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談到健康,不能只顧生理而忽略心理。影響全人類的三大疾病,憂鬱症名列第二,僅次於心血管疾病,而心理健康卻常常被忽略。在這個類別,你可以認識各種心理狀態和問題、影響心理健康的風險因素,以及心理治療的方式。

基礎知識

心理健康

過勞症狀有哪些?預防過勞死7項前兆自我檢測,這6類人要小心!

多年前藝人高以翔在錄製節目時,驚傳心臟驟停倒地,經搶救仍回天乏術,根據報導,除了身體狀況及當時的氣溫較低之外,過勞(Burn-out,又稱職業倦怠)及工作過度造成他的身體無法負荷,也被質疑是導致心因性猝死的主因之一,甚至可能是過勞死。 究竟可以透過何種症狀自我檢測是否過勞?哪類人是過勞死的高風險族群?該如何工作才能防止過勞死的憾事發生?就讓《Hello醫師》為您一一介紹! 7大過勞前兆或工作過度的症狀 許多人將重心擺在工作時,常常不知不覺會工作過度,而忽略了自己的健康,那要怎麼樣評估自己是否工作過度了呢?民眾可以觀察自己是否有以下7種過勞症狀,視情況調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達成平衡。 長時間感覺疲累:疲累的呈現方式有許多形式,長時間感覺缺乏活力、精疲力盡、對工作感到畏懼或焦慮(Anxiety);這些心理或心理症狀可能會造成惡性循環,可能從1~2次的失眠,到整個禮拜都因失眠而無精打采。 總感覺病懨懨的:除了外表出現疲態外,可能也會有感覺總像感冒或病懨懨的樣子,這可能就是工作過度的徵兆。許多人會因為工作壓力過大或工時過長,導致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受到感染,因而生病。 記憶、注意力減退:專注力下降是工作過度的重要指標,過勞也容易使我們邏輯思考的能力或記憶力減退。(延伸閱讀:記憶力變差是失智嗎?失智症9大前兆勿輕忽,及早就醫有效控制病情) 壓力大常焦慮:工作壓力大容易使人焦慮,且常導致失眠。 長期熬夜或失眠:工時過長和熬夜都會使得睡眠不足,此外,過度工作也會對身心都產生極大壓力,進而造成失眠症(Insomnia)。 工作效率降低:發現自己都在加班,完成的工作卻沒有以前多?這種效率大幅下降的情形,很可能是工作過度的跡象。 對事物失去興趣或熱情:這也是憂鬱症(Depression)的症狀之一,因為過度工作容易使我們有無助的感覺,或是產生負面的想法。 過勞的定義:加班超過100小時 工作時常讓人忘了時間、忘了休息,因此過勞這個名詞,在台灣早已耳熟能詳,但怎麼樣才算過勞呢?根據勞動部的過勞認定,在生病前一個月,因加班產生的加班時數超過100小時,或發病前2~6個月,平均加班時數達80小時,就可視為是過勞引起的疾病。 6種過勞死的高風險群 腦心血管疾病是過勞死的主因之一,而根據勞動部對「職業促發腦血管及心臟疾病」的認定,針對工作型態之工作負荷,以下6類人皆屬過勞死的高風險族群: 不規律的工作者 工時長的工作者 經常出差者 需輪班或夜班工作者 作業環境有異常溫度、噪音或時差者 伴隨精神緊張的工作者 使用「勞動部過勞量表」自我檢測 雖然時數可以作為是否為過勞的參考指標之一,但是難道需要忙出一身病之後,才有辦法定義過勞嗎?其實,一般所說的過勞,它的概念相當地廣,不論從心理狀態,還是一直到因為工作引起的腦心血管等各種疾病,皆屬於過勞的範疇。 而工作過度、工作壓力大或工時過長,除了會造成身體過度疲勞或加重許多病症外,嚴重時甚至會導致猝死。因此,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也發布了《過勞自我預防手冊》,其中的「過勞量表」,可供民眾檢測自己是否有過勞情形。 WHO首度將過勞納入疾病分類 根據今年(2019)世界衛生組織(WHO)通過的《國際疾病分類》,過勞首度被納入其中,WHO認為過勞屬於一種「職業現象」(Occupational Phenomenon),而WHO所定義的過勞,有以下3大要素: 工作效率降低 常覺得提不起勁或精疲力竭 對工作有倦怠感或忿忿不平 不過,若根據以上條件,許多人可能都符合過勞的情況;相較之下,台灣在過勞的認定較為嚴格,也可見WHO在過勞的定義,較偏向職業倦怠,著重於心理壓力的評估。 過勞會引起哪些健康問題? 研究指出,對於低收入、且一週工作55小時的人,比每週工作35~40小時的人,心臟病發(Heart Attack)的機率高出13%;過勞引起中風(Stroke)的機率,則不分收入高低,只要工時較長,風險就高出33%。 雖然中風、心臟病發或猝死屬於較嚴重案例,但過勞對一般大眾的長期健康危害也不容小覷,因為工作超時者,常會有缺乏運動、飲食不均衡、經常抽菸或喝酒等不良習慣,而容易患有糖尿病(Diabetes)或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等疾病。 過勞死在台灣並不少見 過勞死(Karoshi)一字,其實來自於日文,由於在日本傳統的價值觀下,容易超時工作、加班過度,也因此每年過勞死的人數相當可觀,這也引起國內外不小的關注。 事實上,台灣等亞洲國家也都存在超時工作或責任制的影子,例如過去工程師或遊覽車司機因爆肝猝死的新聞也並不少見。  健康工作的5點建議 除了要求雇主應提供合理的工作環境,避免過長工時外,自己也可以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拒絕讓工作成為健康的殺手,以下提供民眾5項健康的工作習慣: 採用正念飲食觀念,吃飯時間放輕鬆進食,避免有時間壓力。 避免含糖飲料及垃圾食物,從家中帶些堅果、水果等做為點心,保持營養均衡。 坐式生活會提高整體死亡率,避免久坐不動,能走樓梯就不坐電梯,也盡量在休息時多走動活動。 工作時心情放輕鬆,不時和同事聊天開玩笑。因為幽默被認為和心血管健康,還有工作效率的提升有關。(同場加映:哈哈哈笑聲會傳染!大笑5個健康好處-減壓延壽增強免疫力) 多注意自己的血壓、血脂、血糖的數值,若有過高的情形,請遵從醫師的處方服藥,避免過勞引起的腦心血管疾病。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看更多 心理健康 相關文章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表現自我提升自信!刺青3大健康好處

刺青(Tattoo)是一種把自己的身體當做畫布,在上面創作文字和圖案的藝術呈現方式。對很多年輕人來說,它不僅是流行文化,也是一種情感告白的表徵,好像要藉由刺在肉身的痛,來時時提醒自己莫忘那一段珍貴回憶,不過怕痛的人也可以選擇用刺青貼紙代替,但缺點就是沒辦法維持很久,水洗一洗可能就會脫掉了。以下為您介紹關於刺青對健康的3大好處以及去除刺青的方法。 1. 刺青提升自信心助減壓 我們都會渴望被別人看見和注意,這是人的本性。由於刺青是刺在自己身上,它能掩飾皮膚的瑕疵和傷疤,並警戒刺青者要珍惜自己的身體,同時提升自信心,可以勇敢面對任何困難和挑戰。值得一提的是,人在第一次刺青時,身體會分泌皮質醇(Cortisol)來舒緩疼痛。一個人承受的壓力指數愈高,其分泌量也會跟著升高,但若一次刺很多個,反而會降低皮質醇的活躍度,進而幫助減壓。不過,這也要考量到每個人所能承受的壓力程度,以及身體適應能力。 此外,皮質醇減少對重量訓練也有好處,它能抑制身體的免疫反應,助肌肉修復及成長。刺青過程儘管很痛,但仍吸引很多人想要一刺再刺,這是因為身體被刺後,會釋放腎上腺素(Adrenaline)和腦內啡(Endorphin),使人進入亢奮狀態。 2. 刺青強化免疫反應因人而異 當刺青的顏料滲入皮膚裡時,它會刺激免疫反應,觸發身體的保護機制,並可能造成皮膚腫脹,這尤其常見於初次刺青者,但隨著身體適應後,通常就不再有腫脹等問題。從這點來看,刺青可以強化免疫系統的適應反應(Adaptive response),加速傷口的痊癒時間,不過其效果仍因人而異。 另外要注意,刺青顏料可能由不同成分所組成,且多數顏料都是人造的,目前並沒有安全的規範成分表。美國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醫藥中心皮膚科醫師蒂娜.阿爾斯特(Tina Alster)解釋,刺青顏料的色素多是由影印機或車用油漆所製成,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也還在擬定其安全性,提醒民眾在刺青前,務必先和刺青師確認會否有健康的風險。 常見的刺青副作用有皮膚疼痛、搔癢、粗糙紅腫,甚至出現感染症狀等;若顏料含有金屬成分,它可能會導致所穿戴或使用科技裝置受到干擾,像是智慧型手錶。此外,它也會影響雷射脫毛、核磁共振造影(MRI)的操作、扭曲MRI圖像,所以建議要事先告知醫生。 3. 刺青是自我呈現和情感象徵 對於想把身體當做藝術展示的人來說,刺青是相當不錯的呈現方式,它既方便又環保,因為畢竟是自己的身體,想要什麼時候「展出」都沒問題。刺青也是一種自我呈現的方法,特別在時尚及藝術領域產業中很受珍視,它象徵一個人的個性與價值觀,舉例來說,刺上十字架的人也許就是想表達他對信仰的虔誠與倚靠。也有些人將刺青作為自己的情感寄託和象徵,像是婚姻誓約、紀念逝去的孩子或寵物等,提醒自己要珍惜這份回憶直到永遠。 刺青反悔也有救 隨著科技的進步,若要移除刺青也是可行的,只是過程也會很痛,其中雷射療法較廣受歡迎,利用1奈秒(10億分之1秒,單位為µs)或甚至皮秒(Picosecond)的高能量破壞刺青圖案,將皮膚傷害降至最小,但通常治療時間很長,一般需要4~8次的療程,而且價格也所費不貲。因此建議刺青前最好不要一時衝動,避免多捱皮肉痛和錢包失血的危機。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在網路上或職場收到負評怎麼辦?7招教您輕鬆應對(上)

負評,無論是來自學校、職場及網路都很傷人,且內容可能涵蓋各個方面如學歷、職業、工作表現、個性、人格及外貌等,嚴重影響個人的情緒及心理健康,並且可能打擊自尊。 人通常對於負評感到恐懼,且容易在第一時間進行反擊。讓《Hello醫師》教你如何看待負評、調適情緒,以理性且正確的方式回應負評,吸收讓自身成長的養分。 1. 保持冷靜  讓自己與事件保持距離,忍住辯護的渴望,直到能抑制情緒並組織自己的想法時再做回應。因為冷靜下來,才能避免說出會後悔的話。 如果負評來自電子郵件或社群媒體上的留言,請等至少1個小時後再去回覆。如果是來自於別人對你當面批評,請禮貌地謝謝他們的指教,告知你需要一些時間思考後再行回覆。 2. 重述負評 你並不需要立即做出完美的回應,除了向對方表達感激之意外,你必須先確認並沒有誤會對方的意思。請簡單向批評者重述那些負評,並保持眼神接觸、和善的語氣。 若那些負評很荒謬,批評者或許會意識到自己說錯並撤回負評,但請勿誇大對方的字眼,例如當對方說:「你的銷售策略根本無效」,請別進一步誇大地反問他說:「你是在說我的銷售策略會毀了公司嗎?」,這會使你表現出防禦且不理性的姿態。 給予負評的人往往想激怒你、讓你失去理智,有些則是期待看到你受傷及氣餒的樣子,進而接受那些負評並自我矮化,向對方重申負評可以幫助你將焦點拉回現實,而不是聚焦在情緒上。 3. 思考負評的來源與價值 負評可分為2種:建設性批評及破壞性批評。建設性批評是正面、有幫助的,因為它能讓你成長,而破壞性批評,顧名思義目的就是來打壓你的。 在現實中有時難以分辨負評屬於哪一種,建設性批評有時聽來忠言逆耳,破壞性批評卻笑裡藏刀。你必須做的是忽略批評者的語調,謹慎地評估是否能從那些負評學到什麼,又或者它只是一堆辛辣且傷人的字眼? 負評的來源也很重要,請觀察那些批評你的人是誰,只是一個網路酸民,還是一個德高望重的老師或學者?是否是個值得注意的意見領袖? 4. 敞開心胸接受錯誤 接受錯誤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大挑戰。建設性批評都是有其意義的,而你可以從中學習來讓自己變得更好。對自己的能力有信心是一件好事,但承認自己的缺失也很重要,無論你對某件事情有多擅長,永遠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而你也可以更加進步。若你不懂得這點,那就會錯失學習和提升自己的機會,同時喪失他人對你的尊重。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強迫症行為難自制!原因、症狀與治療方法大公開

每個人在生活中多少都有一些類似強迫症的行為,但這並不是所謂的強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簡稱 OCD)。 以打掃為例,一個愛清潔的人或許會習慣每天掃地,但患有強迫症的人可能會花很長的時間持續打掃,即使地板已經非常乾淨,他們仍無法停下打掃的動作,因為只有不停重複地做同一件事,才能撫平他們內心的焦慮,但這無形中卻會打亂了生活秩序,造成強迫症患者更大的壓力。《Hello醫師》以下將為你介紹強迫症的症狀和心理因素。 強迫性思考及強迫性行為的差異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簡稱 APA)的資料,強迫症行為可以發生在任何年紀,最早在兒童期就可能出現,患者的平均年齡為19歲。(推薦閱讀:青少年常見的心理疾病~壓力大是根源) 一般來說,強迫症患者無法控制思想和行為,雖然他們也許會意識到自身的強迫症行為,但想要遏止自己卻十分困難。強迫症患者可能會花數小時反覆思考或做相同的事情,但始終沒辦法得到滿足,恐嚴重影響其生活日常和人際關係。 要了解強迫症,首先需要明白強迫性思考(Obsessions)和強迫性行為(Compulsions)的差別,前者是思想上的不合理要求和困擾,不僅難以阻止,還會帶給人強烈的不適感,包括害怕、噁心和懷疑等等;後者則是行為上的執著,強迫症患者會試圖透過重複性的動作,以除去強迫性思考與行為,但往往只是徒勞。 造成強迫症的原因有哪些? 雖然強迫症的原因不明,但有仍有幾個風險因素值得注意,例如家族病史、個性、壓力和其他心理疾病問題。 根據美國國家心理衛生研究院(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的資料,若直系親屬患有強迫症,孩子出現強迫症的風險將提高。此外,腦部構造異常也可能是潛在原因之一,但其真實性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易合併抽動疾患!強迫症常見症狀有這些 我們很常用「強迫症」來描述自己有多癡迷於一件事,但這絕對不是醫學所指的強迫症。以聽歌為例,多數人不會因為癡迷於一首歌,就影響了他的吃飯和睡眠,但強迫症患者卻會如此。清潔衛生、反覆檢查、懷疑、自責、自言自語、對數字和排列極為敏感,以及瘋狂收集東西等,都是強迫症的常見症狀。 另外,有些患者也會有抽動疾患(Tic)的症狀,像是眨眼睛、聳肩、頭部和臉部抽搐、清喉嚨、擤鼻子及發出呼嚕聲等。 強迫症如何治療?以認知和藥物治療為主 若強迫症已經到了會影響生活的地步,通常會建議先給予認知治療(Cognitive therapy),或是習慣反向訓練(Habit-Reversal Training,簡稱 HRT),再搭配像選擇性血清回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簡稱 SSRIs)的抗憂鬱劑使用,但請按照專業醫師的指示接受治療。 如果治療效果不佳,有的醫師可能會考慮使用暴露與反應抑制法(Exposure and response prevention,簡稱ERP),藉此降低強迫症行為。其他方法還有像家族治療和團體治療。 面對強迫症的家人和朋友,您可以怎麼做?千萬別小看我們可以給予的支持,請多表現出友善和耐心,聊些輕鬆的話題,但不要拿他的強迫症行為開玩笑,更不可批評和怒罵。強迫症不該成為人際關係的阻礙,時時保持正向溝通,並用愛支持對方,這才是好的幫助者。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人際關係

向被你傷害的人道歉!5步驟甩開遺憾

人生中難免有些時刻心中對自己充滿失望,或對過去的某些事情感到後悔。研究發現遺憾所帶來的心痛,確實會影響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讓我們一起找出遺憾的本質,並嘗試文內為您整理的5個步驟,以甩開遺憾的束縛。 相信自己 後悔是很常見的情緒,人生存有遺憾在所難免。有時候您發現自己走不出來,但別人卻可以,是因為其他人面對遺憾的方式,是把自己從遺憾的重擔釋放出來,並享受生活。別認為自己做不到,如果您願意從行為中學習、面對錯誤背後真實的意涵,您也非常有機會能從遺憾中解放自我。 接受沒有人是完美的 若您總是糾結於後悔的情緒,那表示您是一個很負責任的人。有肩膀的當責,是一種良好的特質,不逃避面對自己犯過的錯誤也很重要,因此,沒關係的!別對自己太苛責,好好思考那些藏在行為動機背後真正的內在原因。 然而接受自己只是一個凡人,也能幫助自己平衡心理,並坦然面對那些過失。凡人總有極限,有些事情您可以做得到,但總是有無法掌握的事。即使您對一件事情了解得很透徹,仍有可能會做出錯誤的判斷,這就是人性。有時難免情緒下衝動行事,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每個人都有缺點也都會犯錯。 想想自己對待他人的方式,也想想自己如何看待親人好友的不完美,您也應該練習用接受他們的方式來善待自己,請您記住,錯誤並不是為了凸顯失敗,它只是人性的一部分。 如何從錯誤的遺憾中掙脫? 面對遺憾並不表示就能夠完全釋懷,您可能還是會覺得惱怒、傷心,或有罪惡感。若是出現了這些情緒,要如何掙脫遺憾的束縛呢?以下有5個步驟您可以嘗試看看: 接受這些情緒,讓自己充分感受並安撫它們,就如同您安撫一個情緒化的孩子。 告訴您自己,一切都會好的。對自己有同理心,出門散散步或泡個熱水澡放鬆自己。 跟最好的朋友約會,跟他們聊聊您的感受。 如果可以,向被您傷害的人道歉。 若無法得到回應,那就對自己承諾,將來也用相同的方式幫助他人。 或許您會獲得受您傷害的人的原諒,也或許不會,但您應該意識到您對自己的失望,並減少在意他人怎麼想。無論您的遺憾是什麼,您都有放下它的責任;意識到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永遠比您犯過什麼樣的錯重要。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放假過節不開心?6招克服假期憂鬱症

無論在哪種宗教或文化中,節慶總是具有溫暖、歡樂和團聚的感覺,但是對於某些人來說,節慶卻會令他們感到格外的孤獨、焦慮或感到壓力,如果您是這樣的人,沒關係,其實您並不孤單。在節慶時格外感到憂鬱和悲傷的現象,稱為假期憂鬱症(Holiday Depression)。以下為您介紹假期憂鬱症的原因和症狀,以及建議的解決方式。(推薦閱讀: 憂鬱症簡介:不是不知足!超過三億人受它所擾) 假期憂鬱症可能的3原因 假期憂鬱症可能是來自為了應付節慶需求產生壓力、家庭問題以及無法滿足的期望,而造成假期憂鬱症。 需求與壓力 節慶來臨,參加各種聚會難免,而且相關的眉眉角角可不少,像是挑選伴手禮的時候,還得同時考量交情深淺,才能選對適合的禮物,若是因此讓荷包更吃緊,反而又是額外的負擔,而這些往往就是讓人感到壓力的原因。無論是學校、工作或家庭,許多的社交場合,都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甚至連應該要好好放鬆的假期,如果帶著家人一起出遊,也可能會造成額外的壓力。 家庭問題 過節對家庭來說是重要的活動,所以和家人相處時,如果不和諧或常起爭執,在過節的時候,問題都會變得比較明顯,同樣地,假如曾經歷過家庭暴力、虐待、分居或離婚等事情,在過節時,很可能會重溫一次相關且不舒服的感受。 無法滿足的期望 雖然節慶或假期總會聽到大家互相祝賀,但是對於那些內心感到孤獨、憂鬱的人來說,這些口中所喊的賀詞,並沒有辦法讓他們感到快樂,甚至會意識到那些開心和滿足的感覺,離自己非常遙遠。而那些平時已經感到疲勞、煩躁或悲傷的人,如憂鬱症(Depression)患者,對於假期的到來,則需要花費心力去應對。他們可能期望在節慶或假期獲得快樂,但過程卻可能是一種掙扎,最終導致他們更沮喪。 失去家人朋友 對於獨自為生活打拼的人來說,每到節假日可能特別難受,在渴望相處時,孤獨的人可能會感受到更強烈的孤獨感;失去家人、朋友的人若出現落寞與孤獨的感覺,則可能出自一種自己身為倖存者的愧疚感。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韋克斯納醫學中心(Wexner Medical Center)的臨床醫師肯尼斯·耶格爾(Kenneth Yeager)表示,當人們失去心愛的人時,對於歡樂氛圍的感受,多多少少都會帶有一些內疚的心情。 6方法克服假期憂鬱症 1. 出門和人互動 即使您是獨自生活,也別一直窩在家裡,不妨起身出門走走,與人互動。耶格爾醫師表示,光是簡短的對話,或是與人互相微笑,就能讓人的心情舒暢許多。您可以去喜歡的咖啡廳或書店,或規畫一場短程的個人小旅行,一路上也許會遇到讓您驚豔的人事物。 2. 找到讓自己忙碌的方法 為了避免讓自己沉迷於孤獨,不妨找些事情做,讓自己的生活更忙碌吧!您可以報名參加旅遊團,抱著好奇心到訪新的地方,或甚至用觀光客的眼睛來重新認識您所居住的城市,都是很不錯的方式。美國心理治療師和創傷專家蘿絲·羅森柏格(Ross Rosenberg)表示,加入充滿精神和活力的團體,可以讓人重新獲得能量,也可以考慮從事志工活動,這些都有助於振奮精神,保持積極心態。 3. 打電話給和您合得來的人 找機會和久未連絡的人聊天吧!羅森伯格表示,我們可能會意外發現,有些人其實很樂意和您一起聊天,或花時間和您一起相處。羅森伯格認為,擔心對方拒絕是多餘的,反而應從被拒絕的情境中,練習接受,或甚至從中感到樂趣。 4. 與人分享情緒 不要為了讓自己符合他人或自己所期望的情緒,而壓抑真實的感受。放下過去迎接新的生活,如果當下是開心的、愉悅的,就不需要為這樣的情緒而感到內疚。當然,適度的悲傷是可以的,覺得難過的話,和親友聊聊,分享您對已逝之人的的愛與思念。 5. 打造新的傳統 規則是人訂出來的,節慶固然有其傳統,但其實自己要怎麼過並沒有一定的準則。如果這次的節日讓您覺得傷心,不想勾起往事,不妨改變一下過法,把它改頭換面。例如,家裡的孩子都去外地不回家團聚了,可以自己做些點心,拿去兒童醫院,和醫院裡的小朋友一起分享和過節。 6. 換個新地方 如果待在老地方會觸景傷情的話,可以去一個沒有去過的地方。羅森伯格建議,訂一個離你遙遠的飯店,並參加當地一些活動,買一份禮物給自己、把自己打扮成不會被認出來的樣子,或是去派對裡狂歡也不錯。


人際關係

另一半有亞斯伯格症?相處做到這5點,戀愛、生活沒問題!

亞斯伯格症(Asperger Syndrome,簡稱AS)這個名稱大家應該不陌生,也曉得與亞斯伯格症相處並不容易。除了台北市長柯文哲外,熱門台劇《誰是被害者》中,知名男星張孝全也在劇中飾演一位亞斯伯格症的鑑識人員。 亞斯伯格症者會聚焦於自己有興趣的事物上,但不代表他們對其他事物都不關心,他們只是不擅用表情或肢體表達。此外,有亞斯伯格症的人也常受同儕欺負,在戀愛關係中也經常被誤解。 《Hello醫師》將為您介紹亞斯伯格症患者4大特質,並分享與亞斯伯格症患者相處的5大重點。 亞斯伯格症4大特質 亞斯伯格症與自閉症類群障礙的症狀差不多,因此美國精神病學協會(APA)將亞斯伯格症歸類到自閉症類群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或稱自閉症光譜障礙之中,然而在2013年更新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DSM-5)內,則將對亞斯伯格症的症狀診斷從手冊內移除,因為其症狀已被包含在自閉症類群障礙的眾多症狀當中。 亞斯伯格症並不是疾病,沒有辦法以單一測驗來「診斷」,而是以特質來判斷,常見4大特質包含: 與人社交時有困難 重複的行為和固定的興趣 思考時會原地不動 只專注在常規和慣例上 (同場加映:一夕之間變天才!學者症候群怎麼回事) 與亞斯伯格症者相處的5大重點 雖然亞斯伯格症者會有社交障礙,但他們也渴望與人交談、相愛,以文章前面提到《誰是被害者》中的張孝全所飾演的角色方毅任為例,有妻女的他,沒辦法和正常人一樣與他人相處,認為自己的特質總是一再傷害老婆和女兒的心,因此如果伴侶有亞斯伯格症,或是具有相似特質的對象,請記得下列5點: 1. 不要把錯都怪在對方身上 情侶之間相處總會有摩擦,需要彼此溝通和理解,也許是對方達不到你的期待,也許是自己無法理解對方,而具有亞斯伯格症特質的人,他們無法讀懂別人的臉部表情或是肢體語言,或是無法確切體會別人的感受,他們在交談時,會避免眼神接觸,或是講話語調單一、面無表情,請記得這些特質並不是針對你。 2. 多了解亞斯伯格症 如果不夠了解對方,就會容易誤解對方的意思,亞斯伯格症患者不擅長語言以外的溝通方式,如表情、肢體溝通等,他們對情感的表達方式和一般人不同,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不在乎。多了解亞斯伯格症的特質,也能較有效減少兩人相處的摩擦。(推薦閱讀:認識亞斯伯格症:亞斯伯格是種特質不是病) 3. 重新了解另一半的行為 也許我們會誤以為對方明明知道我們需要什麼,卻故意忽略我們的需求,但是一旦我們這麼認定,兩人之間就會有更多摩擦,所以我們可以試著用列清單的方式,了解亞斯伯格症特質的人為什麼會這樣跟你相處。應該包含特定的場景或是對方的行為,或是這些情境給您的感受,以及對方真正的想法。 4. 具體說出自己的想法 很多人都會覺得另一半應該要夠了解自己需要什麼,但事實上,除非另一半能通靈,否則沒辦法猜中你的想法,更不用說有社交困難的另一半,你需要教導有亞斯伯格特質的他們怎麼和你相處,比方說,你可能認為每天道早安晚安、情人節一定要送花等等才是在乎你的表現,就把這些行為列為兩個人的「規定」,個人化的清單,告訴他們什麼時候、什麼時間做這些,也不用硬要求他們「完全理解」這麼做的原因。 5. 告訴他們你希望彼此有更多交流 因為你和另一半處理情緒的方式不同,情感上的交流當然也會比較困難。不妨拿起紙筆,寫下兩人想如何增進彼此交流,寫下彼此希望對方做些什麼,或是怎麼做可以讓對方覺得你們有交流,之後交換彼此列出的清單,照著對方希望的方式互動,這會許能夠增強你們之間的情感連結。(延伸閱讀:情緒反覆難相處!認識邊緣型人格障礙9大典型症狀與治療方法)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報復不會讓人開心,只會愈陷愈深!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復仇心理

生活中多少會遇到各種委屈,同事偷了你的點子、朋友借錢不還、手足間互爭遺產、愛人移情別戀…… 當我們被傷害了,想要讓對方也痛苦這種復仇心理,究竟是「伸張正義」,還是「玉石俱焚」?心理學家佛洛伊德說過,攻擊能讓人愉悅,而研究結果顯示,我們會想復仇,是因為預期復仇後會感覺愉悅和快感,但復仇反可能讓你不斷反覆思索過去所經歷的痛苦,所以長期來說不會讓人不開心。 讓《Hello醫師》與你一起來探討復仇對心理的影響,以及如何放下仇恨,避免身陷復仇的漩渦之中。 復仇後其實不會開心 美國維吉尼亞聯邦大學(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心理系助理教授大衛.切斯特(David Chester)表示,選擇復仇,是因為我們認為這會讓心情好過一些。 在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邀請167名受測者打電動,並暗中安排幾個玩家刻意冷落部分受測者。研究人員事後告知被冷落的受測者,可以選擇調高其他玩家的耳機音量來「教訓他們」,但在他們做出選擇前,提供部分被冷落的受測者實際上是安慰劑的「認知增強劑」,宣稱此藥帶有60分鐘的穩定情緒效果。結果顯示,大多數被冷落的受測者會調高其他玩家耳機的音量;而服用安慰劑的受測者則比較不會這麼做,間接顯示只要心情平靜了,我們就比較不會尋求報復。 由上述可知,擊退壞心情是人類挾怨報復的原因之一,另有研究也指出,復仇可能會提升正面的情緒,但效果持續不久。切斯特解釋道,復仇讓受測者當下很開心,不過隔了5分鐘、10分鐘、45分鐘之後再追蹤觀測,發現受測者的情緒比復仇前還要低落。 復仇讓我們愈想愈氣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的心理學教授提莫西.威爾森(Timothy Wilson)的研究顯示,已復仇的受測者原本預期自己復完仇會心情大好,殊不知他們比未復仇的受測者心情還要糟,並且更難走出負面情緒。 美國柯蓋德大學(Colgate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凱文.卡爾史密斯(Kevin Carlsmith)的研究顯示,復仇會加劇我們的憤怒。因為反覆思索(Ruminate)如何報仇、回想對方的惡行惡狀等等,反會擾亂我們情緒上的健康。反觀沒有選擇以牙還牙的受測者,能夠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態度淡化一切,告訴自己不復仇也沒關係,所以他們也比較容易放下過去,走出負面情緒。 避免陷入復仇漩渦的4個建議 誠實面對自己的感覺是第一步,有意識地接納復仇的想法。 復仇是因關係中的信任被破壞,所以萌生傷害對方的想法,但切記復仇的快感是一時的,無法使人快樂,更不會恢復彼此信任。 千萬別在氣頭上做出任何復仇的決定,等到情緒平靜了再好好整理自己的心情,想想有多少一氣之下失手傷人而鬧上法院的案例。 復仇的心情有助於反思我們是要花心力計劃如何報復,還是要把復仇的能量當作催化劑,就如17世紀英國詩人喬治‧赫伯特(George Herbert)所說:「活得好就是最棒的復仇」。 臨床與法律心理學家(Clinical and forensic psychologist)蒂芬妮.陶爾斯(Tiffany Towers)表示,受委屈或被傷害的人可能會覺得做什麼都使不上力,誤以為復仇才能拿回生命的掌控權,這樣狹隘的人生觀完全符合的印度聖哲甘地的見解:「以眼還眼只會讓天下盲目 」。放下仇恨的確非常困難,但是我們因此能夠以新的視野看待萬事萬物,明白復仇並不會讓我們得到快樂與平靜。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工作總是做不完!拖延症5大原因你中了幾個?

您是否曾發現自己想做報告、家事、運動或拜訪朋友,但是到最後卻沒有一項完成?有時候拖延是誤事的藉口,但如果這個現象長期發生,且讓您工作總是做不完,那或許事出另有因。 以下《Hello醫師》為您整理5個導致拖延症的可能因素,幫助您克服拖延症,擺脫總是被事情追著跑的苦境。 1. 壓力 當您必須完成並不想做的事情時,便容易產生壓力,拖延是讓您獲得暫時紓解的方式,但您遲早仍需面對此事,而同時您也會覺得煩躁,且有罪惡感。這些情緒也會加重您的壓力。當壓力潰堤時,身體會做出以下幾種反應,以避免您去面對那些應該完成的事情: 睡眠障礙 腦中思緒不斷 感覺疲倦、難以專心 頭痛或肌肉緊繃 若您出現上述狀況時,建議可透過運動、戒酒、減少咖啡因,或提早上床,以獲得充足睡眠來改善問題,當然您也可以詢求朋友或醫師的意見。 2.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也可能會影響您的行為,ADHD患者會發現自己難以做決定,或無法按表操課,有些患者甚至會因為周遭的狀態而無法專心,有些人則對於規劃任務有困難且容易動怒。 ADHD的症狀另包括白日夢、分心、焦慮、易疏忽或從事風險行為等等。若您患有ADHD,請務必接受醫師的藥物治療或行為認知治療。 3. 焦慮 當大腦對於樂觀事物反應過度時,您就會變得焦慮,會總是把不值得害怕的事情想得很糟。 焦慮會使您花很多精力在煩惱家人、財務、健康或日常瑣事。您也會感覺疲倦、睡眠不足、易怒、肌肉緊繃。建議可在焦慮發作時,把呼吸放慢,試著深呼吸,讓正面思緒取代負面想法。另外,也要多休息、保持規律睡眠及運動習慣,並攝取均衡營養且定時用餐。 4. 憂鬱症 憂鬱症不只是一種情緒狀態,也會改變您腦內的化學物質(神經傳導物質)。 當憂鬱症發作時,做任何事情人都會覺得疲倦,即使是從事自己的興趣或最愛的活動也會覺得累,也可能會感受到極度悲傷。 您還可能會喪失食慾、體重減輕或變得易怒,某些憂鬱症患者甚至會有自殺的念頭。 5. 疲倦 若您的睡眠不足(少於6小時),注意力會降低、記憶力也會受影響,因此您無法記得該做的事。若您出現看電影或看書看到睡著、脾氣暴躁、早上很難起床等這些症狀,建議增加睡眠時間,並保持規律的睡眠作息。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人際關係

情傷該如何放手?剖析心理因素和方法

該如何放下傷心的回憶,相信這是每個人生命當中的難題,不論是親人離世,或離婚分居,它都需要能跨越傷痛的毅力和勇氣,而且一生之中,可能會有幾次需要面對這樣的困難的機會。當面臨如此情境時,人本能都會選擇逃避,但這並不會讓我們好過一點,只有坦承面對自己,讓情緒有個出口,才得以從情傷中走出來,以下介紹情傷的心理因素,以及撫平傷痛的方法。 走不出傷痛 因為雙方都不願認錯 走不出傷痛的人之所以會痛苦,因為他們的內在情緒沒辦法釋放,換句話說,受傷者不願承認自己受了傷,反而將傷害怪罪於對方,若遇到雙方都不肯妥協的情況,就可能會讓負面情緒加重在自己身上。 此外,有的人會把過去的傷害當作自己身分認同的一部分,使放手變得更加困難,尤其這常見於情感糾紛和分手,因為彼此相處的回憶已深深烙印在心裡,人與人的感情並不是那麼容易可以割捨掉的,它甚至也會影響跟其他人的互動。 放手關乎接納事實 並原諒自己 事實上,放手不意味著當作從來沒發生過,這恐怕不太可能,正確的做法應是讓這個慘痛經驗成為我們的教訓和提醒,才能從中學習及成長。以分手為例,不管提出分手的是哪一方,都不應該去追究或在乎自己在這段情感中付出了多少,或是誰受的傷比較深,最重要的是放下這些過往,讓內心不再如此傷痛。 畢竟我們都不是聖人,建議大家暫時不去想該如何原諒對方,而是認清並接納事實的發生,允許自己有一段恢復的時間,不對自己過分嚴苛,這才是原諒自己、走出情緒傷痛的正確步驟。 心裡空缺要填補 讓時間慢慢療傷 在經歷情感中的割捨和放手後,內心可能頓時會出現一個空缺,因為曾經擁有的情感連結突然消失了。如果放著不管,孤獨和恐懼可能就會趁虛而入,使人陷入負面情緒中。有的人為了逃避這樣空虛感,甚至會用各種方式麻痺自己,或又回到過去受傷的關係中,反而對自己造成二度傷害。 若要從情傷中走出來,我們需要勇敢地去接受它,但是最好盡可能地,暫時將會喚醒傷痛回憶的東西收起來,避免在日常的視線範圍內,例如對方用過的東西等等。同時,也可利用空閒的時間充實自己,並和家人朋友互動,陪伴您一起面對,並用時間慢慢療傷,直到內心的傷口癒合。 療傷需要時間 調整心態認識自己 治療傷痛是一個過程,需要時間,幾乎沒有人能夠在分手隔天就復原。透過調整好心態,或許我們會因此而更認識和了解自己,例如對人的包容能力、讓自己生氣的原因,或是感受被愛的方式等等。 另外,放下不好的經驗,也代表著向前邁進的決心,犯錯和失敗不算什麼,別讓過去定義您未來的生活,好好做自己內心的主人吧!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從小玩到老!遊戲人生4大好處與方法

對多數人來說,玩遊戲是小孩才會有的特性,且隨著年紀增長、擔負的責任愈來愈重,我們忙於工作、家庭,以及每日的固定行程,漸漸就把玩樂的時間犧牲掉。有的人甚至會把玩遊戲看作不成熟的行為,不知道遊戲對長大後的生活也很重要,以下舉出遊戲人生的4大好處與方法,保有童心也許會更健康! 1. 遊戲互動加深情感 想要讓關係和情感保持新鮮嗎?其實並不用花大錢出國旅行,或是精心策畫充滿驚喜的行程,只要彼此能一起遊戲,即使沒做什麼特別的事,感情也會升溫。在遊戲的互動過程中,學習信賴其他的玩家,這種信任感能讓彼此同心協力,克服新的挑戰,並建立親密與安全感。 小時候經由玩樂學會的社交技巧,長大後也需要持續練習,它所運用的情緒和行為都能帶給人正面的影響,像是團隊合作與樂於分享,如果覺得沒有安全感,看見其他玩家的積極正向,或許就會變得較樂觀了。 玩樂和笑聲是建立健康關係的不可或缺要素,藉由互動中加入好玩幽默的元素,不僅能帶來歡樂和活力,還可以淡化過去的忿恨及傷害,鞏固之間的關係。在新的感情上,幽默感能解開害羞與尷尬,也更容易提升在異性眼中的好感度,這也就說明了為何多數女生喜歡幽默的男生,至於長期的情感,它則能幫助化解日日積累的壓力和不安,同時加深彼此的親密度。 2. 工作懂得放鬆更有創意 工作的成就感,絕對不是來自工時的長短,而是在於效率,這也與幸福感有大大的關係。給自己「充電」的時間很重要,才能讓我們的職涯人生走得更長遠。好消息是,現在已有不少公司已承認其必要性,他們知道只有提升員工的工作滿足感和團隊的士氣,公司的營運才會步步高陞,例如Google就是一個知名的例子,他們的工作環境加入了創意好玩的休閒娛樂設施,包含像是射飛鏢、夾娃娃機、手足球檯、桌球、零食吧和咖啡機等,甚至還會不定時舉辦派對,或開放報名藝術或瑜伽等等課成。若您的公司也有提供這些設施,請珍惜和享受這些可貴的福利,但如果沒有,您也能創造專屬自己的玩樂時間,即使是跟同事聊天,都是很好的放鬆,讓無聊的工作增添一點趣味。 當我們在玩遊戲時,就會活用負責管理創意思考的右腦,因此往往會想到很新鮮的解決方法,亦是所謂的「靈光一閃」,這一種創新的思考模式可以喚醒精神疲憊的身心,讓我們在壓力中仍然有力量前進。而身為老闆,如果想要提升員工的工作效率,就是營造一個輕鬆的工作環境,像是鼓勵員工有短暫的休息,在辦公室擺放益智玩具等等。 3. 親子一起玩 千萬別小看您趴在地板上跟孩子的親密互動,這些遊戲都是幫助他們健康成長的關鍵,不但使其認知、情感、社交、身體得到健全發展,還能拉近和堅固彼此的情感關係。 小孩需要有自己玩的時間,但也需要父母與他們一起玩的時間,過程中請注意要儘量配合孩子的高度和限度,當他開心地大聲說話時,可以用開心的心情大聲回應他,但也要留意周遭的安全,畢竟孩子還小,很容易因為不注意而受傷。第一次教小孩玩遊戲時,我們可以先玩一遍給他們看,且可能要重複幾次,等到孩子準備好想嘗試了,大人可以到旁邊觀察。 有的時候,父母也可以讓孩子自己主導遊戲,一邊陪著小孩玩一邊問問題,您會發現跟孩子的相處時光非常美好,同時也讓他們覺得被尊重。建議挑一個固定的時間玩,並移開會分散孩子注意力的東西,像是手機和電視,而如果他開始覺得累,或失去興趣了,也許是時候換個遊戲了。 4. 不管年齡只要享受當下 「這麼大了還玩」我們可能都曾聽過這樣的說法,但老了真的就不能玩嗎?年齡不該成為我們玩遊戲的阻礙,大人往往會將遊戲和幼稚畫上等號,倘若一個人無法享受玩樂,甚至會覺得玩遊戲有罪惡感,可能是因為他太在意別人的目光,害怕他人的拒絕與嘲笑。 對此,美國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簡稱NYU)應用心理學教授凱瑟琳·塔米斯·勒蒙達(Catherine Tamis LeMonda)表示,遊戲關乎享受當下,小孩不會顧慮目標或未來,他們玩樂只為玩樂,某種層面來看,這就是正念(Mindfulness)的真諦。 「玩」的定義不一定要是種身體運動或嗜好興趣,它可以是任何一件能讓您放鬆的事情,好比說,和家裡的小狗說話,當然牠可能只會歪頭盯著您手上的食物。另外,有一個訣竅,別把玩樂看作例行公事,儘量使它變得有趣,建議挑幾個遊戲替代著玩,或是跟著好動的人一起,因為他們往往會帶給您不一樣的驚喜,和家人相聚、單單在旁看著小孩玩,也都是不錯的方法。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