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健康

消化系統是人體最重要的系統之一。這是因為絕大多數的必需營養素都是從食物中獲取的。而口腔、胃、小腸和大腸、肝臟、腎臟、胰腺與膽囊等不同器官必須一起協力工作,才能確保功能順暢。 在這個類別,你可以了解更多關於如何維持消化道健康的資訊。

基礎知識

消化道健康

這3個原因讓你放屁不斷!便祕和腸躁症別輕忽

隨著飲食習慣的不同,每個人的放屁次數也不一樣,平均每天約14~23次。究竟為什麼有時候屁特別多?如何減少放屁?放屁很臭的原因為何?《Hello醫師》一次為您說明! 1.吃飯會吞入氣體,吃太快氣更多 在用餐吃喝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吞入空氣,人體雖會藉由打嗝排出多餘氣體,但仍有部分進入腸道的氣體,會以放屁的方式排出體外。 放屁為消化系統的自然反應,不過,若進食速度太快、邊吃飯邊說話,或使用吸管喝飲料等,可能吞入更多空氣,提高放屁的機率。 2.吃這些食物易放屁 高纖、高澱粉、或含棉子糖(Raffinose,一種複合糖)、糖醇(化學結構與糖相似的醇類)的食物,較難被身體分解,而且容易在消化過程中產生氣體。多數氣體都是無味的物質,如氮氣、氫氣、氧氣、甲烷和二氧化碳等,僅有少數物質的氣味較強烈,例如有臭雞蛋味的硫化氫、有糞便味的吲哚和糞臭素(3-甲基吲哚),以及氣味刺鼻的氨、揮發胺和揮發脂肪酸。 常見的易產氣食物包括: 豆類:豆干、豆腐、豆漿、大豆、豌豆、紅豆、綠豆 根莖類:地瓜、芋頭、馬鈴薯、南瓜、玉米、山藥、糯米 十字花科蔬菜:綠白花椰菜、紅白蘿蔔、高麗菜、青椒、洋蔥、小白菜、大白菜、蘆荀 奶類及乳製品:牛奶、調味乳或其他乳製品 碳酸飲料:汽水、啤酒、氣泡水 3.便祕和腸躁症也可能導致屁變多 除了上述原因外,便祕與腸躁症也會增加放屁次數。便祕時,糞便與食物殘渣會囤積在腸道中,持續發酵與產生氣體,使腸道必須頻繁放屁來排氣;腸躁症由腸道肌肉收縮異常所引起,會影響消化與排便狀況,造成便秘、脹氣、放屁及腹痛等症狀。 其他腸胃或消化問題也可能增加放屁次數,例如:乳糖不耐症、果糖不耐症、乳糜瀉、小腸細菌過度生長、胃食道逆流、克隆氏病、潰瘍性結腸炎、胃潰瘍、胃輕癱、胰臟炎、孕婦分娩時,以及其他腸胃阻塞疾病等。 5招減少產氣、促進排氣 多數情況下,屁變多只是飲食習慣出問題,造成身體負擔過重,只要改掉壞習慣,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脹氣與頻繁放屁的問題就會漸漸改善。以下提供5點改善小建議: 少吃碳水化合物 吃東西時細嚼慢嚥 多喝水 剛吃飽後別躺下 用加熱墊暖和肚子,幫助放鬆大腸肌肉,促進排氣 若除了屁變多,還出現腹痛、腹脹、噁心嘔吐、頻繁腹瀉或便祕或體重突然變輕等狀況,建議盡快就醫檢查。 改善放屁的同時,別忘了保養屁股 當腸胃處於緊張不適的狀態時,排便可能會刺激肛門,排氣也可能排出糞水或汙穢,此時若未妥善清潔與保養肛門,可能造成進一步的刺激,影響肛門健康。   保養肛門最好也最基礎的做法,就是從「擦屁股」做起。擦屁股雖然是日常動作,卻會直接大大影響肛門的皮膚健康。肛門的皮膚組織因富含水分與油脂而擁有彈性,有助糞便蠕動與肛門開合。使用衛生紙擦肛門雖然簡單方便,但若擦拭次數較多或力道較大,很容易損壞肛門皮膚,造成破皮,甚至導致肛門搔癢症,或讓細菌入侵而引發感染。   肛門理想的清潔方式為水洗,但水洗較不方便,因此,建議可使用濕式衛生紙擦拭屁股。濕式衛生紙富含水分,擦拭起來比一般衛生紙更溫和,清潔力也更好,可以更有效的保護肛門健康,尤其是在腸胃不舒服的時候,而且也具備好攜帶、使用方便的特點。   但在挑選時,建議挑選無酒精或其他刺激成分的濕式衛生紙,以免過度刺激肛門,或引發過敏症狀;另外,在材質部分,為避免馬桶阻塞,最好選用以紙漿製成、可溶於水的產品,可直接丟入馬桶,對環境也更加友善。 最後,在使用濕式衛生紙擦完屁股後,請記得再以一般衛生紙吸除多餘水分,保持屁屁乾爽。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看更多 消化道健康 相關文章

胃食道逆流

抗逆流手術

抗逆流手術的定義胃食道逆流指的是胃酸回流到食道,通常是因為胃和食道之間的瓣膜沒有閉緊。胃食道逆流會造成胃灼熱(Heartburn,又稱火燒心)或是胃酸逆流至口中等情形,除此之外,胃酸還會造成食道內壁發炎或留下疤痕。如果已經長期服藥,症狀依然存在,醫師可能會建議抗逆流手術。 為什麼要進行抗逆流手術? 若您出現了以下狀況,醫師可能會建議您進行手術,來治療胃灼熱或胃酸逆流的症狀: 症狀沒有因為吃藥而有明顯好轉。 沒有繼續吃藥的意願。 有其他更嚴重的食道問題,如食道有疤痕或狹窄問題,以及潰瘍(Ulcers)、出血。 胃食道逆流導致吸入性肺炎(Aspiration pneumonia)、慢性咳嗽或是聲音嘶啞。 抗逆流手術也用來治療胃扭轉或是胃部移位至胸腔,稱為橫膈裂孔疝氣第二型(Para-esophageal hernia)。 抗逆流手術的風險因素所有手術均有一定風險,抗逆流手術也有潛在風險,如果您擔心副作用、手術風險和併發症,請與醫師討論。一般的抗逆流手服風險如下: 呼吸併發症,如肺萎縮塌陷(Lung collapse),不過此併發症較少見。 對胃、食道、肝臟或小腸的損害,不過這樣的傷害十分罕見。 脹氣(Gas bloat),這指的是胃部充滿空氣或食物,而且無法透過打嗝或嘔吐來紓解。這個症狀會隨著時間慢慢紓解。 吞嚥困難或吞嚥痛,又稱為吞嚥障礙(Dysphagia)。大部分的人的會在手術後的三個月內消失此類症狀。 橫膈膜疝氣或是胃食道逆流復發。 (同場加映:胃食道逆流:症狀、造成的原因與治療方法) 抗逆流手術的術前準備及過程手術會在全身麻醉下進行,基本上您會在手術前獲得醫師的明確指示,包括術前幾小時是否可以進食。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手術前6小時應該禁食,不過,您也許可以在術前幾小時喝一些液體類,如咖啡。 抗逆流手術的流程 手術通常需要1~2小時。 醫師可能採用微創手術,意思是,醫師會經由腹腔,做出幾個小切口,以利手術器械與腹腔鏡,進入腹腔進行手術。 醫師會縫合您的橫膈膜,以縮小食道穿過的小隧道,並且將胃的上部曲線纏繞在食道下部,最後縫合完畢。 醫師會將您的胃或胃的一部分完整纏繞,或部分纏繞到食道的下部。 若您有任何問題或疑慮,請諮詢醫師或執刀醫師,以獲得更多資訊。 抗逆流手術的術後恢復 手術後,幾天內就可以出院返家。 可以開始工作的時間,取決手術的範圍大小,以及個人的工作類型,一般建議手術三至四週後可以開始工作。 規律的運動能有助於加速恢復正常活動。開始運動前,請徵詢您醫療團隊的建議。 完全康復後,胃酸逆流症狀就會消失,或有大幅度的改善。


其他消化問題

短腸症候群

短腸症候群的定義短腸症候群是指小腸(Small intestine)因先天因素,或手術而遭到部分切除,使得剩餘的腸道功能,無法滿足身體所需,造成營養成分吸收不良。 短腸症候群有多常見? 請諮詢您的醫師,以了解更多資訊。 短腸症候群的症狀下列為常見的短腸症候群症狀,不過並未列出所有可能的症狀,因此若您有任何疑慮,請諮詢您的醫師。 腹瀉。 疲勞。 大便呈現灰白色、油脂多。 腫脹(Edema,又稱水腫),尤其是腿部。 大便極為惡臭。 體重減輕。 脫水。 什麼時候應該看醫師? 如果您有上面列舉的任何徵兆或症狀,或是有其他任何問題,請諮詢您的醫師。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不一樣,與您的醫師討論您的身體最可能是什麼情況,是最好的作法。 短腸症候群的原因因為小腸負責吸收食物裡的營養成分,所以若體內一半或超過一半以上的小腸被切除,身體將無法吸收足夠養分,以保持健康、維持體重。而有些嬰兒出生時,會因先天因素切除小部分,或一大部分的小腸。短腸症候群大多是因為手術切除小腸後造成的。下列是必需將小腸切除的手術: 小腸被子彈射擊造成槍傷,或其他外傷導致小腸損傷。 嚴重的克隆氏症患者。 新生嬰兒因為早產,有部分腸道壞死現象。 短腸症候群的風險因素請諮詢您的醫師,以了解更多資訊。 短腸症候群的診斷與治療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隨時諮詢您的醫師。 如何診斷患有短腸症候群? 如果您的身體出現任何症狀,或是您的小腸已經切除一大部分,您的醫師可能會推測您患有短腸症候群。為了確認實際情況,醫師會為您做身體檢查,並進行一些檢查,包括: 血液檢查。 糞便檢查。 胸部、腹部X光。 上腸胃道攝影檢查(Upper GI series):接受檢查的人喝入顯影劑(Barium,又稱鋇劑),是一種白色乳狀濃稠液體,會暫時性附著在腸胃道內壁,而在X光上會呈現白色以利觀察,檢查範圍是喉嚨、胃、小腸。 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CT):這是一種功能強大的X光檢查,能拍攝身體各部位的詳細照片。 超音波(Ultrasound):利用聲波反射原理建立器官的影像。 骨質密度檢查。 肝臟生檢(Liver biopsy,又稱為肝臟穿刺切片檢查):醫師會使用空心針,從腹部穿刺到肝臟後,抽取一小部分的肝臟組織進行檢查。醫師會使用電腦斷層掃描或超音波,以確認針要插入腹部的正確位置。肝臟生檢的過程大約只需要5分鐘的時間,但您可能需要好幾小時靜養、復原。 除了這些檢查,您的醫師可能會問一些關於您症狀的相關問題,例如: 您現在的身體狀況如何? 您的症狀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您是否有其他需要注意的醫療狀況? 您現在的體力狀況如何? 您是否有腹瀉的情況? 您在吃任何的食物後,是否有出現身體不適的情況? 有什麼能幫助您症狀獲得改善的情況?什麼情況會使症狀變得更惡化? 短腸症候群如何治療? 治療短腸症候群的目標是讓症狀可以舒緩,同時讓身體獲得足夠的營養成分。下列為營養成分的高卡路里飲食: 含有鐵、葉酸(Folic acid)、維生素B12等重要維生素、礦物質的食物。 含有足夠的醣類、蛋白質與脂肪的食物。 必要時,注射維生素、礦物質,以及能促進特殊生長因素的營養成分。且服用可以讓腸道蠕動減緩的藥物,能夠使食物能在您的腸道裡停留得更久。若您的身體吸收的營養成分不足,可以採用全營養注射劑(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PN)。是一種經由靜脈注射的全營養注射劑,能夠讓短腸症候群患者身體獲得特殊營養配方。您的醫師會為您選擇適合您的全營養注射劑,與適當的注射劑量。在接受靜脈注射全營養注射劑的同時,您也可以正常吃東西、喝飲料。在某些情況下,短腸症候群的患者需要進行小腸移植。 短腸症候群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下列生活調整及居家療法可能有助於改善短腸症候群: 了解適合您的飲食項目:每個人適合吃的食物都不同,因此短腸症候群患者並沒有制式的最佳飲食清單。一般而言,短腸症候群患者請食用精益蛋白質,如肉、乳製品、蛋、豆腐、和低纖維的糖類如白米、麵食、白吐司。請避免吃甜點和脂肪。您的營養師可以幫助您,找出最適合的食物。 保持積極、活躍:運動有助於您的身心健康,您的醫師會告知您適合的運動,如果您有靜脈注射治療,也請詢問醫師,您可以從事的運動。 多請求他人協助:家人、朋友,社區鄰居,都能提供實質的協助,也能載您去看醫師,或是傾聽您治療過程的壓力,讓您的情緒得到舒緩。您也可以尋求諮商心理師、心理輔導員的專業協助。 多跟其他病友交流、學習:短腸症候群的病友、支援團體,往往能提供適當建議、協助。您可以就近加入短腸症候群病友支援團體,或是加入線上病友粉絲團,獲得更多幫助。 若您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最妥善的照護。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消化問題

就靠這3招!判斷您腸道蠕動是否健康

想知道您的身體健康狀況嗎?從您的腸道蠕動情況來觀察是最簡單的事情之一,或許這句話聽起來像是開玩笑的,但卻是千真萬確。研究發現,腸道裡有不少多元化的細菌,並且與腸道蠕動具有關連性。因此,您不可不知關於腸道蠕動的3件事:頻率、健康狀態、大便顏色。 1. 腸道蠕動的頻率 對大多數人而言,正常的腸道蠕動頻率是每天1次,但並不是人人如此。因為,腸道蠕動的頻率標準範圍是,每天3次且每週3次。有些人的腸道蠕動是每天2~3次,這可能是由於體內的代謝速度較快,有較多有益的細菌幫助消化,或是吃的食物多寡導致。 腸道蠕動的頻率也取決於您的身體健康狀況,患有腹瀉(Diarrhea)的人,每天可能會有3次的腸道蠕動,而有便祕(Constipation)的人,1星期內腸道蠕動的次數則可能少於3次。對身體而言,腸道蠕動是排除體內毒素(Toxin)、酸(Acid)最重要的方法,因此腸道最好每天都能蠕動。 2. 腸道蠕動的健康狀態 要確認您腸道蠕動的健康狀態,可以使用布里斯托(Bristol)大便分類法: 第1型:大便一顆顆、分開來,堅硬得像顆小球。 第2型:大便一塊一塊,表面凹凸不平,香腸的形狀。 第3型:大便像香腸的形狀,表面有裂縫。 第4型:大便形狀像香腸或蛇,表面光滑、柔軟。 第5型:大便是柔軟的塊狀,斷面清楚,且大便容易通過腸道。 第6型:大便邊緣破碎、鬆軟,呈現糊狀。 第7型:大便是液體狀,無固體塊狀、無法成型,完全成水狀。 如果您的腸道蠕動屬於第4型,那恭喜您擁有健康的腸道蠕動。如果您的腸道蠕動接近第1型,那您可能有便秘;如果您的腸道蠕動接近第7型,那您可能有腹瀉。而這也比較難對付和治療,且腹瀉會導致身體對食物的養分吸收不良(Malabsorption)。 3. 大便的顏色 信不信由你,大便的顏色是很重要的!大便最理想的顏色是適中到暗黑的棕色,就好像是牛奶巧克的顏色一樣。大便的顏色會因為您吃的食物受到影響,如:您吃了甜菜(Beet),大便可能會是紅色的、葉菜類會讓大便成綠色、有些特定的藥物,會讓大便呈現白色或泥土色。但是您絕對要留意大便是否是烏黑的顏色,因為這可能是上腸胃道(Upper gastrointestinal tract)流血的徵兆。


其他消化問題

消化功能低下~5原因和5種緩解方法

若您發現吃完食物後,消化的狀況不是很好,甚至有些低於常人的症狀,那麼有可能是因為不良飲食習慣所造成的狀況。除此之外,也有可能是您出生前或出生時,發生的某些狀況所導致。下列的5種狀況,是有可能造成您消化功能低下的原因。 5種造成消化功能低下的原因 1. 剖腹產(Cesarean section) 相較於自然產的寶寶,剖腹產寶寶比較無法從母體獲得腸胃道的益生菌群。因此,寶寶體內的好菌比例,會遠低於自然產寶寶,而且酵母菌及寄生蟲的比例也會相對的高。 2. 懷孕期間產婦健康不佳 研究顯示,母親懷孕期間的健康狀況,與嬰兒出生後的情形有相對的關聯性。若您懷孕期間發生任何健康問題,或是身體狀態無法處於良好的狀態,都有可能會發現您的寶寶有缺乏腸道內好菌的狀況發生。 3. 過早使用配方奶或固體食物 寶寶出生後,能夠持續地經過母乳得到媽媽體內的腸道益菌。再者,因為母乳富含寡糖(Oligosaccharides),能夠幫助消化道中的益菌生長。若您無法為寶寶提供奶水,請考慮使用益生菌或益生菌補充品,好讓寶寶能擁有健康的消化道。 4. 暴露於抗生素中 抗生素能夠殺死細菌,但好菌也會同時被消滅。因此,若您懷孕期間必須接受抗生素治療,尤其是最後三個月,請服用能抵抗抗生素的益生菌補充品,也就是那些能夠存活於抗生素下的好菌,這樣一來,對您與寶寶都是最好的選擇。  5. 家族過敏史 具家族過敏史的孩童,比起無過敏史的孩童,罹患哮喘、濕疹、過敏性鼻炎(也稱花粉熱,Hay fever,或季節性鼻炎 Seasonal rhinitis)的機率高達2~3倍。根據世界過敏組織的研究顯示,早期頻繁的使用益生菌能夠減少一定程度遺傳帶來的風險。 5種有效改善寶寶消化功能的方法 1. 選擇新鮮食物及非加工食物 除非特殊情況,不要給您的寶寶食用加工食品。因為加工食品通常含有大量脂肪、精製糖及鹽,這些成分不但難以消化,還能夠長時間停留在消化道裡,造成您消化功能低下。 2. 仔細咀嚼 良好的消化從口腔開始。只要食物好好地咀嚼,後續消化系統的工作量就能減輕。如此一來,消化道可以專注於其他任務,而不是得分心地將食物分解成更小的碎塊。 3. 保持身體的水分 水能夠解毒,也能潤滑消化道,因此,多喝水能夠改善消化功能低下的症狀。若您的孩子喜歡喝碳酸飲料,也請限制孩子的碳酸飲料量,因為碳酸飲料會增加胃酸濃度,使得消化系統出現問題。 4. 多吃富含益生菌的食物 鼓勵孩子多吃發酵食品,因為發酵的食品富含了許多益生菌,如不辣的泡菜或天婦羅。或者在飯後30分鐘吃一些優格或克菲爾菌(Kefir)。當您在購買優格或克菲爾菌時,請先看標籤尋找是否活菌成分。 5. 補充益生菌(Probiotics) 和益生元(Prebiotics) 益生元能幫助益生菌生長,因此,攝取大量的益生元與攝取益生菌一樣重要。兩者並存才能於腸道中發揮及維持健康菌群的功能。益菌生的主要來源包含韭蔥、蘆筍、菊芋(Jerusalem artichokes)、大蒜及尚未成熟的香蕉。


發炎性腸道疾病

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該怎麼吃才健康

若您的胃部時常感到不適或患有疾病,那麼為了避免讓情況變得更糟,您通常得避免掉一長串的食物、和避免從事的許多會讓您病情加重的活動。而這對患有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的人而言,更應該如此約束自己的飲食習慣。 什麼是發炎性腸道疾病? 發炎性腸道疾病是指您的腸道中出現發炎(Inflammation)、潰瘍(Ulcer)的情況。這個疾病在任何年齡層裡都可能發生,但大多數人在30歲以前,比較常被確診出患有此疾病;而且男性病患一般來說多於女性病患。下列為2種常見的發炎性腸道疾病。 1. 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 雖然克隆氏症會影響體內任一部位的腸道,但最常見的發病部位是在小腸的末端與結腸。克隆氏症的發炎情況會使您的腸壁出現破洞,造成腹瀉、腸道變得狹窄、形成瘻管(Fistula),進而導致營養不良。而且,即使您接受手術治療,克隆氏症仍然有很高的機率會復發。 2.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 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炎部位多發生在結腸的位置,會造成您有腹瀉、血便的症狀。由於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炎並沒有穿透整個腸壁,因此可以經由手術,將潰瘍性結腸炎治癒。然而,飲食控制並無法完全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不過可以將出現的症狀控制好。因此,正確的飲食不僅可以預防腸道發生潰瘍,還可以減少發炎。請依照您的醫師指示服藥,以控制好您的病情。 患有發炎性腸道疾病時,要如何改變原來的飲食習慣? 下列是患有發炎性腸道疾病要避免的食物: 您會過敏以及曾導致病情發作的食物:有些食物容易造成患有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人病情發作,使得症狀更為嚴重。同樣的,也有些食物容易導致過敏,使您的免疫系統失調。因此,要清楚知道,並且避免食用會使您發作及過敏的食物。 新鮮水果、蔬菜:因為水果、蔬菜都富含高纖維,因此若您患有發炎性腸道疾病,您可能無法消化這些平常這些大家都喜歡吃的天然食材,甚至可能會使您的症狀變差。幸好,您還可以用蒸、烤、燉的方式調理,讓水果、蔬菜更適合炎症性腸病的人食用。 纖維:一般而言,含有較高纖維的蔬菜大多是高麗菜家族,如:綠花椰菜、白花椰菜。因此,若您的腸道狹窄,醫師可能會告知您要限制纖維的攝取量,或是遵照低渣飲食(Low residue diet),做好控制。 堅果、豆子、爆米花:這類食物雖然富含營養成分,但同時也含有大量的脂肪、蛋白質。這對患有炎症性腸病的人而言,並不容易消化。而且,這些食物因為較為粗糙、不易消化,容易造成患有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人,胃部疼痛或發炎。 高脂肪食物:奶油、人造奶油、鮮乳油白醬料、油炸食物,都會造成患有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人腹瀉。尤其如果您患有克隆氏症,將會無法正常消化脂肪,因此脂肪的攝取更要嚴格限制。 咖啡因、酒精:咖啡因和酒精會讓患有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人腹瀉情況變得更糟,碳酸飲料則容易使腸道氣體增多。所以患有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人每天請記得多喝些液體,最好是喝大量開水。 辛辣食物:辛辣的食物會造成患有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人,症狀變得更糟。 乳製品:對患有乳糖不耐症(Lactose intolerance)的人而言,是不能食用乳製品的。乳製品也會對患有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人造成腹瀉、腹痛、腸道氣體增多。 大份量的餐點:對患有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人而言,每天吃5~6次餐點,每次餐點的份量較少,比每天只吃2~3次,每次餐點份量較大;身體、腸道都會感到比較為舒適。 飲食對患有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人而言,有重大的影響。儘管改變飲食無法完全治療疾病,但卻能有效舒緩症狀,並預防情況變得更糟。若您從重新調整了您的飲食習慣,如少吃某些食物,也請您記得要從其他食物或補給品,補充失去的營養成分。


其他消化問題

飲食不健康金害!小心這3種消化毛病

人類的消化系統涵蓋範圍非常廣,從口腔、喉嚨、食道、胃、肝臟、胰臟、膽囊、小腸、大腸到肛門,都算在消化系統裡,且全部都能幫助身體消化食物,並獲取足夠的養分。因此,健康的飲食對身體而言非常重要,因為只有這樣,器官及細胞才能夠獲得必需的營養素。然而,基於每個人的身體狀況,有時候會沒辦法攝取足夠的營養素,久而久之,這會讓消化系統運作受到影響。因此,若您有下列3項症狀,也請多多留意。 1. 便祕(Constipation) 在我們生活的一般飲食中,纖維攝取較少的人,和攝取高纖食物的人相比,得到便祕的機率也會比較高。那是因為,當纖維攝取量不足時,可能發生難以排便的情形。不過不需要太擔心,因為便祕通常只是短期的症狀,而且解決方式非常簡單,那就是從飲食中多攝取纖維、多吃蔬果、並且多喝水,就可以有效舒緩這個症狀。 2. 憩室病(Diverticular disease) 長期便祕會增加罹患憩室病的機率。當發病時,憩室會從結腸壁的地方突出,堵住糞便通過,使身體必須出更多力來使其移動,而這樣子的情形會導致憩室發炎。不過,若已經攝取富含纖維的食物,那麼有效舒緩這個症狀就不是什麼難題,然而,若病情加重,可能就得住院觀察及治療。 3. 膽結石(Gallstones) 膽結石常見的症狀為右上腹疼痛、噁心、嘔吐、發燒、發冷、膚色異常及排泄物呈現灰色,若出現上述症狀,就必須立即就醫。膽結石是膽囊中的小石頭,存在於右下腹;若飲食缺乏纖維和攝取高膽固醇的食物,會大幅提高罹患膽結石的風險。最佳的治療手段就是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如攝取含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的水果,像是蘋果、酪梨、香蕉、西瓜、葡萄等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 除此之外,多攝取蔬菜,使用全穀類代替一般穀物也能幫助消化系統正常運作。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肝臟疾病

肝臟油膩膩?居家飲食8招遠離脂肪肝

一般說的脂肪肝 (Fatty Liver),也俗稱「肝包油」,其正式學名為「肝細胞的脂肪變性」(Steatosis Hepatitis),意指肝 臟中的脂肪堆積過多,或產生脂肪變性。脂肪肝可分為兩種: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潛在的致病因素有很多,包括:糖尿病、肥胖、酗酒(用小工具來測測)、高血壓、內分泌失調等。以下 Hello 醫師將為大家介紹,如何透過良好的生活習慣與飲食,戰勝脂肪肝! 居家4招遠離脂肪肝 無論罹患酒精性或非酒精性脂肪肝,醫師會根據病人的症狀和身體狀況,給予不同的治療方式,但絕非藥到馬上病除,而是要仰賴健康的飲食、規律的運動,方能改善。 規律運動:運動能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燃燒脂肪,進而達到減重之效,脂肪自然較難堆積在肝臟,此外,運動也有助於身體器官的正常運作。 避免酒精:千萬小心,攝取過多的酒精是導致脂肪肝的主因之一!由於酒精需要靠肝臟來分解和代謝,長期下來容易增加脂肪酸的合成,讓脂肪堆積在肝臟,所以,拯救脂肪肝的最好方式,就是遠離酒精。 多吃高纖食物:脂肪肝病人應該避免高熱量飲食,多吃高纖維食物,促進消化、提升新陳代謝。 多舒壓別焦慮:壓力大容易導致荷爾蒙與酵素分泌失調,而肝酵素也不例外,如果肝酵素分泌不正常,很可能會影響肝臟功能的運作,因而造成脂肪過度堆積。至於要如何減壓呢?看看海、賞魚仔、聽音樂,或讀一本書都是很好的辦法喔。 健康飲食4原則 醫師會根據病人的身體狀況,建議最適合的健康飲食,幾點重要的原則如下: 地中海飲食:飲食以魚類、穀物、蔬果、堅果、橄欖油為主,有助於減少肝臟脂肪。 吃對好油:我們的細胞需要葡萄糖作為身體活動的能量來源,而食物轉變為葡萄糖、能量送往細胞的過程中,胰島素是不可或缺的角色。通常,脂肪肝患者也會有胰島素抗性 (Insulin resistance) 的問題,原因就在於胰島素抗性患者體內的胰島素無法正常運作,導致葡萄糖堆積在肝臟,後又被肝臟轉換為脂肪。建議患者可以從下列食物攝取油類,幫助身體的胰島素發揮功能:含有不飽和脂肪酸 (Omega-3 fatty acids) 的魚油、堅果、植物油,或是含有單元不飽和脂肪 (Monounsaturated fats) 的橄欖、堅果、酪梨。 抗氧化食物:無法分解的養分破壞肝細胞,是造成脂肪肝的另一項原因。專家表示,維生素E與維生素C中的抗氧化物可以保護細胞不被破壞,改善脂肪肝病。天然的食物蔬果都是最好的抗氧化劑,例如葵花籽、橄欖、芥花油、咖啡、生大蒜、綠茶、枸杞、含有白藜蘆醇 (Resveratrol) 的紅葡萄、含有硒 (Selenium) 的鮪魚或牡蠣等等。 天然的食物:您應該少吃甜食、汽水,或是其他含有精製糖 (包括高果糖漿) 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等健康又營養的天然食物,可以幫助增加體內的胰島素、降低血脂。(延伸閱讀:12種排毒食物助抗癌!有益肝臟食物看這篇)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肝臟疾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定義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顧名思義,即患者很少喝酒,甚至滴酒不沾,肝臟仍然會囤積過多的脂肪,而形成脂肪肝,並可進一步細分為: 非酒精性脂肪肝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非酒精性脂肪肝炎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單純的脂肪肝若發展為脂肪肝炎,肝臟可能已經嚴重發炎,是較嚴重的階段,若未妥善治療與管理健康狀況,可能會導致肝臟產生類似疤痕的纖維組織,甚至造成更多無法復原的傷害。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也有可能造成類似酗酒對肝臟的傷害,最嚴重的情況下,有可能演變為肝硬化或肝衰竭。如果病況未改善的話,肝硬化可能導致以下結果: 腹腔積水 食道靜脈曲張(Esophageal varices) 嚴重者可能破裂出血 意識混亂、嗜睡、言語不清等肝性腦病變(Hepatic encephalopathy) 症狀 肝癌 肝衰竭末期,亦即肝功能停止運作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有多常見?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十分普遍,任何年齡層的人都有可能罹患,不過肥胖者、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以及有心臟病 (heart disease) 的 40~50 歲族群的人風險較高。不過只要避開危險因子,還是有機會逆轉、降低發作的風險。想了解更多資訊,可諮詢您的醫師。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症狀 下列為非酒精性脂肪肝常見的症狀,但並沒有全部列出,因此,如果您對非酒精性脂肪肝有任何疑慮,請洽詢您的醫師。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常見症狀 肝臟腫大 倦怠 右上腹疼痛 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與肝硬化的可能徵兆與症狀 腹部積水(Ascites) 靠近皮膚表層的血管腫脹 男性患者可能乳房腫大 脾臟腫大 手掌泛紅 皮膚與眼睛發黃 (黃疸) 什麼時候應該去看醫師? 如果您發現自己有上述症狀,或者有任何相關疑問,請洽詢醫師。每個人的身體狀況與症狀不盡相同,如果發現任何異狀,最好盡快尋求醫師的專業意見,以瞭解最適合自己的診療方式。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原因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是因為肝臟的脂肪量過高所引起,而糖尿病 (Diabetes)、糖尿病前期 (胰島素阻抗 Insulin resistance)、過重或肥胖、血脂過高 (例如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過高)、高血壓等等,都有可能是引起肝臟囤積脂肪的因素。最近,學者研究出了與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有關的幾點因素,包括了: 氧化壓力 (Oxidative stress):人體內的促氧化劑與抗氧化不平衡,導致肝臟細胞受損 患者的炎性細胞、肝臟細胞,或是脂肪細胞製造並釋放出有毒的炎性細胞激素 (cytokines) 肝細胞壞死 (Necrosis) 或凋亡 (Apoptosis) 脂肪組織發炎、白細胞浸潤 (Infiltration) 腸道微生物 (Gut microbiota,或稱腸道菌叢 Intestinal bacteria) 也有可能是引起肝臟發炎的原因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風險因素 有許多因素會增加罹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風險,例如: 膽固醇過高 […]


膽囊疾病

什麼是膽結石?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膽結石的定義肝臟會分泌一種液體來分解脂肪,稱作膽汁(Bile),若膽汁結成固體物質、堆於膽囊(Gallbladder)中,就會形成膽結石(Gallstone )。膽結石通常是因為膽囊或膽管堵塞而形成,大小不一,有可能像沙粒一樣小,也可能有高爾夫球那麼大顆;會造成腹部疼痛,並對身體帶來非常不好的影響。 膽結石可分為兩種: 膽固醇結石(Cholesterol gallstones):這是最常見的膽結石,由未消化的膽固醇所集結,呈黃色狀。 色素結石(Pigment gallstones):這是由過多的膽紅素(Bilirubin)所形成,呈現黑褐色狀。 膽結石有多常見呢? 膽結石很常見,通常出現在老年人、女性、過重的人身上。女性因為有較多的雌激素(Estrogen),而較容易有膽結石,美國原住民與墨西哥裔美國人的病例也不少,不過只要避開危險因子,就能有效降低發作的風險。想了解更多資訊,可諮詢您的醫師。 膽結石的症狀膽結石大多數沒有明顯的症狀,但如果膽結石已經長得很大,則有可能出現以下症狀,不過以下並未列出所有可能的症狀,若有任何疑慮,請諮詢您的醫師: 右上腹劇疼 胸骨下方腹部劇疼 肩胛骨之間的背部疼痛 出現黃疸、眼白發黃 發燒 糞便呈灰白色 感到噁心、嘔吐 什麼時候應該去看醫師? 腹部疼痛不已,甚至坐著也無法改善 出現黃疸、眼白發黃 發燒或發寒 膽結石的原因目前還不知道膽結石的確切成因,但是下列因素會影響膽結石的形成: 膽囊累積太多膽固醇:通常膽囊有辦法分解肝臟分泌的膽固醇,但若肝臟排出過多的膽固醇,導致膽囊能以負荷,過多的膽固醇就會結為膽結石。 膽汁中有太多膽紅素:當紅血球被摧毀後身體就會產生膽紅素,而過多的膽紅素就會形成膽結石;有些疾病會讓肝臟製造過多膽紅素,像是肝硬化(Cirrhosis)、膽道感染(Biliary infection)。 膽囊無法順利排出物質:當膽汁太過濃稠、變硬時,就會讓膽囊無法順利排出物質,因而形成膽結石。 膽結石的風險因素有很多因素都會影響罹患膽結石的風險,例如: 60歲以上的老年人 體重過重 懷孕 飲食習慣高脂、高膽固醇、低纖 有膽結石的家族病史 有糖尿病(Diabetes)、肝臟疾病、肝硬化(Cirrhosis)等疾病 有在服用降膽固醇藥物或是含雌激素的藥物 膽結石的診斷與治療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隨時諮詢您的醫師。 如何診斷膽結石? 醫師會進行以下檢測,來診斷是否罹患膽結石: 查看病史,完成體檢 做腹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 CT),拍攝膽囊的狀況。 檢查膽管,可能用核子醫學肝膽攝影術(Hepatobiliary iminodiacetic acid, HIDA)、磁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或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術(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 如何治療膽結石? 無症狀的膽結石患者不需要接受治療,但必須追蹤觀察,若症狀出現,則可用以下方法治療,不過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不同,如果想要瞭解更多資訊請諮詢您的醫師: 動手術:若一再出現膽結石,則建議動手術,把膽囊拿掉,讓膽汁直接從肝臟流到小腸。 服藥:可服用藥物溶解膽結石,但需要時間較長,通常是在無法動手術的情況下才會採服藥的方式治療。 膽結石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以下生活習慣與居家療法可幫助你對抗膽結石: 降低膽固醇:維持健康體重、減少攝取脂肪與蛋白質、多補充纖維。 多運動:不僅能控制膽結石,也能避免心臟、消化器官方面的疾病。 若您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最妥善的照護。


其他消化問題

剛吃完藥別躺下!藥卡喉嚨恐致食道灼傷

吃藥吞藥丸對小孩來說是個艱鉅的挑戰,不少人甚至長大後仍然很不會吞藥丸,但台灣人常吃藥,根據衛福部健保署資料,國人一年平均看診約 15 次,一張藥單平均開出 4.2 種藥,是美國的兩倍,一年吃下的各種藥物總和,高達數十億顆。但你可能不知道,如果吃藥時,藥丸沒有順利吞下,在喉嚨和食道過久,可能導致藥物性的食道炎(Esophagitis)與食道潰瘍。以下將介紹如何避免藥物卡喉嚨,預防藥物性食道炎的發生。 6 原因吃藥卡喉嚨 多喝水、勿躺下防食道灼傷 藥物卡在食道裡是造成藥物性食道炎的主因,有些口服藥及抗生素,例如去氧羥四環素(Doxycycline),如果停留食道過久,特別容易導致食道受損或發炎,膠囊類的藥品則更要小心,因膠囊遇水有黏性,較容易卡在食道,引發藥物性食道炎。以下提供幾個藥物性食道炎常見的六種原因,並告訴您如何避免藥物性食道炎。 水喝不夠:吃藥沒配水或喝水量不足,容易導致藥物卡在食道,一般建議吃藥時至少喝 100c.c. 以上的水,以減少藥物跟食道接觸的時間。 吃藥後馬上平躺:剛吃完藥就躺下,容易造成藥物停留於食道過久,導致食道受損,建議服藥後至少 10~15 分鐘再躺下較安全。另外,盡量避免在睡前一刻吃藥,因為睡覺時,唾液分泌及吞嚥次數都會減少,又因為平躺,將更容易造成藥物性食道炎。 躺著吃藥:服藥時應保持站立或坐姿,躺著吃藥或吃藥後馬上躺下,是造成藥物性食道炎的頭號兇手。 食道狹窄:有些人因為食道狹窄或是藥丸太大粒,容易卡在食道裡,這時可考慮請醫師開藥粉或藥水。如果還是得吞藥丸,可以試著一次吞一粒,並至少配上 100c.c. 的白開水。 年齡:隨著身體老化,消化的速度會變慢,食物停留在食道和胃的時間也就更長,又因年紀大,服用的藥物也可能較多,增加了藥物性食道炎的風險。 其他疾病:有些特殊疾病會導致食道變窄,不僅食物容易卡住,也增加藥物卡在食道的風險。 (同場加映:胃食道逆流或胃灼熱?消化不良的症狀與治療) 食道炎的 5 大症狀 引發食道炎的原因很多,藥物引起的食道炎是其中一種,如發現吃完藥後發生以下症狀,很可能是藥物性食道炎。 吞嚥困難與疼痛 胸痛,吃飯時伴隨胸骨後方疼痛 胃灼熱(火燒心) 胃食道逆流 食慾不佳 一般藥物性食道炎,通常僅有食道灼熱感或吞嚥疼痛的症狀,配合醫師指示服用藥物,數天至幾週即可復原,不必過於擔心。不過曾有案例因藥物卡在食道過久,導致食道穿孔,因此應特別留意,吃藥後是否有不適的狀況。提醒一般民眾吃藥時,喝水量要充足、吃完藥先坐著或站立十分鐘,可避免藥物性食道炎上身。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