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

人體是各種微生物的家,它們雖然通常是無害的,但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是影響我們和旁人健康的傳染病成因。 在這個類別,你可以搜尋所有與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引起的傳染病的介紹。

基礎知識

傳染病

2025新冠肺炎懶人包:新冠症狀、疫苗與防疫重點整理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變化,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最新(6/24)數據,單週死亡達39例,創今年新高;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目前新冠疫情雖緩降,但仍在高原期,預期8月初才會脫離流行。為協助民眾掌握疫情最新資訊。《Hello醫師》為您整理當前新冠疫情概況、疫苗接種建議、症狀判斷與預防措施,助您保護自身與家人健康。 新冠肺炎疫情現況 疾管署表示,國內新冠疫情門急診就診人次略有下降,但仍處於高原期,且重症及死亡病例數持續增加。疾管署評估疫情已提前在6月初達到高峰,但預計流行期將持續至8月初,提醒民眾不可輕忽,出入公共場所仍建議自主配戴口罩。 門急診就診及死亡數: 第25週(6/15-6/21)新冠門急診就診計64,176人次,較前一週下降5.5%。單週新冠肺炎併發重症達117例,本土死亡病例39例。 累計併發重症與死亡數: 截至今2025年6月23日,今年累計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達991例,其中183例死亡。重症與死亡病例多以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病史者為主,且其中逾8成未接種JN.1疫苗。 主流變異株: 國內目前主流變異株為NB.1.8.1。全球新冠病毒陽性率近期呈上升趨勢,流行變異株以LP.8.1佔比最高,NB.1.8.1次之。 新冠肺炎、感冒與流感症狀比較 (參考來源:台北榮總醫院) 新冠肺炎症狀與警示症狀 新冠病毒感染多數為輕症或無症狀,常見呼吸道症狀包括咳嗽、流鼻水、鼻塞、喉嚨痛;但仍有可能發展成中重症,因此接種新冠疫苗仍是最佳預防方式。 成人新冠重症警示症狀 若確診後出現下列重症警示症狀,請務必立刻就醫: 感覺到喘或呼吸困難 持續胸痛或胸悶 意識不清 皮膚、嘴唇或指甲床發青 無法進食、或無法喝水或服藥 服藥後24小時無尿,或尿量顯著減少 收縮壓<90mmHg,或無發燒的情況下,每分鐘心跳>100次 兒童新冠重症警示徵兆 家長或照顧者應注意家中幼童感染後,如有以下情況請儘速就醫: 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超過39度合併發冷/冒冷汗 退燒後持續活動力不佳 退燒後持續呼吸急促/喘/胸悶胸痛 持續性嘔吐/頭痛或腹痛 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解尿 若已出現抽搐、肌躍型抽搐、步態不穩、意識不佳或持續昏睡、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唇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於94%、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冒冷汗、體溫大於41度等症狀時,務必立即送醫治療。 新冠肺炎重症高風險對象 具重症風險因子的民眾,為感染新冠後可能導致併發症之高風險族群。疾管署提醒,這些對象若出現疑似症狀,建議先快篩,若陽性應儘速就醫,以便醫師及早診治並開立抗病毒藥物,降低併發症及死亡風險。 1. 銀髮族長者:65歲以上族群 2. 慢性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不含高血壓)、結核病、慢性肝病(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與免疫性肝炎) 3. 慢性肺部疾病:氣喘、慢性肺疾(間質性肺病、肺栓塞、肺高壓、氣管擴張、慢性阻塞性肺病) 4. 影響免疫功能之疾病:HIV感染、先天性免疫不全、實體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使用類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劑) 5. 神經系統與精神相關疾病: 失能(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腦性麻痺、先天性缺陷、發展或學習障礙、脊髓損傷) 精神疾病(情緒障礙、思覺失調症) 失智症 6. 其他特定身體狀況: BMI≧30(或12-17歲兒童青少年BMI超過同齡第95百分位) 懷孕(或產後6週內) 同時具有任一其他風險因子的吸菸或已戒菸者 最新疫苗資訊 疾管署表示,目前國內公費JN.1新冠疫苗仍持續供應,將配送至9月30日屆效為止,供滿6個月以上民眾接種。 接種對象:疾管署呼籲符合高風險條件的民眾,特別是未曾接種JN.1新冠疫苗者,應儘早完成接種,以提升保護力、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 秋冬新制預告: 自10月起,新冠疫苗接種將調整為針對高風險族群,優先提供LP.8.1疫苗,並規劃與流感疫苗共同接種。 接種地點查詢: 疫苗接種院所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首頁「新冠最新防疫專區」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洽詢。 新冠肺炎抗病毒藥物 國內新冠抗病毒藥物儲備充足。公費口服抗病毒藥物包括瑞德西韋(Remdesivir)、倍拉維(Paxlovid)、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以及舒冠效(Xocova錠)。 疾管署指出,50-64歲族群中,近九成(87%)重症病例具慢性病史,已屬於公費抗病毒藥物的適用對象。相較於擴大抗病毒藥物適用範圍至此年齡層的健康成人,疾管署更強調疫苗接種對於預防重症的重要性。 公費及自費抗病毒藥物可至新冠最新防疫專區查詢提供之醫療院所。 自我防護與預防措施 防禦新冠肺炎,應從日常做起: 勤洗手: 保持手部衛生是防禦各種病菌的有效方法。 戴口罩: 進入醫院、診所、長照機構等醫療照護場所建議佩戴口罩。 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或前往人潮聚集的室內場所,也建議佩戴口罩,特別是年長或有慢性病民眾。 若出現發燒或呼吸道症狀,應盡量在家休息。外出時全程戴口罩,直到症狀緩解5天後再取下。 接種疫苗: 接種新冠疫苗是預防新冠中重症最有效的方法。 微隔離: 若輕症或無症狀快篩陽性,建議居家休息,並儘量避免非必要的外出。在症狀緩解且退燒24小時後(沒有症狀治療藥物的情形下),可恢復正常活動。症狀緩解且退燒24小時後之5天內,仍需特別注意保持室內空氣流通、用肥皂或其它清潔用品勤洗手、外出時全程正確佩戴口罩、若無法佩戴口罩請與他人保持1公尺以上社交距離,並避免出入無法保持社交距離的場所且密閉的空間。 新冠病毒快篩與就醫指引 一般民眾: 如有咳嗽、流鼻水、鼻塞、喉嚨痛等呼吸道症狀且非重症風險因子對象,建議戴口罩至基層診所就醫,由醫師評估是否需進行呼吸道傳染病相關篩檢及後續診斷治療。 重症風險對象: 具重症風險因子者若出現疑似症狀,建議先快篩,若陽性則儘速就醫。 快篩購買與查詢: 家用快篩試劑販售藥局及提供醫用快篩醫療院所資訊,請至疾管署「新冠最新防疫專區」查詢。

探索更多傳染病類別

看更多 傳染病 相關文章

蚊蟲叮咬感染

萊姆病: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萊姆病的定義萊姆病(Lyme disease),是感染伯氏疏螺旋體(Borrelia burgdorferi)的蜱(Tick,又稱為壁蝨)叮咬人體後,傳播給人的傳染病。被叮咬的3~30天後,萊姆病的症狀可能才會出現;且根據感染的不同階段,患者的症狀也會有所不同。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指出,雙腳黑色的蜱,至少要在您身上依附24小時,才能傳染萊姆病給您。 萊姆病有多常見 萊姆病是非常普遍的。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每年接到通報,有3萬個案例感染萊姆病,但這其實只是冰山一角。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最新推估顯示,美國每年有超過3萬人確診為受到蜱叮咬而造成的疾病。請與您的醫師討論進一步資訊。 萊姆病的症狀下列是萊姆病常見的症狀,不過有些萊姆病的症狀並沒有全部列舉出來,如果您對任何症狀感到疑慮,請諮詢您的醫師。 寒顫 暈眩 發燒 關節腫脹 臉部肌肉緊張度消失 淋巴結(Lymph node)腫脹 記憶力出現問題 肌肉疼痛 失去知覺 心悸(Palpitation) 身體突然出現嚴重疼痛 脖子僵硬 感到刺痛 有些人可能也會出現下列與萊姆病有關的徵兆、症狀: 皮膚出現疹子 關節疼痛 頭痛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在剛開始的階段,服用抗生素治療可能就會痊癒。如果您有上面列舉的徵兆或症狀,或其他任何問題,請諮詢您的醫師。由於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與醫師仔細討論您的情形,才能找出最適合您的醫療方法。 萊姆病的原因萊姆病並沒那麼容易得到,必需被受感染的蜱叮咬才有機會罹患這個罕見疾病。蜱叮咬人的皮膚後,細菌會進入人體,並且隨著血液循環,擴散全身。在大多數案例裡,要能成功傳染細菌給人,蜱必需依附在人體36~48小時。當您看到依附在人體上的蜱顯得很腫脹時,表示牠可能已經停留足夠的時間,且成功將細菌傳染給人。如果看到人的身上有蜱依附著,儘快將牠剔除,這樣做可以預防感染。 萊姆病的風險因素有很多風險因素會造成萊姆病,如: 置身處在長滿草、或樹木茂盛的環境:在美國,蜱最盛行的地區是東北部、中西部,因為這些地方草木繁盛,蜱也跟著生長得很興旺。喜歡在這些地區戶外玩耍的兒童,成了患病的高風險對象。成年人因工作關係,如果必需待在戶外,自然也提高患病風險。 皮膚沒有遮掩,直接外露:蜱很容易會叮咬、依附在人體外露的皮膚。如果您處在蜱較多的環境,請記得要穿長袖、長褲,才能有效保護您自己、您的孩子。此外,不要讓您的寵物漫遊在過高的雜草叢生草堆、或草地裡。 沒有及時或立即將發現的蜱剔除:當蜱依附、叮咬您的皮膚36~48小時以上,細菌便會隨著血液進入體內。如果您在2天內剔除發現的蜱,患有萊姆病的風險就會降低。 萊姆病的診斷與治療上面所提供的資訊並不能做為專業醫師囑咐的替代品。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隨時諮詢您的醫師。 如何診斷患有萊姆病 要確定是否患有萊姆病,醫師會根據患者症狀,以及患者與蜱接觸的情況進行診斷。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表示,如果檢查方法正確,2步驟的血液檢查是有效的。值得注意的是,檢查的正確性取決於患病階段,在感染的前幾個星期,檢查結果可能是陰性,因為體內的抗體要好幾個星期才會出現。 如何治療萊姆病 治療萊姆病要服用抗生素。一般而言,愈早開始治療程序,復原與痊癒的速度也會愈快。 口服抗生素。這是患有萊姆病,早期階段的標準治療方法。成年人與8歲以上兒童,服用去氧羥四環素(Doxycycline);或是成年人、兒童、孕婦與餵哺母乳的媽媽,服用阿莫西林(Amoxicillin)、賜福樂信(Cefuroxime,商品名:賜福樂信注射劑)。一般建議患者服用14~21天的抗生素,不過有些研究結果顯示,服用10~14天的抗生素,便能達到相同的治療效果。 靜脈注射抗生素。如果萊姆病已經影響到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您的醫師可能會建議您進行14~28天的抗生素靜脈注射。雖然這種治療方法需要花較多時間才能讓您復原,但卻是消除感染的有效方法。然而要注意的是,靜脈注射抗生素可能會產生不同副作用,包括:白細胞(White blood cell)數量過低,輕微到嚴重腹瀉(Diarrhea)、移生感染(Colonization infection),感染與萊姆病無關的其他抗生素抗藥性有機體(Organism)。 經過治療後,少數人還是會有一些症狀,如:肌肉疼痛、疲勞。而造成這些症狀持續出現的原因,被稱為治療後萊姆病症候群(Post-treatment Lyme disease syndrome),真正原因到目前仍然未知;如果患者服用更多抗生素,症狀仍未改善。有些專家認為,某些人在患有萊姆病後,容易傾向導致他們的自體免疫反應,出現這些症狀。但這樣的看法,需要更多研究來支持。 未經核准的注射針劑「Bismacine」 對於在美國有些醫師,使用「Bismacine」注射針劑(又稱為Chromacine),做為治療萊姆病的替代療法,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表示,Bismacine注射針劑並未經過核准,可以施用於任何疾病,包括萊姆病在內。此外,Bismacine 注射針劑並不是藥劑,而且含有高含量的重金屬鉍(Bismuth)(用於某些口服藥物)。儘管有些治療胃潰瘍的口服藥物含有鉍,對患者而言是安全的,但將鉍做為注射針劑的藥物,或用來治療萊姆病,到目前仍然沒有經過核准。Bismacine注射針劑將會造成鉍中毒,進而導致心臟、腎臟衰竭。 萊姆病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下列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能夠有效幫助您減少患有萊姆病的機會: 隨時包覆好您的身體,避免外露:如果您前往長滿草、或樹木茂盛的環境,請穿著鞋子、長袖衣服、戴帽子與手套,並將長褲塞到襪子裡。儘可能走在設置好的道路上,避免走在矮草叢或雜草過高的地方。另外,也要照顧好您心愛的狗,不要讓牠亂跑、衝進草堆裡。 使用昆蟲用的驅蟲劑:請在您的皮膚上塗抹濃度20%或更濃的避蚊胺驅蟲劑(Diethyltoluamide, DEET)。家長請幫孩子塗抹驅蟲劑,但不要抹在手上、眼睛與嘴巴。請您記得,含有化學成分的驅蟲劑是有毒的,使用時請按照說明書指示。此外,您可以將氯菊酯(Permethrin,一種殺疥蟲劑)塗抹在衣服上,或是購買含有氯菊酯成分的衣物。 盡您的全力清除家裡環境中的蜱:清潔用的刷子、落葉堆,是蜱最容易躲藏的地方,請將它們清理乾淨,同時也要讓木柴堆能曬到太陽。 隨時檢查自己、孩子,與寵物身上是否有蜱依附:在您前往長滿草、或樹木茂盛的環境後,更是要提高警覺。因為蜱通常比大頭針還小,如果您沒有仔細尋找,可能很容易就錯過牠們。 當您進到室內,馬上去沖澡:如果有蜱依附在您的身體,大多都已經停留好幾個小時,沖澡後再用浴巾擦拭全身,將有助於清除依附身上的蜱。 不要輕易認為自己是免疫、不會得病的:如果不小心,您可能會不只1次感染萊姆病。 看到蜱,用鑷子愈快將牠夾走,對您愈好:您可以輕輕的用鑷子夾住牠的頭部或嘴部,但請不要擠壓或壓碎牠;要把牠夾走的時候,請小心、從容處理。當您將蜱全部清除完畢後,妥善丟棄牠們,並請在被叮咬的地方,塗抹抗菌劑。 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請諮詢您的醫師,以找到最適合您的解決方法。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病毒感染

單核白血球增多症:症狀、原因、診斷、治療

單核白血球增多症的基本概念 單核白血球增多症(Mononucleosis,簡稱Mono),是一種病毒感染,會造成發燒、喉嚨痛,以及淋巴腺腫脹,尤其是脖子兩側。單核白血球增多症的病毒,會經由唾液傳導,最嚴重的併發症是脾臟腫脹,不過這種情況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傷害,而且身體會自行痊癒。 單核白血球增多症有多常見? 單核白血球增多症最常發生於15~17歲之間的人,然而任何年齡的人,都可能會被感染。值得注意的是,做好自我健康照護,降低風險因素,可以減少患有單核白血球增多症的機會,請進一步與醫師討論相關資訊。 單核白血球增多症的症狀 單核白血球增多症的常見症狀有: 昏昏欲睡 發燒 食慾降低 肌肉疼痛或僵硬 皮膚出現疹子 喉嚨痛 淋巴腺腫脹(經常出現在脖子和腋下)。 覺得不舒服、侷促,或感覺生病。 較不常見的症狀有: 胸痛 咳嗽 疲勞 頭痛 蕁麻疹 黃疸(Jaundice) 脖子僵硬 鼻出血 心跳速度加快 對光敏感 呼吸短促 有些單核白血球增多症的症狀並沒有列舉出來,如果對任何症狀感到疑慮,請諮詢醫師。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如果有上面列舉的症狀,或其他任何問題,請諮詢醫師。由於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與醫師仔細討論,才能找出最適合的醫療方案。 單核白血球增多症的原因 單核白血球增多症,是由艾司坦巴爾病毒(Epstein-Barr virus)導致的。這個病毒會經由唾液接觸而傳染,例如接吻,因此又俗稱接吻病(Kissing disease)。其他包括與患者共用杯子、餐具、食器,或暴露在他們咳嗽或打噴嚏的環境裡,同樣也可能會傳染。 單核白血球增多症的風險因素 到目前為止,並沒有足夠資訊可以明確指出什麼會提高單核白血球增多症的感染風險,請諮詢醫師,以了解可能患病的詳細資訊。 單核白血球增多症的診斷與治療 上述資訊並不能用於替代專業醫療建議,進一步的資訊請諮詢醫師。 如何診斷患有單核白血球增多症? 醫師會先了解患者的病歷記錄,並為患者做身體檢查,尤其著重在脖子、喉嚨與腹部。診斷過程中,醫師也可能為您做血液檢查、喉嚨菌種培養,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 單核白血球增多症如何治療? 治療目標是要舒緩症狀造成的不適,如果症狀較為嚴重,醫師可能會給患者服用類固醇(Steroid)或普賴松(Prednisone,一種腎上腺皮質類固醇)藥物。此外,醫師會要求患者做以下動作,以緩解症狀的不適: 喝大量液體,並儘可能多休息。 用溫熱的鹽水漱口,以舒緩喉嚨痛。 服用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或布洛芬(Ibuprofen),以緩解疼痛和發燒。 如果脾臟有腫脹的情況,請避免運動,以避免脾臟破裂。 服用任何藥物前,請告知醫師其他您以在服用的所有藥物。若出現肩頸痠痛和胸痛的症狀,也請告知醫師。 單核白血球增多症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下列的生活調整,能夠有效減少患有單核白血球增多症,或散播傳染的機會: 充分休息,並且多喝大量液體。 如果有人患有單核白血球增多症,請不要與他接吻、共食物、分享餐具。 記得經常洗手。 在完全康復前,請避免從事會與他人身體有接觸的活動。 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諮詢醫師,以找到最適合的解決方法。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傳染病

查加斯病

查加斯病的定義 查加斯病(Chagas disease),又稱為美洲錐蟲病(American trypanosomiasis),是克氏錐蟲(Trypanosoma cruzi,一種寄生在獵蝽科昆蟲Triatomine bug,又稱為錐鼻蟲Reduviid bug,糞便中的寄生蟲),所引發的疾病,會伺機侵入超過150種以上家畜、野生哺乳動物與人類等宿主,進行繁殖、發育,並引起發炎、感染。如果患有查加斯病而不加以治療,將會導致心臟和消化系統發生嚴重問題。 查加斯病在南美洲、中美洲與墨西哥很常見,因為這些地方是獵蝽科昆蟲的原生地。然而在美國南部,也曾經發現幾個少見的查加斯病案例。從美國到阿根廷北方共18個國家,都有發現案例。查加斯病在南、北美洲大陸,存在於2種不同的生態區,值得注意的是,在這2個區域,查加斯病都僅僅只有在鄉村地區發生: 在美洲南回歸線以南地區,人住的房子或住家附近,就是傳染查加斯病的病媒媒介。 在中美洲與墨西哥,查加斯病的傳染媒介除了存在於人類居住的房子,也存在於杳無人跡地方。 查加斯病有多常見? 任何人都可能會感染查加斯病,不過兒童患病的情況較為常見。做好風險管理能有效降低罹患查加斯病的機率,請與醫師詳細討論進一步細節。 查加斯病的症狀 查加斯病會造成患者急性、突然短暫性的生病或不適,也可能會導致長期慢性的疾病,且症狀從輕微到嚴重程度都有。不過大多數的人是直到病情進入慢性階段,才感覺有症狀出現。 急性階段 查加斯病的急性期階段會持續好幾個星期,或好幾個月,但患者出現的症狀通常都較輕微,要在發病初期的前幾天就確診並不容易。此外,急性間段的症狀通常會自行痊癒,但如果沒有加以治療,有時病情會發展成慢性階段。 感染部位腫脹 發燒 疲勞 皮膚出現疹子 身體疼痛 眼皮腫脹 頭痛 食慾降低 噁心、腹瀉或嘔吐 腺體腫脹 肝臟或脾臟腫大 慢性階段 慢性階段的查加斯病,會在首次感染的10~20年後,出現症狀,但也可能永遠不會出現。一些慢性階段嚴重的查加斯病症狀如下: 心跳不規律 突然心跳停止 鬱血性心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由於食道腫大,導致難以吞嚥。 由於結腸腫大,造成腹部疼痛或便祕。 有些查加斯病的症狀並沒有列舉出來,如果您對任何症狀感到疑慮,請諮詢醫師。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如果住在很容易感染查加斯病的地區,或曾經去那些地區旅行,而且身體出現感染部位腫脹、發燒、疲勞、身體疼痛、起疹、噁心等症狀,請去看醫師。如果有上述症狀或其他任何問題,也請諮詢您的醫師。由於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與醫師仔細討論,才能找出最適合的醫療方法。 查加斯病的原因 克氏錐蟲寄生蟲,是導致查加斯病的主要原因。獵蝽科昆蟲在感染克氏錐蟲後,會將帶有病原蟲的糞便排放在人體皮膚、傷口附近,讓寄生蟲能趁機侵入體內繁殖。 而獵蝽科昆蟲感染克氏錐蟲的方法,就是透過吸取豬、牛、羊、狗等帶病原宿主的血液,而讓克氏錐蟲進入體內。隨後,克氏錐蟲會在獵蝽科昆蟲體內的8~12天孕育、繁殖,並在牠吸食人體血液時,排出含有克氏錐蟲的糞便。 由於獵蝽科昆蟲大多叮咬人的臉部,因此牠糞便和尿液裡的克氏錐蟲,很容易就會從眼睛、嘴巴、傷口、抓痕與叮咬的地方進入人體。這時候如果用手抓或搓揉叮咬處,就會讓克氏錐蟲更容易進入身體裡。一旦克氏錐蟲進入人體,牠就會開始在人體內繁殖、擴散。 獵蝽科昆蟲主要生長在墨西哥、南美洲、中美洲用泥土、茅草、泥磚建造的房子裡,白天會躲在牆壁、屋頂裂縫,在夜晚才會出來活動,同時伺機侵襲人類。其他可能的感染途徑包括: 吃了沒有煮熟的食物,因為食物裡可能有感染克氏錐蟲的昆蟲所排放的糞便。 感染的媽媽,透過母體垂直傳染給孩子。 輸血輸到受到感染的血液。 接受移植的器官裡有發育中的克氏錐蟲。 在實驗室的工作環境中,意外暴露、接觸到寄生蟲。 在森林中接觸到受感染的野生動物,如:浣熊、負鼠。 接觸受到感染的寵物。 查加斯病的風險因素 下列因素會提高您患有查加斯病的風險: 居住在中美洲、南美洲與墨西哥尚未開發的鄉村地區。 居住的房子有獵蝽科昆蟲。 接受輸血或器官移植,但捐贈者是已經受到感染的帶原者。 對旅行到南美洲、中美洲與墨西哥的人而言,前往感染查加斯病風險較高地區的機會並不多,因為多數人都會住在飯店裡,是情況良好的建築物環境,除非住在用泥土、茅草、泥磚建造的房子裡。 查加斯病的診斷與治療 本文資訊並不能用於替代專業醫寮建議,進一步資訊請諮詢醫師。 查加斯病如何診斷? 醫師會為患者做身體檢查,詢問症狀,並了解任何可能罹患查加斯病的風險因素。如果有查加斯病的症狀,血液檢查可以確認體內是否有克氏錐蟲寄生蟲,或體內是否有可以抵抗牠的抗體。如果確診有查加斯病,可能會再做進一步檢查,以確認疾病是否已經進入慢性階段,會有無心臟或消化系統的併發症;檢查包括: 心電圖:觀察心臟電流的活動紀錄。 胸部X光:檢查是否有擴大的情形。 心臟超音波檢查:利用聲波反射,造成心臟影像,讓醫師評估心臟結構和功能,以偵測心臟是否異常。 腹部X光:醫師利用放射性X光,觀察您的胃、腸道與結腸情況。 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醫師會讓患者吞下一條細小、柔軟、可扭曲且會發光的管子(內視鏡),並將食道的影像呈現於螢幕上。 查加斯病如何治療? 查加斯病的治療,會著重在殺死寄生蟲,並控制症狀。在急性階段,服用處方藥班尼達佐(Benznidazole)、尼福提莫(Nifurtimox)是有效的;這2種藥物,在大多數有查加斯病的地區,都很容易經由醫師處方取得。在美國,這2種藥物只能透過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取得。 如果查加斯病進入慢性階段,藥物是無法將疾病治療痊癒。不過藥物還是會提供給50歲以下的患者,因為可以減緩疾病惡化速度,與嚴重併發症的發生。根據特定的症狀,患者還可能需要額外治療: 心臟相關併發症:治療方法包括服用藥物、使用心律調節器等裝置、手術,或心臟移植。 消化系統相關併發症:治療方法包括改善飲食、服用藥物、使用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s),嚴重時要進行手術。 查加斯病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下列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能協助查加斯病患者有效控制病情: 在房子周圍噴灑殺蟲劑。 注意房子修繕,以避免病媒、寄生蟲侵擾與蔓延。 利用網子等網狀物,做為個人防護工具。 在食物準備、運送、儲存,以及食用過程,確實做好衛生防護。 小心篩選血液、器官、組織、細胞的捐贈者,確定捐贈者沒有受到感染。 對感染孕婦所生的新生兒,進行仔細的身體檢查,以做好早期診斷與治療。 如果您居住在查加斯病高風險區域,下列步驟可以幫助您預防感染: 不要在泥土、茅草、泥磚建造的房子睡覺,因為這些房子是獵蝽科昆蟲喜歡躲藏的地方。 如果要在泥土、茅草、泥磚建造的房子裡睡覺,請用浸泡過殺蟲劑的網子罩好睡覺的地方。 用殺蟲劑驅除房子裡的昆蟲,並在出門時,於外露的皮膚上塗抹驅蟲劑。 如果還有任何問題,請諮詢醫師,以找出最適合的解決方法。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細菌感染

貓抓病: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貓抓病的定義 貓抓病(Cat-scratch disease)是一種受到貓爪帶原的細菌感染,而擴散到貓抓傷處的淋巴結(Lymph glands/nodes)所導致的疾病。淋巴結是由身體對抗感染的免疫系統組織結構而成。貓抓病很罕見,大部分案例發生在入秋及冬天裡。 貓抓病有多常見 貓抓病通常發生在兒童和年輕人身上,80%個案年齡低於21歲,且大部分的病人介於3~12歲。貓抓病是可以預防的,請諮詢您的醫師關於貓抓病的詳細資訊。 貓抓病的症狀 貓抓病的症狀發生在被貓抓傷後數天內,傷口出現腫塊,有時可能伴隨化膿,1~3週後,傷口腫塊周圍的淋巴結會開始腫脹,且因為淋巴結腫脹表示有大量的白血球、淋巴球(Lymphocytes)集結在傷口處對抗感染的細菌,患者可能會出現輕微發燒、疲倦感以及頭痛。以上僅列出部分症狀,請諮詢醫師做更精確的診斷。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若感染症狀輕微,受感染的腺體會自行痊癒,但如果您出現以下症狀,請就醫: 淋巴腺不明原因腫脹。 腫脹情形在2~4週內惡化。 腫脹周圍的皮膚變硬,當您觸壓時皮膚不會下陷。 持續發燒、夜間盜汗或體重不明原因減輕。 貓抓病的原因 導致貓抓病的原因是一種叫做韓瑟勒巴通氏菌(Bartonella henselae)的細菌感染所致,大部分的家貓都有帶原該菌,但很少有被家貓抓傷後出現感染症狀的例子。 貓抓病的風險因素 貓抓病的風險因素很多,例如: 養貓或跟貓玩耍。 貓舔到您的傷口。 衛生環境不佳。 貓抓病的診斷與治療 此篇文章並不代表任何醫療建議,請務必諮詢醫師以獲得進一步的資訊。 如何診斷貓抓病 醫師會依據您最近被貓抓傷的事故史,貓抓傷的傷口情形、是否紅腫、化膿、出現水泡來確診貓抓病,醫師也可能會觀察腫脹化膿的淋巴結以及傷口周圍膿液的狀況。 如何治療貓抓病 若身體的免疫系統正常,貓抓病感染通常會在給予抗生素治療後的1~2週內痊癒,若症狀輕微,身體也會自行痊癒。而免疫系統較差的人醫師會開立抗生素來治療,例如:愛滋病患者(AIDS)可能會出現嚴重感染症狀。 其他治療方法為,多休息直到退燒及體力恢復為止,並不需要搭配特別的飲食,但多補充水分對治療發燒有幫助,在水泡上熱敷、服用止痛藥也有助於緩解症狀。 貓抓病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以下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照護可以協助您克服貓抓病: 多休息直到症狀減退。 依照醫囑服用完所有的抗生素。 被貓抓傷後持續觀察感染的徵兆。 遠離野生動物。 若還有其他疑慮,請諮詢醫師以了解更詳細的資訊。


其他細菌感染

球黴菌症: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球黴菌症的定義什麼是球黴菌症 球黴菌症又稱為溪谷熱(Valley fever),是一種由球黴菌屬(Coccidioides)的真菌引起的真菌感染。已知這種真菌存活在美國西南部、部分墨西哥和中南美洲地區的土壤裡。近年來,在華盛頓州的中南部也發現了這種真菌。人們吸進空氣中的微生物真菌孢子,就可能得到球黴菌症,但是大部分吸進孢子的人未必會患病。 通常得到溪谷熱的人,會在數週到數個月的時間內自行好轉,但是有部分人需要接受抗黴菌藥物治療。有特定的族群屬於會發展出嚴重症狀的高風險群。在環境中有大量球黴菌屬真菌的地方,很難避開相關的接觸,而高風險族群如果待在這些場所時,要避免吸進大量的粉塵。 球黴菌症有多常見 在以下地區居住或旅遊的人可能會得到球黴菌症:美國西南部(亞利桑那州、加利褔尼亞州、內華達州、新墨西哥州、德克薩斯州、猶他州)、墨西哥或中南美洲部分區域。球黴菌症會影響所有年紀的人,但是較常見於60歲以上的成人。請諮詢您的醫師,以獲取更多資訊。 球黴菌症的症狀球黴菌症有哪些症狀 有許多人即使暴露在球黴菌屬真菌的環境中,也不太會有症狀,但有些人可能會有類似流感的症狀,這些症狀可能在數週或數個月後自行消散,如果您的徵兆和症狀持續了一週以上,請聯絡醫護人員,以獲得更詳盡的資訊。球黴菌症的常見徵兆和症狀包含: 疲勞 咳嗽 發燒 呼吸短促 頭痛 夜間盜汗 肌肉疼痛或關節痛 上半身或腿部起疹子 在極端特殊的罕見案例中,真菌孢子會經由切口、傷口或破片進入皮膚,而導致皮膚感染。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如果出現上述徵兆,或有任何問題,請冾詢醫師。每個人的身體不同,與醫師討論永遠是最適合的辦法。 球黴菌症的原因造成球黴菌症的真菌通常是粗球黴菌(Coccidioides immitis或Coccidioides posadasii),這類真菌在乾燥沙漠地區的土壤中快速滋長,如亞利桑那州南部、內華達州、墨西哥北部以及加州的聖華金谷。這些真菌也在新墨西哥州、德州、部分中南美洲地區等冬暖夏乾的地區盛行。 如同其他真菌有複雜的生命週期,球黴菌屬也有複雜的生命週期,在土壤中的球黴菌以長絲黴菌的姿態生長,在土壤環境不佳時便將孢子散播至空氣中。 球黴菌症的風險因素球黴菌症有許多風險因素,如: 在以下地區居住或旅遊的人:美國西南部(亞利桑那州、加州、內華達州、新墨西哥州、德州、猶他州)、墨西哥或中南美洲部分區域。球黴菌症會影響所有年紀的人,但是較常見於60歲以上的成人。 嚴重球黴菌症的高風險群: 免疫系統較弱的人,如有愛滋病(AIDS)、器官移植、或服用皮質類固醇或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等藥物的人。 懷孕婦女。 糖尿病(Diabetes)患者。 球黴菌症的診斷與治療本文所提供資訊不能代替醫療建議,請務必尋求專業醫師的診斷與治療。 球黴菌症如何診斷 如果您的醫師懷疑您有此狀況,將會進行理學檢查並建議您接受一些檢驗。醫護人員最常用來檢測球黴菌症的方法是抽血,將血液樣本送到實驗室,看看是否有球黴菌抗體或抗原。 醫護人員可能會進行成像檢查,如胸部X光或肺部斷層掃描等,看看您是否有球黴菌症肺炎,他們也會採集組織切片,從身體取下一小片組織樣本,放在顯微鏡下檢查。實驗室也會檢查體液或身體組織的樣本中,是否會長出球黴菌屬的真菌。 球黴菌症如何治療 對許多人來說,球黴菌症的症狀就算不治療,也會在幾個月內消退。醫護人員會給某些人開立抗黴菌藥物,以減緩症狀的嚴重性或預防感染惡化。會投予抗黴菌藥物的通常是球黴菌病的高風險族群。治療時通常會使用氟可那挫(Fluconazole)或其他抗黴菌藥物3~6個月。為您診斷出球黴菌病的醫護人員,可能會建議您尋求專精治療溪谷熱的其他醫護人員協助。 有嚴重肺感染或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的感染時,患者需要接受抗黴菌治療,也可能需要住院。針對此類感染,療程通常需要6個月以上。如果不治療的話,可能會發展成致命的腦膜炎。 球黴菌症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如果您居住在球黴菌症盛行的地方,或到這些地方旅遊的話,請做好適當預防措施,尤其是在夏季的感染高峰期,應考慮戴口罩、沙塵暴時不外出、挖土前先弄濕土、保持門窗緊閉。 如果您有任何問題,請冾詢醫師,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蚊蟲叮咬感染

吸血小蟲!壁蝨恐引過敏和疾病傳染

常在草叢或山林活動,以及家裡有養寵物的人,可能都看過一個類蛛形類的微小生物,牠就是所謂的壁蝨(Tick,也叫蜱蟲),不僅會附在人和毛小孩的皮膚上,尤其在春至夏的月份更是容易看到牠。壁蝨以溫血動物和人類的血為食物,然後吃飽了就會悄悄脫落,一般而言,壁蝨並不會危害人的身體健康,但也有的情況會觸發過敏反應和疾病傳染,以下將帶您進一步了解。 壁蝨咬沒感覺 最長可至10天 當人被壁蝨咬時,多半都不會有任何感覺,但隨著吸入體內的血愈來愈多,牠會愈長愈大,可以從針頭般的大小,脹到像彈珠那樣大,顏色也會漸漸轉成藍灰色;除此之外,牠最長可待至10天,才會自行脫落離開。 壁蝨通常很容易被覺察,並且都是單獨行動,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資料,牠既不能跳也不能飛,所以會透過感知「獵物」的呼吸、體溫、體味、潮濕、行動,然後尋找機會附著在身上;以人體為例,牠偏愛溫暖潮濕的部位,像是毛髮、腋下、鼠蹊部(Groin)。 壁蝨恐引過敏和疾病傳染 多數情況下,壁蝨並不會觸發任何症狀,但對壁蝨分泌物過敏的人而言,牠可能會造成搔癢感、傷口疼痛及灼熱、起泡或起膿、皮疹(Rash)、發燒、頭痛、肌肉和關節疼痛、肌肉無力、疲勞,嚴重還會有呼吸困難的症狀。另有一種很罕見的狀況,叫做蜱麻痺症(Tick paralysis),這是因為壁蝨的口水中含有毒素,麻痺會從腳部開始,慢慢擴散到上半身和頭腦,但只要將壁蝨移除,身體就會痊癒了。 若被壁蝨咬後,發現身上出現以上症狀,特別是小孩和老人,請儘速就醫,因為有的壁蝨種類會引發疾病傳染,例如:萊姆病(Lyme disease)、落磯山斑疹熱(Rocky Mountain spotted fever,RMSF)、科羅拉多壁蝨熱(Colorado Tick Fever,CTF)、兔熱病(Tularemia)、艾利希氏體症(Ehrlichiosis)、無形體症(Anaplasmosis,又稱邊蟲病)、焦蟲病(Babesiosis),以及對紅肉過敏。多數壁蝨感染的症狀都一樣,像是發燒、頭痛、肌肉疼痛、關節腫脹、皮疹,而有時也會出現噁心、腹瀉(Diarrhea)、嘔吐等腸胃病狀況,請民眾多加留意。 移除壁蝨往上拉並浸酒精殺死 要正確地將壁蝨從皮膚上移除,其實只要用小鉗子輕輕地往上拉即可,訣竅是要夾在其頭部,但注意不要在拔除的過程中扭轉它,這可能會導致壁蝨的嘴巴部位殘留在皮膚裡,但如果還是拔不乾淨,就把牠先擱置在那裡吧,您的皮膚自然會處理。 拔除後,請記得用肥皂和水將傷口洗乾淨,並將壁蝨在酒精中殺死,此外,千萬別用火或石油膠(Petroleum jelly)試圖逼它脫落,或是用手指將其捏死,儘快拔除才是最安全的做法。為避免皮膚被壁蝨附上,前往草叢和山林等地方前,先確保服裝和鞋子不會外露,顏色則選擇淺色更容易察覺到,皮膚和衣服都使用驅蟲劑,並且於活動結束後儘快洗澡,確保身體乾淨清爽。


其他細菌感染

鼠疫、黑死病都一樣?解析鼠疫類型、症狀與預防

什麼是鼠疫?鼠疫(Plague)屬於第一類傳染病,病原體為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可透過老鼠及其身上的跳蚤傳染給人類。 相信許多人對鼠疫的印象來自於 14 世紀爆發大流行的瘟疫——黑死病(Black Death),根據當時的文獻紀載,黑死病的症狀與鼠疫類似,因此許多學者專家推斷黑死病與鼠疫皆源自於鼠疫桿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鼠疫在非洲一帶國家每年仍在發生,不過自 1953 年後,台灣就未有鼠疫案例通報。 鼠疫是老鼠的鍋? 鼠疫的感染並不完全是老鼠的錯,它是藉由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一種人畜感染的細菌所傳染,常見於囓齒類動物,像是老鼠、松鼠、林鼠、田鼠、土撥鼠、花栗鼠,以及兔子,包括寄居在其身上的跳蚤。一般而言,此細菌會尋找固定的寄生宿主,這就是所謂的地區動物循環(Enzootic cycle),若其他的肉食性動物將感染此菌的動物吃了,則可能導致鼠疫的擴散,進而危害家畜和人類。(推薦閱讀:人畜傳染症狀像感冒!兔熱病嚴重恐致命) 只要在鼠疫桿菌和人群共存的環境下,鼠疫在世界各地都可能發生。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資料,美國的西南地區也是風險地區之一,尤其在農村或自然生態比較多元的地方,而隨著轉秋入冬的季節,更容易引發鼠疫傳染。 瘟疫的症狀瘟疫有哪些症狀 人被鼠疫感染,通常是透過被感染的跳蚤咬、接觸了受感染的動物,包括家裡的貓、狗,或是被感染者藉由空氣傳給另一個人。其潛伏期為一到七天,症狀包括發燒、發冷、頭痛和身體痠痛、身體無力、噁心及嘔吐。不同的鼠疫會引發不同的症狀,以下介紹它們的差異: 腺鼠疫(Bubonic plague):也稱淋巴腺鼠疫。這是最常見的一種,當人被受感染的跳蚤咬,鼠疫桿菌就會透過傷口侵入淋巴結,然後開始繁殖。常見的症狀是腹股溝、腋窩、頸部的淋巴腺腫大,腫起的大小約雞蛋大小,摸起來會痛、溫熱。其他的症狀包含突然發燒、發冷、頭痛、疲勞、不適、肌肉疼痛 敗血性鼠疫(Septicemic plague):若鼠疫桿菌轉移到其他部位,並在血管裡繁殖,就可能導致皮膚和器官的瘀血,不予以處理的話,則會造成細胞組織壞死和器官衰竭。常見的症狀有發燒、發冷、極度虛弱、腹痛、腹瀉、嘔吐、口鼻或直腸或皮下出血、休克、末端組織(壞疽)發黑壞死,大多位於手指、腳趾、鼻子等處。(推薦閱讀:細菌感染別大意!若引發敗血症恐致命) 肺炎性鼠疫(Pneumonic plague,簡稱肺鼠疫):唯一一種可透過人與人的飛沫傳染的鼠疫,也可能經由腺鼠疫或敗血性鼠疫發展而成。常見症狀有咳嗽、咳血、血痰、呼吸困難、反胃、胸痛、嘔吐、高燒、頭痛、虛弱,屬於鼠疫中最危險的類型。 可能有些症狀未列於上表,如果你有任何症狀上的疑慮,請洽詢醫師。 感染鼠疫的危險因子 位置:鼠疫最常在人口眾多、衛生不良、高鼠類密度的偏鄉地區爆發。 職業:獸醫和助手較常接觸家貓和家狗,而這些動物可能已感染鼠疫,因此使獸醫和助手感染鼠疫的風險提高。 環境:在鼠疫帶原動物普遍存在的地區工作的人。 嗜好:在鼠疫帶原動物棲息地露營、打獵、健行的人會有較高的風險,可能被帶原跳蚤叮咬。 瘟疫的診斷與治療瘟疫的診斷方法 醫師可能會從患者身體採取樣本,檢查是否有鼠疫桿菌,以診斷瘟疫,身體樣本包括: 淋巴結:如果患者有腺鼠疫,通常會從腫大的淋巴結中採取樣本。 血液:敗血性鼠疫患者的血液中的鼠疫桿菌,可透過採取血液樣本判定。 肺部:如果懷疑壞者罹患肺鼠疫,醫師可利用由口鼻放入內視鏡,收集呼吸道之痰液樣本,以便檢查。 瘟疫的治療方法 鼠疫的通常治療方式是透過抗生素進行,如: 見大黴素(Gentamicin) 去氧羥四環素(Doxycycline) 賽普沙辛(Ciprofloxacin) 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 雖然鼠疫一天內恐致命,但只要馬上給予治療,搭配指定抗生素和支持療法(Supportive therapy),存活下來的率仍然很高,至於疫苗注射的方法,WHO 並不建議採用,因為目前市面上並沒有可控制此細菌的有效疫苗。我們能做的就是遠離感染源,包含固定打掃家園、前往爬山或露營前先擦上驅蟲劑、不赤手摸動物屍體,以及定期幫寵物做定期身體檢查。 鼠疫的預防方法 保護家中不受齧齒動物侵擾,除掉可能築巢的地方,如枯枝堆、石堆、柴薪堆、垃圾堆等,也不要在齧齒類容易接近的地方放置食物。 注意寵物的乾淨,清除寵物身上的跳蚤。滅蚤須在滅鼠之前或同時進行。因為老鼠死亡時其寄生之跳蚤有可能跳到新的宿主(人)繼續吸血。 面對可能帶原的動物時記得戴手套,以防皮膚接觸到有害病菌。 使用驅蟲劑,當孩子和寵物在有大量齧齒動物存在的地區活動時,密切注意他們的動向。 鼠疫雖然有死菌及減毒疫苗可施打,但效果不佳且副作用大,並不建議施打。


傳染病

海獸胃線蟲好可怕!危害人體機率高嗎

說到日本料理您會想到什麼呢?拉麵、壽司還是生魚片?許多人可能喜歡吃生魚片,但是又擔心是否會感染寄生蟲感染,尤其您可能也曾看過新聞報寶,某人吃了生魚片之後,感覺身體不適,經檢查後發現體內有海獸胃線蟲(Anisakis)寄生。因此,本文將帶您了解海獸胃線蟲是什麼樣的生物,以及它會對人體造成的影響。 海獸胃線蟲的宿主食物鏈 聽名稱就知道,海獸胃線蟲是一種線蟲(Nematoda),它主要透過寄生海中的生物維生,其完整的一生,會透過以下的 4 種方法傳遞: 海獸胃線蟲的幼蟲可能被海中比較小型的甲殼類生物,如蝦子或螃蟹吃下肚。 海中的魚類或烏賊可能會以甲殼類生物為食,把這些幼蟲吃進體內,幼蟲會在宿主的胃部黏膜生長,並往周遭肌肉擴展。 在沒有人類介入的情況下,魚類最後會海獅、海豹或鯨魚等海洋哺乳類獵捕,而幼蟲也會在這些哺乳類的體內發育成蟲,並且再次於其體內產卵。 蟲卵會隨著哺乳類生物的糞便排出體外,進行新一輪的食物鏈循環。 為什麼人類成為海獸胃線蟲的宿主 由於鮭魚和鮪魚都是生魚片的主要來源,如果這些生魚肉沒有妥善的處理,蟲卵便很有可能附著在魚肉內,在我們大口朵頤時一併吃下肚。話雖如此,海獸胃線蟲在台灣的確診案例,目前仍只有 2015 年一例,因此讀者其實不用過於擔心。 寄生人體會產生的症狀 海獸胃線蟲在人體內會附著在胃黏膜上,可能造成噁心、嘔吐、腹瀉 (Diarrhea)、大便帶血或者過敏反應,這和海鮮過敏的症狀十分相似,因此可能會發生誤診的情況;若患者表示近期有食用生魚片,有助於醫師診斷症狀是否由海獸胃線蟲所引發。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每個受到海獸胃線蟲寄生的人,都會感覺到身體有所不適,甚至有些人在海獸胃線蟲進到胃裡之前便能發現,因為成蟲體積不小,在肉眼可以見到的情況下,可能在放進口中前就被發現,或是正在口中咀嚼的時候,被殺死或取出。 遭到寄生後的診斷與治療 診斷方式可以透過內視鏡、X光,觀察胃部有無寄生蟲存在,不過由於海獸胃線蟲目前並沒有藥物可以有效治療,因此仍然需要透過內視鏡手術,將蟲體夾出。大部分的情況下,患者在發現不適之後便會自行就醫,而且海獸胃線蟲也無法在人體中生存,最終只會邁向死亡一途,除了造成的症狀可能讓人感到難受不適之外,其對人體的威脅並不高。 另外,由於台灣人在感覺胃痛的時候,通常會使用成藥來減緩症狀,因此在尚未就醫檢查之前,寄生蟲便已經死亡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這也許是為什麼海獸胃線蟲的確診案例如此稀少的原因。 如何避免海獸胃線蟲進入體內 想避免吃下海獸胃線蟲,只要避免生食海鮮,並且確定在烹煮海鮮時都有確實煮熟,便能避免「蟲蟲危機」,但是有些人就是想吃生魚片,那該怎麼辦呢?有些人可能聽過山葵有殺菌的效果,其實在吃生魚片時所沾的那點山葵,頂多只有提升風味的作用,並沒有辦法有效殺菌,更遑論消滅寄生蟲。 關於如何消滅海鮮所含有的寄生蟲,衛福部提出,提供生食的海鮮,應該在攝氏零下 35°C 以下冷凍 15 小時或是在攝氏零下 20°C 冷凍 7 天以上,才能夠將寄生蟲殺死,雖然我們很難得知店家是否有確實執行,但是選擇店內衛生條件良好,或是知名的連鎖商家,可以降低吃下不乾淨生鮮魚肉的機會。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其他細菌感染

致死率高!5方法避免感染海洋弧菌

您可能曾在新聞報導中聽過或看過海洋弧菌(Vibrio vulnificus)的大名,這種細菌會使患者在感染之後傷口迅速惡化,面臨截肢甚至喪命的結果。由於台灣是個海島國家,從事水上活動或是喜愛吃海鮮的人都不在少數,而這些台灣人喜愛的活動,剛好都是感染海洋弧菌的可能途徑。若是想要了解這種兇猛的細菌是如何入侵人體,又要怎麼應對以及預防,以下為您介紹海洋弧菌的特性、入侵、治療與避免方式。 海洋弧菌的特性與感染症狀 海洋弧菌的正式名稱為創傷弧菌,多棲息在溫暖的海洋中,因此每當夏季來臨,除了海水溫度上升有利於海洋弧菌生長,戲水人群增加也會使感染機率上升;主要感染人類的途徑為:生食帶有海洋弧菌的海鮮、遭到海中生物刺傷或是帶有傷口接觸海水等。由於海洋弧菌的症狀擴展速度相當快,大約在24~48小時內便會出現明顯症狀,例如:發燒、噁心、嘔吐、腹瀉(Diarrhea)或打冷顫,而且可能引發壞死性筋膜炎(Necrotizing fasciitis),使得皮膚和組織潰爛,即便在感到不適之後迅速就醫,仍舊需要透過清除壞死組織,甚至截肢來保住性命。 這種細菌看似相當難纏,所幸並不是每個人都會輕易感染到海洋弧菌,一般來說,癌症、糖尿病(Diabetes)以及肝病的患者,由於他們的免疫力通常較低,比較難以抵禦海洋弧菌的入侵;而工作需要接觸海水或是處理海鮮的人,也有較高機率遭受感染。 海洋弧菌的治療方式 感染還沒太嚴重時,使用抗生素是治療的第一選擇,不過若是海洋弧菌引發了壞死性筋膜炎或敗血病(Sepsis),通常需要透過清除壞死組織來避免病菌蔓延至其他部位。此外,根據感染的嚴重程度,患者可能需要進行數次清創手術,甚至截肢才能完全免除海洋弧菌的威脅。 如何避免感染海洋弧菌 由於感染海洋弧菌的致死率高達60%以上,比起接受治療,避免遭受感染才能更加有效避免生命受到威脅,以下提供5種可以避免感染海洋弧菌感染的方法: 避免食用生食:對於不愛水上活動或去海邊戲水的人來說,食用生魚片或是生蠔,是最有可能遭受海洋弧菌感染的原因,如果您本身是病菌入侵的高危險群,那麼會建議選擇熟食代替生食,因為海洋弧菌在無法在高溫烹煮下生存;但若您的健康狀況良好,生吃海鮮仍應該慎選餐廳,因為擁有食材新鮮的店家,可以降低您感染病菌或是寄生蟲的機率。 有傷口不要下水:這幾乎已經算是個常識了,海水中的細菌多不可數;讓傷口泡在海水中,就算沒有遭受海洋弧菌感染,也可能被其他細菌入侵,使得傷口感染或發炎,拖延復原速度,甚至引發其他併發症。如果是因為工作的關係不得不接觸海水,請使用防水貼布保護好傷口,降低感染機會。 維持良好的健康狀況:如果您的身體狀況、體態良好,請繼續維持下去。保有健康飲食習慣、規律作息且不要酗酒,為的就是避免讓自己罹患肝病、糖尿病或其他疾病,導致自身的免疫力下降,成為海洋弧菌感染的絕佳目標。 戴手套處理海鮮:許多人在料理海鮮時,一不小心就會被蝦子刺傷或是魚鱗割傷,使得細菌有機會從傷口入侵,如果事先戴上手套,便能避免產生這些細小的傷口。 妥善處理傷口:如果您被海中生物刺傷或是傷口有接觸過海水,請仔細的清理傷口並包紮,並留意傷口是否有感染擴散或是感到發燒、想吐等症狀,一旦出現以上情形,請立即就醫,以免耽誤診治的黃金時間。


其他細菌感染

隱球菌病: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隱球菌病的定義 什麼是隱球菌病 隱球菌病(Cryptococcosis)是一種呼吸時吸入新型隱球菌引起的疾病。健康的人鮮少罹患此疾病,但對免疫系統異常的人來說,這種病特別危險,因為身體缺乏抵抗隱球菌感染的能力。 隱球菌病多常見 健康的正常人鮮少受新型隱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感染,通常感染的情形都發生在免疫系統較弱的患者身上,尤其是罹患重症愛滋病(AIDS)者。隱球菌可透過避免危險因子來避免感染。若需要更多資訊,請與醫師討論。 隱球菌病的症狀 哪些是隱球菌感染的症狀 健康的人感染隱球菌幾乎不會出現任何症狀,不過,在免疫系統較弱的人身上,可能會造成腦部感染。而神經(腦部)症狀較晚出現,因此,多數感染者被診斷出來時都會出現腦部及脊椎腫脹發炎。下列是其他有可能出現的症狀: 視力模糊或複視 骨頭疼痛或胸骨疼痛 胸痛 意識不清 乾咳 疲勞 發熱 頭痛 噁心 皮疹,包括微小的紅斑(Petechiae,又稱瘀點、出血斑)、潰瘍或其他皮膚病變 不尋常出汗或晚上過度出汗 腺體腫脹 非預期體重減輕 上述並未列出所有症狀,若您有任何疑慮,請聯繫醫師。 什麼時該看醫師 若您出現上述症狀或有任何疑問,請聯繫醫師。每個人的狀況都不太一樣,請與醫師討論以得到最妥善的治療。   隱球菌病的原因 新型隱球菌會導致此疾病,且通常在土壤裡找到。若您吸入新型隱球菌,便會使肺部受感染。感染可能自行痊癒、或者留在肺部或擴散至全身。新型隱球菌感染通常發生在免疫系統低下的人身上,且為最常見的愛滋病患者致命感染。   隱球菌病的風險 什麼會提高隱球菌感染的風險 免疫系統較弱的人容易受感染,例如: 愛滋病患者 服用高劑量皮質類固醇藥物(Corticosteroid medication) 接受癌症化療 罹患何杰金氏淋巴瘤(Hodgkin’s disease) 隱球菌病的診斷與治療 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隨時諮詢您的醫師。 如何診斷隱球菌感染 醫師可透過下列檢查及檢驗來診斷隱球菌感染: 血液培養 頭部斷層掃瞄 痰液培養(含抹片篩檢) 肺部切片 支氣管鏡檢查 腰椎穿刺(Spinal tap) ,取得腦脊髓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 腦脊髓液培養及檢測是否出現感染 胸腔X光 隱球菌抗原測試(尋找特定可進入血液的新型隱球菌) 如何治療新型隱球菌感染 有些感染不需治療,不過,一年內必須定期檢查,以確保沒有擴散。若出現肺部病變或擴散,應開立抗菌藥物。可能需要長時間服用藥物。以下為可能治癒的藥物: 兩性黴素B(Amphotericin B) 氟胞嘧啶(Flucytosine) 氟康唑(Fluconazole) 請注意!服用兩性黴素B可能出現嚴重副作用。 隱球菌病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下列的生活調整及居家療法,可能改善隱球菌感染: 若您的免疫系統較弱,請避免到高汙染地區。 好好休息,直到發燒及咳嗽痊癒。 服用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已減緩疼痛及退燒。 喝足後的水並均衡飲食。若容易噁心嘔吐,請少量多餐。 定時回診,以防病情復發。 若您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最妥善的照護。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