity)的問題,因此選擇無加糖的純優格是最好的。此外,孩子們日常飲食也需要全乳中所含的卡路里及脂肪,所以除非醫師建議,否則不要給兩歲前的小朋友低脂或脫脂優格,避免導致過多身體上的問題。 活菌如何對寶寶健康有幫助 有些優格含有活菌,也就是常見的益生菌,這些活的微生物(細菌)會將生乳發酵轉變成優格,或在製程中被添加在優格內,這些活菌會刺激腸道中的好菌增生,幫助消化。 在幫寶寶選擇優格時,產品應標示該優格是否含有活菌,也就是指製造過程中並未用高溫滅菌,但即使產品標籤上寫著「活菌製造」也不代表這款優格就含有活菌,可能只是指製造過程中含有活菌。因此請各位父母要謹慎做選擇。若還不知道該如何挑選菌種與品牌,也可參考市售常見的益生菌推薦資訊,了解哪些產品適合寶寶腸道發展所需的好菌。 當然,除了挑選適合的優格或益生菌產品,爸媽也常會好奇「益生菌怎麼吃」最有效,例如空腹吃、搭配水溫、使用頻率等,這些細節也會影響活菌作用與消化效果。 如果寶寶有乳糖不耐症怎麼辦 若寶寶對牛奶過敏,或出現食物過敏的徵兆,例如濕疹(Eczema);就醫前請暫時不要給他優格。常見的過敏反應包含皮膚搔癢、紅疹、紅斑,嘴唇或眼睛周圍腫脹,這些症狀會在食用某食物後兩小時內出現症狀,如嘔吐(Vomit)。如果前述任一症狀發生,請在就醫確認前暫停所有食物。 寶寶發生乳糖不耐症(Lactose intolerance)很少見,即使小朋友有乳糖不耐症還是可以吃優格,因為優格的製造過程會破壞大部分的乳糖,因此優格比其他常見的乳製品更容易消化吸收。 為何優格可以但是牛奶卻不行 寶寶可以吃優格,但一歲前的寶寶不適合喝牛奶,這是因為少量牛奶並不會對寶寶造成危害,只是牛奶還是沒有母乳或配方奶來的好消化,而且牛奶的脂肪和其他營養素的組成成分並沒有比母乳或配方奶更適合寶寶。因此與其給寶寶喝牛奶,不如讓他喝母奶來得更健康。


嬰兒期的照顧

寶寶尿布疹原因預防~可以用痱子粉嗎

嬰兒的皮膚薄又嫩,很容易受到刺激,但每天都必須包著尿布,而屁屁長期在濕熱的環境中,容易被悶出許多尿布疹(Diaper rash),讓寶寶常痛得哇哇大哭,也讓許多父母煩惱,究竟尿布疹該如何預防和治療呢?請見以下的介紹: 什麼是尿布疹? 尿布疹是在嬰兒身上常見的皮膚症狀,皮膚會出現紅腫、皮屑,寶寶會感覺痛。但大多數情況,都可藉由常換尿布來改善。(尿布推薦:尿布推薦10大品牌!尿布價格、尺寸、材質、挑選重點全解析) 造成尿布疹的原因 通常尿布疹是因皮膚受刺激、感染或過敏而產生,當長時間包著尿布,尿布本身或是寶寶的大便,會因反覆摩擦刺激皮膚,而寶寶的尿,也會改變皮膚的酸鹼(pH)值,使得適合細菌和真菌滋長,加上尿布本身會阻擋空氣和水氣流通,如此溫暖潮濕的環境,更易助長細菌和真菌,引起尿布疹。而寶寶的皮膚,也比大人敏感,有些會直接接觸到寶寶皮膚的產品,如肥皂、尿布、濕紙巾等,都可能造成長疹子。 此外,若寶寶嘗試吃新的食物,可能大便的頻率及分量也會不同,進而導致尿布疹,且若拉肚子還會使症狀惡化。尿布疹若持續好幾天,也有可能是由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的酵母所引起。 尿布疹的症狀 通常疹子的外觀是紅色的,略微凸起,並有小紅點散布在疹子周圍。通常尿布疹會從寶寶的屁屁,擴散到正面和背面的皮膚。 如何預防尿布疹? 為了防止尿布疹,請盡量保持寶寶皮膚乾燥和清潔,經常更換尿布,最理想的是每2小時換一次,以免大便和尿液刺激皮膚。換尿布時,請用水及溫和的肥皂清洗屁屁,並用乾淨的紙巾或毛巾,輕輕拍乾,再穿上新尿布。有些專家建議,每天讓寶寶不穿尿布幾個小時,讓受刺激的皮膚有呼吸的機會。如果您有大毛巾,把它鋪在不怕水弄濕的平台或床墊上最好,就可安心讓寶寶躺在上面。 如何治療尿布疹? 記得經常注意寶寶的尿布是否需要更換,並保持乾爽,就能恢復回健康的皮膚。通常大約2~3天,疹子就會消失,必要時,可擦專用藥膏(例如含氧化鋅Zinc oxide) 讓屁屁更舒適。需注意的是,有些父母會用痱子粉,但其實有許多專家並不推薦,因為容易被寶寶吸入而刺激肺部。 何時該看醫師? 若疹子一直沒消失,且症狀惡化,甚至出現瘡等傷口,或是寶寶發燒、疹子流膿等,請盡速求診治療。


寶寶 0~1 歲

嬰兒泌尿道感染發燒怎麼辦?4大寶寶泌尿感染原因、症狀解說

泌尿道感染是嬰幼兒常見的問題之一,由於症狀不明顯,不少家長在心焦之餘也容易忽略。《Hello醫師》帶您了解嬰兒泌尿道感染時有何症狀,哪些原因會造成寶寶泌尿道感染,以及如何加以預防。 嬰幼兒泌尿道感染4大原因 泌尿道感染並非只有成人才會發生,當大人一時不察,其實寶寶更容易出現症狀;最常見的就是因細菌性感染而引發的泌尿道感染,這也是寶寶發燒的原因之一。 一般來說,2個月~2歲的嬰幼兒,發生泌尿道感染的機率約5%左右,由於症狀不具特異性、不明顯,因此常被忽略而延遲就醫。 引起寶寶泌尿道感染的主因,大多是腸內的革蘭氏陰性菌所為,最常見的是大腸桿菌,常經由會陰上行而感染尿道。 引起嬰兒泌尿道感染的4大原因: 衛生不良:寶寶排泄後沒有仔細清潔或勤換尿布、便後清潔方式不正確、憋尿、飲水量少都會增加感染機會。 免疫系統未成熟:由於嬰幼兒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整,泌尿道感染時很容易併發敗血症,且1歲以前的男嬰比例高於女嬰。不過女生的尿道短、較靠近肛門,1歲以後感染機率也大為提高。 先天結構異常:先天性的泌尿道狹窄和膀胱輸尿管逆流,則是較常見的先天泌尿道異常。 尿路阻塞:如腎結石、腎腫瘤。 嬰兒泌尿道感染症狀不明顯 一旦寶寶泌尿道受感染,即會出現常見的症狀如:發燒、嘔吐、腹瀉、食慾不振。各年齡層的嬰幼兒則會出現以下不同症狀: 新生兒(出生1個月內):發燒、食慾減弱、活動力低、呼吸變快,嚴重時會有敗血症的症狀,如躁動不安、發抖、昏睡。 嬰幼兒(出生1個月至2歲幼兒):主要以發燒為主,有些會出現煩躁不安、食慾不振、生長緩慢、延遲性黃疸情況。 兒童(2歲以上的幼兒):出現成人泌尿道感染的典型症狀,像是發燒、頻尿、排尿疼痛、血尿。 不少小孩的泌尿道感染都會以發燒為表徵,加上還不太會以言語或其他方式表達疼痛,若遇到發燒且已排除腸胃道、呼吸道的症狀時,可先釐清是否為泌尿道發炎。 如何診斷寶寶泌尿道感染? 若寶寶疑似有泌尿道感染跡象,醫師大多會透過下列方法檢查: 尿液檢查:若尿液檢查發現白血球數目加大於30/uL,即為膿尿,需進一步做尿液細菌培養。 腎臟超音波檢查:了解腎臟大小、外形是否有水腎,也可以檢查膀胱是否有異常。 腎核子掃描:檢查兩側腎臟的功能,以及是否有結疤、異位。 逆行性膀胱尿道攝影:檢查尿液是否有從膀胱逆流到輸尿管或腎臟。 不憋尿多喝水防泌尿感染!泌尿系統的保養照顧 泌尿道感染指的是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等器官,受到細菌或其他微生物的侵犯,因無法適時排除,而可能引起的感染;細菌感染最為普遍,其中尤其常見的是大腸桿菌等革蘭氏陰性菌。當這些細菌或微生物由尿道侵入,人體可能會出現頻尿、尿急、灼熱感、疼痛等症狀。本文將告訴你如何保護泌尿系統,從生活及飲食建立習慣,以維持泌尿系統的健康。 嬰兒泌尿道感染的治療方法 若確定寶寶為泌尿道感染,以下為治療方法: 為避免併發敗血症,醫師大多會建議以靜脈注射或口服抗生素為治療方法,完整療程約需1~2周 若已發生較嚴重的腎臟發炎,療程則需治療近3周 若是寶寶被診斷為先天性的泌尿道異常,則依嚴重程度需接受長期的預防性抗生素治療,或透過外科手術進行矯正,以免因反覆感染而併發其他風險。 預防嬰兒泌尿道感染從居家照護做起 為了不讓感染再次發生,提醒父母們不妨自下列4點做起,照顧嬰幼兒的泌尿健康: 定期回診:透過定期的尿液檢查以確保治療有效。 勤換尿布:避免細菌滋生,降低寶寶泌尿道感染的機會。 教導小孩多喝水、勿憋尿。 保持嬰幼兒會陰部的清潔與乾爽。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