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的代謝異常疾病,因為體內胰島素缺乏或功能不全, 對糖類的利用能力減低,甚至完全無法利用而造成血糖上升。久而久之便可能會導致其他嚴重的問題,如心臟病、失明或腎臟病等等。主要分為 第一型糖尿病 、 第二型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等類型。

基礎知識

看更多 糖尿病 相關文章

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腎病變風險「高20倍」糖尿病末期要洗腎?前兆、分期一次看

不少洗腎患者都合併有糖尿病,當體內都是高血糖的時候,全身的器官就像泡在糖水一樣,讓腎臟過濾的負擔越來越重,使許多糖尿病患者相當恐懼洗腎的到來。 糖尿病患者要如何避免洗腎的命運?腎病變後還能逆轉或控制病情嗎?別擔心,讓《Hello醫師》為你解釋。 糖尿病腎病變風險大增20倍 根據長庚醫院統計,糖尿病引起的腎病變機率是一般人的20倍;失明機率是4倍;心血管疾病是2倍;中風則是有5倍。而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則更要小心,若出現微量白蛋白尿,且未積極治療,10到15年內,有80%會變成腎病變。因此糖友需密切注意血糖、血壓、血脂的變化,若有任何異常務必進一步諮詢醫師。 糖尿病腎臟病變的原因:為什麼會引發腎病變? 糖尿病腎病變是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主要是與血糖、血壓、微白蛋白尿的控制情況,以及是否有合併其他心血管疾病或是遺傳有關。 糖尿病引起的腎病變在第一型糖尿病及第二型糖尿病都有可能會發生,不過2者的機率有些微的不同。第一型糖尿病患的發生率約35%左右,男性比女性稍多;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發生率約30~50%。 糖尿病腎病變的前兆 糖尿病腎病變最初沒有任何明顯的徵兆,最容易有異常的是微量白蛋白尿,也就是尿液中的蛋白微量有開始增加的現象。因為體內的高血糖會影響到腎絲球過濾速率增加,讓腎絲球不斷肥大、增生,使得腎絲球開始出現病變,讓血液中些許的蛋白質流進尿液中。(延伸閱讀:尿出泡泡、水腫恐患腎臟病!3分鐘自我檢測,揪出腎臟病7大前兆) 糖尿病腎病變的分期及症狀 糖尿病腎病變的病程可分為5期: 第1期:腎絲球過濾速率增加,這個階段的腎臟功能依然正常,沒有明顯的症狀。 第2期:又稱為靜止期,此時的腎絲球過濾速率沒有第1期快,但是腎絲球已經開始出現病變,不過這時期的尿液並不會出現白蛋白。 第3期:腎絲球過濾速率依然正常,但腎絲球卻持續受到損害,尿液中則開始會有微量的白蛋白,尿液白蛋白排出量介於20-200mg/min。 第4期:此時的尿蛋白會明顯增加,尿液中流失的白蛋白已經大於200mg/min。這時有些病患會出現高血壓,腎臟會逐漸失去過濾老廢物質的能力,讓血液中的尿素氮、肌酸酐增加。(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型糖尿病患的腎病變與高血壓是同時出現,第二型糖尿病患則是有腎病變之前就出現高血壓) 第5期:進入末期的腎臟病變,也就是腎衰竭時期,腎絲球過濾速率低於10ml/min。此時需要進行洗腎,也會出現貧血、水腫、血尿、倦怠的症狀。 糖尿病腎病變可以預防嗎? 除了定期抽血、篩檢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時時注意血糖以及血壓的變化,讓《Hello醫師》教你如何預防腎病變: 控制血糖:一旦被診斷有糖尿病,應立即控制血糖,讓腎絲球過濾的負擔減少,才能有效預防腎病變。 控制血壓:將血壓維持在130/80mmHg以下,這能夠減輕尿蛋白,延緩腎功能的惡化。 控制膽固醇:控制膽固醇不但能減少心血管疾病,也能 維持標準體重:保持規律運動以及維持體重標準可以控制血糖,也能減少腎病變的機率。 飲食均衡:降低鹽分的攝取,高鹽飲食會增加腎臟的負擔,容易讓腎功能惡化速度加快。(同場加映:低蛋白飲食還不夠!腎臟病飲食還得注意磷鉀鈉) 糖尿病出現腎病變後通常會急速惡化,且無法根治,因此能夠定期檢查、抽血,時時注意血糖、血壓的變化,才能夠盡早預防腎病變的出現。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眼睛病變「不可逆」失明前兆4大症狀:快檢查!

根據衛福部統計,2020年國人10大死因中,糖尿病的排名高居第5名,較2019年增長3.2%。糖尿病易引起各種併發症,身體各個器官都有可能受到併發症傷害,其中「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iabetic Retinopathy)」就是糖尿病患者經常遇到的眼部併發症。 《Hello醫師》為您介紹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原因,說明可視為病變前兆的4大症狀,以及目前針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3種治療方法。 糖尿病眼睛病變原因 糖尿病引發視網膜病變的原因,主要是因血液糖分過多,導致視網膜的微小血管阻塞,從而切斷其血液供應。為了獲得足夠養分,眼睛不得不從旁長出新的細小血管,但新生血管常發育不良且脆弱易破裂,容易滲漏液體與血液。 當這些液體佈滿眼睛的玻璃體,會進一步導致黃斑部水腫,影響眼睛的正常功能。如果新血管干擾正常的液體流出眼睛,眼球就會產生壓力外,當眼壓超過身體能承受的極限時,就會損害視神經,導致青光眼發生。 糖尿病失明前兆4大症狀,及早發現才有救! 原來糖分會堵塞眼睛血管並非危言聳聽,那麼糖尿病友究竟如何得知,自己是否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諾貝爾眼科總院院長張朝凱醫師表示,糖尿病患者常見的眼科症狀除了視力模糊,或視覺變暗之外,甚至看東西會開始變得扭曲。 也許糖尿病初期並不會產生任何症狀,或只會引起輕微的視力問題,但張朝凱醫師提醒:「如果血糖長期控制不佳,除了造成視網膜病變,也會成為罹患黃斑部水腫、白內障、青光眼等疾病的高風險族群。」 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有可能發展為更嚴重的狀況,因為這些眼睛新生血管在增生又滲漏的過程中會產生疤痕組織,這些眼睛深處的疤痕會導致視網膜剝離,嚴重時將導致失明。 糖友如果發現自己有以下4種視力變化的症狀,請迅速至眼科進行專業檢查。 視力模糊 眼前有局部黑影 模糊或空白區域 視力忽好忽壞 張朝凱醫師也建議,糖尿病患就算眼睛沒有任何症狀或不適的感覺,最好每半年定期到眼科檢查,早期發現才能早期治療。 糖尿病若血糖控制不佳,易造成視網膜病變。建議無論病史多長都應定期安排視力檢查。 糖尿病眼睛病變:不可逆!預防更勝藥物、手術治療 任何類型的糖尿病均有可能引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無論一型或二型,甚至是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婦,都有可能因血糖控制不佳而引發糖尿病併發症。一般來說,罹患糖尿病的時間愈長,血糖控制得愈差,罹患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可能性就愈大。(您也想知道:糖尿病控血糖這樣食堅果!2種控糖料理自己動手做) 張朝凱醫師指出,目前針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治療方法有下列3種,包括: 藥物治療:適當的藥物治療為控制視網膜病變持續惡化的方法,但無法恢復已喪失的視力。 雷射手術:為最常見的治療方式,藉由雷射光凝固療法及玻璃體切除術恢復視力。當視網膜病變惡化至到可能產生新的血管,即須接受雷射治療,以消除新生血管,預防眼內出血。 玻璃體切除術:若是網膜內的新生血管出血,流入玻璃體使原本清澈玻璃體變得混濁,而不能自行恢復透明時,即須施行玻璃體切除術,注入清澈的人工玻璃體以取代原本已混濁的玻璃體。 然而,張朝凱醫師也提醒,想要避免糖尿病帶來嚴重的眼睛併發症,首要最應注意的,仍是定時服藥控制血糖、定時測量血糖、定期眼睛檢查,若病患等到視力不清楚時才就診,往往會錯失最佳治療的機會。因此平時多留意視力的細微變化,預防勝於治療。(推薦閱讀:如何降血糖?這5個壞習慣害你血糖降不下來)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第二型糖尿病

零食點心不能碰?糖尿病友吃零食有撇步、3低零食不NG

罹患糖尿病,難道就代表一輩子要與零食點心絕緣,再也不能碰嗎?特別是在兩餐之間有點餓,或只想藉由零食小小療癒一番,糖友其實可以不必忍得那麼辛苦。高雄右昌聯合醫院營養師蕭承啓指出,市面上零食與點心選擇種類之多,其實糖尿病友吃零食有撇步,營養標示有技巧地篩選,或自製點心隨身攜帶,糖友嘴饞時一樣能享受吃的樂趣。 糖尿病友6大點心零食建議 在正餐外忍不住想吃點零食可說是人之常情,但是對於常有飢餓感或容易嘴饞的糖尿病患者來說,就有過游過甜的顧慮得擔心。然而,不見得所有零食點心都是地雷。根據高雄右昌聯合醫院蕭承啓營養師表示,糖尿病友首重控糖,因此只要經過篩選、GI值低於60以下的食物,家中不妨常備以下點心,或方便適量隨身攜帶以備嘴饞食用,就能安心開吃。(你也想知道:糖尿病可以吃零食嗎?想吃糖先了解這些事) 3低零食控糖最有力:低脂、低糖、低油 烘烤堅果或種子(注意非油炸) 方便隨身攜帶的水果如蘋果、香蕉等 不加糖的烘烤果乾或葡萄乾 全麥餅乾或麵包 低脂雞肉片 不加糖的低脂牛奶、優酪乳或優格 若能在家事先處理好並針對個人糖尿病指數後精算糖量、小包裝攜帶的話,不妨選擇新鮮蔬菜洗淨切碎,像是芹菜、胡蘿蔔和黃瓜,都可作為兼具營養和健康的零食,不僅能適時補充血糖,卻不會造成血糖飆升(Ref.2)。(推薦閱讀:GI值是什麼?升糖指數低有助減肥) 美食家糖友這樣吃好安心 對嗜吃美食的糖友來說,正餐之外若能吃到兼具賣相、美味與健康的點心,在與糖尿病抗戰的路上或許就能多一點正能量。蕭承啓營養師表示,其實如今有不少資訊可輔助糖友有效管控飲食,保持血糖穩定的同時還是能吃美食,並沒有想像中困難; 像是由美國農業部門(USDA)所成立的「我的餐盤廚房(My Plate Kitchen)」健康食譜網站,就值得糖友參考並嘗試自己動手做,或在諮詢營養師後替換部分食材。蕭承啓也自其中選出幾項適合糖友的點心食譜,並調整部分更適合糖友的食材成分,提供糖友們幾款在家也能安心吃出儀式感的美味選擇。 蘋果鮪魚三明治 材料:水煮鮪魚罐頭(需將罐頭內水份倒掉)、新鮮蘋果片、優酪乳、少許芥末醬與蜂蜜混合成醬料,與鮪魚肉拌勻作為內餡,搭配生菜葉夾入全麥麵包,就成為視覺與美味兼具的三明治,可當正餐亦可作為點心。如果要更健康一點,可免去麵包,將蘋果與生菜切丁,就是一餐豐盛的蔬果鮪魚沙拉。 烤薯條(或氣炸薯條) 不經過油炸的薯條,能避免吸取過多的油脂,透過烤箱烘烤或氣炸的薯條一樣很酥脆,若再搭配胡椒、五香粉、大蒜粉、洋蔥粉和鹽調味,容易讓人一口接一口停不下來,所以要注意份量,並記得下一餐的主食分量須配合減少,且不能天天食用。 無花果棒  核桃、杏仁等堅果切碎後與燕麥混合,以150度烤箱烘烤約10分鐘,取出加入切碎的無花果乾,攪拌均勻後加入純正蜂蜜使其凝結成塊,然後平鋪壓緊於烤模中,入烤箱以150度烘烤20分鐘即成。 可於進烤箱前事先切好成為棒狀,亦可烤後分切,冷卻後即可食用。不過同樣要注意份量,由於蜂蜜含有糖分,每天食用份量僅能淺嚐即止。(你可以這樣吃:糖尿病血糖控制靠飲食!5個控糖撇步遠離糖尿病) 學會看懂食品標示將有助於管理糖尿病。 3大營養標示一次看懂不踩雷 蕭承啓建議,如果糖友們實在沒有時間自製點心,不妨開始學習看懂市售商品的營養標示。當閱讀營養標示時,由於每種商品包裝不同,部分還會一大包中有分裝成數小包,不一定1包就等於1份,因此可先看每一份量及總共含有幾份; 或是計算飲品糖量時可以每100毫升含糖量的單位為比較,看出哪一款的精緻糖含量較低,精準控管血糖的正常值。接著可看每份的熱量及營養素含量,最後再將食用的份數乘上每份的熱量及營養素,就可算出總共吃進多少碳水化合物或糖量等。 他以下列最常見的3大類食物為例: 碳水化合物:1份碳水化合物為15克。如果是吃點心,建議選擇碳水化合物含量在1份的食品;若是正餐,則選擇含3~4份碳水化合物的食品。 糖: 表示在碳水化合物中精製糖的含量。建議糖友應選擇無添加精緻糖的食品,通常會於包裝上標示。 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含量較高的食品能延緩餐後血糖上升,對於糖友們是較佳的選擇。一天建議攝取量約25~35克。 當學會看懂營養標示後,也建議應和自己的營養師討論來制定最適合自身血糖狀況的購物清單,日後就能定期於居家日常補充適合糖尿病患的零食;即使外出時臨時採買,也不易踩到高糖飲食的地雷,也就能安然避開過度飢餓或缺乏選擇而胡亂進食的風險。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

糖尿病友實例:錯誤習慣險失明!健檢、遵醫囑2大觀念與糖尿病共存

根據福利衛生部統計處指出,「糖尿病」已躍升為國內10大死因排行第5名,由於糖尿病屬於一旦罹患,終其一生都需靠藥物、飲食控制與運動控制治療以降低風險的疾病,吃藥也無法逆轉,加上近年糖尿病患者屢創新高,相當於每10人中就有一位罹患糖尿病的驚人成長率,稍有不慎,恐怕就因錯誤習慣而併發截肢、失明甚至死亡的風險。 《Hello醫師》與柳營奇美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南豪,就攜手透過各糖尿病友的實際案例,歸納出最容易被輕忽的錯誤習慣,以及應具備哪2大觀念,才能與糖尿病共存共處一輩子,讓病患和醫師一起告訴你。 糖尿病友錯誤習慣:輕忽病症、送醫才知糖尿病   小霓(化名)是個正值二八年華的少女,青春無敵的她,卻無法像正常少女般過得多彩多姿;平常總覺得身體累卻沒有正視病症上身的過程長達數月,直到有一次打工時不小心暈倒送醫才發現,原來自己得了「第二型糖尿病」,已是必須開始以藥物治療的狀態,自此糖尿病纏身。直到此時小霓才體悟到,自己已從此失去了同齡少女們能快樂無憂、飲食玩樂的人生體驗。 黃南豪醫師表示,會產生糖尿病的病因之多,其中最常見的是因老化、免疫系統失常或其他疾病,造成胰臟胰島細胞壞死,導致身體沒有分泌「足夠」的胰島素,或在肥胖、特定飲食過度等原因,使身體對於胰島素敏感性下降,無法有效作用,而讓身體一直處於高血糖的危險狀態。(推薦閱讀:糖尿病年輕化,認識兒童及青少年第二型糖尿病) 病患小霓的症狀則是普遍稱為「第二型糖尿病」的類型,也是最常發生的糖尿病型態。除了過去是老年人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近年來在40歲前的青壯年人口發生率也逐漸上升。黃南豪醫師進一步指出,第二型糖尿病雖有大眾認知的多喝、多尿、體重減輕、傷口不易癒合、視力模糊等症狀,但有時初期症狀較輕微,甚至沒有任何症狀,並不容易察覺,因此更需民眾對自身狀況多加留意。 觀念1:健檢有助辨識病況  輕忽不治恐截肢 黃南豪醫師指出,其實不少患者是透過健檢或是因其他疾病至門診就醫時,意外發現自己是糖尿病患者,進而得以接受進一步治療。所謂糖尿病確診,必須有2次空腹8小時的血漿血糖≧126 mg/dL,口服75克葡萄糖後耐受測試2小時的血漿血糖大於等於200 mg/dL,或糖化血色素(HbA1c)大於等於6.5%的結果來斷定。黃南豪醫師表示,血糖若不控制得宜,雖然非立即致命,但長期高血糖在體內累積的結果,會提高腎衰竭、腦中風、心肌梗塞、截肢、神經病變或視網膜病變的併發症風險, 據初步估計,國內每年約有一萬例以上的截肢病例中,因糖尿病而截肢者就占了一半以上;衛福部糖尿病相關報告中亦提出,糖尿病人一生當中,約有高達25%的機會發生足部潰瘍,而容易導致截肢。因此治療有其必要性。(你也想知道:糖尿病最常見的4大神經病變) 糖尿病友錯誤習慣:飲食習慣不佳、自行停藥險沒命 在科技公司上班的Dan罹患糖尿病已約5年,只要狀況好他就經常自行停藥,另一方面,Dan並不因罹患糖尿病而改變飲食習慣;由於獨身獨居不開伙,平時Dan不僅以外食為主,餐餐並都配上一杯手搖飲,直到Dan近期感覺左眼常有黑影閃現,一開始以為是太累了,然而一個月後情況卻沒有改善,身體也越來越不舒服才趕緊就醫,才發現險釀大禍! 經檢查後得知,Dan的症狀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因為眼球後方的視網膜微血管已受損,所以才會出現視力相關症狀,而且若再晚點就醫,就會有很大的失明風險。(你也想知道:糖尿病友的外食技巧) 黃南豪醫師解釋,糖尿病引起的視網膜病變有可能引發失明危機,尤其在門診中,常見病人會在視力模糊或看不清楚才來求診,卻已經惡化成增殖性視網膜病變或是玻璃體出血,只能接受手術回復部份視力。其實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多數病患仍能避免手術,並使視力維持在較好的狀況。 黃南豪醫師提醒,「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乃是因長期缺氧造成的微細血管病變,致使視網膜功能變差、異常新生血管增生,若置之不理,經常會導致視網膜積水與出血,嚴重影響視力;此類併發症尤其好發於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身上,但即便糖尿病況控制穩定,在病程隨著時間推移下,最後仍有可能引發病變。而糖尿病患應養成定期做眼科檢查的習慣,而不是等視力不好再就醫。 觀念2:遵循醫囑用藥 定期追蹤降風險 黃南豪醫師強調,糖尿病的血糖控制目標一般是糖化血色素小於7%,以減少心血管併發症的風險。而根據2020的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糖化血色素小於7.5%,可使用單一降血糖藥物治療;如果糖化血色素超過7.5%,應評估心腎風險及共病,加上不同機轉的降血糖藥物,建議使用2種以上降血糖藥物治療。(你也想知道:三餐老是在外?控血糖這樣做也能很簡單) 由此可知,當糖尿病患自行停藥時可說是相當危險的行為。黃南豪醫師表示:「糖尿病患的血糖控制除了基本的飲食及生活形態調整之外,藥物也佔了很重要的部分!」因糖尿病屬於需長期用藥的慢性疾病,醫師會視病患個別情況調整藥物,因此無論減藥或停藥,都應與醫師討論過後才能進行。倘若擅自減藥或停藥,可能將導致血糖大幅波動,造成心血管疾病或其他嚴重後果。 黃南豪醫師建議,就算糖尿病患在醫師評估後不須使用藥物治療,還是應維持健康的生活飲食習慣,並保持每3~6個月定期追蹤檢查血糖狀況,來降低引發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推薦閱讀:預防糖尿病併發症,這10招預防勝於治療)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

老人糖尿病3大地雷!阿公阿嬤這些禁忌要避開

現代人的健康意識愈來愈高,即便是銀髮族也很勤快保養、保持行動力和活力。然而,當糖尿病找上阿公阿嬤時,日常生活中就潛藏各種糖尿病地雷。究竟有哪些禁忌老人要避開,阿公阿嬤最常誤觸的糖尿病地雷又有哪些?《Hello醫師》邀來柳營奇美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南豪為大家說分明,一起為家中的阿公阿嬤健康把關,健康快樂地度過人生下半場! 常見老人糖尿病3大地雷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建議,國人每日飲食中的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而所謂的添加糖即「製造或製備食物與飲料時額外添加的糖」,例如白糖、黑糖、蔗糖、糖霜、砂糖、玉米糖漿、蜂蜜、楓糖漿等,但不包括人工甜味劑及原本存在水果食物內的糖。 黃南豪醫師表示,由上述規範可知,若每天喝1杯含糖飲料或手搖飲,其添加糖的攝取量就容易超過每日建議上限參考值。對於多數健康已大不如前、同時罹患慢性疾病的長輩而言,當一有不慎,就會影響身體的糖代謝而誘發糖尿病,甚至引起視網膜、腎臟、神經、血管與足部等相關併發症,大大影響生活品質。 至於已有糖尿病徵兆或已確診的老人患者,黃南豪醫師並歸納出3大糖尿病地雷,提醒老人家和親友們一定要密切注意、小心避開。(推薦閱讀:糖尿病的症狀與治療方法) 銀髮族糖尿地雷1:少肌力多澱粉 黃南豪醫師表示,多數銀髮族糖尿病患雖嚴格執行飲食計畫、維持飲食均衡,但經常被忽略的「維持肌肉量」,則是比起減重或少吃更常見的大地雷,尤其好發於老人家的「肌肉缺少症」,是老人糖尿病中發生率極高的合併症狀,當肌力不足,行走、登階或提取物品時就容易有跌倒的風險。(延伸閱讀:非老年人專利!「肌少症」上身、心臟病就敲門!強肌護心卡緊動起來) 所以對於有糖尿病的老人家來說,「節食」不是重點,而要維持好的「肌肉量」,適度運動增加肌力,只要不要吃太多澱粉致使糖份超標,並確認有吃到足夠的蛋白質,遵守「少澱粉保肌力」的原則即可。(推薦閱讀:糖尿病怎麼吃澱粉類?) 銀髮族糖尿地雷2:不控血壓有害健康 黃南豪醫師表示:「『控制血壓』保健康,對患有糖尿病的老人家是很重要的事,當然血壓是隨時浮動的參考數值而非一成不變,適時的放鬆心情、控制情緒不要大幅起落也很重要,而非對數字斤斤計較,反而造成心理壓力導致血壓上升。」 銀髮族糖尿地雷3:亂信偏方成負擔 許多市售糖尿病相關營養品,琳琅滿目且部分常誇大療效,甚至常有老人聽信來路不明的廣告偏方,宣稱比按時吃藥還更能控制糖尿病。黃南豪醫師就提醒,這些健康食品是食品並非藥物,所以只能作為輔助,而不應視為藥物治療的替代品,若食用上有相關疑慮,也應該先請教專業醫師,建立正確的醫療觀念才能有效管理糖尿病,以免因偏方不慎誘發嚴重的併發症,更加得不償失。 而對於老人家面對糖尿病自我管理時常不知從何著手、感到迷惘的窘境,黃南豪醫師則建議,只要遵循醫囑,不採信無醫學根據的鄰坊傳說,接受正規治療想要控制糖尿病其實並不如想像中困難。(你也想知道:糖尿病大哉問一次解惑)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第二型糖尿病

守護第二型糖尿病:瞭解越多,越安心 — 糖友簡易指南

每年的 11 月 14 日為世界糖尿病日(World Diabetes Day),為提升全球對糖尿病的認識及關注糖尿病所帶來的健康風險,因此以 1922 年發現胰島素的加拿大科學家班丁之生日為紀念,訂為「世界糖尿病日」。今年適逢胰島素問世100週年,而近年來隨著藥物的進展,糖友們對生活與健康的掌控也已更佳輕鬆,不論是想及早預防糖尿病,或是身旁親友已經罹患糖尿病,我們都應該對糖尿病建立基本的認識。 第一型、第二型糖尿病的差別 糖尿病是一種因人體無法自行調節血糖,導致血糖濃度過高進而引發各種併發症的疾病。其中第一型糖尿病主因是胰臟本身無法分泌負責協調葡萄糖、糖分的荷爾蒙–胰島素,而第二型糖尿病的成因則是胰島素製造能力受損,或身體無法有效利用胰島素(胰島素阻抗)。 兩種類型的糖尿病都會造成人體吸收的葡萄糖無法被有效轉換成能量來源,進而堆積在血液中形成高血糖,這也是糖尿病以高血糖作為主要特徵之一的原因。 第二型糖尿病的症狀  第二型糖尿病的症狀往往並不明顯,有時甚至罹病多年後才會出現明顯症狀。第二型糖尿病常見症狀如下: 經常感到口渴與飢餓 頻尿 精神不濟或容易疲倦 傷口難癒合(例如輕微割傷或擦傷需要較長時間癒合) 容易生病 手腳麻木或感覺刺痛 腋下或頸部皮膚暗沈 原因不明的體重下降 視線模糊 (你也想知道: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很常見) 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因子 影響血糖穩定的因素如下: 肥胖及體重過重 腹部肥胖 身體活動程度低 家族病史 高膽固醇 (延伸閱讀:血脂正常值是多少?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檢測須知) 年齡(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隨著年齡增加,特別是在 45 歲以後)。 已被診斷為糖尿病前期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 妊娠糖尿病史(懷孕期間罹患糖尿病) 第二型糖尿病的診斷方式 為了正確診斷,醫師通常會透過多項檢驗做出診斷結果,實際檢驗項目依檢驗目的與測量值而有所不同,通常包括以下項目¹: 糖化血色素 (HbA1C) 檢測 – 可檢測過去幾個月的平均血糖值,檢測前無須禁食。 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 – 相較其他檢測較為少見,其目的在於比較兩次的血糖濃度差異,第一次是在口服葡萄糖溶液前(飲用前至少空腹 8 小時),第二次在口服兩小時後,以瞭解身體對葡萄糖的反應。該測試常用於診斷妊娠糖尿病(一種在懷孕期間發生的糖尿病)。 依照檢測結果的不同,醫師可能建議進一步檢測判定為第一型或第二型糖尿病,以盡快幫助糖友有效管理糖尿病。此外醫師也會建議糖友定期回診監測,以有效掌控病情。 (推薦閱讀:第一型糖尿病與第二型糖尿病的差別) 確診後的疾病管理 Hello Health 集團日前進行了一項橫跨東南亞地區的調查,希望藉由問卷深入瞭解糖友如何與第二型糖尿病共處^。 根據調查結果,台灣的糖友幾乎一致認同均衡飲食、定期運動和體重控制是疾病管理的重要關鍵,但僅有約半數的人認為自己控制得不錯,多數糖友雖認為建立良好生活習慣最為重要,同時卻也最困難。 確診第二型糖尿病一開始可能令人不知所措,因此Hello醫師在此提供一些生活方式與疾病管理的小建議,糖友們可以透過實際執行,更全面有效地自我管理。 正確飲食 糖友應選擇未經加工的「原型」食物,包括新鮮水果、蔬菜、全穀類食物、堅果、種子和瘦肉等,避免攝取含有糖、反式脂肪、人工色素或防腐劑等眾多添加物的重度或超加工食品。 含有難消化碳水化合物(如全穀、大麥、糙米)、健康脂肪、蛋白質、纖維素、維生素和礦物質等成分的食物,在任何飲食中都極為重要。可透過均衡的飲食和補充營養品攝取必要的維生素、礦物質及多種營養素。 向你的醫師或營養師尋求建議,請他們協助擬定專屬於你的低GI飲食計畫,管理血糖穩定。 除了食物選擇,健康的飲食習慣也能有助管理糖尿病。例如,每餐定時定量有助於提高控制效果,提升血糖穩定。  規律運動 任何運動,包括步行、游泳或騎自行車等有氧運動,都有助於管理血糖穩定。試著每週運動 3 次、每次至少運動 30 分鐘²。也可透過重訓和瑜珈增加力量與平衡感、改善健康和減重。 此外,瑜珈有助於降低皮質醇(人體的主要壓力賀爾蒙,是一種控制情緒、積極性和恐懼的機制)。減少皮質醇水平即代表有助於減輕體內的壓力³。 藥物管理 如果無法透過飲食和運動維持血糖穩定,醫師可能會開立降血糖藥。這些處方藥包括具有減少葡萄糖製造量和改善體內胰島素能力等療效的二甲雙胍類藥物。藥量可能隨著時間及病程而有所調整,請務必定期回診,瞭解藥物是否符合您的現行需求。 營養品對管理第二型糖尿病的重要性  Hello Health 集團的調查指出, 在台灣每5名第二型糖尿病患中有3名未選擇任何糖尿病專用營養品^。 含有鋅、鉻等微量營養素的補充食品可能會對糖尿病患有所幫助。鋅與鉻是促進碳水化合物代謝的重要元素,營養品也已經證實有助管理第二型糖尿病⁴⁵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MUFA)能增強心臟保護,減少眾多可能導致心臟疾病的風險因子⁶。 而除了服用二甲雙胍類藥物的糖尿病患外,也建議維生素濃度偏低的人攝取維生素 B12⁷。 若糖尿病患擔心無法從食物中攝取足夠營養,可考慮補充糖尿病專屬營養品,選購時建議參考以下原則:  選擇國際大廠且有國家認證的糖尿病營養品,品質較有保障 選擇有醫學實證、且符合美國糖尿病學會建議的糖尿病營養品 有血糖管理效果的糖尿病保健食品 含有鉻、益菌生、膳食纖維、多種營養素等低升糖成分,幫助血糖管理 使用糖尿病營養品取代早餐飲料,既方便,又可獲得糖尿病患所需營養,幫助管理血糖,如果您考慮選擇營養品,請在諮詢專業人員建議下,找出對您最有幫助的選擇。 在新正常生活中控制糖尿病的同時,尋求其他確保安全的方法?請在這裡完成測驗,學習如何增強免疫力!   ^此係於 2021 年 […]


糖尿病

糖尿病營養品:5大關鍵營養素,有助控制病情!

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由於飲食及生活習慣改變,現今糖尿病已成世界健康的最大隱憂之一。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統計的「2019台灣糖尿病年鑑」,我國糖尿病盛行率已經超過11%,患者人數超過230萬人,其中9成為第二型糖尿病患,因此學習如何做好糖尿病營養管理刻不容緩。 提到糖尿病營養管理,只要結合均衡飲食、積極改變生活方式,你仍能擁有精力充沛的樂活人生。 Hello Health集團日前進行了一項橫跨東南亞地區的調查,希望藉由問卷深入瞭解糖友如何與第二型糖尿病共處^。 約有92%的受訪者認為,飲食管理是控制病情最重要的元素。另外,也有高達97%飲食控管效果不佳的糖友們覺得,自己對控管糖尿病營養的方式相對沒有信心^。 讓我們瞭解在調整飲食並改變生活方式的情況下,可以如何透過專為糖尿病打造的營養品,來幫助糖友們對控制糖尿病營養更具信心。 糖尿病營養品是什麼? 糖尿病營養品是提供各類營養素的營養品,例如特定維生素、礦物質及營養素等。糖尿病專屬營養品能提供更多更完整糖友所需的營養素,不僅能滿足糖友的營養需求,還有助糖尿病營養管理。 糖尿病營養素:有助於管理控制病情  糖尿病營養素1:維生素B12 維生素B12是最常推薦給糖尿病患者的營養素,這是因為許多糖尿病患都缺乏維生素B12[1]。攝取B12前,最好能先諮詢醫師或營養師的意見,並進一步檢驗以確定自己是否真的缺乏維生素 B12。 糖尿病營養素2:維生素D 維生素D又稱為「陽光維生素」,維生素D有助於糖尿病營養管理,且提升保護力。維生素D的來源包括紅肉、蛋黃,以及鮭魚和沙丁魚等富含油脂的魚鮮。 糖尿病營養素3:鋅 由於人體無法自行產生或儲存鋅,而與一般人相比,糖友們又更容易缺乏鋅[1][2][3],因此除了補充糖尿病專屬營養品外,也建議從食品中攝取鋅,例如豆類、堅果以及蟹、龍蝦等海鮮。 糖尿病營養素4:鉻 鉻有助維持糖類正常代謝,是一種許多食物都能提供的營養素,包括蛋黃、咖啡、堅果、四季豆和綠花椰菜。與一般人相比,糖友們較容易缺乏鉻[1][2][3]。 糖尿病營養素5:單元不飽和脂肪酸(MUFA)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是一種健康的脂肪,存在於多種食物,包括橄欖油、堅果(如杏仁、腰果、胡桃)、酪梨與花生油。  糖尿病營養品專用配方 糖尿病營養品專用配方通常會提供低升糖指數(GI)和難消化碳水化合物(亦即,全穀、大麥、糙米)這類食物[4]。 將糖尿病營養品納入飲食計畫 瞭解營養品的相關資訊後,便可擬定有效的糖尿病營養管理飲食計畫。結合糖尿病營養品與調整生活習慣,如規律運動、制定飲食計畫等,將更有助於維持糖尿病患生活品質。如果你考慮攝取營養品,請在諮詢專業人員建議下,找出對你最有幫助的選擇。 (推薦閱讀:正確管理第二型糖尿病的飲食要訣) 註解: ^此係於2021年6月至7月期間針對來自越南、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度和台灣共771位第二型糖尿病患進行之調查。 * Glucerna includes slow release carbohydrates to help minimise blood sugar spikes among people living with diabetes. ** Devitt, A.A., Oliver, J.S., Hegazi, R.A. and Mustad, V.A., 2012. Glycemia targeted specialized nutrition (GTSN) improves postprandial glycemia and GLP-1 with similar appetitive responses compared to a healthful whole food breakfast in persons with type 2 […]


第二型糖尿病

正確管理第二型糖尿病的飲食要訣

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2021年世界糖尿病日以「掌握糖尿病照護,更待何時!」(Access to Diabetes Care: If Not NOW, When?)作為年度主題,期望喚起全球對糖尿病的了解與重視之餘,也能鼓勵糖友認識糖尿病管理,積極掌握個人健康。 調整生活型態有助於糖尿病照護,其中正確飲食是糖尿病營養管理最簡單的方式。糖友們不妨從以下幾點飲食需知做起: 碳水化合物是糖尿病營養管理的關鍵 糖尿病營養管理的關鍵在於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取量。以下介紹2種方式可管理碳水化合物攝取量,分別是醣類計算法與升醣指數法。 醣類計算法 醣類計算法 (亦可稱碳水化合物計算法) 也就是計算糖尿病患每日每餐所攝取的碳水化合物量。一般來說,糖尿病患應有約一半的卡路里來源是來自於攝取碳水化合物1。換句話說,若糖友每日飲食熱量約為 1,500 卡,透過攝取碳水化合物而轉換的熱量就應維持在 700~800 卡以下,進而計算出每日的碳水化合物攝取量應控制於 175 到 200 克之間(每公克約4卡)。透過以下的飲食範例將協助您對此有更清楚的概念: 早餐 1片全麥麵包:碳水化合物=12克 1匙豆類:碳水化合物=8克 ½杯燕麥片:碳水化合物=27.4克 150克希臘優格+½杯莓果:碳水化合物=13.5克 早餐的碳水化合物總量合計為60.9克。 藉由每餐攝取約相同份量的碳水化合物,你會發現整天下來將可更輕鬆地做好糖尿病營養管理。 升糖指數法 有些碳水化合物會緩慢但持續地釋放葡萄糖,其他碳水化合物則會快速釋放葡萄糖。而升糖指數(GI)便代表每種食物釋放葡萄糖速度快慢的數值,在飲食計畫中納入更多低GI食物的選擇,將有助達成有效糖尿病營養管理。 醣類計算法及選擇低GI食物的升糖指數法都是有助於糖尿病營養管理的絕佳方式,而這2種方式都可透過結合糖尿病飲食計畫,幫助糖友達到正確飲食管理的目標。 糖友們這樣想 Hello Health集團日前進行了一項橫跨東南亞地區的調查,希望藉由問卷深入瞭解糖友如何與第二型糖尿病共處^。 92%糖友相信,飲食管理是控制糖尿病的關鍵,但選擇正確的飲食對他們而言仍具相當難度。 那麼,究竟該如何建立並貫徹你的飲食計畫呢? 正確飲食與應避免的事項 攝取含有大量精緻碳水化合物(常見於汽水、白麵包和麵條內)的食物容易影響糖尿病營養管理。糖友可改以不含精緻碳水化合物(採最低限度加工的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取代,例如豌豆、豆類、全穀類和蔬菜等。 為了達到理想的健康狀態,糖友應攝取不同類別的食物,以提供身體所需的各類礦物質、維生素及營養素。以下將介紹各種食物的建議攝取量: 蔬果類 每日攝取2~3份不同顏色的生鮮蔬果能提供有益於健康的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 蛋白質 每日攝取140~200克的各類蛋白質,例如無鹽堅果或籽類、海鮮、豆類、豌豆和蛋。(28克肉類、1顆蛋、半湯匙毛豆,或1湯匙花生醬)。 穀類 每天攝取5份如全麥烤餅、全麥墨西哥薄餅、全麥義大利麵或糙米組成的穀類食品。 乳製品 攝取3份低脂乳製品和飲品。 以下列出較為健康且適合糖友攝取的飲食建議: 選擇特定食物並謹慎控制份量 當了解何為地雷食物,何為應納入日常飲食的食物選項後,就能輕鬆地制定專屬於你的飲食計畫,此外,控制飲食的份量也可幫助糖尿病營養管理。 然而,若一夜之間突然減少飲食份量,除了可能增加飢餓感,甚至有可能提高進而狂嗑零食的風險。當糖友們希望在嚴格控制的飲食份量中得到享用食物的滿足感時,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提高飲食中的纖維量。(富含纖維的食物如全穀麵包、燕麥、莓果、花椰菜、豆類等)。 扁豆、豌豆和蕪菁葉是少數幾種纖維含量極高的食物,不妨將其納入你每天的菜單選擇裡。 於飲食中納入烤魚、煎煮去皮肉類或去除表面脂肪的瘦牛肉或豬肉,並確保你的飲食計畫中每餐都含有非澱粉類蔬菜(例如芥藍、白菜、蘆筍、玉米筍、豆芽菜)、優質蛋白質以及健康的低GI碳水化合物。 現代人生活忙碌,若無法從食物中攝取糖尿病營養管理所需的營養,可考慮適時補充糖尿病專用營養品。亞培葡勝納有醫學臨床實證,且營養符合美國糖尿病學會建議,是專為糖尿病患設計營養品。它提供鉻、膳食纖維等35種營養素,獨特的營養組合,可幫助糖尿病患增強體力,此外,還有維生素C、E、D、鋅、葉酸、硒等營養素,幫助提升保護力。早餐是糖尿病患最容易NG的一餐,建議用亞培葡勝納取代早餐飲料,方便做好糖尿病營養管理。(推薦閱讀:如何藉由補充營養品有效做好糖尿病營養管理) 註解: ^此係於2021年6月至7月期間針對來自越南、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度和台灣共771位第二型糖尿病患進行之調查。 更多相關控糖與營養管理資訊


第二型糖尿病

兒童糖尿病症狀:皮膚為何變黑?孩子患糖尿病的原因、治療方法

過去兒童期糖尿病多屬於第一型糖尿病,但隨著飲食精緻化、生活型態少動多坐等,造成肥胖兒童愈來愈多,使得通常只有成人才有的第二型糖尿病,現在也出現於兒童與青少年身上。 根據國內研究顯示,高中以下學生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約為第一型糖尿病的6倍,完全顛覆過去認為小孩不會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觀念。 究竟應如何預防兒童糖尿病?兒童糖尿病會有哪些症狀?《Hello醫師》帶你一同了解,及早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為孩子的健康把關。 兒童及青少年第二型糖尿病的原因 兒童與青少年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病理機轉與成人相同,雖然患者體內仍會產生胰島素,但是對身體產生的胰島素無法正常反應。因此葡萄糖不能順利進入細胞,完成其提供能量的工作。當葡萄糖不能以這種方式進入細胞時,醫生稱其為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 儘管人體中存在大量胰島素,但由於胰島素不能正常運作,所以血糖值仍然居高,這會導致胰臟又製造更多的胰島素。若胰臟長期分泌過多的胰島素,身體最終將無法再產生足夠胰島素來控制血糖。 兒童糖尿病症狀:皮膚為何會變黑? 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兒童或青少年,症狀特徵也如成人糖尿病患者,除了血糖高之外,也包含以下症狀: 口渴 飢餓感增加 嗜睡 頻尿、尿量多 皮膚變黑又變厚(因為胰島素阻抗,引起黑色素增生) 另外,有胰島素阻抗的人,通常也可以從脖子和腋窩觀察看看是否有膚色較深的狀況。胰島素阻抗狀況下,身體必須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使得表皮層的角質細胞與真皮層的纖維母細胞增生,造成皮膚過度增生與角化,讓脖子或腋窩的皮膚色素沉澱,此稱為黑色棘皮症(Acanthosis Nigricans)。 另外,患有胰島素阻抗的女孩,可能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簡稱PCOS )。經期通常會較不規則,且臉上和身體有較多毛髮。 兒童糖尿病6大原因 1. 肥胖 兒童及青少年第二型糖尿病有許多風險原因,其中肥胖是最重要的危險因素。美國一項針對年輕人罹患糖尿病的研究調查(The SEARCH for Diabetes in Youth study)指出,兒童及青少年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病人中,所有人皆超過標準體重範圍,且近8成屬於過度肥胖。 在台灣,台大醫學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莊立民曾於2003年發表研究指出,肥胖學生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會是一般學生的18倍,第二型糖尿病的學生中則有5成屬於肥胖者。 2. 少運動 少運動與肥胖是相輔相成的,不運動就容易胖,體重上升後卻更懶得動,而脂肪的增加就會導致人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下降,造成胰臟必須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來平衡血糖。(推薦閱讀:預防第二型糖尿病!掌握控制體重與運動兩大原則) 體重過重是導致兒童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危險因子之一。 3. 糖尿病家族史 第二型糖尿病也受遺傳基因影響,直系親屬中若有糖尿病家族史,則小孩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較高。其中,父母的影響遠高於祖父母的影響,而媽媽的影響效果又比爸爸高。 4. 妊娠型糖尿病 除糖尿病家族史之外,若孕婦在孕期罹患妊娠糖尿病,即使產後痊癒,寶寶長大後仍有較高機率罹患糖尿病。 5. 出生體重過高或過低 小孩出生體重低於2,000公克或高於4,000公克,長大之後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將增加。體重過重者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較高與脂肪較多有高度相關,研究指出,當出生體重超過4,000公克,將來肥胖的機率是一般出生體重小孩的2倍。 然而出生體重低之所以較可能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推測是當胎兒在媽媽的子宮環境吸取不了足夠營養時,會調整對於母親內分泌的敏感度以利生存,然而這也可能影響寶寶的胰島素敏感度或造成胰島細胞出現缺陷,提高未來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另一可能原因是遺傳基因與媽媽子宮環境的交互作用所造成,導致長大後容易變胖。(延伸閱讀:小時候胖也是胖!解決兒童肥胖4方法) 6. 高血壓 兒童也可能會有高血壓,而有兒童高血壓或病史的孩子,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倍。 兒童糖尿病的診斷與治療 醫師會透過血液檢測來診斷是否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除了血糖之外,也可能會進行另一項血液檢查,稱為糖化血色素(Hemoglobin A1c,簡稱HbA1c)檢查,檢測過去幾個月血糖值的變化。(欲了解更詳細的診斷方式,請閱讀:第二型糖尿病|診斷與治療、第一型與第二型差別) 治療方法1. 藥物與胰島素治療 依據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簡稱FDA)的規定,目前核准用於治療兒童與青少年糖尿病用藥僅Metformin與胰島素兩種。(延伸閱讀:胰島素注射衛教:注射部位、步驟與胰島素保存須知) 在臨床上,醫師可能於糖尿病初期使用胰島素,等到血糖控制穩定後,再搭配Metformin進行治療。Metformin是一種降血糖藥物,不過其導致低血糖的風險較低,血糖監測需求較少,也有助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因此適合用於青少年和兒童第二型糖尿病患者, 治療方法2. 飲食和運動習慣 健康的飲食是控制血糖最好的方法之一,也能幫助減重。 定時定量吃飯 天天吃5份以上的蔬菜和水果 避免油炸食物或含糖的加工食品 主食選擇低GI(低升醣指數)的食物,如全麥、糙米等(推薦閱讀:糖尿病一定要吃糙米嗎?低GI飲食這樣吃) 建立規律的運動習慣有助消除多餘脂肪,保持健康體重與胰島素敏感度,改善血糖值,並可以幫助減少或甚至不用藥物來控制糖尿病病情。研究顯示,規律運動同時加上高纖飲食,可提升人體對胰島素敏感度20%以上。(同場加映:第1.5型糖尿病(LADA))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