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與肌肉

隨著年紀增加,我們的身體,尤其是骨骼、肌肉、關節必然會跟著磨損。所以人們常會出現影響日常生活的病症,如關節疼痛、腰痠、其他骨頭肌肉的損傷等。 在這個類別,你可以了解更多有關骨骼肌肉系統疾病的知識。

基礎知識

骨骼與肌肉

落枕怎麼辦?落枕快速治療4方法!落枕穴道、原因完整看

早上醒來發現脖子卡卡轉不動,可能是「落枕」惹禍!脖子落枕雖常見,卻可能痛到無法活動,甚至反覆發作。《Hello醫師》帶你一次了解:落枕怎麼辦、快速治療方法、落枕舒緩穴道、落枕多久會好,以及脖子扭到時該怎麼處理。 落枕怎麼辦?快速治療脖子落枕4方法 落枕雖然沒有真正「立刻治好」的方法,但多數情況屬於肌肉拉傷或睡姿不當造成的急性疼痛,只要處理得當,通常在3~5天內可自行緩解。 想要加速恢復、減輕不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著手,幫助脖子早點恢復正常活動: 1.熱敷與冰敷的時機 落枕初期若有明顯腫脹或感覺拉傷,建議先使用冰敷10分鐘,以減輕發炎反應。之後可改為熱敷,每次約15~20分鐘、每天2~3次,有助促進血液循環、放鬆緊繃肌肉。根據西園醫院與樂生療養院建議,這樣的處理順序更能有效緩解症狀。 2.溫和伸展與活動 適度活動有助於肌肉恢復。建議在不造成明顯疼痛的範圍內,緩慢地點頭、左右轉頭,或做肩膀環繞等動作。避免劇烈或強行扭轉脖子,才能降低再次拉傷的風險。 3.按摩與貼布輔助 可使用含有消炎止痛成分的貼布或乳膏搭配輕柔按摩,幫助局部放鬆。但若疼痛點明確且伴隨腫脹,建議避免自行推拿,以免加劇發炎或組織傷害。 4.注意姿勢與休息環境 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尤其是長時間低頭滑手機、使用電腦。建議使用符合頸部生理曲線的枕頭,保持良好睡姿,並留意頸部保暖,避免冷風直吹造成肌肉收縮。 落枕穴道舒緩脖子痛 在落枕初期緩解疼痛時,部分民眾會嘗試按摩或按壓穴道作為輔助手法。適度且正確的穴位按壓,搭配緩慢呼吸與頸部活動,有助於促進氣血流通、放鬆緊繃肌肉。 落枕穴:位於手背第二與第三掌骨間偏近腕橫紋處,是傳統針對落枕設計的對應穴位。 列缺穴:位於手腕橫紋上方約1.5寸處,有助於舒緩頭面與頸項部的不適。 手三里:位於前臂外側,彎曲手肘時在肘橫紋下方約2寸的位置,具活絡疏筋作用,常用於急性扭傷與神經痠痛。 落枕穴道按壓方式 每個穴位可按壓5~10秒,搭配吐氣,休息幾秒後再重複,總時長以1~2分鐘為宜。按壓過程中可配合輕微轉動頸部,幫助舒緩緊繃區域。 根據秀傳醫院建議,這些穴位可在家中自行操作,有助於減輕落枕引起的局部不適。但若按壓時出現劇烈疼痛、暈眩或其他異常症狀,應立即停止並評估是否就醫。 落枕原因一次看 多數人以為落枕只是枕頭不合適,其實背後原因遠比想像中複雜。根據西園醫院與樂生療養院醫師說明,落枕往往與頸部肌肉緊繃、睡眠姿勢、生活壓力與環境因素有關。 以下整理常見的幾項誘發原因,幫助你從根本預防: 1. 睡姿不當與枕頭高度不合 趴睡、側睡角度過大、或使用過高過低的枕頭,容易讓頸部肌肉處於不自然的拉扯狀態,導致起床後僵硬疼痛。建議選擇支撐頸部自然曲線的枕頭,高度約與肩膀等高為佳。 2. 頸部受寒或長時間吹冷氣 在秋冬或冷氣房中睡覺,若頸部長時間受寒,血液循環會變差,肌肉容易痙攣。秀傳醫院亦提醒,風寒侵襲頸部是常見的落枕誘因之一。 3. 姿勢不良與長時間用力 長時間低頭滑手機、用電腦、駝背或維持同一姿勢不動,會造成頸肩肌肉過度緊繃,甚至小關節受壓,成為慢性落枕的溫床。 4. 精神壓力與睡眠品質差 現代人常在壓力中入睡,肌肉長時間無法完全放鬆,也會增加睡醒時頸部不適的風險。另外,壓力大、身心緊繃是忽略但常見的誘發因素。 5. 過去有頸部外傷或慢性頸椎病史 若曾有車禍撞擊、甩鞭症候群、頸椎退化等病史,則脖子較容易因小小拉扯就發生急性痙攣或落枕。 落枕看什麼科?看什麼診所? 大多數的落枕症狀可透過自我照護緩解,不一定需要馬上就醫。但若情況嚴重,或症狀超過3~5天仍無改善,甚至出現手麻、手無力、頭痛、轉頭困難等現象,就應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復健科:首選科別,適用於肌肉拉傷、關節緊繃、神經壓迫等輕至中度症狀。可進行詳細的姿勢評估、熱敷、電療、牽引或肌肉放鬆等物理治療。 骨科:若症狀懷疑涉及骨骼結構問題,如頸椎退化、骨刺、椎間盤突出等,也可考慮轉診至骨科進一步檢查。 神經內科/疼痛科:當合併出現明顯神經症狀(如手麻、肩膀放射性疼痛)時,也可由神經科或疼痛科進行影像檢查與診斷。 根據樂生療養院醫師建議,若落枕症狀反覆發作或未明顯改善,建議至復健科或骨科進行影像學檢查(如 X 光或 MRI),排除頸椎結構異常,並針對根本病因進行治療。 落枕什麼情況應儘早就醫? 落枕持續5天以上仍未改善 疼痛劇烈影響日常活動 出現手臂麻木、無力、肩背放射痛 曾有頸椎病史、車禍傷害或頸部外傷 曾自行推拿後症狀加劇 若不確定該看哪一科,可先至家醫科或一般門診,由醫師初步判斷並轉診。 落枕多久會好? 落枕雖然讓人脖子痛到不敢動,但只要不是嚴重結構性問題,通常會在數天內自行好轉。依照臨床經驗與醫院說法,大多數落枕屬於急性肌肉拉傷或關節緊繃,經適當休息與處理,約3~5天內可明顯緩解,輕微者甚至1~2天就好轉。 輕微肌肉緊繃型:1~3天內可逐漸轉頭、疼痛緩解 中度肌肉拉傷或姿勢失衡型:3~7天內逐步改善 若為頸椎退化、舊傷引發,或出現神經壓迫者,可能需數週且須就醫介入 若落枕超過3~5天仍無改善,或症狀反覆、疼痛加劇,應警覺是否為「慢性落枕」或潛在頸椎問題,建議及早檢查。 落枕三天還沒好是正常的嗎? 不少人落枕第3天仍轉頭困難,其實仍屬常見恢復期。重點是觀察有無「逐漸改善」的趨勢。如果每天疼痛略有減輕、活動範圍變大,表示恢復中。反之,若愈來愈痛、開始出現手麻、頭痛等問題,則不應再觀察,應儘早就醫。 落枕常見 Q&A Q1:落枕可以按摩嗎? 可以,但要視情況而定。若為輕微肌肉緊繃,經過1~2天休息後可嘗試輕柔按摩放鬆肌肉,搭配熱敷效果更佳。 但如果是剛落枕、局部仍腫脹、壓痛明顯或懷疑拉傷,則不建議自行按摩,以免造成組織損傷。若不確定,建議先休息觀察或諮詢專業醫療人員。 Q2:為什麼會落枕? 常見原因包括:睡姿不良、枕頭高度不合、頸部受寒、長時間低頭用力、壓力過大或睡眠不足等,導致頸部肌肉長時間緊繃、拉傷或關節失衡。曾有頸椎退化或外傷史者也較易落枕。 Q3:落枕吃普拿疼有用嗎? 普拿疼(成分為 Acetaminophen / Paracetamol)為止痛退燒藥,對於落枕造成的輕度疼痛可有短期舒緩作用,但不具抗發炎效果。若為肌肉拉傷引起的疼痛,建議選擇含 NSAIDs(如 Ibuprofen 或 Diclofenac)的藥物會更有幫助,使用前可諮詢藥師或醫師。 Q4:落枕怎麼處理? 落枕處理原則包括: 急性期先冰敷、之後熱敷 避免勉強扭動脖子 適度伸展、保持活動度 使用止痛貼布或外用藥膏 留意保暖與睡姿 若症狀無改善或反覆發作,應就醫檢查 上述處理方式大多可在家中進行,如能搭配正確生活習慣與姿勢調整,通常能有效縮短恢復時間。

探索更多骨骼與肌肉類別

看更多 骨骼與肌肉 相關文章

其他骨骼疾病

脊椎側彎是什麼?一起了解並有效預防

脊椎側彎(Scoliosis),是脊椎向一側歪斜的現象,若您有此症狀,那麼可能會影響到您的外觀,與走路的姿勢。因此為了避免脊椎側彎,我們必須了解這個症狀與造成的原因,這樣就可有效地避免有可能造成您身體不適的憾事。 脊椎側彎的症狀是什麼? 外觀上的症狀 一般正常的脊椎會在背上排成一直條,從側面看起來是很正常的曲線。但若您患有脊椎側彎,那麼您就會看到異常的彎曲現象,如呈現C型、S型的曲線。另外,您也可以用X光檢測您是否有脊椎彎曲。除此之外,若您站直身體,並將上半身向前傾,手指盡量碰到腳趾頭,然後就可觀察是否有以下脊椎側彎的症狀: 一邊的肩膀比較高。 一側的臀部比較高。 一邊的肩胛骨看起來特別突出。 腰線不對稱。 身體重心偏向一邊。 長短腿。 神經系統引起的疼痛與麻木感。 脊椎側彎通常不會引起疼痛,不過若您出現疼痛,可能是因為脊椎有神經系統方面的問題。雖然這樣的情形很少見,但若您的年齡在8~11歲,則較有可能出現與神經系統有關的疼痛與麻木感。 脊椎側彎的原因有哪些? 分娩出現異常狀況:生產時出錯可會能讓脊椎生長異常。 患有影響腦與神經系統的疾病,像是腦性麻痺(Cerebral palsy)、肌肉失養症(Muscular dystrophy)。 受傷、生病、開刀、感染,而影響到脊椎。 哪些是脊椎側彎的風險因素? 若你符合以下危險因子,則較可能有脊椎側彎。但這並不代表你一定有,而是比較有機會出現脊椎側彎。 脊椎側彎通常出現青少年時期,脊椎正在發育生長的時候。 雖然兒童不分男女都會經歷青春期,但是女孩出現脊椎側彎的機率比較高,也可能因為症狀惡化而必須採取治療。 家族病史:脊椎側彎有遺傳性,若您的家人有脊椎側彎,那麼您比一般人有更高的機率罹患脊椎側彎。 脊椎側彎並不是屬於非常危險的疾病,但會影響到您的外觀與走姿。其中罹患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也比較難以避免其風險因素。但是,只要檢查身體外觀或用X光檢查,都能及早發現,並及早治療。


肌肉痠痛/骨頭疼痛

不可不知!坐骨神經痛的2項小知識

坐骨神經痛(Sciatica)是一種脊髓問題,會影響到您下肢的神經根部,而引發疼痛,不過只要透過有效的治療,那麼您的症狀就會改善。大部分的人,一生中都有可能經歷過一次這樣的痛。因此,認識一個屢見不鮮的疾病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當您有一天有可能會遇到的時候,預防就是最好的治療,因此,下列幫您整理了這個常見疾病您不可不知道的 2 項知識。 1. 坐骨神經痛並非基因所引起 坐骨神經痛的原因是您的下背出了問題,像是脊髓退化或受傷,而並非基因的問題。例如椎間盤突出(Herniated disc)就會引發坐骨神經痛,而椎間盤是位處脊髓內兩個骨頭之間的盤,若外部破裂,會導致內部柔軟的部分,突出到堅硬的外部,這樣子話就會對神經產生壓迫、引起疼痛。坐骨神經痛是屬於個人的疾病,並不會遺傳。因此,若您的家人有坐骨神經痛,您也不一定會罹患本疾病。 2. 引發坐骨神經痛的5種症狀 很多人以為坐骨神經痛只是一種籠統的疾病名稱,而非專門的病症。但是事實上,坐骨神經痛不只是個名詞,還是一種疼痛的症狀。坐骨神經痛這種疾病,是其他脊髓部位,如椎間盤,壓迫到坐骨神經,而引發背部、往下到腿部、腳與腳趾頭的疼痛感。坐骨神經痛的診斷,著重於引發疼痛的原因,若治療好這個原因,那麼您的疼痛的情形就會獲得改善。最常見的5種原因包括: 腰椎椎間盤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umbar slipped disc):若外部破裂,導致內部柔軟的部分突出到堅硬的外部,就可能對附近的神經或脊髓產生壓迫。 椎間盤退化:椎間盤老化後就會變得脆弱,這樣子會產生過度的運動,進而刺激神經並引發疼痛。 狹部脊椎滑脫症(Isthmic spondylolisthesis):其中一個脊椎盤向前滑落到下方的脊椎盤,而影響神經的根部,進而引發疼痛。 腰椎管狹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脊髓的管道變得狹窄,影響到脊髓。 其他病因:以上幾點是坐骨神經痛最常見的病因。然而,還有其他比較不常見的原因,像是脊髓感染,或是會影響到脊髓的脊髓腫瘤,都有可能引發坐骨神經痛。


其他關節與肌腱疾病

說再見!打破膝蓋痛物理治療的5大迷思

膝蓋痛可能會影響您的日常生活,若您患有膝蓋痛,那麼您的療程可能會涵蓋物理治療(Physical therapy),但是,您或許聽過一些關於物理治療的迷思,而讓您錯失物理治療能帶來的好處。因此,下列5種最常見的迷思,就讓我們為您一一解釋。 1. 物理治療沒有效? 有些人認為物理治療或運動對膝蓋痛毫無好處,但除非您接受物理治療的頻率過低,或沒有確實執行物理治療師指導的治療性運動,物理治療基本上不會完全沒效果。若您害怕在膝蓋痛的狀況下運動,或不敢嘗試較新穎的治療方式(如體外震波),很可能會影響物理治療的療效。事實上,在合格且有經驗的物理治療師執行及指導下,做運動和儀器治療都是安全的,因此請您放心勇敢嘗試吧!若有任何疑問,也請隨時詢問物理治療師或醫師。 2. 運動後膝蓋更痛,代表完全不能運動? 剛開始做針對膝蓋痛的治療性運動,尤其是本來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可能會感到肌肉痠痛和僵硬,膝蓋好像比還沒做運動前更痛。這是因為您的肌肉動的比平常還要多,只要疼痛在 24-48 小時內減緩,都屬於正常狀況。運動訓練結束後的 1-2 天,您有很高的機率會產生上述情形,請諮詢物理治療師,什麼時候適合再開始運動,以及如何舒緩疼痛。進行物理治療師指導的治療性運動前,先做一些暖身及伸展運動,都可能有效地幫助您解決問題,但如果身體太過疼痛或是痠痛讓您無法正常活動,請告知您的物理治療師。因為運動不適等問題誰都會發生,而追根究底,或許只是這些運動不適合您而已,而非膝蓋痛的人就完全不能運動。 3. 膝蓋痛沒有好轉,就該停止療程? 凡事並非一蹴可成,尤其是針對膝蓋痛的物理治療,以在健保院所以儀器治療為主,一週治療 2-3 次。或在自費物理治療所以徒手或運動治療為主,一週治療 1-2 次來說,通常可能需要 6-8 週才能看到一些進展(但仍依個人病況不同而有差異)。做物理治療的過程中,疼痛會漸漸被舒緩,若有執行治療性運動,核心肌群、臀部和下肢的肌力和肌耐力也會慢慢增強,因此建議讓物理治療成為生活中的一部份,沒有去院所做物理治療的日子,也在家中執行物理治療師指導,有助舒緩膝蓋疼痛的矯正性運動,才有助於您的膝蓋維持長久的健康狀態。 4. 物理治療能治癒各種原因和程度的膝蓋疼痛? 造成膝蓋痛的原因有很多,例如退化性關節炎、跑者膝、髕骨肌腱發炎等,且每個人的膝蓋痛程度也略有不同。因此適用於每個人的物理治療項目、頻率會不太一樣,有時膝蓋痛也不是只做物理治療,就能夠被治癒的。需合併藥物治療(口服藥物或針劑注射)、體重控制等,才能有效舒緩膝蓋痛。 5. 體重不會影響膝痛? 體重確實會影響膝痛,因為體重過重會讓膝關節承受更大的壓力,在體重過重的狀況下,即使只是簡單的上下樓梯,也容易讓膝關節受傷。已經有研究指出,過重會增加罹患骨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的風險,骨性關節炎是因為關節磨損造成最常見的關節病變。因此減重和維持適當的體重確實能讓您降低膝蓋痛的風險。而且運動能讓您瘦的健康,所以請和您的醫師還有物理治療師討論您現在的體重,或許您的療程中需要納入針對減重的項目(例如更多的有氧運動)。 有時您可能會認為物理治療好像效果不彰,運動過程中產生的不適,也可能讓您覺得膝痛好像變更嚴重了,但事情的真相並非如此,希望這篇文章能讓您更了解針對膝蓋痛的物理治療,一起打破迷思。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其他關節與肌腱疾病

肩關節手術:風險、過程、術前、術後須知

肩關節手術的基本概念 肩關節是旋轉肌群和四條肌肉及肌腱組成, 是連結手臂上方和肩胛骨的關節部位。不過,當旋轉肌破裂或肩關節夾擠,則會造成旋轉肌損傷,這個時候就必須透過肩關節手術來進行修復。 為什麼要進行肩關節手術? 若患者的症狀太過嚴重,無法以非手術方法治療,或是在試過其他療法後症狀並未改善,那麼就必須接受肩關節手術來治療症狀。 肩關節手術的風險因素 手術前明白風險和併發症十分重要。若您有任何問題,請諮詢您的醫師,以獲得更多資訊。 肩關節夾擠或輕微旋轉肌破裂的患者可透過改變活動方式、運動及物理療法,使症狀獲得改善。 一般止痛藥如乙醯胺酚(Paracetamol)和抗炎止痛藥如布洛芬(Ibuprofen)亦有改善症狀的效果。 在肩膀注射類固醇(Steroid)及局部麻醉有時也能減輕疼痛。 若您患有嚴重旋轉肌破裂,手術可能是您讓肩膀情況好轉的唯一選擇。 肩關節手術的過程與術前準備 手術前,您一定要告知醫師最近的用藥情況、過敏或任何身體狀況。手術前,依照醫師指示停止飲食非常重要。基本上您應該在術前獲得明確指示,包括術前幾小時是否可以進食。大部分的案例中,術前6小時應該禁食。您也許可以在術前幾小時喝一些液體類,如咖啡。 肩關節手術的過程 此項手術通常需要全身麻醉,手術時間通常需要約45分鐘~1小時。肩關節夾擠通常需要透過關節鏡治療(又稱微創手術)。醫師會移除任何增厚組織,並鬆開緊繃的組織,且會刮除一些骨頭。醫師也可能會透過微創手術來修復旋轉肌群中的肌肉。然而,這可能會演變為開放式手術,並在術後,醫師會使用骨釘固定住您的骨頭。 手術後當天您即可返家,但任何縫線與縫合夾通常會在1~2週後才拆除。您可能需要1年的時間來使肩膀恢復力氣、進行正常活動。然而,規律的運動可助您盡快恢復正常活動。但在您開始運動前,請徵詢您的醫師,以獲得更多資訊。請注意,手術後,您有可能無法完全回復到肩膀受損前的狀態。 肩關節手術的術後恢復 任何手術都有風險,即使是關節鏡手術,風險仍包括,手術部位周遭的神經或是靜脈感染及損傷。但是,現代手術的技術和術後觀察能力已大大減少此類問題產生。手術後產生疼痛、壓痛及僵硬都屬正常,其中特定的併發症如下: 出血 肩關節活動度受限 感染 血塊 嚴重疼痛、僵硬,手臂及手掌無法施力 (又稱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神經損傷 旋轉肌再度破裂或破裂處無法癒合 遵守醫師的術前指示,如禁食或暫時停止服用特定藥物,可降低併發症的風險。


其他骨骼疾病

免開刀!治療脊椎側彎的不見血療法

脊椎側彎(Scoliosis),指的就是脊椎出現異常彎曲的現象,有些症狀很輕微,病患只需要給醫師檢查、追蹤即可;但其他比較嚴重的就需要治療。幸好,大多數的治療方式並不需要開刀。下面要跟大家介紹一些不需要動手術,就能夠治療脊椎側彎的療法。 持續觀察固定回診 若脊椎彎曲的現象很輕微、而且您還在發育,通常會建議持續觀察病情就好。醫師每4~6個月會檢查一次,確認脊椎側彎的狀況,再看是否需要接受治療。 穿戴支撐器避免更嚴重 若您還在發育、或是病情變嚴重、又或者脊椎中度至重度彎曲,醫師就有可能會建議您穿戴支撐器,雖然支撐器無法治癒脊椎側彎,但可以避免病情變得更嚴重。醫師會依照脊椎側彎的位置、有多少地方彎曲、脊椎的可塑性、您整體的健康狀況和您另外患有的疾病,來決定您該穿哪種支撐器。而且, 醫師會與設計支撐架的專家合作,來做出最適合您的支撐器。 支撐器分為兩種:塑膠支撐器與動態支撐器。最常見的塑膠支撐器通常會罩住上半身的前後,從腋下、腰部到下腹部和臀部都罩住。動態支撐器則用一種軟帶來固定在您的身上,若穿著寬鬆衣服,通常就看不太出來有穿支撐器。若您擔心支撐器會限制您的行動能力,請您不必擔心,因為支撐器通常不會限制到您的行動,您也還是可以做某些運動。 對於正在發育的青少年而言,支撐器每天要穿戴數小時,直到停止發育才可以結束穿戴。女生通常是第一次生理期來的2年後停止發育,男生則是開始每天刮鬍子或是停止長高後,才算停止發育。每天穿戴的時間愈長,效果就愈好;通常一天需要穿16~23小時。 物理治療兼改善呼吸 研究指出,物理治療可以改善脊椎側彎,讓脊椎變直一點,也可以改善呼吸狀況。除此之外,瑜伽和按摩也對脊椎側彎有幫助,但目前沒有證據指出能夠治療脊椎側彎。請務必諮詢醫師,看看您是否適合做瑜伽以及按摩。 其他不需動手術的療法 脊椎神經治療(Chiropractic treatment,又稱脊椎矯正)、電流刺激(Electrical stimulation)、服用營養補充劑等其他治療方式,都可以讓背部肌肉變強壯、減少脊椎受到壓力。脊椎側彎通常不會帶來危險,大多數的病例也不需要治療。即使需要治療,也會優先採取不需開刀的方法。因此,請您諮詢您的醫師,以了解您適用哪種不需要開刀的治療方式。


其他關節與肌腱疾病

膝蓋痛這樣講給醫師聽!正確描述以獲有效治療

大部分的人其實不知道怎麼描述自己的病況,膝蓋痛的種類又那麼多,講不清楚醫師要怎麼治療呢?本文將提供一些有助於病患描述症狀的方向,讓大家就醫時能更有效地得到正確的診斷,以及適合的治療方法。 專心觀察膝蓋痛的位置 精確地描述疼痛的位置,可以幫助醫師做精確的診斷。例如膝蓋前側疼痛,可能代表罹患脛骨粗隆炎(Osgood-Schlatters disease);膝蓋後側疼痛,可能是關節炎(Arthritis),或軟骨撕裂(Cartilage tear);若疼痛部位在膝蓋裡面,則可能是肌腱、韌帶或軟骨組織的問題。 回想膝蓋痛開始的時間 如果很難形容疼痛的確切位置,可以試著回想疼痛是從何時開始的,也有助於醫師診斷病因。例如突發性膝部疼痛,經常是因為跌倒而造成不尋常扭傷,或使膝蓋遭受強烈撞擊,軟骨或韌帶通常會在事發後 24 小時內出現瞬間的疼痛感。若膝蓋沒有來由地突然開始疼痛,且持續一段時間,則可能代表膝蓋潛藏著其他待診斷的問題。(同場加映:膝蓋痛吃什麼?吃這些幫助緩解膝蓋發炎) 更多細節資訊都有助於診斷 可以嘗試描述膝蓋痛發時的狀況,提供醫師更多相關診斷資訊,有發現以下事項都可告知醫師: 疼痛在早晨,或靜止一段時間後惡化。 疼痛在一天過後,或走動一段時間後惡化。 疼痛在進行特定活動後惡化,例如爬樓梯、走路、蹲在花園裡,或跟小孩一起騎腳踏車後。 膝蓋腫脹,可以把腫脹發生的時間點告知醫師。 膝蓋內部感覺有兩塊粗糙的東西在相互磨損。 膝蓋發出奇怪的聲音。 感覺走路無力,必須扶著東西才不會跌倒。 持續為膝蓋痛的狀況做筆記 醫師可能會建議患者寫下疼痛筆記,以協助診斷,值得紀錄的事項包括: 一天之中感到最疼痛的時間點,及發生時在做的事。 為疼痛程度打分數,例如 1 到 10 分,1 分最輕微,10 分最嚴重。 有哪些活動是因為疼痛而阻礙您進行的。 (推薦閱讀:「痛」不會說謊!10種疼痛量表看這裡)


其他關節與肌腱疾病

痛到快不能走路了!治療膝蓋痛的藥物

膝蓋痛除了物理治療、手術和居家療法,有時也能透過藥物得到緩解,特別是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或痛風所引起的膝蓋問題。用藥物治療膝蓋痛時,醫師可能會以注射的方式進行。以下要介紹的,是幾種常用於治療膝蓋痛的藥物。 非類固醇消炎藥 非類固醇消炎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的用途是減緩發炎,經常用於治療關節炎,亦可用於治療其他發炎症狀。但能不能使用需視患者的健康情況而定,例如有腎臟或肝病的人,就不適合使用。此類藥物的作用,是阻止在體內引起發炎的酵素發揮作用,尤其是Cox-1、Cox-2酵素,讓身體停止製造控制發炎的前列腺素,進而減少腫脹和疼痛。一般人可以在藥局買到這類藥物的成藥,或是請醫師開處方籤取得。 皮質類固醇 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s)和運動員用來增肌、強化運動表現用的同化類固醇不同。同化類固醇是禁藥,而皮質類固醇則是一種仿造人類荷爾蒙皮質酮的化合物。皮質類固醇可以減少會造成發炎的化學物質生成,可以口服,也可以直接注入膝蓋。如果用注射的方式服用,每隔幾個月會需要重新注射一次。 鎮痛劑 鎮痛劑(Analgesics)的唯一目的是緩解疼痛,醫師會在手術中使用,使病人失去意識,或感覺麻痺。這種藥物可能的副作用包含胃痛,和胃食道逆流。如果患者因藥物過敏,或有腎臟、肝臟問題,而無法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時,醫生有可能會建議使用鎮痛劑,以達到止痛效果。


其他關節與肌腱疾病

關節僵硬: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關節僵硬的定義 關節僵硬是指關節的活動度受限或活動困難,而且不是因為關節無力或活動時疼痛所導致,有些關節僵硬的人仍可以完全活動該關節,只需要花費比較多的力氣。 關節僵硬有多常見 關節僵硬很常見,雖然大多是發生在老年人身上,不過任何年齡層的人都可能發作,不過只要避開危險因子,就能有效降低發作的風險。 關節僵硬有哪些症狀 與關節僵硬相關的徵兆及症狀: 關節疼痛或腫脹 移動時關節處發出聲響 關節變形 關節僵硬的原因 隨著年齡,關節、肌肉及骨骼多年的使用損耗,關節僵硬成為許多人面臨的困擾,多數人只是在早晨起床時感覺關節僵硬,這是因為平躺睡眠數小時後,關節的潤滑液減少,因此才在隔天早晨感覺活動困難。以下為可能導致關節僵硬的原因。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大部分關節僵硬的原因是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常見的關節炎之一,通常在年齡30~60歲時發作,是一個主要影響關節的長期持續性免疫系統疾病,這表示患者的免疫系統會攻擊身體健康的部位,包含關節裡的粘膜,而導致關節發炎、腫脹疼痛及僵硬,長期下也可能導致關節變形及骨頭侵蝕(Bone Erosion);類風濕性關節炎沒有特效藥,因此症狀完全無法消除,只能透過藥物或其他療法加以控制,然而,一旦此病惡化,關節失能有可能導致避免。 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 OA):另一種常見的關節炎即是骨關節炎,有時亦被稱為退化性關節炎(Degenerative arthritis),通常發作於65歲以上的老年人。由於關節的磨損所導致,關節中保護骨頭的軟骨,因長期使用而磨損無法再保護您的骨頭,隨著症狀惡化,骨頭容易破裂,或形成骨刺。在骨關節炎晚期,關節中的軟骨已完全磨損殆盡,骨頭相互摩擦導致疼痛、關節僵硬及失能,可用替換部分軟骨及關節中的潤滑液來治療骨關節炎。改變生活型態療法有減重以降低關節的壓力也很有效,對一些較嚴重的個案,置換關節手術可能是必須的。 全身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和類風濕性關節炎(RA):兩種都是自體免疫系統疾病,您的身體會攻擊自己的器官和組織,當紅斑性狼瘡攻擊您的關節時,就會造成關節僵硬、腫痛,而紅斑性狼瘡很難診斷,因為它的很多症狀跟其他疾病的症狀很類似,可能必須觀察數月後才能將它與其他疾病區分出來。如同類風濕性關節炎,全身性紅斑狼瘡也是慢性的,一旦發病,終生都會受其影響,因為無特效藥,於是治療多著重在控制及減輕症狀。 滑囊炎(Bursitis):關節內的骨頭、韌帶或肌肉之間充滿著擁有潤滑液的封閉性囊,而當這些囊袋發炎時即為滑囊炎,症狀是發炎的關節僵硬疼痛,滑囊炎通常是暫時性的,治療方式就是讓發炎的部位暫停活動休息數週,因此您必須在短期內減少肢體活動讓關節休息,就能緩解滑囊炎及關節僵硬。 痛風:不像其他造成關節僵硬的症狀,痛風是突如其來的,可能在您熟睡時發作,因此當您醒來時,關節感覺異常疼痛,嚴重疼痛和關節無力就是痛風的典型症狀,痛風可能發作於任何部位的關節,大腳趾常是大部分人最經常發作的第一個部位,痛風也是關節炎的一種,男性患者多於女性患者,但女性患者多半在停經後才會發作,痛風會不斷的復發,但其症狀是可治療的。 骨癌(Bone cancer):是少見導致關節疼痛、僵直的直接原因,骨癌患者可能會有關節、骨頭痛,並感覺骨頭的某一部位腫脹敏感,並非每個人都會有疼痛感,因此很多人在骨癌蔓延而導致其他症狀產生前都未能發現自己已罹患骨癌。癌症是可以治癒的,但治療的成效卻視骨癌的大小、位置及骨癌腫瘤的類型等多項因子而定,治療骨癌的方式有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及手術。 上述是關節僵硬的常見原因,若需要更精確的診斷,請諮詢醫師。 關節僵硬的症狀 若有以下情形,請立即就醫: 快速腫脹 嚴重疼痛 關節變形 關節紅腫,觸摸時溫度很熱 關節無法彎曲 若您有疑慮或出現上述症狀,請諮詢您的醫師。每個人的狀況都不太一樣,最好與醫師討論,才能獲得最妥善的治療。 關節僵硬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下列生活調整及居家療法可能有助於改善關節僵硬: 熱敷或冰敷 服用消炎藥 減重 養成運動習慣 均衡飲食 食用魚油和葡萄糖胺等營養補充品 若您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最妥善的照護。


骨骼與肌肉

脊椎側彎: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脊椎側彎的定義脊椎側彎(Scoliosis),就是脊椎嚴重彎曲的現象,彎曲的度數愈高,病症的情況愈嚴重。脊椎側彎通常在幼年時期就會出現,並在成年時突然變嚴重。若小孩已經發育得差不多,並有小於30º的側彎,其實不太需要嚴密監控,因為惡化的機率很低。但若側彎在50~75º之間,醫師通常就會建議採取治療措施。患者可能會因為嚴重脊椎側彎而產生心理上的問題,特別是青少年。 脊椎側彎有多常見? 許多病例都是在10歲以前發現,請與醫師討論減少誘發的方法。 脊椎側彎的症狀脊椎側彎的小孩可能背部會有一側隆起、前彎時一側的肩膀比較高,或臀部不對稱、向一側傾斜。成年人最常見的嚴重症狀則是背痛,並會感到疲倦及呼吸困難。其他常見的症狀還有身高變矮、肋骨隆起、腰線不對稱。而當腰線傾斜的程度愈大,脊椎就愈嚴重。脊椎側彎的症狀可能不只這些,若尚有疑慮請諮詢醫師。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若發現脊椎或背部異常,請立即就醫。若彎曲程度微小,患者可能自己不會察覺,但旁人會發現。因此若身邊有人站直時,疑似有脊椎彎曲的現象,請立即建議他們就醫。 脊椎側彎的原因造成脊椎側彎的原因通常難以辨別,但很有可能是基因。其他可能的原因有長短腳、患有神經肌肉疾病(如腦性麻痺Cerebral palsy,和肌肉萎縮症Muscular dystrophy)、脊椎曾受傷或遭感染、因先天缺陷使骨骼和脊椎的發展受影響。姿勢、營養不良,以及從事某些運動雖然不會直接導致脊椎側彎,但有可能讓脊椎側彎惡化,並導致其他疾病,像是黃斑部病變(Macular lesion)、發炎、脊椎受傷。 脊椎側彎的風險因素脊椎側彎最早會開始出現跡象的時候,是青春期即將來臨前的快速生長期。而雖然男女發生脊椎側彎的機率差不多,但女性惡化、需要治療的比例似乎較高。若有脊椎側彎相關家族病史,發生脊椎側彎的機率也會大幅提升。 脊椎側彎的診斷與治療以下資訊非醫療診斷,請諮詢醫師以了解詳細病情。 脊椎側彎如何診斷? 醫師可以透過X光判斷,若病患有幾年前的脊椎X光照,就可供醫師比對,提高診斷精確度。醫師也可能請病患前彎,並觀測背部和脊椎的彎曲程度。 脊椎側彎該如何治療? 脊椎側彎無法完全治癒,只能防止惡化。大多有輕微脊椎側彎的小孩不需要治療,但需定期就診,以確認症狀沒有惡化。若情況程度為中等至嚴重,治療需求會依個案而不同,只是而運動和肌肉電刺激(Electrical muscle stimulation),是無法改善脊椎側彎的。若疼痛難耐,醫師可能會開止痛藥和抗發炎藥。能防止脊椎側彎惡化的方法有: 穿戴矯正器:若小孩仍處於生長階段,醫師可能會建議穿戴矯正器。穿戴矯正器無法完全還原脊椎的彎曲,但可防止惡化,而且有很多穿戴過矯正器的小孩,後來都不需要動手術。矯正器的穿戴時間愈長,矯正的效果會愈好。矯正器通常在小孩進入青春期或停止生長後,就不需要再穿戴。 手術:若脊椎側彎嚴重或造成劇烈疼痛,醫師可能會考慮執行手術。可能採取的手術有脊椎融合術,或內固定手術。 脊椎側彎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以下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可能對改善脊椎側彎有益: 依醫師指示穿戴矯正器,或嘗試物理治療,雖然可能會很痛。 脊椎側彎需持續追蹤數年,過程中請不要放棄,以防止惡化,或盡早發現相關併發症。 尋求家人的協助與支持,或主動關心身邊有脊椎側彎的親友。


骨骼與肌肉

落枕:原因、症狀、診斷、治療、舒緩方法

落枕定義 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落枕,也就是頸部僵硬或脖子痛。造成的原因有很多,例如不小心在運動、活動或工作時拉傷,造成頸部肌肉僵硬緊繃。有些健康狀況也會造成落枕,但它幾乎不會是重大疾病的症狀。 落枕有多常見? 落枕相當常見,且會影響所有年齡層的人,但只要多留意便能降低發生的機率,想了解其治療方法,可諮詢醫師。 落枕症狀 以下是常見的落枕症狀: 長時間維持相同姿勢使情況加劇,例如開車或在電腦前工作 肌肉緊繃和痙攣 頭部移動幅度受限 頭痛 上述並未列出所有可能的症狀,若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 什麼時候該去看醫師? 若有下列任何一種症狀,請聯繫醫師: 嚴重疼痛 疼痛持續數天,且沒有緩解的跡象 疼痛向下擴散至手臂及腿部 伴隨頭痛、麻木、虛弱或刺痛 落枕原因 頸部疼痛的原因包含: 肌肉緊繃和僵硬:長時間姿勢不良,例如使用電腦、滑手機,甚至是枕頭太高或太低。 汽車追撞常造成揮鞭式頸部創傷(Whiplash injury),那是因為突然地加速或減速,造成頸部如鞭子般前後抽動,而造成的頸部軟組織傷害。 關節磨損:關節炎(Arthritis)裡例如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會造成骨骼間(椎骨)有緩衝作用使關節能活動自如的軟墊(軟骨) 磨損形成骨刺,影響關節活動並引發疼痛。 神經壓迫: 頸椎椎間盤突出(Herniated discs)和骨刺(Bone spurs),會壓迫從脊髓分支出來的神經。 疾病: 某些特定疾病,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腦膜炎(Meningitis)、流感(Flu)或壓力,皆可能引發落枕。 落枕的風險因素 什麼會造成落枕的風險增加? 諸多因素皆會造成落枕,例如: 就如同身體其他關節一樣,頸關節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退化、磨損。 壞習慣,例如長時間坐在書桌前工作,完全沒有改變姿勢,或是睡覺時頸部姿勢不良。 瞬間的傷害,例如在車禍、運動中拉傷。 如何診斷落枕? 一開始,醫師會記錄下病史並安排檢查,為了得到更清楚的結果及疼痛原因,可能會開立醫學影像檢查,如X光、電腦斷層(CT)或核磁共振(MRI), 醫學影像是進一步詳細檢查最好的輔助方法。在某些情況下,醫師可能懷疑頸部疼痛與神經壓迫有關,若是這種情形,可能會建議安排做肌電圖(EMG)。有時也會抽血確認是否有可能為發炎或感染導致的疼痛。 如何治療落枕? 經過簡單的自我照護,常見輕度至中度的落枕,2~3週便會痊癒。如果疼痛持續存在,醫師可能會建議其他治療方法,例如物理治療、經皮神經電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牽引療法、手術或開立藥物,包含類固醇注射劑(Steroid injections)、三環類抗憂鬱劑(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肌肉鬆弛劑(Muscle relaxants)或止痛藥。 落枕的自我舒緩與居家療法 哪些生活上的調整或居家療法,可幫助舒緩落枕? 下列生活上的調整和居家療法,可能對落枕的情形有所幫助: 服用非處方止痛藥,如布洛芬(Ibuprofen)或乙醯胺酚 (Acetaminophen) 。 最初的幾天先冰敷,之後熱敷,可使用熱敷墊、熱水袋或洗熱水澡。 居家運動,每天動動脖子,但不宜過度。 經常起來活動,並維持良好的姿勢。 若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最妥善的照護。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