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

兒童是未來的主人翁,更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兒童健康」內容包括飲食建議、生活習慣、兒童常見疾病、生長發育等話題。此外,兒童心智與情緒的發展也很重要,Hello 醫師與家長一同關心。

基礎知識

兒童健康

「發燒會燒壞腦袋?」VS. 「發燒是好事兒」──一個用「傳教士」精神努力傳遞的觀念

【聽醫師的話】 × 黃斯煒醫師專欄 這次要介紹的故事,是我一個很尊敬的老師和大前輩 - 何文佑主任(編按:現為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兒科部專任主治醫師)。何主任是新生兒科的大前輩,照顧了無數的早產兒和新生兒,也在兒科領域奉獻了50年以上,直至近年仍是持續看診、照顧病人。一直到近1-2年身體狀況欠佳,才慢慢轉向教學。在小弟的訓練期間,有幸受到何主任的教學,真的是倍感光榮😄😄😄 醫療進步快速,在何主任行醫的50幾年間,許多醫療概念都持續進步中。不過,「發燒是好事兒」這件事情,倒是近十幾年來沒改變的一件事兒。因此何文佑主任行醫的過程中,不論是在診間面對病人,就會向病人闡述「發燒是好事兒」的故事。在醫院晨會教學時,也是不厭其煩地跟住院醫師、學生們教導「發燒是好事兒」的概念。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在我眼中就像個認真的「傳教士」一般,令人敬佩。 媽媽對孩子發燒的擔憂|門診真實對話 這日,一個媽媽帶著2歲3個月的女兒來到我診間,主要原因就是孩子昨晚發燒了…… 我:「您好,小孩今天怎麼不舒服呢?」 媽:「她昨天發燒了!燒到38.5度,怎麼辦?」 我做了基本的身體檢查,發現孩子喉嚨發炎,並且合併有咳嗽和流鼻水的症狀,看起來就是感冒了。 我:「他應該是感冒囉,這個病毒感染居多,一般會發燒3天到5天的時間。如果小孩活力食慾都還不錯,就沒關係,可以再觀察。」 媽:「發燒沒關係嗎!?不會燒壞腦袋嗎?!」 這時我就想到了何主任「傳教士」的身影,開始向媽媽說: 我:「媽媽先別擔心。發燒其實是好事兒。人體受到病菌侵襲時,身體就會發出警報,需要通知身體的免疫系統去作戰,這個警報就是『發燒』。所以發燒就像警報一樣,要通知身體裡的軍隊去對抗病菌。所以發燒是好事喔,不用擔心。」 媽:「所以小孩發燒,都不用管他?」 我:「觀察很重要!如果孩子發燒時跟平常一樣,活力好、食慾好,會跑會跳會玩耍,那其實不用特別在意發燒,因為這時小孩的免疫系統在發燒時活性更強。但如果小孩發燒時活力不好、不吃東西不喝水,會導致身體沒有足夠營養來對抗病菌,這時就會建議使用退燒藥,讓小孩舒服一點……」 媽:「可我媽說,小孩不趕快退燒,腦袋會燒壞耶!」 我:「其實這是很常見的迷思,應該說……」 孩子為什麼會發燒? 造成小兒發燒最常見的原因是感染,包含呼吸道感染(如感冒、喉嚨發炎、中耳炎)、腸胃道感染或泌尿道感染等。人體在發燒的時候,免疫系統的效率會提升,進而產生更好的免疫力以抵抗外來的病菌。因此,發燒不是壞事,發燒就像是人體的警報器,用來告訴人體的免疫系統要開始打仗、抵抗外來的病菌。 孩子為什麼會被感染呢? 孩子的感染大多是因為病毒所引起的。病毒感染大多會伴隨有發燒和一些呼吸道症狀,如流鼻水或咳嗽。某些特定的病毒則會引發其他症況,如喉嚨痛、嘴巴有破洞、上吐下瀉等等。 這些病毒就存在於孩子的生活環境中,像是家裡的桌子上、來家中拜訪的親戚身上、幼稚園的玩具或書上。由於這些病毒到處都有,很難完全避免孩子接觸到這些環境。因此有時發生感冒、發燒是很正常的事情。 如果說發燒是好的反應,為什麼要退燒? 發燒對於人體是好的反應,可以增強免疫力以抵禦病菌。但需不需要使用退燒藥則需要考慮到孩子對發燒的反應。 很多孩子發燒時會伴隨嚴重的倦怠感,變得不吃東西、不喝水。這種不吃、不喝的狀況維持太久,就會造成小孩子有脫水的情況,進而變得更沒有食慾,更惡化小孩脫水的狀態。 因此,讓孩子退燒後往往能讓他們的食慾活力變比較好,至少能稍微吃一些食物和多喝點水,避免他們進入脫水的惡性循環迴圈。 反過來說,雖然孩子正在發燒,但卻不影響的他的精神、食慾,孩子仍是繞著桌子跑呀跳啊玩啊,這時候其實不必太過焦慮,不需要太積極的退燒。 【延伸閱讀:小孩發燒怎麼辦?兒童退燒6大處理方法!這時才要看醫生】 但阿嬤說小孩發燒太久,腦袋會燒壞耶? 這個是對於發燒很常見的誤解。以前老一輩的人常常聽說隔壁鄰居家的小孩發燒送醫院,後來出院之後孩子就腦袋就有些問題。但他們不知道的事情是,造成這些孩子發燒的原因其實是腦膜炎 或是腦炎。 以前醫療不如現在便利,有時會孩子會因為腦膜炎而導致後續的神經學傷害。有賴於現在衛生觀念進步加上兒科醫師普及率高,現在這樣因為腦膜炎而導致後續神經學後遺症的孩子已經相對罕見。 但對於老一輩的人來說,就會很直接地把孩子「發燒去醫院、腦袋不好回家」這兩件事情連結起來,就造成了「發燒會燒壞腦袋」這個迷思了。 所以正確說法應該是:發燒本身不會造成腦袋燒壞的狀況,但是如果孩子是因為腦膜炎而發燒,要儘早治療以避免後續神經後遺症發生。 【延伸閱讀:孩子發燒要吃退燒藥?超過40度燒壞腦袋?破解小孩發燒8迷思】 物理退燒VS吃藥退燒? 發燒的原因是因為我們腦部負責調節體溫的中樞,要人體體溫升高到特定的溫度,以加強免疫效率而產生的反應。使用退燒藥的效果,則是將調節體溫中樞所設定的溫度往下調整,進而達到退燒的效果。 如果沒有使用退燒藥,而只使用物理退燒(像是退熱貼、冰枕、吹電風扇等),我們的身體會一直產熱讓體溫能上升,進而抵銷掉物理推燒的效果,更會產生身體上的不舒服。 因此,當使用退燒藥退燒再加上物理降溫的方式,可以讓退燒效果更顯著。但如果只單純物理降溫而不使用藥物退燒,除了事倍功半之外,還會造成身體上的不適感。 結語 我:「……大概是這樣。」 媽:「好,醫師我了解。觀察孩子狀況比較重要!」 我:「沒錯。孩子發燒時可以先觀察症狀。如果無法判斷,給醫師檢查及評估會更加放心。」 在花了一段時間和家長衛教之後,媽媽對於小孩發燒有比較了解,對於孩子的照顧也更加踏實。 我自己也在思考,為何像何主任這樣用心「傳教」了40-50年,但對於「發燒」的正確觀念,卻還無法完全普及到家長與每個家庭中?。 在門診中,往往也要花很多時間跟家屬說明小孩發燒的處理,甚至在講了很多之後,有些家長仍然覺得「醫師你下次不用講這麼多,直接給我退燒藥吧。」 不過每次想到何主任的身影,我就會覺得這其實就真的跟「傳教」是一樣的:就是一不厭其煩、一步一腳印地慢慢做,才能讓這樣的觀念深植人心。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探索更多兒童健康類別

看更多 兒童健康 相關文章

其他健康問題

新生兒唐氏症的形成原因及治療方式!

唐氏症(Down’s syndrome)是一種常見的新生兒缺陷,雖然有些唐氏症寶寶仍可以健康長大,但多數患者依然會終身面臨許多健康問題。因此,幫助罹患此病的新生兒,我們首先得先了解此病的原因、以及可能的風險及會出現的症狀;本文將帶您一一了解。 罹患唐氏症的原因 若是人體內第21對染色體異常,那麼就會導致導致唐氏症的產生,而此病症的基因變異類型有3種,分別是:三染色體 21 (Trisomy 21)、鑲嵌型 21(Mosaic trisomy 21)及轉位型21 (Translocation trisomy 21)。 已生育過唐氏症兒的父母由於基因帶有轉位型21 (translocation trisomy 21)染色體,在下一胎又懷有唐氏症兒的機率較高,且當雙親其中一方可能帶有轉位型基因時,就容易產生第21對染色體發生遺傳性轉位異常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父親帶有轉位型21染色體生下唐氏症兒的機率是3%,母親則是12%。 唐氏症的風險因素 產婦年齡:高齡女性的卵子分裂染色體異常的機率較高,因此懷有唐氏症胎兒的風險也會隨著產婦年齡而提高。 帶因的父母遺傳:基因帶有轉位型染色體的父母懷有唐氏症兒的機率會增加,這也與轉位的類型有關,但無論如何,產前超音波及染色體的檢查是必要的,15~30%的女性天生帶有轉位型染色體,而她們懷有唐氏症胎兒的機率是50%。 唐氏症的徵兆和症狀 唐氏症的症狀有輕重之分,而唐氏症患者的心智與生理發展通常較為遲緩,唐氏症新生兒出生時的體型可能符合平均值,但日後的發育則會逐轉落後。下列為唐氏症常見的生理特徵: 臉較扁平且眼睛向上傾斜 頸部較短 耳朵形狀異常 舌頭突出 頭部較小 掌紋較深 手指較短 眼睛虹膜有白點 肌肉張力低、舌頭及韌帶鬆弛下垂 手腳短小 常見的唐氏症患者併發症包含: 先天性心臟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延伸閱讀:照顧先天性心臟病兒童 代謝快營養需求量大) 聽力問題。 腸道問題,如:腸道或直腸短小阻塞。 腹腔疾病(Celiac illness)。 視力問題,如:白內障(Cataracts)。 甲狀腺功能異常(Thyroid dysfunctions)。 骨骼發育異常(Problems in the skeletal)。 癡呆(Dementia),類似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易受感染,由於免疫系統異常,唐氏症兒童易罹患肺炎等感染疾病。 唐氏症的治療 目前唐氏症並無有效的治療方法,患者嬰兒時期及早介入的幼兒發展與醫療協助能有效改善唐氏兒的生活品質,語言治療、物理治療以及職能治療也很有幫助,唐氏兒也能接受特殊教育或在校園中獲得特別的協助。


皮膚疾病

小孩屁股長痔瘡!每天泡熱水舒緩疼痛

當直腸(Rectum,大腸最末端),與肛門(Anus)血管腫脹時,就會長痔瘡(Hemorrhoid)。曲張擴大的血管壁,會造成患者疼痛、搔癢。很多人以為只有成年人才會患有痔瘡,但事實上,很多小孩也都有。 小孩長痔瘡的症狀 如果小孩有下列情況,那可能代表他有長痔瘡: 覺得肛門有搔癢或疼痛的感覺 上完大號後,在擦拭的衛生紙上或馬桶裡發現有血跡。 在肛門邊緣附近,有粉紅色的凸起物或腫脹凸塊,並且會流出分泌物;凸起物可能是紫色或藍色的。 該戴小孩看醫師的時機 如果小孩直腸會流血,請儘快帶他去看醫師,因為流血可能是由其他更嚴重的病因,如結腸長息肉、結腸炎(Colitis)、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憩室炎(Diverticulitis)、與大腸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 醫師診斷痔瘡的方法 醫師會用目視檢查小孩的肛門,醫師也會戴上塗有潤滑劑的手套,深入肛門進行旋轉觸診,或利用特殊檢查設備,確認情況。一般檢查是否患有痔瘡的工具是肛門鏡(Anoscope),它是一種中空、細長、有光源的軟管,適用於檢查肛門括約肌、肛門和直腸下半部。直腸鏡(Proctoscope)則與肛門鏡類似,但它可以讓醫師更完整檢查整個直腸。 如果痔瘡可能是內痔(Internal hemorrhoid),或是在排除其他會導致直腸流血的因素後,還有其他不明的致病原因,就需要做進一步檢查。 小孩得痔瘡後的治療 得痔瘡的小孩每天都要洗熱水澡,並且用溫水浸泡肛門10~15分鐘,每天2~3次,再用吹風機吹乾。由於痔瘡受刺激會產生不適,清洗時請避免使用肥皂。小孩上完大號後,請幫他用濕紙巾擦拭乾淨,也可以使用冰袋或冰敷布,舒緩不適。 除了上述居家療法,也可以請醫師開立外用的局部藥,不過藥物無法治好痔瘡,只能減緩疼痛。想要改善小孩的健康,就要讓小孩長期攝取富含大量纖維與液體的均衡飲食。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關節灼熱腫脹~可能就是痛風症狀

痛風(Gout),是一種發生於關節的常見關節炎(Arthritis)。雖然痛風對成人而言很普遍,但小孩也一樣會患有此疾。了解痛風的症狀及病因,將有助於幫小孩預防得到這個疾病,並在必要時加以治療。 注意有無以下痛風症狀 如果小孩患有痛風,可能會有下列症狀: 腫脹部位的觸感會柔軟、浮腫 小孩可能會發燒或打寒顫 疼痛關節的周圍皮膚可能會變成紅色或紫色 關節部位劇烈疼痛,可能是一處或多處的關節疼痛,如:手腕、腳趾,或踝關節。您的小孩可能會因為疼痛而無法運動,或承受不了體重,導致無法站立。小孩的疼痛可能在白天時會持續不斷,晚上睡覺時,又會因疼痛而醒來。 關節腫脹、發炎,小孩可能會告訴您他的關節有灼熱感。 小孩可能會沒有食慾,不想吃任何東西。 該帶小孩看醫師的時機 如果您認為小孩患有痛風,但是以前沒被診斷出來,或是小孩發燒,那就應該帶他去看醫師。小孩的病情,要由專業醫師診斷才能確診,因為他可能會同時有其他疾病需要治療。如果小孩確診患有痛風,並在服用醫師開立的處方藥幾天後情況仍沒改善,就可能需要改服其他藥物。若小孩出現異常症狀,請告知醫師。 小孩患痛風的原因與風險因素 尿酸是一種存在於食物中或體內細胞的物質,當小孩血液裡的尿酸過高,腎臟無法正常將它排出體外時,就會導致尿酸聚集在關節,形成結晶,進而造成關節腫脹,並產生劇烈疼痛。到目前為止,沒有人知道小孩患有痛風的原因,研究只能推測是由以下幾點造成的: 更小的時候曾受傷或接受治療 身體缺乏某些酵素 暴露在含鉛的環境 腫瘤、癌症(Cancer) 肥胖或過重 性別,男生比女生更容易患有痛風。 基因缺陷導致的遺傳疾病,如: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血液中尿酸濃度過高)。 服用某些藥物會提高患有痛風的風險,如:利尿劑(Diuretic或Water pills)。 小孩痛風的治療方法 治療小孩的痛風,目標是要舒緩症狀造成的不適,並且預防可能的併發症。為了減緩小孩痛風的症狀,醫師可能會開立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此外,將有痛風的關節部位抬到超過心臟的高度,有助於減緩發炎的情況。為了防止併發症發生,也請鼓勵小孩多運動、改變飲食習慣,並按時服藥,這樣才能有效降低血液裡的尿酸濃度。而這些生活方式的改變,大人都可以與小孩一起進行。


其他健康問題

被醜化歧視的肥胖~胖小孩的心理健康

肥胖是現代小孩愈來愈常見的問題,有些胖小孩仍然很樂觀開朗,但並不是每個小孩都這麼想。如果您的小孩過胖,除了健康問題要注意,小孩也可能面臨情緒和心理的問題。 社會普遍將肥胖醜化 社會上大多數的人,都覺得瘦一點比較好,所以體重過重的小孩,有時會遇到被社會醜化所產生的心理問題。他們可能會認為大人比較不喜歡他們,並使自己的健康和自信因此受影響。 自尊心低在學校被欺負 肥胖的小孩在學校可能會較不受歡迎,交朋友比較困難,或常被欺負、冷落。與學校其他身普通或偏瘦的同儕相比,也可能使他們討厭自己的身體,並使自尊心過低。對自己感到羞恥的心情,有時也會使他們的課業表現變差。 容易憂鬱沒有歸屬感 受到肥胖帶來的負面、混亂情緒影響,如果無法排解和舒緩,小孩可能會覺得不被這個世界接納,沒有歸屬感,並陷入憂鬱寂寞的心境,無法從孤立的憂傷中走出來。 情緒失控變得更愛吃 心靈受傷而無從求助的小孩,有時會產生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偏執行為,例如透過大吃緩和不滿的情緒,特別是吃很多高糖、高熱量的食物。儘管身邊已經有大人告訴他們要少吃,他們可能還是無法克制,因為這個行為已經變成能讓他們快速獲取短暫快樂的來源。 肥胖會受到歧視 一些研究報告結果顯示,很多人會歧視肥胖的人。有專家甚至指出,外表肥胖、體重過重的人,較不容易獲得知名大學的入學許可,或在知名公司任職。除此之外,體重過重的人,在尋找伴侶的時候也會比較困難。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兒童使用茶油和薰衣草油安全嗎?

現在家中的許多產品,可能都含有茶油(Tea tree oil)、薰衣草油(Lavender oil)。不過,您可能會對含有這些天然成分的產品感到疑惑,並覺得兒童使用上是否安全?而且您知道正確的使用方法嗎?若是您有以上的疑問,那麼請您參考本文的說明,讓煩惱一次通通解決。 茶油與薰衣草油對孩子的影響 茶油一般都用來治療黴菌感染(Fungal infection),如:指甲、陰道與足部感染、粉刺(Acne)、皮膚過敏反應,與維護口腔衛生。至於薰衣草油則有助於改善掉髮、焦慮(Anxiety)與壓力等情況,除此之外,針灸、按摩或整脊治療,也都會用薰衣草油。 若是您洗澡、沐浴時使用薰衣草油,有助於舒緩關節、肌肉疼痛,而且,薰衣草油也能治療一些皮膚問題,如:感染、傷口、濕疹(Eczema)、青春痘,降低皮膚乾燥與鱗狀皮膚的情況。手術後,有時也會用薰衣草油改善疼痛情形。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研究顯示,茶油、薰衣草油會對兒童產生一些副作用;如果口服茶油,會引起過敏(Allergy)現象,如皮膚發炎、小水泡疹子。此外,茶油也會導致口中有異味、口臭、憂鬱、昏昏欲睡、腹瀉(Diarrhea)、嘴唇紅腫、噁心、胃痛、異常疲倦,與虛弱。如果茶油與薰衣草油一起使用,會引起大範圍的疹子。 研究另外也發現,茶油、薰衣草油會導致男孩胸部變大。這些精油與雌激素(Estrogen)效果極為相似;雌激素是一種女性荷爾蒙,會刺激男孩胸部長大。有些男孩在使用含有茶油、薰衣草油的產品,如:洗髮乳、定型髮膠或乳液,會出現胸部異常的男性女乳症(Gynecomastia)。 4方法使用茶油和薰衣草油 請勿口服茶油、薰衣草油;您可以在皮膚上局部塗抹。 有些茶油、薰衣草油的產品配方,兒童使用是安全的。請事先諮詢醫師,為孩子選擇適合的產品。 開放性傷口,請不要使用茶油、薰衣草油。 由於茶油、薰衣草油會導致男孩胸部變大,請先諮詢醫師,才能確認讓您的孩子使用是否安全。 儘管茶油、薰衣草油能治療皮膚病、降低壓力與焦慮,但還是可能會對兒童產生負面影響。在您讓孩子使用這些精油前,請先與醫師、醫療專業人員確認安全無虞。


其他健康問題

不敢嚐新食物?趁幼時矯正食物恐新症

孩子的挑食行為,總讓爸媽傷腦筋,擔心孩子會營養不足,導致發育不良,這時若是孩子又不敢嘗試新的食物時,那麼問題就會更棘手了。要讓孩子嘗試吃下多種營養的食物,的確不容易,對此,醫學上有個名詞,稱為食物恐新症(Food neophobia,又稱偏挑食),是指拒絕嘗試新食物,或不熟悉的食物的症狀。雖然,食物恐新症通常發生在兒童身上,但其實大人或老人,也都可能有這樣的傾向。當有食物恐新症時,可能會對身體健康,或是生活造成那些影響呢?以下介紹食物恐新症的特徵、疾病風險,以及如何改善或預防。 與挑食不同的食物恐新症 食物恐新症是描述一種進食障礙,指對新食物或陌生的食物,出現強烈的恐懼,其中,「恐新症」(Neophobia)是專指對新事物的恐懼。很多人只偏好某些種類的食物,且他們寧願吃他們早已熟悉的食物,也不想嘗試不認識的食物。而食物恐新症的患者是指一種,可能對社交和飲食產生影響,因為病人會主動避免一些不熟悉的用餐場合。 許多人會將食物恐新症和挑食搞混,事實上這2者是不一樣的,患有食物恐新症的人,害怕的是嘗試新的或不熟悉的食物,而挑食的人,則是避開他們熟悉的普通食物。 食物恐新症可能導致慢性病 目前,科學界針對食物恐新症對健康的影響研究並不多,不過芬蘭國家衛生與福利研究院(Finnish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Welfare)、芬蘭的赫爾辛基大學(University of Helsinki)以及愛沙尼亞的塔爾圖大學(University of Tartu)針對了食物恐新症,對飲食品質、生活、疾病等影響結果,進行了研究。 研究發現,對新食物感到恐懼,可能會使飲食的品質下降,並造成使飲食中的纖維、蛋白質,及單元不飽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攝取不足,或飽和脂肪(Saturated fat)和鹽的攝取量偏高。此外,研究也發現,食物恐新症與體內有害的脂肪酸增加、血液發炎指數升高,都有明顯的關聯性,並可能會增加慢性病的疾病風險,例如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和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大家可能會認為,飲食習慣對健康造成的影響,多多少少還是和體重有關,然而,在這項研究中,無論體重、年齡、社會經濟地位,性別或居住地為何,食物恐新症造成的影響,都能獨立成立。 遺傳性的食物恐新症:早期教育很重要 研究證實,食物恐新症具有遺傳性,其中,在兒童和老人族群中特別常見,目前很少有關於成人的食物恐新症的研究。芬蘭國家衛生與福利研究院的研究教授馬庫斯·佩羅拉(Markus Perola)表示,這些研究可強化大家對多樣化飲食和健康飲食的重視。 如果在兒童或青少年時期,出現飲食異常行為,可以及早被發現和治療,也有助於及早預防未來的健康問題。而遺傳因素和我們的基因型(Genotype),只會決定我們有食物恐新症的傾向,藉由早期的幼兒教育和護理,及生活方式的指導,都能幫助飲食多樣化。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兒童健康

家暴缺乏愛~小孩變成霸凌者的原因

[embed-health-tool-vaccination-tool]為何小孩間經常發生霸凌事件?他們傷害別人的動機是什麼?如果家裡小孩會霸凌別人,請跟我們一起來探討,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小孩有這種行為,多了解他們才能協助他們改過。 家庭生活中存在暴力 首先,家庭生活中存在暴力,是霸凌事件最常見的主因之一。霸凌的行為,通常是從家暴中學習而來的,當小孩在家中目睹父母、手足或其他家庭成員有暴力行為時,他們也會在自己的生活中依樣畫葫蘆。也就是說,在互動粗暴的家庭中生長的小孩,在外也會傾向用粗暴的方式對待別人。 有行為障礙且沒有治療 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或對立反抗症(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的小孩,會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衝動,常不加思索地行動,也不在意受害者的感受,導致他們容易成為霸凌者。若延遲就醫治療,行為障礙在成年後會更難控制。在某些個案中,有家長甚至可能放任小孩對別人施暴,因為他們認為這只是病症的一部分。 得不到愛而產生的錯誤認知 霸凌者可以說是得不到愛的人,他們因為內心想獲得關注,又認為運用肢體權力獲得矚目看起來很酷,所以與其透過情緒管理或學習尊重他人,他們卻誤將暴力作為處理社交問題的方式。最後,霸凌者會因為用暴裡解決事情太容易,而永遠學不會適當處理生活問題的方法。 霸凌可能是報復行為 有些霸凌者曾經是被霸凌的對象,因為這段過去,他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被同等對待。另外有些小孩,則是會在發現過去霸凌他們的人變弱時,試著以牙還牙。 不當模仿的娛樂方式 現代小孩很容易透過科技、網路接觸到各種娛樂方式,其中很多與暴力行為有關。小孩如果模仿,又沒被適當糾正,就可能變成霸凌者。


其他健康問題

幫助注意力和記憶力提升的兒童飲食!

寶寶的大腦在出生後的幾年內會以驚人速度成長;到滿3歲之前,已經能夠成長到了有成人大腦的90%的功能。大腦的發育和成長需要許多營養,發育良好的大腦奠定了一生的學習能力和行為的基礎,因此若想要刺激兒童記憶力、注意力以及智力的發展,健康又營養均衡的飲食是非常重要的。 早餐讓學習能力更好 專家認為有吃早餐的兒童學習能力更好,而且行為出現問題的機率也更少。但是,早餐中若含有大量的糖會讓兒童的血糖上升太快,反而會讓他們的能量在早晨過了一半時就提早耗盡,而無法好好學習最耗費精力及精神的數學或閱讀。理想的早餐應該要提供充足的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因為它們的消化速度較慢,可以慢慢讓能量慢慢地釋放;以下為您列出理想早餐應該出現的食物。 雞蛋:膽鹼(Choline),這是雞蛋中含有的類似維生素的物質,能夠維持腦部健康需要的營養素,通常也存在於堅果及雞、豬、牛肉中。這個物質對於記憶幹細胞的生長非常重要,而且記憶幹細胞越多,記憶力越好。 燕麥:燕麥被稱為「大腦的糧食」。早餐食用燕麥的兒童,空間記憶的能力會增強,在相關領域的學習表現也會更出色;高纖的燕麥和蛋白質一樣,在緩慢的消化過程中能夠提供兒童源源不絕的能量。 草莓和藍莓:多汁的莓果是強力抗氧化劑,是數一數二的大腦超級食物。在以老鼠為研究對象的實驗中,已經證明食物中包含莓果可以促進老鼠的認知功能。 午餐決定下午的狀態 午餐的內容不只重要,更決定了兒童們在下午的能量狀態,因此儘管父母不在學校,也要清楚知道孩子們午餐都吃了些什麼。 全麥:全麥麵包除了富含纖維,也包含了葉酸。葉酸來自於烘焙麵包所使用的濃縮麵粉,屬於維生素B的一種,能夠幫助大腦的記憶細胞生長。 牛奶:脫脂牛奶富含鈣、蛋白質,也提供維生素D和磷。鈣會影響人體管理能量的方式,也會影響人體製造胰島素(Insulin)的能力;胰島素在人體內扮演著,將糖轉化成能量的關鍵角色。 水果:大多數水果不是直接補腦的食物,但他們有助於改善普遍存在於兒童中的便祕問題;水果、運動和大量的水可幫助兒童排便規律,間接提升學習效率。 零食選健康的吃下肚 兒童的精力在接近放學時也差不多耗盡了,為了應付接下來的課後活動、學習及作業,需要及時補充水分及吃點心,因此選擇高纖穀類食品是最佳的選擇。 水:兒童在學校裡的飲水量經常會少到令許多父母驚訝。為了避免脫水危害健康,即使是非常輕微的脫水狀況也會造成兒童昏昏欲睡、易怒,因此吃飯時間要給孩子補充水分,特別是在活動滿檔的忙碌日子裡。 高纖穀類:即使早餐吃了一整碗穀類,它們仍是零食的好最佳選擇,富含葉酸、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更是維生素B12的良好來源,這個維生素和我們的記憶能力習習相關,因此要多鼓勵孩子吃此類食品來頭好壯壯。 牛肉:鐵質是人類最常見的營養缺乏項目;若是兒童學習成績差,可能和體內鐡質不夠有關。瘦牛肉是鐵的良好來源,每天在飲食中添加30公克牛肉,可大為改善健康的程度,遠遠超過其他來源的鐵。


其他健康問題

了解玻璃娃娃!脆骨病9成是家族遺傳

「玻璃娃娃」也被叫做成骨發育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簡稱OI),是一種遺傳性疾病,罹患原因是因膠原蛋白(Collagen)出現病變,造成患者出生後骨頭容易斷裂,所以,嚴重者更會損傷脊髓和聽覺,甚至引發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以下是玻璃娃娃的疾病症狀和形成原因,讓我們一起來關心此病患者。 4種常見成骨發育不全症 由於成骨發育不全病患的骨頭比一般人脆弱,因此普遍稱之為脆骨病(Brittle bone disease),根據美國國家人類基因體研究院(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簡稱NHGRI)的資料,估計每2萬人就會有1位玻璃娃娃,目前已證實8種脆骨病類型,其中有4種較為常見。 第一型OI:最常見且輕微的一種,因為小孩的身體還沒有足夠的膠原蛋白,因此造成骨頭易脆,但這不會有骨頭畸形的問題,過了青春期,症狀就會大幅減少了。 第二型OI:屬於嚴重的一種,出生的嬰兒通常會有很短的手、腳、胸、臀部外折,以及軟顱骨,身體也可能出現骨折。因為肺部構造的不完整,嬰兒會有呼吸困難,所以多數情況下他們在子宮中就會死。 第三型OI:相較嚴重的一種,多發生在第二型OI嬰兒成長後,不同小孩有不同的狀況,且可能會愈來愈嚴重,常見的情況包括有:頭大、三角形臉、矮個子、脆齒、骨頭畸形、脊椎彎曲、呼吸困難。 第四型OI:可輕微,也可惡化的一種,通常新生嬰兒會有弓形腿(Bowed leg),骨折狀況可能在開始爬或走路才會出現,也可能隨著年紀增長就慢慢改善。 9成病例是家族遺傳 骨頭病變有機會透過父母單方或雙方傳給孩子,對此,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簡稱NIH)資料顯示,高達85~90%的OI病例都是顯性基因(Dominant gene),意思是父母其中一方或雙方患有脆骨病。此外,即使父母沒有脆骨病,但帶有其基因突變的話,生下的孩子還是會有10~15%的機率會是玻璃娃娃。在較罕見的情況下,儘管家族並無相關基因病史,小孩仍有可能因自發性突變(Spontaneous mutation)而得脆骨病。 如果要知道孩子是否是玻璃娃娃,可以依照專業醫師的建議做檢測,包括像是X光、DNA試驗、血液檢查、尿液檢查、骨骼活組織檢查(Bone biopsy)、超音波等等。父母請留意,除了以上提到的常見症狀,其他可觀察情形包含有:脊椎側彎(Scoliosis)、眼睛鞏膜出現或藍或紫的顏色、皮膚容易瘀青,以及軟或無色的牙齒。 保護骨頭不受傷是關鍵 目前來說,成骨發育不全症仍無藥可醫,能做的就是盡量保護骨頭不要受傷,對玻璃娃娃的孩子而言,物理治療和服用藥物是很好的輔助方法,一方面可以強壯骨骼,一方面也能提升肌肉力和呼吸量。在比較嚴重的情況下,醫師可能會用手術固定骨頭,避免其斷裂。 骨折和骨頭畸形對孩子來說或許會很痛,父母若需要,可以找嬰兒護理專家詢問,同時也要保持孩子的清潔衛生,包含勤打疫苗、流感期間遠離人群。隨著年紀增長,孩子也許需要開始面對在肢體能力上的挑戰,我們能做的就是給予他情感上的支持,並幫助他做好體重管理。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