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健康

消化系統是人體最重要的系統之一。這是因為絕大多數的必需營養素都是從食物中獲取的。而口腔、胃、小腸和大腸、肝臟、腎臟、胰腺與膽囊等不同器官必須一起協力工作,才能確保功能順暢。 在這個類別,你可以了解更多關於如何維持消化道健康的資訊。

基礎知識

消化道健康

拉肚子拉不停?一篇搞懂原因、飲食建議、預防方法及就醫資訊

拉肚子拉不停,究竟是什麼原因?常見誘因包含飲食不當、腸胃炎或慢性疾病。不同的拉肚子型態、顏色與持續時間,往往能反映腸道健康狀況。《Hello醫師》為您解析拉肚子的原因與嚴重程度,並提供飲食建議、就醫時機與預防方法,幫助你在面對拉肚子時,找到合適的處理方式與因應之道。 拉肚子拉水?從型態、顏色判斷拉肚子嚴重程度 拉肚子常見症狀包含水狀便、腹痛、脫水等。若一天拉肚子超過3次,且大便型態異常,就需要特別注意。 根據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Bristol Stool Form Scale),大便可分為7種類型: 第一型:顆粒狀、堅硬如堅果,排出困難 ➜ 可能為便秘 第二型:條狀但質地堅硬 ➜ 可能為便秘 第三型:條狀、表面有裂痕 ➜ 屬於理想型態 第四型:條狀、光滑柔軟 ➜ 屬於理想型態 第五型:軟爛、不規則塊狀 ➜ 接近腹瀉型態 第六型:糊狀、質地軟爛 ➜ 常見於腹瀉 第七型:完全水狀,無固體 ➜ 屬於嚴重腹瀉 除了型態之外,也可從大便顏色判斷腸胃健康與拉肚子的嚴重程度: 黃褐、棕色大便:屬於正常顏色,代表腸胃功能健康。 黃色大便:可能與油脂代謝異常有關,或攝取過多油脂。 綠色大便:腸胃消化不完全,或細菌、病毒感染;也可能是攝取過多綠色蔬菜或含綠色色素的食物。 灰色或白色大便:多與膽汁分泌異常有關,常見於肝臟、膽管或胰臟疾病;也可能是近期接受X光檢查時服用鋇劑所致。 黑色大便:常見於上消化道出血;有時與服用鐵劑、含鉍藥物,或食用藍莓、墨魚等深色食物有關。 紅色大便:需要特別注意,可能是大腸、直腸出血或痔瘡;也可能因食用紅肉火龍果、甜菜根等含豐富紅色色素的食物所致。 (延伸閱讀:一天大便幾次算正常?解析影響大便次數7大原因、食物消化時間) 不明原因拉肚子?急、慢性原因及特徵解說 拉肚子是腹瀉的表徵,除了反映消化狀態,也能顯示腸胃健康是否異常。依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及台中榮總衛教資料,拉肚子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者特徵差異如下: 急性拉肚子:持續時間少於2週,常伴隨嘔吐、發燒、腹痛等急性症狀。 慢性拉肚子:持續超過4週,通常與慢性腸道疾病或其他長期病因有關,需進一步檢查。 急性拉肚子3種常見原因 病毒感染:為最常見的原因,例如諾羅病毒、輪狀病毒、腺病毒或星狀病毒等。可能伴隨嘔吐、頭痛、發燒、腹部痙攣、噁心、肌肉酸痛。 食物中毒:食用遭細菌、病毒或寄生蟲污染的食物,例如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旅遊至衛生條件差地區,可能出現「旅行者腹瀉」。症狀因病原不同而異,可能包括腹痛、嘔吐、發燒或血便。 藥物副作用:使用抗生素、含鎂抗酸劑、糖醇藥物或部分抗癌藥物,也可能引發急性拉肚子。 慢性拉肚子6種常見原因 腸躁症:與壓力、焦慮相關,會造成腸胃蠕動異常,常見脹氣、放屁、腹痛,部分人還會出現頭暈、頭痛。 食物過敏或乳糖不耐症:對牛奶、大豆、穀物、雞蛋、海鮮等過敏,或乳糖消化不良。症狀包括噁心、腹部痙攣、脹氣、放屁。 消化道疾病:如乳糜瀉、克隆氏症、潰瘍性結腸炎,或胰臟、小腸功能異常。 腹部術後影響:接受闌尾、膽囊、大腸、肝臟、胰臟或小腸手術後,腸胃功能尚未恢復。 腸道感染未完全康復:部分急性腸胃炎患者在恢復期,仍可能出現拉肚子。 癌症影響:癌細胞轉移至腸道,可能干擾排便功能,引發慢性拉肚子。 (延伸閱讀:乳糖不耐症別怕!大推6種非乳製替代品,含優質蛋白又補鈣 ) 急、慢性拉肚子差異 急性拉肚子 慢性拉肚子 持續時間 少於2週 超過4週 常見症狀 嘔吐、發燒、腹痛等急性反應 長期腹痛、脹氣、腸道不適 常見原因 病毒感染(諾羅、輪狀)、食物中毒、藥物副作用 腸躁症、乳糖不耐、消化道疾病、術後影響、癌症 一直拉肚子怎麼辦?如何停止拉肚子? 若一天拉肚子超過3次,體內水分與電解質可能快速流失,容易造成脫水。此時可先做以下處理: 補充水分與電解質:選擇含有鈉、鉀的電解液或運動飲料,幫助維持體內平衡。若是兒童,建議將市售運動飲料以1:1比例稀釋,或選擇專用口服電解質溶液。 短暫禁食6~8小時:依據台中榮總衛教資料,拉肚子時可暫時停止進食,讓腸胃休息,避免再度受到刺激。觀察症狀是否改善,再逐步恢復清淡飲食。 H2 拉肚子看什麼診所?什麼科? 若已禁食6~8小時並調整飲食後,孩童仍持續拉肚子超過24小時、成人超過2天,或出現以下警訊,請盡早就醫: 脫水跡象:口渴、口乾舌燥、尿量減少或尿色加深、皮膚乾燥或彈性變差;幼兒可能出現哭不出眼淚、眼眶或囟門凹陷、精神倦怠。 腹部或直腸劇烈疼痛,或持續發燒。 糞便帶血、呈黏液狀,或出現黑色水樣便。 高齡者、孕婦、慢性病患或免疫功能低下者,若出現上述不適,建議提早就醫評估。 就醫科別建議 成人:可先至家醫科或腸胃科診所,由醫師評估。 兒童:可前往小兒科診所就醫。 若經診所治療後仍未改善,建議進一步到醫院胃腸肝膽科或兒童專科或小兒腸胃科接受檢查。 拉肚子飲食推薦:可以吃什麼?不能吃什麼?  拉肚子時腸胃功能較為敏感,飲食調整非常重要。建議採取少量多餐、細嚼慢嚥的方式,減輕腸胃負擔,並遵循以下原則: 飲食4原則:低油、低糖、低纖維、易消化 低油:以水煮、清蒸方式烹調,避免油炸或高油料理,以免增加腸道負擔。 低糖:過多精緻糖類在腸道中容易被細菌分解產氣,導致脹氣與蠕動加快而加重腹瀉。 低纖維:選擇柔軟、低纖維食材,如蒸蛋、嫩豆腐,避免腸道蠕動過快。 易消化:初期以流質或半流質食物(如米湯、菜湯)為主,症狀緩解後再逐步改為米糊、白粥或軟質麵條。 拉肚子可以吃什麼?推薦食物清單 […]

探索更多消化道健康類別

看更多 消化道健康 相關文章

其他消化問題

胃食道逆流或胃灼熱?消化不良的症狀與治療

當你正在大快朵頤多汁美味的漢堡,和炸得酥脆的金黃色薯條時,覺得腹部有種灼熱的感覺,當心可能是消化不良。要治療消化不良,最好的方法就是及時察覺不適,並調整作息、飲食和治療。 什麼是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是指上腹部或胸骨下方有灼熱感,有些人可能會偶爾或經常出現這種情況,有時這種疼痛會伴隨著位於胸骨後方的灼熱感,消化不良往往是其他疾病的徵兆,例如胃食道逆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簡稱  GERD)、潰瘍(Ulcers)或膽囊疾病(Gallbladder disease)。另外,消化不良與胃灼熱(Heartburn)並不同,胃灼熱通常會引起噁心和腹脹。 嚴重的消化不良可能導致消化系統的永久問題,像是食道,或是位於胃和食道交界處上的鱗狀上皮細胞病變(巴瑞特氏食道),而消化不良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層,以下是消化不良的好發族群: 大量飲酒。 服用容易刺激胃部的阿斯匹寧(Aspirin)或其他止痛藥物。 消化道疾病,例如潰瘍。 情緒焦慮或憂鬱。 消化不良的症狀有哪些? 消化不良的症狀可能在用餐時或餐後出現,壓力也造成消化不良更嚴重的原因,若你有消化不良的現象,可能會出現以下症狀: 感覺肚子很飽不適 打嗝 打嗝時食物或液體逆流到食道內 腹脹(較少見) 噁心、嘔吐(較少見) 有些療法或藥物可以幫助緩解消化不良,但因為消化不良也可能是其他嚴重疾病的徵兆,所以如果符合以下情形,請務必就醫檢查和治療: 年齡 55 歲以上者 不明原因體重大幅增加 吞嚥困難 經常嘔吐 患有缺鐵性貧血(Iron deficiency anaemia) 感覺腹部有腫塊 嘔血或血便 (同場加映:消化不良太常見~您基本衛教懂了嗎) 消化不良的原因 正常狀態下,胃會分泌胃酸來消化食物,但是有時候胃酸會損傷腸壁,引起疼痛不適,消化不良也可能是其他因素導致或惡化。 消化不良最常見的原因是吃太多、太快,吃了太多高脂肪食物或在充滿壓力的環境下用餐,過量飲酒和吸菸也會引起消化不良,壓力與疲倦則會使消化不良惡化。 如果你的體重超重,你也可能因為腹腔內壓力增加而出現 消化不良的現象。 有些疾病與胃酸逆流到你的食道,或食道括約肌(Esophageal sphincter)無法抑止胃酸逆流到食道有關,可能引起消化不良的健康因素如下: 胃潰瘍(Ulcers) 胃食道逆流(GERD) 胃癌(Stomach cancer) 胃輕癱(Gastroparesis),俗稱胃下垂,指食物在胃中停留過久,造成不適的一種疾病,好發於糖尿病患者。 胃炎(Stomach infections) 腸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 慢性胰臟炎(Chronic pancreatitis) 甲狀腺疾病(Thyroid disease) 懷孕 有些藥物的成分會引起消化不良,例如硝酸鹽(Nitrates),含有硝酸鹽的藥物會擴大你的血管,也可能使你的食道擴張而導致胃酸逆流。 若你有腸胃方面的問題,你不應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例如阿斯匹寧(Aspirin)或布洛芬(Ibuprofen),因為它會影響你的消化道,造成消化不良,而 16 歲以下也不可食用阿斯匹寧。其它應避免服用,以防消化不良的藥物有: 阿斯匹寧或其他止痛藥如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布洛芬(商品名:莫痛寧 Motrin,安舒疼 Advil) 萘普生(Naproxen/Naprosyn) 雌激素和口服避孕藥(Estrogens and oral contraceptives) 類固醇藥物(Steroid medications) 某些抗生素(Certain […]


其他消化問題

頸後墊枕頭睡覺!7招改善消化不良、緩解不適

如果你在飯後會覺得很飽或腹脹,那麼你很可能有消化不良的問題。你的上腹部會感到疼痛,或是出現打嗝、感覺噁心、想吐的症狀,通常這些情況會在數小時後消失,但如果一直持續且造成不適,以下教你7招只要稍微調整生活習慣,就能緩解消化不良的方法! 1. 維持健康的體重 消化不良是由於胃酸逆流所導致。你可以將消化道想像成一條管子,當您體重過重時,多餘脂肪所產生的壓力,會擠壓你的腸道,使吃下去的食物和胃酸逆流回腸道中。雖然有很多既安全又有效的減重方法,但請先向醫師諮詢你應維持的理想體重;專家們也建議,維持規律運動及健康均衡飲食是最好的減重方式。 2. 立即戒菸 吸菸會導致很多健康問題,而消化不良只是其一,吸菸所吸入的化學物質會削弱您的食道功能。食道是由環狀肌肉組成,功能是避免食物和胃酸從胃部逆流到喉嚨,因此當食道肌肉被弱化時,胃酸逆流就容易發生。(推薦閱讀:胃食道逆流或胃灼熱?消化不良的症狀與治療) 3. 控制飲食和飲酒 某些食物特別容易引起消化不良,你應該為自己做個筆記,記下哪些食物或飲料似乎會影響你的消化,然後儘量避免。常見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的食物有: 油膩、辛辣的食物。 含有咖啡因的食物或飲料,例如可樂、咖啡或茶。(推薦閱讀:少喝咖啡10理由!助眠少焦慮護腸道) 含酒精飲料會增加胃酸分泌。 4. 睡前別吃東西 請再次想像你的消化道是一條管子,當你胃中充滿食物又躺下時,胃腸裡面的東西就很容易發生逆流;尤其當食道因為吸菸或其他健康因素而功能不佳時,胃食道逆流會更容易發生。醫師會建議你在睡前3~4個小時內不要進食,以免睡眠中發生胃酸逆流。 睡覺時,你也可以在頸後墊一個枕頭,這不僅可以幫助支撐你的脊椎,也能降低胃酸逆流的風險,因為將頸部稍微墊高,應可以避免胃酸在你睡覺時逆流回食道。 5. 降低壓力或焦慮 常言道,腸胃和腦是相連的,你的胃腸也對心理壓力很敏感。如果你經常處於壓力或焦慮的情緒之中,你的消化道也會反映出這些症狀。生活中有很多紓壓方法,例如別將工作帶回家、散散步放鬆,或跟重要的人一起約會出遊。 6. 更換目前正在服用的藥物 有些藥物是造成消化不良的原因,此時醫師可能會建議您換藥,例如停止服用阿斯匹靈(Aspirin)或布洛芬(Ibuprofen)。按慣例,請在停用任何藥物前先諮詢你的醫師。 7. 服用速效胃腸藥 如果你在上台演講前,因為非常緊張而感到胃腸不適時,可以服用速效胃腸藥。醫師可能會在斟酌你的生活型態變化,以及近期服用的藥物後,開適合的藥物給你。常見的速效胃腸藥是制酸劑(Antacids)和藻酸鹽(Alginate)。 制酸劑是常見用來緩解消化不良的藥物,有些制酸劑也含有藻酸鹽,這些藥物是用來中和胃部酸性環境,以緩解消化系統的不適。每次服用制酸劑的效用只能維持數個小時,所以你可能需要服用多次;服藥前請先確認用藥指示說明,以免服用過量。


肝臟疾病

每 3 人 1 人有脂肪肝!盡早減肥避肝纖維化、肝硬化

肥胖是健康的殺手,對肝更是不留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WHO)的標準,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或等於 30 的肥胖人口,幾乎人人都有脂肪肝;但是瘦子也別掉以輕心,若是生活不健康,腹部脂肪過多,也可能是高危險群。在現代人飲食失調、缺乏運動的生活下,過去幾乎只有酗酒才會得到的脂肪肝,如今卻成了 21 世紀的流行病,每個人都必須小心。 在台灣,脂肪肝的盛行更令人難以置信,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 2018年在新北市的調查發現,高達 55% 的民眾有脂肪肝,若以全國來看,國人的脂肪肝盛行率也達 30%,也就是每 3~4 個人,就有一人有脂肪肝,比例之高不可輕忽。您也有脂肪肝嗎?以下帶你認識脂肪肝的原因、預防及治療。 什麼是脂肪肝? 脂肪肝是指肝臟的脂肪含量,超過肝重量的 5% 以上,也就是過多的脂肪儲存在肝臟裡,主要分兩種: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長期喝酒會引起酒精性脂肪肝,嚴重可導致酒精性之脂肪肝炎,甚至是酒精性肝硬化;而非酒精性脂肪肝,就是喝酒量沒達到會引起肝傷害的人,但肝臟卻含有過多脂肪,出現以巨室微脂粒大多孔室脂質體(Macrovesicle)為主的脂肪沉積,多數人的脂肪肝便是此類。 (同場加映:肝病4階段:發炎 纖維化 肝硬化 肝衰竭) 為什麼會有脂肪肝? 當血流帶了過多的脂肪酸到肝臟,超過了肝細胞可以處理的情況,便會囤積於肝臟,形成脂肪肝。除了疾病(如糖尿病)及飲酒引起,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生,與飲食、環境以及個人體質有關,其中,肥胖跟代謝症候群更是脂肪肝的頭號兇手,非酒精性脂肪肝也可說是代謝症候群在肝臟的表現,也因此,過去又稱為代謝性脂肪肝炎。簡單來說,現代人吃太好又缺乏運動,都是造成脂肪肝的主因。 脂肪肝可能引發的疾病 任何因肥胖產生的症狀及疾病,都有可能出現在脂肪肝患者身上,請注意,脂肪肝跟心臟病與中風的風險因子相當接近,因此,要特別注意發作的機率。脂肪肝雖不是病,但一定要好好控制,否則除了發展成各種疾病外,更可能引起肝發炎,甚至肝硬化。 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指脂肪肝情況嚴重,造成肝發炎或肝功能損害,雖有機率發展成肝硬化,但通常這類患者的狀況還算穩定。相對於酒精性脂肪肝,高達 50% 可能發展為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肝則介於 4%~26%,所以患有脂肪肝的人,切記不能飲酒。 肝纖維化(Fibross)及肝硬化(Cirrhosis):肝臟發炎後會引起纖維化,甚至最後會變成肝硬化,少部分直接發展為肝癌。而肝纖維化一旦開始,便會持續發展,必須早期且積極治療,一旦進入肝硬化後,會更難回復健康狀態。 脂肪肝無症狀、難檢驗 罹患脂肪肝的人可能有肝臟腫大、感到特別疲累、右上腹疼痛等情形,但多數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人沒有任何症狀,即使已發展成肝炎,也未必有明顯症狀,雖然超音波檢查能診斷是否有脂肪肝,但不論是超音波還是斷層掃描、甚至核磁共振掃描(MRI),都無法檢查出是否已發展成肝炎,因此,目前肝炎的確診,只能透過肝切片來確診。 減肥預防及治療脂肪肝 預防及治療脂肪肝其實是同樣的,減肥及運動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不少案例都顯示,正確的減重能直接改善脂肪肝的狀況,但切記不要過快地減重,除了損害健康外,還可能適得其反,讓脂肪肝變得更嚴重,最重要的是,減重一定要持之以恆。另外,若脂肪肝已經引起疾病,請就醫諮詢並進行治療!


腸胃炎

病毒性腸胃炎

病毒性腸胃炎的定義 病毒性腸胃炎(Viral gastroenteritis),俗稱腸胃型感冒(Stomach flu)是一種腸道感染,通常伴隨著水性腹瀉、腹痛、噁心、嘔吐,有時還有發燒等症狀。若是嬰兒、老人或是免疫系統受損的人得到病毒性腸胃炎,嚴重的個案可能會死亡。(推薦閱讀:腸病毒症狀初期?潛伏期幾天?多久會好?大人兒童差異?) 病毒性腸胃炎非常普遍,任何年齡層的人都可能會得到,但是是有方法降低得的機率,請與醫師討論以獲更多資訊。 病毒性腸胃炎的症狀 下列為常見的病毒性腸胃炎症狀: 通常為水樣便(非血便,若有血便代表可能感染的症狀很嚴重)。 腹部絞痛。 噁心、嘔吐。 有時會肌肉痠痛或頭痛。 輕微發燒。 本篇文章並未列出所有腸胃炎的症狀,若仍有疑慮請詢問醫師。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若有下列症狀就建議就醫: 持續 24 小時以上都無法控制腹瀉流失水分。 嘔吐症狀超過兩天,或是有吐血的情況。 全身脫水:脫水的症狀包括嚴重的口乾舌燥、尿液呈深黃色或是幾乎沒有尿液、全身非常虛弱、頭暈、眼花撩亂等。 腸胃道出血。 成人高燒超過 40°C,小孩超過 39°C。(推薦閱讀:破解小孩發燒8迷思~千萬別洗冷水澡) 病毒性腸胃炎的原因 最常得到病毒性腸胃炎的原因,是與感染的病患有接觸,或是吃到受汙染的食物或水。有許多病毒都會造成腸胃炎的症狀,如:諾羅病毒(Noroviruses)、輪狀病毒(Rotavirus)等。(推薦閱讀:盲腸炎還是闌尾炎?了解原因症狀,別怕開刀) 病毒性腸胃炎的風險因素 下列為可能使人得腸胃炎的風險因素: 年幼的孩童:還在托兒中心的小孩會因為免疫系統還不夠強,所以特別容易受感染。 老人:老人的免疫系統會隨年齡慢慢變差,尤其像安養院內的老人,會因為群居更容易感染。 密集居住:任何密閉而且群聚處,都可能會是病毒性腸胃傳染之處。 免疫系統較弱的人:所有免疫系統較弱的人,得病毒性腸胃炎的風險也較高 ,如HIV感染者和愛滋病患者、接受化療的癌症病患等。 病毒性腸胃炎的診斷與治療 本篇文章不代表任何醫療建議,請諮詢醫師以獲更多資訊。 如何診斷腸胃炎? 醫師會依據患者的症狀進行檢查,來判斷是否得了病毒性腸胃炎,有時也會問患者居住的社區是否也有人也得腸胃炎。醫師也可能會進行糞便快篩,檢測是否有輪狀病毒、諾羅病毒、細菌感染或寄生蟲。 如何治療腸胃炎? 目前針對病毒性腸胃炎並沒有確切的治療方式,因為服用抗生素對殺死病毒沒有太大的效果,而且過度服用抗生素還會導致某些細菌產生抗藥性。所以一般而言,一開始的治療方式都是採自我照護的居家療法。 病毒性腸胃炎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以下的生活模式與居家療法可能有助於對抗病毒性腸胃炎: 選擇較清淡的液體進食,像是喝水或是清湯,請避免飲用含咖啡因的飲品或是飲酒。 選擇較好消化的食物,像是蘇打餅乾、白吐司、香蕉、米飯或雞肉。若吃完仍有噁心感,請不要再進食。 在病情沒有好轉之前,不要進食,尤其是乳製品、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食物、尼古丁、高油或高度加工的食品。 一定要多休息,因為生病和脫水的狀況會讓人疲憊不堪。 若仍有任何問題,請與醫師討論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痔瘡

痔瘡是什麼?症狀、原因、診斷、治療

痔瘡的定義痔瘡是什麼 痔瘡(Hemorrhoids)是肛門周邊及直腸末端黏膜下的靜脈血管增生曲張,通常是不良的排便習慣及不正常的壓擠(straining)造成的結果;痔瘡不是嚴重的疾病,也不會傳染。傷口通常可以自癒,也可以塗抹藥物加速其癒合,屬於不難治療的疾病。另外,我們俗稱的內痔和外痔,便是以生長的部位來分別: 內痔(Internal hemorrhoids):內痔生長在齒狀線上直腸內。內痔通常不會痛,但會出血。 外痔(External hemorrhoids):外痔長在齒狀線下肛門外。會發癢或疼痛,有時也會破皮出血。 痔瘡有多常見 痔瘡很常見,針對50歲成年人所作的研究發現,近乎半數的人患有痔瘡。痔瘡患者男女皆有,常見於孕婦、慢性便祕或腹瀉患者中。 (同場加映:屁股隱隱作痛?痔瘡成因與治療看這邊) 痔瘡的症狀痔瘡的常見症狀包括: 排便時出血,血色鮮紅但無痛 直腸部位搔癢和刺痛 疼痛、不舒服 肛門四周腫脹 肛門周圍出現既敏感又疼痛的團塊 有些症狀並未列在上面。 如果對症狀有任何疑問,請諮詢您的醫師。 什麼時候該就醫 如果出現以下任何情況,應盡快聯繫醫師: 痔瘡讓您痛苦不堪,無法自行減輕疼痛 大便呈現黑色、黏稠柏油狀 大便帶血 頭暈眼花或頭重腳輕 請注意,如果血液和大便混和在一起,呈現暗紅的狀況,有可能是大腸癌的徵兆,建議進行糞便潛血檢查 痔瘡的原因痔瘡形成是由於直腸下端的靜脈受到壓力而引起的腫脹曲張。 壓力可能來自於: 排便時壓擠 長時間坐著不動 有慢性腹瀉或便祕的習慣 體重過重、肥胖 懷孕 飲食中缺乏纖維(推薦閱讀:膳食纖維分很多種~適量補充好處多) 痔瘡的風險因素痔瘡的風險因素很多,包括: 工作時需要長時間坐著或站著。 罹患慢性腹瀉或便祕。(推薦閱讀:大便卡住出不來!便祕5原因與4點預防) 懷孕。 肛交。 飲食富含脂肪,缺少纖維。 年齡超過 60 歲。 痔瘡的診斷與治療本文所提供的資訊不能替代正式醫囑。 請諮詢您的醫師以獲取進一步資訊。 痔瘡如何診斷 診斷方式包括: 醫學及身體檢查 內視鏡檢查。可使用肛門鏡、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 痔瘡如何治療 有些痔瘡可自癒,有些需要治療,治療選項包括: 服用糞便膨鬆劑,藥物如美達施(Metamucil,含洋車前子成分)或甲基纖維素(Citrucel)等,緩解便祕,幫助排便。 塗抹藥膏或使用塞劑,暫時緩解痔瘡引起的疼痛及搔癢。 如果痔瘡過於嚴重,已接受其他療法而症狀仍然不見有效改善,則需要執行痔瘡手術(Hemorrhoidectomy)。 痔瘡的生活調整或居家療法透過以下生活調整或居家療法可能會幫助痔瘡改善: 增加飲食纖維攝取量,多喝水 溫水坐浴,1次約10分鐘,每天數次 多運動 保持肛門清潔 排便後使用濕毛巾,或不含香料、酒精的濕紙巾擦拭肛門 冷敷以緩解腫脹 如有任何疑問,請諮詢您的醫師以了解最佳治療方案。 Hello Health Group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發炎性腸道疾病

直腸炎: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直腸炎的定義什麼是直腸炎 直腸炎(Proctitis)指的是肛門(開口)和直腸內膜(即腸道遠端接近肛門的部分)發炎的現象。直腸連接著結腸末端,是一條肌肉管狀通道,讓大便通過直腸排泄到體外。 然而,直腸炎患者即使沒有大便或只有極少量大便,也會有頻繁或持續性的排便衝動,伴隨著疼痛或絞痛。有些直腸炎的症狀是暫時的,有些則會變成慢性的。 直腸炎有多常見 直腸炎的患者分布於各種年齡。 可以藉由減少風險因素的方式來降低罹患率。 請與您的醫師討論以獲取進一步資訊。 直腸炎的症狀直腸炎的常見症狀有: 頻繁或持續性的排便衝動 直腸出血 直腸或肛門出現分泌物 直腸疼痛 腹部左下側疼痛 感覺直腸脹滿 腹瀉、拉肚子 排便疼痛 上面陳述的只是一部分的常見症狀,並沒有包含所有可能的症狀。 如果對症狀有任何疑問,請諮詢您的醫師。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如果您有上述的任何症狀或有任何疑慮,請諮詢您的醫師。 每個人的身體反應或狀況都不一樣。 最好與醫師討論最適合您的治療方案。 直腸炎的原因直腸炎通常是伴隨著患者本身疾病或行為所引起的。包括: 炎症性腸病(又稱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克隆氏症( Crohn’s disease) 或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是常見的炎症性腸病,這類病患中約有30%也患有腸炎症。 性病(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尤其肛交性行為的人更容易受感染而罹患直腸炎。這些性傳播感染包括淋病(gonorrhea)、生殖器皰疹病毒 (genital herpes)及衣原體(Chlamydia)。也可能與愛滋病毒(HIV)有關。或與食源性疾病 (Foodborne illness) 相關的沙門氏菌(Salmonella)、志賀氏桿菌(Shigella)和曲狀桿菌(Campylobacter)等 ,也可能引發直腸炎。 癌症的放射治療:為了治療直腸癌或消滅附近區域癌細胞(如前列腺癌)所用的放射線可能會造成直腸內膜發炎。放射直腸炎發生在放射治療期間,並可能在治療後仍持續幾個月。甚至可能在治療後數年才發生。有時,用以治療感染的抗生素殺死了腸道中的有益細菌,反而讓有害的困難梭狀芽孢桿菌(Clostridium difficile bacteria)在直腸中生長。 改道直腸炎(Diversion proctitis):腸道手術時(譬如結腸手術)不小心損害了直腸黏膜或肌肉組織,以致大便或病原菌侵入直腸造成感染,引發直腸炎。 食物蛋白質所引起的直腸炎(Food protein-induced proctitis):可能發生在罹患過敏性直腸炎的哺乳嬰兒中,會對牛奶、豆漿或母乳中的蛋白質產生過敏現象。嗜伊紅白血球性直腸炎(又稱嗜酸性白血球直腸炎,Eosinophilic proctitis)。直腸內層黏膜組織受嗜酸性白血球(Eosinophil)浸潤所引起的,多發生在2歲以下的幼兒中。 直腸炎的風險因素直腸炎的風險因素很多,包括: 危險性行為:若從事感染性病的高風險性行為,就會提高罹患直腸炎的風險。例如:多重性伴侶、不使用保險套或是與有性病的伴侶發生性行為,也會提高罹患性傳播感染直腸炎機率。 炎症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患有炎症性腸病,如潰瘍性結腸炎或克隆氏病,會提高罹患直腸炎的風險。 癌症的放射治療(Radiation therapy):治療直腸癌、卵巢癌、攝護腺癌等鄰近器官癌症的放射療法,會增加直腸炎的風險。 直腸炎的診斷及治療本文所提供的資訊並不能替代醫囑。請以您的醫師所提供的建議作為主要的醫療依據。 直腸炎如何診斷 診斷直腸炎的檢驗方法和程序包括: 血液檢驗:利用血球細胞計數可檢測失血量或發炎嚴重度。 糞便測試:藉由收集您的糞便作為樣本進行測試。有助於確認您的直腸是否受細菌感染了。 結腸直腸鏡檢查:醫師使用腸鏡來檢查呈彎曲狀的乙狀結腸及連結在後的直鏡。腸鏡是一根細長可彎曲,前端帶有光源及攝像鏡頭的軟管。過程中也可能拿取少量組織作為活體檢驗樣本,送到實驗室進行分析。 全結腸檢查(Scope exam of your entire colon):結腸鏡檢查可讓醫師使用帶有攝像頭及光源的軟管查看整條結腸。也可以採取活檢樣本。 檢測性傳播感染:需要採取尿液作為檢驗樣本。 如果有疑慮是性傳播感染引起的直腸炎,醫師會以棉花棒在您的尿道口或肛門口輕微擦拭採様,進行細菌培養確認病原體,以對症下藥,採取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直腸炎如何治療 治療直腸炎的方法取決於引起發炎的根本原因, 針對因感染而引起的直腸炎,能採取藥物治療,所使用的藥物包括: 抗生素:細菌感染引起的直腸炎,建議使用抗生素,例如可用來治療細菌感染的去氧羥四環素(doxycycline,如Periostat,Vibramycin)。 抗病毒藥: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直腸炎,例如性傳播病毒皰疹(sexually transmitted virus herpes)可使用抗病毒藥,如合成的嘌呤核苷類似物阿昔洛韋 (Acyclovir,如Sitavig,Zovirax等)。 針對因放射治療引起的直腸炎:輕度的放射直腸炎會自癒,不太需要特別治療。但有些放射性直腸炎會出現巨痛或出血,治療方法則包括: 特定藥物:給予藥丸、栓劑或灌腸劑。例如硫糖鋁 (Sucralfate,保胃乳 Carafate),美沙明(Mesalamine,阿腸克錠 Asacol,Canasa等)和柳氮磺胺吡啶(Sulfasalazine,如Azulfidine)和甲硝唑(Metronidazole,中文名:黴得挫Flagyl)。這類藥物主要作用為控制發炎狀況及減少出血。 軟便劑和擴張劑:可以幫助排便。 摘除受損的組織:摘除出血的異常組織可改善直腸炎的症狀。使用的方法如氬離子電凝術(Argon plasma coagulation, APC),電燒等療法。 針對因炎症性腸病引起的直腸炎:與克隆氏病或潰瘍性結腸炎有關的直腸炎,其治療目的在降低發炎造成的腸道破壞。 控制直腸炎症的藥物:抗發炎藥有口服藥、栓劑或灌腸劑的形式。如美沙拉敏(Mesalamine ,如Asacol,Canasa)。如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s,如潑尼松,prednisone(Rayos))或布地奈德(Entocort EC,Uceris))。克隆氏病患者的炎症通常需要使用調節免疫系統的藥物治療,例如硫唑嘌呤(azathioprine,如Azasan,Imuran)或英夫利昔單抗( infliximab,如Remicade)。 手術切除:如果藥物不能達到預期治療效果,只能以手術切除受損的消化道。 直腸炎的生活調整及居家療法以下生活調整及居家療法可幫助面對直腸炎: 服用止瀉藥前先諮詢醫師:未經許可,請勿服用非處方止瀉藥,例如洛哌丁胺(Loperamide,Imodium A-D)。 睡前不進食:睡前進食會刺激消化系統,可能造成您夜間排便和不適。 服用非處方止痛藥:對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如Tylenol等)可幫助降低疼痛或暫時止痛。但阿斯匹林或布洛芬((Ibuprofen,商品名:Advil,Motrin IB等)可能會惡化您的直腸炎,服用之前請先諮詢醫師。 使用熱水坐浴:可舒緩肛門發炎引發的不適。坐浴盆可以在醫療用品商或一般藥房買到。 如有任何疑問,請諮詢您的醫師以了解最佳解決方案。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肝臟疾病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是什麼? 肝臟分泌的膽汁具有消化食物中脂肪、協助代謝體內用過的紅血球、膽固醇、藥物及毒素的重要作用。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主要是肝臟中的膽道(Biliary tract)受到自體免疫系統攻擊逐漸被破壞的疾病。 當膽道受損,有害物質會因無法代謝而累積在肝臟中,有時會導致肝臟組織結瘢纖維化,逐漸形成肝硬化(Cirrhosis)。請注意,肝臟組織一旦受傷是無法痊癒的。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有多常見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的患者分布於各種年齡層,可以減少危險因子來降低罹患的風險。對此疾病有疑慮的人,請與您的醫師討論以獲取進一步的訊息。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的症狀 儘管有一些已被診斷出來的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患者,多年來也沒有出現任何症狀,有些人則顯現了多種症狀。 常見的早期症狀包括: 疲勞 皮膚發癢 眼乾及口乾 晚期症狀包括: 右上腹部疼痛 骨頭、肌肉或關節疼痛 黃疸 色素沉澱:不是由於日曬所引起的膚色暗沈。 浮腫:腿及腳踝水腫。 腹水:肝衰竭引發腹水。 眼睛、眼瞼或手掌,腳掌出現脂肪瘤,或是脂肪堆積在手肘或膝蓋的皺折中。 骨質疏鬆:可能導致骨折 。 膽固醇升高 脂肪瀉、腹瀉:排泄物呈現油膩狀。 甲狀腺功能減退:甲狀腺功能低下。 上面列出的症狀並未能涵蓋所有可能出現的症狀。如果您對症狀有任何疑問,請向醫師諮詢。 什麼時候應該去看醫師 如果您出現上述任何症狀或對您的健康有任何懷疑,請向您的醫師諮詢。身體狀況因人而異,症狀及治療方式有個别差異。最好與您的醫師討論,選擇最適合您的治療方案。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的原因 引起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的原因至今不明,多數專家認為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這是因為人體內免疫反應異常,導致自身正常細胞受到攻擊的現象。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的風險因素 引發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的危險因子很多,包括: 性別:好發於女性。 年齡:好發年齡層介於30~60歲。 遺傳因子:家族病史會增加您罹患機率。 研究結果顯示,遺傳因子再加上環境因素,更容易引發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 這些環境因素包括: 可能是由細菌、真菌或寄生蟲感染誘發的發炎(Bacterial, Fungal or Parasitic infection)。 吸菸。 環境毒素:研究結果顯示,環境中的有毒化學物質也可能誘發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的診斷及治療 以下資訊並不能替代醫療診斷,請務必諮詢醫師以了解更多細節。 如何診斷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 醫師會先詢問您的健康情况及家族病史,對您進行身體檢查。並配合下述檢驗程序來作診斷: 實驗室檢查: 抽血檢查肝功能指數:肝功能檢查(Liver function tests)主要檢驗項目是血液中的肝脢指數,當肝臓或膽管的細胞受到破壞時,這些指數就會上升。依據脢指數的上升程度就可以判斷細胞受到破壞的狀況。 抽血檢查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跡象:主要檢驗項目是血液中的抗線粒體抗體(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y ,AMA,血清學檢測抗粒線體抗體)。這類抗體只可能出現在患有自體免疫疾病的人身上。因此,AMA測試陽性是罹患自體免疫疾病極可靠的指標。不過,仍有一小部分原發性膽道性肝硬化患者的AMA呈現陰性反應。 影像檢查: 超音波(Ultrasound):利用高頻聲波產製人體內部器官構造的影像。 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又稱CT掃描):CT掃描利用特殊的X光線技術,可以提供比X光檢查更詳盡的訊息。 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又稱磁振造影):MRI掃描儀使用磁場和無線電波來提供體內器官及組織的詳細影像。MRI檢查沒有牽涉到放射線照射,這點與CT不同。 彈性磁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elastography,MRE):這是一項較新穎的技術,利用MRI造影結合聲波,構成體內器官的視覺影像(Elastogram,又稱彈性圖),可用於檢查不同程度的肝硬化(肝纖維化),效果類似醫師以觸診(Palpate)檢查身體。 膽管攝影:藉由X光幫助,屬於侵入性的一種檢查方式,可能導致併發症。隨著MRI技術的進步,醫師越來越少利用膽管攝影進行診斷。 如果對診斷結果仍有疑問,醫師會進行肝臟穿刺切片檢查(A liver biopsy),取出一小片活體組織,作為樣本送到實驗室進行檢查,以確認診斷或疾病的程度。由於此病症不可逆,現今醫學技術還無法治癒,治療重點在於減緩疾病的進展,緩解症狀及預防併發症。這些治療方案包括: 熊去氧膽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UDCA又稱熊二醇(Actigall,Urso),是一種膽汁酸,可幫助膽汁通過肝臟。 UDCA被當作是第一線的治療方式,並不能治癒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但如果在疾病早期就開始使用,可能可以延長患者的生命。UDCA並非對所有患者都有效,對早期患者的治療效果較好,對末期患者的幫助則有限。 肝臟移植:當患者面臨肝臟衰竭,肝臟移植便成為治療的優先選項。肝臟移植是一種將捐贈者的健康肝臟植入患者體內,取代已衰竭肝臟的手術。大部分的捐贈來自於已過世的人,少數情況則使用取自於活人的一小部分活體肝臟。原發性膽道性肝硬化也有可能會在移植數年後復發。 醫師建議的治療方法會著重在使您生活更舒適的症狀控制,通常會以控制最常見的症狀為主。 如何治療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 肝門靜脈高壓症(Portal hypertension):自您初診及隨後的幾年,醫師會監測肝門靜脈高壓和靜脈擴張的情況。如果出現門靜脈高壓症或出血的現象,治療方案可能會加入乙型受體阻斷劑或硝酸鹽(Beta blocker […]


消化性潰瘍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原因、症狀、治療、預防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定義 胃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 簡稱幽門桿菌),顧名思義,幽門桿菌主要寄生於胃的幽門(胃與十二指腸連接處),若經過數年的螺旋桿菌感染,可能造成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甚至是胃癌,幽門桿菌也屬於第一級致癌物(看更多:不只有菸酒!四種生活中常見一級致癌物)。 幽門螺旋桿菌有多常見? 全球大約三分之二的人身上帶有幽門螺旋桿菌,而多數人不會因此有胃潰瘍或其他症狀,若有幽門桿菌感染情形,可以接受殺菌治療。根據臺大醫院解釋,由於幽門桿菌會導致潰瘍反覆發作、難以癒合,因此對於上消化道潰瘍較嚴重或復發的人往往會檢驗此菌,必要時需要給予殺菌治療。 不過民眾不必過度擔心,由於幽門螺旋桿菌主要經糞、口傳染,在台灣相對良好的衛生條件下,家人互相傳染的機率低,只要維持良好飲食衛生習慣:飯前及如廁後以肥皂洗手、採行公筷母匙分食、盡量避免路邊不潔飲食來源等,就可以避免吃下受幽門螺旋桿菌污染的食物或飲水。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症狀 多數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人,終其一生都不會有任何徵兆或症狀。其中的確切原因還未知,不過有些人可能天生就對幽門螺旋桿菌比較有抵抗力。發生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能會有下列徵兆或症狀: 腹部疼痛或有燒灼感 空腹時腹部更加疼痛 噁心 食慾不振 頻繁打嗝 脹氣 體重不明原因減輕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每個人的狀況都不盡相同,若有任何上述症狀或徵兆,或有其他問題,建議諮詢醫師。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原因 目前仍然不清楚幽門螺旋桿菌是怎麼散布的,但這種細菌數千年來就與人類共存,會透過口對口或是糞口傳染。因此,如廁之後如果沒有洗手,可能就會增加感染風險。幽門螺旋桿菌也可能透過被汙染的水或食物傳播。這種細菌在穿過胃黏膜時會釋出中和胃酸的物質,造成胃部問題,使胃細胞更容易被胃酸傷害。除此之外,胃酸和幽門桿菌會刺激胃黏膜,導致胃和十二指腸(小腸的最前段)產生瘡口或消化性潰瘍。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風險因素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有很多風險因素,例如: 住在擁擠的環境:若是居住在擁擠的家中,有較高的機率會交叉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沒有乾淨的水源:有穩定、乾淨的流動水源,能幫助減少幽門桿菌感染風險。 居住在開發中國家:若居住在開發中國家,也就更常會待在擁擠或居住條件不衛生的地方,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風險也會比較高。 和感染者一起居住:和幽門桿菌感染者住在一起,又沒有注意飲食衛生,很有可能會因此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診斷與治療 這裡提供的資訊無法作為醫療建議的替代方案。進一步資訊請與醫師討論。 如何診斷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若醫師懷疑你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會建議進行健康檢查和一些測驗。常見的檢查方式包括: 血液檢查:分析血液樣本可以看出幽門螺旋桿菌在體內活化或潛伏的跡象,不過呼吸檢測和糞便檢查比血液檢查更能看出活化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現象。 碳 13 呼氣試驗:碳 13 呼氣試驗中,你會先吞服帶有碳 13 同位素的藥片或溶液等試劑。若有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試劑在胃中分解時就會釋放出碳。身體會吸收碳並在呼氣時排出。把氣體呼入集氣袋中,醫師會使用特殊儀器檢測碳 13。 糞便檢查:可以透過稱為糞便抗原檢測(Stool antigen test)的檢查,來看糞便中是否含有和幽門螺旋桿菌有關的外來蛋白質,也就是抗原。不過,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s) 和柳酸氧鉍(Bismuth subsalicylate)會影響碳13呼氣試驗和糞檢結果,所以接受檢驗前2週醫師會暫停用藥。 內視鏡檢查:有就是俗稱的胃鏡,進行胃鏡檢查時需要接受輕度的鎮靜麻醉,醫師會把一個很長且帶有微小攝影機的管子,從喉嚨和食道伸入胃和十二指腸,可以讓醫師看到你上消化道中任何異常的地方,也能組織採樣。 如何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通常會同時透過兩種不同的抗生素來治療幽門螺旋桿菌,這是為了預防細菌對某種抗生素產生抗藥性。醫師也會開立抑制酸液分泌的藥物,幫助胃壁痊癒。可以抑制酸液分泌的藥物包括: 質子幫浦抑制劑:這類藥物可以使胃部停止分泌酸液,質子幫浦抑制劑包括奧美拉唑(Omeprazole)、 埃索美拉唑(Esomeprazole)、蘭索拉唑(Lansoprazole ) 以及泮托拉唑(Pantoprazole, Protonix)。 組織胺阻斷劑(Histamine (H-2) blockers):這類藥物會防止組織胺分泌,組織胺也會引發酸液產生。 這類藥物有希美得錠(Cimetidine) 及雷尼得錠(Ranitidine)。 柳酸氧鉍:也被稱為佩普次水楊酸鉍片(Pepto-Bismol),作用是覆蓋住潰瘍,保護患處不被胃酸傷害。 預防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下列幾個要點能幫助避免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如廁後、準備食物前後和飯前都要使用肥皂洗手。 避免不乾淨的食物或飲食。 不吃沒有完全煮熟的食物。 避免在衛生條件差的環境吃飯,例如:應確保經手食物的人都有確實洗手。 建議若有腸胃不適症狀(例如長期胃痛、胃脹、消化不良、食慾差等)應及早就醫,若為胃癌高危險群的民眾(例如有家族史或其他胃部疾病者),可與醫師討論是否接受幽門螺旋桿菌檢測,感染者須接受除菌治療並建議定期檢查。


肝臟疾病

肝臟移植是什麼?換肝條件有哪些?捐肝方法、流程一次看

肝臟移植是什麼? 肝臟移植是一種先將生病或受損肝臟切除後,再用健康的肝臟替換的手術,一般都會建議發生原發性肝癌患者進行此術,以下是原發性肝癌患者接受肝臟移植的相關訊息。 換肝條件 少數患有原發生肝癌的人,是可以接受肝臟植移的。如果您有下列情形,您就適合接受肝臟移植: 單一腫瘤,長度不超過5公分。 單一腫瘤,長度在5~7公分之間,腫瘤生長時間不超過6個月。 5個小腫瘤,每個腫瘤長度都不超過3公分。 如果癌症已經擴散到肝臟以外地方,就不能進行肝臟移植,因為手術完成後,癌細胞還是會散佈在體內各處;如果嚴重肝硬化(Liver cirrhosis)也無法接受肝臟移植。 捐肝方法有3種 醫師會在診斷後評估患者是否可以進行手術,以及手術後可能需要的復原時間。如果評估後發現風險過高,存活率很低,就不會為患者進行肝臟移植手術。肝臟捐贈的方法主要有3種: 往生者器官捐贈:醫師會從剛往生的遺體摘取器官,以供移植。大多肝臟移植手術,都是採用這個方法。 自活體摘取肝臟:醫師會從捐贈者身上切除部分活體肝臟,再植入受贈者體內。由於肝臟會自行再生,受贈者的肝臟,以及捐贈者切除後的部分肝臟,都會再長回來,並長成與原有肝臟大約相同的體積。 分割肝臟移植:把剛往生者的肝臟分割為二,分別移植給兩位不同患者,之後移植的肝臟會再長回原來的大小。 肝臟移植流程及換肝等候時間 捐贈者和接受者的體重、血型都必需相同,而大部分用來移植的肝臟,都是捐贈者同意在他們往生時,捐出來給別人的,詳細資訊可以諮詢醫師。 如果肝臟移植對是可行的治療方法,患者的名字就會列入受贈者等候名單,排隊等候。根據身體健康狀況而定,在您等待肝臟移植的期間,患者可能會住院,或待在家裡等候,沒有人可以明確知道何時有適合的肝臟。 每年排隊的人都很多,有些人可能只需要等幾天,有些人則需要等上數月。對患者和家人而言,等候消息的時間可能會漫長難熬,令人胡思亂想,擔心永遠等不到適合的肝臟。而且在還沒等到適合的肝臟前,患者可能會經常感到不舒服,並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應該接受肝臟移植手術。如果有這種情況,請尋求專業醫療的諮詢和協助。 在等候適合的肝臟期間,患者仍要到醫院做例行檢查。如果等候肝臟移植的時間太長,等候期間患者可能會接受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或腫瘤射頻燒灼術(Radiofrequency ablation),以控制癌症病情。 當有合適的肝臟時,患者會馬上被告知,因此請隨時準備好住院的各項物品,以便立即展開手術。抵達醫院準備要進行手術時,醫師會再做最後確認,若發現肝臟配對不符,那患者可能得回家繼續等。如果有這種情況,醫師和護理師會盡全力提供協助。 換肝後的日常生活 在肝臟移植手術完成後,大多數的人都會再住院約2星期。此後,健康狀況應該會慢慢改善,且愈來愈好。不過要完全康復需要一段時間,大多數的人要休息幾個月後,才會漸漸恢復過去的正常生活。 接受肝臟移植手術後,患者也要定期到醫院進行例行性檢查,讓醫師了解您的健康狀況。醫師可能會開立免疫抑制劑(Immunosuppressants)的藥物給您服用,通常須終身服用,讓身體不會排斥新的肝臟。


肝臟疾病

肝不好藥別亂吃!有時常見天然也有害

肝臟一個很重要的主要功能是,分解從嘴巴吃進去的東西,包括:藥物、草藥與補充劑。然而,如果肝臟因為某些疾病或健康狀況受傷時,必需限制對藥物、草藥與膳食補充劑的攝取。 感冒常用的乙醯胺酚 最常見會傷害肝臟的藥物是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或Paracetamol,商品名:泰諾強效錠Tylenol)。這個藥物不需要醫師處方籤就可以買到,很多人感冒時都會服用這個藥物。有時,醫師也會開立此藥給患者,做為止痛、退燒用。大部分標示不含阿斯匹靈(Aspirin)的止痛藥,主要成分都是乙醯胺酚。 如果按照醫師指示服用,乙醯胺酚是很安全的,即使對患有肝病的人而言也是如此。然而,如果一次服用過多,或是連續好幾天服用高劑量,就會對肝臟造成傷害。健康的成年人,每次服用乙醯胺酚的劑量建議不要超過1000毫克(mg),而每天服用的總劑量請不要超過3000毫克,也就是每8小時服用的最大劑量為1000毫克。患有肝病的人,每天服用乙醯胺酚的劑量要限制在2000毫克以內,如果有嚴重肝病,服用劑量應該更少。此外,包括健康的成年人在內,請所有人都避免連續3~5天以上每天服用3000毫克的乙醯胺酚。 即使沒有任何肝病,要用此藥舒緩疼痛時,都請先從最小劑量開始服用。在服用任何成藥、處方藥之前,也請確實仔細閱讀藥品的標籤說明。由於很多藥物都含有乙醯胺酚成分,有時候可能您在服用了不同的藥物後,乙醯胺酚的總劑量會超出安全的劑量界限。 降膽固醇藥物的斯他汀類藥物 另一種很常見,也會對肝臟檢查結果產生影響的藥物,就是幫助降低膽固醇的斯他汀類(Statin)藥物,以及很多目前用來降低血液膽固醇濃度的藥物。很多人在服用降膽固醇藥物後進行肝臟檢查,都會發現肝指數上升。也因此,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最近已經停止建議此藥的服用患者做一般例行性的肝臟檢查。 補充劑與草藥就算天然也有害 雖然補充劑和草藥都是天然的,但還是可能對肝臟有害,因為他們的生產與銷售過程,並不像處方藥管理得那麼嚴謹,市面上標榜天然的產品,可能沒有經過什麼檢驗,或沒有實質的科學證明,有時候用了可能會對肝臟有害。此外,這些產品在製造過程中可能會摻雜毒素、雜質,並傷害肝臟。 目前有些雖然是天然,但已經知道會引起肝臟中毒的草藥產品有:小榭樹(Chaparral)、聚合草(Comfrey tea)、卡瓦胡椒(Kava)、黄岑(Skullcap)、育亨賓(Yohimbe)等。有些即使只是減輕體重用的維生素補充劑、膳食補充劑,也會對肝臟有害。還有除非身體確實缺鐵,否則您並不需要服用鐵補充劑,否則會有反效果。而過多的鐵或維生素A,除非是從含有β–胡蘿蔔素(Beta carotene)的食物取得,不然每天維生素A補充劑的攝取量請不要超過5000單位。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