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健康

消化系統是人體最重要的系統之一。這是因為絕大多數的必需營養素都是從食物中獲取的。而口腔、胃、小腸和大腸、肝臟、腎臟、胰腺與膽囊等不同器官必須一起協力工作,才能確保功能順暢。 在這個類別,你可以了解更多關於如何維持消化道健康的資訊。

基礎知識

消化道健康

拉肚子拉不停?一篇搞懂原因、飲食建議、預防方法及就醫資訊

拉肚子拉不停,究竟是什麼原因?常見誘因包含飲食不當、腸胃炎或慢性疾病。不同的拉肚子型態、顏色與持續時間,往往能反映腸道健康狀況。《Hello醫師》為您解析拉肚子的原因與嚴重程度,並提供飲食建議、就醫時機與預防方法,幫助你在面對拉肚子時,找到合適的處理方式與因應之道。 拉肚子拉水?從型態、顏色判斷拉肚子嚴重程度 拉肚子常見症狀包含水狀便、腹痛、脫水等。若一天拉肚子超過3次,且大便型態異常,就需要特別注意。 根據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Bristol Stool Form Scale),大便可分為7種類型: 第一型:顆粒狀、堅硬如堅果,排出困難 ➜ 可能為便秘 第二型:條狀但質地堅硬 ➜ 可能為便秘 第三型:條狀、表面有裂痕 ➜ 屬於理想型態 第四型:條狀、光滑柔軟 ➜ 屬於理想型態 第五型:軟爛、不規則塊狀 ➜ 接近腹瀉型態 第六型:糊狀、質地軟爛 ➜ 常見於腹瀉 第七型:完全水狀,無固體 ➜ 屬於嚴重腹瀉 除了型態之外,也可從大便顏色判斷腸胃健康與拉肚子的嚴重程度: 黃褐、棕色大便:屬於正常顏色,代表腸胃功能健康。 黃色大便:可能與油脂代謝異常有關,或攝取過多油脂。 綠色大便:腸胃消化不完全,或細菌、病毒感染;也可能是攝取過多綠色蔬菜或含綠色色素的食物。 灰色或白色大便:多與膽汁分泌異常有關,常見於肝臟、膽管或胰臟疾病;也可能是近期接受X光檢查時服用鋇劑所致。 黑色大便:常見於上消化道出血;有時與服用鐵劑、含鉍藥物,或食用藍莓、墨魚等深色食物有關。 紅色大便:需要特別注意,可能是大腸、直腸出血或痔瘡;也可能因食用紅肉火龍果、甜菜根等含豐富紅色色素的食物所致。 (延伸閱讀:一天大便幾次算正常?解析影響大便次數7大原因、食物消化時間) 不明原因拉肚子?急、慢性原因及特徵解說 拉肚子是腹瀉的表徵,除了反映消化狀態,也能顯示腸胃健康是否異常。依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及台中榮總衛教資料,拉肚子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者特徵差異如下: 急性拉肚子:持續時間少於2週,常伴隨嘔吐、發燒、腹痛等急性症狀。 慢性拉肚子:持續超過4週,通常與慢性腸道疾病或其他長期病因有關,需進一步檢查。 急性拉肚子3種常見原因 病毒感染:為最常見的原因,例如諾羅病毒、輪狀病毒、腺病毒或星狀病毒等。可能伴隨嘔吐、頭痛、發燒、腹部痙攣、噁心、肌肉酸痛。 食物中毒:食用遭細菌、病毒或寄生蟲污染的食物,例如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旅遊至衛生條件差地區,可能出現「旅行者腹瀉」。症狀因病原不同而異,可能包括腹痛、嘔吐、發燒或血便。 藥物副作用:使用抗生素、含鎂抗酸劑、糖醇藥物或部分抗癌藥物,也可能引發急性拉肚子。 慢性拉肚子6種常見原因 腸躁症:與壓力、焦慮相關,會造成腸胃蠕動異常,常見脹氣、放屁、腹痛,部分人還會出現頭暈、頭痛。 食物過敏或乳糖不耐症:對牛奶、大豆、穀物、雞蛋、海鮮等過敏,或乳糖消化不良。症狀包括噁心、腹部痙攣、脹氣、放屁。 消化道疾病:如乳糜瀉、克隆氏症、潰瘍性結腸炎,或胰臟、小腸功能異常。 腹部術後影響:接受闌尾、膽囊、大腸、肝臟、胰臟或小腸手術後,腸胃功能尚未恢復。 腸道感染未完全康復:部分急性腸胃炎患者在恢復期,仍可能出現拉肚子。 癌症影響:癌細胞轉移至腸道,可能干擾排便功能,引發慢性拉肚子。 (延伸閱讀:乳糖不耐症別怕!大推6種非乳製替代品,含優質蛋白又補鈣 ) 急、慢性拉肚子差異 急性拉肚子 慢性拉肚子 持續時間 少於2週 超過4週 常見症狀 嘔吐、發燒、腹痛等急性反應 長期腹痛、脹氣、腸道不適 常見原因 病毒感染(諾羅、輪狀)、食物中毒、藥物副作用 腸躁症、乳糖不耐、消化道疾病、術後影響、癌症 一直拉肚子怎麼辦?如何停止拉肚子? 若一天拉肚子超過3次,體內水分與電解質可能快速流失,容易造成脫水。此時可先做以下處理: 補充水分與電解質:選擇含有鈉、鉀的電解液或運動飲料,幫助維持體內平衡。若是兒童,建議將市售運動飲料以1:1比例稀釋,或選擇專用口服電解質溶液。 短暫禁食6~8小時:依據台中榮總衛教資料,拉肚子時可暫時停止進食,讓腸胃休息,避免再度受到刺激。觀察症狀是否改善,再逐步恢復清淡飲食。 H2 拉肚子看什麼診所?什麼科? 若已禁食6~8小時並調整飲食後,孩童仍持續拉肚子超過24小時、成人超過2天,或出現以下警訊,請盡早就醫: 脫水跡象:口渴、口乾舌燥、尿量減少或尿色加深、皮膚乾燥或彈性變差;幼兒可能出現哭不出眼淚、眼眶或囟門凹陷、精神倦怠。 腹部或直腸劇烈疼痛,或持續發燒。 糞便帶血、呈黏液狀,或出現黑色水樣便。 高齡者、孕婦、慢性病患或免疫功能低下者,若出現上述不適,建議提早就醫評估。 就醫科別建議 成人:可先至家醫科或腸胃科診所,由醫師評估。 兒童:可前往小兒科診所就醫。 若經診所治療後仍未改善,建議進一步到醫院胃腸肝膽科或兒童專科或小兒腸胃科接受檢查。 拉肚子飲食推薦:可以吃什麼?不能吃什麼?  拉肚子時腸胃功能較為敏感,飲食調整非常重要。建議採取少量多餐、細嚼慢嚥的方式,減輕腸胃負擔,並遵循以下原則: 飲食4原則:低油、低糖、低纖維、易消化 低油:以水煮、清蒸方式烹調,避免油炸或高油料理,以免增加腸道負擔。 低糖:過多精緻糖類在腸道中容易被細菌分解產氣,導致脹氣與蠕動加快而加重腹瀉。 低纖維:選擇柔軟、低纖維食材,如蒸蛋、嫩豆腐,避免腸道蠕動過快。 易消化:初期以流質或半流質食物(如米湯、菜湯)為主,症狀緩解後再逐步改為米糊、白粥或軟質麵條。 拉肚子可以吃什麼?推薦食物清單 […]

探索更多消化道健康類別

看更多 消化道健康 相關文章

其他消化問題

放臭屁好尷尬~可能是健康警訊

沒有屁或排泄物是香的,但是過於頻繁且濃烈的排氣仍暗示著不健康的警訊,放臭屁多半是與食物種類,或是飲食不均有關,有些食物或藥物可能會導致屁味過臭,但是有時卻是潛在感染或消化道疾病的徵兆。若您發覺似乎頻繁放臭屁,可能是以下原因所致: 吃大量的高纖食物 某些蔬菜會使腸道氣體帶有異味,如花椰菜、高麗菜、洋蔥等,由於含有硫的成分,容易使氣體有臭味。 患有某食物不耐症 如果您天生無法消化某些食物,排氣時也可能會產生難聞的氣味。例如乳糖不耐症者因不能分解乳糖,故食用乳製品會在腸道滯留較久。麩質不耐症者如乳糜瀉患者,在免疫系統中有過多的麩朊抗體和麩質蛋白產生反應,導致小腸絨毛無法消化麩質而脹氣。若不確定自己是否有食物不耐症,可諮詢醫師是否自己有食物過敏的可能。 服用藥物 某些藥會產生臭屁,如抗生素可以殺死體內有害的病原,並破壞腸胃裡的一些好菌,若沒有這種好菌,除了有臭味,可能還會出現腹脹和便秘。若受此困擾,不要擅自停藥,請先跟醫生討論是否有更換藥物治療的方式。 便秘 大腸中若有糞便未排出,會使腸道產生細菌和臭味。一般而言,每週解便次數少於3次,即被定義為便秘。請留意排便頻率及排泄物的形狀與顏色,一般認為棕色至黃色,形狀如香蕉最為理想。在有便意時要盡快如廁,平時也要有培養便意的習慣。 若自我檢測後並非以上之原因,另有以下可能,須多留意並即早治療: 細菌感染 有些細菌會引起腸道和消化道的感染,通常比正常情況下有更多氣體和臭味,尤其是消化道感染患者,經常有腹痛及腹瀉情況發生,此症狀若經確診,醫師多半會開立抗生素藥物治療。 大腸癌 雖然罕見,但仍具可能性所以必須注意。當在消化道中形成瘜肉或腫瘤時,會引起部分腸阻塞,從而導致氣體堆積和腹脹。如果排出異味氣體加上感覺身體不適,且症狀無法靠飲食和藥物改善時,請尋求醫生進行全面檢查。大腸癌的治療方式因癌症階段而異,包括切除腫瘤手術或化療以殺死癌細胞等。 多數情況下,有臭味或無氣味的脹氣,是忽略徵兆的原因。但是時常排放氣體並伴隨著嚴重的痙攣或腹痛、體重下降、血便,或腹瀉與便祕反覆交替等,都請盡速就醫檢查 。


腹瀉

出門就要開心玩!預防發生旅行者腹瀉3方法

旅行是現代人揮別忙碌生活的療癒方式,許多人總會在出發前精心規劃行程,期待能徹底放鬆、享受異地風情。然而,若途中不幸遇上「旅行者腹瀉」(Travelers’ diarrhea),不僅影響行程,生理上的不適也可能讓整趟旅程大打折扣。《Hello醫師》分享預防、應對旅行者腹瀉的方法,讓您旅途中玩得盡興。 何謂旅行者腹瀉? 這是一種消化道疾病,源於各地衛生條件的差異,若我們食用不潔的食物和水,將病原體(細菌、病毒或寄生蟲)帶進體內,會造成患者每天排3次以上不成形(稀狀)糞便、水便,並且可能伴隨的症狀有:爆炸性與水樣腹瀉、腹部絞痛、噁心嘔吐、打嗝與脹氣等症狀,而嚴重患者會發燒或血便,若這些症狀持續2~3天、3天以上),就必須立即就醫。 (延伸閱讀: 拉肚子拉不停?一篇搞懂原因、飲食建議、預防方法及就醫資訊) 旅行者腹瀉會持續多久? 通常會持續1~5天便可痊癒,但仍有極少數患者持續長達1個月之久。 如何預防旅行者腹瀉? 用餐前及如廁後,多用肥皂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乾洗手產品,來維持手的清潔。 注意飲食衛生,避免吃生食、路邊攤食物,以及未高溫殺菌的乳製品,水果則要用清水洗過後再吃。 請飲用未開封的瓶裝水,或是煮沸過的水。 如何治療旅行者腹瀉? 多補充水分與電解質(可預先攜帶口服電解質液),以避免身體脫水。 旅行前請先洽詢醫師,並依其建議攜帶止瀉藥。 請依醫師的指示服用止瀉藥,如果出現痢疾的症狀或糞便中有血,則不能使用止瀉藥。若服用止瀉藥後2天仍持續腹瀉,就要立刻停用這些藥物。請注意,服用止瀉藥期間,要記得補充足夠的水分。 腹瀉嚴重者,應盡速就醫。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