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癌症 ,又稱惡性腫瘤,癌症的發生是因為致癌基因被活化,導致細胞不受控制地增生,進而形成 腫瘤 ,如果持續惡化、形成惡性腫瘤,就是所謂的癌症。 世界衛生組織 指出,癌症是全球第二大死因,在 2018 年奪去近千萬條人命,每六人就有一人是因癌症死亡;在台灣,癌症更連續 38 年蟬聯十大死因之首,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2017 年每 4 分 42 秒就有一人罹癌,癌症時鐘比十年前快了足足一分鐘以上。

基礎知識

癌症

T315I「大魔王」現形!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標靶新藥接力延命關鍵

本文由《癌症希望基金會》授權《Hello醫師》轉載   諮詢/林口長庚醫院血液科郭明宗主任 整理/癌症希望基金會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是來勢洶洶的一種血癌,台灣每年約有200至300人被診斷出患有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其中,約30%的病人帶有費城染色體陽性,這群病人在治療期間常常會產生新的基因突變,其中T315I突變被認為是「大魔王」,一旦出現此突變病情會快速惡化,如果沒有有效的治療存活時間可能不到半年,幸好目前已有第三代標靶藥物,療效相當好,存活期可拉長至一年,為病人爭取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機會。 林口長庚醫院血液科主任郭明宗醫師指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是因為淋巴幹細胞異常血球增生,破壞造血功能,導致正常白血球、紅血球及血小板減少的血癌。常見的症狀有貧血、疲憊、臉色蒼白、活動力變差、淋巴結腫大、肝臟或脾臟腫大,以及身上出現血斑、牙齦出血等。 費城染色體陽性約佔三成,標靶配合化療讓治療效果更好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中有多達三成的病人會出現費城染色體陽性。這是第9對與第22對染色體發生轉位,產生BCR-ABL的致癌融合基因,導致細胞分化異常、細胞快速增生,是惡性度最高的一型,治療效果差而且死亡率高。過去無標靶藥物可用時,單靠化療存活率極低,如果沒有積極的化學治療及造血幹細胞移植一年存活率幾乎不到一成。 郭明宗醫師表示,自2000年標靶藥物問世且應用在費城染色體陽性ALL後,這群病人的療效顯著提升,根據林口長庚醫院統計,接受標靶藥物合併造血幹細胞移植可以改善五年存活率從二成拉升至六成以上。「尤其對年輕、可以做幹細胞移植的病人,療效更好。」郭明宗醫師補充。 治療途中出現基因突變 T315I最棘手病情快速惡化 目前的一線治療是化療合併第一代或第二代標靶藥物治療,治療期間要定期監測骨髓中的微量殘留癌細胞數量,若癌細胞數量很低表示療效好,繼續維持治療,或是可以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要是殘留癌細胞居高不下,或是捲土重來,可能是發生基因突變,出現新的「敵人」。 費城染色體陽性常見的基因突變有T315I、E255V、Y253H、F359V等,其中最難纏的大魔王是T315I。郭明宗醫師指出,T315I突變並不罕見,根據文獻報告,發生率可達10%到27%。如果沒有及時介入有效的治療,病人常在幾個月內病情惡化、死亡。 第三代標靶藥物接力,為生命續航爭取更多可能 第一代及第二代標靶藥物對T315I基因突變幾乎束手無策,幸好目前已有第三代標靶藥物,再合併化療後的無惡化存活期,可以從過去不到半年延長至6至12個月以上。這也為病人爭取造血幹細胞移植,或接受更強力治療的機會。 儘管標靶藥物帶來治療曙光,但副作用也不容忽視。根據臨床經驗,標靶藥物可能引起心毒性、肝功能異常、胰臟炎、血球低下、血糖或血壓升高、噁心、肺積水等問題,最嚴重的是血球下降與心血管毒性。治療期間若有症狀應隨時跟醫療團隊反應,將副作用降到最低。目前第三代藥物已取得新診斷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適應症,請與您的醫師討論治療策略。 切勿自行減藥,長期服藥才能有效控制病情 另外,部分病人在治療一段時間後,認為病情穩定,以及藥物副作用的不適感,會私下減藥或停藥。「這是最危險的行為,」郭明宗醫師提醒,一旦停藥導致疾病復發後可能無藥可用,搶救機會非常低,因此必須跟醫師討論後才可調整藥物。 原文連結:https://knowledge.pse.is/7tq3uw 免費加入《血癌攻略》:https://lin.ee/alNODq1

探索更多癌症類別

看更多 癌症 相關文章

癌症

遠離癌症:8大最佳抗癌食物你吃了沒?防癌5大習慣從今天開始

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公佈之112年十大死因,癌症連續42年蟬聯首位;以癌症死因來看,死亡率最高的前5大癌症分別為肺癌、肝癌、大腸癌、乳癌及攝護腺癌;癌症雖令人聞之色變,但若想要預防癌症找上門,不僅需要調整平時生活習慣,控制日常飲食,仍有機會預防癌症找上門。 究竟該如何吃才能預防癌症?《Hello醫師》為您統整8種最佳防癌食物,以及抗癌必須了解的飲食原則,同時為您提供癌症病人的正確飲食方法! 吃什麼才能預防癌症?8大最佳抗癌食物大公開 美國癌症研究機構證實,多種蔬果與全穀物都有豐富營養成分,以下列出8種最佳抗癌食物: 1. 蘋果 蘋果內含豐富的植物性凝血素,可刺激淋巴細胞分裂,亦能誘發產生干擾素,增強免疫力,為最佳防癌食物之一;不僅如此,蘋果纖維中的果膠,能清除腸道有害物質而擊退致癌物質,有助預防大腸癌之形成風險。 蘋果還含有膳食纖維、維生素C、維生素E、β-胡蘿蔔素、胡蘿蔔素及茄紅素,能使細胞不易癌化,免於受到活性氧化傷害,有助降低罹患如大腸癌、口腔癌、喉癌、肺癌的風險。 2. 櫻桃 櫻桃含有維生素A、維生素C、花青素及礦物質,亦含豐富的褪黑激素,能提高體內褪黑激素含量,降低罹患乳癌與攝護腺癌的風險。 櫻桃強力的抗氧化作用,還能除去有害人體的游離自由基,保護體內細胞,預防心血管疾病、腦細胞退化及降低罹患口咽癌、喉癌和肺癌的風險。 3. 葡萄 葡萄皮含有白藜蘆醇(又稱逆轉醇,Resveratrol)主要藉由誘導癌細胞週期停滯,促使細胞凋亡;經研究顯示,白藜蘆醇能有效抑制人類大腸癌細胞生長達70%,還能抑制人類乳癌細胞生長。 此外,葡萄籽及葡萄皮富含丹寧酸、兒茶素和花青素,皆是人體內無法自行合成的天然物質,效用可抵20倍的維生素C與50倍的維生素E,能有效對抗肺癌、膀胱癌等。 4. 蔓越莓 蔓越莓不僅富含維生素C、膳食纖維、熊果酸及苯甲酸,其中的A型原花青素化合物 (A-Proanthocyanidin)還能使大腸桿菌不易黏附在尿道黏膜表面,有助預防泌尿道感染;蔓越莓還含有酚類化合物,也有助預防結直腸癌、口咽癌、喉癌、肺癌。(延伸閱讀:尿道炎麥擱來!蔓越莓等 6 種飲食預防尿道炎拒復發) 5. 紅蘿蔔 紅蘿蔔為日常飲食常見的配菜,它的抗癌能力來自於β-胡蘿蔔素和其他植物化學物質;β-胡蘿蔔素能經由肝臟代謝轉換成維生素A,降低罹患大腸癌、胃癌、肺癌、胰臟癌、膀胱癌、泌尿道上皮癌的風險。 6. 核桃 核桃裡面除了含有多酚、維生素E、α次亞麻油酸、植物固醇、褪黑激素、單寧酸、亞麻酸、鞣花酸、併沒食子鞣質等營養素。其中多酚可使癌細胞腺粒體的細胞色素C釋出,而致癌細胞凋亡,且多酚中之芸香醇亦有助胰臟細胞凋亡,降低罹患胰臟癌的風險;而併沒食子鞣質、褪黑激素及維生素則可以減少氧化壓力、抗發炎和致癌基因表現,有效對抗多種癌症。(推薦閱讀:癌症堅果飲食指南!癌友必知7種堅果吃法) 核桃含有鉀、多酚、維生素E、亞麻油酸、次亞麻油酸、植物固醇、褪黑激素、單寧酸、鞣花酸等營養素;其中,多酚可使癌細胞腺粒體的細胞色素C釋出,使致癌細胞凋亡,且多酚中之芸香醇亦有助胰臟細胞凋亡,降低罹患胰臟癌的風險。 另外,褪黑激素及維生素可以減少氧化壓力、抗發炎和致癌基因表現,有效對抗多種癌症。 (推薦閱讀:癌症堅果飲食指南!癌友必知7種堅果吃法) 7. 菠菜 菠菜屬黃綠色蔬菜,因含有大量β-胡蘿蔔素,可防止活性氧功能,阻止細胞癌化、分裂和繁殖,可使免疫細胞增強及抑制癌細胞生長;β-胡蘿蔔素能經由肝臟代謝轉換成維生素A,降低罹患結腸直腸癌、胃癌、肺癌、胰臟癌、膀胱癌及泌尿道上皮癌的風險。 根據統計,食用菠菜較多的地區,胃癌及大腸直腸癌發生率均較低;同時根據研究證實,食用菠菜對肺癌有防治效果,對口腔癌、鼻咽癌、食道癌、乳癌之防治亦可能具有效果。 8. 十字花科蔬菜 除了綠色花椰菜,十字花科蔬菜還包括抱子甘藍、油菜花、白蘿蔔等,含有硫代葡萄糖苷、葉酸、黃酮醇、膳食纖維、維生素C及類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葉黃素、玉米黃素)。 (葉黃素推薦閱讀:2024葉黃素推薦最新20款!功效解析,找眼睛保健食品必看) 根據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一項花椰菜研究,發現花椰菜不僅富含抗氧化營養素、膳食纖維,亦含吲哚-3-乙酸,能減少致癌動情激素代謝產物,抑制癌細胞的分裂與生長,降低罹患乳癌和子宮癌的風險。 運動、少酒、避油炸!防癌必備5大原則 多吃蔬果,攝取多種營養:每天至少食用5份新鮮水果及蔬菜,適量食用、穀類、穀物產品、米、麵或豆類等食物。 限制高脂肪食物的攝取:攝取過多脂肪容易造成肥胖,提高雌激素分泌從而提高乳癌與子宮癌症的罹患風險;為吸收多餘的脂肪,人體會提高膽酸分泌,而膽酸可能受腸道細菌作用而轉變為致癌物。因此建議減少飽和脂肪酸的攝取量,適量由魚類、橄欖油中攝取不飽和脂肪酸如Omega-6、Omega-3等優質脂肪。 規律運動、保持適當體重:適當運動不僅有助維持體重,也可減緩心肺耐力的衰退,建議每天至少進行中或中高強度的運動達30分鐘。 避免酒精類飲料的攝取:喝酒或含有酒精的飲料會提高罹癌風險,即便是少量飲酒,得到癌症的機會為不喝酒的1.26倍。特別是有酒精不耐症的人,因先天缺乏酒精代謝酵素「乙醛去氫酶」(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2),喝酒除了容易出現臉紅、心跳加快、頭痛、頭暈、嘔吐、宿醉等症狀,還會大幅提高罹癌的機率。(推薦閱讀:喝酒臉紅原來是缺少這個!3方法改善亞洲紅臉症) 遠離油炸、燒烤食品:高溫油炸或燒烤的過程會導致食物產生名為「多環芳香烴」的致癌物,提高罹癌風險。(延伸閱讀:烤肉致癌?高溫烹調易生多環胺、多環芳香烴)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癌症

化療一定會掉髮?斷食能餓死癌細胞?破解6大癌症治療的常見迷思

不少癌症病患在決定要接受化療前,擔心自己會出現大量掉髮,或造成性功能及生育障礙,甚至想要藉斷食取代化療,讓癌細胞無法獲得足夠營養而「餓死」。 然而患者誤信偏方與迷思不僅會降低治療效果與拖慢療程,更讓自己暴露更大的風險。究竟有哪些存在於癌友間的常見迷思?《Hello醫師》邀請到癌症治療領域專家、同時為台東基督教醫院癌症中心副院長的鄭鴻鈞醫師,特別為大家破解6大常見的癌症治療迷思! 迷思一:最新、最貴的癌症療法能提供更好的療效? 台東基督教醫院癌症中心副院長鄭鴻鈞醫師表示,許多癌症病人會認為花較多的費用接受最新的治療,就能得到較好的療效,其實這個觀念並非完全正確。由於有不少最新研發的藥物或療法還處於研究測試階段,是否真的具有療效仍有待更多臨床研究進行驗證,尤其是第三階段的臨床研究,也就是將病人分成2組:一組是標準治療組,另外一組是新的藥物治療組並長期觀察下,才能獲進一步的確認。(延伸閱讀:癌症疫苗:幫助免疫系統分辨並消滅癌細胞) 鄭醫師也提到癌症病患在選擇藥物或療法時,要特別注意其有無通過第3期臨床試驗;若未通過,就不建議花過多的費用接受最新的癌症療法。舉例來說,2017年經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的「CAR-T細胞療法」,雖然新穎且費用昂貴,但仍在進行臨床試驗,因此不建議癌友優先選擇。 迷思二:斷食能餓死癌細胞? 有些癌症患者會主張,大多數的食物都會提供癌細胞養分,所以必須少吃,因而想透過斷食的方式,餓死體內的癌細胞,但義大癌治療醫院院長洪朝明表示:「因人體中有許多細胞,若採取一般的斷食法、減少日常飲食攝取量,可能還沒餓到癌細胞,就讓正常細胞與免疫細胞先餓死了!」 由於癌症成因十分複雜,可能包含多重細胞基因突變,甚至與家族病史有關。癌細胞形成後就如同正常細胞,需進行新陳代謝並消耗養分,有些還會有血管新生的情形出現,但這並不代表癌細胞會比正常細胞需要吸收更多養分或更容易餓死。洪院長強調:「在相同的條件下,斷食反而會使癌細胞更容易存活,造成正常細胞無法正常運作,讓症狀每況愈下。」 迷思三:癌症化療一定會掉髮?完成治療後就不會再長? 許多癌症病患在進行化療時,最擔心的副作用就是掉髮,而化療除了能替病患殺死體內的癌細胞外,任何快速分裂的細胞也都會受到影響,其中也包括促進頭髮生長的基質細胞。 在化療作用反應最大時,髮幹會變得較為稀疏,並可能造成髮幹斷裂在毛孔內,而毛髮基質細胞的分裂也會受到抑制,導致毛髮突然停止生長或遭到破壞,直接進入退化期及休止期,最後產生大量掉髮,而癌友通常會在接受化療後4~6週之後發生掉髮的症狀。(延伸閱讀:修剪毛髮長更快更粗?專家表示是迷思) 然而,並非所有化療藥物都會造成掉髮,若患者服用低劑量、口服劑型,且每週都會給予的化療藥品時,發生掉髮的機率就會變低;而高劑量、靜脈輸注或間歇性使用的化療藥品,則會讓病患有較高的掉髮風險。除此之外,化療合併其它療法造成掉髮的可能性相較於前面2種方式會更高。 有許多人疑惑化療掉髮的情形是否能在完成治療後緩解?其實掉髮只是暫時現象,通常病患在完成化療後約3~6個月,頭髮就會再長出來,有時候頭髮甚至會在化療中自動生長。 值得注意的是,癌友的頭髮可能會因化療對毛囊內的黑色素細胞及內根鞘產生變化,有65%的病患新長出來的頭髮髮質及顏色會有些許改變, 所以若是癌友們在化療後發現頭髮發生變化,不必過於驚慌。(延伸閱讀:頭髮分岔無光澤?7天然方式修護髮質) 迷思四:化療後男性容易不舉,造成性生活不滿足? 化療通常不會對病患性生活造成永久性的影響,但是會產生暫時性性荷爾蒙降低、神經毒性等副作用,特別像是烷基化劑(Alkylating agents)、順鉑(Cisplatin)等抗癌藥物,可能造成周邊神經系統的損害,導致男性容易不舉,或引發女性陰道乾燥、陰道萎縮和狹窄等症狀,讓病患行房時難以獲得性高潮,並使病人及其伴侶倍感焦慮。 此外,化療期間所使用的某些止痛藥、止吐藥及抗憂鬱藥也會干擾荷爾蒙平衡,導致性慾降低、延遲性高潮的情況發生。幸運的是這些副作用大多僅造成短期影響,而且可透過治療,幫助病患重回美滿的性生活。(延伸閱讀:提升性能力 6 運動學起來!有氧重訓讓你性慾大增) 迷思五:女性化療後不能再生育? 化療會影響女性生育能力,一直都是許多癌友擔心的問題之一,因化療藥物具有毒性,會抑制卵泡生長,使病患在治療過程中、後出現停經的狀況。不僅如此,若化療藥物殺死了體內的卵母細胞,卵子就無法再由該細胞分裂產出,而面臨不孕危機。(推薦閱讀:想懷孕怎麼那麼難?不孕的可能原因) 不過,並非所有的化學治療都會對卵巢造成傷害,由於有些藥物危險性較低,且隨著藥物劑量、接受患者年紀、化療次數等,影響程度也有差異。而目前較常見、毒性較高的藥物種類,包括以下幾種: 高毒性 威克瘤(Melphalan) 癌德星(Cyclophosphamide) 補束克(Busulfan) 瘤克寧(Chlorambucil) 中等毒性 順柏(Cisplatin) 卡鉑(Carboplatinum) 阿黴素(Doxorubicin,俗稱小紅莓) 對於仍想懷孕的女性癌友,醫師通常會建議可以於治療前,先行取出卵子或胚胎,加以冷凍保存。等到治療結束、病情穩定,要準備懷孕時,再取出使用。 迷思六:吃素能抗癌? 國內許多罹癌病患因擔心攝取過於營養的食物有益癌細胞生長,所以改吃素食,但不少人對素食的營養知識過於缺乏,反而越吃越虛弱,產生營養不良,甚至造成體力與免疫力下降。因此建議素食癌友不妨考慮改行奶蛋素,採取以下飲食方式,滿足抗癌體力需求: 營養均衡攝取:每天食物攝取應盡量多樣化,補足各種人體所需的營養素。(推薦閱讀:化療飲食這樣吃!4種食物緩解噁心與化療後嘔吐) 適量攝取牛奶及蛋黃補足礦物質:牛奶含有豐富鈣質,建議每天可以喝1~2杯,而板豆腐也是不錯的鈣質攝取來源;蛋黃則富含鐵、維生素B群及卵磷脂,可避免素食者缺乏營養素。(延伸閱讀:膽固醇解禁!蛋黃海鮮適量吃不怕膽固醇過高) 適當食用堅果和豆類:不論是堅果或是豆類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如腰果、花生、芝麻、黃豆、紅豆、綠豆、多榖米等,此外,堅果還可提供不飽和脂肪酸,並補足維生素E、花青素、硒等癌症患者易缺乏之營養素。(延伸閱讀:癌症堅果飲食指南!癌友必知7種堅果吃法) 避免選用過度加工的豆製品:加工後的豆製品不但油脂含量高、鹽分也高,容易對身體造成負擔,如油炸的豆皮、豆包,都應減少食用。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癌症

口腔癌10大前兆!自我檢查方法「白斑長在這」惡性腫瘤機率最高

台灣口腔癌(Oral cancer)發生率於過去40年來持續上升,目前已高居世界第一,即便許多口腔癌患者在治療後倖存,依然會有吞嚥困難、說話口齒不清等嚴重影響,因此平時若有嚼食檳榔、抽菸習慣的高風險族群,可利用早晨起床刷牙之際,檢查口腔內部是否有白斑、黏膜異常等狀況。 然而,仍有不少人會誤以為以上口腔症狀,是由年紀大或罹患牙周病所引起,而輕忽其嚴重性,事實上,這些症狀很有可能就是口腔癌的前兆。今天《Hello醫師》將介紹口腔癌變的10大前兆,以及正確該如何做好口腔自我檢查,以利於癌症早期及時就醫,提高治癒機會。 口腔癌前兆會痛嗎?10大「口腔癌前兆」一次看 口腔癌是發生於口腔內部惡性腫瘤的總稱,但多數情況下屬於鱗狀細胞癌,可能出現在口腔的各種部位,包括唇、舌、口底、頰黏膜、齒齦、顎部、上顎竇及顎骨等處。 口腔癌初期的疼痛症狀並不明顯,許多患者無論進食或說話皆與健康者無異,直到腫瘤擴大發展為口腔癌晚期才來求診,卻已錯失早期診斷及治療的良機。 口腔癌通常好發於45歲以上,但也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且以男性居多。以下列出口腔癌最為常見的10種前兆,如您發現口腔內符合下列症狀,請盡快就醫檢查: 口腔癌前兆1. 白斑 口腔內白斑好發於中老年男性,最常見於頰黏膜,牙齦黏膜和下唇等處;倘若白斑出現在舌頭兩側和下唇,則最容易滯留且發育不良或發展為惡性腫瘤。 據研究發現,白斑導致惡性病變的發生率約在3.6%~17.5%之間,還有多達19.9%的白斑病變可能表現出某種程度的非典型增生現象,需接受專業檢查已確認是否為口腔癌表現。(延伸閱讀:舌頭生白斑和黑毛?秒懂7種口腔疾病) 口腔癌前兆2. 紅斑 紅斑、白斑與疣狀增生並列台灣3大最主要的口腔癌前兆,口腔黏膜上呈現的紅色斑塊常見於口底、舌側、大臼齒後墊和軟腭上。 當紅斑突然變大、出血或形成長久不癒的潰瘍,造成口腔組織退變時,轉變為口腔癌的機率就會因而提高。(延伸閱讀:嘴巴破:嘴破的症狀、原因、治療、改善方式) 口腔癌前兆3. 口腔黏膜下纖維化 口腔黏膜下組織層會呈現疤痕慢性增加的現象,病患可能會開始對刺激性食物出現敏感或疼痛,甚至出現黏膜泛白、觸感變硬的症狀。 在台灣,導致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的原因主要為長期嚼食檳榔、吃刺激性食物或缺乏維生素B群,而據台大醫院的衛教文章顯示,高達9成以上口腔黏膜下纖維化患者,皆有嚼食檳榔的習慣。 由於大量膠原蛋白會因此沉積在黏膜下層,使血管狹窄及表皮變薄,黏膜保護力因此隨之減少,而致癌物也容易通過表皮障壁,使組織產生惡性變化。 口腔癌前兆4. 疣狀上皮增生 疣狀上皮增生同樣也是因嚼食檳榔的慢性刺激所造成的口腔黏膜病變,表皮會因而向外增生,呈現如疣狀或花椰菜狀的外觀,依角化程度不同,增生組織會呈現白色或紅色。疣狀上皮增生經常出現於口角、口腔底、口腔內兩頰等處。 口腔癌前兆5. 口腔潰瘍 許多人認為口腔潰瘍是因為火氣大所致,其實若非糖尿病患,一般人口腔潰瘍超過2週以上未癒合,應盡快至醫院做活體組織切片檢查,以防口腔癌找上你。 口腔癌前兆6. 碰觸後容易出血的腫塊 口腔內若出現不明原因的腫塊,並且在觸摸之後發生出血的現象,就要特別注意是否為口腔癌前兆。 口腔癌前兆7. 口腔黏膜顏色出現改變 如果口腔黏膜的顏色變白、紅、褐或黑色,而且無法抹去,或口腔內壁原本就有的痣面積突然變大,表面增高、觸感粗糙,還出現潰瘍及色澤上的改變,就可能是口腔癌的癌前病變。 口腔癌前兆8. 張口困難、角度受限 習慣嚼食檳榔的人可能會因口腔黏膜下纖維化,導致嘴巴開合受到限制,患者可能因此影響進食意願與效率,若發現此種症狀,應及早至醫院檢查是否罹患口腔癌。 口腔癌前兆9. 舌頭運動異常與知覺改變 舌頭的活動性會受到限制,知覺也可能發生變化,導致病患咀嚼、吞嚥或說話困難,甚至使舌頭半側失去知覺。 口腔癌前兆10. 顎骨局部腫大與牙齒搖動 顎骨可能會產生局部性腫大,造成臉部左右不對稱,有時還可能合併牙齒搖動等症狀,而前述症狀容易與牙周病混淆,須請牙科醫師針對此部分進行診斷。 以上10種口腔癌可能出現的癌前病變並非一定會造成口腔癌,但若長期置之不理,未來罹患口腔癌的風險將顯著提高。 政府補助!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 國民健康署有效運用菸品健康福利捐,補助30歲以上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民眾;18歲以上嚼檳榔包含已戒之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進而降低癌症的發生和死亡風險。(推薦閱讀:癌症診斷的目的與方法:5種常見癌症診斷方式) 口腔癌自我檢查 若想要及早發現口腔是否出現口腔癌前病變,可以趁著刷牙時,仔細檢查以下4個部位: 嘴唇:用手指把下唇拉下,檢查顏色與組織,上唇也同樣翻開檢查。 兩頰內側:用手指扳開內側,檢查是否有紅、白或深色斑點。以手指摸牙齒與臉頰間的部位,檢查是否有硬塊,是否平滑。 舌頭:將頭往後仰、嘴巴張大、檢查顏色有無異樣,或有無硬塊,再把舌頭由嘴巴左端移到右端,檢查其靈活程度,同時檢查舌頭兩側。(延伸閱讀:舌頭異常疼痛?搞懂口腔疾病找真相) 口腔底:以一隻手指觸摸口腔底部,檢查有無異常的硬塊。 除了自我檢查外,更應養成定期至醫療院所做口腔檢查的習慣。如有上述可疑症狀,或發現有超過2星期以上仍未癒合的口腔病變,就應立即就醫以確定診斷、及早治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癌症

「肝膽相照」膽管癌致死率更高!症狀、治療與預防建議

成語有云「肝膽相照」,意指肝與膽是彼此相連、關係密切的器官;一般民眾對於肝癌的預防與重視日漸提升,但對於致死率更高的膽管癌(Cholangiocarcinoma),卻不甚了解;究竟少見的膽管癌有何症狀?為何致死率比肝癌更高?《Hello醫師》帶您了解膽管癌會有什麼症狀?哪些人屬於膽管癌的高風險群,以及該如何降低自己罹患膽管癌的機率。 膽管與肝臟的關係為何? 肝臟除了有肝細胞,裡面還布滿像水管一樣的通道,稱為膽管;肝細胞製造的膽汁,有乳化脂肪、幫助人體吸收的功用;膽管的功用,就是輸送膽汁到膽囊儲存,接著,膽汁再排到十二指腸消化食物。 膽管位於肝臟以及十二指腸之間,若膽管上皮細胞長出惡性腫瘤,即發生所謂的「膽管癌」,也是除了肝癌之外,第二常見的肝膽惡性腫瘤。 膽管癌可分為哪幾種? 依照腫瘤發生位置不同,膽管癌分成以下3種: 肝門部(肝外)膽管癌:肝外膽管癌的患者較多,不過因肝外膽管癌的腫瘤長在左右肝管上,很難經由影像檢查出來,許多患者往往直到膽管阻塞引發黃疸症狀時,才會被診斷出膽管癌。 肝內膽管癌:這類的膽管癌患者較少,不過相較肝外膽管癌,這類型的腫瘤長在肝臟裡面,較易經影像檢查發現,不過也經常被誤診斷為肝癌。 遠端膽管癌:是肝外膽管癌的一種,腫瘤位於遠端區域,是總膽管穿過胰腺並進入小腸的地方。 膽管癌患者為何出現黃疸? 由於膽管癌通常初期症狀並不顯著,加上膽管左右兩側都有,就算其中一邊的膽管嚴重阻塞,另一邊還是可以照常運作,病患常難以察覺;建議當出現下列症狀時,應立即就醫,萬一罹患少見的膽管癌,仍有機會提高治療成功率: 右上腹側疼痛 噁心 茶褐色尿液 體重莫名減輕 食慾不振 除上述症狀外,若出現在肝門或總膽管附近的膽管癌,可能會因膽管阻塞,出現皮膚癢、黃疸、眼睛泛黃及小便呈茶褐色等症狀,也因而比較容易被診斷出來。 罹患膽管癌的高風險因子為何? 目前膽管癌確切成因未明,大部分膽管癌病患並無明顯的危險因子,但以下造成膽管慢性發炎的疾病或慢性膽汁鬱積,可能比一般人容易罹患膽管癌,務必要小心: 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簡稱PSC) 膽道寄生蟲感染(如東南亞國家常見的寄生蟲「中華肝吸蟲」) 纖維多囊腫肝疾病 膽管結石(包括肝內膽管、總膽管及膽囊結石) 先天膽道異常 發炎性腸炎(IBD)  慢性B/C肝炎及肝硬化 膽管癌治療方式為何? 確診膽管癌後通常透過以下方式進行治療: 外科手術:為最直接的治療方式,並依腫瘤生長處而提高手術困難度。像是許多膽管腫瘤經常長在血管與神經豐富的肝門或總膽管一帶,導致切除病灶時難度更高;若腫瘤長在肝臟裡,即使較易切除,但由於症狀不明顯,手術時往往已是膽管癌末期,手術的預後也較其他病症略差。 光動力刀療法(Photodynamic Therapy):患者透過口服、靜脈注射、或局部塗抹的光敏劑,因具有局部滯留於腫瘤組織內的特性,當醫師將藥物送到腫瘤處後,再利用特定波長之光照將藥物活化,進而消滅癌細胞。雖然預後與存活率較高,但缺點是費用相當昂貴。 膽管癌預後存活率為何? 雖然可以透過手術治療膽管癌,但治療成效通常不如預期,腫瘤長在肝臟裡面的膽管癌5年後的存活率約25~33%;腫瘤長在膽管附近的膽管癌,5年後存活率更低,僅10~15%。正因預後成效不佳,也因此如能積極預防、發現病徵以及早治療,或許將有截然不同的治療成績。 定期檢查+預防 4招遠離膽管癌 既然膽管癌病徵不大明顯,預防膽管癌就應從改變生活型態與定期檢查做起。健康的生活型態包含: 避開高熱量與高油脂食物 控制體重 避免抽菸與過度飲酒(延伸閱讀:別再抽啦!6個戒菸方法拯救肝癌患者) 規律運動 在膽管癌篩檢的部分,除了衛福部目前提供40~65歲成人每3年1次健康檢查外,未補助對象也建議每1~3年自費接受健康檢查,尤其是肝炎患者,更應透過腹部超音波確認膽管是否有惡性腫瘤存在。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骨癌

骨癌6大前兆症狀!骨癌原因、種類、分期、檢查及存活率解析

長期從事勞力工作者,往往可能受腰部、背部慢性疼痛所擾,然而,久病不癒的骨頭、關節疼痛,恐怕可能是骨癌(Bone cancer)的前兆,但因多數人對骨癌的認知甚少,導致時常誤將腫瘤壓迫導致的疼痛,當成勞動或久坐造成的慢性疼痛而延誤就醫。 根據衛福部109年的癌症登記報告,所有癌症當中,其實骨癌無論是發生率或死亡率都排不進前20名,以致於容易被多數人輕忽。然而,究竟骨癌的存活率有多少、是否一定要截肢?透過了解骨癌的生成原因、症狀、診斷與治療方式,和《Hello醫師》一起揭開骨癌神秘的面紗。 骨癌是什麼? 如同其他癌症,骨癌也是以惡性腫瘤的原發處命名,意指「骨頭上的惡性腫瘤」,即是一般指的「原發性骨癌」。它是一種罕見的惡性結締組織骨腫瘤,起源於原始間質細胞,發生率僅佔惡性腫瘤發生率0.2%。而轉移性骨癌(骨轉移)則是由身體他處的癌症發生擴散、遠端轉移而導致,像乳癌、攝護腺癌與肺癌等。 腫瘤放射科醫師何懷德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已確定了原發性骨癌的6大種類:軟骨源性、成骨性、脊索性、血管性、其他惡性間質性與伊文氏肉瘤。也由於各病理生理學差異極大,加上每個人的腫瘤影像外觀和生物學行為不同,通常具有侵略性的腫瘤,建議仍需利用影像學檢查和組織切片進行早期診斷。 由於原發性骨癌的機率不高,骨轉移反而是大多數骨頭惡性腫瘤的成因,而本文將針對主要常見的原發性骨癌類型,例如骨肉瘤、軟骨肉瘤和伊文氏肉瘤等。 為什麼會得骨癌?骨腫瘤原因 關於骨癌的形成仍未有明確原因,但符合以下狀況者,相較其他人有更高罹患骨癌的風險: 遺傳疾病:某些罕見的遺傳性疾病可能提高骨癌風險,例如李-佛美尼症候群(Li-Fraumeni)或遺傳性視網膜母細胞瘤。 放射線治療:癌症患者在接受放射線治療時,可能會提高骨頭病變、進而產生骨癌的風險。 良性骨腫瘤:若本身有良性骨腫瘤,因有惡性化的可能,罹患骨癌的機會也比一般人高。 原發性骨癌主要分為骨肉瘤、軟骨肉瘤和伊文氏肉瘤。 骨癌的種類與發生位置 何懷德醫師提到,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數據顯示,軟骨肉瘤生成於成人最為普遍(40%),其次則是骨肉瘤(28%); 在兒童和青少年中,骨肉瘤(56%)則最常見,而伊文氏肉瘤(34%)次之。脊索瘤、未分化多形性肉瘤、造釉細胞瘤、纖維肉瘤和巨大細胞瘤等也是原發性骨癌的類型,但數量較少。 依據癌細胞種類的不同,骨癌主要可以分成以下幾種類別: 1.骨肉瘤(骨肉癌) 骨肉瘤(Osteosarcoma,又稱惡性骨肉瘤)又稱惡性骨肉瘤,是最常見的骨癌類型,在兒童骨癌中有近7成是骨肉瘤。骨肉瘤主要由骨頭細胞發生癌變所致,好發於兒童或年輕人的腿部或是肩膀,但也有可能形成骨骼外骨肉瘤(Extraskeletal osteosarcoma)。 放射腫瘤科醫師何懷德指出,根據統計,有近70%的骨肉瘤病例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染色體異常,諸如李-佛美尼症候群、布隆氏症候群(Bloom syndrome)和先天性血管萎縮性皮膚異色症(Rothmund-Thomson syndrome)患者,存在p53、Rb1和DNA修復/監測基因的改變,這些都與骨肉瘤的發病率增加有關。 2.軟骨肉瘤 軟骨肉瘤(Chondrosarcoma)好發於中年或長者身上,特徵是較不易發生轉移且病程進展緩慢。軟骨肉瘤初期沒什麼症狀,但等病患感到疼痛時,腫瘤已長至相當巨大。軟骨肉瘤的好發部位為骨盆、膝蓋、股骨上端、肋骨或肩膀。 何懷德醫師補充,儘管軟骨肉瘤的確切發病原因尚未明朗,但目前細胞遺傳學研究已發現,患者可能出現如EXT1/2、TP53、Rb1和IDH1/2中的基因突變,以及良性病變的惡性轉化,在治療過程中應密切注意。 3.伊文氏肉瘤 伊文氏肉瘤(Ewing sarcoma,也稱尤文氏肉瘤)與骨肉瘤同樣都比較容易發生在兒童和青少年身上,而且好發於四肢和骨盆,尤其是大腿股骨。 持續性骨頭疼痛與患部腫大是骨癌患者的常見症狀。 骨頭痛要注意!骨癌6大前兆症狀 骨癌早期的症狀不明顯,容易被誤以為是關節炎,主要可能出現的症狀如下: 骨頭持續性疼痛。 出現迅速生長的惡性腫塊,導致患處腫脹疼痛,甚至潰爛。 病理性骨折(骨頭容易因工作或運動輕微受力而骨折)。 患部肢體遠端會有麻木感,因壓迫神經血管。 運動功能障礙。 其他症狀:體重減輕、食慾不振、發燒、背痛。 骨癌如何檢查? 除了一般理學檢查之外,醫師還會透過以下方式診斷骨癌: 血液檢查:血液中的鹼性磷酸酶(ALK-P)的濃度與骨癌成正相關。 X 光檢查:X 光找出了解骨腫瘤的發生部位、大小,是否有骨膜反應以及其周邊變化。 骨頭同位素掃描:用於評估骨腫瘤的活性,以及找出身體中有無其他病灶。包括骨骼掃描檢查(利用Technetium-99m為活性劑)和正電子放射斷層攝影(利用腫瘤細胞的高代謝率,測量放射性標記F-18-FDG的攝取)等。  影像學檢查:影像學檢查可以幫助醫師判定骨癌的腫瘤位置與大小,例如透過電腦斷層掃描(CT)或核磁共振掃描(MRI),獲得更詳細的腫瘤訊息,比如橫切面影像、腫瘤擴展狀況、腫瘤位置等等。 活體組織切片檢查:主要可透過針刺或手術切除的方式取出檢體,不過後者的侵襲性較高。切片檢查是當醫師懷疑患者的骨腫瘤為惡性時,透過取下一部份的腫瘤檢體,再藉由實驗室檢驗後,進一步判斷是何種腫瘤類型以及骨癌分期。 骨癌分幾期? 活體組織切片可以幫助醫師判斷骨腫瘤的發展狀況,以擬定接續的醫療措施。 骨癌的治療方式 在骨癌治療上,一般會採取手術切除搭配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進行。根據骨癌的類型與大小不同,手術切除的範圍也可大可小,為避免癌細胞擴散,手術範圍除了患部的骨頭之外,也可能包含周圍正常組織的刨除。但對於多數期望避免手術的病患。手術切除恐怕仍是治癒性療法的主要手段,通常並需將化學療法和放射療法結合使用。 當腫瘤切除後,視切片檢查的情況,可能還需要加上術後放療或化療來殺滅潛藏於體內他處的癌細胞。例如骨癌容易轉移到肺部,除了切除骨腫瘤外,可能也需透過化療清除肺轉移的癌細胞。或透過放療來縮小腫瘤大小,以利手術切除。或有部分患者將切除之骨頭用高強度放療消滅癌細胞後,另取其切除的骨頭作為骨頭重建手術的材料。 骨癌有救嗎?一定要截肢嗎? 早期醫學技術較不發達時,骨癌的截肢率的確不低,不過現在已經有了許多骨頭重建手術(肢體保留)的方式,除非骨癌的腫瘤範圍真的過大或是長在難以施行重建手術的部位,基本上都可以免於截肢一途。 移除腫瘤之後,缺損的骨頭可能,主要可分為裝入人工關節或是利用異體移植或自身的骨頭,作為重建手術的材料。一般來說,使用人工關節的患者恢復時間較短,但是長久使用後容易發生鬆脫的問題,而使用骨頭移植的患者則剛好相反,雖然初期恢復時間長,不過移植處會逐漸產生新的細胞並獲得血流供給,完全癒合後反而比人工關節還耐用。 目前醫療可利用骨頭重建手術,減少骨癌患者的截肢比例。 骨癌存活率? 骨癌存活率會依據不同的類型與擴散程度而有所差異。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統計,未擴散的軟骨肉瘤,5年平均存活率有91%,但如果發生遠端轉移,便低至約22%。平均而言,軟骨肉瘤的5年存活率大概落在78%,比起骨肉瘤的60% 或伊文氏肉瘤的61%,機率較高。 骨癌可以預防嗎? 由於遺傳疾病與因放射治療而容易癌變的狀態,仍屬不可逆的致病因子,因此我們能做的就是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均衡飲食、多運動、戒菸、少喝酒等,降低罹病機率。 若發現自己有骨頭、關節疼痛,尤其是晚上的時候疼痛感特別劇烈,建議應盡快前往醫院診斷,很有可能是骨癌的徵兆。也因及早發現、治療,就可降低截肢或癌細胞擴散的風險。(延伸閱讀:醫師請幫我檢查!膝蓋痛的診斷及治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胰臟癌

胰臟癌7大症狀前兆!「癌王」胰臟癌原因、存活率、治療一次看

胰臟癌早期幾乎無症狀,但一旦發病後轉移快、治癒率低,僅有2成病患存活,因此又稱為「癌王」,諸多名人如蘋果創辦人賈伯斯等,都因胰臟癌而相繼辭世;究竟胰臟癌存活率多少?是否能在初期就診斷出來進行治療?本文將一一介紹胰臟癌的成因、症狀、診斷與治療。 胰臟位置在哪?功能是什麼? 胰臟又稱為胰腺,是位於後腹膜腔的器官,其主要功能除了大家所熟知的胰島素與升糖素分泌,可負責調控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之外,還具有分泌胰液的功能。胰液內含蛋白酶、澱粉酶等,是人體行消化作用所不可或缺的重要酵素。 胰臟癌原因?為什麼難發現? 胰臟的成因就如同許多癌症一樣,沒有標準答案,但如今有許多報告研究顯示,糖尿病、抽菸、酗酒、肥胖等被視為胰臟癌生成的危險因子之一。當胰臟細胞發生癌變就會形成胰臟癌,其中有92%為腺癌,然而其高死亡率主要原因大概可囊括成以下2點: 位置:胰臟所在的後腹膜腔位於脊椎後側,可說是相當隱密的位置,這也造成胰臟發生癌病變時,比較難以及早發現。 症狀不明顯:胰臟癌初期幾乎沒有任何症狀可言,導致許多患者產生不適,前往醫院檢查時才發現病情已經相當嚴重。 胰臟癌7大前兆症狀 胰臟癌出現症狀的時候,通常代表腫瘤已經成長到一定大小,若你發現自己有以下疑似胰臟癌的症狀,請一定要儘早前往醫院檢查,避免延誤治療: 1.黃疸 黃疸可說是胰臟癌病患最常出現的症狀。變大的惡性腫瘤可能壓迫到總膽管,使得肝臟分泌的膽汁無法順利進入小腸分解膽紅素,進而導致黃疸。 患者皮膚和眼白會泛黃,尿液顏色偏棕、大便顏色呈現灰或白色或是因為脂肪無法被分解而浮於水面,另外還可能有皮膚發癢的症狀。 2.腹痛或背痛 變大的胰臟腫瘤可能會壓迫到其他器官或周圍神經,導致背痛或腹痛。這些症狀通常會慢速推進,導致患者腹痛情形可能長達半年以上,而且會在平躺或伸張脊椎時加劇症狀。 3.體重異常下降 食慾下降、消化不良都可能導致胰臟癌患者的體重減輕。 4.噁心、嘔吐 若腫瘤壓迫到胃部,患者可能出現噁心、嘔吐,這也會導致體重下降與降低進食意願。 5.膽囊、肝臟腫大 當腫瘤壓迫到總膽管,無法輸送出去的膽汁可能會在膽囊積聚,導致膽囊腫大。若腫瘤擴散至肝臟,則會出現肝臟腫大的情形。 6.糖尿病 雖然較罕見,但胰臟癌可能會破壞胰島素的產生,進而引發糖尿病(Diabetes)。 7.血栓 在某些狀況下,胰臟癌患者可能會有深層靜脈血栓的問題。患者的小腿可能會腫脹、疼痛,如血栓剝落留到肺部可能導致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胰臟癌的高風險族群 符合以下狀況者有較高機率罹患胰臟癌: 年齡較高:胰臟癌好發於長者,以60歲以上的患者居多。 胰臟癌家族史:當親戚或家人患有胰臟癌,你的罹癌風險也較一般人高。 基因變異:有PRSS1, SPINK1, CFTR, Chymotrypsin C(CTRC)基因變異者,可能有較高的機率罹患胰臟炎或胰臟癌。其中PRSS1與SPINK1基因變異者更比一般人多出50~80倍罹癌機率,屬於胰臟癌的超高風險群。 值得一提的是,其他還有BRCA1, BRCA2, CDKN2A, MLH1, ATM, TP53這幾種基因變異與胰臟癌相關,不過它們同時也跟其他疾病有所關聯。比如BRCA1和BRCA2變異就是乳癌和卵巢癌的關鍵風險因子。 其他遺傳疾病:例如黑斑息肉症候群,又稱珀茨-傑格斯症候群(Peutz–Jeghers syndrome,PJS)或是林奇症候群( Lynch syndrome ,又稱遺傳性非息肉結直腸癌HNPCC) 胰臟發炎:先前提到部分變異基因會造成遺傳性胰臟炎,然而即便與遺傳無關,胰臟發炎者仍需小心恐有較高機會罹患胰臟癌。 抽菸、酗酒、嗜食加工肉品都可能導致慢性病,提高罹癌風險。(延伸閱讀:不只有菸酒!四種生活中常見一級致癌物) 胰臟癌的診斷方式 多數情況下,健康檢查並不適用於預防胰臟癌,因為常規的檢查幾乎不會特別針對胰臟,這也是為何胰臟癌初期不易發現的原因之一。 胰臟癌的檢查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腫瘤標記:又稱腫瘤指數,主要有CEA和CA 19-9兩種,但在檢查準確性上都不太足夠,這是因為患者也可能因為其他疾病而導致腫瘤指數上升。 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提供橫斷面影像,主要用於檢查胰臟癌是否有擴散到周遭的器官。 核磁共振掃描(MRI):適合觀察胰管和膽管有無病變,也可跟血管攝影一起進行。 超音波檢查:由於腹痛是胰臟癌的常見症狀之一,如果患者有腹痛情形,通常會用腹部超音波做初步檢查,若懷疑是胰臟癌,則可能會再做CT或MRI等其他影像檢查。 血管攝影(Angiography):透過將顯影劑注入血管中,再透過X光照射觀看特定區域的血流有無被阻斷或是有異常增生(可能是為了供給腫瘤而新生的血管)。 內視鏡逆行性膽胰道攝影(ERCP):從喉嚨放入內視鏡,直到內視鏡抵達小腸前段,以便確認膽管和胰管有無堵塞。此檢查也可以同時採取腫瘤組織,用於活體切片檢查。 活體切片檢查:採取一部份的腫瘤組織透過顯微鏡觀察後,做出進一步判斷(胰臟癌分期或是接下來的療程)。 胰臟癌的分期 胰臟癌治療方式? 胰臟癌的治療得視情況而定,如果腫瘤可被切除,一般會以手術治療優先。如果腫瘤在胰臟頭部或擴散至十二指腸的話,就可能會使用惠普式手術(Whipple operation,又稱十二指腸切除術)將腫瘤切除;如果腫瘤在胰臟體部或尾部的話,則可能使用胰臟尾部切除術(Distal pancreatectomy)。 胰臟癌存活率? 前面提過胰臟癌初期不易發現,尤其非胰臟頭部的腫瘤,往往拖到很後期才會因壓迫或擴散而出現明顯症狀,因此許多病人確診後可能已達胰臟癌末期。 根據107年癌症登記報告,該年診斷為胰臟癌的患者共2,750人,該年死於胰臟癌者則有2,292人,超過8成的高死亡率,可能是因為高達90%的胰臟癌患者無法透過手術根除,導致5年存活率不超過5%。 雖然有全胰臟切除手術(Total pancreatectomy)的方式,但此手術容易破壞內分泌與外分泌機能,因此通常不會採取胰臟全部切除的手術。 對於腫瘤過大、無法根除的胰臟癌末期病患,醫師可能採用放療和化療減緩病人的不適以延續生命,或是透過胃部繞道手術,引流淤積的膽汁到小腸,改善末期患者的生活品質。 胰臟癌如何預防? 由於大多數的癌症成因皆不明,建議大家能奉行戒菸、少喝酒、避免接觸化學藥劑、健康飲食、規律運動等健康生活習慣,降低誘發癌症生成的危險因子。不過,胰臟癌狡猾的之處也在於早期幾乎無症狀,檢查也特別繁瑣、發生率低,因此建議有胰臟癌家族史或遺傳基因變異的高風險群,應同時定期安排檢查,以確保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優勢。 對於一般人來說,建議仍應以保持良好生活習慣為重,遠比定期檢查更加實際;同時,時時留心自己的身體變化,若有不適,不妨儘早至醫院檢查。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皮膚癌

皮膚長痣、長斑是皮膚癌前兆?皮膚癌初期4大症狀快確認、檢測、9大皮膚癌風險全解析

許多人不喜歡自己身體上有過於顯眼的痣,尤其當長在臉上時,特別容易引人注意,但是你知道除了影響外表之外,痣也可能「暗藏危機」嗎?特別是在皮膚上出現不明黑點或痣斑時,極可能是皮膚癌的好發前兆之一。 皮膚癌究竟是什麼?當皮膚癌發生時有何症狀、皮膚癌有何檢測方式外,又有哪些高風險族群容易罹患皮膚癌,讓我們一起從頭認識皮膚癌。 皮膚癌是什麼? 皮膚癌是當皮膚細胞病變為癌細胞後所形成的癌症。導致細胞病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長期暴露於紫外線照射,例如像是手臂、手背、臉、頭皮、耳朵、嘴唇,或當夏季時經常穿著短褲而露出腿部,都是容易在陽光曝曬下容易被紫外線照射到的皮膚區域。 國人對皮膚癌認識普遍不深;由於相較於白人,黃種人皮膚可分泌較高的黑色素,可減少紫外線吸收,因此罹患皮膚癌的機率比起白人較低。 黃種人皮膚癌預後較差 身為台灣人,雖然我們罹患皮膚癌的風險較低,但可不能因此掉以輕心!研究指出,有色人種往往在皮膚癌晚期才確診,而且皮膚癌的預後也比白種人差,因此仍需做好皮膚防護、隨時自我檢查,才能有效降低皮膚癌的威脅。 皮膚癌初期前兆有哪些?4大皮膚癌症狀一次看 皮膚癌症狀依據類型而有所差異,一般可分為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黑色素瘤這3種,但絕大多數的皮膚癌通常沒有症狀、不痛不癢。所幸皮膚是我們可以看到、摸到的部位,透過觀察皮膚的質地與顏色,有助於及早判斷是否有罹患皮膚癌的跡象。以下列出4大皮膚癌症狀與特徵: 1.基底細胞癌 基底細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好發於經常受陽光照射的皮膚區域,例如脖子或臉部,主要患病族群以老年人為主,也是最常見的皮膚癌類型。前面提到皮膚癌罹患人數的上升,可能跟台灣的人口結構老化亦有相關聯。基底細胞癌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 病灶看起來光亮,好像打上蠟一般。 顏色像珍珠般,但也可能偏肉色、咖啡色或藍黑色,或呈現紅斑狀。 可能有潰瘍的狀況。(你也想知道:外出不防曬?休傑克曼也躲不過的「基底細胞癌」!基底細胞癌的皮膚症狀別輕忽) 2.鱗狀細胞癌 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與基底細胞癌類似,同樣都是長期受陽光照射而導致,是老年人第2常見的皮膚癌類型,可能出現的症狀有: 病灶有角化、堅硬的結節、紅斑,表面粗糙、結痂、呈脫屑狀,患者易有搔癢感。 顏色通常偏紅,容易因潰瘍而流血。 病灶可能發展成蕈狀的大腫塊。 3.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Melanoma,又稱惡性黑色素瘤)雖是皮膚癌中最少發生、卻是最嚴重的種類。它可能出現在人體任一處的皮膚,使既有的痣發生癌變且容易轉移。以下是黑色素瘤的常見特徵: 病灶呈突起結節或斑塊。 顏色偏黑,但是色素並非均勻分布,可能一塊黑、一塊是皮膚色。 病灶的邊緣形狀不規則。 4.由砷中毒引起的波文氏症 除了上述所列的3種常見皮膚癌種類外,台灣還有一部份老年人有波文氏症(Bowen’s disease)的問題,這其實與烏腳病(Blackfoot disease)殊途同歸,大多源自於台灣早年西南沿海一帶的居民,因為飲用含有高量砷的井水、地下水,久而久之,因為慢性砷中毒而在皮膚上出現病灶,而可能進一步演變成鱗狀細胞癌。 皮膚癌原因? 皮膚白皙者:皮膚白代表黑色素較少,而黑色素可以幫助抵禦紫外線,這也是為何白人特別容易罹患皮膚癌。 過度曝曬於陽光下:喜歡戶外運動、或工作必須長時間處於太陽下的人,紫外線對皮膚的威脅就會比其他人高,尤其若沒有做好防曬,不僅容易曬傷,罹患皮膚癌的風險也會提高。 痣多者:身上痣很多的人,出現異常痣的機率也比一般人高。這些異常的痣形狀不規則,而且比正常的痣大,容易有癌變的可能。(推薦閱讀:痣變大、變多、長毛會變皮膚癌嗎?認識痣的形成與原因 ) 日光性角化症(Actinic keratosis):又稱光化性角化症,患者因長期接受陽光照射,而出現的皮膚病灶,患者會有棕色或紅色的結痂斑塊,有演變成鱗狀細胞癌的可能。 有皮膚癌家族病史。 長時間暴露於輻射中。 愛滋病患等免疫系統較弱者。 砷中毒。(延伸閱讀:蝦與維生素C生砒霜?網路謠言別盡信) DNA 修復機制中的遺傳缺陷,如著色性乾皮病和Muir-Torre症候群,也使患病的個體罹患皮膚癌的風險很高。 身體長痣懷疑有皮膚癌?皮膚癌的診斷與自我檢查 皮膚癌的早期檢查非常重要,若腫瘤已經變大而且轉移至淋巴結,甚至是內部其他器官,患者的存活率就會顯著降低。 醫師在診斷皮膚癌上,除了透過肉眼進行初步判斷外,還可以透過皮膚活檢(活體組織切片),在病灶處切除小片組織,透過分析儀以判斷是否為皮膚癌。 確診皮膚癌後,醫師將依據皮膚癌的種類進一步檢查;像是黑色素瘤容易轉移到其他部位,可能需透過影像檢查如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X光、核磁共振(MRI),以更精確地掌握癌細胞的動向。 如何自行檢查皮膚癌? 除了前往醫院診斷之外,平時在家的檢查其實更為重要,你可以利用ABCDE檢查口訣,幫助你及早發現皮膚的異狀並求診。 此外,研究發現有色人種(黑人、黃種人)有更高的比例罹患黑色素瘤,而且腫瘤通常會長在不容易照射到陽光的部位,比如手掌、腳掌,或是手指甲、腳趾甲底下,因此在檢查時也應特別留意,這些地方有無異常的皮膚變化。 何時該就醫? 根據ABCDE檢查口訣,如果你發現自己的皮膚出現新的腫塊、腫瘤或斑塊,且逐漸長大,甚至已產生潰瘍、流血,並超過1個月還無法癒合,就應該前往皮膚科進一步檢查。 皮膚癌分期 只要是癌症就有分期,皮膚癌的分期可分為非黑色素瘤(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分期,以及黑色素瘤分期: 皮膚癌分期: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 皮膚癌分期:黑色素瘤 皮膚癌治療方法? 治療皮膚癌的手術方式繁多,較早期發現或範圍小的皮膚癌,可透過冷凍或雷射治療即可。若是黑色素瘤,需考慮有轉移的風險,可能就需搭配使用多種治療方式,以徹底清除癌細胞。 冷凍治療:透過液態氮進行冷凍治療,對於早期皮膚癌治療比較有效果,不適用黑色素瘤。 雷射:使用高頻電刀或二氧化碳雷射切除病灶,與冷凍治療相似,大多用於早期、小型、表淺的皮膚癌。 手術切除:最廣泛運用的皮膚癌治療方式,以手術將癌組織與周遭的皮膚切除,病灶愈大則切除的範圍與深度都會增加,以免日後再度復發。 莫氏手術:這種手術是藉由一層一層去除病灶的皮膚組織,再透過顯微鏡檢查,直到確認沒有癌細胞殘留的狀況為止。主要適用直徑大於2公分且基於美觀與功能完整性,而無法大範圍切除皮膚的部位,例如頭/頸部︑手和腳︑生殖器等部位的皮膚癌。 放射治療:透過高能量放射線,例如X光,照射病灶以殺死癌細胞。依據情況可作為輔助性或主要性治療使用。 化學治療:透過特定藥物殺死癌細胞,但對於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的治療效果不佳。而表淺型的皮膚癌,使用含5-FU藥膏可能有些許幫助,若是黑色素瘤,則會使用Dacarbazine(DTIC)和 Nitrosourea 等藥物,但治療效果仍比不上其他療法。 光動力治療:利用感光性的藥物進行治療。治療方式包括塗抹藥膏、乳液或是注射於病灶,之後再使用特殊光線照射、活化藥物,以去除癌細胞,一般適用於日光性角化症或其他表淺的皮膚癌治療。 免疫療法:藉由藥物促進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將癌細胞消滅。相關藥物包含干擾素(Interferon)、介白素(IL-2)與最新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標靶治療:針對黑色素瘤患者的治療方式,若該患者為「BRAF V600 突變陽性」,則可以考慮使用標靶藥物治療,相關藥物包含:Dabrafenib、Trametinib、Zelboraf 等等。 皮膚癌預防4方法 我們已知紫外線是造成皮膚癌的罪魁禍首,因此預防方法也和防曬息息相關,卻不應如此就完全足不出戶,因為人體仍需仰賴日曬獲得維生素D,適度曬太陽才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究竟有哪些方法能讓我們在享受陽光的同時,也減少皮膚癌的風險: 避免中午出門:早上10點到下午2點通常是陽光最強的時間,若要出門的話,建議盡量避開此時段,或在室內活動較不受強烈紫外線的侵襲。 做好防曬:許多男性認為曬黑反而顯得陽剛,因此普遍較女生更不在乎防曬的重要性,但皮膚癌可沒有性別之分,因此即便男性仍應小心。建議可塗抹防曬乳,或著長袖衣褲、戴帽子或太陽眼鏡來防曬,並選擇SPF 30以上或是PA+++以上的防曬產品之外,每2小時需補擦1次才能有效防曬。(推薦閱讀:防曬乳怎麼擦? 2 小時補擦一次 SPF 至少 30) 避免使用日曬機:或稱曬膚機、曬黑床,這種機器會釋放出紫外線,提高罹患皮膚癌的風險。 經常檢查皮膚:可透過先前提到的ABCDE檢測,自行檢查有無異常痣或斑塊出現。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白血病/血癌

白血病症狀與前兆全解析:從血癌成因、急性與慢性存活率到治療

藝人沈玉琳近日因白血球異常增生而確診罹患白血病,目前已住院接受治療。他透過社群媒體向外界證實病情,並表示治療療程需要一段時間,因此將暫停所有工作。儘管如此,他仍充滿正能量地感謝各界的關心,並承諾會好好養病,期待能盡快康復回到螢光幕前。 白血病初期症狀往往不明顯,常被誤認為只是感冒或貧血症狀,因此容易被忽略;白血病(血癌)也是在影劇作品中常出現的疾病,因此大眾對於白血病的認知,常停留在罹患絕症、蒼白虛弱的主角形象,不過,隨著醫學進展,過去難以治療的白血病,有了更多「逆轉勝」的可能;許多名人如高凌風、插畫家幾米其實也都是白血病友。 根據衛福部最新111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白血病新診斷病例佔所有惡性腫瘤的2.2%,等同於每百名癌友中約有2人受血癌威脅,發生率在男性癌症中位居第9名,女性則排名第11位;以下《Hello醫師》將為您詳細介紹白血病的症狀、原因、分類、存活率與治療方式。 什麼是白血病? 白血病(Leukemia)又稱血癌,是一種發生於骨髓白血球的異常增生現象。人體的骨髓是造血細胞的家,我們體內的血小板、紅血球和白血球都在這裡,經由造血細胞的轉化,待發育成熟,便進入血液系統當中。 當骨髓發生癌化,帶癌細胞的異常白血球因此大量增生,失去正常血球細胞應有的分化能力及老化死亡現象。在癌化白血球不斷分裂,無視甚至取代正常細胞成長的情況下,便會壓縮正常其他細胞與骨髓的空間,使人體造血功能下降,導致血小板與紅血球量不足而引發症狀。 白血病症狀與前兆 白血病的症狀因類型(急性或慢性)及年齡而異,初期可能僅有疲倦等不明顯症狀,容易與一般貧血或感冒混淆。其中,急性白血病通常發病又快又猛,且早期沒有明顯前兆;慢性白血病則可能潛伏數月甚至數年,多是透過血液檢查才發現異常。 然而,無論屬於哪種類型,一旦出現貧血、反覆感染、異常出血這三大警訊,都可能是白血病的前兆,務必提高警覺及早就醫! 急性白血病症狀 急性白血病初期症狀並不明顯,但病程進展快速。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柯博升醫師指出,因AML(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症狀不具特異性,常被誤認為貧血或感冒,導致許多患者延誤就醫,就診時已危及生命。提醒民眾,若出現不明原因的疲勞、骨骼疼痛或發燒等症狀,應盡早就醫檢查。以下是急性白血病的主要症狀和可能侵犯器官的跡象: 1. 主要症狀: 貧血相關:臉色蒼白、易疲倦、活動喘促。 出血傾向:容易瘀青或出血。其他症狀包括:皮膚紫斑、點狀出血、牙齦出血,女性可能出現經血不止。 反覆發燒:不明原因持續性發燒,且因正常白血球不足導致反覆感染。 2. 其他症狀、器官侵犯跡象: 淋巴結腫大:常見於頸部、腋下。 脾臟腫大:左上腹悶脹感。 兒童骨痛:好發於腿骨或胸骨,易被誤認為生長痛。 慢性白血病症狀 慢性白血病可分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兩者在病程進展上都可能出現肝脾與淋巴結腫大的症狀;雖然初期症狀可能不明顯,但隨著病情的發展,患者會開始出現如疲倦、發燒等非特異性的症狀。 早期症狀不明顯:多數患者透過常規血液檢查發現白血球數值異常。 進展期症狀:夜間盜汗、體重減輕、左上腹不適(脾臟腫大)。 特殊族群差異 老年人:可能出現「泛血球貧血症」(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全數減少),併發嚴重感染或內出血風險較高。 診斷關鍵:血液抹片檢出大量「不成熟血芽細胞」,骨髓檢查確認癌細胞浸潤程度。 白血病的發生原因 白血病可能有多重成因,台灣癌症基金會也提醒:若抽血發現白血球或其它血球數目異常增加或減少,且原因不明者,應到血液專科門診做更詳細的檢查。目前血癌已知致病原因包括以下3大類: 基因變異 先天基因異常(如唐氏症)或後天突變,可能啟動致癌基因。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常見「費城染色體」異常。 環境暴露 長期接觸輻射線(如核災環境)、化學物質(苯類溶劑)。 病毒感染(如HTLV-I病毒與成人T細胞白血病相關)。 遺傳影響 特定基因較容易誘發血球癌化,因此有家族病史者風險較高。 急性與慢性白血病分類 白血病所導致的異常白血球增生,可依據癌細胞成熟度以及病程速度,分為急性與慢性白血病,並根據細胞分化的來源與型態分為4大類別: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簡稱AML)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簡稱ALL)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簡稱CML)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hronic lymphoblastic leukemia,簡稱CLL) 統計發現,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成人最常見的血癌,台灣每年約新增950~1000人病患,伴隨高齡化趨勢,國內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發生率逐年攀升,且50~59歲的中壯齡患者比例顯著增加。 而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則好發於孩童身上。(推薦閱讀:最多兒童罹患的癌症!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成因與症狀) 白血病的治療 依病程分類:急性 vs. 慢性 急性白血病需立即介入,治療主軸為「化學治療三階段」: 誘導化療:密集4-6週療程,目標清除血液與骨髓癌細胞。 鞏固化療:消滅殘存癌細胞,降低復發風險。 維持化療(適用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口服藥物持續2年,定期監控療效。 慢性白血病則依病程調整: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優先使用酪胺酸激酶抑制劑(如基立克、泰息安),長期存活率達90%。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無症狀者「觀察等待」,需治療時以口服標靶藥(億珂、唯可來)為主。 依細胞類型分類:淋巴性 vs. 骨髓性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 兒童治療效果佳:70%以上可治癒,中樞神經預防(脊髓腔化療/顱內放療)為關鍵。 成人治療挑戰:誘導化療後需評估造血幹細胞移植,近年加入CAR-T細胞治療提升復發患者緩解率。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 標靶藥物革新:近年AML治療不再僅侷限於化療與骨髓移植,已有三款標靶藥物(如BCL-2、FLT3抑制劑)獲得健保給付,特別適用於高齡或有基因突變的患者;其中新型口服去甲基化藥物也即將納入給付,有望延長無復發存活期。 特殊亞型突破:急性前骨髓細胞白血病(APL)搭配全反式維甲酸(ATRA),緩解率突破80%。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 口服標靶藥革命:基立克使慢性期患者血液緩解率近100%,新一代藥物柏萊、泰息安強化治療彈性。 停藥試驗進展:部分低風險患者可嘗試停藥,需嚴密追蹤。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 精準用藥趨勢:ibrutinib阻斷癌細胞訊號傳遞,venetoclax誘導癌細胞凋亡,健保逐步納入給付。 白血病治療最新趨勢 個人化醫療:基因檢測引導標靶藥物選擇(如FLT3抑制劑、BCL-2抑制劑)。 免疫療法突破:CAR-T細胞治療用於復發/難治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緩解率達80%。 口服去甲基化藥物:降低年長患者化療負擔,維持性治療效果顯著。 NGS次世代定序:台灣健保自2024年起已部分給付NGS基因檢測。然而,健保仍有檢測與藥物給付限制,部分患者即使符合條件,仍面臨自費負擔或治療中斷的困境。醫界與病友團體呼籲放寬條件、加速審核,實現真正的精準治療。 其他治療重點 兒童 vs. […]


其他癌症

子宮內膜癌4大分期:罹患子宮內膜癌非末日!早期治療存活率9成

熟齡婦女是子宮內膜癌(Endometrial cancer)的高風險群,當自己或身邊的親友不幸罹患子宮內膜癌時先別消沈,其實只要在子宮內膜癌尚未擴散或轉移前,治癒率高達九成;《Hello醫師》為您說明子宮內膜癌的診斷、分期及治療。 子宮內膜癌如何診斷? 陰道異常出血是子宮內膜癌最易察覺的症狀;由於多數患者正處更年期前後,常有異常或是不規則出血的情形,很多女性會誤以為是更年期導致而輕忽。 小港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劉奕吟醫師提醒,若已停經後(停經指的是無月經超過1年以上)出現陰道出血情況,就應盡快諮詢醫師。醫師通常會先利用例如腹部或陰道超音波,判斷子宮是否有紊亂、不均勻的回音區,以及確認子宮內膜厚度。一般而言,停經後女性子宮內膜厚度不應大於0.5公分。 劉奕吟醫師指出,若有增厚且合併出血現象,應進一步抽樣檢查內膜是否為子宮內膜癌,但須注意仍有約4%患者經超音波診斷未有內膜增厚之情形。(點此了解子宮內膜癌有哪些徵兆) 當懷疑為子宮內膜癌時,醫師會採取侵入式檢查來確定癌細胞的發展情形。主要診斷方式如下: 1.子宮內膜搔刮術 醫師將自陰道放入醫療用刮勺後,刮取少許子宮內膜組織供病理分析,以便判斷患者的子宮內膜是否有癌細胞存在與發展階段。 2.子宮鏡 子宮鏡其實就是內視鏡的應用之一,經由陰道將內視鏡放入子宮之中,除能採集子宮內膜組織,醫師還能藉內視鏡親眼確認病變位置及範圍,以改善子宮內膜搔刮術因無法目視、恐將遺漏病變組織的風險。(推薦閱讀:5大常見癌症診斷方式!一次看懂癌症診斷有哪些) 另外,若醫師懷疑子宮內膜癌細胞已隨著血液、淋巴轉移到子宮附近的器官,或較遠的肺部、肝臟,則可能會加上胸部X光、核磁共振檢查(MRI)提高診斷的準確度。 子宮內膜癌4大分期 病患的癌期因接受診斷與治療的時間不同,而有輕重之別與病變差異。子宮內膜癌主要分為4期,多數第一期患者在治療後幾乎都能完全治癒,但隨著病程的發展,各期患者的存活機率則向下遞減。 子宮內膜癌第一期 癌細胞只存在子宮內。 IA期:僅存在子宮內膜,或已侵入子宮肌肉層但範圍不到一半。 IB期:子宮肌肉層受癌細胞侵襲達一半以上。 子宮內膜癌第二期 癌細胞蔓延至子宮頸間質組織,但未擴散到子宮以外。 子宮內膜癌第三期 癌細胞已擴散至子宮體外。 IIIA期:侵襲子宮漿膜層或子宮附屬器官。 IIIB期:已轉移至陰道及子宮旁組織。 IIIC期:已轉移至骨盆腔或主動脈旁淋巴結。 IIIC1期:已轉移至骨盆腔淋巴結。 IIIC2期:出現主動脈旁淋巴結轉移或合併骨盆腔淋巴結轉移。(你也想知道:發生率排名第5!陰道異常出血可能是子宮內膜癌前兆) 子宮內膜癌第四期 癌細胞已侵襲膀胱或腸子的黏膜層,或發生遠處轉移。 IVA期:蔓延至膀胱、腸子黏膜層。 IVB期:已發生遠端轉移,包括腹腔、肝臟、肺臟、骨頭及腹股溝淋巴結。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手術切除子宮為主 子宮內膜癌目前多以分期手術處理為優先,切除範圍包含輸卵管、卵巢和子宮、骨盆腔及主動脈淋巴結,清除後才能藉由病理組織得知最終準確的癌症分期。劉奕吟醫師表示:「第IA期病患通常藉由完整的子宮切除手術,就能治癒子宮內膜癌,不需後續的化療或放射線治療。不過若子宮內膜癌已發展至IB期以後,則需於術後合併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將體內肉眼不可見的癌細胞清除。」(你也想知道:5大超級食物預防子宮頸癌!吃好吃滿+抹片、遠離子宮頸癌!) 其他輔助治療方式並有放射線治療與化學治療2種。針對體況不適合進行手術或是局部癌症復發的病患,可使用放射線療法。若癌細胞已遠處轉移或是擴散至淋巴結,則需藉化療廣泛性消滅癌細胞,才能降低未來再次復發的風險。常見的化療藥物種類包含鉑金類藥物(Cisplatin、Carboplatin)、紫杉醇(Paclitaxel)或小紅莓類藥物(Doxorubicin)。 子宮內膜癌的預後如何? 預先了解治療後的結果如何是許多癌症病友或親人最為關心的重點之一。劉奕吟醫師表示:「一般而言,70~80%的子宮內膜癌被診斷出來時,僅侷限在子宮,患者的預後通常較佳,因此,更年期前後之婦女若有異常陰道出血的情況,應盡早就醫檢查。」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Hello醫師 Line:https://lihi3.cc/Ur9VD Hello醫師 FB:https://lihi3.cc/F7Qlf


其他癌症

發生率排名第5!陰道異常出血可能是子宮內膜癌前兆

談及女性常見癌症,乳癌與子宮頸癌肯定榜上有名,子宮內膜癌的成因與不正常的子宮內膜增生有關,究竟子宮內膜癌原因為何?前兆症狀有哪些?哪些人是高危險群?《Hello醫師》為您一次說明! 子宮內膜癌的原因 女性的子宮壁由裡到外可分為3層,分別為子宮內膜層、平滑肌肉層與漿膜層,而子宮內膜癌便是源自子宮內膜病變所生成的惡性腫瘤。當癌症持續發展,子宮周遭的器官可能也會癌化,最終癌細胞可能會藉血液擴散到其它身體部位,如肝臟、肺部、骨骼等,也就是所謂的遠端轉移。(延伸閱讀:癌症分期、種類怎麼看?如何照顧癌症病人?癌症權威名醫來解答) 根據多數研究顯示,子宮內膜若長期受雌激素(Estrogen,又稱動情素)刺激與黃體素不足,將提高子宮內膜增生的風險,也就是子宮內膜的細胞過量生長,導致子宮內膜增厚或出血的狀況。 子宮內膜增生可進一步分為:單純性增生、複雜性增生與非典型增生3種,而通常僅有非典型子宮內膜增生有較高機率發展為惡性腫瘤,其它則多能透過黃體素輔助治療得以改善。值得一提的是,子宮內膜癌也是子宮體癌症中最常見的類型。 子宮內膜癌前兆、症狀? 小港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劉奕吟醫師指出,子宮內膜有惡性腫瘤的患者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陰道不正常出血:約75~90%患者有此症狀,例如月經週期不規則、月經出血量大且持續超過1週,停經後出血或更年期前後有異常出血情況。(延伸閱讀:非經期出血要看醫生?「排卵期出血」有這些症狀) 排尿困難或有不適感 性行為時疼痛(延伸閱讀:愛愛結束後要愛自己!性交後常見女性問題) 下腹疼痛 陰道分泌物異常:有血絲或異味 子宮內膜癌的高風險群 子宮內膜癌好發於50歲以上的熟齡女性,若已停經卻仍發現陰道有不正常出血,應有所警覺並盡早就診確認。而除了更年期女性須多加注意外,符合以下描述者也有較高罹病風險: 長期或過度補充雌激素:長期補充過多雌激素會讓子宮內膜增厚,但缺乏黃體素的保護時,可能提高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患有卵巢相關疾病:多囊性卵巢患者因排卵時間不穩或長期不排卵,讓卵巢無法分泌黃體素,保護受到雌激素刺激的子宮內膜,讓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增加。 服用乳癌治療藥物:部分治療乳癌的口服藥物可能有引發子宮內膜癌的疑慮,例如泰莫西芬(Tamoxifen),因此在使用藥物期間也須定期回診,確認患者子宮內膜的健康狀況。 肥胖:由於脂肪細胞會促進雌激素分泌,因此肥胖者有較高機率受高濃度雌激素刺激,引發子宮內膜增生。體重愈重,罹癌機率愈高。 糖尿病、高血壓:研究顯示糖尿病與高血壓患者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較高。劉醫師表示,糖尿病患者因胰島素抗性、長期慢性發炎及卵巢分泌的激素較高為可能罹癌之原因。 未曾生育的女性:懷孕時會分泌黃體素保護子宮內膜,而未曾生育的女性缺少黃體素讓子宮內膜休息,因此得到子宮內膜癌的機率也比懷孕過的女性高。 子宮內膜增生如何預防? 預防勝於治療!劉奕吟醫師建議民眾可以採取以下建議: 改變飲食,減少環境荷爾蒙的暴露:遠離油炸、燒烤、高糖分食物;少吃紅肉、加工肉製品,以及魚卵、蝦卵、蟹黃等富含動物性荷爾蒙的食品。 規律運動及減重:避免過多體脂累積在身導致肥胖,增加罹癌風險。 遠離塑化劑:減少購買塑膠瓶裝飲料,避免塑膠容器盛裝或加熱的食物或飲料,減少塑化劑釋出風險。 使用避孕藥:若月經不規則,慢性無排卵如多囊性卵巢的患者,可考慮諮詢醫師後,使用避孕藥減緩子宮內膜增生。 產後哺乳:研究顯示哺乳超過3個月,可以降低子宮內膜癌發生率,因為哺乳時體內雌激素維持在較低水平。正處孕期或哺乳期的婦女,不妨考慮延長母乳哺餵時間,不僅有助降低罹癌風險,也滿足寶寶的營養需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ovulation]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