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癌症 ,又稱惡性腫瘤,癌症的發生是因為致癌基因被活化,導致細胞不受控制地增生,進而形成 腫瘤 ,如果持續惡化、形成惡性腫瘤,就是所謂的癌症。 世界衛生組織 指出,癌症是全球第二大死因,在 2018 年奪去近千萬條人命,每六人就有一人是因癌症死亡;在台灣,癌症更連續 38 年蟬聯十大死因之首,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2017 年每 4 分 42 秒就有一人罹癌,癌症時鐘比十年前快了足足一分鐘以上。

基礎知識

癌症

成人紙尿褲怎麼選?挑選3大重點、種類、使用建議一次懂

對長期臥床或尿失禁者來說,成人紙尿褲不僅有助改善日常生活品質,也能減輕照護者的負擔。究竟成人紙尿褲怎麼挑?又分成哪些種類?《Hello醫師》為您解析成人紙尿褲的挑選重點、使用建議與注意事項,並介紹可搭配的輔助用品,幫助提升生活品質,減輕照護壓力。 文章目錄 成人紙尿褲怎麼選?依「失禁程度」與「行動能力」挑選 成人紙尿褲有哪些種類?適用對象、用途、吸收量一次看! 成人紙尿褲3大挑選重點!提升舒適性與照護品質 成人紙尿褲使用建議:照護流程與搭配用品一次看 成人紙尿褲使用注意事項有哪些?照護者不可忽略的5個細節 成人紙尿褲怎麼選?依「失禁程度」與「行動能力」挑選 對於中、重度尿失禁者來說,選擇合適的成人紙尿褲,不僅能減少漏尿帶來的尷尬與不適,也能有效提升生活品質;對照護者而言,也能簡化更換流程,降低長期照護壓力。 成人紙尿褲的選擇方式,可依照「失禁程度」與「行動能力」2大面向進行: 依失禁程度選擇成人紙尿褲 根據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說明,臨床上會透過吸尿後的棉墊重量評估失禁的嚴重程度;建議可依照以下實際情形,初步判斷尿失禁程度: 輕度尿失禁:於咳嗽、提重物時偶爾漏尿。 中度尿失禁:常在大笑、爬樓梯等不須費力的日常活動時漏尿,且不定期發生。 重度尿失禁:即使僅走路、改變姿勢甚至休息時都會漏尿,頻率高且漏尿量多。 除了透過尿失禁的尿量與頻率進行評估之外,臨床上通常也會依據誘發動作,以及尿失禁對生活品質的影響程度,綜合評估嚴重程度。 依行動能力選擇成人紙尿褲 成人紙尿褲的選擇也應考量使用者的行動能力,可依下列狀況進行分級: 可自行走動 可自行搭配輔具走動 需照護者協助走動、站立 長期臥床 此外,建議也一併考量穿脫便利性與個人穿著習慣,挑選最符合實際需求的成人紙尿褲款式,有助於提升穿戴舒適度與照護效率。 成人紙尿褲有哪些種類?適用對象、用途、吸收量一次看! 成人紙尿褲種類繁多,選擇時應考量使用者的行動能力與失禁程度。據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統計,居住家中長者約5~15%有尿失禁的問題,住院臥床長者約佔40%,在療養機構更有近半數長者出現尿失禁情形。 其中,9成以上的尿失禁長者在日常生活須仰賴他人協助,因此選擇成人紙尿褲時,更應配合實際照護需求,依照失禁者情況選擇吸收量足夠、穿戴便利的款式,有助提升舒適並減輕照護負擔。 成人紙尿褲可分為以下4種類型: 漏尿墊 外型與護墊相似,需與一般內褲一同使用。 吸收量:65~300cc 適合對象:可自行活動的輕度尿失禁者。 產品特點:以黏貼方式替換,部分品牌會區分男用、女用及共用款式。 褲型(穿脫型)紙尿褲 如同內褲般方便穿脫,尿失禁者也能自行更換。 吸收量:約3~6次 適合對象:可自行活動、搭配輔具走動,或是有照護者協助行動的中度尿失禁者。 產品特點:部分品牌會區分為男用、女用及共用款式,並依照私密處構造有不同設計細節。 黏貼型(全防護型)紙尿褲 以彈力腰圍搭配黏貼固定設計,方便照護者協助更換。 吸收量:約6~8次 適合對象:行動不便、長期臥床者或無法自行如廁的中、重度尿失禁者。 產品特點:依吸收量分為日用型、加強型與夜安型。 紙尿墊+網褲型 網褲具有良好的包覆性,如內褲般完整貼合、輕薄透氣,依照情境需求搭配不同吸收量的紙尿墊。 吸收量:約3~8次 適合對象:行動不便或長期臥床,仍習慣穿內褲的重度尿失禁者。 產品特點:網褲可重複洗滌使用,依照使用需求選擇舒適型、長效型或夜安型紙尿墊。 此外,市售部分品牌亦提供適合重度尿失禁者輔助使用的看護墊,通常採用拋棄式設計,有助維持清潔與衛生;搭配成人紙尿褲使用時,能進一步加強吸收防護,同時提升照護效率與整體舒適度。 成人紙尿褲3大挑選重點!提升舒適性與照護品質 長時間穿戴成人紙尿褲,若材質或設計不良,可能導致皮膚悶熱、摩擦、濕潤,進而提高壓瘡(俗稱褥瘡)發生的風險。尤其是長期臥床或行動不便者,因皮膚長時間接觸尿液與分泌物,出現壓瘡的風險更高。 因此,挑選成人紙尿褲時,不僅要考量吸收力,也應從親膚性材質、瞬吸不回滲與透氣性等三大面向評估,以減輕皮膚刺激,降低照護者的負擔。 成人紙尿褲挑選重點1.pH5.5親膚材質 中度、重度失禁者須長時間穿著成人紙尿褲,而人體皮膚表層呈弱酸性,尿液則偏鹼性,若長時間接觸大小便,容易引發皮膚刺激與不適。 建議選擇表層材質符合pH5.5設計的成人紙尿褲,幫助穩定皮膚酸鹼值,降低長時間穿戴可能引起的不適。此類產品也較適合敏感膚質或皮膚損傷者使用。 成人紙尿褲挑選重點2.瞬吸不回滲技術 保持肌膚乾爽是預防褥瘡的關鍵之一,具瞬吸設計的成人紙尿褲能迅速吸收尿液,有助減少尿液回滲與悶熱不適。 而且,這類設計除了有助維持肌膚表面乾燥,也能延長更換時間、降低更換頻率,進而簡化照護流程。 成人紙尿褲挑選重點3.透氣、防漏設計 透氣性差的成人紙尿褲容易導致私密處環境溼熱,建議選擇具備透氣結構的設計,讓熱氣與濕氣迅速排出,減少悶熱而產生的不適。 對於長時間臥床或夜間需使用成人紙尿褲的重度尿失禁者而言,具防漏設計的產品可降低翻身時發生外漏的機率,避免弄髒床鋪與衣物,減少照護者清潔與更換周邊用品的負擔,進而提升整體照護效率。 選擇成人紙尿褲品牌時,除了留意上述3項重點外,也可優先考慮具肌膚友善設計,並強調安全性與舒適性的產品。以市售成人紙尿褲品牌安加適為例,其產品採用低敏材質、具中和異味設計,也通過皮膚科臨床測試,有助減少長時間穿戴所造成的肌膚不適。 這類著重皮膚舒適性的設計,對長期使用者格外重要,不僅能減少自身皮膚不適的風險,也有助照護者降低照護過程的複雜度與困難性,進一步提升整體品質與效率。 成人紙尿褲使用建議:照護流程與搭配用品一次看 長期使用成人紙尿褲者,特別需要注意肌膚的清潔與保養,以預防濕悶或摩擦所引起的不適或刺激。根據台灣傷口造口及失禁護理學會建議,預防皮膚不適應選擇溫和中性的清潔產品,並搭配適合脆弱肌膚使用的隔離霜,建立完善的照護程序。 成人紙尿褲的常見搭配照護用品如下: 潔膚泡沬:多採用低敏、pH5.5的溫和配方,綿密泡沫可快速溶解排泄物,減少反覆擦拭對皮膚造成的傷害。對行動不便或臥床者而言,免沖洗設計更利於日常照護。 潔膚濕巾:建議可搭配潔膚泡沫共同使用,部分產品含有洋甘菊萃取,可幫助舒緩乾燥引起的不適。 隔離修護霜:建議選擇具修復功能的低敏隔離霜,配方中可含植物油成分,並採用防水性佳的水包油包水技術,有助在皮膚表面形成保護層,隔離排泄物,並減少摩擦與濕氣帶來的刺激。 更換成人紙尿褲時,建議按照以下步驟清潔並搭配照護用品: 觀察與評估皮膚狀態:每次更換紙尿褲時,可同步檢查臀部與會陰部的皮膚狀況,觀察是否有泛紅、乾裂等情況。長期臥床者因活動力低,皮膚更可能濕悶而產生刺激;若出現紅屁屁等肌膚異狀,應儘速諮詢專業醫療人員。 溫和清潔肌膚:清潔前可先使用潔膚濕巾去除排泄物,再搭配潔膚泡沫塗抹並停留約30秒後,濕巾輕壓肌膚,避免反覆摩擦造成皮膚損傷。 使用隔離修護霜建立保護膜:清潔完成後,並於容易受刺激的局部部位,例如肛門周圍、大腿根部薄擦隔離修護霜;正常或發紅狀態皆可使用,若出現破皮等情形,建議暫停使用,並洽詢專業醫護人員。 視需要補充乳液滋養乾燥區域:若皮膚呈現乾燥、脫屑情形,可塗抹身體修護乳液,加強肌膚屏障。 依循「清潔-局部保護-滋養」的照護流程,並搭配適當用品,有助減少皮膚刺激與不適,提升整體照護品質。以市售品牌安加適為例,除了針對中、重度尿失禁者提供多樣化的產品,也推出搭配使用的照護用品,協助保護肌膚,提升清潔便利性,讓照護流程更完整。 成人紙尿褲使用注意事項有哪些?照護者不可忽略的5個細節 根據美國尿失禁防治協會建議,長期使用成人紙尿褲可能增加紅屁屁情形,因此在照護過程中應特別注意以下事項: 依尿失禁者的生活習慣與穿衣偏好,選擇合適的紙尿褲類型:若長者習慣穿著內褲,可考慮穿脫式褲型,或搭配網褲使用的紙尿墊,以維持熟悉的穿衣感,提升配合意願與使用舒適度。 定期更換頻率:適時更換紙尿褲可有效減少皮膚刺激,視紙尿褲吸收尿液量不同,一般情況建議每4~6小時檢查一次,避免長時間接觸排泄物;若病人長期臥床,建議縮短檢查時間,每2小時檢查一次。 確認合適尺寸及吸收量:尺寸過小易造成摩擦與壓痕,尺寸過大則易漏尿,使用前,應依照使用者體型挑選合身尺寸,並根據失禁程度選擇相對應的吸收量。若夜間有外漏疑慮,可搭配尿片或看護墊,以加強防護。 選擇透氣性佳的材質:透氣性良好的紙尿褲,有助減少濕熱,提升舒適度。建議可留意產品標示是否具透氣背層與防回滲設計。 避免重複疊穿紙尿褲:雙層穿法可能影響透氣性,反而容易悶熱,增加肌膚不適的風險。建議依指示每次只穿一件,以充分發揮紙尿褲本身的吸收力,並維持良好的透氣性。 正確清潔確保皮膚乾爽:每次更換後應以中性、無刺激性的清潔用品進行清潔,並在穿戴前確認肌膚乾爽,避免濕氣悶住皮膚。 部分尿失禁患者可能為了避免失禁尷尬,或希望減少更換紙尿褲的頻率,而刻意限制飲水量或降低活動力;然而,充足水分攝取有助維持代謝、稀釋尿液濃度,並預防泌尿道感染。 對於年長者或長期臥床者而言,身體調節能力較差,更需要穩定補充水分與適度活動。照護者切勿因擔心更換麻煩而限制飲水或行動,反而可能造成更嚴重的健康風險。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探索更多癌症類別

看更多 癌症 相關文章

大腸癌

什麼是大腸癌?認識大腸癌原因、症狀、分期、治療

我們常說的大腸癌或大腸直腸癌其實是一種統稱,一般醫學上稱為結腸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因為其實大腸癌泛指結腸癌(Colon Cancer)與直腸癌(Rectal Cancer)2種,但因為直腸癌與結腸癌有許多共同特徵,所以才習慣統稱為大腸癌。 大腸癌通常都是從原本無害的良性「息肉」(Polyp),或稱腺瘤性息肉(Adenomatous Polyps)癌變而造成的。想要多了解大腸癌的症狀與治療,就讓《Hello醫師》帶你一起了解。 大腸的構造 大腸屬消化系統的最後部分,由盲腸、結腸及直腸組成,在腹腔內彎曲成一個「ㄇ」字型,上接小腸,下接肛門。依起始部位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另外,直腸是位在大腸與肛門之間的一小段腸道,因為其功能、位置以及構造,手術不易徹底清除癌變部位,復發率高,術後照顧也較為複雜。 大腸癌的分期與分類 大腸癌分期 大腸癌的分期依循腫瘤、淋巴結及轉移分期系統(TNM Staging System)的分類,「T」指腫瘤的大小,以及它侵入大腸和直腸的狀況;「N」指癌細胞擴散到淋巴結的程度;「M」為癌細胞轉移的狀況,大腸癌共可分成5個分期: 分期0 分期1 分期2 分期3 分期4 (推薦閱讀:大腸癌:分期與復發) 大腸癌分類 1. 按照其部位分類: 結腸癌 直腸癌 大腸直腸癌 2. 按細胞組織分類: 腺癌(Adenocarcinoma) 大腸直腸淋巴癌(Colorectal Lymphoma) 類癌瘤(Carcinoid tumor) 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大腸癌症狀 大腸癌早期並無可觀察的症狀,但症狀會隨著癌細胞的大小,以及生長的身體部位而有所不同。以下列出需要留意的大腸癌症狀,如有任何疑問請諮詢專業醫師。 腹部疼痛、腫脹或痙攣、排便不順 排便時覺得脹氣,或直腸有奇怪的觸感 直腸或肛門疼痛、其部位有硬塊 腹瀉和便祕輪流發生 糞便呈黑色或深色、帶血紅色、貧血 腸阻塞 體重突然減輕 身體無力、異常疲勞 沒食慾 噁心、嘔吐 黃疸 (推薦閱讀:大腸癌症狀與種類:早期症狀不明顯、注意大腸癌5前兆) 什麼時候該求助醫師? 原則上,只要症狀持續且困擾著你,就該去看醫師了,若家族有大腸癌病史更要注意。大腸癌雖常見於50歲以上的男性族群,但其實它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並不分性別,加上大腸息肉起初可能不易察覺,建議要固定做大腸鏡檢查,在息肉轉為癌細胞前,就先將它移除。(延伸閱讀:50歲以下也要當心?9個常見的大腸癌迷思) 大腸癌原因與風險 大腸癌發生的確切原因仍不明,但一般主要認為是因大腸息肉發生變異,最後癌細胞持續繁殖導致大腸癌。以下是一些大腸癌的危險因子: 50歲以上 家族史 曾罹患大腸癌 糖尿病 接受腹部放射治療的患者 飲食不正常 體重過重 過量飲酒、抽菸 無規律運動習慣 體型肥胖、無運動習慣,且飲食不正常者罹患大腸癌的機率相對高。 大腸癌治療與診斷 由於大腸癌不一定會出現症狀,所以及早做診斷和檢查很重要,而按照其癌細胞病況,醫師會給予不同的檢測方法。以下列出3種診斷類別: 1. 身體機能與全身健康檢測 身體檢查 血液檢查 肝功能試驗(Liver Function Test,簡稱 LFT) 糞便潛血試驗(Immunochemical Fecal Occult […]


卵巢癌

卵巢癌患者這樣吃!6個健康飲食小撇步

若你被確診罹患卵巢癌,飲食及營養攝取必須特別注意,身體可能也需要更大量的能量來維持健康,以下六項撇步是給身為卵巢癌患者的飲食建議,特別是當正在對抗卵巢癌的療程中,記住吃得健康也是一種有效治療。 1. 讓食物變得更美味 癌症化學治療的過程會影響您的味蕾,因此選擇新鮮且挑選適合的食材對就變得很重要。研究顯示,接受化療中的病人可能不想吃肉、不想喝水,若您沒有吃肉的胃口,您可以在飲食中加入高蛋白的食物,例如蛋、低脂牛奶、豆類和魚。如果連喝白開水讓您索然無味,您可以改喝不同風味的礦泉水,或在飲用水中加一片檸檬增加入口性。(同場加映:蜂蜜檸檬水夯什麼?5大好處你不可不知) 2. 不吃純粹的含糖食物 一般建議卵巢癌患者應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由於碳水化合物會轉換為血糖,造成患者血糖升高且感受不適;因此減糖會降低血糖及血壓,而當您血中的血糖愈低,您的身體會感覺較佳。 3. 寫下飲食及症狀日記 您應該為每餐吃的食物及經歷的症狀寫下日記,以便日後追蹤。記錄下哪些是您可以吃的食物,以及哪些會造成噁心、便祕或腹瀉,您的醫師也能依據您的飲食日記提供適當的飲食建議,並在症狀惡化前給予所需的藥物。 4. 時時補充水分 隨時留意自己的水分攝取,因為化療後產生的腹瀉和嘔吐症狀,都會造成身體脫水。常見的脫水症狀包含嘴巴乾黏、眼睛凹陷、尿量少及眼睛因缺乏淚液滋潤而乾澀,因此為了避免脫水,請隨時補充水分。 5. 多吃蔬菜 研究指出在日常飲食中增加蔬菜攝取量可降低卵巢癌惡化的機率,每日食用蔬菜更可以降低 10% 卵巢癌惡化的風險,營養專家建議,卵巢癌患者的餐點需有一半左右的蔬菜,甚至您也可以試試全素。 6. 每餐來一杯新鮮果汁 另一種讓身體攝取更多水分的方式是喝果汁,在飲食中加入果汁可以幫助您保持水分,尤其當您有便祕及腸阻塞的症狀時更有幫助。,如果想增加纖維攝取,建議不要把渣過濾。 另外,接受化療等癌症治療的副作用,常導致食慾不振,建議參考這篇文章:吃得少食慾不振有解~11招補足熱量。不過請記得一樣要遵循醫師指示,避開油脂高等禁忌飲食。


卵巢癌

卵巢癌心理建設~認識化療的副作用

有時卵巢癌患者會需要用化療來對付癌症,但隨之而來的副作用會,不但會造成患者壓力,也會使人喪失自信。產生化療副作用無可避免,但預先做好心建設,或許發生時打擊會比較不大。 化療有什麼副作用? 長期使用化療藥物可能會引起一些副作用,包括噁心、嘔吐、疲倦、暫時或永久停經、掉髮、食慾不振,以及口腔潰瘍、刺痛、感染等。此外,骨髓的造血功能可能也會受化療藥物影響,導致血球細胞減少,讓人更容易累和感冒。 發生這些副作用時怎麼辦? 雖然醫師會在療程期間,儘量幫患者減輕副作用,但患者自己也可以調整生活習慣,或用其他方式克服,讓療程更容易度過。 掉髮:掉髮是化療的常見現象,在療程期間不能怎麼辦,但在治療完成後,頭髮會再長回來,只是新長頭髮的色澤及質地,可能會跟原來的有些不同。(延伸閱讀:化療一定會掉髮?斷食能餓死癌細胞?破解6大癌症治療的常見迷思) 噁心、嘔吐:並非所有接受化療的人都會有噁心嘔吐的症狀,就算有,程度也會因使用的藥物不同而異,症狀可以持續幾小時、幾天或更久。這個副作用可以用抗焦慮藥物、止吐劑,以及冥想等放鬆技巧來改善。此外,保持身體水分充足、吃飯時細嚼慢嚥、避免油膩和高熱量飲食、飯後適度休息,也可以避免噁心、嘔吐發生。 食慾不振:化學治療可能會讓人食慾不佳,但療程過後身體需要補充很多營養,所以如果吃不下,可以嘗試少量多餐,並跟醫師討論攝取充足蛋白質的方法。 疲倦:化療會消耗大量的能量,讓人感到疲倦和不適。建議患者盡量小睡休息,也可以散步或做一些和緩的瑜伽,以維持體能。如果不知道要有什麼運動可以做,可以諮詢醫師。 口唇潰瘍和刺痛:化療藥物可能會破壞患者的口腔、喉嚨及舌頭上的黏膜,導致吞嚥困難、刺激感、口乾舌燥,並影響食慾。患者應多喝水以保持口腔濕潤,並使用軟毛牙刷,以避免口腔受傷。治療期間,也請勿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


卵巢癌

及早發現卵巢癌症狀!存活率可高達95%

卵巢癌(Ovarian cancer)是危險性高的癌症之一,但如果能及早確診治療,就有高達95%的存活率。以下是關於卵巢癌的症狀,以及幫助大家及早發現腫瘤,並防止擴散。 (同場加映:認識癌症) 當心!卵巢癌的症狀不易察覺 卵巢癌的症狀,常被誤以為是一般無傷大雅的健康問題,因此很多人發現時,癌細胞早已邁入末期,並擴散至其他身體組織。如果出現以下症狀,雖然不一定代表有卵巢癌,但就算感覺不嚴重,還是盡快就醫檢查比較保險: 腹部腫脹 食量少卻容易飽 體重莫名增加或減輕 背痛 排泄習慣改變,例如便祕或腹瀉 頻尿 陰道莫名出血 容易疲勞,或有嚴重的疲憊感 腫瘤愈晚發現愈難醫 腫瘤的級別,是依據它的發展速度而定的。初期的腫瘤外觀與正常組織無異,生長速度緩慢;而晚期的腫瘤,則會明顯與正常組織不同,且擴散速度很快。腫瘤一般分成4級,如下: 第0級:腫瘤尚未侵犯到其他組織,看起來也與正常組織細胞無異,擴散機率不大,且容易治療。 第1級:腫瘤外觀仍與正常組織細胞無異,且成長速度還算緩慢。 第2級:腫瘤外觀與正常組織已開始不同,成長速度也變快了。 第3級:腫瘤與正常組織迥異,生長快速,容易診斷,並已演變成擴散型的癌症腫瘤。 及早發現治療生育都有救 卵巢癌只有在早期發現時治療,才有可能痊癒。早期的卵巢癌,可能只需要將病變卵巢細胞切除即可,若保留了子宮及其中一邊的卵巢,未來仍有可能生育。如果已經停經,患者可以選擇將兩側的卵巢及子宮一併切除,術後就不用再接受其他治療。若醫師判斷患者的復發風險高,會建議患者除了手術,也接受化療。若卵巢癌不幸發展至末期,此時的治癒率並不高,因此治療的目標,將是盡可能地控制癌細胞,防止其擴散,僅以延長病患壽命為主。


卵巢癌

卵巢癌吃不下、呼吸急促?教你4招改善卵巢癌不適

卵巢癌患者通常會經歷一連串的身體變化,有些是療程副作用,有些則是癌症本身所引起的症狀。患者可能會出現呼吸、飲食、腸胃等方面的問題,導致生活或工作時經常不適、沒胃口或飲食不正常,或是疲憊不想動。 《Hello醫師》向你分享改善上述問題的4個方法,幫助你度過卵巢癌所帶來的各種不適。 1. 呼吸急促別焦慮,放輕鬆慢呼吸 卵巢癌可能會影響呼吸系統,使人呼吸急促,但不會造成生命危險,因此癌友們不用過度緊張與擔心。建議可透過腹式呼吸、意象訓練(或稱視覺想像,Visualization)和催眠療法(Hypnotherapy)等不同的方法放鬆身體和心情。 若症狀相當嚴重,開始喘不過氣或呼吸困難,請立即就醫,讓醫師檢查病情是否惡化,開立改善呼吸問題的相關藥物。 2. 多喝水、多吃高纖食物改善腸胃不適 治療期間,癌友可能會因為手術、放射治療或化療而出現腸道問題,例如腹瀉、痙攣、便祕或下腹疼痛。建議可嘗試高纖飲食,如將白麵包換成全麥麵包,多吃蔬果。此外,多喝水也能幫助腸道肌肉放鬆、緩解便祕,也能補充因腹瀉而流失的體液。癌友也可嘗試有助於緩解腹痛的薄荷茶。若腸道問題無法改善,請諮詢醫師,討論是否需要開立改善腸胃問題的藥物。 3. 發燒要按時服藥,穿清涼衣物 癌友們有時會出現發燒的症狀,並因此疲倦、燥熱、畏寒、顫抖及臉色發白,請依照醫師指示按時服用退燒藥物,並穿著清涼衣服,避免散熱不易、身體過熱。此外,若想洗澡但體力不支,可藉由擦澡的方式清潔身體。 4. 改善食慾可少量多餐或多動 罹癌和治療期間,癌友可能會因過度疲勞、噁心、嘔吐或口腔潰瘍而食慾不振,建議可少量多餐,或是在飯前做一些輕度活動,以促進食慾。若實在吃不下,則可食用堅果或果乾等健康的營養食品。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卵巢癌

化療噁心吃不下?少量多餐+芳療,4招緩解卵巢癌噁心

與卵巢癌(Ovarian cancer)共處的過程,無論是病灶本身或化療,都可能會讓患者經歷噁心想吐的感受。雖然副作用並不嚴重,但若置之不理,還是會對生活造成困擾。 《Hello醫師》整理4個方法,幫助你改善化療所帶來的噁心。 1. 少量多餐:從3餐變5~6餐 一般人習慣1日3餐,但研究顯示,卵巢癌患者1天分5~6餐進食較適合。如此一來胃就不會有空腹的時候,也能更均衡地攝取營養。 若毫無食慾、吃不下,也請盡量避免錯過任何一餐。癌友們可用吸管喝水幫助消化,多吃冷食、鹹餅乾、吐司、或雞肉等清淡且無刺激性的食物,並少接觸油炸、辛辣及氣味特殊等會導致噁心的食物。 2. 溫牛奶+麵包、蜂蜜 嘔吐後要人喝牛奶,乍聽之下似乎會讓人覺得更噁心,但若將牛奶與其他食物混合,其實就不然了。癌友們可先將牛奶稍微溫熱,再將烤過的麵包壓碎加入。若想增加一點味道,還可以放一些蜂蜜。牛奶直接在用餐前喝或許真的會讓人反胃,但和麵包、蜂蜜一起食用的話,效果便會完全不同。 3. 丁香芳療法:喝茶、咀嚼、聞嗅 丁香芳療法可改善卵巢癌和化療所造成的噁心。進行芳香法的方式很多,最簡單的方式是直接嚼1~2顆丁香,或者將1茶匙的丁香粉和溫開水一起攪拌,加上蓋子在冰箱靜置5分鐘,濾掉殘渣後,作丁香茶飲用,也可再加入1茶匙蜂蜜增添風味。 另一種簡易的方法是在乾淨的手帕上滴幾滴丁香油,然後湊近聞嗅,直到噁心消失。 4. 做瑜伽放鬆和轉移注意力 研究指出,瑜伽能幫助人體釋放腦內啡(Endorphins),達到放鬆肌肉的效果,並舒緩噁心和不適。做瑜伽時搭配的深呼吸技巧,也能為人體帶入更多氧氣,減輕並轉移患者對噁心的不適及注意力。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卵巢癌

卵巢癌請忌口~不吃精緻加工等4物

健康飲食是抗癌的關鍵之一,切忌嘴饞無遮攔,不然吃錯有恐阻礙癌症療程。以下Hello醫師列出4類食物,卵巢癌患者請避免攝取,才好戰勝癌症,早日重拾健康的身體! 1. 酒精會加重肝臟負擔 卵巢癌患者可能會接受化療,過程中會加重肝臟代謝毒素的工作,因此請善待它,不要再喝酒加重肝臟的負擔,以減少伴隨化療帶的副作用。喝酒除了會讓肝臟更難分解化療藥物,還可能加重噁心或腸胃不適的症狀,並與化療藥物產生交互作用。 2. 紅肉及加工肉會削弱免疫 建議卵巢癌患者遠離對破壞癌細胞,和增強免疫系統沒有貢獻的食物,例如肉類,它其實對癌症治療沒有任何貢獻,是不該出現在癌症患者的菜單上的。這是因為人體在消化肉類時,會耗盡胰蛋白酶(Trypsin)及胰凝乳蛋白酶(Chymotrypsin),2種會幫助免疫系統殺死癌細胞的酶,進而降低身體的抗癌能力。反之,身體消化植物蛋白時就不用消耗那麼多酶,患者可以此取代。另外,加工肉類也不該出現在患者的菜單裡,因為它們含有亞硝酸鈉(Sodium Nitrite),對癌症病情和心血管都有害。 3. 經高溫烹調的食物易致癌 食物在高溫烹煮下,會增加致癌的機率,使病情加重。如果真的很喜歡炸物和烤物,請盡量低溫烹煮,並注意不要將油加熱超過發煙點,以避免致癌物形成。 4. 精製糖就是腫瘤最愛的食物 癌症腫瘤,就是靠血液中的糖分生長茁壯的。因此若不希望腫瘤擴散,就不該大量食用高糖甜食。卵巢癌患者應實施低糖飲食,並對精緻糖類,和單一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忌口。


卵巢癌

得卵巢癌照樣動~運動的好處和方法

運動好處多,對癌症病人尤其重要。卵巢癌患者也是,能跟普通人一樣透過運動增強健康。以下幾點,希望能激起卵巢癌患者對運動的興趣,並找到開始運動的方法。 運動對卵巢癌患者的助益 運動有助於減緩疲勞,對在接受化療的人尤是。這是因為化療會使體內的紅血球降低,讓患者在治療期間經常感覺很累。而有氧運動有助於紅血球的增生,可以幫助降低化療藥物對身體的傷害。此外,如過配合重量訓練,也可降低肌肉及骨質流失,能幫助在接受荷爾蒙療法的患者預防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除了對抗伴隨癌症治療的副作用,運動也能改善生活品質、心情,和身體的整體感覺,幫助患找重拾平靜的心。不管決定從事什麼運動,就算每天只做幾分鐘,還是比賴著不動好。 訣竅就是專心聆聽自己的身體 每個人身體狀況不同,適合的運動當然也不一樣。建議多方嘗試,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種類和步調,不用強迫自己做一些現在負荷不了的項目,否則不但得不到運動的好處,反而會本末倒置,讓自己更痛苦。建議運動的時間和強度,以循序進進的方式增加,並且累了就可以休息,不用勉強。患者也不用一直做同樣的運動,而是應依自身狀況調整。例如如果現在接受的治療會讓骨骼變脆弱,那麼目前就先做負重小一點的運動就好。 沒頭緒可諮詢醫師和專業人員 患者的運動菜單,應該依個人病況和運動能力安排。定期的運動計畫可以包含肌力訓練、核心訓練、伸展、有氧運動及無氧運動等等。如果完全不知道怎麼安排,可以詢問專業的醫師和訓練師。而當患者開始運動,雖然可以從中獲益,但也可能和一般人一樣,在過程中受傷,例如痠痛、拉傷和扭傷。卵巢癌患者的心臟病(Heart disease)風險也相對較高,為了確保運動過程的安全,開始運動前可以先進行全面體檢,並與醫師一同規劃運動表,特別是欲從事中、強度劇烈運動時。(延伸閱讀:非老年人專利!「肌少症」上身、心臟病就敲門!強肌護心卡緊動起來)


乳癌

乳癌治療方式選擇:荷爾蒙(激素)受體檢測是關鍵

檢測乳癌(Breast Cancer)的方式有很多種,有時候甚至得透過很多項不同的檢測才能診斷出來,包括乳房 X 光攝影、超音波檢查、乳房活組織切片,和荷爾蒙(又稱激素)檢查。每一項檢測項目都很重要,不過本文將要特別介紹荷爾蒙檢查,讓您更了解荷爾蒙受體檢測的重要性。 什麼是激素受體? 人體內不分男女都有個別的荷爾蒙(激素),其中的雌激素(Estrogen)和黃體素(Progesterone)是對於女性的生理期和性發育也是十分重要的激素。而在乳癌細胞中也能找到雌激素受體(Estrogen receptors,ER)和黃體素受體(Progesterone receptors,PR),這些受體會從血管中的物質接受訊息,進而影響女性許多的荷爾蒙功能,例如乳房的發育。大部分的乳癌細胞跟健康的細胞一樣,都有激素受體,能對荷爾蒙產生反應,因此判斷出乳癌細胞是否有激素受體,對於未來要決定採用哪種療法十分重要。(延伸閱讀:胸部硬塊不一定是乳癌!乳癌的前兆、症狀、診斷) 雌激素和黃體素受體檢測 乳癌診斷的標準程序中,一定會檢測雌激素和黃體素受體。而檢測腫瘤是否有雌激素和黃體素受體最常見的方法就是免疫組織化學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IHC),這是透過乳房組織切片,或移除乳房腫瘤手術中取出的組織樣本,來評估癌細胞內的雌激素和黃體素受體。癌細胞可能完全沒有這兩種受體,或是有其一,或兩種都有。檢測結果會很精確,因為這將會決定病患該接受哪種治療,也能避免不合適療法所導致的副作用。(同場加映:乳癌治療:認識與了解乳癌荷爾蒙療法) 激素受體檢測的結果 激素受體檢測可能有三種結果:雌激素受體(ER)/ 黃體素受體(PR) 1. ER(+):雌激素受體陽性,代表女性的癌細胞受體會對雌激素產生反應。ER(+)乳癌是最常見的乳癌,某些病例在術後便不需要接受化學治療(Chemotherapy)。 ER(+)/PR(+):雌激素受體呈陽性的乳癌病例中,有 65% 也含有黃體素受體,這會使乳癌惡化。 ER(+)/PR(-):在乳癌病例中約占 13%,為雌激素造成癌細胞的增長或擴散,而非黃體素。 2. ER(-)/PR(+):在乳癌病例中約占 2%,黃體素可能會導致癌症的惡化,但還需要更多研究,來了解這種黃體素受體呈陽性的乳癌。(延伸閱讀:得了乳癌怎麼辦?分期檢測法、乳癌治療簡介) 3. ER(-)/PR(-):在乳癌病例中約占 25%,乳癌細胞對於兩種荷爾蒙都沒有受體,又稱作荷爾蒙受體陰性(Hormone-receptor-negative)。專家認為這種病例相較於荷爾蒙受體呈陽性的病例,採用化療對病人更有幫助。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乳癌

乳癌末期遠端轉移:乳癌四期症狀明顯,5年存活率低

乳癌一旦轉移至遠端就進入晚期,也就是第四期乳癌,當乳癌發展到這個階段,代表癌細胞已擴散至身體他處,對重要器官如肺和腦造成影響。第四期乳癌治癒率相對低,五年存活率在台灣也只有 25.7% 左右。 國內每年約有五千名乳癌病人在治療後進入晚期復發與轉移,可能需接受乳癌放射線治療緩解臨床症狀,或接受化療或荷爾蒙療法,另外,醫師或許會建議考慮利用目前新發展的骨髓移植或周邊血液母細胞移植方法。本文為你介紹末期乳癌的常見的症狀,若有符合建議尋求專業協助。 乳癌末期症狀 乳房腫塊摸或看得到 乳癌初期的腫瘤通常都很小、沒有感覺,而且很難被察覺。有些較小的腫瘤,可能要透過乳房X光檢查(Mammograms)等篩檢技術才能發現。而末期乳癌的腫瘤,體積不一定都很大,但通常都看得到或摸得到。腫塊有時不一定會長在乳房,也有可能長在多腋窩附近,或是整個乳房、腋窩都呈腫脹狀。(同場加映:預防乳癌從預約開始!20歲開始預約乳房檢查) 乳房和乳頭周圍皮膚異常 某些乳癌會有皮膚異常的症狀,例如柏哲德氏症(Paget’s disease),即是長在乳頭上的一種乳癌,會讓患部搔癢、刺痛、皮膚變厚或發紅,有些人的乳頭和周圍皮膚甚至會乾燥、脫屑。發炎型乳癌也會造成皮膚異常的現象,這是因為淋巴管被癌細胞堵塞,而使皮膚會發紅、腫脹、凹陷。末期乳癌也一樣,當腫瘤過大或侵入乳房皮膚時,患者也會出現上述的皮膚異常症狀。(延伸閱讀:胸部硬塊不一定是乳癌!乳癌的前兆、症狀、診斷) 乳頭分泌物 無論處於乳癌第幾期,患者的乳頭都有可能產生異常分泌物。無論分泌物的顏色透明與否,甚至是黃色、膿狀或血色,皆屬異常現象。 乳房和腋窩周圍腫脹 在乳癌初期,即使癌症細胞已在腫瘤內部生長,但外觀和感覺可能皆無異樣。不過末期乳癌可不是,此時由於乳房癌化,或淋巴結腫脹導致體液堆積,患者的乳房和腋窩周圍都會看得出腫脹。 乳癌末期其他症狀 當癌細胞從乳房擴散至身體其他器官,通常肺、肝、骨頭是三個最常受影響的部位。除了這些部位開始產生不適,乳癌末期的患者也可能經歷以下症狀: 乳房疼痛 倍感疲倦 產生睡眠問題,如失眠 腸胃不適 喪失食慾 體重減輕 呼吸短促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