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的代謝異常疾病,因為體內胰島素缺乏或功能不全, 對糖類的利用能力減低,甚至完全無法利用而造成血糖上升。久而久之便可能會導致其他嚴重的問題,如心臟病、失明或腎臟病等等。主要分為 第一型糖尿病 、 第二型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等類型。

基礎知識

糖尿病

聰明健走4步驟!糖友一起存滿體力,慢醣健步走!

規律運動好處多,對糖友尤其重要,不僅有助於健康,更能增強體力!健走是一般民眾都適合,且隨時隨地可做的運動,更是糖友的運動好選擇!但健走該怎麼走、走多久、運動前該注意什麼?這其中可是有不少學問。《Hello醫師》教您聰明健走4步驟,幫助您健康運動、存滿體力,邁向新生活! 糖友親身分享:調整飲食勤運動,增強體力活出精采人生! 糖友人生,也可以很精采!蔡女士被診斷為第二型糖尿病逾20年,為了能更安心有好體力出遊,便聽從醫師建議,透過調整飲食及勤健走達到健康目標;她也分享一個小秘訣,就是每日早餐固定補充桂格完膳糖尿病適用無糖100鉻配方,不僅可補給多元營養素,也方便管理營養份量。 和蔡女士一樣,姜先生的母親也患有糖尿病,身為糖友照顧者,他特別關注糖友照護,重點之一便是遵照醫師建議,定期運動並搭配飲食調整,因此,他常陪媽媽運動健走,也挑選適合糖友的營養補充品,全家人一起陪媽媽面對糖尿病,更有信心活出精采人生。 許多糖友都希望自己人生更多采多姿,營養與運動是維持糖友健康生活的不二法門!如何選擇適合的營養品,作為日常補充、幫助維持體能續航力,《Hello醫師》整理以下挑選原則: 低升糖指數¹:升糖指數為衡量碳水化合物的重要指標;低升糖指數能幫助穩定吸收營養,內含多元的水溶性膳食纖維,促進新陳代謝。 16倍高吸收率鉻²:鉻有助維持醣類正常代謝。 優質蛋白:蛋白質有助於肌肉生長,增強體力。 0公克糖:無糖不甜,少負擔。 多元營養補給:鈣、鎂、鋅等30多種營養素。 營養充足擁有好體力 更加享受新生活! 蔡女士積極面對糖友生活,平時能走就不坐,每天維持健走習慣,她笑說:「希望有體力陪孫子一起玩!」所以,她精挑細選希望找到最符合自身需求的營養品;她說,桂格完膳糖尿病適用無糖100鉻配方喝起來不甜,既能補足30多種身體所需營養,又能提升體力,「現在健走都走得比以前更遠,陪孫子玩體力也能維持住!」 改變生活型態,是糖友亟需面臨的重要課題,除了透過飲食控制、定期監測及檢查外,規律運動更不可少;鼓勵糖友們,可從輕鬆健走開始,培養飯後健走30分鐘的習慣,長期持續下來,也能慢慢養成好體力。 聰明健走4步驟 健走看似簡單,但出發前,還是應該做好準備,維持心情愉悅,才能讓身心維持最理想的狀態,逐步提升體能表現! 以下為您整理糖友健走4步驟: 步驟1. 挑選合適的運動時機 建議運動時間為飯後1~2小時,若有早上晨運習慣,也請先進食,避免空腹運動;另外,如果在運動前,已經長時間進行其他活動,請視自身狀況調整,以免造成體力不支。 步驟2. 準備充足水分及補給食物 健走前,請先確認準備充足水分及食物,建議可隨身攜帶適量糖果、餅乾或葡萄糖片,或是低升糖指數的營養品;糖友家屬姜先生提到,在與家人一同健走時,他都會幫忙準備一份桂格完膳糖尿病適用無糖100鉻配方營養品,因為它升糖指數低,無糖不甜,家人在健走過程中或結束後,都可視身體狀況進行補給。 步驟3. 運動前先檢測自身狀況 運動前檢測數值,若未在正常範圍內,可適量補充一些小點心,攝取約15公克含糖食物,或飲用低升糖指數的營養品。 步驟4. 暖身開始運動,適量運動不過度 健走前,請先暖身10~15分鐘,提升關節與肌肉的柔軟度,避免運動傷害。衛生福利部建議,糖友每週至少運動5次,每次30分鐘;因此每次可健走至少30分鐘,並且視身體狀況調整步伐,穿插快走或慢走,以提升運動效果。 在健走過程中,請密切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若發現身體不適,請先歇息進食或補充營養品,同時保持穩定,以確保身體狀況不受影響。 註1:根據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Nutrition 2004; 48(2): 84-94.” 顯示低GI值(升糖指數)是衡量食物中碳水化合物轉化為葡萄糖並釋放到體內速度的指標。 註2:J Trace Elem Med Biol. 2007;21(2):120-124 ,吡啶甲酸鉻與三氯化鉻之吸收率比較。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探索更多糖尿病類別

看更多 糖尿病 相關文章

糖尿病

【糖尿病與駕駛安全3】糖友慎防眼睛、腎臟病變 楊宜瑱醫師:定期檢測保平安

糖尿病高居國內主要死因第5位,估計糖友高達250萬;糖友可能對於共病與併發症所帶來的危害有所警覺,但也常忽略糖尿病造成的交通安全問題,包括低血糖、糖尿病用藥及周邊神經病變等,都可能陷糖友於駕駛風險之中。 ⠀ 《Hello醫師》特別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與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合作,針對「糖尿病與駕駛安全」推出一系列報導,並佐以影音、解釋性資訊圖表、動畫及電子書E-book等形式,讓民眾更了解「測了再上,就是(90)要安全」的重要性(編按:即血糖值 90)。 個案故事 資深糖友羅先生週末開車載家人出遊,才剛上路不久,就出現手抖症狀。他緊急將車停在路邊,拿出血糖機測血糖,發現數值低於70mg/dL。 他立即補充糖分與麵包,等血糖回升至90mg/dL以上,並且充分休息45分鐘,等症狀緩解後,才繼續開車上路。 羅先生回診時,向醫師提及上述經歷。醫師為他安排眼底攝影與腎功能等共病檢查,顯示他除了血糖偏低,也有輕微的視網膜與腎臟病變;好在及早發現,沒有釀成更嚴重的駕駛意外。 腎功能不佳會影響降血糖藥物的作用,醫師根據羅先生的腎指數,調整降血糖藥物,同時叮囑他將血壓、血脂與體重控制在合理範圍內,以避免病情加重。所幸,經過一段時間治療,醫師評估羅先生狀況穩定,可安心駕駛無慮。 糖尿病友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引起各種併發症,包括大、小血管病變與神經病變,其中,小血管病變會影響眼睛與腎臟等器官。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秘書長楊宜瑱接受《Hello醫師》專訪時表示:糖友的視網膜病變盛行率約2至3成,嚴重時會影響視力;腎臟病變則是導致低血糖發生的原因之一。她提醒,視網膜及腎臟病變都可能影響駕駛或騎車安全,因此,糖友除了應預防併發症,駕駛前更應確認血糖值是否超過90mg/dL,「測了再上」才能確保安全。 小血管併發症對駕駛安全潛在影響 糖友眼睛病變 嚴重恐失明 長期血糖超標,會造成大、小血管病變,其中,眼睛病變即是小血管病變之一病,包括白內障、視網膜病變、青光眼以及黃斑部病變等;其中又以視網膜病變最常見;根據統計,罹患糖尿病5年後,約20%病友會有不同程度的視網膜病變;罹病20年後,出現視網膜病變的比例更高達90%。 視網膜病變的典型症狀,包括導致視力模糊、視野中心產生黑點或扭曲等,嚴重時甚至可能造成視網膜剝離,導致失明;目前同時為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長與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的楊宜瑱醫師提醒,若眼睛病變發生在駕駛或騎乘機車時,將造成立即性的危險。 糖友腎臟病變 低血糖機率增 在血糖控制不佳造成的小血管病變中,糖友罹患腎臟病變的人數近年也不斷增加,根據台灣糖尿病年鑑資料顯示,第2型糖尿病合併腎臟病變比例約17.92%,最後除了可能必須面臨透析治療,短期也會面臨低血糖造成的駕駛問題。 楊宜瑱表示,某些降血糖藥物的作用需要透過腎臟代謝,當腎功能不全時,會影響腎臟製造醣與藥物作用的效果,因此,容易導致低血糖,進一步影響行車安全;她呼籲,這類糖友除了平時應做好糖尿病控制外,必要時,也應和醫師討論,是否該適度調整降血糖藥物。 定期篩檢 儘早揪出小血管併發症 眼睛病變: 每年至少進行一次眼底檢查;若已發生眼睛相關病變,則依疾病狀況,每3至12個月定期追蹤。 腎臟病變:  檢測尿蛋白:尿蛋白正常值應小於30mg/g;若數值在30~300mg/g,表示腎臟出現損傷;若已超過300mg/g,腎臟損傷已較嚴重,可能發生心血管病變。 檢測腎絲球過濾率(eGFR):若eGFR 小於60 ml/min/1.73 m2,則已進入慢性腎臟病階段。 如何預防小血管病變 糖友的血管病變和長期高血糖、血脂與血壓有關,此外,許多研究都發現,膽固醇過高、體重過重、吸菸或不運動等,也會導致慢性腎臟病的發生或惡化。 楊宜瑱提醒,積極控制血糖、血壓與血脂,維持良好的飲食與健康習慣,同時注意體重,可以延緩眼睛與腎臟疾病惡化,避免視力喪失及洗腎的機會。 以眼睛病變為例,只要定期檢查,早期發現並積極接受治療,同時配合血糖、血壓的控制,可以減少50%失明的機會。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秘書長楊宜瑱 勿忽略低血糖症狀 嚴重恐致命 低血糖是糖友最常忽略的急性併發症之一,當血糖值低於70mg/dL,可能會出現低血糖症狀,例如,頭暈、發抖、冒冷汗,嚴重時甚至會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楊宜瑱表示:「糖友常認為,糖尿病只是血糖過高的問題,因而忽略低血糖的症狀,其實低血糖症狀往往來得又急又快,若發生在駕駛時,將影響自身與其他用路人的安全,因此,避免低血糖也相當重要」。 太晚吃、吃不夠 小心低血糖上身 低血糖發生的可能原因,包括如下: 藥物使用不規律 主餐之間相隔過長 肝、腎功能不全 長時間運動 楊宜瑱指出,現在因藥物所引發低血糖的機率較不常見,反而是糖友使用胰島素或刺激胰島素的藥物後,忽略應儘快進食或吃的量不夠,而引起低血糖症狀;楊宜瑱建議,用藥後不僅要盡快補充食物,還要吃到足夠的量,吃太少,就算是使用低血糖風險的藥物,也容易有低血糖症狀。 做好日常照護 糖友也可以很健康  台灣糖尿病盛行率約11%,初估有250萬名糖友,楊宜瑱表示,罹患糖尿病背後的生理機轉很複雜,不只是源自於飲食或體重等單一因素所導致,因此,就算確診糖尿病也不要氣餒,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控制疾病相關風險因子,正面去面對糖尿病,糖友也可以和一般人一樣,過得很健康。 糖友駕駛須知 「測了再上 就是(90)要安全」 上路前測血糖,超過90mg/dL,才可上路,若低於90mg/dL,必須先補充15公克糖分。 休息15分鐘後再測一次血糖,若血糖值仍未高於90mg/dL,持續補充15公克糖分,直到血糖超過90mg/dL,休息30分鐘且症狀消除後,才可開車上路。 當駕駛時發生疑似低血糖症狀,須立刻將車停靠在安全的位置,拔出鑰匙並離開駕駛座。 補充15公克的糖後,同時攝取麵包、餅乾等長效型碳水化合物,15分鐘後測一次血糖,若血糖達標,須再等待45分鐘,直到血糖穩定與症狀消失,才可繼續上路。 糖友上路前須準備血糖機、試紙與血糖補充劑,下車時不要留在車上,避免高溫與陽光破壞機器與影響食物保存。 當車程超過2個小時,若有使用特定降血糖藥物,或導致低血糖風險的胰島素與胰島素分泌劑,即使沒有低血糖症狀,也建議停下來休息,並且檢測血糖。 糖尿病與駕駛安全系列文章 糖友最常忽略「低血糖」 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測了再上 90要安全」 上路駕駛有撇步 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糖尿病不可怕 高低血糖都要測 糖友慎防眼睛、腎臟病變 楊宜瑱醫師:定期檢測保平安(本文) 周邊神經病變別輕忽 陳榮福醫師:遇突發狀況易反應不及 「糖友和一般人一樣」沈宜靜醫師:低血糖可預防 可處理 可避免 測了再上免緊張 更多糖尿病相關資訊,請點選下方【糖尿病與駕駛安全】專區或至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查詢。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糖尿病

【糖尿病與駕駛安全4】周邊神經病變別輕忽 陳榮福醫師:遇突發狀況易反應不及

糖尿病高居國內主要死因第5位,估計糖友高達250萬;糖友可能對於共病與併發症所帶來的危害有所警覺,但也常忽略糖尿病造成的交通安全問題,包括低血糖、糖尿病用藥及周邊神經病變等,都可能陷糖友於駕駛風險之中。 《Hello醫師》特別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與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合作,針對「糖尿病與駕駛安全」推出一系列報導,並佐以影音、解釋性資訊圖表、動畫及電子書E-book等形式,讓民眾更了解「測了再上,就是(90)要安全」的重要性(編按:即血糖值 90)。 個案故事: 蔡先生是位科技公司主管,5年前被診斷罹患糖尿病,同時有輕微周邊神經病變,因擔心後續嚴重的併發症,所以嚴格控制自己的血糖,但卻疏忽了低血糖的影響。 某天他急著進公司開會,注射完胰島素後,沒有吃東西就直接開車,並在駕車途中,突然出現四肢無力、頭暈等低血糖症狀。 他隨即依照醫師指導的低血糖處理方法,先靠邊停車,再測量血糖,果然血糖值僅67(mg/dL)。 蔡先生馬上補充隨身攜帶的15公克糖包,稍作休息,然後再測一次血糖。血糖順利回到90(mg/dL)的安全範圍。蔡先生接著吃早餐,並在用餐後45分鐘,確認沒有低血糖症狀、體力恢復後才繼續開車。 有了這次的經驗,蔡先生日後不論是開車或騎車,都會先檢測血糖,確定血糖值超過90(mg/dL),才會上路。 糖尿病友若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引發急、慢性併發症,最後引發大、小血管及神經系統病變。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常務理事陳榮福接受《Hello醫師》專訪時表示,根據英國研究,糖友被診斷出糖尿病時,約2至3成都已有神經病變,其中部分與自主神經病變有關,除了會造成反應變遲鈍、肌肉無力及血壓異常等,更可能影響駕駛安全。他也提醒,「忽略低血糖更危險」,若糖友要駕駛上路,務必要掌握「測了再上」準則,才能保平安。 陳榮福醫師在專訪中表示,被診斷出糖尿病的時間愈長,「周邊神經病變的發生,幾乎不可避免」,關鍵就在於血糖控制的好壞。 陳榮福醫師說,低血糖是糖友常見的急性併發症,若同時有神經病變等相關併發症,除了會有四肢無力、冒冷汗等症狀外,肌肉及神經也可能在緊急狀況時,出現反應不佳的問題,這些都影響糖友在駕駛時的判斷、操作與反應力。 神經病變對糖友駕駛安全的潛在影響 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 糖友會因為罹病時間的長短、血糖控制得好壞,而出現不同的併發症,神經病變是常見的併發症之一。根據統計顯示,第2型糖尿病患者罹病5年內,約有46.1%被診斷有自主神經病變;若罹病超過20年,盛行率則高達69.4%。陳榮福表示:「自主神經會影響心跳快慢、胃腸道與泌尿系統運作等,若自主神經產生嚴重病變,駕駛時,若遇到突發狀況,容易反應不及。」 此外,神經病變時間一久,糖友對低血糖的反應能力也會受影響,包括沒有肚子餓、冒冷汗、手抖、臉色發白等明顯的低血糖症狀,因此,更不易察覺低血糖,無法在必要時立刻補充糖分,這種情形稱為「低血糖不自覺(Hypoglycemia unawareness)」,因此,糖友更須經常監測血糖,以免發生嚴重低血糖。 糖尿病多發性神經病變 除了自主神經病變,還會有多發性神經病變的問題,多發性神經病變,好發於四肢末梢,像是手指與腳趾部位,初期可能沒有症狀,或是輕微感覺功能退化,就像是穿上襪子或戴了手套,感覺變得不靈敏;萬一嚴重時,則會影響駕駛的反應與操控能力。根據研究,第2型糖尿病患遠端多發性神經病變發生率約30%。 周邊神經併發症應如何檢查? 糖友在駕駛時,若有低血糖或周邊神經病變,都可能影響駕駛安全,陳榮福強調,只要將血糖控制在安全範圍,定期接受足部、視力、心血管、腎功能等相關檢查,就可有效降低、延緩或控制併發症。 為避免大、小血管及周邊神經病變,透過糖尿病照護網及衛教師的指導,糖友應定期執行相關檢查;例如每年應進行一次眼底檢查,以避免視網膜病變,同時應定期檢查腎功能與蛋白尿,以避免腎病變;另外,透過足部檢查及傳導神經檢查,則可避免周邊神經病變,再加上心電圖及頸部超音波檢查,預防心肌梗塞及中風。 如何預防周邊神經病變及糖尿病併發症? 要預防及延緩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發生,最重要的方法還是控制血糖,同時遵照醫囑,再加上透過糖尿病飲食原則及規律運動習慣;建議糖友可遵循以下原則進行: 控制血糖:空腹血糖應在80~130mg/dl、飯後2小時血糖則應小於180mg/dl;睡前血糖則維持在110~150mg/dl。另外,糖化血色素應小於7.0%。 遵照醫囑,按時服用抗糖尿病藥物或注射胰島素。 遵守糖尿病飲食原則,每天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即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乳品類、蔬菜類、水果類和油脂與堅果種子類;定時定量攝取含醣類及高纖多樣化食物,儘量避免攝取精緻糖類或加糖食物、多食用少油或無油蔬菜、選擇低脂食物、避免或適量飲酒。 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每週至少三次、每次至少30分鐘 以上,每週總運動至少150分鐘。 定期監測血糖達到良好的血糖控制目標。 血糖控制「非愈低愈好」 注意「過猶不及」 糖尿病友通常較關注血糖數值是否超標,避免高血糖引發糖尿病併發症;近年來,由於控制血糖藥物的進步,糖友疾病意識提升,嚴格控制血糖的病友不在少數,但也有糖友抱有「血糖數值愈低愈好」的迷思;陳榮福提醒:「糖尿病治療,血糖達標固然重要,但忽略低血糖更危險,因此,血糖低於90mg/dL或高於300mg/dL都不能上路,保持平穩很重要」。 低血糖好發5大族群 年齡較高族群 患有腎臟病或腸胃道疾病 血糖控制嚴格 使用促胰島素分泌劑及胰島素注射 未遵守醫囑用藥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常務理事陳榮福 糖友駕駛安全 可防範於未然 定期檢測+「測了再上」! 陳榮福建議糖友,駕駛前要「測了再上」,血糖檢測超過90mg/dL才可開車或騎車;他強調:「糖友駕駛不是高風險族群,只要能避免與處理低血糖與相關併發症的症狀,開車還是一件安全的事情,糖友仍能享受獨立駕車的樂趣」。 駕駛前測血糖超過90(mg/dL)再上路。 血糖未滿90(mg/dL),補充15公克糖,15分鐘後再測血糖,達90(mg/dL)以上,休息30分鐘可上路。 駕駛時若感覺異常,將車停靠路邊,檢測血糖,血糖值低於90(mg/dL),補充15公克糖,15分鐘後再測一次,血糖達標後建議補充長效碳水化合物,休息45分鐘,症狀解除後才可上路。 糖尿病與駕駛安全系列文章 糖友最常忽略「低血糖」 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測了再上 90要安全」 上路駕駛有撇步 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糖尿病不可怕 高低血糖都要測 糖友慎防眼睛、腎臟病變 楊宜瑱醫師:定期檢測保平安 周邊神經病變別輕忽 陳榮福醫師:遇突發狀況易反應不及(本文) 「糖友和一般人一樣」沈宜靜醫師:低血糖可預防 可處理 可避免 測了再上免緊張 更多糖尿病相關資訊,請點選下方【糖尿病與駕駛安全】專區或至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查詢。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糖尿病

【糖尿病與駕駛安全2】上路駕駛有撇步 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糖尿病不可怕 高低血糖都要測

糖尿病高居國內主要死因第5位,估計糖友高達250萬;糖友可能對於共病與併發症所帶來的危害有所警覺,但也常忽略糖尿病造成的交通安全問題,包括低血糖、糖尿病用藥及周邊神經病變等,都可能陷糖友於駕駛風險之中。 ⠀ 《Hello醫師》特別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與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合作,針對「糖尿病與駕駛安全」推出一系列報導,並佐以影音、解釋性資訊圖表、動畫及電子書E-book等形式,讓民眾更了解「測了再上,就是(90)要安全」的重要性(編按:即血糖值 90)。 個案故事: 老陳罹患糖尿病近 20 年,平時嚴格控制飲食,也遵照醫囑用藥,避免血糖波動,堪稱模範糖友。老陳習慣利用工作午休時間,騎車回家注射胰島素,之後再用餐;不過,某天他因工作延誤午休,便先在公司注射胰島素,卻在騎車回家用餐途中,出現心悸、冒冷汗等症狀。 老陳趕緊停靠路邊先測血糖,驚覺血糖值僅 72 mg/dL;幸好,他喝了隨身攜帶的果汁,再通知家人接他回家。老陳與家人也在回診時和醫師討論藥物的使用與調整,透過糖尿病衛教師進行個別化指導,更認識低血糖的症狀、預防及處理方式,同時遵循「測了再上」準則,避免急性低血糖的發生,不僅讓親友放心,也守護其他用路人的安全。 老陳的個案故事,也是許多資深糖友的真實寫照,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接受《Hello醫師》專訪時表示,低血糖對駕駛安全有立即性的危害,有位糖友低血糖發作時,騎車過家門而不入,騎到距家很遠的地方才因摔倒送醫。 歐弘毅提醒,不管是糖友或照顧者,只要覺得行為怪怪的,就趕緊測血糖,不管是高血糖或低血糖,都可能影響駕駛安全,呼籲糖友「測了再上,就是(90)要安全」。 低血糖對駕駛安全的影響 糖尿病患可能會因胰島素作用異常,或是用藥與飲食未及時配合等原因,容易出現血糖過高或過低,目前也是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歐弘毅指出,當血糖過低時,會出現手抖、心悸、冒冷汗及嗜睡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昏迷,會對駕駛安全帶來立即的影響。 另外,低血糖時,也會出現意識混亂或行為異常的狀態,若家人察覺糖友舉止不同以往,便應該協助量測血糖,了解是否因血糖偏低所造成的行為異常。 高血糖對駕駛安全的影響 易累、反應變慢 相較於低血糖,高血糖對駕駛安全屬於長期性的影響,歐弘毅說明,當血糖過高,人體處於高代謝的狀態,身體會因無法利用血糖,轉而從肌肉中的蛋白質與脂肪尋求「替代能源」,但得到的能量卻很少,以致容易身體疲累,在開車或停車時,反應也會變慢,所以,當血糖值高於 300 mg/dL,應特別小心,切勿駕駛上路。 喝多、尿多、頻上廁所 歐弘毅說,高血糖也會造成糖友喝多、尿多,若長途駕駛,會有上廁所的需求,對於開車也容易造成不便。若糖友長期處於高血糖,因平時沒有症狀,容易忽略高血糖對駕駛安全的風險,因此,「除了檢測血糖,可同時觀察是否有尿多、容易口渴等情形,及早因應」。 高血糖常見併發症 歐弘毅說,若糖友長期高血糖,容易出現視網膜病變與神經病變等併發症,造成糖友視力不佳或手麻、腳麻等情形,都會直接影響駕駛安全;基於以上各種原因,在血糖過高的情形下,不建議糖友騎車及開車。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 糖友低血糖好發族群 低血糖常發生於糖尿病病史較長,以及使用特定類別藥物的糖友,歐弘毅表示:「當糖尿病程愈久,自主神經愈容易受影響,神經的反應會變慢、變鈍,出現低血糖症狀時,容易有「低血糖不自知」(hypoglycemia unawareness)的情形,所以病程愈久愈要注意」。 歐弘毅提及令他印象深刻的一名糖友個案,平時不僅嚴格控制血糖,也使用特定降血糖藥物,像是促進胰島素分泌的磺醯尿素類藥物 ( Sulfonylurea)與胰島素;有一天,他在工作場所打完胰島素後,堅持要回家吃飯,結果在騎機車回家途中,竟因低血糖而出現「過家門而不入」的無意識駕駛狀況;這名糖友騎到距離家中很遠的地方,因不慎摔倒才送醫。 歐弘毅提醒,嚴格控制血糖的族群,除了需遵照醫囑用藥,避免血糖過低外,駕駛前一定要測了再上,若有長途駕駛,每間隔2小時,也要停車測一下血糖,了解血糖變化。 糖尿病衛教 提供低血糖正確知識 歐弘毅指出,糖友與家人照顧者或許都聽過低血糖,但對低血糖的症狀及處理方式並不了解,常無法適時妥當處理;目前國內建置有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透過衛教師的諮詢與協助,在糖友回診時,提供個別化的專業資訊,同時也教導糖友如何辨認低血糖症狀及低血糖處理方式,讓糖友們能獲得更好的照護及生活品質。 測了再上 就是(90)要安全 低血糖和高血糖雖然都可能影響駕駛安全,但糖友們也不用過於擔憂,歐弘毅表示:「糖尿病不可怕,在我的門診有許多病齡 20 年甚至 30 年控制良好的糖友,只要能穩定控制血糖,出門前測了再上,做好準備,其實生活完全和一般人一樣。」 此外,糖友也可依循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廣邀專家提出的「糖尿病友駕駛安全專家會議綜合共識」,確保自己及其他用路人安全: 上路前 先測血糖值,若低於 90 mg/dL,建議先別啟動駕駛行為。 若血糖值低於 90 mg/dL,先補充可快速吸收的 15 公克含糖食物或果汁、糖水,15分鐘後再測血糖;若未達 90 mg/dL,重複此步驟,直到血糖值超過 90 mg/dL。 待血糖值超過 90 mg/dL 後,額外補充長效型碳化水合物,再休息30分鐘後,若仍超過 90 mg/dL ,且無其他不適,就可以準備上路。 高血糖容易導致疲勞、視力模糊和決策能力變差,影響駕駛,若血糖值超過300mg/dL,不建議駕車上路。 行駛中 若於行駛間感覺出現低血糖症狀,應立即停靠路邊安全處,熄火並拔掉車鑰匙,離開駕駛座。 攝取快速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如葡萄糖片或糖果,同時攝取長效型碳水化合物如餅乾、麵包等,再測血糖;待血糖值達 90 mg/dL 或以上,等待 45 分鐘後,血糖值仍維持在水準之上,才能上路。 若駕駛時間預計會超過 2 小時,建議每 2 小時複驗一次血糖。 隨身攜帶血糖機、試紙與糖包,下車時記得帶下車,避免車上高溫和光損害機器和食物。 糖尿病與駕駛安全系列文章 糖友最常忽略「低血糖」 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測了再上 90要安全」 上路駕駛有撇步 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糖尿病不可怕 高低血糖都要測(本文) 糖友慎防眼睛、腎臟病變 楊宜瑱醫師:定期檢測保平安 周邊神經病變別輕忽 陳榮福醫師:遇突發狀況易反應不及 「糖友和一般人一樣」沈宜靜醫師:低血糖可預防 可處理 可避免 測了再上免緊張 更多糖尿病相關資訊,請點選下方【糖尿病與駕駛安全】專區或至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查詢。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糖尿病

低血糖症狀、9大原因解析!突然低血糖吃什麼?7招改善預防

低血糖是糖尿病急性併發症之一,因為糖友須使用藥物降低血糖,但若在降低的同時,沒有進食或進食量不足,血糖便可能過度下降,出現低血糖症狀,這也讓糖尿病患成為低血糖的高風險群。 低血糖的急性危險程度比高血糖更高,因為身體需要糖分維持運作,一旦血糖驟降,在短時間內,身體各方面機能都會出問題,嚴重時,更可能損害大腦或導致生命危險。 究竟低血糖症狀有哪些?低血糖原因為何?一般人也會低血糖嗎?突然低血糖該怎麼辦?《Hello醫師》為您深入解析。 低血糖症狀?低血糖定義與血糖值解說 低血糖指血糖過低,無法供應身體細胞進行正常生理活動所需的能量。一般人在飯前、飯後的血糖正常值如下: 飯前血糖:70~99mg/dL 飯後血糖:70~140mg/dL 當血糖低於70mg/dL,或從高濃度突然驟降時,便可能出現低血糖症狀;依據血糖下降的程度,低血糖症狀可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 輕度低血糖症狀(血糖<70mg/dl) 自主神經系統的活性增加,此時意識雖然清楚,但有以下症狀: 頭暈 臉色蒼白、發抖、冒冷汗 心悸、心跳加速 飢餓感 嘴部周圍麻刺感、四肢麻木 呼吸困難 中度低血糖症狀(血糖<50mg/dl) 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缺損,患者會出現以下症狀: 注意力無法集中、意識混亂、對命令沒有反應 講話口齒不清、情緒焦躁不安 皮膚蒼白發冷 視力模糊 抽筋 疲倦、嗜睡或昏迷 重度低血糖症狀(血糖<30mg/dl) 已有生命危險,患者的腦神經功能嚴重受損,並進入無法喚醒的重度昏迷。 相比於高血糖對身體造成的漸進式影響,低血糖的短期致命性可能更嚴重,因為低血糖往往是無預警發作,若未及時救治將血糖升高,可能造成永久性腦損傷及後遺症,例如記憶力喪失、學習能力變差,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低血糖是糖尿病前兆? 低血糖通常不是糖尿病前兆,相反地,它是治療糖尿病的常見副作用之一。當糖友施打過量胰島素、服用過量降血糖藥,或藥物與飲食、運動之間的配合不當,便可能發生低血糖。 依據馬偕紀念醫院資料指出,多數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第一型糖尿病)都曾發生過低血糖,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即第二型糖尿病)的部分,也有20%患者發生過低血糖。 糖尿病低血糖3大原因 藥物:用藥時間不正確或不規律、自行調整藥物劑量,或進食量減少,但劑量未調整。 飲食:用餐時間未進食或太晚進食、進食量過少,或過度避免攝取含醣食物。 運動:空腹運動、運動過度且未補充適當食物。 非糖尿病低血糖6大原因 斷食:身體需糖分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若長時間斷食,身體儲存的糖分用盡,便可能發生低血糖。 運動過度:運動過度卻未適時補充糖分,也可能導致低血糖。 常吃高GI值食物:高GI值食物會使血糖急速上升,身體為因應血糖波動,會分泌大量胰島素,讓血糖驟降。 長期勞累:長期處於過勞狀態,身體會釋放大量壓力荷爾蒙,如腎上腺素和糖皮質素,這些荷爾蒙會加速消耗體內糖分。 飲酒過量:肝臟可幫助製造和儲存糖分,當人體血糖不足時,肝臟會釋放肝醣至血液中,為身體各組織提供能量;酒精會影響肝功能,抑制肝臟釋放肝醣。 疾病因素:例如患有厭食症,因進食量不足而使血糖過低;或患有胰島素瘤,胰臟因過度分泌胰島素而導致低血糖。 低血糖要吃什麼?如何緊急處理? 依病患意識是否清楚,低血糖的處理方法可分成以下2種: 1.低血糖病患意識清楚 立即進食易吸收的含糖食物,糖分約10~15克,例如: 方糖:3~5顆 果汁、汽水:120c.c. 半杯水加2茶匙的糖:120c.c. 蜂蜜:1湯匙 葡萄糖片:3片 補充食物15分鐘後,請使用血糖機測血糖,若血糖沒有上升且症狀未獲得緩解,可再吃一次。若低血糖症狀仍未改善,請立即就醫。 若低血糖的症狀已緩解,且距離下一餐尚有1小時以上的時間,可補充10~15公克的主食, 如牛奶,餅乾或吐司等,預防血糖再次下降。 2.低血糖病患意識不清 當病患意識不清時,將患者頭部側放,使用糖漿或蜂蜜擠入或灌入牙縫中,或直接塗於牙縫或舌下,份量約1湯匙即可,並且立即送醫治療;送醫過程中,每10~15分鐘給予一次糖分,並可輕按病患臉頰,加速糖分吸收。 若家中備有皮下注射升糖素或靜脈注射葡萄糖,可依照醫囑注射,再送醫治療。 低血糖如何預防及改善? 糖尿病患是低血糖的高風險族群,以下針對糖友,提供7個低血糖的預防重點: 正確服用藥物:遵照醫囑服藥,不隨意調整劑量,且維持固定的服藥時間。 用藥後要進食:飯前注射胰島素或服用降血糖藥物後,須於15~30分鐘內進食。 三餐定時定量:避免不吃正餐或延後正餐時間。 避免空腹運動:運動前應酌量補充點心,例如一份水果或吐司等。 定時測量血糖:在固定時間量測血糖,追蹤血糖波動。 隨身備有糖份:隨身攜帶糖果、餅乾或葡萄糖片等,若突然發生低血糖時,可緊急補充。 隨身攜帶糖尿病識別卡或糖尿病護照(記有姓名、電話及就診醫院等):若突然發生中度或重度低血糖時而陷入昏迷時,救護人員可爭取急救時間。 除了糖尿病患之外,一般人雖不容易低血糖,但也可能發生血糖偏低的狀況,若曾有過低血糖,或近期出現疑似低血糖的症狀,可多注意以下4點: 定時進餐:避免長時間斷食、空腹或過度節食。 控制飲食:避免過度食用過多高GI值食物,如蛋糕、甜點等。 適量運動:避免過度運動或突然增加運動強度,且未適時進食補充能量。 適當休息:避免長期操勞和熬夜,減少身體負荷,維持血糖正常調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糖尿病

破解糖友3大飲食困境 掌握適醣飲食原則 安心享用美食

58歲的陳女士1年前確診糖尿病,面對最愛的蛋糕點心,吃或不吃,常令她與家人陷入「天人交戰」;像陳女士一樣面臨健康困境的糖尿病友,全台推估超過2百多萬人。其實,糖友們只要把握「適醣飲食」原則,平常就能開心享受美食,又能維持穩定,活出聰明健康新生活! 減少高碳水、高熱量食物 適醣飲食有撇步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調查,台灣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約11%,推估糖友超過218萬;除了第一型糖尿病與遺傳有關,根據調查顯示,新發病的第二型糖尿病個案,與體重過重及肥胖有關,飲食習慣成為糖尿病的重要關鍵之一。 據「106~109年國民營養調查」4顯示,國人飲食中醣類(碳水化合物)比例達51~56%,國人早餐常吃的稀飯、蛋餅或燒餅油條,都是以醣類為主要成分的食物,不自覺就會吃下過多的醣類。      以正餐或點心時段為例,糖友若改喝符合低升糖、減醣概念的糖尿病營養品,不僅可降低醣類攝取,達到適醣且兼顧營養均衡的原則,面對美食,也可大大減少顧忌。 破解3大糖友飲食困境 其實,糖尿病友在進行飲食控制時,常會因節慶、親友聚餐,或是錯誤觀念而破功,除了上述陳女士的例子之外,《Hello醫師》特別為您整理3種糖友日常生活常遇到的飲食困境,也為您說明適醣的正確觀念,讓糖友及家人們都能聰明掌握每日醣總量。 糖友飲食困境1:親友聚會 健康與美食難兼顧! 每逢過年、生日等各式重要聚會,60歲張先生最愛和親友相聚同享美食;然而,自從5年前確診糖尿病後,美食饗宴卻成了飲食地雷,因為歡樂氣氛配上誘人美食,總讓他忍不住攝取過多醣份,之後卻又懊悔萬分。 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ADA)建議,減少每日醣類總攝取總量,有助於健康與維持穩定的狀態5,此外,日本臨床文獻也指出7,每日醣攝取總量控制在40%到45%,對健康管理有幫助;因此,糖友的飲食重點建議著重於均衡攝取各類營養,並控制每日攝取的總醣量。 解決建議:與張先生有相似處境的糖友,可在享用美食的前後餐中,進行餐點的調整,像是減少醣類攝取,或選擇補充適醣配方的營養補充品取代點心,做好「醣總量管制」,讓糖友在聚會的歡樂時光,也能安心享受美食。  糖友飲食困境2:運動健身 卻抵不住飢餓誘惑! 43歲糖友王先生每週安排三天中強度運動課程,想藉由運動維持身體狀態,但幾個月下來卻沒有顯著進步,和醫師討論才驚覺,原來問題出在每次運動後所補充的麵包與運動飲料。王先生以為,運動流汗增加代謝,代表吃東西可以較無禁忌,所以每次運動後,都會選擇美味麵包充飢,或以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 解決建議:其實,無論運動與否,都應遵守每日醣總量控制觀念;當運動後產生飢餓感,可準備低醣含優質蛋白之食物作為兩餐間的點心,或選擇為糖尿病人設計的營養品;補充適量的醣類,能避免運動後出現不穩定的狀況,與緩解飢餓感,而蛋白質是肌肉合成的原料之一,在運動後補充優質蛋白質,可提供肌肉更完整的養分。 糖友飲食困境3:三餐外食 難以定時定量!  50歲的顧先生從事業務工作,由於工時長、地點不固定,基本上三餐都在外解決,不僅如此,用餐時間也不定時,往往餓過頭後,又不小心吃太多,顧先生雖然明白這種飲食方式對糖尿病不利,卻不知如何改善,最後,為了健康,便尋求營養師的幫助。 解決建議:外食雖然方便,但常有纖維質攝取不足、澱粉攝取過多、過油、過鹹等營養問題,因此,糖友外食在選擇上需掌握清淡、適量醣類、優質蛋白質與足夠纖維質的原則;此外,用餐不定時可能出現健康不穩定的問題,益富資深營養師賴姿璇建議,最好適時調整工作讓用餐時間固定,或準備適醣營養品,當無法用餐時,可適量補充,不但方便也有助於醣類份數的管控,避免過於飢餓導致健康不穩定,甚至是後續暴飲暴食等不利健康的情形。 慎選營養補給品 聰明做好適醣飲食管理 目前市面上有許多糖友營養補給品,各有不同配方及成分,以益富益力壯糖尿病營養補給品為例,其特色為每罐醣類熱量佔比為42%,糖友們在正餐之間,若偶爾嘴饞或肚子餓時,即可選擇以益力壯糖尿病營養品當做點心,或取代部分正餐達到減醣的目的。此外,市售營養補給品常標榜含有各種成分,建議應看清楚成分標示,才能達到適度補充營養的目的。 營養品成分建議1:微量元素「鉻」 鉻是一種人體必要的微量礦物質,因身體無法自然合成,所以必須從食物或營養品中補充。在各種鉻中,又以吡啶甲酸鉻的吸收利用率最高1;經過人體臨床實驗證實,吡啶甲酸鉻的吸收率是三氯化鉻的16倍,有助維持醣類正常代謝。 市售營養品常添加各種元素,消費者可依自身需求做選擇;其中益富益力壯糖尿病液體配方為例,每罐鉻含量為112微克,為目前市售糖尿配方營養品中含量最高2。 營養品成分建議2:多元膳食纖維  糖友減醣時,記得要多補充纖維質,藉此增加飽足感,避免因飢餓而攝取過多熱量,反而有變胖的可能。在市售營養品中,益富益力壯糖尿病配方同時添加水溶性與非水溶性兩種膳食纖維,幫助減緩醣類吸收速度、促進腸道蠕動,幫助糖友做好飲食管理。 營養品成分建議3:優質蛋白 糖尿病人的飲食管理,應遵守攝取更多優質蛋白質、減少醣類比例的原則。以益富益力壯糖尿病配方為例,即依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2022第2型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建議,加入包含植物性蛋白在內的優質蛋白6,提供肌肉合成時所需之元素,維持好體力。 營養品成分建議4:添加B12 長期接受治療的第二型糖尿病人,容易缺乏維生素B125,糖友在選擇營養品時,可考慮有添加維生素B12的產品加以補充,增進神經系統健康。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統計資料顯示,益富益力狀糖尿病液體配方,提供市售最高維生素B12含量3, 照護糖友所需。 糖友減醣3天飲食計畫表範例 在日常三餐飲食中,如何正確減醣同時兼顧飽足感、營養與美味,以下提供減醣3日飲食計畫表,提供糖友與照顧者參考: 平日菜單組合-1 早餐:饅頭夾蛋 + 無糖豆漿 午餐:湯意麵+燙青菜1盤+滷蛋1顆 下午點心:益力壯糖尿病配方 晚餐:雞腿便當(飯吃一半,雞腿去皮) 平日菜單組合-2 早餐:蘿蔔糕2片加蛋 + 無糖豆漿 午餐:水餃6顆+燙青菜1盤+益力壯糖尿病配方 點心:蘋果1小顆 晚餐:滷味-青菜2種+豆干海帶1份+肉片1份+冬粉 週末菜單組合 早餐:蔬菜蛋餅 + 無糖紅茶1杯 午餐:嫩煎鷄腿堡+四季沙拉+鮮奶1小瓶 運動前點心:益力壯糖尿病配方 晚餐:小火鍋(減少主食量、選擇瘦肉、火鍋料可換成青菜、玉米或南瓜等、另外少喝湯、不沾醬) 掌握糖友飲食原則 家人成照顧神隊友 了解並遵照糖尿病適醣的飲食原則後,糖友或家人照顧時,再也不用擔心陷入飲食破功困境,只要依照醣類攝取總量原則,即使偶爾嘴饞想大口享用美食,也可找到合適的飲食管理方式;家人照顧也可大幅減少壓力,協助糖友穩健前行,一起邁向適醣新生活。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糖尿病

【糖尿病與駕駛安全1】糖友最常忽略「低血糖」 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測了再上 90要安全」

糖尿病高居國內主要死因第5位,估計糖友高達250萬;糖友可能對於共病與併發症所帶來的危害有所警覺,但也常忽略糖尿病造成的交通安全問題,包括低血糖、糖尿病用藥及周邊神經病變等,都可能陷糖友於駕駛風險之中。 ⠀ 《Hello醫師》特別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與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合作,針對「糖尿病與駕駛安全」推出一系列報導,並佐以影音、解釋性資訊圖表、動畫及電子書E-book等形式,讓民眾更了解「測了再上,就是(90)要安全」的重要性(編按:即血糖值 90)。 個案故事: 王先生罹患糖尿病多年,身為職業駕駛,過去常三餐不定時,但隨年齡增長,開車時感到飢餓的次數變得頻繁;醫師曾向他說,要注意低血糖症狀。 某次王先生開車時,饑餓感又出現了,他立即停車,並測量血糖,發現血糖值接近70 mg/dL。他立即補充糖分並充分休息後,所幸,血糖恢復至90 mg/dL以上,不適症狀也慢慢消失了,他才安心上路。有了這次經驗,王先生每次駕駛前,都會先測量血糖,並隨身攜帶應急食物,遵循用藥與飲食計劃。現在的他,不僅可以穩定控制血糖,還能在開車時維持最佳狀態。 「血糖波動」不僅常被許多糖友忽略,更可能造成低血糖;若糖友駕駛上路,未及時處理低血糖,可能造成昏迷、判斷力下降,影響自身及他人的安全;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接受《Hello醫師》專訪時表示,只要遵循「測了再上,就是(90)要安全」準則,便可預防低血糖造成的交通事故,「和一般人一樣,完全沒有問題」。所謂 90,就是血糖值應該在90mg/dL以上,上路才安全。 為何民眾只注意高血糖可能對身體造成的危害,卻忽略低血糖?主要原因仍與糖友對糖尿病照護了解的不足,另外,低血糖常見的警示症狀,像是肚子餓、頭暈等,也容易被視為不嚴重而忽略。目前也是中山醫學大學校長的黃建寧理事長更提醒:「若經常出現低血糖的狀況,除了會引起認知功能的障礙,更會導致後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因此,糖尿病治療,除了要預防高血醣、也要預防低血糖」。 低血糖發生的原因 究竟什麼狀況會被判定為低血糖?黃建寧理事長表示,當血糖低於 70mg/dL時,即可被定義為為低血糖,屬於糖友常見的急性併發症之一,發生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種: 第一、飲食無定時定量。 第二、使用部分降血糖藥物、胰島素後沒有盡速補充醣分。 第三、運動量過大,導致血糖快速消耗。 藥物如何導致低血糖 在台北市藥師公會推出的交通安全藥物分級宣導說明中,將部分特定降血糖藥物歸類在2級橙色,代表「應非常小心」的類別,主要有「雙脈類促進胰島素分泌劑」及胰島素兩種。 糖友因體內控制血糖的機制失調,須透過藥物的幫助,黃建寧理事長說:即使糖友使用的藥物可能造成低血糖的風險,但在使用藥物時,只要遵守醫囑,並遵守三餐定時、按時補充食物等原則,即便使用這類藥物,也能避免低血糖發生,「安全上路沒有問題」。 低血糖症狀 黃建寧理事長說,當血糖降低時,可能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因而出現飢餓感、頭暈、冒冷汗、發抖、臉色蒼白等症狀;若沒有及時處理,血糖繼續下降會造成意識障礙、昏迷,判斷力下降和行動力減緩,影響駕駛安全。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 低血糖對駕駛的潛在影響 黃建寧理事長強調,雖然糖友可能出現低血糖,但只要遵循醫師指導,充分認識低血糖的症狀,並在開車或騎車上路前,先測量血糖、學會症狀處理與日常照護,照樣可以正常生活、安全上路。為了提升糖友的駕駛安全意識,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也針對糖友駕駛安全提出以下建議: 糖尿病友駕駛前的準備工作 開車前測血糖:血糖值低於90 mg/dL不要上路,先補充15公克的含糖食物或果汁,15分鐘後再驗一次血糖。直到血糖超過90mg/dL,並休息30分鐘後,若無其他症狀或感覺不適,才可開車。 隨身攜帶物品:血糖機、試紙、低血糖治療補充劑,如糖包、方糖、糖錠、果汁、餅乾、麵包等,下車時應隨身攜帶,避免車內高溫與曝曬環境,影響食物與儀器的保存。 糖尿病友駕駛時的注意事項 症狀觀察:出現飢餓、頭暈、冒冷汗、虛弱、心跳加快、視力模糊、昏昏欲睡等低血糖症狀,要立即做出適當反應。 停止駕駛:將車輛停靠在路邊適當位置,熄火、拔出車鑰匙,並且離開駕駛座。 測量血糖:血糖低於90mg/dL時,補充速效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如糖果、葡萄糖片、果汁等,也可攝取長效碳水化合物,如,餅乾、麵包等。 測了再上:補充碳水與糖份後,等15分鐘後量血糖,若回升至90mg/dL以上,再等待45分鐘後,確認身體沒有不適症狀,才能開車。 不適求救:若駕駛無法自理低血糖的狀況,需請求身邊人的協助,或撥打119。 持續檢測:若車程超過2小時,有使用部分容易導致低血糖風險的特定降血糖藥物,即使沒有疑似低血糖症狀,仍建議行車中每2小時稍停檢測一次血糖。 黃建寧理事長指出:「出現低血糖情形,不僅與糖友當下的駕駛安全相關,長期下來還可能引發後續的心血管事件和認知功能下降,尤其是三大族群要特別小心」。 年長的糖尿病族群 腎功能不良者 使用促胰島素分泌劑及胰島素注射的病友 因此,除了開車前的準備,更應該從日常開始,做好血糖管理,有效預防低血糖的發生,進而確保行車安全,不僅讓自己免於遭受交通事故造成的傷害,也兼顧其他用路人及駕駛的生命保障。 糖尿病與駕駛安全系列文章 糖友最常忽略「低血糖」 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測了再上 90要安全」(本文) 上路駕駛有撇步 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糖尿病不可怕 高低血糖都要測 糖友慎防眼睛、腎臟病變 楊宜瑱醫師:定期檢測保平安 周邊神經病變別輕忽 陳榮福醫師:遇突發狀況易反應不及 「糖友和一般人一樣」沈宜靜醫師:低血糖可預防 可處理 可避免 測了再上免緊張 更多糖尿病相關資訊,請點選下方【糖尿病與駕駛安全】專區或至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查詢。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糖尿病

【糖尿病與駕駛安全5】「糖友和一般人一樣」沈宜靜醫師:低血糖可預防 可處理 可避免 測了再上免緊張

糖尿病高居國內主要死因第5位,估計糖友高達250萬;糖友可能對於共病與併發症所帶來的危害有所警覺,但也常忽略糖尿病造成的交通安全問題,包括低血糖、糖尿病用藥及周邊神經病變等,都可能陷糖友於駕駛風險之中。 ⠀ 《Hello醫師》特別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與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合作,針對「糖尿病與駕駛安全」推出一系列報導,並佐以影音、解釋性資訊圖表、動畫及電子書E-book等形式,讓民眾更了解「測了再上,就是(90)要安全」的重要性(編按:即血糖值 90)。 個案故事: 美惠的媽媽是糖尿病友,她每次接媽媽到醫院就診都是以計程車代步。媽媽這天匆匆出門,沒時間吃早餐,只有服藥,但出門後卻一陣頭暈,美惠跟媽媽出門有帶血糖機的習慣,幫媽媽一驗,血糖才70mg/dl,就請司機開快一點,沒想到司機先生立刻取出糖包點心給美惠。媽媽吃了後症狀改善,血糖也恢復到127mg/dl,司機又拿出餅乾,請美惠媽媽再補充一些,並在安全將美惠和媽媽送到醫院後,提醒美惠要注意媽媽狀況,等一下一定要跟醫師提到這個狀況,請教醫師是否有需要調整藥物。 美惠對張大哥一系列冷靜又快速的協助佩服不已,回程時便聊了起來。原來,張大哥也是糖友,張大哥說,他每次開車前都會測血糖,隨身還準備血糖機與小點心,並維持定期回診、遵照醫囑用藥的習慣,所以,才能兼顧自己、乘客與路人的安全。聽到張大哥依循「測了再上」原則,美惠和媽媽都對張大哥非常感謝,直稱讚張大哥是五星好評優良駕駛,不但保障了駕駛安全還幫助到媽媽,張大哥提供接送服務讓人非常安心。 維持行車安全,人人有責,糖友也和一般人一樣,即使出現低血糖症狀或其他共病,也不應被貼上「駕駛有疑慮」的刻板化標籤。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副秘書長沈宜靜接受《Hello醫師》專訪時表示,若糖友有定期監測並穩定控制血糖,開車或騎車前,依循「測了再上」準則,注意血糖、血壓變化,並做出相對應的行動,便可避免交通事故,不用特別擔心。 糖友低血糖也會併發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管理最重要的目標,就是避免發生共病或併發症,因為當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引起各種急性或慢性的併發症,例如合併心血管併發症。目前同為台中榮民總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的沈宜靜表示:「糖尿病患常合併有高血壓與高血脂,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跟周邊動脈疾病的重要風險因子,因此糖尿病友也須同時注意這些重要的血管併發症」。  大家都知道,血糖控制不良和心血管、腦血管疾病風險增加有關,其實,不僅高血糖會引起相關疾病風險,根據研究指出,低血糖和心血管疾病也息息相關。 當糖友出現低血糖時,身體為了維持血糖穩定、釋放肝醣提升血糖,會刺激腎上腺素與正腎上腺素分泌,但這樣也可能造成心悸、冒冷汗,甚至心律不整,對於原本就有冠狀動脈心臟問題的族群,可能會導致症狀惡化。這些症狀也是低血糖發生時的重要警訊症狀。常常反覆低血糖,也可能會導致血管內皮慢性傷害,不僅和心血管腦血管疾病相關,甚至也提高了高齡族群失智的風險,須盡量避免。 除了糖尿病的高低血糖狀況,併發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影響駕駛安全的重要風險,例如突發心血管疾病導致的心絞痛,或是腦中風,都會影響意識與肢體操控能力,進而影響交通行車安全。 沈宜靜提醒,糖友除了要避免血糖過高,也不可忽略低血糖以及相關心血管併發症對身體帶來的影饗。 糖友出現低血糖的主因 沈宜靜表示:使用特定降血糖藥物,如胰島素或磺胺尿素類等口服促胰島素分泌劑的糖友,如果沒有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或是用藥不規則,沒有遵照相關注意事項,便容易導致低血糖風險。比如使用相關藥物卻沒有進食;或是使用長效型藥物,超過用餐時間,卻出現誤餐的狀況,就可能出現低血糖。因此認識高風險藥物,遵照醫囑,規則飲食,備有應急的糖包、果汁、點心,了解相關症狀與處置,和醫療團隊的討論溝通,都是很重要的。 糖尿病低血糖如何做到駕駛安全?  即使某些特定糖尿病藥物容易造成低血糖風險,糖友們也不用過度擔憂,畢竟這些藥物仍是控制血糖的利器;沈宜靜醫師強調:「糖尿病用藥造成的低血糖,是可預防,可處理,且可避免的」,只要遵照醫囑,在開車前監測血糖,數值達到90mg/dL以上再上路;行車時,也要注意是否出現低血糖症狀;若是有使用這類可能導致低血糖的高風險藥物,長途駕車,記得間隔2小時就要測一次血糖,糖友駕駛也能像一般人一樣安全。 糖尿病友駕駛前的準備 糖尿病友若同時合併患有心血管疾病,開車上路前,除了血糖值應達90mg/dL以上,並隨身攜帶血糖機與試紙,以及糖包、果汁等碳水化合物外,平時也要規律且正確的量血壓。 正確量血壓方式: 在安靜的環境中,使用合格的血壓計測量 量測前30分鐘不運動、不攝取咖啡因(茶葉,咖啡等) 不可憋著尿意 靜坐不交談,5~10分鐘後再開始測量  不隔著衣服測量,壓脈袋與心臟水平同高度,壓脈袋下緣和手肘關節距離約兩指 坐有靠背的椅子,雙腳著地、不翹腿或交叉 若血壓出現高低不穩定,或是出現胸悶、左肩、左下顎疼痛等疑似心絞痛的情形,不建議開車或騎車上路。若在一般道路駕駛時出現症狀,應立即靠邊停車,盡速就醫。 糖尿病友駕駛時的應變 當糖友在駕駛過程中出現低血糖的徵兆,應將車停靠在安全的地方,並且測量血糖;若血糖值低於90mg/dL,應立即補充15公克的糖包或果汁,15分鐘後再測一次,直到血糖超過90mg/dL,再休息45分鐘,等血糖穩定、症狀消失後,意識與反應能力完全恢復,才可繼續上路。 沈宜靜強調:「規則使用藥物,控制好血糖、血壓與血脂,糖尿病友和一般人並沒有不同,甚至比沒有控制與定期回診追蹤的駕駛,更值得信賴」。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副秘書長沈宜靜 低血糖症狀 輕度低血糖:飢餓感、頭暈、冒冷汗、發抖、臉色蒼白、心跳加速等 中度低血糖:注意力無法集中、意識混亂、抽筋、嗜睡、情緒改變等 嚴重低血糖:腦神經功能受損、意識障礙、昏迷等 低血糖補充劑迷思:吃甜≠吃糖 改善低血糖的補充食品,主要包括糖包、方糖、糖錠及果汁等,但糖友也容易有迷思,誤以為補充甜食就等於補充糖分;沈宜靜指出,「吃起來甜甜的,不等於補充糖分」,「吃甜」與「吃糖」其實是不同概念;她進一步說明,要快速改善低血糖,應挑選糖分能快速被身體吸收的單糖類食物,像是方糖或糖包。 糖友可能誤以為巧克力或冰淇淋等吃起來有甜味的甜食,也能改善低血糖;其實,巧客戶或冰淇淋的主要的成分仍為蛋白質與脂肪,糖類比例反而較低;其他如健怡可樂,喝起來甜甜的,但裡面是代糖,根本沒有糖份,糖友們要特別注意。 糖尿病與駕駛安全系列文章 糖友最常忽略「低血糖」 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測了再上 90要安全」 上路駕駛有撇步 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糖尿病不可怕 高低血糖都要測 糖友慎防眼睛、腎臟病變 楊宜瑱醫師:定期檢測保平安 周邊神經病變別輕忽 陳榮福醫師:遇突發狀況易反應不及 「糖友和一般人一樣」沈宜靜醫師:低血糖可預防 可處理 可避免 測了再上免緊張(本文) 更多糖尿病相關資訊,請點選下方【糖尿病與駕駛安全】專區或至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查詢。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糖尿病併發症

沒有糖尿病為什麼會低血糖?低血糖是糖尿病嗎?6大原因解說

明明沒有糖尿病,卻出現低血糖?低血糖通常與糖尿病有關,不禁令人擔心,低血糖是否是糖尿病前兆?《Hello醫師》帶您了解非糖尿病低血糖的原因,以及低血糖時該吃什麼食物急救。 沒有糖尿病為什麼會低血糖?6大原因一次看 低血糖通常不是糖尿病的前兆,相反地,它通常是糖尿病治療的副作用之一,或由其他習慣、病症造成;因此,沒有糖尿病的人也可能出現低血糖。 以下是6種非糖尿病低血糖的原因: 1.斷食 身體需要糖分來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長時間斷食,身體儲存的糖分用盡,血糖就會下降。 2.過度運動 運動過度可能會導致身體消耗過多的糖分,進而導致低血糖。 3.常吃高GI值食物 高GI值的食物通常會使血糖迅速上升,但進而促使胰島素釋放過多,造成血糖急遽下降。(延伸閱讀:第二型糖尿病別怕吃水果!6種低GI水果這樣吃) 4.胰島素瘤 胰島素瘤是種罕見的腫瘤(非癌性),容易因胰臟分泌過多的胰島素,導致低血糖;不過,此狀況並不多見,約百萬人口中才有1例,且多為中年女性(40-70歲),並常與「胰臟癌」搞混;以下簡單介紹2者差異: 胰島素瘤:胰島β細胞中的一種神經內分泌腫瘤。 胰臟癌:胰臟本身的癌症,通常發生在胰臟導管中。 5.長期勞累 長時間處於高度的疲勞狀態,身體會釋放出大量的壓力荷爾蒙,如腎上腺素和糖皮質素,這些荷爾蒙會促進身體消耗糖分,進而導致低血糖。 6.飲酒過量 飲酒過量會影響肝臟功能,進而可能導致低血糖,因為肝臟可以幫助製造和儲存糖分,當肝臟功能不良時,就會影響糖分的儲存和釋放,進而導致低血糖。 低血糖定義 低血糖(Hypoglycemia)定義為70mg/dL以下,常突然發生,並伴隨身體不適的症狀如下: 初期:飢餓、發抖、冒冷汗、心跳加快、無力、頭暈、嘴唇麻、視力模糊、皮膚冰冷、乾燥、精神緊張。 末期:若不立刻服用含糖食物,如葡萄糖、糖果、果汁等,可能導致口齒不清、意識不清、抽筋、昏迷,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延伸閱讀:血糖正常值是多少?飯前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這樣看) 低血糖要吃什麼?低血糖處理方法 如果您出現低血糖,應盡快補充糖分,若症狀遲遲未改善,請立即送醫;若症狀改善,建議與下一餐保持1小時以上的間隔,再補充一份醣類食物。 若是患者意識不清或無法合作,可將患者頭部側放,將一湯匙的蜂蜜或糖漿灌入牙齒及臉頰間,按摩其臉頰幫助吸收,並立即送醫治療。 低血糖可選擇以下高糖食物: 糖果(硬糖):硬糖是一種含糖量較高的糖果,方便攜帶;不過,硬糖中含有較多的添加劑和色素,因此不宜過量食用。 果汁軟糖:果汁軟糖含有的糖分和熱量較低,適量食用果汁糖果可以維持血糖水平,同時不會對健康造成太大的影響。 葡萄糖片:葡萄糖能夠迅速提高血糖水平,因為是葡萄糖是成分單純的單醣,身體吸收速度較快;其他類型的糖果可能含有脂肪或蛋白質,這些成分會降低吸收速度,減緩血糖上升。 果汁:果汁含有大量的葡萄糖和果糖,同時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因此十分適合低血糖病人飲用,例如柳橙汁、葡萄汁及蘋果汁。 低血糖要避免的食物 並非所有果汁或食物都適合低血糖患者: 巧克力:由於巧克力的脂肪含量高,會延緩血糖上升的速度。 葡萄柚汁:葡萄柚汁含有一種物質叫做柚皮酮,會影響一些藥物的代謝,導致藥效增強或削弱,對服用藥物者產生不良影響。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糖尿病併發症

糖友控好血糖很重要!預防糖尿病併發症就靠這10招

糖尿病(Diabetes)是相當常見且惱人的慢性病,如果病情和血糖控制不佳,糖尿病的併發症(例如:糖尿病神經病變)將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造成失明、截肢甚至危及性命。不過只要血糖控制得宜,就可以預防、並大幅度降低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本文將為你提供10個有效方法,幫助控制糖尿病情並預防併發症的發生。(延伸閱讀:糖尿病酮酸中毒|酮酸血症的症狀、原因與治療) 1. 積極管理糖尿病 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斷學習有關糖尿病的知識並培養每天運動的習慣,都有助了解自身狀況,幫助控制糖尿病和預防相關併發症。另外,糖尿病患應定時測量血糖值,並按照醫師指示服藥來控制血糖濃度。請注意,若是發生緊急狀況,患者一定要向盡速就醫。(同場加映:認識糖尿病) 2. 戒菸才是王道 抽菸會提高罹患各種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包括心臟病、中風、神經系統損傷,而且還會破壞腎小球的正常機能,進而引發腎臟病。另有研究指出,吸菸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色素較高,足見吸菸對於血糖控制的不良影響。 萬一戒菸一直無法成功,也請不要氣餒,不妨多嘗試幾種不同戒菸方式,持之以恆直到成功為止。(推薦閱讀:說戒就戒!成功戒菸做到這4點) 3. 控制血壓和膽固醇 高血壓和高膽固醇都會損害血管,並會引發令人擔憂的健康問題。若是你患有糖尿病,又同時高血壓及或高膽固醇的狀況,那麼這對你的血管和健康損害會更加嚴重。因此,請患者一定要定時檢測血壓和膽固醇,讓自己的身體狀況保持在良好的狀態。(推薦閱讀:血脂正常值是多少?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檢測須知) 4. 預防眼疾要定期視力檢查 除了常見的血糖值測量外,視力檢查也能幫助患者了解自己的視網膜有沒有損傷,以及是否患有白內障(Cataracts)及青光眼(Glaucoma)等其他眼睛疾病。 衛福部國健署建議,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應於5年內接受初次詳細眼部檢查;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應於確診糖尿病後盡快接受詳細眼部檢查。若經上述檢查發現視網膜並無病變,則應每年接受1次眼科檢查。(推薦閱讀: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很常見!糖友控好血糖預防眼疾) 5. 接種疫苗 糖尿病患可能會因為血糖值過高,導致免疫系統功能低下,所以患者可能須考慮接種疫苗,例如:流感疫苗、肺炎疫苗、B型肝炎疫苗等,以避免感染後合併糖尿病引發嚴重併發症。至於該接種什麼疫苗,不妨諮詢醫師後再做決定。 6. 口腔健康需照顧 糖尿病會提高牙齦受感染的機率。因此建議每天應至少刷牙2次、用牙線潔牙1次,並且每半年前往牙科診所檢查牙齒的健康狀況。若平時發現自己有牙齦發紅、出血或腫脹,請立即諮詢牙醫,及早治療降低進一步的感染風險。 糖尿病患應多留意腳部有無出現不明創傷。 7. 注意腳上的傷口 高血糖會導致神經病變,損害你的腳部神經,並減少流動到腳趾的血液,因此糖尿病患對於傷口的感知和恢復能力皆不佳。然而若不及時治療,一個小傷口或水泡也會導致嚴重的感染,因此建議糖尿病患可利用每日洗澡時或睡前,檢查身上有無未癒合的傷口存在,盡早處理讓傷口痊癒以免病菌伺機而入,造成感染擴大。 8. 服用阿斯匹靈可能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 研究指出,每天服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Aspirin)有助於降低罹患心臓病和中風的風險。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每天服用阿斯匹靈,由於其降低血液凝集的作用,也可能提高出血性中風的風險,請患者與醫師討論後再考慮有無每日服用阿斯匹靈的必要。 9. 飲酒要節制 飲酒要節制並配合用餐時間,因為飲酒過量及空腹飲酒可能會導致低血糖。 10. 溫柔而堅定地面對壓力 壓力會讓血管難以放鬆,進而提高罹患心臓病及中風的風險。專家建議患者可以透過音樂、運動、放鬆及冥想有助於舒解壓力及改善心臟健康。(推薦閱讀:壓力大怎麼辦?認識壓力和焦慮、教你7招實用減壓)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糖尿病

游能俊 X 張益堯「醫師上菜」!糖尿病飲食新「量」點

糖尿病就無法享受美食了嗎?相信大家都非常關心糖尿病的預防及治療,其實也就不外乎是飲食、藥物、運動。而不管再怎麼使用藥物,都不可能脫離飲食攝取的分量。本次的「醫師上菜」直播,張益堯營養師和游能俊醫師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飲食的「量」點,了解如何計算食物的分量。 飲食要量化 很多糖尿病友會問要吃什麼來降血糖?答案是:沒有任何食物會降血糖。 請不要用飲食角度來看待降血糖,我們只要區別哪些會升血糖,如米飯、澱粉等全榖根莖類,以及所有的奶類。奶類雖然喝起來不甜,但乳糖升起來的速度滿快的,所以大家常會忽略。另外,所有的水果都會增加血糖。 吃蛋白質、吃肉不影響血糖,當然吃蛋也不會;豆製品則有豆腐、豆干或豆漿,現在有些豆漿不含糖,且會標示碳水化合物的含量。 植物類的東西,烹煮後會產生醣。所以食用蔬菜時,如果適量配菜、菜量很少,一般估計醣量為零。如果我們懂得用類似1份醣類的食物份量來計算,實際上300公克的生菜,煮熟就大約等於1份的醣。   算量 ≠ 少吃 算量不是叫大家少吃,而是用這個方式,讓大家把米飯澱粉量降下來,這是減醣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所以在生活上,如果糖友要知道一些食物的攝取量,游醫師的建議是,所有18歲以上的成人,每餐以2份醣為限。因為我們的飲食要多樣化,例如豐富的蔬菜和蛋白質,因此不要依賴那麼多的澱粉。更何況,今天有預防糖尿病的目的、降脂的目的,因此希望大家設法調整成1餐只剩1份醣類就好。 1份醣類有多少呢?我們常吃的麥片,秤重大概是20公克,約3湯匙;飯是40公克,麵則是50公克,大概僅1/3或1/4碗而已。吐司麵包為30公克,要把邊去掉。水果則可能要計算,水果的營養需要是為了維生素C,1天2次半碗的水果,大多已能滿足維生素C攝取量。若想多吃點水果,就需要考慮進一步降低主食的份量。(同場加映:糖尿病飲食只能與美食絕緣嗎?只要拿捏份量就沒問題!) 如果用水果替代主食的話,這裡要提醒各位,一些營養素容易造成脂肪堆疊。我們知道吃太油、吃太多澱粉會造成脂肪堆積,吃太多水果也會,甚至造成脂肪肝,所以要計算水果的攝取量。(同場加映:第二型糖尿病別怕吃水果!6種低 GI 水果這樣吃) 蛋白質的話,很多高齡長者的肌肉量都會流失掉,因為年輕時候不練習吃蛋白質,肌肉量很容易隨著年齡增加慢慢減少,因此要盡量要補充足夠的蛋白質。蛋1顆是1份,豆腐半盒是1份;一餐要吃3份的蛋白質,也就是說一般的豆腐需要1盒半;肉類的話1份大概是3個指頭大小。(推薦閱讀:不敢多吃蛋白質?糖尿病控制體重保護腎臟這樣吃)   菜跟肉先吃 米飯澱粉在後面 大家在吃飯的時候,建議先不要去盛飯,因為這種飲食方式,配菜會吃不夠。我們可以菜跟肉先吃,米飯澱粉後面才吃,然後再繼續享受配菜,這在飲食順序中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游醫師也不主張無油飲食。為了控制脂肪,游醫師的團隊(游能俊診所)有非常大量的數據去證明,減掉脂肪就會降血糖,但我們身上的營養素需要油脂,只要烹飪上少掉油炸的,攝取適量及有益健康的油脂即可。我們有時候說吃紅肉不好、吃白肉好,其實食物就是要多樣化,紅白都好。(推薦閱讀:我與美食絕緣了嗎? 一定要少糖少鹽少油嗎) 如何穩住血糖又享受美食 張益堯營養師補充,地中海飲食也特別強調優先選擇魚類、貝類等海鮮,其次選擇雞、鴨、鵝等家禽類,再來選擇牛肉、豬肉、羊肉等紅肉,原則上只要均衡攝取,什麼類型的肉類都可以吃。(推薦閱讀:4 種肉這樣吃~膽固醇過高也不用擔心)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油」的重要性,其實我們的腦袋裡面有60%需要腦磷脂,所以重點不是不吃油,而是怎麼挑選好油。第二個就是不要以高溫入油烹煮。為什麼要先倒油再開火?就是不要讓油的瞬間高溫造成冒煙,因為油煙其實是很可怕的東西,所以不要煎炸。(推薦閱讀:植物油還是動物油好?認識各種油脂) 糖尿病判定指標:血糖/糖化血紅素數值 游醫師更關心的是民眾如何不要變成糖尿病的前期患者。體檢報告(血糖)從100mg/dL 算起到125mg/dL都算是糖尿病前期,而到了126 mg/dL就算是糖尿病了。有人問能不能逆轉,其實若認真努力地改善,的確有機會讓血糖降低,甚至最終能退到空腹100mg/dL以下也並非不可能。(推薦閱讀:認識糖尿病症狀與治療方法) 另一種指標:糖化血紅素或糖化血色素,也是觀察的方式。糖化血色素的數值要界定在5.7%以下才算正常,現在很多體檢都有在做這個項目,可反映近3個月的平均值。 5.7%到6.4%都算糖尿病前期,這中間其實拉了很長一段時間,數據會慢慢的堆疊上去,在這段期間可以做很多努力,讓它不要隨著年齡或是肥胖情況一直惡化。惡化有2個原因:身體脂肪太多,以及年齡的變化讓身體代謝力變差。(推薦閱讀:抹茶9大好處!促進新陳代謝延緩老化) 6.5%之後就是糖尿病確診了,糖尿病無法逆轉,可能會有階段性的數據會改善到正常,但那是一時的情況,不是痊癒的狀態,所以糖尿病患者終其一生還是要注意飲食和運動的調整。 糖尿病的危險因子 哪些人容易體重過重?體重過重可以用腰圍、臀圍去算比例,也可以用身體脂肪率計算,一般比較熟悉的方法叫做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簡稱 BMI),一般台灣界定的 24 是過重的,游醫師並不贊成這個標準,他認為:「亞洲人都算23,怎麼看24都是不健康的。」 如果有脂肪肝問題的人,容易有糖尿病。女孩子的話,如果經期不順或是不容易懷孕,很多會有多發性卵巢囊腫的情形,背後的原因都是肥胖、脂肪太多、肝脂肪太多。如果女性朋友有妊娠糖尿病,懷孕期間有短暫的糖尿病,或是生下的小孩超過四公斤,媽媽日後得糖尿病的機會較高。 蛋白質要分成一天三餐吃 很多人在減重,最重要的是找一個方法,讓你可以持續一輩子。 坊間有一些斷食法,如168斷食法,游醫師個人是不贊成的,因為蛋白質的攝取不是分攤在1天的3餐之中。這個觀念很重要,我們今天攝取的主食、五穀根莖,包括蔬菜的醣,身體會用能量儲存的方式,將醣轉換成肝醣,存放在肝臟跟肌肉,作為能量備份來源。(延伸閱讀:間歇性斷食運動怎麼做?安全斷食運動看這5點) 但是蛋白質在身上是沒有暫存倉庫的,早上不吃、晚上吃,晚上就算吃掉整隻雞,肌肉量還是會掉,所以大家可以想像那些運動員一定得要吃下很多的蛋白質。因此蛋白質一定要分成1天3餐來吃,這樣的話就可以從足量的蛋白質中,減掉可能的澱粉類食物,便能有效降低身體的脂肪。 長肌肉掉脂肪  運動要持續增強 今天不管是要長肌肉,或者是要掉脂肪,飲食因素佔8成。這麼說不是詆毀運動的效果,要降脂肪的話,生活上第一件要做調整的事情,就是運動要持續,1個禮拜盡量做足6天;第二件事情則是,要設法讓運動的量,以每2週為單位,不斷地增強。 增強包含運動天數與過程的增加,例如從一週運動3天增加為4天、一次運動20分鐘提高為25分鐘。做運動的時候要戴心跳錶,要看到自己的心跳愈來愈快,拿重量的話要越拿越重,真正長肌肉的運動是重訓,但這邊也不是鼓吹大家要練得像「館長」那樣,因為肌肉大,相對的肺活量有時候就沒有那麼好,這是一體兩面的。 要有肌肉的力量,肌肉的數量不能掉,而量的支撐,主要還是靠飲食,運動有增強的效果。游醫師自己的運動,基本上都是降脂的優先做,都是高強度的間歇性運動,拿個重量,活動得很快,所以脂肪一直在降。可以的話測一下身體的肌肉脂肪,不要單看體重。(同場加映:運動減肥無效?做 HIIT 快速且持續燃脂) 另外,心情也會是影響因素,游醫師說他每次的體檢報告都指出,他的交感神經太興奮,因為白天工作忙,晚上睡覺時間又不休息,就會有這個現象,因此晚上睡覺時候的血糖沒有下降很多。另外,也不要久坐超過30分鐘。(延伸閱讀:心血管的沉默殺手:睡眠呼吸中止症) 怎麼計算搭配的食物 游醫師認為減糖飲食的精神是:GI值可以不用顧慮。吃糖果(血糖)一定會衝得很快,今天如果很有很多菜餚,想吃3顆糖果,那就是你那1餐的澱粉,影響血糖的速度總量比食物(種類的影響)還多。用多樣的食材,一些高升糖的東西可以被低升糖的東西中和掉,其實所有的蔬菜都是低升糖,蛋白質都不升糖。(推薦閱讀:糖尿病可以吃零食嗎?想吃糖先了解這些事) 山藥、南瓜、馬鈴薯、芋頭這些叫澱粉,如果通常米飯用量40公克,澱粉類則最多到80公克(1份醣),這些都一樣要算成是會增加血糖的食物。根莖的東西會升血糖,既然會升血糖,就要拿來和飯作替代。例如我們常吃的火鍋,如果吃芋頭的話就跳過飯、跳過麵。(同場加映: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控血糖5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 另外有些人餓了就吃堅果,但是要小心,第一是油脂,第二是碳水化合物,植物類多少都會產生一點點醣,所以堅果量盡可能是放在手掌的部分(1把)就好。(推薦閱讀:慢性病族群堅果怎麼吃!3 原則教你這樣挑) 有人說燕麥很健康,但要注意,如果是燕麥飲,因為是製備的關係,血糖上衝的速度還是比較快,所以不要看到燕麥就以為很健康而攝取過量。 游醫師不太強調大家都要吃糙米或是燕麥,因為他重視的是蔬菜的部分,既然中餐晚餐的蔬菜這麼多,吃白米飯其實也只是一個選擇。(推薦閱讀:糖尿病一定要吃糙米嗎?低 GI 飲食這樣吃) 而優酪乳的話因為成分是奶類,奶類都會提升一點點血糖。 酒精會導致低血糖要留意 酒並沒有不健康,但是過量並不好。酒裡面有一些成分還是有糖,啤酒裡面有糖、葡萄酒裡面有糖,高濃度的蒸餾酒裡面含糖量就比較少。喝酒是濃度越高,杯子要越小。 假設糖尿病患者吃藥打針,會讓血糖一直低到會危險的話,一定要小心,因為酒會影響肝臟的肝醣,大量的酒精會抑制肝醣,萬一血糖低的時候患者分不清楚,身體的血糖值就會拉不上來。 以前有個病友喝醉了,低血糖又喝醉,家人也有注意到他喝醉了,就讓他多睡一會兒,後來叫不醒,最後變成植物人。酒精不能過量,容易造成低血糖。(推薦閱讀: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喝酒?酒精會導致低血糖須留意) 低血糖的危險是立即性的,旁邊沒有人又沒有適當的補充糖,糖尿病患者就會陷入昏迷不醒。一年之間有蠻多的車禍是因為路途中間低血糖而造成的。 吃什麼都沒有關係 重點是抓量 吃什麼都沒有關係,重點是要抓量,這是生活的一部份。「抓量」要成為生活技能,抓量會讓你感覺到吃東西變得不一樣,例如飯要吃少一點,主食要吃少一點,相對地把胃騰出來,進食的內容多加入蔬菜、蛋白質。所以在家的飲食,就要像上高級餐館般,菜色有多樣性的選擇。 把糖量降下來,把攝取量轉移到蔬菜。記得1餐都要有3份蛋白質,1份蛋白質用手去比畫的話就是3個指頭,1個掌心大約1份多,頂多2份的蛋白質。   男生的熱量需要再多一點,用自己的手掌比差不多,女生塊頭大的話,就跟手一樣大。把肉片放在碗裡的話,女生要6分滿,男生要8分滿。能夠懂得量化該有的營養素的時候,我們就能從飲食中,同時打造自己的健康。 三角飯糰其實是2份醣,可以配雞胸肉,再加上沙拉,這樣蛋白質是3份,葡萄乾不要吃完,或是都不吃。如果是早餐店的傳統飯糰,就是4~6份醣。可以再喝無糖豆漿,盡量挑選不太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同場加映:高纖血糖穩!糖尿病喝豆漿連豆渣一起喝) 蛋可以增加好的膽固醇 想吃幾顆就吃幾顆 新的營養研究、最大的營養師協會都公開說,蛋想吃幾顆就吃幾顆,因為蛋白質就是蛋、豆製品和肉,游醫師不鼓吹單向飲食,如果這一餐就沒有肉,也沒有豆製品,那你吃3、4顆又何妨。 游醫師的團隊有針對蛋做研究,結論是蛋可以拉高好的膽固醇。大家都聽過高密度膽固醇和低密度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是好的,低密度膽固醇是不好的,而吃蛋的人高密度膽固醇會增加,低密度的膽固醇不會增加。(推薦閱讀:膽固醇解禁!蛋黃海鮮適量吃不怕膽固醇過高) 如果想要調節膽固醇,光靠飲食是無法改變的,調節膽固醇唯一一點在生活上有被證明的是:運動量提升的話,好的膽固醇會增加。(推薦閱讀:降膽固醇怎麼做?8種生活習慣快follow) 年紀大的時候,牙口不好、咬不動,所以游醫師是不能1日無蛋的。比如1份泡麵是2份醣,游醫師就建議拆成1/4,若於運動後吃則會放4顆蛋,滿足蛋白質攝取量。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