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健康

消化系統是人體最重要的系統之一。這是因為絕大多數的必需營養素都是從食物中獲取的。而口腔、胃、小腸和大腸、肝臟、腎臟、胰腺與膽囊等不同器官必須一起協力工作,才能確保功能順暢。 在這個類別,你可以了解更多關於如何維持消化道健康的資訊。

基礎知識

消化道健康

舒敏益生菌5大產品推薦!「養好菌叢生態」是關鍵!

益生菌可能透過消化道內的細菌幫助調節生理機能,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一項資料指出,益生菌主要作用為改變菌叢生態,促進新陳代謝並維持健康。 消化道中的益生菌可能影響菌叢生態,因此消化道保健對於促進新陳代謝、體質狀況及維持身體健康非常重要。近年,市面也推出多種舒敏益生菌產品,面對各種益生菌該如何挑選,《Hello醫師》為您解說挑選4大重點,及推薦您5大舒敏益生菌產品。 舒敏益生菌挑選4大重點 重點1:挑選具有專利認證,科學實證支持的強勢菌株 選擇益生菌不只須了解菌種,更應挑選符合自身需求且具科學實證菌株,保障菌株的安全性同時,也為調節生理機能打底。 在各種益生菌中,常見的菌種為嗜酸乳酸桿菌(L. acidophilus,又稱A菌)、比菲德氏菌(B. bifidus,又稱B菌)、乾酪乳酸桿菌(L. casei,又稱C菌)、副乾酪乳桿菌(L. paracasei,又稱LP菌)、鼠李糖乳桿菌(L. rhamnosus ,又稱R菌);其中又以LGG菌、LP-33、BRAP-01等較著名,經實證可調整體質,且當添加不同菌株時,也會產生複合作用。 重點2:益生菌添、護、存更加分 為幫助維持消化道機能,除了定期定量補充益生菌外,如何保持益菌作用也是關鍵;最好的方式,就是遵照添、護、存挑選原則,才能改變細菌叢生態,維持健康! 添好菌:若想調整體質,藉由補充益生菌增加消化道益菌,為健康先打底!副乾酪乳桿菌底下的菌株BRAP-01,在2011年取得專利,實驗證實可達到調整體質作用。鼠李糖乳桿菌為目前研究最多的益生菌菌種之一,其中又以菌株L​​GG、HN001、GR-1累積研究最多;其中,HN001菌株經科學實證,與其他菌株搭配對調整體質的效果有正向幫助。 護好菌:後生元(Posbiotics)指的是益生菌及益生質作用下的副產物,能快速改變細菌叢生態,有助營養補給。在某些情況下,後生元還能增強對酵母等物種的屏障功能,有助調節生理機能。後生元的天然來源為,細菌素、丁酸鹽、聚磷酸鹽、胞外多醣、短鏈脂肪酸,此外,也可藉由食用日本研發的捲曲乳桿菌(Lactobacillus crispatus)專利菌株KT-11乳酸菌,經實證發現,與其他乳酸菌複合使用,有助於調整體質! 存好菌:除添加益生菌外,保存也相當重要,益生質(Prebiotics)也稱益生元,常見的益生質包含不易為人體消化的膳食纖維、寡糖,以及非含碳特殊維生素、礦物質等物質,能供給益生菌養分,維持益生菌活力。益生質也可從蔬果、穀物等天然來源來攝取,而天然蔬菜果中的益生質為果寡醣(FOS),有醫師引述研究指出,孕婦攝取果寡醣,也有助寶寶改變消化道叢生態。 重點3:額外添加強化成分 挑選益生菌產品,除了藉由補充益生菌改善菌叢生態,進而調整體質,也可藉由參考以下成分,挑選合適的產品,以維持生理機能: 牛初乳:牛初乳為母牛產犢後3天內的乳汁,對身體健康維持有益,主要成分包括乳鐵蛋白與5種免疫球蛋白IgA、IgD、IgE、IgG及IgM,其中以IgG含量最高。 接骨木莓果萃取物:富含花青素、維生素C與醣類,其中,花青素含量為紅葡萄10倍;也會將接骨木莓果製成糖漿,有助維持生理機能。 重點4:認明檢驗合格認證的製造商 想要維持消化道機能,最重要的就是選對菌種及菌株,最好能依醫師或營養師建議,並長期且定量食用;市面上眾多益生菌產品,建議應挑選能提供產品檢驗合格及認證報告的品牌,較有保障;此外,若有額外添加成分的複合產品,也應認明是否標註產地來源,同時也應提供相關檢驗報告,食用才能更安心,也更值得信賴! 舒敏益生菌5大產品推薦 桂格康研家舒敏益生菌 內容量:30包 × 1盒  劑型:粉狀 特點: 5大專利益生菌:丹麥ABC三益菌、台灣BRAP01、美國HN001,多元菌種維持菌叢平衡 日本專利後生元KT11乳酸菌,擴大益菌協同 FOS膳食纖維,好菌營養來源 專利初乳免疫球蛋白,24小時內初乳採集,保留營養 9項塑化劑零檢出、10項食安檢驗合格、原料17類過敏源控管、SGS認證 達摩本草200億好敏通益生菌 內容量:30包 × 1盒  劑型:粉狀 特點: 六國保護專利菌LP3、LT12、LR5,調節體質 歐洲陽光酵母維他命D,營養補給 日本專利膳食纖維以及葡聚多醣體 添加比利時果寡糖,調節菌叢生態 醫之方優舒敏益生菌複方膠囊  內容量:60顆 × 2盒  劑型:膠囊 特點: 專利益生菌植物乳桿菌、鼠李糖乳桿菌 添加接骨木莓萃取、酵母發酵物,調節生理機能 特殊包埋技術,保存菌種活性 大研生醫舒敏益生菌 內容量:30顆 × 1盒  劑型:膠囊 特點: 5種專利AP益生菌 ,滋補強身,健康維持 無添加香料色素 第三方安心檢驗報告 娘家益生菌 內容量:40包 × 1盒  劑型:粉狀 特點: […]

探索更多消化道健康類別

腹瀉

看更多 消化道健康 相關文章

肝臟疾病

每 3 人 1 人有脂肪肝!盡早減肥避肝纖維化、肝硬化

肥胖是健康的殺手,對肝更是不留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WHO)的標準,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或等於 30 的肥胖人口,幾乎人人都有脂肪肝;但是瘦子也別掉以輕心,若是生活不健康,腹部脂肪過多,也可能是高危險群。在現代人飲食失調、缺乏運動的生活下,過去幾乎只有酗酒才會得到的脂肪肝,如今卻成了 21 世紀的流行病,每個人都必須小心。 在台灣,脂肪肝的盛行更令人難以置信,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 2018年在新北市的調查發現,高達 55% 的民眾有脂肪肝,若以全國來看,國人的脂肪肝盛行率也達 30%,也就是每 3~4 個人,就有一人有脂肪肝,比例之高不可輕忽。您也有脂肪肝嗎?以下帶你認識脂肪肝的原因、預防及治療。 什麼是脂肪肝? 脂肪肝是指肝臟的脂肪含量,超過肝重量的 5% 以上,也就是過多的脂肪儲存在肝臟裡,主要分兩種: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長期喝酒會引起酒精性脂肪肝,嚴重可導致酒精性之脂肪肝炎,甚至是酒精性肝硬化;而非酒精性脂肪肝,就是喝酒量沒達到會引起肝傷害的人,但肝臟卻含有過多脂肪,出現以巨室微脂粒大多孔室脂質體(Macrovesicle)為主的脂肪沉積,多數人的脂肪肝便是此類。 (同場加映:肝病4階段:發炎 纖維化 肝硬化 肝衰竭) 為什麼會有脂肪肝? 當血流帶了過多的脂肪酸到肝臟,超過了肝細胞可以處理的情況,便會囤積於肝臟,形成脂肪肝。除了疾病(如糖尿病)及飲酒引起,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生,與飲食、環境以及個人體質有關,其中,肥胖跟代謝症候群更是脂肪肝的頭號兇手,非酒精性脂肪肝也可說是代謝症候群在肝臟的表現,也因此,過去又稱為代謝性脂肪肝炎。簡單來說,現代人吃太好又缺乏運動,都是造成脂肪肝的主因。 脂肪肝可能引發的疾病 任何因肥胖產生的症狀及疾病,都有可能出現在脂肪肝患者身上,請注意,脂肪肝跟心臟病與中風的風險因子相當接近,因此,要特別注意發作的機率。脂肪肝雖不是病,但一定要好好控制,否則除了發展成各種疾病外,更可能引起肝發炎,甚至肝硬化。 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指脂肪肝情況嚴重,造成肝發炎或肝功能損害,雖有機率發展成肝硬化,但通常這類患者的狀況還算穩定。相對於酒精性脂肪肝,高達 50% 可能發展為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肝則介於 4%~26%,所以患有脂肪肝的人,切記不能飲酒。 肝纖維化(Fibross)及肝硬化(Cirrhosis):肝臟發炎後會引起纖維化,甚至最後會變成肝硬化,少部分直接發展為肝癌。而肝纖維化一旦開始,便會持續發展,必須早期且積極治療,一旦進入肝硬化後,會更難回復健康狀態。 脂肪肝無症狀、難檢驗 罹患脂肪肝的人可能有肝臟腫大、感到特別疲累、右上腹疼痛等情形,但多數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人沒有任何症狀,即使已發展成肝炎,也未必有明顯症狀,雖然超音波檢查能診斷是否有脂肪肝,但不論是超音波還是斷層掃描、甚至核磁共振掃描(MRI),都無法檢查出是否已發展成肝炎,因此,目前肝炎的確診,只能透過肝切片來確診。 減肥預防及治療脂肪肝 預防及治療脂肪肝其實是同樣的,減肥及運動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不少案例都顯示,正確的減重能直接改善脂肪肝的狀況,但切記不要過快地減重,除了損害健康外,還可能適得其反,讓脂肪肝變得更嚴重,最重要的是,減重一定要持之以恆。另外,若脂肪肝已經引起疾病,請就醫諮詢並進行治療!


腸胃炎

病毒性腸胃炎

病毒性腸胃炎的定義 病毒性腸胃炎(Viral gastroenteritis),俗稱腸胃型感冒(Stomach flu)是一種腸道感染,通常伴隨著水性腹瀉、腹痛、噁心、嘔吐,有時還有發燒等症狀。若是嬰兒、老人或是免疫系統受損的人得到病毒性腸胃炎,嚴重的個案可能會死亡。(推薦閱讀:腸病毒症狀初期?潛伏期幾天?多久會好?大人兒童差異?) 病毒性腸胃炎非常普遍,任何年齡層的人都可能會得到,但是是有方法降低得的機率,請與醫師討論以獲更多資訊。 病毒性腸胃炎的症狀 下列為常見的病毒性腸胃炎症狀: 通常為水樣便(非血便,若有血便代表可能感染的症狀很嚴重)。 腹部絞痛。 噁心、嘔吐。 有時會肌肉痠痛或頭痛。 輕微發燒。 本篇文章並未列出所有腸胃炎的症狀,若仍有疑慮請詢問醫師。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若有下列症狀就建議就醫: 持續 24 小時以上都無法控制腹瀉流失水分。 嘔吐症狀超過兩天,或是有吐血的情況。 全身脫水:脫水的症狀包括嚴重的口乾舌燥、尿液呈深黃色或是幾乎沒有尿液、全身非常虛弱、頭暈、眼花撩亂等。 腸胃道出血。 成人高燒超過 40°C,小孩超過 39°C。(推薦閱讀:破解小孩發燒8迷思~千萬別洗冷水澡) 病毒性腸胃炎的原因 最常得到病毒性腸胃炎的原因,是與感染的病患有接觸,或是吃到受汙染的食物或水。有許多病毒都會造成腸胃炎的症狀,如:諾羅病毒(Noroviruses)、輪狀病毒(Rotavirus)等。(推薦閱讀:盲腸炎還是闌尾炎?了解原因症狀,別怕開刀) 病毒性腸胃炎的風險因素 下列為可能使人得腸胃炎的風險因素: 年幼的孩童:還在托兒中心的小孩會因為免疫系統還不夠強,所以特別容易受感染。 老人:老人的免疫系統會隨年齡慢慢變差,尤其像安養院內的老人,會因為群居更容易感染。 密集居住:任何密閉而且群聚處,都可能會是病毒性腸胃傳染之處。 免疫系統較弱的人:所有免疫系統較弱的人,得病毒性腸胃炎的風險也較高 ,如HIV感染者和愛滋病患者、接受化療的癌症病患等。 病毒性腸胃炎的診斷與治療 本篇文章不代表任何醫療建議,請諮詢醫師以獲更多資訊。 如何診斷腸胃炎? 醫師會依據患者的症狀進行檢查,來判斷是否得了病毒性腸胃炎,有時也會問患者居住的社區是否也有人也得腸胃炎。醫師也可能會進行糞便快篩,檢測是否有輪狀病毒、諾羅病毒、細菌感染或寄生蟲。 如何治療腸胃炎? 目前針對病毒性腸胃炎並沒有確切的治療方式,因為服用抗生素對殺死病毒沒有太大的效果,而且過度服用抗生素還會導致某些細菌產生抗藥性。所以一般而言,一開始的治療方式都是採自我照護的居家療法。 病毒性腸胃炎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以下的生活模式與居家療法可能有助於對抗病毒性腸胃炎: 選擇較清淡的液體進食,像是喝水或是清湯,請避免飲用含咖啡因的飲品或是飲酒。 選擇較好消化的食物,像是蘇打餅乾、白吐司、香蕉、米飯或雞肉。若吃完仍有噁心感,請不要再進食。 在病情沒有好轉之前,不要進食,尤其是乳製品、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食物、尼古丁、高油或高度加工的食品。 一定要多休息,因為生病和脫水的狀況會讓人疲憊不堪。 若仍有任何問題,請與醫師討論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痔瘡

痔瘡是什麼?症狀、原因、診斷、治療

痔瘡的定義痔瘡是什麼 痔瘡(Hemorrhoids)是肛門周邊及直腸末端黏膜下的靜脈血管增生曲張,通常是不良的排便習慣及不正常的壓擠(straining)造成的結果;痔瘡不是嚴重的疾病,也不會傳染。傷口通常可以自癒,也可以塗抹藥物加速其癒合,屬於不難治療的疾病。另外,我們俗稱的內痔和外痔,便是以生長的部位來分別: 內痔(Internal hemorrhoids):內痔生長在齒狀線上直腸內。內痔通常不會痛,但會出血。 外痔(External hemorrhoids):外痔長在齒狀線下肛門外。會發癢或疼痛,有時也會破皮出血。 痔瘡有多常見 痔瘡很常見,針對50歲成年人所作的研究發現,近乎半數的人患有痔瘡。痔瘡患者男女皆有,常見於孕婦、慢性便祕或腹瀉患者中。 (同場加映:屁股隱隱作痛?痔瘡成因與治療看這邊) 痔瘡的症狀痔瘡的常見症狀包括: 排便時出血,血色鮮紅但無痛 直腸部位搔癢和刺痛 疼痛、不舒服 肛門四周腫脹 肛門周圍出現既敏感又疼痛的團塊 有些症狀並未列在上面。 如果對症狀有任何疑問,請諮詢您的醫師。 什麼時候該就醫 如果出現以下任何情況,應盡快聯繫醫師: 痔瘡讓您痛苦不堪,無法自行減輕疼痛 大便呈現黑色、黏稠柏油狀 大便帶血 頭暈眼花或頭重腳輕 請注意,如果血液和大便混和在一起,呈現暗紅的狀況,有可能是大腸癌的徵兆,建議進行糞便潛血檢查 痔瘡的原因痔瘡形成是由於直腸下端的靜脈受到壓力而引起的腫脹曲張。 壓力可能來自於: 排便時壓擠 長時間坐著不動 有慢性腹瀉或便祕的習慣 體重過重、肥胖 懷孕 飲食中缺乏纖維(推薦閱讀:膳食纖維分很多種~適量補充好處多) 痔瘡的風險因素痔瘡的風險因素很多,包括: 工作時需要長時間坐著或站著。 罹患慢性腹瀉或便祕。(推薦閱讀:大便卡住出不來!便祕5原因與4點預防) 懷孕。 肛交。 飲食富含脂肪,缺少纖維。 年齡超過 60 歲。 痔瘡的診斷與治療本文所提供的資訊不能替代正式醫囑。 請諮詢您的醫師以獲取進一步資訊。 痔瘡如何診斷 診斷方式包括: 醫學及身體檢查 內視鏡檢查。可使用肛門鏡、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 痔瘡如何治療 有些痔瘡可自癒,有些需要治療,治療選項包括: 服用糞便膨鬆劑,藥物如美達施(Metamucil,含洋車前子成分)或甲基纖維素(Citrucel)等,緩解便祕,幫助排便。 塗抹藥膏或使用塞劑,暫時緩解痔瘡引起的疼痛及搔癢。 如果痔瘡過於嚴重,已接受其他療法而症狀仍然不見有效改善,則需要執行痔瘡手術(Hemorrhoidectomy)。 痔瘡的生活調整或居家療法透過以下生活調整或居家療法可能會幫助痔瘡改善: 增加飲食纖維攝取量,多喝水 溫水坐浴,1次約10分鐘,每天數次 多運動 保持肛門清潔 排便後使用濕毛巾,或不含香料、酒精的濕紙巾擦拭肛門 冷敷以緩解腫脹 如有任何疑問,請諮詢您的醫師以了解最佳治療方案。 Hello Health Group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發炎性腸道疾病

直腸炎: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直腸炎的定義什麼是直腸炎 直腸炎(Proctitis)指的是肛門(開口)和直腸內膜(即腸道遠端接近肛門的部分)發炎的現象。直腸連接著結腸末端,是一條肌肉管狀通道,讓大便通過直腸排泄到體外。 然而,直腸炎患者即使沒有大便或只有極少量大便,也會有頻繁或持續性的排便衝動,伴隨著疼痛或絞痛。有些直腸炎的症狀是暫時的,有些則會變成慢性的。 直腸炎有多常見 直腸炎的患者分布於各種年齡。 可以藉由減少風險因素的方式來降低罹患率。 請與您的醫師討論以獲取進一步資訊。 直腸炎的症狀直腸炎的常見症狀有: 頻繁或持續性的排便衝動 直腸出血 直腸或肛門出現分泌物 直腸疼痛 腹部左下側疼痛 感覺直腸脹滿 腹瀉、拉肚子 排便疼痛 上面陳述的只是一部分的常見症狀,並沒有包含所有可能的症狀。 如果對症狀有任何疑問,請諮詢您的醫師。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如果您有上述的任何症狀或有任何疑慮,請諮詢您的醫師。 每個人的身體反應或狀況都不一樣。 最好與醫師討論最適合您的治療方案。 直腸炎的原因直腸炎通常是伴隨著患者本身疾病或行為所引起的。包括: 炎症性腸病(又稱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克隆氏症( Crohn’s disease) 或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是常見的炎症性腸病,這類病患中約有30%也患有腸炎症。 性病(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尤其肛交性行為的人更容易受感染而罹患直腸炎。這些性傳播感染包括淋病(gonorrhea)、生殖器皰疹病毒 (genital herpes)及衣原體(Chlamydia)。也可能與愛滋病毒(HIV)有關。或與食源性疾病 (Foodborne illness) 相關的沙門氏菌(Salmonella)、志賀氏桿菌(Shigella)和曲狀桿菌(Campylobacter)等 ,也可能引發直腸炎。 癌症的放射治療:為了治療直腸癌或消滅附近區域癌細胞(如前列腺癌)所用的放射線可能會造成直腸內膜發炎。放射直腸炎發生在放射治療期間,並可能在治療後仍持續幾個月。甚至可能在治療後數年才發生。有時,用以治療感染的抗生素殺死了腸道中的有益細菌,反而讓有害的困難梭狀芽孢桿菌(Clostridium difficile bacteria)在直腸中生長。 改道直腸炎(Diversion proctitis):腸道手術時(譬如結腸手術)不小心損害了直腸黏膜或肌肉組織,以致大便或病原菌侵入直腸造成感染,引發直腸炎。 食物蛋白質所引起的直腸炎(Food protein-induced proctitis):可能發生在罹患過敏性直腸炎的哺乳嬰兒中,會對牛奶、豆漿或母乳中的蛋白質產生過敏現象。嗜伊紅白血球性直腸炎(又稱嗜酸性白血球直腸炎,Eosinophilic proctitis)。直腸內層黏膜組織受嗜酸性白血球(Eosinophil)浸潤所引起的,多發生在2歲以下的幼兒中。 直腸炎的風險因素直腸炎的風險因素很多,包括: 危險性行為:若從事感染性病的高風險性行為,就會提高罹患直腸炎的風險。例如:多重性伴侶、不使用保險套或是與有性病的伴侶發生性行為,也會提高罹患性傳播感染直腸炎機率。 炎症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患有炎症性腸病,如潰瘍性結腸炎或克隆氏病,會提高罹患直腸炎的風險。 癌症的放射治療(Radiation therapy):治療直腸癌、卵巢癌、攝護腺癌等鄰近器官癌症的放射療法,會增加直腸炎的風險。 直腸炎的診斷及治療本文所提供的資訊並不能替代醫囑。請以您的醫師所提供的建議作為主要的醫療依據。 直腸炎如何診斷 診斷直腸炎的檢驗方法和程序包括: 血液檢驗:利用血球細胞計數可檢測失血量或發炎嚴重度。 糞便測試:藉由收集您的糞便作為樣本進行測試。有助於確認您的直腸是否受細菌感染了。 結腸直腸鏡檢查:醫師使用腸鏡來檢查呈彎曲狀的乙狀結腸及連結在後的直鏡。腸鏡是一根細長可彎曲,前端帶有光源及攝像鏡頭的軟管。過程中也可能拿取少量組織作為活體檢驗樣本,送到實驗室進行分析。 全結腸檢查(Scope exam of your entire colon):結腸鏡檢查可讓醫師使用帶有攝像頭及光源的軟管查看整條結腸。也可以採取活檢樣本。 檢測性傳播感染:需要採取尿液作為檢驗樣本。 如果有疑慮是性傳播感染引起的直腸炎,醫師會以棉花棒在您的尿道口或肛門口輕微擦拭採様,進行細菌培養確認病原體,以對症下藥,採取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直腸炎如何治療 治療直腸炎的方法取決於引起發炎的根本原因, 針對因感染而引起的直腸炎,能採取藥物治療,所使用的藥物包括: 抗生素:細菌感染引起的直腸炎,建議使用抗生素,例如可用來治療細菌感染的去氧羥四環素(doxycycline,如Periostat,Vibramycin)。 抗病毒藥: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直腸炎,例如性傳播病毒皰疹(sexually transmitted virus herpes)可使用抗病毒藥,如合成的嘌呤核苷類似物阿昔洛韋 (Acyclovir,如Sitavig,Zovirax等)。 針對因放射治療引起的直腸炎:輕度的放射直腸炎會自癒,不太需要特別治療。但有些放射性直腸炎會出現巨痛或出血,治療方法則包括: 特定藥物:給予藥丸、栓劑或灌腸劑。例如硫糖鋁 (Sucralfate,保胃乳 Carafate),美沙明(Mesalamine,阿腸克錠 Asacol,Canasa等)和柳氮磺胺吡啶(Sulfasalazine,如Azulfidine)和甲硝唑(Metronidazole,中文名:黴得挫Flagyl)。這類藥物主要作用為控制發炎狀況及減少出血。 軟便劑和擴張劑:可以幫助排便。 摘除受損的組織:摘除出血的異常組織可改善直腸炎的症狀。使用的方法如氬離子電凝術(Argon plasma coagulation, APC),電燒等療法。 針對因炎症性腸病引起的直腸炎:與克隆氏病或潰瘍性結腸炎有關的直腸炎,其治療目的在降低發炎造成的腸道破壞。 控制直腸炎症的藥物:抗發炎藥有口服藥、栓劑或灌腸劑的形式。如美沙拉敏(Mesalamine ,如Asacol,Canasa)。如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s,如潑尼松,prednisone(Rayos))或布地奈德(Entocort EC,Uceris))。克隆氏病患者的炎症通常需要使用調節免疫系統的藥物治療,例如硫唑嘌呤(azathioprine,如Azasan,Imuran)或英夫利昔單抗( infliximab,如Remicade)。 手術切除:如果藥物不能達到預期治療效果,只能以手術切除受損的消化道。 直腸炎的生活調整及居家療法以下生活調整及居家療法可幫助面對直腸炎: 服用止瀉藥前先諮詢醫師:未經許可,請勿服用非處方止瀉藥,例如洛哌丁胺(Loperamide,Imodium A-D)。 睡前不進食:睡前進食會刺激消化系統,可能造成您夜間排便和不適。 服用非處方止痛藥:對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如Tylenol等)可幫助降低疼痛或暫時止痛。但阿斯匹林或布洛芬((Ibuprofen,商品名:Advil,Motrin IB等)可能會惡化您的直腸炎,服用之前請先諮詢醫師。 使用熱水坐浴:可舒緩肛門發炎引發的不適。坐浴盆可以在醫療用品商或一般藥房買到。 如有任何疑問,請諮詢您的醫師以了解最佳解決方案。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肝臟疾病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是什麼? 肝臟分泌的膽汁具有消化食物中脂肪、協助代謝體內用過的紅血球、膽固醇、藥物及毒素的重要作用。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主要是肝臟中的膽道(Biliary tract)受到自體免疫系統攻擊逐漸被破壞的疾病。 當膽道受損,有害物質會因無法代謝而累積在肝臟中,有時會導致肝臟組織結瘢纖維化,逐漸形成肝硬化(Cirrhosis)。請注意,肝臟組織一旦受傷是無法痊癒的。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有多常見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的患者分布於各種年齡層,可以減少危險因子來降低罹患的風險。對此疾病有疑慮的人,請與您的醫師討論以獲取進一步的訊息。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的症狀 儘管有一些已被診斷出來的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患者,多年來也沒有出現任何症狀,有些人則顯現了多種症狀。 常見的早期症狀包括: 疲勞 皮膚發癢 眼乾及口乾 晚期症狀包括: 右上腹部疼痛 骨頭、肌肉或關節疼痛 黃疸 色素沉澱:不是由於日曬所引起的膚色暗沈。 浮腫:腿及腳踝水腫。 腹水:肝衰竭引發腹水。 眼睛、眼瞼或手掌,腳掌出現脂肪瘤,或是脂肪堆積在手肘或膝蓋的皺折中。 骨質疏鬆:可能導致骨折 。 膽固醇升高 脂肪瀉、腹瀉:排泄物呈現油膩狀。 甲狀腺功能減退:甲狀腺功能低下。 上面列出的症狀並未能涵蓋所有可能出現的症狀。如果您對症狀有任何疑問,請向醫師諮詢。 什麼時候應該去看醫師 如果您出現上述任何症狀或對您的健康有任何懷疑,請向您的醫師諮詢。身體狀況因人而異,症狀及治療方式有個别差異。最好與您的醫師討論,選擇最適合您的治療方案。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的原因 引起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的原因至今不明,多數專家認為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這是因為人體內免疫反應異常,導致自身正常細胞受到攻擊的現象。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的風險因素 引發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的危險因子很多,包括: 性別:好發於女性。 年齡:好發年齡層介於30~60歲。 遺傳因子:家族病史會增加您罹患機率。 研究結果顯示,遺傳因子再加上環境因素,更容易引發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 這些環境因素包括: 可能是由細菌、真菌或寄生蟲感染誘發的發炎(Bacterial, Fungal or Parasitic infection)。 吸菸。 環境毒素:研究結果顯示,環境中的有毒化學物質也可能誘發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的診斷及治療 以下資訊並不能替代醫療診斷,請務必諮詢醫師以了解更多細節。 如何診斷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 醫師會先詢問您的健康情况及家族病史,對您進行身體檢查。並配合下述檢驗程序來作診斷: 實驗室檢查: 抽血檢查肝功能指數:肝功能檢查(Liver function tests)主要檢驗項目是血液中的肝脢指數,當肝臓或膽管的細胞受到破壞時,這些指數就會上升。依據脢指數的上升程度就可以判斷細胞受到破壞的狀況。 抽血檢查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跡象:主要檢驗項目是血液中的抗線粒體抗體(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y ,AMA,血清學檢測抗粒線體抗體)。這類抗體只可能出現在患有自體免疫疾病的人身上。因此,AMA測試陽性是罹患自體免疫疾病極可靠的指標。不過,仍有一小部分原發性膽道性肝硬化患者的AMA呈現陰性反應。 影像檢查: 超音波(Ultrasound):利用高頻聲波產製人體內部器官構造的影像。 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又稱CT掃描):CT掃描利用特殊的X光線技術,可以提供比X光檢查更詳盡的訊息。 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又稱磁振造影):MRI掃描儀使用磁場和無線電波來提供體內器官及組織的詳細影像。MRI檢查沒有牽涉到放射線照射,這點與CT不同。 彈性磁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elastography,MRE):這是一項較新穎的技術,利用MRI造影結合聲波,構成體內器官的視覺影像(Elastogram,又稱彈性圖),可用於檢查不同程度的肝硬化(肝纖維化),效果類似醫師以觸診(Palpate)檢查身體。 膽管攝影:藉由X光幫助,屬於侵入性的一種檢查方式,可能導致併發症。隨著MRI技術的進步,醫師越來越少利用膽管攝影進行診斷。 如果對診斷結果仍有疑問,醫師會進行肝臟穿刺切片檢查(A liver biopsy),取出一小片活體組織,作為樣本送到實驗室進行檢查,以確認診斷或疾病的程度。由於此病症不可逆,現今醫學技術還無法治癒,治療重點在於減緩疾病的進展,緩解症狀及預防併發症。這些治療方案包括: 熊去氧膽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UDCA又稱熊二醇(Actigall,Urso),是一種膽汁酸,可幫助膽汁通過肝臟。 UDCA被當作是第一線的治療方式,並不能治癒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但如果在疾病早期就開始使用,可能可以延長患者的生命。UDCA並非對所有患者都有效,對早期患者的治療效果較好,對末期患者的幫助則有限。 肝臟移植:當患者面臨肝臟衰竭,肝臟移植便成為治療的優先選項。肝臟移植是一種將捐贈者的健康肝臟植入患者體內,取代已衰竭肝臟的手術。大部分的捐贈來自於已過世的人,少數情況則使用取自於活人的一小部分活體肝臟。原發性膽道性肝硬化也有可能會在移植數年後復發。 醫師建議的治療方法會著重在使您生活更舒適的症狀控制,通常會以控制最常見的症狀為主。 如何治療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 肝門靜脈高壓症(Portal hypertension):自您初診及隨後的幾年,醫師會監測肝門靜脈高壓和靜脈擴張的情況。如果出現門靜脈高壓症或出血的現象,治療方案可能會加入乙型受體阻斷劑或硝酸鹽(Beta blocker […]


消化性潰瘍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原因、症狀、治療、預防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定義 胃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 簡稱幽門桿菌),顧名思義,幽門桿菌主要寄生於胃的幽門(胃與十二指腸連接處),若經過數年的螺旋桿菌感染,可能造成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甚至是胃癌,幽門桿菌也屬於第一級致癌物(看更多:不只有菸酒!四種生活中常見一級致癌物)。 幽門螺旋桿菌有多常見? 全球大約三分之二的人身上帶有幽門螺旋桿菌,而多數人不會因此有胃潰瘍或其他症狀,若有幽門桿菌感染情形,可以接受殺菌治療。根據臺大醫院解釋,由於幽門桿菌會導致潰瘍反覆發作、難以癒合,因此對於上消化道潰瘍較嚴重或復發的人往往會檢驗此菌,必要時需要給予殺菌治療。 不過民眾不必過度擔心,由於幽門螺旋桿菌主要經糞、口傳染,在台灣相對良好的衛生條件下,家人互相傳染的機率低,只要維持良好飲食衛生習慣:飯前及如廁後以肥皂洗手、採行公筷母匙分食、盡量避免路邊不潔飲食來源等,就可以避免吃下受幽門螺旋桿菌污染的食物或飲水。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症狀 多數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人,終其一生都不會有任何徵兆或症狀。其中的確切原因還未知,不過有些人可能天生就對幽門螺旋桿菌比較有抵抗力。發生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能會有下列徵兆或症狀: 腹部疼痛或有燒灼感 空腹時腹部更加疼痛 噁心 食慾不振 頻繁打嗝 脹氣 體重不明原因減輕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每個人的狀況都不盡相同,若有任何上述症狀或徵兆,或有其他問題,建議諮詢醫師。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原因 目前仍然不清楚幽門螺旋桿菌是怎麼散布的,但這種細菌數千年來就與人類共存,會透過口對口或是糞口傳染。因此,如廁之後如果沒有洗手,可能就會增加感染風險。幽門螺旋桿菌也可能透過被汙染的水或食物傳播。這種細菌在穿過胃黏膜時會釋出中和胃酸的物質,造成胃部問題,使胃細胞更容易被胃酸傷害。除此之外,胃酸和幽門桿菌會刺激胃黏膜,導致胃和十二指腸(小腸的最前段)產生瘡口或消化性潰瘍。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風險因素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有很多風險因素,例如: 住在擁擠的環境:若是居住在擁擠的家中,有較高的機率會交叉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沒有乾淨的水源:有穩定、乾淨的流動水源,能幫助減少幽門桿菌感染風險。 居住在開發中國家:若居住在開發中國家,也就更常會待在擁擠或居住條件不衛生的地方,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風險也會比較高。 和感染者一起居住:和幽門桿菌感染者住在一起,又沒有注意飲食衛生,很有可能會因此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診斷與治療 這裡提供的資訊無法作為醫療建議的替代方案。進一步資訊請與醫師討論。 如何診斷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若醫師懷疑你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會建議進行健康檢查和一些測驗。常見的檢查方式包括: 血液檢查:分析血液樣本可以看出幽門螺旋桿菌在體內活化或潛伏的跡象,不過呼吸檢測和糞便檢查比血液檢查更能看出活化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現象。 碳 13 呼氣試驗:碳 13 呼氣試驗中,你會先吞服帶有碳 13 同位素的藥片或溶液等試劑。若有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試劑在胃中分解時就會釋放出碳。身體會吸收碳並在呼氣時排出。把氣體呼入集氣袋中,醫師會使用特殊儀器檢測碳 13。 糞便檢查:可以透過稱為糞便抗原檢測(Stool antigen test)的檢查,來看糞便中是否含有和幽門螺旋桿菌有關的外來蛋白質,也就是抗原。不過,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s) 和柳酸氧鉍(Bismuth subsalicylate)會影響碳13呼氣試驗和糞檢結果,所以接受檢驗前2週醫師會暫停用藥。 內視鏡檢查:有就是俗稱的胃鏡,進行胃鏡檢查時需要接受輕度的鎮靜麻醉,醫師會把一個很長且帶有微小攝影機的管子,從喉嚨和食道伸入胃和十二指腸,可以讓醫師看到你上消化道中任何異常的地方,也能組織採樣。 如何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通常會同時透過兩種不同的抗生素來治療幽門螺旋桿菌,這是為了預防細菌對某種抗生素產生抗藥性。醫師也會開立抑制酸液分泌的藥物,幫助胃壁痊癒。可以抑制酸液分泌的藥物包括: 質子幫浦抑制劑:這類藥物可以使胃部停止分泌酸液,質子幫浦抑制劑包括奧美拉唑(Omeprazole)、 埃索美拉唑(Esomeprazole)、蘭索拉唑(Lansoprazole ) 以及泮托拉唑(Pantoprazole, Protonix)。 組織胺阻斷劑(Histamine (H-2) blockers):這類藥物會防止組織胺分泌,組織胺也會引發酸液產生。 這類藥物有希美得錠(Cimetidine) 及雷尼得錠(Ranitidine)。 柳酸氧鉍:也被稱為佩普次水楊酸鉍片(Pepto-Bismol),作用是覆蓋住潰瘍,保護患處不被胃酸傷害。 預防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下列幾個要點能幫助避免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如廁後、準備食物前後和飯前都要使用肥皂洗手。 避免不乾淨的食物或飲食。 不吃沒有完全煮熟的食物。 避免在衛生條件差的環境吃飯,例如:應確保經手食物的人都有確實洗手。 建議若有腸胃不適症狀(例如長期胃痛、胃脹、消化不良、食慾差等)應及早就醫,若為胃癌高危險群的民眾(例如有家族史或其他胃部疾病者),可與醫師討論是否接受幽門螺旋桿菌檢測,感染者須接受除菌治療並建議定期檢查。


肝臟疾病

肝臟移植是什麼?換肝條件有哪些?捐肝方法、流程一次看

肝臟移植是什麼? 肝臟移植是一種先將生病或受損肝臟切除後,再用健康的肝臟替換的手術,一般都會建議發生原發性肝癌患者進行此術,以下是原發性肝癌患者接受肝臟移植的相關訊息。 換肝條件 少數患有原發生肝癌的人,是可以接受肝臟植移的。如果您有下列情形,您就適合接受肝臟移植: 單一腫瘤,長度不超過5公分。 單一腫瘤,長度在5~7公分之間,腫瘤生長時間不超過6個月。 5個小腫瘤,每個腫瘤長度都不超過3公分。 如果癌症已經擴散到肝臟以外地方,就不能進行肝臟移植,因為手術完成後,癌細胞還是會散佈在體內各處;如果嚴重肝硬化(Liver cirrhosis)也無法接受肝臟移植。 捐肝方法有3種 醫師會在診斷後評估患者是否可以進行手術,以及手術後可能需要的復原時間。如果評估後發現風險過高,存活率很低,就不會為患者進行肝臟移植手術。肝臟捐贈的方法主要有3種: 往生者器官捐贈:醫師會從剛往生的遺體摘取器官,以供移植。大多肝臟移植手術,都是採用這個方法。 自活體摘取肝臟:醫師會從捐贈者身上切除部分活體肝臟,再植入受贈者體內。由於肝臟會自行再生,受贈者的肝臟,以及捐贈者切除後的部分肝臟,都會再長回來,並長成與原有肝臟大約相同的體積。 分割肝臟移植:把剛往生者的肝臟分割為二,分別移植給兩位不同患者,之後移植的肝臟會再長回原來的大小。 肝臟移植流程及換肝等候時間 捐贈者和接受者的體重、血型都必需相同,而大部分用來移植的肝臟,都是捐贈者同意在他們往生時,捐出來給別人的,詳細資訊可以諮詢醫師。 如果肝臟移植對是可行的治療方法,患者的名字就會列入受贈者等候名單,排隊等候。根據身體健康狀況而定,在您等待肝臟移植的期間,患者可能會住院,或待在家裡等候,沒有人可以明確知道何時有適合的肝臟。 每年排隊的人都很多,有些人可能只需要等幾天,有些人則需要等上數月。對患者和家人而言,等候消息的時間可能會漫長難熬,令人胡思亂想,擔心永遠等不到適合的肝臟。而且在還沒等到適合的肝臟前,患者可能會經常感到不舒服,並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應該接受肝臟移植手術。如果有這種情況,請尋求專業醫療的諮詢和協助。 在等候適合的肝臟期間,患者仍要到醫院做例行檢查。如果等候肝臟移植的時間太長,等候期間患者可能會接受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或腫瘤射頻燒灼術(Radiofrequency ablation),以控制癌症病情。 當有合適的肝臟時,患者會馬上被告知,因此請隨時準備好住院的各項物品,以便立即展開手術。抵達醫院準備要進行手術時,醫師會再做最後確認,若發現肝臟配對不符,那患者可能得回家繼續等。如果有這種情況,醫師和護理師會盡全力提供協助。 換肝後的日常生活 在肝臟移植手術完成後,大多數的人都會再住院約2星期。此後,健康狀況應該會慢慢改善,且愈來愈好。不過要完全康復需要一段時間,大多數的人要休息幾個月後,才會漸漸恢復過去的正常生活。 接受肝臟移植手術後,患者也要定期到醫院進行例行性檢查,讓醫師了解您的健康狀況。醫師可能會開立免疫抑制劑(Immunosuppressants)的藥物給您服用,通常須終身服用,讓身體不會排斥新的肝臟。


肝臟疾病

肝不好藥別亂吃!有時常見天然也有害

肝臟一個很重要的主要功能是,分解從嘴巴吃進去的東西,包括:藥物、草藥與補充劑。然而,如果肝臟因為某些疾病或健康狀況受傷時,必需限制對藥物、草藥與膳食補充劑的攝取。 感冒常用的乙醯胺酚 最常見會傷害肝臟的藥物是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或Paracetamol,商品名:泰諾強效錠Tylenol)。這個藥物不需要醫師處方籤就可以買到,很多人感冒時都會服用這個藥物。有時,醫師也會開立此藥給患者,做為止痛、退燒用。大部分標示不含阿斯匹靈(Aspirin)的止痛藥,主要成分都是乙醯胺酚。 如果按照醫師指示服用,乙醯胺酚是很安全的,即使對患有肝病的人而言也是如此。然而,如果一次服用過多,或是連續好幾天服用高劑量,就會對肝臟造成傷害。健康的成年人,每次服用乙醯胺酚的劑量建議不要超過1000毫克(mg),而每天服用的總劑量請不要超過3000毫克,也就是每8小時服用的最大劑量為1000毫克。患有肝病的人,每天服用乙醯胺酚的劑量要限制在2000毫克以內,如果有嚴重肝病,服用劑量應該更少。此外,包括健康的成年人在內,請所有人都避免連續3~5天以上每天服用3000毫克的乙醯胺酚。 即使沒有任何肝病,要用此藥舒緩疼痛時,都請先從最小劑量開始服用。在服用任何成藥、處方藥之前,也請確實仔細閱讀藥品的標籤說明。由於很多藥物都含有乙醯胺酚成分,有時候可能您在服用了不同的藥物後,乙醯胺酚的總劑量會超出安全的劑量界限。 降膽固醇藥物的斯他汀類藥物 另一種很常見,也會對肝臟檢查結果產生影響的藥物,就是幫助降低膽固醇的斯他汀類(Statin)藥物,以及很多目前用來降低血液膽固醇濃度的藥物。很多人在服用降膽固醇藥物後進行肝臟檢查,都會發現肝指數上升。也因此,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最近已經停止建議此藥的服用患者做一般例行性的肝臟檢查。 補充劑與草藥就算天然也有害 雖然補充劑和草藥都是天然的,但還是可能對肝臟有害,因為他們的生產與銷售過程,並不像處方藥管理得那麼嚴謹,市面上標榜天然的產品,可能沒有經過什麼檢驗,或沒有實質的科學證明,有時候用了可能會對肝臟有害。此外,這些產品在製造過程中可能會摻雜毒素、雜質,並傷害肝臟。 目前有些雖然是天然,但已經知道會引起肝臟中毒的草藥產品有:小榭樹(Chaparral)、聚合草(Comfrey tea)、卡瓦胡椒(Kava)、黄岑(Skullcap)、育亨賓(Yohimbe)等。有些即使只是減輕體重用的維生素補充劑、膳食補充劑,也會對肝臟有害。還有除非身體確實缺鐵,否則您並不需要服用鐵補充劑,否則會有反效果。而過多的鐵或維生素A,除非是從含有β–胡蘿蔔素(Beta carotene)的食物取得,不然每天維生素A補充劑的攝取量請不要超過5000單位。


肝臟疾病

肝腫大: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肝腫大的定義 肝腫大(Hepatomegaly)是指肝臟腫脹超過正常大小,通常是多種不同嚴重疾病的徵兆。 肝腫大有多常見? 任何年齡的人都可能患有肝腫大,但在年長者身上最常見,且受到嚴重燒燙傷或感染寄生蟲的兒童,也會有肝腫大的現象。做好自我健康照護及管理,能降低患有肝腫大的風險因素,請諮詢醫師,以取得進一步資訊。 肝腫大的症狀 肝腫大會伴隨的症狀如下: 腹部右邊的上半部感到疼痛 疲勞 肌肉疼痛,或得肌痛症(Myalgia),一種全身多發性酸痛症,酸痛部位大多在韌帶或肌肉。 噁心嘔吐 食慾不佳或體重減輕 皮膚、眼白變黃,也就是黃疸(Jaundice)。 搔癢 腹部大範圍疼痛 腳或小腿腫脹 很容易瘀青 腰圍變粗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如果有下列症狀,請立即看醫師: 腹部嚴重疼痛 發燒、黃疸。 嘔吐時有血,或嘔吐物形狀、顏色像咖啡渣。 呼吸急促 糞便如柏油般呈暗黑色,或有鮮紅色的血便。 如果有任何上面列舉的徵兆或症狀,或其他任何問題,請諮詢醫師。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不同,最好的方法是與醫師詳細溝通、討論,以了解個人的健康狀況。 肝腫大原因 下列是最常見導致肝臟腫大的原因: 1.酒精性肝病變(Alcoholic Liver Disease) 酒精性脂肪肝病(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酒精性肝炎(Alcoholic hepatitis) 酒精性肝硬化(Alcoholic cirrhosis) 2.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3.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A型肝炎(Hepatitis A) B型肝炎(Hepatitis B) C型肝炎(Hepatitis C) D型肝炎(Hepatitis D) E型肝炎(Hepatitis E) 4.肝癌(Liver cancer) 或是從體內其他器官散佈到肝臟的癌症(Cancer),例如某些類型的白血病(Leukemia)。 5.其他少見的肝臟疾病 特定類型的淋巴瘤(Lymphoma) 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遺傳性疾病(Genetic disease) 血鐵沉積症(Hemochromatosis) 威爾森氏症(Wilson’s disease) 高雪氏症(Gaucher’s disesase) 6.心血管問題 肝靜脈回流阻塞造成的疾病,例如巴德吉亞利症候群(Budd-Chiari syndrome)、鬱血性心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以及心臟三尖瓣或二尖瓣狹窄。 7.寄生蟲感染 […]


消化道健康

消化道疾病

消化道疾病的定義消化系統十分複雜且範圍極廣,從口腔到直腸皆屬於其範圍。消化系統的功能是負責排掉身體裡的廢物,並協助吸收所需的營養。消化障礙的症狀不只尷尬、惱人而已,未經治療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慢性疾病。常見的消化道疾病包含胃食道逆流(GERD)、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及腸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 消化道疾病有多常見 消化道疾病很常見,而且可能影響各個年齡層的人,但是只要避開可能的危險因素,就能有效控制。若想了解更多資訊,請諮詢您的醫師。 消化道疾病的症狀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包含: 胸部不適。 乾咳。 口泛酸液。 喉嚨痛。 吞嚥困難。 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症狀包含: 腹部疼痛或不適 排便習慣改變 腸躁症的症狀包含: 腹痛及腹瀉(Diarrhea) 疲累 排泄不乾淨 食慾減退或體重大幅減輕 夜間盜汗 直腸出血 上述並未列出所有症狀,若您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師。 什麼時候該去看醫師 若您出現未列於上述的症狀或有任何疑慮,請諮詢您的醫師。每個人的狀況都不太一樣,最好與醫師討論,才能獲得最妥善的治療。 消化道疾病的原因胃食道逆流的原因: 胃食道逆流是胃酸或膽汁頻繁逆流入食道。 吞嚥時,下食道括約肌(食道底部週為的一條圓形肌肉帶)會放鬆,使液體及食物進入胃部,之後便關閉通道。 倘若此瓣膜異常放鬆或無力,胃酸會逆流入食道,引發胃灼熱(Heartburn),擾亂生活。 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原因: 醫師仍無法確認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病因,但專家認為下列多項因素同時存在可能會引發發炎性腸道疾病。 身體問題 大腦及腸道訊號出問題 腸胃動力問題 疼痛敏感 感染 小腸細菌過度孳生 神經傳導物質 基因 食物敏感 心理問題 腸躁症的原因: 腸躁症的真正原因仍然未知,然而,基因及免疫系統與腸躁症息息相關。 基因 免疫系統 消化道疾病的風險因素 肥胖(Obesity) 鼓膜頂部向上延伸到膈肌(裂孔疝) 懷孕 抽菸 口乾 哮喘 糖尿病(Diabetes) 延遲胃排空 結締組織疾病,如硬皮病(Scleroderma) 下列是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危險因子: 低於45歲 女性 家族病史 精神疾病 下列是腸躁症的危險因子: 年齡 種族 家族病史 吸菸 服用A酸(Isotretinoin) 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布洛芬(Ibuprofen)、萘普生(Naproxen),雙氯芬酸鈉(Diclofenac sodium)等藥物 生活於北方的人們似乎擁有更大的風險 消化道疾病的診斷與治療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諮詢醫師。 如何診斷消化道疾病 胃食道逆流診斷: 醫師會依據您胃灼熱的頻率判斷。 醫師可能檢測您食道中的胃酸量,使用儀器檢測24小時的pH值。 若您患有胃食道逆流,且即將接受手術,醫師可能還會進行其他檢測。例如: 上消化道X光。 內視鏡檢查使用一根軟管探入食道,讓醫師看到食道及胃部情形。 食道動力檢查。 發炎性腸道疾病診斷: 影像檢查: 乙狀結腸鏡 大腸鏡 X光 電腦斷層 下消化攝影 實驗室檢查: 乳糖測試 呼氣測試 血液檢查 糞便檢查 腸躁症診斷: 血液檢查 內視鏡檢查 大腸鏡 乙狀結腸鏡 上消化道內視鏡 膠囊小腸內視鏡 雙囊小腸內視鏡 影像檢查 X光 電腦斷層 核磁共振 小腸鏡 如何治療消化道疾病 胃食道逆流治療: 抑酸劑,例如:美樂事(Maalox®)、胃爾達錠(Mylanta)及羅萊茲(Rolaids®)等非處方藥。抑酸劑的副作用可能包含腹瀉及便祕。 組織胺第二型受體阻斷劑(Histamine type 2 receptor blocker,H2 blocker),例如:西咪替丁(Cimetidine)、法莫替丁(Famotidine)、尼扎替丁(Nizatidine)及雷尼替丁(Ranitidine)。 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s),例如:埃索美拉唑(Esomeprazole)、蘭索拉唑(Lansoprazole)、奧美拉唑(Omeprazole)、泮托拉唑 (Pantoprazole)及雷貝拉唑(Rabeprazole)。 促進胃腸道蠕動的藥物(Prokinetics),例如:脲酯膽鹼(Bethanechol)及甲氧氯普胺(Metoclopramide),可能與其他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因此,請告知醫師您正在服用的藥物。 抗生素(Antibiotics),例如:紅黴素(Erythromycin),能幫助胃部更快排空。 手術。 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 避免咖啡因 減少壓力 按醫師指示服藥 大腸激躁症治療: 消炎藥 免疫製劑 抗生素 其他藥物 手術 消化道疾病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以下方法或許有助於改善消化道疾病: 改善胃食道逆流: 維持健康的體重 避免穿著過緊的服飾 避免食用容易誘發胃灼熱的食物及飲料 吃完飯不要躺下 墊高頭部 不要抽菸 改善發炎性腸道疾病: 多嘗試不同纖維 避免問題食物 定時吃飯 留意乳製品 喝大量的水 規律運動 小心使用止瀉藥及瀉藥 改善大腸激躁症: 飲食正常 一次只吃少量食物 喝大量的水 補充多種維生素 避免抽菸 多運動、練習生理反饋、定時放鬆及呼吸運動來避免壓力 若您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最妥善的照護。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