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健康

消化系統是人體最重要的系統之一。這是因為絕大多數的必需營養素都是從食物中獲取的。而口腔、胃、小腸和大腸、肝臟、腎臟、胰腺與膽囊等不同器官必須一起協力工作,才能確保功能順暢。 在這個類別,你可以了解更多關於如何維持消化道健康的資訊。

基礎知識

消化道健康

舒敏益生菌5大產品推薦!「養好菌叢生態」是關鍵!

益生菌可能透過消化道內的細菌幫助調節生理機能,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一項資料指出,益生菌主要作用為改變菌叢生態,促進新陳代謝並維持健康。 消化道中的益生菌可能影響菌叢生態,因此消化道保健對於促進新陳代謝、體質狀況及維持身體健康非常重要。近年,市面也推出多種舒敏益生菌產品,面對各種益生菌該如何挑選,《Hello醫師》為您解說挑選4大重點,及推薦您5大舒敏益生菌產品。 舒敏益生菌挑選4大重點 重點1:挑選具有專利認證,科學實證支持的強勢菌株 選擇益生菌不只須了解菌種,更應挑選符合自身需求且具科學實證菌株,保障菌株的安全性同時,也為調節生理機能打底。 在各種益生菌中,常見的菌種為嗜酸乳酸桿菌(L. acidophilus,又稱A菌)、比菲德氏菌(B. bifidus,又稱B菌)、乾酪乳酸桿菌(L. casei,又稱C菌)、副乾酪乳桿菌(L. paracasei,又稱LP菌)、鼠李糖乳桿菌(L. rhamnosus ,又稱R菌);其中又以LGG菌、LP-33、BRAP-01等較著名,經實證可調整體質,且當添加不同菌株時,也會產生複合作用。 重點2:益生菌添、護、存更加分 為幫助維持消化道機能,除了定期定量補充益生菌外,如何保持益菌作用也是關鍵;最好的方式,就是遵照添、護、存挑選原則,才能改變細菌叢生態,維持健康! 添好菌:若想調整體質,藉由補充益生菌增加消化道益菌,為健康先打底!副乾酪乳桿菌底下的菌株BRAP-01,在2011年取得專利,實驗證實可達到調整體質作用。鼠李糖乳桿菌為目前研究最多的益生菌菌種之一,其中又以菌株L​​GG、HN001、GR-1累積研究最多;其中,HN001菌株經科學實證,與其他菌株搭配對調整體質的效果有正向幫助。 護好菌:後生元(Posbiotics)指的是益生菌及益生質作用下的副產物,能快速改變細菌叢生態,有助營養補給。在某些情況下,後生元還能增強對酵母等物種的屏障功能,有助調節生理機能。後生元的天然來源為,細菌素、丁酸鹽、聚磷酸鹽、胞外多醣、短鏈脂肪酸,此外,也可藉由食用日本研發的捲曲乳桿菌(Lactobacillus crispatus)專利菌株KT-11乳酸菌,經實證發現,與其他乳酸菌複合使用,有助於調整體質! 存好菌:除添加益生菌外,保存也相當重要,益生質(Prebiotics)也稱益生元,常見的益生質包含不易為人體消化的膳食纖維、寡糖,以及非含碳特殊維生素、礦物質等物質,能供給益生菌養分,維持益生菌活力。益生質也可從蔬果、穀物等天然來源來攝取,而天然蔬菜果中的益生質為果寡醣(FOS),有醫師引述研究指出,孕婦攝取果寡醣,也有助寶寶改變消化道叢生態。 重點3:額外添加強化成分 挑選益生菌產品,除了藉由補充益生菌改善菌叢生態,進而調整體質,也可藉由參考以下成分,挑選合適的產品,以維持生理機能: 牛初乳:牛初乳為母牛產犢後3天內的乳汁,對身體健康維持有益,主要成分包括乳鐵蛋白與5種免疫球蛋白IgA、IgD、IgE、IgG及IgM,其中以IgG含量最高。 接骨木莓果萃取物:富含花青素、維生素C與醣類,其中,花青素含量為紅葡萄10倍;也會將接骨木莓果製成糖漿,有助維持生理機能。 重點4:認明檢驗合格認證的製造商 想要維持消化道機能,最重要的就是選對菌種及菌株,最好能依醫師或營養師建議,並長期且定量食用;市面上眾多益生菌產品,建議應挑選能提供產品檢驗合格及認證報告的品牌,較有保障;此外,若有額外添加成分的複合產品,也應認明是否標註產地來源,同時也應提供相關檢驗報告,食用才能更安心,也更值得信賴! 舒敏益生菌5大產品推薦 桂格康研家舒敏益生菌 內容量:30包 × 1盒  劑型:粉狀 特點: 5大專利益生菌:丹麥ABC三益菌、台灣BRAP01、美國HN001,多元菌種維持菌叢平衡 日本專利後生元KT11乳酸菌,擴大益菌協同 FOS膳食纖維,好菌營養來源 專利初乳免疫球蛋白,24小時內初乳採集,保留營養 9項塑化劑零檢出、10項食安檢驗合格、原料17類過敏源控管、SGS認證 達摩本草200億好敏通益生菌 內容量:30包 × 1盒  劑型:粉狀 特點: 六國保護專利菌LP3、LT12、LR5,調節體質 歐洲陽光酵母維他命D,營養補給 日本專利膳食纖維以及葡聚多醣體 添加比利時果寡糖,調節菌叢生態 醫之方優舒敏益生菌複方膠囊  內容量:60顆 × 2盒  劑型:膠囊 特點: 專利益生菌植物乳桿菌、鼠李糖乳桿菌 添加接骨木莓萃取、酵母發酵物,調節生理機能 特殊包埋技術,保存菌種活性 大研生醫舒敏益生菌 內容量:30顆 × 1盒  劑型:膠囊 特點: 5種專利AP益生菌 ,滋補強身,健康維持 無添加香料色素 第三方安心檢驗報告 娘家益生菌 內容量:40包 × 1盒  劑型:粉狀 特點: […]

探索更多消化道健康類別

腹瀉

看更多 消化道健康 相關文章

膽囊疾病

什麼是膽結石?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膽結石的定義肝臟會分泌一種液體來分解脂肪,稱作膽汁(Bile),若膽汁結成固體物質、堆於膽囊(Gallbladder)中,就會形成膽結石(Gallstone )。膽結石通常是因為膽囊或膽管堵塞而形成,大小不一,有可能像沙粒一樣小,也可能有高爾夫球那麼大顆;會造成腹部疼痛,並對身體帶來非常不好的影響。 膽結石可分為兩種: 膽固醇結石(Cholesterol gallstones):這是最常見的膽結石,由未消化的膽固醇所集結,呈黃色狀。 色素結石(Pigment gallstones):這是由過多的膽紅素(Bilirubin)所形成,呈現黑褐色狀。 膽結石有多常見呢? 膽結石很常見,通常出現在老年人、女性、過重的人身上。女性因為有較多的雌激素(Estrogen),而較容易有膽結石,美國原住民與墨西哥裔美國人的病例也不少,不過只要避開危險因子,就能有效降低發作的風險。想了解更多資訊,可諮詢您的醫師。 膽結石的症狀膽結石大多數沒有明顯的症狀,但如果膽結石已經長得很大,則有可能出現以下症狀,不過以下並未列出所有可能的症狀,若有任何疑慮,請諮詢您的醫師: 右上腹劇疼 胸骨下方腹部劇疼 肩胛骨之間的背部疼痛 出現黃疸、眼白發黃 發燒 糞便呈灰白色 感到噁心、嘔吐 什麼時候應該去看醫師? 腹部疼痛不已,甚至坐著也無法改善 出現黃疸、眼白發黃 發燒或發寒 膽結石的原因目前還不知道膽結石的確切成因,但是下列因素會影響膽結石的形成: 膽囊累積太多膽固醇:通常膽囊有辦法分解肝臟分泌的膽固醇,但若肝臟排出過多的膽固醇,導致膽囊能以負荷,過多的膽固醇就會結為膽結石。 膽汁中有太多膽紅素:當紅血球被摧毀後身體就會產生膽紅素,而過多的膽紅素就會形成膽結石;有些疾病會讓肝臟製造過多膽紅素,像是肝硬化(Cirrhosis)、膽道感染(Biliary infection)。 膽囊無法順利排出物質:當膽汁太過濃稠、變硬時,就會讓膽囊無法順利排出物質,因而形成膽結石。 膽結石的風險因素有很多因素都會影響罹患膽結石的風險,例如: 60歲以上的老年人 體重過重 懷孕 飲食習慣高脂、高膽固醇、低纖 有膽結石的家族病史 有糖尿病(Diabetes)、肝臟疾病、肝硬化(Cirrhosis)等疾病 有在服用降膽固醇藥物或是含雌激素的藥物 膽結石的診斷與治療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隨時諮詢您的醫師。 如何診斷膽結石? 醫師會進行以下檢測,來診斷是否罹患膽結石: 查看病史,完成體檢 做腹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 CT),拍攝膽囊的狀況。 檢查膽管,可能用核子醫學肝膽攝影術(Hepatobiliary iminodiacetic acid, HIDA)、磁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或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術(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 如何治療膽結石? 無症狀的膽結石患者不需要接受治療,但必須追蹤觀察,若症狀出現,則可用以下方法治療,不過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不同,如果想要瞭解更多資訊請諮詢您的醫師: 動手術:若一再出現膽結石,則建議動手術,把膽囊拿掉,讓膽汁直接從肝臟流到小腸。 服藥:可服用藥物溶解膽結石,但需要時間較長,通常是在無法動手術的情況下才會採服藥的方式治療。 膽結石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以下生活習慣與居家療法可幫助你對抗膽結石: 降低膽固醇:維持健康體重、減少攝取脂肪與蛋白質、多補充纖維。 多運動:不僅能控制膽結石,也能避免心臟、消化器官方面的疾病。 若您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最妥善的照護。


其他消化問題

剛吃完藥別躺下!藥卡喉嚨恐致食道灼傷

吃藥吞藥丸對小孩來說是個艱鉅的挑戰,不少人甚至長大後仍然很不會吞藥丸,但台灣人常吃藥,根據衛福部健保署資料,國人一年平均看診約 15 次,一張藥單平均開出 4.2 種藥,是美國的兩倍,一年吃下的各種藥物總和,高達數十億顆。但你可能不知道,如果吃藥時,藥丸沒有順利吞下,在喉嚨和食道過久,可能導致藥物性的食道炎(Esophagitis)與食道潰瘍。以下將介紹如何避免藥物卡喉嚨,預防藥物性食道炎的發生。 6 原因吃藥卡喉嚨 多喝水、勿躺下防食道灼傷 藥物卡在食道裡是造成藥物性食道炎的主因,有些口服藥及抗生素,例如去氧羥四環素(Doxycycline),如果停留食道過久,特別容易導致食道受損或發炎,膠囊類的藥品則更要小心,因膠囊遇水有黏性,較容易卡在食道,引發藥物性食道炎。以下提供幾個藥物性食道炎常見的六種原因,並告訴您如何避免藥物性食道炎。 水喝不夠:吃藥沒配水或喝水量不足,容易導致藥物卡在食道,一般建議吃藥時至少喝 100c.c. 以上的水,以減少藥物跟食道接觸的時間。 吃藥後馬上平躺:剛吃完藥就躺下,容易造成藥物停留於食道過久,導致食道受損,建議服藥後至少 10~15 分鐘再躺下較安全。另外,盡量避免在睡前一刻吃藥,因為睡覺時,唾液分泌及吞嚥次數都會減少,又因為平躺,將更容易造成藥物性食道炎。 躺著吃藥:服藥時應保持站立或坐姿,躺著吃藥或吃藥後馬上躺下,是造成藥物性食道炎的頭號兇手。 食道狹窄:有些人因為食道狹窄或是藥丸太大粒,容易卡在食道裡,這時可考慮請醫師開藥粉或藥水。如果還是得吞藥丸,可以試著一次吞一粒,並至少配上 100c.c. 的白開水。 年齡:隨著身體老化,消化的速度會變慢,食物停留在食道和胃的時間也就更長,又因年紀大,服用的藥物也可能較多,增加了藥物性食道炎的風險。 其他疾病:有些特殊疾病會導致食道變窄,不僅食物容易卡住,也增加藥物卡在食道的風險。 (同場加映:胃食道逆流或胃灼熱?消化不良的症狀與治療) 食道炎的 5 大症狀 引發食道炎的原因很多,藥物引起的食道炎是其中一種,如發現吃完藥後發生以下症狀,很可能是藥物性食道炎。 吞嚥困難與疼痛 胸痛,吃飯時伴隨胸骨後方疼痛 胃灼熱(火燒心) 胃食道逆流 食慾不佳 一般藥物性食道炎,通常僅有食道灼熱感或吞嚥疼痛的症狀,配合醫師指示服用藥物,數天至幾週即可復原,不必過於擔心。不過曾有案例因藥物卡在食道過久,導致食道穿孔,因此應特別留意,吃藥後是否有不適的狀況。提醒一般民眾吃藥時,喝水量要充足、吃完藥先坐著或站立十分鐘,可避免藥物性食道炎上身。


便祕

便祕怎麼辦?認識便秘的症狀、定義、原因、預防及緩解方式

你是否有在馬桶上使盡吃奶的力氣,汗流浹背卻徒勞無功呢?如果是,你可能已經成為便祕(Constipation)的受害者了。便祕是現代人很常見的健康問題,據台灣營養基金會統計,全台超過 525 萬人有便祕問題,台灣癌症基金會的調查則指出,48% 的台灣上班族都有便祕困擾。由於生活型態和飲食文化的改變,現代社會相較早期農業社會,更容易有便祕問題。以下將簡單介紹便祕的定義、症狀、原因及預防緩解方式。 便祕的症狀與定義 便祕是指因大便太乾或太硬而排出困難,雖然每個人排便的時間不盡相同,但若排便的間隔超過三天以上,就可稱為便祕。 排便時要用力使勁 糞便堅硬 排便不順或排不乾淨 一週排便少於三次 便祕的 5 大原因 纖維和水攝取不足:如前面所提到的飲食習慣改變,速食大行其道,尤其外食族群很難吃到足夠的蔬果來獲取足夠的膳食纖維。缺乏水分則會導致糞便過乾,使其不易排出,甚至會造成肛門出血的情況,若長期反覆出血,將可能產生痔瘡。 壓力:壓力會使腸道肌肉緊張,長期處在高壓緊張的環境導致便祕,而便祕也會影響情緒健康,找到好方法釋放壓力,便能有效終結惡性循環。 活動量不足:上班族或年長者時常久坐,或長期臥床的病人,也是便祕的高風險群,運動量不足會使腸道的肌肉也喪失活躍度。 懷孕:在懷孕前期,激素的變化使得腸道活動減慢,並且增加腸道水分的吸收,使得糞便轉為乾硬而難以排出;隨著懷孕週數的增加,愈到懷孕後期,胎兒會壓迫到其他臟器的空間,其中也包括直腸,因為受到擠壓,糞便的排出會較為困難,而導致便祕。 腸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腸躁症目前病因仍不明,一般推測壓力和食物可能是引發症狀的原因。便祕是腸躁症的其中一個症狀,其餘還有腹痛、脹氣、腹瀉,或排便沒有完全排乾淨的感覺。 (推薦閱讀:這3個原因讓你放屁不斷!便祕和腸躁症別輕忽) 如何預防、緩解便祕? 1. 多喝水,少負擔 如果你常覺得口乾舌燥,代表身體缺水,容易造成便祕。研究發現,喝蘇打水比一般自來水更能有效緩解便祕,包括慢性先天便祕和腸躁症患者。但是記得選擇無糖蘇打水,因為過多的糖分對身體健康沒幫助。 2. 多攝取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屬於植物性碳水化合物,我們可以多吃蔬果、穀類、堅果、種子等食物來攝取。膳食纖維有可溶纖維和不可溶纖維兩類,大部分纖維豐富的食物均包含這兩類,只是比例不同而已,可溶纖維會吸收水分產生膠狀物質,可軟化糞便讓它順利通過腸道排出,而不可溶纖維則能增加糞便體積,並刺激腸道蠕動,同樣有助於排泄順暢。 3. 多運動 運動可以加快食物通過大腸的時間,大腸從食物吸收水分的時間也因此變短,糞便較不會因缺乏水份而變得堅硬、難以排泄;此外,有氧運動能加速呼吸和心跳,幫助腸道肌肉收縮,讓糞便順利排出去。每天至少能運動 30 分鐘,不論是慢跑、游泳甚至快走,都能減少便祕的機會。。 4. 喝有咖啡因的咖啡 咖啡能刺激我們消化道的肌肉,增加如廁的慾望,因此建議喝含咖啡因的咖啡,效果比喝一般水和無咖啡因的咖啡效果都好。咖啡也含有可分解纖維質,能促進腸道菌群的平衡,能有效疏解便祕的困擾。不過建議應多喝水,因為咖啡因容易利尿,在水分補充不足的情況下,反而會導致身體缺水。 5. 有便意就上 有些人習慣憋尿,而有些人則是喜歡憋便。當便意產生時,最好還是趕快去廁所報到,如果刻意忍住不上,糞便會隨著在體內的時間增長,因水分的流失而逐漸硬化,最後導致便祕。 如果便祕已造成你的困擾,請務必就醫,找出潛在的原因與有效的治療方式。健康的飲食如新鮮水果、蔬菜和全麥食品;規律運動;每天至少喝體重三十倍的水量(例如:60 公斤 x 30 c.c. = 1800 c.c. /一天),這些都能幫助預防大多數人的便祕。有些患者服用瀉藥處方,也請諮詢專業醫師和藥師,並了解瀉藥的原理以及如何安全使用。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Hello醫師 Line:https://lihi3.cc/Ur9VD Hello醫師 FB:https://lihi3.cc/F7Qlf


其他消化問題

手術後的飲食原則:腹部手術篇

對手術後的患者而言,營養照護是非常重要的,但多數腸胃手術患者,在術後的胃口非常差,容易出現營養不良、免疫力差等情況。更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外科手術和腹部手術後的飲食方式,其實不盡相同(請參考另一篇:手術後的飲食怎麼吃?這些食物要多補充!) 最常見慢性腹痛 腸胃道手術後的飲食較需要注意,因為有些患者的腸道傷口,需視情況在術後禁食,且動過腹部手術的患者中,有93%會發生腸沾黏(Abdominal adhesions)的現象,所以不能吃高纖或是容易產氣的食材。腸沾黏大多不會出現特別的症狀,最常見的是慢性腹痛,但若變成完全的腸阻塞(Bowel obstruction),則可能會危及生命且必須動手術。 以下將介紹關於腹部手術後的飲食原則,但提醒大家,飲食方式仍需視手術與患者本身狀況而定,並非所有人都適合同樣的飲食方式喔! 多數腸胃道手術患者為了要讓傷口癒合,加上胃腸道蠕動減慢,通常醫師會讓患者先禁食幾天,在排氣後且經醫師評估胃腸蠕動已恢復正常,並將鼻胃管拔除後,才能開始進食,且要少量多餐,並按照順序從流質、軟質到溫和的食物,循序式進食。 流質食物 腹部手術後,初期可以開始進食的患者,可先從完全無渣,或不刺激腸道蠕動的無油清湯開始喝起,接著攝取少量纖維且營養均衡的流質(液態)食物,例如魚湯、過濾的果菜汁等,但進食時間和攝取量都要按照醫囑。 軟質食物 這是指易消化、無粗纖維、質地軟且有營養的食材,適合作為腸胃手術後,或是有腸胃炎(Gastroenteritis)、憩室炎(Diverticulitis)、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一種慢性腸道炎症),甚至是口腔手術和喉嚨手術後的飲食內容。此與平時提倡的健康飲食方式稍微不同,主要為精製加工碳水化合物與罐裝蔬果,取代新鮮蔬果。例如罐頭蔬菜或肉(若太油請去油)、魚肉、蔬果汁、白米、白麵、白麵包、馬鈴薯泥等,水果類如香蕉、芒果、酪梨等,並且吃軟質食物時,也需適度喝水幫助消化(但不可過多)。此時期需要避免容易在腸道產氣的食材,如全麥麵包、全穀類、玉米、生菜(尤其是花椰菜、胡蘿蔔等)、豆類、堅果等高纖食材,以及碳酸飲料。 溫和食物 腸胃功能康復許多之後,可以開始吃些較天然食材了,但請選擇容易消化、不容易產氣、低纖且溫和清淡的,例如豆腐、瓜果類等,要避免高纖、辣或油的食物,如梨子、玉米、豆類、竹筍、蘿蔔乾,也要避免添加人工色素或防腐劑的產品,如蜜餞、咖哩和泡麵等。 最後,提醒病人要採取少量多餐,請別吃到撐,並記得術後的4大飲食原則:補充水分、多吃蛋白質、攝取足夠熱量來保持體重,以及注意營養均衡。


胃脹/脹氣

老是脹氣不舒服 7種方式預防並減緩

有時吃飽後不禁會打嗝,或是肚子感到脹氣,這類現象很普遍也很正常,但若過度頻繁脹氣,且持續感覺不舒服,可能就要檢視一下自己的飲食內容,或是消化系統是否有問題囉!今天就帶你一起來看看有哪些食物是容易脹氣者需要避免的,以及該如何減少脹氣的情況發生。 脹氣與成因 當腸胃道裡有大量的氣體時,人會感到腹部脹脹的不舒服,常見的原因是食物在腸胃裡消化時,自然地產生氣體,或是人在吃飯、喝水、說話時,也可能吞下一些空氣。但因人體本能反應,會藉由放屁或打嗝排出氣體。 預防與減少脹氣的方法 慢慢吃且少聊天:吃飯喝湯的速度過快,或是邊吃飯邊聊天,都容易不自覺吞下許多空氣。若放慢進食速度,專心吃並少說話,就能減少脹氣的情況發生。 吃飽後適度運動:研究發現,飯後適當的運動(如散步等輕量運動),可幫助胃腸道排出氣體,減少脹氣現象。 別吃太多纖維:纖維對人體有許多好處,可以幫助調節血糖平衡和排便。但是高纖維食物卻也容易在消化過程,產生過多氣體。研究發現,減少高纖飲食,可以幫助減緩自發性便祕(Idiopathic constipation,原因不明的慣性便祕)患者的症狀。高纖維的食物包括各種豆類、水果(如蘋果、梨子等)、原粒燕麥、花椰菜等。 避免高油脂的食物:油脂是人體重要的能量來源,但較難消化,所以會使食物在腸胃中滯留較久的時間(胃排空時間較久),如此一來,食物會在腸胃中發酵產生氣體,演變成脹氣,所以盡量減少飲食中的脂肪含量,可幫助減緩脹氣狀況。(推薦閱讀:2大脹氣原因報你知!避吃6類易脹氣食物,約會不怕放屁形象全毀) 避免喝碳酸飲料和口香糖:很多人都有喝碳酸飲料(如汽水)不久後打嗝的經驗,因為碳酸飲料中的二氧化碳,會直接導致脹氣。口香糖也會在咀嚼時不自覺吞下更多空氣,導致脹氣。 吃薑:薑除了可以驅寒,還可以幫助消化系統的運作,它含有排氣劑(Carminative),可幫助減少胃腸道中的過量氣體。2013年有研究證實,薑確實能幫助緩解腸胃不適的問題。 對食物的不耐症或過敏:有時脹氣可能是由於吃下某食物導致過敏,或患有對某食物的不耐症(Intolerance ),而產生過多的氣體累積在腸胃裡,通常小麥、乳糖、蛋等,都可能引起這種問題。由於過敏或不耐症的食物來源因人而異,沒有明確指出某食物會影響某群人,所以想避免此類脹氣的原因,最好還是靠自己寫飲食紀錄來觀察與追蹤。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肝臟疾病

肝膿瘍是什麼?肝膿瘍原因、7大症狀及治療一次答

小病沒及時治療,小心釀成大病,以推廣生酮飲食聞名的醫師謝旺穎,就是因為罹患肝膿瘍(Liver abscess),導致腹腔發炎,引發敗血性休克,在45歲時就不幸病逝;其實,只要及時治療,肝膿瘍的治癒率高達9成以上,《Hello醫師》帶您了解肝膿瘍是什麼,說明發生的原因、症狀與治療方法。 肝膿瘍是什麼? 肝膿瘍是指病原細菌(Pathogenic Bacteria)在肝臟增生,使肝臟出現囊腫,囊腫裡則充滿著膿。常見的肝膿瘍有以下幾種: 化膿性肝膿瘍(Pyogenic Liver Abscess):受到細菌感染 阿米巴性肝膿瘍(Amebic Liver Abscess):受阿米巴原蟲感染。 只要及早發現,肝膿瘍通常可靠藥物或手術順利治療;若未及時治療,肝膿瘍可能破裂,感染會擴散,引發敗血症(Sepsis) 肝膿瘍原因? 肝膿瘍主要是肝附近的以下構造受細菌感染,擴散至肝臟,或身體其他部位受細菌感染,血液將細菌帶到肝臟,讓肝臟也受感染: 膽管 膽囊 腸道或闌尾 肝膿瘍也可能因肝臟動過手術,或遭受過重大傷害而造成;若因感染,主要由以下幾種感染方式: 細菌感染 寄生蟲感染 真菌感染 肝膿瘍7大症狀 肝膿瘍的症狀可能經過2~4週才會發生,通常有以下症狀: 咳嗽、發燒、畏寒、出汗。 腹瀉、便祕,或兩者都有。 覺得噁心、嘔吐,或兩者都有。 尿液顏色變深、大便顏色接近土灰色。 關節、胸部、肩膀或腹部右上方疼痛。 體重莫名減輕、沒食慾。 皮膚及眼白變黃(黃疸 Jaundice)。 若有以下症狀,表示情況很嚴重,可能造成生命危險: 發高燒(超過攝氏38度)。 心跳過速。 呼吸問題,如呼吸急促、難以呼吸、呼吸很勉強或哮喘等。 心理狀態或行為改變,例如感到錯亂、譫妄(Delirium 一種症候群,特徵為意識混亂、注意力不集中)、昏睡或出現幻覺等。 肝膿瘍的治療方法 肝膿瘍的早期發現治癒率很高,主要有以下兩種方式: 藥物:依不同類型的肝膿瘍,藥物治療通常使用抗生素,以靜脈注射方式;也可用口服藥物方式 手術:多用針或導管穿入腹部,抽出囊腫裡的膿;若情況嚴重,可能需在切開腹部,才能進行手術治療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肝臟疾病

肝病4階段:肝發炎、肝纖維化、肝硬化、肝衰竭

肝病分成許多種類,但每一種肝病肝受損的過程都大同小異,了解肝病的進展,可幫助您或親友,做出更好的治療與照護選擇。 肝臟是體內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其功能包括解毒、消化食物及儲存能量,供人體使用,但這些只是肝臟的主要功能,其它還有許多維持人體機能之作用,需要肝臟參與其中。當肝臟無法正常運作時,全身都會受到影響。以下為肝病的4個階段: 肝病階段1:發炎 解毒為肝臟的主要功能之一,肝受損的第一個跡象就是發炎,肝臟發炎為免疫系統對抗外來物質(如過多的毒素)產生的反應,這可能導致肝腫大。 引起肝臟發炎的原因很多,肝臟中過多的脂肪、毒素或病毒感染,都會使肝臟變得較脆弱並腫脹。以下情形可能引起肝臟發炎: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酒精性脂肪肝(Alcoholic fatty liver) 肝炎(Liver hepatitis),包括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或自體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 大多數時候,當肝臟出現損傷時,人們會感覺腹部右上方疼痛並偶爾伴隨發熱,如果你有任何發炎跡象,請告訴醫師,若在本階段妥善治療,可以逆轉肝臟的損害。然而在某些情形下(如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可能沒有任何發炎跡象,這時便需透過定期健檢來及早發現病狀。 肝病階段2:肝纖維化 纖維化就是疤痕形成的開始,疤痕組織會導致肝臟纖維化,若沒有妥善治療肝臟發炎,則發炎反應會使肝臟出現疤痕。疤痕組織會取代健康的肝組織,並降低肝功能,整個過程稱為肝臟纖維化。 當肝功能下降,毒素和脂肪會持續在肝臟中累積。疤痕組織除了降低肝功能以外,還會阻擋流向肝臟的血流。透過藥物治療和生活方式管理,以及肝臟驚人的自癒能力,仍有機會在此階段挽救你的肝臟。(推薦閱讀:肝纖維化與肝硬化~弄清楚哪裡不同) 定期接受健康檢查非常重要,透過胃部超音波或X光,可在肝臟發炎或纖維化時,即檢測出肝臟疾病。若病患在上述階段獲得妥善治療,肝臟則有機會自癒,並恢復正常功能。 肝病階段3:肝硬化 疤痕組織更嚴重之後,將導致肝硬化(Liver cirrhosis),到此階段肝臟已無法自癒。肝硬化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有時長達20~30年,不幸的是,人們往往此時才注意到肝病的存在。肝硬化的症狀及其導致的併發症如下: 疲勞 虛弱 搔癢 食慾不振 體重下降 噁心 腹水引起的腹部腫脹 腳部、腳踝或腿部水腫 蜘蛛狀血管瘤 黃疸(患者的皮膚和眼白出現發黃現象) 肝硬化會引發包括肝癌在內的一系列併發症,肝硬化的治療包含控制疤痕組織形成,以及治療所有相關症狀和併發症。 肝病階段4:肝衰竭 此階段的肝臟已失去所有功能且無法癒合。肝衰竭可能為慢性或急性,急性肝衰竭最快會在中毒或服藥過量後的48小時內發作,而慢性肝衰竭則是由肝硬化引起,並持續數年之久。當肝衰竭情形逐漸惡化,病患的身心皆會受到影響,感覺困惑並喪失判斷力。此階段的症狀包括腹瀉、食慾不振和體重快速下降,由於這些症狀亦可由其他疾病引起,故很難僅透過身體檢查診斷出肝衰竭。 確診為肝衰竭後,患者應盡快接受醫療照顧,以挽救剩餘的肝臟組織。若不可行,那麼唯一的選擇就是肝臟移植了。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肝臟疾病

肝功能與膽固醇互相影響!做到這幾件事維持健康

膽固醇過高一般都會讓人想到心血管疾病,不過肝功能和膽固醇指數的關係也很密切。人體的膽固醇1/3從食物攝取而來,剩下的2/3是肝臟所製造,因此當肝臟有問題時,也會導致血液中膽固醇的變化。《Hello醫師》為您講解肝功能如何影響膽固醇高低。 肝功能如何影響膽固醇指數? 肝臟的主要功能是分泌製造膽汁,這種汁液可以幫助身體消化脂肪、清除膽固醇。 若肝臟受損,這項功能也會下降,導致膽固醇指數上升,於是脂肪和膽固醇會聚積在肝臟和血液中。相反地,血液中的高膽固醇指數,將會使肝臟受損更嚴重。 舉例來說,肝臟中累積了脂肪,可能會導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或脂肪肝。(延伸閱讀:遠離壞膽固醇防心臟病!清除壞膽固醇食物要吃「這些」) 肝功能併發症 肝功能一旦出問題,會造成肝臟無法正常地製造膽固醇。以下是一些相關的狀況: 非酒精性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種常見的肝功能障礙,全世界有25%的人都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問題,若本身過重或患有糖尿病的人,罹病的機率更高。非酒精性脂肪肝與血脂異常有關,血脂異常是血液中的膽固醇,和類似化合物異常的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也與脂肪代謝障礙有關,這是指身體分配脂肪時缺乏規則性。 非酒精性脂肪肝包括了許多種病症,包括NASH(1種更嚴重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同時,NASH也可能是肝硬化、肝功能衰竭、以及肝細胞癌的前兆。(延伸閱讀:肝病4階段:發炎、纖維化、肝硬化、肝衰竭) 肝硬化 肝硬化的原因,包括酗酒或某些疾病例如肝炎,所造成的肝臟長期受損。 肝硬化會在肝臟中留下瘢痕組織,讓它無法發揮基本的代謝功能。因此,肝硬化會造成膽固醇指數異常。 藥物 藥物會對肝臟造成嚴重的損傷。由於肝臟的主要功能,是代謝體內的化學物質,因此很容易受到藥物、處方藥、非處方藥、娛樂性藥物的損害。 高膽固醇的影響 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如果過多,會使脂肪積聚在動脈裡,使血液更難到達心臟。此外,當壞膽固醇支配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時,身體將變得無法清除斑塊,也無法消除脂肪沉積,這些狀況會使人們面臨患心臟病與心肌梗塞的風險。(延伸閱讀:膽固醇過高會怎樣?每4人就1位中標!掌握膽固醇標準值盡早改善) 膽固醇過高怎麼辦?這些生活習慣要做到 生活方式與飲食的改變,對肝功能和膽固醇指數,都會有好的影響。我們應該維持健康體重,控制血糖值,並且節制飲酒。此外,固定運動、擁有健康飲食,也是很重要的。 何時該看醫師? 如果有下述徵兆和症狀,請尋求醫療協助: 黃疸 疲勞 感到虛弱 食慾不振 腹部積水 經常瘀青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肝臟疾病

肝臟移植手術後~遵從醫囑避免併發症

肝移植是一種外科手術,可以去除不再正常運作的肝臟(肝功能衰竭),並將其替換為活體或死亡捐贈者的健康肝臟。接受肝臟移植手術後,患者必須克服許多挑戰,尤其是面對可能的併發症,以及盡快恢復正常的生活。如果移植後沒有妥善觀察病況,並加強照顧手術部位,都可能對移植器官和患者的健康,造成傷害。那麼,患者及其家屬在肝臟移植手術後,應該做些什麼呢? 請遵從醫囑以避免併發症 接受肝臟移植手術後,身體的免疫系統會將移植的器官視為外來物,對其產生排斥反應,此為移植後併發症的原因,症狀包括以下: 出血:血管吻合處出血的風險很小,血管吻合處是將捐贈者的血管,與接受者的血管縫合在一起的地方。 肝動脈栓塞:如果肝動脈中出現血塊,則會導致肝功能障礙。 膽汁滲漏:移植的肝臟與膽管或腸道間的連結,可能發生滲漏,導致膽汁排入腹腔。 排斥反應:身體的免疫細胞,會將移植的肝臟視為外來物並攻擊它。 感染:移植手術後,因患者的免疫系統被免疫抑制藥物所抑制,因此會有很高的感染風險,特別是如果患者沒有好好保護手術區域時。 肝炎(Hepatitis)復發:肝臟移植手術後,肝炎可能會復發,尤其是在移植後感染了B型(Hepatitis B)或C型肝炎(Hepatitis C)病毒。 為了降低上述併發症的風險,患者必須遵從醫師的處方,並定期到醫院回診。此外,一旦出現任何併發症徵兆,請立即與主治醫師聯繫。 患者必須調整自己的期望 在選擇接受移植手術前,主治醫師可能已經與患者討論過手術內容及後續影響。因此,患者必須在心理上做好手術後,可能發生哪些情況的準備: 手術後,可能必須住院數天,以肝臟移植手術為例,大約需住院5~10天。住院期間,將會密切監測患者,注意患者的生命跡象,以及是否出現併發症的症狀,並進行各項檢驗,確認移植的肝臟正常運作。患者一旦情況穩定,即可出院,或轉至移植恢復區,持續恢復治療。 患者返家後,仍須經常回診。初期要做的檢驗較密集,但檢驗次數會隨著時間而逐漸減少。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患者都必須持續服用免疫抑制藥物,避免免疫系統攻擊移植的肝臟。這些藥物具有副作用,包括高血壓(Hypertension)、毛髮過度生長或脫落、手顫、情緒波動、體重增加、骨質流失和糖尿病(Diabetes)等。這表示患者的免疫系統將會較衰弱,被感染的風險較高。幸運的是,仍有其他藥物,可降低移植後發生併發症的風險。 患者的某些活動必須受到限制 接受肝臟移植手術、自醫院返家後,患者必須保護好手術部位,防止感染及其他併發症。為了恢復正常積極的生活,患者必須謹記下列限制。 手術後的前6週,不可手提2公斤以上的重物;手術後前3個月,不可手提9公斤以上的重物。 3個月內,避免進行會拉扯腹部肌肉 (手術部位周遭) 的活動,例如拖地或用吸塵器吸地板。 手術後至少6個月內,淋浴比盆浴為佳。 手術後6個月內,不要在水泥或柏油等堅硬路面上,跑步或慢跑。 手術後1年內,不可從事騎馬或摩托車等劇烈活動。 接受移植手術後1個月內,或在服用止痛藥後,不可開車。 限制飲食中脂肪和鈉 (食鹽) 的攝取量。 避免抽菸和飲酒。 手術後3個月,大多數患者已完全康復,重返工作崗位,並享受著積極的生活。患者愈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就能愈快恢復體力。別忘了保持正向思考和樂觀心情,或許剛開始感受不到維持正確自我照護的效果,但耐心將會為患者帶來豐厚的回報。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肝臟疾病

肝臟移植手術後~6訣竅自我照顧

肝臟移植手術後的自我照護,對病情康復至關重要。手術後頭一年最辛苦,請不要獨自承擔所有事情,只要您開口,家人和朋友隨時都會給予援助。為確保手術後復原順利,下列6點請謹記在心。 1. 定期回診 身體的免疫系統會將移植的肝臟視為外來物,產生排斥反應來攻擊新移植的肝臟,這是為什麼您必須服用醫師處方的免疫抑制藥物,因為此類藥物可抑制免疫系統。您必須定期回診,透過常規血液檢查,監測移植後肝臟的狀況。 2. 均衡飲食 請確保執行低鈉、低脂及低膽固醇的健康飲食。如果您是速食愛好者,那麼現在,請放棄您最喜愛的食物,改吃含有大量蔬果的家常食物,並從魚、瘦肉、蛋和奶製品當中,攝取足夠的蛋白質,蛋白質的攝取量必須聽從醫療人員指示。 此外,全穀物對新移植的肝臟相當有益,請不要忽略它的好處。只有在一個關鍵的例外情況時,您才能盡情吃想吃的東西。請不要食用未經烹煮的海鮮,這可能會引起嚴重感染。 肝病可能導致食慾不振和營養不良,在移植手術後,很多患者會出現營養不良的情形,包括您的醫療團隊、家人、朋友以及您本人在內,都必須意識到盡可能攝取營養的重要性。營養狀況較好的患者,較少發生併發症,住院時間較短,也恢復得較快。 3. 攝取足夠水分 水中有一定量的天然礦物質,除去碳分子和氯分子的水,是最好的選擇。此外,別忘了在水中加入些許檸檬汁,檸檬的鹼性可幫助排毒及淨化身體。檸檬及所有的柑橘類水果,都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和礦物質,可促進身體機能,提高肝臟的排毒效率。 4. 避免飲酒 請記住要遠離酒精,因為它是一種毒素,會抑制營養素的吸收。避免飲用啤酒、葡萄酒、香檳以及任何形式的酒類飲料。請注意,部分非處方止痛藥 (如咳嗽糖漿) 也含有酒精。 5. 運動 不妨試試結合飲食和運動,來減輕體重。若在健身房鍛鍊對您來說不太方便,可嘗試在家就可做的輕度運動,例如拿家裡現成的罐頭、飲料瓶或小啞鈴,做伸舉的重量訓練。如果您在保持健康體重上有困難,請尋求醫師協助。積極的活動更為重要,因為能幫助您保持體力,這對肝病患者相當重要。因為當肝臟惡化時,患者可能會失去肌肉質量和張力。 養成適合自己的運動習慣相當重要。舉例來說,患有輕度C型肝炎的患者,其運動量應與一般健康人士相同,每週應至少進行2.5小時的體力活動,讓心跳加速,再加上每週2次的強化肌肉活動。您可以從到附近的運動中心散步5~10分鐘開始,1天多1分鐘,逐步增加每天步行的時間,最終目標為每週3次、每次步行30分鐘。 6. 放輕鬆 每個人都有壓力,但罹患長期疾病會使壓力增加,沒有人可以在壓力下保持健康。移植手術後的最初幾個月,您可能會有各式各樣的情緒,包括憤怒、沮喪、內疚和憂鬱。放輕鬆、用正向思考幫助自己平衡生活,花更多時間陪伴家人和您愛的人,可幫助您度過這段困難時期。 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財富,健康的身心和正面思考,不僅能帶給您快樂,也能為家人帶來幸福!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