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健康

消化系統是人體最重要的系統之一。這是因為絕大多數的必需營養素都是從食物中獲取的。而口腔、胃、小腸和大腸、肝臟、腎臟、胰腺與膽囊等不同器官必須一起協力工作,才能確保功能順暢。 在這個類別,你可以了解更多關於如何維持消化道健康的資訊。

基礎知識

消化道健康

拉肚子拉不停?一篇搞懂原因、飲食建議、預防方法及就醫資訊

拉肚子拉不停,究竟是什麼原因?常見誘因包含飲食不當、腸胃炎或慢性疾病。不同的拉肚子型態、顏色與持續時間,往往能反映腸道健康狀況。《Hello醫師》為您解析拉肚子的原因與嚴重程度,並提供飲食建議、就醫時機與預防方法,幫助你在面對拉肚子時,找到合適的處理方式與因應之道。 拉肚子拉水?從型態、顏色判斷拉肚子嚴重程度 拉肚子常見症狀包含水狀便、腹痛、脫水等。若一天拉肚子超過3次,且大便型態異常,就需要特別注意。 根據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Bristol Stool Form Scale),大便可分為7種類型: 第一型:顆粒狀、堅硬如堅果,排出困難 ➜ 可能為便秘 第二型:條狀但質地堅硬 ➜ 可能為便秘 第三型:條狀、表面有裂痕 ➜ 屬於理想型態 第四型:條狀、光滑柔軟 ➜ 屬於理想型態 第五型:軟爛、不規則塊狀 ➜ 接近腹瀉型態 第六型:糊狀、質地軟爛 ➜ 常見於腹瀉 第七型:完全水狀,無固體 ➜ 屬於嚴重腹瀉 除了型態之外,也可從大便顏色判斷腸胃健康與拉肚子的嚴重程度: 黃褐、棕色大便:屬於正常顏色,代表腸胃功能健康。 黃色大便:可能與油脂代謝異常有關,或攝取過多油脂。 綠色大便:腸胃消化不完全,或細菌、病毒感染;也可能是攝取過多綠色蔬菜或含綠色色素的食物。 灰色或白色大便:多與膽汁分泌異常有關,常見於肝臟、膽管或胰臟疾病;也可能是近期接受X光檢查時服用鋇劑所致。 黑色大便:常見於上消化道出血;有時與服用鐵劑、含鉍藥物,或食用藍莓、墨魚等深色食物有關。 紅色大便:需要特別注意,可能是大腸、直腸出血或痔瘡;也可能因食用紅肉火龍果、甜菜根等含豐富紅色色素的食物所致。 (延伸閱讀:一天大便幾次算正常?解析影響大便次數7大原因、食物消化時間) 不明原因拉肚子?急、慢性原因及特徵解說 拉肚子是腹瀉的表徵,除了反映消化狀態,也能顯示腸胃健康是否異常。依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及台中榮總衛教資料,拉肚子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者特徵差異如下: 急性拉肚子:持續時間少於2週,常伴隨嘔吐、發燒、腹痛等急性症狀。 慢性拉肚子:持續超過4週,通常與慢性腸道疾病或其他長期病因有關,需進一步檢查。 急性拉肚子3種常見原因 病毒感染:為最常見的原因,例如諾羅病毒、輪狀病毒、腺病毒或星狀病毒等。可能伴隨嘔吐、頭痛、發燒、腹部痙攣、噁心、肌肉酸痛。 食物中毒:食用遭細菌、病毒或寄生蟲污染的食物,例如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旅遊至衛生條件差地區,可能出現「旅行者腹瀉」。症狀因病原不同而異,可能包括腹痛、嘔吐、發燒或血便。 藥物副作用:使用抗生素、含鎂抗酸劑、糖醇藥物或部分抗癌藥物,也可能引發急性拉肚子。 慢性拉肚子6種常見原因 腸躁症:與壓力、焦慮相關,會造成腸胃蠕動異常,常見脹氣、放屁、腹痛,部分人還會出現頭暈、頭痛。 食物過敏或乳糖不耐症:對牛奶、大豆、穀物、雞蛋、海鮮等過敏,或乳糖消化不良。症狀包括噁心、腹部痙攣、脹氣、放屁。 消化道疾病:如乳糜瀉、克隆氏症、潰瘍性結腸炎,或胰臟、小腸功能異常。 腹部術後影響:接受闌尾、膽囊、大腸、肝臟、胰臟或小腸手術後,腸胃功能尚未恢復。 腸道感染未完全康復:部分急性腸胃炎患者在恢復期,仍可能出現拉肚子。 癌症影響:癌細胞轉移至腸道,可能干擾排便功能,引發慢性拉肚子。 (延伸閱讀:乳糖不耐症別怕!大推6種非乳製替代品,含優質蛋白又補鈣 ) 急、慢性拉肚子差異 急性拉肚子 慢性拉肚子 持續時間 少於2週 超過4週 常見症狀 嘔吐、發燒、腹痛等急性反應 長期腹痛、脹氣、腸道不適 常見原因 病毒感染(諾羅、輪狀)、食物中毒、藥物副作用 腸躁症、乳糖不耐、消化道疾病、術後影響、癌症 一直拉肚子怎麼辦?如何停止拉肚子? 若一天拉肚子超過3次,體內水分與電解質可能快速流失,容易造成脫水。此時可先做以下處理: 補充水分與電解質:選擇含有鈉、鉀的電解液或運動飲料,幫助維持體內平衡。若是兒童,建議將市售運動飲料以1:1比例稀釋,或選擇專用口服電解質溶液。 短暫禁食6~8小時:依據台中榮總衛教資料,拉肚子時可暫時停止進食,讓腸胃休息,避免再度受到刺激。觀察症狀是否改善,再逐步恢復清淡飲食。 H2 拉肚子看什麼診所?什麼科? 若已禁食6~8小時並調整飲食後,孩童仍持續拉肚子超過24小時、成人超過2天,或出現以下警訊,請盡早就醫: 脫水跡象:口渴、口乾舌燥、尿量減少或尿色加深、皮膚乾燥或彈性變差;幼兒可能出現哭不出眼淚、眼眶或囟門凹陷、精神倦怠。 腹部或直腸劇烈疼痛,或持續發燒。 糞便帶血、呈黏液狀,或出現黑色水樣便。 高齡者、孕婦、慢性病患或免疫功能低下者,若出現上述不適,建議提早就醫評估。 就醫科別建議 成人:可先至家醫科或腸胃科診所,由醫師評估。 兒童:可前往小兒科診所就醫。 若經診所治療後仍未改善,建議進一步到醫院胃腸肝膽科或兒童專科或小兒腸胃科接受檢查。 拉肚子飲食推薦:可以吃什麼?不能吃什麼?  拉肚子時腸胃功能較為敏感,飲食調整非常重要。建議採取少量多餐、細嚼慢嚥的方式,減輕腸胃負擔,並遵循以下原則: 飲食4原則:低油、低糖、低纖維、易消化 低油:以水煮、清蒸方式烹調,避免油炸或高油料理,以免增加腸道負擔。 低糖:過多精緻糖類在腸道中容易被細菌分解產氣,導致脹氣與蠕動加快而加重腹瀉。 低纖維:選擇柔軟、低纖維食材,如蒸蛋、嫩豆腐,避免腸道蠕動過快。 易消化:初期以流質或半流質食物(如米湯、菜湯)為主,症狀緩解後再逐步改為米糊、白粥或軟質麵條。 拉肚子可以吃什麼?推薦食物清單 […]

探索更多消化道健康類別

看更多 消化道健康 相關文章

其他消化問題

消化不良怎緩解?從生活5大重點改善

若您總是在飯後感覺過飽或脹氣,您很可能有消化不良的問題,當消化不良時,您會感覺上腹部疼痛,伴隨著打嗝、噁心或甚至在飲食後嘔吐。通常這些症狀會在幾個小時後消失,但如果持續的時間過久,且造成胃腸不適,你需要先諮詢醫師,也建議從以下的5點去做改善。 1. 控制體重幫腸道減壓 想像人類的腸道是一條管子,若有體重過重的問題時,多餘的脂肪會施加更多的壓力在腸道上,這使得消化物和胃酸又被推擠回到腸道,造成消化不良。安全又有效的減肥方法很多,請諮詢醫師最適合的減肥方法,當然,最好還是透過自然的方式-規律的運動搭配均衡的飲食。 2. 節制飲食吃飽別躺下 消化不良經常與食用特定食物有關,您可以紀錄某些可能導致消化不良的飲食,小心提防。一些常見會加劇消化不良的食物有: 油膩辛辣的食物 含有咖啡因的食物或飲料,例如可樂、咖啡或茶。 酒精 另外,如果剛吃飽又躺下的話,胃裡面的物質就更容易反向逆流,尤其當食道肌肉因為抽菸或其他情形已經弱化時,胃食道逆流更容易發生。也請避免睡前胃酸逆流問題,請在睡前3~4小時內不要進食。睡覺時,墊個枕頭讓您的頸部抬高,這樣不僅能幫助支撐脊椎,更可以降低胃酸逆流的發生率,將頸部墊高的小小高低差就能幫助您在睡覺時,避免胃酸逆流到您的食道。 3. 下班多點輕鬆少些壓力 俗話說,腸跟腦是相連的。腸胃也是個對情緒壓力感知敏銳的器官,若經常處於高壓、焦慮的情緒下,消化系統也會表現出相同的症狀,您可以試著提高工作效率,別下班也在工作,或許回家後跟另一半約會、散個步,都是紓壓的好方法。 4. 抽菸傷害食道增問題 抽菸所帶來的健康問題很多,而消化不良就是其中一項。香菸中含有多種化學物質,會損害食道,而食道是避免消化物和胃酸逆流回喉嚨的一道肌肉管腺,所以當食道的肌肉弱化時,胃酸逆流就容易發生。 5. 與服用藥物也有關 有些藥物也是導致消化不良的原因,病人可以記錄下不舒服的狀況,在回診時諮詢醫師,醫師會依據判斷,修正服用的藥物,例如:停用阿斯匹靈(Aspirin)、布洛芬(Ibuprofen)等,如同用藥的一般性原則,請在停用任何藥物前先諮詢您的醫師。另外,有些人可能會在緊張、坐立不安等情況下,服用速效緩解消化不良的藥物,例如:制酸劑(Antacids)和海藻酸鹽(Alginates),然而,服用前請詢問醫師,自身是否適合服用,以及服用劑量等相關資訊,以確保腸胃健康。


發炎性腸道疾病

診斷治療炎症性腸病~藥物和手術雙管下

腸道不舒服了很久,但疾病那麼多,症狀也都很類似,要怎麼知道自己罹患的是什麼病,還有要怎麼治療呢?此篇文章就要針對種類特別多的炎症性腸病(又稱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來介紹它的診斷和治療方法。 炎症性腸病的診斷 醫師會為患者進行身體檢查,並詢問家族病史,以做為診斷參考。以下是一些可能進行的檢查項目: 糞便檢查 對糞便的菌種和寄生蟲進行分析,並進行細菌病原體培養,以評估是否患有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CDI)。 檢測糞便鈣衛蛋白濃度。 血液檢查 全血球計數 評估營養狀況,衡量體內維生素B12、鐵、葉酸的濃度等相關營養素指標 檢測紅血球沉澱率、C反應蛋白濃度 血清學抗體檢查 影像、造影檢查 胸部直立與腹部放射線攝影 雙重對比大腸攝影檢查 腹部超音波掃描檢查 腹部和骨盆的電腦斷層掃描及核磁共振造影 電腦斷層腸道造影 內視鏡檢查 大腸鏡檢查,以及損害、病變組織的活體組織切片檢查 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 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 膠囊內視鏡,或雙氣囊小腸鏡檢查 炎症性腸病的治療和照護 治療炎症性腸病有幾種方法,通常剛開始會先服用藥物,接著再看需不需要手術。以下分別是藥物和手術的治療方式: 藥物 醫師會先建議患者服藥,以治療發炎現象,並預防症狀發生。需特別注意的是有些對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有效的藥物,不一定對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有用,反之亦然。藥物治療的步驟如下: 胺基水楊酸(Aminosalicylates,商品名:雅西平錠Azathioprine)主要是用來治療復發的症狀,及緩和病情。此藥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比治療克隆氏症有效。配方有口服、灌腸劑、栓劑,還有5胺柳酸(5-Aminosalicylic acid)的衍生產品,如柳氮磺胺吡啶(Sulfasalazine)、美沙勒敏(Mesalamine,商品名:頗得斯安持續性藥效錠Pentasa)、巴塞拉及(Balsalazide,商品名:巴塞納晒鈉鹽Balsalazide Disodium Dihydrate)、歐薩拉吉(Olsalazine)。 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會使用少量的抗生素,但可能會產生一些副作用。可能會使用的抗生素藥物包括硝基甲嘧唑乙醇(Metronidazole,商品名:滅達注射液)、喜博氟洛欣(Ciprofloxacin,商品名:喜博欣膜衣錠Ciprogen F.C. Tablets)、立汎平(Rifampin,商品名:立汎黴素膠囊)、那塔利祖瑪(Natalizumab,商品名:泰吉利濃縮靜脈輸注液Tysabri,為一種治療多發性硬化症的單株抗體)。 當病情緊急復發時,醫師會使用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s)治療,服用方式有靜脈注射、口服、外用,或經直腸給藥。此類藥物包括氫化皮質酮(Hydrocortisone)、強體松(Prednisone)、甲基培尼皮質醇(Methylprednisolone,商品名:美蒂舒錠Meticort)、腎上腺皮質酮(Prednisolone)、布德索尼(Budesonide,商品名:碧適清Besonin)、迪皮質醇(Dexamethasone)。 針對頑固的疾病,醫師會請患者服用免疫調節劑,並降低類固醇的劑量。此藥能對不能服用對胺柳酸,或對它的藥效沒反應的患者,有症狀緩解的作用。免疫調節劑的藥物包括硫唑嘌呤(Azathioprine)、6硫醇嘌呤(6-mercaptopurine)、胺甲喋呤(Methotrexate)、環孢素(Cyclosporine,商品名:新體睦軟膠囊Neoral)。 其他用於治療腹瀉或胃痙攣症狀的藥物有: H2受體拮抗劑(H2-receptor antagonists),例如希美替定(Cimetidine,商品名:賜胃定注射液Cimetidine)、藍尼提丁(Ranitidine,商品名:安保胃膜衣錠Ranitidine)、法瑪提丁(Famotidine,商品名:法瑪鎮膜衣錠Famotidine)、尼薩提丁(Nizatidine,商品名:大捷膠囊劑Tazac)。 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例如歐米普拉索(Omeprazole,商品名:悠胃樂腸溶微粒膠囊Omprotect)、蘭佐普拉索(Lansoprazole,商品名:泰克胃通口溶錠Takerpron)、艾佐米普拉索鎂(Esomeprazole magnesium,商品名:安保樂腸胃腸衣錠Apo-Esomeprazole)、魯比培拉索鈉(Rabeprazole sodium,商品名:百抑潰腸溶膜衣錠Pariet)、潘特培拉索(Pantoprazole,商品名:胃適安靜脈注射劑Pane)。 抗腹瀉藥劑,例如迪芬諾希萊(Diphenoxylate)、阿托品(Atropine)、洛培拉米(Loperamide,商品名:肚倍朗膠囊Loperam)、銷膽胺(Cholestyramine)。 抗副交感神經的鎮痙劑,例如迪希可隆密(Dicyclomine,商品名:派頓痛即止必錠Tontyl)、莨菪鹼(Hyoscyamine)。 手術 手術可以治癒潰瘍性結腸炎,進行方式是將整個結腸、直腸切除。術後醫師會在腸道末端與肛門之間,裝上儲存袋,讓患者能夠正常排便。如果無法裝儲存袋,醫師會在腹部開洞,並將腸管固定在腹部的皮膚上,以讓患者配戴專門的裝置收集糞便。 大多患有克隆氏症的人,在治療過程中,都至少需要經歷1次手術,目的是要切除損壞的腸道,並將健康的組織連結起來。但即使動手術,克隆氏症還是無法完全消除,也無法避免復發,只能緩解現有症狀。


發炎性腸道疾病

您是高危險群嗎?炎症性腸病原因風險

造成炎症性腸病(或稱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確切原因未必找得到,但有些因素會特別讓人容易病發,或使現有症狀惡化。以下列舉各種可能造成炎症性腸病得風險因素,符合愈多,腸道生病發炎的機率就愈高。 免疫系統失調和遺傳最危險 免疫系統異常:免疫系統失常的話,免疫細胞會開始侵襲腸道內層,而不是攻擊細菌和病毒。 遺傳:有炎症性腸病家族史的人,通常也會罹患此病。 飲食:含有大量肉類、魚類的高蛋白質飲食,較容易使細胞受毒害,進而造成潰瘍。 年齡:任何年齡的人都可能罹患炎症性腸病,但它特別常見於35歲以下的青年。 性別:男女都有可能罹患炎症性腸病,但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男性患者比例較高,而克隆氏(Crohn’s disease)症則相反。 吸菸:抽菸會提高罹患克隆氏症的風險,並讓症狀變糟。但諷刺的是,有抽菸的人較少罹患潰瘍性結腸炎。 異維甲酸:異維甲酸(Isotretinoin)一般稱為A酸,主要用於治療囊腫和痘痘,使用不會直接造成炎症性腸病,但有研究顯示服用異維甲酸,可能會提升罹患炎症性腸病產生風險。異維甲酸藥物包括亞尼斯(Amnesteem)、克拉洛維(Claravis)、索特(Sotre)、亞克坦(Accutane)。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此類藥物可能會提高罹患炎症性腸病的風險,或讓已經罹患的人病情加重。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medication,NSAIDs)包括布洛芬(Ibuprofen)、安舒疼(Advil)、莫痛寧止痛膠原錠(Motrin IB)、那普洛辛鈉(Naproxen sodium,商品名:亞利夫Aleve、安鈉百鎮錠Anaprox)、迪可氟納(Diclofenac sodium,商品名:服他寧Voltaren、索拉瑞茲Solaraze)等。


發炎性腸道疾病

與腸躁症不同!發炎性腸道疾病種類和症狀看這邊

發炎性腸道疾病(又稱炎症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會造成慢性且反覆的發炎。炎症性腸病又有分很多種,影響的部位也不太一樣。本文除了介紹它的類型,也會介紹它的常見症狀。 發炎性腸道疾病的類型和影響部位 兩種最常見的炎症性腸病是: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和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結腸的俗稱就是大腸)。克隆氏症除了和潰瘍性結腸炎一樣,都會侵犯結腸;但克隆氏症也會傷害到迴腸,也就是小腸的最末段。根據發炎的部位,以及症狀的嚴重程度,潰瘍性結腸炎又可以再分成以下更多種: 潰瘍性直腸炎(Ulcerative proctitis):這是最輕微的潰瘍性結腸炎,發炎的部位通常是肛門附近。 直腸乙狀結腸炎(Proctosigmoiditis):發炎的部位在直腸、乙狀結腸(位於結腸末端)。 左側結腸炎(Left-sided colitis):發炎部位從直腸到乙狀結腸、降結腸。 全結腸炎(Pancolitis):影響整個結腸。 嚴重急性潰瘍性結腸炎:又稱猛爆性結腸炎,這種罕見的結腸炎會影響整個結腸。 發炎性腸道疾病有哪些徵兆與症狀? 腸道內層發炎過久,就會變成潰瘍,使腸壁失去處理食物、廢棄物,與吸收水分的能力,進而導致腹瀉、腹痛,以及血便。炎症性腸病的症狀,無論是潰瘍性結腸炎還是克隆氏症,都有時明顯,有時沒有任何跡象。但若有症狀,以下是可能會發生的事: 腹痛、痙攣、抽筋 噁心、嘔吐 腹瀉 直腸出血 不自覺體重減輕 發燒、疲勞倦怠 食慾降低 身體其他部位可能也會受到影響,如眼睛、皮膚與關節。 發炎性腸道疾病與腸躁症不同! 而上述的這些發炎性腸道疾病,很容易和腸躁症(或稱大腸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混淆。它們的差別在於,前者是因為發炎而造成,後者則是因為腸壁異常收縮而造成。


其他消化問題

吃完飯也飽太久~消化不良的居家療法

消化不良不是什麼嚴重的問題,可以在家自我治療,而且方法很多,取決於造成消化不良的原因和症狀程度。本文將介紹一些判斷病因的方法,並協助選擇在家處理消化不良的居家療法。 怎麼知道自己消化不良? 造成消化不良的原因大多都是:胃食道逆流、消化性潰瘍、胰臟或膽管罹癌或功能異常,會出現的症狀如下: 用餐時很快就有飽足感,可能吃到一半就覺得飽了,所以無法將飯吃完。 飯後覺得太飽不舒服,且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上腹部灼痛,肚臍至肋骨下方的部位覺得灼熱。 上腹部不適,感覺肚臍至肋骨下方的部位有輕至重度的疼痛。 感到腹脹、噁心,甚至嘔吐。 有火燒心的感覺,有時疼痛還會從胸腔擴散到背部或頸部。 消化不良的居家療法 喝薑茶幫助消化 薑是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取得的腸胃藥,對舒緩噁心、消化不良等症狀都有效。薑可以幫助消化、刺激唾液分泌、減少腫脹,並降低膽固醇和血糖。不過有專家認為薑可能會對孕婦造成流產風險,因此若有懷孕請斟酌使用。 嚼口香糖助唾液分泌 嚼食口香糖可以刺激唾液分泌,有些口香糖中含有木糖醇,也可避免蛀牙,一舉兩得。若不小心把口香糖吞下肚,別太擔心,因為人的胃雖然無法消化口香糖,但口香糖最後還是會隨著其他消化物一起排出體外,除非大量吞食才可能導致腸胃堵塞。 喝蘆薈汁舒緩腸胃 蘆薈有消炎的效果,它除了可以舒緩肌膚,也可以舒緩胃部,緩解胃酸逆流的不適。但要注意的是,有急性嚴重腹痛、闌尾炎(Appendicitis)、 腸阻塞、糞便阻塞、腎臟或肝臟疾病,以及肝中毒的人,應避免使用蘆薈,否則可能會產生副作用。 用小蘇打平衡胃酸 烘培用小蘇打含有碳酸氫納,有平衡胃酸的功效,可以緩解胃酸逆流或胃潰瘍。不過小蘇打和任何物質一樣,服用過多都是不安全的,並且也不應長期食用。 洋甘菊有鎮靜功能 洋甘菊含有抗痙攣的物質,可以放鬆肌肉,治療絞痛、脹氣、腹瀉、胃痙攣、大腸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消化不良等問題。 此外,洋甘菊也有鎮定腦神經,和緩解慢性疼痛的效果。 飯後不要馬上躺下 透過改變生活習慣可以幫助消化,例如飯後別馬上躺下,讓地心引力自然引導食物進入消化道,幫助消化。如果會在夜晚火燒心,可以試著在頸後墊一個枕頭,或抬高上半身來患解症狀。


發炎性腸道疾病

發炎性腸道疾病(IBD):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請多利用右上角搜尋功能或左側分類,觀看您最有興趣的各式健康話題。 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定義發炎性腸道疾病(又稱炎症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種部分,或整個消化道慢性發炎的疾病,主要分2種: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和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 潰瘍性結腸炎:會使結腸與直腸的最內層腸道長期發炎,並產生潰瘍。 克隆氏症:會造成內層腸道發炎,並影響周遭的組織。發炎處有可能是大腸或小腸,也可能都有。 膠原性結腸炎(Collagenous colitis)、淋巴球性腸炎(Lymphocytic colitis)也被視為炎症性腸病,但它們通常不會被歸類於典型的炎症性腸病。 發炎性腸道疾病有多常見? 任何年齡的人都有可能罹患炎症性腸病,不過最常見的患者年齡介於15~40歲之間。 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症狀各種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常見共同的症狀包括: 腹瀉,當部分發炎的腸道無法再吸收水分時,就會有此症狀。 潰瘍出血,血便(血從肛門流出,或隨糞便而下)。 由於腸道阻塞,會造成胃痛、痙攣、腫脹。 體重減輕、貧血,會導致孩童生長和發展遲緩。 可能會引發消化系統之外的疾病,如眼睛發炎、皮膚病、關節炎(Arthritis)。 炎症性腸病很容易削弱人的體力,讓身體衰弱,有時候也會導致一些威脅生命安全的併發症。 患有克隆氏症的人,嘴裡可能會有口瘡(俗稱嘴巴破,Canker sore),有時候在生殖器或肛門周圍,也會出現潰瘍、裂傷。有些症狀可能沒被列出,若對某些症狀感到疑惑,請諮詢醫師。 (延伸閱讀:與腸躁症不同!發炎性腸道疾病種類和症狀看這邊)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雖然炎症性腸病本身不致命,但有時候會引發威脅生命安全的併發症。因此如果腸道蠕動的規律持續改變,或出現任何炎症性腸病的症狀,請一定要去看醫師。 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原因造成炎症性腸病的確切原因目前未知;過去飲食和壓力曾被懷疑是造成炎症性腸病的原因,但現在醫師已經知道這兩項因素,只會加重病情,但不會導致炎症性腸病。免疫系統失調,是目前認定的一個可能病因,遺傳是另一個潛在因素,但大多罹患炎症性腸病的人都沒有此病的家族史。 發炎性腸道疾病的風險因素有很多風險因素會導致炎症性腸病,如下: 很多患有炎症性腸病的人,30歲以前就會確診,但也有些人直到50或60多歲才罹患。 種族或人種可能有影響,白種人和阿什肯納茲猶太裔可能風險較高,但任何種族的人都有可能罹患。 如果有此病的家族史,如父母、同輩兄弟姐妹、小孩,那您罹患此病的風險會較高。 對克隆氏症而言,抽菸是最重要的可控制風險因素。但另一方面,對潰瘍性結腸炎來說,抽菸能提供一些防護,但還是會身體其他方面產生負面影響。 服用異維甲酸(Isotretinoin,一般稱為A酸),如亞尼斯汀(Amnesteem)、克拉洛維(Claravis)、索特(Sotret)、亞克坦(Accutane)。異維甲酸大多用來治療囊腫留下的疤痕或青春痘,有研究結果顯示它會提高此病的風險,但兩者之間的相關性目前仍不明確。 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medication,NSAID,如布洛芬(Ibuprofen)、安舒疼(Advil)、莫痛寧止痛膠原錠(Motrin IB)、那普洛辛鈉(Naproxen sodium,商品名:亞利夫Alev、安鈉百鎮錠Anaprox)、迪可氟納(Diclofenac sodium,商品名:服他寧Voltaren、索拉瑞茲Solaraze等)可能會提高罹患此病的風險,或使病情加重。 如果住在都市或工業化國家,會更有可能罹患此病。這可能是環境因素造成,包括:高脂或過於精緻的飲食。居住在較北方的寒冷地區,也比較有可能罹患此病。 發炎性腸道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本文所提供資訊不能代替醫療建議,請務必尋求專業醫師的診斷與治療。 炎症性腸病如何診斷? 根據患者顯現的症狀,醫師會先排除缺血性結腸炎(Ischemic colitis)、腸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憩室炎(Diverticulitis)、大腸癌(Colon cancer)或其他感染,才會診斷患者是否患有炎症性腸病。醫師會進行綜合性檢查加以確認,可能的檢查程序如下: 血液檢查:檢查是否貧血(紅血球不足),或細菌、病毒感染。 糞便潛血檢查:患者要提供糞便樣本,讓醫師檢查糞便中是否有血。 (同場加映:大便驗潛血~檢查息肉可預防大腸癌) 內視鏡檢查:藉由細薄、柔軟,且有光源和照像功能的光學鏡頭延長管線,醫師可以伸入體內檢查整個或部分大腸。由於患有炎症性腸病的人,發生大腸癌機率很高,患者會要固定做例行性的大腸內視鏡檢查,除此之外,醫師可能還會搭配以下檢查,並連其他消化器官一起檢查,如下。 醫師可能會在過程中進行活體組織切片,採集少量的樣本送至檢驗室化驗。如果發現腸道裡有肉芽腫的發炎細胞,將有助於克隆氏症的確診。 如果有噁心、嘔吐、吞嚥困難,或上腹部疼痛的症狀,就建議做上腸胃道的內視鏡,會檢查食道、胃,以及小腸的第一部分(十二指腸),雖然這些部位極少與克隆氏症有關。 膠囊內視鏡檢查,主要是用於診斷克隆氏症。患者在吞下含有微型相機的膠囊後,會再配戴如卡片般大小的無線傳輸接受器,在電池壽命期間內,約8小時,吞入的膠囊會隨著腸道蠕動而前進,並且不斷把腸道內的影像傳給接受器,直到電源耗盡,隨後膠囊會隨糞便一起排出體外。 雙氣囊小腸鏡檢查,是用一條200公分的內視鏡,與一條145公分的外套管構成。將小腸鏡及外套管的兩個氣囊反覆充氣、消氣,就能在小腸前進、後退進行小腸的檢查。由於雙氣囊小腸鏡的管線長度較長,可以做到一般內視鏡無法達到的檢查。當膠囊內視鏡檢查結果顯示異常,實際診斷結果仍有疑問時,雙氣囊小腸鏡檢查是很有用的方法。 影像檢查:以下是各種影像檢查的介紹。 X光檢查:如果症狀很嚴重,醫師就會建議進行,以排除像結腸穿孔這樣的嚴重併發症。 電腦斷層掃瞄:能提供比一般X光還更詳細的資訊,並會檢查所有的腸道系統,及腸道以外的組織。 電腦斷層腸道造影:能提供很清晰的腸道影像,目前在很多醫學中心,已經取代傳統的上腸胃道攝影檢查(一種需要請接受檢查的人喝顯影劑的檢查)。 核磁共振造影:會把患者置於強大的磁場,利用特定頻率的無線電波脈衝,激發體內的氫原子核,改變旋轉排列方向;當無線電脈衝關閉,氫原子核方向恢復時,就會放出訊號,並轉換成可讀取的影像。核磁共振造影對檢查小腸或肛門附近的瘻管(Fistula)非常有效,且不像電腦斷層掃瞄會有輻射。 小腸影像檢查:患者需喝下顯影劑進行,可以接觸道大腸鏡檢查無法接觸到的部分。雖然此項檢查已被電腦斷層掃瞄,和腸道影像核磁共振造影取代,仍有部分醫師持續使用。 如何治療炎症性腸病? 藥物:以下是各種可能用來治療此病的藥物。 消炎藥:醫師會最先使用消炎藥,來緩解消化道的發炎,缺點是副作用很多。用來治療炎症性腸病的消炎藥有:柳氮磺胺吡啶(Sulfasalazine,商品名:撒樂腸溶錠Salazine)即其副產品,和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 免疫調節劑:包括阻斷腫瘤壞死因子(一種免疫系統產生的化學物質)的藥物,主要用來預防免疫系統攻擊腸道引起的發炎。此藥的副作用包括起疹、併發感染。 抗生素:可以用來殺死引起或加重炎症性腸病的細菌。 抗腹瀉藥物:包括緩瀉劑(Laxatives),都可以用來治療炎症性腸病的症狀。 手術:患有炎症性腸病的人,有時候可能需要進行手術。與炎症性腸病有關的手術如下。 腸道狹窄成形術(Strictureplasty),用於擴張小腸的腸道寬度。 縫合或切除瘻管。 將克隆氏症患者感染的腸道部分切除,或將嚴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結腸、直腸全部切除。 生活調整:除了藥物和手術,患者也需調整生活習慣,讓疾病得到改善。 使用維生素、礦物質補充劑,可以補充體內因疾病造成營養不足,如貧血,就可以用鐵的補充劑改善。 每天喝大量的水,以補充排泄流失的水分。 避免食用乳製品。(好想喝牛奶!3方法治療乳糖不耐症) 試著減輕壓力,對改善症狀會很有幫助。 適當運動。 戒菸。 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下列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能夠有效幫助減少罹患炎症性腸病的機會: 飲食 目前沒有確切的證據顯示,什麼食物會直接導致炎症性腸病。不過有些食物和飲料,確實會加重炎症性腸病的症狀,特別是當病情復發時。因此隨時記錄自己的飲食,以及吃完後的感覺,會很有幫助,一發現會引發症狀的食物就可以立刻避免。下列飲食建議可能也會有幫助: 限制乳製品的食用量,腹瀉、腹痛、脹氣的症狀可能就會獲得改善。 實施低脂飲食,因為克隆氏症患者的身體可能無法正常消化或吸收脂肪,飲食中脂肪過多會使腹瀉變的更嚴重。盡量避免食用奶油、人造奶油、奶油類醬料和油炸食物。 注意纖維的攝取,因為高纖食物,如新鮮水果、蔬菜、全麥穀物,都會讓炎症性腸病的症狀惡化,對腸道狹窄的人尤是。蒸、烤、燉、煮可以減少蔬果的纖維,醫師可能也會建議患者實施低渣飲食。 辛辣食物、碳酸飲料、酒精與咖啡因,都可能使症狀變得更嚴重。 少量多餐,會讓腸道比較舒適。 多喝水。 服用綜合維生素補充劑,因為克隆氏症會妨礙身體吸收食物的能力,及可以食用的飲食項目。決定使用哪種營養補充劑前,請別忘了先諮詢醫師的意見。若體發現重減輕,或可以食用的東西愈來愈少,請諮詢營養師。 抽菸 抽菸會提高罹患克隆氏症的風險、加重病情和提高復發機率。抽菸雖然有助於預防潰瘍性結腸炎發生,但會危害整體健康,弊大於利。戒菸才能改善消化道健康,並為身體帶來其他好處。 壓力 克隆氏症與壓力兩者間的關係,目前仍然有爭議。不過有很多患者指出,症狀在壓力大期間較易復發。請您參考下列的方法,或許有助於減壓: 適度運動:能有效減輕壓力、舒緩憂鬱,並且讓腸道蠕動功能恢復正常,請與醫師討論適合您的運動項目。 學習放鬆:定時做讓全身放鬆,能夠深呼吸的運動,以鬆弛緊繃的肌肉,並讓心跳放慢。加瑜伽、靜坐、冥想、看書、聽音樂、看影片,都有舒緩心靈的效果。 (同場加映:什麼是正念?深呼吸認識正念十大好處)


腸躁症

關於腸躁症候群您不能不知的大小事!

很多人都有肚子痛的經驗,但是,不管你是哪一種痛,其實都算好解決;不過麻煩的是,當您的肚子痛有時候不只有疼痛感,而是伴隨而來的其他症狀,才是讓人最受不了的。例如:腸躁症候群(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又稱為大腸激躁症),這對對某些人而言,是每天必需面對、處理的煩惱,因此下列要告訴您關於腸躁症候群的一切大小事。 腸躁症候群是什麼? 腸躁症候群是消化系統常見的長期性疾病,症狀有:痙攣、腹痛、腫脹、脹氣、腹瀉(Diarrhea)、與便祕(Constipation)。大約有5分之1的人患有腸躁症候群,而且首次患有腸躁症候群的人,大多介於20~30歲;女性患者大約是男性患者的2倍。雖然腸躁症候群不像其他疾病,風險會不斷增加、對生命安全慢慢產生威脅,但它卻像慢性病一樣,需要長時間的妥善照護才行。 腸躁症候群的症狀會因人而異,每個人的症狀差別也很大。腸躁症候群的症狀,從幾天到延續好幾個月都有可能,如果患者的壓力增加,或是吃了某些特定食物,症狀出現的時間會拖得更久。不過若患者腸道蠕動的情況有進步,腸躁症候群的症狀也隨著改善。儘管腸躁症候群是一輩子的,但只要做好自我健康管理、照護,大多數的症狀、情況,還是能獲得改善。 腸躁症候群的症狀有哪些? 腸躁症候群的發生,與腹痛、腸道蠕動的改變有著密切關係。如:有的人原先只有便祕或腹瀉的問題,但不久之後,卻發生便祕、腹瀉兩者交替發生。一般來說,患者在吃東西後,腸躁症候群的疼痛會變得更嚴重,但是腸道蠕動後,疼痛程度就能減緩。本疾病的症狀會隨時間改變,產生不同的症狀,甚至有時候消失的症狀,隔一段時間會再出現。下列為腸躁症候群常見的症狀: 肚子痛、痙攣。 腸道蠕動的習性改變,如:腹瀉變成便祕,或是兩者同時發生。 肚子腫脹。 脹氣、持續放屁(Flatulence,又稱胃腸積氣)。 隨時都有緊急上廁所的需要。 上完廁所後,感覺腸道排不乾淨。 大便有黏液(Mucus)。 造成腸躁症候群的原因是什麼? 造成腸躁症候群原因目前仍然不清楚,不過大部分的專家都認為,與患者的腸道敏感度增加,食物消化發生問題有關。甚至有專家指出,就心理因素而言,大腦和腸道之間有一雙向互相溝通的管道,而且大腦在控制腸道蠕道扮演重要角色,因此腸躁症候群也可視為大腦、腸道緊密關聯的疾病。這表示,您對來自於腸道的疼痛感覺會較為敏感,大腦為了回應疼痛的感覺,會讓身體將腸道清空。當食物通過腸道的速度太慢或太快時,就會造成便祕或腹瀉。像壓力這類心理因素,也會導致腸躁症候群發生。 如何治療腸躁症候群? 腸躁症候群無法完全治癒,但藉由改變飲食、生活調整,您可以將症狀控制得很好。下列是有助於改善症狀的方法: 避免食用會引起您症狀發作的食物。 增加您攝取的纖維量。 定時多做運動。 減少壓力。 醫師有時候會針對個別腸躁症候群的症狀,開立藥物給患者服用。因為,若生活調整的方法無法完全舒緩腸躁症候群症狀,那麼使用藥物則能夠幫助患者改善症狀。腸躁症候群輕微、中等程度症狀的人,只是偶爾需要服用藥物,例如: 鎮痙劑(Antispasmodics):如迪席洛敏(Dicyclomine),適用於平滑肌痙攣、胃腸管痙攣疾病)。 莨菪鹼(Hyoscyamine):適用於胃潰瘍、胃酸分泌過多。 止瀉劑:如羅培那米(Loperamide),迪芬諾席勒(Diphenoxylate)。 抗焦慮藥物 患有腸躁症候群,如何讓生活品質過得更好? 腸躁症候群的發作是無法預知的。您可能好幾個月都不會有任何症狀出現,但是沒多久,症狀卻突然發作。因此,要讓腸躁症候群舒緩的關鍵是,了解任何與身體、壓力相關會導致病情發作的因素,並且從生活調整開始下手。如果患者吃某些食物會導致症狀發作,或是讓症狀變得更嚴重,請減少或避免食用。像是在吃東西之後,感到肚子痛或不舒服,請將餐點份量減少、用餐次數增加,對改善症狀會有幫助。 患有腸躁症候群的人,飲食要多增加高纖維含量的食物。纖維有助於緩和便祕、腹瀉的發生。下列為含有水溶性纖維的食物: 燕麥片。 水果,如香蕉、蘋果。 根莖類蔬菜,如胡蘿蔔、馬鈴薯。 全麥麵包。 穀類食品。 堅果與種子,除了黃金亞麻籽(Golden linseed)。 除了改變飲食項目,您也需要改變飲食習慣。下列的作法,能幫助患者改善腸躁症候群的症狀: 用餐時間固定,用餐時慢慢享用餐點。 每餐都要記得吃,餐點之間的間隔時間不要太久。 每天至少喝8大杯的液體,尤其是要喝大量開水,與其他非咖啡因飲料,如:無咖啡因花草茶。 每天茶、咖啡的攝取量,最多不超過3杯。 減少酒精、氣泡飲料的攝取量。 減少攝取抗性澱粉(Resistant starch),是一種不被小腸分解的澱粉,進入大腸後,會被腸內菌叢發酵成短鏈脂肪酸,因人體無法消化,所以沒有熱量,但卻有飽足感,能幫助維持血糖穩定,抗性澱粉常見於加工食品或微波加熱食品。 每天食用的水果限制在3份,半顆葡萄柚或蘋果,都是腸躁症候群患者不錯的選擇。 如果你有腹瀉的情形,請不要食用無糖,但有山梨醇(Sorbitol)成分的口香糖、飲料;此外,糖尿病患的食品、減肥產品也都含有山梨醇。 如果您有脹氣,吃燕麥可以改善情況。 由於腸道蠕動會受到大腦影響,因此當壓力增加時,腸躁症候群的症狀會變得更糟。這時候,請保持充分休息、並放鬆心情,以減輕壓力,避免腸躁症候群病情發作。很多患有腸躁症候群的人常常會感到憂鬱、焦慮。多了解腸躁症候群的一切,藉由充分溝通,與您的醫師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並積極做好自我照護,以降低壓力。 如果您對日常生活感到憂鬱、焦慮,請告知您的醫師,經由治療後,這些問題可以獲得改善。您的醫師可能會建議您服用抗憂鬱劑,並進行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或對症狀直接治療;在適當的藥物、心理治療後,儘管患有腸躁症候群,患者仍然可以擁有正常、完全與積極的美好生活。


腸躁症

腸躁症症狀!肚子痛拉不出來,卻一直放屁?飲食5大原則

腸躁症的定義 腸躁症候群(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又稱為大腸激躁症),是消化系統常見的疾病。這是因為腸道功能異常,造成大腸的蠕動不正常。一般而言,食物在消化道裡從小腸離開後,會進入結腸,結腸會吸收食物裡剩下的所有水分,並且壓縮成糞便後,再往前面的直腸推進。 患有腸躁症候群的人,腸道的肌肉收縮會不正常,有時肌肉收縮過多會導致腹瀉(Diarrhea);另一方面,有時肌肉收縮變慢,則會造成便祕(Constipation)。即使腸道裡沒有糞便,肌肉仍然會不規則收縮,造成患者身體不適。 腸躁症的症狀 腸躁症候群的症狀都會出現在腸道中,當您的症狀較輕微時,可能會出現一般腹瀉,但時間久了,腹瀉的頻率有可能會增加,造成身體不舒服,且這些症狀會反覆不停復發,其中常見的症狀有: 放屁 腸多氣 肚子絞痛痛或痙攣 便秘與拉肚子(有時便秘,有時腹瀉) 大便有黏液、解便時感覺未完全排乾淨 腸道蠕動能力異常增強,並感覺糞便沒有排乾淨。 也可能出現非腸道的症狀: 頭痛 頭暈 倦怠 泌尿道不適 腸躁症候群的原因 導致腸躁症候群發生的原因仍然未知,不過目前可以知道的是,腸躁症候群的發生與神經系統有關。患有腸躁症候群的人,結腸對大腦傳遞的訊息,反應會非常激烈。很多人的腸躁症候群是因為下列因素引起的: 吃東西,不過並沒有特定食物會引起腸躁症候群。 壓力、心理問題,如:焦慮、憂鬱。 荷爾蒙改變,如:月經週期的期間內。 服用某些藥物,如:服用抗生素。 消化道感染,如:沙門氏桿菌(Salmonella)的感染。 腸躁症候群的風險因素 腸躁症候群是很普遍的,每100人中,約有10~15人患有此疾病。 導致腸躁症候群的風險因素有很多種,如: 家族病史 壓力,或體內荷爾蒙有問題 年齡:常見於45歲以下的人,大多從青春期就開始出現此類症狀,不過一開始的時候症狀不明顯,會隨著年齡的增加 性別:女性患者大約是男性患者的2倍 腸躁症診斷 目前醫師診斷腸躁症主要依據羅馬IV標準(Rome IV criteria),醫師會對患者的排便習慣進行詳細詢問,包括腹痛的性質、糞便的型態(如便秘型、腹瀉型或交替型)以及排便的頻率。 羅馬IV標準(Rome IV criteria)  在診斷前≥6個月,病人已有反覆性的腹痛(過去3個月內平 均1週≥1次) 腹痛「需伴隨」以下症狀中的至少2項:  腹痛與排便相關 排便頻率改變 糞便型態(外觀)改變 病人「沒有」以下危險徵象: 50歲以上,尚未接受過大腸癌篩檢或有症狀者 近期排便習慣改變 明顯腸胃道出血(黑便或血便) 夜間腹痛或排便疼痛 非特殊目的性的體重減輕 有大腸癌或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家族史 可觸摸到腹部腫塊或淋巴結病灶 血液檢查顯示有缺鐵性貧血 糞便潛血檢查為陽性 腸躁症治療 若在調整生活與飲食習慣後,仍然受到大腸激躁症仍持續,這時就需要請醫師評估並給予適當的藥物來緩解不適,提高生活品質,醫師會根據不同的症狀來開立藥方: 便秘型腸躁症:醫師可能會開具適量的軟便劑,以減輕排便困難 腹瀉型腸躁症:醫師可能會開立溫和的止瀉藥、嗎啡類衍生物、抗焦慮或抗憂鬱藥物,以減少排便次數並增加糞便硬度 對於綜合型腸躁症患者(即便秘與腹瀉症狀交替出現),則會根據當下的症狀彈性調整藥物處方,在某些患者身上,益生菌可能對改善症狀有所幫助。 請記得,這僅為一般性資訊,每個人的症狀和反應都可能有所不同,因此最好還是向專業醫師尋求個別化的建議和治療方案。 腸躁症飲食 依腸躁症類型決定飲食: 腹瀉型大腸激躁症:應避免吃容易產氣與高纖的食物。 便祕型大腸激躁症:可多吃高纖食物以幫助腸道蠕動。 腸躁症飲食5原則 三餐定時定量:讓胃腸的生理時鐘回復規律。 避免吃到飽:每餐大約7~8分飽,以免一次吃太多而增加胃腸負擔。 慎選食物種類:避免吃容易產氣的食物,如豆類、乳製品、地瓜等。 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咖啡、濃茶、酒、酸辣之物等。 避免吃易消化不良的食物:例如糯米製品、油膩油炸、發酵類、含人工甜味劑的食物。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Hello醫師 Line:https://lihi3.cc/Ur9VD Hello醫師 FB:https://lihi3.cc/F7Qlf


胃食道逆流

抗逆流手術

抗逆流手術的定義胃食道逆流指的是胃酸回流到食道,通常是因為胃和食道之間的瓣膜沒有閉緊。胃食道逆流會造成胃灼熱(Heartburn,又稱火燒心)或是胃酸逆流至口中等情形,除此之外,胃酸還會造成食道內壁發炎或留下疤痕。如果已經長期服藥,症狀依然存在,醫師可能會建議抗逆流手術。 為什麼要進行抗逆流手術? 若您出現了以下狀況,醫師可能會建議您進行手術,來治療胃灼熱或胃酸逆流的症狀: 症狀沒有因為吃藥而有明顯好轉。 沒有繼續吃藥的意願。 有其他更嚴重的食道問題,如食道有疤痕或狹窄問題,以及潰瘍(Ulcers)、出血。 胃食道逆流導致吸入性肺炎(Aspiration pneumonia)、慢性咳嗽或是聲音嘶啞。 抗逆流手術也用來治療胃扭轉或是胃部移位至胸腔,稱為橫膈裂孔疝氣第二型(Para-esophageal hernia)。 抗逆流手術的風險因素所有手術均有一定風險,抗逆流手術也有潛在風險,如果您擔心副作用、手術風險和併發症,請與醫師討論。一般的抗逆流手服風險如下: 呼吸併發症,如肺萎縮塌陷(Lung collapse),不過此併發症較少見。 對胃、食道、肝臟或小腸的損害,不過這樣的傷害十分罕見。 脹氣(Gas bloat),這指的是胃部充滿空氣或食物,而且無法透過打嗝或嘔吐來紓解。這個症狀會隨著時間慢慢紓解。 吞嚥困難或吞嚥痛,又稱為吞嚥障礙(Dysphagia)。大部分的人的會在手術後的三個月內消失此類症狀。 橫膈膜疝氣或是胃食道逆流復發。 (同場加映:胃食道逆流:症狀、造成的原因與治療方法) 抗逆流手術的術前準備及過程手術會在全身麻醉下進行,基本上您會在手術前獲得醫師的明確指示,包括術前幾小時是否可以進食。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手術前6小時應該禁食,不過,您也許可以在術前幾小時喝一些液體類,如咖啡。 抗逆流手術的流程 手術通常需要1~2小時。 醫師可能採用微創手術,意思是,醫師會經由腹腔,做出幾個小切口,以利手術器械與腹腔鏡,進入腹腔進行手術。 醫師會縫合您的橫膈膜,以縮小食道穿過的小隧道,並且將胃的上部曲線纏繞在食道下部,最後縫合完畢。 醫師會將您的胃或胃的一部分完整纏繞,或部分纏繞到食道的下部。 若您有任何問題或疑慮,請諮詢醫師或執刀醫師,以獲得更多資訊。 抗逆流手術的術後恢復 手術後,幾天內就可以出院返家。 可以開始工作的時間,取決手術的範圍大小,以及個人的工作類型,一般建議手術三至四週後可以開始工作。 規律的運動能有助於加速恢復正常活動。開始運動前,請徵詢您醫療團隊的建議。 完全康復後,胃酸逆流症狀就會消失,或有大幅度的改善。


其他消化問題

短腸症候群

短腸症候群的定義短腸症候群是指小腸(Small intestine)因先天因素,或手術而遭到部分切除,使得剩餘的腸道功能,無法滿足身體所需,造成營養成分吸收不良。 短腸症候群有多常見? 請諮詢您的醫師,以了解更多資訊。 短腸症候群的症狀下列為常見的短腸症候群症狀,不過並未列出所有可能的症狀,因此若您有任何疑慮,請諮詢您的醫師。 腹瀉。 疲勞。 大便呈現灰白色、油脂多。 腫脹(Edema,又稱水腫),尤其是腿部。 大便極為惡臭。 體重減輕。 脫水。 什麼時候應該看醫師? 如果您有上面列舉的任何徵兆或症狀,或是有其他任何問題,請諮詢您的醫師。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不一樣,與您的醫師討論您的身體最可能是什麼情況,是最好的作法。 短腸症候群的原因因為小腸負責吸收食物裡的營養成分,所以若體內一半或超過一半以上的小腸被切除,身體將無法吸收足夠養分,以保持健康、維持體重。而有些嬰兒出生時,會因先天因素切除小部分,或一大部分的小腸。短腸症候群大多是因為手術切除小腸後造成的。下列是必需將小腸切除的手術: 小腸被子彈射擊造成槍傷,或其他外傷導致小腸損傷。 嚴重的克隆氏症患者。 新生嬰兒因為早產,有部分腸道壞死現象。 短腸症候群的風險因素請諮詢您的醫師,以了解更多資訊。 短腸症候群的診斷與治療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隨時諮詢您的醫師。 如何診斷患有短腸症候群? 如果您的身體出現任何症狀,或是您的小腸已經切除一大部分,您的醫師可能會推測您患有短腸症候群。為了確認實際情況,醫師會為您做身體檢查,並進行一些檢查,包括: 血液檢查。 糞便檢查。 胸部、腹部X光。 上腸胃道攝影檢查(Upper GI series):接受檢查的人喝入顯影劑(Barium,又稱鋇劑),是一種白色乳狀濃稠液體,會暫時性附著在腸胃道內壁,而在X光上會呈現白色以利觀察,檢查範圍是喉嚨、胃、小腸。 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CT):這是一種功能強大的X光檢查,能拍攝身體各部位的詳細照片。 超音波(Ultrasound):利用聲波反射原理建立器官的影像。 骨質密度檢查。 肝臟生檢(Liver biopsy,又稱為肝臟穿刺切片檢查):醫師會使用空心針,從腹部穿刺到肝臟後,抽取一小部分的肝臟組織進行檢查。醫師會使用電腦斷層掃描或超音波,以確認針要插入腹部的正確位置。肝臟生檢的過程大約只需要5分鐘的時間,但您可能需要好幾小時靜養、復原。 除了這些檢查,您的醫師可能會問一些關於您症狀的相關問題,例如: 您現在的身體狀況如何? 您的症狀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您是否有其他需要注意的醫療狀況? 您現在的體力狀況如何? 您是否有腹瀉的情況? 您在吃任何的食物後,是否有出現身體不適的情況? 有什麼能幫助您症狀獲得改善的情況?什麼情況會使症狀變得更惡化? 短腸症候群如何治療? 治療短腸症候群的目標是讓症狀可以舒緩,同時讓身體獲得足夠的營養成分。下列為營養成分的高卡路里飲食: 含有鐵、葉酸(Folic acid)、維生素B12等重要維生素、礦物質的食物。 含有足夠的醣類、蛋白質與脂肪的食物。 必要時,注射維生素、礦物質,以及能促進特殊生長因素的營養成分。且服用可以讓腸道蠕動減緩的藥物,能夠使食物能在您的腸道裡停留得更久。若您的身體吸收的營養成分不足,可以採用全營養注射劑(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PN)。是一種經由靜脈注射的全營養注射劑,能夠讓短腸症候群患者身體獲得特殊營養配方。您的醫師會為您選擇適合您的全營養注射劑,與適當的注射劑量。在接受靜脈注射全營養注射劑的同時,您也可以正常吃東西、喝飲料。在某些情況下,短腸症候群的患者需要進行小腸移植。 短腸症候群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下列生活調整及居家療法可能有助於改善短腸症候群: 了解適合您的飲食項目:每個人適合吃的食物都不同,因此短腸症候群患者並沒有制式的最佳飲食清單。一般而言,短腸症候群患者請食用精益蛋白質,如肉、乳製品、蛋、豆腐、和低纖維的糖類如白米、麵食、白吐司。請避免吃甜點和脂肪。您的營養師可以幫助您,找出最適合的食物。 保持積極、活躍:運動有助於您的身心健康,您的醫師會告知您適合的運動,如果您有靜脈注射治療,也請詢問醫師,您可以從事的運動。 多請求他人協助:家人、朋友,社區鄰居,都能提供實質的協助,也能載您去看醫師,或是傾聽您治療過程的壓力,讓您的情緒得到舒緩。您也可以尋求諮商心理師、心理輔導員的專業協助。 多跟其他病友交流、學習:短腸症候群的病友、支援團體,往往能提供適當建議、協助。您可以就近加入短腸症候群病友支援團體,或是加入線上病友粉絲團,獲得更多幫助。 若您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最妥善的照護。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