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

人體是各種微生物的家,它們雖然通常是無害的,但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是影響我們和旁人健康的傳染病成因。 在這個類別,你可以搜尋所有與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引起的傳染病的介紹。

基礎知識

傳染病

猴痘(M痘)是什麼?猴痘症狀、傳染途徑、潛伏期與治療解析

近日國內再傳猴痘確診案例,究竟猴痘(M痘)是什麼?猴痘症狀與前兆?傳染途徑有哪些?致死率高嗎?國內猴痘疫情現況為何?《Hello醫師》帶您一次瞭解! 猴痘(M痘)最新國際疫情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各國監測資料顯示,2024年全球M痘疫情緩升,今年截至第37週累計報告約13,884例確診病例,其中多集中於非洲(42.6%)及美洲(31.3%);5月起非洲疫情驟升,主要係剛果民主共和國(DRC)東部及蒲隆地爆發之Ib亞型之疫情所致;因此波疫情已出現跨國傳播且致死率較高,且當地資源匱乏,無法進行系統性監測,WHO決議宣告成立「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 猴痘(M痘)國內疫情 2024年9月18日,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公告,國內累計M痘確診414例病例,北、中、南及東部均有本土M痘病例,顯示社區M痘傳播風險仍在。 M痘國內首例在2022年出現,為境外移入個案;即管署在同年3月1日公布國內第6、7例猴痘病例,分別為北部40多歲及南部20多歲的本國籍男性,居住地各為新竹縣及高雄市;此兩例近期都沒有出國旅遊史,因此研判為本土個案,代表國內已出現猴痘傳播鏈。 猴痘(M痘)是什麼? 猴痘(Monkeypox virus,簡稱Mpox、M痘)是人畜共通的傳染病,與已根絕的天花同屬「痘病毒科」,但猴痘症狀較輕微、致死率較低。2024年,衛福部疾管署為避免造成民眾對疾病或特定族群的誤解或歧視,因此將猴痘更名為「M痘」。 1958年,猴痘病毒首次從研究用猴子身上所發現,並於1970年,在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發生首例人類傳染個案,隨後中非及西非皆有個案傳出。近20年來,猴痘病例陸續於美國、英國及新加坡等世界各國所發現,傳染鏈大多與動物接觸史、旅遊史有關。 猴痘(M痘)症狀前兆?潛伏期多長? 發燒、出汗 畏寒、寒顫 頭痛、肌肉痛 淋巴腺腫大,在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 極度倦怠 在發燒1~3天後,臉部通常會率先出現充滿膿液的紅疹,隨後蔓延至四肢,軀幹則較少出現;這些紅疹會經歷斑疹、丘疹、水泡、膿疱等階段變化,最後結痂脫落,數量最多可達千顆。 整個病程會持續14~21天,多數個案可於數週內康復;然而,兒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容易併發重症,例如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或敗血症等病。 猴痘(M痘)傳染途徑 依據衛福部疾管署資料,猴痘(M痘)病毒的傳染途徑可分為以下5點: 接觸到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的皮膚或黏膜或被污染物品而感染。 長時間面對面與感染者接觸,進而遭受飛沫感染。 感染孕婦經胎盤垂直傳染給胎兒,或於產程中因接觸而傳染。 直接接觸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損傷的皮膚或黏膜。 食用感染動物的肉。 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則指出,性行為與親密接觸也可能傳播猴痘病毒,因為過程中,可能會接觸感染者的唾液、呼吸道分泌物、生殖器分泌物,以及口腔、陰道及肛門等黏膜部位。 猴痘(M痘)致死率? 猴痘病毒可分為第一分支(I)病毒和第二分支(II)病毒,其中第二分支(II)病毒包括IIa和IIb兩子分支,後者即目前全球疫情主要流行株。 第一分支比第二分支病毒更容易傳播和嚴重,致死率高達10%;相較之下,現今流行的第二分支病毒,致死率雖較低,只有約1%,但仍需小心防備,特別是經常出入醫護場所,或身邊有兒童、年長者或重病患者的人。 更新:2024年初至8月,非洲區M痘疫情今年報告病例數已逾15,600例,537例死亡,感染者多為年輕成人和兒童。 猴痘(M痘)會好嗎?如何治療? 多數猴痘病患的病程為自限性(Self-limiting),意即隨著病程發展,身體就能透過調節免疫系統,自行緩解疾病;因此,治療猴痘以輸液、維持營養等支持性療法為主,目的在於緩解症狀、維持生理機能及預防併發症。 猴痘和天花都屬於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因此下列用於治療天花或其他病毒的藥物,依據其藥物原理,也可治療猴痘,但目前仍缺乏足夠人體實驗證明其安全性與效用。 Tecovirimat Cidofovir Brincidofovir Vaccinia Immune Globulin Intravenous(針對天花病毒的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 猴痘(M痘)如何預防? 避免接觸感染者或疑似感染者,或與感染者共用器具、衣物。 勤洗手、戴口罩。 盡量維持單一性伴侶,並從事安全性行為。 前往猴痘病毒流行地區時,避免接觸齧齒及靈長類動物,或生病與死亡的動物,所有食物必須徹底煮熟後才能食用。 符合疫苗接種對象者,施打由衛福部核准之合作院所提供之M痘疫苗。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探索更多傳染病類別

新冠肺炎

看更多 傳染病 相關文章

新冠肺炎

新冠肺炎自我防疫~要與不要必知9點

為保護自己和家人不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簡稱新冠肺炎,俗稱武漢肺炎)的感染,我們都竭力想囤積各種物品需求,包括口罩和消毒酒精,以備不時之需。但是,如果因為這樣而造成真正有需要之人的困擾,就不可取了。在此提醒民眾不要恐慌,並遵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所公布的防治措施,以下列出要與不要的9個防疫原則,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全力配合政府控制疫情的政策。 [covid_19] 網路資訊滿天飛 民眾請別隨意轉傳 指揮中心呼籲民眾,要避免不當引用、轉傳學術或研究資料,以免誤導他人及影響國內防疫與醫療。同時,也不需要主動要求檢驗新冠肺炎;倘若出現發燒、咳嗽等不適症狀,才需就醫,並告知相關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及群聚史(Travel、Occupation、Contact、Cluster,簡稱TOCC),以利醫師診斷及判斷是否需要進行篩檢。 要做的9件事 1. 要正確洗手20秒 勤洗手,包括用餐前後、上完廁所、咳嗽或打噴嚏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建議,若是乾洗手方式,例如酒精或洗手液,每次至少要洗20秒,剛好是唱完2次完整的《生日快樂歌》時間,提醒您洗手液要用至少酒精濃度75%的,但最好的洗手方式,還是要用肥皂和水洗,時間則要40~60秒左右。 請注意,正確的洗手不是只洗手掌和手背而已,而是連同手指跟指甲之間的縫隙也要一起洗乾淨,可記住衛福部正確洗手的口訣為:內、外、夾、攻、大、立、腕。 2. 要清潔消毒常用物品 在家或處於共享空間時,請確保清潔和消毒手常常接觸的東西,像是水瓶、手機、電腦、鍵盤、門把、水龍頭開關、廁所及衛浴設備。此外,各種居家物品的表面,像桌子和櫥櫃也都要消毒,因為新冠病毒能在物品表面上,存活長達數小時到幾天。 3. 出入醫療場所要戴口罩 看病、陪病、探病時,都請戴上醫療用口罩,其中包括慢性病患者外出的情況。至於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需不需要戴,其實是應該戴的。若孩子未施打流感疫苗(Flu shot),也請盡快採取行動。 4. 要了解新冠肺炎的症狀 清楚了解新冠肺炎的可觀察症狀,包括發燒、咳嗽、呼吸困難,而多數病例會從流鼻涕開始。 5. 要多吃蔬果和充足睡眠 每天多吃蔬果,一天喝至少8杯開水,且保有至少8小時的睡眠。此外,從事紓壓的活動也能幫助您活得更快樂。 6. 老人要多加注意 60歲以上的老人更要特別注意,且避免去人多的場所,這能降低被新冠肺炎感染的機率,其他高風險族群還包括:心臟疾病、糖尿病(Diabetes)及慢性呼吸疾病(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簡稱CRD)患者。 7. 生病要在家休息 當發現有咳嗽、打噴嚏或喉嚨痛的症狀時,即使沒有發燒,也建議戴上醫療用口罩。若發燒達38°C或以上,請暫時留在家裡不要外出,然後聯繫醫護人員,直到燒退了或服用退燒藥滿一天後,才可以出門。 若要看診,可以先撥電話詢問診所醫師,再前往看病,且別搭公共交通工具,以免散播病毒。 8. 要以政府機構消息為準 以有公信力的政府機構單位為獲取最新消息的管道,像是台灣衛福部疾病管制署和世界衛生組織(WHO),切勿於網路和社群網站上隨意分享來源不明或錯誤的資訊。台灣與全球疫情最新的數據,也請參考疾管署的網站,有中、英文版本可選擇。 9. 要有備用計畫 記得要有備用的計畫,舉例來說,學校延遲開學、政府實施公共交通管制等等,都要先想好備用的方案,這樣屆時才不會手忙腳亂。 不要做的9件事 1. 健康的人可不必戴口罩 若您沒有類似流感的症狀,其實是不需要配戴醫療用口罩的,因為這類口罩是為防止感染者傳播其病毒,它對健康的人幫助不大。另外,也不要購買N95型口罩,請把它留給第一線的醫護人員,且一般人未經過訓練容易配戴錯誤,反而浪費了資源和金錢。 2. 打噴嚏不要用手接 打噴嚏時,千萬不要用手去「接」鼻涕,請用衛生紙或以手肘內彎處捂住,然後把衛生紙丟進垃圾桶,並把雙手洗乾淨,面對流感時也應該這樣處理。 3. 不要以手摸臉 請盡量避免用手去摸臉,因為萬一手沾染了新冠病毒,一旦觸摸了臉,病毒可能會從眼睛和鼻腔進入身體。 4. 不要共享或共用物品 已感染新冠病毒者,請不要與他人或家人共享餐具、清潔用品和床單等,如果無法,在使用前也務必要用肥皂和水清洗乾淨。至於寵物並不會傳染,除非你養的是蝙蝠或穿山甲,藉由感染者在皮毛上的觸摸,仍會有進一步感染的可能。 5. 不要接觸人群和生病者 避免接觸大型聚會與群眾、生病的人,以及空氣不流通的場合,當在人群擁擠的場所遇到有人咳嗽,可以轉過身背對他,並與對方保持至少約1.8公尺的距離,面對流感也是同樣的做法。 6. 不要前往嚴重疫區和場所 可以的話,就不要去疫情嚴重的國家旅遊,如果非得要去的話,除了要做好個人防護措施之外,也要避免出入販售活體動物的市場及當地醫院等高風險公共場所,避免接觸野生動物與禽類、動物屍體,也不要食用生肉及生蛋。如出現類似流感症狀,應戴上口罩儘速就醫。 7. 返國若有症狀不要隱匿不報 從疫區返國者,若出現發燒或類似流感症狀,請於入境時主動告知航空人員及機場港口檢疫人員。回到家後,若出現類似症狀,可撥打防疫專線1922,並戴上口罩儘速就醫,能不出門就不出門,以減少並避免跟他人的接觸。 8. 不要排斥感染者 別排擠被新冠肺炎感染的人,或是因為新冠肺炎而排斥華人,試著站在對方的角度想,畢竟沒有人希望自己被病毒感染,生病已經很痛苦了,還要遭受歧視對待,心理上會更受打擊,只要每個人都多一點關心與包容,世界就會更美好。 9. 不要囤貨 目前,台灣的疫情並沒有嚴重到需要囤貨,購買藥物和抗生素,在現階段都是不必要的,而且抗生素只能用來對抗細菌,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並無作用。


蚊蟲叮咬感染

人畜傳染症狀像感冒!兔熱病嚴重恐致命

吃野味之所以危險,是因為動物身上可能帶有人體無法抵抗的細菌和病毒,而兔熱病(Tularemia),又稱野兔病(Rabbit fever)、鹿蠅熱(Deer-fly fever)或大原氏病(Ohara’s disease),也是其中一種罕見的人畜傳染病,藉由壁蝨、蚊子、鹿蠅、野兔等囓齒類傳給人類,症狀類似感冒。至今為止,台灣只有一個境外移入的病例(2011年),且不會人傳人,請民眾放心,以下剖析兔熱病的原因與症狀。 兔熱病可藉由空氣傳播 嚴重恐致命 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的資料,兔熱病屬人畜細菌感染疾病(Bacterial zoonotic disease),是由土倫病法蘭西斯氏菌(Francisella tularensis)所導致,其劇毒性絕不容小看,嚴重的話是會致命的。 民眾請注意,此病菌傳染的途徑除了由動物、其細胞組織和唾液、受汙染的水源以外,還能透過空氣的懸浮微粒(Aerosol)進行傳播,而若被濫用於生化武器的製造,後果真的不堪設想。 症狀難診斷 2個風險族群請留意 由於兔熱病的發病徵兆並不明確,包括像發燒、頭痛、肌肉和關節疼痛、慢性疲勞(Chronic fatigue)、沒食慾等其他感冒症狀,造成診斷上有困難。按照美國國家罕見疾病組織(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Rare Disorders,簡稱NORD)的資料,美國每年都有100~200個新案例,而有一半以上的案例都是發生在郊區,此外,以下2個高風險族群也要特別留意。 跟動物有頻繁接觸的工作者:動物和森林保護人員、動物標本師、獸醫、獵人、屠夫、肉販等,接觸到受感染動物及其血液的機率較高。 除草和建築工人:因為土倫病法蘭西斯氏菌的適應能力很強,若停留在環境中的時間夠長,會造成土壤和水源的汙染,而人在除草或鬆土的過程中,細菌就可能透過呼吸進入人的體內。 5種兔熱病症狀不一 一般來說,兔熱病的潛伏期為3~5天,但也可能長至14天才出現症狀,這得看細菌從身體的哪個部位侵入,不同的部位所呈現的症狀和程度不一,最常見的為皮膚的侵入,而最危險的則是吸入肺部的感染,可致命的感染部位還有心臟、腦部及脊髓。 以下針對5種兔熱病感染部位做解釋,千萬別輕看它的破壞力,若不及時處理,會進而導致骨髓炎(Osteomyelitis)、肝發炎、敗血症(Sepsis)等病變。 潰瘍腺型兔熱病(Ulceroglandular tularemia):細菌從皮膚進入體內,多數經由被壁蝨咬,或接觸受感染動物,可能造成皮膚潰瘍或起疹子,伴隨著淋巴結腫大(Lymphadenopathy)和疼痛,通常於腋下或鼠蹊部,其他症狀還包括:發燒、發冷、頭痛、疲累。但也有的病例是沒有皮膚症狀,只有淋巴結腫大,兩者佔總病例超過75%。 眼腺型兔熱病(Oculoglandular tularemia):當細菌感染眼睛,多數發生於被感染之手擦拭眼睛的結果,造成結膜炎(Conjunctivitis),症狀包括眼睛發癢和紅腫、眼皮內側潰瘍,以及耳朵上的淋巴腺腫脹。 口咽型兔熱病(Oropharyngeal tularemia):倘若吃或喝到被感染的動物或被感染的水,可能有的症狀包含像喉嚨痛、口潰瘍、扁桃腺炎(Tonsillitis)、發燒、噁心嘔吐、腹痛、腹瀉、頸部淋巴腺腫脹,嚴重則胃腸出血。 肺部型兔熱病(Pneumonic tularemia):這是最嚴重的一種,可能是經由呼吸道進入肺部引致,或是沒有及時做好治療,細菌已從血管侵入肺部,症狀包括:發高燒、乾咳、胸痛、胸膜積水、肺膿瘍、呼吸困難。 傷寒型兔熱病(Typhoidal tularemia):另有一種並不會有明顯的症狀,可觀察的症狀有:發高燒、腹瀉嘔吐、肌肉痠痛、極其疲累,可能會導致脾腫大、肝腫大、肺炎(Pneumonia)。 盡早治療為妙 多數人痊癒後就免疫 由於兔熱病的症狀和其他疾病很像,使診斷的困難度又往上提高了,醫師可能需要了解您以前的病史,包括進行血液和痰的分析。為安全起見,當您懷疑自己可能感染了兔熱病,應盡早找專業醫師求助,特別是被壁蝨或動物咬後,開始發燒、皮膚潰瘍,或淋巴腺腫脹,早期治療能把抗生素的功效發揮到最大,其狀況得依照病例進行評估,而多數人在痊癒後就對兔熱病免疫了。


新冠肺炎

濃度愈高愈好?買消毒酒精3大原則

為應對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民眾紛紛跑藥局排隊,勢必要把自身防疫做得完備,除了戴好口罩,消毒酒精(Rubbing alcohol,又稱擦拭用酒精)也是每個家庭的搶購清單之一。而市面上的酒精濃度不一,消費者該如何選擇,本文將告訴您購買消毒酒精的3大原則,以及使用的安全考量,請謹記,並不是愈濃效果愈好,了解其成分比例和個別功用才是正確的防疫觀念。 [covid_19]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資料,相較於低濃度的酒精成分,含有60~95%酒精濃度的乾洗手液有更高的殺菌效果。但是,這不表示要買高濃度的酒精或含酒精成分的消毒水,才能達到消毒殺菌作用。事實上,酒精濃度太高反而會有反效果,甚至產生無殺菌效果,以下將逐一解釋。 1. 70%酒精濃度殺菌效果最好 在買消毒酒精或消毒水前,首先要認識其成分的組成,主要為異丙醇(Isopropyl Alcohol,簡稱IPA)和淨化水(Purified water)兩種素材。簡單來說,消毒酒精就是稀釋過的異丙醇。一般的消毒酒精有68~72%的異丙醇,其餘則為淨化水,酒精濃度少於50%的話,消毒效果遽降,但超過90%也無效,70%的酒精比例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而在台灣,較常見的消毒酒精是含乙醇(Ethanol)成分的,也稱為穀醇(Grain alcohol),一般藥房所售的酒精就是乙醇酒精。雖然兩者都可稀釋成消毒水使用,但其功能和風險卻大不同,乙醇帶有些微化學味,可飲用,因此被廣泛用於酒類飲料裡,也能作為汽車燃料添加劑;異丙醇則有強烈的化學味與劇毒性,不可飲用,廣泛用於家用和工業清潔消毒,其成分也被添加在護膚化妝品裡。 消毒酒精不能沒有水的成分,因為水能作為殺菌除病的催化劑,幫助消毒液破壞和貫穿細菌和病毒的細胞膜,凝結蛋白質,最後微生物就死亡了。水分也會減緩液體蒸發的過程,進而提升表面接觸的時間,效果就更強了。民眾在使用純乙醇酒精時,要避免直接擦在皮膚上,因為它容易使細胞組織脫水,異丙醇酒精則相較會比較溫和。 有的廠商在製造的過程中,也會加入香料油、顏色添加劑、變性劑、摻雜物,以及特定的穩定劑,其中變性劑會破壞酒精的化學成分結構,不小心飲用恐造成中毒和昏迷,家裡若有小孩,請務必要把消毒酒精放在他們無法接觸的地方。 2. 高濃度酒精難殺死細菌孢子 以異丙醇為例,超過91%就能瞬間凝結蛋白質,同時形成保護膜,不讓其他的蛋白質繼續凝結,這會減低殺菌的效果。所以,不建議個人及家用消毒者買高濃度的消毒酒精,即使它可以達到殺菌的結果,可能也需要花很長的接觸時間,預估超過3~12小時,且多數的細菌孢子並沒辦法被殺死,只是進入休眠狀態而已。這是因為有的細菌在環境不利的情況下,會變換成孢子,進入睡眠模式,以降低其代謝活性(Metabolic activity),並增強含酒精成分消毒水的抗性,而當環境又有利於己時,它會再變回細菌的增長狀態繼續繁殖。 以消毒水的等級區分,異丙醇屬低級消毒劑(Low-level disinfectant),因為它無法消滅細菌孢子和親水性病毒(Hydrophilic virus),只適用在居家清潔作業,以及非緊急的病人照護,像是血壓壓脈帶(Blood pressure cuff)。至於處理黴菌類的問題,異丙醇的效果不大,其根源在於潮濕環境,而使用漂白劑和過氧化氫(Hydrogen peroxide)才是有效的方法。 3. 高濃度酒精留給敏感裝置製造廠用 或許您會好奇,像99%這種高濃度酒精的異丙醇,在什麼情況下才適用呢?答案就是對水敏感的相關產業,包括:醫療器材製造廠、印刷電路板、電腦技術、軟焊(Soldering)和再製(Rework)人員。 這對處理電腦芯片、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簡稱IC)等敏感裝置尤其重要,而由於異丙醇蒸發率比水快,對油脂和塵垢也很有效,加上濃度又高,所以可以避免殘渣發生。美中不足的是,它具有吸濕性,會吸收空氣中的水氣,若有丙酮(Acetone),則會是更好的選擇。 消毒酒精易燃 用太多皮膚乾裂 在使用消毒酒精時,都要特別小心,因為酒精是易燃物,只要接觸空氣和火源,就會形成不穩定的過氧化物(Peroxide),並可能引起爆炸,要注意的還有鋁(Aluminum),以免觸發火點。除了酒精濃度,儲存時間太長,其引爆風險也很高,所以,酒精濃度較低相較更安全,因為水能讓酒精蒸發變慢,增加它接觸空氣的時間,且不會太乾。 此外,和含酒精的乾洗手液一樣,過於頻繁使用消毒酒精的話,它會吸走皮膚的好油脂,造成肌膚乾燥和龜裂,以及短暫的皮膚刺激,嚴重則會引發皮膚炎(Dermatitis)的症狀。溫馨提醒,消毒酒精只能幫助消毒,它無法有效殺菌,正確地洗手才是最重要的防疫方法。


新冠肺炎

解密武漢肺炎疫情:認識冠狀病毒與肺炎症狀差異

疫情仍持續發燒的新冠肺炎(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造成世界各地人心惶惶,台灣與全球的即時疫情,可參考衛福部疾管署的數據。以下為大家整理關於引發武漢肺炎的新型冠狀病毒相關資訊。 [covid_19] 台灣俗稱的武漢肺炎,已由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將它定名為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CO是Corona,VI是Virus,D是Disease,19是2019)。肺炎(Pneumonia)是由病毒引發的一種嚴重症狀,而2019年底出現的「新型」冠狀病毒,是導致新冠肺炎疫情的元凶。不過究竟什麼是冠狀病毒?而為什麼這次新型冠狀病毒能在短短不到兩個月內,就超越了當年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的總感染人數呢? 什麼是冠狀病毒? 病毒表面如皇冠的冠狀病毒,其實有許多種類,大多在哺乳類及鳥類身上傳播,例如:蝙蝠和駱駝。而目前已知會傳染給人類的冠狀病毒有7種,包括4種常見的冠狀病毒:HcoV-229E、HcoV-NL63、HcoV-OC43、HcoV-HKU1,感染後會出現如同感冒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如:鼻塞、流鼻水、咳嗽或發燒等),較嚴重的為另外三種冠狀病毒,包括: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SARS-CoV)、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CoV),以及目前發生疫情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 冠狀病毒動物傳人更嚴重 大多數在動物身上的冠狀病毒,鮮少傳染至人身上,不過一旦相互傳染,由於人類從未接觸過該種病毒,更容易產生嚴重症狀,例如當初疑似由蝙蝠感染給果子狸,之後又傳染給人的SARS病毒;或是經由駱駝傳至人體的MERS;新型冠狀病毒則疑似由中國武漢華南海鮮批發市場的動物傳染給人。 另外,雖然冠狀病毒屬於人畜共通傳染病(Zoonotic disease),不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目前並沒有證據顯示和家裡的寵物接觸有感染風險,因此民眾不必過於擔心與寵物交叉傳染。而且,寵物貓狗所屬的冠狀病毒,種類與感染人類的不同。 2019年12月就已人傳人  SARS疫情爆發之初,病例僅限於有華南海鮮批發市場或武漢旅遊史的人,當時還無法確認為有效人傳人,不過後來根據《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研究指出,有證據顯示,病毒早在2019年12月中就已經能透過近距離接觸,在人類之間直接傳播,這也是疫情擴散如此快速的原因之一。 冠狀病毒是一種RNA病毒,因此突變的速度快,容易產生嚴重疫情,如SARS、MERS和新型冠狀病毒都是如此,而新型冠狀病毒比起SARS和MERS,疫情擴散的速度更快,除了人傳人的因素外,也因為多數患者症狀輕,有些甚至沒有發燒等典型症狀,造成大眾或醫療人員疏於防範,並可能產生檢疫漏洞,導致疫情快速擴散。 以飛沫與近距離傳染為主 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方式,目前認為以飛沫和接觸為主,在180公分的近距離接觸時,有傳染風險。另外在打噴嚏或咳嗽時,病毒可能傳播至他人的口鼻,進而被吸入肺部後染病。至於接觸到環境中的新型冠狀病毒,是否會經由觸摸口、鼻或眼睛而感染,目前則無法確定。 症狀比一比:武漢肺炎、SARS、流感和感冒 潛伏期指的是從感染到發病的時間,WHO指出,根據過去SARS和MERS等冠狀病毒的經驗,新型冠狀病毒的潛伏期最長可達14天,也是各國要求隔離疑似病例的天數,不過目前發病多在 2~11 天內,平均為 5.2 天。但根據中國病毒專家鍾南山團隊發表於MedRxiv平台的論文,個案潛伏期最短 0 天,最長達 24 天。而據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的報告,此案例發生機率極低,應將重點擺在中位數三天。 根據美國疾管署(CDC)資料指出,若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患者可能出現輕微或是無症狀的情形,但症狀嚴重時可能會死亡,武漢肺炎的典型症狀包括以下三種: 發燒、四肢無力 咳嗽、乾咳 呼吸困難 據台灣衛福部疾管署指出,患者大多數都能康復,但嚴重可能發展成肺炎、呼吸道窘迫症候群或多重器官衰竭、休克等,甚至死亡,值得注意的是,死亡病例多有慢性病史。 加速疫苗研發 恐仍跟不上疫情擴散 根據權威期刊《科學》(Science),在中國公布了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序列後,學者已在當天(1月10日)就火速開始研發疫苗,倫敦皇家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黏膜感染和免疫學部的主任羅賓∙沙托克(Robin Shattock)教授告訴媒體,疫苗將開始進行動物試驗,順利的話,夏天就能開始進行人體試驗。沙托克更提到,過去一般需要2年以上才開始進行臨床試驗,現在只需要14天就能生產一株候選疫苗,大大加快了疫苗研發的進程。不過,科學家仍坦言,儘管過去SARS和MERS的經驗加速了疫苗研發時程,但可能還是無法即時應對疫情的擴散。(日前已有多株疫苗開發完成,關於台灣的疫苗接種規劃請參考衛生福利部疾管署網頁) 防疫大作戰 您可以這樣做 預防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方法,與其他流感等呼吸道感染相同,包括落實用肥皂勤洗手、避免觸摸眼鼻口,以及做好咳嗽禮貌,盡量避免出入人潮擁擠 、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且避免接觸野生動物與禽類,肉類與蛋類也請煮熟後再食用。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更提醒民眾,自國外入境時如有發燒、咳嗽等不適症狀,應主動通報海關檢疫人員,並配合各項防疫措施;返國後14天內若出現疑似症狀,可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依指示戴口罩且應盡速就醫,並請務必告知醫師您的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等。


新冠肺炎

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

SARS的基本概念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簡稱SARS),是一種肺炎(Pneumonia)。這種疾病於2002年11月首次在中國出現,在短短幾個月內旅客以及前往外國的中國人民便將SARS帶往全世界29個國家。 雖然感染SARS的病患有9成會痊癒,但若沒有妥善治療仍會死亡,因此有關當局立刻宣導預防措施、疾病辨識徵兆、診斷方式以及建議隔離病患,以免疾病散播。SARS在2003年7月消失,且從2004年起便無任何疾病案例。 SARS的症狀感染SARS會出現流感(Influenza)前期徵兆,如發燒至38°C以上;接著開始發冷、發抖、肌肉疼痛、頭痛、乾咳或疲勞;更嚴重的症狀包括嚴重肺炎和血氧降低(血中的氧氣量不足)。可能有些症狀未列出,若對症狀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 若出現SARS症狀如高燒、肌肉疼痛和咳嗽,必須立即住院,尤其是有心臟病、高血壓(Hypertension)或糖尿病,同時又出現SARS症狀的人,以免產生併發症。若有上述任何徵兆或症狀,亦或是有任何問題,請諮詢醫師。每個人的身體反應各有不同,請與醫師討論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SARS的原因造成SARS的原因是冠狀病毒,且蝙蝠和果子貍被認為是傳染病毒的帶原體,若吸入含有病毒的空氣便會生病。若有下列近距離接觸也有可能感染SARS:觸碰到含SARS病患的口水、淚水、尿液及糞便;與感染者擁抱、親吻或共食;接觸到SARS患者摸過的門把、電梯按鈕等物。 SARS的風險因素SARS有很多風險因素,例如: 暴露在攜帶冠狀病毒的人或動物中。 前往SARS爆發的地區或國家。 吃東西前後未洗手,個人衛生習慣差。 SARS的診斷和治療這裡提供的資訊無法替代專業醫療建議,進一步資訊請與醫師討論。 醫師會詢問可能的傳染途徑,如旅遊和接觸史。 進行血液檢查及糞便檢查,來看血液或糞便中是否有冠狀病毒或病毒抗體。 若醫師懷疑有支氣管炎(Bronchitis)或肺炎等併發症,可能會需要做放射線造影或電腦斷層掃描影像檢查。 如何治療SARS? 目前SARS沒有治療方式,若感染SARS,醫師只會使用抗病毒藥物、氧氣治療、生理學治療、抗生素以及抗病毒素以預防其他疾病發生。抗病毒藥物無法治療SARS本身,只能預防其他病毒進入身體。若有肺炎症狀,醫師會額外給予抗發炎類固醇。 預防SARS傳播的方法防止SARS傳播有幾種方法: 不要到SARS疫情失控的地區旅行,有關疫情的地區名單與疫情等級,可參考衛福部疾管署網站的最新資訊。 為降低感染SARS的風險,請避免直接接觸已感染SARS的患者,至少要等病人的SARS症狀消失10天以上才可接觸。 為了防止病毒散播,請務必做到以下5點: 使用肥皂或含酒精成分的清潔劑,徹底正確地洗手。 不管是打噴嚏或咳嗽,都請遮住口鼻。 避免與他人共享食物、飲料、餐具。 定期使用消毒劑清潔各種用品。 在某些情況下,最好戴上手套、口罩和護目鏡,以防止SARS傳播。


新冠肺炎

防疫即作戰!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這樣防

俗稱武漢肺炎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已由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將它定名為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CO是Corona,VI是Virus,D是Disease,19是2019)。已讓中國現在封了包括武漢等數十個城市,第一現場也讓醫護人員疲於應對,我們來看看更深一層,關於新型冠狀病毒(武漢肺炎)的困難全貌。至於台灣疫情的即時動態,包含確診、死亡與治癒的人數即時更新數據,可參考衛福部疾管署的數據,有中、英文版本,全球的可參考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分享的即時數字。 [covid_19] 冠狀病毒並非流感病毒 冠狀病毒並不是流感病毒,沒有快篩工具,唯有咽喉拭子(Throat swab)或痰液做PCR(病毒核酸大量複製),與世衛組織(WHO)公布的核酸(Nucleic acid)序列做比對,需要1~2天的時間才能確診。第一時間的懷疑,是靠高燒攝氏38度以上且伴隨有武漢疫區的旅遊史。 然而,至今而言,有部分武漢肺炎的死者生前並沒有發燒現象,發燒超過38度有可能不再是黃金指標。尤其根據武漢影像科報告,和電腦斷層同時間的變化比較,單純胸部X光片不易診斷早期肺炎(Pneumonia)浸潤,但是台灣與歐美在第一步理學檢查上非常依賴X光片。第一線要求電腦斷層也不切實際,會帶來更多群聚感染機會。 另外,根據中國第一線醫療人員在適度呼吸道防護的情況下,受感染人員仍不斷爆量增加,超級傳染者的證實出現以外,也極度懷疑是從眼睛去感染,這是過去冠狀病毒所沒有的事。 新型冠狀病毒與SARS、MERS同家族 以上都代表這次武漢肺炎的新型冠狀病毒,承襲了過去冠狀病毒爆發流行時的感染優勢,在大量傳播下突變率已經超過了當時SARS和MERS的狀況,這都讓診斷更為困難。有醫師呼籲務必施打流感疫苗,衛福部在事發早期也有這前置作業,施打疫苗可使流感病人的數量大幅減少,因此對於發燒病人的診斷會比較單純,若有旅遊史的狀況,就可合理懷疑可能是冠狀病毒。 新型冠狀病毒與之前SARS、MERS屬於同一家族,且是族譜關係極其相近的病原,冠狀病毒與流感病毒不同,截至目前為止沒有任何疫苗、類似克流感的藥物可以使用,沒有治癒的作法,完全依賴症狀支持,以自己的免疫力去面對。 了解國際情勢 切莫驚慌 目前在中國之外各國的通報案例,都有武漢旅遊史的掌握案例,一個疫情是否爆發,是來自於社區是否有發生追蹤之外的新確診個案,如果有新個案沒有旅遊史,那就代表追蹤出現斷層,且社區也已經醞釀群聚爆發了。 WHO剛開始還宣布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不構成」國際公衛緊急事件,但是怎麼樣是符合國際公衛緊急事件(International public health emergency)呢? 我們來回顧WHO的定義,用於評估公共衛生事件的4個決策標準是: 事件對公共健康影響的嚴重性 事件的異常或意外性質 國際傳播的風險 其他國家將施加旅行或貿易限制的風險 以上4項若符合2項,即可為國際公衛緊急事件。 武漢肺炎目前如我之前所提,在中國境外案例皆為有武漢旅遊史的病例,尚都在有效的各國防疫網範圍之內,各國還沒有出現像是廣州沒有旅遊史的社區爆發案例,然而實質而言,如同台灣已經啟動第二級警戒,符合了國際間施加限制的條件,沒有政治因素的話,武漢肺炎已符合上述2項以上,應被認定為國際公衛緊急事件恐怕才符合客觀現況。 果然,WHO在1月30日於日內瓦召開緊急會議,WHO秘書長譚德塞醫師(Dr. 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 ,終於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的武漢肺炎疫情列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PHEIC)。 您需要做什麼呢? 在人多、人流動的地方配戴口罩,切忌防塵口罩,那是無效的,請配戴拋棄式外科口罩,才能防止飛沫接觸喔! 然而,外科口罩的防護僅適合一般人可以保持一公尺外的安全距離。如果您是密集工作者,如醫療人員、與動物接觸的檢疫人員,則需要依照上級指示配戴N95口罩,N95對外來空氣傳染的阻絕性,才能面對您的病人或您要處理的動物。 另外比較有爭議的,像是機場的地勤與機艙的空服員,其實需要主動全程戴口罩,以及自備拋棄式手套與酒精乾洗手,甚至餐廳與專櫃人員都應該考慮積極配合。在鐵路、飛機艙內的旅客,也應該攜帶口罩,保護自己、也保護為您服務的各行各業工作人員們。 除了上述的職業別要特別注意之外,一般人也要減少出入人潮密集地帶,甚至是菜市場,並避免接觸動物。洗手的方式也要正確,請參考衛生單位內、外、夾、弓、大、立、腕的方式確實洗手,WHO也有一樣的洗手步驟,時間約20秒,大概是完整唱完2次《生日快樂歌》的時間。 如果您發現身邊有親友發燒,並且有旅遊史,可以撥打免付費電話1922通知疾管署,也可以置大型醫療機構求診,告知旅遊史,一樣可以進入通報系統與鑑別診斷、協助排除是否真的是冠狀病毒喔!


其他病毒感染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的定義 腮腺又稱耳下腺,屬於唾液腺的一部份,每個人臉部兩側都有,位於耳朵後下方。而流行性腮腺炎(Mumps,或 Epidemic parotitis)是一種接觸傳染病,它的病毒會經由唾液、鼻腔分泌物,或人與人近距離接觸,從一個人傳染給另一個人。 流行性腮腺炎的明顯症狀是腮腺腫脹,一般而言,成年人的症狀會比兒童的症狀更為嚴重,不過有大約1/3的人,症狀是輕微或是沒有症狀的。此外,流行性腮腺炎的併發症包括:腦膜炎(Meningitis,15%)、胰臟炎(Pancreatitis,4%)、永久性耳聾,和睪丸腫脹、疼痛。女性若患有流行性腮腺炎,可能會導致卵巢腫脹,但正常並不會提高不孕的風險。 流行性腮腺炎有多常見? 由於接種疫苗已經很普遍,目前感染流行性腮腺炎的人數,已經大幅減少超過90%以上。而每年因為沒接種而感染流行性腮腺炎的人數,大約是總人口數的0.1~1%。有些地區則會因為接種疫苗不普遍,而仍常發生流行性腮腺炎。由此可見,做好風險因素管理能有效降低流行性腮腺炎,請與醫師詳細討論進一步細節。 流行性腮腺炎的症狀 通常在接觸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後的2星期內,類似流行性感冒的症狀便會開始出現,包括: 疲勞 身體疼痛 頭痛 缺乏食慾 輕度發燒 過沒幾天,患者又會出現: 明顯的高燒 唾液腺腫脹,通常腫脹會慢慢變大,並漸漸出現間歇性疼痛。而患者最有可能將流行性腮腺炎的病毒傳染給他人的時機,便是從您感染病毒開始,到唾液腺腫脹的期間。 大多數感染流行性腮腺炎的人都會出現很多症狀,但也有些人只出現極少症狀,甚至沒有任何症狀。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如果有上面列舉的徵症狀或其他任何問題,請諮詢醫師。由於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與醫師仔細討論,才能找出最適合的醫療方法。 流行性腮腺炎的原因 人類是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在自然界中的唯一宿主,並會透過接觸受感染的飛沫得到,並再傳染給他人,例如先透過噴嚏進入空氣,再進入他人的眼睛、鼻子、或嘴巴。流行性腮腺炎也會因為與他人共用器皿吃喝飲,或觸摸噴到感染飛沫的東西而得到。感染流行性腮腺炎的人,在症狀出現的前7天,一直到症狀開始之後的大約8天,都具有傳染力。 流行性腮腺炎的風險因素 請諮詢醫師,以取得進一步資訊。 流行性腮腺炎的診斷與治療 上面所提供的資訊並不能替代專業醫師囑咐,進一步資訊請隨時諮詢醫師。 如何診斷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剛發病的時候,醫師會詢問患者最近所處的環境,是否可能有流行性腮腺炎病毒,以及自己是否患有腮腺炎。如果疾病發生率可能性較低,醫師會檢視其他有可能造成腮腺炎感染的原因,如:人類免疫缺乏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克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流行性感冒病毒。 此外,有些病毒,如腸病毒(Enteroviruses),會導致無菌性腦膜炎(Aseptic meningitis),臨床上與流行性腮腺炎極為相似。不過一般而言,流行性腮腺炎經由臨床診斷便可確定,不需要採集檢體送檢驗室化驗。如果診斷不是很確定,可以對唾液或血液進行檢查。目前也已經有另一種新的檢驗技術,會運用即時巢式聚合酶連鎖反應進行檢驗。另外,醫師也可能經由身體檢查,確認淋巴腺腫脹的情形。 流行性腮腺炎如何治療? 由於流行性腮腺炎是病毒造成的,因此抗生素或其他藥物並不會有效,不過以下治療方法還是可以治療、改善病情。 感到身體虛弱或疲憊時,請多休息。 服用成藥,如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布洛芬(Ibuprofen)等止痛和舒緩發燒的不適。 冰敷減緩淋巴腺腫脹的不適。 喝大量液體,以避免因為發燒造成脫水。 吃清淡、不太需要咬的食物,如湯和優格,因為當淋巴腺腫大時,咀嚼可能會疼痛。 避免食用較酸的食物或喝酸性飲料,因為酸性物質會造成唾液腺更加疼痛。 流行性腮腺炎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接種流行性腮腺炎疫苗,可以預防得到流行性腮腺炎。大多數的嬰兒、兒童,都會接種麻疹(Measles)、腮腺炎、德國麻疹(Rubella )3合1疫苗。第1劑的接種時間介於12~15個月大的時候。學齡期兒童介於4~6歲時,必需接受第2劑疫苗接種。 在1957年之前出生,不曾感染流行性腮腺炎的成年人,以及在風險性較高環境工作的人,如醫院或學校,也應接受疫苗接種。 只有免疫系統較差、對明膠(Gelatin)或新黴素(Neomycin)過敏,和懷孕的人,不該接受流行性腮腺炎的疫苗注射。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諮詢醫師,以找到最適合的解決方法。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細菌感染

破傷風:症狀、原因、風險與預防接種疫苗

破傷風的基本概念破傷風(Tetanus)是由一種稱為破傷風桿菌(Clostridium tetani)的細菌造成的,這種細菌存在於世界各地,主要生長在泥土裡,而它產生的毒素,會使人類神經系統受損,神經負責控制的肌肉也會因此變得僵硬、麻木。如果沒有妥善治療,負責呼吸的肌肉甚至會停止運作,導致死亡。依照被侵犯的部位分類,破傷風可以分成:全身性、局部性和新生兒型。另外,破傷風並不會傳染,接種破傷風則疫苗可以預防它發生。 破傷風有多常見? 沒有接受破傷風疫苗施打的人,通常會感染破傷風,尤其是住在低度開地區的人風險更高。一般而言,嬰兒與較年輕的人,感染破傷風的機會較多。 破傷風的症狀全身性破傷風是最常見到的破傷風類型,受傷或微生物侵犯身體的七天內,肌肉可能會覺得緊繃且疼痛不堪。最常會感到疼痛的部位有:下巴、脖子、肩膀、背部、上腹部、手臂與大腿,而臉部肌肉因為收縮,會導致皺紋出現。有些人也會感到全身強烈的肌肉痙攣、疼痛,症狀可能輕微(肌肉痙攣、幾次癲癇),中等(下巴僵硬、吞嚥困難),或嚴重(嚴重癲癇或呼吸暫停)。 破傷風的症狀通常不是局部性的,但如果是,症狀會出現在傷口附近的肌肉。另外,有些破傷風的症狀並沒有列舉出來,如果對任何症狀感到疑慮,請諮詢醫師。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受傷時,如果傷口周圍很髒,而且很深,同時沾到泥土或動物糞便,並在過去五年不曾接種破傷風疫苗,或是間隔時間太久想不起來,請立即去看醫師,並接受破傷風疫苗注射。此外,如果十年內不曾接種破傷風疫苗,也請看醫師接種。 如果有上面列舉的症狀或其他任何問題,請諮詢醫師。由於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與醫師仔細討論,才能找出最適合的醫療方案。 破傷風的原因如果傷口有細菌孢子,就會導致破傷風;通常會感染的都是開放性的傷口。細菌孢子會滲透皮膚傷口,並在體內增殖、擴散。之後,產生的毒素會緊緊依附在神經纖維末端,並漸漸傳到脊髓、大腦,阻撓這些部位的化學傳遞訊號,讓人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抽搐、痙攣,最後可能停止呼吸並死亡。新生兒破傷風,則通常是因為切斷臍帶而感染造成的。 破傷風的風險因素有很多因素會導致破傷風,如: 因沒有及時施打破傷風疫苗,使身體缺乏免疫力。 傷口被破傷風細菌孢子感染。 身上有會導致其他疾病的細菌。 身體組織受傷。 傷口周圍腫脹。 破傷風的診斷與治療本文所提供的資訊並不能替代專業醫師建議,想要有進一步資訊請諮詢醫師。 如何診斷患有破傷風? 醫師會進行身體檢查,尤其是針對肌肉和神經系統。您的醫師可能會用棉花棒刮取患者的傷口,以取得檢體樣本送檢。此外,醫師也可能會進行血液檢查。要檢查新生兒是否患有破傷風,主要是根據嬰兒的症狀來做觀察。 破傷風如何治療? 要治療破傷風,醫師會需要消除毒素來源、為患者解毒,並預防及治療癲癇的狀況,方法包括: 確實清潔、消毒所有傷口都要,將壞死組織移除,並服用抗生素消滅體內細菌。 醫師會為您注射破傷風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s)的解毒劑(Antidote)。 使用鎮定劑藥物,如:苯甲二氮焯(Diazepam,商品名:煩靜錠 Diazepam),可以有效控制癲癇。 如果下巴僵硬、吞嚥困難、肌肉抽搐、痙攣,那就可能需要使用呼吸器。 破傷風恢復期需要2~3個月,如果身體要完全復原,大約需要4個月的時間。期間,物理治療可以改善身體健康。 避免破傷風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下列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或許能夠減少患有破傷風的機會: 有傷口後立即用肥皂、清水沖洗乾淨。 當受傷而且不確定是否需要接種破傷風疫苗時,請與醫師連絡。 如果有肌肉痙攣、吞嚥或呼吸困難的情形,請立即就醫。 請記得帶孩子去接種破傷風疫苗,並確實接種完成。孩子兩個月大的時候就應該接種,4~7 歲和12~15 歲時要分別在接種一次。 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諮詢醫師,以找到最適合的解決方法。   破傷風的疫苗資訊除了平時注意傷口清潔外,注射破傷風疫苗也能為人體增加抵抗力,以下是破傷風疫苗資訊: 疫苗介紹: 破傷風與白喉、百日咳合一,製成破傷風、白喉、百日咳相關疫苗,又可分為破傷風、減量白喉混合疫苗(Td)及減量破傷風白喉非細胞性百日咳混合疫苗(Tdap)。Td是將白喉疫苗的劑量降低,以減低副作用,多使用在6歲以上的小孩,做為預防白喉和破傷風的輔助免疫;而Tdap則是利用利用破傷風和白喉桿菌製成的毒素並減毒後,與百日咳抗原製成,主要用於青少年或成人的追加接種或補種。 自費接種建議: 青少年:接種1劑減量破傷風白喉百日咳混合疫苗(Tdap)。 成人:接種3劑破傷風、減量白喉混合疫苗(Td)。前2劑間隔至少4週,第3劑和第2劑間隔至少6個月。成人可使用Tdap取代其中任1劑Td。 孕婦:不論過去是否接種過相關疫苗,建議每次懷孕接種1劑Tdap疫苗,可在任何孕程接種,但若於懷孕第28-36週接種,可為抗體傳遞胎兒的效益最大化。若懷孕時沒有接種,則應於生產後立即接種。 費用: 減量破傷風白喉非細胞性百日咳(Tdap)混合疫苗為1,500~1,900元/劑;破傷風、減量白喉(Td)混合疫苗則為250~500元/劑,以上皆不含掛號費、注射費、藥事處置費等費用。 接種可能產生反應: 接種部位可能出現紅腫、疼痛,偶爾有食慾不振、嘔吐、發燒,皆屬正常反應,數日後便會復原。若症狀持續惡化,請盡速就醫。 注意事項: 若發燒、急性中重症疾病發作、進行性痙攣症或神經系統疾病者、宜於醫師判斷後,再行注射。 曾接種過含破傷風成分疫苗起不良反應,如:巴利症候群、過敏,則須先告知醫師,視情況安排接種時程,或是不予接種。 不適宜接種含百日咳疫苗者,可改接種破傷風減量白喉混合疫苗(Td)。


蚊蟲叮咬感染

萊姆病: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萊姆病的定義萊姆病(Lyme disease),是感染伯氏疏螺旋體(Borrelia burgdorferi)的蜱(Tick,又稱為壁蝨)叮咬人體後,傳播給人的傳染病。被叮咬的3~30天後,萊姆病的症狀可能才會出現;且根據感染的不同階段,患者的症狀也會有所不同。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指出,雙腳黑色的蜱,至少要在您身上依附24小時,才能傳染萊姆病給您。 萊姆病有多常見 萊姆病是非常普遍的。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每年接到通報,有3萬個案例感染萊姆病,但這其實只是冰山一角。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最新推估顯示,美國每年有超過3萬人確診為受到蜱叮咬而造成的疾病。請與您的醫師討論進一步資訊。 萊姆病的症狀下列是萊姆病常見的症狀,不過有些萊姆病的症狀並沒有全部列舉出來,如果您對任何症狀感到疑慮,請諮詢您的醫師。 寒顫 暈眩 發燒 關節腫脹 臉部肌肉緊張度消失 淋巴結(Lymph node)腫脹 記憶力出現問題 肌肉疼痛 失去知覺 心悸(Palpitation) 身體突然出現嚴重疼痛 脖子僵硬 感到刺痛 有些人可能也會出現下列與萊姆病有關的徵兆、症狀: 皮膚出現疹子 關節疼痛 頭痛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在剛開始的階段,服用抗生素治療可能就會痊癒。如果您有上面列舉的徵兆或症狀,或其他任何問題,請諮詢您的醫師。由於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與醫師仔細討論您的情形,才能找出最適合您的醫療方法。 萊姆病的原因萊姆病並沒那麼容易得到,必需被受感染的蜱叮咬才有機會罹患這個罕見疾病。蜱叮咬人的皮膚後,細菌會進入人體,並且隨著血液循環,擴散全身。在大多數案例裡,要能成功傳染細菌給人,蜱必需依附在人體36~48小時。當您看到依附在人體上的蜱顯得很腫脹時,表示牠可能已經停留足夠的時間,且成功將細菌傳染給人。如果看到人的身上有蜱依附著,儘快將牠剔除,這樣做可以預防感染。 萊姆病的風險因素有很多風險因素會造成萊姆病,如: 置身處在長滿草、或樹木茂盛的環境:在美國,蜱最盛行的地區是東北部、中西部,因為這些地方草木繁盛,蜱也跟著生長得很興旺。喜歡在這些地區戶外玩耍的兒童,成了患病的高風險對象。成年人因工作關係,如果必需待在戶外,自然也提高患病風險。 皮膚沒有遮掩,直接外露:蜱很容易會叮咬、依附在人體外露的皮膚。如果您處在蜱較多的環境,請記得要穿長袖、長褲,才能有效保護您自己、您的孩子。此外,不要讓您的寵物漫遊在過高的雜草叢生草堆、或草地裡。 沒有及時或立即將發現的蜱剔除:當蜱依附、叮咬您的皮膚36~48小時以上,細菌便會隨著血液進入體內。如果您在2天內剔除發現的蜱,患有萊姆病的風險就會降低。 萊姆病的診斷與治療上面所提供的資訊並不能做為專業醫師囑咐的替代品。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隨時諮詢您的醫師。 如何診斷患有萊姆病 要確定是否患有萊姆病,醫師會根據患者症狀,以及患者與蜱接觸的情況進行診斷。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表示,如果檢查方法正確,2步驟的血液檢查是有效的。值得注意的是,檢查的正確性取決於患病階段,在感染的前幾個星期,檢查結果可能是陰性,因為體內的抗體要好幾個星期才會出現。 如何治療萊姆病 治療萊姆病要服用抗生素。一般而言,愈早開始治療程序,復原與痊癒的速度也會愈快。 口服抗生素。這是患有萊姆病,早期階段的標準治療方法。成年人與8歲以上兒童,服用去氧羥四環素(Doxycycline);或是成年人、兒童、孕婦與餵哺母乳的媽媽,服用阿莫西林(Amoxicillin)、賜福樂信(Cefuroxime,商品名:賜福樂信注射劑)。一般建議患者服用14~21天的抗生素,不過有些研究結果顯示,服用10~14天的抗生素,便能達到相同的治療效果。 靜脈注射抗生素。如果萊姆病已經影響到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您的醫師可能會建議您進行14~28天的抗生素靜脈注射。雖然這種治療方法需要花較多時間才能讓您復原,但卻是消除感染的有效方法。然而要注意的是,靜脈注射抗生素可能會產生不同副作用,包括:白細胞(White blood cell)數量過低,輕微到嚴重腹瀉(Diarrhea)、移生感染(Colonization infection),感染與萊姆病無關的其他抗生素抗藥性有機體(Organism)。 經過治療後,少數人還是會有一些症狀,如:肌肉疼痛、疲勞。而造成這些症狀持續出現的原因,被稱為治療後萊姆病症候群(Post-treatment Lyme disease syndrome),真正原因到目前仍然未知;如果患者服用更多抗生素,症狀仍未改善。有些專家認為,某些人在患有萊姆病後,容易傾向導致他們的自體免疫反應,出現這些症狀。但這樣的看法,需要更多研究來支持。 未經核准的注射針劑「Bismacine」 對於在美國有些醫師,使用「Bismacine」注射針劑(又稱為Chromacine),做為治療萊姆病的替代療法,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表示,Bismacine注射針劑並未經過核准,可以施用於任何疾病,包括萊姆病在內。此外,Bismacine 注射針劑並不是藥劑,而且含有高含量的重金屬鉍(Bismuth)(用於某些口服藥物)。儘管有些治療胃潰瘍的口服藥物含有鉍,對患者而言是安全的,但將鉍做為注射針劑的藥物,或用來治療萊姆病,到目前仍然沒有經過核准。Bismacine注射針劑將會造成鉍中毒,進而導致心臟、腎臟衰竭。 萊姆病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下列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能夠有效幫助您減少患有萊姆病的機會: 隨時包覆好您的身體,避免外露:如果您前往長滿草、或樹木茂盛的環境,請穿著鞋子、長袖衣服、戴帽子與手套,並將長褲塞到襪子裡。儘可能走在設置好的道路上,避免走在矮草叢或雜草過高的地方。另外,也要照顧好您心愛的狗,不要讓牠亂跑、衝進草堆裡。 使用昆蟲用的驅蟲劑:請在您的皮膚上塗抹濃度20%或更濃的避蚊胺驅蟲劑(Diethyltoluamide, DEET)。家長請幫孩子塗抹驅蟲劑,但不要抹在手上、眼睛與嘴巴。請您記得,含有化學成分的驅蟲劑是有毒的,使用時請按照說明書指示。此外,您可以將氯菊酯(Permethrin,一種殺疥蟲劑)塗抹在衣服上,或是購買含有氯菊酯成分的衣物。 盡您的全力清除家裡環境中的蜱:清潔用的刷子、落葉堆,是蜱最容易躲藏的地方,請將它們清理乾淨,同時也要讓木柴堆能曬到太陽。 隨時檢查自己、孩子,與寵物身上是否有蜱依附:在您前往長滿草、或樹木茂盛的環境後,更是要提高警覺。因為蜱通常比大頭針還小,如果您沒有仔細尋找,可能很容易就錯過牠們。 當您進到室內,馬上去沖澡:如果有蜱依附在您的身體,大多都已經停留好幾個小時,沖澡後再用浴巾擦拭全身,將有助於清除依附身上的蜱。 不要輕易認為自己是免疫、不會得病的:如果不小心,您可能會不只1次感染萊姆病。 看到蜱,用鑷子愈快將牠夾走,對您愈好:您可以輕輕的用鑷子夾住牠的頭部或嘴部,但請不要擠壓或壓碎牠;要把牠夾走的時候,請小心、從容處理。當您將蜱全部清除完畢後,妥善丟棄牠們,並請在被叮咬的地方,塗抹抗菌劑。 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請諮詢您的醫師,以找到最適合您的解決方法。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病毒感染

單核白血球增多症:症狀、原因、診斷、治療

單核白血球增多症的基本概念 單核白血球增多症(Mononucleosis,簡稱Mono),是一種病毒感染,會造成發燒、喉嚨痛,以及淋巴腺腫脹,尤其是脖子兩側。單核白血球增多症的病毒,會經由唾液傳導,最嚴重的併發症是脾臟腫脹,不過這種情況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傷害,而且身體會自行痊癒。 單核白血球增多症有多常見? 單核白血球增多症最常發生於15~17歲之間的人,然而任何年齡的人,都可能會被感染。值得注意的是,做好自我健康照護,降低風險因素,可以減少患有單核白血球增多症的機會,請進一步與醫師討論相關資訊。 單核白血球增多症的症狀 單核白血球增多症的常見症狀有: 昏昏欲睡 發燒 食慾降低 肌肉疼痛或僵硬 皮膚出現疹子 喉嚨痛 淋巴腺腫脹(經常出現在脖子和腋下)。 覺得不舒服、侷促,或感覺生病。 較不常見的症狀有: 胸痛 咳嗽 疲勞 頭痛 蕁麻疹 黃疸(Jaundice) 脖子僵硬 鼻出血 心跳速度加快 對光敏感 呼吸短促 有些單核白血球增多症的症狀並沒有列舉出來,如果對任何症狀感到疑慮,請諮詢醫師。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如果有上面列舉的症狀,或其他任何問題,請諮詢醫師。由於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與醫師仔細討論,才能找出最適合的醫療方案。 單核白血球增多症的原因 單核白血球增多症,是由艾司坦巴爾病毒(Epstein-Barr virus)導致的。這個病毒會經由唾液接觸而傳染,例如接吻,因此又俗稱接吻病(Kissing disease)。其他包括與患者共用杯子、餐具、食器,或暴露在他們咳嗽或打噴嚏的環境裡,同樣也可能會傳染。 單核白血球增多症的風險因素 到目前為止,並沒有足夠資訊可以明確指出什麼會提高單核白血球增多症的感染風險,請諮詢醫師,以了解可能患病的詳細資訊。 單核白血球增多症的診斷與治療 上述資訊並不能用於替代專業醫療建議,進一步的資訊請諮詢醫師。 如何診斷患有單核白血球增多症? 醫師會先了解患者的病歷記錄,並為患者做身體檢查,尤其著重在脖子、喉嚨與腹部。診斷過程中,醫師也可能為您做血液檢查、喉嚨菌種培養,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 單核白血球增多症如何治療? 治療目標是要舒緩症狀造成的不適,如果症狀較為嚴重,醫師可能會給患者服用類固醇(Steroid)或普賴松(Prednisone,一種腎上腺皮質類固醇)藥物。此外,醫師會要求患者做以下動作,以緩解症狀的不適: 喝大量液體,並儘可能多休息。 用溫熱的鹽水漱口,以舒緩喉嚨痛。 服用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或布洛芬(Ibuprofen),以緩解疼痛和發燒。 如果脾臟有腫脹的情況,請避免運動,以避免脾臟破裂。 服用任何藥物前,請告知醫師其他您以在服用的所有藥物。若出現肩頸痠痛和胸痛的症狀,也請告知醫師。 單核白血球增多症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下列的生活調整,能夠有效減少患有單核白血球增多症,或散播傳染的機會: 充分休息,並且多喝大量液體。 如果有人患有單核白血球增多症,請不要與他接吻、共食物、分享餐具。 記得經常洗手。 在完全康復前,請避免從事會與他人身體有接觸的活動。 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諮詢醫師,以找到最適合的解決方法。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