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癌症 ,又稱惡性腫瘤,癌症的發生是因為致癌基因被活化,導致細胞不受控制地增生,進而形成 腫瘤 ,如果持續惡化、形成惡性腫瘤,就是所謂的癌症。 世界衛生組織 指出,癌症是全球第二大死因,在 2018 年奪去近千萬條人命,每六人就有一人是因癌症死亡;在台灣,癌症更連續 38 年蟬聯十大死因之首,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2017 年每 4 分 42 秒就有一人罹癌,癌症時鐘比十年前快了足足一分鐘以上。

基礎知識

癌症

如何面對乳癌?個管師:乳癌治療前,應釐清3大重點!|醫BooK

編按:衛生福利部公布112年十大癌症死因統計中,乳癌死亡人數達2,972人,高居第4,與111年相比,年增率增加4.9%,顯示乳癌對女性健康的危害,仍不容小歔! 臺北榮總乳癌多專科團隊個案管理師連珮如以個管師的臨床經歷,出版《乳癌,不怕!:資深乳醫個管師的全照護筆記,從用藥、手術到調心,解答你聽不懂、記不得、想不到的關鍵80問》,分享在第一線照護乳癌患者的經驗,包括陪伴患者完成乳癌治療過程及解答生活照顧疑慮等,成為醫師與患者的橋樑,更協助患者有機會重拾美好人生。以下內容即為該書書摘。 乳癌是台灣女性發生率第1位的癌症,發生高峰約在45至69歲之間。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每年有超過15,000名婦女確診乳癌,相當於每天約有41位婦女聽到醫師宣判:「妳確診得了乳癌。」 值得欣慰的是,若能早發現、早治療,早期乳癌的存活率近100%。也就是說,乳癌患者與正常人一樣,還有很長、值得好好生活的日子。 只是在癌症治療期間,最受病患與家屬信任、擁有豐富的專業技能與知識,能救治病人的醫師們,通常非常忙碌,要診治的病人很多,實在沒辦法給每一位病人太多的時間。 乳癌治療如打怪,無攻略得靠自身破解 罹癌已是辛苦的經歷,但在醫院中候診、看診治療,有時更是耗盡了患者與家屬的心力。 從懷疑罹癌開始,經過一連串的檢查、等待看報告,到確診後接受手術、化療、放療、標靶治療、用藥……。癌友們就像是被迫加入實境電玩遊戲的闖關者,必須一關一關自己去摸索、破解,過程有時比癌症治療本身更煎熬。 身處臨床最前線,我見過各式各樣的患者,她們走在各自不同的疾病旅程,相同的是,對於醫療過程,以及未來會面臨的各種狀態,常常滿懷憂懼,卻不知該從何問起,也不知該向誰提問。更讓人焦慮不安的是,即使問了,卻常聽不懂答案,或是一轉身就什麼都忘記了,很多時候就只能一問再問,徬徨無助地掉入擔心害怕的無限迴圈。 在對抗癌症的旅程中,所有茫然、無助的當下,都是個案管理師(簡稱個管師)出手協助的最佳時機。 釐清乳癌治療3大重點  許多人在獲知罹癌後,會開始一步步發現,人生劇本跟以前不一樣了,甚至以前完全無法想像、不可思議的各種情況,會毫無預警地突然發生在自己身上。 在20年的個管師生涯裡,我從癌友最常問的問題、最擔心的事、不知如何選擇的猶豫、最想尋求幫助的解方,還有那些藏在心裡不敢問家人的私密話題,整理出三大重點,幫助你釐清思緒,安然走過這段旅程。 關於治療,你要清楚: 我是哪種基因型態乳癌? 我需要做哪些治療? 是直接開刀還是要先做術前藥物治療? 手術方式我有什麼選擇?要重建嗎? 化學藥物治療的周期及療程? 我需要標靶治療嗎?要用幾個標靶藥物? 我的治療會出現哪些副作用、併發症,或後遺症嗎? 如果總是食慾不振或嚴重嘔吐的副作用太強,該如何是好? 如果在治療過程有什麼疑問,我可以在哪裡得到幫助? 有沒有副作用比較少、身體負擔小、不會影響生活的治療選擇? 治療療程需要多少時間,需要住院嗎?後續多久回診一次? 關於醫療費用,你要清楚: 我的治療有健保給付嗎?哪些選項需要自費?大約是多少錢? 治療可否申請商業醫療保險理賠?需要準備哪些文件?去哪裡請領? 如果經濟狀況無法負擔治療,有哪些方法可解決?可以去哪裡尋求協助? 關於生活,你要清楚: 過去服用的保健品(如鈣片、維他命、益生菌等等),是否還可以繼續吃? 飲食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需要特別補充營養品保健品嗎? 治療過程中,我能不能維持正常工作? 我是否須要辭去工作,或需要他人照護? 需要告知哪些人,我得了乳癌? 治療後,生活是否還能維持正常?是否還能有正常性生活? 是否能維持原有的飲食方式?多做那些運動會有幫助? 正如也是乳癌患者、日本演員的樹木希林說的:「請用有趣的眼光接受所有事物,愉快地活著。不需要太努力,但也別太消極。」 本文摘自: 《乳癌,不怕!:資深乳醫個管師的全照護筆記,從用藥、手術到調心,解答你聽不懂、記不得、想不到的關鍵80問》 作者: 連珮如個案管理師(臺北榮總乳癌多專科團隊個案管理師) 出版社: 天下雜誌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探索更多癌症類別

看更多 癌症 相關文章

肝癌

復發率高的肝癌:認識分期、分類與存活率

肝癌(Liver Cancer)是國人十大癌症排名第四名,男性排名第二的癌症。一旦肝癌確診後,醫師接著就要判定癌細胞轉移的狀況,好為接下來的治療做準備,這時候肝癌的分期就成了極度重要的指標。本文將為你介紹肝癌的種類以及肝癌的分期系統。 肝癌的分類 肝癌依照病理的分類,臨床上可分為四種主要類型: 肝細胞癌 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簡稱 HCC)就是俗稱的肝癌(Hepatoma),源自於肝臟中的肝細胞惡性變化所產生的腫瘤。肝癌常常發生於慢性 B 型、C 型肝炎患者以及肝臟硬化受損的患者身上,佔成人肝癌約 85%,尤其以男性為主。(推薦閱讀:肝病4階段:發炎 纖維化 肝硬化 肝衰竭) 膽管癌 膽管癌(Cholangiocarcinoma)發生於組成膽管的細胞,約佔肝癌發生率的 12%。膽管癌可分成「近端膽管癌」與「末稍膽管癌」。近端膽管癌發生於靠近膽管的上端,接近膽囊的位置。末端膽管癌則是位於靠近膽管的下端。 血管肉瘤 血管肉瘤(Angiosarcoma)也被稱為血管瘤(Hemangiosarcoma),是一種極罕見的癌症,只佔肝癌發生率的 1%。它源自肝臟的血管內,通常發生於 70~80 歲的老年族群。 肝母細胞瘤 肝母細胞瘤(Hepatoblastoma)也是非常罕見的肝癌種類。大多發生於兒童身上,通常是三歲以下的兒童,且以男孩居多。 肝癌的分期 肝癌確診後,醫師需要判定癌細胞轉移的狀況,好依據做出治療計畫,肝癌的分期就成了極度重要的指標。 癌症分期的數字愈小,代表癌細胞轉移與擴散愈少。可分為早期,也就是第一期。以此類推,晚期就是第四期。在英文的用法中,會以羅馬數字來標明,第一期是 I,第四期就是 IV。而我們為了分類更加詳盡,還會以照英文字母的順序來區分同一個分期內程度不同的嚴重狀況。(認識癌症如何分期:癌症分類與分期) 肝癌有幾種不同的分期系統,以下介紹的是依據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簡稱 AJCC)的肝癌分期,以英文縮寫來稱之,又稱 TMN 癌症分期系統: 腫瘤(Tumor,簡稱 T):腫瘤多大了?肝臟中有幾顆腫瘤?腫瘤是否已擴散至肝臟裡的靜脈血管。 淋巴結(Node,簡稱 N):癌細胞是否已擴散至周邊的淋巴結。 轉移(Metastasis,簡稱 M):癌細胞是否轉移到離病灶更遠的臟器,如肺部等。 T、N、M 三組縮寫後面也會接續數字與其他英文字母。英文字母排序愈後面,或是數字愈多,則代表癌細胞發展地愈完整,詳細內容可以從下列圖表得知: 肝癌第 1 期 第 1a 期:單一肝癌腫瘤大小為兩公分以下,尚未入侵至血管(T1a);癌細胞尚未轉移至周遭的淋巴結(N0);癌細胞尚未轉移至遠端的器官(M0)。 第 1b 期:單一肝癌腫瘤大小為兩公分以上,尚未入侵至血管(T1b);癌細胞尚未轉移至周遭的淋巴結(No);癌細胞尚未轉移至遠端的器官(M0)。 肝癌第 2 期 單一肝癌腫瘤大小為兩公分以上,且癌細胞已入侵至血管,或是有多個肝癌腫瘤,但是大小都不超過五公分(T2);癌細胞尚未轉移至周遭的淋巴結(N0);癌細胞尚未轉移至遠端的器官(M0)。 肝癌第 3 期 第 3a 期:有多個腫瘤,而且其中至少有一顆腫瘤大於五公分(T3);癌細胞尚未轉移至周遭的淋巴結(N0);癌細胞尚未轉移至遠端的器官(M0)。 第 3b 期:至少一個腫瘤,無論大小為何,已侵犯肝臟的大靜脈的主要分支(肝門脈和肝靜脈)(T4);癌細胞尚未轉移至周遭的淋巴結(N0);癌細胞尚未轉移至遠端的器官(M0)。 肝癌第 4 期 第 4a 期:至少有一個腫瘤或是多個腫瘤(無論大小為何)已侵犯至周邊的淋巴結(N1); 癌細胞尚未轉移至遠端的器官(M0)。 第 4b […]


肺癌

無早期肺癌症狀?多症狀呈現是關鍵

通常肺癌(Lung cancer)在早期都無症狀,有出現症狀的肺癌患者,較有可能是因其他身體問題引起,甚至有的人會被誤診為一般肺炎、感冒,或過敏。本文將介紹肺癌症狀前兆,請民眾多加注意。美國肺臟協會(American Lung Association)也提醒,若病患察覺有任何不妥,可以在看診時表達所見與想法,幫助醫師做出正確的醫療判斷,進而提高肺癌治療的成功率,畢竟只有你最了解你的身體狀況。 肺癌初期為什麼無症狀 肺癌初期之所以沒有症狀,是因為肺的神經末端少,人之所以會感覺疼痛等不適症狀,是因為神經線所觸發的身體反應,所以肺腫瘤可以在不引起任何疼痛或不適下成長。對此,美國肺癌基金會(Lung Cancer Foundation of America)指出,很多肺癌早期診斷都是於非肺癌的檢測及篩檢時,偶然被發現的。(同場加映:什麼是腫瘤?良性與惡性腫瘤成因及自我檢查) 可能呈現的肺癌症狀 以下列出患者可能會呈現的肺癌症狀,其症狀或會因人而異,請留意,當只有其中所述的一個症狀,大可不用太擔心,但若呈現多項以下症狀,且持續一段時間,請務必諮詢醫師並進一步檢查。 常見肺癌症狀: 咳嗽、沙啞持續三週以上,或逐漸惡化,或長期的咳嗽出現變化。(延伸閱讀: 肺癌的症狀與9大前兆:久咳不癒、胸痛、體重下降) 咳血(即使是少量也要注意),或鐵鏽色的痰。 持續胸痛或肩痛,在咳嗽、大笑,或深呼吸時更痛。 沒有原因的喘鳴或呼吸困難。 肺感染頻繁或復發,包括像肺炎、肺氣腫,或支氣管炎。 疲勞或無力。 當癌細胞轉移到其他身體部位,則可能會造成以下肺癌症狀: 骨痛或骨折,像是在背部或髖部。 血栓。 沒食慾。 體重無故減輕。 肺癌轉移到腦,造成神經系統變化,症狀包括像頭痛、暈眩、癲癇、手腳無力或麻痺、平衡障礙。 肺癌轉移到肝,造成黃疸。 淋巴結腫脹,像是在頸部或鎖骨以上的部位。 可能引發的肺癌症候群 另要留意,有的肺癌可引發其他的症候群,包括以下三種病症。但這些症狀多半並不是肺癌症狀,而很有可能是因其他身體問題所致,所以若有任何問題請向專業醫師諮詢,以備及早診斷和治療。 當肺癌位在肺的上半部位,或稱潘科斯特腫瘤(Pancoast tumor),其可影響有些連結於眼睛和部分臉部的神經,進而引致霍納氏症候群(Horner’s syndrome)。值得留意的是,潘科斯特腫瘤較可能為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且有時會造成嚴重肩痛。 2. 上腔靜脈症候群 上腔靜脈為一個大血管,負責將頭部和手部的血液傳送到心臟,其會經入右肺的上半部位和胸部的淋巴結,而當肺腫瘤生長在此部位,將造成血液的擠壓,這就是上腔靜脈症候群(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其症狀包括臉部、頸部、手臂、上半胸部的腫脹,胸部可能也會有瘀血狀況,若影響腦部,則會有頭痛、暈眩,以及意識變化的症狀。 3. 伴腫瘤症候群 有的肺癌會分泌荷爾蒙類物質,使其侵入患者的血液,於遠端組織和器官引發健康問題,但實際上,癌細胞還未轉移至該部位,此病症叫做伴腫瘤症候群(Paraneoplastic syndrome)。此為一種綜合症,可發生在任何肺癌類型,但最常見於小細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有時候,它可能會以早期肺癌症狀呈現,造成誤診。 【點我前往肺癌專區】


肺癌

肺癌的診斷與治療:斷層掃描或生檢

根據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的資料,多數肺癌(Lung cancer)都是因患者身體出現明顯的症狀後才被發現的。本文將剖析肺癌治療與診斷的各種方法,值得注意的是,真正的肺癌診斷是在實驗室裡做的細胞樣本研究,而只要給予透徹的分析,就可知道其肺癌類型及癌細胞特性,這可幫助醫師做預後治療的判斷。 肺癌診斷 倘若患者身體呈現可能為肺癌的症狀,醫師可進行不同的檢測,以確認有無癌細胞,或其他疾病情形。請留意,肺癌的高風險族群可透過低劑量的電腦斷層(Computed Tomography,簡稱 CT)掃描作肺癌診斷,而一般來說,肺癌篩檢通常會針對 55 歲者以上的重度抽菸者,或過去 15 年已戒菸的人。 以下列出肺癌診斷的主要方法,於診斷後,再判斷其癌症分期和擴散之程度。不過,檢測方法的合適性可能會因人而異,需與專業醫師討論。 (同場加映:肺癌分類與分期: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癌) 首先,醫師會為患者做身體檢查,以找出或會呈現的肺癌症狀和警訊,包括其他健康問題,此外,藉由了解患者的疾病史,可進一步了解症狀及可能的風險因子。 成像檢測 此檢測以 X 光、磁力、聲波、放射性物質呈現患者體內的狀況,可於肺癌診斷前或後進行,方法如下。 胸部 X 光 電腦斷層掃描(又稱 CT 掃描) 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 MRI) 正子斷層掃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簡稱 PET) 骨骼掃描 痰液細胞病理檢驗 若患者有咳嗽症狀且產生痰,採樣研究或能觀察其有無癌細胞。此檢測較適用於診斷位在氣管的肺癌,像是鱗狀細胞肺癌。基於這樣,若醫師判斷患者可能有肺癌,即使其痰中無呈現癌細胞,也需要透過其他檢查方式進一步觀察。(你也想知道:陳文茜不抽菸也得肺癌?遠離肺癌2大必知、40歲以上這檢查做起來) 胸腔穿刺術 當患者有肋膜積水的狀況,醫師可藉由胸腔穿刺術移除部分積水,生檢查看其是否為因為癌細胞擴散至肋膜所致,或是有其他疾病因素。而如果證實是惡性肋膜積水,且患者呈呼吸困難症狀,透過此穿刺術移除肋膜積水,或能讓患者呼吸較順暢。 生檢 指異常細胞採樣,方法包括以下七種: 支氣管鏡術:藉由輕導管放入嘴巴,一直延伸到喉嚨和肺部,以檢查主要氣道有無腫瘤或阻塞狀況。 縱膈腔鏡:在頸部做切口,並從胸骨後採淋巴結樣本。 胸腔鏡檢查:在患者胸部和背部做小切口,然後以一根細管子檢查內部組織。 穿刺生檢:有別於支氣管鏡切片檢查,皮膚的 CT 掃描指引肺部穿刺檢查採取細胞樣本,取得的檢體比較充分。 細針抽吸細胞:以細針從肺部或淋巴結中取出組織或液體樣本。 開胸手術:做長切口打開胸腔,並取出淋巴結和其他組織進行生檢。 支氣管鏡超音波:使用超音波技術,引導支氣管鏡由定位和拍攝腫瘤,並採樣研究。 肺癌治療 按照肺癌類型與分期,以及患者的健康狀況與意願,醫師或會進行不同的肺癌治療,以下逐一舉出。特定病例的患者也有可能會選擇不接受治療,通常是治療肺癌副作用大過治療肺癌本身的好處時,醫師或會建議給予緩和療護,目的僅為治療肺癌症狀。 當癌細胞僅僅在肺部,醫師會進行手術移除該肺癌腫瘤及部分健康細胞組織,此外,胸部淋巴結也可能會被採樣做生檢。肺癌治療的手術可依切除部份分成: 肺楔狀切除:移除肺部小區塊,其連同腫瘤和部分健康細胞組織一併移除。 肺節切除:移除大部分的肺部,但不指整個肺葉。 肺葉切除:移除整個肺葉。 肺部分切除:移除一整個肺。 化療 此治療藉由藥物殺死癌細胞,其可使用一個或多個化療藥物進行治療,方法為口服或靜脈注射。通常藥物的混合使用會有幾個治療階段,或數週,或數個月,好讓患者有足夠的康復時間。化療可單獨進行,也可搭配手術或放射線治療的方式進行。另外,針對肺癌末期患者,其也可作舒緩疼痛和症狀使用。 (同場加映:肺癌末期的肺部積水與治療方法) 放射線治療 藉由高能量光束殺死癌細胞,能源包括像 X 光和質子,在治療過程,患者會先呈躺姿,然後會有放射線儀器繞著其移動,使能量精確的導入特定的身體部位。同樣的,放射線治療可搭配手術或化療使用,也可作舒緩疼痛和症狀使用。 另有一種叫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簡稱 SBRT),屬強烈的放射線治療。這是從各個角度導入很多輻射能量,適用於不能接受手術的小細胞肺癌患者,以及當肺癌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的患者。 標靶治療 藉由阻隔癌細胞中的特定異變,進而將導致癌細胞死亡,多使用在肺癌末期或肺癌復發的狀況。請注意,有的標靶治療只適用於有某些基因突變的人,因此,患者的癌細胞或需要先經過實驗研究,才能判斷此類藥物有無治療效果。 免疫治療 如果患者本身不具特殊基因表現(無基因突變),等於沒有標靶藥物可以用。免疫治療的目的為增強或是調整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藉此來打敗癌細胞。通常此治療會用於肺癌局部末期及已轉移到其他身體部位的癌症。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肺癌

肺癌末期的治療方法與存活率

當肺癌(Lung cancer)開始轉移或擴散,亦指到了肺癌末期的階段,而若當癌細胞侵入肋膜,則會造成肋膜積水。由於肺部結構很大,加上肺癌症狀並不明顯,因此有的患者在初診就已經是晚期肺癌,或於治療後又復發,本文將探討肺癌末期的基本觀念,包含肺癌末期治療與症狀控制的可行方法。 肺癌轉移與肺癌局部末期 所謂的肺癌局部末期,其實就是說明肺癌細胞已擴散,但仍在肺部周圍的細胞組織,包括像胸壁或肋膜。至於肺癌轉移,乃指肺癌已擴散到其他身體部位,所以也叫做轉移癌或二次癌症。 根據英國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 UK)的資料,並不是每個肺癌都會轉移,但若發生肺癌轉移,常見的轉移部位有以下幾個。 鄰近的淋巴結 其他肺部部位或另一個肺 腦部 骨頭 肝 腎上腺 (延伸閱讀:晚期肺癌治療及存活率解析!名醫詳解EGFR肺癌標靶治療藥物) 肺癌末期存活率 論肺癌末期存活率,想必很多患者都很想知道,特指肺癌的後續變化,以及治療方可採取的策略。不過,因為每個人的肺癌病況不同,建議還是請教醫師,他們才是最了解關於患者狀況與肺癌的專家。 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依據癌細胞轉移擴散的距離做分類,計算從肺癌出現轉移,到肺癌第四期時出現遠端轉移的五年存活率約為: 非小細胞癌 鄰近轉移:35% 遠端轉移:6% 小細胞癌 鄰近轉移:16% 遠端轉移:3% 當被診斷肺癌末期時,可能會感到驚嚇又沮喪、焦慮和不知所措,這都是正常的情緒表現。但也請別太過悲傷或焦慮,其實很多人在進一步了解自身肺癌病況後,反而會覺得更容易調適。大家在諮詢醫師時,可了解以下四個層面: 肺癌診斷目的 肺癌病況預估發展 肺癌治療的選擇 肺癌治療如何幫助 肺癌末期治療方法 通常肺癌到了末期都無法被治癒,肺癌末期治療僅只能幫助改善症狀,減緩癌細胞擴散的速度,藉此控制肺癌,並提升生活品質。患者或會接受同為肺癌早期的治療,有的則作緩和療護,以下舉出三個肺癌末期治療。 標靶治療 一般用作肺癌復發或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以下簡稱 NSCLC)末期的治療,標靶治療的功能多為抑制癌細胞的成長,小細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則仍處臨床試驗階段,根據澳洲維多利亞癌症協會(Cancer Council Victoria)的資料,此治療目前有以下兩種常見的肺癌相關基因突變因子。 EGFR 突變(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中文為上皮生長因子受體) ALK 突變(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中文為間變性淋巴瘤激酶) 但過不久,癌細胞可能會對該標靶治療藥物產生抗藥性,因此醫師會給予另一類靶治療藥物,這也被稱作二線用藥。相較於化療藥物,標靶治療副作用並不多,但仍要注意,包括像噁心、腹瀉、嘔吐、痤瘡類皮疹等其他皮膚變化。 免疫治療 藉由刺激身體的免疫系統攻擊癌症,免疫治療或對 NSCLC 有治療效果,好比說,納武利尤單抗(Nivolumab)和帕博利珠單抗(Pembrolizumab)可解除肺癌細胞於免疫細胞上所設的「限制」,進而使免疫系統能全力攻擊肺癌。 請注意,免疫治療藥物和化療不一樣,其副作用會因影響之器官有別,但可能會有像呼吸急促和腹瀉的症狀。 (同場加映:癌症免疫治療與其副作用) 緩和治療 為緩和療護的一環,目的為控制癌症症狀和提升生活品質,不是治療癌症,其可於肺癌末期的任何階段使用。若於初診發現已為肺癌末期,或治療後肺癌復發,醫師或會討論緩和治療的需要性,以舒緩肺癌症狀,像是疼痛或呼吸急促,同時減緩肺癌擴散速度,治療面向可包括化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等。 如果有肋膜積水的狀況,醫師可能會給予胸腔穿刺術,以排掉肺部的積水。 【點我前往肺癌專區】


攝護腺癌(前列腺癌)

早期無症狀難以發現!攝護腺癌的症狀與警訊有哪些?

攝護腺癌(Prostate cancer,又稱前列腺癌)症狀有哪些?根據美國莫菲特癌症中心(Moffitt Cancer Center)的資料,它屬最常見的男性癌症之一,更是排名台灣男性十大癌症第五名,但攝護腺癌的早期症狀不明顯,且症狀易與其他健康問題混淆,導致治療易被拖延。若有數個疑似症狀,仍建議及早諮詢專業醫師了解,因為攝護腺癌早期是相對好治療的。 攝護腺癌早期極少症狀,宜主動就醫檢查 英國攝護腺癌慈善組織 Prostate Cancer UK 提醒,即使身體沒有任何攝護腺癌症狀,可能也潛在一些無法察覺的風險因子。又由於攝護腺癌早期症狀相當不明顯,如擔心罹患攝護腺癌,建議還是求診醫師,請醫師診斷是否有攝護腺癌較為保險,特別是 50 歲以上、有家族史的族群更要當心。此外,當泌尿系統出現異常現象時,建議就醫請專業醫師檢查評估。(推薦閱讀:攝護腺鈣化:攝護腺結石和鈣化有關係嗎?) 有些人之所以會出現早期攝護腺癌症狀,是因為癌細胞生長處靠近尿道,並因為增生的癌細胞壓在尿道上,導致患者排尿習慣出現改變。不過一般而言,攝護腺癌會始於攝護腺的外部,或其他非尿道之處,因此少會出現壓迫到尿道並引發相關症狀的情況,再加上這種排尿變化,通常較可能是攝護腺肥大或其他健康問題引起,難以藉此判斷是否為攝護腺癌引起。 攝護腺癌症狀 換句話說,若呈現以下所述症狀,並不意味著罹患了攝護腺癌,反之,攝護腺癌患者也可能沒有任何以下症狀,所以建議民眾,特別是 50 歲以上的高風險族群,應定期就醫諮詢檢查。 攝護腺癌雖「無感」,但仍應特別注意的以下五個攝護腺癌症狀,因為當攝護腺癌出現這些症狀時,通常都是當腫瘤逐漸侵犯尿道、膀胱頸等地方的時候。 頻繁排尿,尤其於晚上。 排尿、射精時疼痛或有灼熱感。 開始排尿困難、停止排尿困難。 忽然出現勃起功能障礙。 血尿、血精。 其他早期攝護腺癌症狀可能有: 尿流異常地弱。 排尿結束會滴尿。 突然尿急,有時還沒到廁所就漏尿。 清空膀胱有困難,或感覺膀胱無法正常清空。 呈坐姿時,攝護腺周圍無故疼痛。 攝護腺癌轉移症狀 若攝護腺癌轉移到攝護腺以外,或其他身體部位的情況,則可能引發以下症狀: 下半身腫脹。 血尿、血精。 勃起問題,或維持勃起困難。 異常排便習慣。 體重無故減輕。 背部、髖部或骨盆疼痛。 另外約有 20~30% 的攝護腺癌病患,因為癌症已經轉移到骨頭,尤其是脊椎並引發疼痛,在就診後才發現自己罹患了攝護腺癌。 【點我前往前列腺癌專區】


攝護腺癌(前列腺癌)

攝護腺癌是什麼?症狀、原因、診斷、治療及預防一次看

許多人都認為攝護腺癌(或稱前列腺癌)不會致命,但其實並不然,名媛孫芸芸父親孫道存、台灣棋王吳貴臨等就是因攝護腺癌而辭世,攝護腺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在台灣逐年增加,分占男性癌症的第5位及第6位,雖然早期發現的病友5年存活率接近百分之百,但若發生轉移,5年存活率僅剩不到4成2,高死亡率堪稱是男人的無聲殺手。 究竟攝護腺癌是什麼?攝護腺有哪些症狀?會有前兆警訊嗎?致病原因為何?《Hello醫師》為您深入說明! 攝護腺癌(前列腺癌)是什麼? 攝護腺癌屬生長緩慢的癌症,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所以多數男性患者都會輕忽,導致確診時往往已是晚期,並有轉移的狀況出現。 根據衛福部統計處發布的111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顯示,111年攝護腺癌死亡人數為1,830人,死亡率10年上升47.5%,是65歲以上人口主要死因之一。 攝護腺是什麼?位置在哪? 攝護腺為男性生殖系統的一部分,外型就像一顆胡桃,位在膀胱下方、直腸前側,並裹著尿道。值得留意的是,隨著年紀增長,攝護腺會變大,有時會造成排尿困難等問題,通常發生於較年長的男性。 根據美國攝護腺癌基金會(Prostate Cancer Foundation)的資料,攝護腺可劃分成兩個區塊,分別如下。 攝護腺周邊區:攝護腺後側,接近直腸。 攝護腺過渡區:裹著尿道的區塊,接近攝護腺中間部位。 另外,攝護腺周圍也有其他重要部位和器官,一起幫助保持健康的男性特徵和性機能,如下: 儲精囊:位於攝護腺其上,分泌和儲存大部分的精液。 神經血管叢:由血管和神經線組成,或銜接於攝護腺的兩側,幫助控制勃起功能。 膀胱:位於攝護腺正上方,儲存尿液。 尿道:銜接膀胱、攝護腺及陰莖,將精液和尿液排出體外。 直腸:位於攝護腺後方。 https://helloyishi.com.tw/cancer/prostate-cancer/staging-and-types-of-prostate-cancer/ 攝護腺癌症狀有哪些?攝護腺癌有前兆嗎? 攝護腺癌初期大多沒有徵兆,或症狀不具特異性,容易與好發於50~60歲的良性攝護腺肥大症狀混淆,導致多數病患經常忽略警訊,在確診時已是晚期。 攝護腺癌症狀多於第三或第四期出現,可能症狀包括: 頻繁排尿,尤其在晚上,有時甚至會緊急 排尿困難:尿會中斷、無法排空 尿流弱或不順、滴尿,或無法排尿 排尿不適、會痛,或有灼熱感 勃起困難 射精的量減少 射精疼痛 尿或精液有血 直腸有壓或疼痛 骨頭疼痛 下背、髖部、骨盆或大腿呈疼痛或僵硬 食慾減少 體重減輕 攝護腺癌原因? 通常在男生青春期,攝護腺會受雄性激素刺激而成長,幫助表現男性特徵和促進生殖力;然而,若攝護腺細胞發生癌變後,癌細胞也會藉由雄性激素來幫助生長。 攝護腺癌的常見風險因素包括: 家族遺傳:攝護腺癌好發於50歲以上男性(99.9%),有15%病例與家族遺傳和基因有關。 基因:目前證實有8種基因與攝護腺癌有關流,尤其是HPC1。 發炎與感染:慢性發炎已證實與諸多癌症,例如攝護腺癌、大腸癌或食道癌等有關;研究顯示,有性病史或攝護腺炎的男性有較高機率罹患攝護腺癌。 其他因素:例如高脂飲食或攝取過多紅肉等。 攝護腺的細胞生長可分為兩種類型,詳情如下: 良性生長 多為良性攝護腺肥大(Benign Prostatic Hypertrophy,以下簡稱 BPH),此非攝護腺癌狀況。 很少對生命造成威脅。 不浸潤鄰近細胞組織。 不轉移到其他身體部位。 可被移除且通常不會復發,即使復發的成長速度很慢。 惡性生長 成為攝護腺癌。 可對生命造成威脅。 可浸潤鄰近器官和組織,像是膀胱和直腸。 可轉移到其他身體部位,像是儲精囊、淋巴結或骨頭。 可被移除,但可能會復發。 基本上,近乎全部的攝護腺癌皆為腺癌,亦指癌細胞始於腺細胞,其他罕見的攝護腺癌類型則包括: 小細胞癌 神經內分泌細胞癌 鱗狀細胞癌 移行細胞癌 攝護腺癌診斷與分期 做攝護腺癌早期診斷,通常醫師會使用以下兩種檢測,以檢查有無攝護腺癌症狀,建議民眾在決定接受攝護腺癌篩檢前,先和醫療照護人員諮詢。不過,其檢測仍有不足之處,若呈現異常結果,可能是感染或攝護腺肥大引起,並非攝護腺癌的緣故。 PSA(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中文為攝護腺特異性抗原)血液檢測 肛門指診 若檢測評估一個人可能有攝護腺癌風險,下一步亦是做生檢,其一般會以門診程序進行,泌尿科醫師將藉由細針和超音波,移除小部分的攝護腺組織做採樣,研究細胞為良性或惡性成長。 當生檢結果證實有攝護腺癌,病理學家會做分級(Grading)和分期(Staging),以定義攝護腺癌的成長進度和擴散程度,以下做解釋。 攝護腺癌分級:評估攝護腺癌細胞的成長和擴散速度。 攝護腺癌分期:闡述攝護腺癌細胞目前的位置、其擴散性,以及有無轉移到其他身體部位。 攝護腺癌如何治療? 攝護腺癌常見的轉移部位,以骨轉居多,約佔75%,其次是轉移至內臟器官或淋巴腺者約佔15%,骨轉移合併內臟器轉移10%。 雖然轉移性攝護腺癌的治療選項多,但不同的治療策略影響後續疾病發展及病友存活期;根據標準治療指引,臨床初始治療為去勢療法(ADT),透過藥物或手術方式盡可能地降低體內男性荷爾蒙的濃度,但通常在治療1~3年後癌細胞會產生抗性,當病友血清中睪固酮濃度低至去勢標(<50ng/dL),但癌細胞仍持續增長者,則進入「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不僅治療棘手,還具快速高死亡率。 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為近年的新治療選項,透過抑制聚合酶PARP的活性,阻斷癌細胞DNA修復機制,進而導致癌細胞凋亡。 臨床研究結果顯示,PARP抑制劑單獨使用於帶有BRCA突變基因的病友,可以有效延長無疾病惡化存活期,較新一代的荷爾蒙療法高出三倍,而若是與新一代的荷爾蒙療法併用,則可用於不分基因型的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友,且與新一代的荷爾蒙療法相比,影像學無進展生存期增加8~11個月,疾病惡化或死亡的風險也降低3成以上。 此外,無論是單獨使用或合併使用,PARP抑制劑能使腫瘤縮小、降低PSA指數,亦讓病友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 攝護腺癌預防與照顧 攝護腺癌是台灣男性十大癌症排名第五的癌症,且罹癌率和死亡率有年年成長的跡象,這可能與台灣社會高度發展,高齡化、篩檢攝護腺方便等脫不了關係,再加上現今國人高脂飲食的習慣,都是使攝護腺癌歷年登上台灣男性十大癌症排名的因素。 想要預防任何一種癌症,包括攝護腺癌在內,得先有健康的生活習慣。需要瞭解攝護腺癌的徵兆與症狀,並注意攝護腺癌的風險因素。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點我前往前列腺癌專區】


乳癌

認識乳癌:乳癌風險、成因、症狀與預防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資料,乳癌是我國婦女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但乳癌治癒率高,早期發現的存活率更高達九成以上,所以早期發現是非常重要的。 什麼是乳癌 乳癌(Breast Cancer)是由乳房乳腺管細胞或是由腺泡細胞,經由不正常分裂、繁殖所形成之惡性腫瘤。且因為乳房有豐富的血管和淋巴系統,因此也造成了乳癌細胞容易擴散的情況。 乳房的構造與乳癌 基本上,乳房是由乳葉、乳管及間質組織所組成,乳葉的功能是製造乳汁;乳管連著乳頭,能讓乳汁排出,而間質組織為脂肪組織及包圍乳管和乳葉的韌帶、血管及淋巴管。一般而言,我們所談的乳癌指的是乳腺癌,依乳癌細胞的來源又可區分為乳葉癌或乳管癌。 乳癌的分類與分期 乳癌依據不同的分類方式,可分成很多種類型,主要以「病理」和「荷爾蒙受體」兩種方式來區分乳癌。(推薦閱讀:乳癌治療方式選擇:荷爾蒙(激素)受體檢測是關鍵) 以病理區分 乳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簡稱DCIS) 浸潤性乳癌(Invasive breast cancer) 以荷爾蒙受體與基因區分 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的管狀A型(Luminal A) 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陽性的管狀B型(Luminal B) 荷爾蒙受體陰性HER-2陽性型(HER2過度表現型) 三陰性乳癌 特別類型的乳癌 三陰性乳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發炎性乳癌(Inflammatory breast cancer,簡稱 IBC) 乳癌的分期 乳癌主要分為五期,零期為非浸潤性癌,又稱原位癌,一到四期則為浸潤性癌。 分期 0 分期 1 分期 2 分期 3 分期 4(延伸閱讀:乳癌末期遠端轉移:乳癌四期症狀明顯,5年存活率低) 除了數字之外,醫師也會用依循腫瘤、淋巴結及轉移分期系統(TNM Staging System)來診斷癌症分期,「T」描述腫瘤的大小,「N」描述是否涉及局部淋巴結,「M」描述轉移情況,即癌症向身體遠處擴散。(進一步了解關於 TNM 癌症分期的方式,請閱讀:癌症分類與分期) 乳癌的症狀 乳房或腋下、腋窩有新腫塊。 乳房增厚或腫脹。 乳房皮膚凹陷。 乳頭區域或乳房發紅或剝落的皮膚。 輕拉乳頭或乳頭附近感到疼痛。 乳頭流血。 乳房大小或形狀產生任何變化。 乳房任何部位感到疼痛。 (推薦閱讀:乳房自我檢查5步驟!7+7種乳房正常與異常變化) 什麼時候該求助醫師? 雖然這些症狀也不全然代表是乳癌的徵兆,但原則上,只要上述症狀持續發生並困擾著你,就請立刻請專業的醫師檢查和治療。若有家族乳癌病史則應更加注意。(推薦閱讀:胸部硬塊不一定是乳癌!乳癌的前兆、症狀、診斷) 乳癌的成因與風險 乳癌發生的確切原因目前仍不明,且多是在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造成,影響罹患風險的主要因素包括女性荷爾蒙雌激素(Estrogen)和年紀的增加,以下是一些乳癌的危險因子: 年齡增加 基因突變 暴露於雌激素的時間較久 緻密型乳房 乳癌或非癌性乳癌的病史 乳癌或卵巢癌家族史 服用激素(推薦閱讀:女性預防乳癌:了解乳腺癌的原因與風險) 無懷孕與生產史 缺乏運動 停經後過重或肥胖 乳癌的診斷與復發率 診斷乳癌通常透過以下方法檢測: 乳房檢查(Breast […]


卵巢癌

卵巢癌前兆12症狀!晚期能活多久?位置、存活率一次看

卵巢癌(Ovarian cancer)是卵巢細胞發生病變,並長出惡性腫瘤,且值得注意的是,卵巢癌缺乏有效的篩檢工具,加上初期的症狀大多又不明顯,因此極難在早期發現,而被稱為「婦女的沉默殺手」,根據最新的癌症報告指出,2019年共有1,677名卵巢癌患者、其中683名病患過世,名列女性十大癌症第7名。 卵巢癌被診斷出來時,通常都已經擴散至骨盆腔與腹腔,成為較晚期的癌症,也因此在婦科癌症中,卵巢癌的死亡率相對較高。想要多了解有關卵巢癌的知識,就讓《Hello醫師》帶你一起了解。 卵巢位置 卵巢是女性的內生殖器,共有兩個,位於子宮的兩側。卵巢的尺寸約是一粒杏仁的大小,能夠產生卵子、雌激素(Estrogen)、黃體素(Progesterone)。卵巢由輸卵管與子宮相連,卵子通過輸卵管從卵巢輸送到子宮。(同場加映:卵巢癌和基因有關?了解卵巢癌原因、風險與預防方法) 卵巢每個月會有15~20個卵泡發育成長。留在卵巢內的卵泡細胞,受黃體素與雌激素的作用為懷孕的準備。如果排出的卵子沒有受精,增厚的子宮內膜就會剝落,形成月經。(同場加映:女生必知!4月經症狀潛藏的健康危機) 卵巢癌能活多久?卵巢癌分期與存活率 卵巢癌第1期:惡性腫瘤只出現在卵巢。(5年存活率90%) 卵巢癌第2期:癌細胞擴散到骨盆腔內的其他臟器,如:子宮、輸卵管、膀胱、結腸、直腸等。(5年存活率70%) 卵巢癌第3期:惡性腫瘤不僅僅出現於卵巢、骨盆腔內,並且已侵犯到腹腔內組織或後腹腔淋巴結。(5年存活率39%) 卵巢癌第4期:卵巢癌最常轉移至腹腔、骨盆腔以外的器官,包括肝、肺、腎、骨頭等。(晚期5年存活率17%) 卵巢癌的分類 若以組織學(Histology)分類來說,依不同的細胞而加以區分: 上皮細胞腫瘤(Epithelial stromal tumor):佔60~70% 上皮細胞覆蓋著卵巢,它是卵巢的最外面一層,卵巢癌大都來自於上皮細胞。最常見的上皮細胞腫瘤可以分成5種型態: 腺體型(Adenocarcinoma) 漿液型(Serous)  黏液型(Mucinous) 子宮內膜型(Endometrioid) 無法分類(Undifferentiated) 生殖細胞腫瘤(Germ cell tumor):佔20% 生殖細胞腫瘤實為罕見,往往發生在年輕女性身上。 性腺基質腫瘤(Sex-cord stromal tumor,另譯間質瘤):佔6% 性腺基質細胞負責生成荷爾蒙,比較能在早期發現並且診斷出來。 卵巢癌前兆12大症狀 早期卵巢癌細胞只留在卵巢時,大多沒有什麼症狀。當腫瘤逐漸長大時,便會壓迫到鄰近器官或神經,一些輕微的症狀就會出現,但也常常被忽略: 腹部腫脹感 用餐時很快就飽了 體重減輕 下腹部不適 消化不良 便祕 頻尿 噁心 腰痛 腹痛 坐骨神經痛 月經異常 若腫瘤大小超過15公分的時候,症狀會更加嚴重: 外觀可見腹部隆起、也可摸得出來 併發腹水(Ascites) 呼吸困難 出血 嘔吐而無法進食 卵巢癌的主因與風險 醫學界目前尚未明白卵巢癌的主因,除了家族病史與特殊基因外,醫學界也推測與現代人飲食西化和肥胖有很大的關聯。以下就是卵巢癌的主要危險因子: 好發於50~60歲的女性 BRCA基因突變者 家族遺傳病史 長期服用雌激素 初經過早與停經過晚 肥胖 乳癌病史 從來沒有懷孕或不孕的女性 抽菸 有多囊性卵巢 (延伸閱讀:高齡產婦小心!卵巢癌高風險群看這裡) 卵巢癌診斷 影像學檢查:包括超音波或電腦斷層,可以評估卵巢的大小、形狀和結構。 血液檢查:可以檢測卵巢癌細胞表面的一種蛋白質(CA-125)。 手術:取得腫瘤樣本和腹水,用來確認卵巢癌的診斷,或是開刀做腹腔鏡檢查卵巢和四周的情形。 卵巢癌的治療 手術治療 醫師為了盡可能移除所有的腫瘤,切除手術對卵巢癌是必要的基本治療,被稱為卵巢癌「減積手術」(Debulking surgery),切除的位置包含以下: 子宮 卵巢 輸卵管 骨盆腔內的淋巴結 骨盆腔內的大網膜(Greater omentum) 如果是卵巢癌第一期,而患者又希望保留生育力,手術的範圍可以縮小,只要切除生病的卵巢和輸卵管,患者仍然保有生育能力。(延伸閱讀:不能不知!卵巢癌患者傳宗接代4方法) 化學治療 化學治療通常是在開刀後所做的輔助性治療,要把殘存在體內的癌細胞消滅,以及延長復發時間達到治療效果。目前以紫杉醇(Paclitaxel)合併卡伯拉丁注射液(Carboplatin)治療卵巢癌的效果最佳,可有效延長存活時間及減輕化療所引起的副作用。 追蹤治療 當作完手術治療、化學治療或其他治療之後,病患仍須要定期回門診接受追蹤檢查,減低卵巢癌復發的風險。一般來說,每3個月應接受追蹤治療。如果發現還有癌細胞,仍需要繼續治療。 【點我前往癌症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Hello醫師 Line:https://lihi3.cc/Ur9VD […]


胃癌

便祕非攝取纖維就好!胃癌末期飲食原則這樣做

對正接受胃癌治療的患者來說,胃癌本身或其治療都可能會影響食慾、飲食習慣,包含吸收和消化食物的過程,並引發噁心、嘔吐、腹瀉、便祕、體重減輕、容易飽等腸胃問題。即使進食感到疲累或不適,均衡營養仍是治療效果的關鍵,本文將探討在治療期間與末期的胃癌飲食原則,患者不必太擔心,癌症治療團隊會同營養師幫助調整飲食問題,讓症狀慢慢消退。 胃癌飲食諮詢重要事項 有專業營養師的協助,胃癌患者就能避免攝取會干擾其治療的食物和營養補充品,對此,美國非營利組織胃癌基金會(Gastric Cancer Foundation)建議,患者或家屬可以先諮詢營養師這三個問題: 胃癌手術後的食物選擇 胃癌飲食禁忌 如何避免胃傾食症候群(Dumping syndrome,指吞嚥的食物太快到小腸而引致腸胃的症狀) 如何吃得對、吃得好 胃癌飲食守則 較理想的情況,當然還是維持均衡飲食,這包含適當做些營養調整,像是吃軟質、低纖維的水果、煮熟的蔬菜,以及少纖維的優質蛋白質,好比說,以雞蛋取代肉排、魚類取代蝦蟹等甲殼類,或平滑堅果醬取代生堅果。此外,也應少吃辛辣食物、添加糖含量高的加工類食物,包括糖果、零食、蘇打水,以及含糖飲料。 胃癌患者的飲食方式需遵循醫囑,大致飲食原則如下: 攝取優質、足量的蛋白食物:每日攝取 4~8 份的優質蛋白質,能幫助身體修復細胞組織,同時強化免疫系統機能。例:雞蛋、瘦肉(雞和魚)、豆類、大豆製品、堅果和堅果醬、乳品類(牛奶、優格、起司)。但要留意,胃切除手術或會引發乳糖不耐症(Lactose intolerance),可藉調整乳製品的攝取,再看身體的反應。 避免精緻高糖飲食,選煮軟的全穀雜糧類:治療期間避免攝取對腸道的刺激性,選煮軟的全榖雜糧類為碳水化合物和纖維的來源,幫助供給身體能量。例:燕麥、糙米、全麥麵包和麵食。 多樣化搭配,攝取各種蔬果:提供身體抗氧化劑抗癌,建議選各種顏色的蔬果種類,並以每天吃五份蔬果為目標。 食物烹調軟爛,搭配好油脂來源:避吃多炸物和油脂食物,可改用水煮。好油脂包括:酪梨、橄欖油、堅果及種子。 飲食乾溼分離,先選固態食物:乾溼分離的飲食原則,先吃固態水份少的食物,再選擇飲食中的液體,如湯、水等,或是在兩餐中間飲用,能避免造成小腸大量負擔,或加重傾食症候群等不適症狀。 (同場加映:手術後的飲食原則:腹部手術篇) 胃癌飲食建議少量多餐 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提醒,胃癌治療期間切勿節食,倘若發現有進食困難,或體重減輕了,請還是盡可能地吃,趁有食慾的時候吃,吃讓你覺得有食慾的食物。另外,亦可採少量多餐,約每兩到三小時就進食一次,可從一天三餐改為一天六餐,同時確保攝取足夠的卡路里和食物營養,這能減低治療的副作用,以及胃傾食症。 有的醫師也會建議患者在進食後保持站立,其他方法還有做成奶昔、果汁或冰沙。至於胃傾食症,除了少量多餐、少吃甜食甜飲,先於餐前或餐後喝液體,這或有助於舒緩其症狀,任何問題請向醫療照護人員諮詢。 有的胃癌患者在手術後,會有吃喝的問題,但藉由靜脈輸液營養,亦可直接將維生素和礦物質補給品直接注入身體。較罕見的病例,則要依賴臨時餵食管做營養補給,其可分為腸造口(Jejunostomy tube,簡稱 J-tube)和胃造口(Gastrostomy tube,簡稱 G-tube)兩種,前者屬較常見,其藉由手術於腹部開個小口,讓營養直接注入小腸中。 胃癌末期飲食建議 於胃癌末期,患者的飲食問題通常會惡化,而胃癌治療目的乃為控制營養相關的症狀,幫助維持健康生活品質。以下舉出四個胃癌末期飲食原則,英國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 UK)提醒,胃癌末期飲食問題和其治療副作用並不同,以下做逐一解釋。 腸胃阻塞採靜脈注射 當發生完全腸胃阻塞,醫師會要求患者住院,並停止進食,改用靜脈注射,補充身體所需的水份和營養。此外,可能也需要鼻胃管(Nasogastric tube,簡稱 NG tube)治療,其會從鼻子直通往胃部引流胃部內容物,如胃液、氣體、 水,舒緩患者的不適,同時讓腸道有休息的時間。有時候,適當的休息能使腫脹的腸道消退,進而解決胃腸阻塞問題。 對有些人來說,減低飲食中攝取的纖維有助緩解腸胃阻塞症狀,但這也會減少糞便的量。低纖維飲食包括有:燕麥、麵包和麵粉、飯和麵食、馬鈴薯、蛋糕和餅乾、蔬菜、水果、肉類和魚、奶類和乳製品等等。 便祕不是攝取纖維就好 患者請留意,便祕問題可能會讓人覺得羞恥,或難以開口,但仍要尋求醫療人員的協助,置之不理只會造成更多健康問題。在飲食調整上,可加入含纖維的食物,並補充足夠的水份。必要時,醫師或會給予瀉藥,但是,若患者除了便祕還有嚴重腹痛及嘔吐等症狀,則可能有腸胃阻塞的現象,攝取過多纖維只會惡化症狀,應儘速求醫。(同場加映:為什麼會便祕?總是大不出來的5原因和預防方法) 脫水要避免請多補水 胃癌末期患者或不想吃和喝,往往會使身體容易脫水,因此,請盡可能於每一到兩小時補充水份,即使是喝一口。其他方法還有像調整飲食,醫師或也會給予特別的流液,但此飲食方法在胃癌末期不一定最有效。 惡病體質者能吃就多吃 又稱消耗症候群(Wasting syndrome)或厭食性惡病質症候群(Anorexia-cachexia syndrome),多數胃癌末期患者都會有這一病症。於胃癌末期發作的惡病體質絕不只是沒食慾,患者也會感到很沮喪和無力,目前為止,醫療上只能暫時性改善其症狀。所以,若能吃,就請儘量吃,雖然吃無法解決惡病體質,但至少能幫助穩定體重減輕問題,進而提升情緒和能量,使生活品質更好。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卵巢癌

卵巢癌症狀:早期消化道問題、末期恐有腹水

卵巢癌(Ovarian cancer)症狀在早期通常不太明顯,且多以消化道症狀居多,像是感覺腸胃不適,因此容易被忽視。而卵巢癌到了末期,也容易產生腹水。以下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卵巢癌的症狀。 卵巢癌的症狀 初期的卵巢癌的症狀非常不容易發現,比較像是泌尿科或是腸胃肝膽科臨床的症狀,如下: 持續的腹脹感且不會輕易地消除 感覺吃一點點東西就飽了 胃口變差吃不了太多 骨盆與下腹部感到疼痛 頻尿或感到尿意時幾乎憋不住 容易拉肚子或是便祕 容易感到疲憊 體重莫名地持續減輕。 背痛(及早發現治癒率高,了解卵巢癌更多初期症狀:及早發現卵巢癌症狀!存活率可高達95%) 而上述這些症狀也會有以下特質: 頻率高:一個月內這些特殊的症狀發生的頻率超過 12 次。 持續不間斷:症狀都在,不會偶爾才出現。 從未遇過:之前的病史沒有出現過的症狀。 卵巢癌末期的腹水難收 惡性腹水(Malignant ascites,簡稱腹水)是卵巢癌末期常見比較嚴重的症狀。根據統計,卵巢癌患者約 30% 會出現腹水,末期卵巢癌患者,則有超過 60% 有大量的惡性腹水。 腹水指人體腹腔內存有超量的液體。一般來說,腔積水超過 500 毫升時,我們能從外觀看出腹部鼓脹,或是原本凹進去的肚臍變平、變得突出。腹水其實好發於肝硬化,不過其實除了卵巢癌之外,下列的癌症也能引發腹水: 子宮內膜癌(Endometrial cancer) 乳癌(Breast cancer) 大腸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 胃癌(Stomach cancer) 胰臟癌(Pancreatic cancer) 癌症新探期刊指出,整體而言,上皮性癌症(譬如卵巢癌、子宮內膜癌、乳癌、結腸癌、胃癌、胰臟癌等)約佔惡性腹水成因的 80%,其他如惡性間皮瘤、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攝護腺癌、多發性骨髓瘤、惡性黑色素瘤等也可能會出現惡性腹水。 惡性腹水的症狀 惡性腹水引發的症狀也會帶來身體上的影響,諸如: 體重增加 皮膚紋路改變、喪失彈性 尿量減少 腹部腫脹 食慾不振 值得注意的是,嚴重的腹水會引發呼吸困難,或是呼吸急促有壓迫感,遇到這種情況請盡快就醫治療,不得輕忽。 緩解並治療卵巢癌腹水的方法 腹水可說是卵巢癌引發的副作用,下列的支持性療法(Supportive care)有助於減緩卵巢癌病友的不適。 採低鹽飲食 限制水分的攝取量 可使用利尿劑做治療 嚴重時可施行腹腔穿刺放液術(Abdominocentesis)抽出腹水來減輕呼吸困難 腹水若無造成身體上的不適,也許醫師會認為無需治療,皆須由醫師診斷後才能決定。 【點我前往卵巢癌專區】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