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談到健康,不能只顧生理而忽略心理。影響全人類的三大疾病,憂鬱症名列第二,僅次於心血管疾病,而心理健康卻常常被忽略。在這個類別,你可以認識各種心理狀態和問題、影響心理健康的風險因素,以及心理治療的方式。

基礎知識

心理健康

不限戶籍、可遠距!2025心理諮商補助、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一次看

據衛生福利部公布最新113年10大死因,國人蓄意自我傷害(自殺)再度進入前10大,引發關注。衛生福利部自去年8月起至今年12月31日止,持續推動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符合資格民眾可享有每人3次個別心理諮商補助,不限戶籍或居住地,可跨縣市預約,並有200多家醫療院所提供遠距諮商服務,鼓勵民眾多加利用。以下帶您快速瞭解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的資格、如何申請、費用與注意事項,並提供其他心理健康資源供民眾參考。 誰可以申請2025年諮商補助? 衛生福利部自113年8月1日至114年12月31日推出「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民眾心理諮商補助,方案說明如下: 對象:年滿15–45歲、有心理諮商需求者。 內容:補助3次「個別」心理諮商,每次諮商時間至少40分鐘,每次間隔7–30天。 期間:113/8/1–114/12/31。 合作機構:經衛生主管機關核准之醫療機構(設有精神科)、心理治療所、心理諮商所。可至官網查詢尚有名額之名單。 外籍人士具健保資格也可使用,諮商時需出示健保卡。 4步驟完成預約 1. 查詢:官網查詢合作機構與名額(https://sps.mohw.gov.tw/mhs) 點選官網左側圖示查詢可預約機構及地圖 2. 預約:直接聯繫合作機構完成預約 3. 準備:攜帶身分證 4. 諮商:依預約時間前往機構或進行遠距諮商 可以遠距諮商嗎? 可以。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副司長鄭淑心在回覆媒體詢問時指出,全台約200多家合作院所有提供遠距諮商服務。民眾可在衛福部公布的合作機構方案名單中,向個別機構查詢是否提供遠距諮商服務;不過,未滿18歲的青少年,則需至現場進行諮商。 諮商補助費用與相關規範 由於青壯世代方案補助的是每次的心理諮商費,不包含掛號費等行政規費,因此建議預約時可詢問是否需負擔額外行政費用。其他相關規範如下: 每人最多補助3次 為確保品質,自第一次諮商日算起三個月內應使用完畢;且任兩次諮商間隔需7~30天 臨時有事應及早通知機構並改期。若連續2次無故未到,機構可拒絕提供服務。 3次補助用完怎麼辦?還有其他心理健康資源嗎? 若三次諮商完仍有需求,可自費繼續諮商,或請合作機構媒合社區心理健康資源(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社區心理諮商服務據點)。 各縣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提供心理衛教宣導與心理健康服務 各縣市衛生局心理諮商服務據點:提供優惠或免費之心理諮商服務(看完整資訊) 1925安心專線:提供全年無休、24小時免付費之心理支持服務。 男性關懷專線 - 0800-013-999:自114年8月底起擴大服務範圍,不限特定議題,只要有心理困擾都能撥打專線,由專業人員提供協談並轉介資源。 「心快活」心理健康學習平台:提供多元心理健康議題之衛教資訊,鼓勵民眾瀏覽,提升心理健康識能。 「謝謝你跟我說」文字協談服務:提供對青少年族群具隱匿性及即時性的線上文字協談平台,增進青少年族群求助意願及管道。 Q&A | 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 用過「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還適用此次補助嗎? 可以。 第一次諮商完後,超過45歲還有補助嗎? 第一次使用諮商補助時符合年齡,後續第2、3次雖超過45歲,仍可繼續使用。 可以換機構或跨城市嗎? 可以。預約並不限戶籍或居住地,過程中也可更換諮商院所;但補助總次數以3次為上限,更換時請主動告知已使用的補助次數。 諮商過程會收集哪些資料? 為評估方案的成效並保障醫療權益,合作機構會蒐集必要之個人資料與心理健康量表(BSRS-5問卷),僅作本方案之用,並依個資法辦理資安維護。 15–17歲的青少年,需要家長同意嗎? 原則上建議應告知法定代理人,尊重其監護權;實務上心理師也會與法定代理人溝通。不過,若監護人決定不利未成年者之最佳利益且違反其意願,心理師仍應以兒少最佳利益為優先考量提供必要服務。

探索更多心理健康類別

看更多 心理健康 相關文章

壓力管理

工作壓力爆表、白天刻意疏離同事?6大徵兆檢視你是否職場情緒耗竭

一般而言,事業有成者較容易出現情緒耗竭的情況,但任何領域、職務及年紀皆有可能發生職場情緒耗竭。 職場情緒耗竭者情緒變化大且經常處於緊繃狀態。《Hello醫師》向你說明何為職場情緒耗竭,並介紹職場情緒耗竭常見的6大徵兆。 職場情緒耗竭是什麼? 情緒耗竭或倦怠(burnout)是一種慢性壓力狀況,可能會導致不信任、社交退縮、無力及缺乏成就感。 一旦發生情緒耗竭,你將難以好好工作。危險的是這種工作倦怠的情況是隨著時間逐漸累積,並非像是感冒一樣,可能一覺醒來就發生,也因此更難察覺並尋求治療,不過仍可從下列警訊察覺部分跡象。 職場情緒耗竭的6大徵兆 經常出現負面情緒:情緒耗竭者容易感到沮喪、易怒,且對象可能是工作、同事或公司政策。 壓力過大難以負荷:情緒耗竭者在面對壓力時容易感到吃力,覺得無論如何都要成功,但是卻沒有時間來規劃或完成工作事項。 經常充滿負面想法:若您常常覺得「我沒必要承受這些鬼東西。」、「其他人的工作比較容易,不公平」、「主管什麼都不懂。」等等,你可能有情緒耗竭的情況,且心情不好時更容易產生負面想法,常見負面想法包括孤單、對同事抱持批判想法,以及對自己持有苛刻態度等。 人際關係問題:對於工作和同事的負面情緒也會消磨職場人際關係,結果就是導致自身更加疏離和孤立。 睡眠困擾:剛開始可能只是每周有幾個晚上稍微有點睡眠困難,一段時間過後,失眠就成為每個晚上都需要面對的長期問題。 認知障礙:注意力降低、缺乏專注力和健忘都是職場情緒耗竭的早期徵兆,一段時間之後便會達到再也無法做好任何事的地步。 認識職場情緒耗竭很重要,對於犯錯時會產生一定風險的職業來說更是格外重要。雖然職場情緒耗竭沒有治療方式,但是認清問題並提早尋求協助,更有機會在職場上做出正面決定。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人際關係

眼神接觸表露誠懇!積極傾聽的3原則

在談話中,您是否曾面臨過對方看起來正在聽,卻心不在焉的狀況?我們有時候會掉入這種「假傾聽」情境裡,不管是在想別的事情,或是純粹放空,它都會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讓對方覺得不被尊重。以下舉出積極傾聽(Active listening)的三個原則,只是「聽到」還不夠,理解和同理對方想表達的內容和想法,才是一個好的傾聽者。 1. 眼神交集和肢體語言表達興趣 我們都知道眼神交集很重要,只要看著對方的眼睛說話,就能表現出誠懇的態度;有時候我們看著對方的眼睛,就可以得知對方的情緒,甚至是那些沒有用言語表達出的隱藏訊息。但是也不要直盯著對方看,這反而會帶給對方壓迫感,眼對眼大約控制在5秒內即可,然後可以緩緩轉向其他地方,像是嘴巴和額頭,或轉移視線至兩側或上方,但請避免往下看,因為這會讓對方覺得您想要結束談話了。 此外,肢體語言也能傳達內心情緒和想法,如語調、手勢,以及身體姿勢,舉例來說,交叉手臂會使人看起來防備心很重、不容易親近。建議您將身體呈坐姿並微微傾前,這能讓對方感覺您對談話內容感興趣。不過要注意,過度專注在對方口音和說話方式,反而會使您分心;專注於當下,並隨時準備回應對方,是表現認真傾聽的訣竅。 2. 談話不插嘴 勿急著接話 聆聽最忌插嘴,不論多麼想說,或是不同意對方的觀點,請至少等他把那一段話說完,再把您闡述自己想講的內容。有些說話反應很快的人可能不知道,自己有時候會不停打斷對方講話,這種插嘴行為一般會被解讀為「我比你重要」、「我才是正確的」、「我沒時間聽你說」等等自我(Ego)的思想;有的人甚至會把談話當作辯論比賽,一心只想讓對方無力還擊。 另外,談話過程中,偶爾突然安靜幾秒並不尷尬,無須時時為了炒熱氣氛而急著接話,因為對方或許正在釐清腦中思想和情緒,而這需要時間。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傾聽者,請耐心等待對方表達想法後再回應。若是談論比較難過的話題則更是如此,您也可以同時準備衛生紙準備遞上,因為人在面對內心隱藏的傷痛時,可能會需要哭出來釋放,這時千萬別打斷其發言,更不要還沒聽完就妄下結論。 傾聽時要專心,別一邊聽,一邊想著要怎麼回應他,對多數人來說,一心二用是行不通的。建議您在對方說完之後,在腦海中試著用關鍵字和畫面做串聯,並真誠地以肢體動作回應肯定他,像是點頭、微笑,或重複對方說的一段話。 3. 適時回應 別主動提解決方法 談話過程中,適時的回應可以表現一種情緒認同感,這不僅證明您有在認真聽,同時也接納對他所說的。像是當講到哀傷之處,傾聽者可以流露出同理的表情;講到開心之處,則能展現快樂的情緒。當然也不必刻意演給對方看,感情表露得愈自然愈好,設身處地以對方角度思考,在建立同理心同時,也藉此加深彼此的連結。 此外,擅自提出解決方法、指導對方怎麼做,可能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多數人只是想要有個傾訴的對象。至於如何解決當前問題,他們自然有自己的想法,除非對方開口問,不然還是專心做一個傾聽者就好。若想進一步了解對方,建議專注在彼此都有共識的事情,在不確定是否理解對方的情況下,不要害怕向對方確認,也能給對方補充說明的機會。


壓力管理

收到負評怎麼辦?7招教您輕鬆應對(下)

人們對於批評的第一直覺往往是反擊,人性也很自然地對批評感到恐懼,無論是負評或有建設性的批評都會帶給我們被指責的感受。雖然您可能無法掌控他人對您的想法或說的話,但您可以選擇要如何看待和應對那些批評的方式。 別再試圖取悅每個人 如果您已經花了大量時間思考那些批評內容,但仍舊對它敬謝不敏,那麼或許忽略它對您會是最好的做法。取悅所有人或讓每個人都愛您那是不可能的。若您只想著如何取悅別人,那您永遠達不到自己想要的目標。有時,您只需要朝著那些正確的直覺前進。一千年前,我們的祖先明白「憤世嫉俗的人看什麼都不順眼」的道理,所以何必執著於眼前的這些人身上呢? 優雅地回覆批評者 經驗法則建議「忽略那些破壞性的批評。」傷人的電子郵件?誰也沒從中獲得好處對吧?那為什麼不乾脆直接刪除掉就好,讓自己停止陷入那些負面事件裡。對於當面地批評您也可如法炮製,就先謝謝他們的指教,然後優雅地帶過。至於有建設性的批評,等當您準備好的時候,在帶著尊重地好好回覆它。就如應付破壞性批評一樣,從感謝對方開始,差別只在於這次您必須告訴對方,哪些部分是您同意的、哪些又是您不贊同的,然後說明您的理由,試著將這個尷尬的局面,轉換成一種充滿學習價值並能讓雙方深入探討的契機。 保持您的自信 批評確實會對您的自尊心留下傷疤,即使從外在來看您已處理得很好。保護自尊與自信不受批評傷害是很重要的。不公平的批評會留下深刻的傷痕,明顯錯誤的批評則是非常不公平的,尤其當批評者根本就不了解您的實際情況。不公平的批評顯示了批評者的無知,而非您方面的問題,僵持在這些不公平的情境裡是無用的,所以就放下它吧!提醒您自己,批評者如果對您有充分的了解就不會說那些話了,而且在您的人生中或許您也可能犯同樣的錯,所以就放下吧,原諒對方。但更重要的是別讓那些不公平的批評一直影響著您,那些並不是您需要承擔的。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世界快心則慢~學習等待的3種美好

您還記得小時候守在電視機前,等著最愛的卡通節目播放的那份喜悅嗎?長大後,我們的生活步調愈來愈快,漸漸不願意花時間等待,應對這樣的生活節奏,可能會讓人等待,所謂「世界越快,心則慢」這句電信公司的廣告詞,也令許多人印象深刻。當遇到想要的東西,就迫不及待馬上得到的話,可能會在得到之後,讓內心感到失落。以下介紹等待的3種美好,但是每個人對時間的感受並不一樣,跟著自己的步調,一步一步地走才是重要的! 1. 期待使等待的結果更令人滿足 如果我們太急著得到某樣東西,在得到後,可能強烈的激情馬上就煙消雲散了,但是相反的,當我們耐心隨著時間耐心等待,讓一切或情感慢慢地推進,一開始也許會很不習慣,但相信最後會有甜美的果實。 此外,由於過程中,我們並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所以會報著一種期待的心情,這就好比看著藝術家的繪畫過程,觀眾可以觀察他們在畫紙上的一筆一畫,享受觀看創作的過程,直到作品完成後,呈現在眼前的那一瞬間,心裡感到滿足,這在心理學上叫做延宕滿足(Delayed gratification, 或稱延遲獎賞)。 2. 等待可以幫助自我省思和認識自己 不管我們喜歡與否,等待是我們一生的課題,生活中有許多時候需要等待,例如買東西要排隊,或者是等待對的人出現,這些零零總總的等待,都是奠定自我品格的基礎。所謂的等待,並不是指靜靜地待在原地,什麼都不做,而應該是要相信未來,對未來懷抱希望,如聖經所言的「信是未見之事的確據」正是這個意思。 在等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省思自己,從精神的層面來看,花時間認識自己非常重要,包含像喜歡和討厭的東西、擅長與不擅長的事,或是渴望在情感得到什麼等等,透過這些,才能幫助我們成為更成熟的人,不要奢望只看見他人改變,卻不願學習為自己努力。 3.等待讓您學習放下自我 不懂得等待的人,通常可能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只在乎自己,沒辦法看見別人的需要,但當我們開始練習等待時,您可能會發現的您看事情的角度改變了,不再只是「我想要」,而會看見他人的需要。與其活在公主與王子般自我陶醉的世界裡,不妨跨出舒適圈,主動融入他人的生活,成為彼此的支持與幫助。 等待確實是一門學問,它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毅力,但若能掌握這些觀念,相信在接下來的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難都能駕輕就熟的。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表現自我提升自信!刺青3大健康好處

刺青(Tattoo)是一種把自己的身體當做畫布,在上面創作文字和圖案的藝術呈現方式。對很多年輕人來說,它不僅是流行文化,也是一種情感告白的表徵,好像要藉由刺在肉身的痛,來時時提醒自己莫忘那一段珍貴回憶,不過怕痛的人也可以選擇用刺青貼紙代替,但缺點就是沒辦法維持很久,水洗一洗可能就會脫掉了。以下為您介紹關於刺青對健康的3大好處以及去除刺青的方法。 1. 刺青提升自信心助減壓 我們都會渴望被別人看見和注意,這是人的本性。由於刺青是刺在自己身上,它能掩飾皮膚的瑕疵和傷疤,並警戒刺青者要珍惜自己的身體,同時提升自信心,可以勇敢面對任何困難和挑戰。值得一提的是,人在第一次刺青時,身體會分泌皮質醇(Cortisol)來舒緩疼痛。一個人承受的壓力指數愈高,其分泌量也會跟著升高,但若一次刺很多個,反而會降低皮質醇的活躍度,進而幫助減壓。不過,這也要考量到每個人所能承受的壓力程度,以及身體適應能力。 此外,皮質醇減少對重量訓練也有好處,它能抑制身體的免疫反應,助肌肉修復及成長。刺青過程儘管很痛,但仍吸引很多人想要一刺再刺,這是因為身體被刺後,會釋放腎上腺素(Adrenaline)和腦內啡(Endorphin),使人進入亢奮狀態。 2. 刺青強化免疫反應因人而異 當刺青的顏料滲入皮膚裡時,它會刺激免疫反應,觸發身體的保護機制,並可能造成皮膚腫脹,這尤其常見於初次刺青者,但隨著身體適應後,通常就不再有腫脹等問題。從這點來看,刺青可以強化免疫系統的適應反應(Adaptive response),加速傷口的痊癒時間,不過其效果仍因人而異。 另外要注意,刺青顏料可能由不同成分所組成,且多數顏料都是人造的,目前並沒有安全的規範成分表。美國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醫藥中心皮膚科醫師蒂娜.阿爾斯特(Tina Alster)解釋,刺青顏料的色素多是由影印機或車用油漆所製成,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也還在擬定其安全性,提醒民眾在刺青前,務必先和刺青師確認會否有健康的風險。 常見的刺青副作用有皮膚疼痛、搔癢、粗糙紅腫,甚至出現感染症狀等;若顏料含有金屬成分,它可能會導致所穿戴或使用科技裝置受到干擾,像是智慧型手錶。此外,它也會影響雷射脫毛、核磁共振造影(MRI)的操作、扭曲MRI圖像,所以建議要事先告知醫生。 3. 刺青是自我呈現和情感象徵 對於想把身體當做藝術展示的人來說,刺青是相當不錯的呈現方式,它既方便又環保,因為畢竟是自己的身體,想要什麼時候「展出」都沒問題。刺青也是一種自我呈現的方法,特別在時尚及藝術領域產業中很受珍視,它象徵一個人的個性與價值觀,舉例來說,刺上十字架的人也許就是想表達他對信仰的虔誠與倚靠。也有些人將刺青作為自己的情感寄託和象徵,像是婚姻誓約、紀念逝去的孩子或寵物等,提醒自己要珍惜這份回憶直到永遠。 刺青反悔也有救 隨著科技的進步,若要移除刺青也是可行的,只是過程也會很痛,其中雷射療法較廣受歡迎,利用1奈秒(10億分之1秒,單位為µs)或甚至皮秒(Picosecond)的高能量破壞刺青圖案,將皮膚傷害降至最小,但通常治療時間很長,一般需要4~8次的療程,而且價格也所費不貲。因此建議刺青前最好不要一時衝動,避免多捱皮肉痛和錢包失血的危機。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在網路上或職場收到負評怎麼辦?7招教您輕鬆應對(上)

負評,無論是來自學校、職場及網路都很傷人,且內容可能涵蓋各個方面如學歷、職業、工作表現、個性、人格及外貌等,嚴重影響個人的情緒及心理健康,並且可能打擊自尊。 人通常對於負評感到恐懼,且容易在第一時間進行反擊。讓《Hello醫師》教你如何看待負評、調適情緒,以理性且正確的方式回應負評,吸收讓自身成長的養分。 1. 保持冷靜  讓自己與事件保持距離,忍住辯護的渴望,直到能抑制情緒並組織自己的想法時再做回應。因為冷靜下來,才能避免說出會後悔的話。 如果負評來自電子郵件或社群媒體上的留言,請等至少1個小時後再去回覆。如果是來自於別人對你當面批評,請禮貌地謝謝他們的指教,告知你需要一些時間思考後再行回覆。 2. 重述負評 你並不需要立即做出完美的回應,除了向對方表達感激之意外,你必須先確認並沒有誤會對方的意思。請簡單向批評者重述那些負評,並保持眼神接觸、和善的語氣。 若那些負評很荒謬,批評者或許會意識到自己說錯並撤回負評,但請勿誇大對方的字眼,例如當對方說:「你的銷售策略根本無效」,請別進一步誇大地反問他說:「你是在說我的銷售策略會毀了公司嗎?」,這會使你表現出防禦且不理性的姿態。 給予負評的人往往想激怒你、讓你失去理智,有些則是期待看到你受傷及氣餒的樣子,進而接受那些負評並自我矮化,向對方重申負評可以幫助你將焦點拉回現實,而不是聚焦在情緒上。 3. 思考負評的來源與價值 負評可分為2種:建設性批評及破壞性批評。建設性批評是正面、有幫助的,因為它能讓你成長,而破壞性批評,顧名思義目的就是來打壓你的。 在現實中有時難以分辨負評屬於哪一種,建設性批評有時聽來忠言逆耳,破壞性批評卻笑裡藏刀。你必須做的是忽略批評者的語調,謹慎地評估是否能從那些負評學到什麼,又或者它只是一堆辛辣且傷人的字眼? 負評的來源也很重要,請觀察那些批評你的人是誰,只是一個網路酸民,還是一個德高望重的老師或學者?是否是個值得注意的意見領袖? 4. 敞開心胸接受錯誤 接受錯誤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大挑戰。建設性批評都是有其意義的,而你可以從中學習來讓自己變得更好。對自己的能力有信心是一件好事,但承認自己的缺失也很重要,無論你對某件事情有多擅長,永遠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而你也可以更加進步。若你不懂得這點,那就會錯失學習和提升自己的機會,同時喪失他人對你的尊重。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強迫症行為難自制!原因、症狀與治療方法大公開

每個人在生活中多少都有一些類似強迫症的行為,但這並不是所謂的強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簡稱 OCD)。 以打掃為例,一個愛清潔的人或許會習慣每天掃地,但患有強迫症的人可能會花很長的時間持續打掃,即使地板已經非常乾淨,他們仍無法停下打掃的動作,因為只有不停重複地做同一件事,才能撫平他們內心的焦慮,但這無形中卻會打亂了生活秩序,造成強迫症患者更大的壓力。《Hello醫師》以下將為你介紹強迫症的症狀和心理因素。 強迫性思考及強迫性行為的差異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簡稱 APA)的資料,強迫症行為可以發生在任何年紀,最早在兒童期就可能出現,患者的平均年齡為19歲。(推薦閱讀:青少年常見的心理疾病~壓力大是根源) 一般來說,強迫症患者無法控制思想和行為,雖然他們也許會意識到自身的強迫症行為,但想要遏止自己卻十分困難。強迫症患者可能會花數小時反覆思考或做相同的事情,但始終沒辦法得到滿足,恐嚴重影響其生活日常和人際關係。 要了解強迫症,首先需要明白強迫性思考(Obsessions)和強迫性行為(Compulsions)的差別,前者是思想上的不合理要求和困擾,不僅難以阻止,還會帶給人強烈的不適感,包括害怕、噁心和懷疑等等;後者則是行為上的執著,強迫症患者會試圖透過重複性的動作,以除去強迫性思考與行為,但往往只是徒勞。 造成強迫症的原因有哪些? 雖然強迫症的原因不明,但有仍有幾個風險因素值得注意,例如家族病史、個性、壓力和其他心理疾病問題。 根據美國國家心理衛生研究院(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的資料,若直系親屬患有強迫症,孩子出現強迫症的風險將提高。此外,腦部構造異常也可能是潛在原因之一,但其真實性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易合併抽動疾患!強迫症常見症狀有這些 我們很常用「強迫症」來描述自己有多癡迷於一件事,但這絕對不是醫學所指的強迫症。以聽歌為例,多數人不會因為癡迷於一首歌,就影響了他的吃飯和睡眠,但強迫症患者卻會如此。清潔衛生、反覆檢查、懷疑、自責、自言自語、對數字和排列極為敏感,以及瘋狂收集東西等,都是強迫症的常見症狀。 另外,有些患者也會有抽動疾患(Tic)的症狀,像是眨眼睛、聳肩、頭部和臉部抽搐、清喉嚨、擤鼻子及發出呼嚕聲等。 強迫症如何治療?以認知和藥物治療為主 若強迫症已經到了會影響生活的地步,通常會建議先給予認知治療(Cognitive therapy),或是習慣反向訓練(Habit-Reversal Training,簡稱 HRT),再搭配像選擇性血清回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簡稱 SSRIs)的抗憂鬱劑使用,但請按照專業醫師的指示接受治療。 如果治療效果不佳,有的醫師可能會考慮使用暴露與反應抑制法(Exposure and response prevention,簡稱ERP),藉此降低強迫症行為。其他方法還有像家族治療和團體治療。 面對強迫症的家人和朋友,您可以怎麼做?千萬別小看我們可以給予的支持,請多表現出友善和耐心,聊些輕鬆的話題,但不要拿他的強迫症行為開玩笑,更不可批評和怒罵。強迫症不該成為人際關係的阻礙,時時保持正向溝通,並用愛支持對方,這才是好的幫助者。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人際關係

向被你傷害的人道歉!5步驟甩開遺憾

人生中難免有些時刻心中對自己充滿失望,或對過去的某些事情感到後悔。研究發現遺憾所帶來的心痛,確實會影響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讓我們一起找出遺憾的本質,並嘗試文內為您整理的5個步驟,以甩開遺憾的束縛。 相信自己 後悔是很常見的情緒,人生存有遺憾在所難免。有時候您發現自己走不出來,但別人卻可以,是因為其他人面對遺憾的方式,是把自己從遺憾的重擔釋放出來,並享受生活。別認為自己做不到,如果您願意從行為中學習、面對錯誤背後真實的意涵,您也非常有機會能從遺憾中解放自我。 接受沒有人是完美的 若您總是糾結於後悔的情緒,那表示您是一個很負責任的人。有肩膀的當責,是一種良好的特質,不逃避面對自己犯過的錯誤也很重要,因此,沒關係的!別對自己太苛責,好好思考那些藏在行為動機背後真正的內在原因。 然而接受自己只是一個凡人,也能幫助自己平衡心理,並坦然面對那些過失。凡人總有極限,有些事情您可以做得到,但總是有無法掌握的事。即使您對一件事情了解得很透徹,仍有可能會做出錯誤的判斷,這就是人性。有時難免情緒下衝動行事,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每個人都有缺點也都會犯錯。 想想自己對待他人的方式,也想想自己如何看待親人好友的不完美,您也應該練習用接受他們的方式來善待自己,請您記住,錯誤並不是為了凸顯失敗,它只是人性的一部分。 如何從錯誤的遺憾中掙脫? 面對遺憾並不表示就能夠完全釋懷,您可能還是會覺得惱怒、傷心,或有罪惡感。若是出現了這些情緒,要如何掙脫遺憾的束縛呢?以下有5個步驟您可以嘗試看看: 接受這些情緒,讓自己充分感受並安撫它們,就如同您安撫一個情緒化的孩子。 告訴您自己,一切都會好的。對自己有同理心,出門散散步或泡個熱水澡放鬆自己。 跟最好的朋友約會,跟他們聊聊您的感受。 如果可以,向被您傷害的人道歉。 若無法得到回應,那就對自己承諾,將來也用相同的方式幫助他人。 或許您會獲得受您傷害的人的原諒,也或許不會,但您應該意識到您對自己的失望,並減少在意他人怎麼想。無論您的遺憾是什麼,您都有放下它的責任;意識到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永遠比您犯過什麼樣的錯重要。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放假過節不開心?6招克服假期憂鬱症

無論在哪種宗教或文化中,節慶總是具有溫暖、歡樂和團聚的感覺,但是對於某些人來說,節慶卻會令他們感到格外的孤獨、焦慮或感到壓力,如果您是這樣的人,沒關係,其實您並不孤單。在節慶時格外感到憂鬱和悲傷的現象,稱為假期憂鬱症(Holiday Depression)。以下為您介紹假期憂鬱症的原因和症狀,以及建議的解決方式。(推薦閱讀: 憂鬱症簡介:不是不知足!超過三億人受它所擾) 假期憂鬱症可能的3原因 假期憂鬱症可能是來自為了應付節慶需求產生壓力、家庭問題以及無法滿足的期望,而造成假期憂鬱症。 需求與壓力 節慶來臨,參加各種聚會難免,而且相關的眉眉角角可不少,像是挑選伴手禮的時候,還得同時考量交情深淺,才能選對適合的禮物,若是因此讓荷包更吃緊,反而又是額外的負擔,而這些往往就是讓人感到壓力的原因。無論是學校、工作或家庭,許多的社交場合,都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甚至連應該要好好放鬆的假期,如果帶著家人一起出遊,也可能會造成額外的壓力。 家庭問題 過節對家庭來說是重要的活動,所以和家人相處時,如果不和諧或常起爭執,在過節的時候,問題都會變得比較明顯,同樣地,假如曾經歷過家庭暴力、虐待、分居或離婚等事情,在過節時,很可能會重溫一次相關且不舒服的感受。 無法滿足的期望 雖然節慶或假期總會聽到大家互相祝賀,但是對於那些內心感到孤獨、憂鬱的人來說,這些口中所喊的賀詞,並沒有辦法讓他們感到快樂,甚至會意識到那些開心和滿足的感覺,離自己非常遙遠。而那些平時已經感到疲勞、煩躁或悲傷的人,如憂鬱症(Depression)患者,對於假期的到來,則需要花費心力去應對。他們可能期望在節慶或假期獲得快樂,但過程卻可能是一種掙扎,最終導致他們更沮喪。 失去家人朋友 對於獨自為生活打拼的人來說,每到節假日可能特別難受,在渴望相處時,孤獨的人可能會感受到更強烈的孤獨感;失去家人、朋友的人若出現落寞與孤獨的感覺,則可能出自一種自己身為倖存者的愧疚感。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韋克斯納醫學中心(Wexner Medical Center)的臨床醫師肯尼斯·耶格爾(Kenneth Yeager)表示,當人們失去心愛的人時,對於歡樂氛圍的感受,多多少少都會帶有一些內疚的心情。 6方法克服假期憂鬱症 1. 出門和人互動 即使您是獨自生活,也別一直窩在家裡,不妨起身出門走走,與人互動。耶格爾醫師表示,光是簡短的對話,或是與人互相微笑,就能讓人的心情舒暢許多。您可以去喜歡的咖啡廳或書店,或規畫一場短程的個人小旅行,一路上也許會遇到讓您驚豔的人事物。 2. 找到讓自己忙碌的方法 為了避免讓自己沉迷於孤獨,不妨找些事情做,讓自己的生活更忙碌吧!您可以報名參加旅遊團,抱著好奇心到訪新的地方,或甚至用觀光客的眼睛來重新認識您所居住的城市,都是很不錯的方式。美國心理治療師和創傷專家蘿絲·羅森柏格(Ross Rosenberg)表示,加入充滿精神和活力的團體,可以讓人重新獲得能量,也可以考慮從事志工活動,這些都有助於振奮精神,保持積極心態。 3. 打電話給和您合得來的人 找機會和久未連絡的人聊天吧!羅森伯格表示,我們可能會意外發現,有些人其實很樂意和您一起聊天,或花時間和您一起相處。羅森伯格認為,擔心對方拒絕是多餘的,反而應從被拒絕的情境中,練習接受,或甚至從中感到樂趣。 4. 與人分享情緒 不要為了讓自己符合他人或自己所期望的情緒,而壓抑真實的感受。放下過去迎接新的生活,如果當下是開心的、愉悅的,就不需要為這樣的情緒而感到內疚。當然,適度的悲傷是可以的,覺得難過的話,和親友聊聊,分享您對已逝之人的的愛與思念。 5. 打造新的傳統 規則是人訂出來的,節慶固然有其傳統,但其實自己要怎麼過並沒有一定的準則。如果這次的節日讓您覺得傷心,不想勾起往事,不妨改變一下過法,把它改頭換面。例如,家裡的孩子都去外地不回家團聚了,可以自己做些點心,拿去兒童醫院,和醫院裡的小朋友一起分享和過節。 6. 換個新地方 如果待在老地方會觸景傷情的話,可以去一個沒有去過的地方。羅森伯格建議,訂一個離你遙遠的飯店,並參加當地一些活動,買一份禮物給自己、把自己打扮成不會被認出來的樣子,或是去派對裡狂歡也不錯。


人際關係

另一半有亞斯伯格症?相處做到這5點,戀愛、生活沒問題!

亞斯伯格症(Asperger Syndrome,簡稱AS)這個名稱大家應該不陌生,也曉得與亞斯伯格症相處並不容易。除了台北市長柯文哲外,熱門台劇《誰是被害者》中,知名男星張孝全也在劇中飾演一位亞斯伯格症的鑑識人員。 亞斯伯格症者會聚焦於自己有興趣的事物上,但不代表他們對其他事物都不關心,他們只是不擅用表情或肢體表達。此外,有亞斯伯格症的人也常受同儕欺負,在戀愛關係中也經常被誤解。 《Hello醫師》將為您介紹亞斯伯格症患者4大特質,並分享與亞斯伯格症患者相處的5大重點。 亞斯伯格症4大特質 亞斯伯格症與自閉症類群障礙的症狀差不多,因此美國精神病學協會(APA)將亞斯伯格症歸類到自閉症類群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或稱自閉症光譜障礙之中,然而在2013年更新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DSM-5)內,則將對亞斯伯格症的症狀診斷從手冊內移除,因為其症狀已被包含在自閉症類群障礙的眾多症狀當中。 亞斯伯格症並不是疾病,沒有辦法以單一測驗來「診斷」,而是以特質來判斷,常見4大特質包含: 與人社交時有困難 重複的行為和固定的興趣 思考時會原地不動 只專注在常規和慣例上 (同場加映:一夕之間變天才!學者症候群怎麼回事) 與亞斯伯格症者相處的5大重點 雖然亞斯伯格症者會有社交障礙,但他們也渴望與人交談、相愛,以文章前面提到《誰是被害者》中的張孝全所飾演的角色方毅任為例,有妻女的他,沒辦法和正常人一樣與他人相處,認為自己的特質總是一再傷害老婆和女兒的心,因此如果伴侶有亞斯伯格症,或是具有相似特質的對象,請記得下列5點: 1. 不要把錯都怪在對方身上 情侶之間相處總會有摩擦,需要彼此溝通和理解,也許是對方達不到你的期待,也許是自己無法理解對方,而具有亞斯伯格症特質的人,他們無法讀懂別人的臉部表情或是肢體語言,或是無法確切體會別人的感受,他們在交談時,會避免眼神接觸,或是講話語調單一、面無表情,請記得這些特質並不是針對你。 2. 多了解亞斯伯格症 如果不夠了解對方,就會容易誤解對方的意思,亞斯伯格症患者不擅長語言以外的溝通方式,如表情、肢體溝通等,他們對情感的表達方式和一般人不同,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不在乎。多了解亞斯伯格症的特質,也能較有效減少兩人相處的摩擦。(推薦閱讀:認識亞斯伯格症:亞斯伯格是種特質不是病) 3. 重新了解另一半的行為 也許我們會誤以為對方明明知道我們需要什麼,卻故意忽略我們的需求,但是一旦我們這麼認定,兩人之間就會有更多摩擦,所以我們可以試著用列清單的方式,了解亞斯伯格症特質的人為什麼會這樣跟你相處。應該包含特定的場景或是對方的行為,或是這些情境給您的感受,以及對方真正的想法。 4. 具體說出自己的想法 很多人都會覺得另一半應該要夠了解自己需要什麼,但事實上,除非另一半能通靈,否則沒辦法猜中你的想法,更不用說有社交困難的另一半,你需要教導有亞斯伯格特質的他們怎麼和你相處,比方說,你可能認為每天道早安晚安、情人節一定要送花等等才是在乎你的表現,就把這些行為列為兩個人的「規定」,個人化的清單,告訴他們什麼時候、什麼時間做這些,也不用硬要求他們「完全理解」這麼做的原因。 5. 告訴他們你希望彼此有更多交流 因為你和另一半處理情緒的方式不同,情感上的交流當然也會比較困難。不妨拿起紙筆,寫下兩人想如何增進彼此交流,寫下彼此希望對方做些什麼,或是怎麼做可以讓對方覺得你們有交流,之後交換彼此列出的清單,照著對方希望的方式互動,這會許能夠增強你們之間的情感連結。(延伸閱讀:情緒反覆難相處!認識邊緣型人格障礙9大典型症狀與治療方法)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