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健康

消化系統是人體最重要的系統之一。這是因為絕大多數的必需營養素都是從食物中獲取的。而口腔、胃、小腸和大腸、肝臟、腎臟、胰腺與膽囊等不同器官必須一起協力工作,才能確保功能順暢。 在這個類別,你可以了解更多關於如何維持消化道健康的資訊。

基礎知識

消化道健康

拉肚子拉不停?一篇搞懂原因、飲食建議、預防方法及就醫資訊

拉肚子拉不停,究竟是什麼原因?常見誘因包含飲食不當、腸胃炎或慢性疾病。不同的拉肚子型態、顏色與持續時間,往往能反映腸道健康狀況。《Hello醫師》為您解析拉肚子的原因與嚴重程度,並提供飲食建議、就醫時機與預防方法,幫助你在面對拉肚子時,找到合適的處理方式與因應之道。 拉肚子拉水?從型態、顏色判斷拉肚子嚴重程度 拉肚子常見症狀包含水狀便、腹痛、脫水等。若一天拉肚子超過3次,且大便型態異常,就需要特別注意。 根據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Bristol Stool Form Scale),大便可分為7種類型: 第一型:顆粒狀、堅硬如堅果,排出困難 ➜ 可能為便秘 第二型:條狀但質地堅硬 ➜ 可能為便秘 第三型:條狀、表面有裂痕 ➜ 屬於理想型態 第四型:條狀、光滑柔軟 ➜ 屬於理想型態 第五型:軟爛、不規則塊狀 ➜ 接近腹瀉型態 第六型:糊狀、質地軟爛 ➜ 常見於腹瀉 第七型:完全水狀,無固體 ➜ 屬於嚴重腹瀉 除了型態之外,也可從大便顏色判斷腸胃健康與拉肚子的嚴重程度: 黃褐、棕色大便:屬於正常顏色,代表腸胃功能健康。 黃色大便:可能與油脂代謝異常有關,或攝取過多油脂。 綠色大便:腸胃消化不完全,或細菌、病毒感染;也可能是攝取過多綠色蔬菜或含綠色色素的食物。 灰色或白色大便:多與膽汁分泌異常有關,常見於肝臟、膽管或胰臟疾病;也可能是近期接受X光檢查時服用鋇劑所致。 黑色大便:常見於上消化道出血;有時與服用鐵劑、含鉍藥物,或食用藍莓、墨魚等深色食物有關。 紅色大便:需要特別注意,可能是大腸、直腸出血或痔瘡;也可能因食用紅肉火龍果、甜菜根等含豐富紅色色素的食物所致。 (延伸閱讀:一天大便幾次算正常?解析影響大便次數7大原因、食物消化時間) 不明原因拉肚子?急、慢性原因及特徵解說 拉肚子是腹瀉的表徵,除了反映消化狀態,也能顯示腸胃健康是否異常。依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及台中榮總衛教資料,拉肚子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者特徵差異如下: 急性拉肚子:持續時間少於2週,常伴隨嘔吐、發燒、腹痛等急性症狀。 慢性拉肚子:持續超過4週,通常與慢性腸道疾病或其他長期病因有關,需進一步檢查。 急性拉肚子3種常見原因 病毒感染:為最常見的原因,例如諾羅病毒、輪狀病毒、腺病毒或星狀病毒等。可能伴隨嘔吐、頭痛、發燒、腹部痙攣、噁心、肌肉酸痛。 食物中毒:食用遭細菌、病毒或寄生蟲污染的食物,例如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旅遊至衛生條件差地區,可能出現「旅行者腹瀉」。症狀因病原不同而異,可能包括腹痛、嘔吐、發燒或血便。 藥物副作用:使用抗生素、含鎂抗酸劑、糖醇藥物或部分抗癌藥物,也可能引發急性拉肚子。 慢性拉肚子6種常見原因 腸躁症:與壓力、焦慮相關,會造成腸胃蠕動異常,常見脹氣、放屁、腹痛,部分人還會出現頭暈、頭痛。 食物過敏或乳糖不耐症:對牛奶、大豆、穀物、雞蛋、海鮮等過敏,或乳糖消化不良。症狀包括噁心、腹部痙攣、脹氣、放屁。 消化道疾病:如乳糜瀉、克隆氏症、潰瘍性結腸炎,或胰臟、小腸功能異常。 腹部術後影響:接受闌尾、膽囊、大腸、肝臟、胰臟或小腸手術後,腸胃功能尚未恢復。 腸道感染未完全康復:部分急性腸胃炎患者在恢復期,仍可能出現拉肚子。 癌症影響:癌細胞轉移至腸道,可能干擾排便功能,引發慢性拉肚子。 (延伸閱讀:乳糖不耐症別怕!大推6種非乳製替代品,含優質蛋白又補鈣 ) 急、慢性拉肚子差異 急性拉肚子 慢性拉肚子 持續時間 少於2週 超過4週 常見症狀 嘔吐、發燒、腹痛等急性反應 長期腹痛、脹氣、腸道不適 常見原因 病毒感染(諾羅、輪狀)、食物中毒、藥物副作用 腸躁症、乳糖不耐、消化道疾病、術後影響、癌症 一直拉肚子怎麼辦?如何停止拉肚子? 若一天拉肚子超過3次,體內水分與電解質可能快速流失,容易造成脫水。此時可先做以下處理: 補充水分與電解質:選擇含有鈉、鉀的電解液或運動飲料,幫助維持體內平衡。若是兒童,建議將市售運動飲料以1:1比例稀釋,或選擇專用口服電解質溶液。 短暫禁食6~8小時:依據台中榮總衛教資料,拉肚子時可暫時停止進食,讓腸胃休息,避免再度受到刺激。觀察症狀是否改善,再逐步恢復清淡飲食。 H2 拉肚子看什麼診所?什麼科? 若已禁食6~8小時並調整飲食後,孩童仍持續拉肚子超過24小時、成人超過2天,或出現以下警訊,請盡早就醫: 脫水跡象:口渴、口乾舌燥、尿量減少或尿色加深、皮膚乾燥或彈性變差;幼兒可能出現哭不出眼淚、眼眶或囟門凹陷、精神倦怠。 腹部或直腸劇烈疼痛,或持續發燒。 糞便帶血、呈黏液狀,或出現黑色水樣便。 高齡者、孕婦、慢性病患或免疫功能低下者,若出現上述不適,建議提早就醫評估。 就醫科別建議 成人:可先至家醫科或腸胃科診所,由醫師評估。 兒童:可前往小兒科診所就醫。 若經診所治療後仍未改善,建議進一步到醫院胃腸肝膽科或兒童專科或小兒腸胃科接受檢查。 拉肚子飲食推薦:可以吃什麼?不能吃什麼?  拉肚子時腸胃功能較為敏感,飲食調整非常重要。建議採取少量多餐、細嚼慢嚥的方式,減輕腸胃負擔,並遵循以下原則: 飲食4原則:低油、低糖、低纖維、易消化 低油:以水煮、清蒸方式烹調,避免油炸或高油料理,以免增加腸道負擔。 低糖:過多精緻糖類在腸道中容易被細菌分解產氣,導致脹氣與蠕動加快而加重腹瀉。 低纖維:選擇柔軟、低纖維食材,如蒸蛋、嫩豆腐,避免腸道蠕動過快。 易消化:初期以流質或半流質食物(如米湯、菜湯)為主,症狀緩解後再逐步改為米糊、白粥或軟質麵條。 拉肚子可以吃什麼?推薦食物清單 […]

探索更多消化道健康類別

看更多 消化道健康 相關文章

其他消化問題

就靠這3招!判斷您腸道蠕動是否健康

想知道您的身體健康狀況嗎?從您的腸道蠕動情況來觀察是最簡單的事情之一,或許這句話聽起來像是開玩笑的,但卻是千真萬確。研究發現,腸道裡有不少多元化的細菌,並且與腸道蠕動具有關連性。因此,您不可不知關於腸道蠕動的3件事:頻率、健康狀態、大便顏色。 1. 腸道蠕動的頻率 對大多數人而言,正常的腸道蠕動頻率是每天1次,但並不是人人如此。因為,腸道蠕動的頻率標準範圍是,每天3次且每週3次。有些人的腸道蠕動是每天2~3次,這可能是由於體內的代謝速度較快,有較多有益的細菌幫助消化,或是吃的食物多寡導致。 腸道蠕動的頻率也取決於您的身體健康狀況,患有腹瀉(Diarrhea)的人,每天可能會有3次的腸道蠕動,而有便祕(Constipation)的人,1星期內腸道蠕動的次數則可能少於3次。對身體而言,腸道蠕動是排除體內毒素(Toxin)、酸(Acid)最重要的方法,因此腸道最好每天都能蠕動。 2. 腸道蠕動的健康狀態 要確認您腸道蠕動的健康狀態,可以使用布里斯托(Bristol)大便分類法: 第1型:大便一顆顆、分開來,堅硬得像顆小球。 第2型:大便一塊一塊,表面凹凸不平,香腸的形狀。 第3型:大便像香腸的形狀,表面有裂縫。 第4型:大便形狀像香腸或蛇,表面光滑、柔軟。 第5型:大便是柔軟的塊狀,斷面清楚,且大便容易通過腸道。 第6型:大便邊緣破碎、鬆軟,呈現糊狀。 第7型:大便是液體狀,無固體塊狀、無法成型,完全成水狀。 如果您的腸道蠕動屬於第4型,那恭喜您擁有健康的腸道蠕動。如果您的腸道蠕動接近第1型,那您可能有便秘;如果您的腸道蠕動接近第7型,那您可能有腹瀉。而這也比較難對付和治療,且腹瀉會導致身體對食物的養分吸收不良(Malabsorption)。 3. 大便的顏色 信不信由你,大便的顏色是很重要的!大便最理想的顏色是適中到暗黑的棕色,就好像是牛奶巧克的顏色一樣。大便的顏色會因為您吃的食物受到影響,如:您吃了甜菜(Beet),大便可能會是紅色的、葉菜類會讓大便成綠色、有些特定的藥物,會讓大便呈現白色或泥土色。但是您絕對要留意大便是否是烏黑的顏色,因為這可能是上腸胃道(Upper gastrointestinal tract)流血的徵兆。


發炎性腸道疾病

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該怎麼吃才健康

若您的胃部時常感到不適或患有疾病,那麼為了避免讓情況變得更糟,您通常得避免掉一長串的食物、和避免從事的許多會讓您病情加重的活動。而這對患有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的人而言,更應該如此約束自己的飲食習慣。 什麼是發炎性腸道疾病? 發炎性腸道疾病是指您的腸道中出現發炎(Inflammation)、潰瘍(Ulcer)的情況。這個疾病在任何年齡層裡都可能發生,但大多數人在30歲以前,比較常被確診出患有此疾病;而且男性病患一般來說多於女性病患。下列為2種常見的發炎性腸道疾病。 1. 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 雖然克隆氏症會影響體內任一部位的腸道,但最常見的發病部位是在小腸的末端與結腸。克隆氏症的發炎情況會使您的腸壁出現破洞,造成腹瀉、腸道變得狹窄、形成瘻管(Fistula),進而導致營養不良。而且,即使您接受手術治療,克隆氏症仍然有很高的機率會復發。 2.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 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炎部位多發生在結腸的位置,會造成您有腹瀉、血便的症狀。由於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炎並沒有穿透整個腸壁,因此可以經由手術,將潰瘍性結腸炎治癒。然而,飲食控制並無法完全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不過可以將出現的症狀控制好。因此,正確的飲食不僅可以預防腸道發生潰瘍,還可以減少發炎。請依照您的醫師指示服藥,以控制好您的病情。 患有發炎性腸道疾病時,要如何改變原來的飲食習慣? 下列是患有發炎性腸道疾病要避免的食物: 您會過敏以及曾導致病情發作的食物:有些食物容易造成患有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人病情發作,使得症狀更為嚴重。同樣的,也有些食物容易導致過敏,使您的免疫系統失調。因此,要清楚知道,並且避免食用會使您發作及過敏的食物。 新鮮水果、蔬菜:因為水果、蔬菜都富含高纖維,因此若您患有發炎性腸道疾病,您可能無法消化這些平常這些大家都喜歡吃的天然食材,甚至可能會使您的症狀變差。幸好,您還可以用蒸、烤、燉的方式調理,讓水果、蔬菜更適合炎症性腸病的人食用。 纖維:一般而言,含有較高纖維的蔬菜大多是高麗菜家族,如:綠花椰菜、白花椰菜。因此,若您的腸道狹窄,醫師可能會告知您要限制纖維的攝取量,或是遵照低渣飲食(Low residue diet),做好控制。 堅果、豆子、爆米花:這類食物雖然富含營養成分,但同時也含有大量的脂肪、蛋白質。這對患有炎症性腸病的人而言,並不容易消化。而且,這些食物因為較為粗糙、不易消化,容易造成患有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人,胃部疼痛或發炎。 高脂肪食物:奶油、人造奶油、鮮乳油白醬料、油炸食物,都會造成患有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人腹瀉。尤其如果您患有克隆氏症,將會無法正常消化脂肪,因此脂肪的攝取更要嚴格限制。 咖啡因、酒精:咖啡因和酒精會讓患有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人腹瀉情況變得更糟,碳酸飲料則容易使腸道氣體增多。所以患有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人每天請記得多喝些液體,最好是喝大量開水。 辛辣食物:辛辣的食物會造成患有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人,症狀變得更糟。 乳製品:對患有乳糖不耐症(Lactose intolerance)的人而言,是不能食用乳製品的。乳製品也會對患有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人造成腹瀉、腹痛、腸道氣體增多。 大份量的餐點:對患有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人而言,每天吃5~6次餐點,每次餐點的份量較少,比每天只吃2~3次,每次餐點份量較大;身體、腸道都會感到比較為舒適。 飲食對患有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人而言,有重大的影響。儘管改變飲食無法完全治療疾病,但卻能有效舒緩症狀,並預防情況變得更糟。若您從重新調整了您的飲食習慣,如少吃某些食物,也請您記得要從其他食物或補給品,補充失去的營養成分。


其他消化問題

飲食不健康金害!小心這3種消化毛病

人類的消化系統涵蓋範圍非常廣,從口腔、喉嚨、食道、胃、肝臟、胰臟、膽囊、小腸、大腸到肛門,都算在消化系統裡,且全部都能幫助身體消化食物,並獲取足夠的養分。因此,健康的飲食對身體而言非常重要,因為只有這樣,器官及細胞才能夠獲得必需的營養素。然而,基於每個人的身體狀況,有時候會沒辦法攝取足夠的營養素,久而久之,這會讓消化系統運作受到影響。因此,若您有下列3項症狀,也請多多留意。 1. 便祕(Constipation) 在我們生活的一般飲食中,纖維攝取較少的人,和攝取高纖食物的人相比,得到便祕的機率也會比較高。那是因為,當纖維攝取量不足時,可能發生難以排便的情形。不過不需要太擔心,因為便祕通常只是短期的症狀,而且解決方式非常簡單,那就是從飲食中多攝取纖維、多吃蔬果、並且多喝水,就可以有效舒緩這個症狀。 2. 憩室病(Diverticular disease) 長期便祕會增加罹患憩室病的機率。當發病時,憩室會從結腸壁的地方突出,堵住糞便通過,使身體必須出更多力來使其移動,而這樣子的情形會導致憩室發炎。不過,若已經攝取富含纖維的食物,那麼有效舒緩這個症狀就不是什麼難題,然而,若病情加重,可能就得住院觀察及治療。 3. 膽結石(Gallstones) 膽結石常見的症狀為右上腹疼痛、噁心、嘔吐、發燒、發冷、膚色異常及排泄物呈現灰色,若出現上述症狀,就必須立即就醫。膽結石是膽囊中的小石頭,存在於右下腹;若飲食缺乏纖維和攝取高膽固醇的食物,會大幅提高罹患膽結石的風險。最佳的治療手段就是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如攝取含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的水果,像是蘋果、酪梨、香蕉、西瓜、葡萄等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 除此之外,多攝取蔬菜,使用全穀類代替一般穀物也能幫助消化系統正常運作。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肝臟疾病

肝臟油膩膩?居家飲食8招遠離脂肪肝

一般說的脂肪肝 (Fatty Liver),也俗稱「肝包油」,其正式學名為「肝細胞的脂肪變性」(Steatosis Hepatitis),意指肝 臟中的脂肪堆積過多,或產生脂肪變性。脂肪肝可分為兩種: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潛在的致病因素有很多,包括:糖尿病、肥胖、酗酒(用小工具來測測)、高血壓、內分泌失調等。以下 Hello 醫師將為大家介紹,如何透過良好的生活習慣與飲食,戰勝脂肪肝! 居家4招遠離脂肪肝 無論罹患酒精性或非酒精性脂肪肝,醫師會根據病人的症狀和身體狀況,給予不同的治療方式,但絕非藥到馬上病除,而是要仰賴健康的飲食、規律的運動,方能改善。 規律運動:運動能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燃燒脂肪,進而達到減重之效,脂肪自然較難堆積在肝臟,此外,運動也有助於身體器官的正常運作。 避免酒精:千萬小心,攝取過多的酒精是導致脂肪肝的主因之一!由於酒精需要靠肝臟來分解和代謝,長期下來容易增加脂肪酸的合成,讓脂肪堆積在肝臟,所以,拯救脂肪肝的最好方式,就是遠離酒精。 多吃高纖食物:脂肪肝病人應該避免高熱量飲食,多吃高纖維食物,促進消化、提升新陳代謝。 多舒壓別焦慮:壓力大容易導致荷爾蒙與酵素分泌失調,而肝酵素也不例外,如果肝酵素分泌不正常,很可能會影響肝臟功能的運作,因而造成脂肪過度堆積。至於要如何減壓呢?看看海、賞魚仔、聽音樂,或讀一本書都是很好的辦法喔。 健康飲食4原則 醫師會根據病人的身體狀況,建議最適合的健康飲食,幾點重要的原則如下: 地中海飲食:飲食以魚類、穀物、蔬果、堅果、橄欖油為主,有助於減少肝臟脂肪。 吃對好油:我們的細胞需要葡萄糖作為身體活動的能量來源,而食物轉變為葡萄糖、能量送往細胞的過程中,胰島素是不可或缺的角色。通常,脂肪肝患者也會有胰島素抗性 (Insulin resistance) 的問題,原因就在於胰島素抗性患者體內的胰島素無法正常運作,導致葡萄糖堆積在肝臟,後又被肝臟轉換為脂肪。建議患者可以從下列食物攝取油類,幫助身體的胰島素發揮功能:含有不飽和脂肪酸 (Omega-3 fatty acids) 的魚油、堅果、植物油,或是含有單元不飽和脂肪 (Monounsaturated fats) 的橄欖、堅果、酪梨。 抗氧化食物:無法分解的養分破壞肝細胞,是造成脂肪肝的另一項原因。專家表示,維生素E與維生素C中的抗氧化物可以保護細胞不被破壞,改善脂肪肝病。天然的食物蔬果都是最好的抗氧化劑,例如葵花籽、橄欖、芥花油、咖啡、生大蒜、綠茶、枸杞、含有白藜蘆醇 (Resveratrol) 的紅葡萄、含有硒 (Selenium) 的鮪魚或牡蠣等等。 天然的食物:您應該少吃甜食、汽水,或是其他含有精製糖 (包括高果糖漿) 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等健康又營養的天然食物,可以幫助增加體內的胰島素、降低血脂。(延伸閱讀:12種排毒食物助抗癌!有益肝臟食物看這篇)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肝臟疾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定義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顧名思義,即患者很少喝酒,甚至滴酒不沾,肝臟仍然會囤積過多的脂肪,而形成脂肪肝,並可進一步細分為: 非酒精性脂肪肝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非酒精性脂肪肝炎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單純的脂肪肝若發展為脂肪肝炎,肝臟可能已經嚴重發炎,是較嚴重的階段,若未妥善治療與管理健康狀況,可能會導致肝臟產生類似疤痕的纖維組織,甚至造成更多無法復原的傷害。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也有可能造成類似酗酒對肝臟的傷害,最嚴重的情況下,有可能演變為肝硬化或肝衰竭。如果病況未改善的話,肝硬化可能導致以下結果: 腹腔積水 食道靜脈曲張(Esophageal varices) 嚴重者可能破裂出血 意識混亂、嗜睡、言語不清等肝性腦病變(Hepatic encephalopathy) 症狀 肝癌 肝衰竭末期,亦即肝功能停止運作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有多常見?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十分普遍,任何年齡層的人都有可能罹患,不過肥胖者、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以及有心臟病 (heart disease) 的 40~50 歲族群的人風險較高。不過只要避開危險因子,還是有機會逆轉、降低發作的風險。想了解更多資訊,可諮詢您的醫師。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症狀 下列為非酒精性脂肪肝常見的症狀,但並沒有全部列出,因此,如果您對非酒精性脂肪肝有任何疑慮,請洽詢您的醫師。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常見症狀 肝臟腫大 倦怠 右上腹疼痛 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與肝硬化的可能徵兆與症狀 腹部積水(Ascites) 靠近皮膚表層的血管腫脹 男性患者可能乳房腫大 脾臟腫大 手掌泛紅 皮膚與眼睛發黃 (黃疸) 什麼時候應該去看醫師? 如果您發現自己有上述症狀,或者有任何相關疑問,請洽詢醫師。每個人的身體狀況與症狀不盡相同,如果發現任何異狀,最好盡快尋求醫師的專業意見,以瞭解最適合自己的診療方式。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原因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是因為肝臟的脂肪量過高所引起,而糖尿病 (Diabetes)、糖尿病前期 (胰島素阻抗 Insulin resistance)、過重或肥胖、血脂過高 (例如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過高)、高血壓等等,都有可能是引起肝臟囤積脂肪的因素。最近,學者研究出了與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有關的幾點因素,包括了: 氧化壓力 (Oxidative stress):人體內的促氧化劑與抗氧化不平衡,導致肝臟細胞受損 患者的炎性細胞、肝臟細胞,或是脂肪細胞製造並釋放出有毒的炎性細胞激素 (cytokines) 肝細胞壞死 (Necrosis) 或凋亡 (Apoptosis) 脂肪組織發炎、白細胞浸潤 (Infiltration) 腸道微生物 (Gut microbiota,或稱腸道菌叢 Intestinal bacteria) 也有可能是引起肝臟發炎的原因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風險因素 有許多因素會增加罹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風險,例如: 膽固醇過高 […]


膽囊疾病

什麼是膽結石?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膽結石的定義肝臟會分泌一種液體來分解脂肪,稱作膽汁(Bile),若膽汁結成固體物質、堆於膽囊(Gallbladder)中,就會形成膽結石(Gallstone )。膽結石通常是因為膽囊或膽管堵塞而形成,大小不一,有可能像沙粒一樣小,也可能有高爾夫球那麼大顆;會造成腹部疼痛,並對身體帶來非常不好的影響。 膽結石可分為兩種: 膽固醇結石(Cholesterol gallstones):這是最常見的膽結石,由未消化的膽固醇所集結,呈黃色狀。 色素結石(Pigment gallstones):這是由過多的膽紅素(Bilirubin)所形成,呈現黑褐色狀。 膽結石有多常見呢? 膽結石很常見,通常出現在老年人、女性、過重的人身上。女性因為有較多的雌激素(Estrogen),而較容易有膽結石,美國原住民與墨西哥裔美國人的病例也不少,不過只要避開危險因子,就能有效降低發作的風險。想了解更多資訊,可諮詢您的醫師。 膽結石的症狀膽結石大多數沒有明顯的症狀,但如果膽結石已經長得很大,則有可能出現以下症狀,不過以下並未列出所有可能的症狀,若有任何疑慮,請諮詢您的醫師: 右上腹劇疼 胸骨下方腹部劇疼 肩胛骨之間的背部疼痛 出現黃疸、眼白發黃 發燒 糞便呈灰白色 感到噁心、嘔吐 什麼時候應該去看醫師? 腹部疼痛不已,甚至坐著也無法改善 出現黃疸、眼白發黃 發燒或發寒 膽結石的原因目前還不知道膽結石的確切成因,但是下列因素會影響膽結石的形成: 膽囊累積太多膽固醇:通常膽囊有辦法分解肝臟分泌的膽固醇,但若肝臟排出過多的膽固醇,導致膽囊能以負荷,過多的膽固醇就會結為膽結石。 膽汁中有太多膽紅素:當紅血球被摧毀後身體就會產生膽紅素,而過多的膽紅素就會形成膽結石;有些疾病會讓肝臟製造過多膽紅素,像是肝硬化(Cirrhosis)、膽道感染(Biliary infection)。 膽囊無法順利排出物質:當膽汁太過濃稠、變硬時,就會讓膽囊無法順利排出物質,因而形成膽結石。 膽結石的風險因素有很多因素都會影響罹患膽結石的風險,例如: 60歲以上的老年人 體重過重 懷孕 飲食習慣高脂、高膽固醇、低纖 有膽結石的家族病史 有糖尿病(Diabetes)、肝臟疾病、肝硬化(Cirrhosis)等疾病 有在服用降膽固醇藥物或是含雌激素的藥物 膽結石的診斷與治療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隨時諮詢您的醫師。 如何診斷膽結石? 醫師會進行以下檢測,來診斷是否罹患膽結石: 查看病史,完成體檢 做腹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 CT),拍攝膽囊的狀況。 檢查膽管,可能用核子醫學肝膽攝影術(Hepatobiliary iminodiacetic acid, HIDA)、磁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或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術(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 如何治療膽結石? 無症狀的膽結石患者不需要接受治療,但必須追蹤觀察,若症狀出現,則可用以下方法治療,不過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不同,如果想要瞭解更多資訊請諮詢您的醫師: 動手術:若一再出現膽結石,則建議動手術,把膽囊拿掉,讓膽汁直接從肝臟流到小腸。 服藥:可服用藥物溶解膽結石,但需要時間較長,通常是在無法動手術的情況下才會採服藥的方式治療。 膽結石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以下生活習慣與居家療法可幫助你對抗膽結石: 降低膽固醇:維持健康體重、減少攝取脂肪與蛋白質、多補充纖維。 多運動:不僅能控制膽結石,也能避免心臟、消化器官方面的疾病。 若您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最妥善的照護。


其他消化問題

剛吃完藥別躺下!藥卡喉嚨恐致食道灼傷

吃藥吞藥丸對小孩來說是個艱鉅的挑戰,不少人甚至長大後仍然很不會吞藥丸,但台灣人常吃藥,根據衛福部健保署資料,國人一年平均看診約 15 次,一張藥單平均開出 4.2 種藥,是美國的兩倍,一年吃下的各種藥物總和,高達數十億顆。但你可能不知道,如果吃藥時,藥丸沒有順利吞下,在喉嚨和食道過久,可能導致藥物性的食道炎(Esophagitis)與食道潰瘍。以下將介紹如何避免藥物卡喉嚨,預防藥物性食道炎的發生。 6 原因吃藥卡喉嚨 多喝水、勿躺下防食道灼傷 藥物卡在食道裡是造成藥物性食道炎的主因,有些口服藥及抗生素,例如去氧羥四環素(Doxycycline),如果停留食道過久,特別容易導致食道受損或發炎,膠囊類的藥品則更要小心,因膠囊遇水有黏性,較容易卡在食道,引發藥物性食道炎。以下提供幾個藥物性食道炎常見的六種原因,並告訴您如何避免藥物性食道炎。 水喝不夠:吃藥沒配水或喝水量不足,容易導致藥物卡在食道,一般建議吃藥時至少喝 100c.c. 以上的水,以減少藥物跟食道接觸的時間。 吃藥後馬上平躺:剛吃完藥就躺下,容易造成藥物停留於食道過久,導致食道受損,建議服藥後至少 10~15 分鐘再躺下較安全。另外,盡量避免在睡前一刻吃藥,因為睡覺時,唾液分泌及吞嚥次數都會減少,又因為平躺,將更容易造成藥物性食道炎。 躺著吃藥:服藥時應保持站立或坐姿,躺著吃藥或吃藥後馬上躺下,是造成藥物性食道炎的頭號兇手。 食道狹窄:有些人因為食道狹窄或是藥丸太大粒,容易卡在食道裡,這時可考慮請醫師開藥粉或藥水。如果還是得吞藥丸,可以試著一次吞一粒,並至少配上 100c.c. 的白開水。 年齡:隨著身體老化,消化的速度會變慢,食物停留在食道和胃的時間也就更長,又因年紀大,服用的藥物也可能較多,增加了藥物性食道炎的風險。 其他疾病:有些特殊疾病會導致食道變窄,不僅食物容易卡住,也增加藥物卡在食道的風險。 (同場加映:胃食道逆流或胃灼熱?消化不良的症狀與治療) 食道炎的 5 大症狀 引發食道炎的原因很多,藥物引起的食道炎是其中一種,如發現吃完藥後發生以下症狀,很可能是藥物性食道炎。 吞嚥困難與疼痛 胸痛,吃飯時伴隨胸骨後方疼痛 胃灼熱(火燒心) 胃食道逆流 食慾不佳 一般藥物性食道炎,通常僅有食道灼熱感或吞嚥疼痛的症狀,配合醫師指示服用藥物,數天至幾週即可復原,不必過於擔心。不過曾有案例因藥物卡在食道過久,導致食道穿孔,因此應特別留意,吃藥後是否有不適的狀況。提醒一般民眾吃藥時,喝水量要充足、吃完藥先坐著或站立十分鐘,可避免藥物性食道炎上身。


便祕

便祕怎麼辦?認識便秘的症狀、定義、原因、預防及緩解方式

你是否有在馬桶上使盡吃奶的力氣,汗流浹背卻徒勞無功呢?如果是,你可能已經成為便祕(Constipation)的受害者了。便祕是現代人很常見的健康問題,據台灣營養基金會統計,全台超過 525 萬人有便祕問題,台灣癌症基金會的調查則指出,48% 的台灣上班族都有便祕困擾。由於生活型態和飲食文化的改變,現代社會相較早期農業社會,更容易有便祕問題。以下將簡單介紹便祕的定義、症狀、原因及預防緩解方式。 便祕的症狀與定義 便祕是指因大便太乾或太硬而排出困難,雖然每個人排便的時間不盡相同,但若排便的間隔超過三天以上,就可稱為便祕。 排便時要用力使勁 糞便堅硬 排便不順或排不乾淨 一週排便少於三次 便祕的 5 大原因 纖維和水攝取不足:如前面所提到的飲食習慣改變,速食大行其道,尤其外食族群很難吃到足夠的蔬果來獲取足夠的膳食纖維。缺乏水分則會導致糞便過乾,使其不易排出,甚至會造成肛門出血的情況,若長期反覆出血,將可能產生痔瘡。 壓力:壓力會使腸道肌肉緊張,長期處在高壓緊張的環境導致便祕,而便祕也會影響情緒健康,找到好方法釋放壓力,便能有效終結惡性循環。 活動量不足:上班族或年長者時常久坐,或長期臥床的病人,也是便祕的高風險群,運動量不足會使腸道的肌肉也喪失活躍度。 懷孕:在懷孕前期,激素的變化使得腸道活動減慢,並且增加腸道水分的吸收,使得糞便轉為乾硬而難以排出;隨著懷孕週數的增加,愈到懷孕後期,胎兒會壓迫到其他臟器的空間,其中也包括直腸,因為受到擠壓,糞便的排出會較為困難,而導致便祕。 腸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腸躁症目前病因仍不明,一般推測壓力和食物可能是引發症狀的原因。便祕是腸躁症的其中一個症狀,其餘還有腹痛、脹氣、腹瀉,或排便沒有完全排乾淨的感覺。 (推薦閱讀:這3個原因讓你放屁不斷!便祕和腸躁症別輕忽) 如何預防、緩解便祕? 1. 多喝水,少負擔 如果你常覺得口乾舌燥,代表身體缺水,容易造成便祕。研究發現,喝蘇打水比一般自來水更能有效緩解便祕,包括慢性先天便祕和腸躁症患者。但是記得選擇無糖蘇打水,因為過多的糖分對身體健康沒幫助。 2. 多攝取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屬於植物性碳水化合物,我們可以多吃蔬果、穀類、堅果、種子等食物來攝取。膳食纖維有可溶纖維和不可溶纖維兩類,大部分纖維豐富的食物均包含這兩類,只是比例不同而已,可溶纖維會吸收水分產生膠狀物質,可軟化糞便讓它順利通過腸道排出,而不可溶纖維則能增加糞便體積,並刺激腸道蠕動,同樣有助於排泄順暢。 3. 多運動 運動可以加快食物通過大腸的時間,大腸從食物吸收水分的時間也因此變短,糞便較不會因缺乏水份而變得堅硬、難以排泄;此外,有氧運動能加速呼吸和心跳,幫助腸道肌肉收縮,讓糞便順利排出去。每天至少能運動 30 分鐘,不論是慢跑、游泳甚至快走,都能減少便祕的機會。。 4. 喝有咖啡因的咖啡 咖啡能刺激我們消化道的肌肉,增加如廁的慾望,因此建議喝含咖啡因的咖啡,效果比喝一般水和無咖啡因的咖啡效果都好。咖啡也含有可分解纖維質,能促進腸道菌群的平衡,能有效疏解便祕的困擾。不過建議應多喝水,因為咖啡因容易利尿,在水分補充不足的情況下,反而會導致身體缺水。 5. 有便意就上 有些人習慣憋尿,而有些人則是喜歡憋便。當便意產生時,最好還是趕快去廁所報到,如果刻意忍住不上,糞便會隨著在體內的時間增長,因水分的流失而逐漸硬化,最後導致便祕。 如果便祕已造成你的困擾,請務必就醫,找出潛在的原因與有效的治療方式。健康的飲食如新鮮水果、蔬菜和全麥食品;規律運動;每天至少喝體重三十倍的水量(例如:60 公斤 x 30 c.c. = 1800 c.c. /一天),這些都能幫助預防大多數人的便祕。有些患者服用瀉藥處方,也請諮詢專業醫師和藥師,並了解瀉藥的原理以及如何安全使用。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Hello醫師 Line:https://lihi3.cc/Ur9VD Hello醫師 FB:https://lihi3.cc/F7Qlf


其他消化問題

手術後的飲食原則:腹部手術篇

對手術後的患者而言,營養照護是非常重要的,但多數腸胃手術患者,在術後的胃口非常差,容易出現營養不良、免疫力差等情況。更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外科手術和腹部手術後的飲食方式,其實不盡相同(請參考另一篇:手術後的飲食怎麼吃?這些食物要多補充!) 最常見慢性腹痛 腸胃道手術後的飲食較需要注意,因為有些患者的腸道傷口,需視情況在術後禁食,且動過腹部手術的患者中,有93%會發生腸沾黏(Abdominal adhesions)的現象,所以不能吃高纖或是容易產氣的食材。腸沾黏大多不會出現特別的症狀,最常見的是慢性腹痛,但若變成完全的腸阻塞(Bowel obstruction),則可能會危及生命且必須動手術。 以下將介紹關於腹部手術後的飲食原則,但提醒大家,飲食方式仍需視手術與患者本身狀況而定,並非所有人都適合同樣的飲食方式喔! 多數腸胃道手術患者為了要讓傷口癒合,加上胃腸道蠕動減慢,通常醫師會讓患者先禁食幾天,在排氣後且經醫師評估胃腸蠕動已恢復正常,並將鼻胃管拔除後,才能開始進食,且要少量多餐,並按照順序從流質、軟質到溫和的食物,循序式進食。 流質食物 腹部手術後,初期可以開始進食的患者,可先從完全無渣,或不刺激腸道蠕動的無油清湯開始喝起,接著攝取少量纖維且營養均衡的流質(液態)食物,例如魚湯、過濾的果菜汁等,但進食時間和攝取量都要按照醫囑。 軟質食物 這是指易消化、無粗纖維、質地軟且有營養的食材,適合作為腸胃手術後,或是有腸胃炎(Gastroenteritis)、憩室炎(Diverticulitis)、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一種慢性腸道炎症),甚至是口腔手術和喉嚨手術後的飲食內容。此與平時提倡的健康飲食方式稍微不同,主要為精製加工碳水化合物與罐裝蔬果,取代新鮮蔬果。例如罐頭蔬菜或肉(若太油請去油)、魚肉、蔬果汁、白米、白麵、白麵包、馬鈴薯泥等,水果類如香蕉、芒果、酪梨等,並且吃軟質食物時,也需適度喝水幫助消化(但不可過多)。此時期需要避免容易在腸道產氣的食材,如全麥麵包、全穀類、玉米、生菜(尤其是花椰菜、胡蘿蔔等)、豆類、堅果等高纖食材,以及碳酸飲料。 溫和食物 腸胃功能康復許多之後,可以開始吃些較天然食材了,但請選擇容易消化、不容易產氣、低纖且溫和清淡的,例如豆腐、瓜果類等,要避免高纖、辣或油的食物,如梨子、玉米、豆類、竹筍、蘿蔔乾,也要避免添加人工色素或防腐劑的產品,如蜜餞、咖哩和泡麵等。 最後,提醒病人要採取少量多餐,請別吃到撐,並記得術後的4大飲食原則:補充水分、多吃蛋白質、攝取足夠熱量來保持體重,以及注意營養均衡。


胃脹/脹氣

老是脹氣不舒服 7種方式預防並減緩

有時吃飽後不禁會打嗝,或是肚子感到脹氣,這類現象很普遍也很正常,但若過度頻繁脹氣,且持續感覺不舒服,可能就要檢視一下自己的飲食內容,或是消化系統是否有問題囉!今天就帶你一起來看看有哪些食物是容易脹氣者需要避免的,以及該如何減少脹氣的情況發生。 脹氣與成因 當腸胃道裡有大量的氣體時,人會感到腹部脹脹的不舒服,常見的原因是食物在腸胃裡消化時,自然地產生氣體,或是人在吃飯、喝水、說話時,也可能吞下一些空氣。但因人體本能反應,會藉由放屁或打嗝排出氣體。 預防與減少脹氣的方法 慢慢吃且少聊天:吃飯喝湯的速度過快,或是邊吃飯邊聊天,都容易不自覺吞下許多空氣。若放慢進食速度,專心吃並少說話,就能減少脹氣的情況發生。 吃飽後適度運動:研究發現,飯後適當的運動(如散步等輕量運動),可幫助胃腸道排出氣體,減少脹氣現象。 別吃太多纖維:纖維對人體有許多好處,可以幫助調節血糖平衡和排便。但是高纖維食物卻也容易在消化過程,產生過多氣體。研究發現,減少高纖飲食,可以幫助減緩自發性便祕(Idiopathic constipation,原因不明的慣性便祕)患者的症狀。高纖維的食物包括各種豆類、水果(如蘋果、梨子等)、原粒燕麥、花椰菜等。 避免高油脂的食物:油脂是人體重要的能量來源,但較難消化,所以會使食物在腸胃中滯留較久的時間(胃排空時間較久),如此一來,食物會在腸胃中發酵產生氣體,演變成脹氣,所以盡量減少飲食中的脂肪含量,可幫助減緩脹氣狀況。(推薦閱讀:2大脹氣原因報你知!避吃6類易脹氣食物,約會不怕放屁形象全毀) 避免喝碳酸飲料和口香糖:很多人都有喝碳酸飲料(如汽水)不久後打嗝的經驗,因為碳酸飲料中的二氧化碳,會直接導致脹氣。口香糖也會在咀嚼時不自覺吞下更多空氣,導致脹氣。 吃薑:薑除了可以驅寒,還可以幫助消化系統的運作,它含有排氣劑(Carminative),可幫助減少胃腸道中的過量氣體。2013年有研究證實,薑確實能幫助緩解腸胃不適的問題。 對食物的不耐症或過敏:有時脹氣可能是由於吃下某食物導致過敏,或患有對某食物的不耐症(Intolerance ),而產生過多的氣體累積在腸胃裡,通常小麥、乳糖、蛋等,都可能引起這種問題。由於過敏或不耐症的食物來源因人而異,沒有明確指出某食物會影響某群人,所以想避免此類脹氣的原因,最好還是靠自己寫飲食紀錄來觀察與追蹤。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