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

兒童是未來的主人翁,更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兒童健康」內容包括飲食建議、生活習慣、兒童常見疾病、生長發育等話題。此外,兒童心智與情緒的發展也很重要,Hello 醫師與家長一同關心。

基礎知識

兒童健康

小孩打疫苗出現副作用免驚!幾天內就可康復,只有這幾種情況愛注意

疫苗與任何藥物一樣,都有潛在副作用的風險,但施打疫苗的好處遠遠大於壞處,不僅可增強小孩的免疫系統,保護身體免於病毒侵害,且所有的疫苗都經過嚴格的檢驗程序,會對疫苗產生嚴重過敏反應的人也很少。因此,帶家中的孩子定期施打新生兒疫苗,便為預防疾病重要的關鍵之一。 若醫療人員沒有因特定醫療狀況,建議您的小孩延後或取消施打特定的疫苗,請在一般建議的時間內接種,並注意下列事項即可。究竟小孩接種疫苗後,容易引發哪些常見副作用?如果出現不適症狀又該怎麽辦?《Hello醫師》將於本文為你一一解惑! 小孩打疫苗後常見的8種副作用 所有的疫苗都有其副作用,只是發生率和嚴重度各不相同。目前所用的疫苗之中,B型肝炎疫苗及日本腦炎疫苗是副作用最小的;副作用最大的則為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混合疫苗,有較高的比例會出現發燒與其他不適症狀。(推薦閱讀:接種疫苗副作用好可怕?你該接種疫苗的5大原因,其中1項竟可省錢) 然而,大多數的疫苗副作用都十分輕微,通常在短短幾天內就會消失,且平均每100人中,只有1~10人會有副作用。小孩施打疫苗後會產生的常見副作用症狀包括: 高燒超過38°C 注射部位發紅、腫脹、疼痛 頭痛 疲倦 噁心 腹瀉 嘔吐 肌肉或關節疼痛   施打兒童疫苗前的注意事項 在施打兒童疫苗前,醫師會先確認嬰幼兒最近的身體狀況,才能施打疫苗,但某些判斷依據,也需要爸媽協助提供。若孩子有腹瀉症狀,不適合接種口服疫苗;如果嬰幼兒正在發高燒、有喉嚨痛、流鼻涕、急性過敏反應,或者罹患肺炎、急性肝炎、心血管疾病、腎臟病或癌症(如抗癌藥物),則不能施打兒童疫苗。 有過敏史才需擔心疫苗副作用 小孩施打任何疫苗前,請讓醫療人員知道,小孩先前是否有對任何施打過的疫苗產生過敏反應。例如有些人會對疫苗中的卵蛋白質,或是疫苗製造過程中使用的抗生素過敏,就算只有一點點,都可能會引發嚴重的反應。 不過,嚴重的過敏反應100萬人中只會有不到1人發生,所以也不需過度擔心。醫療人員可能會將有過敏史的小孩轉診至免疫科,接受接種前的評估,以及進行接種後的密切監測。 孩子打完疫苗出現副作用怎麼辦? 因為疫苗副作用的症狀幾天內就會消失,通常不需做任何處置。一般而言,非活性疫苗包括B型肝炎疫苗、日本腦炎疫苗、流感疫苗等,出現的副作用大多會在接種疫苗1、2天之內發生;活性疫苗如卡介苗、水痘疫苗則因為需要一段潛伏期後才會出現症狀,通常會介在1~2週之間。 當小孩施打疫苗後發燒,大多會在24小時內退燒,請讓他保持乾爽,不要穿太多衣服或蓋太多被子,並記得給予足夠的冷飲。如果寶寶持續發高燒至39度,並出現抽筋,便需立即求診,並遵從醫師指示給孩子適當用藥。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vaccination-tool]

看更多 兒童健康 相關文章

其他健康問題

手腳黏黏很困擾?這3招擺脫多汗症

手心出汗是很多孩子在青春期會面臨到的困擾,這是因為荷爾蒙的分泌量、慢性疾病,以及家族遺傳等因素所導致。而當孩子處在靜止狀態,身體卻出現異常性的排汗,這可能就是多汗症(Hyperhidrosis)的症狀。因此,以下舉出3種治療多汗症的方法,供各位父母參考,不過必要時,仍要找專業醫師協助,一起幫助孩子擺脫皮膚黏黏的困擾! 1. 止汗劑於皮膚乾爽時使用最佳 為了減低汗水的分泌,可以使用止汗劑(Antiperspirants)或抗膽鹼劑(Anticholinergic),這能阻塞汗腺的神經,並且降低排汗。不過,父母要注意,在使用這類藥物時,請先確保孩子的皮膚處於乾爽的狀態,好讓其成分能滲透進皮膚,而且睡前使用的效果更佳。 不過,這種治療方法並不一定行得通,因為其藥物成分很難滲透皮膚裡面,以及每個人能吸收的效果也不同,使用前務必找專業醫師商量。另外,口服抗副交感神經雖然有相同的效用,但卻有副作用,像是口乾、視線模糊、心跳加速、排尿困難,以及便祕。 2. 勤換衣物並保持身體清潔 多汗體質的小孩要勤換衣物,除了是確保身體清潔,更重要的是避免細菌滋長,因為若長時間穿著充滿汗水的衣物,不但會破壞衣服的材質,更會招來痤瘡(Acne)、香港腳(Athlete’s Foot)、臭汗症(Bromidrosis)等病菌感染疾病。 若在外運動,建議穿上透氣性好的衣服,像是棉質或亞麻布的布料,配上吸水性佳的襪子,例如:美麗諾羊或芯吸性較好的運動襪,且只要常換洗衣物,保持身體的衛生,細菌就不會來了。此外,把自己的汗水狀況紀錄下來,更能幫助去理解出汗的原因,父母也可以趁此機會關心孩子,讓他了解多汗症不是一種病,並懂得正確地看待自己。 3. 肉毒桿菌和電滲法屬高風險治療 醫師有時會建議較高風險的治療方法,例如:離子電滲法(Iontophoresis),這是一種低壓電療,病患需要將手或腳放進水中,並讓電流透過水接觸肌膚,干擾汗腺的功能,一次療程約20~30分鐘,且需要長時間的治療,此治療方式有很高的成功率,但仍會有副作用,包括乾皮及脫皮。 多數針對腋下的治療,會使用肉毒桿菌(Botulinum toxin,或稱Botox),這是透過針孔注射在皮膚上,並干擾汗腺的神經線的一種療程。雖然聽起來很痛,但其副作用相較很低,像是痠痛和淤血。在更嚴重的情況下,病患會需要手術將導致異常排汗的神經線切斷,這就是交感神經切斷術(Endoscopic thoracic sympathectomy,簡稱ETS),這是一場大手術,因為切斷的神經不會再重新生長,而且副作用包括出血、感染、神經受損。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是多汗兒?造成異常排汗的 3 原因

一般而言,小孩流汗是健康的表現,父母不需要過度擔心,不過如果在涼爽、無運動的環境下,孩子依然大量地出汗,且皮膚顯得濕濕的,這可能就是多汗症(Hyperhidrosis)的徵兆了。在成長過程中,身體排汗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尤其常見於寶寶和青春期的青少年,但異常的排汗通常伴隨著以下三個原因,提供給各位父母參考。 1. 多汗症導致異常排汗 多汗症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為局部的身體部位大量排汗,像是手掌、腳掌、腋下,以及臉部,家族遺傳的可能性很高;另一種則是全身都可見大量的排汗症狀,多數情況下是由其他疾病所引起。 根據美國兒科護理醫院兒童國家健康系統(Children’s National Health System)的資料,身體局部大量排汗的孩童估計佔了全球兒童人口 2~3%,並且它是因為交感神經系統(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SNS)出了問題,造成身體功能失調,進而影響排汗系統。 至於全身性的大量排汗,通常是因為感染、慢性病,或由影響體內荷爾蒙的疾病所引起,包括有,糖尿病(Diabetes)、高血壓(Hypertension)、鬱血性心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甲狀腺亢進(Hyperthyroidism)等,另外,有些藥物也會刺激汗水的分泌。 2. 緊張或焦慮時易排汗 人在緊張或焦慮時會出汗,小孩當然也不例外,因為在面對威脅時,身體會進入打或逃反應(Fight-or-flight response,又稱戰鬥或逃跑反應)來與之抗衡,且隨著腎上腺素飆升(Adrenaline rush),皮膚毛孔就會開始排汗,其他症狀也會一一表現出來,像是心跳加速、肌肉緊繃、四肢抖動,以及噁心、想吐。 若只是輕微、不頻繁的排汗,也許只是當下的不舒服而已,但如果演變為長期、嚴重的排汗時,它會造成小孩身體虛弱,甚至影響孩子的生活技能和社交能力,並打擊其自信心。父母可以多觀察孩子的平日行為,去了解多汗症造成的影響,像是握筆寫字手會否發癢、回到家腳會否發臭,以及學校跟同學相處的狀況。 3. 酷熱加上辛辣食物致排汗 在酷熱或潮濕的環境下,孩子很容易流汗,尤其如果父母喜歡讓孩子穿上很多衣物更要注意,這樣做會使他們身體更熱,排汗也會更嚴重。此外,吃辛辣的食物也會刺激排汗,記得要補充足夠的水分,避免脫水而暈厥。若小孩出現暈眩的情況,父母要留意的症狀包括,手出汗、頭暈,以及噁心,建議這時幫助孩子坐著或平躺,並且讓他喝液體來補充水分,並邊注意其身體的狀況。


其他健康問題

孩子發燒要吃退燒藥?超過40度燒壞腦袋?破解小孩發燒8迷思

儘管愈來愈多人了解,發燒是身體的免疫反應之一,不必過度擔心,但是當自己的小孩發燒時,父母仍然會相當緊張,擔心會併發更嚴重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發燒對增強免疫力來說是必要的,所以堅持不讓小孩吃退燒藥,不過這個觀念當然也不全然正確。以下整理關於小孩發燒的8大迷思,讓我們帶大家一一破解。 迷思1:只要發燒都不好 這是很傳統的觀念,現代人大多都能理解,發燒其實是免疫系統的啟動,能幫助身體對抗感染。因此一般介於37.8~40°C的發燒,其實對身體抵抗病毒是有幫助的。 迷思2:發燒一定要吃退燒藥 通常燒到39~39.5°C時,雖然還是介於能幫助抵抗病毒範圍,一般並不需要特別治療,但若小孩感到很不舒服,可以考慮用退燒藥來暫時舒緩。 迷思3:吃退燒藥就沒事 多數病毒感染引起的發燒,會持續2~3天,所以藥效沒了之後,還是可能繼續發燒。如有需要,可以考慮繼續服藥,體溫通常會在第3或第4天恢復正常。 迷思4:若沒治療體溫會愈燒愈高 大腦知道體溫到什麼程度會過高,因此多數感染引起的發燒不會超過39.5~40°C,超過40.6~41.1°C的案例更是少見。而且即便體溫如此之高,通常也是無害的。 迷思5:發燒超過40°C會燒壞腦袋 發燒一般是不會燒壞腦袋的,只有體溫超過42°C才可能造成傷害。而且身體要達到這麼高的溫度也很難,通常要在氣溫或環境相當炎熱、悶熱的地方,才有可能發生,例如把小孩留在悶熱的車裡。 迷思6:冷水澡或酒精擦澡可退燒 雖然看似很合理,但無論是洗冷水澡,或用冷水、酒精擦拭身體,都會因為體表溫度下降,反而使身體發抖,製造更多熱能,讓體溫不降反升。 迷思7:發燒代表寶寶在長牙 一份長達7個月的研究顯示,長牙並不會導致發燒。會有這個迷思的原因,推測是因為小孩的長牙期間,約4個月到2歲時,他們較易因感染而發燒,因此讓很多人有長牙會導致發燒的錯誤印象。有些人甚至會因為這個迷思,而忽略小孩真正的病因。 迷思8:發燒若熱痙攣會傷腦 小孩發燒的症狀通常不會太嚴重,不過6個月到6歲的小孩,仍有3%的機率會出現熱痙攣(Febrile convulsion)。發作時,小孩通常會失去意識,出現肌肉僵硬的症狀,並開始抽搐。雖然發生時看起來會很嚴重,不過熱痙攣並不會造成任何大腦損傷,而且幾乎不會對小孩產生任何傷害。 如果小孩因發燒出現熱痙攣,家長應該保持冷靜,將孩子放到柔軟的表面,讓他側躺或平躺,並觀察、記錄痙攣情形以及持續時間,以便跟醫師描述病況。 小孩熱痙攣時,切記不能讓他洗冷水澡,也不要嘗試阻止抽搐,不然會導致小孩受傷。熱痙攣發生時,家長只能靜待發作結束,但若有以下情形,應儘速就醫: 痙攣發作後無法呼吸。 痙攣發作1次後,馬上接著又再發作1次。 痙攣發作時撞傷或導致其他外傷。 這是小孩第1次痙攣發作。 痙攣發作時間超過5~10分鐘以上。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健康問題

家長看不見的問題!情感忽視造成的影響

根據美國國家兒童虐待與忽視資料庫系統(Ntional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Data System)的資料顯示,情感忽視(Emotional neglect)是一種對兒童的不當對待(Maltreatment)。儘管大多數家長都有足夠的經濟能力雇請托育人員,但很多時候,家長並沒有給孩子足夠,或是符合年齡需求的必要照顧、關心。下列將介紹,什麼是情感忽視,並會出現哪些症狀及造成什麼影響。 什麼是情感忽視? 忽視有4種基本類型:生理忽視、醫療忽視、教育忽視,與情感忽視;在這些類型當中,情感忽視被稱為看不見的問題。導致情感忽視的原因有很多,如:父母親因工作過於忙碌、家庭的基本結構、心理健康的問題、父母親成長有情感忽視的經驗、對孩子有異於平常的期望等。 因此,家長若不能在情感上給孩子足夠支持,可能會導致孩子產生一些心理上的問題。孩子如果無法從家長身上得到必要的關懷、愛與鼓勵,那很可能會造成他們覺得自我形像低落,進而濫用藥物,出現消極行為,嚴重的甚至會有自殺傾向。 情感忽視有哪些症狀? 由於情感忽視是看不見的問題,要確認孩子是否是情感忽視的情況,並不容易。然而,如果孩子有下列的徵兆,很可能有情感忽視的情況: 自尊低下。 完美主義。 總覺得少了什麼東西,但不確定是什麼。 對於被拒絕很敏感。 焦慮或憂鬱(Depression)。 感到過度害怕,或有恐懼症(Phobias)。 個人衛生習慣很差。 飲食習慣異常。 無法自我控制。 不願意遵守、服從規則。 常做惡夢。 情緒疏忽對孩子會有哪些影響? 成長過程中,有情感忽視問題的孩子,常常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或是有很多缺點。他們覺得要交新朋友很困難,言語上的溝通對他們而言,也是一項不容易的挑戰。與其他開心快樂的孩子相比較,有情感忽視問題的孩子,在學期間通常會比較短暫。此外,孩子如果在家庭裡得不到溫暖、支持,往往會在網路上尋求更多外人的關注、互動,藉此拓展他們的社交範圍。但這對孩子而言,是很危險的,因為這樣會讓他們陷入網路霸凌的情況。 如何在情感上支持並幫助孩子? 很多家長會因為不知道孩子在幹嘛、做什麼事情,而疏忽孩子的情緒。為了要避免情感忽視的情況發生在孩子身上,家長應做到下列幾點: 多傾聽、關心孩子:家長應該多花點時間跟孩子聊天、談談,讓他們知道,父母親隨時都很關心他們。 多與另一半討論孩子的事:身為家長,或許您與另一半都很忙碌,彼此間不容易找到共同時間,關切孩子。但是為了找出妥善照顧、關心孩子的方法,父母親雙方無論如何,要經常多與另一半討論孩子的事。 必要時,主動向孩子道歉:有時候,父母親會不經意的說出傷害孩子內心感受的話。身為家長,請不要故意忽視,不跟孩子道歉。孩子會因為您主動道歉後,而讓親子關係和好。 務實的期待孩子的成就:為了避免造成孩子、親子關係有太多壓力,您對孩子的期望要合理、務實。 適當的獎勵孩子:當孩子表現良好時,請真誠坦率、衷心的讚美他們。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網路危機四伏!遠離色情請教孩子使用

現在的兒童,每天都會花很多時間上網,使用社群網路。雖然社群網路有很多好處、便利,但對兒童而言,卻潛藏很多風險,下列是一些應注意的安全事項,讓兒童在使用網際網路時,能夠更安全。 網路裡的危險別忘提醒小孩 根據最近的研究報告顯示,與陌生人在私人聊天室聊天,提供詳細的個人資訊給不認識的人,以及外出跟陌生人見面,是兒童使用網際網路常面臨的危險情況。此外,兒童收到色情簡訊,在網路上受到陌生人騷擾,發生的情況也是每天愈來愈多。隨著無所不在的潛在危險,即使父母親要求孩子小心使用網路,同時幫忙注意安全,家長的擔心、顧慮其實是可以理解的。 與其強烈禁止孩子不能使用網際網路,建議家長更應該好好跟孩子解釋,關於潛藏網路、社群媒體的危險,例如:網路上存在性暗示的圖片、文字,以及個人不雅的裸露照片,甚至潛伏性犯罪的危機。同時也請告知孩子,讓他們記得在使用網路時,要確實遵守應該做到,與不該做的安全事項。 兒童使用網路的安全須知 教導孩子使用網路時,若有不舒服、困擾的事情發生,要隨時告知父母親。 告誡孩子,除非經過父母親的同意,否則不能把住址、家裡電話號碼,或是家長的電話號碼等個人資訊,在網路上透露給任何人。 教導孩子,如果沒有父母親的同意,絕對不能跟才剛認識的網友出去見面、約會。家長在了解網友的情況後,如果認為孩子跟網友見面是安全的,要告訴孩子,地點要選擇在公開場合,而且家長要陪孩子一同前往。 教導孩子,在網路上傳自拍照,或是有他們個人圖像的照片時,照片內容沒有性意味,或是任何親密、裸露的照片,才是安全的。 告知孩子,使用網路時,不要無故在社群媒體上掀起激烈論戰。 告知孩子,使用網路時,不要從事違法的事情、活動。 限制孩子每天使用網路的時間,同時規範、限制他們能瀏覽的網站。讓孩子明確知道,要遵守父母親的規定,否則他們將無法使用網路。 告訴孩子,他們要好好保管、記得自己設定的密碼。 為了孩子的安全起見,家長要確實了解他們瀏覽的網站,下載、使用的軟體與應用程式。告訴孩子,在網路下載軟體時要小心,因為有些惡意軟體的病毒可能會破壞電腦,或竊取像銀行帳號、身分證號碼等重要資訊。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牙齒想水水?5種超級食物多攝取

兒童需要許多種食物來吸收營養、幫助牙齒發育。除了最主要的食物群,還可以多補充超級食物,讓孩子吸收更多礦物質、維生素、纖維和健康的脂肪,保護牙齒。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會介紹5種對牙齒發育很重要的食物,各個都富含營養。 1. 鮮脆蔬菜 若想找可嚼食的天然食物,鮮脆的蔬菜就是很好的選擇,像是生胡蘿蔔、花椰菜、綠豆、芹菜或甜豆。這些蔬菜的外皮都很硬,讓小孩在刷牙後嚼食,可以去除掉沒刷掉的牙菌斑。父母可以準備一些這種鮮脆的蔬菜,當作孩子的零食點心,鼓勵孩子定期嚼食。 2. 堅果 3歲以上的兒童可以吃堅果,像是葵花籽、大麻籽、亞麻籽、奇亞籽。這些堅果都富含礦物質、健康的脂質、蛋白質和纖維。當中的天然脂質還可覆蓋牙齒,阻擋細菌的侵略。堅果磨碎後還可當作零食撒在沙拉上,十分美味、方便攜帶。此外,還可在蛋糕上撒些堅果,添加額外的營養。而且,堅果內的天然油質可強化琺瑯質(Enamel),有些堅果甚至含有鈣。建議將堅果儲存於冰箱中,以防損壞。 3. 奶製品 無糖奶製品對兒童牙齒的健康十分重要。例如,起司就能刺激口水分泌,其中的鈣還能改善被酸化的礦物質。孩子最愛的牛奶、優格、無糖冰淇淋也含有鈣和磷酸鹽(phosphates)。強化乳還富含維生素D,可幫助兒童的身體有效產出鈣。 4. 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 為了避免細菌導致的牙齦炎(Gingivitis),可以讓小孩每天補充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很多水果都富含維生素C,像是橘子、酸橙、奇異果、哈密瓜、木瓜等。此外,莓果也是個好選擇,十分有營養、又好吃,可以每天都食用,像是草莓、覆盆子、黑莓等不僅很美味,也富含營養與抗氧化劑。莓果和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都可減少嘴裡的細菌,為牙齦補充健康的膠原蛋白。 5. 無糖口香糖 若沒空準備水果或蔬菜,可以選擇無糖口香糖。大多數得口香糖可去除牙菌斑,改善嘴內的天然抗體。此外,餐後咀嚼無糖口香糖,還能避免孩子蛀牙和口臭。


其他健康問題

扮牙醫幫玩具看病~教導小孩正確刷牙

為了使刷牙成為日常生活習慣的一部分,最好讓小孩盡快學會,並且不只爸媽,家中其他大人,如阿公、阿嬤,也都可以一起教小孩養成這個習慣。大家不妨透過以下方法和遊戲技巧,讓小孩在玩的過程中學習正確的口腔衛生觀念。 開始刷牙的時機和方法 第1顆牙通常都在6個月大左右時長,但不要一長就開始刷,請等它長好再用牙刷。還不能刷的時候,可以先把柔軟的布用水沾溼濕清理就好。家長應該每天早上醒來和睡前,都各幫小孩清潔1次,並記得牙齒的兩側也要清潔。 依年齡挑選刷牙用具 牙刷請買小孩專用的小型軟毛牙刷,並遵守以下事項選擇牙膏: 0~18個月:僅需使用水,不要使用牙膏。沒長牙前,也不用牙刷,用軟布即可。 18個月~ 6歲:可使用低氟牙膏。 6歲以上:可使用標準的氟化物牙膏。 對於無法接觸氟化水,或因其他原因而有較大蛀牙風險的小孩,請務必另外請專業醫師推薦牙膏。 大人可以這樣幫小孩刷牙 開始刷牙時,先讓小孩保持靜止不動,再嘗試以下步驟: 讓小孩背對你坐在你的膝蓋上。 用一隻手托住小孩的下巴,並讓小孩的頭能靠著你的身體。 沿著牙齦線刷牙,所有表面都輕輕刷一下就好。 若有用牙膏,刷完牙請鼓勵小孩直接把它吐出來,不要讓他吞下去或用水洗掉。對小孩來說,吐的動作可能很難,大人可以示範並鼓勵他們模仿。 幫助養成刷牙習慣的方法 並不是所有小孩一開始就會喜歡刷牙,以下是一些鼓勵刷牙的技巧: 與小孩一起玩牙醫遊戲,並拿喜歡的玩具一起玩。例如一起假裝帶娃娃去看牙醫,並假裝幫娃娃看牙、刷牙;如果可以,假裝檢查娃娃牙齒的正反面,諸如此類的練習,可以鼓勵小孩之後對自己也使用相同的方法。 如果小孩喜歡模仿別人,可以自己或請其他家庭成員刷牙給他們看。 如果小孩不喜歡牙膏的味道,可以先不用牙膏刷牙。之後習慣刷牙後,再慢慢讓他們嘗試低氟牙膏。 如果家裡的廁所不方便教小孩刷牙,也可以在家裡其他地方進行。 年齡較大的小孩,可以用獎勵的方式鼓勵刷牙。例如在日曆上標記每天清潔牙齒的次數,若有連續幾天都達到2次,就可以得到獎勵。


消化問題

寶寶也會大腹便便~便祕跡象5招改善

別以為便祕是青少年或成人的專利,寶寶也可能受便祕所苦,也會「大腹便便」,因此本文將帶大家了解寶寶便祕的跡象有哪些,以及可以幫助寶寶排便的方法。 寶寶便祕觀察4跡象 寶寶不像大人可以透過言語,表達自己便祕的情況,只能靠大人細心觀察,來了解他們的腸胃是否出了問題。以下為4個寶寶便祕的跡象: 很久沒排便且表情痛苦:如果寶寶已經有3天以上沒有大便,或者在排便時表情很痛苦,甚至有哭泣的情況,很可能就是有便祕的情形。除了排便頻率外,大便的型態如果呈現乾硬顆粒狀,也是便祕的症狀之一。 便便有血:乾燥缺乏水分的大便,在排便時肌肉需要更用力,才能將大便排出腸道,過程中很容易使肛門產生撕裂傷,導致大便帶血。許多長期患有便祕情形的寶寶,可能還會因傷口反覆結痂與破裂,導致靜脈曲張,並長痔瘡。 肚子脹大:摸摸看寶寶的肚子,如果感覺有鼓脹感,就可能代表有未排出的糞便在裡面堆積。 拒絕進食:寶寶可能因便祕產生的不適及腹脹感,而拒絕進食。 5方法改善寶寶便祕問題 一般來說,還在以母乳為主食的寶寶,出現便祕的情況較少,喝配方奶或是開始食用固體食物的寶寶,比較可能會有便祕的困擾。以下為5種家長可以嘗試,幫助改善寶寶便祕問題的方法: 飲食調整:如果寶寶還在只能喝奶的階段,可以考慮更換配方奶的品牌或配方。如果寶寶已經可以接觸固態食品,可以讓他吃點富含纖維的食物,如花椰菜、高麗菜、燕麥、水梨等,促進寶寶的腸胃蠕動。 增加水分攝取:母乳和配方奶應該就能為寶寶提供足夠的水分,但如果還是水分還是不足,寶寶滿6個月後,可以試著讓他們除了喝奶,也喝一點水。至於為什麼要滿6個月才能喝水,請參考「未滿6個月別喝水~小心寶寶水中毒」這篇文章。 按摩寶寶肚子:既然寶寶身體自然的腸道蠕動不足以將糞便排出,那就要靠大人雙手輔助啦!大人可以用指腹,重複地以順時針的方式在寶寶的肚子上畫圓,並注意力道的拿捏。或者重複用手掌,從寶寶肋骨下緣開始,按壓寶寶的腹部直至腿部,並注意不要壓迫到寶寶的肋骨。 肛門溫度計:這算是肛門溫度計除了量體溫外的額外功用;伸入肛門的肛溫計,可以順便刺激腸道排便,但這只是應急的方法,請不要過於依賴,不然可能使寶寶產生非得量肛溫,才願意大便的情形。 甘油灌腸劑:甘油灌腸劑主要的功用是潤滑,讓卡在寶寶肚子裡的糞便軟化,以順利排出體外。這個方法比較適合學步期後的小孩使用,如果寶寶未滿2歲,或是自己對劑量的拿捏不甚清楚,建議經由醫師開立處方籤後再使用。


兒童傳染病

掌摑病是什麼?會透過病毒傳染要小心

掌摑病(Slapped cheek syndrome)是一種叫由人類细小病毒B19(Parvovirus B19) 感染所導致的疾病,又被稱為第五病(Fifth disease),該病主要發生在兒童身上,會使患者臉頰呈現紅色,並且出現紅疹,是一種輕微的感染疾病。掌摑病通常會在1~3週內自動痊癒,一旦感染過後就會終身免疫。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疾病各年齡層也都可能被傳染,而且對部分的人而言,症狀可能更加嚴重,例如:孕婦。因此當有罹患血液方面的疾病或免疫力不佳而已遭到病毒感染時,建議您儘速就醫治療。下列將為您詳細介紹什麼是掌摑病。 掌摑病的症狀 接觸病毒傳染後,掌摑病會在4~14天內出現症狀,有時也可能到第21天才發病。掌摑病初期的症狀容易被忽視。而且,在初期症狀的期間,掌摑病就已具備傳染性,成人患者可能出現身體僵硬、關節痛等症狀,且在其他症狀出現後數週甚至數個月都不會消失。大部分的人會出現以下症狀持續數天: 接近攝氏38度的高燒。 流鼻水(Runny nose)。 反胃(Churning stomach)。 頭痛(Headache)。 喉嚨痛(Painful throat)。 疲倦(Feeling of fatigue)。 掌摑病紅疹(Slapped cheek rash) 發病後數天,患者兩頰可能出現明顯鮮紅色紅疹,不過這個症狀通常不會出現在成人身上,發過這些紅疹後,患者就不再具備傳染力。再經過數天後,淡紅色紅疹可能出現在兩頰、手臂、大腿和腹部上,紅疹可能會癢,且外觀看起來像蕾絲緞帶。除了臉上的紅疹會在1週至數天內變淡外,身體的紅疹通常會在感染痊癒後數週反覆出現。運動、焦慮不安、身體過熱或壓力都可能引起紅疹短期內復發。 何時該就醫治療 掌摑病通常會自行痊癒,所以一般狀況下如果判斷只是掌摑病並不需要去看家庭醫師,但若在以下狀況感染掌摑病時,建議您儘速就醫: 懷孕中:當您在孕期中感染掌摑病病毒,尤其是在懷孕初期,可能導致死胎、流產或其他併發症,不過發生的風險並不高,且大部分的孕婦也早就已經免疫。 患有血液方面的疾病或免疫系統較差:掌摑病感染可能誘發嚴重貧血(Anemia)而入院治療。 嚴重貧血症狀:貧血併發症如臉色蒼白、嚴重呼吸短促、疲倦或頭暈。 若有以上狀況,醫師可能會幫您安排血液檢查來確認您對掌摑病病毒是否免疫,如果血檢無免疫反應,醫師會密切觀察以免更多問題衍生,因為若掌摑病引起嚴重貧血,您可能會需要住院治療,甚至接受輸血來替換已經受損的紅血球細胞。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別用手機打發小孩!5大傷害後悔莫及

在現代人的日常生活裡,手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是工作上的聯繫或是跟朋友聯絡,都脫離不了手機的掌控,也因為手機的功能太過強大,這個時代的小朋友們,常常都年紀小小就開始使用手機,甚至有手機成癮的症狀,本文將帶您了解,小孩過度使用手機對健康造成的5個影響。 1. 影響親子的感情 有些父母因為工作很忙或是其他原因,當小孩想跟父母互動的時候,父母會選擇用平板或手機來當成小孩的保母,的確,小孩拿到手機或平板後,多半會安靜下來,但同時,這也代表手機剝奪了親子互動的機會。另外,如果習慣用手機打發小孩,當家長發現孩子有視力退步或其他問題時,想減少小孩使用手機的時間,孩子可能早已對手機成癮,無法脫離手機的掌控了。 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是家長對手機成癮,跟孩子的對話與互動會減少,長期下來,孩子可能會感到孤單與不受關愛,逐漸不再跟父母溝通,有心事或是困難,比起告訴父母,孩子反而會選擇跟同儕或是網友討論,時間一久,親子關係就會愈來愈疏遠,想補救就要花更長的時間,甚至可能補不回來。 2. 傷害小孩的視力 根據兒童福利聯盟2019年的調查顯示,台灣小孩擁有手機的平均年齡為10.1歲,約9成的兒童有自己的社群帳號,衛福部的調查也指出,幼稚園學童下課後使用手機的比例,竟然高達44.9%,也難怪台灣的近視人口居高不下。而且,手機發射的藍光,除了容易使眼睛疲勞不適外,也讓孩子的眼睛提前老化,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黃斑部病變逐漸年輕化的原因之一。 3. 影響孩子的睡眠 手機發出的藍光,會阻礙褪黑激素(Melatonin)的分泌,褪黑激素過低會讓人較難感覺到「愛睏」,孩子如果養成在睡前滑手機的習慣,可能會有難以入睡的情況,導致睡眠品質不佳,白天上課精神渙散的惡性循環,缺乏睡眠也會減緩孩子的發育,所以如果想要孩子長高長壯的家長們,別再讓孩子晚睡和睡前滑手機了! 4. 造成孩子的姿勢不良 相信讀者們應該都知道「低頭族」對人體會造成什麼影響,想像一下當這些負面影響加諸在還在成長的孩子身體上,會有多大的危害,包括脊椎側彎、駝背、頸部痠痛等毛病,都可能因為孩子長時間使用手機造成不良姿勢,而一一找上門來。因此,除了控制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外,也要特別叮嚀孩子,要以正確的姿勢來使用手機。 5. 減少孩子出門的機會 根據美國非營利組織兒童發展研究學會(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SRCD)的研究指出,現在的青少年走出戶外,進行社交活動或工作的頻率減少,包括:跟朋友聚餐、約會、旅行、打工等,手機裡的社交App,讓孩子不必出門也能夠跟朋友聯絡,而各式各樣的手機遊戲,以及YouTube上的影片,也讓更多孩子寧願待在舒適的家中,懶得出門活動。 此外,即便孩子在戶外活動,依然有相當高的機率使用手機,就像現在搭捷運時,幾乎8成的人都在滑手機,人們已經習慣在公共場所使用手機,來跟人群保持距離,而孩子若早早就養成這種習慣,很可能會缺乏社交能力,懼怕跟其他同年齡的孩子接觸。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