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癌症 ,又稱惡性腫瘤,癌症的發生是因為致癌基因被活化,導致細胞不受控制地增生,進而形成 腫瘤 ,如果持續惡化、形成惡性腫瘤,就是所謂的癌症。 世界衛生組織 指出,癌症是全球第二大死因,在 2018 年奪去近千萬條人命,每六人就有一人是因癌症死亡;在台灣,癌症更連續 38 年蟬聯十大死因之首,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2017 年每 4 分 42 秒就有一人罹癌,癌症時鐘比十年前快了足足一分鐘以上。

基礎知識

癌症

【醫師幫幫我】無聲「新癌王」 腫瘤科名醫吳教恩醫師解析 肺癌早期發現的關鍵密碼與預防方式

肺癌被稱為無聲殺手,患者在早期幾乎沒症狀,因為肺部幾乎沒有神經,所以不會產生痛覺,只有當腫瘤壓迫肺部,或引起肺部發炎反應,造成咳嗽時,才容易被發現;然而,想要早期發現肺癌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醫界已發展出許多檢測方式,可幫助民眾及早發現肺癌、及早治療,提升存活率。 《Hello醫師》直播節目【醫師幫幫我】邀請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教授級醫師吳教恩,透過「線上直回」Q&A,與讀者面對面溝通,解說及早發現肺癌的關鍵密碼與預防方式;《Hello醫師》特別為您整理「精華版」,讓您更對防範肺癌的發生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低劑量電腦斷層 揪出早期肺癌 早期肺癌沒有明顯症狀,過去雖然有胸部X光作為初期篩檢工具,但僅能發現2公分以上的腫瘤,吳教恩醫師表示:「目前研究證實,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有助於揪出早期肺癌,建議40或45歲的民眾,無論有無家族史或是否為高危險族群,都可主動進行篩檢」。針對肺癌的高危險族群,國民健康署自2022年7月1日開始,提供每2年1次的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補助。 直播過程中有民眾線上提問,「擔心篩檢時所產生的輻射量,可能傷害身體健康」,吳教恩醫師說明:「低劑量電腦斷層輻射量低,且2年做一次篩檢,對人體不會有太大影響」。 遠離肺癌危險因子 及早預防勝於治療 吳教恩醫師提醒,預防肺癌4大要點: 戒菸、避免二手菸 遠離空氣汙染 降低職業暴露 高危險族群定期篩檢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探索更多癌症類別

攝護腺癌(前列腺癌)

看更多 癌症 相關文章

胃癌

胃癌的原因、風險與預防: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要當心

與其他癌症一樣,胃癌(Stomach cancer)之所以會發生,要歸因於基因的突變。幫助細胞生長和分裂的基因被稱為致癌基因(Oncogenes),幫助控制細胞分裂或在適當的時間讓細胞死亡的基因則被稱為抑癌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又稱腫瘤抑制基因)。當DNA的變化導致致癌基因被啟動,或是抑癌基因的基因被抑制的話,就容易引發癌症。換而言之,胃癌和異常的細胞增生凋亡有密切的關係,本文將剖析胃癌原因與風險,以及預防胃癌的撇步。(同場加映:什麼是腫瘤?良性與惡性腫瘤成因及自我檢查) 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簡稱 ACS)提醒,只有少部分的胃癌是因遺傳性基因突變所造成,大多數的基因突變的因素,還是由後天環境引致,包括以下介紹的胃癌風險因子。(胃癌症狀不只肚子痛,更多症狀請參考:胃癌初期如何發現?認識早期症狀及早治療) 胃癌的原因與癌前徵兆迄至目前,胃癌原因仍不明,專家學者只能推斷其為多重因子的過程,尤其要注意的風險有像幽門螺旋桿菌、肥胖症(Obesity)、紅肉、抽菸、喝酒等。目前研究發現有三個胃癌發生前的常見疾病徵兆,如下: 指身體缺少或沒有胃腺體,且會有胃發炎的反應,這通常是因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致,或自體免疫反應的因素,意指免疫系統攻擊胃壁細胞。此病況進而將形成惡性貧血,或其他胃病和胃癌。 腸上皮化生 腸上皮化生(Gastric Intestinal Metaplasia)是指胃壁細胞被類似腸壁細胞替代的情況,有此病況的患者通常也會有慢性萎縮性胃炎。其可能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關聯,但真正的致癌原因和過程仍尚未被確定。 食物產生化學異變 有研究指出,幽門螺旋桿菌可以將一些食物成分轉換成能使胃壁細胞 DNA 突變的化學物質。這或許也說明了為什麼有的食物能助減低胃癌風險,例如富含抗氧化效果的蔬果,而有的食物卻會提高胃癌風險,如醃製肉。 胃癌的風險伊朗沙希德 ‧ 貝赫什蒂醫科大學(Shahid Beheshti University )輔助醫務科學系指出,雖然胃癌被普遍認定為因接觸幽門螺旋桿菌或致癌物後,所引致的緩慢發病過程,但不能忽視的還有潛在的風險因子。 有的風險因子可以控制,有的卻不能控制,若生活中接觸或符合了很多風險因子,也不代表一定會得胃癌;反之,有的人沒有接觸或符合風險因子,但還是不幸罹患胃癌。 可能的因素如下: 男性的胃癌風險比女性來得更高。 年齡 50 歲以上 美國癌症協會指出,50 歲以上的人罹患胃癌的比例,比 50 歲以下的增加許多。多數的胃癌患者年齡介於 60~80 歲之間。 血型 A 型 根據研究,A 型血的人與 AB 型、O 型血的人相比,罹患胃癌的風險略高,研究發現 A 型血的人更容易被幽門螺桿菌感染。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一般認為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以下簡稱 H. pylori)是胃癌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腸道型胃癌和遠端胃癌,國際癌症研究所(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也將其列為一級致癌物,此細菌感染佔了胃癌病例有約四成。但其實,對多數人來說,H. pylori 並不會造成任何健康問題,只有少數長期感染的病例中,才會引致發炎、胃潰瘍,以及胃壁的癌前病變。(建議閱讀:如何預防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及其症狀、原因和治療) 另要注意,幽門螺旋桿菌也可能會導致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亦一種胃淋巴瘤,這進而會提高胃腺癌的風險。 高鈉飲食和肥胖症 在飲食方面,高鈉飲食和加工肉,包括煙燻食品、鹹魚和肉及醃菜,都會提高胃癌風險;相較下,攝取各種原形蔬果能降低其致癌風險。尤其 BMI(Body Mass Index,也稱身體質量指數)過高和患有肥胖症的人要留意,其會提高罹患賁門癌(Cancers of the cardia)的風險,賁門癌和胃癌一樣,均為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疾病。 抽菸喝酒 不管是哪一種癌症,很多都和抽菸脫離不了關係,其中當然也包含了胃癌與賁門癌。美國癌症協會指出,抽菸者罹患胃癌的機率相當於一般人的一倍。至於喝酒,雖然它和胃癌沒有直接有關連,但卻是疾病惡化的因子,若抽菸又喝酒,胃癌風險會提高五倍。(抽菸致癌要當心,請讀:1年200萬人罹肺癌!致癌原因不只抽菸) 化學工廠相關職業 某些職業的員工,長期暴露於某種化學物質,會提高胃癌風險,應注意的包括像煤、鉛、金屬、橡膠、石綿等製造產業。 惡性貧血 除了慢性萎縮性胃炎,當胃壁細胞無法正常製造內因子(Intrinsic Factor),將導致維生素 B12 缺乏,影響身體的紅血球產製,進而造成惡性貧血,並提高胃癌風險。 胃息肉 一般上,大部分的胃息肉並不會提高胃癌風險,但要小心腺性息肉,或作腺瘤,這類息肉有時會變成癌症。 胃皺褶極度肥厚病變 也叫蒙尼柴爾病(Menetrier disease),指胃壁的皺褶過大,進而導致胃酸分泌很低,但由於此疾病很罕見,目前仍不知它對胃癌風險有多大的影響。 EB 病毒感染 人類皰疹病毒第四型(Epstein-Barr […]


胃癌

胃癌如何擴散?認識胃功能與胃癌分期方式

我們的胃的形狀就好像一個巨大「逗號」,位於我們腹部的上半部,只是其形狀稍微長一點,外壁有肌肉組織,裡面卻是空的,這是為確保食物可以進來,以進行消化和分解。本文將剖析胃功能的運作,以及胃癌(Stomach cancer)分期系統,與胃癌各階段的狀況。 胃功能 食物傳送到胃裡會經過三個過程,分別為: 食物混合和暫存 食物分解成小塊液狀混合物 混合物逐一被傳送到小腸 以胃的結構來看,大致可劃分成以下三個部分: 胃底:儲存未消化和食物分解所釋放的氣體 胃體:食物和胃酸一起被攪動和分解成小塊液狀物 幽門:未完全消化的食物被傳送到小腸 胃壁的構造是由好幾層的黏膜,連接血管和神經的結締組織及肌肉纖維所組成。其中,黏膜層有很多大皺褶形成的內壁,其大小甚至可用肉眼看見,且於顯微鏡下查看的話,會發現很多腺體,這些腺體就是胃酸的由來。 你知道嗎?人的胃一天會分泌約三到四公升的胃酸,而它的成分和功能包括: 鹽酸:分解食物 消化酶:分解蛋白質 黏液和碳酸氫鹽:保護胃壁不會被鹽酸破壞 酸性環境:殺菌 在傳送食物的過程,除了有胃壁黏膜層的皺褶內壁,不能忽略的還有肌肉層,其有三個子層,分別是外部縱向肌層、中間環形肌層,以及內部傾斜肌層。首先,肌肉層劇烈的移動能把固狀食物粉碎,並磨成漿,然後液狀的食物亦會隨著黏膜層的皺褶壁,快速地傳送到幽門,再進入小腸做消化。(同場加映:胃癌的原因、風險與預防: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要當心) 4種胃癌擴散與轉移管道 與其他的癌症一樣,胃癌可以擴散和轉移到鄰近器官,根據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癌症資訊網 OncoLink 的資料,胃癌的擴散與轉移管道如下: 1. 胃癌細胞局部擴散到胃壁:胃壁以及鄰近的組織結構,包括像胃部周圍的軟組織和脂肪、大血管、肝、脾臟、胰臟、小腸、大腸等。 2. 胃癌細胞擴散到淋巴系統:進而造成淋巴結生長癌細胞,這就是淋巴擴散。而由於胃壁有很多小淋巴管,以致胃癌細胞發生淋巴擴散的可能性很高。請注意,第一個會發生胃癌細胞擴散的淋巴結是胃淋巴結,以及胃部的側邊,然後才會擴散到鄰近器官的淋巴結,包括肝、脾、胰臟、主動脈等。 3. 胃癌細胞擴散到血管:此情況會再透過血管轉移到遠端器官,最常見的轉移為肝轉移,雖然罕見,但仍可以轉移到肺,或其他器官。 4. 胃癌細胞擴散到腹腔:此為擴散指整個腹部,雖然很少見,但若癌細胞擴散到胃部外圍,整個腹腔表面都會被波及。 胃癌分期方式 癌症分期可將癌細胞大小和擴散程度做分類,藉此幫助醫師做專業醫療判斷,同樣的,胃癌分期可分為 TNM 分期系統和數字分期系統兩種方式,其中最常用的還是 TNM 分期。請留意,癌症篩檢僅可提供關於患者癌症分期的一些資訊,但通常醫師得在進行手術後,才有把握知道患者真正的癌症分期。 胃癌 TNM 分期 原發部位腫瘤(Tumor,T) 為評估原發腫瘤的位置、大小,以及擴散至鄰近正常細胞的程度,可細分為: T1:腫瘤開始侵入胃壁,此分期可進一步分為: T1a:腫瘤侵入黏膜層,此分期為原位癌,腫瘤只在胃黏膜層,並未擴散到其他部位。 T1b:腫瘤穿透黏膜層,正侵入黏膜下層。 T2:腫瘤侵入肌肉層。 T3:腫瘤到達胃部外壁。 T4:腫瘤穿透胃部外壁,此階段可進一步分為: T4a:腫瘤穿透胃部外壁。 T4b:腫瘤穿透胃部外壁,並侵入鄰近組織或器官,包括肝、腹壁、食管等。 鄰近淋巴結(Node,N) 為評估癌細胞有無擴散至鄰近淋巴結,以及擴散程度,其可細分為: N0:鄰近淋巴結沒有癌細胞。 N1:鄰近淋巴結有一到兩個癌細胞。 N2:鄰近淋巴結有三到六個癌細胞。 N3:鄰近淋巴結有超過六個癌細胞,此階段可進一步分為: N3a:鄰近淋巴結有 7~15 個癌細胞。 N3b:鄰近淋巴結有 16 個或以上的癌細胞。 遠端轉移(Metastasis,M) 為評估癌細胞是否有轉移至其他身體部位,其可分為: M0:癌細胞沒有轉移到其他器官。 M1:癌細胞已轉移到其他器官或身體部位。 胃癌數字分期 第 0 期 同為 TNM 分期 的 T1a,胃部內層出現異常的細胞,有的醫師會稱這個階段為高度分化異常(High Grade Dysplasia),或作原位癌。此分期診斷屬少見,胃癌細胞擴散的風險很低。(零期需要擔心嗎?詳情請看:原位癌是什麼?剖析癌症進化史) 第 1 期 一般指胃癌細胞未擴散到胃壁肌肉層、其他身體部位,或遠端器官。按臨床和病理醫療背景設定,此分期可作以下解釋。 臨床分期:癌細胞侵入黏膜層、黏膜下層,或肌肉層;但未擴散到遠端器官,或鄰近淋巴結。此分期同為 TNM 分期 的「T1 N0 M0」或「T2 N0 M0」。 病理分期:癌細胞侵入黏膜層、黏膜下層,或肌肉層;可能擴散到一兩個鄰近淋巴結,但未擴散到遠端器官。此分期可細分為以下兩種: 第 1a 期:癌細胞未侵入黏膜下層,同為 TNM 分期 的「T1 N0 M0」。 第 1b 期:癌細胞未侵入肌肉層,可能已擴散到一到兩個鄰近淋巴結。此分期同為 TNM 分期 的「T1 N1 M0」或「T2 N0 M0」。 第 2 期 一般指胃癌細胞擴散到黏膜層、黏膜下層,或肌肉層;也可能擴散到胃部外壁和鄰近淋巴結,但未擴散到其他身體部位,或遠端器官。按臨床和病理醫療背景設定,此分期可作以下解釋。 臨床分期:此分期可細分為兩種。 第 2a […]


胃癌

胃癌初期如何發現?認識胃癌早中晚期症狀:體重突然減輕、血便快治療

一般來說,胃癌(Stomach cancer)初期並無症狀,美國關注胃癌的預防與治療的非營利組織 No Stomach For Cancer 表示,即使有呈現症狀,也可能會被解讀作腸胃道疾病症狀,因此錯過了治療胃癌的黃金時期,及至到胃癌晚期才發現。《Hello醫師》以下說明胃癌初期和晚期症狀,建議尤其當患者的症狀持續了2週,應盡快語專業醫師諮詢。 胃癌初期症狀 因為胃癌初期症狀常被看為平常的腸胃問題,所以患者很難察覺,而當癌細胞開始成長和擴散,其症狀就會持續。當出現以下症狀時,即可能是胃癌的警訊: 出現以前沒有的腸胃症狀,像是胃出血、胃灼熱、胃食道逆流等。(延伸閱讀:胃食道逆流或胃灼熱?消化不良的症狀與治療) 腸胃症狀持續,包括像噁心、腹痛、消化不良、吞嚥困難等。 吃很少卻覺得飽。 體重突然減輕、食慾變差。 嚴重疲累(可能因為緩慢失血,可能導致貧血,加上體重減輕,所以更易感到疲累)。 大便有血(呈深色或黑色)、嘔吐有血(新鮮呈亮紅色,積存久後為深褐色)。兩者皆不常見,但若失血過多則可能會發生。 排便習慣改變,像是腹瀉或便祕次數異常。 高雄醫學大學的醫訊指出,胃癌初期腹痛的位置可能會在上半腹部、胸骨後部,或位置模糊不清。由於症狀通常跟一般胃痛及消化性潰瘍相似,以至容易被忽略,而隨著病情發展,腹痛將會加劇。 消化不良(Dyspepsia)屬常見的症狀,但它不一定是胃癌引起,可能是胃灼熱或胃食道逆流導致。不過,即使沒有什麼大問題,消化不良和胃灼熱的過程卻可以很痛,若胃灼熱持續了很多天,且已超過三週,請向醫師尋求幫助。至於腸胃道出血合併缺鐵性貧血,它並不常見,大概只有 20% 的病人會出現大便有血的情形。 有的症狀和胃癌發生的位置或侵犯範圍有關,好比說,當腫瘤發生在胃食道交界處,患者會感覺吞嚥困難(Dysphagia),意指吞嚥時,喉嚨會感到痛或灼熱,甚至感覺食物卡在喉嚨或胸口。至於噁心或容易有飽足感,則可能是因為腫瘤佔掉胃容量造成的,當腫瘤過大,甚至阻塞胃出口時,亦會呈現類似症狀,甚至嘔吐。(推薦閱讀:什麼是腫瘤?良性與惡性腫瘤成因及自我檢查) 胃癌晚期症狀 胃癌晚期,癌細胞可能已擴散至鄰近的器官,包括像肝和大腸,甚至造成胃或大腸阻塞。以下是要注意的症狀: 沒食慾 體重嚴重減輕:體重嚴重下滑可能是胃癌晚期的徵兆,特別要注意如果沒有飢餓感,更容易掉體重。 無法控制的嘔吐 胃癌擴散至肝部的症狀: 黃疸:皮膚和眼白變黃 腹水:腹腔內積存超量的液體 若是瀰漫型胃癌,又叫「皮革胃」,意指癌細胞浸潤胃黏膜下層、肌層、漿膜層等各層,導致胃腔縮小、胃壁增厚變硬,且堅如皮革,將會影響胃的擴張功能,進而引起症狀。請注意,體重減輕的主因是身體吸收營養的效果受影響,同時,噁心、腹痛等症狀也會減少卡路里的攝取,而造成體重下降。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點我前往胃癌專區】


子宮頸癌

認識子宮頸癌:子宮頸癌症狀、治療、風險及存活率,9成患者曾染HPV

子宮頸癌(Cervical cancer)亦即發生在子宮頸的癌症,超過9成的子宮頸癌是因HPV病毒感染造成細胞不正常生長,進而演變成癌症。子宮頸癌是女性常見癌症之一,各個年齡層的女性都可能罹患子宮頸癌的。我國自1995年起,即提供30歲以上女性子宮頸抹片檢查。 根據衛生福利部2019年最新癌症登記報告指出,2019年子宮頸癌(含原位癌)共有4507名患者,名列女性10大癌症第4名;若不含原位癌仍高居第9名。目前雖已有子宮頸癌疫苗,但對子宮頸癌仍然不能掉以輕心,就讓《Hello醫師》帶各位女性一起了解子宮頸癌的大小事。 子宮頸的介紹 子宮頸位於子宮下半部通往陰道開口處,因是子宮較窄的部份,故稱之為「頸」;子宮頸的開口通到陰道,也是月經流出的通道,同時是陰道微生物及空氣進入女性子宮的屏障。若從陰道往內看,子宮頸有如圓形突出物,中間有個開口;進行性行為時,若因受刺激引起發炎反應,子宮頸也能給予抵擋。 子宮頸癌症狀 子宮頸癌患者症狀通常不太明顯,必須等成了侵犯性的子宮頸癌時,才會開始出現症狀。若要提早發現,必須仰賴子宮頸抹片篩檢等檢查。子宮頸癌常見症狀如下: 白帶增加 白帶顏色較清也比較稀 白帶有異味 陰道分泌物有異味 性交後陰道出血 劇烈勞動後陰道出血 生殖器檢查後陰道出血 停經的女性陰道出血 若身體已出現疼痛感,可能已經屬於較末期子宮頸癌症狀: 性行為後有不適感 坐骨神經痛 下腹疼痛 背痛 腎盂積水 大小便失禁 大小便出血 體重減輕 (延伸閱讀:子宮頸癌早期無症狀!復發與末期症狀有這些) 子宮頸癌成因、風險與預防 子宮頸癌的原因 子宮頸癌原因主要是藉由性行為感染人類乳突狀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簡稱 HPV),造成細胞不正常增生且轉變為頸癌細胞;子宮頸癌發生時,會先出現子宮頸癌的前期病變,稱為子宮頸上皮內贅瘤(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https://helloyishi.com.tw/sexual-health/hpv/different-types-of-hpv-vaccine/ 子宮頸癌的風險 子宮頸癌患者有高達逾9成曾感染過HPV,但多數感染者並不會發展成癌症;至於造成子宮頸癌的其他風險還包括以下行為: 較早發生性行為 擁有多重性伴侶 性伴侶本身也有多重性伴侶 性病感染 35~45歲是子宮頸癌的好發年齡 子宮頸長期損傷、破皮、發炎 吸煙 子宮頸癌的預防 早期子宮頸癌的5年存活率高達9成以上,因此,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醒,預防子宮頸癌有3道防線須注意: 安全性行為 接種HPV疫苗(建議閱讀:子宮頸癌疫苗越早施打效果越好!了解HPV疫苗的接種須知) 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延伸閱讀:子宮頸抹片檢查結果陽性!異常不等於罹癌) 子宮頸癌分期與分類 子宮頸癌的分期 國際婦產科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以下簡稱 FIGO)的分歧系統是女性生殖系統癌症最常使用的分期系統。子宮頸癌共可分成5個分期: 子宮頸癌第0期 子宮頸癌第1期 子宮頸癌第2期 子宮頸癌第3期 子宮頸癌第4期 子宮頸癌的分類 根據台灣婦癌醫學會,子宮頸癌分類有包括: 鱗狀上皮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腺癌(Adenocarcinoma) 腺鱗狀上皮癌(Adenosquamous carcinoma) 亮細胞癌(Clear cell carcinoma) 類子宮內膜腺癌(Endometrioid adenocarcinoma) 未分化細胞癌(Undifferentiated […]


癌症

8大致癌風險就在你身邊!基因和環境都是危險因子

為喚起世界對癌症的預防與重視,國際抗癌聯盟(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 UICC)已自2019年起,將2月4日訂為世界癌症日,呼籲各國以行動來減少癌症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的重大影響,提高每個人對癌症防治措施的重視。 由《Hello醫師》針對國人癌症認知所發起的一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僅有約近3成民眾認為自己為癌症的高風險族群,更僅有2成民眾曾接受癌症相關項目檢測;然而,癌症在台灣正以每4分19秒就有一人罹癌的速度急速增加。 根據英國麥克米倫癌症支持機構(Macmillan Cancer Support)的資料,有1/3的癌症可藉由均衡飲食、維持健康體重來避免。一般來說,醫師很難剖析確切的癌症原因,甚至於同樣的癌症病況也可能誘發不同的身體反應,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遠離可能引發癌症的危險因子,以下將由《Hello醫師》告訴你有哪8大致癌風險、以及癌症原因為何。(如何預防癌症上身?建議閱讀:認識癌症) 癌症原因 人的身體是由細胞組成,而每個細胞都有基因群組成的資訊載體—— DNA。當細胞DNA產生突變,其細胞正常活動機能將停止,變成癌細胞,也就是癌症的起源。 那為何會發生細胞基因突變?根據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研究顯示,正常細胞發生基因突變的機會相當頻繁,但因細胞本身有修復DNA突變的機能,通常並無大礙。但若錯失了修復突變DNA的機會,該細胞就有可能會轉變為癌細胞。(正常細胞如何變成癌細胞:原位癌是什麼?早期治療的重要性) 也因影響基因突變的原因之多,下列2項則是最常見的類型: 遺傳性基因突變:癌症患者可能因遺傳父母的突變基因,此突變佔癌症的少數。 後天性基因突變:大多數的基因突變都是非遺傳性的,通常由環境因素構成,如抽菸、輻射、病毒和接觸其他致癌物等。(推薦閱讀:抽菸比加工肉危險?致癌物分級全解析) 高雄市聯合醫院檢驗科主任楊淵傑則表示,人體約2萬個基因當中,已有研究約有400個基因與癌症高度相關;若這些基因發生先天或後天突變,就容易誘發癌症。然而,遺傳性基因突變只說明一個人對某種癌症的風險會比其他人來得高,並不意味著癌症的確診。 整體而言,遺傳性和後天性基因突變必須累積至一定程度,才會引發癌症,而依據癌症種類不同,其基因突變的誘發狀況也將不同。(進一步了解癌症種類:癌症種類與分期) 癌症風險 如今每個人都難逃高度癌症風險的陰影籠罩;由於癌症危險因子涵蓋基因、環境及生活習慣等因素,對此,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也證實,部分危險因子確實可能提高癌症風險。並可歸納為以下8大類致癌風險,提醒所有重視健康的妳我。 然而,由於不少癌症研究傾向以比較與推論為主,尚且難以用科學證明該行為或物質能致癌,因此亦須留意資訊來源是否正確,避免被網路謠言影響,誤信錯誤訊息並延誤診治。(了解身邊常見致癌物:不只有菸酒!四種生活中常見一級致癌物) 1. 年齡 65歲以上的長者通常有較高的罹癌風險。這可能是跟癌症需要數年、甚至10幾年形成,以及身體細胞修復機能逐漸退化有所關係。話雖如此,癌症仍可能發生於任何年齡層,有的癌症甚至更常見於孩童和青少年,例如:血癌(Leukemia)和骨癌(Bone cancer)。 2. 個人健康 慢性發炎與癌症有所相關,因為異常的發炎狀況將對DNA的造成破壞,進而導致癌症。譬如慢性發炎性腸道疾病便會提高大腸癌(Colorectal Cancer)的風險。還有低免疫力或正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人,因為身體較容易受感染,也要特別注意。 此外,荷爾蒙治療也可能提高癌症風險,尤其是更年期激素聯合療法(Combined menopausal hormone therapy),提醒患者在接受此療法前務必諮詢醫師。 3. 家族疾病史 大部分的癌症並非遺傳性,但有的癌症可透過家族基因遺傳到下一代,要留意的家族疾病史包括: 乳癌(Breast cancer) 卵巢癌(Ovarian cancer) 子宮癌(Uterine cancer)(推薦閱讀:子宮頸抹片檢查費用及流程介紹!早期篩檢治癒率高) 遺傳性乳房與卵巢癌(Hereditary breast-ovarian cancer)(推薦閱讀:卵巢癌和基因有關?其成因、風險與預防方法) 大腸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 遺傳性非瘜肉症結直腸綜合症(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李-佛美尼症候群(Li-Fraumeni syndrome) 4. 細菌與病毒感染 病毒、細菌、寄生蟲的感染,可能會干擾細胞正常成長和增殖、降低免疫力或引起慢性炎症,從而導致癌症的發生,以下列舉部分病原體: 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簡稱HPV)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簡稱HIV) B型肝炎 C型肝炎 人類T細胞白血病病毒(Human T-cell leukemia) 人類皰疹病毒第四型(Epstein-Barr virus) 卡波氏肉瘤相關疱疹病毒(Kaposi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 […]


癌症

癌症分期、種類怎麼看?如何照顧癌症病人?癌症權威名醫來解答

癌症位列國人十大死因之首,而癌症種類與分期更是相當龐大且複雜,因此若病患與其家屬或親友對癌症的分類與分期方式進一步的認識,在了解病情的同時,也更能理解醫師的各項醫療處置,配合醫師進行療程並於有疑慮時與醫師討論。 究竟癌症種類與分期的劃分規則為何?當身邊有親友罹癌時,該如何妥善照顧?《Hello醫師》邀來台東基督教醫院癌症中心副院長、放射腫瘤科權威鄭鴻鈞醫師,以臨床診治癌友之經驗,分享不同期別之癌友照護與相關建議。 癌症分類:依原發部位而命名 癌症是根據癌細胞第一次發生癌化的部位、體液,或細胞組織命名。事實上,癌症並不是單指一種疾病,而是多種疾病所致的細胞突變。癌細胞在轉移後,仍是以原發癌的部位作為其名稱。舉例來說,如果腎臟癌(Kidney cancer)轉移至肺部,可稱為「轉移性腎癌」(Metastatic kidney cancer)。 根據美國史丹佛大學醫療保健(Stanford Health Care)的資料,癌症的分類依照其最初發源之位置、組織或液體,可擬定為以下5種分類。當然,癌症也可依身體部位做區分,像是鼻咽、食道、皮膚、肺、胃、胰臟、膽囊、膀胱、乳房、卵巢、子宮內膜、子宮頸,以及攝護腺等。(你也想知道:認識癌症) 上皮癌(Carcinoma):指發源於皮膚、器官、腺體,或其他身體構造上皮組織的癌細胞,有8~9成的癌症都是上皮癌。例如基底細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默克細胞癌(Merkel Cell Carcinoma)等。 肉瘤(Sarcoma):指發源於脂肪、肌肉、肌腱、骨頭,以及軟骨等結締組織的癌細胞。例如軟組織肉瘤(Soft tissue sarcoma)、骨肉瘤(Osteosarcoma)、軟骨肉瘤(Chondrosarcoma)、伊文氏肉瘤(Ewing’s sarcoma)等,其中以好發於青少年的骨肉瘤最為常見。(推薦閱讀:骨頭痛奈啊ㄋㄟ?小心可能長腫瘤!骨癌、骨腫瘤症狀與原因) 淋巴瘤(Lymphoma):指發源於淋巴結與淋巴腺的癌細胞,可分為何杰金氏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兩種。 血癌(Leukemia):俗稱白血病,發源於製造血球細胞組織的細胞組織,多數指骨髓癌細胞。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等。 骨髓瘤(Myeloma):指發源於骨髓的癌化漿細胞,若於一處骨頭形成一個腫瘤,稱為漿細胞瘤,若是多處骨頭有多個腫瘤,則為多發性骨髓瘤。 (癌症種類繁多,診斷起來並不容易,欲了解更多,請看:癌症診斷的目的與方法) 癌症分期有助醫師擬定治療方向 當醫師已經確診病人的癌症時,需要深入了解癌症的侵襲程度以及腫瘤大小,以便給予最適合病患的療程。若為早期的癌症,利用手術切除腫瘤即可;已經邁入晚期的癌症,則需要使用化療藥物來控制病情。因此,醫師在選擇療程時,會參考癌症的分期資訊,給予不同的治療方向。 原則上,此分期有以下3個目的: 了解患者的癌症狀況。 規劃最合適患者的癌症治療方法或臨床試驗。 專業醫療團隊和診所醫院有共通的學術語言,使癌症病例的討論更加順利。   根據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的資料,癌症分期通常會在治療前進行,但於依醫療設定及患者需要,也可能還會有「再分期」的必要性,以下為四個癌症分期醫療設定: 臨床分期:作為評估合適治療的診斷步驟,可依身體檢查、血液檢測、成像檢測、內視鏡檢驗,以及切片檢查的結果進行。 病理分期:以手術為第一個治療作前提,類似於臨床分期,根據手術前與手術中的檢測結果作出評估,以獲得更精確的資訊。 治療後分期:需要優先實行的治療,例如前導性輔助性化療(又稱術前輔助性化療)。為了幫助評估癌症對其治療的反應,癌症分期可能會於該治療結束後才進行。 復發分期:若癌症復發或再擴散,可進行癌症再分期。 雖然癌症分期有很多種,但一般都會以下列項目進行評估: 腫瘤的位置 腫瘤(癌細胞)的類型 腫瘤的大小 癌細胞有無轉移至鄰近淋巴結 癌細胞有無轉移至其他身體部位 腫瘤等級(指腫瘤的細胞異常、成長及擴散程度)(推薦閱讀:什麼是腫瘤?良性與惡性腫瘤成因及自我檢查)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指出,TNM分期系統最為廣泛使用,大多數的醫療中心和醫院病理報告都會以它做描述,但血液、腦及脊髓等的腫瘤可能會用不一樣的癌症分期系統。(了解癌症分期後,下一步就是篩檢了,請看:癌症篩檢) 癌症分期系統怎麼看? 癌症分期系統有好幾種,其中最廣泛使用的是TNM分期系統,多數醫療中心和醫院病理報告皆以其作為依據,美國癌症協會針對TNM系統的完整解釋如下: TNM 分期 原發部位腫瘤(Tumor,T) 為評估原發腫瘤的位置、大小,以及擴散至鄰近正常細胞的程度,可細分為: TX:原發腫瘤無法被評估,或無關於該腫瘤的資訊。 T0:原發腫瘤無法被偵測,或無關於該腫瘤的證據。 Tis:癌細胞長在原發部位表層,並未深入內層,此階段也叫做原位癌(in situ cancer)。 T1,T2,T3,T4:指腫瘤的大小及擴散至鄰近細胞的程度。T後面的數字愈大,表示腫瘤愈大,或腫瘤的擴散程度愈大。 淋巴結(Node,N) 為評估癌細胞有無擴散至鄰近淋巴結,以及擴散程度,其可細分為: NX:鄰近腫瘤的淋巴結癌細胞無法被評估,或無關於該淋巴結的資訊。 […]


癌症

癌症治療方式簡介:手術、化療、放療、標靶、免疫療法等

癌症治療根據癌症類型、分期及存活率不同,還有腫瘤的位置、大小及數目,每位患者需要的治療方式都會有所不同。在治療過程中,會感覺壓力或驚慌都是正常的,建議可以陪同你信任的家人或朋友找專業醫師諮詢。 本文將簡介癌症的七種治療類型,包括:手術、化療、放療、標靶治療、免疫療法、荷爾蒙療法、骨髓移植。 由於癌症治療過程會是長期的,請務必遵循醫師的指示完成療程,避免任意中斷療程,以免延誤治療。 癌症治療類型 有的癌症患者只需一種治療方式,但對大多數的癌症患者來說,結合不同的治療方法是相當常見的,像是手術搭配化療、手術搭配放射線治療等等。另外,癌症治療也可分為局部性治療和全身性治療,前者只針對腫瘤區塊或特定身體部位,後者則可能對全身都造成影響。 1. 手術 其目的為移除所有發現的癌細胞。大部分的癌症患者都需要進行手術,此治療方式對處理單一部位的腫瘤特別有效。有些癌症患者只需接受手術做治療即可,但一般來說,手術通常會搭配其他治療進行。 依照癌症的種類和分期,施行手術有以下六種功能: 完整移除整個腫瘤。 移除部分腫瘤。 緩解晚期癌症的疼痛症狀。 輔助其他治療。 修復性手術:或稱重建手術,改善之前手術對樣貌、器官及身體部位造成的功能受損。 預防性手術:移除可能癌化的細胞組織或器官。 (延伸閱讀:什麼是腫瘤?良性與惡性腫瘤成因及自我檢查) 2. 化學治療 此治療使用的藥物會散布全身,殺死轉移至其他身體部位的癌細胞,抑制癌細胞擴張,屬於全身性治療。雖然化療能用作治療多種癌症,但這不意味著所有的藥物都有一樣的抗癌效果。與手術類似,在多數情況下,化療會搭配其他治療進行。(延伸閱讀:化療一定會掉髮?斷食能餓死癌細胞?破解6大癌症治療的常見迷思) 化療的目的為停止或緩化癌細胞的成長,其功能如下: 治療癌症:使癌細胞被消滅,不會再復發。 控制癌症:使腫瘤縮小,並停止成長和擴散,但癌症仍有復發的可能。 緩和化療:使腫瘤縮小,目的只為舒緩患者的疼痛,而非治癒。 若搭配其他治療進行,化療可達到以下三個目的: 術前輔助性化療:施行於手術或放射線治療前,以縮小腫瘤。 術後輔助性化療:施行於手術或放射線治療後,以殺死剩餘的癌細胞。 殺死復發的癌細胞,以及轉移至其他身體部位的癌細胞。 3. 放射線治療 簡稱放療,是藉由高劑量的高能量粒子如 X 光、γ 射線、質子及電子束,破壞癌細胞的 DNA,讓癌細胞無法成長和分裂而死亡。不過此治療沒辦法馬上殺死全部癌細胞。在治療結束後,至少需要幾天到幾週的時間,癌細胞才會陸續死去。 多數情況下,放射線治療是局部性的治療,意指它只針對特定的身體部位做治療,並將對鄰近健康細胞的破壞降至最小。若搭配其他治療進行,亦能提高其治療效果,以下列出放射線治療的四個功能: 術前輔助性放療:縮小腫瘤,藉此治療早期癌症。 術後輔助性放療:降低癌細胞復發的可能性。 治療癌症復發。 緩和性放射線治療:治療晚期癌症症狀,以及縮小腫瘤。(緩和療護與安寧照護大不同,剖析真相請看:不是放棄治療!剖析緩和與安寧照護的真相) 4. 標靶治療 不同於化療,標靶治療使用特定藥物只「鎖定」目標癌細胞的基因變異,以達到抑制癌細胞活動,或使其自我破壞的效果。基於其精準鎖定癌細胞的蛋白質和 DNA,過程中並不會干擾其他正常的細胞。 而即使是同一種癌症,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癌細胞基因變異,所以醫師一般都會先讓患者做切片檢查,以找出對應的藥物治療方法。標靶治療主要的功能如下: 干擾並抑制癌細胞的分裂與成長。 作為血管生成抑制劑,使腫瘤無法獲得養分而縮小。 幫助免疫系統殺死癌細胞。 阻隔癌細胞所需的激素,以此抑制其成長。 藉單株抗體藥物殺死癌細胞,其成分包括毒素、輻射及化療藥物等。 改變癌細胞的蛋白質,使其自然死亡。(同場加映:精準打擊癌細胞!標靶治療的作用方式) 5. 免疫療法 顧名思義,免疫療法即是指用人的免疫系統治療疾病,包括癌症。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的資料,此療法已證實可治療多種癌症,但其臨床應用仍不比手術、化療和放射線治療來得普及。 免疫療法屬生物療法的一種,其以生物體生成的物質來偵測和破壞癌細胞,並抑制癌細胞的成長。免疫療法的種類很多,像是提取某些腫瘤內可能出現免疫細胞,也就是腫瘤浸潤型淋巴細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作為免疫治療使用。(延伸閱讀:癌症免疫治療:免疫療法的優點、種類、副作用) 免疫療法主要可透過以下兩種方式達成。 刺激免疫系統以增強防禦能力,幫助其偵測和攻擊癌細胞。 人工製造出類似免疫系統的物質,藉此幫助恢復和提升身體免疫系統,並偵測與攻擊癌細胞。 6. 荷爾蒙治療 又稱激素療法。有的惡性腫瘤特別依賴荷爾蒙作為生長養分,這時使用荷爾蒙治療就是不錯的治療方法。藉由干擾或阻隔癌症患者的身體激素,亦可幫助減緩和抑制癌細胞的成長。其也可作內分泌治療(Endocrine therapy),主要功能為以下四個。 使身體停止分泌該荷爾蒙 阻隔該荷爾蒙與癌細胞連結 破壞該荷爾蒙的原有形態 減輕特定癌症的症狀 此外,若搭配其他的治療,荷爾蒙治療還能達到以下三個治療目的: 術前輔助性治療:施行於手術或放射線治療前,使腫瘤縮小。 術後輔助性治療:施行於手術或放射線治療後,以降低癌細胞復發的機會。 殺死復發及轉移的癌細胞 (延伸閱讀:乳癌治療:認識與了解乳癌荷爾蒙療法) 7. 骨髓移植 我們常聽人家說捐骨髓,其實就是指骨髓移植,或稱幹細胞移植。骨髓移植通常用在白血病(Leukemia)、淋巴瘤(Lymphoma)、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神經母細胞瘤(Neuroblastoma)等癌症患者身上。當骨髓中出現了癌細胞,可先將所有的癌細胞都殺死,再透過移植健康的幹細胞,恢復正常的幹細胞和血球。(延伸閱讀:什麼是癌症幹細胞治療?幹細胞移植種類、過程、副作用) 【點我前往癌症專區】


癌症

原位癌是什麼?剖析癌症進化史

當被醫師宣告罹患癌症,甚至得知為癌症末期時,想必心情一定難過又絕望,因此,若能在癌症早期就跟進治療,或許就不至於陷入絕症之苦。當然,不管是什麼癌症,都不是突然產生的,而是靜悄悄地在患者身上生長,隨著時間慢慢突顯症狀。而最初的階段即為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本文將進一步介紹。 (欲了解四大癌症的最佳篩檢時間,請看:癌症篩檢) 原位癌的定義 根據美國癌症研究院(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的資料,原位癌的定義是意指一群異常的細胞成形,但尚未擴散或轉移,仍停留在原發身體部位的上皮組織。此階段也叫作零期癌(Stage 0 cancer),但這些異常的細胞隨後可能會開始癌化,進而擴散到附近的細胞組織,成為活躍的癌細胞。 原位癌是治癒率最高的癌症,由於癌細胞只於原本細胞中發生病變,所以有高達九成的治癒機率!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期刊(American Cancer Society,簡稱 ACS)的期刊資料,2008~2014 年在美國罹患膀胱原位癌的存活率高達 95%。如果及早發現和處理,就能大大提高痊癒機會! 原位癌的種類 一般來說,原位癌可分為鱗狀細胞原位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 situ)和腺原位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兩種。但有個特例,就是泌尿道上皮癌,泌尿道上皮細胞又稱移行細胞(Transitional Cell),這類細胞能隨其成長改變形狀或延展,不會造成細胞的崩解,因此,泌尿道上皮癌也被稱作移行細胞癌(Transitional cell cancer)。 鱗狀細胞原位癌:癌細胞於鱗狀細胞開始增長,細胞呈扁平形狀,看起來像魚鱗,因此也叫做表皮樣癌或上皮細胞癌。含鱗狀細胞的部位如皮膚、中空器官的內壁及呼吸道及腸胃道的內壁。常見如頭頸部癌、子宮頸癌、肛門癌和陰道癌。 腺原位癌:癌細胞於腺細胞(分泌細胞)開始增長,腺細胞位於某些內臟組織中,可製造和釋放如黏液、消化液或其他液體的物質。常見如乳癌、肺癌、結腸癌、胰臟癌,以及攝護腺癌。 (女性從年輕開始就要留意乳癌,了解更多:年輕女生不能忽視!乳癌必知的5件事) 原位癌變成侵襲癌 當癌細胞突破上皮組織的下層基底膜,即會成為侵襲癌(Invasive carcinoma),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癌症了。如名稱所示,侵襲癌意指具有侵襲性的癌細胞,它會持續向外擴散與堆積,並直接擴展和滲透至鄰近的正常細胞,此過程叫做「浸潤」或「侵入」。 醫師和病理學家在判斷腫瘤為良性或惡性時,細胞的「浸潤性」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根據加拿大病理學教育網站我的病理學報告(MyPathologyReport)的資料,良性腫瘤可能會變大,但它通常不會浸潤鄰近的正常細胞;相反的,大多數惡性腫瘤會脫離原本的地方,浸潤周圍的非癌性組織,癌細胞一旦滲入周圍組織,它們就有能力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癌細胞向身體另一部分的移動稱為轉移(Metastasis),尚未滲透到周圍正常組織中的癌細胞稱為原位(In situ)。 (曬太陽不防曬?認識皮膚癌的威脅:日曬機恐致癌!太陽紫外線對人體的傷害) 侵襲癌進階變轉移癌 而在浸潤鄰近細胞後,癌細胞也可能會觸發繼發性腫瘤,或導致癌細胞轉移,其透過侵入淋巴和血管系統,攻擊其他身體部位的細胞組織。很多人可能以為轉移癌是無法預測的,但根據澳洲政府國家癌症護理教育項目(National Cancer Nursing Education Project)的資料,轉移癌是一個有秩序、可預知的過程,也叫做轉移級聯(Metastatic cascade)。 另外,腫瘤的成長、侵襲性及轉移需仰賴血管生成,因為癌細胞和其他正常細胞一樣,需要血液的供給,才能確保腫瘤的內皮細胞持續滋生新的血管。因此,控制血管生成的刺激物和抑制劑就是關鍵了,如促進血管生成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以及控制細胞訊息傳遞的酪氨酸激酶(Tyrosine kinase)等物質。阻斷癌細胞的養分供應鏈,往往是預防癌症的最好方法之一。 【點我前往癌症專區】


癌症

5大常見癌症診斷方式!一次看懂癌症診斷有哪些

為喚起世界對癌症的預防與重視,國際抗癌聯盟(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 UICC)已自2019年起,將2月4日訂為世界癌症日,呼籲各國以行動來減少癌症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的重大影響,提高每個人對癌症防治措施的重視。 由《Hello醫師》針對國人癌症認知所發起的一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僅有約近3成民眾認為自己為癌症的高風險族群,更僅有2成民眾曾接受癌症相關項目檢測;然而,癌症在台灣正以每4分20秒就有一人罹癌的速度急速增加。當癌症症狀發生,或經篩檢結果判斷可能罹患癌症時,專業醫師團隊會進一步安排更仔細的檢測以釐清病情,並按照不同癌症症狀給予不同診斷與治療。 也因此並無所謂的單一「癌症診斷」方式,皆為獨立的診斷評估流程;而癌症需要多方、多次之診斷,好排除其他疾病因子外,治療期間也需定期進行重複檢測,以確認治療效果與癌細胞反應。《Hello醫師》將剖析5大類常見的癌症診斷方法,和大家一起積極防癌,守護健康。 癌症診斷目的 一個完整的癌症診斷,通常會伴隨著詳細的疾病史和身體檢測,其目的為以下4項: 確認或排除疾病因子 監督疾病的過程 規劃和評估治療成效 分階段診斷,以確認癌細胞的狀況及是否有轉移  5 種癌症診斷方法 針對不同的疾病症狀,醫師會給予不同的診斷方法,以下將一一解釋。 實驗室檢測 應用臨床化學的原理,去測量人體化學成分的水平,過高或過低的水平都可能是癌症的警訊,而最常使用的化學樣本為血液和尿液,可檢測的成分包括像糖分、脂肪、蛋白質、電解質及其他代謝物等。此外,它也可用作評估器官的功能運作,有否受癌症影響。 雖然如此,實驗室檢測結果出現異常並不代表確診癌症,它還需要更多的診斷做驗證,以下為五種常見的檢測,若有任何疑問請請教醫師。 血蛋白檢測 全血細胞計數(Complete Blood Count) 腫瘤標記檢測 循環性腫瘤細胞檢測 尿液分析 診斷成像 因著診斷放射學的先進醫療器材與科技,診斷成像能以攝像形式呈現人體內部的構造和器官狀況,藉此偵測體內有無腫瘤,或其他異常細胞活動。另外,此檢測也可於生檢和手術中進行。以下列出診斷癌症的三種診斷成像,各別進行的流程皆不同。(想知道自己有無惡性腫瘤?請見:什麼是腫瘤?良性與惡性腫瘤成因及自我檢查) 1. 傳輸成像 這類檢測運用高能量的光子穿透人的身體,而穿透的緻密度不同,其檢測的顏色也不同,拿 X 光為例,低密度的血液、體液及脂肪呈深色;中密度的肌肉、韌帶、肌腱等結締組織呈灰色;高密度的骨頭則呈白色。 常見的傳輸成像的癌症診斷方法有以下三種: X 光 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簡稱 CT) 乳房攝影 2. 反射成像 我們常聽到的超音波檢測,它就是反射成像診斷,其透過發送高頻率的聲波進入人的身體,而聲波會因體內細胞組織構造和緻密度的不同,反射的速度也有所不同。接著,反射後的聲波會以訊號形式直接送入電腦做分析,並呈現身體構造和器官的視覺圖像。 3. 核子醫學的放射成像 運用核子醫學將放射性同位素注射入身體,這些細微核能會被醫療儀器掃描與分析,產生身體構造和器官的檢測圖。 以下列出應用核子醫學的放射成像診斷方法: 正子斷層造影(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甲狀腺掃描 多頻道心室功能攝影(Multiple Gated ventriculography) (了解肺癌的診斷方法:肺癌很致命!X光等5種方法幫助診斷) 內視鏡檢驗 顧名思義,內視鏡檢驗就是用內視鏡進行診斷,它可用作觀察體內器官的狀況、抽取體內細胞組織做生檢,以及取得有顏色的體內攝像圖。包含以下七種診斷癌症的內視鏡檢驗: 支氣管鏡術 喉鏡檢法 大腸鏡檢查 乙狀結腸鏡檢查 膀胱鏡檢查 內視鏡逆行性胰膽管攝影 上消化道內視鏡 (懷疑有大腸癌?如何篩檢和診斷:大腸癌的檢查:篩檢與診斷方式) 基因檢測 尤其對遺傳性癌症的高風險族群來說,基因檢測是很好的癌症診斷工具,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建議,患者可以先從了解家族癌症疾病史開始,特別是一級和二級親屬,一級親屬是指兄弟姊妹、父母或孩子;二級親屬則是祖父母、叔叔、阿姨等親戚。 然後,下一步才是跟專業醫師討論,根據患者的家族疾病史,醫師可能會轉介給基因諮詢師,以進行抽血做基因檢測。不過,因為此檢測會需要其他家屬也接受抽血,所以患者需先跟家人商量好,若做了檢測反而影響正在進行的治療,那又何必費心呢? 但民眾大可不必太擔心,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婦科腫瘤與生殖醫學系主任卡倫.路(Karen H. Lu)表示,遺傳性癌症的比例只有約 5~10%,大部分的遺傳性癌症患者都會在年紀小的時候就罹患。事實上,許多的癌症都跟不好的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包括抽菸、不運動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乳癌檢測基本觀念請看:乳癌基因檢測) 腫瘤生檢 多數的癌症病例中,腫瘤生檢都是必要的,醫師會抽取體內部分的細胞組織,再由病理學家做顯微鏡分析,以確認體內腫瘤是否為惡性,若不是,則要找出發炎和感染的原因。 有的生檢可於診所做,有的卻得在醫院做,這需要依生檢方法而定,一般可分為以下3種。另外,有的生檢會需要施打麻醉或鎮靜劑,幫助患者局部身體不會感覺疼痛,在檢查過程中放鬆。 用針:以針擷取細胞組織或體液,適合的部位包括肝、骨髓、脊椎、乳房、攝護腺。 內視鏡:透過內視鏡導入嘴巴或肛門,當發現體內有異常的細胞組織,即可馬上將其移除。 […]


癌症

不只菸酒、日常4大常見「一級致癌物」吃出病!加工肉品、變質堅果有夠毒

一級致癌物(Group 1 carcinogen)聽來驚悚,但實際上你對它了解有多少?除了菸、酒及加工肉品,你知道其實每天生活中的日常都在接觸這些令人害怕的一級致癌物嗎?《Hello醫師》將告訴你這些常被忽略、4種最常見的一級致癌物。 什麼是一級致癌物 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所(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以下簡稱 IARC)的資料,一級致癌物指其媒介或混合物對人類有致癌性,詳細成分列表可至 IARC 網站查詢。截至目前為止,一級致癌物名單上共有 120 種物質。 4種常見一級致癌物 黃麴毒素(Aflatoxin) 常見來源:發霉的花生玉米等豆榖類、苦澀的堅果、變質的米飯、長久未更換的筷子等。 黃麴毒素可以說是目前所知最強的生物致癌劑,僅 1 毫克黃麴黴素就具致癌效果。黃麴毒素來自變質穀類、豆類等食物中所產生的黃麴菌。所以,如果豆穀、堅果類發霉了,安全起見還是把整包給丟掉,因為黃麴菌的黴菌孢子可能早已汙染整包食物了。發苦的堅果也最好別碰,這苦味就是來自發霉所產生的黃麴毒素。雖然相較於牲畜,人類擁有較高的黃麴毒素耐受性,但若長期攝取低劑量的黃麴毒素,仍是會引發肝癌(Liver cancer)的風險。(推薦閱讀:注意!這14類必知的肝癌風險您中了嗎) 味噌、豆豉、豆腐乳、豆瓣醬、臭豆腐等等豆類發酵製品,也會遭黃麴毒素汙染。而人若吃了這些被汙染的農作物或肉品,同樣等同暴露於黃麴毒素的危害中。 黃麴毒素有極高的熱安定性,且不易被一般加工方法移除,建議民眾在選購此類食品前,務必先確認其外觀正常、包裝完整才購買,儲藏食品時,要保持在乾燥陰涼通風處,若已過保存期限就要丟棄,食物發霉也應當如此。(你也想知道:抽菸比加工肉危險?致癌物分級全解析) 亞硝胺(Nitrosamine) 常見來源:加工肉製品、隔夜菜、煙燻食品、火鍋等過熱食品。 您可能知道硝酸鹽(Nitrate)和亞硝酸鹽(Nitrite),但亞硝胺呢?簡單的說,硝酸鹽經由細菌作用會轉化成亞硝酸鹽,而當亞硝酸鹽和某種游離胺物質產生化學反應,即會形成亞硝胺。雖然亞硝胺屬一級致癌物,但民眾也不用因過度害怕。其實,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無所不在,空氣和食物都有它們的蹤影,根據中華民國農委會的聲明,兩者不但可幫助食品保色、增加風味,還能抑制肉毒桿菌汙染,尤其對食品加工業者來說是個大好消息。 真正的「壞角色」不是硝酸鹽和亞硝酸鹽,而是亞硝胺,且由於只有受細菌污染和發酵產品才會有較多的游離胺,所以台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的資料,一般蛋白質食物形成亞硝胺的比例屬非常低。 另外,雖然高溫烹煮會加速亞硝胺的生成,但研究結果也並非都一致。所以,若想降低亞硝酸鹽的潛在風險,請少吃隔夜菜、煙燻及過熱食品,烹調方式則可改用水煮、蒸或微波,同時多攝取含維生素 C 和維生素 E 的食物,因為抗氧化能阻斷亞硝酸鹽轉轉成亞硝胺的反應。 (更多藏在生活中的致癌物:抽菸比加工肉危險?致癌物分級全解析) 苯駢芘(Benzo[a]pyrene) 常見來源:抽菸、車尾廢棄、高溫油炸食品、油煙、烤肉等。 喜歡吃燒烤或炒、煎、炸物的人要注意了,這些食物可能含有苯駢芘,尤其是烤焦的部分。一種被 IARC 列為一級致癌物的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以下簡稱 PAHs),存在於燒烤或烹調溫度過高的食物中,另外高油脂、高蛋白的食物在高溫也會產出很多的 PAHs。 不過,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表示,人受空氣暴露的 PAHs 風險仍是大於食物之暴露,尤其像抽菸和職業性暴露的空氣汙染物。對此,英格蘭公共衛生署(Public Health England)指出,肺部、皮膚腫瘤和 PAHs 確實存在某種關係,但目前並沒有研究證實苯駢芘或其他 PAHs 會直接導致人類癌症。 雖然如此,建議民眾還是要避免暴露在苯駢芘和 PAHs ,像是戒菸、遠離汽車廢氣。烹調食物時,多蒸煮、少煎炸,並選冷榨、高品質的食用油,推薦橄欖油為首選。鍋子用完,也請記得除鍋垢,避免 PAHs 殘留。(同場加映:什麼是腫瘤?良性與惡性腫瘤成因及自我檢查) 甲醛(Formaldehyde)和乙醛(Acetaldehyde) 常見來源:家具、建材、油漆,新買的衣物、化妝品、個人用品、乾貨和酒類等。 根據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的資料,甲醛存在於我們每日生活中,包括空氣、高溫烹調的食物、乳液、洗髮精、防曬霜、化妝品、清潔劑、菸草、汽車廢氣、木製工程等等。此外,它是也是人體正常代謝的微量化學物質。 對一般民眾而言,並不需要擔心甲醛超標的健康問題,以個人清潔和護膚用品為例,雖然在短時間內會提高甲醛的劑量,但仍遠遠不足達到其危險水平。至於曝露在甲醛環境工作的人,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制定的時量平均容許濃度為每天(八小時) 1 ppm(百萬分率),或作 1.2 mg/m3(毫克立方米) 。 但甲醛仍屬一級致癌物,中華民國環境保護署毒管處也將它列為毒性化學物質,其毒性不容小覷,長期的曝露恐致鼻癌(Nasal carcinoma)和鼻竇癌(Cancer of the nasal sinuses)。 另外,酒精中的乙醛同樣是一級致癌物,而由於中華民國國民的乙醛去氫酶(Aldehyde Dehydrogenase […]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