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與肌肉

隨著年紀增加,我們的身體,尤其是骨骼、肌肉、關節必然會跟著磨損。所以人們常會出現影響日常生活的病症,如關節疼痛、腰痠、其他骨頭肌肉的損傷等。 在這個類別,你可以了解更多有關骨骼肌肉系統疾病的知識。

基礎知識

骨骼與肌肉

骨重量、骨密度解析|顧骨頭看「骨密度」!骨本檢查方式一次懂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長者每7人就有1人罹患骨質疏鬆;關注骨骼健康,常聽到「骨重量」和「骨密度」等兩個名詞,究竟兩者代表意義與差異為何?如何檢測?骨量低等於骨質疏鬆嗎?《Hello醫師》帶您深入了解,說明骨重量、骨密度的檢查方式,幫助您從平時做好監測,「存骨本、抗骨鬆」! 「存骨本」從年輕做起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指出,國人65歲以上患有骨質疏鬆的比率高達14.1%,等於每7人就有1人有骨質疏鬆;其中,女性比率更高達17.4%,遠高於男性的10.4%;若以50歲以上族群來看,患有骨鬆比率也高達8.1%。 骨質疏鬆不會有明顯症狀,又被稱為「沉默的疾病」,萬一骨折,不僅可能無法自立生活,更可能進一步引起許多症狀及功能障礙,嚴重甚至會死亡。 其實,人體骨骼的骨量約在20至30歲前達到最高峰,之後逐漸減少,因此,如何從生活中留意「骨本」流失」,不僅中老年族群要注意,年輕族群更應及早重視「存骨本」的必要性。 骨重量是什麼?骨重量高等於骨頭硬? 顧名思義,「骨重量」就是骨頭的重量。人體骨骼會隨成長發育而增大,在幼兒與青春期時,骨骼會逐年增長、變厚,骨頭的重量也會隨之增加,並在20~30歲達到巔峰。 骨重量反映的是整體骨骼的總重,重量愈重,代表骨架較大、骨骼較長或較厚,但骨重量與骨密度之間沒有絕對正相關,也就是說,骨頭較重,不代表骨頭密度比較高或硬。 骨密度是什麼?顧骨頭要掌握「骨密度」! 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縮寫為 BMD)就是骨骼中 Mineral (礦物質)的密度,也就是骨骼內部的孔隙大小。 在骨骼生長狀況達到巔峰後,骨量會隨年紀增長而減少,若流失骨量過多,原本緻密的骨骼便會形成許多孔隙,使「骨密度」降低,連帶減少骨頭的支撐力;若骨質流失過多,骨頭會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使骨骼變脆、變弱,便形成所謂的「骨質疏鬆症」。 因此,要判斷骨骼強健與否,重點是看「骨密度」,而非「骨重量」。骨重量通常用於分析身體組合,或簡單判斷骨骼的健康狀況,但真正評估骨骼健康的指標是「骨密度」。 以房子來比喻,「骨重量」就是評估鋼筋與建材的重量,但鋼筋與建材的重量很重,不表示房子一定很穩固,重點是鋼筋與建材的材質是否牢靠,以及是否搭建妥善,形成足夠支撐力以抵禦強風和地震。 骨密度量測方式一次看 目前檢測骨密度的方式,包括: 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 定量超音波儀器(Quantitative Ultrasound, QUS) 定量性電腦斷層掃描(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 QCT) 其中,以「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最常使用,其次為超音波。 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DXA)的主要原理,是利用兩種不同能量的X光為射源,照射人體最容易發生骨折的腰椎或髖關節;因礦物質會吸收較多X光,計算方式便是以骨礦物質含量(BMC)與骨面積(BA)的比值(單位g/cm2)來換算骨密度(BMD)值,這也是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制定的骨質疏鬆診斷標準。 因此,若測量時,單純只有骨礦物量(通常會定義為Bone Mass)的數據,並無法測出骨密度。 定量超音波儀器(QUS)主要以測量腳踝、手腕或手指的骨質密度為主,其主要原理,是以超音波在骨骼中傳遞的波速及音速衰減等參數,測量骨質彈性與強度;若超音波在骨骼內傳遞速度較快,吸收與散射效果較好,骨密度較高,反之,則較差。 QUS的優點是儀器小,移動性強,在民間義診時常可看到;不過,衛福部提醒,目前醫界對於其佐證資料之診斷標準尚未建立共識,何時該介入治療,臨床上也還沒有一致性的看法,因此,只適合做初步篩檢的工具,若民眾檢測時發現異常,仍應到醫療機構接受DXA檢查,以進一步確認。 DXA、QUS骨密度檢查方式比一比 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 定量超音波(QUS) 測量原理 用X光測量骨骼內的礦物質含量 超音波傳遞速度與衰減 測量部位 脊椎、髖關節 腳踝、手指或手腕 是否可診斷骨質疏鬆症? 是,屬於診斷標準 否,僅用於初步篩檢 輻射劑量 低輻射 無輻射 檢查地點 醫院放射室 儀器體積小、好移動,常見於健康篩檢站 如何解讀骨密度的 T 值與 Z 值? 在接受「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DXA)檢測後,會得出T值(T-score)與Z值(Z-score);T值是與年輕(20至29歲)同性別健康人的平均值比較,差距在1個標準差(SD)之間,即表示骨密度正常;若T值低於平均值,標準差在-2.5以下,即表示有骨質疏鬆。 所謂Z值,則是和同齡同性別健康人之平均值比較,一般主要是當停經前婦女或50歲以下男性有特殊需求,才會納入判讀;當Z值等於或小於-2.0標準差(SD)時,稱之為低於同齡的預期值。 骨密度 T 值與 Z 值檢測結果判讀  T 值(T-score) 骨密度健康程度 標準差 +1.0 至 -1.0 正常 標準差介於- 1.0 至 -2.5 之間 骨質缺乏 標準差 -2.5 以下 骨質疏鬆症 標準差 -2.5 以下合併發生骨折 嚴重骨質疏鬆症 Z 值(Z-score) 骨量減少程度 標準差大於 -2.0 介於同齡的預期值 標準差小於等於 -2.0 低於同齡的預期值 生物電阻抗分析是什麼? 除了量測骨密度,坊間診所或健身中心也常見以「生物電阻抗分析」(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 BIA)方式,透過少量電流通過人體,量測通過身體不同組成產生的電阻,幫助民眾進一步了解自身的身體組成,但市面上常見的體脂機並無法提供骨密度檢測數據。 人體的體組成,主要是由水、蛋白質、骨質及脂肪組合而成;其中,人體脂肪組織幾乎不含水,因此不會導電,相較之下,肌肉富含水分,因此導電性良好。 BIA的主要原理,即是透過光腳接觸足部電極踏板,利用少量電流通過身體部位產生的電阻及電抗信號,推算人體脂肪、肌肉甚至骨骼礦物質等的組成比例,進而了解自身的健康狀況。 與DXA相較,「生物電阻抗分析」不須到醫療機構進行,且屬於非侵入性、無輻射的檢測方式,受測者只需用雙腳站上電極踏板,即可進行檢測,僅需數秒至1分鐘內即可完成。 定期追蹤骨骼健康狀況,護骨本! 衛福部國健署調查發現,19至64歲國人每日鈣攝取量約505~566毫克,僅達到建議攝取量1000毫克的一半,在骨質流失,鈣質攝取又不足的情況下,50歲以上成人約每12位就有1位患有骨質疏鬆症,女性骨鬆比率更高達10%。 存骨本的關鍵年齡是30歲以前,透過攝取足夠鈣質、曬太陽與運動,是「存骨本」的最佳解方。 如果錯過這段時間,同樣可透過攝取鈣質、曬太陽與運動減緩骨質流失;更重要的是,定期追蹤骨骼健康狀況,才能了解骨本的流失狀況,評估是否須調整飲食與生活,或及早接受治療;其中,骨質流失狀況較嚴重的中、高齡族群,以及停經後女性,都應特別注意! 從前文說明可知,要了解骨骼的健康狀況,重點在於骨密度。民眾若想多了解自身骨密度狀況,目前可在社區篩檢、健康檢查或醫院門診時,透過QUS進行初步篩檢;若檢查結果數值異常,或醫師認為有疑慮,可進一步安排DXA檢查,並依據醫師建議,每隔一段時間回診追蹤。 針對較精準的DXA骨密度檢查,目前僅有符合特定條件者,才享有健保給付,多數人仍須自費檢查,費用從數百元到千元不等。此外,前往醫療機構也須考量交通往返時間;其輻射劑量雖低,仍有民眾會有疑慮。 對此,新世代「生物電阻抗體組成分析儀」,不僅採用創新的雙頻掃描技術,提升測量精準度,同時也獲得臨床實證及世界多項專利,可落實居家日常檢測之需求,讓民眾更容易了解自身的體組成與骨密度數據,不僅省時且具便利性,也可避免每次檢查時都需要額外支付較高的檢測成本,讓瞭解自身「骨本」更方便。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探索更多骨骼與肌肉類別

看更多 骨骼與肌肉 相關文章

骨科

脊椎側彎手術:風險、術前、術後須知

脊椎側彎(Scoliosis)是一種脊椎問題,是因為脊椎異常彎曲,進而引發疼痛、呼吸困難。幸好,脊椎側彎大多數的案例都沒有很嚴重,不需要動手術。不過,在比較嚴重的情況下就得開刀,但請不用擔心,因為脊椎開刀手術通常都很安全,而且很有效。 脊椎側彎手術是在做什麼呢? 脊椎手術是用來治療脊椎側彎,改善脊椎嚴重彎曲變形的狀況。這種手術並無法完全讓脊椎變直,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讓脊椎重新維持平衡,以防側彎變得更嚴重。手術過程中,醫師會用固定桿支撐脊隨,然後將骨頭排組在一起,如此一來,脊椎才會穩固,且在未來不會再彎曲惡化。不過,固定桿可能會讓背部不太舒服,但不會因此而拿掉固定桿。 手術可能會有什麼風險? 癱瘓(Palsy) 脊椎手術的風險中,最令人擔心的就是癱瘓,但是癱瘓的情況其實是很少見的,大概每一千到一萬人才會出現一個案例。為了避免癱瘓,在手術中會用一些方法監控脊髓,例如下列2種方式: 體感覺誘發電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SSEPs)和運動誘發電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 MEPs):輕微電擊腿部,然後監控腦部的訊號是否有變慢。 史達諾拉喚醒測試(Stagnara wake up test):醫療團隊會在手術過程中叫醒病患,要病患移動雙腳。病患並不會感受到疼痛,手術後也不會記得自己有被叫醒。若脊髓出現異常狀況,醫師會立即停止手術。但是別擔心,突發狀況很少發生。 流血 流血一直都是手術可能會有的風險。在手術中與手術後,病患都會流失血液,但是只要處理得好,流血量就可以控制。雖然很少會需要輸血,但是手術前可能會要求病患先輸出一些血,以防之後需要。在手術過程中,醫師也可能將流出來的血輸回你的體內。 其他可能的風險與併發症 固定桿斷裂。 感染。 脊椎未排組好。 手術後,脊椎側彎還是持續惡化。 術後護理 在手術後的2~3天內,你就可以開始稍微移動身體。依照術後狀況與復原速度,通常可能得住院4~7天。在2~4週後就可恢復日常生活,但是在尚未完全復原前,不可做太多需要體力的事。也應該盡量避免身體彎曲扭動或抬東西。 醫師可能會建議你穿戴背部支撐架,好讓骨頭在排組時固定好脊椎。而且也不建議在術後6~12個月內做運動。術後的1~2年內,需要用X光監控脊椎狀況。等到骨頭穩固後,就不需要再接受任何治療了。患者如果是女性,也不用擔心,手術後還是可以懷孕、自然生產。


其他關節與肌腱疾病

全膝關節置換手術

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的基礎知識若得到漸進式關節炎、創傷或其他稀有破壞性膝蓋疾病,患者就可以考慮進行全膝關節置換手術,修復受損的膝關節。在美國,最常進行此手術的原因是嚴重的膝蓋骨關節炎,但無論膝蓋受傷的原因為何,日以加劇的疼痛和僵硬,以及愈來愈受阻的膝蓋日常機能,都會想讓患者進行此術。 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的風險接受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的人之中,有超過9成可以大幅降低膝蓋痛的症狀,並增進日常活動的能力,但身體能力無法恢復到罹患關節炎前的狀態,手術的效果病會隨著時間漸漸減弱。手術前,請務必了解可能的相關風險和併發症,若有任何問題請諮詢醫師或外科醫師。 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的術後併發症 任何手術都可能發生併發症,包括預期外的麻醉反應、過度出血,或血栓(深層靜脈栓塞)。但除非身有慢性病,此術的併發症發生率其實不高。以下是若併發症不幸發生,關於此術的特有狀況: 置入人工關節時造成骨裂 手術傷到神經、血管、韌帶或肌腱 膝蓋因手術遭到感染 膝蓋在術後鬆弛或脫臼 術後膝蓋持續不適 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就是術後膝蓋劇烈疼痛、僵硬、無法使用。 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的術前需知進行手術前,患者需與醫師討論近期在使用的藥物、過敏等健康狀況,並與麻醉師會面,一同規劃麻醉內容。醫療人員也會給患者清楚的術前指示,包括術前的禁食方法。通常患者應於術前6小時左右開始禁食,2~3小時開始停止攝取液體。 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流程 術中可能會用到幾種不同的麻醉方法,並且整個手術要花1~1.5小時。 外科醫師會在患者的膝蓋前端切開一道口,取出受損的關節部位,再替換成用金屬、塑膠、陶瓷或混合材質製成的人工膝關節。 人工膝關節會用壓克力膠固定在患者的骨頭上,或在其上方包覆一層特殊材料,以直接與骨頭黏在一起。 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的復原 患者應該能在3到7天後回家,但會有幾個禮拜的時間可能要用枴杖。 大多數的人復原狀況都不錯,疼痛會減少,行動力也會進步,只是人工膝蓋感覺會和正常的膝蓋不同。 手術後不建議跪下,否則容易造成不適。 規律運動可以幫助患者早日回復正常活動,但開始運動前,請先詢問醫療團隊的建議。 若併發症不幸發生,復原的時間即有可能拖慢。若有任何問題,請諮詢醫師或外科醫師。 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有替代療法嗎? 以下方式不能替代全膝關節置換手術,但能輔助減緩此手術欲改善的症狀,不過關節炎愈嚴重,效果愈低: 使用柺杖讓行走變輕鬆,在穿戴彈性支撐物則可讓膝蓋感到更有力。 規律適中的運動,可以幫忙減少膝蓋僵硬的程度。 將類固醇注入膝關節,有時候可以緩解疼痛和僵硬。 服用乙醯胺酚(Paracetamol)等普通的止痛藥,和布洛芬(Ibuprofen)等消炎止痛藥,都有助於控制疼痛。 在飲食中補充營養食品可以幫助減緩症狀,但服用前請先諮詢醫師。


其他關節與肌腱疾病

膝蓋脫臼: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膝蓋脫臼的定義膝蓋脫臼,意指膝蓋的骨頭脫離了原本該在的位置,也就是小腿骨(脛骨和腓骨)的位置,偏離了大腿骨(股骨)的位置。膝蓋骨是由稱為韌帶的強勁帶狀組織合併在一起的,每一條韌帶都各自負責將膝蓋固定在特定的位置。膝蓋脫臼的發生,意味著韌帶的撕裂,有時和膝蓋骨(髕骨)相連的韌帶,甚至也會跟著斷裂。若膝蓋只有部分脫臼,就稱為半脫臼,或脫位。 膝蓋脫臼的原因 膝蓋脫臼通常是由下列原因造成: 車禍:若膝蓋猛力撞擊到堅硬的表面上,如車子的儀表板時,衝擊的力道可能強到足以讓膝蓋脫臼。 運動傷害:如果在膝蓋彎曲時與別人大力撞擊,或跌在地上,膝蓋就有可能脫臼。或者有可能是運動中過度延展膝蓋,例如向後彎曲的程度超出合理範圍,就可能脫臼。滑雪、跑步中途跌倒重摔、墜落,都有可能造成。 膝蓋脫臼多常見? 膝蓋脫臼相當少見,但仍可請教醫師,以取得更多資訊。 膝蓋脫臼的症狀 有「啵」一聲的斷裂感 劇烈膝痛 膝蓋無法伸直 膝蓋突然腫脹 無法行走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出現上列症狀,或疑似脫臼但出現上述以外的其他症狀 嚴重受傷,如車禍後,有極度疼痛或腫脹的情形 明顯膝蓋變形 腿部麻木 腿部無脈博 膝蓋脫臼的風險因素請與醫師討論,以取得更多資訊。 膝蓋脫臼的診斷與治療本文所提供資訊不能代替醫療建議,請務必尋求專業醫師的診斷與治療。 膝蓋脫臼的診斷 膝蓋脫臼應立即就醫,醫師會用不同角度觀察患者的膝蓋,以確認傷勢,和畸形或腫脹的情況。例如醫師會詢問患者受傷的過程,並詢問患者是否可以移動膝蓋;或者按壓患者腿部的各個部位,並觸診置腳背,檢查是否有傷到其他韌帶;醫師也會觀察患者的皮膚,因未膝蓋脫臼可能會導致神經或血管一起受傷,並使皮膚的顏色、溫度、觸覺改變。 醫師可能會用X光檢查患者膝蓋內部的狀況,除了看骨頭有沒有走位,也可以看骨頭使否破裂。 核磁共振造影,可以讓醫師檢查膝蓋的韌帶或其他軟組織,是否受損,並協助外科醫師為膝蓋重建手術做準備。 膝蓋脫臼的治療 醫師會將患者的小腿移回原位,此過程稱為復位。大多數的醫師進行復位前,會先給患者局部止痛或鎮靜藥物,讓患者可以忍受復位的不適。復位是修復神經、血管、韌帶和其他膝組織傷害的重要初始步驟,通常是由急診或骨科醫師執行。 如果確認了動脈也有受到傷害,創傷或血管外科醫師會立即動手術,修復受傷的血管,以維持腿部血液流動。 為了避免再度受傷,以及幫助患部復原,醫師會將患者的整個膝關節用夾板固定,讓膝蓋無法彎曲。 膝蓋脱臼幾乎都會伴隨嚴重的韌帶撕裂傷和扭傷,有時候膝蓋骨還會破裂。因此在膝蓋消腫後,需要進行重建手術讓膝蓋回復功能。 在極端嚴重的案例中,如果無法處理好膝蓋脫臼的嚴重併發症,患者可能會需要截肢。 膝蓋脫臼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膝蓋脫臼不應該在家照護,應即刻取得醫療協助,並且愈快愈好。醫師會評估傷勢,並幫患者把膝蓋復位。等待醫療協助時,替患部冰敷可以稍微減緩疼痛及腫脹。而治療完成後,如果有任何關於患部照護的疑問,都可以諮詢醫師。


其他關節與肌腱疾病

膝蓋半月板撕裂:原因、症狀、診斷、治療、預防

膝蓋半月板撕裂的定義半月板撕裂是常見的膝蓋傷害之一。半月板是一片有彈形的C形盤狀物,可以做為膝蓋的緩衝墊。每個膝蓋都有兩片半月板,一片在膝蓋外緣,另一片在內緣,可以將重量平均分布於膝蓋,保持膝蓋的平衡。因此,要是半月板撕裂的話,會讓膝蓋的功能無法正常運作。 膝蓋半月板撕裂有多常見? 半月板撕裂是很常見的狀況,任何年紀的人都有可能發生這種狀況。降低您的危險因素,即可控制半月板撕裂的情況。根據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Boston Children’s Hospital)的統計,美國每年有超過50萬起半月板撕裂的紀錄。 膝蓋半月板撕裂的症狀半月板撕裂發生時,您可能會聽到膝蓋旁邊發出「啵」的聲音,接著會感受到下列症狀,不過以下並沒有列出所有症狀,因此,若您有所疑慮,請向您的醫師諮詢。 疼痛,特別是碰觸半月板的位置時。 腫脹。 難以移動膝蓋或是無法進行全活動範圍的膝蓋動作。 感覺自己的膝蓋被鎖住或扣住了。 感覺膝蓋無力或無法支撐自己。 您可能還會感到滑動或骨頭發出聲響,這類徵兆通常代表有軟骨變鬆,而且阻礙到膝關節。 什麼時候應該看醫師? 如果您感覺有上述任一項症狀,且持續了好幾天,或是這些症狀是在膝蓋受傷後發生時,請聯絡您的醫師。如果您的膝蓋鎖住,在伸直後無法彎回來,請您立即向給您的醫師求助。 膝蓋半月板撕裂的原因若您進行了包含用力扭轉或旋轉的活動時,半月板可能會撕裂;而且,突然的軸心旋轉、深蹲或舉重會造成壓力導致受傷,多數運動員都有半月板撕裂的危險。需要急轉急煞的運動,有較高的半月板撕裂風險,例如: 美式足球。 籃球。 足球。 網球。 膝蓋半月板撕裂的風險因素研究顯示,兒童發生半月板撕裂的情形一天比一天多,這是因為有越來越多的孩童在小小年紀時就開始運動,此外若兒童參與特定專一的運動的話,發生半月板撕裂的可能性較高,同樣地,參與競賽性運動的青少年也容易發生半月板撕裂的問題。半月板會隨著年齡老化而弱化,30歲以後的人比較容易發生半月板撕裂,蹲下或踏階運動可能會導致半月板弱化的病患受傷。 如果您有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您的膝蓋受傷或半月板撕裂的風險比較高。骨關節炎是因為老化、關節磨損和撕裂所造成的常見關節病症,症狀包含疼痛和僵硬。長者若是患有半月板撕裂,比較可能是由退化所引起的。因為退化的膝蓋中的軟骨變弱、變薄,而更容易產生撕裂。 膝蓋半月板撕裂的診斷與治療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隨時諮詢您的醫師。 如何診斷患有半月板撕裂? 理學檢查:您與醫師討論過您的症狀之後,醫師會檢查您的膝蓋,測試膝蓋的活動範圍,仔細觀察關節旁半月板的地方。醫師可能也會進行迴旋擠壓試驗(McMurray test),用來測試您的半月板。此試驗中會讓您彎曲膝蓋後再伸直,同時旋轉膝蓋。過程中,您可能會聽到小小聲的「啵」,這就代表半月板已有撕裂產生。 成像檢查:醫師可以開立醫囑讓病人進行成像檢查,確認是否有半月板撕裂。其中成像檢查包括: 膝部X光:此試驗不會顯示出半月板撕裂,但是可以用來確定您的膝蓋痛是否有其他成因,如骨關節炎。 磁振造影:磁振造影使用磁場照下多張膝蓋的相片,磁振造影可以照出軟骨和韌帶的圖像,檢查是否有半月板撕裂。 雖然磁振造影可以幫助醫師診斷,但卻不是百分之百可靠,根據研究顯示,使用磁振造影診斷側邊半月板撕裂的準確度是77%。因為半月板撕裂有時極度相似退化或老化造成的改變,因此半月板撕裂有時候不會出現在磁振造影上。此外,由於膝蓋周邊的部分結構極度相似半月板撕裂,醫師可能會誤判某人有半月板撕裂。 超音波:超音波是使用音波在身體裡成像,確認膝蓋中是否有鬆掉的軟骨。 關節內視鏡檢查:如果您的醫師無法用上述方式決定您的膝蓋痛成因時,他們會建議採用關節內視鏡檢查您的膝蓋。如果您需要手術,您的醫師也有很大可能會用到關節內視鏡。在關節內視鏡檢查中,會在膝蓋旁切一道小開口,並用關節內視鏡可以置入小開口中,檢查您的半月板是否有撕裂。 如何治療半月板撕裂? 醫師治療半月板撕裂的方式,會依據您的情況不同而有所改變,如撕裂的類型、位置、嚴重度。您的年齡和活動情形也會影響您的治療選項。治療的方法如下: 休息、冰敷、用彈性繃帶包裏膝蓋、用膝蓋墊高腳。 物理治療。 手術修復半月板。 手術移除部分半月板。 膝蓋半月板撕裂的生活調整與預防下列生活調整及居家療法可能有助於改善半月板撕裂: 首先,您應該用保護性的方式治療膝蓋傷害,如休息、冰敷、加壓、抬高,或統稱RICE方法。 休息(Rest):用枴杖避免重量壓在關節上,避免會惡化膝蓋疼痛的活動。 冰敷(Ice):每3至4個小時冰敷膝蓋30分鐘。 加壓(Compression):用彈性繃帶或包裏膝蓋,以降低發炎。 抬高(Elevation):抬高膝蓋,減少腫脹。 您也可以使用如布洛芬(Ibuprofen)、阿斯匹靈(Aspirin)或其他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減緩膝蓋疼痛和腫脹。 預防半月板撕裂傷 可以進行增強腿部肌肉的規律運動,藉此避免半月板撕裂。這樣做可以穩定您的膝蓋關節,保護膝蓋不受傷。您也可以在運動時使用保護裝備或支撐架,在進行有較高受傷風險的運動時支撐自己的膝蓋。從事會對膝關節造成壓力的運動或活動時,請您務必保持姿勢正確。可以的話,最好完成下列事項: 運動前暖身和伸展。 使用適當的裝備,如穿戴專為當前活動設計的運動鞋。 繫好鞋帶。 學習您當前所從事的活動的正確技巧。 如果您有任何問題,請詢問您的醫師,以更加了解最適合您的方法。


其他關節與肌腱疾病

膝蓋扭傷:症狀、原因、診斷、治療

膝蓋扭傷的定義膝蓋扭傷指的是支撐膝蓋的四條韌帶中的任一條受傷的情形。膝蓋的四條主要韌帶如下: 後十字韌帶 前十字韌帶 內側副韌帶 外側副韌帶 膝蓋扭傷有多常見? 在從事負重下曲膝或扭轉動作的運動時,您罹患膝蓋扭傷的風險特別高。膝蓋扭傷常見於從事步調快速運動的運動員,如足球、美式足球、裝棍球或曲棍球。若想知道更多資訊,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膝蓋扭傷的症狀膝蓋扭傷有下列常見的症狀,不過膝蓋扭傷的症狀與其他膝蓋傷害的症狀相似,因此有些症狀可能沒有列出來,若您對症狀有任何疑慮的話,請冾詢您的醫師。 膝蓋疼痛: 受膝蓋扭傷之苦的運動員會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傷勢的嚴重度會影響痛的程度。膝蓋痛如果是悶悶的抽痛,還算是輕微扭傷;如果是持續的尖銳刺痛,則是嚴重的扭傷。一般來說,只要讓膝蓋休息,疼痛感就會消退,但一活動後又會開始痛了。 膝蓋腫脹:膝蓋扭傷通常伴隨著腫脹,而腫脹的程度視扭傷的嚴重性會有所不同,與受傷的時間也有關係。 活動受限:膝蓋扭傷後,受傷的韌帶會無力,並伴隨著局部腫脹,而且會限制運動員的活動能力。 斷裂聲: 運動員在扭傷的當下可能會聽見「啵」或「啪」的斷裂聲,這個聲音代表4條主要膝韌帶中的1條在受傷當下已撕裂,扭傷的程度較為嚴重。 無法耐重:韌帶受傷後,伴隨而來的膝蓋發炎與壓痛會讓膝關節難以承受,或甚至無法承受重量。 膝蓋鎖扣:如果在受傷那一次側的腿上施加重量,膝蓋會有被扣住的感覺,這種情況在站立、行走、跑步時會發生。膝蓋鎖扣的方向可用來推測受傷的韌帶是哪一條。舉例來說,外側副韌帶受傷會導致膝蓋鎖住的方向微靠腿內側。 雖然膝蓋四條主韌帶中的任一條扭傷時,都有可能發生瘀青,但最常造成瘀青的是前十字韌帶扭傷。瘀青會在膝蓋骨上或膝蓋骨4週出現。膝蓋扭傷通常要經過幾個小時或休息1天過後,症狀才會完整呈現,尤其是較輕微的膝蓋扭傷更是不容易即時發現。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如果您有以上任一個徵兆或症狀,或者您有任何問題的話,請冾詢您的醫師。因為每個人的身體都有些許不同,最好是與您的醫師討論什麼方法對您自己是最佳方案。 膝蓋扭傷的原因大多數的膝蓋扭傷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 外力直接衝擊膝蓋。 突然煞停或改變方向,而對膝蓋造成壓力。 過度拉伸膝關節或伸直過度。 膝蓋扭傷的風險因素任何運動員都有可能發生膝蓋扭傷,但是有些風險因素會增加膝蓋扭傷的發生率,例如: 穿不合適的鞋:運動員的鞋子應該要符合該運動員的人體工學,且適合所從事的運動。不合適的鞋會給膝蓋施加更多壓力,令運動員的意外風險增加。 舊傷:曾經扭傷過膝蓋韌帶的人,再度扭傷的機率較高。 非預期的出力:若是增強訓練或運動競技等級的速度過快時,可能會增加膝蓋扭傷的風險。 激烈和接觸性運動:例如,足球、美式足球、女子籃球員有較高的膝蓋扭傷風險。 膝蓋扭傷的診斷與治療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隨時諮詢您的醫師。 如何診斷患有膝蓋扭傷? 膝蓋是個複雜的關節結構,診斷上有其挑戰性。醫師若是懷疑病患有膝蓋扭傷的可能,會試圖排除其他可能的疼痛原因,如半月板撕裂或肌腱受傷之類的因素。醫師也會記得檢查病患是否有其他傷勢,如病患可能同時有膝蓋扭傷和膝蓋骨脫位的問題。診斷膝蓋扭傷時常見的方法如下: 理學檢查:理學檢查是診斷程序中相當重要的部分。醫師會評估所有的膝蓋韌帶,這時候,運動員要能夠保持放鬆,因為這對準確評估韌帶的狀態來說很重要。 病史檢視:醫師會想要知道膝傷發生的時間、症狀有哪些、病患是否有舊傷等。醫師會詢問病患的症狀,譬如是否有特定的動作造成疼痛或無力,或是否有特定的姿勢或動作會減緩疼痛。 醫學成像術:包括X光、磁振造影等,可以讓膝蓋裡的解剖結構視覺化,藉此測量韌帶傷害的嚴重性。醫學成像術也可協助確認膝蓋裡其他結構是否有受損。例如,病患可能在膝蓋扭傷的同時,也有骨折、軟骨受傷或半月板撕裂等狀況。X光可在診斷骨折時派上用場,磁振造影則可使軟組織,如肌腱或韌帶的傷害視覺化。 如何治療膝蓋扭傷? 在完全治療膝蓋扭傷前,需要進行醫學評估,確認傷勢的嚴重性。這裡提供一些膝蓋扭傷的治療方法,以及病患可以採取哪些步驟,讓自己的疼痛和腫脹得以在看醫師前的數小時或數天前得到舒緩。 疑似膝蓋扭傷的立即處置 膝蓋受傷可能會在幾秒內造成強烈的疼痛和腫脹,因此,RICE方法和消炎藥可以在等待醫療診治前先幫助減緩症狀,RICE 方法代表著(休息 Rest、冰敷 Ice、加壓包紮 Compression、抬高 Elevation)。除此之外,RICE方法還可以幫助穩定腿部,減少醫療評估前後的疼痛,例如: 休息:讓患側膝蓋休息,降低對關節造成二次傷害的風險。 冰敷:用毛巾包住冰塊或用冷敷袋敷在患側膝蓋,15分鐘間隔後暫停一下,避免凍傷皮膚。冰敷關節處可以消腫。 加壓:將有彈性的繃帶纏繞在膝蓋旁邊,給關節施加輕微的壓力,降低局部發炎的症狀。病患不應該將繃帶纏得太緊,以免造成疼痛或阻斷血液循環。 受傷的膝蓋應該用枕頭或其他柔軟物件抬高,以避免血液匯集在患處造成腫脹。 可以提供如布洛芬(Ibuprofen)等非類固醇消炎藥給運動員,用以降低受傷膝蓋的腫脹。 為了確保膝關節和韌帶不會受到進一步的傷害,在回到負重活動或運動訓練前,請務必尋求醫療協助。 膝蓋扭傷的非手術治療 大部分的膝蓋扭傷可以用非手術的程序治療,主要著重在使膝蓋完全回復力量。 物理治療: 在初始的止痛治療階段之後,以物理治療方式治療膝蓋扭傷是很常見的。物理治療會包含不同的運動組合,目的是強化膝部力量和增進、恢復膝部彈性。 而且,物理治療的長度和強度會因為幾個因素有所改變,如年齡、病史、運動競技的程度、膝蓋扭傷的嚴重度等。物理治療有兩大元素: 重量訓練:物理治療師會讓病患舉起重量不多的物品,重複動作組合,這類運動可能包括阻力帶、配重支撐架或給膝關節用的運動器材。隨時間推移,在經過控制、循序漸進的方法中,重複運動的數量和舉起的重量會逐漸增加。 彈性拉伸:物理治療師也可能會想要定期規律地測量運動員的膝關節活動範圍,因而教他們拉伸運動,讓膝關節活動範圍增加。一般來說,如果運動員的膝關節活動範圍和彈性完全恢復,即代表該名運動員快要可以回到運動訓練的行列中。 膝蓋扭傷的手術治療 在膝蓋嚴重扭傷時,可能需要動手術,才能修復受損的韌帶。通常只有韌帶完全撕裂的患者,才會建議進行手術。一般情況下,膝蓋韌帶要動手術治療,是以關節鏡的方式進行,侵入性極低。關節鏡手術會在膝蓋的前側或後側切一道小開口,讓迷你相機進入腿內攝影,用來判斷膝蓋受損的程度。判斷完後,會讓小工具進入膝蓋,移除或修補受損的組織。


骨科

踝關節骨折手術

踝關節骨折手術的定義手術治療對於某些踝關節骨折的患者來說,是最能夠幫助患者踝關節復原,並且讓骨頭在正確位置癒合的方法。其中,踝關節骨折包含單踝或雙踝骨折,這樣的骨折,通常是運動、跌倒或是絆倒導致的踝部扭傷所引起。腳踝外側的腓骨(Fibula)、內側的脛骨(Tibia)或是兩側可能都有骨折,踝部韌帶很可能也有損傷。 為什麼要進行踝關節骨折手術? 踝關節不穩定或是骨頭錯位時,需要手術來修復腳踝。在某些案例中,踝骨可能會刺穿皮膚,形成開放式踝關節骨折,因此需要手術的治療。手術後您的骨骼會回到原位,並且在正確的位置癒合。若骨頭在錯誤的位置癒合,之後更有可能會產生踝關節的問題。 踝關節骨折手術的風險因素踝關節除了有骨折之外,若沒有骨頭錯位、並且狀況穩定,那麼您就不需進行踝關節骨折手術。對於這些患者來說,若是有其他嚴重的身體狀況,進行踝關節手術,可能導致的風險太高。手術後的問題包括踝關節僵硬、脆弱以及關節炎(Arthritis),對於本身有身體狀況、服用特定藥物或是某些生活型態的患者來說,發生上述情況的機率會更高。而且,導致手術後風險提高的因素還有,患有糖尿病、服用類固醇、以及抽菸。 大部分患者在手術後都能復原良好,並且踝關節恢復正常功能,但即使如此,還是很難完全恢復到受傷前的狀態。因此,手術前了解可能的風險,以及相關併發症非常重要,若您有任何問題,請諮詢您的醫師,以獲得更多資訊。 踝關節骨折手術的術前準備進行手術時可能會使用多種麻醉技術。基本上您會在手術前獲得明確指示,包括術前幾小時是否可以進食。大部分的人在手術前6小時應該禁食,不過您也許可以在術前幾小時喝一些液體類,如咖啡。 踝關節骨折手術的流程 手術的時間約為30分鐘至1小時。醫師下刀時會進行1個或多個切口,使骨折處露出。手術進行時,醫師通常會使用骨釘、骨板固定骨折處。若您對手術的流程有任何問題或疑慮,請諮詢您的醫師,以獲得更多資訊。 踝關節骨折手術的術後恢復手術後您應該可以在1~3天內出院返家,不過您應該在手術後2週內抬腳,來讓腳踝腫脹的症狀消失。您的腳踝會打上石膏約6週的時間,直到骨頭癒合為止。完全恢復正常活動則需要幾個月。請注意,規律的運動能夠幫助您盡快回復正常活動,但是在您開始運動前,請徵詢您的醫療團隊或是醫師的建議。


關節炎

骨關節炎患者更需要動!4類保養運動

大家都明白運動對日常保健大有助益,但或許很少人知道,患有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的人更要運動嗎?近期研究指出,過去認為骨關節炎患者應儘量避免活動的這個想法,是錯的!研究人員相信,適度的運動,維持肌肉和關節的機能,才是對抗骨關節炎的關鍵。參考以下的運動建議,無論是膝蓋還是髖部罹患骨關節炎,都能得到改善。 1. 有氧運動搭配重訓最好 健走、游泳、騎自行車等有氧運動,對患有骨關節炎的人來說很好,因為這些運動可以訓練心肺、維持身體的活動性,並能緩解疼痛。不過游泳時建議選擇溫水游泳池,因為冷水可能會對患有關節炎的部位有害。此外,儘管上述的心肺運動很好,但並無法像重量訓練一樣可以延緩骨質流失。所以除非身體狀況無法進行重訓,不然也應該同時進行。 2. 各種伸展運動都有幫助 伸展運動能增進身體的延展性、柔軟度和平衡感,有助於降低骨關節炎患者跌倒的風險。例如太極拳、瑜伽,都是屬於需要伸展的運動,對骨關節炎患者很有幫助。 3. 針對髖部的伸展運動 甩腿運動:甩腿運動也很更適合在水裡練習,因為水有阻力,需要出更多力才能甩動,可以藉此加強鍛鍊。 腿部伸展:可以嘗試拉伸髖部和腿部的肌肉,但若您的髖部肌肉太緊,強迫腿部肌肉伸展可能會傷到背部,或造成其他運動傷害,因此建議尋求專業教練的指導。 4. 針對膝蓋的伸展運動 滾膝運動:單腳跪姿,跪著的膝蓋可以跪在軟墊上,上半身保持直立,並輕柔緩慢地將身體前後擺動。這個動作可以伸展膝蓋前側,但做的時候不要讓膝蓋超過腳趾,以免拉傷。 俯臥腿彎舉:趴在堅硬的表面上,慢慢將腳跟彎向臀部,同時不要讓髖骨離開地面。做的時候注意不要讓太多重量壓在患部的關節和肌肉上,否則可能會使病況惡化。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關節與肌腱疾病

膝蓋痛需要物理治療!流程和注意事項詳解

膝蓋痛、不舒服,或膝蓋做完手術過後,有時需要做物理治療,才能改善不適的症狀。以下將介紹物理治療對膝蓋痛的治療項目、流程、注意事項等細節,希望能幫助大家減輕膝蓋痛帶來的煩惱。 物理治療在治療什麼? 物理治療能幫助患者更快地恢復正常生活,並重拾膝蓋問題產生前喜愛的體能活動。針對膝蓋痛的物理治療,包含: 儀器治療:像是雷射、超音波、體外震波等,處理肌肉、韌帶組織上的問題。 徒手治療:物理治療師運用雙手或輔助器械,放鬆緊繃疼動的膝蓋周遭組織,或調整髕骨關節排列位置。 運動治療:包含肌力訓練及伸展運動;增強下肢肌力,以減少膝蓋所需承受的壓力;而伸展運動則可以增加身體的柔軟度及活動範圍,讓膝關節動起來更靈活有彈性。 物理治療的大致流程和注意事項 首重診斷評估 找出膝蓋痛原因 膝蓋痛發生時,比起一昧自行服用止痛藥、貼痠痛藥布等。更建議到合格醫療院所就診,接受醫師專業的診斷,及物理治療師的功能性評估。找出膝蓋痛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從根本解決膝蓋痛問題。 先以儀器治療或搭配藥物治療緩解急性疼痛 急性膝蓋痛發生時,十分令人難受。這時大多會先以物理治療中的儀器治療(熱敷、電療等),或搭配醫師開立的藥物治療(口服藥物或針劑注射),先初步緩解疼痛。也建議患者在膝蓋痛急性發作期間,先減少會對膝蓋產生大量衝擊的動作或活動,例如本身有登山健走習慣,建議先休息幾天。也建議避免大量的蹲站動作等。 接受物理治療師的治療性運動指導 待急性強烈的膝蓋痛被初步緩解後,物理治療師會給予患者治療性運動指導。包含肌力訓練、伸展運動等。加強核心肌群、臀部和下肢的肌力和肌耐力,加強膝關節的穩定性,降低衝擊力道對膝關節的負面影響。搭配伸展運動,舒展緊繃的肌肉,並增加柔軟度,柔軟有彈性的肌肉動起來更靈活,也更不容易二度受傷。 自行確實並安全的執行運動治療 除了肌力訓練和伸展運動,一些特殊的緩解疼痛及降低膝蓋壓力的動作,可能也會包含在物理治療的運動治療項目之內。因此,物理治療師交代患者回家做的「運動功課」可能會有一點多。運動治療的療效,高度仰賴患者的配合程度。因此建議每天撥出一些時間,在家中確實做運動功課。 開始運動前,應該先暖身,讓膝蓋周遭的肌肉、、韌帶等身體組織進入準備狀態,以免造成運動傷害。暖身可以是一些和緩、強度低的動作,例如快走或踩飛輪機 5~10分鐘,讓身體熱起來。主要的物理治療矯正性運動做完後,也請務必進行幫助身體冷卻的收操伸展。 以固定頻率接受治療 並持續運動 針對膝蓋疼痛的合適物理治療頻率,依個人病況而有所不同。除非醫師或物理治療師有特別囑咐,不然通常需要至少 4~6 週,才會有一些成效。療程結束後,初步緩解疼痛。患者仍需自行持續運動,以維持膝蓋健康。 留意日常生活膝蓋保健 走而非跑的上下樓梯,若膝蓋疼痛加劇時,可考慮兩步一階上下樓梯。上樓時以好腳先上,下樓時以壞腳先下,並扶著扶手以策安全。 在膝蓋疼痛狀況仍不穩定情況下,建議選擇低衝擊性的運動,如瑜珈和游泳,而非跑步、登山等。 即使是做定點式有氧運動、深蹲等,仍盡量在墊子上進行,不要直接在堅硬的地板上做。 穿合適的鞋子運動,讓鞋子和足部發揮最佳的避震功能,避免地面衝擊力道影響膝蓋。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關節炎

膝蓋又痛又僵硬~可能是得了骨關節炎

膝蓋的骨關節炎又稱退化性關節炎,是一種最常造成膝蓋痛的原因之一,通常會引起疼痛、僵硬、腫脹、使行動受限,並讓人感到關節磨損;有任一症狀,就可能代表膝蓋罹患了骨關節炎。接下來本文會將介紹更多關於這個疾病的資訊,包括它的症狀和該就醫的情況。 膝蓋罹患骨關節炎的症狀 膝蓋痛:疼痛是最常見的症狀,如果病因是老化,那麼雙腿膝部都有可能疼痛,如果病因是受傷,那就只有受傷的那隻膝蓋會受影響。走路、跑步、上下樓梯,或在一整天過後,膝蓋痛的程度會加劇,但稍微休息後會改善。疼痛感或許不會每天持續發生,可能有時沒事,有時嚴重,甚至在晚上把人痛醒,狀況會依當天的活動強度和氣候而有所不同。 膝蓋僵硬:僵硬也是一個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尤其是久坐以後,需要緩慢活動才能減輕這個症狀。 膝蓋喪失彈性:關節可能會感覺很難活動,例如從椅子上起身或步行時。 膝蓋裡面有磨損的感覺:活動膝蓋時,可能會感覺或聽到關節在摩擦、輾壓、裂開。 腫脹:這是最容易從外表觀察到的症狀之一,是因為骨刺形成,或關節淤積液體而造成的。 膝蓋觸痛:有時當膝蓋脫離正常的位置,關節會變得不穩固,因而造成觸痛。 肌肉萎縮:有時膝蓋周圍的肌肉會看似異常或萎縮。 膝蓋骨關節炎的潛在併發症 在一些少數個案中,膝蓋的骨關節炎可能會引發下列併發症: 關節結晶體沉積(Crystals in the joint):膝關節內的結晶體可經X光檢查發現,當沉積的結晶體突然被晃動,膝蓋就會產生劇烈疼痛。 囊腫(Cysts):囊腫是指膝關節液過量而生成的黏液囊,一般常出現在膝關節後面,可能會壓迫血管導致腫脹。囊腫通常不會造成疼痛,除非在活動中受到壓迫,或當囊腫破裂,體液流入肌肉中,才可能非常疼痛。 何時該就醫或動手術? 如果疼痛與日俱增,或已劇烈得讓人受不了,就應就醫取得協助。通常膝蓋的骨關節炎並不建議手術治療,只有在其他治療都無效,或以下特殊情形才需要: 疼痛劇烈。 活動力受限,讓人無法進行某些動作,例如上下樓梯、從椅子起身。 膝部長期腫脹,只能靠手術治療改善。 服用止痛藥後效果不佳。 膝蓋僵硬。


其他關節與肌腱疾病

膝蓋截骨手術

膝蓋截骨手術的定義 如果膝蓋只有部分區塊受到關節炎影響,醫師就可能會建議膝蓋截骨手術。如果您有弓型腿或膝外翻(又稱O型腿或X型腿),截骨手術會與其他類型的膝蓋手術,如軟骨手術等合併進行。膝蓋截骨手術的過程,會將骨楔自脛骨或大腿骨移除或填入,藉此將身體重心自膝關節受損處轉移至他處。 什麼時候需要做膝蓋截骨手術? 健康的膝蓋,骨頭的一端會有平滑的軟骨包覆,讓相接的骨頭得以順利活動。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會對軟骨造成傷害和磨損,使軟骨表面變得粗糙。當軟骨表面不再光滑,股骨(大腿骨)和脛骨間的空隙就會縮減,導致膝蓋向內或向外彎曲(哪一側的膝蓋軟骨變粗糙,就往那一側彎)。在脛骨上方或大腿骨下方取出或插入骨楔,可以拉直這類的彎曲,將重心移到未受損的膝關節,進而延長膝關節的壽命。 膝蓋截骨手術的注意事項 膝蓋截骨手術對某些人來說存在風險,例如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的患者,就不適合接受膝蓋截骨手術。骨外科醫師會決定此術是否適合患者,而通常適合此術的人會符合以下條件: 體型纖瘦、常運動且年齡未滿60歲。 只有膝蓋的一側會疼痛,而且膝蓋骨底下不會痛。此類患者通常會膝蓋痛的主要原因,是身體的活動方式以及久站。 患者的膝蓋能完全伸直,且至少能彎曲90度。 膝蓋截骨手術的風險 截骨手術的風險不高,但可能的併發症包括感染、血栓、膝關節僵硬、血管和神經受損、手術失敗。有時候,例如第一次手術無效時,患者會需要進行二次手術。進行膝蓋截骨手術前,了解手術的相關風險很重要,若有任何問題請諮詢醫師。 如何為膝蓋截骨手術做好準備? 外科醫師會先檢視患者的膝部X光照,確認進行膝蓋截骨手術是否妥當,以及需要矯正的幅度為何。手術時患者會被麻醉,因此術前不能飲食。如果有正在每天服用的藥物,外科醫師會決定患者在手術當天的早上是否需要停藥。 膝蓋截骨手術手術流程 手術過程一般需要1~2個小時,患者會被全身麻醉,或脊柱麻醉(只有下半身失去知覺)。 外科醫師會在需要重新建模的骨頭位置,劃開一道口。視膝受損的位置不同,手術部位可能包含脛骨或大腿骨。 患者如果做的是最簡單的膝蓋截骨手術(或稱開楔截骨手術),外科醫師會劃開整塊骨頭,打蓋膝蓋骨,填入植骨,再用鋼板和鋼釘固定。 另外一種方法是切開脛骨或大腿骨(或稱閉合˙式截骨手術),取出骨楔,再用金屬零件結合固定被切開的骨頭邊緣。 手術成功且復原後,患者的大腿肌肉(股四頭肌)會強化,膝關節的活動範圍和平衡能力也會增加。 膝蓋截骨手術的復原 視手術的複雜程度和患者的康復狀況,可能可以當天返家,也可能要在醫院過夜。無論如何,患者都會需要拄拐杖約2個月,或使用支撐架、石膏讓骨頭復原。通常術後3~6個月,就可以完全恢復正常的活動狀態。以下是一些術後照護的方法和建議: 疼痛管理:外科醫師和護理師都會盡力幫助患者減少術後的疼痛,可能會給予的藥物包括鴉片類藥物(Opioids)、非類固醇消炎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和局部麻醉藥。減輕疼痛讓身體舒適,可以讓患者恢復得比較快。鴉片類藥物的止痛藥效果優異,但因屬於成癮性麻醉藥,使用時一定要遵守醫師的指示,一旦疼痛症狀開始改善,就該立即停止服用。 回診:術後仍需就診,讓醫師追蹤自己的狀況。醫師會照X光,檢查手術的復原狀況,並告知何時可以開始負重和復健。 負重:外科醫師會指示患者何時可以增加腿部的負重。 復健:物理治療師會為患者規劃運動方案,以維持膝蓋的活動範圍,並恢復肌肉的強度。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